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叫帕夫柳琴科的有多少人?

柳琴戏鲁南人魂牵梦绕的“拉魂腔”_柳琴中阮三弦_民乐新闻_华音网站
柳琴戏鲁南人魂牵梦绕的“拉魂腔”
&& 起源:大约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 特色:土生土长,土语土调,土腔土韵&&&普及: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一带流传&&& 现状:200多个剧目目前能演的仅有20多个&&& 在我省的枣庄、临沂地区有个地方剧种叫柳琴戏,它在鲁南民间流传了二百多年,备受这方土地上人们的喜爱。在日前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首批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由申报的“柳琴戏”赫然当选。8月8日,本报记者来到枣庄,在枣庄市文化局的热情支持下,记者先后来到枣庄艺术剧院、枣庄市文化局和滕州市柳琴剧团,对被当地人称为“拉魂腔”的柳琴戏进行了深入采访。&&&初识柳琴戏&&& 据枣庄市文化局文艺科科长贺飞蛟介绍,柳琴戏又名“拉魂腔”,是地地道道的鲁南地方戏,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一带流传了二百多年。之所以叫“拉魂腔”,是说这种戏唱腔优美,听久了能把人的魂儿拉走,当地至今还流传着“‘拉魂腔‘一来,跑掉了绣鞋;‘拉魂腔’一走,睡倒了十九”的民谚,形容这个剧种在民间受欢迎的程度。&&& 枣庄艺术剧院国家一级作曲陆寅先生介绍说,柳琴戏的唱腔风格比较独特,它以丰富的花腔和独有的拖腔翻高,有别于其他剧种,感染力极强,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之说。演唱时拖腔独特,男腔粗犷高亢,女腔柔韧细腻、委婉华丽。表演艺术粗犷、明快、朴实,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尤擅长喜剧表演手法。柳琴戏唱腔是以G徵调式与D宫调式为主,徵调式性质温和缠绵,宫调式明快刚劲,在柳琴戏演唱中,这种同主音调式转换的手法无处不在。这在中国戏曲演唱中是一大奇观。&&& 陆寅透露,在电影《铁道游击队》中小坡弹奏的那个“土琵琶”,就是我们所说的柳琴。柳琴在柳琴戏乐队中起着灵魂的作用,柳琴戏因柳琴形似一片柳叶而得名。他介绍,著名歌唱家唱红大江南北的歌曲《希望的田野上》,就借鉴了柳琴戏的尾音特征。&&&柳琴戏寻源&&& 贺科长向记者介绍,柳琴戏早期称“肘鼓子”,也称“小戏”,后因其唱腔独具魅力而被人称为“拉魂腔”,又有“拉后腔”、“拉花腔”、“控洪腔”等别称。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改为“四平调”。它扎根鲁南民间,土生土长,土语土调,土腔土韵,至今还保持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根据老艺人的师承关系推算,柳琴戏大约起源于清朝乾隆时期()。当时,鲁南地区穷山恶水,贫苦农民四处流浪,一部分人就用唱门子的办法代替叫门子,这是“拉魂腔”的初级阶段。大约在200年前,柳琴戏分为南、北两路,南路活跃在苏、皖、豫一带。大多是由滕州老艺人讨荒在此流传开来的。滕州为北路,早年的创始人是东郭镇苏楼村的苏金门老先生,又名苏来。他家的佃农下地干活也得口吐唱词、哼着小调。每年秋天,苏家都要种上四五十亩地的荞麦,专留给前来苏楼村唱戏的艺人们食用。由此,苏楼村也汇聚了当时的各路艺人,逢年过节通宵演出,盛况空前。约在道光年间,苏楼的巧木匠,“拉魂腔”艺人王清,在苏家班艺人苏道一指导下,制成了第一把柳琴。到了20世纪的民国年间,当时滕州一带较有影响的戏班,是张汪镇渊子崖村的卜端品老先生创下的“长春班”,人们习惯称之为“卜拉门”。他是苏楼村苏家戏班后裔传人苏友刚的第三代徒弟。现在的滕州市柳琴剧团就是1953年由早期的卜家班改建而成的。&&&乡土柳琴戏&&& 陆寅先生介绍,柳琴戏传统剧目非常丰富,有传统剧目221个,其中本戏、180个,连台本戏41个。这其中以“东西回龙二五反,点兵四告大花园,大小隔帘老少换,禅州西歧小燕山”等剧目影响最大。柳琴戏的早期剧目基本上是反映民间生活的两小戏、三小戏,代表性剧目有《七装》、《小书馆》等。除剧目外,柳琴戏尚有近二百个独立的篇子,如“行路篇”、“观花篇”等。小戏有《喝面叶》、《双拐》、《单拐》、《打干棒》、《小姑贤》等;大戏有《四告》、《点兵》、《吕蒙正赶斋》、《潼台会》等。连台本戏有《回龙传》、《白玉楼》、《三反》、《五反》、《孟丽君》等。&&& 陆寅先生告诉记者,《喝面叶》就是柳琴戏的看家戏,后被别的剧种移植。解放后我省各地的柳琴剧团在整理传统剧目的同时,又创作了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如《匡衡进京》、《卧龙求凤》、《山乡锣鼓》等。在众多的柳琴戏中,小戏以传统剧目《喝面叶》为最著名,大戏以现代戏《大燕和小燕》、《墨子》、《一碑三孔桥》艺术性最高。特别是在1981年,江苏电影制片厂将现代戏《大燕和小燕》摄制成戏曲艺术片,在全国上演。一时间,柳琴戏的唱腔回响在大江南北,作为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柳琴戏第一次被全国瞩目。&&&体验柳琴戏&&& 在滕州市文化局李晓蕾科长的陪同下,记者第二天上午又来到混迹于店铺和居民住房中间的滕州市柳琴剧团,刚到门前,就听到楼上传来阵阵有节奏的锣鼓和音乐声。记者第一次听到这种古老的旋律,很是兴奋。循着锣鼓声跑到三楼,在一间破旧的大房间前,记者看到舞台上一个年轻的女演员,正手持双剑与几个年轻的男演员进行对打。舞台前,十几名乐队成员正在敲锣打鼓。记者注意到,弹柳琴的演奏员坐在乐队的最前面。一位正在审看演出的颇有气质的中年妇女站起来跟记者打招呼——原来她就是滕州市柳琴剧团党支部书记、国家一级演员、柳琴戏的台柱子王传玲。&&& 王传玲向记者介绍:8月8日至11日,滕州正在举办第二届柳琴艺术节,他们现在正在排练的是晚上要演出的剧目。她告诉记者,现在台上正在排练的是武戏《盗仙草》。为了让记者能对柳琴戏的唱腔有个直观感受,王传玲特别安排国家一级演员王传亮演唱了一段《知县断案》选段。听着王传亮粗犷高亢的演唱,记者感觉那音乐跟刘欢演唱的《水浒传》的主题歌《好汉歌》的旋律非常相像,特别是后面那句“嗨呀依儿哟嗨啊依儿哟”,听起来很是亲切。而随后一位女演员演唱的《走娘家》,则舒缓了许多,但也比五音戏的节奏快,比吕剧的旋律要硬朗,特别是每段最后的一句“哈依”高甩腔,听来真是别具神韵。&&& 王传玲透露,滕州市柳琴剧团目前是滕州惟一的专业文艺院团,非常受当地政府的重视。从去年开始,滕州市每年都举办一届柳琴戏艺术节。现在,只要滕州有什么重要会议和活动,柳琴戏必定会被请去做专场演出,柳琴戏已经成为滕州的一张文化名片。滕州市政府还对柳琴戏剧团给予了一些特殊政策:2004年4月,剧团成为全额事业单位,市政府今年还出资34万元为剧团购买了流动舞台车,柳琴剧团的新团址建设也列入滕州市的新规划中。据悉,滕州市柳琴剧团现在能演的柳琴剧目有20多台。&&& 贺科长告诉记者,从目前总的大环境来看,柳琴戏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剧团演出场所多为广大农村,而现在广大农民不再主动看戏。不少传统剧目缺少音像资料,有一部分传统剧目和唱腔曲牌濒临失传,急需进一步挖掘整理。为了不断培养新的柳琴戏艺术接班人,从根本上解决新形势下柳琴戏传承难的问题,枣庄市决定不但要办好全市目前已经存在的两个柳琴戏艺术班,从明年起还将举办枣庄市两年一度的柳琴戏艺术节。
责任编辑:贺绍伦【口述史】回首暮云远,无泪与君倾――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苏柳琴戏艺术家口述历史[作者:WLS][发布时间:][字体大小:
][点击:1302]
& &柳琴戏,发源于鲁南、苏北,以徐州为中心,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经过百余年发展
,由讨生活的说唱艺术发展成为成熟的行当齐全的剧种。由于演唱时尾音翻高或有帮和,
最开始叫做&拉魂腔&,后来根据其伴奏所使用的特殊的乐器柳叶琴而更名为柳琴戏。20
06年5月20日,柳琴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柳琴戏的音乐
唱腔非常别致,地方特色尤为鲜明,男唱腔粗犷、爽朗、嘹亮。女唱腔婉转悠扬、丰富多
彩、余味无穷。是一个优秀的地方剧种。然而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柳琴戏的发展面临着
这多问题,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演员青黄不接,观众基础薄弱,政府重视不足等等问题让
这个地方剧种正在走向衰落甚至灭亡。通过非遗的传承人看一个剧种的兴衰,从而看出新
中国六十年文化政策的变迁以及对地方戏的影响,我们做的是历史,而不是艺术。
& & 本口述史项目组经过了近一年的筹备,阅读了大量的文献,严格的学术规范和课题论
证,得到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计划的立项,还是江苏省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项目组的
同学获得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武黎嵩老师和江苏省柳琴剧院武爱苹院长的指导。武爱苹院长
为柳琴戏艺术工作42年,现在是整个苏鲁豫皖地区柳琴戏、淮海戏、泗州戏(均属于柳琴
戏剧种)剧种门类中号称天下第一团的江苏省柳琴剧院的掌门人,他和同学们一起策划采
访,选定访问对象,直接指导采访过程。来自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文学院、化学院以及四
川师范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七位同学两次奔赴徐州,历时十余天,对17位学者、老艺
人进行访问,采集了口述历史43小时录音,47小时录像,老照片316张,现场采访照片225
,整理成达到发表水平的二次稿口述自传16篇11万字。对柳琴戏的历史渊源进行了细致的
梳理,对柳琴戏的兴衰变迁有了深刻的认识。
& &当我们追寻柳琴戏的源头的时候,恐怕没有人可以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在那些老艺人
的口中也只能勉强提起在清代中叶已经有人唱起了这样的曲调。倘若如果真的追究那个答
案,下面那个似是而非的故事也许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 & 在千百年前,还在鸿蒙初辟的年代,那些奔走在山林原野之间的人们,还没有语言的
时候,恐怕就已经有了回转的音符在唇齿间跳动,这样平凡而微妙的曲调,总是最能打动
人心的声音。这些声音在岁月里经过汗水的洗涤,阳光的曝晒,有的逐渐酝酿成一种家乡
的情怀,民族的底蕴,有的却氤氲在空气中,再也寻摸不到。也许那是在苏北的田间地头
,某个风和日丽的午后,那个刚刚从泥土里抬起身来的人,看着整齐的秧苗,疲惫和汗水
一起滴在土壤里,只剩下喜悦和种子一样,在土地里生根发芽。等到歌谣般的声音出现的
时候,一切都那么和谐和完美,而他可能不会知道,多少年后,就是这样的曲调,可以唱
的那么悠长,一直回响到千百年后和千万里外。那手中的锄头,一如盘古的斧头一般,开
辟了一个新的世界。
& & 最开始的柳琴戏,在老人们嘴中,还是拉魂腔这个直白的名字,那时候的演员连舞台
都没有,据江苏省柳琴剧团的老团长孙柏桦说,三四十年代的柳琴戏,通常只是在农闲时
节,两个人挨门挨户的卖唱,也称&唱门子&,后来还有&跑坡&,&攀凳子&等名称。
而在老艺人姚秀云的记忆中,除了上门子唱戏讨饭,也跟着父母&抱班子&混饭。那时候
南来北往的演员约好时间,凑七八个人,临时合伙演出就叫抱班子。有田的人家,在麦收
时节会回乡收麦,而像姚秀云家这种没有土地的就一年四季抱班子唱戏,过年在村头集市
唱,伏天在田间谷场唱。那时候百姓也都穷,唱戏乞钱乞的不多,乞到更多的是高粱米、
花生等粮食或者一碗汤一个馍馍。
& & 那个时候,柳琴戏还很不正式,并且很大程度上是一些人的谋生手段,解放前,姚秀
云的家庭非常贫困,连个固定的居所都没有,父母就带着她走门子唱戏讨饭,用姚秀云自
己的话说,&会说话我就学唱戏&。不过一家人在一个门上只能讨一碗饭,三个人分头去
讨才能讨三碗,为了多一碗饭,父亲给她做了一把柳琴,用小竹子雕刻成扣指子套在指头
上,年幼的姚秀云就带着这把柳琴边弹边唱,开始了自己的演艺生涯。
& &尽管如此,这毕竟是农民们自己慢慢寻找出来的娱乐方式,也慢慢的积攒下了很多观众
。这种说唱为主的的戏曲形式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农闲时候人们的生活,而这些民间小调也
慢慢的变化融合,关于这一点,从1958年就开始研究柳琴戏的霍守义老人告诉我们,一开
始的柳琴戏小调就有很多,它的另一个名字&肘鼓子&原本是一种祭祀仪式,就是下神的
巫婆、神汉,打着货郎鼓,唱的民歌小调&&俚曲,后来人们学着用这种调门演绎故事,
在演出时吸收了拉魂腔的唱腔,两者渐渐就没有了区别。
& & 而柳琴戏这时也仅仅刚刚起步,如同被人偶然播撒在泥土中的种子一般,而与此同时
,也有许多如同柳琴戏的小剧种,正在当时肥沃的土壤之下努力汲取着营养,直到破土而
出。那是个生机盎然的时节,土壤松动,上面是阳光雨露,却也有风雪寒冬,而最终是否
能够茁壮成长,对于这些萌动的草木,都未可知晓。
& &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徐州,硝烟弥漫,兵戈四起。在徐州被日伪占领的期间,这
些戏班有的去了外地,四处流荡谋生,还有一些柳琴戏的戏班被锦鲤庄的抗日政权集合起
来,在徐州周围进行抗日宣传。那个时候柳琴戏依旧是人民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打鬼
子》、《血泪仇》等剧目也很受欢迎。
& & 到了四十年代,解放战争的烽火,染红了徐州的天。城外炮声隆隆,而城内国民政府
的官兵们,除了借酒消愁,也只能在戏曲的感染中洒下无奈的泪水,回忆昔日的繁华。此
时,柳琴戏已经在徐州出现了一些戏班,当时在华东军委文化部的曲永庆老人回忆,在他
来到徐州接管文艺界的时候,柳琴戏那时分为五路,北路为相瑞先的戏班,东路是姚秀云
和季连奎,中路是赵玉金,西路是王素琴,而南路是当时拉魂腔的另一个分支,现在称作
泗州戏。那个时候徐州还有很多其他的剧种,例如京剧、梆子、吕剧、等等,当时艺人的
生活也很艰难,姚秀云告诉我们说,戏班的人白天有上街卖香烟的,也有卖麻团的,卖麻
花的,卖油条的,卖什么的都有,讨一点生活是一点生活,晚上回来再凑班子唱戏。
虽然生活艰难,但是柳琴戏却在艰难之中打开了一片市场,除了大家喜欢,也是因为演员
卖力,学戏是件非常艰苦的事情,&要想人前显贵,人后必定受罪&。谈起学戏,姚秀云
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的严厉,她说学戏不叫学戏,叫&打戏&,因为父亲觉得不打不成材
。她还没有板凳高的时候就被父亲抱到板凳上教戏,既要演唱又要做动作表演,一学就是
真的一整天,常常会从天刚亮唱到第二天天亮。只有七八岁的姚秀云受不了这样高强度的
训练,会犯困,一犯困就出错,出了错父亲就会突然踢翻板凳,摔得她满脸血,但她却不
敢哭,只能接着唱。这样接连两回挨打,让性子倔强的她决定不再跟着父亲学戏,要&偷
戏&,也就是自学。即便如此,学戏的艰辛,也是避免不了的,每当问起学戏方面的事情
,演员们的第一个字总是&苦&。
& & 不仅要学得累,环境往往也很艰苦,季艳秋告诉我们,那时候学戏没有戏校,就靠着
跟着师傅学,在戏班耳濡目染。一大早就要起来练嗓,最好的喊嗓的地点是在地势高的地
方,在有水的地方。戏班里的演员天不亮就要起来喊嗓子,喊了嗓子不能吃饭,要先练功
。季艳秋记得小时候练功,冬天就穿一个小薄袄,把地上的雪拨出一小块空地,然后就拿
顶(倒立)。不护手,不护脸,没有任何防护措施。
& & 虽然很艰苦,但是练就出来真功夫的好演员,观众们也是真的捧。季艳秋的父亲季连
奎有一回演《田半成打砖》,剧中田半成在&打砖&之前跪在台上有很长一段唱。那时候
有&砸彩&的习惯,即观众觉得演得好了,就拿钱往台上扔。季艳秋记得,父亲唱到打砖
一段,有观众激动的拿着铜钱扔到台上,结果砸到父亲右边眉上,当时鲜血直流,后来父
亲的右边眉上就留下了那块铜钱砸出的疤痕。
& & 解放前的柳琴戏整体上还比较简单,没有特定的妆容和服饰,一般男性都是长袍大褂
,女性头饰绑个带花球的红绸就算做装饰了。主要还是依靠柳琴自己的唱腔,也就是拉魂
腔和其本身的清楚的唱念,以及动人的故事、华丽的辞藻来吸引观众。可以说这个时候的
柳琴戏十分的朴素简单,而人们也很喜欢这样简单而平凡的剧种,柳琴戏慢慢有了固定的
观众,在有些动荡的年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辉煌的时代。
在喧嚣之中,悠长而婉转的拉魂腔终于拉住了一些人的魂。
& & 在徐州解放之后,全国解放还没到来的1949年上半年,从山东来的南下干部曲永庆们
进驻徐州,他们利用大半年的时间,每天晚上就是看戏、听戏,对当地的艺人、演出场所
都进行了统计,整个徐州400余名戏剧艺人一一登记造册。这是党第一次开始对徐州地区的
艺人们&管起来&。而后进行评价、研究,最多的时候一口气禁演了几百i带有封建迷信
和色情暗示的传统戏剧,同时在分类之后,着手举办训练班对戏班的班主和演员们开始思
& & 到了1953年,在&改人、改戏、改制&的方针下,拉魂腔的戏班被合并整改。演员艺
人们听到自己有了新的名字&&柳琴戏。徐州市成立柳琴一团柳琴二团。次年,开始挖掘
传统剧目,并于九月参加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喝面叶》、《拦马》、《芈建游
宫》等三个折子戏参与演出,获剧本奖、演出奖。演员分别获一、二、三等奖。作为一个
尚且不为人知的地方小剧种,柳琴戏脱颖而出。而姚秀云等演员,更是在华东汇演中一炮
& & 1956年地方政府创办了徐州市戏剧青年训练班,汇集了当时一大批优秀演员作为老师
,同时请来京剧老师,在唱腔训练之外教授学员身段、武功,在后来的戏剧学校中,往往
也是由柳琴戏的演员来教授唱腔,京剧演员来教身段。据当时的学员张晓霞回忆,还有一
些文化政治课,这一批学员可以算作第一批培养起来的高素质演员。1958年柳琴戏两个剧
团合并,成立江苏省柳琴剧团,宣告一个地方戏剧种,正式构建完成。至此柳琴戏正式可
以算作一个剧种,具有相对完整的行当,可以演出各种古装、现代剧目。应当说,当时的
戏曲标准就是已经相当成熟的京剧,而各个地方戏的发展,就是向京剧看齐。这几年的时
间,即是柳琴戏飞速的发展阶段,也是它以京剧为模板构建自身戏曲元素的阶段。它不在
是一个唱门子的说唱,成为一个可以和各个剧种平起平坐的戏曲门类。随着徐州把拉魂腔
定名为江苏柳琴戏,山东、河南也纷纷效仿,把拉魂腔定名为柳琴戏。说到这些,徐州文
化局的老局长,93岁的辛原老人,还是有些得意自己当年的作为。
& & 1956年的这一批现代意义的学员,也大部分成为了柳琴戏较有名气的演员,可以说是
最辉煌的一批学员,由于大量的吸收了京剧的身段、妆容、服饰,柳琴戏的演出效果可谓
焕然一新,而这时的柳琴戏也进入了她最繁华鼎盛的时代。至此柳琴戏除了商业演出,也
往往担任着文化宣传的任务,前线慰问,上矿、下乡等等,比如季艳秋和剧团中其他13个
人就组成乌兰木其演出队下乡演出。很多演员为此也牺牲了许多。最严重的,应该就是姚
秀云老人了。
& & 1963年的时候,姚秀云怀孕了,因为有去西安的演出任务,《小姑贤》、《状元打更
》、《喝面叶》等很多戏都要她主演,团里就做希望她流产,姚秀云一向也觉得工作第一
,不能因为私人问题影响工作,就答应了,但丈夫和母亲都不同意流产。她就把丈夫的私
章偷来,让团里秘书联系个好大夫帮做流产,并且告诉同事和医生说家里已经同意了。本
来院长安排了手术做的好的郑医生负责秀云的手术,但手术那天郑医生却临时决定要去接
从无锡回来的丈夫,就自己安排实习医生给替自己给秀云做手术。姚秀云知道了,就去找
郑医生,说:&我等着回去演戏,手术要做的好,我还要排练,我不能让实习生做。&郑
医生有些生气,就说:&你这人这么固执,准备让人抬你回去吧!&秀云倔强劲也上来了
,就说:&不管我怎么被抬回去,我就不要实习生给我做。&郑医生赌着气就给秀云做了
手术,结果手术出了问题,刮穿子宫导致大出血,送到重症隔离病房,险些再也唱不了戏
& & 50年代的戏曲整改,让柳琴戏迅速的成长了起来,赋予了它原本没有的身段、服饰、
妆容,也同时带给了她许多责任。然而却并不一定是她原本要长的成的样子。成熟的京剧
赋予了年幼的柳琴太多的东西,带给了柳琴戏一段辉煌的时代,却也留下了许多悬而未决
的东西。那原本懵懂的拉魂腔,带着自己的期盼和些许无奈走向了外面的世界,来自农村
的她已经无法在战乱时节继续悠闲的在乡间田野里流浪,只能来到徐州这人流汇聚的地方
找寻存活下去的希望。然而青涩的她并不是总能吸引到路人停驻的目光,她学会了身段,
穿上了华服,点上了红唇,出落成一个美丽的姑娘,终于引来了人们的关注。然而她依旧
乡下那个天然而纯朴的姑娘,她没有念过书,也不会吟诗作对,她不像书香世家的京剧昆
曲,纵然学来了万种风情,那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却依旧是柳琴姑娘。有人喜欢这样纯朴
而简单的样子,喜欢她的简单而明了的故事,所以依旧对她不离不弃,然而时代总是在变
化,人们越来越多的捧起书本,读起典籍,细致化的生活让人们有了更多的追求,而在这
多媒体的时代里,柳琴却又显得有些害羞了。
& & 这不知是属于柳琴的悲剧还是喜剧,毕竟她曾经有那么多人追捧,毕竟她曾经那样勾
魂摄魄。然而这却是个注定不属于她的时代。如果没有突如其来的蜕变,可能她依旧是田
边柴门旁那个小女孩,在漫长的成长中慢慢成长为一个完全不同的女孩,或者重新融入在
泥土里,生根发芽成另一朵花。
& & 然而事实就是,柳琴戏炽热而繁华的夏天,就此到来了。
& &但事情的发展并不总是那么如意,春蚕夏蝉,总是一逝而过,昙花一现。没过几年,史
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柳琴戏如同一个待嫁的姑娘,就在她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
年代,突然被所有人抛弃,众叛亲离。虽然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几乎无一幸免,然而对于刚
刚步入豆蔻年华的柳琴戏,无疑更加令人惋惜。
& & 那时几乎所有剧目全部停演,演员们也转而出演样板戏,戏曲学校也不再招生,柳琴
戏就像从未来过这世界上一般,在这十年间几乎不留痕迹,唯有演员们的种种不幸还在诉
说着她的存在,却又似乎和她毫无干系。
& & 据季艳秋回忆,当初演《海港》,由于另一个演员身体不好,季艳秋临时顶上,要求
季艳秋六天能演这部戏。 季艳秋说演出的时候要带工作帽,拿着地图。而工宣队就在旁边
&审查&,错一句就可能被打成反革命。季艳秋当时一戴帽子就晕了,脑子一片空白,也
不知道怎么唱完了一部戏,好在没唱错。工宣队当时什么都管,鸡蛋里挑骨头。排戏排不
好就把演员打成反革命,批斗。那个时候演员们精神压力都很大,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打
成了反革命。很多人想不通,家里上下几代都是贫农为什么把自己打成反革命,演员们压
力都很大。后来渐渐演出没有问题,才慢慢情绪平稳起来,好在没有收到什么迫害。老艺
人王素琴老师,绰号&里外黑&,说她唱戏的时候,场内场外黑压压的一片,大家都喜欢
听。被打成了&戏霸&,提起这样一位老演员,季艳秋说:&都沦落到唱戏的了,还能有
什么好霸的?&一语之间,令人无限惋惜。
& & 然而邳县的老演员朱化玲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在文革期间,他因为出身问题便受尽了
磨难。所谓的出身不好,也不过是他的父亲在建国前当过大队长,但就凭这点,他被人在
文革中无数次被推上批斗台,自然也连戏都没法唱。而老人脾气倔强而不肯服软,批斗他
时,对立面试图让他低头认错,朱化玲不肯,他们就按他的头,朱化玲就向前一步,仍然
昂着头,一直走到贴上墙壁,他仍是高傲的昂着头,坚信自己没有做错什么。然而最终还
是被人送到群专队,但因他实在没有大的过错,又受到自己以前的戏迷的照顾,并未受到
什么大苦,三个月后放他出狱,然而疯狂的人们却仍然不满意,连群专一起举报,最终无
辜的他还是无法抵抗这股浪潮,被勒令三天之内回到祖籍山东。他回到家里,看到自家院
子里贴满的大字报,看着昔日好友闪躲而疏离的眼神,看着因自己而饱受牵连的妻儿,那
滋味两行字可以带过,却用两万字也写不清。恐怕也只有他自己才会明白。他终究被剧团
开除,妻子也被要求与他划清界限,否则也要一起离开,值得朱化玲欣慰的,也是他回忆
起来无比感动的,他的妻子从未抛弃过他。那时候,天地之大,一家人竟无处定所,没有
人敢收留他们。最后朱化玲只好投奔岳父,托人才勉强不必回到山东。短暂的喘息之后,
他依旧要为生活奔波,为了谋生,他一度带着妻儿投奔东北的老父亲,在完全陌生的林海
雪原里伐木、开荒。每天除了要完成生产队的工作,朱化玲还要额外的砍一些树来搭建房
屋,有时候扛着木头回到家,刚一进家门就直接累的倒在地上。从唱戏到伐木,朱化玲所
承受的,可能是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确是当时千万人的缩影。走向自己毫无概念的地方
,开始一段自己从未想象过的生活。一年之后的1974年,邳县的朋友告诉他政策已经改变
,让他问问事情是否有转机,老人几乎连夜赶回了邳县,却被告知他虽然可以回来,但不
能回到剧团,只能被分配到工厂。老人站在剧院门口,却只能在门外看着,他唱了那么多
戏,却想不到自己这一生比戏还要波折。朱化玲不甘心,他唱了一辈子戏,他不唱戏,又
能去哪呢?他又千里迢迢去北京上访,中央接待他的老领导听了他的情况之后,也不住的
叹气,让他相信中央,回去等消息。三天之后,朱化玲终于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剧团。
& & 朱化玲是不幸的,又有更多比他还不幸的人,在那样的年代,有多少人远走他乡,一
去不反,有多少人受尽屈辱,噤若寒蝉,又有多少人,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秋风所至,
天地萧肃,寒蝉悲鸣,这是朱化玲的命运,也是柳琴的命运,又何尝不是所有人的命运。
& & 文革过后,柳琴戏又重新登上舞台,压抑的人们饥渴的寻找着生活中的乐趣,仿佛努
力一些就会抚平过去十年的伤痛,而柳琴戏无疑是一剂良药,并且甘甜清凉毫不苦口。刚
恢复传统剧目的时候第一个剧目是古装戏《白蛇传》。开始排一天三场,上午八点一场,
下午两点一场,晚上七点一场,场场爆满座无虚席。于是剧团每天加演到五场,两小时就
一场演出,却依旧一票难求。还有观众专门因买不到票,向政府市委写人民来信,反应问
& & 有了演出,观众也格外珍惜,十分捧演员,也很支持剧团,季艳秋告诉我们,当初有
一个年轻的男演员,朱树龙,17、18岁,相貌英俊,年纪轻,嗓子也好。喜欢他的观众非
常多。他有一次演《白玉楼》,三本的戏,演完一本就在后台吐了血。演出临时换了演员
,但是观众却不买账,一直喝倒彩,嘴里喊&下去吧&。直到书记上去解释清楚,观众们
才理解了,这出戏这才唱下去。
& & 现任院长武爱苹则给我们讲了另外一个故事,直到今天,他都很感念观众。他是武生
演员出身,在《白蛇传》里演金山寺里的一个小和尚,&下山&一场当中,小和尚有一段
耍佛珠的功夫技巧戏。演戏用的一串念珠,黄杨木雕成,演员挂在脖子上作为道具甩,本
来每隔两三天就要换一次线,由于一天四五场的演出,排的紧张,有一回没来得及换。演
出当中,线断了,整串的珠子散落出去,飞的到处都是。等到演出结束,部分观众没有走
,在剧场里趴在地上寻找珠子,然后送到了后台,数了数,一百零八颗,一颗都没有少。
那时候的演员,卖力气地演,观众也是爱护演员们。
& & 对于柳琴戏而言,这确实又是一个风华正茂的时代,然而却更像是1956年播种的收获
,已经少有新芽萌发,纵然她确实硕果累累,然而这片土地却再难孕育出这样的美丽而丰
硕的果实了。
& &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电视、电影等的普及,传统戏剧受到了极
大的冲击,而柳琴戏这样的小剧种,难免逃脱首当其冲的命运。
& & 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柳琴戏便渐渐开始没落了,演员们的生活从原本的小康变的有
些捉襟见肘,连文革的波澜都没能让朱化玲离开他的舞台,却在这个时候为了他孩子的学
费不得不离开剧团谋求生路。那些满腔热情的演员,在狂风暴雨中依旧没有熄灭,却渐渐
的消失在日渐冰冷的岁月里。他们曾经如同一块坚冰,带着梦想想着划开现实,而现实却
像一片湖,他们就这样淹没在其中,最后连自己都寻不见了。
& & 即便如此,老演员们不遗余力的去普及柳琴戏,只要有人学,只要有人问,他们毫无
保留,剧团也不断的排新戏,照顾新演员。文革刚刚过去之后戏校就立刻开始招生培养学
生,78年入校的孟浩就是其中的一名学员。四年毕业之后,由于学习的时候本身就很刻苦
,加上身材好,孟浩进入剧团就开始担任主要角色,而剧团也十分看好这个小伙子,为他
专门编排了一部新戏《活捉南三复》去参加比赛,前十分钟以唱为主,突出演员的唱功,
后十五分钟加入了许多身段上的技巧,都是为了展现演员,他的老师厉人清在唱腔上给予
了他许多指导,还为他设计了一些新的唱腔,比如柳琴戏原来只有四句的清板,被延长到
了三十六句等等,就这二十多分钟的戏,前前后后排演了一年多,到了90年最后出演那一
天,效果不凡,作为一个地方小剧种,拿到了二等奖。而孟浩下台之后他的老师厉人清告
诉他,自己都没敢看他的演出。当孟浩向我们说起这件事时,仍然止不住的唏嘘,老师为
他灌注了太多太多的心血。
& & 但即便这样,柳琴戏仍然一年不如一年,政府关注不够,剧团演出亏损,戏校难招生
,毕业的学生又不能分配,生活都很难保障,青黄不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而所剩无几的
新演员,也大部分步入中年,问起柳琴戏的未来,也无不摇头叹息。日子平淡如水,没有
什么大的起伏,作为一个小剧种,知名度也并不高,这几乎是每个柳琴戏演员的生活,没
有了当年火热时跟着剧团走遍南北的观众,没有了那些在台下鼓掌喝彩的人,他们经历过
鼎盛繁华,也体会过冷清淡泊,每个人都有着每个人的故事,而每个人又都是那样的普通
。然而正是这群人支撑起了这一个剧种,他们就像一出出柳琴戏,并不高亢曲折的唱腔,
略带说唱式的缓缓吐落出一段段的故事,唯有那么一两处动情之处,才有那婉转悠长的魂
& & 而这世间多少任何事又能摆脱这样平凡的命运,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喜欢那些感人至
深的故事和动人心魄的情节,却鲜有人明白我们自己其实正在故事里粉墨登场,只是当局
者迷,只有看戏的时候我们才会明白那些悲欢离合,而千万人在无声中早已写下了那些振
聋发聩的乐曲。
& & 台下的人来来往往,带着自己的情感和故事看着一折折戏剧,然而却在有新舞台的时
候果断转身离去,不带有一丝留恋,只留台上的人依旧唱着那些曾经像你像他而最终无人
问津的剧目。偶然有着几个过客,那驻足也带着几分同病相怜&&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
何事泪纵横,断肠生里忆平生。
& & 写歌的人断了魂,听歌的人最无情。
& & 地方戏是方言文化的最高载体,作为地方戏的柳琴戏,是徐州地方方言文化的最高载
体。曾经会说徐州话都会哼几句拉魂腔。很多经典的戏曲,脍炙人口,成为很多人共享的
话语场景,重新塑造了新社会的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 & 时至今日,当我们的生活不再有那么多的苦难,当我们没有经历,我们也渐渐不再明
白,也渐渐不会有着那些共鸣,那些铁马冰河的故事,那些翻山越岭的旅途,那些忧怀天
下的情怀,已经离我们越来越遥远,我们确实生在幸福的时代,也难怪这社会可以娱乐致
死,我们的平淡生活已然是有着蜂蜜的甜腻,又怎会明白那清淡无味的水香,亦或是有些
清苦而回甘的茶味。
& & 当我们访问姚秀云老人的时候,最后她跟我们说&唱戏吃苦受累,但我一生都扑在柳
琴戏上&。我们邀请她唱一段柳琴,老人欣然应允,还认真的拿起了手绢,站了起来,那
一瞬间恍惚又回到了舞台上,她就这样从青丝唱到了白头,每一个字,每一个转音,都是
戏中人的悲喜,也都是她的喜怒哀乐,她的青春年华。那台上依旧是重彩朱漆,戏子依旧
是粉妆玉琢,而台下却渐渐冷清,直到门可罗雀。灯光明灭,烛火摇曳,台上的人,演尽
了悲欢,人情生灭,却渐渐无人来和,空留那声婉转的唱腔,在空荡的剧场里慢慢拉长,
却更显得凄凉。时光依旧荒芜而漫长,风雪载途,柳琴戏如同哪个等待着心上人归来的姑
娘一般,最是那一句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只是可怜,白屋佳人,春华换银蝶
& & 这一出最为无声也最为悲伤的戏,却真的无人看了。唯有这些人,依旧唱着属于他们
却又不是他们的故事,哪怕他们也渐渐明白未来的希望渺茫,至少今天,魂腔依旧婉转,
柳琴依旧清响,明日,即使明日天寒地冻,日短夜长,路远马亡。
& & 这一切都如同千万年的历史一般,从青萍之末吹起的微风,不知在何处渐渐壮大,在
繁华鼎盛之后,却又倏尔消失不见,就此无声无息。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千百次的轮回
,这世间有多少人和事能逃脱呢?这世上多少声音,不论是浅酌低唱,还是黄钟大吕,秦
腔激越,总归有人在唱,也总归有人在听。那戏里戏外的人,有如庄周梦蝶一般,又有谁
说的清呢。
& & 而那再一次的东风解冻,蛰虫始振的孟春,却不知在哪一年才会来到了。
& & 人生如戏,一世风流,为谁上演,又为谁悲叹,这世事如烟,故事的起承转合、波澜
起伏,动情处,总是一声悠扬婉转的魂腔,千万种感慨,却也总是轻声唱过,台下的人还
来不及思量,便已经匆匆而过,千万个人带着千万种经历看着千万种故事,唯有戏子身在
戏中而又置身事外,演遍了悲欢离合,那戏中的人物依旧等待和期盼着,而台下来来往往
的人早已不复当年,不知带走了多少忧愁与欢笑,奔波成另一部戏,而那戏中的动情处,
依旧是一声悠扬婉转的魂腔。
& & 而听过了那么多故事,见过了那么变迁,这世间有太多种悲凉和无奈,观众千万,故
事却也千万,有多少人能真的停留驻足,为谁留下一丝同情的泪水?又有多少人,见过了
人生坎坷,早已成灰泪干,还有多少感情为人倾洒?而那所剩无几的恸哭之人,是在哭那
戏中人,还是自己如戏般的人生呢?通过对于演员的采访,我们对这一个特殊群体的人也
有了深刻的了解,他们文化水平不高,很多在解放前后都是挣扎在生死边缘。但是,他们
敬业、单纯、不狭隘。唱戏的时候他们带着对人生真实情感的体悟去表演,当一场场劫难
到来之时,他们又以看戏的乐观心态去面对。和今天的大腕儿、&角儿&不同,他们异口
同声的强调,该我演什么我就演什么,能演什么就演什么,演员不挑角色,什么角色都要
演好。刘林,出身于一个五代人都唱戏的柳琴世家的一级演员,他曾经在《枣花》中只有
几句唱词,可是就是一句&逆子该挨千鞭打&的时候,观众们照样叫好。舞台不是一个人
的舞台,一个演员也无法撑起一台大戏。
& & 云龙湖畔,依旧是风和日丽,徐州早已不是当年的徐州,一切都已经天翻地覆,却依
旧还有些许票友在唱着演着一出出柳琴戏,那些白发苍苍步履缓缓的老人,伴着湖光水色
哼唱着那婉转而绵长的魂腔,恬淡而幸福。一如千百年前,那个站在田野里高歌的人。江
苏省柳琴剧院的掌门人武爱苹,可以如数家珍的说出,徐州有哪些点,民间的戏曲爱好者
和票友们会聚集,每逢什么时候会聚在一起唱戏,有哪些专业演员偶尔会参加。可他从来
不去看,他既怕人们认出他是曾经的演员。也常为柳琴戏走了一百多年,又回到打地摊的
境地而感到不安。更因为,他不知道这婉转悠扬的旋律,再过一百年,会何去何从&&
& & 我们爱听他的唱,只是他唱的悠然,我听着悲凉。
南京大学口述历史计划
江苏柳琴戏艺术家口述历史工作组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汉口路22号(文科楼四楼)
邮政编码:210093
电话:(025)-
传真:025-
邮件:history@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版权所有 Copyright & History Department of Nanjing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帕夫柳琴科2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