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中国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的事件1984年是什么命?

  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社会经济基本陷于停滞状态;加之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进入了另一个蓬勃发展时期,主流国家和经济体的发展水平已大幅领先于中国,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已衰弱至一段历史时期内的低谷。
  面对着“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邓小平在分析了国内国际发展大势后,在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中国在这样的背景下,走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制定了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设立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基本内容,而后在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将对外开放确定为基本国策。自此,党和国家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实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由点及面层层推进
  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侨胞众多,资源丰富,便于吸引外资等有利条件,决定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自主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时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1980年5月,中央确定在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厦门市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济特区。1983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决定对海南岛也实行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1988年4月的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建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两项决定,海南岛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创办经济特区迈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邓小平评价经济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1984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决定全部开放中国沿海港口城市,从北到南包括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共14个大中港口城市。
  沿海开放城市是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结合部,是对外开展经济贸易活动和对内进行经济协作两个辐射扇面的交点,它直接影响全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1990年4月,在邓小平提议下,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要把浦东建设成为“21世纪现代化上海的象征”,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贸易、经济中心。
  与沿海开放城市几乎同时诞生的,是沿海经济开放地带。1985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指出这是我国实施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布局。1988年初,中央又决定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全部对外开放,同已经开放的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等连成一片,形成环渤海开放区。中央还提出在这些经济开放区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布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步由沿海向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延伸。1992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长江沿岸的芜湖、九江、岳阳、武汉和重庆5个城市。
  沿江开放对于带动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于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久,党中央、国务院又批准了合肥、南昌、长沙、成都、郑州、太原、西安、兰州、银川、西宁、乌鲁木齐、贵阳、昆明、南宁、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共17个省会为内陆开放城市。同时,我国还逐步开放内陆边境的沿边城市,从东北、西北到西南地区,有黑河、绥芬河、珲春、满洲里、二连浩特、伊宁、博乐、塔城、普兰、樟木、瑞丽、畹町、河口、凭祥、东兴等。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的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迈出的第四步。
  经过多年对外开放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和完善政策,我国的对外开放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层层推进,基本上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这样一个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至此,我国的对外开放城市已遍布全国所有省区,真正进入了一个开放的新时代。
  自贸区诞生
  自2001年加入WTO至今,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飞速增长的黄金时代,然而经年积累的一些问题与挑战也逐渐浮出水面。在国内,中国目前正处于换挡减速过弯的状态。在国际需求疲软及劳动力成本优势日趋丧失的局面下,中国已不可能长期依赖出口支持经济增长;但是国内市场经济效率仍然较低,产能过剩和能耗较高问题严重。只有通过改革,尤其是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改革,才能完成经济转型升级。而目前中美投资协定谈判的分歧,也主要集中在投资准入、公平竞争、权益保护等与政府管理密切相关的领域。
  全球贸易竞争日益加剧,也让中国面临着探索新的对外开放模式的任务。当前,全球贸易竞争的压力,使得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力图通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TTIP)和多边服务业协议(PSA)形成新一代高规格的全球贸易和服务业规则,以取代WTO。由于上述协议中国都未参与,因此面对未来世界贸易规则、格局改变的可能,中国将面临着“二次入世”的严峻挑战。
  另外,推动金融改革,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必须面对的历史重任。自2009年起,人民币开始实现跨境使用,香港现在口径8000亿,实际可能有1万亿,台湾也有4000亿,但这些因为贸易需求释放的人民币,在全球货币总量中比例依然很小。如果不满足这些资本回流获利的动机,人民币货币的海外总量即无法做大,进而无法强化人民币在国际金融环境中的话语权。自由贸易园区作为推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有效工具,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聚焦生产要素、参与国际分工和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实则采取了与当年加入WTO相类似的思路,即“用开放促改革”,形成融入全球新格局新规则的“倒逼”机制。通过将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涉及的一些难点和敏感问题在自贸区先行先试,能够为推进投资管理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累经验,加快国内市场经济环境建设和对接融入全球经济的进程,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在具备基础条件的特定区域实施更加开放的政策措施并承担先行试验的任务,可以积累在新形势下参与双边和多边以及区域合作的经验,逐步熟悉并增强国际经贸规则制定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为我国与主要经贸合作伙伴谈判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如果试验失败了,由于限定范围,影响也有限;而一旦成功,就可以进一步扩大推广并全面对接整个中国经济。因此,这是新背景下全球贸易竞争的主动应对,是探索对外开放新模式的明智选择。
  最后,通过投资体制开放创新和金融自由化改革,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有深度和广度的金融市场,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实现金融资源的全球优化配置,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同时,通过推进上海“四个中心”的建设,增强其对区域发展的聚变、辐射和带动效应,能够为扭转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增长乏力局面、促进东部地区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样板和标杆。
前一则: 后一则:
中国产经新闻今日头条二维码
中国产经新闻微信二维码
中国产经新闻微博二维码沿海开放城市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沿海开放城市[yán hǎi kāi fàng chéng shì]
沿海开放城市是中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并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的某些特殊政策的一系列港口城市,是经济特区的延伸。开放一些沿海开放城市,是根据的创议而采取的对外开放的又一战略决策。1984年,大连、、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14个沿海城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外文名称coastal open city别&&&&名港口城市行政区类别经济特区方&&&&言粤语,闽语等气候条件湿润多雨高等学校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沿海开放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改革开放中,为鼓励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而给予外商以若干优惠待遇的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5月曾以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十四个城市定为沿海开放城市;此后又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以及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到经济基础以及技术管理等,都具有良好的条件和优势。1984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烟台、青岛、连云港沿海开放城市、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和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与(1985)、(1988)统称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1]上述城市交通方便,工业基础好,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较高,科研文教事业比较发达 ,既有开展对外贸易的经验,又有进行对内协作的网络,经济效益较好,是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这些城市实行对外开放,能发挥优势,更好利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金、技术、知识和市场,推动老企业的更新改造和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创造,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促使这些城市从内向型经济向内外结合型经济转化;将四大和海南包括在内,从南到北形成一条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实现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地的信息、技术、人才、资金的战略转移,以便发展对内对外的辐射作用,带动内地经济的发展。①它们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农业基础好,工业比较发达;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比较高,许多优质产品在世界享有很高声誉;②水陆交通都很便利,有许多可以停泊万吨轮船的深水良港, 可以同世界各国进行交往,对内有比较发达的公路、铁路和江河运输网络相连;③科学教育也比较发达,在那里集中了许多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对外开展经济贸易的经验。这些沿海港口城市实行对外开放后,在扩大地方权限和给予外商投资者优惠方面,实行下列政策和措施:①放宽利用外资建设项目的审批权限。生产性项目,凡属建设和生产条件不需要国家综合平衡、产品不要国家包销、出口不涉及配额、又能自己偿还贷款的项目,均放宽审批权限。②积极支持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改造老企业。在关税、进口工商统一税、企业所得税、上缴利润、生产计划等方面实行扶植政策。③对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及,给予优惠待遇 。④兴办。大力引进中国急需的先进技术,集中举办三资企业和中外合作的科研机构。在开发区内,放宽利用外资项目的审批权限,产品出口、内销执行经济特区的政策,税收政策更加优惠。⑤增加外汇使用额度和外汇贷款。开放一些沿海开放城市,是根据的创议而采取的对外开放的又一战略决策。
1984年2月,港口城市, 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第3卷第52页)
同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联合召开座谈会,建议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和共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扩大开放城市的权限,如放宽利用外资建设项目的审批权限,增加外汇使用额度和外汇贷款,对“三资”企业在税收、外汇管理上给予优惠待遇,可逐步兴办等。
同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这个座谈会纪要。旨在通过这些交通方便、基础良好、技术和管理水平较高的港口城市,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吸引外资,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加快这些的发展,并通过它们来带动内地经济的发展。
1985年国务院批复营口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某些特权[2];1987年,威海市从烟台市分离。翌年,国务院批复威海市为沿海开放城市。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名为十四个,实为十六个。这十六个开放城市加上、、,构成了我国沿海自南到北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
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决定对五个沿岸城市,东北、西南和十三个边境市、县,十一个内陆地区省会(首府)城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中共十四大指出,对外开放的地域要扩大,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继续办好、沿海开放城市和。扩大开放沿边地区,加快内陆省、自治区对外开放的步伐。中国开放沿海城市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发挥那里的自然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进一步开展对外经济合作与技术交流,引进外资与先进技术,扩大出口和吸收外汇的能力,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据统计,1985年,所批复的沿海开放城市[3],工业总产值达2015.85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1.8%。工业企业拥有职工809万人,全民所有制工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745亿元,创利税333亿元。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31920万吨,铁路货运量11795万吨,公路货运量54392万吨。各个沿海开放城市都有广大的腹地作为后盾。它们所联系的地区,有的是某一江河流域或经济区,有的深入到全国各地,历史上就是著名的中心城市。它们发展经济,原料有来源,产品有市场,劳动力有保证,又有专门的出口产品基础。只要扩大这些城市的自主权,并给予外商以优惠条件,就可以使这些城市成为的窗口与内外经济技术交流的枢纽,通过外引内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开放沿海城市的意义是:
①增加与扩大对外开放的窗口,可以使外商有更多的投资场所与选择余地,进一步发展引进外资与先进技术的工作。外资增加,不仅可以弥补国家建设资金的不足,而且会带来某些先进技术或先进的管理经验。引进技术,用于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建立一批新兴的企业,使沿海城市的经济建立在先进技术基础之上。
②在沿海城市,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兴办产品出口企业,发展旅游业,可以为国家吸收更多的外汇。内地的产品也可以通过沿海开放城市走向世界,有些产品在内地粗加工,到沿海开放城市精加工,可以增值。
③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与外商独资经营企业的大量兴办,先进技术与科学经营管理方法的采用,可以使沿海城市的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人民群众先富裕起来。
④开放城市引进的先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创新,有利于推动全国科学技术的进步。
⑤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发展快,会有更多的利税上交国家,扩大积累;有更多更好的产品满足全国人民的需要。
⑥开放城市为适应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与先进技术的需要而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对内地也有借鉴作用。[4]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是全球首家大型政务类网站,欢迎登陆本站!&&&|&&
提示:您在上方可以搜索政府工作报告、统计数据、统计公报等相关政务信息。
推荐城市:
&当前位置:&=&&
我国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及推进思路
&&&&日期:&&&&浏览次数:109次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沿海、沿江、沿边的对外开放战略,初步构建起从沿海到内陆的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我国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加快推进,对外开放的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为新时期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阶段内陆地区进入了全面深化对外开放的新阶段,拥有良好的政策机遇和发展环境,推进对外开放的潜力巨大。下一步重点推进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空间布局、分类指导、平台建设、统筹进出、政策扶持等方面的思路和对策,加快促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关键词: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态势与思路
  本文将我国省级行政辖区没有海岸线的省份统称为内陆地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西、湖南、宁夏、甘肃、陕西、重庆、贵州、四川、云南、青海、新疆、西藏1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涵盖我国东北和西部地区的绝大部分省份和中部地区的全部省份。2012年,内陆地区年末人口7.4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3万亿、进出口规模达到1972.1亿美元,分别占到全国的55.1%、42.1%、10.8%。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是全面构建我国外向型经济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内陆地区对外开放不仅有利于内陆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且是当前我国扩大内需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需求。虽然我国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其总体开放程度、开放质量和水平还相差甚远,未来一段时间加快推进对外开放任重道远。
  一、我国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现状特点
  从改革开放初期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到1990年以后实施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开放战略,我国对外开放采取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的梯度开发战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及中部崛起等战略的相继实施,内陆地区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对外开放总体取得显著成效。
  (一)对外开放的步伐持续加快推进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以及中部崛起等战略相继实施,内陆地区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承接东部及国际产业转移的进度加快,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对外工程承包及国际旅游等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的步伐持续加快推进。从货物进出口规模上看,除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出现波动外,2000年以来内陆地区进出口贸易连年增长且保持较快速度,2012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出口贸易规模、进口贸易规模分别达到4303.7亿美元、2331.6亿美元和1972.1亿美元,分别是2000年的10.3、10.1和10.5倍;内陆地区在利用外资规模上总体也呈大幅度增长态势,外商投资总额从2000年的1116.27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5405.08亿美元,增长了3.84倍(见图1)。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一方面新增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开始不断涌向内陆地区,另一方面原有东部地区的部分FDI也出现向中西部迁移或撤离的现象,2012年东部地区实际FDI流入下降5.8%,中西部地区则分别上升18.9%和1.1%。另外,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从2000年的11.9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240.2亿美元;接待入境过夜外国游客从2000年的434.4万人次增加到2012年的2186.9万人次(见图2)。
  (二)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008年金融危机引致东部沿海地区生产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要素成本日益增加,外商投资向内陆地区转移不断加快,一些先进的制造业环节开始向内部地区快速转移,内陆地区长期以来资源过渡依赖型的产业格局开始有所改观。从外商投资产业领域变化看,投资正在经历由传统加工制造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从外商投资主体看,从过去以中小企业&投石问路&为主,开始向更多大型国际龙头企业&战略性投资&转变。从外商投资方式看,从过去独资经营方式为主导,开始转变为合资、合作等多种投资合作方式。二是对外贸易结构总体发生转变。由于内陆地区自身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与海外由垂直分工为主转为垂直和水平分工并存,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提升,贸易重心从&劳动力一资源&型逐步转向&劳动力一资本一技术&型。以商品贸易为主的传统贸易形态,日益朝覆盖信息技术、未来尖端技术、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的混合贸易形态转变。三是内陆地区对外经济合作步伐加快,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的行业和领域不断拓宽,由劳动密集型行业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高附加值行业和领域发展。
  (三)开放程度依然滞后于沿海地区
  随着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近年来主要对外开放指标与沿海地区的差距明显缩小。从变化趋势上看,2000年以来内陆与沿海地区对外开放主要指标上的差距大致经历了一个倒&U&型的变化,总体上在&十五&时期差距不断扩大,但进入&十一五&时期以来,差距呈明显缩小趋势。不过也应该看到,受自然区位、交通条件、经济基础、市场化水平等因素限制,现阶段我国内陆地区开放程度依然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2011年沿海与内陆地区的进出口规模、接待外国游客数量以及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之比分别达到8.9、1.9和1.8,2012年东部地区货物进出口规模在全国占据绝对主体地位,中西部及东北地区总规模不及东部地区的1/4(见图3,表1)。可见,对外开放无论&引进来&还是&走出去&的规模和水平,内陆地区依然明显滞后于沿海地区。
  (四)内部各省份对外开放差距较大
  我国内陆地区19个省区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别巨大,一直以来各省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差异显著。2000年以来,内陆地区各省份进出口总额、出口规模、进口规模的变差系数呈增长态势,分别从2000年的0.55、0.56和0.60增长到2012年的0.73、0.86和0.69(见图4)。2012年内陆地区进出口规模位居前三位的地区是河南、四川和重庆,分别为543.3、517.0和452.4亿美元,进出口规模位列末尾的三个地区是宁夏、西藏和青海,分别为26.7、21.2和8.1亿美元。从2012年底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登记情况看,落户企业较多的有河南、四川、湖北、江西、陕西和黑龙江等地,超过5000户以上,相比宁夏、青海和西藏三省区则均不到500户,相差10倍以上;从投资总额看,也大致呈现上述差距分布(见图5)。总体上,从内陆地区内部看,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要比西部地区好,西部地区内部以四川、重庆和陕西三省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利用外资规模较大。
  二、我国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潜在优势分析
  受地理区位、地域环境和发展条件限制,我国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总体还不高。但是,随着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深入实施、国际和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加快推进、内陆沿边对外开放政策环境的不断完善,内陆地区的比较优势将更加突出,对外开放的潜力巨大。
  (一)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实施逐步从沿海向内陆地区拓展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外开放政策支持的重点经历由&东部沿海&逐步向&内陆地区&转变。特别是自1999年以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国家先后制定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同时相继出台一系列的区域规划和特殊区域政策。在这一背景下,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见表2)。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目标,&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其中就是要把扩大内陆开放作为我国全面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主战场。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进一步明确指出要&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把加快促进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提高到重要的战略高度。可以预见,随着新时期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格局的不断优化调整,在国家和地区各项政策措施的积极引导下,作为全面构建我国外向型经济格局的重要载体,内陆地区对外开放进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对外开放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二)内陆地区综合交通运输条件不断改善
  便捷高效的交通条件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加快对外开放的重要基础条件和支撑保障。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对外开放的重点之所以选择我国沿海一带,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考虑到沿海各省区的港口及对外海运条件,有利于大宗货运的对外运输。随着区域总体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家对内陆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持续加大,我国内陆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不断得以改善,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日渐完善,交通运输的智能化、网络化、便捷化程度大大提高,现代物流业取得较大发展,为加快建成一批内陆型经济开放高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外通内连的通道条件。特别是一批拉动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国际大通道陆续建成,有力地促进和支撑内陆地区对外开放进程。从连云港到鹿特丹港的第二亚欧大陆桥的运输能力不断提高,渝新欧、汉新欧、郑新欧等新的亚欧大陆桥通道日益畅通完善,从广东沿海港口群为起点,由昆明经缅甸、孟加拉同、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最终抵达荷兰鹿特丹港的另外一条新亚欧大陆桥加快推进建设,我国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国际大通道网络和体系不断改善。综合运输体系的完善和对外通道的加快建设,进一步繁荣内陆地区的对外商贸活动和人流物流,强化我国内陆地区在亚欧经济板块中承东启西的重要枢纽作用,提升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效率和效益。
& & & & (三)内陆地区生产要素资源的比较优势明显
  我国内陆地区能源、矿产、农林、生态、土地、文化及人力资源丰富,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先天优势,比较优势突出,开发开放潜力巨大。一是自然矿产资源禀赋较好。各类矿产、生物资源的富集为现代制造业及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原材料和能源保障,有利于积极引进国际及东部沿海地区的优质生产资源包括资金、技术及现代管理方法等,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二是生态及文化资源丰富。充分挖掘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在全球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趋势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积极构建以旅游业、文化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为重点的生态型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这为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范围和领域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内陆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过去东部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兴起了一大批加工制造企业,吸引了来自内陆地区的大批&候鸟式&的外来务工人口。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生产成本的提高,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更多制造业能力向西挺进,近年来内陆地区不少农业人口就地务工,既有效保障了转移产业的劳动力供给,也大大促进农业人口市民化实现就地转化。应该说,内陆地区土地、劳动力、矿产资源富集的比较优势突出,东部沿海地区资金、技术和管理等要素资源比较优势突出,完全可以通过相互间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促进东部沿海地区乃至国外向内陆地区产业转移和资源开发,推动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
  (四)内陆地区新型城镇化空间巨大
  2012年,全国、沿海及内陆地区的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2.57%、60.72%和46.96%。沿海地区除山东、海南和广西三省区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省区城镇化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上海的城镇化水平为全国最高,达到89.3%。内陆地区大部分省区城镇化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城镇化率不到40%的有云南、甘肃、贵州和西藏四省区(见图6)。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将不断加快。特别是内陆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巨大,一批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新兴城市群、都市圈加快发展,未来内陆地区将成为我国城镇化的主阵地。内陆地区新型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将成为加快发展的发动机,也是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强大引擎和最大潜力所在。一方面,城镇化直接拉动消费需求的增长,随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水平和结构不断升级,这将增加对医疗保险、交通通讯、家庭设备用品、文教娱乐等市场需求,带动加工制造、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城镇化必然不断吸纳新增城镇人口,加快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力,能源、交通、信息、市政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需求不断扩大,学校、医院、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资需求也会显著上升,同样也会促进加工制造、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发展。内陆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巨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必然会进一步促进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扩大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等&引进来&的规模和需求,为内陆地区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创造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全面推进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总体思路
  推进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深化推进的重点,是全面构建我国外向型经济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内陆地区要在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一)优化对外开放的总体空间布局
  我国内陆地区幅员广阔,内部各省区的发展差异较大,对外开放的条件不同,为此要在统筹沿海与内陆对外开放的基础上,统盘优化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空间布局。一是要积极培育一批重点城市,建设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依托内陆地区省会中心城市,加快培育一批新兴城市群,加强内陆地区以城市群为重要载体开展对外经贸合作,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规模,积极引进外商投资优势产业,培育形成一批生产加工基地、服务外包基地、保税物流基地。二是依托公路铁路交通干线、江河水路运输线以及沿边开放边境线全面打造若干内陆地区重要的开放型经济带。依托沿路、沿江、沿边的中心城市和特色城市,通过开放型经济带的布局建设,把内陆地区建成连接我国东部沿海及亚太经济区与欧洲大陆的重要桥梁。从长期看,通过&布点建设&和&拉线布局&,最终促进内陆地区形成&重点突出、轴带拓展、网络联动&的对外开放的总体空间格局,与沿海地区开放经济带形成陆海联动的全域开放态势。
  (二)因地制宜促进多层次对外开放
  我国内陆地区涵盖国家中部、西部及东北三大区域板块,自然、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条件、基础和特征差异较大,为此宜采取分类指导的办法,合理有序、多层次稳步推进对外开放。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好的地区,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和进出口贸易的层次和质量,通过政策支持积极引导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积极&走出去&,加快海外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建设,开拓占领国外市场,更好地利用海外资源。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资源型地区,着力加强特色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的对外开放,积极鼓励发达地区对口援助帮扶,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加大财政、税收、土地、金融、人才等多项政策引导,积极引进海外优质资源,挖掘当地的资源条件、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对于沿边省区,重点建设一批跨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和物流园区,推进以通道互联互通和通关便利化为重点的口岸经济建设,加强与邻国的经贸往来,建立起长效稳固的经贸关系,积极发挥沿边省区在我国对外开放中的桥头堡作用。
  (三)拓展提升对外开放的经济合作平台
  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需要分阶段有重点推进,必须借助各类现有的有效的对外开放平台,继续拓展和创新各类新的平台类型和形式。一是充分发挥国际&双边&、&多边&对话平台的磋商和带动效应,推动签订各类型的双边、多边经济合作协定,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借助国际经贸合作对话平台,发挥内陆地区地缘优势,依托国际大通道,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高层次、宽领域、多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通过重点口岸、边境城市、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和开发开放试验区等一批桥头堡工程的推进实施,加快促进内陆地区向北、向西、向南开放。二是建立内陆和沿海地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定期协商制度,搭建陆海联动的合作平台,推进全方位产业合作,实现抱团联合对外开放。内陆地区在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础上,积极与沿海地区实现联动融合,继续借助沿海地区的开放条件和基础,扩大对外开放的视野和途径。三是积极搭建各类定期或不定期的会展、博览会、论坛、洽谈会等经贸交流平台,促进各类信息的互通与共享,推进国际信息、技术和市场等资源共享,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专项资金和优惠便利政策,积极鼓励商会、对外友协、社会团体、中介机构等社会组织搭建人文交流平台,与国际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制度,增加民众之间的交流与信任,为持续的国际经贸合作奠定文化和认知基础。
  (四)统筹安排&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分工和重点
  从我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演变历程看,在改革开放初期,积极探索对外开放的方式方法,重在扩大利用外资规模。1992年邓小平南彳亍讲话后,外商投资快速增长,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产业技术;与此同时,国内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开始探索国际化发展模式,主要利用产品营销、国际工程承包业务打进国际市场。&十二五&以来,国家战略上要求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积极统筹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见图7)。为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利用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内陆地区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规模的基础上,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内陆地区优势企业有序开展境外能源、原材料、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合作和跨国并购,尤其要抓住新时期跨国公司成为全球重要外资来源的新机遇,重点支持一批优势国有企业对能源和战略性资源的海外投资。
  (五)强化国家层面的各项政策配套支持
  过去由于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度和优惠政策相比沿海地区存在梯度差,内陆地区在对外开放上更多采取&借船出海&战略,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日益改善、市场化程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内陆地区发挥自身优势&筑巢引凤&,扩大对外开放的条件日益成熟,迫切需要研究提出新的政策支持体系,新时期需要调整现行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国家要在产业规划、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内陆地区的支持,着力培育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一是加快制定出台我国内陆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高度对内陆地区深化推进对外开放予以指导和定位。二是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对于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的重大工程和项目给予更多倾斜,着力改善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软硬环境。三是继续加大对内陆地区外商投资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对在内陆地区投资的外商企业按条件、有类别地继续给予税收减免政策,特别是对节能环保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重点支持。另一方面,逐步放宽外资在内陆地区部分行业的投资准入,扶持鼓励在金融、教育、文化、医疗、育幼养老、商贸物流等领域有序放开外资准入限制,进一步促进内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四是通过税收返还减免、专项资金支持等政策积极支持内地企业&走出去&,积极引导内地企业拓展中亚、南亚、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有效运用对外投资、对外援助、对外工程承包等多种方式,提升对外投资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苏娜.中部地区对外开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论坛,(10):99-101.
  [2]方旖旎.全球经济放缓背景下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变化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3,(5):34-37.
  [3]尹艳林.多元平衡:对外开放新战略[J].国际贸易,2013,(2):4-8.
  [4]赵瑾.以开放促转型:新时期国际重大战略机遇期与我国对外开放重点[J].国际贸易,2013,(4):12-19.
  [5]王小刚.中国内陆大省对外开放的几个战略问题[J].管理世界,1995,(1):214-217.
  [6]梁丹.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的培育与区域经济政策调整[J].区域经济评论,2013, (1):29-34.
  作者简介:高国力,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北京&100038);张燕,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全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北京&100038)。
& & & &来源:&《区域经济评论》
【全球政务网】
&|&&|&&&Copyright & 2012 www.govinfo.so&All&Rights&Reserved&全球政务网&&京ICP备号-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984年属相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