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以后,吴有训为我国科学事业作出了哪些贡献

:: “60年中华科学情”征文选登 ::
 1. 参与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与重大科学事件的亲身经历。&
 2. 在中国科学院等科研单位工作、学习、生活的经历与故事。
 3. 与著名科学家交往的难忘故事、师生情谊、同事同学友谊、亲人回忆等。
从日至日。
国内外人士均可参加
 1. 征文语种为中文,可读性强,语言朴实,寓情于事,生动感人。
 2. 体裁不限,通讯、散文、诗歌等均可,字数一般在2500字以内。
 3. 投稿篇数不限,必须提供真实姓名、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
 4. 已发表作品仍可投稿,但须注明作品刊载时间及媒体名称等有关情况。&
 5. 所有征文均为电子文本形式。
 采取网络投票与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方式。征文作品经专家初选后,在新华网发表,网友参与评分。评审委员会在网友评分的基础上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发表作品进行评审。
 1. 通过初选的作品发表在新华网"60年中华科学情"栏目,中国科学院网站、科学网同时链接发表。
 2. 三等奖以上获奖作品将由中国科学院新闻办公室编辑成册出版。
1. 特等奖1篇,奖金2000元;
2. 一等奖10篇,奖金各1500元;
3. 二等奖20篇,奖金各1000元;
4. 三等奖30篇,奖金各500元;
5. 优秀奖50篇,赠送中国科学院院庆纪念品1份。
所有获奖者均可获得"优秀征文作品选"一份。
1.发送至电子邮箱:
2.通过新华博客,博文注明"60年中华科学情"
咨询电话:010-0-
23枚“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新中国科学史上极不寻常的奖章,在奖章的背后,同样也有着极不寻常的故事。[详细]&
Copyright& 2000 -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通讯社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新华网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吴有训的青少年时代
上传: 葛德根 &&&&更新时间: 8:44:50
吴有训的青少年时代
&&&&&&& 1926年秋天的一个早晨,太平洋彼岸的一个港口,淡淡的晨雾渐渐退去,冉冉升起的朝阳将万丈金辉洒向港湾。忙碌的码头上,两个身影格外引人注目,清瘦高个年龄稍长的白人紧紧拉着同样清瘦高个的青年华人,十分诚恳地说:&中国不稳定,实验条件不好,你回去不可能取得很大成果,还是留在这里吧。&青年华人用同样诚恳但很坚决的口吻回答:&老师,毕竟我是一个中国人。&四目相视,热泪盈眶。青年华人咬了咬嘴唇,松开紧握的双手,毅然回头,抹掉泪水,提起旅行箱,疾步走向即将启程的客轮&&
&&&&&&& 这位青年华人就是后来成为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物理学事业开创者和奠基人的吴有训。他1897年出生于高安荷岭石溪吴村,7岁进私塾,15岁选拔进瑞州中学堂学习,17岁随学校并入南昌第二中学,19岁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25岁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留美,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
&&&&&&& 此时的吴有训,29岁,青春年少,风华正茂。29年的人生历程,几番奋斗,几多艰辛,一幕一幕仿佛就在眼前。
他自幼聪明机灵,活泼好动。看到木匠建房,便要去摸索人家的斧头锯子;看到泥匠砌墙,便上前搬砖弄瓦;就连母亲的纺车和织布机也常常引起他极大的兴趣和探索心理,有时母亲不在,他也会上去拨弄拨弄。有一次,竟模仿着母亲的样子,踏动织布机,抛动木梭,来回的织了好几行,事后居然没被精明的母亲所识破,这件事让他激动了好几天。
&&&&&&& 在省城上中学的那个夏天,天气十分闷热,蚊子特别多,他特地弄来两口罐子,装满水,双脚伸在罐中,裤腿盖住罐口,一手抡着蒲扇,一手拿着书本,如饥似渴的挑灯夜读。
&&&&&&& 读大学时,学校实验室急需一张台桌安放新购置的仪器,他主动四处寻找木料,利用小时候从木匠那里看来的本领,大胆的七镶八接,竟钉了一个虽不美观但十分结实的木台,让他的老师&&刚从美国哈佛大学学成归国的青年学者胡刚复先生惊叹不已。
&&&&&&& 留学芝加哥,他师从著名学者康普顿,康普顿先生提出著名的x射线量子散射理论,请他担当助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但因为一方面与当时具有权威意义的汤姆逊散射理论相冲突,另一方面实验上的证据还不充足,所以一段时期内没有得到物理家们的广泛认同。当时著名的物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杜安尼依据&康普顿效应&的原理,亲手重复了康普顿和吴有训做过的试验,却得不到康普顿、吴有训得到过的结果,康普顿与杜安尼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杜安尼的论点竟占了上风。为了澄清分歧,康普顿专程访问哈佛大学,审查杜安尼教授的实验,却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就在康普顿提出的量子散射理论面临夭折的关键时刻,吴有训针对杜安尼等人的论据再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实验研究,并受康普顿的委托,赶赴哈佛,面对来自各地的物理学家、教授、学者,当场重复了自己所作的实验。他动作娴熟而敏捷,精细而沉稳,顺利地得到了相应的结果,使康普顿的理论得到了确证,全场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杜安尼教授当即走上前,紧紧握着他的手,激动地说:&吴先生,我很信服你的实验,你不愧是一位物理实验大师。&1927年,康普顿因发现&康普顿效应&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因吴有训在这一发现中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国内外很多教科书上也将这一效应称作康普顿&吴有训效应。
&&&&&&& &呜&&&汽笛长鸣,客轮沐浴着金色的阳光启航了。吴有训站在甲板上,昂起头,迎着海风。凝望着太平洋的西岸,他热血沸腾,祖国啊,您的儿子回来了!
&&&&&&&&&&&&&&&& &吴有训
&&&&&&&&& 吴有训(),物理学家、教育家。字正之,江西高安人。历任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中央大学校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等职。解放后,历任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一、二届委员,三届常务委员,当选为全国人大一、二届代表,三、四届常务委员会委员。二十年代,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做科学研究时,对证实康普顿效应作出了重要贡献。三十年代初期,在清华大学继续从事x射线对多原子气体的散射研究工作。解放后致力于科学组织工作,对于发展我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 &(选自《辞海》)
&&&&&&&&&&&&&&&&&&&&&&&&&&&&&&&&&&&&&&&&&&&&&&&&&&&&&&&&&&&&&&&&&&&&&&&&&& &在吴有训百年诞辰纪念报告会上的讲话
&&&&&&&&&&&&&&&& &&&&&&&&&&&&&&&&&&&&&&&&&&&&&&&&&&&&&&&&&&&&&&&&&&&&&&&&&&&&&&&&&&&&&&&&&&&&&&&&&&&&&&&& 周光召
&&&&&&& 今天,我们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物理学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吴有训教授诞辰一百周年举办纪念活动,应当说,是很有意义的。
&&&&&&& 吴有训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科学家,他曾维康普顿效应的确认做出了重大贡献。首先,他证明了这一效应的普遍性。他做了多种物质的x射线散射曲线,证明只要散射角相同,不同物质散射的效果都一样,变线的偏移与物质成分无关;第二,他不驳斥了对康普顿效应的各种否定;第三,他发展了康普顿的x射线散射理论,他以出色的工作确凿地证明康普顿效应的客观存在,丰富和发展了康普顿的工作,并加速了国际学术界对康普顿效应的认识。康普顿效应的发现是近代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1927年康普顿因发现康普顿效应荣获诺贝尔物理奖。吴先生也因实验证实康普顿效应而蜚声中外。
&&&&&&& 吴有训先生1926年回国后,一方面致力于教学和创建清华大学物理系的近代物理实验室,另一方面对x射线经单原子气体、双原子气体、多原子气体和晶体散射的散射强度,温度对散射的影响以及散射系数、吸收系数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这些问题都是当年x射线物理学领域里的前沿课题。吴先生在研究过程中既注意有分析、有选择地吸收国际同行的有益经验,又善于独立思考、独立创新,提出了许多有独立见解的理论。吴先生的这些工作在国内外均获得了好评,严济慈先生于1935年在回顾中国的物理学发展时指出:吴有训先生的工作&实开我国物理学研究之先河&。德国哈莱(halle)的自然科学院则为此推举他为院士,并颁发了荣誉证书。
&&&&&&& 吴有训先生还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不仅是一位学术造诣很深,师表流芳的一代名师,而且是我国近代物理学乃至高等理科教育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物理学界早期杰出的组织、领导人之一,他为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 吴先生曾在清华任教17年。这17年正是吴先生年富力强、精力最充沛的黄金时代,他从一开始便和叶企孙先生等一起致力于创建清华大学物理系和理学院,以及研究生院理科研究所,创办《清华大学理科报告》科学期刊,热情推动创建中国物理学会,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并结合当时国家需要,努力筹备清华大学特种研究所。在教学中,他提倡着重基础,着重质量,重启发忌灌输,理论与实践并重,民主办学,团结协作等一套卓有成效的教学原则和办学方针,从而使30年代的清华大学物理系核物理学院在教学和科研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培养出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成为全国学术研究中心之一,对我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清华大学在短期内跻身于世界名牌大学之林,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看来,当年吴先生和叶先生的教育思想,办学经验和教学风格仍然值得我们进一步发展、深入研究和认真借鉴。
&&&&&&& 新中国成立后,吴先生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长达27年之久,并兼任树立化学部主任。他是建院元老之一,参加了科学院的组建领导工作,为科学院的创建和发展以至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吴先生甚至要办好科学院,关键是要有一批高质量的科技人才,因此从建院开始他就把争取优秀科技人才来院工作作为头等重要的大事来抓。吴先生一方面尽力争取已在国内的专家学者来院工作或兼职工作,另一方面想方设法争取在海外西方国家(美、英、法、德等国)的中国科学家和留学生回国工作。他为此曾做出了许多深入细致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仅仅几年时间,一大批学有专长、愿意为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献身的科技专家从海内外纷纷来科学院,从而为科学院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吴有训先生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是追求真理与崇尚科学的一生,他高举科学旗帜,弘扬科学精神,为中国科学和教育事业忘我地奋斗了半个世纪,奉献了毕生的精力,赢得了科技、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知识分子的衷心爱戴和尊敬。
&&&&&&& 今天我们纪念塔,就是要继承和弘扬他忠于祖国与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 (选自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高安市吴有训科教馆编《吴有训科教馆记事》)
回忆正之&&& 如闻正之
&&&&&&& 正之,是吴有训同志的&别号&。解放前,朋友间打招呼,都不称名道姓,而只用别号,比如我别号就是唐臣,唐是中国,臣是人民。
&&&&&&& 在解放前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的评议会上,正之和我都是评议员。开评议会时,有几位评议员好发评论,正之是其中之一,竺可桢同志也是一位。他们的议论,理直气壮,滔滔不绝,我深为赞佩。我还记得,对于研究院组成人员的名称问题,曾是个好题目,经过不少次评论才决定下来。有人提&院员&,有人提&院侣&,最后决定用&院士&。在激烈的讨论中,吴竺二公都曾发表了极精辟的议论。现在我们听起&院士&两字,好像很自然,但当时是经过不少的波折才最后确定的。在这里,吴有训同志的坚持,起了较大作用。因此,我每当听到&院士&这一名称时,就不由地想到当时定名时大家都提到&正之&、&正之&的情景。
&&&&&&& 1953年春,我新搬到地安门织染局,与正之住处相近。有一次,他步行来到我家,先看了一下我的新居,然后说:&科学院打算立四个学部,现在进行组织,其中技术科学部的副主任一职,打算请你兼任,主任是严济慈同志。&我起初感到有点为难,因那时我担任的铁道研究所所长的任务很繁重,正在日夜筹划,各处调人,恐怕无暇兼任他职,但经他侃侃而谈地&劝驾&,我忽然感到听到了&正之&的声音,不禁使我回想起过去与他共事的情景,就不由自主地答应他了。
&&&&&&& 现在,回忆往事,好像&正之&的声音,又在我的耳边响起。
&&&&&&&&&&&&&&&&&&&&&&&&&&&&&&&&&&&&&&&&&&&&&&&&&&&&&&&&&&&&&&&&&&&&&&&&&&&&&&&&&&&&&&&&&&&&&&&&&&&&&&&&&&&&&&&&&&&&&&&&&&&&&&&& (选自中国文史出版社《吴有训》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