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镇宅宝剑摆放位置三山冲天旗!

[转载]祖传镇宅秘法&(转载)
今日我公开家传镇宅秘法,如果你有类似情况可以不花一分钱,不请大师,看完即可自己动手化解。现在一些易学者学到一些秘法,便故弄玄虚,自吹自擂,招摇撞骗。今我与易学爱好者共同分享。
1、家宅与寺庙相对冲,用大石一块90斤,朱砂书“玉清”二字即可化解&。
2、家宅有木箭冲门,桃木一块,朱砂书“鲁班仙师作用”&,即可。
3、凡是道路冲家宅为鬼箭,青石一块90斤,朱砂书“雷杀”二字即可。
4、家宅四周有山探头,主盗贼,用大石一块120斤朱砂书“玉帝”二字即可。&
5、家宅在庙后主淫乱,用大石一块朱砂书“天蓬圣后”即可。
6、凡邪路冲家宅,大石一块130斤,朱砂书“泰山石敢当”即可。
& 7、庙宇屋脊走兽冲家宅,桃木一块朱砂书“摄气”即可。
8、家宅被石磨或者碎石堆冲宅,用大石一块100斤朱砂书“天罡正气”&即可。
9、家宅被邻居&的屋角冲射,主官司口舌,用大石一块100斤,朱砂书“天元”即可。
10、旧房子接新房子用一块砖朱砂书“通天”即可。
& 11、家宅里用神庙的木头主家人体弱多病,在木料上书“金刚”即可。
12、家宅&动土动工,红纸竖着写“天无忌,地无忌,姜太公再此,阴阳无忌,百无禁忌”即可。
13、邻居有对自己施邪物,红纸书“佛祖一善”&即可。
14、&家里有邪气挂一副“关圣帝君”圣象即可。
15、大门对剪刀路用石狮化解煞气。
& 16、大门对坟地用虎头八卦镜化解。
& 17、大门上挂黄天皇旗&辟邪。
18、家宅住房低两旁邻居太高,主败家运衰。用三山冲天旗即可化解。
& 19、有水道冲家宅,辰月辰日用龙图化解即可。
& &20、阳宅缺角用千层镜化解即可。
&21、阳宅犯五鬼主官司破财,口舌是非,用十字路口&的土,坟墓土和泥,泥在大门口即可。
&22、阳宅犯六煞宅主家人淫乱,赌博,破财,用佛座下的土与盐,醋和泥,泥在大门口即可。
&23、阳宅犯祸害,主病灾,六畜不兴旺。用城墙土与井里水和泥,做成泥人埋在家宅门口即可。
&24、阳宅犯绝命,主死伤人口,祸事连连,用本宅的四吉土取些放在本命伏位即可。
&25、但凡家宅不兴旺,本人吉日取天福土,泥在自己家的大门或者客厅门上即家运逐渐兴隆。
另外家里病人卧床,财运衰败,用特定的大石埋在鬼方即可痊愈,经营不利,买卖不兴,用特定的大石埋在巽方即可生意兴隆。还有很多秘法,只待有缘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宗祠简介_什么是宗祠_宗祠指什么_宗祠拼音、示例、用法、来源
宗祠拼音:zōng cí 目录释义  词目:宗祠  拼音:zōng cí   基本解释  [ancestral hall] 存放家族亡故先辈牌位、举行家族内各种仪式或处理家族事务的地方;祠堂  详细解释  即家庙。同族人祭祀祖先的祠堂。 清 刘大 《方氏支祠碑记》:“然吾以为后世之宗祠,犹有先王宗法之遗意,彼其所谓统宗之祠,族人莫不宗焉。”《红楼梦》第一○四回:“次日一早,至宗祠行礼,众子侄都随往。”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六章三:“他们也是什么东西都丢光了,暂时住在 水东门 的娘家-- 岑氏宗祠里。”简介  宗祠(zōngcí),又称宗庙、祖祠、祖厝、祠堂。它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便是建于唐末。涵江黄巷村黄氏宗祠,建于北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到南宋,莆田林氏“建先祠”,“置祭产”。(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卷十二)建阳陈氏家族的祠堂,始筑于元代。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则在明清两代。此时入闽各家族经过长期发展和繁衍,族众日益增多,家族为团结族人大兴土木,故一时建祠之风盛行。  据清初《光泽县志》载,当地“从前各族宗祠无几,近数十年,凡聚族而居者,城乡多各建祠。春秋祭祀,序昭穆,崇功德,敬老尊贤,颇有追远睦族遗意。”(清?乾隆《光泽县志》卷四《舆地志?风俗》)一般家族不仅有一族合祀的族祠、宗祠(或称“总祠”),族内各房、各支房,往往还有各自的支祠、房祠,以奉祀各直系祖先。旧时漳州府诏安县,“居则容膝可安,而必有祖祠、有宗祠、有支祠。”(陈盛韶《问俗录》卷四《诏安县》)这一时期的宗祠大都保留至今。据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等调查,连城新泉的张氏家族,除总祠外,另有支祠24座;惠安山腰庄氏家族,族众数万人,大小祠堂超过100座,其准确座数连族人也说不清。福州郊区尚干的林氏家族,族众近万人,大小祠堂不下50座。为显族威,大宗祠堂还盖进省城。一些同姓氏的大家族,有的合建跨地域大宗祠。民国时期,永定“乡村之中,不论大小姓,皆合建祖祠,复合散居各乡及徙居各处之同宗在邑城建祠。”(民国《永定县志》卷十五《礼俗》)仙游县黄氏家族,派下子孙散居30余村,各地黄姓集议,在县城合建黄氏大宗祠。福建林氏是人数最多的家族之一,清初曾会同八闽林氏族人,于福州创林氏大宗祠。此外,在海外及台湾的分支子孙,与乡土宗祠也保持了密切联系。民国时,漳州许氏家族,居新加坡、马来西亚者,曾联袂返乡倡建新加坡许氏大宗祠。  为了维护祠堂的神圣和庄严,保持祠堂的整洁和香火有期,福建民间各家族对之都有一套管理规则。强宗大族专设祠堂司事和祠丁来负责祠堂的日常管理和洒扫上香。福州一些祠堂还规定每年按家居住址,每家出1人,一届8年选4人,轮流管理祠堂,这些人俗称“当家头”。族人不允许有损害祠堂的行为。长乐曾氏家族规定:“一宗祠内外,不准私放畜类,以及不准夏秋晒谷,至于乘凉寝睡等事。违者罚钱一千文,充祠公有;若再抗罚,族房齐集,呈官究治。一祠堂内外,凡有安囤家私柴草,即在祠前焚化示众。”(长乐《感恩村曾氏族谱》宗祠规条)有的家族还规定,族人损坏祠堂物件必须赔偿公罚。妇女儿童不得随意入祠,族人盖房不得有碍祠堂风水等,尤其是一些有损于家族道德的行为,如行窃、赌博、吸毒等皆是祠堂的严厉规定的禁条。  祠堂的建筑大多讲究“风水,通常是在祖先最先居住的地方,将旧房改建成祠堂;一些家族建宅时,往往先建祠堂。闽北一些单姓小村落,无力筹建大祠堂,便在村前选址设牌位,供祖先。祠堂一般多位于正寝(前堂)东侧,讲究的有三间二外门。正大门平常不开,只在春秋二祭或族人议大事时开启。正厅外,有储藏祭器、遗书的小房子,环绕成一个独立的建筑群。普通的祠堂只有一间正厅,正厅内设4个龛(也有8-10个龛者),龛中置一个柜,内藏祖宗牌位(称“神主牌”),4龛神位依次为高祖考、高祖妣和考、妣的官位、姓名字号。每龛前各设一矮长桌,用以摆放祭品。一些宗祠里,凡本族新添男丁要贴张红纸在柱上,上书×××长子(或次子等)、取名×××,以示到祖先面前报到。如今闽南一些祠堂大厅正中大木龛中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位,已被各主遗像所取代。本房死者若有子已婚(不属夭折)者,其遗像可入祖厅正堂。惠安崇武一带,几乎所有宗祠厅堂的龙壁都贴有符篆、“金箔”及用锡箔色纸剪成的镜、尺、剪刀、双喜等图,用以镇宅。符篆多书“北方玄武大神镇宅”、“西方白虎大神镇宅”、“东方青龙大神镇宅”、“南方朱雀大神镇宅”等。平日祠堂空屋有借给家无住房的族人居住,有的族人的灵柩也寄放在祠中。族人去世,则送香灰入祠。外出族人来谒祖寻根时,必先到祠堂祭拜,而后包上祠堂的香灰及家乡泥土带走,以示不忘根本。  1949年后,除“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部分祠堂遭损外,省内宗祠大多保留。近年一些地方宗族活动又兴,新建祠堂不少。漳浦郑姓人1987年就整修族祠,作为郑姓举行“穿灯脚”(穿灯脚,每年农历正月十四,闽南一带在族祠内悬挂各种花灯。让由婆婆陪着的新嫁娘,和初为人母抱着新生儿的小媳妇,沿宗祠的下殿至上殿绕行一周。因系从高悬头上的花灯阵中通过,故称“穿灯脚”)传统习俗活动的场所。宗祠的修建仍由同姓族人捐款集资。闽南许多华侨回乡也捐修宗祠。新修祠堂大都富丽堂皇,耗资甚大,造成浪费。新修的宗祠日常向乡人开放,仅是做为宗族的象征而已。闽南许多宗祠,作为村里老人会活动场所,发挥有益的作用。宗祠出处  《礼记.王制》载:古代天子建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至明代,始准许庶人立始迁祖庙,一般建于宗族聚居的近地,岁时由族长率领族人共同祭祀。也称“祠室”、“祠堂”。《汉书.张禹传》:“禹年老自治冢茔,起祠室。”《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朝廷大恩,犹当应有祠室,庶母子并食,魂灵有所依庇。”宋司马光,文潞公家庙碑》:“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官师皆有庙。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居室为后。及秦非笑圣人,荡灭典礼,务尊君卑臣,于是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汉世公卿贵人多建祠堂于墓所,在都邑则鲜焉。”《红楼梦》第五三回:“原来宁府西边另一个院子,黑油栅栏内五间大门,上悬一块匾,写着是‘贾氏宗祠’四个大字......进入院中,白石甬路,两边皆是苍松翠柏;月台上设着青绿古铜鼎彝等器......里边香烛辉煌,锦帐绣,虽列着神主,却看不真切。只见贾府诸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殿拜毯,守焚池。青衣乐奏,三献爵,拜兴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目的  为了维护祠堂的神圣和庄严,保持祠堂的整洁和香火有期,福建民间各家族对之都有一套管理规则。强宗大族专设祠堂司事和祠丁来负责祠堂的日常管理和洒扫上香。福州一些祠堂还规定每年按家居住址,每家出1人,一届8年选4人,轮流管理祠堂,这些人俗称“当家头”。族人不允许有损害祠堂的行为。长乐曾氏家族规定:“一宗祠内外,不准私放畜类,以及不准夏秋晒谷,至于乘凉寝睡等事。违者罚钱一千文,充祠公有;若再抗罚,族房齐集,呈官究治。一祠堂内外,凡有安囤家私柴草,即在祠前焚化示众。”(长乐《感恩村曾氏族谱》宗祠规条)有的家族还规定,族人损坏祠堂物件必须赔偿公罚。妇女儿童不得随意入祠,族人盖房不得有碍祠堂风水等,尤其是一些有损于家族道德的行为,如行窃、赌博、吸毒等皆是祠堂的严厉规定的禁条。  祠堂的建筑大多讲究“风水,通常是在祖先最先居住的地方,将旧房改建成祠堂;一些家族建宅时,往往先建祠堂。闽北一些单姓小村落,无力筹建大祠堂,便在村前选址设牌位,供祖先。祠堂一般多位于正寝(前堂)东侧,讲究的有三间二外门。正大门平常不开,只在春秋二祭或族人议大事时开启。正厅外,有储藏祭器、遗书的小房子,环绕成一个独立的建筑群。普通的祠堂只有一间正厅,正厅内设4个龛(也有8-10个龛者),龛中置一个柜,内藏祖宗牌位(称“神主牌”),4龛神位依次为高祖考、高祖妣和考、妣的官位、姓名字号。每龛前各设一矮长桌,用以摆放祭品。一些宗祠里,凡本族新添男丁要贴张红纸在柱上,上书×××长子(或次子等)、取名×××,以示到祖先面前报到。如今闽南一些祠堂大厅正中大木龛中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位,已被各主遗像所取代。本房死者若有子已婚(不属夭折)者,其遗像可入祖厅正堂。惠安崇武一带,几乎所有宗祠厅堂的龙壁都贴有符篆、“金箔”及用锡箔色纸剪成的镜、尺、剪刀、双喜等图,用以镇宅。符篆多书“北方玄武大神镇宅”、“西方白虎大神镇宅”、“东方青龙大神镇宅”、“南方朱雀大神镇宅”等。平日祠堂空屋有借给家无住房的族人居住,有的族人的灵柩也寄放在祠中。族人去世,则送香灰入祠。外出族人来谒祖寻根时,必先到祠堂祭拜,而后包上祠堂的香灰及家乡泥土带走,以示不忘根本。  1949年后,除“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部分祠堂遭损外,省内宗祠大多保留。近年一些地方宗族活动又兴,新建祠堂不少。漳浦郑姓人1987年就整修族祠,作为郑姓举行“穿灯脚”(穿灯脚,每年农历正月十四,闽南一带在族祠内悬挂各种花灯。让由婆婆陪着的新嫁娘,和初为人母抱着新生儿的小媳妇,沿宗祠的下殿至上殿绕行一周。因系从高悬头上的花灯阵中通过,故称“穿灯脚”)传统习俗活动的场所。宗祠的修建仍由同姓族人捐款集资。闽南许多华侨回乡也捐修宗祠。新修祠堂大都富丽堂皇,耗资甚大,造成浪费。新修的宗祠日常向乡人开放,仅是做为宗族的象征而已。闽南许多宗祠,作为村里老人会活动场所,发挥有益的作用。地位  在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里,宗祠文化是一项不可蔑视的姓氏宗族文化,由于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传宗接代思想的根深蒂固,中华民族就产生了姓氏文化,全世界任何国家的姓氏文化都没有像中国这样延续数千年来都没有间断,虽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其发展甚至受到严重批判,但作为一种宗族文化,一种植根于百姓骨髓的传统,还是迅速地在中国大地蔓延生息,香火不断,最具象的一面,即是宗祠文化。宗祠,习惯上多被称为家庙、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即俗称的牌位)、宗族祭祀祖先的场所,一向被视为宗族的象征。   崇拜祖先并立庙祭祀的现象,在原始社会后期即已存在。明世宗采纳大学士夏言的建议,正式允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从此宗祠遍立,祠宇建筑到处可见。宗祠原为“追远、报本”的目的而兴建,所以在建筑规制上要体现出礼尊而貌严。自南宋到明初,一般的祠堂都是家祠。特别是自明清以来,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举办宗族事务、修编宗谱、议决重大事务的重要场所。   宗祠,除了作为祭祀场所之外,过去的宗祠还是处理宗族内部事务、执行族规家法的地方。族人的冠礼、婚礼、丧礼基本上都在祠堂进行的。有的宗族规定族人之间或族人家庭之中发生了争执,都要到祠堂中裁决。所以,在封建时代,祠堂在一定意义上又成了衙门,具有一族“公堂”的性质。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名号,这个名号就叫“堂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   俗话说,树大分杈。随着生命的传递、繁衍,家族也会不断扩大,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自然也有不少家族远赴重洋,在海外定居,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于是,由一个祠堂又会派生出许多新的祠堂来。  宗祠,虽然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产物,在当今则有其新的存在的意义和社会作用。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宗祠被新建和修复,族谱被续修,而海外华人则不断翻新旧宗祠,联络故众。可以说,今天的宗祠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只具有帮助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互相协作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龙川胡氏宗祠  龙川胡氏宗祠位于徽州绩溪县瀛洲镇大坑口(龙川)村,为明代户部尚书胡服、兵部尚书胡宗宪、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族祠。绩溪为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文风鼎盛,宗祠建筑遍布。龙川胡氏宗祠建于明代嘉庆25年(1547年),清光绪4年(1898年)重修。宗祠坐北朝南,前后3进,占地总面积1271平方米,以山带水,气势飞动。祠内装饰精美,尤以保存完好的各类木雕为最,有“徽派木雕艺术宝库”之称。龙川在明代曾出过两任六部尚书,也是胡锦涛的故乡,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关专家赞誉它是中国古祠一绝。   祠前是一个约100平方米的广场。房屋场基和广场的场地、阶挥、栏杆全用清一色的花岗石砌成。前进是座22米宽的高大门楼,门楼前后两向各有六根石柱,五根月梁和四根方梁,结构严谨,布局匀称。方梁梁面雕刻精致图案,中间前一根为&九狮滚球遍地锦&,后一根是&九龙戏珠满天星&。两旁木梁雕刻均为戏文人物。门楼后面为天井,也是用花岗石铺成。20根石柱同20根月梁衔接,排列在天井四周,擎起东西两廊和前中两进的南北房檐。过天井是中进,为祠堂正厅。由14根围粗达166厘米的银杏树圆柱架着大小19根冬瓜梁构成。每根屋梁两端皆配有椭圆形梁托,梁托上雕有彩云、飘带,中间分别楼成龙、凤、狮、虎。梁间悬挂层层云朵,楔上镶嵌片片花雕,连梁钩(挂灯用)都衬以刻有蟋龙、孔雀、水仙花、万年青等动植物形象的钩托。正厅两侧各为高达丈余的落地窗门,每扇窗上截有镂空花格,下截是平板花雕,内容以荷为主体,间以水禽。正厅上首也是一排落地窗门,花雕画面以鹿为中心,衬以山光水色,竹木花草。后进是寝室,上下两档,中隔一个狭长的天井。寝室窗门雕刻的全是花瓶,采用浮雕和浅刻技法。窗门中间的小片花板上,分别楼刻着八仙道具、文房四宝、书案画卷、圆椅条桌等,小巧玲珑,立体感强。  宗祠的木雕基本分布门楼、正厅落地窗门、梁勾梁托和后进窗门等4大部门,均以龙凤吉祥、历史戏文、山水花鸟、优美境地等画面为立意构图。花雕采用浮雕、镂空雕和线刻相结合的技艺手法,图案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高大门楼的雕刻是以历史戏文和龙狮相舞为主体的图案构成。门楼22米宽斗拱承挑屋檐、翘首腾空。门楼前后两间各有6根石柱、5根月梁和方梁,结构严密,布局匀称。方梁梁面雕刻“九狮滚球遍地锦”、“九龙戏珠满天星”的精致图案;两旁则是内容各异的历史戏文,文武百官,聚集一堂,三军听令,跃马横刀,一幅幅鏖战沙场的画面展现眼前,仪门上彩绘蔚迟恭、秦叔宝两门神把守大门,两旁石鼓相依,大狮对峙。汪口俞氏宗祠  汪口俞氏宗祠位于徽州婺源县东北28公里的汪口村,建于清乾隆九年,由朝议大夫俞应纶(正三品)入宫后省亲回乡时捐资兴建。占地面积为1116平方米,是一所以细腻的木雕闻名于世的祠堂,现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俞氏宗祠为三进院落。前进,门首为木结构五凤楼,歇山顶,青瓦覆盖,俄角高翘。门楼正面,檐下斗拱密布,横枋刻双龙戏珠图案,横枋下面明枋深雕双凤朝阳。门楼里面,前间顶部用木板卷棚,后间平天花。由两廊与游亭达正厅,横梁衔接处是围121厘米、高207厘米的石柱;左右作吊柱支撑的垂柱上端,精雕雌雄狮子相对,栩栩如生。祠堂中进三间,前、后进各五间,均有天井,共有柱70根,地面、天池、台阶全铺青石板。前、后进走廊两侧有小圆门通花园,花园内遍植花卉绿草,另有百年木挥三棵。   俞氏宗祠以细腻的雕刻工艺见长,凡梁枋、斗拱、脊吻、檐橡、驼峰、雀替等处均巧琢雕饰,有浅雕、深雕、圆雕、透雕形式的龙凤麒麟、松鹤柏鹿、水榭楼台、人物戏文、飞禽走兽、兰草花卉等精美图案百余组,被誉为“艺术殿堂”、“木雕宝库”。欧氏宗祠  龙岩为百越故地,汉末三国东吴尤其西晋“八王之乱”后,逐渐有中原南下的河洛人到此开发,聚集苦草镇,唐代建县,清初立州,当代由县级龙岩市而地级龙岩市新罗区。阅一千八百年历史,龙岩欧氏承载着诸多独特的生命信息。。   河洛文化南下闽越,是经过楚、吴、越文化的融入和传递。清末民初龙岩拥有110姓氏,民国版《龙岩县志》(郑丰稔总纂)标明:“欧,越王勾践之裔,封乌程欧余山之阳,因以(地、山)为氏。”   查考欧氏受姓始祖为越王勾践的七世孙蹄(无疆的次子),封地即吴兴之乌程欧余山之南,为欧阳亭侯,所生三子,长子承祖制以姬为姓,次子恒姓欧阳,三子轸姓欧,实同出一脉。   又有说还有春秋战国之交铸剑名将欧冶子一支,曾为楚王、越王铸造名剑,他也是长期生活在欧余山周围的巨匠。总之,欧氏兴于越地,为越人望族。 但龙岩欧氏的先祖,却先行北上中原,越黄河进入山西平阳郡,后裔即以“平阳”为郡望。欧襄定在汉代曾封营平侯,守河南为屯田都尉,因事贬至光州固始定居。其后嗣欧宪伯于唐总章二年(669年)随唐高宗大将陈政率府兵五十八姓校尉入闽,为驻守兴化(今莆田)大将,传至南唐,裔孙追随闽王王审知镇守漳州路,子孙繁衍遂及龙岩、晋江、南安、龙溪、漳浦和潮州、汕头、海南各地,这时越地土著反而称他们为河洛郎、河洛人。   欧氏居龙岩已逾20代,开基祖欧仁轩公曾居南京,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从漳州随军入岩“镇乱”,他骁勇善战立下战功,在龙岩城西的西湖岩山麓得到一块赏地,退役务农,建造了祖屋崇德堂(今西陂镇排头村上欧),姓氏虽得自越王皇族世胄,后裔已认同是自中原南下越地的河洛人,“卧薪尝胆”精神更升华为中华民族美德。   始祖仁轩公传至五世的守质、西陵兄弟,走出崇德堂,守质觅崇德堂北百余丈之地建新居,西陵寻石桥龙津河畔燕子坪立绍德堂,其九世裔孙睿伯又迁回排头在祖居崇德堂东南建起承德堂(称排头下欧),欧氏裔孙围绕着龙岩的风水宝地西湖岩山麓繁衍发展。西湖岩山为明初潮州知府王源的少年读书处,明、清建有书院,民国立龙岩县中学,为文化发迹之源,现正辟为文化公园,排头村民参与筹建龙岩河洛文化研究中心甚踊跃,欧氏远祖原有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文气蔚然足与诸姓并驱焉。   欧阳、欧姓同系。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长子欧阳恺,因其四弟欧阳通得罪武则天入狱,他为避祸“去阳留欧”。大文学家欧阳修的玄孙欧阳光则因宋代平“金乱”有功祀谥“灵佑威显欧王”而弃阳从欧,这样的记载,不胜枚举。   新中国成立后,江浙沪学生随军南下和闽粤赣边区干部东进入岩,改革开放更加速人口流动,龙岩姓氏大增,亦第一次出现区姓。区、欧同源,据广东新会《区渭泉祖家谱》记载,先祖欧安,汉景帝圣谕此人忠孝双全,德才兼备,没有欠缺之处,后裔遂去“欠”为“区”,仍读欧音。   循此源流,福建、广东欧氏发起,联络香港、澳门、台湾和南洋等地宗亲,筹备建立“世界三欧(欧、欧阳、区)联谊会”,实是中国姓氏研究之一大特色,自然更增在中国姓氏中的历史地位。丁氏宗祠  福建省内著名的回族祠堂――陈埭丁氏宗祠坐落于泉州晋江陈埭镇岸兜村。始建于明代初年,历经修葺、重建、扩筑,是福建省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回族祠堂,1991年,陈埭丁氏宗祠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埭丁姓回族是阿拉伯穆斯林入籍中华传衍的后裔,至今已750年。晋江丁氏主要聚居于晋东平原滨海陈埭镇的岸兜、江头、鹏头、花厅口、四境、西坂、溪边等七个回族行政村,还有的分布在晋江市安海、东石等地,人口21953人。晋江丁氏也迁衍到泽沟、鲤城、小桥、崇武、德化、安溪、南安官桥、石井、厦门、同安陈塘、莆田涵江、福清宏路、平潭、福安、福鼎、浙江苍南、温州、宁波、沈家门及东南亚、泰国等地约3万人,衍居台湾也有2万多人。  陈埭丁氏宗祠坐北朝南,建筑群体以廊院式组织,采用闽南汉族传统民居建筑形制和建筑技术,以砖、石、木构造,中轴线自南至北为泮池、门埕、前厅、前庭院、中堂(主殿)、后庭院、后殿,并有廊庑。除泮池外,南北长49.24米、东西宽21.38米,总占地面积1052.75平方米。红底金字“丁氏宗祠”匾额,高悬于前厅正门门楣上方,字迹苍劲,熠熠生辉。  中堂是宗祠建筑群的中心建筑,为单檐硬山顶,面阔3间,进深4间。神龛供奉丁氏列祖列宗考妣神主,每年隆重的春秋二祭就在这里举行。  祠堂正中用花岗石砌筑成一座平台,平台上为祠堂的正厅,平台下四周环廊庑,形成一个“回”字形。尤有意思的是后殿东北削角砌筑,使回字口部更与汉字书法转角顿笔象形,这也许是丁氏回族把强烈的民族意识融入宗祠建筑形式中的最好体现。平台地面高于四周廊庑约2.5尺。祠堂有中、左、右3个门和四周廊庑相连接,廊庑的前后左右,各有4个较小的门,以便出入。  最引人注目的是门楣上方的木雕以及廊心墙的石雕有阿拉伯文组字装饰,特别是镶于正门门楣上方中央用阿拉伯文字组绘而成的鸟形图案木雕,传说是伊斯兰教“祈求真主赐予吉祥与安宁”的“吉祥鸟”。工艺精湛,木雕贴金箔,非常辉煌、壮观。  丁氏宗祠内尚存柱础二件,为圆柱形柱础,圆径为31公分,高32公分。上浮雕攀枝莲花,线条粗犷而流畅,造型古朴逼真,是明•宣德(年)以前典型的石雕工艺,这种浮雕花纹仅有明•永乐(年)至宣德年间出现。正堂前壁上两堵石雕是阴刻山水、人物、兽图。东面是“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西面是“文物打虎,农夫规劝”图。这两幅图中的桥栏板和屋舍的画法,笔法简易,线条流畅,均系明代中叶的作风。其雕刻线条保留着明代木雕斜刀痕。因此,宗祠现存部份建筑件,也可以说明丁氏宗祠始建年代应是明代永乐期间。  丁氏宗祠建筑的木作、砖作、石作、泥作,颇具匠心,令人叹为观止。雕饰技艺精湛,题材纹样丰富,彩绘艳丽多彩,以其营造有度的恢弘规制,装点适宜的平实修饰,彰显着它那独树一帜的民族特色。  丁氏宗祠的建筑形式,倘若分开单体来看,基本上属于富有闽南传统建筑特色的“宫殿式建筑”,体现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的特点,宗祠建筑装饰木雕、石雕、彩绘所构成的优美的图案,从工艺手法,到图案内容,无不散发着汉族文化的魅力,但是总体看宗祠建筑呈回字型,而宗祠中堂门上及两侧的木、石构件雕有阿拉伯文字,又深深刻上阿拉伯回族文化的烙印,是回汉文化融合共存的文化形态。义序黄氏宗祠  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的中亭村,坐鲤山,面榴麓,风光清丽,义序黄氏&衍派此间,藩然大族&,村中就有一座&义序黄氏宗祠&。黄氏人闽始祖当溯公元885年,黄敦自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后辞官不就,志乐山林,择居闽清凤栖山盖平里。敦生六子,世称六叶传芳,其中四子勃,传至五世元y,为宋朝散大夫,娶永阳柯氏,迁永泰龙井,再传至十二世复,委义序林氏,为宋迪公郎,遂迁福州义序,是为义序黄氏之始祖,迄今已有八百多年,蕃衍四千多户,二万余人。现有三十三世至四十二世,有&十代同堂&之称。  义序黄氏,人杰地灵,历代人才辈出,计有八个进士、二十解元、三十多位举人,其中特逸俊杰之士,有二十二世黄孔昭,明代进士,历任武宁、当深、江山知县,后召工、户两部主事,为官清廉,政绩显著,民曾为之立生祠,事迹载入福州府志之循良传;二十八世黄辅丞,字紫烈,清雍正进士,曾任山西太原定襄知县,好读书,精堪舆,事亲孝,处世和,热心公益,其功绩载入省志。三十二世黄禄,清咸丰武举,系江口武状元宋鸿图的老师。 宗祠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康熙六十一年(1722)和同治五年(1866)曾有重修,今于1993年由&义序黄氏宗祠重建理事会&主持重修,于1995年鼎建落成。   宗祠占地600多平方米,面阔17米,进深33米,中轴线上依次分布有门墙,天井,祀厅,两侧辅以夹墙共祖成一个院落式建筑。宗祠建构选料极精,雕彩并施,融传统与现实于一体,祀厅中设神龛,有晋主13000多位,为全省之冠。座前木雕漆金二十四孝,涵义深刻,大厅上下皆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宗祠左侧面有一幢怀恩楼,祠正对面设一照墙,由旅台宗亲献资建造之九龙壁,精美传神。宗祠落成时,海外宗亲近百人回乡参加晋主庆典,旅台宗亲亦组成代表团回乡观省,正是&离乡不离祖&,宗祠对三胞起着凝聚力的作用。 宗祠中还保存有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石碑一方,记述明宪宗为表彰黄窬之功绩,推恩及亲,以劝忠孝,封窬父黄雍为承德郎,窬母游氏为安人;二是清雍正十一年(1733)黄辅丞立之旗杆石夹;三为清嘉庆、咸丰、道光、光绪时所立的&文魁&、&武魁&牌匾,以示家族的荣耀。祠堂于1997年7月被列为仓山区文物保护单位。   时降及今,义序黄氏依然俊才迭现,在近、现代所涌现出的将军、博士,以及县、团、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高级职称之专家、教授共一百零三人,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三十三世黄鸣球,字天铿,曾任海军中将,肇和舰舰长;黄鸣岐,海军军官少监,长江红十字会会长,曾获大总统一等勋章、文虎勋章等殊荣;三十四世黄依娇系女外交家,曾任玻利维亚驻广州领事馆总领事,为发展中玻友谊,促进中玻建交,作出了卓越贡献。她爱祖国,爱家乡,热心公益,事迹突出,感人肺腑,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威望,厦门电视台曾据此拍成电视剧《传奇夫人》,蜚声寰宇,世人皆称其为华侨楷模,女中豪杰。其它还有三十五世黄朝平,1902年曾赴法勤工俭学,系造纸、制糖专家,曾任福建省轻工业厅总工程师;三十五世黄玉立,三十七世黄俊霖、黄耀梅(女)皆曾任福州市副市长。三十九世黄海在世界青年技巧比赛中获六面金牌,为国争得了荣誉。   义序黄氏,奋发图强,无论海内外,那一腔爱国爱乡之热血仍在第一个子孙心中流淌。   有民国21年铅印本《虎邱义山黄氏世谱》及抄本《义序虎邱黄氏宗族宅尾房三十世祖能联公派下家谱》等谱牒。刘氏宗祠  联。此宗祠联比较简短,全联典指南塘的刘氏,是西汉皇族的后裔。  彭城世泽;  松柏家声。  ――秀月(笔名)撰香港特别行政区松柏i刘氏宗祠联  松柏i原是一个穷乡僻壤,在数十年前,满地都种了松树及柏树,而“i”字下面加一个“土”字,正是指这个地方有很多肥沃的泥土,可种植树木及开发田地,因之而名松柏i。今日的松柏i还剩下十馀株松树。最早迁进来居住的人为松柏i兴建了数座祠堂,每逢新年都贴上对联。黄氏宗祠“玉堂富贵;金屋荣华。”简氏宗祠:“敦诗说礼;厚德深仁。”邝氏宗祠:“宣维海雪;城溯庐江。”以上的祠堂是由现居民的祖父母们共同建造的,用的材料是最简陋的砖瓦,并涂上漆油。直至今日,横列筑成的数座祠堂,已具体证明居民对于先人们精神存在着一种崇敬的心。  彭城世泽;  铁汉家声。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刘氏宗祠“彭城堂”通用堂联。  彭城世德;  禄阁家声。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刘氏宗祠“彭城堂”通用堂联。  汉高故里;  古宋遗风。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刘氏宗祠“汉里堂”通用堂联(见上题头《四、郡望堂号?2、堂号?汉里堂》介绍)。  -----------------------------------------------------------------  〖刘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藜阁家声远;  彭城世泽长。  ――佚名撰刘姓宗祠“藜照堂”通用堂联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唐?刘禹锡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刘禹锡《陋室铭》句联。  一门五都督;  三科两状元。  ――佚名撰江苏省姜堰市旧城刘氏宗祠联(1)  全联典指姜堰乡下的刘氏家族,在明清两个朝代先后出过五名都督和一对兄弟状元。历史记载着刘氏家族的兴旺。刘状元故里位于姜堰市桥头镇雁子墩东边的孙家庄。府宅东、北、西三面临水,相传这里“风水”好,为《水龙经》中的“二重龙水型”,解曰:二水二重龙,如带复如弓,为官家富足,清职显门风。刘状元府建于乾隆五十一年,府门朝南,门前有石雕门墩,活动式铜门槛。屋子古意深深,木质门窗上的油漆早已褪尽,变得黑不溜秋。院子里凹凸不平的青砖石板上长出许多青苔,透过灰尘依稀可见府门两边的朱漆金字楹联(见下《刘姓宗祠七言通用联?桥头镇雁子墩孙家庄刘状元府联》)。  天禄家声远;  彭城世泽长。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刘氏宗祠联  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代张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后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自梅关开通以来,梅关驿道就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唯一一条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墟镇。前人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描写:“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大量来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进入岭南珠玑巷,又经此转至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以至海外谋生,其后裔遍布岭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国。”看来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143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人,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  -----------------------------------------------------------------  〖刘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海隅文藻振世;  顺昌旗帜惊人。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魏代“建安七子”刘桢,有文名。下联典指 宋?刘镇守安徽顺昌,破金兀术数十万兵。  -----------------------------------------------------------------  〖刘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三章早沛秦川雨;  五夜长明书室灯。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末农民起义领袖,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公元前195),字季,沛县人。曾任泗水亭长。秦末陈胜起义时,他起兵响应,称沛公。初属项梁,后与项羽领导的起义军同为反秦主力。公元前206年,率军攻入秦都咸阳,推翻秦朝的统治。废除秦的严刑苛法,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废除秦代苛政,深得民心,得到秦人的拥护。项羽入关,他被封为汉王。随即与项羽展开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最终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六国旧贵族,发展农业生产,制定了《汉律》。下联典指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刘向,字子政,沛县人。曾官谏议大夫、中正,屡次上书劾奏宦官、外戚专权。成帝时,任光禄大夫、中垒校尉。曾在天禄阁校阅群书,撰成《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又著有《洪范五行传》、《说苑》、《新序》、《列女传》、《五经通义》等。  刘娘申哀真命薄;  徐女泣告果心贞。  ――李文郑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刘孝绰的三妹刘三娘,文章清新挺拔,嫁给东海人徐悱。徐悱死,刘三娘为他写祭文,言词凄怆,令人读之落泪。徐悱的父亲徐勉,想写哀辞,读了三娘的文章,便不再写了。下联典指宋代龙游人刘愚,字必明,历任江陵府教授、安乡县知县,颇有惠政。后辞官,在城南筑草庐著书。其妻徐氏,娘家原打算将她嫁给富人家,她泣告母亲:不愿做富人家的妻子。于是嫁给了刘愚。一次,刘愚带金子回家,她发怒道:“我以为你是贤人,怎么拿别人金子回来?马上给人家送回去!”刘愚忙拿出书本给她看,说是教书的报酬,这才罢休。  先代蒲鞭昭德泽;  后人藜阁继书香。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华阴人刘宽,字文饶,桓帝时官南阳太守,为人温和仁义。吏民有过错时,只用蒲鞭惩罚,表示耻辱而已,始终不让人受苦刑。“蒲鞭”,是用蒲草做的鞭子。下联典指西汉刘向,相传他在天禄阁校书时,有个穿黄衣、执青藜杖的老人,吹杖头火焰,为他讲开天辟地的故事。当问老人名字时,老人自称“太乙之精”。  守本忿耕读第一;  尽人伦孝友俱先。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刘氏宗祠“沛丰堂”通用堂联。  功垂淮海冠裳肃;  泽派山俎豆馨。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闽侯县南屿镇峰刘氏宗祠联。峰刘氏宗祠始建于明朝中期,坐落在南屿镇峰南麓刘厝街,坐北朝南,木石砖混合结构,总占地面积达2000平方米。祠堂前广场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广场上竖立长约10米的附斗旗杆一对(已毁)。正厅前上横柱悬挂“万代如见”四字金匾,正中龛殿摆放列祖列宗神位,龛前供桌宽大气派。祠堂第二院落中间为过道,两旁建有屋房,供休息、议事之用。第三院落,要登上十几层石阶梯,石阶顶砌一面横墙,横墙中开一月型门,月型门上端写有“七业俱兴”四字。进入月型门,内建有一大厅堂,左堂正门上额悬“藜光书室”四字金匾,旧时是供族内子弟读书的私塾。整个祠堂气势恢宏,肃穆庄严。祠堂内历经近四百年的沧海桑田,进行了多次修建。20世纪60、70年代被改作队(村)办企业的生产场所,损坏严重,1994年由民居台湾的三十三世孙留绍英出次人民币40万元进行全面整修。  无欲常教心似水;  有言自觉气如霜。  ――明?刘宗周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天启初礼部主事刘宗周自题联。刘宗周,山阴人。  世号五忠光世第;  家传七业振家声。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地区刘氏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福建省刘氏分支在宋代有刘颌、刘纯、刘铪、刘子羽、刘珙5人被谥为“忠”公的历史,下联典指刘氏在晋朝时,著名学者刘殷的7个儿子分别攻读“五经”和《史记》、《汉书》,后来都功成名就的典故。  六代大夫一二品;  九重恩遇百千秋。  ――清?刘凤诰题江西省萍乡县芦溪镇刘氏宗祠联  五百年衣冠旧第;  十七世弓马名家。  ――佚名撰江苏省姜堰市旧城刘氏宗祠联(2)  兄弟状元天下少;  公孙宰相世间稀。  匾额:状元及弟  ――佚名撰江苏省姜堰市桥头镇雁子墩孙家庄刘状元府联  刘状元府门厅内挂着一块顶头匾,写有:“圣旨状元及弟。”门厅对面建有宅神龛,两边为砖雕双狮盘球。宅神龛上方均为砖雕八仙过海和武戏文图案。三间卷檐九架梁做为客厅,屋山尖上安有6根卷须兽头。房屋布局为前后五进,东西两边有十间厢房,正所谓“五进十厢”。靠西河边建有荷花池、假山等。院子里有两口水井,井台均为花岗石所建。东边一口井,水为咸味,西边为淡味,至今仍可饮用。据史书记载,桥头镇孙家庄一门刘氏家族,明清五百年间武功显赫,将才辈出。刘福春为明苏州卫指挥副使,永乐年间始迁姜堰;刘应祚为顺治九年(1652年)武进士;刘卜师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武进士;刘梦鳌为乾隆十二年(1747年)武举人;刘梦金为乾隆十七年(1753年)武传胪,先后任参将,协镇和台湾总镇;刘维馨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武进士,后任参将、协镇。然而最具传奇色彩的是十七世纪乾隆年间,刘氏家族出现同胞兄弟状元刘荣庆、刘国庆。清乾隆四十九年九月(1784年),刘荣庆在乾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中登上榜首,荣获一甲第一名武状元,被授予一等侍卫,官至从一品,嘉庆十六年(1811年)任直隶宣化镇总兵,后官至贵州提督、广东陆路提督。相传当年刘荣庆考中武状元时,京城捷报传到了刘荣庆的家乡,邻居百姓争相传颂,为家乡出了状元感到荣耀。刘氏家中更是喜气洋洋,登门道喜的乡邻络绎不绝。其中一位白发老人看到刘荣庆的弟弟刘国庆,信口说道:“年轻人身强力壮,一表人材,将来跟你哥哥一样,也中个武状元。”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刘国庆不假思索,脱口而言:“男子汉大丈夫顶天立地,敢说敢做,要中就中个武状元。”人们沉浸在兴奋之中,只当刘国庆年少气盛,说句玩笑话,不当一回事。谁知刘国庆是个有抱负和志向的血性男儿,从此发愤攻读兵书,练功习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己酉科,刘国庆在殿试中登上榜首,荣获钦点武科举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武状元,后多次升迁,官至山西大同镇总兵,正二品。刘荣庆、刘国庆同胞兄弟双双成为武状元,在中国科举史上实属罕见,从此传为佳话,流传于世。  五行金木水火土;  世裔公侯伯子男。  ――南宋?朱熹撰广东省潮州市东津乡桃坑村刘允祠联  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年)晚年游历潮州、揭阳时,曾留下了不少墨宝。这位硕彦名儒似乎与潮州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每到一地必泼墨挥毫、吟诗作赋:他作诗于揭阳飞泉岭、刻字于揽胜亭、撰文于京岗隐相堂、题匾于潮州金山南麓……为潮汕增添了一批珍贵的文物。朱熹还在潮州东津桃坑刘允祠(也称“刘氏家庙”)中题下了这副对联。这副对联悬挂于祠堂中厅之圆石柱上。用半圆状硬质木板制作,真书正楷,黑字金底,落款是“朱熹敬题”。一代大儒朱文正公为什么要在刘祠题写此联?据《刘氏族谱》载:”朱熹曾尊龙图公为师之故也。“龙图公”即刘□(),刘允长子,曾任“龙图阁学士”,世称“刘龙图”。刘□任潭州(今湖南省长沙)知州期间在当地设帐授徒,深为理学家朱熹所景仰,尊之为师。朱熹从福建来潮,特前往桃坑刘允祠拜谒并题写了此联。联语嵌入“金公”二字(刘允为刘□之父,北宋海阳县东津人,生卒年约年,潮州前八贤之一,历任化州、桂州知州,刘允去世后,宋高宗赠谥“上柱国左金紫光禄大夫”,族人尊称为“金紫公”)以示对“金紫公”刘允的敬重,并褒赞其荣耀家世。潮州桃坑刘氏家庙连同朱熹楹联在抗日时期毁于兵燹,因而朱熹对联一直鲜为人知,幸好《刘氏族谱》没有失传,朱子名联不致湮没,近年刘氏后人在潮州东津古祠原址重兴“刘氏家庙?敦睦堂”,祠堂正厅大石柱重新挂上仿真的朱熹楹联,同时新挂出的对联还有刘允手书的对联(见下)等。朱子名联由此得以存世流传。  门闾高大容车马;  山水盘旋啸凤凰。  ――刘允手书广东省潮州市东津乡桃坑村刘允祠联  一等人忠臣孝子;  二件事耕田读书。  ――佚名撰台湾省屏东县万峦乡五沟水刘氏宗祠联  万卷珠玑朝汉室;  一天星斗照彭城。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刘氏宗祠联  -----------------------------------------------------------------  〖刘姓宗祠八言通用联〗  妙侣无双,押衙全义;  清才第一,嘉偶安贞。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刘震获罪,其女无双没入掖庭,古押衙义救无双,使其与表兄王仙客成夫妇。下联典指宋?刘愚殿试第一,其妻徐氏未嫁时,母欲以嫁富家子,徐氏泣曰:“不愿为富人妻”。  寡鹄申哀,三娘命薄;  飞燕得宠,列女传成。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刘孝绰妹刘三娘嫁徐悱,悱卒,三娘作文祭之,极其哀婉。下联典指汉?刘向因赵飞燕姐妹淫乱而著《列女传》。  食德服畴,用资祖泽;  象贤迈种,克振家声。  ――佚名撰福建省漳浦县霞美镇刘坂村刘氏宗祠“思敬堂”堂联(1)  刘坂村刘刘氏宗祠思敬堂址在漳浦霞美刘坂村,庙北向南,三进两庑两厢二天井,二三进各大楹三开间,一进开左右耳门,三仙双坡悬山屋顶,为土木抬梁结构,祠宽11.66米,深75米。思敬堂始建於明代,历朝有修葺。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修,道光六年(1826年)再修。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刘坂族长聘请台湾嘉义人黄柄施为堪舆师,实地堪察,对思敬堂分金坐向、宽深高低、出水穿坪等工程,写出旗课(祠堂改建意见书)。二十九年鸠工动土。  说礼敦诗,丕承先志;  贻谋燕翼,垂裕后昆。  ――佚名撰福建省漳浦县霞美镇刘坂村刘氏宗祠“思敬堂”堂联(2)  刘坂开基祖刘金山,生於宋庆元元年(1195年)。金山之祖刘韶、居莆田涵江,其十三世祖系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唐进士,天宝八年(749年)任泉州别驾。刘韶第九世孙刘大槐,迁居漳浦。刘金山原居同安嘉禾留坂,为了创业他从银同到金浦,先居旧镇洪埭,旋觉地不足以聚族,遂登棠山,见层峰挺秀,长坂沃衍,前临鳌江,后障天马,山峦叠嶂,遂弃洪埭而居甘棠(现在刘坂总地名)。现在刘坂刘姓聚居村庄有刘坂、庙边、围内、人家、东平、陂下、过田、陈苍、大厝、土楼、竹林、岭下、山前、后山、户头、下楼等大小十六村,总人口一万余。  -----------------------------------------------------------------  〖刘姓宗祠九言通用联〗  好善乐施应贲旌重典;  急公奉上允称帼遗微。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刘氏宗祠“沛丰堂”通用堂联。  一等官人,荣秘丞声外;  五行尊敬,高兴士文章。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梁代秘书丞刘孝绰,七岁能为文,称为神童。他的辞藻,为世所宗。每作一篇,好事者咸讽诵传写。有文集数十万言。下联典指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事典。  -----------------------------------------------------------------  〖刘姓宗祠九言以上通用联〗  敷政南阳,太守蒲鞭示辱;  校书天禄,老人藜杖炊光。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逮乡侯刘宽,字文饶,华阴人。桓帝时为南阳太守,典历三郡,温仁多恕,吏民有过,但用蒲鞭示辱而已。下联典指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刘向(前77-前6)的事典。刘向,博学多识,著有中国历史最早的分类目录《别录》,还有《新序》、《说苑》等。  纵观古代,执政将近七百载;  累计先君,为王已逾六十人。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刘氏在中国历史上,称帝者先后有66人,执政共历650多年。  禄阁校书,藜焰照十行之简;  玄都种树,桃花赋千植之诗。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沛人刘向事典。下联典指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人,少聪颖,十一岁中进士,后又中博学宏词科,官监察御史,尝与好友柳宗辅助王叔文革新政治,是当时进步的思想家,但怀才不遇,累遭贬谪,诗文成就很高。诗作中有不少讽喻诗,最有名的是游玄都观两首:“紫陌红尘佛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百由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秘阁校书,藜临照十行之脊;  玄都种柳,桃花赋千植之诗。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四川省云阳县刘氏宗祠联。云阳县刘氏最大、最多的宗祠当为“藜照堂”,以此堂命名的有访仙东洋祧及其分支运河镇大留庄刘氏和胡桥夏墅、麦溪刘甲等,祠内均有这副刘氏宗祠的通用楹联。  要好儿孙,须从尊祖敬德起;  欲光门弟,还是读书积善来。  ――佚名撰浙江省泰顺县泗溪镇刘氏宗祠联  堂势尊严,昭奕代祖功宗德;  孙枝蕃衍,承万年春祀秋尝。  ――佚名撰浙江省泰顺县泗溪镇刘氏宗祠联  孔氏弦歌,鲁国新声闻壁内;  汉家箫鼓,祖庭余韵在人间。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刘氏宗祠联。  三馆六曹十七科,竞称前辈;  一官万里两千石,遂老斯人。  ――佚名撰江西省芦溪县芦溪镇刘氏宗祠联  藜阁启书香,人文奕T源流远;  蒲鞭留惠政,世胄云i似续长。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刘氏宗祠联。  敦本本自踪,须向祖宗绵旧德;  步云云有路,好从诗礼问前程。  ――刘定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葛阳镇刘氏宗祠联。上联言道德传家。下联言凭诗、礼而步青云。  家从别驾肇金钗,簪笏先后三十世;  派出涵江开碧海,频繁俎豆八千秋。  ――佚名撰福建省漳浦县霞美镇刘坂村刘氏宗祠“思敬堂”堂联(3)  刘坂刘氏思敬堂挂有一对府灯正面书刘府,背面书殿中执法。该族裔刘霖,是明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山东监察御史。刘霖侄儿刘正中,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任刑部主事。刘坂早年有不少人渡台定居。二战日本投降后,刘先雄带儿子少伯居台北,少熙、少许居宜兰,长子少惠在刘坂,少伯兄弟一九八五年曾返乡认祖。刘坂围内村姑刘笑,招婿游亚庆(台籍),20世纪80年代全家35人回台定居,多次回刘坂探亲认祖。  派衍南溪,聚族安居,由宗以来七百岁;  里兮康乐,保世滋大,荣封所被九重恩。  ――佚名撰江西省萍乡县源南乡源溪村刘氏宗祠联  源衍南陂,瑞谒金芝,燕翼贻谋积八世;  溪环北阁,祥凝甫草,鸿基永奠庆千秋。  ――佚名撰江西省萍乡县源南乡源溪村刘氏金甫公祠联  流环章贡,秀峙崆峒,幸山川别开生面;  世衍俊宗,家诒顾及,大门第赖有传人。  ――佚名撰江西省赣州市虔城藕塘里刘家祠堂[大门楹]联  “二水环流,三山秀峙,堂哉皇哉,动人瞻视,人杰地灵,以续以似”。这是坐落在虔城藕塘里刘家祠堂的祠赞。古老的建筑物被赣州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刘家祠堂实际上是赣邑刘氏总祠。从祠的构思和格式来看,是属于祠庙合一,堂馆并存的古代建筑风格。它的规模之大、取材之精、工艺之美,在当时的虔州城为数不多。从发掘出的祠铭中有一段记载:“章贡精华、崆峒清淑、寐庙巍峨、楼台高矗”。这座名祠是从清代同治八年着手策划,经十年的筹躇,尤以举人刘安倬趁赴京会试大考的机会,收集各地建筑资料,特别是京城祠庙的建筑式样,并与在京的虔人官员才子商讨,为建祠绘制蓝图。在虔城以刘安倬、刘拱辰为首,组织43人的建筑班子,发动城乡内外捐资银元壹万零陆佰伍拾捌元。于城西购买错杂民居50余亩。从光绪五年四月动工,至光绪六年十月竣工,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祠记称:“天下事有志竞成耳”。这座古建筑背北面南,其原貌是三进大厅,戏台建在大门之内,大厅两侧有治事厅、祭器库、两廊为钟鼓楼。祠有肖墙、庭院、垂花门、抄手游廊、穿堂、仪门、耳房。右边和后院有水塘、花园、亭、台、楼、阁。现存的大门是斗拱式的飞檐建筑,这是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祠堂大门写着这副对联。戏台面对大厅、可容千人观戏,台柱有诗“妆成离合悲欢以无为有,演出伦常纲纪作古证今”。房子采用百年杉木为柱,梁柱雕花彩绘、檐瓦釉花,屋顶净瓶、石狮、宝鼎装饰堂皇。至今屋顶宝石红光尚见。当时近祠的萍沼荷池、菱塘柳柏掩映如画,雉堞回抱,诗曰:“一带林塘堪供诗料,四时花鸟足助天机。”  尚书恩泽,学士词章,奕世犹留佳话在;  星岫云环,沙河水绕,此间宜有夏声来。  ――苏若湖撰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北大坦地二号刘氏家庙联(1)  刘氏家庙于1900年建成,坐北向南,分前后两进,左中右三路,砖木结构,用长条花岗石为墙基,高出地面约1米后再砌青砖墙,硬山顶。庙的中路前后间之间有天井,两旁有廊,前座为头门,基本保存完好,但两侧石砌的包台已改建成房间。面阔3间15米、进深3间9.27米。门顶有一石额,上书“刘氏家庙”四个楷书大字,无款。后座面阔3间15米、进深3间13.75米。前后金柱保存有两副对联,保存完好,其一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顺德苏若湖撰。另刘永福所撰一联,款署“庚子孟秋,永福谨志”。庙左右两路均阔8.5米,进深与中路同。右路原有一忠义祠,奉祠黑旗军在抗法战争中阵亡将士之灵位,祠已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毁。刘氏家庙是刘永福驻军沙河时居住的寓所。沙河至今还有以刘永福命名的“永福路”、“永福村”。除刘氏家庙外,刘永福在广州还留下了不少有意义的遗迹。比如,白云山能仁寺前的山石上,还刻有他率部上山游闲时写下的造型奇特的虎字石刻;华南理工大学西北角耸立的后人为纪念他而建的刘义亭等。广州的刘氏家庙作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得到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妥善保护,以此激励后人,进行革命历史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  系出临明,朔天禄石渠,代有人文光祖德;  族隆桃水,看朱霞白鹤,於今伟望缵家声。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刘氏宗祠“沛丰堂”通用堂联。  读书务得大,要礼义廉耻,无亏可称士品;  立身有何奇,行孝弟忠信,为事方是人家。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刘氏宗祠“沛丰堂”通用堂联。  策马从南越归来,构数椽用妥先灵,敢说声威留穗石;  整旅入神京捍卫,把两字偏贻同姓,合存忠孝耀彭城。  ――刘永福撰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北大坦地二号刘氏家庙联(2)  念先人须善嗣先人弓裘,必教泽如清溪,吏才如零溪,方无惭出处;  入此庙在求通此庙Z,惟束顽以宗法,合敬以祭法,庶不忝A尝。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刘氏宗祠联。盖县人刘兄弟曾讲学清溪,又刘霖溪长城宦皖南有循良之绩,清溪霖溪皆祖此祠也。  西汉开国帝王丰功垂万古;  东平创基将相伟绩照千秋。  ――佚名撰东平堂茶刘宗祠通用联  东平堂茶刘:南宋初年,一世祖刘宗由山东东平府迁入湖南省华容县,明朝兵部尚书刘大夏()出自本支。  --------------------------  御龙世泽  殿虎家风刘氏宗祠林氏英田宗祠  创建于元代的金紫林英田宗祠,坐落在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埭头镇英田村,建筑物为楹桷斗拱悉元明原构,在沿海地方存世仅见文物。  据族谱记载,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林F十三世孙若龙公创建宗祠于此,纪念一世祖唐建宁节度推官F公(即林F),二世祖唐银青光禄大夫刑部尚书德孙公等,及宋代裔孙出了十八进士,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相关词条
Copyrigh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镇宅吉祥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