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 雷特死前为什么要对霍拉旭说

《哈姆莱特(节选)》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当前位置:>>>>>>>>>>>>
问题探究&&&&&&&&&&&&&&&&&&&&&&&&&&&&&&&&&&&&&&&&&&&&&&&&&&&&&&&&&
对于《哈姆莱特》这篇课文,我们在“课文解读”里尽其可能地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但绝不能说这样的分析就一览无遗,再没有问题可以讨论的了。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说不尽的哈姆莱特,其中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究。
例如,王后为什么要替哈姆莱特喝下那杯毒酒?这是误饮吗?许多的人由于只看此处的情节,于是作出了错误的解读。其实,王后已经知道这是毒酒,她是有意喝下去的。所以,尽管克劳狄斯出来制止,王后也坚持说:“我要喝的,陛下;请您原谅我。”这样解读有什么依据呢?在第四幕第七场里,克劳狄斯与雷欧提斯密谋杀害哈姆莱特的时候,克劳狄斯突然惊呼:“且慢!什么声音?”这时王后从幕后出来。这个细节暗示,王后已经偷听了克劳狄斯的阴谋。所以,为了儿子她喝下了这杯毒酒。那么,有人会问:王后既然知道这是毒酒,为什么不出来揭发,告诉哈姆莱特呢?这就是王后的懦弱。正如哈姆莱特所说:“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因为懦弱,所以老国王一死,她便屈从奸王克劳狄斯,因为懦弱,她无法摆脱克劳狄斯的控制。她既不能失去儿子,又不能没有克劳狄斯,在这二难选择中,她找不到出路,最后就选择了死,也只能选择死。王后的悲剧,是她的性格的悲剧。
上述类似的问题,课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发现出来并且加以解决吗?
探究思路:
这道探究题主要是训练发现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他说:“提出(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他本人正是因为提出了解决牛顿力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或矛盾而建立了相对论。
&&& 我们读书的过程本质上也应当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北宋学者张载说:“疑是学之始,思之端,于不疑处见疑,方是进焉。”因此,善于发现问题,是阅读的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功,是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课文中可供探讨的问题很多,下面再举出几个例子:
第一个问题:哈姆莱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吗?剧本告诉我们,哈姆莱特的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至少有五次机会:
第一次,哈姆莱特对霍拉旭说:“可是我很后悔,好霍拉旭,不该在雷欧提斯之前失去了自制。”由此可见,他当时完全可以拒绝雷欧提斯的比剑要求。
第二次,克劳狄斯派奥斯克里前来调停,虽然虚伪,但是如果哈姆莱特假戏真做,接受了调停,克劳狄斯也无话可说。
第三次,哈姆莱特在比剑之前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这时霍拉旭劝他说:“要是您心里不愿意做一件事,那么就不要做吧。我可以去通知他们不用到这儿来,说您现在不能比赛。”可见,即使答应了比剑也还是可以放弃的。
第四次,在比剑开始的时候,雷欧提斯换剑,针对这个完全违背比赛规则的举动,哈姆雷莱特有理由提出停止比剑。
第五次,在比剑的过程中,哈姆莱特遵照王后的嘱咐向雷欧提斯诚恳道歉,雷欧提斯在感情上已经得到满足,接着哈姆莱特又表示“我的剑术荒疏已久,只能给你帮场……”,满足了雷欧提斯在荣誉上的要求,因此在比剑中雷欧提斯并未使出全力,如果顺着这个情势发展下去,这场比剑也可能以和好结束。
但是,这些机会哈姆莱特都没有把握住,这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次,正如哈姆莱特自己所说,他在奥菲利亚的墓地上失去了自制,“他倘不是那样夸大他的悲哀,我也决不会动起那么大的火性来的”。一时的感情冲动,使他接受了雷欧提斯的挑战。
第二次,是因为他的争强好胜。对于哈姆莱特的这个缺点,克劳狄斯了如指掌。在第四幕第七场里,克劳狄斯对雷欧提斯说:武士拉摩德夸赞“你的武艺很了不得”“使哈姆莱特妒恼交集,一心希望你快些回来,跟他比赛一下”。正因为这个原因,哈姆莱特才轻易地便中了克劳狄斯和奥斯里克的激将之计。
第三次,是因为哈姆莱特相信所谓的宿命论。“不,我们不要害怕什么预兆;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因此他拒绝了霍拉旭的劝阻。
第四次,是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利用了他的粗心。克劳狄斯对雷欧提斯说:“他是个粗心的人,一向厚道,想不到人家在算计他,一定不会仔细检视比赛用的刀剑的利钝;你只要预先把一柄利剑混杂在里面,趁他没有注意的时候不动声色地自己拿了。”事情的发展果然完全如克劳狄斯预料的那样,雷欧提斯不费吹灰之力便顺利地达到了换剑的目的。
第五次,是哈姆莱特满足于骑士的虚荣。比剑中克劳狄斯怂恿雷欧提斯使出全力,雷欧提斯在内心里说:“可是我的良心却不赞成我干这件事。”就在雷欧提斯犹豫之时,哈姆莱特却责怪雷欧提斯:“你怎么一点不起劲?请你使出你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正是这句话,最终激发了雷欧提斯取胜的欲望。
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必然的,是他的性格使然。哈姆莱特的悲剧是他的性格的悲剧。莎士比亚塑造这一悲剧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哈姆莱特是一个英雄,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他负有“重整乾坤的责任”。但即便是这样的一个杰出人物,由于自身的某些缺失也终于酿成了人生的悲剧,他不只是失去了自身的生命,也使丹麦失去了她的未来。这便启示我们,为着我们的事业,为着我们的未来,我们必须正视自己的缺点,哪怕是那些在你看来即便是微不足道的缺点。
第二个问题:雷欧提斯的复仇和哈姆莱特的复仇是一样的吗?形式上一样,都是为父亲报仇。但性质完全不一样,克劳狄斯杀死哈姆莱特的父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预谋,是为了篡夺王位并占有王后;哈姆莱特杀死雷欧提斯的父亲,“是在疯狂中犯下的过失”。其次,复仇的目的完全不一样,雷欧提斯的复仇是基于个人感情,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感情应该是激动我复仇的主要力量。”哈姆莱特则是要通过复仇达到“重整乾坤”的目的。再次,复仇的方式完全不一样,雷欧提斯为了复仇,不择手段,他声称:“忠心,到地狱里去吧!让最黑暗的魔鬼把一切誓言抓了去!什么良心,什么礼貌,都给我滚下无底的深渊里去!我要向永劫挑战。我的立场已经坚决:今生怎样,来生怎能样,我一概不顾,只要痛痛快快地为我的父亲复仇。”(第四幕第七场)所以,他不惜在剑上沾了毒药,企图用阴谋的手段杀死哈姆莱特。而哈姆莱特作为一个基督徒,要按照基督教义通过良心这一关,使自己复仇后能升入天堂,同时把敌人打入地狱。作为一个骑士,他要通过荣誉这一关,选择一个公众的场合,堂而皇之地复仇,使自己芳名永存人间。最后,由于上述不同,所以两个人的结局也完全不同,哈姆雷特死后有霍拉旭在人间传述他的故事,芳名永垂;而雷欧提斯只能深深懊悔:“正像一只自投罗网的山鹬,我用诡计害人,反而害了自己,这也是我应得的报应。”
第三个问题:克劳狄斯精心计算,最后还是避免不了覆灭的下场,这是什么原因?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奸王克劳狄斯的确是一个精于算计的人,“我已经想好了一个计策,怂恿他去作一件事情,一定可以叫他自投罗网;而且他死了以后,谁也不能讲一句闲话,即使他的母亲也不能觉察我们的诡计,只好认为是一件意外的灾祸。”(第四幕第七场)因此,他极力挑唆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事情的进程也完全如克劳狄斯预料的那样,哈姆莱特一步步中了他的圈套。但就在克劳狄斯的如意算盘眼看大功告成之时,没想到“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他的阴谋竟然全部败露,反而被全无心计的哈姆莱特取了他的性命。
克劳狄斯的死看起来有些突然,实际并不意外。其中起了关键作用的是王后。前面说过,王后意外地偷听了他与雷欧提斯的密谋,洞悉了他的奸计,因此比赛前叮嘱哈姆莱特向雷欧提斯道歉,极大地缓和了两个人的矛盾,然后又吃了他那杯毒酒,正是她的行动暴露了克劳狄斯包藏的那颗祸心,雷欧提斯也因此终于良心发现供出了全部阴谋。
作者写出克劳狄斯的死,含意是极其深刻的。它告诉人们,人算不如天算,他的计谋被最无心计的皇后偷听,他最终死在不知算计为何物的哈姆莱特手中,简直是上帝的安排。由此可见,任何玩弄阴谋诡计的人,都逃不出上天对他的惩罚。
【上一篇】
【下一篇】&试论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
&摘要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一部大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本身就是富有悲剧性的,他敏感、多疑、忧郁。但这并不是他天性如此。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他这种悲剧性格的形成,除了外在生活的改变,深层的原因是什么?还有,作为一部悲剧,《哈姆雷特》又是如何通过主人公的悲剧性格来构建它的美学意义的?也就是说,人物的悲剧性格与悲剧本身有什么关联?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而展开论述的。
  威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作家,有学者指出,如果没有莎士比亚文艺复兴就要改写。而且,就整个西方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而言,莎士比亚也是璀璨耀眼的明星。而《哈姆雷特》则是他代表作中的代表。历来对哈姆雷特性格的评论层出不穷,大致也不外乎敏感、多疑和忧郁等几个方面。但其性格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还有,对其忧郁性格所致的悲剧性结局也评论不一,各持己见。本文从文本出发,分析了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探索了其形成的原因及所致的结果。
  一 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
  哈姆雷特原是快乐而幸福的,他拥有常人所没有的优厚条件:父亲是德高望重的国王,母亲是美丽仁慈的王后,恋人是王宫大臣的女儿,朋友对他忠心爱戴。而他正值青春年少,热情洋溢。这样的他,有什么理由不快乐呢?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他的生活在一夜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亲暴亡、母亲改嫁、叔父成为新王。他不但失去了原有的家庭,还要“担负起重振乾坤的责任”。
  他变得多疑、敏感、忧郁,甚至无情冷酷。他责骂自己的母亲:“就是畜生也会比这悲哀得长久些吧!”;“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对自己曾经用生命来爱戴的母亲,他变得这样的冷酷与无情。而对他深爱的奥菲利亚,他则在信中说道:“你可怀疑星是火,你可怀疑太阳会动,怀疑真理变成谎言,但永莫怀疑我的情。”但也许是因为母亲的原因,他又说:“美丽可以把贞洁变成淫荡,如果你想保持贞洁,就要和美丽告别。”由此及彼,这种推论显得很简单,足以见证哈姆雷特在失去一切后的敏感和多疑。更有甚者,他推而广之,“世界是污浊的瘴气的集合,是长满恶毒莠草的荒园,世界就是一座大监狱,而丹麦就是其中最坏的一间。”世界都变坏了!
  当从父亲的鬼魂中得知他死亡的真相后,哈姆雷特决定复仇,可他的复仇却显得犹豫。他本来是可以刺杀篡权者——父亲的弟弟、自己的叔父的,但他却犹豫了,因为那时的叔父正在做祷告。刺还是不刺?犹豫之后,哈姆雷特选择了后者,因为他认为在上帝的面前,不可以这样做,而且,这不正成全了叔父吗?面对自己的杀父仇人,他因犹豫而放弃了机会。当然,他仍然富有智慧,怕叔父知道自己的智慧,他装疯;让戏班子演出叔父杀死父亲的情节;去伦敦的路上偷梁换柱,让效忠于新王的同学代替自己去死,所有这些都足以表明他的沉着与冷静。
  从一系列的事件可以看出,哈姆雷特从一个快乐、幸福、热情的王子变成了一个多愁、敏感、忧郁,甚至无情的王子。这种变化是不难理解的,这是因为生活的变化而致。但关键是,他为什么变得忧郁?为什么他不能像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那样拥有刺向风车般的精神?如果勇敢、果断,他的复仇计划早已实现了。事实上,正是他的犹豫最终造成了所有人的死亡,制造了一个大悲剧的结局。
  二 哈姆雷特悲剧性格的成因及内涵
  哈姆雷特多疑、敏感和忧郁,并非是他天性如此或性格怯懦,而是因为他一直在不断的“思考”:
“生存或毁灭,这是个必答之问题: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坷命运之无情打击,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并将其克服。此二抉择,究竟是哪个较崇高?”
  因为这样的思考,所以他在行动上显得延宕。有人认为他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样的说法也许并没有错,但是,这丝毫也不能否定哈姆雷特这一形象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他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也许,正是由于他的忧郁、延宕,才使得他的形象更为深刻,并产生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那么,又是什么使他如此深刻的思考,以至于延误了复仇的机会,最终造成了所有的人(母亲、情人、他自己)都死亡的悲剧呢?如果仅仅是在想复仇的办法,这还称不上是思考。他的思考之所以深刻,在于他的高度和深度。而这来自于对上帝的信仰,更准确地说,是在这种信仰之间的坚持和动摇。
  尽管文艺复兴时期,宗教意识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日益淡薄,但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却是根深蒂固的。中世纪的宗教观念,虽然有着诸多的弊端,但对西方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影响,却是源远流长的。哈姆雷特作为一位受过教育的王子,他岂能没有信仰观念?但历史至此,这种观念又是动摇的,人欲、情感的释放毕竟代表着社会的一种进步。所以,他犹豫了。
  按照人文主义的观念,哈姆雷特把世界看成是光彩夺目的美好天地,他认为,“负载万物的大地”,是“一座美好的框架”,是“一顶壮丽的帐幕”,是“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庄严的屋宇”。在剧中,他有这样一段关于人的精彩议论: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这段议论,体现了哈姆雷特作为人文主义者对人、社会所寄托的理想。正是这种理想,使他将父亲看成一个十全十美的理想君王,将母亲看成圣母一般的纯洁的女性;父亲是他的理性的化身,母亲是爱的象征,父亲和母亲构成了他的理想和爱,而这种结合是实现和存在世界的“美好的花园”。
  然而,这种理想化的生活却不是永久的,人类的发展似乎也不是这样一帆风顺的。他的世界在一夜间“乾坤混乱”。昔日的理想被残酷的现实击碎,他一方面激愤地诅咒这个“冷酷的人间”,一方面进入了深深的思考状态。他对人的观念动摇了:“负载万物的大地,这座美好的框架,只不过是一个不毛的荒岬,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至于人,“在我看来,这个泥塑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人类不能使我产生兴趣,虽然我从你现在的微笑中,我可以看到我在这样想”。这些都可以说明,严酷的现实已经击碎了他昔日的美好梦幻,而梦幻的破灭意味着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的破灭,他成了一个面对重重矛盾、精神无所寄托的“流浪儿”。
  精神的无所依托使哈姆雷特重新又想起上帝的影子,在叔父做祷告的时候,他对上帝的存在深信不疑,这时候,杀父之仇已经无足轻重了,人类在上帝的面前,是卑微的。叔父的生与死、罪与罚,上帝都应有安排。所以,他退却了。中世纪对上帝的虔诚、对人的否定这样的信念在他心中燃起。人性是恶的,人的行为是残忍的。为了权力、名誉、财产,人可以不择手段,不惜骨头相残。而上帝是人类的拯救者,代表着善良、仁慈、正义和公平。
  从哈姆雷特悲剧性的性格,从他对人类的赞美到对人性的怀疑,从他对信仰的淡漠到对上帝的信任,似乎可以预见所有后来者的足迹。伟大作家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的预见性,后来的启蒙主义文学者到后现代主义对启蒙的批判,不都是循环着这样一种思考吗?人到底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还是一尊“泥塑的生命”?在上帝的面前,在思考人类究竟应该何以生存这一伟大的命题之时,复仇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三 哈姆雷特悲剧性格的美学意义
  哈姆雷特悲剧性的性格必然导致悲剧的结局。但真正理解悲剧的结局还不是悲剧的实质。悲剧是什么呢?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六章中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这里最为重要的就是对读者情感的陶冶。看完《哈姆雷特》之后,我们会感到极大的震动,而这种感觉的美学意义就是“被震撼之后的情感得到了陶冶”。
  戏剧在于剧情的冲突,而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以描写人及人的自然本性为核心的,在戏剧冲突的建构上,他重在表现人与哈姆雷特、人以及人自身的理智、信念与情感、欲望之间的冲突,而不是像古希腊悲剧那样主要表现人与外部自然力以及人无法掌控的命运的冲突。而理智与情感,信念与欲望必然呈现为人的内在冲突和外在冲突的两种矛盾,而外在冲突根本上又起因于内在精神与心理因素的差异性,并且,外在冲突最终也是为内在冲突服务的。
  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他的悲剧性,而这种悲剧性可以说是依赖于他心理世界的丰富性得以建构的。他的内心冲突是随着为父复仇的戏剧情节逐渐展开并且激化的,而复仇的外在冲突又逐渐让位于他的内在冲突,从而揭示出他的忧郁的悲剧性格特征。他追随理想却又对现实的丑恶感到失望甚至悲观;他深爱着奥菲利亚和母亲乔特鲁德,但又怨恨她们的“脆弱”;他向往人性的善却又深信人自身的恶的渊蔽;他想重整乾坤却又因人性之恶的深重而感到无力回天;他觉得人生无意义又对死后世界充满恐惧……哈姆雷特的内心心理历来为人称道。哈姆雷特在剧中的多次独白,表达了他对社会与人生、生与死、爱与恨、理想与现实多方面的思考;这些独白既有效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哈姆雷特的内心极度丰富,正因此,才形成了他的忧郁性格,也才有了上文分析的“思考”;也正因此,才构成了悲剧,并对读者的心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而这就是被我们称之为悲剧力量给人的心灵的震撼和净化。
  除此之外,《哈姆雷特》的另一特征呈现为崇高。笔者以为,悲剧的特征在于悲剧的剧情和结局,更在于给读者造成的震撼性力量;同时也应强调它的崇高之处,没有这一点,也许是片面的。崇高的美学特征是古罗马古典主义者朗吉努斯提出的,他认为应该把庄严而伟大的思想看作是崇高的首要条件;其次则是强烈而激动的情感。哈姆雷特的思想,完全可以说是庄严而伟大的,他无处不在思考,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人世间的哲学多种多样,一种哲学就有一种活法。在消费时代,金钱、欲望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在疯狂的追逐中,人们的精神失去了重心。所以,时下的文学也便失去了重量,也就不再具备崇高之美。而哈姆雷特的思考却正体现着崇高之美。这种崇高在于它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是一种超越。金钱、权势都已经不是哈姆雷特主要思索的对象。对于权力,莎士比亚在他创作的其他悲剧中也有所论及,如《麦克白》。剧中的主人公麦克白为追逐权力而迷失了本性。那么,权力是什么?波兰评论家杨·科特在评论《麦克白》时指出:“这是一部帝王们争相爬上历史阶梯,又互相推下去的演义史。而推动历史的是贪婪,是‘恶’。”而对哈姆雷特来说,他早已超越了对这些形而下的实物的思考。他是对生存以及如何生进行思考,是对人本身进行思考。所以,我们说他的思考伟大而庄严。
  四 小结
  哈姆雷特的性格是由于生活的变化所致,但实质上却代表着人文主义时期对人的概念的思索。他不能复仇是由于他性格的忧郁与延宕,但延宕是因为他的思考,而这种由于思考而导致的悲剧性结局,则丝毫没有减损悲剧的美学内涵;相反,正因为成为悲剧,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忧郁型的悲剧性格才有了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哈姆莱特》课堂实录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悲剧,被称为莎士比亚“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了一位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忧郁王子”课文节选了第五幕的第二场的高潮部分,在教授本课时如局限于课文,不足以窥见戏剧全貌,也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哈姆莱特》的魅力,因此,本课教学应充分利用影视资料,让学生观看电影《哈姆莱特》,从直观上把握全貌,然后再结合课文节选部分进行文本分析
本文将采取鉴赏式、探讨式、评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拟定2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背景,整体把握《哈姆莱特》全剧,概括基本情节,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概括课文情节要点,结合课文节选部分更深入地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品味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
教学重点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戏剧的悲剧根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观看《哈姆莱特》的剧本与电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知识与能力
1.莎士比亚的相关知识
2.分析戏剧冲突,并从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鉴赏戏剧语言,掌握戏剧语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观赏感受,通过影视与剧本领略戏剧艺术的魅力
2.分析揣摩,懂得分析戏剧冲突及人物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品味欣赏哈姆莱特身上蕴涵的人性魅力及剧本的悲剧力量,初步了解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流露的人文主义思想
师 昨天的电影好看吗?
生 (齐声)好看
师 哈姆莱特是“戏剧之王”莎士比亚留给世界戏剧人物长廊中最为经典也争论最多的形象,不是有句俗语叫做……
生 (齐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师 是啊,每一个读者对哈姆莱特都有他自己的理解,这说明了这个人物形象魅力十足,宛若天上的星星,璀璨夺目,至今许多文学家、哲学家还在津津乐道地评论阐释这个人物,今天我们就随着莎士比亚的如椽巨笔去探索哈姆莱特灵魂深处的魔力,当然我们还是要了解一下作者及背景才能真正深入地理解这个人物,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
多媒体课件展示: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1564年生于英国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他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强烈的爱好20岁后他来到伦敦,先在剧院当勤杂工、马夫,后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晚年回到故乡,1616年逝世莎士比亚勤奋好学,他接触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这些都为他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一生共写了38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也译为《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思想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文艺对封建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莎士比亚就是这一时代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学生掌声)
师 很详细,哪里找到的资料?
生 网上找的
师 很好,因特网是科技发展为我们提供的非常便捷的学习工具,希望我们的同学好好利用它哦,那位同学举手,有问题吗?
生 老师,什么叫“人文主义”呀?
师 很有质疑精神嘛!学问,学问就是要学而问之,值得表扬所谓“人文主义”就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哈姆莱特身上就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哈姆莱特生活的社会背景吧
多媒体课件展示:
剧中的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反映的却是英国当时的社会状况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哈姆莱特有很多经典台词就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请大家回想一下电影,找一些例子来说明
(学生默想,有的在翻阅名著《哈姆莱特》)
生 我记得哈姆莱特在剧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物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行动多么像天使!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肯定人的现实生活,渴望纯洁的友情和真挚的爱情,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对社会所寄托的理想,他聪明热情、敏感善思、能文能武,是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把世界看成是“美好的花园”,那时的哈姆莱特是“快乐的王子”
生 令我最有感触的一句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这时哈姆莱特在经受一系列残酷现实的打击下,曾经的快乐已随风飘逝,他很不幸地看到了现实歌舞升平掩盖下的丑恶“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经过一番深沉的思考,把个人问题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发现“时代一切都脱节了”,甚至断言“丹麦是一座监狱”,这实际上是作者借这已是忧郁王子的哈姆莱特的口揭示了当时英国混乱的社会现实
师 评点非常精彩,所以任何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时代的反映我们已经欣赏过电影,有的同学甚至还阅读过全剧,现在我们先来把握整剧的情节,这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同学们可以简要概括一下情节
(学生动笔概括,老师巡视点拨,时间23分钟)
生 全剧的情节如下: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一位丹麦王子,他本来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念书,回国时他父王已经暴死,母后乔特鲁德已经改嫁给他的叔父——新王克劳狄斯国内谣言纷纭,哈姆莱特对父亲的暴死与母亲的匆促改嫁也感到非常悲愤,又看出到处都是恶事败行,因此一直郁郁不乐正在这时,他父亲的鬼魂在他面前显现,详细告诉他克劳狄斯谋杀自己的罪行,并命他为自己复仇哈姆莱特把这一复仇的任务理解为反对一般罪恶斗争的任务,这就使他心烦意乱,犹豫不决他开始装疯,但他的装疯引起了叔父的怀疑,克劳狄斯派了许多人——哈姆莱特的老同学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甚至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莉娅——来试探哈姆莱特,想由此猜出王子的心事在敌人重重包围之下,哈姆莱特又利用一个戏班子进宫堡演出的机会,把《贡札果谋杀案》稍加改编,以此试探国王演出尚未终场,克劳狄斯便仓皇离去,这样就进一步证实了他的罪行在克劳狄斯的指使下,乔特鲁德召儿子到她房中谈话,哈姆莱特发现有人在帷幕后面偷听,便误以为那人就是克劳狄斯,拔剑把他刺死不料隐藏在那里的不是他叔父,而是他情人奥菲莉娅的父亲、宫内大臣波洛涅斯奥菲莉娅因此而发疯,终于惨死克劳狄斯知道自己的罪恶已被哈姆莱特识破,就设法打发王子出使英国,并写密信给英王,要他把哈姆莱特处死幸而在半途哈姆莱特脱险逃回,克劳狄斯的阴谋未能得逞于是克劳狄斯又设下毒计,让哈姆莱特和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比剑,准备了真剑、毒剑和毒酒,一定要结果哈姆莱特的生命在比剑过程中,母后乔特鲁德误饮了毒酒,毒发身死雷欧提斯用毒剑刺伤了哈姆莱特,但哈姆莱特后来也以夺过来的毒剑刺伤了雷欧提斯在临死以前,雷欧提斯揭发了克劳狄斯的罪恶阴谋,哈姆莱特便用毒剑、毒酒把克劳狄斯也杀死了
师 条理很清楚,美中不足的是不够简练前面同学曾经说过哈姆莱特曾是一位快乐的王子,但后来却变成了“忧郁王子”,其中他到底遭遇了哪些打击呢?
生 被他视为十全十美的理想君王的突然暴死对他打击很大
生 我认为对他打击更大的是那曾被他看成圣母一样纯洁的母亲却在他父王尸骨未寒之时突然下嫁叔父克劳狄斯,这个打击是致命的
生 随着叔父克劳狄斯谋害父王的真相逐步浮出水面后,哈姆莱特原来对世界的看法完全被颠覆了,世界在他眼中已由“美好的花园”堕落为一座令人窒息的“大监狱”,而丹麦还只是其中一座牢房他以前视为美的化身的女性则沦落为“脆弱”的代名词
师 分析得很深刻,应该说,一系列打击虽然销毁了王子的快乐,却也令他真正洞察了这个世界的真相,真正开始严肃地思考人生与生命的真实内涵我们的王子成熟了,他表面疯了,却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重任同学们想想看,我们的王子面临着什么样的重任?
生 当然是要报杀父夺母之仇了
师 对,《哈姆莱特》原来就曾被称为《王子复仇记》,仅仅是复仇吗?
师 他的敌人仅仅是杀父仇人克劳狄斯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争辩激烈)
生 我认为是,因为全剧都是围绕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冲突焦点展开的,而这个冲突就是一个复仇与反复仇的斗争过程
生 我不同意,如果这样说的话就减弱了《哈姆莱特》的思想水平,如果同学们记性不差的话就应该清楚记得,哈姆莱特说过这样的话:“我决心担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样为父报仇实际上成了改造社会的一个具体行动父亲的被谋杀,母亲的改嫁,深深地刺激了哈姆莱特,使他意识到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因此,他要面对的仇人实际上是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人类欲望产生的丑恶势力
师 真是一针见血,面对这样的对手,哈姆莱特采取行动了吗?
生 为了证实谋杀者的罪行,哈姆莱特安排了一场“戏中戏”,剧情与其父被谋杀的情形十分相似这使克劳狄斯惊惶失措,因而暴露了自己并起了除去哈姆莱特的恶毒之心
生 装疯,当哈姆莱特证实了谋杀事件的真实性之后,为了迷惑克劳狄斯就利用了恋人奥菲莉娅的纯真和对他的爱慕而装疯
生 戳穿克劳狄斯借刀杀人的阴谋,并把他的两个走狗送入地狱
师 从同学们的总结中可以看出,哈姆莱特似乎做了许多,但他的复仇计划总好像不怎么顺利,他的复仇行动到底遇到了什么障碍?
(学生议论纷纷,意见分歧很大,时间23分钟)
师 同学们讨论很积极很投入,还是那句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文学阅读允许有不同的感受和见解,但要能言之有据,自圆其说,下面就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生 他母亲的阻挠,不让他杀自己的老公
生 不对,他母亲应该还不知道事情真相,但她确实被克劳狄斯利用了,这不是问题的主要方面我认为,最大的障碍应该在于他面前的罪恶势力实在太大,已经超过了他的能力了,歌德不是说过吗,“一个伟大的事业承担在一个不适宜胜任的人身上”
生 他讲得很有道理,但我觉得,具体一点说,他的对手克劳狄斯太老奸巨猾了,与之相比一向以真善美为毕生追求的哈姆莱特就相形见绌了,换而言之,他斗不过克劳狄斯
生 他们还没说到点子上
师 如此自信
生 我认为哈姆莱特复仇最大的障碍不是克劳狄斯或其他什么人,也不是所谓的罪恶势力,而是他自己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正是哈姆莱特那犹豫不决、瞻前顾后的性格阻碍着他的复仇事业他想的多而做的少,“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本来通过“戏中戏”已印证了克劳狄斯的罪恶,可以采取行动了,可是他却还在精神危机中挣扎,在思虑中焦虑
师 很有见地哦所以很多文学研究者都认为忧郁、延宕是哈姆莱特的两大性格特征,其中延宕指的就是犹豫、拖延所以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正是这样的性格使他错过了一次复仇的绝佳机会,那是什么情况?
生 有一次克劳狄斯正在对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过,哈姆莱特完全可以趁其不备一剑刺死他的仇人,但哈姆莱特却犹犹豫豫,说什么不愿让他的仇人在忏悔中升入天堂,白白地放过了一次天赐良机,真是迂腐至极,看到这里时我真恨不得扇他两个耳光
师 这位同学很可爱,(学生笑)是性情中人哈姆莱特就是这样一位让读者又爱又恨的复杂人物,也正是如此,他身上闪耀的艺术魅力至今令无数读者陶醉其中,那他的复仇事业到底成功还是失败了呢?这个问题我们下课可再探讨
师 今天的作业是回去阅读课文节选的第五幕第二场,思考本场的人物性格、戏剧语言特点
师 (微笑)同学们,19世纪俄国的批评家林斯基称莎士比亚为“戏剧诗人之王”,而《哈姆莱莱》则是莎士比亚“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这位忧郁王子,今天我们将更近距离地去触摸这颗耀眼的钻石请大家阅读课文,简要概括节选部分的情节要点
(学生默读课文,动笔概括要点)
师 请一位同学来展示成果
生 课文包含了以下情节要点:一、哈姆莱特对朋友霍拉旭讲述偷换密信、死里逃生的过程二、奥斯里克来传达比剑之事,被哈姆莱特嘲讽一番三、厅堂比剑,克劳狄斯设下圈套,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双双中毒剑,母后乔特鲁德喝毒酒而死,雷欧提斯临死前揭穿阴谋,哈姆莱特尽最后力量用毒剑刺伤克劳狄斯,并逼他喝下毒酒
师 概括得很不错啊,课文节选部分情节虽然简单,但却是全剧的高潮和结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我们的王子得到了更丰富的展示请同学们结合文本更深入地分析哈姆莱特的个性特征
(学生阅读课文并轻声议论,时间35分钟)
师 现在就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见解,进一步地认识我们的王子
生 哈姆莱特有很强的思辨能力,比如他说的“我们应该承认,有时候一时孟浪,往往反而可以做出一些为我们的深谋密虑所做不成功的事;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来,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这对谨慎与卤莽的关系做了很辩证的分析,我觉得很有道理,实际上也可能是他对自己的犹豫行动已经有了一定的反省了
生 我觉得哈姆莱特生性比较敏感,“当时在我的心里有一种战争,使我不能睡眠;我觉得我的处境比戴了脚镣的叛徒还要难受”这说明他对克劳狄斯的阴谋已有所察觉,对周围的环境有一种天生的敏锐感,及时破解了克劳狄斯的阴谋
师 看来哈姆莱特多愁善感的敏感天性在危机关头救了他一命还有吗?
生 他很机智,偷信,伪造,逃出陷阱,充分显示哈姆莱特具有一颗智慧的脑袋,特别是行动过程中还显示了难得的果断性
生 不对吧,上节课我们不是说哈姆莱特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吗?你怎么能说他果断呢?
(学生议论纷纷,产生激烈的争论)
生 我认为这并不矛盾啊,在整个复仇过程中,哈姆莱特确实表现出犹豫的性格特征,但这并不能绝对地说哈姆莱特在做所有的事情上都是犹豫的,这是静止片面地看问题当哈姆莱特察觉到情况不对时能够当机立断地决定偷信,伪造,借海盗逃离危险境地,这还不能说是果断吗?
师 有道理,我们在分析的时候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先入为主,继续发表见解啊!
生 也有尖酸刻薄的一面,在面对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式的小丑奥斯里克时他毫不留情面地予以冷嘲热讽,戏耍捉弄
生 他那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师 何以见得?
生 很明显嘛,他在对奥斯里克说话时虽然尖刻、讥嘲,不留情面,但他在比剑前对雷欧提斯说的那番话却显得很真挚诚恳,“当着在座众人之前,我承认我隔屋放箭误伤了我的兄弟;我现在要向他请求大度包涵,宽恕我的不是出于故意的罪恶”这番话真诚地感动了雷欧提斯,使他后来迟迟下不了决心伤害哈姆莱特
师 有道理,这说明哈姆莱特的美好天性并没有完全被仇恨所蒙蔽
生 我觉得他还比较卤莽、草率比剑是克劳狄斯设下的恶毒阴谋,其实他已有所察觉,但仍然不顾朋友霍拉旭的劝阻接受挑战
师 结果我们的王子就这样走向了死亡,所幸的是,他能够在临死前手刃仇人,与仇人同归于尽,你们觉得哈姆莱特的复仇是成功还是失败呢?
(学生意见不一,有说成功有说失败的)
生 我认为是成功的,毕竟他最后能够手刃仇人
生 不算成功,本来他可以花更小的代价去完成复仇任务,偏偏由于他的延宕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连累了他的母亲及一个正直的人雷欧提斯,还有他自己,这怎么能说是成功呢?
师 很有道理呀,能不能有更好的结局呢?
生 能,假如哈姆莱特能把握那次良机,假如他能听从霍拉旭的劝告不去比剑
生 这哪能假如哪,哈姆莱特的性格决定了这些“假如”根本不能成为现实,因此,还是那句话“性格决定命运”,哈姆莱特的悲剧命运不可避免
师 这真令人感到痛心也真奇怪,为什么哈姆莱特明明察觉到比剑是一个圈套,他干吗还是硬要往里钻呢?
生 我觉得哈姆莱特在一系列的沉痛打击下已对世界失去信心,正如他的比喻,把整个世界比成一座大的监狱,因此他对生命已失去热情,“一个人既然在离开世界的时候,只能一无所有,那么早早脱身而去,不是更好吗?随他去”既然对生无所谓了,那么,什么阴谋也不在乎了
生 还有,他已经在沉痛打击下不可避免地走向宿命论,既然“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那他还管它什么阴谋诡计呢!
师 精彩,真是鞭辟入里啊,这一场戏有没有特别令人感动的地方?
生 老师,我来说剧中所有人的死都没激起我感情的波澜,因为我觉得像是在看一场闹剧,进入不了角色,所以没有当真但当我看到在哈姆莱特弥留之际托付朋友霍拉旭把他的所作所为昭示世人的时候,霍拉旭却因刻骨铭心的手足友情而痛不欲生地要随友同去时,我的心涌起滚滚热流,禁不住双目泫然了这是一颗多么真挚灿然的心,这是何等珍贵的情,这神圣的情谊,在这样危机四伏的世界里不是救星吗!这伟大的友谊在这暗淡无光的生活里不是太阳吗!这盛开的友爱,在这腐朽风化、物换星移的宇宙中不是与时间同在吗?!
(学生热烈鼓掌)
师 这真是至情至性的表现啊!现在我们来品味一下语言,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是诗剧的语言,既个性化,又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精练优美,富有诗意下面请同学们从剧中找出例子来赏析一下
(学生默读课文并作批注)
师 好,现在请同学们来评一评
生 我觉得他的语言很富有个性化,每个人物说的话都恰如其分地符合他自身的特点,例如,克劳狄斯眼看自己的阴谋诡计即将得逞,在比剑开始时说的一句话:“来,哈姆莱特,来,让我替你们两人和解和解”就是笑里藏刀,很符合他虚伪奸诈的性格特点
生 还有那个小丑奥斯里克,最会的就是阿谀奉承,卖弄一点华丽辞藻,比如他的一段话“他是一位完善的绅士,充满着最卓越的特点,他的态度非常温雅,他的仪表非常英俊;说一句发自衷心的话,他是上流社会的指南针,因为在他身上可以找到一个绅士所应有的品质的总汇”,就极尽谄媚之能事
生 莎士比亚还很善于比喻,剧中哈姆莱特的话里就有丰富精彩的比喻,“你认识这只水苍蝇吗?”“他有许多肥田美壤;一头畜生要是做了一群畜生的主子,就有资格把食槽搬到国王的席上来了他‘咯咯’叫起来简直没个完,可是——我方才也说了——他拥有大批粪土”就把奥斯里克比作“苍蝇”“畜生”辛辣地嘲讽了一番
生 我觉得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还很富有动作性,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比剑前哈姆莱特一反他尖刻、讥嘲的风格说的一段真挚、恳切的话,就使得雷欧提斯在后来揭露克劳提斯的阴谋成为可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生 我觉得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还很富有哲理性,比如“生存,还是毁灭”“女人啊,你的名字叫脆弱”等就很有深度
师 评得很好,同学们的语言鉴赏能力很不错嘛研究英国文学的评论家认为,莎士比亚戏剧是英语的“魔术师”“大胆的创新者”,他能取得如此成就还得归功于他的勤奋与努力,他平时很注意收集生活中的语言,“如饥似渴地用刚从说话人口上热腾腾地摘来的各种新鲜词汇”我们要想写好作文也应该像他一样好,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去品味欣赏莎士比亚的精美的戏剧语言
师 在《哈姆莱特》中,作者的笔触,深入到了人物灵魂的底部,反映出了他们的忧虑与悲哀、愤懑与激越、苦闷与彷徨;通过对白的巧妙运用,透视出了他们复杂深邃的感情世界另外,通过想象而构成的一幕幕奇特怪异的场景,诸如夜半城楼鬼魂的显现,“戏中戏”的巧置机关,荒芜墓地中的戏谑与格斗等等,更是引人注目,动人心弦,充满了浪漫诡谲的色调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领略《哈姆莱特》的魅力
师 今天的作业是回去上网搜集有关莎士比亚的资料,写一篇研究小论文《我心目中的莎士比亚》
情节发展:破解阴谋→嘲弄小丑→比剑→同归于尽
活动与探究
一、哈姆莱特为什么迟迟不动手复仇?这一直是莎士比亚研究者争论不休的问题请同学们回去搜集资料,做更深入的研究,撰写一篇小论文
二、莎士比亚是西方戏剧的顶峰,而中国的关汉卿是中国戏剧的杰出代表,两人都写出了伟大的悲剧,请同学们回去思考研究一下他们的异同
《哈姆莱特》教案
山东省曲阜市第一中学中学& 李士建
1、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课文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 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理解作品的主题
2、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
以上多举的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
《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部名著
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哈姆雷特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恩格斯
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由于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
二、作者简介
1、威廉&8226;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作品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欧洲以至世界文学的高峰之一莎士比亚,日出生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福镇一个富裕市民家庭,少年时代在当地文法学校学习古代语言和文学后家道中落,前往伦敦谋生莎士比亚青年时期在伦敦的剧院里打杂,为看戏的绅士们看管马匹,后来才当上一名雇佣演员这些职务给了他接触各阶层人士的机会,增加了他的生活经验后来,他参加编剧的工作,并且成为剧团的股东他又结识了一些青年新贵族和大学生,扩大了他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接触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这些为他杰出的戏剧创作打下了基础从1590年起至1612年止的二十多年中,莎士比亚一共完成叙事长诗两部、十四行诗一共一百五十四首、戏剧三十七部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2、主要作品
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
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皆大欢喜》
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著名悲剧之一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鲁迅)
2、文艺复兴运动:是以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特点的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思想文艺复兴是一个统一的思想文化运动,这种思想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人文主义所说的“人”,实质上是理想化了的资产阶级自身和资产者个人,其思想基础为人性论:肯定人的价值,赞美人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推崇知识,主张平等
3、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这时的斗争锋芒是针对中世纪封建主义世界观,特别是天主教会的宗教世界观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用人性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等
三、背景介绍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本剧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
四、剧情介绍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
课文节选的是第三幕第二场,讲的是哈姆莱特通过导演一出“戏中戏”来证明叔父的罪行,决心复仇的故事
五、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梳理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 不要作声!谁来了?”):回述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灭了”):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嘲讽
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2、剧中人物关系
哈姆莱特(丹麦王子)&&&&&&&&&&&
克劳狄斯(丹麦国王)
王后(哈姆莱特之母)&&&&&&&&&&&
波洛涅斯(御前大臣)
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
霍拉旭(哈姆雷特之友)
奥斯克里(宫廷大臣)&&&&&&&&&&&
雷欧提斯(奥菲利亚兄长)
六、内容欣赏
1、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呢? 这样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
①哈姆莱特从前往英国的途中逃回丹麦,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②哈姆莱特是否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
③哈姆莱特是否已经觉察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毒?
④雷欧提斯是否会按照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
每一个悬念围绕着和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得逞和哈姆雷特能否避免厄运来展开,这样处理能紧紧扣住读者(观众)的心,使读者(观众)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2、第一部分中,哈姆莱特对好友述说了哪些内容?
①去英国海船上脱险的经过
②向叔父国王复仇的愿望
③对雷欧提斯的歉意和担心
3、第二部分开头,奥斯里克出现时,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表示了什么看法和评价?下文哪里还有对奥斯里克表示同样态度的内容?
对他的厌恶和蔑视他拥有大量土地,和牲口一样
“他在母亲怀里的时候,也要先把他母亲的奶头先恭维几句”,表明对阿谀逢迎的奥斯里克的厌恶
4、奥斯里克对雷欧提斯做了了什么样的评价?为什么?
绅士目的的激起哈姆莱特的决斗激情
5、为什么奥斯里克极力夸张决斗奖品的贵重?
目的是激起哈姆莱特的好胜心
6、奥斯里克是一名善于逢迎,说话文绉绉的宫廷大臣,他来询问哈姆莱特是否愿意和雷欧提斯比剑时,哈姆莱特狠狠地捉弄他一番这个情节轻松诙谐,但并不是剧情发展所必需的,怎么看待这类情节的存在?
奥斯里克来征询哈姆莱特的意见时,拘谨守礼,套话连篇,咬文嚼字,而且反应迟钝,根本意识不到对方对他的嘲讽,哈姆莱特本来就很反感他,因此借机大大捉弄了他一番,制造出不少笑料其实奥斯里克来哈姆莱特这里的任务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作者却饶有兴致地描绘了他自以为文雅知礼实则拘谨呆笨的表现,以及哈姆莱特对他的嘲弄这种情节是插科打诨性的,具有调节欣赏者的情绪、活跃场上气氛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戏曲里,也有类似的情况
7、第三部分开始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见面时,哈姆莱特首先对雷欧提斯表示了什么?
①对误害雷欧提斯父亲的歉意
②对自己误害雷欧提斯父亲的解释
③不愿决斗的心理
8、雷欧提斯提出的必须决斗的理由是什么?停止决斗的条件是什么?
虽然在感情上可以原谅哈姆莱特的过失,但出于贵族的名誉还要举行形式上的决斗
停止决斗的条件是“除非有什么为众人所敬仰的长者告诉我可以跟你捐除宿怨”,暗指是受国王的指使
9、“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
哈姆雷特——克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
哈姆雷特——雷欧提斯(杀父“害”妹之仇)
总之,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尖锐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悲剧由此产生!
10、国王对哈姆雷特说他看好雷欧提斯,而对王后说“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胜利”这是为什么?
国王之所以对哈姆雷特说他看好雷欧提斯,为了激发哈姆雷特的好胜心,使比赛紧张激烈;而对王后说:“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胜利”是因为防备毒剑之计不成,用毒酒作铺垫
七、艺术特色
1、动作化的语言
哈姆雷特&& (二人比剑)又是一剑;你怎么说?
(哈姆雷特:得意,纳闷&&&&
雷欧提斯:激怒,激起斗志)
雷欧提斯&& 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
(雷欧提斯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雷特,希望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
奥斯里克&& 两边都没有中
(体现奥斯里克胆小谨慎的个性)
国王&& 我怕你击不中他
(克劳狄斯使用激将法,迫使雷欧提斯下定决心杀死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
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
(哈姆雷特的话激怒了雷欧提斯,使他刺出致命的一剑)
2、个性化的语言
哈姆雷特的语言: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文中四处写到“命运是预先注定”,“人们要服从命运安排”
克劳狄斯的语言:亲热,和善,阴毒,足见其是一个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家伙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八、品评人物形象
1、概况分析人物形象的规律
①人物的身份、地位、属性
②人物是性情、性格、特点
③人物的阅历、经历、境遇
④人物的行为、心理、感情、表现
⑤人物的思想、修养、道德、品格
⑥人物的典型、价值、意义
举例分析:
鲁侍萍形象
鲁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她正直、善良,但是在周公馆却备受凌辱和压迫大年三十的晚上,被周家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痛不欲生,跳河自杀遇救以后,一直挣扎在社会最底层,含着怨愤生活了三十年生活磨炼了她,使她认清了周朴园的本性,勇敢地控诉周朴园的罪行她以撕毁五千元支票的举动,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表达了她对周朴园的蔑视她的唯一的要求就是“见见我的萍儿”表现出她那纯洁、崇高的母爱&
周朴园形象
周朴园是一个冷酷、自私、虚伪、阴险、狡诈、残酷剥削无产阶级的资本家他年轻时与梅侍萍相爱,本是一件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伟大爱情,他本是一个无阶级意识的善良的富家少爷,却因为被封建礼教下的门当户对和资本家的唯利是图意识所毒害,而逐渐沦为一个冷血的、始乱终弃的纨绔子弟直至后来他逐渐习惯了资本家的不择手段,骗取名誉、金钱、地位他自己也被教化成一个无情虚伪的资本家对后妻采用极端封建的幽禁,对自己的家人采用极端的封建家长专制,对被他抛弃的前妻和儿子因名誉、地位及家庭的原因等表现出极端的冷漠和无情,对工人则采用极端的压榨和剥削面对不期而遇的前妻却用金钱诱骗,暴露出伪善丑恶的心理
当然,周朴园也是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就在他已成为冷血动物之时,他却还保留着侍萍留给他的旧衬衣,旧家具以及相片,他残酷的性格背后,保留着一丝对年轻时爱情的留恋应该说,周朴园也有善良的本性,但他仅存的一些善良和温情却被封建制度所毒害,他既要赶走现在的鲁侍萍,却又保留着梅侍萍的相片,这本身就充满着矛盾他受到现实中自身利益与内心深处真性情的强烈冲击,也受到良知、良心和道德的煎熬和折磨周朴园也是可悲的牺牲品
2、哈姆莱特
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哈姆莱特是丹麦的王子,他在威登堡大学念书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那时,他把世界看成是光彩夺目的美好天地,他认为,“负载万物的大地”,是“一座美好的框架”,“覆盖众生的苍穹”,是“一顶壮丽的帐幕”,是“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特别为文学史家所称道的是哈姆莱特关于人的一段精彩议论:“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种议论,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对社会所寄托的理想,说明哈姆莱特曾经是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正是这种乐观思想,使他将父亲看成一个十全十美的理想君王,将母亲看成圣母一样纯洁的女性父亲是理想的化身,母亲是爱的象征,父亲和母亲的结合便是理想与爱的结合,能使这种结合得以实现和存在的世界自然是“美好的花园”那时的哈姆莱特是“快乐的王子”但是,剧本一开始,世界便已“颠倒混乱”,面对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的严酷现实,哈姆莱特像一夜间遭到严霜袭击的娇花,精神颓唐,痛苦与忧虑使他成了一个“忧郁王子”在昔日的理想被击碎的情况下,他一方面激愤地诅咒这个“冷酷的人间”,一方面又深入地思考与研究生活于其间的人他对世界的看法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严酷的现实,已击碎了他昔日的梦幻;梦幻的破灭,意味着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的破灭,他成了一个面对重重矛盾精神无所寄托的“流浪儿”
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加上他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了他行为上的犹豫,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说的“延宕的王子”
3、悲剧意义
父亲被自己的叔叔杀害,母亲改嫁,居然还下嫁给自己的轼父仇人,爱人发疯后不幸死去,最后连同自己,朋友,母亲都在这场悲剧中被完全吞噬了这一连串悲剧都是源自欲望和仇恨叔叔的贪婪欲望使他作出了违背天理伦常之事,也招致了自己亲侄子的无法泯灭的仇恨,同时也为自己的命运埋下了无法避免的祸根,直至最后家破人亡而小王子呢,因为父亲的死而悲痛万分,又因父亲的鬼魂而萌生了复仇的念头于是步步谋划,想要以自己的力量替父亲报仇,却又要想尽办法保护自己的母亲,却不曾想到意外之事不断发生,母亲、爱人、朋友、自己都一并失去了莎士比亚仿佛在用这样的文字像世人揭示仇恨的可怕,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把锋利无比,还涂满了毒药的双刃剑运用他的人就如同是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在失去理智再刺伤别人的同时,也难免是使自己遍体鳞伤,血肉模糊人类对仇恨的诅咒与排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同样也向人们阐述仇恨比罪恶本身更罪恶无论是怎样的理由,举起仇恨就是一切罪恶与不幸的开端虽然了结这个道理,人类却又不曾摆脱这个幽灵,不断有人为了仇恨害人害己,即使是无尽的鲜血也没能洗刷掉它的存在
俗话说:“一千个观众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试用语言描绘你心目中的哈姆莱特(200字左右)
该剧的悲剧冲突是建立在性格冲突之上的,性格产生了行动,行动导致了冲突,冲突导致了流血,终至造成悲剧哈姆莱特嫉恶如仇的高尚品质,使他把替父复仇、重整乾坤当作他生命的整个存在在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性格注定哈姆莱特走向灭亡哈姆莱特如果是一个麻木不仁的人,也许是个快乐王子,而不是忧郁王子,和他叔叔和平共处,相安无事,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等着继位就可以了正因为他的伟大的本性和不同凡俗的精神境界导致了悲剧的结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哈姆莱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