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牛头小饰物刻的牛头人是什么意思

2当年收件:&&截止:
累计收件:&&&&&&8771件
累计办结:&&&&&&7534件
当年收件:&&&&&&1399件
当年办结:&&&&&&1401件
当月收件:&&&&&&130件
当月办结:&&&&&&128件
县市网上办事导航:
当前位置:&-&&&-&&
  千百年来,沅水流域巫傩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活动盛行。傩面具,又称“鬼脸壳”,就是这种古老文化的产物。
  泸溪的傩面具,做工精细,种类繁多,独树一帜,有12生肖、36诸天罡以及地狱判官、牛头马面等等。在泸溪,从事巫傩面具雕刻制作的艺人,颇有名气的有刘明生、梁铁等。
  初秋时节,走进泸溪浦市,于深巷处,见到了刘明生。他额高脸宽,双眼有神,说话时笑容满面,活像弥勒佛。走进他家,只见工作室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工具,让人目不暇接;展览室里,挂满了神秘、古老的傩面具。
  听说来意之后,为人爽快的刘明生决定展示一下他的木雕手艺。只见,他取出了一段上等桐木,摆正、放平、固定,摆好斧头、锤子、圆凿、方凿、棕线等;然后,拿起锤子与凿子,开始凿刻了。刘明生雕刻技术娴熟,一边凿刻,一边“摆古”(即“讲故事”)。
  64岁的刘明生,出生在沅水岸边。他从小受巫傩文化影响,酷爱雕刻技艺。
  1977年秋,因美术基础好,刘明生进入浦市瓷厂当美工。在这里,他认识了掐泥人的民间艺人王子军。一天,王子军塑了一尊大肚罗汉,刘明生被那憨态可掬的形象深深折服。是夜,工作室的台灯亮了一个通宵……次日清晨,又一尊笑面罗汉诞生了,这便是刘明生的“处女作”。尽管工艺显得粗糙,但是颇为传神。王子军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于是收他为徒。
  刘明生对雕塑有艺术天分,只要稍事指点,就能心领神会,雕出好作品。后来,王子军逢人便道,刘明生是“飞蜈蚣徒弟”,意思是夸其悟性高。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明生又认识了泸溪县白羊溪的雕刻师傅汤明泽。
  那是1985年的夏天,刘明生挑着沉重的工具箱,登上了白羊溪乡水井湾的奇峰寺。一番寒暄后,汤明泽问:“你要雕菩萨,你知道人体比例?”刘明生随口而答:“站七坐五盘三半。”
  汤明泽有意考验刘明生的雕塑水平,要他雕一座黄灵官像,并讲了要求:灵官,左手握九节鞭,右手擒拿乌龙(乌蛇),脚踏风火轮……甚是勇猛。刘明生根据汤明泽的描述,取出纸笔,寥寥几笔,灵官形象便跃然纸上。汤明泽看了非常满意。
  于是,乡民从山下溪边找了段口径簸箕大的旧榔树。这种榔树材质好,十分沉重。当时,上山只有一条脚板宽的茅草路,是乡民拉的拉、推的推、抬的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弄上山顶。
  当时,山上既无水又无电,刘明生无法使用电风扇、电钻、电锯等电器设备。白天,他浑汗如雨,精心雕刻;晚上,他挑灯夜战,反复打磨。半个月后,当黄灵官像出现在人们眼前时,形态夸张,无比勇猛,让大家惊呆了。
  汤明泽知识渊博,多才多艺,通晓佛道,也酷爱书法绘画、写诗填词等传统艺术。雕刻功夫不紧时,油灯下,汤明泽便精心讲解,刘明生则认真学习。
  一天,汤明泽接到“十八罗汉”神像业务,却苦于十八罗汉造型收集不全。刘明生根据江东寺“十八罗汉”的形象,一气呵成,绘了十八张图……汤明泽越来越喜爱刘明生,于是,倾其所有,加以传授。
  如今,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作,刘明生的雕刻技艺已炉火纯青。雕刻间隙,他又把笔者带到展览室,欣赏他的得意之作。只见,两块高2米的樟木上,分别是雷神、电母、牛头、马面、开山、先锋、羊神、狗神,其下面分别雕刻“如意”和“傩”字。刘明生不无自豪地说:“这件作品是我花了3个月时间辛辛苦苦雕刻而成,到吉首参赛获了个奖。”
  细细把玩这件作品,感觉古朴厚重,天然典雅,充满神秘。经过了精心的选材、磨刀、选刀、构思、下刀、打磨、刨光、上色等多道工序雕刻而成,难怪刘明生视若珍宝。
  刘明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采用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的极其夸张的变形手法,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雕刻。他的作品,大多数粗犷、狰狞、怪异、恶猛,少数写实、抽象、庄典和华丽。在色彩上,傩面具注意整体效果,浑厚、凝重、大方。作品多次到北京、澳门等地参展,并被知名人士收藏。2012年夏天,央视四套走遍中国栏目组对其作过报道。
  说话之际,刘明生明静的额头上,渗下了汗水,工作台上散落许多木屑与刨花。尽管还有精刻、打磨、着色、开光等多道工序,可是“雷公”的大致形象,活灵活现地尽展眼前:相貌极其丑陋,眼睑成三角形,眼球突出,嘴巴似鸟,额头正中还有一个“雷”字……“人兽合一”、夸张变形,极具艺术魅力。
  刘明生信心满满地说,涂上色彩之后,“雷公”就更有神了……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www.&&&&责任编辑:周兴云&&打印本页&&关闭本页苗族特色牛头宴
苗族特色牛头宴
参加苗族牛头宴的蒙志相、苗王(中)和达汉吉
苗族牛头宴,又称苗王宴,它实际上是苗族村寨打同年时,苗族寨老款待民族兄弟的一种特有的传统习俗。
进入冬季以后特别是在苗年(春节)期间,苗族群众便适时举办同年芦笙活动。选择同年活动对象非常讲究,一般是姑娘伶俐贤惠、本寨小伙们共同向往的民族村寨,可以是苗族村寨,可以是侗族、瑶族村寨,还可以是壮族和汉族村寨;但是,也有例外,比如两个寨子原来有矛盾纠纷甚至冲突,需要用传统方式改善关系的,其中一方可以主动采取打芦笙同年的方法,诚恳地邀请对方乡亲到本寨打同年,只要对方同意打同年,原来的矛盾纠纷就有可能通过打同年来和平解决、妥善处理,双方关系也将根本性转变。
&&&&苗族芦笙同年,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一般说来,能够成为苗族芦笙同年的村寨,双方具有结盟关系,成为同年以后,一旦对方有外袭和灾难,另一方只要接到对方送来的鸡毛信(稻草火把加四羽鸡毛),必定毫不迟疑地集中全寨力量和武装,立即驰援和求助。长期以来,苗族地区各民族正是依靠这种特有的民族结盟,战胜自然灾害和各种外袭,保存了民族有生力量,并在结盟过程中,相互通婚,共同发展,实现了多元一体发展的目标。
在苗族村寨,是否有结盟的力量,是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只要到苗族寨老家里一望便知道得一清二楚,因为寨老的木楼里,挂着各种年代的牛头,其中最远古的牛头,已经朽烂得只剩下两个牛角,它的历史可以追根溯源到几百年以前的事情,而鲜艳夺目、仍然散发着肉香的牛头,是近年举办的同年活动刚刚挂上去的,它向人们展示苗家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
在融水苗族村寨,特色牛头宴分为三个不同的级别。
最高级别是依直牛头宴。对于苗族村寨而言,最大的同年活动,莫过于两族(村)弃旧嫌联新生、共同抵制外患。这种同年,都是在苗族地区发生重大冲突或流血事件之后,为了求得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处,共同面向未来发展,民族之间、村寨之间的寨老们,经过多方努力,达成共识之后,所举行的民族大团结活动。这种活动,用芦笙同年来搭台,用传统直(苗族埋岩)来固定,由寨老们共同商议,对大家关心的事情达成一致意见,并用“索历”(祭祀)方式编成歌词,在村村寨寨中传唱,成为家喻户晓的理词,人人遵守,个个执行。一旦达成共识或协议,主方便砍牯牛、饮血酒,共同宣誓。宣誓完毕,主方便将牯牛头赠送给客方,客方带着牛头回到村上,连夜用鼎锅煮熟,制作依直牛头宴,用竹签制作串串肉,每家一串;制作牛血酒,每家一碗,大家当场吃了牛肉串,喝了牛血酒,表示愿意与对方结为联盟,同心同德,携手前进。在苗族村寨,每次大的同年依直活动,都有其特定的结盟内容,每次结盟内容,都编成一首苗族依直歌,一直传唱到世世代代、子子孙孙。
次高级别是聚村牛头宴。这是苗族常规性牛头宴,每年芦笙节期间,苗族村寨之间,以芦笙同年方式相互往来,加深感情,增进友谊,使青年男女在同年活动中建立感情,建立美满家庭。这种活动,往往由年轻人提议,经寨老同意,在芦笙坪上用芦笙围住对方芦笙,并挂红纸进行真诚邀请。如果对方也有交往诚意,当即便派出寨老,直接答复,并随后拉着全村老少,一同来到主方村上,住上三天三夜,头天坐妹对歌到天亮,翌日砍牛制作牛宴,款待对方,大家在平坦的沙滩上,或球场上,或木楼里,尽情对歌,纵情饮酒,沉浸在欢乐之中,晚上青年男女继续自由交往到天亮。第三日早上,主方集中全村老少,送包饭,赠牛头,依依不舍地送到村边。客方回到村上,将牛头煮熟,制作串串肉分发大家;将礼物分发成份,家家户户派人前来领取;又制作牛头粥,供大家享用。聚会结束,寨老将牛头清洗干净,挂在木楼上,从此,苗家又多了一个友好村寨。
再高级别是聚族牛头宴。苗族村寨,多数聚族而居,解放以后,每个聚居点建立一个或几个生产队。按照现行管理制度,乡镇下面设立村民委,村民委之下又成立村民小组,每个村民委辖有十个或十几个村民小组。这种意义上的村民小组,实际上是民族聚居的一个点,在民族文化活动中,这样的村民小组,只代表一个族(或支系、宗族),不能代表一个行政村。因而,这个村民小组的对外芦笙活动,实际上只是支系活动。这种村民小组所开展的芦笙同年活动,一般大寨老不参加,所带回来的牛头,也只能举行本村民小组聚族小型活动,如果越级村级活动级别,不是被别人笑话,就是被大村制裁。在融水苗族村寨,只有在高寒山区,由于人口稀少,居住分散,小村小寨才有聚族牛头宴活动。
苗族特色牛头宴,不仅融水盛行,在隆林、西林等苗族地区也十分盛行。
日,我到西林苗寨作客,西林优秀苗家儿女杨文学及其普合乡苗族同胞们宴会之后庄重地给我送上一个全牛(头、尾、四脚),他们反复叮嘱,一定要带回首府,给南宁的苗族同胞们尝个鲜,以便加深对偏远苗寨的印象和相思。当天回到南宁,我不敢怠慢,立即驱车把牛头送到位于南宁市星湖路北二里的苗山乡村土菜馆,交给苗族女企业家潘彩姿、吴雪精心烹饪。
12月15日晚上,我把苗王管炳六及参加第28届南宁苗族苗年节筹备工作的在邕苗族同胞,一起请到苗山菜馆,大家一边品尝西林牛头宴的精美佳肴,一边讨论苗年节的相关细节。苗王对西林同胞特意送来的牛头宴表示感谢:“我们苗族,素有打同年的传统。今天,西林同胞们送来大黄牯牛的牛头,这表明我们苗家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手足情,心连心,都爱美丽的苗山,都爱苗族悠久的历史。让我们铭记和发扬我们苗族的优秀传统,在建设美丽中国进程中,发挥古老民族新的更大的作用!下次西林苗族同胞到邕,我们在邕苗族同胞一定热情地款待他们,并按照苗族风俗习惯,与他们打一次芦笙同年!”
苗家牛头宴,让苗族同胞找到无穷的力量,迈向美好明天的步伐更加坚定不移!
&&&&&&&&&&&&&
日早上写于南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苗族刻道符号中丰富的民族生活习俗信息 苗族刻道符号中丰富的民族生活习俗信息 刻道符号中丰富的民族生活习俗吴思震 .苗族属于南迁民族,也是一个古老的、有着历史悠久的光辉灿烂文化的 民族,其先民在史前创造了当时属最先进文化之一的九黎文化和三苗文化, 之后其政治经济便一度衰落,陷入了不断南迁的困苦的历史长河中。因而苗 族人在历史上发明的很多科学文化往往就处于停滞
状态以至成为了今天的历 史文化遗存。其中,苗族古文字符号就是颇具神秘色彩的文化遗存之一。如 今流传下来的苗族古文字符号主要有刻道符号和剌绣文字符号。而这两种文 字符号尤以刻道符号为复杂,它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字符号雏形,不仅其含意 表达方式独特,蕴含内容宽泛,而且还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类项内 涵…… 在贵州广大苗族地区的民间,以黔东南州的凯里市、施秉县、黄平县、镇 远县为中心,流传着一种叫着“歌棒”的文学艺术载体。这种叫着“歌棒” 的文学艺术载体,就是指苗族人民在一根小木棒上刻上苗族人自己的象形文 字符号,而且以这些文字符号来表达和记录诗歌内容,这种刻录记载有诗歌 内容的刻字木棒就叫做歌棒。苗语直呼为“刻道” ,也即是“刻木”的意思。 歌棒上所刻的符号人们通常就叫作“歌棒符号”或“刻道符号” 。苗族歌棒所 刻的内容,主要是叙述舅爷把向姑妈索取的聘礼刻在枫木棒上,刻好后,要 求姑妈按棒上刻的礼品数字(目)一一交足的过程。这是发生在苗族先民们1 还远处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的故事。这故事也被认为是 今天苗族婚俗的起源之一。刻棒上这些用来表达和记录诗歌内容的符号可能 就是苗族的最早文字符号。 苗族歌棒不论大小长短,除两头用去一部分作为把凭外,歌棒圆柱(或 方柱)的表面自上而下都一般等距离地分为九格,每格中又顺木棒的圆周等 距离地分为三格,也即三个面。棒中每一格内都刻有象形表意的文字符号, 这些文字符号以横、竖、叉、框、点为主要特征,每一个符号都或象形,或 指示,或会意地表达具体的简单意思。这些符号就是苗族刻道符号。这些符 号所表达出来的信息,除叙述前面所提到的故事外,还广泛地包含着诸如民 族宗教崇拜信仰、民族婚俗、民族伦理道德、民族文学、民族性格、民族生 活习惯、民族礼仪、民族服饰文化、民族工艺等等文化类项内涵。可以说这 些符号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早先苗族传统文化生活及其民族生产活动的一种 历史记录。一、刻道符号及其简单含义 刻道符号及其简单含苗族刻道有很多种版本。 虽然不同版本的刻棒其所刻的符号不尽相同, 但 各个刻道版本的符号都不约而同地具有表达民族的各种传统文化类项的功能 和特征。这是刻道符号所具有的一种强烈的民族特性。这种特性也就是苗民 族呈献给世界的另一种认识事物的方式。刻道符号所具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及 民族生产生活的特性,就蕴藏在刻道符号的构图形体及其简单释义中,本文 有必要先把苗族刻道符号的符号构图形体及其相应简单释义同时展现出来供2 人们观赏和研究。在这里,为了论述方便,讲解直观,同时也为了让人感到 通俗易懂,本人只收录了苗族歌棒的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版本,并将其部分 符号和来自民间的对应简单释义给出来 苗族歌棒平面展开图 正面 部分符号表达涵义把凭处三百两白银水牯三百头,马匹 三百骑。 三百只雄鸡,三百 只青鸭 绣花布三百幅,家 机布三百匹。破棒各一半。两包茶,两包盐, 两斗二妈妈米。3 两斤烟叶,两包蛋,两包糖走客。一两银要三两配,一只鸡去九只随。一把戥,一根蓝布包头巾。一把长把青布伞在上格侧面:蒂蒂亲。一两踩门银。二两篚底银。二两送姑娘银。二两六篮面银三两白银送阿妈。4 一对箩筐挑妈妈米。三斗姊妹饭,一束银丝线。一挑(高肩箩筐)水稻米,拿去谢媒人。宝相媒人刻在棒顶背面: 十二头牛在棒底。两匹缎子,两张洗脸帕。做师傅得牛头吃, (我)吃点秤头银。十一头牛刻在中棒。四两老表银。一坛美酒红纸封,青鸭一只筷一双。5 十头牛刻在棒上端。 十头牛刻在棒上端。一口铁锅,一个铜鼎熬粥喝。一个丫头姑娘舂米。以上是苗族歌棒的一个版本的符号及其相应的简单意义。 以上这个版本的 刻道符号其内涵充满了苗族各种传统文化类项内容。在这些符号的外形表征 及其以象形会意方式表达出来的含义中,都不同程度地闪耀着一种民族的思 想,和多姿多彩的苗民族的劳动生产生活气息,特别是在生产生活习俗方面。 刻道符号中的每一个符号,都是一道民俗的直观浓缩;每一个符号的简单释 义,都是一段民族传统文化类项的再现,和民族传统生产生活场景的聚焦。 苗族刻道符号这种表达模式的民族特性,是值得我们去深入认识发掘,和去 深入分析研究的。这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人类文字符号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有着 深远的意义。二、刻道符号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归类分析我们只要在刻道符号及其简单意义中作一些疏理, 就不难发现, 刻道符号 内涵包括着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类项。在此,我们不妨把上文所收入符 号蕴含的部分民族传统文化类项信息作一个归纳归类,以便直观易懂,和深 入理解苗族刻道符号内涵的宽泛性、民族性及其独特性。6 民族服饰文化。 “绣花布三百幅” 1、民族服饰文化。上文所收入的符号的简单释义中, 说明当时的苗族人衣饰酷爱挑花剌绣,有以绣花为衣物装饰品的习俗。同时 也反映了苗族挑花剌绣的历史之悠久。 “家机布三百匹”说明了当时苗族人所 穿着的衣料和衣料的来源。 “一根蓝布包头巾,一条蓝布缠腰带”反映了当时 苗族人的一种男式装束,这种装束已成为一定习惯,是一种雍容华贵的礼仪 性时尚。 2、民族传统生产生活习俗。符号含义中的“家机布三百匹” 民族传统生产生活习俗。 ,指明了早 先苗族人的布料生产工艺状况及其习俗。另外,上文符号及其含义中的“篚” 、 “篮”“箩筐”“高肩箩”都是苗族人最常用的生产 、 、 生活传统工具,一直到今天苗山苗寨的人们都还在用。 特别是其中的“高肩箩” ,为一种齐肩高的高位担挑箩 筐,民族特质气息很是浓厚。再如“一把青布伞” ,在 过去,苗族人出门赶集和走亲访友都习惯性地带上一 把伞沿如蝙蝠翅膀沿的青布伞,因而俗称“蝙蝠伞” (Hseet gux nix) ,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又如“一个丫头舂米” ,是因为在苗族民间 生产生活习俗中,用于舂米的碓尾旁常立栽着一根上 端天然长着个大枝丫的碗口粗的木桩,以枝丫作为舂碓人的扶手以便能持久 省力地舂米(这里的丫头不指女婢) 。这是苗族人传统劳动生产生活文化的一 个场景再现。 民族传统工艺文化。 ,说明挑花剌绣 3、民族传统工艺文化。刻道符号中的“绣花布三百幅” 工艺颇为盛行,也颇被苗族人看重,用各种色彩挑花剌绣来装饰衣物已是当7 时苗族人的衣饰审美时尚。 “篚”“篮”“箩筐”“高肩箩”等都是劳动生产 、 、 、 生活化的篾编织或藤条编织工艺品,既具极高的审美艺术价值,又具高度的 实用价值。这些东西作为礼仪往来用品时,都渡上桐油,篾破精细,或乌黄 铮亮,或金黄耀眼,或染以五彩,精妙绝伦。 民族心理性格和民族伦理道德 “破棒各一半,开亲是一家”显示了 和民族伦理道德。 4、民族心理性格和民族伦理道德。 凡事都公平对待的豪爽性格和洒脱直快的苗族人外交习性。挑“妈妈米”“妈 、 妈饭”“三百两白银送阿妈”等反映了受母亲养育之恩而感恩图报的重母敬 、 母的一种善良思想品德和美好的内心精神世界。这首先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遗 存。它内在地表现为一种民族心理素质和民族性格,是一种民族伦理道德规 范。直到现在,苗族人统称“父母亲”时仍把“母”放在称呼的前位,即称 为“妈爸”“一口破铜鼎煮粥喝”并不是说这鼎罐是要破的,也并不是要“煮 。 粥喝” ,而是苗族人在交际语言中自贬家门的一种不张扬、不夸饰、含蓄平实 的个性。这种表达方式已成为一种 文化个性,是不能简单地以“外交辞令” 冠之的。当今在苗族地区,都还广泛地普遍沿习和存在着这种现象。如“不 嫌我家穷就来接我女儿去做儿媳”等等之类,这些都是一种民族文化性格习 惯。 5、民族原始宗教崇拜和信仰。在苗族刻道符号中,分别单独三次刻十二 民族原始宗教崇拜和信仰。 头牛、十一头牛、十头牛和另刻三百头雄牯。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的 稻耕民族,以牛特别是水牛为重,水牛一直成为崇拜对象之一,并以之为图 腾。这在苗族古歌《牛的来历》 (Des nix des niak)中已讲述得十分全面具 体。因而这里边刻的牛的数量,不仅表示财富的象征,而更是原始宗教崇拜 的突显,作为聘礼体现的表层含义是财富,但深层内涵着的原始宗教崇拜和8 宗教信仰是第一位的。故此刻棒上所刻有关牛的内容,既包括了口碑文学《牛 的来历》的故事传说,又包含了苗族人以牛为贵、以牛为聘礼订亲的婚姻习 俗,但引起这些现象的发生却都是由于原始宗教信仰崇拜的结果。至今广大 苗族地区婚男嫁女都还很大程度保持着以水牛作为订亲或陪嫁的习俗。在苗 族“刻道”诗歌叙述的传说故事中,所用来“刻道”的木料也是有考究的, 诗歌中讲用枫木树刻道,是源于枫木是苗族人传说中的“妈妈树” ,是苗族人 眼里的始祖。用枫木作为刻道符号的载体,在苗族人心目中具有一种潜在的 权威性力量和公正性力量。这是原始宗教崇拜直接影响的结果。 6、民族婚俗文化。苗族的婚俗很有特色,而且在整个婚俗文化中还有很 民族婚俗文化。 多个具体别致的构成环节。 这些都是苗族婚俗文化的构 成因子。 上文收入的刻道符号内涵所表现出来的婚俗文 化主要有:以牛订亲和陪嫁的习俗;男家送往女家的聘 礼有公鸡、青鸭、茶叶、盐、旱烟叶、蛋、两包糖、妈 妈米、踩门银、老表银、篚底银、篮面银、谢阿妈养育 银、妈妈饭(糯米) 、绣花布、送新娘寨上姑娘的姑娘 银、送新娘寨上姑娘食用的姊妹饭、和送新娘寨上姑娘 用的银丝线、红纸封口的美酒一坛,并配以青鸭一只, 筷子、酒杯各一对于坛口,等等。这些每一道聘礼的实 现过程都是婚俗的一道环节, 每一个环节都是一道民俗 文化景观。其中的一些环节也具有苗族普通民俗内涵和功能。如“一只鸡去 九只跟”讲的就是这个功能。它说的就是第一只鸡作为聘礼送到女家之后, 女嫁到男家,每当逢年过节或在农闲时间里,女回娘家时都需得带一只鸡去9 看望其“妈爸”这一礼俗涵义。 “蒂蒂亲”涵义是指或近或远地总是保持有一 定的姻亲关系。这也是丰富多彩的苗族婚俗文化内部有机构成之一,苗族人 有在较熟悉的亲朋好友圈子中联姻的习惯,以便于了解对方家庭状况,苗族 人内部通俗把称为开“转转亲” 。 刻道符号内容表现出来的民族传统文化类项是很多的,还有诸如走亲习 俗、巫文化、饮食文化等等,因限于篇幅,在此就不再都一一归纳归类罗列 出来了。况且,前面说过,苗族刻道有很多版本,不同版本的刻道符号及其 包括的民族传统文化类项含义和表现的具体婚俗环节是各有不同的,然而不 同的符号却几乎都不约而同地各自具有表现民族传统文化气息包括民俗、民 族历史、民族工艺、民放文学、民族性格、民族礼仪、民族服饰、及民族生 产生活习惯等各方面文化类项的功能。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而且其内容都 总是符合苗族传统婚姻的总文化,都各是总文化中的一个方面。对此,纵使 归纳归类也是难以力能从心的,和难以操作及面面俱到的。因而本文只选用 一个版本来作示范性地解读和解构,以期能对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研究人类 交往行为学、研究苗族先民创造的文字符号、和研究苗族古文字符号与古汉 字钟鼎文之关系的朋友们,以及对国人了解人类历史和中国历史的某一个方 面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三、刻道符号内涵中文化类项的互渗性特征刻道符号中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类项信息,并不是完全仅仅只由上文中 归类归纳这个维度表现出来。上文中的文化类项归类归纳只是对刻道符号内10 涵的一种解读形式和一种认识形式,它只是一种单项剥离。 事实上,在苗族刻道符号中,每一个符号其含义所表达出来的信息都是 复合的,多重的,都是具有多重文 化类项交织在一起的。单以刻道符 号内涵包括的各种民族传统文化类 项本身而言,就都是刻道诗歌内容 叙述的婚俗文化显现出来的。这说 明(在当今苗族现实社会生活中也 是这样)各个文化类项之间是紧紧 联系着的,总是纠缠在一起的,彼 此之间往往都相互包含着,凝附着。 如符号“ ”表示的“二两篚底银”就是一个多重文化类项互相交织叠加在一 起的典型。篚是一种用竹篾或藤条编织制成的一种民族生产生活用品,属篮 类,外形略似竹篮,一般呈广口式圆形或椭圆形,工艺非常精致,都渡着桐 油, 是苗族人传统上生产生活特别是礼仪性交际往来使用的工艺品。 “篚底银” 是一种古老的民族礼仪习俗和婚俗习惯,篚中放置绣花布或衣物(盛装)之 类东西作为婚嫁及订亲聘礼(或回礼) ,或者在进行“拜亲”和“走汗” (苗 族女性打老庚第一次走访仪式)礼时,须于篚底放上二两白银垫底,即“衣 衫带银”之意,以寄寓华丽富贵。中国辛亥革命后改为放置银元,新中国成 立之后改为 1.20 元或 12 元人民币。仅这么一个符号就蕴含了苗族生产生活 习俗、精湛的民族手工艺、丰富多彩的民族婚姻礼仪习俗三个方面的文化内 涵。可见刻道符号是记录苗族人传统文化生活信息的载体,是苗族悠久的和11 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凝结与浓缩。苗族人在颂唱和阐述歌棒上符号所记录的 诗歌段时,就是对这些符号所包括的丰富内涵进行信息释放和文化解压缩。 由上,我们知道,在民族文化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规律,即民族文化在本 质上是趋于整合的,各种文化类项从空间共同组合形成一种具有内在统一精 神和价值取向的民族文化模式,这种民族文化模式把其中每一个文化类项个 体的行为内容包容和合理分配于文化整体之中,并分别赋予它们特定意义; 每一个文化类项个体都代表着民族生产生活样式的一个方面,而这每一个方 面往往都是相互包容渗透着的,相互交织凝附在一起的。苗族刻道符号所反 映的民族文化信息内涵中,各种文化类项虽是一种空间并存的状态,但当刻 道符号代表的诗歌段陈述到某个民族文化类项时,往往也同时陈述了一些凝 附着的其它文化类项,并牵涉出或辐射到别的相关文化类项。因此可以说, 苗族刻道符号所包容的民族文化类项信息,实质上就是苗族整个婚俗文化和 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整合。从这个维度即文化类项既空间并存又内在互渗地 统一于一个文化整体的维度来观察,刻道符号所包容的民族文化类项信息则 更宽泛,其外延更深远。四、结束语通过以上不同维度的关于苗族刻道符号内涵中民族文化类项信息的观察 与探讨,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和看到,苗族刻道符号包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 文化类项信息是一点不过誉的。虽然不应当也不主张把刻道符号包括的民族 文化类项信息的丰富程度夸大到极端或牵涉得过远过多,形成一种外挂式的12 外在的文化类项大汇集观点,但是也必须看到符号含义包括民族文化类项信 息的宽泛,看到符号本身是一种文明的特征,总是凝附着苗族人这样那样的 劳动生产生活信息,这些信息众多地反映在符号涵义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 精神,一种价值,和一种民族的认识。当然,也是苗族人的一种行为方式。 苗族刻道符号所体现广泛民族文化类项信息的过程,在体现苗族人高度 的艺术思想和丰富的想向力及其创造精神的同时,其内在的那种精神,那种认 识,还通过内在的机理方式,规范和制约苗族人的经济政治活动,对整个苗 族人社会的运行产生影响,甚至在负面上还成为苗族人社会转型的阻滞力, 难以与外来文化形成文明与文明间的对话。因此,刻道符号丰富的民族文化 类项内涵的表现形式,来自于苗族人的认识行动和文化模式整体,是苗族人 原始文化模式上的自由自在的思想表现和朴素思想认识观念的原貌遗存。13
苗族古文字符号及其内涵的丰富生活习俗―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牛头层皮革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