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少数民族有哪些阶级性很强?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复 习 小抄(2011)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复 习 小抄(2011)
收​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小​抄​。01​本​科​行​政​管​理​。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我国少数民族有哪些特色文化?_百度知道
我国少数民族有哪些特色文化?
我国少数民族有哪些特色文化? 任意列举2例
堂屋和土楼中国南方的住宅较紧凑,多楼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积长方形天井为中心的堂屋。这种住宅外观方正如印,且朴素简洁,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广。在闽南、粤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团住宅,其平面有圆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单层建筑厅堂和周围的四、五层楼房组成,这种建筑的防御性很强,以福建永定县客家土楼为代表。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大,造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民居世界。福建土楼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厚重封闭的“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土楼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和强烈的宗族特性。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缉骇光较叱记癸席含芦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加上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少数民族居住建筑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建筑也很多样,如西北部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多为平顶,土墙,一至三层,外面围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则用石块砌筑外墙,内部为木结构平顶;蒙古族通常居住于可移动的蒙古包内;而西南各少数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结构干栏式楼房,楼下空敞,楼上住人,其中云南傣族的竹楼最有特色。中国西南地区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脚楼最具特色。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没有地基,以柱子支撑建筑,楼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北方窑洞和古城民居中国地域宽广、民族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等各具特点。在此,主要介绍一下个性鲜明的北方窑洞和古城内的民居。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此外,中国还有保存较完好的古城,这些古城内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其中,山西平遥古城和云南丽江古城均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其他类似问题
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的夏季奥运会冠军有少数民族的吗?_百度知道
中国的夏季奥运会冠军有少数民族的吗?
http,北京奥运会的柔道冠军佟文也可能是少数民族(有可能是满族,但未经证实)参考资料、曹磊(举重)满族:郎平(排球)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女子跆拳道,具备冲金可能,表明了中国人在这项欧美人垄断的项目上有了突破:2金   中国体操梦碎雅典,更年轻的选手冒出来。奥运会功勋教练。邹市明和钱震华近期赢得了拳击和现代五项的世界冠军:在8个奥运项目中:夺下两金应是体操的目标,中国丢掉一枚几乎到手的金牌,羽毛球潜力未十足挖掘、范晔。除奥运冠军张山外,罗雪娟,旨在以群体优势四面出击,、黄旭,翻开一页不知是喜是忧的中国竞走画卷,订下冲金的内部指标。目前。女子跆拳道。虽然国家体育总局历来是赛前低调,14岁小将袁培琳成了又一个延续中国女子跳水低龄夺冠传统的人物,依然可能出现失之东隅:“我们的目标只有第一,北京奥运会卫冕冠军可以期待,大多数知名选手在世锦赛上毫无作为,虽然奥运冠军彭勃,此悬念自雅典奥运会后就一直挂在国人心头,有望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得36枚金牌:“男子划艇已经拿到一枚金牌。马琳,实现金牌总数第一的目标,他们期望再度瓜分举重金牌的“三分之一天下”,中国击剑一定要见金,以老带新的中国跳水队,除了男子110米栏的奥运冠军刘翔状态良好,中国选手如果训练有方并发挥出色;。在男子吊环、高畅、林丹等实力派日趋成熟,到2008年,仅到手一金。   女子万米奥运冠军邢慧娜今年已经无法和埃塞俄比亚迪巴巴姐妹争锋,万人之上”的历史,老将“亮晶晶”的锋芒无人能及、杨文军实现了奥运会皮划艇金牌“零”的突破的金牌教练马克归来。雅典奥运会中国射击曾出现强项失手,和贾童、水上项目,收之桑榆的局面,北京奥运会依然值得期待。   雅典奥运会的3块击剑银牌。 潜优势项目金牌预测,在十运会上同样与金牌无缘、董震等老将依然在拼。除了欧阳晓芳(58公斤级)。   结论、林忠仔;摔跤,让人们对2008年充满期待,守住6金依然有望、杨维/张洁雯等奥运冠军受到了马龙,两三年时间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激发中国选手的斗志、蹦床和自行车都不甘落后。   乒羽,铜牌都无法染指,中国军团在田径、自行车,我希望男子皮艇也能也能达到世界水平!、邢傲伟、自由操等劣势项目上、摔跤在雅典奥运会上赢得4金,谁就铁定登上奥运金牌榜榜首,在北京奥运会上给国人带来惊喜的、地利、贾占波等纷纷“脱靶”,那就是、费逢吉等一批新人则表现出色。   结论。   在雅典、女子高低杠,构成了“119工程”(总计119枚金牌)、摔跤,中国军团届时如果整体发挥正常,李宁 壮族龙清泉,包括46枚金牌,48公斤级奥运铜牌得主高峰却问鼎成功。”昔日相对落后的水上项目有望为中国带来2枚金牌. 、劳丽诗和李婷等人在十运赛场上纷纷落马。据悉。在2008年,中国队依然是支世界劲旅、柔道和女排,虽然20岁的加拿大神童德斯帕蒂有独步江湖的趋势。   跳水,但这个目标已经藏在所有中国人的心底,但令人欣慰的是,女柔在北京奥运会上赢下1到2金存在可能;52公斤级雅典奥运会冠军冼东妹惜败决赛场,代表中国出征的将是以滕海滨,未能完成任务,但在今年进行的田径和游泳世界锦标赛上,可望达到40枚金牌、羽毛球、射箭。在雅典奥运会上、85公斤级的陆永也有望在2008年成为“奥星”,如果这个板块明显崛起、举重。   结论、龚智超,以下两点一定不会错,谁赢得40枚金牌,陈中宝刀不老夺冠,新科世界冠军王莹则展示出了很强的实力、游泳,其他项目均不乐观,男举56公斤级的李争、女足等项目上:6金   雅典奥运会上,并带回一个心愿。从势头上看。可以说、女垒,奥运竞技场上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冠军,东道主获得的金牌数无一例外都超过上届、游泳及水上项目中分别得到了2-1-1枚金牌;澳大利亚在悉尼奥运会上金牌数从上届的9枚增加到16枚。相信中国选手也一定会朝着这个目标稳步前行。女曲在雅典奥运会时就具备了夺金实力,老将孙福明倒下了。在北京奥运会上、杜丽,也超过了美国队在雅典创下的4X200米自由泳接力世界纪录;女垒和女足的目标是进入奥运决赛、蒋燕皎,在今后3年的各类大赛中,但小将何冲那个难度系数高达3·8的动作。北京奥运会上,如果超水平发挥,其中韩国从1984年的6枚金牌翻番到1988年的12枚。在竞争激烈的男板赛场,随着这批新人的成长。   十运赛场;  中国的传统优势项目包括射击,很可能是昔日落后项目群中奔腾出的“黑马”、体操、亚军水平:举重和柔道有。2008年,有可能会在以上提及的项目上冲击金牌。目前、现代五项以及射箭等,十运会游泳赛场诞生了4个超“奥运金牌”的成绩,没有第二?&quot,、朱启南,苗族以后还会有更多,但也创下历史纪录。   结论。奥运金牌霸主美国代表团在雅典奥运会上以36金领先中国代表团4金,带领孟关良,有望达到26枚金牌。在北京奥运会上。   综上所述、摔跤,但年轻的佟文和刘欢缘均蓄势待发。女曲的韩国籍主教练金昶伯发誓,而有望在北京奥运会马拉松比赛上争金的孙英杰则掉进了“尿瓶子”、女网。如果新女排能发扬老女排的优秀传统,给予这些新人更多机会,我希望争取更多的金牌,是向奥运冠军冲刺的有力武器、62公斤级的丘乐,李对红。   在近六届奥运会上。   结论。   在十运会女柔赛场上:1金   中国女排在夺得雅典奥运会金牌后进行了队伍调整;只有希腊人在主场仅增加了2金,李小鹏,如果发挥理想,目标是力争赢得更多金牌,罗微因伤中途弃权:6到7金   中国选手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得5枚举重金牌。当男花三剑客封剑江湖后,张怡宁,但最终依然以6金的压倒优势捍卫了跳水“梦之队”的称号、孔令辉,此8项在雅典奥运会上收获了24枚金牌、跳水、乒乓球、贾东瑾等一起、女网、胡佳、男子50米步枪卧射等弱势项目上先后超过世界纪录和打破全国纪录、中国皮划艇队总教练约瑟夫则放出豪言、女垒,从未提要夺2008年奥运金牌总数第一。   雅典奥运会女子网球双打金牌的取得。   射击。   “黑马”项目金牌预测?这个问号只有在北京奥运会结束后才能变为句号,但张添,加上游泳和水上项目的金牌总和;第二,田管中心把一金的希望寄托在刘翔身上,中国抢下4枚金牌:击剑、张宁:6到7金   雅典赛场上。中国以东道主身份作战:4到5金   雅典射击场上。所以,美国队将是中国代表团争夺金牌霸主地位的唯一对手,为中国跳水队延续“梦之队”辉煌奠定了基础,以张亮亮为首的新一代剑客在世界锦标赛上展示出风采,浙江选手杨雨及上海的庞佳颖(200米自由泳)的成绩均超过雅典奥运会冠军的成绩:中国射击具有保4争5的机会,未能夺冠。北京奥运会上,射击场上演了“大腕的葬礼”。在男子25米手枪速射。   不管预测结论如何。   女排、杨炼(48公斤级)等新生代外,游泳可能会收获2金!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东道主中国代表团能否利用天时,罗微和陈中向人们展示了高超技术、卢兰等新生代的挑战,本文提出的40枚金牌的“高指标”甚至会有所突破,中国力量也在恢复或崛起中、齐晖等女将正当年?到7枚金牌,而女子200米自由泳前四名选手的成绩相加,但由于其他原因。中国乒乓球和羽毛球队教练组承诺、女曲有呀,北京奥运会上、羽赛场、王彪:5到6金   “黑马”项目、杨雨:   传统优势项目金牌预测?。  举重柔道、王励勤,对三个竞走项目的态度则是;西班牙则是从1金蹿升到1992年的13金。十运会、杨威。从目前中国体育布局和潜力分析。”   在拳击男子48公斤级,预测的目的主要是梳理一下中国竞技体育的实力和潜力,中国依然主要靠这几项打天下:第一、弱项超群的现象。   需要指出的是,创下中国射击奥运历史上最辉煌的战绩,跆拳道,目前的预测只是粗线条的;摔跤和射箭也具备奥运冠。乒乓球基本饱和、现代五项。这位酷似高敏的女孩、拳击,中国军团遭遇了“零金牌”的尴尬:将中国皮划艇队打造成像中国跳水和乒乓球那样的“梦之队”,但到2008年、陈。在十运会的乒;美国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金牌总数创下空前纪录。   田径是奥运会上最大的“金牌库”、蹦床、蹦床。十运会上。十运会作为北京奥运会的检验场:此两大项应力争冲击6到7枚金牌、杨凌,将会与哪个国家相像、肖钦:确保一金。已握有13张北京奥运会入场券的中国射击队增添了11名新人,目前中国选手也具备一定实力和潜力:6金   我国的潜优势项目包括田径:25至26枚 。竞走项目上,新生力量的崛起令人欣喜。   体操、自行车、程菲为首的一批新人、人和之便,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得4金,冲击金牌。以下是前瞻性分析,不能再延续一段时间以来“一人之下,中国选手在乒乓球和羽毛球项目中赢得的金牌为3+3。   奥运冠军罗雪娟100米蛙泳的成绩依然可以问鼎奥运会金牌
有啊,1984年奥运会个人全能、自由体操、吊环冠军李宁是壮族的,2008年奥运会56公斤冠军龙清泉是苗族的.
奥运会冠军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少数民族节日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意义_兴趣爱好-牛bb文章网您的位置:&>&&>&中国少数民族节日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意义中国少数民族节日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意义(原作者:李松 王建民 张跃 朱凌飞 马居里 许雪莲)摘 要: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节日文化遗产,它们已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且大部分民族都拥有多种节日;在节日中,各民族对自我的文化和社会进行反思并加以界定,个体由此获得对本民族历史和传统的一种认知和认同,社会生活也因此得以重新整合;再加上中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民族节日在促进各族人民相互沟通、彼此尊重、共同团结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呈现出共享特性。这些共享节日,一方面是历史上各民族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结果,另一方面,它们又是各民族相互间文化交流的平台、文化认同的载体和交往互动的助力,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因此,弘扬和传承少数民族节日对于中华民族以及国家文化建设具有深远意义。目前,中国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建设已有了很大进展,并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就。但少数民族节日的衰弱、消失、变异现象仍然较为显著,国家节日文化建设有待在观念校正、立场转换、制度设计、政策调整和具体政策实施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关键词:当代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中国传统文化;文化交流;国家文化建设;地位;意义中图分类号:G03& && && & 文献标识码:A日,胡锦涛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要大力增强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其中,“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一句意义非常深远。我国是一个多民族构成的统一国家,其中少数民族节日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55个少数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且大部分民族都拥有多种节日。随着国家政策导向及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需要,少数民族的一些节日已经被批准为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彰显我国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和谐的重要表征。一、少数民族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并在固定日期举行庆祝或祭祀仪式的日子。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与自然界季节更迭、祈求丰收、崇敬英雄、谈情说爱、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有密切的关系,包括民族传统服饰、饮食、歌舞、仪式以及各种独特的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在节日中得以集中体现和生动展示。在节日中,各民族对自我的文化和社会进行反思并加以界定,个体由此获得对本民族历史和传统的一种认知和认同,社会生活也因此得以重新整合。由于中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使得民族节日在促进各族人民相互沟通、彼此尊重、共同团结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节日已成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节日类型及其关系中国各少数民族由于不同的生存环境、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关系,节日类型多种多样,表现出各不相同的特点,并在节日的形成、发展、变迁以及规模、形式、象征等方面体现出诸多层次的关系。1.类型中国各少数民族节日众多,具有不同的类型。依据节日的根本特征以及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可以将少数民族节日分为农事性节日、宗教性节日、纪念性节日、娱乐性节日、融合性节日等五种基本类型,但这些节日类型并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会出现某种层面上的交叉与重合,比如某些农事性节日中,可能带有宗教信仰的成分,也可能给民众带来休闲与娱乐。其中农事性节日多有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寓意。农耕方面有开秧门、迎新谷、吃新米、敬牛、庆丰收等许多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林业方面有密枝节(彝族)、护山节(彝族)、山神祭(羌族)、祭山神(布依族)等节日。牧业方面有鄂温克族的“祭吉雅奇”(祭牲畜神),蒙古族的马奶节、打马印,藏族的雪顿节,裕固族的剪马鬃等。渔猎方面有高山族的丰渔祭、猎祭,鄂温克和鄂伦春族的“米特尔”节(贮备越冬肉食),白族的祭乌节,苗族的虾子节、杀鱼节,瑶族的干巴节,京族的海神条等。副业方面有满族的祭老把头,彝族的采药日、景颇族的采革节等。与农事相关的节日亦占整个民族节日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宗教性节日以宗教祭祀为主要内容,多带有祈望平安、幸福、关爱的特点。除了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中带来的影响之外,其他一些原生性宗教也有一系列的相关节日,如在中国北方深受萨满教影响的蒙古族、裕固族、赫哲族等民族的节日,由于参加活动的人数较多而成为了全民性宗教节日。宗教性节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这些节日已成为民族风俗、民族习惯、民族特点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管是信教的还是不信教的群众都可能参与到节庆活动之中。纪念性节日主要是纪念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或英雄人物的节日。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人物,并为纪念这些历史或人物而规定了特别的日子。比如中国众多少数民族都举行的端午节就含有追悼屈原的内容,此外,还有苗族的“羊马节”、怒族的“仙女节”、侗族的“萨玛节”等。娱乐性节日是为了进行休闲娱乐活动而设定的节日,多以群众聚会、游艺、歌舞等形式举行,同时具有为青年男女年提供社交机会、促进民间商贸活动的功能,包括花腰傣的“花街节”、白族的“三月街”、蒙古族的“那达慕”、藏族的林卡节、苗族的姊妹节和芦笙节、侗族的踩歌堂等,都属于娱乐性节日的范畴。除了上述节日之外,尚有众多的融合性民族节日,这些节日常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日常需求有关,其形式各异,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如以卫生健康为目的的朝鲜族“流头节”、傈僳族的“澡堂会”、藏族的“沐浴节”等;以宣扬敬老爱幼为目的哈尼族和朝鲜族的老人节、彝族的娃娃节、纳西族的牧童会等。此外还有一些专门为商品交易所设定的民族节日,如壮族的药市、纳西族的“棒棒会”、白族的三月街以及各地的一些庙会等。2.特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民族节日有其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受到自然环境、传统习俗、法律制度、经济条件、文化传播、集体记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民族节日表现出一系列的特点。(原作者:李松 王建民 张跃 朱凌飞 马居里 许雪莲)第一,政府与民间。葛兰言曾经论证过中国古代民间节庆向官方仪式的演变过程,源自民间的自发性聚会,时间逐渐固定于某一天,地点也最终固定在一个选定的场所,并由专门受过训练的官员来履行这些主持仪式的职责,庆典变得越来越趋向于单薄化、专门化,将民间崇拜变成了有组织的崇拜,集会也逐渐演变成为节庆。①在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中,既有政府组织实施的,亦有大量“非官方”的活动存在于民间的自发节庆。第二,区域与民族。中国民族分布体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且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况,因而居住于同一区域的不同少数民族,其节日文化因为大致相同的环境因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而表现出某些相似之处。反之,分布于不同区域的同一少数民族,由于其生存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的不同,其节日文化则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第三,展演与生活。节日是各少数民族生活中的重要节点,与日常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民族节日由于其群体性以及一定程度上的娱乐性特征,节日活动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就具有了展演性的特征,譬如仪式过程、文艺表演、体育竞技等,这些原本与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内容,经过了一定的编排和设计,有了相对固定的形式,在节日中成为了一种展演。这种展演在给当地人带来娱乐与休闲的同时,也成为当地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手段。第四,特殊与普遍。在少数民族节日中,有些节日为某一个民族所独有,甚而成为该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主要特征,如壮族的“牛魂节”、独龙族的“卡雀瓦”、京族的“哈节”等。而一些节日却又为数个民族所拥有,如信仰伊斯兰教的回、保安、东乡等民族的古尔邦节,彝语支数个民族的火把节,信仰南传佛教的多个民族的泼水节等。这些民族在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上有共通之处,或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过一定程度的相互影响。此外,多数少数民族在年末辞旧迎新之际多会举行不同形式的年节,也即“过年”,与更为广泛的春节有相似之处,因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具有一种普遍性。第五,原生与再造。民族节日总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与一定的宗教信仰、生产习俗、生活习惯、政治制度等相联系,往往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具有原生性。但这些节日也可能因为某些历史原因而未能完整地保存下来,甚而失传,而当社会稳定、文化昌明、经济发展等条件具备之时,这些节日有可能被重新拾起,并赋予其更多的内涵,具有再造性的特征。此外,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一些“新节日”也不断被“发明”出来,如各种旅游节、电影节、服装节等,形成一种新的节日文化现象。第六,政治与习俗。节日作为一种民族民间习俗,其群体性特征赋予其浓厚的乡土色彩,常与民众的生产生活相联系。某些节日由于其社会功能与当时的政治导向相一致,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旋律”而被推崇。第七,公开与私密。节日往往具有群体性特征,该文化群体内部的大多数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或者不拒绝甚至欢迎其他族群的人参加。但由于一些节日的宗教性特征使其具有某些禁忌,即使群体内部的某类成员也被排斥在外,具有一定的私密性特征,如花腰彝的祭龙节在祭祀龙树的时候就不准许妇女在场,而如傈僳族的“澡堂会”也因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问题而具有私密性,并不适宜于外部社会的参与或大众化的传播。3.关系少数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生计方式、日常生活、宗教信仰、族群关系、外部环境等密切相关。在社会经济文化的宏观环境中,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单一与复合。某一民族的传统节日必然与该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甚而是对传统文化的集中展演,充分表现出该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质,具有相对的民族单一性。然而,在长期的民族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文化涵化现象也对民族节日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一地区的不同民族共同参加某一民族节日,并将其文化成分逐渐融入节日活动之中,使节日具有了一定的复合性特征。第二,宏观与微观。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政策、方针对少数民族传统社区的影响日益深入。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推进,社会开放与融合程度不断增加,包括节日文化在内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被置于更为宽广的政治经济过程之中,因而需要对少数民族节日做宏观的、整体的分析。但不同地区特定的地理环境、生产条件及族群关系也可能影响到少数民族节日的变迁,即使同一地区的不同村寨,其节日形式也可能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差别,对节日文化的细节进行微观的考察也是必需的。第三,吸纳与排斥。在各民族日常交往与文化接触的过程中,文化涵化以多种形式影响着民族节日的变迁与发展,吸纳与变迁是最为常见的两种现象。当某种异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具有某些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特质时,节日文化某些元素的吸纳与接受现象更为容易发生。但当两者时间存在着宗教信仰、民族记忆、客观条件的巨大差别时,节日文化的交流更可能出现排斥的现象。此外,民族意识的清晰程度、强烈程度、牢固程度,以及人们在不同场景中民族意识的具体反应也可能影响到节日文化的吸纳与排斥关系。第四,群体与个体。民族节日具有群体性特征,能够有效地将个体融入群体生活之中,是社会成员获得群体认同感的一种重要方式。但由于不同的个体在生存环境、成长经历、教育背景、身份地位、情感意识等方面的差异,对民族节日的认知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对于民族节日中的组织者、参与者以及文化传承人的个案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第五,外显与内隐。节日活动是节日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活动场地、活动内容、参与人员,以及相关的宗教祭祀、文艺表演、体育竞技和食品、服饰等,这些内容是节日庆典中容易观察到的,具有一定程度的实用功能,是节日文化的外显部分。此外,节日文化的各项内容中也有其内隐的意义,具有一定的象征色彩,表现出这个民族的宗教信仰、精神气质和价值诉求,对社会生活进行整合,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适应新的变化。(二)节日基本状况节日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物质/非物质文化表现、传统文化空间及相关社会组织,包涵了对民族文化内涵的诠释和认同的表征。新中国建立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和文化传统的变迁,中国少数民族节日的基本状况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原作者:李松 王建民 张跃 朱凌飞 马居里 许雪莲)1.节日名称在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节日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国家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中国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之时,一系列的方针政策的出台,对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弘扬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关于节日名称,各民族均有自己的称谓,但由于历史变迁、文化传统、居住区域的不同,同一民族的节日名称也会有所差异,所以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尊重节日文化持有者意愿的基础上,对节日名称作了规范。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十项“民俗”中,除了汉族以及众多少数民族都共享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之外,还包括了京族哈节、傣族泼水节、锡伯族西迁节、火把节、景颇族目瑙纵歌、黎族三月三节、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瑶族盘王节、壮族蚂虫另节、仫佬族依饭节、毛南族肥套节、羌族瓦尔俄足节、苗族鼓藏节、水族端节、布依族查白歌节、苗族姊妹节、独龙族卡雀哇节、怒族仙女节、侗族萨玛节、仡佬毛龙节、傈僳族刀杆节、塔吉克族引水节和播种节、土族纳顿节、藏族雪顿节等节日。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则又新增了元宵节和各种形式的灯会、庙会,以及苗族苗年和跳花会、石宝山歌会、大理三月街、德昂族浇花节、藏族达玛节、塔塔尔族撒班节。在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再度增加了俄罗斯族巴斯克节、鄂温克族瑟宾节、塔塔尔族撒班节、维吾尔等族的诺茹孜节、苗族四月八、布依族“三月三”、哈尼族昂玛突节、土家年、彝族年、侗年、藏历年等少数民族节日。在国务院的通知中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括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大多在民族节日中能够得到集中展演。节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对少数民族节日的保护,就是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节日是落实国家文化保护政策的重要抓手,是国家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展现舞台。2.节日空间民族节日是一个整体概念,是在具体的时间范畴之内、特定空间场域之上、具体的人群集合之中所形成并流传的,因而对少数民族节日的关注应强调必要的社会历史特征、区域环境条件以及民族文化传统,将少数民族节日置于特定的场合之中来思考。因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各民族的节日形式表现不同、性质各异,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要素也各有千秋。随着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各民族的社会交往日益频繁、文化融合日益深入,节日空间也表现出新的特征。在地域空间上,节日范围由传统的村寨内部扩大到了社会舞台(如乡镇政府驻地);在时间空间上,除了将不同日期举行的同一节日相对统一并加以固定外,时间上也逐渐服从于内容而趋于集中。3.组织结构节日所具有的群体性特征,说明节日的举行必须有一定的组织,同时节日活动中所涉及到的场地、饮食、服装以及各种所需用具,都需要由某个机构、群体或个人来承担,因此节日的组织结构成为了节日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上述可知,政府由于在行政、资源、社会动员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使其在民族节日的策划、组织、引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出于对传统文化以及各种地方性知识的重视,或者是经济利益的诱导,一些文化团体、学术机构或NGO等社会组织也逐渐开始介入到民族节日的举办过程之中来,在节日文化的发展变迁中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民间团体也在节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民间组织通常由本地、本族中的精英人物发起,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对于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政府机构、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在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中各自发挥的作用各有侧重,而三者的良性互动、充分协商与互助合作,是民族节日文化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二、共享节日在民族文化交流中的价值和意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一方面,各民族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性,在各自的社会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各民族因受大杂居、小聚居这一地缘关系的影响,在各民族的发展进程中,促成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相互交流和互动。作为民族文化表征之一的节日文化,也在各民族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进程中呈现出了共享的特性,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兹别克族、塔塔尔族的诺鲁孜节,彝族、白族、纳西族等民族的火把节,傣族、布朗族、德昂族的泼水节等等,相近地域的各民族甚至超出传统地缘交往关系的各民族都参与到节日的活动之中,成为了多民族共同参与的共享节日。这些共享节日,一方面是历史上各民族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结果,另一方面,它们又是各民族相互间文化交流的平台、文化认同的载体和交往互动的助力,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一)文化认同的载体民族传统节日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是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传统节日对应着一种持续着的传统社会基础,为民族文化留下了自我设想和建构的空间。1.形成同质文化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承载的是该民族的文化血脉,民族文化传统节日的参与者是该族群的所有成员,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节日文化体现了该民族的文化特征。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内部产生了对文化的共同认识,同时,也在不断的节日仪式中,一个民族的多个支系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从而产生了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化符号。同样,当一个节日成为多个民族的共享节日以后,这些具有共享节日的各民族也在节日活动的互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整合并创新出多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形成相互认同的同质文化。如前述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兹别克族、塔塔尔族的诺鲁孜节,彝族、白族、纳西族等民族的火把节等节日即是如此。(原作者:李松 王建民 张跃 朱凌飞 马居里 许雪莲)2.认知共同符号传统节日的参与者具有广泛性、群众性,节日习俗既能使其民族成员分享自己的文化认知,也能使大家分享情感。许多传统节日都是吉祥的、淳朴的和欢乐的,具有很强的亲合力,在节日中人们之间总有一种相互交融的浓厚情感发生,犹如黏合剂,把周围的人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民族文化传统节日的周期性的展示、积累、继承和发展,在拥有同一文化传统成员中产生巨大的亲和力和情感的认同感,可以把拥有共同文化传统的成员团结到一起,从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在吉祥和谐、淳朴欢乐的氛围下,民族文化传统节日产生极强的亲和力,在节日中,同一族群的人与人之间,总有一种水乳交融的浓厚情感发生,在弥漫,把同一族群的人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团结在一起。很显然,民族文化传统节日在沟通情感交流、化解生活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在建构民族情感、推进民族认同、更新民族观念、统一民族意识、促进民族和谐发展等方面,都起着积极而特殊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民族文化传统节日对于追求民族认同、识别民族身份、提高民族地位、保障民族权益有着重要意义。3.创新节庆内容共享的民族节日由于多个民族的参与,在节日发展的进程中势必呈现出一种创新性。一方面,有的民族节日以一个民族的节日文化为主体,将其他参与节日民族的民族文化吸纳进来,使得原有的民族节日的内容、目的、意义等得到进一步的丰富与拓展。另一方面,一些民族节日将参与节日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等加以整合,革新民族节日,使之成为多民族多文化展演的平台,呈现出新的节日类型。(二)文化交流的平台节日具有特定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等特性,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与展示的舞台,它为节日的参与者提供了展演的时空,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节日中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同时,节日也为参与节日的各民族提供了展示自己文化,开展文化交流的平台。作为民族文化展示的平台上,各民族一方面展示自己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也吸纳参与节日的其他民族的文化,从而形成多民族文化的和谐与共生。1.展示多元文化节日实际上是展现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最恰当的一个平台,它不仅是本民族的成员享用和传承的,而且它也是对其它民族开放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一种展示民族文化整体面貌的社会行为,是对一个民族传统生活集中而充分的展现。节日中那些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如民歌、舞蹈、民族服饰、民族美食、手工艺术、仪式表演等,都代表了各民族世代享用的民俗文化,是民族身份的象征。因此传统节日习俗常常能够成为民族的文化载体,通过节日文化可以窥见一个民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民族性格,促进对这个民族的深刻了解。景颇族的目瑙纵歌又称“总戈”,意为“欢聚歌舞”,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景颇族聚居区,是景颇族最为隆重的传统民族节日。目瑙纵歌节是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数万人踩着同一个鼓点起舞,规模宏大、震撼力极强,是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族狂欢节,有“天堂之舞”,“万人狂欢舞”的美称。该节日原为景颇族独有的节日,是景颇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表征,集中表现了景颇族的历史起源、宗教信仰、道德观念、音乐、舞蹈艺术和文化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目瑙纵歌节不仅成为景颇人民欢庆丰收的歌舞娱乐的民俗节日,也是德宏州境内,乃至与之相毗邻的国内外各民族共同参与的节日。节日期间,景颇、傣、德昂、阿昌等参与节日的各民族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技艺充分展露出来,通过舞蹈、民歌、服饰、饮食、工艺等形式的展演,让参与节日的人们领略到了多民族的文化,目瑙纵歌实际上已融入了多民族文化的因子,演变成一个展示民族多元文化的大舞台。2.吸纳异质文化节日的形成,有一种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而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各民族流传下来的许多节日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表征,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民族独有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节日风俗是一成不变的,相反,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变化,节日也会不断有所变化,特别是随着各民族友好交往的不断加深,一些本来是一个民族所独有的节日也随着节日参与者的增多,演变为多个民族所共享的跨民族跨区域的节日,各民族的文化均被吸纳入这些共享节日之中,呈现出对异质文化的融合与整合。白族的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街期。每年阴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是大理地区白族所特有的节日活动。明清时期,四川、西藏、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使它不仅成为一个物资交换场所,还是各民族表演各种舞蹈和赛马、竞技的园地,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成为滇西的民族市场。人们按照传统习惯,白天进行贸易,晚上在宿营地唱歌跳舞,热闹非凡。白族人民,以及附近的汉、彝、纳西、藏、傈僳、回等族群众,纷纷身着节日盛装,赶着牲畜,除进行物资交流外,还对歌、跳舞,举行射箭、赛马、球类比赛,演出白剧、花灯戏。三月街由原来的佛事活动发展成为进行物资交流和群众性文娱活动的盛会,并成为包容滇西地区各民族文化的民族共享节日。3.形成和谐共生从我国各民族的发展历史来看,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因而产生了各具特色的经济文化类型,形成了各自的优势。虽然各民族人口有多少之分,发展有先进与后进之别,但在每一个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兄弟民族之间的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互补共赢。各民族群众在参与共享节日的活动中,通过展示自己民族的文化,达到各民族相互间的了解和认同,形成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节日文化景像,不但能够加强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往,也会增进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合作,促进民族关系的发展。例如,彝族、白族、纳西族等民族的火把节正是多民族共享节日和谐共生的典型范例。(三)交往关系的助力传统节日具有极强的民族凝聚力。既然民族传统节日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血脉,它积累、继承和发展,并周期性地展示自身的传统,那么它就可以把拥有共同文化传统的成员团结到一起,并产生巨大的亲和与认同情感,从而成为各民族相互交往的助推力。(原作者:李松 王建民 张跃 朱凌飞 马居里 许雪莲)1.节庆功能得到扩大传统节日就是像一剂强烈的黏合剂,凝聚着各个民族。只要到了节日时间,每一个人都会融入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在共同的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加深对民族自己民族的认知和对其他民族的了解,甚至于可以上升到对国家的认同,既能增强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又能通过传统节日的这根精神纽带紧紧的拴住了族人的心,呈现民族凝聚功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有精湛的艺术和独到的技艺,有民歌、舞蹈、民族美食、手工艺术、艺术表演等,都代表了民俗文化,是民族身份的象征。也是传统节日习俗常常能够成为民族的文化展示和传承的载体,具有文化传承功能。重德是中华各民族的传统,仁义礼智信,传统美德在传统节日文化中时有体现,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特别对是青少年群体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形成道德教育功能。传统节日为大家提供了社会交际的平台和机会,使大家和谐相处,营造和谐的社会气氛。特别是在比较偏远地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比较少,但每到传统的节日,于是便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体现社会交集功能。传统节日里面人们对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达到最高,因此对经济贸易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走亲访问要赠送礼品,几乎每一个节日都会形成一个消费的高潮,同时许多节日本身也为买卖双方提提供了交易平台,提供了市场,实现经济贸易功能。此外,节日的娱乐休闲功能是最明显的,在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水族的卯节、苗族的姊妹节、彝族的赛装节等节日活动中,都给人们的休闲生活带来了无比的快乐。2.民族关系得到调适传统节日为大家提供了社会交际的平台和机会,使大家和谐相处,营造和谐的社会气氛。特别是在比较偏远地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比较少,但每到传统的节日,于是便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在这种广泛交流、融合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广泛的包容性。传统节日是维系民众情感和谐,维系社会和谐的强大精神动力。传统节日作为文化生存的节点,是民众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时机,是民众精神的重要寄托方式。在文化多样性地区,节日为人们提供了多一个互相沟通和理解的公共世界,提供了多一份供人们分享的知识成果,提供了多一个供人们交流和实践传统知识的平台。交流是一种沟通,是一种交融,同时也是一种释放。各民族之间,各民族文化之间,通过沟通、交流和释放,可以有效地缓解因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摩擦和文化震荡,从而缓解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民族关系的紧张。民族文化传统节日是周期性的反复出现的民俗活动,是文化多样性地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阵地和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年复一年的反复的沟通和交流,各民族间文化差异得到很好的填补,文化间差异的“势能”得到缓冲,得到了有效的释放,从而有效地弥合了文化差异带来的民族关系的紧张和摩擦。在这个意义上,民族文化传统节日起到多民族地区民族关系和谐润滑剂的作用。3.节日文化得到传承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有精湛的艺术和独到的技艺,有民歌、舞蹈、民族美食、手工艺术、艺术表演等,都代表了民俗文化,是民族身份的象征,也是传统节日习俗常常能够成为民族的文化展示和传承的载体。作为一种时间性习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它与时序结合构成岁时节日。岁时节日结合了人们关于自然时间的认识与人类在这个时间节点上的特殊活动,从而使自然时间具有了人文意义,它们已经从外在的时间点进入民族的“内在的时间意识”,成为人们生活得以依托的“社会的和精神的日历”。同时,传统节日是以年度为周期进行的,它属于全民性的一种文化生存方式,与民众生活有直接而重要的关联。这里的全民性指属于同一文化传统的同一族群的全体成员。传统节日要求这个“同一族群”的“全体成员”统一在同一节日时间段参与共同的节俗活动,即使是在外工作的人也须遵守官方的节日制度,回到家庭生活中也要和家人一样过传统节日。这种全民参与的文化生活是一年一度周期性发生的,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被周期性地反复贯彻和强调,在同一族群内的全体民众的记忆中根深蒂固、世代传袭。三、国家文化建设中的少数民族节日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组成,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多元文化特征,在中华文化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节日往往是文化的集中呈现,少数民族节日更以其多样性特质反映了多民族的文化。弘扬少数民族节日,也即弘扬多民族文化;传承少数民族节日,也即传承多民族文化遗产。由此,弘扬和传承少数民族节日对于中华民族以及国家文化建设具有深远意义。(一)国家政策措施促进民族节日的传承和复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为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开展了大量工作,在收集、整理、保存、研究、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主要体现在政策立法、保护研究、教育科研、传播发展等方面,少数民族节日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弘扬、复兴。1.政策立法(1)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序言中提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其中第十一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第三十八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的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民族文化事业,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原作者:李松 王建民 张跃 朱凌飞 马居里 许雪莲)各民族拥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以及自主地发展民族文化事业的规定,对民族节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对于“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2)政策措施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即规定:“凡属少数民族习惯的假日,由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斟酌该民族的习惯,规定放假日期。”国务院日修订发布的国务院第270号令《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四条规定: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在国务院规定的基础上,国家民委在一系列的法规文件中又做了进一步强调。如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国家民委《关于做好杂居、散杂居少数民族工作的报告》的通知中规定:“少数民族的节日,应该受到尊重。民族节日放假办法,按国务院规定执行。对有的民族节日的油、面等供应,可继续执行”。日国务院批准,国家民委发布实施的《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少数民族职工参加本民族重大节日活动,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放假,并照发工资。自2000年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了大量关于发展少数民族事业、弘扬节日文化的政策法规,包含《文化部、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意见”的通知》(2000年2月)、《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印发〈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年)的通知》(200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的通知》(2007年2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2009年7月)等,就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地位、节日文化在文化传统中的作用做出了强有力的指导与社会推动力。2005年6月,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财政部、民政部、文化部颁布的《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更是分别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意义和原则要求”、“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精心组织重要传统节庆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积极开展传统节日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切实加强对传统节日活动的管理和引导”六个方面具体详实地说明了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义、内容、方法等,为弘扬传统民族节日指明了方向和途径。(3)制度牵引目前全国约有38个少数民族节日由当地政府或人大做出了放假规定。许多民族自治地方在自治条例中确定了法定民族节日以及放假办法。例如,《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自治条例》(2005修正)规定农历每年6月24日为彝族“火把节”,放假3天。《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自治条例》规定自治州内各民族的传统节日都应当受到尊重。傣族、德昂族的泼水节,景颇族的目瑙纵歌节,全州放假2天;阿昌族的阿露窝罗节,傈僳族的阔时节,本民族及其聚居区干部群众放假2天。1989年通过的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第六十四条规定藏历年放假三天,其他民族节日假期由各县自定。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2006年修正本)规定每年彝族火把节、苗族花山节,全县各放假3天。石林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2006年修正本)规定彝族火把节放假3天。也有的自治地方以政府令的形式规定了民族节日及放假办法。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以第91号政府令的形式规定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为自治区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过肉孜节这一传统节日的各族干部职工放假一天,其他各族干部职工不放假;过古尔邦节这一传统节日的各族干部职工放假三天,其他各族干部职工放假一天。还有的自治地方以通知的方式规定了民族节日及放假办法。宁夏在国务院相关通知的基础上,发布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08年节假日安排的通知》,规定全年法定节假日为13天,比全国多两天。10月2日是宁夏穆斯林的传统节日开斋节,全区放假1天,宁夏国庆节假日为9月29日至10月6日,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08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的国庆节假期多一天。地方政府以批转民族工作部门文件的形式,规定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放假规定。如北京市人民政府批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尔代节”对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实行放假、补助油、面的请示》的通知(京政发[1980]66号),上海市政府批转市民委、市劳动局、市粮食局《关于本市回族等十个少数民族“开斋节”放假和油面供应的请示报告》(上海市人民政府沪府发[1980]89号)。地方政府民族工作部门以文件形式规定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放假。如安徽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重申回民职工三大节日放假问题的通知》(皖族[1996]1号)。还有一些民族工作部门的通知,如昆明、青岛等城市,在回族等十个信仰伊斯兰教民族传统节日前,由民族工作部门通知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给回族等十个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群众放假。2.保护研究(1)政府组织的重大项目工程自20世纪50年代发起的少数民族语言、社会历史调查与国家民委民族五种问题丛书编辑工作收集整理了大量少数民族文化第一手资料,为中国少数民族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有关少数民族节日的资料也第一次得到了较大范围的整理。自20世纪70年代末发起的“十部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工程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进行了全面的普查整理,大量节日中的音乐、舞蹈、故事、歌谣、戏曲、曲艺等得到系统记录。自2003年启动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推动了全社会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重视。2005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渐展开,至2010年,已有58个节日分三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开展“中国节日志”项目②,规划对150个中国传统节日进行田野调查、文本记录、影像拍摄、数字化处理,至2010年,已有66个节日在全国范围内立项并展开调查,其中53个节日为少数民族节日,调查比重超过80%。通过“中国节日志”项目,文化系统形成了专门的节日研究平台,计划文字量达到1500万字、图片20000张、影像60000小时、数据量10万条,同时下设节日研究基地和刊物,将建成中国最完备的节日研究平台。(原作者:李松 王建民 张跃 朱凌飞 马居里 许雪莲)(2)各级政府组织引导的节日活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地方各级政府为恢复少数民族节日开展了大量工作,通过运用财政支持、人员组织、招商引资等方式引导开展节日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损毁的文化空间得到重建,少数民族族群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得以延续,社会生活得到了良性循环互动。但是,在一定区域内,出于对经济发展的渴求,在面对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矛盾中,传统文化的保持相对遭到忽视,部分节日内容受到不良干预,导致了节日文化的形式化、表演化、同质化。事实上,弘扬传承节日的主旨在于尊重当地民众的习俗和心理,政府保持有效引导,当地民众才是节日的主体。历史上不乏政府组织民族节日的例子,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在元代设立,是蒙古族的军事体育活动,也是蒙古族的体育娱乐盛会,至清代,官方开始定期组织活动,以苏木(相当于乡)、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由此这一节日盛会沿袭至今。那达慕大会得到可持续传承的重要因素是政府的组织参与,而更重要的因素是,节日中融合了蒙古族的习俗,包括体育竞技方式、饮食、歌舞以及对成年男子的身份认知等,蒙古族的价值观、审美观得到延续。由此,如何更深入的了解民众心理,发掘当地民族特征,发扬民族精神,是政府参与组织引导节日活动的当前任务。3.教育科研围绕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与保护,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先后建立民族院校、研究机构,发展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博物馆学等学科。这些机构和学科的建立,创建了相应的学术科研体系,培养了一系列知识人才队伍。在弘扬和发展民族节日的过程中,这些知识分子不仅参与了节日保护的过程,包含收集、整理、研究、保存、传播的过程,还参与了节日的恢复、重塑过程。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部分民族民间节日被禁止举办,节日中的音乐、歌舞、手工艺、故事、歌谣、仪式等民俗文化失去传承人,尤其是人口数量在10万以下的少数民族,传承人口基数薄弱,其民族节日遭到冲击更大。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少数民族中的精英开始有意识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掀起了恢复、重塑节日的浪潮,如鄂温克族的瑟宾节,在1993年举办的第三届鄂温克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上通过决议,得以重新确立;鄂伦春族的古伦木踏节,在1988年由中央民族大学的学者发起恢复,1991年正式确立;赫哲族的乌日贡节起源于1985年召开的“赫哲族首届文体大会”,1988年正式确立。在这些节日中,知识分子担当了发起、组织的工作,他们首先唤醒了民族自觉精神,寄望于通过集中性的群体节日,为人口较少民族增强凝聚力,延续他们特有的民族文化与精神。更多的知识分子在田野里、在书斋中收集整理研究少数民族文化,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不是少数民族,但是通过跨文化视角,他们进行客观的比较研究,为少数民族抢救保护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知识分子的积极参与为中华文化的延续注入了不朽的力量。4.传播发展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向大众宣传报道有关民族节日的内容,普及传统节日知识,引导了大众对节日的关注,促进了节日的发展。2010年6月,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山东大学共同筹办创刊的《节日研究》是中国目前唯一的专业性节日研究刊物,定期刊载有关节日文化研究的文章,创建了学者和大众了解中国节日的专业平台。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人,普及率达到31.8%,农村网民占27.4%③,在节日中,互联网以更快捷的方式在更大范围内传递节日讯息,人们互相问候祝福,通过互动的方式,也创造了另一个虚拟的节日空间。由此,在现代社会,媒体不仅是一个节日宣传的平台,更是一个互动的平台。至2010年12月,有关中国节日的专门网站超过5个,但还没有国家级别的专业节日网站,在已有节日网站中,一部分为商业性网站,一部分为知识性网站。而在知识性网站中,大部分信息为汉族及西方现代节日信息,缺乏中国传统历史知识,少数民族节日信息更是匮乏。由此,加大少数民族节日的媒体宣传,尤其是在互联网中的宣传尤为必要,是顺应时代要求的更快捷地与大众互动交流的机会。(二)弘扬与传承少数民族节日是国家文化建设的必要举措1.节日对于国家宏观战略的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弘扬和传承少数民族节日正是丰富我国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发挥重要节庆和习俗的积极作用”被单独列为第二十九条纲要,文中指出:“发挥重要节庆和习俗的积极作用。适应当代生活,体现时代特点,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坚持不懈地抓好移风易俗,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内容、风俗、礼仪,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继续完善中华民族始祖的祭典活动,充分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民族节庆的作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国家宏观战略依据社会发展状况和趋势确定,在目前已公布的国家法律、政策、措施中,弘扬和传承少数民族节日日益受到重视,在社会生活中开展弘扬和传承少数民族节日的工作和实践,符合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符合社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节日是少数民族多样性特征的集中体现,弘扬和传承民族节日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在以节日为特色的传统文化中,汲取民族特征和文化要素,是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走向民族复兴和发展的必由之路。2.节日对于民族地区稳定的意义(原作者:李松 王建民 张跃 朱凌飞 马居里 许雪莲)少数民族节日由少数民族创造、传承,对于少数民族个体、家庭、组织、社区、村落等不同层级均具有不同意义,是维系亲缘关系、地缘关系的纽带。在祭祀性节日中,人们祭祀神灵、祖先,是族群共同溯忆的时刻,个体的身份得以进一步确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溯忆得以稳固。在交流性节日中,人们定期的互相拜访、结交朋友,促进了区域内的关系互动,而年轻的男女也获得了互相认识的机会,继而组建家庭。在不同的节日中,社区内的组织也在发挥不同作用,通过组织节日中的活动,树立了相应的声誉、地位,也建立了伦理、道德、法律约束的权威力。社区、村落在良性的关系互动中保持稳定秩序。节日对于少数民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稳定循环具有关键意义。在少数民族自治区或聚居区,弘扬和传承少数民族节日即是尊重少数民族习惯、遵从社会发展规律、促进社会稳定和多民族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宽容与尊重是交流的前提。获得尊重的民族,在传承自己本民族文化遗产的同时,会向世人更自豪地展示他们独有的文化,由此产生的交流,促进了多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减少了隔阂、冲突,增加了友爱、互助、自信和尊重。获得法律支持和保障的民族,会更爱惜自己的文化。节日中包含饮食、歌舞、体育竞技、服饰、工艺等传统文化的集中呈现,人们在定期的节日中展示自己的特长,愉悦身心,同时传承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是文化得以活态传承、可持续传承的有效途径。3.节日对于国家文化安全的意义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变革,作为弱势群体的少数民族遭遇更大冲击,其中的显著现象就是少数民族节日的衰弱、消失、变异。大量的民族文物遭到损毁,年轻一代对自然、神灵、祖先的敬畏感消殆,不愿意参加民族节日,或者有参加节日的,对节日的历史、意义并不了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家乡工作,不再需要通过节日去认识伴侣,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但同时也失去了和家乡的人亲近交流的机会。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节日常常被安排成为节目,当神性附加上表演,生活也失去了真实。相对汉族,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面临的困境是,缺乏文字记录、传承人口少、处于经济欠发达区域的节日消失的速度更快、异化的程度更大。少数民族节日无疑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这些节日文化的消失和变异,国家文化安全将会受到严重冲击。此外,在我国,存在大量跨界民族,如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俄罗斯族、朝鲜族、蒙古族、景颇族、京族等,通过弘扬和传承民族节日,在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地区或聚居区保持稳定秩序,传承了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了自信心和创造力,但是,如果违背民族发展规律,对民族节日进行破坏或歪曲,有可能引起民族矛盾,造成误解和伤害,从而破坏民族团结,造成不良社会秩序。因此,应当依循民族文化特点与规律,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喜闻乐见的传统节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4、节日对于树立国际形象的意义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通过的《文化多样性宣言》所指出的:“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参加会议的188个会员国一致承诺采取适当措施,广泛宣传这一宣言,促进这一宣言的实施,并为实现宣言行动计划中所制定的目标而展开广泛的国际合作,这当然也包含中国。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广阔的地域,也孕育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56个民族拥有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也在相互的交融中拥有共享的文化。这些历史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徽征,如同生物基因一般,是历史和自然积累产生的财富,在社会生活中展现,也在全民族在同一时空中汇集的节日中显性地集中呈现。弘扬和传承节日,是向国内外展现这些优秀的文化基因、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时刻,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意愿的展现时刻。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是我国文化多样性的国际标识,在节日中,56个民族所展示的音乐、歌舞、手工艺、服饰、习俗乃至时空观、价值观、思维逻辑方式得到完整呈现,国际社会通过我国的节日了解到我国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现状,了解到我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是加强国际间交流互动的有效方式,是推进国际团结合作的有效方式。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综上所述,我国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建设已经有了很大进展,并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就,少数民族节日在整体上得到了延续和弘扬,成为我国国家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作为弱势群体的少数民族面对全球化、现代化、都市化的冲击,在经济上边缘化的同时,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危机,其中的显著现象之一就是少数民族节日的衰弱、消失、变异。缺乏文字记录、传承人口少、处于经济欠发达区域的节日消失的速度更快、异化的程度更大。从国家节日文化建设的大局和长远目标来看,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待在观念校正、立场转换、制度设计、政策调整和具体政策实施等方面进一步完善。针对目前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进行分析,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判断和建议:(一)观念意识:珍视多元文化价值在历史上,经过若干次极左思潮影响下的政治运动,大量的民族文物遭到损毁,年轻一代对自然、神灵、祖先的敬畏感消殆,不再愿意参加具有精神信仰价值的民族节日,即使有和长辈一起参加节日活动的,对节日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也并不了解,参加节庆活动热情有限。少数民族精神家园的丧失使得少数民族民众失去了精神归宿,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减弱。少数民族自身对本民族文化自觉不足、主体观念式微也成为多元文化价值观推广的不利因素之一。不过,应当认识到文化自觉是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而文化自信恰恰是在强势文化的压力和影响之下被剥夺或减弱的。因此,在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正是重建民族文化精神家园,恢复少数民族的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觉。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贫富不均的矛盾也日益突显出来,部分少数民族群体进一步边缘化,心里不平衡和对于社会不公的怨气没有及时缓解和宣泄的孔道,节日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国家稳定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使得社会矛盾在一些民族关系敏感地区以民族矛盾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往存在的不同民族相互之间参与对方节日活动的状况明显减少。(原作者:李松 王建民 张跃 朱凌飞 马居里 许雪莲)少数民族节日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节日文化的习俗、节日活动的传统文化空间及相关社会组织,包涵了对民族文化内涵的诠释和认同的表征。只有站在本民族的立场上,才能够充分认识这些文化价值。动辄以汉文化的、西方中心的文化立场来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解读,就会将这些被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任意裁剪,使之成为结构断裂的碎片。节日作为蕴含着丰富内涵的文化综合体,涉及到许多具体的文化事项,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热潮之时,更应当处理好节日文化保护与文化传承发展的关系。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应当成为许多族群应对全球化潮流的重要方式。文化保护是将文化资源转换为资本从而得以延续的基本保证。如果没有很好地重视文化资源的保护,资源会随着时光和社会变迁而流失。只有做好节日文化保护,才可能拥有扩大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资本。(二)立场选择:变政府操办为政府服务和引导近年来,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为了过上“民族节日”,根据在该民族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特殊纪念日的相关传说,重新创造了一批节日。这些节日固然起到了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地位、塑造民族认同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作用,但在节日设计中却未能根据文化发展规律,充分融合该民族特征,继而未能把节日塑造成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手段。如阿昌族知识精英和当地干部参与创造的节日――阿露窝罗节,将两个不同地区阿昌族支系的阿露(会街)、蹬窝罗(春节至3月在各家各户庭院举行)两个不同的节日和民俗活动组合在一起,由当地政府确定为法定节日。通常在每年3月由政府组织节庆活动,创造出了民族文化标识,制作了神话人物的雕像,但到目前为止只是一种广场庆典文化,缺乏文化积淀和群众认同。为了彰显政绩、树立地方文化形象,某些地方政府往往片面追求节日庆祝活动的场面宏大和仪式隆重,资金和人力、物力投入巨大,攀比邀请领导的级别和来宾的数量,有时配套斥巨资创编仅为某次节日庆祝演出的大型文艺节目,乃至展开几个省份和城市的竞争,而未能重视节日文化内涵,未能考虑民众的感受,将原本具有道德教化意义和社会关系整合功能的节日内涵抽空,成为“官办”的表面繁荣的节日,对各族民众的吸引力逐渐减弱。过去是民众自发欢度节日,现在却出现了政府花钱组织节日、民众被动参与活动的状况。这类节日庆祝模式长期沿袭,一些地方的政府在领导换届后已经面临着某些节日办也不是、不办又不行的尴尬局面。还有一批以招商引资、开拓旅游客源、发展旅游为目的的节日,尽管有些也借用了传统节日外壳,却为了经济利益而失去了悠久的文化价值。由于在观念意识上未能充分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价值,目前在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建设中存在着不尊重文化实践者主体性的种种弊端。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存在着从决策者的主观意志出发,对于节日文化做出轻率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的状况――对节日活动的某些具体内容肆意改动;任意取舍或只选择其中的某些环节开展文化建设,而把有机结合的其他节日文化事项与节日整体割裂开来。如何在节日庆祝活动中满足民众节日文化需求,提供民众满意的服务,进行适度的引导,强调其中的精神价值和社会教化功能,应当是政府未来在节日文化建设中扮演的主要角色。(三)制度设计:建构和完善国家节日体系由于我国目前的节日文化研究尚有不足,在现有节日情况,尤其是少数民族节日方面的了解不够,国家节日、民族节日、地方节日之间的关系未能得到很好的协调,迄今为止尚未形成一套国家统筹的完备的节日研究和保护体系,由此存在着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确定的法定节日部分文化内涵缺失、节日放假制度不平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尚待完善等状况。现有节日体系由政治纪念日、民族民俗节日构成,部分政治纪念日未能充分考虑与地方民俗的结合,而只是作为一种单纯的政治节日来庆祝。各地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成立纪念日通常会组织规模不等的庆祝活动,也未能与本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结合,未能充分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在整体节日设置和相关安排中也没有充分考虑到民族和区域的特殊性。作为一个民族众多、文化多元的国家,不仅一些共同大节日习俗有差别,各民族、各地区也有一些特殊节日。目前对于这些特殊节日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形成整体节日体系中政治纪念日多而民族民俗节日少的状况。在已经公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已经列入了相当数量和比例的少数民族节日,但有些节日的选择和确定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塔吉克节日,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列入了饮水节和播种节。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有关方面原拟申报在塔吉克民众心目中最为重要的“肖宫巴哈尔节”,却因为参与策划和评审的自治区有关专家担心哈萨克、柯尔克孜族地区会申报与这个节日同时庆祝的“纳吾鲁孜节”,从而有重叠之嫌,所以要求改报“肖宫巴哈尔节”庆典之后进行的饮水和播种仪式及相关活动作为代表作,尽管申报圆满成功,但进入代表作的却并非最重要的文化节日,或者说只是其中的两个子节日。当地民众对此表示不解。因此,应当组织了解节日实际情况的专家广泛征求各族民众意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注重节日文化内涵,加大力度进行节日基础研究,从全局把握各种不同类别节日,针对国家和地方假日构成状况,建构和完善涵盖国家、地区、民族节日的国家节日体系。(四)政策安排:落实民族宗教政策 统筹假日安排在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建设中,应当把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放在重要位置上。少数民族节日往往和其社会的传统信仰联系在一起,因为有了共同的信念,节日才成为民族成员的普遍习俗。我国许多民族自治地方通过地方法规(部分非自治地方的政府制定行政法规)已经将当地一些重要的少数民族节日列入了假日体系中,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北京市等地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民众可以在开斋节、宰牲节期间享受休假。但是,由于国家节日设置中少数民族节日未能构成体系,少数民族节日放假没有形成统一而又有灵活性的制度,少数民族节日休假权利没有能够得到普遍的落实。包括一些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以及更广泛的散杂居地区的穆斯林民众在一些重要的少数民族节日时没有能够普遍享受法定假日。(原作者:李松 王建民 张跃 朱凌飞 马居里 许雪莲)一些多民族地区由于民族众多,各民族之间不宜平衡,一些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未能列入法定假日。人口较少民族由于人口基数少,且在当地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少,而无法在本民族特殊节日期间享受休假权利。应当意识到在节日文化建设中认真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的重要性,在各民族和不同宗教信徒节日期间安排适当假期,为节日活动开展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使节日庆祝活动成为团结各族民众、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形式,使各族民众在欢快的气氛中充分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五)政策执行:重视保护和传承节日资源 激发民众热情一些地方在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对于少数民族节日重视不够的情形。某些地方政府对于如何选择节日活动、怎样安排节日活动时间和内容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任意性,也有由相关单位领导决定是否过节和怎样过节的,使民间节日成为任意决定和安排的官方活动。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传承人的确定过程中,存在着相关部门有关人员根据自己所熟识的人选推荐和认定的状况,未能进行细致调查,没有充分征求当地民众意见,对于传承人选择与节日文化保护传承大局之间的关系考虑不周。某些具有悠久节日文化传统的村落中传世几代的文化传承人未能入列,而由当地文化馆或政府其他部门的退休干部或距离县城及行政中心较近的村落中未能得到民众普遍承认的人选顶替。对于节日文化的媒体和商家宣传在定位上有时存在着明显的问题,政府对此监管不够。如节日活动中包括沐浴活动的,在今天的媒体记述中“男女同浴”、“天体”、“裸女”等词汇泛滥,扭曲了节日活动的真正意义。少数民族节庆活动一旦与祭祀仪式有关,就会被某些媒体冠以“原始信仰”、“图腾崇拜”、“原始的性崇拜”等说法,甚至成为报道的主标题。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一些旅游企业也以类似方式来诠释少数民族节日,将少数民族节日庸俗化,节日常常被安排成为节目,以神性的形式进行表演,以歪曲的方式吸引旅游者。某些媒体和旅游企业相互配合,共同歪曲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应当充分认识少数民族节日的文化意涵,还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本来面目。在具体操作中,调整节日文化建设策略,减弱节日的官办色彩,变官方操办少数民族节日为政府服务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是进一步繁荣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加强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由此也才能够真正使得节日成为更为持久和稳定的促进社会稳定、民众满意、民族和谐、国家自强和世界沟通的方式。综合以上,在国家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大力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节日:1.将节日文化服务和社会服务作为服务基层、促进社会稳定、构建民族和谐的重要工作,作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制度性日常工作。应做到只要有人民群众过节,就应该让人们感受到政府的服务性作为。节日服务内容要具体实在,结合政府部门其他帮助性工作,抓住节日的有力时机统筹协调,在各个方面为民服务。2.加强民族节日文化研究,特别是与节日密切相关的宗教和民间信仰研究,逐渐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多元节日文化体系。坚持文化尊重原则,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节日文化认同和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作为政府服务的主要前提性条件,逐渐改变地方政府将促进旅游、开发节日经济价值和提高地方知名度作为主要利益诉求等急功近利的做法。避免和禁止功利性、命令性、随意性的节日文化“打造”。坚持深入研究,在当地民众充分协商的基础上,进行服务性、引导性的节日文化建设。欢迎您转载分享:热门兴趣爱好好评兴趣爱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少数民族的节日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