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说三十二相中,为什么叫左耳没耳相

耳朵面相看你有没有领导才能
来自飞信网友&|& 13:03
在鼻子的最下方画一条水平线,根据耳朵处于这条线的不同位置,可以窥探出人的基本个性与运势。马上看看你属于哪一类吧!  耳和鼻同高  男女有这种相都是吉相。花钱的方式不违背常理。也会根据长远打算来慢慢存钱。个性开朗又富有同情心,对于他人的请求或洽谈都能推心置腹的提供意见。在各种方面都是可以安心交往的人。  横线穿过耳  非常照顾晚辈的人,是组织的领导者或者干部之相。实际上根据统计调查,股票上市公司高级干部的脸孔,这种类型占的比例最大。不为细微琐事牵挂,个性坦然,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量。在职场上乍看之下是显得不亲切而欠缺体贴,其实反而是值得依赖的人。交往时最好单刀直入,坦率明言,这样比迂回婉转更有效果。  耳位于线的上方  靠近嘴边越宽广的类型,这种类型如果法令又深又清楚,则对事物的态度积极而富有行动力。极受他人的信赖,从事任何职业都可能成功,也可能由于副业而增加不动产。
您可能对以下热点也感兴趣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金剛經註釋1(原文)
我们始终秉承的信念:
1.大恩怙主晋美彭措法王金刚语:显密本圆融 愚执自他宗 圣法原一味 无偏应普弘 菩提心为前导般若为心要 净土为归宿团结和合 清净戒律闻思修行弘法利生
2.如意妙宝珠开经偈:南无上师佛法僧宝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今遭遇 我心见闻乐受持 信解行证如来意
&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 第25冊
No.494 金剛經註釋 (1卷)
【清 溥仁乩書 子真乩訂】
夫自羲皇畫卦倉頡造書。天地始開文字。自文字開而後有三教。是三教文字之祖。出於一原。尚已迨其後。三教分而遂各為一教之文字。要其立言之旨。總以盡性致命為歸。用開人心明覺。闡大道宗源。以垂訓天下。初無異同。降而異端紛起。附會之徒。各分門戶。互相犄角。彼此詆非是。使三教文字。本以正天下。天下反因之以擾。此不特如來皺眉。孔老亦為蹙額。獨自性命之說。不能相岐。故三教書典。往往文字。相異立說自同。此如來金剛一經。直通於孔孟。高於老聃。葢以是經之義。大要以覺性為旨。一切求通覺性之論。似淺而深。似虗而實。其說原於天命。合於性善。而明於道德。五十言故。能使上知下愚。無不開悟發蒙。明心見性。此經之所以為諸經祖也。但其間六塵四相福德布施之說。始終問答。不出於是總見覺性因。由不從後起。而借以啟人之迷。引人入道。若其功之至要。則不外降伏一言。其反於自然。尤著力。無所住而生。其心一語。故說是經者。不可以虗無寂滅之論。誣我如來正旨也。辛丑二月望後。道人適訪道匡廬子真行者。亦復來遊江右。遇我於竹林精舍。相與言世外事。了無剩義。而子真力欲於塵寰中作度人想。道人因與偕至尉山。尉山子真舊遊地也。其地山環水瀠。實可棲隱。道人喜而留之。中有二三弟子。頗好精進。子真向與二三子有宿緣。遂以金剛一經。欲我解釋。道人始難之。既而見其有誠可終始竟事者。因請於如來。得慈悲旨。開壇設講。凡四十日告成。諸弟子復請道人為之序。道人因念此經解者。什伯大半。多屬宗門語錄。釋氏公案不得如來說經之要。故特以經中字義。就字參義。總以歸於正覺。不使見者聞者。稍存疑闕。雖於釋氏之論。微有不同。然開如來之真面目。以發如來之真玅諦。則不出乎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而已。要之釋教真空。原於實理。未有其理不實。而泛泛言空者。夫如來之言。真空無相。原以覺性本無虗靈無相可著。而後之解者。舍其正旨。掇其粗跡。一切經中。六塵四相福德布施。敷衍成篇。便同癡人說夢。何益於覺性。所以道人之解獨重三藐三菩提一語也。葢是語實一經之綱領。而合三教之源流。得其旨趣。則諸經之說。與三教之道。一以貫通。初未嘗有疑玄難信者。為後世藉口。但凡人耳。提口授尚多所疑。況憑一乩之言。何以為據。惟是不作誕語不設浮辭。止有盡性致命之理。曉暢明白。庶乎不罪於如來。而亦可使從事孔老者。皆以道人為非欺世之言耳。後有作者。能以道人之意。刊而布之。此解亦可當寰中一鑑也。
辛丑四月望前五日雲峰道人乩書
夫人之與僊。相隔於形。而相合以神。其所得合者。非偶然也。必合之也有因。故能相聚而成功焉。我嘗論僊踪於世。若即若離。譬如風之有聲觸物成響。不可執聲以為風。又不可謂聲之非風也。然以為無形而有聲者。事近於誕。則凡乩書之言。皆涉於虗渺而難稽。故周穆漢武。並好神僊之術。乃始而信既而疑。終而盡返平生之所為。則神僊之不足據。見於經傳者。亦大明矣。我敢自托於神僊。憑一乩以惑天下乎。然我則有說焉。夫憑一乩而言。不可知之。言述無可考之事者。幻也。若天壤間。有書典而神僊能讀之。書典中有奧義。而神僊能釋之。幻乎非幻乎。此我不敢自居於神僊。而好為不可稽之言也。獨以如來金剛一經。參演成帙者。不但為諸弟子言。直以剖天下後世之疑。而共證此解。葢是解也。我得之於雲峰大師。而雲峰大師又得之於天竺國土。親受如來之教。始得傳於乩書。我何嘗有參解之功哉。但不得不竊附於參解之末者。良以參解之法。有三難耳。一難在於解直而未得深也。二難在於言簡而未得詳也。三難在於蠲棄一切宗門語錄釋氏公案。而未得動時俗之耳目也。試以經中摘要言之。即如祇園恒河須彌等名。舊本俱有圖樣。確指里數。而今皆刪矣。如阿修羅歌利王轉輪王。俱有名號出處。今亦盡刪矣。如三菩提。則從舊解正覺三昧。直以昧字。對覺字矣。四果菩薩。舊解須陀洹等。皆屬名號。今即作入流一往來解矣。涅槃作彼岸解。佛土作艮土解。皆異於別解矣。先世及過去。未來現在。向作夙世今生解。今已顯然照字義解矣。種種名色可傳。而不可考者。無不刪煩就約。或經文只一言。而參解必晰。或經文有纍言。而大略點過。此皆說是經之摘要處也。所以雲峰大師獨於世所未盡解者。明白通曉言之。則我之得參此經。其中不過什之二三。然我又有說焉。此經之得釋。幸遇大師於匡廬。亦幸遇諸弟子於新邑。乃得共襄厥功。夫雲峰大師之來。原以諸弟子之堅誠所致。但我於諸弟子言之。皆產於雲間。客於江右。向與我世有夙緣。得復合遇斯土。遂發是願。迎大師至新邑。開壇設講。閱四十日告成。其始則辛丑二月十九日。其終則四月初九日也。夫以四十日之中。大師之與諸弟子。僊凡雖隔。而神氣自通。所以不覺其成之速。而我與諸弟子。皆獲證如來之玅旨。得附大師之後。以傳其名。諸弟子亦不無有補焉。嗟乎。天人非遙。僊凡豈迥。能以覺性自存。便可作合於今日。則今日之得書是經於乩。以布刊於世者。不為非無因矣。諸弟子惟相勗。而奉持解說之。不使天下後世。以神僊為誕妄。亦庶幾共見如來真面目也。
辛丑孟夏四月既望谷口子真乩書於尉山故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雲峰大師乩 釋
谷口子真乩 訂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子真說 金剛一經。是如來說。真空無相之旨。首言如是。終說如如不動。前後相應。
雲峰說 如則是。不如則不是。如如則并無所是。不可竟作開講語。如是則我得而聞之。不如是則雖有說法。不可得為我聞矣。一時佛在者。見佛之在此一時。欲聞法而不見佛在。則此心未堅。今佛已在而我所聞。不已確乎。此二句。是記者欲以所聞所見證如來現身說法意。
子真說 舍衛國在西域天竺之東。時佛偶到其國。而非常住。祇樹祇陀太子所種。因以為名。是文家寫景意。給孤獨園者。乃昔迦尼給散孤獨之處。時佛在其園中。與比丘眾同居。比丘。弟子之稱。比丘言大者。以其通達道理。猶高座弟子也。時有千二百五十人。同住於此。
雲峰說 此一段言佛在此地。而從之者眾。見其信而從之也。與之俱。則必與之聞矣。三句是說佛之能化諸弟子處。
子真說 爾時世尊。非佛之外另有世尊。以聖人之稱謂。佛以人之尊。佛而謂世尊。總一佛也。著衣著褊袒衣。有云。柔和之衣。持鉢是持優龍鉢。有云。天王所獻之鉢。入此舍衛國城中而乞食者。未說法前。先以乞食。而動諸眾之見聞也。次第乞已。便是無住相圖畫。不必論其多寡有無。乞過則已竝不留一毫未已之想。還至還到給孤獨園中也。於無住相中。而仍有一住處。故曰本也。飯食訖而收衣鉢。便完一段乞食供案。洗足已不過清淨意。
雲峯說 飯食訖三句。可作一串說。
子真說 敷座者。獨設高座於千二百五十人之上。時已坐而世尊將欲說法也。
雲峯說 乞食而已完。洗足而已過。俱是佛之得心處。故敷座而絕無倚著。人常靜坐一刻。萬緣皆起非是不足。便求有餘。則躍然而起。世尊於此已忘卻乞食事。是無我相張本矣。
○善現起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子真說 長老即千二百五十人中之有德行者。須菩提有三名。一曰空生。一曰善現。一曰須菩提。此其得證果之號也。在大眾中。即從座起者。時世尊先已敷座。而大眾亦已皆坐。獨須菩提從坐間而起立。其時所衣。則偏袒而掛之。右肩。是西域衣製皆如此。不是須菩提獨穿此衣也。右膝著地。則今之跪禮也。言右不言左者。是文字中減省法。言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只是敬求世尊說法意。希有二字。是須菩提稱讚說言之。世尊是當世希有者。而獨尊於世也。
雲峰說 如來即是佛。即是世尊。如來二字。有二義。以其靜而言之。則若止水。以其感而言之。則如流泉。當其止時。萬感不動。當其流時。百念不滯。故曰如來也。如來二字。尚有奧義。舊說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此但言如來之字義耳。夫來者必有所自而來。惟適如其來者。其來也。不藉乎法相。法相者。來以後之事。未來之前。無有法相。只有一如。葢如者覺性之源也。故當其源之未發。則如含於性。當其既發。則如覺於心。此如字之不可以虗解也。如來者。如則可。來則不。如者不得來矣。如來則未及如者。亦不能即來矣。合而言之。何在非如。則何在非適如。其所如以來乎此。又進於寂然不動二句之解。前言近於喻。今仍以本文字義釋之。總以如字合。到覺性說。則無不如矣。
子真說 善護念諸菩薩。諸菩薩即千二百五十人。菩薩是通稱。善護者。言如來能以善念保護諸菩薩。念者。即如來之念。善付囑者。即足上句。意如來能保護眷念諸菩薩。則必能以此法付委。而囑托之矣。此段是須菩提冀望。如來說法話頭。
子真說 世尊二字。是須菩提呼佛名。而求說法也。凡後世尊二字。俱是須菩提尊稱如來者。男子女人。在千二百五十人之外。言有善念之男子女人。同集於此。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
雲峰說 發者猶生發之法。阿字是語助辭。耨多羅三字。譯作無上二字講。三藐二字。譯作正等二字講。三菩提。譯作正覺二字講。葢人有此心。而溺於情欲。則不能發生。譬如萌芽方茁而為物所掩。則欲茁而不得茁矣。故下一發字。發者順其所生也。何謂無上無有一物。更可以加其上也。正等者。言此無上之心。自如來及諸菩薩。以迄眾生。在在平等。俱得此無上之正覺。正覺者。此心不偏不倚。如日懸中表影方正。上下四方無不徧照。無有不覺故。謂正覺此從最初一點靈光。不滓物欲。而無論上中下三乘。個個皆具此覺心。上正字作證字解。下正字作中正字解。合而言之。總謂諸菩薩。今日聽如來之法者。皆能發生。此無可加上。共正之正覺心者。特未知所以住所以降伏耳。釋氏言。此句。猶儒家言慎獨也。獨則無對。此是無上註脚。凡事有對。如先後之類是也。說一無上。便無配耦。正事是從無始以來言。猶儒家性善之說也。儒家單說人。如來兼說九種。此是度盡一切眾生之意。但人人有是明覺至上之心。而不知所以修之之法者。何故。葢緣善念方起。邪念踵生。故不得覺。即覺之而不得至上之心也。今問世尊此等男子女人。既具善念。云何應住。云何者。如何意也。應住者。凡人起此善念。何以使之堅守不去。而常住於心也。
雲峰又說 應住不是強執定之。而使之住。只要於發念時。見得真確。便不走脫。云何降伏其心者。此心非另有一心也。善心方解。邪心即隨故。須於邪心續起之時。以大覺力降伏之耳。降伏者。如制毒龍。如伏猛虎。如禦強宼。少不能降。反為所制。即降之而復萌。其熾愈甚矣。降而伏之。不是強伏。所住者常。則所伏者潛消而默化。此二句。是求世尊一入門路徑。
雲峰再說 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二句。一串看。不是應如是住。又如是去降伏。所當住者住之。則所不當住者。自然伏之矣。只因人於不應住處住脚。便多一番。不自在心。那住得久。住不久時。又去則所以制我者。皆跳躍而至矣。
子真說 佛言善哉善哉者。讚其問之甚善也。故呼其名曰須菩提。正是儒家呼門人名一般。意如汝所說。說字即是下二句。添如來二字者。見得善保護眷念諸菩薩。而付委囑托之。正是佛之本意。所謂因其問而發之也。亦是迎機啟悟法。言世尊說善男子善女人等。有此無上第一等。共證明覺之心。便應如是住如是降伏也。如是意是如來說。人有所住之地。而不能住。則不能降伏其心矣。故應於所住之地。無有過。無有不及。恰好到此住位故。佛言如是住。猶儒家言知所止也。止其所當止。即是如是住註脚也。人患在不知住。便將此心付之。烏有何以降伏故。凡愚之心。蠢而不靈。中人之心。觸而始動。聖賢之心。靜而能通者。其分別區畫。只在一住時相違耳。何以故。能住者。適如其住而止。不能住者。有過心便落魔障。有不及心。即墮惡道。人若於此得適中法。則一切魔障惡道。盡行銷歸住處。而何有不降伏者乎。唯然是應而信之之辭。故稱世尊願傾心樂聞。如是住二句之旨也。聞言欲聞。是須菩提見解。欲進未進關頭故。下即以正宗指示。汝今諦聽。不是竟說審視。言汝今當以其微妙之旨。審而聽之。則為汝說者。皆有真諦也。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子真說 爾時佛聞須菩提之請說而告之。此一段文字。是說入門大頭腦也。須菩提三字。是呼其名而告之。不連下諸菩薩摩訶薩在內。摩訶二字。是大者之稱。於諸菩薩中。而又為大菩薩也。言此大菩薩。亦不過從此入門。入門之法。只是一個降伏其心。前此言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此專言下句者。正以勇猛精進之法告也。人心最難降伏。惟能以勇猛力量。及精進神思。得步入步。便是降伏功夫。故應如是也。但生類不一。且概舉而言之。所以有一切眾生之類。此句是冐該下文九種而言。數若字。是二指點處。非無想句。不下若字。已到實地位矣。卵胎濕化。單指物。言不涉人類。若有色下。單指人言。不涉物類。言卵胎溼化四種之生。各自不同。而總一生也。有色色字。不專指情欲。言人有此身。即有此色故。謂之色相。有色則聲香味觸法。皆為色動。而即為色迷。此有字。仍對有色相者。言若無色。非專言無色也。空諸相則著不得色。而色自無矣。有想想字。不專指私稱。言凡人有心必有想故。謂之思想。視聽言動。從思想而出。想之正。則視聽言動皆正。想之邪。則皆邪。惟其有想。便有邪正二端。故此想字。仍從正邊說。若無想。則邪正之念。陶融入化。而想歸於無矣。若非有想。則想雖有。而想已入微。不見有想之迹。故有想而非有也。非無想句。即從上句連絡。無想已不落想矣。非無想并不落無想。葢緣想入無上。則心性明覺。無可更著想處。何有於無想。若此想真落空處。則前此從想而得者。反墮落矣。所以此句。竟將以無量無邊。作非字解也。
雲峰說 我字是佛自稱。皆字指上九種說。令字是佛以覺性。而通於九種之覺性。故能令之也。入字最有功夫。不可作出彼入此看。直是令一切眾生。造入法門。而佛以無剩義之法。使之盡覺。涅槃二字。解者多悞。有以涅槃為死者。釋氏之悞也。有以如來另有涅槃經者。再悞也。夫涅槃者。是如來之真性明覺。自有天地到今。無分今古。此真性。常存不失。所以如來以三世轉身法界。如去復來。愈到愈熟。永無迷路。故得以其真性。與天地終始。永無斷續。謂之涅槃。無餘涅槃者。言此涅槃毫無剩義。尚待補塞。所以將此真性普度一切眾生也。言滅度者。不是生滅之滅。是言如來度人。全無形跡。潛移默化。使之盡行化度也。
子真說 涅槃竟作到彼岸看。是否。
雲峯說 是是但不說得明白。竟云到彼岸。從何處作津梁。故須以前之降伏二字。下一杖子。如無餘則不消降伏矣。若論到無餘地位。則涅槃仍是無餘有餘。非涅槃矣。求其無餘。則亦非涅槃矣。四字相連而解。何有不明乎。
子真說 滅度之如來有心否。
雲峯說 有心滅度。便有度不得處。功夫不在滅度時。而在降伏其心時。如來惟不待降伏。便能令眾生無不化度矣。九種既分。人物便有靈蠢。如來如何令皆滅度。惟不分靈蠢。而皆滅度。所以謂無餘涅槃也。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子真說 上文言佛滅度眾生。而如來以為眾生。皆有佛性。皆可作佛。則是此等無可限量。無可指數。無有邊際。一切眾生。俱是可以化度。不以我之化度。而成證果故。謂實無眾生得滅度也。
雲峯說 實無句。是言如來以無餘涅槃滅度眾生。到眾生滅度之後。使九種眾生。俱已入化。則是眾生。已無如來滅度之形跡。故謂之實無有得。譬如魚在水而忘水。與之俱化何得之有。此句不是如來自讚能度眾生。正言無量無數無邊。在在可度。實由眾生可造入無餘。而非我之功也。何以故三字。申明實無有句之故。如來以為若菩薩欲滅度眾生。而謂我之一身可以度之。便先設一我相。有我即有人。人我相形。便有人相。有人相。則前此九種眾生。其中便分別靈蠢高下。而存一眾生相矣。有眾生相。將欲以我之身。永長於世。而化度一切。便生壽者相。即非菩薩地位中人矣。所以如來度盡眾生。而不留四相故。謂之皆入無餘涅槃也。
子真說 如此說有我相四句。是一串矣。何謂四相。
雲峰說 我相即是人相。則雖有四相。仍從我相而起。
○妙行無住分第四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虗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虗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子真說 上文說無有四相。而此問正發明無相之旨。是時須菩提從座起立。而世尊使復坐於位次。而告之曰。所謂四相者。不可住著於心故。菩薩應無所住。此問內有七住字。上六住俱作執著意解。末一住字。仍作止住意解。於法法字。即無四相之法也。應無所住者。即下文色聲香味觸法是也。六者謂之六塵極意。執著人我眾生壽者四相。緣此六塵。便不得空諸所有故。應無所住也。無所住即以六度中布施一節言之。亦不可以執著行之。不可行者何。如色聲等。是色者形色。聲者音聲。香者馨香。味者滋味。觸者情所感觸。法者法所引導。此六項於布施時。尤易漸染。惟布施時。不住色聲香味觸法想。則亦無求福報想矣。故言菩薩無住相布施。葢因人於布施時。每每著相。將謂我施於人人。人可施而願世人同沾我澤。而又願我常常布施。四相俱不空矣。其故實由色聲等而起。就如見一人而思布施。便動形色相。聞一人而欲布施。便生音聲相。布施之時。馨香滋味。必求全美。而又因求福德之心觸動。欲使接引眾生同歸大法。便是六塵不淨。此段不重布施。世尊仍為大眾說法。而借布施一事。以發明無住相耳。布施者布陳己之所有。而施之於人。最著色相。故世尊於六塵中。單提言之。
子真又說 上言無住相布施其故何。以此句是申明上文意。故言若菩薩不以四相六塵執著。而行於布施。其於福德不可思維而度量。
雲峰說 上文既說無住相。此又說到福德。不是如來以果報忻動眾生。只緣眾生布施一念。求福者多。故以福德聳動之。其實是對下乘者說。非謂無住相註脚也。總之。無住相中。自有福德。若求而得之。便是有限。何不可思量之有此二句。上重下輕。福德又在布施中說出。
子真說 如來又言。於意云何者。是教須菩提於意中自去忖度一番說。東西南北上下四維。指十方而言也。有十方便有方嚮。而此十方。盡屬虗空。則無有邊際。不可思維度量矣。故如來問其可思量不。而須菩提直言不可思量也。言菩薩無住相布施。其於福德。亦復如上所云十方虗空不可思量也。此段正言不求福德。而福德自至。葢以其無執著也。故如來說。凡菩薩但應如我所教。不住於相而降伏其心。則此心便有定嚮。而得所住止矣。
雲峰說 此句結無住相。而并結降伏其心之旨。如所教說得。自然不由勉強。故能斷絕塵根。一空諸相。乃能住止。若使諸相。稍存心中有所。更何住處。
子真說 住在何處。
雲峯說 住在空虗處。
子真說 空虗處住得定否。
雲峯說 空虗處住得久。若涉六塵。便刻刻欲遷矣。何處是我安心處乎。
子真說 布施一端。不說到福德。布施何用。
雲峰說 若說到福德布施。又何用。
子真說 然則不布施者。反有福德乎。
雲峯說 布施有限。福德無窮。人若於布施。前後打算。一回反為布施所拘。而果報亦從此分限矣。故此段深言淺解。與後義不同。
○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虗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子真說 此段是如來詰問。須菩提以令之言下自悟意。總發明上文無住相之旨。亦是如來現身說法處。故言心中揣度。何如果可以現在說法之身相。見如來否。此句正是進須菩提一層也。時須菩提於當下直認不也。故稱世尊不可以今日說法之身相。得執著之以見如來。而復自解其故。凡一切所見之相。皆是虗空妄說。無有實際。故云見得一切之相非真相。即知今日說法如來之身。尚是幻相不可執。此相以為見如來也。此句明說人人有佛心。而不可存佛相佛心。刻刻在念。無相而相。真佛相或留於世。有相而相。假見得即心即佛。不落障礙。方為無住相也。時佛又言此者。正使須菩提認定非相。是見如來之本旨。不可又自疑惑也。此段一問一答。而問答中。又一結以終不可以身相見之義。
○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子真說 此段是須菩提於信後復設疑端以問。葢以上言成佛之言。下言成佛之事。是時須菩提聞如來說。不可以身相見如來。恐世人因此一言。而并佛言皆屬空虗。故白佛言。頗有一切眾生得聞應如是住之言。與無住於相之說。及此經中之一章一句。生信心而奉持否乎。此段問意。單恐人不見佛相。但聞佛言。而生懈心。故言莫作是生實信之說。此中章句不論世代遠近無有。不信者。即使如來於五百歲之前說此言。而於五百歲之後。如來此時僅有言在。其有持佛戒而修福德。聞此章句。實實能生信心。正以此言非空說。而有實理也。故是人得奉持其言。當知是人之善根。已深不特於一二善人。及三四五之善人。得此善根已。於無可限量之善人。至千萬善中。會著源頭。得此種子根深蒂固故。聞此章句。乃至於無住相一念中。生清淨心。信其實而無疑者。則是如來之言。雖世遠人湮。而且信從。況近代乎。故又言如來不分遠近。人人實信是如來之心。無有不知之。而見之者。則悉知悉見之諸眾生。應於清淨中。得此無可限量之福德矣。
雲峰說 人人是如來心。則無不信。人人信如來言。則此心無不生清淨。清淨心中。便具無量福德。正以此福德。原不假求而得者。故能得之無量也。子真說 悉知悉見。則眾生即是如來。何分眾生雲峰說 已知者如來也。見而知之者眾生也。能見而知。便可造如來地位矣。
子真說 何以故者。是發明上得無量福德句也。此下作三段看。葢言是清淨心之眾生。不可一毫迷戀。若心中先有一相而取之。以為我有。即為著四相。言為字者。四相本無。而我自為此相。故下文不著為字。而此獨添言之。此段應單講。下二段應對講。大意云。若心中著相。則四相齊至。此為不能空相者言。下二段云。若心中偏於有。而認定法相取之。即著四相。若偏於無。而認定非法相取之。則亦著四相。正以如來之法。不可偏有偏無。是故不應取法。而徒托於章句。不應取非法。而竟落於斷滅。正以是無住相之義。皆不可以有無之心執著故也。知其故則汝等今日聽法之比丘。皆當知我所說之法。不可倚靠。正如渡人之筏。方其未渡。人人欲登。既登而及岸。即捨之不用矣。則信今日所說之法。尚如此筏。而有可用不必用之時。況於非法。而可悞執之乎。
雲峯說 此三段。第一段言心取相者。相隨心生也。第二段。言取法相者。相隨法起也。第三段。言取非法相者。因欲去六塵。而未得無住相之真旨。竟墮空魔。了無所得。是以非法相而生相也。但下文只說法相非法相句。而不及心取相句。則知心字是貫串三段之義。末句是足明上句。竝不深一層。從來講非法太粘。應耑重法。尚應捨句。以見如來於眾生言說章句生實信。後又超出章句。便得如來真面目矣。
○無得無說分第七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子真說 此段是如來設疑端。以啟悟須菩提意。故言汝今意中揣度如來。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葢謂如來已成證果。而於無上正等正覺果。有所得否。故如來有所憑藉。而今為之說法耶。此一問要見上文無住相。而至於無法。可說微矣。但非法不可取易明也。法而應捨。則後之求法者。無有入門處。故設此以問耳。須菩提即答云。如我解如來有所說法之義。其實無有定法。名此無上正等之正覺。亦無有定法。而為今日如來可說之法也。
雲峰說 法不可定者。不是千條萬緒多而難定。只因人人有此正覺。便應直造無上。一泥於法。即落窠臼。而覺性反為法泥。下句說無有定法。而下一亦字。是連上句說。下見得如來。得之於己。與喻之於人。皆從性真。活潑潑處發出。並不有成法。而為說法也。何以故者。釋上無有定法之故。言如來說法。皆不可以一定之法取故。不可以一定之法說。所以如來之說法。不可說是法非是法也二。句三非字。一作是字解。一作勿字解。是法則有實相。勿字法。則落空相。非有非無法無不備。乃為無為法也。故即解云。所以說非法非非法者。何以故。葢緣如來所說之法。原從覺性中來。不倚於法者。若有倚則必有所取。取者因我之所無。就彼之所有。以取之。便知法在外。而不在內。不可取者。非謂法之不善。而不可取如來所說之法。俱從覺性說出。則凡假法以說者。法雖善而皆不可取矣。惟不可取。則亦不可說到。此說不得是法。亦說不得。不是法矣。非法者。我明上無法可說句。非非法者。我明上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二句。絕不支離。則知一切之菩薩而稱為賢。如來之地位。而稱為聖。皆不假造作強為。而實以無為之法。造成賢聖。但其中先知後覺。各自不同故。以後覺者為賢。先知者為聖。而微有差等分別耳。究之其原。同出於無為之法。而未嘗有別。
子真說 無為法。正照上文一念生淨信句。淨則無為。不淨則紛紛錯起。而為之不勝矣。
雲峰說 無為不是一無所為。縱為之到底。仍返於無為人。若未甞有為。先求無為。便是踏空而行。何有實效。人若既經為過。但恃所為。則又踱實而走。何有靈機。所以法至無為。而幾幾於賢聖矣。
○依法出生分第八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德福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子真說 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三千者舉成數。而言大千者。又以三千之數言。猶云三千箇三千。此極言世界之多。至於大千。多之已極。而又滿此世界。無有脫空。將此世界之七寶。用以布施七寶者。金銀琉璃瑪瑙玻璃珊瑚明珠是也。此七寶者。世界中之希珍。用以布施。其所得之福德多乎。不多乎。此一段又借布施一端。以啟其問。而須菩提直言多者。亦只就布施。言其多耳。一問一答。俱是設詞。不作實有。如是布施。以得福德也。
雲峯說 如來即言所得之福德。仍是性中固有。不假布施。而有增益。何以故。是知來發明福德多之故。故言福德本之於性。何處計其多少。則知言多者。猶著布施相。見得布施。如此之多。而得福德究竟。返歸性分。不著多相。是故如來說得福德之多耳。
子真說 四句偈。不單指四句言。故說一等字。有經而後有偈。故下乃至二字。則知四句偈前後皆偈矣。受持二字。各有解受者。口受持者。心持能口受。心持而復為人解說。此經中之義。則其所得之福。更勝於布施之福。何以故者。解明其福勝彼之故。葢以一切已成正果之諸佛。及將成正果之諸菩薩。而會悟諸佛無上正覺之法。皆從此經中。解出真義。故呼須菩提言。此即佛法也。而一有執著於法。便非法矣。
雲峰說 此一問答。只重受持。為人解說二句。上句自修功。下句及人功。
○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子真說 上文言佛法無相。而無相中。其實有果。但相不可著。果亦不可定。故此段以四菩薩之四果言之。以見四果。一果進一果而究竟。以果名者。猶是法門之小乘。其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是四等入道進修之人。其名不同。證果則一。須陀洹是梵語之稱。即譯作下入流二字。下三段皆倣此。如來言須陀洹者。能作是證果之念。我得其果否乎。而須菩提答云。不也。葢以此須陀洹者。於六塵中。脫出能生清淨心故。已入於賢聖之流而究之。何所謂流。便是入焉。俱化則不入於人我相。而何有於色聲等。故雖名須陀洹。而實無可名也。此為初果斯陀含者。較之初果。則已進矣。名一往來者。曾於此中。往來一番也。凡人於塵相有一往。而不來有。既來而復往者。此則曾於其中。一往來而絕無顧戀。所以謂之一往來也。則名為斯陀含。而實無可名也。此為第二果。阿那含者。較之第二果。則又進矣。而此阿那含。於六塵四相。一一證空。并無可名。而特於此中。通徹前後。了無障礙。故不特不往直已。不來覺得塵相已。無有可來之迹。此為第三果。阿羅漢者。較之第三果。則更進矣。而阿羅漢實無有法相者。葢以阿羅漢見道而不著於道也。若其見道而有所著。不過成其為阿羅漢之道。而已豈能脫此四相乎。故雖名為阿羅漢。而實無以名之。此為第四果。凡此四果。各就地位。同證無上。無非說不著一果。而成此果耳。
雲峰說 四果果字一義也。因果證果。各有分別因果者。以前之所因。而得今日之果。證果者以今之所證。而得當下之果也。果字有二義。一果決之果。一果報之果。此應以果決義解。葢以四菩薩俱從勇猛精進。而堅修以得之者。入流一往來諸名。正是證其果處。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即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雲峰說 上四果俱以無心而得果者。無可名之。故強名為四果之人。究竟實無所名也。但上三種人言得果。下阿羅漢言得道。果與道。其中淺深不同。須知道字實高果一層。故下不說果。只說道耳。
子真說 無諍者無所諍也。人心一念欲明理。又一念欲驅欲。兩念相爭。便內自諍矣。無諍則理欲消忘。不起諍念。是為無諍。三昧者。梵語也。譯之則為入定。
雲峰說 無諍者。非諍於口諍於心也。無諍在儒家。則曰內自訟。在如來則曰。無諍人有過。而自訟則過消人。至於無過之可訟。遂到無諍地位。夫無諍則善念。亦且消融。從何而諍。所以然者。葢因此中。已至入定之會。更無有所相持。而寂然之中。萬感不動。故得一定而無所擾也。三昧甚難發明。我當解字義。以充其義。三昧二字。世以為三昧火者非也。因以其名。而釋氏悞謂無明火。後又悞以無明。為無名去三昧之解。遠矣。夫三昧而解作入定者。從無諍譯說也。若云昧之一字。直以明昧。昧字解之為近。葢人不覺則昧。若正覺則不昧矣。昧從心生。則心為昧所掩。而往往多迷。故世稱昧為迷昧。正覺之人。心有慧燈。古今常照一切塵相。更無有昧。此昧字義之粗解也。
雲峯又說 三昧云者。凡經中三字。俱作正字解。而此言無諍而得正定之心也。以今所說昧義。當云無諍之得。得之於正直。從無昧處。以歸於正覺也。此亦從實義說。言三昧者。未嘗以此解也。恐釋氏以為說之膚淺故。向未言其實。今照正覺。而銓三昧。則亦不脫章旨。要之。不能覺則昧。或有覺有不覺。則或昧或不昧。至於正其覺。則亦正其昧矣。何必紛紛多其說耶。且看下文人中最為第一句。便知仍是無上之旨。總以見正其昧者。是第一等人。猶之正其覺者。更無有可加上意也。
子真說 得無諍三昧。得字照上得果得道說來。比前又深一層。故說最為第一。最為第一不但是三昧中人。又在於三昧中。作第一等人。是為離欲阿羅漢。離欲者。離此六塵四相。而至於無諍。便是與欲相離。非強遏以隔離之。故說我。若起意思。說我是離欲阿羅漢。即著離欲之想。而執阿羅漢之道故。又說我若作是意思。而謂我已得阿羅漢道。如來即不說樂阿蘭那行者矣。阿蘭那。譯作無諍二字。樂是好樂意。葢謂此時若以離欲之想自存。則佛於諸弟子中。不以我為好樂。無諍之行者。行者作修行人。看正以須菩提實無所行。其離欲之心故。謂之樂阿蘭那行耳。此段是須菩提自言。以無心而得。離欲之果。則上四果。亦以無心而得愈明矣。
○莊嚴淨土分第十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子真說 上言得果。說一得字。便著一得之相。故此如來又將己之所得。而問須菩提。以見得之心不留也。故言往日我在然燈佛所授記之時。於法有所得否乎。然燈佛者。即今世所稱定光佛是也。佛生時有光。於眼耳口鼻百孔中放出。遍照十方。如燈之明。而號然燈也。是為釋迦佛之師。此一問。是看須菩提認真得字否。而答云否者。見得當時授記時。實是如來於本性中。自得真悟。仍不專靠師之授記而得故得之。而實實無所得耳。此問單空一得字。而佛又問。菩薩莊嚴佛土否乎。莊嚴者。心入於定。而不著依倚也。佛土二字。即菩提心也。言菩薩果以入定無倚。而具此菩提心否。故答云。實無此心也。何以故。佛說此莊嚴。原無此莊嚴之想。故謂即非莊嚴。而特名之為莊嚴耳。土字。是就菩提心入定者言。人於操心時。存一分競持意。心便不定。說到入定心。無可持正。所謂無為法也。土即土也。土止而安。是為良土。即以此解其義得矣。
雲峯說 土字即解土字義。亦是實說葢人心能如良土之止。則自然入定。言心而曰土者。猶人之言心田心地心苗等意也。此心方寸之地。而能種出良苗。便知方寸本是良田。故謂佛土不去侵削而加滋培。何在非佛土也。
雲峯又說 自須陀洹起直說到菩薩。層層駁入。俱是須菩提善解處。言四果中人。即答以小乘之旨。言阿羅漢。即答以無諍之旨。言佛。即答以無所得之旨。言菩薩。即答以非莊嚴之旨。隨問隨答。而中間須菩提自說佛名之一段。是須菩提以身自證之意。佛又說然燈佛一段。是如來以身證須菩提意。針針相對。絕不支離。當以此番問答。為兩人本地風光。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子真說 上文得無所得而莊嚴之想。俱無此心。幾於枯稿。故此段說一生字。以見諸想皆空。而心從虗中生出。凡須菩提等。應如是而生此清淨之心。心至於清淨。則六塵俱斷而何有於色聲香味觸法。以住其心。清淨心言生。而六塵亦言生者。二生字有別。上生字。言心中一無掛礙。而生此清淨心。下生字。因六塵所染。而心反為其所生。一正一反。則出下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句無所住。不是懸空。只為形相消忘心中。毫無執著。此心油然自生。不曰心之生。而曰生其心者。無所住中生之也。
雲峯說 葢心至虗而不可有所。所者情欲之所也。心為人之安宅。而宅為情欲居之。則不安矣。住字猶居住一般。因其有所住。而人之七情六欲。皆足以汩沒其心。此心便不能生。無所住者。不是六塵之來強拒之。而不使其住。實實心中。原著不得些子。仍無有可住者。故於無所住處。而生其心也。但此句一連誦下。不可於無所住作頓。葢不以無所住後。而始生其心也。不言心之生。而曰生其心者。正以心本虗靈。原存生生之理。特為情欲所制。生機漸消故。入於一念不起時。此心有油然而生者。非他心其心也。人不能使之生。而心自生之。則知其心者。本然之心也。夫心說到生時。便覺有一番勃勃意矣。此一句之大旨也。
雲峯又說 上言心下言身者。非反說到外也。身字即作心字看。如來葢欲廣須菩提之心。而復以須彌山王之身問之耳。如來設言。有人身如此山之大。而非真有此大身也。須彌西域山名。為眾山之長。故曰山王。其身如山王。則大之極矣。而實無此大身之相。若存此相。大便有限。而佛亦不說之矣。此段問答。言無所得無有莊嚴。而至於心無所住。則此心方為廣大。此又是如來開悟須菩提一則也。
如來於辛丑四月十五日。降壇說法。雲峯譯解大旨。
如來說 無所住。而生其心。全是心之覺處。生之無所住者。心中盡是覺處。不應住的走。不得來躲閃。便在在皆明覺之生心。靈光透出。何生之非其心。此是說如是住。精意可將如是住三字看出。
如來又說 此句不看住究竟。但看住由來。究竟則應無所住。由來則生其心。言人若住不住。於在歇脚處。便能生出一番明覺心來。
溥仁說 即雲峯名。可以此經問須菩提否。
如來旨留阿難行者。再發明此句經義。
阿難尊者說 色聲香味觸法。未有住處。尚無其所。一經住著。便已各占一所。而不得即行。故其住之也久。而所住之地。為其紛擾。遂不成其所矣。無所住者。未嘗不有其所。而不引之。入住即有色聲香味等項。俱是門外過客。安得投足於不招之所耶。故經文言。應無所住。是應與不應。俱從自心。招攬自心。推脫別非他人可以承當。直是其心。自讓所住。與色聲香味等住。而其心反退處於四絕之地。從何得生。惟無所住而其心廓然澹然。不留一物。占其地位。欲培即培。欲植即植。譬如良田無莠。所承雨露。所滋灌溉。皆是扶生之會。而何有不生者。故上言兩生心。此單言生其心。足知生處。木是浩曠。何嘗絕人於生。特患生之未久。又從而絕之。則此心將不得為其心。其不敗壞於色聲香味等者。亦幾希矣。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子真說 上言山。此言河。俱是喻說。此段甚言世界之多。如恒河沙。故如來言之。恒河西域河名。即在佛說經之處。故即以喻言。如河中之沙。而以一粒之沙。算一恒河。可為多矣。而須菩提謂如此恒河。尚無可算故。如來告之說此喻。非是謊言。而實可信。見得世間善男子善女人。以此河沙之數七寶。布施於人。其福德之多。亦猶是也。然不若於此經中。以四句偈受持而為他人說。其福更多於布施之福德。前說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此說於此經中。乃至四句偈等。有別。前兼言經。此單言偈。見得以四句偈等與人說。其福亦是無限。葢布施必待七寶而得福。此經與偈。則無論貧富窮達。隨在可受持解說耳。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子真說 復次與前微別。葢與如來說法以來。至此幾復次矣。此段是言受持解說。不論何地。處處可以說經。故言隨說。若隨地而說此經。與四句偈等。即有天上之神。世間之人。及八部中阿修羅之惡類。一切等皆應於此地。生恭敬心。而供養之。如佛之藏舍利之塔。與現法身之廟所在之處。無不瞻禮。塔廟葢借言耳。非真有塔廟也。何況有人將此全經之義。而廣為人解說。其為天人阿修羅所供養者。更何如也。且不特以四句偈等及全經。隨地解說。即使此經留於其地。便同如來身歷之地。未嘗有佛而佛實即在。且不特佛在。并及所持戒修福。而為人所尊重之弟子。亦無不在矣。
雲峯說 若字作及字解。尊重弟子。竟作諸菩薩摩訶薩看。上言佛此言及佛之弟子。便見千二百五十人。皆是可尊重。若如來者。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子真說 上文如來說經典。如此之妙故。須菩提因問此經。當以何名。既有經名。何以敬奉。而心持之。而佛告其經之名。則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金剛者。金性純而最堅故。謂金剛般若者。譯作智慧二字。波羅蜜者。譯作到彼岸三字。言人智慧之性從無始而具。不著漸染。如金之出土純潔。而無所夾雜。惟其無所夾雜。則私欲不得相人。何等堅剛。今人為私欲軀遣。便自柔軟。而失其本真。則智損而不明。慧削而不悟。以至汩沒本性。不得登岸矣。惟率其最初之性。而以性中固有之智慧堅持。不使一毫有虧。則回頭即是彼岸。此為小乘者。說般若法。若大乘之賢聖。如諸菩薩等。則此般若之性。本來具足。有何侵損。到底堅剛。其登彼岸。猶入熟徑。前後不迷。永無退步。登彼岸者。為大乘解。則為登峯造極。為小乘解。則為出此入彼。所到不同。而彼岸一也。但疑之者。迷而不知到。畏之者。望而不能到。是在於勇猛精進者。此經之所以名也。受持者。當奉行此名。而可得經中之實義。但此名不過強名之耳。葢以般若。即具於性。有何可名。故佛又說。非般若波羅蜜也。若一執著其名。則落相矣。惟旋說而旋非。是以名之為波羅蜜也。言般若即為般若之法。而佛又問。於法有所得否者。說此般若波羅蜜之法也。而須菩提言佛無所說者。正以此經之名不可執也。故佛又借世界微塵以喻之。言三千大千世界中之纖微塵埃。何處不有。可謂多矣。而究竟微塵。不可盡執之以為微塵。猶世界不可盡執之。以為世界。葢微塵而至於破碎。世界而至於陸沉。則又何可名之有。
雲峯說 上句形起。下句重世界一邊。說如來至此。又將三十二相現身說法。三十二相者。只就如來幻身言之耳。此身雖與眾生不同。而究竟幻身有盡故。說以身相見如來。而名為相。即便落相。特強名為相。以見如來耳。三十二相一身相。修廣莊嚴。容儀端正。二體相。上下量等端肅。三面相。而如滿月。四頂相。頂如天葢。五髮相。右旋盤曲。一髮不亂。六耳相。耳垂過肩。七眉相。皎淨如天帝弓。天帝弓者。中高而兩垂。八眉毫相。眉間有白毫。柔軟若綿。白若珂雪。九眼相。睫相青紺色。平整若牛王。牛王者。眼大而左右齊整不偏。十眼睛相。青紺色鮮。白眶微紅。十一鼻相。豐高而下垂。十二唇相。唇若丹朱。十三日相。閉若瓠形。開若海口。十四牙相。上下四十。肉深根固。整齊白若珂雪。十五齒相。四齒潔白鋒利。十六舌相。廣薄修長。吐垂面輪。至耳髮際。十七音聲相。聲音朗朗。雖人眾中。遠近共聞。十八額相。方正隆準。十九肩相。兩肩平正圓滿。二十臂相。平立雙臂垂過膝。如象王鼻。二十一脇相。兩肋圍抱。如鹿王腨攝。二十二毛相。皮上每孔生一毛。青紺色。軟如兜羅。右旋不亂。二十三皮相。金色肌膚。柔滑不沾泥垢。二十四陰相。藏密不露。二十五手足相。竝柔軟如綿。二十六足底平滿。足下有千輪輻文。二十七足指。有雁王文。狀若綺畫。二十八足趾。坐與趺相稱。趺與距相稱。二十九手足竝尖圓。修長潔白可愛。三十兩手兩足雙肩一項。竝圓滿。三十一頷臆周正充滿。三十二腋下竝充實。
子真說 如來之相。雖與眾生不同。而終是幻相。所以說非相。而強名為相耳。今人具有幻相。而能空其相。將此身命如恒河沙等。以為布施。可為極矣。而終不若以此經受持解說。其所得福德。亦復如布施身命者。正以身命有盡。而經義無窮也。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明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
子真說 爾時須菩提。聞如來說此經中空義了徹。不覺涕淚悲泣。感其說中之義趣。而白佛言。自我從昔日受教以來。所得如來慧眼。未得聞此般若之經。葢嘆其聞之晚也。若復有人。如我今日所聞。而亦同得聞此經。信之於心。而萬念皆空。此心清淨。即以清淨心中。生出實相來。是人即為第一等少有之功德矣。
雲峯說 實相二字。是如來實地功夫。若未從實相處。修持泛言空相。便落寂滅。何處發生。故言實相。以使人從此實地。生出空相。若未經由此修持。何處著手。故於空相後反說實相。生者不是生此實相。葢從實相內生出空相之旨也。上言福德。此言功德。有別福在。於能修功。則自修福已。至後言之。正照上希有字說。
子真說 是實相者。不過借以生空相之資。其實實相不可執著。特強名之為實相耳。而須菩提。又言。我今得聞此經。賴有如來親承面誨。不足以為難聞。若當五百歲之後。而此來世眾生。不及見知。俱是聞知。其得聞此經者。皆能信心。是人實以己之智慧。即證如來。較之我聞。甚為難得。豈非希有。何以見其希有之故。此人已是超脫四相。而無人我眾生壽者之見矣。所以無四相者。何故。葢人我等相。俱無可名。即無可著。而後之眾生。不及見如來。但解如來經義。豈不是四相皆空。而即名之為諸佛中人。不亦可乎。如來直應之曰。如是如是。是接引後世人意。不但答其言之是也。故如來即言。若後世復有人。起而能不生驚駭心。不生怖懼心。不生阻難心。便能勇往精進。悟入法門。豈非希有之第一等人乎。而又不特不驚怖畏之一等人也。即如辱之所在人不能忍。而有忍之者。是即入法之一門。故如來說箇忍辱波羅蜜。忍辱二字最難。人若有辱。而存此忍心。便與辱字。不能解脫。故說忍念皆去。辱自消忘。而何有忍辱波羅蜜乎。言此不過強名之耳。第一波羅蜜即從上希有二字。發出此一段。總於如是如是內說來。見如來接引後世。眾生入道之意耳。葢以此經。為萬法宗源。凡所有經典。皆從此一經會出。是為第一波羅蜜也。但波羅蜜不可執著。如來所說。不過借此以度人。故強名之耳。而何可據以為第一波羅蜜哉。且不特此凡人之最難忍者莫如辱。可見人之於辱。不惟能忍為難。而忘忍之尤難。何以故。如昔如來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時。可證也。歌利王者。西域國惡王名。嘗率宮女數十人出獵。晝而酣寢。適如來過此。而諸宮女見以為神人。羅而拜之。歌利王覺。怒其為戲。而磔裂之。故如來借此事。以證忍辱。并忍辱皆忘之意。其言若謂此時節節支解。絕不生四相。葢以此時若生四相。則瞋恨之心不免。所以無者。忘其辱并忘其忍也。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僊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虗。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無量無邊功德。
子真說 故又言我若會得忍辱一法。則於過去五百歲後。當作忍辱仙人。此如來發念如此。未嘗實作此仙人也。故說於爾所世。自從今日想到此世。如同一日。更無別念可岐。所以究竟無有四相。是故應離一切相。如來說四相皆空。則一切之相盡。應解脫而離之矣。一切之相離。而生清淨心。此時心中明覺。得無上之旨。會無上之法。實實發此正覺之心。而何有於色聲香味觸法等。住於心乎。此六塵既無所住。則心已清淨。而所悟皆正覺。若心中稍有所住。此心終為六塵把持。而何有住止之處。
雲峯說 此一段上四住字。作住著看。末住字。作住止看。凡說色聲等。必以色字。單提一句。見得下五字皆因色相而起故。下文除却聲香等。專以一色相。說布施耳。
子真說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布施而單說色者。凡人之念。只為功德修於目前。福報留於身後。便是刻刻為自己地步。非普度眾生之大法願矣。故言不住色布施。不特於六塵中。生此吝惜眷戀之意。而為有住。即使盡蠲一切不忘求報福德之心。終著色相。所以說無住相布施也。故菩薩為普度眾生。而以布施。利濟益物。布施原為人。而非為己。是應如是也。所以如來又言我今日所說之經。不論歲久人湮。無有不信從者。益以所言是真而不偽。實而不虗。適如其心之所言。而不加毫末。不減分寸。不以虗誑之言。而使人惑。不以異同之言。而使人疑。則是般若一經。不分世代遠近。不論人造就淺深。受持解說。俱是明白曉易。正以所語之如此也。而又言此數語者。即法之所在。此所說之法。以為實有。而六塵四相。皆空以為虗。而四果所得。皆有正從。此無實無虗中說出。所以久而可信也。
雲峯說 虗實二字。合說有味。虗中想出實際。實中想出虗理。靠不得實。著不得虗。虗實相形。乃成如來妙法。
子真說 無實無虗之法。如來於此。已經說出要領。故又言若悟得此法。則是無所住之心。在在皆然矣。即以布施言。若菩薩此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心為法所拘。便如人入闇中一無所見。若此心不住於法而行之。則觸處皆通。無有障礙。便如人之有目。加以日光照之。有何不見。此段言法之所在。必能空而後能照。甚言執法者之不得法也。故又言若有善男子女人。能於此經中。受持解說。雖在當來之世。是人已得聞知。而同見知可成如來證果。即到如來地位。無論世遠於五百歲。而佛之智慧。自然遠照。悉知其人。皆得成就不可思議功德。說無量無邊者。言人能如此。則人人可為如來。世世見有如來。故說功德之無窮耳。
雲峯說 此問是如是如是以下。通說後世奉持此經之人。如來反覆申明。終在於無實無虗一句結穴。後說以要言之。而不說要。言在於何句者。正是如來不以一句實法。使後人執著也。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子真說 佛又言若後世有人。於一日之內。初日中日後日三時間。以身命布施。而如恒河沙之多。且歷百千萬億劫之久。其布施之功極矣。終不若信心。於此經之功尤大也。初日早時也。中日午時也。後日晚時也。日有六時。舉此以槩終日耳。恒河沙之多。百千萬億劫之久。俱是借言。非真有此等身命也。身命人所重者。以身命布施。甚言七寶之珍。不若身命之重。而并捐之。其布施何等大願。不是如來教人撇却身命也。釋氏於此段。最多饒舌。須訂明之。言以此等身命布施。有人能以其心信實。此經而無違逆。則其福自勝於彼之布施者。夫以一心信之。尚屬己修之功。何況書寫傳布。受持讀誦。為人解說。則不惟自度。廣以度人。其所成就者。寧有量乎。故又言此經後人得力如此。而究之說經之要。原自無多。不過於空相。空法無所住之旨而已。故是經有不可思維而議論。亦不可稱算而度量。實實其中有無限量。無邊際之功德。其要不在多言。然此經中之要。如來原為大乘最上乘者而說。大乘最上乘之人。要皆不落法相者也。故又言能以此經。後世有人。受持讀誦以自覺。廣為人說以覺人。便是如來真心相印。雖在如來五百歲後。而如來早已於慧覺中。悉知悉見之。其心合一。故必其決然成就此不可思量無量無邊之功德。正以受持讀誦。為人解說之功。更大於今日說法功也。
雲峯說 大乘者。諸菩薩是也。最上乘者。佛如來是也。為大乘說者。說此六塵四相之應空而入於法也。為最上乘說者。說此空相之心。皆歸於空。而并無所謂法也。第一句是引眾生。而證入諸菩薩。第二句是引諸菩薩。而證入於佛如來也。此正是以要言之之意。而絕不說要言。是何言者。正是如來欲度人。而不留一度人梯子處。世間只有上乘之人。入聖至易。惟有中材之人。超凡最難。故如來於此段。往往從第一等佛菩薩。直說到學。為佛菩薩者。亦是成就中材處。而不使其恍惚無所據。故實實以成就。直造如來地步告之耳。
雲峯又說 乘即車乘。取通遠之義。乘有大小上中下之分。其乘則一乘。有輪始可轉行。故以法為法輪。有法而不能流通。猶之有乘而不用以行遠。所以諸經皆謂之大乘者。正取義於法輪轉通之意也。此乘字又別有解。夫乘車也乘一。而乘車者之人不同。所以有上中下之分。若舍此三種人。便如徒步者之難。以行遠矣。故人得居乘中。當思堅其輪輻。不使有折轅覆轍之虞。則居是乘者。不論上中下人。皆可以負重致遠。人若棄其乘而不居。又自甘於徒步。及至車乘朽脫。雖欲乘之不可得矣。但此中何以分上中下。上乘者不勞餘力。而即可通達。中乘則必加鞭策。而後能馳驅。若下乘則又如駑馬。而駕敗車。稍不加防。即有前車之戒。所以雖曰乘。而幾幾乎非乘矣。此上中下乘之大略解也。至於最上乘。則又有解。葢最上乘。即從上乘而得超乎。其最猶如車之輪轅堅固。而更駕以良驥。所謂不加鞭策。萬里可通。此真造父之車。世希御者。是又最上乘之大略解也。若下者造而及中。中者造而及上。上者出乎最上。則猶之竝車而行。努力者在前。弛鞭者在後。豈嘗限人以上中下哉。
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子真說 如是等指上受持等而言。言人能若此。即是能荷擔之人。背負曰荷。肩挑曰擔。言此人是能身任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責者。其人之成就何如乎。何以見其荷擔之故。若人已是大乘最上乘之人。而非樂小法者。葢能荷擔必是四相皆空。而并空無相。若人所好樂。不脫於小法。面沾沾章句之末。即為著四相矣。豈得有如是之大功德乎。故知以此經自覺覺人者。終不樂小法也。此又反言明大乘最上乘之旨。在在處處。隨在有是經也。言有是經之所。則天人阿修羅。便於此處恭敬圍繞。如佛之塔。正以經在。即若如來親在也。所以天上人間無不敬奉。以華香而散其處耳。言散華香者。非必實有華香。不過極言恭敬之念。一物且然。他可知也。
雲峯說 荷擔而上加即為二字。便知其人不可多得者。向解荷擔。只說背負肩任。特釋字義耳。若說二字之旨。直是如來欲以正覺之性。付托其人。而一任其荷擔矣。但既經荷擔。便脫不得肩。必待更有能荷擔者而與之。此如來以後所以有五祖之傳流也。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雲峯說 此一段又為下乘者說法。葢從四果起。至此直說。到有罪惡之人。已是無可醒悟。而能一旦得醒悟。受持此經。亦可消其愆。而釋其過。此又為下乘。開一自新之法門也。從前不說果報。而此段說出。單為下乘人。開其感動奮發之機耳。
子真說 先世二字。不可專作前世看。如來說經。仍不曾說得玄空。此直是昨非今是話頭。切不可以前世後世渺茫難信者。為庸愚藉口。反失經義。故言若有人於前日作此罪惡。自然應墮惡道矣。猶如人從前作惡。無可躲避刑罰。一旦改過自新。從於善道。即為善道中人。若人之目之者。尚以為惡道中人。而輕賤之。其實人雖輕賤。若人先前罪業。固以氷消而熄滅矣。此段舊說。多引證宿世今生事以講。亦是不必。葢其人能悔悟。則前者盡除其惡。來者日進於善。即當得如來之正覺矣。故又言我念此身過去以後。人當歷無量阿僧祗劫。阿僧祗者。譯作無數二字。言人無有如來化導之。則沉淪於無量無數之劫者多矣。然有此經在。可以救之。但如來此經。其實於然燈佛前。得相值百千萬萬之佛。悉皆敬奉承事之。故得與之參究宗旨。而無一人空過。不與說明此經義者。那由他三字。譯作萬萬二字解。言此時之佛。實有千千萬萬耳。葢此時有如此諸佛。而如來不肯一人放過。箇箇與之參究此經。而得經中之奧。若來世有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雖目中不見有諸佛。而其受持讀誦之功德。與我昔日供養諸佛之功德。直是百不及千。千不及萬。葢言我所得者百分。而彼得一分。勝於我之百分。我得千分。而彼得百分。勝於我之千分。正言我所得有諸佛在似易。彼不見如來在。而單信此經較難故。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者。甚言其功德之大。以欣動下乘之人。然是經也。如來未嘗具說。而反使人惑。具字作詳字解。
雲峯說 如來何以不具說。葢以此經俱是對上乘言。而撮其要者。一句中可該萬法之旨。故上說以要言之也。若下乘之人。即以要言告之。全然不覺。而欲變其說辭。約者反煩。要者反多。此於前說。又加詳晰。如來非不欲如此。其如一經具說。而下乘之人。便謂如來與上乘說者。又與下乘不同。則將疑如來說之。不一其心因即於狂亂矣。何以見其狂亂。葢如來之經。不過真空之理。末世不明其理。遂有假托。如來之人偽造經典。以贗亂真。庸愚反為所惑。而心即於狂亂。以致如來之經。反生狐疑。而不信之。此如來於說經時。直料到末世必有此人。必有此事。所以不欲具說耳。
雲峯又說 此處果字。增一報字。比前四果果字。不同前說得深。此說得淺。前果自證自果後。則以果得報。果得報限矣。此段全要發出下愚。自新求善。而又恐其為善。不卒以至於狂亂狐疑。故終以果報結之。是如來引導庸愚之一片婆心也。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受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受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子真說 上言功德不可思議如此故。須菩提覆思前之所問。應住降伏之說。亦不可思議故。又舉所以住。所以降伏者。是善男子女人。發此菩提心而得之究竟。何以有此住與降伏之心也。此一問是須菩提因不可思議。而又申明無我之旨。故佛言凡此發菩提心者。俱是有佛性。自能返照。而生如是之菩提心。原非佛之可教以發出者。故如來化度一切眾生。至於化度一切眾生成佛已。則是眾生箇箇皆佛。如來心中。何甞存此眾生為我之化度。故曰無有一眾生實滅度也。解佛所說義。義字是指上實無有法義。故又言實無所得正覺心。得後則忘其得。并忘其法矣。故又言昔在然燈佛所受記時。若謂我既得法。為來世化度眾生之人。此時受記師。即不以我為當得作佛。而有當得作佛之名號。釋迦二字。譯作能仁二字。言能以至仁之心。而普度一切。牟尼者。譯作圓通解。言有此普度一切之心。而能圓通四大。無所不徧。毫無窒礙也。此是當日命名之意如此。故如來又言。我惟不存得法心。所以受記時。師曾作是當得作佛之言。而以釋迦牟尼名之。
雲峯說 化度在如來生如是心。在眾生不自生如是之心。如來安從化度之。夫至於化度已。則消融人我。在在皆佛。何有化度之心可留。故又言。菩薩欲化度人。尚有我人四相。即非菩薩地位。葢以如來之心。空諸所有。毫無染著。不以所得之法。存一得法心。故能證此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如來既言法無所得。即以己之所得。於然燈佛者。復問須菩提欲使己得之法。亦不留法相。故問昔在師所。於法有所得否。須菩提直見以為實無。所得正悟。如來之得法。得之於心。不執師之法。以為有得。故佛言如是如是。不但稱其言之是。而謂我之所得真在心。而不著於師之說耳。此皆是無我之意。言以心得而得成佛。不假師說。方為真得悟入。於得無所得。乃稱如來之義。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虗。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子真說 何以見其無所得之故。葢如來能了徹一切之法。而得無所得故。即於空諸法。而悟如如之義。
雲峯說 諸法如義。是如來說經要旨。言即此諸法千條萬緒。而其一貫之旨。總歸於如如二字。如則無不如。如如則無所為如。故言如義而不言如法。如如中著不得法相也。如來者。以其無所不如。而能靜中生。照虗中起。白若鏡之懸內。無毫髮障礙。憑物之來。適如其來。以應之影。過不留。仍存虗體。故無有來有不來。而來亦無有。如有不如也。言諸法而同歸於如義。正是百川之流。銷歸大海。不見增益。無不容納。此可以悟如義之所包者廣。又何有一法之可獨名乎。
子真說 如義若此。而復有人言。如來必有所得正覺。而後名如來者。是不知如來之實無有得也。何以見其無有得之故。葢以得之於真性者。性本無法故。其中據以為實。則全無憑藉。見以為虗。則觸處圓通。無實無虗。法安所施。故又言。天下之可恃者。皆法也。法至一切。則無論大小矣。然此一切法者。即之則非。體之自實。雖有一切法。彚於一法。而一法之法。原無有法。故雖云一切法不過虗名之耳。亦何可執乎。故又言。人身之長大。以喻一切法之多。然此性不明覺。雖有長大之身。終為虗殻。亦何所用。以喻雖有一切之法。而不能得之於心。則一切法。總屬成法。依樣葫蘆。何嘗自我本性中。獨得之真諦。所以須菩提直言如來所說人身長大者。不過虗名之耳。長大之身。安足據乎。
雲峯說 自如是以下。至諸法如義句。前後照應。而此段所喻。是承上起下之詞。
子真說 上言無有滅度法。豈惟如來無之。即菩薩亦如是矣。葢以菩薩通乎佛性。所差一間。若使菩薩作是言。謂我當化度無量之眾生。便是執於化度之法。而不可名之為菩薩矣。夫迷者眾生。悟者是菩薩。以眾生待人。以菩薩自待。即是人我相矣。焉有菩薩地位。而尚存四相者。故又言。佛無人我眾生壽者相也。言佛則菩薩之不落於化度法可知。故如來又言。菩薩既不存化度心。則心中清淨可知。然使菩薩有心而求清淨。此心即為清淨所拘矣。所以菩薩不作是言。以為我已莊嚴佛土。葢此心已至於莊嚴。便已脫却莊嚴形跡。特無以名之。而強名之為莊嚴。其實何所為莊嚴乎。故又言。若菩薩於化度法莊嚴法。俱已空相。則知此身非身。此法非法而已。通達於無我法矣。是真名之為菩薩也。
雲峯說 一切法而獨提布施法。言為眾生說一切法。而單提化度法。言為菩薩說也。上言六塵。而單說色相。以聲香等從色起也。此言四相。而獨說無我法。以人眾生壽者。皆從我而起也。說無我法。而謂之通達者。通於此而達乎彼也。彼此無礙。便是一箇正覺心。何所容其為法乎。此處說無我。不言心而言法者。是如來指點菩薩空法處。不是說盡無法。而又留一箇無我法。使後人存疑也。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去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子真說 上文言無我。而此又以五眼問者。正是如來不作寂滅之說也。葢眼亦我身中一官。無我身便應空眼相。不知無我相者。無我身之累。而非并身無之也。此身之累盡忘。而我之慧性。便從眼光透出。所以有此五眼。如來之問五眼。一步說深一步。須菩提之答五眼。一步見高一步。俱是針針相對處。肉眼者。色身之眼。人有色身。即具此眼。而或有瞽眇之不同。有明昧之各別。至於具有眼光。而一見正一見邪者。此肉眼之所以相遠也。凡人與如來同此眼。而如來有之。便能從此眼。得證上果。則謂如來之肉眼可也。天眼者。言眼界甚大。而能普見一切眾生。無所不入其眼也。善惡邪正。若登高視下。纖毫畢見。此從肉眼。證果後得之也。慧眼者。眼光甚明。能使一切眾生前後世事慧光一照。九種盡皆明白。而無可廋麗。此從天眼中看出。正是見之大者。見之明也。法眼者。所視一規於法。而見正不見邪見。善不見惡。是以我之大。且明處見為萬善同歸之意也。佛眼者。見天下眾生。皆可成佛。而并無善惡之分。正是開眼憫眾生。合眼盡法界。而無所不入其眼也。此五眼之大略也。
雲峯說 五眼是一眼。分言之有淺深。合言之無高下。如來有五眼。凡人亦有五眼。其中分別處。只從肉眼而始。若以後四眼說來。此解尚有未盡。可再解之。肉眼者。有色身即有是眼也。身之肉眼為一官。而惟眼與心相通。故心之邪正。獨形於目。目之所視。心每為其所引。若心不處於虗。而眼著於相矣。故謂肉眼。然如來之肉眼。能見己身生滅。則與凡眼不同。特此眼自有身後得之。與身生滅。所以不可為據耳。但如來以一眼。見己之生從此來。滅從此去。無所昏瞇。所以必從肉眼入門也。天眼者。借天以言大。且高且遠耳。人以眼望天。而不能窮天之際。天以眼視人。而能悉人之微。以其大也。大則無所不遍。高則無所不燭。遠則無所不及。如來能具此眼。便能遍滿十方界。而能以一眼通之。此謂之天眼。慧眼者。其明足以燭幽察微晰及毫末。如來以三世之慧光。具於眼中。不徒見一己之生滅去來。而能見眾生之種種色相。如日月之明容。光必照故。謂之慧眼。法眼者。眼之所見。一合於法。而使非法之事。不得再迷。故如來曾以法眼。看出阿修羅之假道亂真。能使之反魔入正。是皆法眼所得也。佛眼者。以其眼之所見無在非佛故。於一切眾生。能以大慈悲心。發之於眼。而使眾生無不成佛。佛眼一見。頓成菩提。所謂開眼即是度世也。
3.如意妙宝珠回向偈:皈依上师佛法僧见闻受持大藏经一心念佛极乐去乘愿普度如母众和谐中国从我做起
心和人和普天下和爱国爱教和乐有情 圆成喜乐 极乐佛乐
团结一心凝结共识奋力前行早日实现中国梦世界梦法界梦萨度萨度萨度
4.如意妙宝珠祝福偈: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最大的利何在?诸君请看——佛经有大利!承佛神力。愿您平安!愿您喜乐!愿您马年马到成功!愿您早日解脱成佛!嗡嘛呢叭咪吽实现中国梦世界梦法界梦梭哈。萨度萨度萨度。
5.如意妙宝珠生活偈: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佛声皆入耳耳闻目睹返闻自性了不可得无所有。。。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佛事尽关心心大欢喜普利有情无勤任运毕竟空。。。
<font STYLE="word-wrap: word-break:" COLOR="#.如意妙宝珠感悟偈:(1)嗡啊吽舍喇嘛亲南无上师三宝尊愿行具足菩提心清净光明任运显常乐我净转法*轮(2)明心十法界见性了无痕空乐悲无住念念转法*轮(3)佛在我心我在佛心心心相印本来一心(4)众生见我如见佛我见众生皆如佛佛佛光明常照我我心光明常照佛(5)愿我愿力遍法界上师三宝悉皆闻慈悲喜舍护念我念念成佛转法*轮(6)愿我愿力遍法界如母有情悉皆闻慈悲喜舍利众生常乐我净转法*轮(7)诸佛菩萨护念我&乃至究竟菩提果与您同愿度众生与您同样成佛果
7.如意妙宝珠演绎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处处惹尘埃
诚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众生与我等皆共成佛道
。。。。。。。。。。。。。。。。。。。。。
顶礼供养恭敬尊重赞叹皈命三宝三根本。乘佛威神。一心祈请慈悲哀佑加持护念我等四众佛子并所有如母有情心皈上师三宝。真发菩提心。我愿作佛。我当作佛。我
必作佛。我能作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众生无边我愿度。我当度。我必度。我能度。烦恼无尽我愿断。我当断。我必断。我能断。法门无量我愿学。我当学。我
必学。我能学。佛道无上我愿成。我当成。我必成。我能成。自然开示悟入。我与无边如母众。本来即是正觉尊。了达如是之自性。常住无上菩提心。菩提自性本来
清净。善用此心。直了成佛。啅抧吒吒罗啅抧 卢呵隶 摩诃卢诃隶 阿罗 遮罗 多罗 莎呵
&唵 妹怛隶野 娑缚贺
&唵菩提吉打母得巴达雅弥
&&嗡补达至达盘则二沙玛雅阿吽
断疑生信绝相超宗 顿忘人法解真空 &如来味重重句句融通福德叹无穷
&南无如来会上佛菩萨
&纳谟薄伽伐帝钵唎若波罗蜜多曳怛侄他
&&唵纥唎地唎室唎戍噜知三蜜栗知佛社曳莎诃
&&纳玛赞礼班匝扎卓达雅
&合勒合勒帝查帝查
&班达班达哈纳哈纳阿玛热得吽帕的
&唵乌伦尼娑婆诃
&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奇哉佛陀无量光
&右侧至尊观世音
&左侧勇识大势至
&无量诸佛菩萨绕
&稀有无量之安乐 名为极乐彼世界
&祈愿我等命终时
&不隔他世即往生
&面见彼佛阿弥陀
&如是我发之此愿
&祈祷十方佛菩萨
&加持无碍得实现
&阿哇波达呢梭哈(索达吉堪布译此文乃门杰多吉活佛十三岁时
&于藏历火鸡年四月初七日亲见本尊主眷之际
&无量光佛亲宣)南无阿弥多婆夜 哆他伽哆夜
&&哆地夜他
&阿弥利都婆毗
&枳多迦利 梭哈
&&伊提履伊提泯伊提履阿提履伊提履泥履泥履泥履泥履
泥履 楼醯 楼醯楼醯楼醯多醯多醯多醯 兜醯 耨醯 &唵阿尾啰吽佉左洛
&摩诃斫迦罗嚩吽团结一心凝结共识奋力前行早日实现中国梦。世界梦法界梦。
萨度 &萨度
&&&&&&&&&&&&&&&&&&&&
本师传法偈:法本法无法
&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明心十法界 &见性了无痕
&空乐悲无住
&念念转法轮
&&&&奉至仁至慈本师之圣名
&嗡牟尼牟尼玛哈牟尼 护念一切如母有情喜极佛乐 实现中国梦 世界梦
法界梦耶所哈 &萨玛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梵高为什么割耳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