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苏联和德国哪个整体前苏联的军事实力力较强?

二战时的德国军事力量能和苏联抗衡吗
二战时的德国军事力量能和苏联抗衡吗 100
当然能,当时德国的陆军在世界上号称第一,苏联虽然人多但是在各方面还落后德国一点点,空军方面,因为戈林的努力发展,德苏双方的空军成了正比例,而且德国军人全部效忠与元首,德国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统帅。这些方面的因素早就可以灭了苏联了,连莫斯科都打下来了,最后因为天气的原因使德国无法前进导致失败,如果不是天气的话,苏联肯定被灭。天要亡德,非战之罪也。
转一篇帖子给你看看吧.
论二战中德国苏联兵力补给情况作者:海狼 二战中最为波澜壮阔的当然是苏德战争,和这场规模宏大的战争相比,其他的地方那只能算做战役。在苏联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两军的士兵成百万的倒下。男人的尊严和荣誉就在那热血澎湃的一刻到达最高的境界。  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关于二战的文章,必然有欠缺之处,大家请指教。  我是一个较为哈德的。个人认为德国如果没有两线作战的话,那很有可能战胜苏联。德国的失败我个人认为就败在了人力资源的缺乏上,说白了男人都战死了。我想那时候德国征兵局的官员巴不得全国都是男人(平时当然希望美女多多)。在开战前夕,德国拥有人口大约万人。之所以不确切,是因为我不知道该不该把其他国家但是属于德意志民族的人口加进去。按照鄙人的估计,当时德国可以征发的男子大约在1500万人左右,年龄阶段在18岁到55岁之间。当然这部分男子不可能完全调用。后来在征兵环境极度恶化的情况下,德国的征兵年龄甚至放宽到17岁到65岁之间。到了战败前一刻,就连12,13岁的小男孩和70岁的老人都被强征去组成国民卫队。战争的惨烈可见一斑。而至于苏联。苏联当时的人口在1.5到1.8亿之间。之所以浮动,也是因为我不知道是否应该把苏联刚吞并的波罗地海三过和一部分波兰的人口加进去。因为他们并不可靠,在战场上恐怕只会大规模的倒戈。而苏联是一个民族矛盾深刻的国家,少数民族占了人口大约一般左右。就看纯粹的俄罗斯族人人口恐怕也不会比德意志人人多少。根据资料显示,苏联当时可以供给征兵的俄罗斯族男子大约在1600万左右,并不对德国占据多少优势。而全国的可以征发男子大约在3500万人。而德国吞并了大半个欧洲后,可以作为劳动了的人口则陡然增加了一倍以上,虽然这些人口并不适合作为士兵被派上残酷的东线,但是作为后方的劳动力还是可以的。更何况苏联在战争的开始阶段国土大规模沦陷,虽然绝对值并不多,但是人口却占据了总人口的40%,这就说明了这部分的劳动力并不能被苏联人利用。  日苏德战争爆发。德国的一线部队大约投入300万人。有的资料最多可以达到550万人,我觉得这个应该是德国全国的总兵力,投入苏联的不会超过300万人。首先德国人口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压力,如果按照这样550万人的说法,那德国几乎动员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苏联了(我指的人口全部是可以征发的健康男性)德国需要在法国维持一支非常庞大的占领军,到了44年这支军队几乎达到了200万人,虽然素质相对较差,但是力量仍然不容轻视。另外为了维持在北欧的统治特别是维持瑞典的铁矿石,在北欧德国维持了一支大约40万人的精锐部队,来提防英国和美国的登陆。另外在巴尔干,对付越来越“猖獗”的游击队和保护罗马尼亚的油田,德国人又保持了大约50万人的军队,其中在4年内大约有10万左右的士兵在清剿游击队中阵亡。还有在中东欧,德国还是要维持占领军,那又将耗费大量兵力。  本土也是需要有人保护特别是空军和防空军的。另外海军和空军的数量不详细。照此列出,那么德国在开战之初至少需要有700万到800万的军队,动员其人口的一半,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另外根据资料,德国在战胜法国之后全国兵力大约400万人,我想扩军不可能在一年之内就扩充一倍以上,那必然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下降,预备役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训练出如此多的士兵。所以我更倾向于550万是全国的兵力总和,而扣除占领军和国内驻军,大约可以派出300万人到苏联战场,另外再加上匈,罗,意的仆从国的军队,大约在350万人这样的规模还是可以维持的。  而至于苏联,其数字的确定的确是一个头大的问题。原因是这样的。苏联在战争初期可能有360个左右的师,但是关键问题是苏联拥有大量不满员的师,就是保留军队的骨干,普通兵员由战争时期的预备役人员来填充。而且这些部队的训练和装备也是比较差的。所以问题就出现了,你无法有确切的数字来确定苏联到底有多少满员的师和半满员的师,甚至预备役师。还有苏联有大量的例如要塞守备军或者国内秘密警察部队等等半军事化或者不隶属国防部的武装人员,我也不知道该不该算进去。  不过我还是倾向于军队的规模在于500万人左右。这是一个我个人认为比较合理的数字。大约占苏联可以动员人口的15%强(当然包括少数民族和新并进地区)。而且这个数字也于苏联刚开始战争的损失吻合的上。不过顺便要提及的一点就是,苏联的一个师只有人左右,最多也不会超过1万人,而德国的一个满员师通常在1.4到1.8万。苏联一个集团军通常不会超过10万人,一般在4万人到6万人之间。而德国的却一般至少也在10万人以上,多的甚至可以达到数十万,例如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第六集团军拥有30万以上的兵员,最后付出了11万人战死,5万人受伤,大约10万人被俘虏的结果。所以有时候看到战史上苏联的师的番号有几十个,10几个集团军,而德国却只有2,3个集团军在对阵。苏联在战争的开始将前线兵力的48%集中在了南乌克兰,结果导致了大量的损失。其实这个也不能怪斯大林,在没有判明德国人的主要攻击方向前,只能重点保卫乌克兰这个俄罗斯的粮仓和工业基地以及原料基地。  苏联在战争开始短短几周内,损失了损失火炮2.2万门。坦克1.8万辆。飞机1.4万架。一个方面军,十九个集团军,250个师被全歼。在基普,66万苏军被俘虏。在明思克战役中,65万苏军被合围。而在此之前的斯摩凌思克战役中,超过30万的军队被全歼灭(还有一个著名的合围,我忘记了,苏联有损失了超过30万的军人。这个就是开战的四大合围战)。在这一系列的合围中,苏联光人口损失超过200万。结果导致的是1923年出生的苏联男性(在1941年18周岁,构成军队的主要年龄成分)在战争结束后阵亡25%,受伤和残废30%以上,还有数量不详细成为战俘,大约只有23%的人才能够相对健康到战后。如此巨大的损失恐怕也只能是苏联才能够承担。在有效的动员体系下,苏联进行了全民动员,其中,18岁到35岁的男子除特殊工作者外,一律编入军队。这样,苏联完成了军队的再塑造,动员后的苏联的军事人员超过1000万人(我个人认为稍嫌夸张)。在一线的部队大约估计在600万左右。  战争就这样进行着。在41年那严酷的冬天过后,德国总参谋长写到:“步兵的损失累计已经超过200万(战死……(注意的一点就是,受伤也算做损失,但是伤好了之后再度负伤那又算一次)而苏联人已经稳定了军队的的规模。虽然素质远不如德国,但是已经开始适应打一场残酷的新技术战争。而德国则老兵已经阵亡了不少,部队充斥着新兵,而且在前线的损失无法得到有效的补给,特别是人员上的补给。局部条件下恶化到了损失十个才能补充一个的程度。德国的多线作战的恶果。苏联确因为在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彻底的放下心来,从远东抽调了大批新锐部队,来补充前线的损失,甚至苏联还建立了若干个战略预备军来防止某一阵线遭受残酷损失后导致全线的崩溃。  反观德国,德国已经卷入了非洲战场,在东线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还分出10多万部队去沙漠中争夺一个并没有多少战略价值的地域。为了防止英国的登陆,大西洋防线开始建立,那需要大量的部队去驻守。这个是一个非常鸡肋的问题,不守不行,守了又是大量兵力的分散。还有北欧的防御以及为了对付英美的空袭大量的防空炮占用了大量的资源。更为残酷和严重的问题是,在东线残酷的消耗战的情况下,原本每一个德国团都有一个划定的区域有一个预备役营来提供新兵,但是大量的部队被歼灭后,德国不得不将预备役部队直接神格为常备部队而拉到战场去消耗。结果导致了德国的预备役体制在1943年陷入崩溃的境地。  新兵不仅素质下降,而且无法得到充分的训练。到了44年甚至不得不将教官拉出来组成装甲教导师和装甲掷弹兵教导师投入到西线来稳定局势。结果导致NZ的最后的装甲部队的种子也暴尸在西线的阵地上。1942年是很有决定性的一年。德国人在41年冬季的惨重失败后开始反思,期望重新夺得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德国动用了恐怕是最后的战略预备队第六集团军。第六集团军是一支光荣的部队,也是一支具有悲剧色彩的部队。一战中德国皇太子亲自带领第六集团军作为攻击的矛头主力(好象是参加了凡尔登战役吧),结果是无功而返,损失巨大。而现在的第六集团军更加具有悲剧意味。在XTL的愚蠢的指挥下,30万官兵几乎全部死在了苏联冰冷的土地上,9万多战俘在战后仅有6000人返回德国。我想到了“红樱桃”里“幸福”的德国战俘穿着干净的军服在干活的情景。实际上,大多数的德国战俘倒在了苏联残酷的战俘集中营里。   当然,苏联的战俘也大多被折磨至死。德国人在春天冰雪融化后开始主动进攻。整个南方集团军群分成AB两个集团军群,一个目标高加索,一个斯大林格勒开始进发。这个是一个严重的错误,高加索实在太远了,德国人没有足够的兵力来完成这一目标,还导致了兵力的分散。XTL的目标恐怕就是巴库的石油。而斯大林格勒作为整个苏联南部的经济,工业和航运中心,则更有巨大的战略意义。而且这个是用苏联领袖命名的城市,其政治意味则更为人所知。这导致了德国最后已经在完全为了城市而战,而不是看中了该城市背后的战略意义。8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在肃清了城市周围的守军后,德军攻入了市区。巷战的残酷性是众所周知的。不过有一个小插曲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使各国开始重视狙击手的使用。其战役中,也就是大片“兵临城下”中那个神奇的苏联狙击手的原形瓦西里确有其人,他狙杀了德国狙击手学校的高级教官。而他最后的结局是失去眼睛。不过其中有一些镜头我觉得就是对苏联的侮辱,是一件极其不负责任的污蔑。导演实在是没有严肃的对待历史。  尽头中刚开始苏联士兵被强征来并且度过伏尔加河遭到空中打击队伍发生混乱结果导致军官开枪弹压,这个是视觉镜头的极度渲染。历史中可能的确会有,但是美国人当然也会这样做,谁都会这样做,而美国人这样过分渲染只是为了丑化苏联。另外苏联士兵两人一支枪,前去做无谓的冲锋,失败后反而遭到自己人的射杀更是对****的污蔑了。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在相信这个,我感觉到非常的惊奇和悲哀。在1942年的冬天来临后,德国人的进攻停止了。到了来年,整个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有书夸张说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国损失了150万人,那纯粹就是在胡说八道。150万实际上至少占据了德国东线兵力的三分之一强,你说到那时候德国人哪里可能维持的住战线。德国人的损失是严重的,但是绝对不是人口上的损失的致命,致命的是老兵的大量损失,这个是几乎无法补充的。顺便说一下,德国的义务兵需要服役12年,这就以为着德国的步兵不得不不听的作战,而在那种条件下,想服12年兵役而又不阵亡或者受伤那简直就是天书一般。  1943年德国发动了库尔斯克突出部战役。其战役的初始是因为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联乘胜追击,但是在天才曼斯坦因的指挥下,德国发动了哈尔科夫战役,全歼了苏联的波波夫集群。人员损失并不巨大,但是损失了大量技术兵器。而且苏联损失了一支重要的快速机动的打击部队。苏联人的攻势就停顿下来了。而德国人则是拼命调兵遣将,将各师尽量补充满了员额。还要说明一点的是,由于昔特勒的错误,德国师的番号是大量增加了,但是师的实力确下降了很多,经常出现一个只有2个团的师和两个营的团,其他的部队拿去组建新的师了。还有德国的武装党卫军占有补充的优先权,好的装备和兵员一般都要优先供给武装党卫军。当然,SS军团作为德国陆军中精锐也充当了攻击的矛头和防御时候的救火队员,参加最为残酷的战斗,伤亡率远高与国防军的一般部队。  我前面已经说过,43年后德国的预备役体制已经陷入瘫痪,所以这个恐怕是德国竭尽全力才“拼凑”出来的。更何况随着老兵的大量阵亡,新的德国青年已经不愿意加入军队了,所以兵役局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这样强迫性的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又下降不少。而苏联在解放了广大的土地后,获得了大量的兵员,这样补充了部队的损耗。苏联军队的一大特点是依靠军队的数量和规模来压倒对手,而不是靠战术和战斗技能。这或许对苏联士兵来说太残酷了,但是为了胜利这样的代价也是值得的,个国有自己的国情。库尔斯克战役的最后结局我们宣传是德国遭到了惨重的失败,德国丧失了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但是我个人认为德国的损失并不很大,损失大的还是老兵的损失。可以这么说,德国陆军的支柱,装甲部队的精华都消耗在这里。实际上,曼斯坦因据说后来还有30万的预备队没有动用,而苏联已经没有多少力量了。后来在XTL的严令下德国停止了进攻,因为盟军在意大利登陆了。  44年是德国人走向败亡的一年。这时候,德国人早已在非洲彻底的失败,25万德意联军被俘。南斯拉夫的游击队已经异常强大,已经发展到几乎可以和德国人对抗的程度。在法国,德国人驻军也超过200万人,来抵抗意料之中的登陆。不过值得说的是,这些部队大多是由一些素质较差的2线部队组成,甚至有大量的“胃师”作为要塞守备部队。其兵员都是一些不适合在东线作战的人员,例如身体有缺陷或者年龄教大或者受过伤等等人员组成。1944年德国人共有34个装甲师,东线18个,西线14个,还有两个作为最高统帅部的战略预备队。1944年5月诺曼底登陆战后,德国人不得不在两线与两个强大的敌人作战。而且43年开始的千机大轰炸严重的打击了德国的工业体系以及石油的补给。这个时候德国已经油尽灯枯,兵役局疯狂的搜罗着大街上每一个健康的男子,大量的国民卫队师被建立,一战的武器被翻出来装备德国的民兵部队,就连教官也不得不到一线作战,使部队后继无人。  43年XTL已经在元首领”防卫****“中将征兵年龄规定在了17岁到65岁。并且那时侯苏联人已经基本解放了国土,开始进入东欧与德国人作战。而此刻苏联也已经到了非常困难的地步,兵员实际上也已经枯竭。大量的刑事犯被编入军队,造成了苏联军队军纪的败坏。苏联在战争中,共计阵亡了大约800多万军人,被俘虏600万人,其中500万死在战俘营中,数百万残废,在加上苏联当时军队规模大约在1100万人左右,而苏联总可以征发的男子在3500万左右,可以说,苏联已经很难再挤出人力来了,因为一则苏联没有德国人如此多的战俘和被占领国的人口可以利用。二则很多方面必须有男子来承担劳动。而德国情况更是严重。但是如果考虑到德国不与英美作战全力对付苏联的话,那真是鹿死谁手未必可知。德国人至少可以征集200万以上的军队对苏联进行打击,本土也不至于遭受如此残酷的轰炸破坏。恐怕那200万人就绝对不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44年德国人在阿登反击战后,耗尽了最后的装甲部队,那是曾经纵横欧洲的德国装甲部队最后的绝唱。  45年更不用说了,德国战败了。
其他回答 (16)
二战苏德陆军比较之综合篇  虽然苏联在二战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历史会记住他们的贡献。但这不能证明二战的苏联军队是最强大的,做出贡献的不止是苏联,还有其他的那些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但总不能说也对二战做出贡献的南斯拉夫游击队是世界上最强的军队吧。  二战时陆军是决定二战命运的最强力兵种,所有战争的最高级表现形式都将以陆地作战而做为战争的起决定性作用的主体。而二战时欧洲战场的决定性战争大部分表现在苏联分战场上,也就是德国军队和苏联军队的决战上。所以如何看待苏联的卫国战争中苏军和德军的作战水平,是评论德军和苏军谁更强的基本标准。  日,德军进攻苏联,苏德战争正式爆发。在此之前,苏联的军事装备和军人综合素质都不在德军之下,由于苏联在三十年代的经济增长,使得投入于军事准备的经济能力大大增强,这十年里,苏联的整体军事实力已经世界上最强的几支,和德军的整体实力差不多。但结果却是,在三年的苏德战争里,苏联共死亡了包括1000万士兵在内的2000万人,平均每天死亡3万多人。在战争进行时,苏联的军工机器一直没有停下来,共生产了约10余万辆坦克和火炮。当然,德国在战争中中也死亡了近千万人,也大约生产了几万辆坦克,但不会超过苏联生产的规模。而在著名的基辅会战中,在相同的武器装备和相同的军事素质的条件下,苏军被德军全歼了一个方面军、四个集团军共50万人。当德军准备进攻基辅时,苏联最高统帅部居然不知道德军准备对基辅发动何等规模的战争,情报的收集和分析能力明显逊于德国。在战争期间,最重要的不仅是双方的军队数量和军队装备,还包括(而且最重要的是)双方最高军事指挥系统的决策和应变能力,这点上,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最高统帅部的指挥能力实在令人难以恭维,看不出斯大林的军事天才体现在了什么地方。虽然德军的伤亡大体与苏军差不多,但要知道,苏军是在本土作战,而且在整体实力与对方相当的情况下,居然会打出这样一个大败仗。如果中共军队同样在本土以相同规模的兵力败给日本,不会有人认为中共军队的作战能力不强,因为中共的军事装备和军事素质和日军没有可比性。就比如巴西足球队战胜了法国队很正常,但若是败给了马尔代夫队,还会有人认为巴西队的表现正常吗?  在三年多的苏德战争中,德军的伤亡也极为惨重,那是在后期,在前期战争中,获得主动权的是德军。而且德军是两面作战,对西欧作战兵力的投入虽然小于对苏作战兵力的投入,但差别不大。而苏军虽然远东和日关东军对峙,但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可以说苏军主力已经全线投入到对德作战中来。苏军的作战意图非常明显,就是以超大规模对超大规模的实战,而且双方的近斯总体经济军事实力相当。但苏联的面积是22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2亿;而德国的面积是37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过5、6千万。德国没有丰富的战时资源可供使用,而苏联的资源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从资源上的实力分析,双方不是一个等级上的。苏军一开始就被动挨打,每次战役都会10万10万的士兵被俘或被歼,而且苏联还有美国在太平洋和日军作战,牵制了日军的北进;同时英法及欧洲反法西斯军民在西欧、南欧、以及北非几条战线上和德军抗战,使德军整体的军事实力的总值分化掉一部分,可以说德国是以其最多60%的综合军事实力来同以近95%的综合军事实力的苏军在苏联本土进行战争,苏联在双方的战争条件上占着比德国多得多的优势。  不能拿中国和日本的战争来比较苏德战争,因为当时的中国所能控制的领土不过历史上宋朝所控制的面积,而同时中国还存在着内战,两支军队的综合军事实力加上一起都不比超过日本的综合军事实力。当时疆藏蒙实际上还处在半独立的地位,在军事上并没有给当时中国的抗战提供了太大的作用,而资源极为丰富的满洲已经被日本所控制。也就是说,给日军提供作战资源的不仅是日本本土,还有近百万平方公里的满洲,不断的丰富军事潜力。这点上来说,苏联对比德国的优势要远远大于日本对比中国的优势。  战争后期的苏军取得优势并不能证明苏军的相对于德军的优秀和强大,苏联只是德国的一个分战场,投入了其举国综合实力的不过一半而已。而德苏战争却是苏联的主战场,并投入了其所有的战争潜力来抵抗德国的进攻,也可以说是唯一的战场,因为苏联在与德作战时并没有分散兵力与其他国家进行大规模的战争。  当然,战争没有静止状态下的对比,这样的对比不可能得出公平的结果。但结果是过程的综合反映,仅看结果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苏军的综合实力在二战七国中是相当强的,但不是最强的,从苏军最高统帅的指挥艺术所体现的结果来看,苏军的强大是建立在各方面条件均优于德军的情况下取得的,苏军的强大是相对的,而德军的作战结果(已得情况下)却不逊于苏军的作战结果。从这个方面来说,德军要优于苏军(虽然也是相对来说)。  数量不是绝对的,如果仅以数量来论,那日本的那百多万军队怎么是八百万国军的对手,结果是几十万日军象赶鸭子似的把国军赶到了大西南!  如果说我以先期的胜利来证明德国整体的相对强大,那先生不也是以后期的胜利也证明了苏联整体的相对强大了吗?如果说我们是以偏盖全,那先生的与我相同的方式又是什么呢?如果先生用延续发展的事态来证明苏军的强大,那请问,这怎么不涉及两国的综合国力?先生一再说我拿综合实力来以偏盖全,那先生如果不涉及两国的综合国力,又怎么得出苏军比德军强大(贵方观点)?既然涉及了两国的综合国力,就不能单纯的以结果来证明先生的观点,那是以偏盖全,得出的结论必然是不公正的。  如果说战争潜力自然就是衡量陆军整体水平的因素,那岂不是先生为我证明了战争潜力对两国的重要性,显然,苏军的战争潜力明显要比德军高出几个档次。苏军的最后获胜不单纯是苏方的一方用力,是综合了整个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力量,但德国显然只是用一方的作用力来与反法西斯战线的三个超级大国苏联、美国、法国以及欧洲反德势力的作战。  我并没有否定人员因素对战争的作用,请问,什么是人员因素,是不是应该包括前线作战军人和后方最高统帅部的决策人员。如果先生认同应该包括的话,那苏联对小国芬兰的战争居然付出了近参战人员一半的代价,这样的人员因素不知如何和付出比苏军少但获得比苏军多的德军相比?  苏联的最终获胜有其参战人员的素质这方面的因素,但不是决定性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当时的历史大环境。从学术范围来说,历史可以假设,如果以苏联在初期的战斗力,来对付当时士气旺盛的德军,结果会怎么样?先生会说战争不可能只按初期的战绩来定强弱,对了,我就是要这样证明,既然不能按初期的战绩来证明,那必然涉及综合国力包括潜力。既然涉及了综合国力和潜力,那以综合国力和潜力不会强于苏方的德国在初期打的苏军魂飞魄散,这不是强大这是什么?一个壮年人和一个少年打架,刚开始壮年人被少年打的鼻青脸肿,后来壮年人利用自身的强健身体加上朋友的帮助勉强打败了少年,不会有人认为壮年人强于少年。就是这个道理。  说战前的德军在武器装备、军事训练、战斗经验、指挥系统、军纪方面都优于苏军,不太同意。武器装备上德苏相当,军事训练上苏军从1917年建国以来,时刻在备战,凭什么说苏军在这点上弱于德军?战斗经验上,难道从一战以来德军天天在打仗?从一战到二战这二十年时间里,德军并没有大规模的对外作战,和相同的苏军相比,不知怎么得出的苏军在战斗经验上弱于德军?指挥系统上,正可以说明了苏军的综合素质不比德国强,因为指挥系统的人员的素质当然也包括在战时双方的综合实力里面;如果说德军的战斗力比苏军是因为德军的素质高,那先生也不会同意。这点可是先生自已承认的指挥不如德军。军纪?莫名其妙了啊,如果先生说苏军军纪差,不正说明了苏军的综合素质比德军差吗?为什么苏军的军纪差于德军,这正是综合战斗力和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反映。何况苏军的军纪并不差,斯大林的铁腕治军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对斯大林忠心不二,人员配备相当完整稳定,而且肯定不会弱于德军。就这样一个有着战前不弱于德军的战斗力的军队怎么打不过一支水平不会强于苏军的军队?而且战斗力强弱与否必然通过实战来检验,如果说苏军的战斗力弱于德军,那苏军是怎么最终取得胜利的?难道是德军都睡着了?  不过最后几句说德军的失败是政治上的,这我认同,而且还有三线作战,战线拉的过长的原因,但这也说明了苏军的胜之不武。不能因为胜利而认为苏军优于德军,比利时也是战胜国,总不能说比军也强于德军吧。
德国要比苏联强多了 只不过后续力量不如苏联雄厚 这点和中国抗日战争很像 打持久战主要拼的还是总体国力 以下还有些资料 仅供参考 希望对你有帮助
1.1938~苏德开战前 《回忆与思考》苏联r.K.朱可夫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年上册P150~154 P197 1938年苏联装备了自己研制的杰格佳廖夫-什帕金大口径机枪,1939年装备B·A杰格佳廖夫重机枪。1938年步枪和骑枪产量达117.5万只,机枪产量约7.7万挺。至1937年末(第二个5年计划末),苏军装备大小坦克1万5千辆,坦克产量2271辆。1938年火炮产量12500门以上,1937年制成了152mm榴弹加农炮,改进了122mm加农炮,1938年出现122mm榴弹炮。 1939年初,军队火炮数量近5万6千门,但是还长时间地保留了摸中过时火炮,火炮的一系列问题还无法解决。 1937年,苏联飞行员在飞行记录、高度、和速度方面创造了近30项世界记录,可见当时航空业的技术水平不低于外国,遗憾达的是苏联当时的经济能力还不允许大量生产M.格罗莫夫、B.卡其洛夫、B.科基那基京等各种优良飞机。苏联航空工厂1938年生产近5500架飞机,而1930年只有可怜的860架。 年,苏联工建成各种战斗、辅助舰艇500艘。于1933建立太平洋舰队;并加强了里海、第聂伯河区舰队。建造供海洋航行的大型舰只,大批生产K、Л、Ш、C型潜艇、鱼雷艇、驱逐舰、“基洛夫号”巡洋舰和“恰把耶夫”号重巡洋舰,建立了若干个海岸炮兵连,加强海军航空兵。1937年末,组成了造船工业人民委员会,制定在下一个5年计划建立大型舰队。 1937年末,红军数量增加到150多万人,常备军师数量增大9倍,到1939年军队经过补充改编最后完成了向常备军制的过度。1938年末边境各区的步兵师几乎全部转为常备军制。 1939年8月红军在欧洲部分展开的兵力:120个步兵师,16个骑兵师,5000门重炮(包括加农炮和榴弹炮),辆坦克,架作战飞机不包括辅助飞机)。上述军队不包括筑垒地域内的部队、防空部队、海防部队、训练补充兵员及后勤部队。 简单阐述下红军编制。1个步兵师由个个步兵团和2个炮兵团组成,战是编制人员19000人,1军由3个师组成,另有军属炮兵团2个。各种编成的集团军(5~8个军)有自己的炮兵,航空兵和坦克。筑垒地域内部队接到战斗报警后,4~6个小时完成战斗准备。 4.苏德战前兵力对比 参考
《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战争回忆》A·M华西列夫斯基著 解放军出版社 P95 战前态势 1940年夏德国征服北欧、西欧诸国后,即着手制订入侵苏联的战略计划,进行侵苏的准备工作;1941年春侵占巴尔干半岛后,开始在东欧集结兵力,加紧完成对苏作战部署。德国对苏作战计划"巴巴罗萨"方案确定其战略企图是:集中优势兵力沿三个战略方向实施闪电式进攻,把苏军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尔后长驱直入进抵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线,使用空军摧毁乌拉尔工业区,以最终击败苏联。大战爆发后,德国经过近两年的作战与扩军,武装力量急剧发展,至1941年年中拥有兵力约730万人,其中陆军520万人,计214个师另7个独立旅;空军5个航空队,飞机1万余架;海军主要舰艇 213艘。为尽快消灭苏联,德国及其盟国(罗马尼亚、匈牙利和芬兰等)于战前在*近苏联边境地区集结军队550万人,计有陆军190个师(其中19个装甲师、14个摩托化师),坦克约4300辆,火炮和迫击炮4.7万余门;空军作战飞机4980架;海军作战舰艇192艘。其部署是:北方集团军群辖29个师,在梅梅尔(今克来佩达)至戈乌达普地带展开;中央集团军群辖50个师又2个旅,在戈乌达普至普里皮亚季沼泽地展开;南方集团军群辖57个师又13个旅 (含13个罗马尼亚师、9个罗马尼亚旅和4个匈牙利旅),在普里皮亚季沼泽地至黑海地带展开。3个集团军群分别向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莫斯科和基辅方向实施进攻。另外,驻挪威的德军集团和芬兰2个集团军共21个师和3个旅,分别向摩尔曼斯克和列宁格勒方向实施突击。上述进攻部队各有德军1个航空队包括芬兰与罗马尼亚航空兵提供支援。 战前,苏联对于法西斯德国的入侵虽有警觉,但由于对战争爆发时间和德军主攻方向判断错误,对抗击德军首次突击思想准备不足,以致临战前未做好充分准备。从1941年5月中旬起,根据总参谋部的命令,许多部队(28个师)开始从内地各军区往边境军区调动。进而开始事实苏联军队在西部边界上的集中和展开计划。1941年6月初,预备役中有80万人应招参加集训,他们全部开赴西部边境地区各军区及筑垒地域。月通过铁路把北高加索军区、伏尔加河沿岸军区和乌拉尔军区的第19、21、22集团军,哈尔科夫军区的步兵第25军运至西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沿线,同时把外贝加尔军区的第16集团军调到乌克兰并编入基辅特别军区。5月12日,总参向西部各边境军区发出了尽快建设前线野战指挥所的指示,6月19日又指示波罗的海沿岸军区西部军区和基辅特别军区的前线指挥机关进入前线野战指挥所。敖德萨军区的机关早就按军区首长的请求这样做了。6月12日至15日,这些军区授命把配置在军区纵深内的各师调到接近国境线的位置.6月19日,这些军区又接到命令把机场、部队、车场、仓库和基地伪装起来,并且将飞机在机场上疏散。1941年年中,苏军陆海军总兵力537.3万人,比1939年多1.7倍。陆军编成303个师。为抗击德军入侵,苏联在西部边境军区(包括列宁格勒军区、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西部特别军区、基辅特别军区、敖德萨军区)共部署兵力268万人,计陆军170个师(103个步兵师、40个坦克师、20个摩托化师、7个骑兵师)另2个旅,50毫米以上火炮和迫击炮3.7万余门,新型坦克1400余辆和大量旧式坦克;空军新型作战飞机1500余架和大量旧式飞机。按照战前修订的作战计划,苏军以西南方向为主要防御方向,在其他方向上则以边防部队进行抗击,以保障主力集结和展开,消灭入侵之敌并将战争推向敌国领土。但战争爆发前,各项战备措施并未完全落实,西部各边境军区部队大多没有完全展开。但是,规定的动员措施和组织措施并未完全落实。由于对西特勒德国进攻苏联的做了错误的判断,而且苏联的经济实力也不可能在当时的限定时间内实现这些措施。当然,军事领导人在计划和落实时所犯的错误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觉得这些够了,还有战争后期的,组织起来太麻烦了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解放军出版社[联邦德国]作者K·蒂佩尔斯基西
完全可以!二战时期·德国的军重工产业在希特勒的重视下,加上人民对一战后凡尔赛条约后的敌视态度。宣扬的爱国主义思想占据人们的内心!工人工作快效率高!发展速度非常之快!
2战德国的陆军装备已经达到超越世界各国的科技水平!!
坦 克 “虎”式坦克、“虎王”式坦克 、“猎豹”坦克歼击车 、“猎虎”坦克歼击车、“鼠”式超级重型坦克(重量达到60吨,可惜研制出来太晚了,没有用上)、“追猎者”坦克歼击车、Ⅳ号坦克、德国三号突击炮F型 、K5列车炮 、800mm古斯塔夫巨炮 二战中德国出了不少好武器,象虎式豹式坦克,P40P38冲锋枪,V1V2飞弹,BF109战斗机,ME262喷气战斗机,多拉卡尔大炮等都是精品。精度好威力大,性能可靠,缺点就是质量好了产量却始终上不去。虎式坦克的最高月产量不到100,ME262喷气战斗机性能非常优异,据说在空中只被击落过一架,但是只造了几百架。相反,苏联的东西性能虽有差距,但是产量惊人,T34坦克整个二战中造了十万零三千四百辆,波波沙冲锋枪制造了八百万支,各种口径的迫击炮超过三十万门,巨大的数量优势弥补了性能上的不足。
从经济上来说,德国一战后积极重建,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度时期疯狂发展本国经济! 而苏联刚刚经过革命成立新的共产主义国家,土地改革,按劳分配等一些列措施严重束缚了苏联的快速发展!!二战前德国与苏联经济对比非常悬殊!
我发表下意见吧!
应该是战时共产主义的优越性
德国与苏联打了一场以总体战对总体战的战争
而幽默的是,其实双方都没有完全腾出手来和对方厮杀
德国不用说,法国、挪威,还要在北非帮助可爱的意大利人
苏联人也没有那么轻松,毕竟远东的百万军队不是随便能调动的,土耳其和伊朗没有背后捅刀子是万幸,但是防御却一点也不能松懈苏联用巨大的人员装备损失和领土的丧失拖住德国8成的军事力量。应该说,即便没有第二战场的开辟,德国在苏联失败的命运也是必然的。挽救苏联的不是新战场和外国援助,更不是天气,因为天气对于双方都是同样的。挽救苏联的是自沙皇时期侵占掠夺的广大的亚洲领土和拖住日本的中国战场。
苏联人赢了,说实在的,没有第二战场,苏联人也会赢,他们确实在库尔斯克会战时就赢了,天才的曼斯坦因干得很漂亮,德国装甲兵干得也很漂亮,面对8倍于己的苏军坦克毫无畏惧,但是却赢不了,源源不尽的苏军预备队阻挡了德军完成纵深突破的战术也使德军再无希望完成对苏军的合围和歼灭战,陷入了残酷的消耗战,只要到了消耗战,德国就输了......
其实应该说纳粹德国进攻苏联是干了一件蠢事,这件事情的失败之处倒不是在于使自己败亡,而是完全唤醒了北极熊,北极熊舔着流血的伤口醒来,将德国人在战争上的优点融入到自己的血脉中,又回忆起了蒙古大军的辉煌,于是向西方发出怒吼,向世界伸出巨掌.....如果第二战场不开辟的话,恐怕苏联就不只是打到柏林了,那样苏联红军还要担负解放法国和西班牙的重任. 苏联人的教条被德国人在二战时强行改变,却使得世界在这个新的教条下战战兢兢地过了半个世纪,高傲的条顿武士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单独低档凶悍的北极熊,他们发现自己第一次地那么需要法兰克的骑士、圣乔治、可恶的山姆,甚至是远在东方的龙的协助才能挡住那对巨掌,也许希特勒的亡魂目睹了苏联威震世界的几十年后,会后悔为原本已经开始腐烂的苏联那么彻底地换了次血......
可以,二战时期 ,德国综合实力都很强大。
德国的军事当时肯定非常厉害 苏联那时候还没发展起来,2战结束后才发展起来的。
能,不过实力还是比德国强很多。二战时的前期由于斯大林对国内的大清洗,导致很多高级将领的无辜死去,造成苏联在二战时缺乏很多指战员。加上地理纵深的优势,德国是无法相比的。
不能 德国的优势是闪电战因为德国的资源有限消耗不起 而苏联恰恰相反 虽然武器装备上比德国要稍差一些 但一些大型武器还是很厉害的 再加上苏联的人口众多 完全能击败德国
拿破仑够厉害吧欧洲都被他拿下在面对沙俄时还不是一败涂地
必然可以滴,二战的时候不德国的武器装备啊,都是世界顶级的苏联是被迫跟德过打起来了。 所以可以说两个超级军事大国打只能两败。然后不是老美弄JB一个核武器,二战就马上停止了。
答案就是,他们都很强,单打独斗就很难分输赢!!所以德国肯定可以跟苏联抗衡!!
冷战,德国是世界最强的只不过反对他们的国家太多了,!!!
当然能,当时德国的军事力量,从数量上来说,不及苏联,但精锐强大,素质极高,最后德国战败,因为苏联只有德国一个敌人,而且还得到了美国大量援助。而德国同时对战英美苏在内的多个国家,几面作战,力量分散。如果德国仅与苏联一国作战,苏联绝对打不过。
现在常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转折点,库尔斯克战役决定了德国灭亡,事实上,1944年10月,苏联轻敌冒进,吃了一场大败仗,两百个师苍惶逃窜,损失了大量人员装备,幸亏当时德军兵力不足,没有能够把这两百个师包围歼灭。既使是到了这个时候,德国几乎已经灯枯油尽,如果英美各国停战,由苏联单挑德国,仍然极有可能失败。
大大强于苏联
当然能,不然怎么把莫斯科都攻下了呢。
能,只不过当时老天不帮忙啊
当然可以了
倒霉的天气叫德国大败
假如当年是单独的德苏之间的战争的话,德国可以轻松的打下苏联。
没问题,如果是单挑,德国能灭掉苏联
苏联人口多于德国,但当时德国军事实力在希特勒的苦心经营下是世界上最有强大战斗力的军队
德国之所以会失败,主要是这几点:
1.德军攻打莫斯科时天气骤变,德军未做好充分准备,天灾不可治也。
2.德军装备精良,但产量远低于苏联,技术上的缺陷无法弥补数量上的缺陷。
3.德国虽受经济危机影响,但经济仍好于刚刚发展的苏联.
4.英国未平定,盟军在北非战场拖住了德军,德国倒霉,有个意大利这个盟友.
5.中国在东亚牵制住日本兵力,防止日本与德国夹击,形成钳形攻势。
6.德国的资源不丰富,对外有一定依赖程度,而当时他敌人太多,无法获得足够的战争原料
7.德国发动非正义战争,多行不义必自毙
如果不能确保在11月左右将莫斯科踩在脚下,那么就最好别去惹俄国佬!!!!!!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在东线失败的最大军事原因
  当德国元 首×××决定投入两线作战时,他实际上已经埋下了德国失败的种子。从政治上讲,1941年12月是决定德国失败的死线,因为×××非常不理智地主动对美国宣战,却没有要求日本同时对苏联宣战。但是政治上的失败并不一定迅速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也不一定导致第三帝国的灭亡。1942年初,德国在东线仍然掌握着战略主动权,苏军的反攻始终既无法夺回斯摩棱斯克、哈尔科夫等重要城市,也无法解除列宁格勒和塞瓦斯托波尔的包围。春天到来之后,苏军冒冒失失发动的反击又导致连续的惨败,整条战线不得不再次收缩。在1941年冬季反攻中收回的领地,大部分在1942年春夏又被德军夺回去了。
  直到1942年秋天,打败第三帝国还是一个遥远的梦想,苏联必须先避免灭亡,然后才能想办法收回失地,至于“攻克柏林”在当时除了斯大林之外还没人想过。德国越来越频繁地从西线调来新的精锐部队,新的师每一天都在组建,新的坦克、突击炮和坦克歼击车也在紧锣密鼓的研制。如果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都落入德国人之手,苏联是不可能赢得战争的。然而,在1942年的秋冬之交,德军的实力已经发生了微妙变化,这种变化构成了德国在东线失败的最大军事原因。战略的错误,目标的分散,气候的恶劣,补给的困难,都是德国失败的原因,但是相比之下,基层军官及士兵战斗素质的下降才是最致命的。
  德国在战争初期取得的巨大成功,首先依赖于他们成功的闪电战战术,也就是集中使用装甲兵、摩托化步兵和战术空军,迅速撕破敌人防线,利用钳型攻势和向心攻击形成合围,大量歼灭敌人;其次依赖于他们高素质的军官、士官和基层士兵队伍,德国装甲兵和步兵的战斗素养在战争初期是无人能敌的。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名满欧洲的“普鲁士军官团”是德国胜利的保证,法军、苏军经常在兵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被德军轻松击溃,损失比例也大的惊人,这就是双方军官和士兵战术素养的差距。
  1941年,苏联就拥有T-34和KV-1等恐怖的装备,德国当时的坦克和反坦克炮无法与之抗衡,但德国士兵以高超的战术和高涨的士气一再击毁T-34,苏军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苏军的顽强程度远远超过法军、波军,但面对战术素养极高的德国人,仅仅顽强是没有任何作用的。1941年的战争中经常出现苏军“排着整齐的队伍冲向敌人防线”的场面,还有T-34坦克已经冲破敌人阵地,却因为没有步兵跟上而被迫撤退的情景,这都是战术素养低下的表现。如果德国人能够把这种战术素养的优越性保留到战争结束,那么没有人能够打败他们。
  然而,1941年的莫斯科保卫战使德国优秀的军官和士官第一次遭受严重损失,因为严寒而损失的官兵甚至超过战斗损失数字。一些野战部队只剩下非常少的士官,训练士官的成本和时间又比一般士兵要高,因此很难恢复。1942年春天到来之后,随着补充兵的到来,德军看似和1941年差不多强大(甚至更加强大),但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参加过波兰、法国和巴尔干战役的许多老兵已经不在了,这种损失本来有办法弥补,但×××的一些错误决策大大延缓了这个弥补过程。
  ×××在军事编制上犯下的第一个大错误是过于注重建设新的师,而不是补充原有的师。一个新的师意味着新的指挥官、新的参谋班子和新的中下层军官,他们需要很长时间互相磨合。德国原有的野战师已经没有足够军官和士官,还要调出一部分去组建新的师,其捉襟见肘可以想见。1943年以后,东线的许多德国师只是空架子,战斗力还比不上1941年的一个团,新组建的师又因为战斗经验薄弱而无法发挥应有作用,德军的崩溃遂不可收拾。
  第二个大错误是组建所谓的“德国空军野战师”,这些师都由空军富余的地勤人员组成。空军野战师的兵员素质本来是不错的,但他们缺乏陆战经验,必须在经验丰富的陆军军官率领下才能慢慢成长起来。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因为害怕空军的××主义倾向被陆军的“旧普鲁士习气”感染,尤其是害怕他失去对空军的绝对控制权,就千方百计游说×××不要把空军地勤人员编入陆军师,改为组建新的师。这些“空军野战师”虽然打的非常顽强,可战术素养远比不上一般的德国师,他们应该发挥的巨大作用就这样被抵消了。同样可惜的是党卫军师的不断组建,它们到处和陆军抢夺兵员,而它们的军官战术水平跟陆军根本不在一个档次。党卫军师主要是靠优良的装备和高昂的士气作战,它们的损失比率一般都相当高。
  1942年底的斯大林格勒会战消灭了德国最精锐的集团军之一——第6集团军,还使第4装甲集团军丧失了绝大部分实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损失的所有军官、士官和老兵,本来可以作为三到四个新集团军的骨干,现在却这样可惜的损失了。斯大林格勒的失败远不止是损失30万人那么简单,这30万人都是德国陆军的精华,如果把他们及时撤出斯大林格勒,他们在以后战斗中发挥的作用远不止30万人那么简单。
  1944年,德国在军火生产上超过了苏联,但再多的坦克都无法弥补优秀装甲军官的损失。在德国人不断把优秀军官分散到各个新建的师,从而一再削弱自己战斗力的时候,苏联却在不断组建“近卫集团军”,把最优秀的师、军都组织起来,成为最强大的突击力量,它们都拥有苏军最优秀的军官。虽然其水平无法与1941年的德国军官相比,但要压倒1944年的德国军官,已经是绰绰有余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被誉为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浩劫,作为兵器,一种人类为了在战斗中获得优势的工具,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各国为了在战争取得主动权,更好的消灭敌人,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中有很多研究甚至还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当这种研究带上了一层血色的时候,总会给人一种莫名的伤感。我们研究战争,不代表我们热爱战争。我们了解战争,是为了更好的珍惜和平。
陆军兵器方面,德军陆军兵器在质量和工艺上无疑是一流的。德意志民族是一个一向严谨的民族,同时他们对精密的仪器也有着特殊的兴趣,但这带来了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结果:造价太高。同时,德军兵器通常会很复杂,这样的结果是使德军兵器单独作战能力会很强,具有很高的精度,但不易于批量生产,生产工时长,另外在武器损坏之后修理困难,同时武器对恶劣天气的适应能力差,故障率高。如在苏德战场上,德军普遍装备的毛瑟K98式步枪经常会在苏联恶劣的气候中被冻住枪栓。
在1943年的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投入了192辆豹式参加了首曰的进攻,但机械故障频频,再加上在一个雷场遭遇伏击,当曰幸存完好的豹式只剩40辆。但没发现被正面击毁的豹式。而德军后期装备装甲部队的重型战车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B的故障率更是高得惊人,盟军对于这种更加厚重、防护能力更好的坦克几乎无技可施,只能咒这个怪物快点自己出故障,一般很快就能灵验。高故障率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德军武器.
美国兵器最大的优点就是容易修理,零件的高度标准化让美国在战场上能够及时的对装备进行修理以重新投入战斗,而不会出现大量兵器因损坏严重而被丢弃的现象,就连一颗螺丝钉都可以用在重型坦克或者是摩托车上。但美军装备的单独作战能力并不是很好,美国在陆军武器制造技术方面要略低于德国,与苏联相近,当然是在JS-3坦克投产以前。由于美国工业实力的雄厚,很难判断出美军兵器是否易于批量生产,但从美国零件的高度标准化来看,生产方面应该是没问题.
不过有的人总是喜欢把美国兵贬得一文不值,因为美国陆军在二战中确实体现不出良好的单兵作战力,一旦失去了空中保护,美国陆军几乎无法与德国西线部队相抗衡。但是有一点需要声明,我们总是在拿身经百战的德国兵去和美国的老爷兵去比,这样做未免有失公允。美国的地理位置限制了美国陆军的发展。美国周边都是些弱小国家,美国陆军并不需要非常强大就可以保护本土的安全,美国真正需要的是一支强大的海军。陆军只要能够满足本土防御就可以了。而且美国并不是像德国那样具备战斗传统,德国的战斗传统是德军优秀战斗力的来源,而美国由于其民族组成复杂,没有封建史,以及其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因素,美国人并不善于战斗。因此对美国陆军的种种批判未免有失偏颇,如果让美国置身于欧洲那样列强纷争的环境之中,美国陆军究竟会怎么样,我们只能去推测。另外仅仅从武器火力方面来看的话,美国并不弱于德国。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同样在1944年3月投产的豹G型坦克和M4A3(76)W型坦克的火炮能力。美国坦克装备的76mm M7 L/53式火炮在1000米的距离上最大穿甲能力可以达到157毫米,而德军装备的75mm Kw.K.42 L/70式火炮在同样的距离上的最大穿甲能力为149毫米。。
所以美军在武器质量方面其实并不弱于德国。同时,在盟军成功登陆诺曼底后,美军也在实战中逐渐积累着自己的经验,第630坦克歼击营在1944年7月的报告中显示,他们摧毁了包括“虎”式坦克在内的53辆德军坦克和15辆自行火炮,自身损失为17辆M18式坦克歼击车。
苏军装备情况介于两者之间,苏联兵器在零件标准化上没有美国做的好,但苏联兵器做工简单,工艺好,造价低,易于批量生产,而且可靠性好,在恶劣天气下故障率低。最大特点体现在苏军装备的Ppsh-41型冲锋枪和著名的T-34中型坦克上。
Ppsh-41型冲锋枪的大部分零件都用钢板冲压、焊接、铆接制成,结构简单,加工工艺好,易于大批量制造,即使出现故障也可以及时排除。理论射速为900发/分,可以配用71发弹鼓或35发弯弹夹。在巷战的短兵相接中,Ppsh-41可以提供极其可观的火力。因为在这种距离上,德国武器的高精度根本没有用武之地,而苏联武器则可以发挥出巨大的火力压制效果,同时为苏军士兵的生命加上几分保险。到了
很勉强,不可否认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战斗力很强,41年德国在东线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正如你说的摧毁苏联2.2万门大炮,1.8万辆坦克,1.4万架飞机。另外还有700万部队(我认为苏联完全能有这么多部队,因为斯大林很了解希特勒,虽然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斯大林相信希特勒会发动对苏战争,只不过他没想到会这么快)。但在莫斯科战役以后,德国的军队处境越来越艰难。苏联强大的生产力和庞大的后备军力量再加上美国的食品、军备援助使苏联的战争能力超过德国。二战期间苏联生产了大约10万辆坦克,而德国只生产了5万多辆,并且苏联还得到了大量美式坦克,而德国还要向盟国提供坦克。苏德战争中,德国将军向希特勒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我没有坦克,我无法守住阵地!”“元首,我需要坦克!”“坦克就是一切!”。可见坦克对战争的重要性,但苏德坦克数量之间的巨大差距是德军的处境并不乐观,况且豹式坦克、虎式坦克并不比苏联的T-34先进。43年苏军大举反攻,在哈尔科夫战役后,希特勒再次有了信心,他集中了2700辆坦克,并且调用了帝国师、大德意志师,“阿道夫。希特勒”旗卫队,骷髅师,要在库尔斯克重新突破苏联防线。但苏联防线太坚固了,德军又失败了。德国虽然失败了,但损失并不大,死亡3万,受伤11万,而苏联死亡14万,受伤99万。但德国已经耗不起了。。。。。。44年,霸王行动的成功是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西线牵制了德国246万左右的兵力,东线的德军已经抵挡不住数倍于己的苏军。德国的命运基本上已经注定失败。45年,盟军从东西两线攻入德国,并且苏联250万军队包围了柏林,而此时的均只有100万左右的军队,并且大炮、坦克、飞机数量都远少于苏军。终于柏林战役开始一个月后帝国倒在苏联坦克的履带下。。。。。。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前苏联的军事实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