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悼王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为什么没有秦孝公的成功

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当时诸侯国的变法史实_百度作业帮
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当时诸侯国的变法史实
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当时诸侯国的变法史实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法家思想在秦国占统治地位;但其实行的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秦朝产生了消极影响 春秋时期重要的改革:   公元前685年,齐国管仲改革,管仲辅佐齐桓公,采取措施:   ⒈政治上,国野分治,士农工商分业定居.   ⒉军事上,建立军政合一的军事体制.   ⒊经济上,实行“相地而衰征”,盐铁官营等措施.   结果使齐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为齐桓公的称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战国时期的重要变法:   ⒈魏国李悝变法,李悝辅佐魏文侯,变法内容:   政治上,打击旧贵族,无功不受爵.经济上,发展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另外,制定《法経》维护郡县政权.   结果巩固了统治,实现了富国强兵,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   ⒉楚国吴起变法,吴起辅佐楚悼王,变法内容:   政治上,实行三世无功而收爵禄.裁汰冗官.军事上,严明军纪,提高战斗力,建立武卒制.   结果使楚国由弱转强,但楚悼王死后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变法失败.   ⒊韩国韩昭侯任用申不害变法,申不害以“术”治天下,主张依法办事.   ⒋秦国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和350年,商鞅辅佐秦孝公,进行两次变法.   ⑴废井田,开阡陌.⑵奖励军功,军功爵制.⑶推行县制,实行连坐.⑷迁都咸阳,制定秦律.⑸统一度量衡.⑺焚诗书,禁游学.   影响: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使秦国迅速崛起,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然而,变法触及旧贵族利益,商鞅被处死,但新法却深入人心.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400-606-3393
今日:3017套总数:4944503套专访:2573部会员:5127847位
当前位置:
& 2013届高考一轮复习课件历史选修1 第2单元《商鞅变法》
2013届高考一轮复习课件历史选修1 第2单元《商鞅变法》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人教版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169次
资料类型:
文档大小:1.19M
所属点数: 2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2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594年,雅典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取消公私债务,恢复债奴的公民身份,永远禁止把雅典公民沦为奴隶;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工商业经济,保护新兴工商业者的政策措施;他将人民按财产分为四个等级,各自拥有不同的政治权利。克里斯提尼改革将全国划为十个地区,其重新划分选区的目的在于抽掉一些贵族势力的基础,“以便让多数的人可以参加到政府中来”。 材料二: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设立军功爵制度,按照爵位高低可以享受各种政治、经济特权,包括占有耕地、住宅、奴隶;采取严厉的抑商政策,立法将工商业者沦为奴隶;推行什伍连坐制度,还规定轻罪重刑,禁止儒家学说传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雅典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 (2)结合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分析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实行不同政策的原因。 【解析】第(1)问对比材料一、二内容,找出异同点。要注意梭伦改革扩大民主的基础,而商鞅变法加强中央集权。第(2)问从两次改革背景来分析当时的社会矛盾。 【参考答案】(1)异:雅典改革禁止把公民沦为奴隶,而商鞅变法将工商业者沦为奴隶;雅典鼓励发展工商业,商鞅则采取严厉的抑商政策;雅典改革按财产分享不同的政治权利,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雅典改革扩大民主的基础,商鞅变法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答出三点即可) 同:打击旧贵族势力;改革涉及经济、政治等各方面。 (2)战国时期主要矛盾是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矛盾,商鞅变法措施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政治要求;梭伦时期雅典平民与贵族矛盾激化,梭伦改革措施在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矛盾,巩固雅典民主政治的阶级基础。 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历史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商鞅变法起了关键的作用。在掌握商鞅变法基本史实的基础上,了解其他一些变法情况,更好地认识商鞅变法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学习本单元要与必修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必修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等内容相联系。 1.体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体会一定时期的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2.认识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井田制。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 公元前7世纪,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 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 公元前408年,秦国初租禾。 战国时期(前475—前221): 公元前400年左右,魏文侯改革,任用李悝、吴起变法。 公元前382年,楚国吴起变法。 公元前379年,秦献公变法,推行县制。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发出“求贤令”,商鞅来到秦国。 1.课程标准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2.高考考点 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以商鞅为左庶长,变法革新。 公元前355年,韩昭侯任用申不害变法。 秦朝(前221—前207):改县制为郡县制。
3.高考真题 【例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 【参考答案】(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结果:“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
【例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大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 ——摘编自《中国通史》 材料二: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请回答: (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解析】第(1)问不同之处,可从时代背景、具体内容、影响进行比较。第(2)问可从人物性格、阶级立场、采取的方式或手段、所受阻力、民众的支持等方面思考。 【参考答案】(1)吴起变法主要是针对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商鞅变法是全面的改革,建立了较完备的制度。 (2)商鞅变法历时19年,分先后两次逐步推行,注重取信于民和制度保证。吴起变法抑制贵族,打击对象明确,但使自己孤立;变法急于求成,时间短暂,许多措施难以实施。
【知识梳理】
【重难突破】 1.商鞅变法的社会条件 战国时期处于大动荡的时代,各国面临政治经济制度的重建,变法风潮席卷各国。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推动当时的社会变革。同时,新的生产方式正在推广,新兴地主阶级在成长中,都成为改革的重要条件。 商鞅变法的成功也和秦国统治者的锐意进取有关。秦国有着摆脱落后,实现富国强兵的迫切需要,秦献公废除用人殉葬的恶习;由雍迁都栎阳;允许商业活动。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吸引有志之士。 而从个人角度来说,商鞅的政治才华也很重要,他以变法强国之术游说秦孝公;积极与反对派辩论,宣传变法,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南门徙木,取信于民,严厉打击破坏新法的人。 2.商鞅变法对中国后世制度的影响 (1)选官用人制度由商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向军功禄爵制度转变。初步打破血缘氏族对政治的把持,在古代用人制度发展史上是一次进步。 (2)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被秦始皇所沿袭,并影响中国近两千年。 (3)其军事改革对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影响巨大,兵器制造、战略谋划、后勤保障形成体系,以禄爵激发士兵斗志,战斗力强,军纪严明。 (4)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是“农战”和“法治”。其重农主张影响深远,从根本上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以严刑峻法治国能够彻底打击旧贵族势力,但激化了社会矛盾,教训被后世所吸取。 【他山之石】 1.商鞅变法中的什伍制度: (1)概念: 商鞅将百姓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进行编制,凡被编入什伍的在籍成年男子都是国家的后备兵源。他们随时承担被征调从军作战的义务。 (2)作用: 保证了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 (3)相关: 什伍连坐制度。商鞅规定什伍互相监督,一家有罪,其余几家必须告发,否则连坐。加强了管理和控制,切实有效地行使政府权力。连坐制度也被后世许多帝王采用,是一种残酷的株连政策。 2.商鞅变法中的思想专制措施: 商鞅采取焚烧诗书政策,他认为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于国有害,是耕战政策、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大敌,应当毁灭。此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商鞅的燔诗书是一脉相承的。 3.司马迁在《商君列传》中评价商鞅“其天资刻薄人也”: 但从法家角度看,商鞅的性格却正是当时法家所崇尚的“无亲、功利、法度”的体现,这种性格导致了商鞅的不畏权贵和执法如山,改革才取得巨大成效。秦之后的中国,逐渐将儒家的礼义作为主流思想,在儒家的治国理念下,权大于法、因人废法的事情屡见不鲜,社会权贵的法律意识淡薄,法不阿贵成为一句空谈。因此,商鞅的“天资刻薄人也”并不见得全是贬义。 4.岳麓版的不同说法: (1)世卿世禄制: 岳麓版教材强调了春秋时期各国改革触及到了经济基础,但并未触及上层建筑,因此在战国时期,废除世卿世禄制便成为了变法的根本任务。 (2)李悝的《法经》: 是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强调法治,对商鞅变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5.魏文侯变法: 揭开战国变法序幕,先后任用李悝、吴起改革,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否定了世卿世禄制,改革吏治,削弱贵族特权;“尽地力”“废沟洫”——破坏井田制;强调法治,颁布中国第一部法典《法经》——维护秩序,稳定政局;建立强大军队“武卒”(吴起)——使得“秦兵不敢东向”。
一、选择题 1.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主要是为了(
) A.革新中国婚姻制度
B.发展农业生产 C.打击旧贵族势力
D.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解析】商鞅变法强制推行这一措施的直接目的是发展农业生产,但根本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因此正确选项为D项。
D 2.(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 A.新兴地主
B.立功将士 C.没落贵族
D.富裕农民
C 【解析】“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大意是:“大臣权力太重会危及国家,左右近臣太亲会危及自身。现在国内连妇女、儿童都说法令是商君的法令,并不说是大王的法令。这样,君反为人主,而大王反变为人臣了。况且商君本来就是大王的仇人,希望大王想办法对付他吧”,结合所学,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守旧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文中的“人”应指没落贵族,本题选C项。
3.《商君书》说:“人君而有好恶,故民可治也。人君不可以不审好恶。好恶者,赏罚之本也。夫人情好爵禄而恶刑罚。人君设二者以御民之志而主所欲焉。”这说明商鞅推行赏罚分明的禄爵制度最主要的理由是(
) A.君主专制的意愿 B.人民愚昧无知容易驱使 C.君主高尚道德的感召力 D.百姓喜爵禄而憎刑罚的心理
【解析】据文中“夫人情好爵禄而恶刑罚”可知答案为D。
D 4.《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农耕经济的繁荣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统一度量衡主要是由于农耕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反映了商品交流与发展频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C 5.中国的户籍制度开始于春秋时期齐国的“定四民之居”。秦献公时期秦国开始实行“户籍相伍”,至商鞅变法时期发展为“什伍连坐”。在商鞅变法时,户籍制度增加的职能是(
) A.加强统治者对人民的统治
B.方便政府统计人口 C.政府派发徭役兵役的依据
D.征收田赋的依据
【解析】户籍制度中的连坐是统治者统治人民的手段。答案选A。
A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李悝确立了一条基本的政治和法律原则,即“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说苑·政理》)具体体现在经济和社会治理方面是“废沟洫”“尽地力”“善平籴”三项,分别为魏国的土地私有制、耕作制度以及粮食交易制度制定了法规……总体上讲,《法经》已经基本囊括了近代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典的主要内容。《晋书·刑法志》说:“商君受之以相秦。汉承秦制,萧何定律……”基本上都是参照李悝的《法经》损益而成的。 ——摘自唐晋《三晋法家与孟子》 材料二:农为政首,稷食民先。澍雨丰治,所宜敦劝。其令畿内严加课督,堕业者申以楚挞,力田者具以外闻。 ——北魏孝文帝诏令(496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悝变法与商鞅变法内容相似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农业方面的异同。 【参考答案】(1)战国时代,诸侯争霸,谋求富国强兵。政治上都需要打破世卿世禄制,建立中央集权;经济上都需要打破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发展经济,富国强兵;都是法家代表人物,主张以法治国。 (2)同:重农务本;发展自耕农经济。 异:商鞅变法通过土地私有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孝文帝改革通过土地国有制保障农民对土地的需求(均田制)。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秦卒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军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战国策·韩策一》 材料二: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材料一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这一现象对后世影响如何? (2)据材料二,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有何认识?
【解析】对于第(1)问,出现“夫秦卒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与怯夫也” 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商鞅变法的军事措施得力,即军功爵制的实行,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对于第(2)问,要从商鞅悲剧中挖掘出认识,认识到任何一次改革都触动守旧势力,都会阻力重重,作为改革家要有牺牲精神。
【参考答案】(1)说明: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建立什伍组织又保证了国家的兵源。影响:为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提供了军事保障。 (2)原因: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势力,遭到其反对;秦孝公死后,变法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者。认识:改革既然要除旧布新,就会触及旧贵族和特权者的既得利益;在改革的道路上荆棘丛生,障碍重重。改革家不仅需要远见卓识,而且需要无私无畏。
8.阅读下列材料: 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经济政策及目的。 (2)材料所反映的改革措施,给中国的制度带来了什么巨变?
【解析】第(1)问,审题“经济政策”,材料中的非经济政策要去除,目的要从材料中多次出现的“赋”入手。第(2)问,变化,要进行“从……到……”的表述,从“制度”角度分列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 【参考答案】(1)政策: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目的:保障农耕经济发展(富国),保障政府财政税收。 (2)巨变:从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变;从井田制向地主制经济转变。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客服总机:400-606-99777 业务传真:010- 客服邮箱:Copyright &2006 - 2015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100390号①在诸侯争霸中取得有利的地位。 ②应该根据现实情况,对国家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地方进行改革。而且,只要是对社会和生产力在有推动作用的政策和措施都要实行。 ③商鞅虽然死了,但他的改革为秦国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所以,他人死了,但规格是成功的,毕竟,在当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成为七个国家中最强大的国家,为以后消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④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紧跟时代发展;改革要有良好的环境。启示: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富强.;我们要像商鞅那样,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2016届江苏兴化市七年级上期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问答题
材料解析:(10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是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向前发展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原文大意: 管仲辅佐桓公,在诸侯中称霸,一统天下,老百姓到现在还受到他的恩惠。材料二: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材料三: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原文大意: 魏主决心改变鲜卑族风俗,召见群臣。……魏主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为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 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材料四: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原文大意:魏主颁下诏书,认为:“北方人把土 叫做拓,后来又叫做跋。魏国的祖先源自黄帝,因尊崇土德的缘故成了大王,所以称作拓跋氏。那泥土,黄颜色中的一种,是万物最初的源头;应该改姓元。各位有功之臣以及从代郡来的老家族的人,姓中有的是复姓,都要改为简单易记的姓。(1)材料一中“霸诸侯”的国君是谁?根据材料一指出,他任用谁为相,改革内政,首先称霸的?(2分)(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中的哪两项内容?这一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3分)(3)材料三中的“魏主”是谁?材料三反映了他的哪一项改革措施?材料四反映了他的哪一项改革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4分)(4)当前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正向全面深化推进,请从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角度谈谈你从以上史实中获得的启示。(1分)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学年四川省七年级下期第三次过程评价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王绾说:“现在天下初定,应该实行分封制。”廷尉李斯说:“不行,当初周就是因为分封,诸侯的权力太大,造成长年战争的局面,现在应该实行郡县制。”他们都说自己的建议好,向秦始皇推荐。
材料二:有一天,原齐国的赵二拿着一串钱(刀币)来到街上,准备买牛,可是他发现街上的人进行买卖时争吵不休,原来他们拿着各自的钱,谁也不愿意接受对方的钱。赵二看了看手中的刀币叹了口气,丧气的走了。
材料三:一次,王五(原魏国人)到街上买了二尺布,可回到家里自己一量不足两尺。于是他去找卖布的老板退货,可老板(原秦国人)坚持认为自己给足了尺寸,坚决不退,两人把官司打到了秦始皇那里,
材料四:秦始皇发布了一封诏书,到南方(原楚国),但这里的官吏却看不懂诏书的内容。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2)秦始皇是如何解决材料中所出现的这些问题的?
(3)你认为秦始皇在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功绩是什么?请说出理由。
科目:初中历史
题型:解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丞相王绾说:“现在天下初定,应该实行分封制。”廷尉李斯说:“不行,当初周就是因为分封,诸侯的权力太大,造成长年战争的局面,现在应该实行郡县制。”他们都说自己的建议好,向秦始皇推荐。材料二:有一天,原齐国的赵二拿着一串钱(刀币)来到街上,准备买牛,可是他发现街上的人进行买卖时争吵不休,原来他们拿着各自的钱,谁也不愿意接受对方的钱。赵二看了看手中的刀币叹了口气,丧气的走了。材料三:一次,王五(原魏国人)到街上买了二尺布,可回到家里自己一量不足两尺。于是他去找卖布的老板退货,可老板(原秦国人)坚持认为自己给足了尺寸,坚决不退,两人把官司打到了秦始皇那里,材料四:秦始皇发布了一封诏书,到南方(原楚国),但这里的官吏却看不懂诏书的内容。请回答:(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2)秦始皇是如何解决材料中所出现的这些问题的?(3)你认为秦始皇在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功绩是什么?请说出理由。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同步题
题型: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统一前,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战争频繁,严重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嬴政掌权后,采取两方面的措施:搜罗任用外来人才,如楚国的李斯、魏国的尉缭;部署统一全国的策略,秦王采纳李斯的建议,从弱小的韩国开刀,先扫除两翼,最后灭齐。材料二:秦朝的徭役非常繁重,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到官府登记,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据估计,当时全国人口有2000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30万,南戍五岭50多万,修建阿房官、骊山陵墓又70多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300万人。请回答:(1)阅读材料一,分析秦统一的背景是怎样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秦王嬴政最终实现统一具备了哪些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叙述秦统一有何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材料二,指出秦暴政的表现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你的理解,谈谈从上述材料中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商鞅变法为什么能成功为什麽秦囯的贵族势力不严反对?如果说有秦王的支持的话,那吴起为什麽失败了,他不是也有楚王的支持吗,而且,商鞅既然有秦王支持,为什麽又将他车裂了?但又沿用他的变法?看起来好矛盾啊,_百度作业帮
商鞅变法为什么能成功为什麽秦囯的贵族势力不严反对?如果说有秦王的支持的话,那吴起为什麽失败了,他不是也有楚王的支持吗,而且,商鞅既然有秦王支持,为什麽又将他车裂了?但又沿用他的变法?看起来好矛盾啊,
为什麽秦囯的贵族势力不严反对?如果说有秦王的支持的话,那吴起为什麽失败了,他不是也有楚王的支持吗,而且,商鞅既然有秦王支持,为什麽又将他车裂了?但又沿用他的变法?看起来好矛盾啊,初中对这个问题没细想,现在求对历史有一定见解的高手给点答案.
两者变法非常相似,都是支持他变法的君主死后,新任的君主不再支持他们的变法,于是就把他们都处决掉了.变法主角:
吴起,卫国人,拜孔子的学生曾子为师.史书记载他杀妻求将,母死不归,贪财好色,刻暴少恩.  
商鞅,卫国人,喜欢刑法之术.史书记载他刻薄寡恩. 结识国君:
吴起在楚国时,楚悼王知道吴起的贤明,所以拜他为相.  
商鞅听说秦孝公在国中求贤,来到秦过分别以帝道、王道、霸道三说秦孝公.变法前期遇到的阻力:
吴起在楚国变法时,不仅有许多旧贵族反对,而且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也还有道家的反对.但是,吴起没有被反对者吓倒,还是坚决地实行变法.  
商鞅变法前期,商鞅怕贸然变法,天下人会议论.所以采取了愚民政策,还舌战群儒,说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秦孝公决定变法. 变法内容:
吴起变法——其一、凡是封君传到第三代时,就收回其爵禄;废除公族中疏远者的特殊待遇,把一些旧贵族迁移到荒凉的地区.这就从政治上和经济上削弱了旧贵族的势力.其二、精简无关紧要的官职,削减过高的官吏俸禄,把节省下的经费用来训练战士.其三、整顿吏治,要求官吏“私不害公”,不计毁誉,一心为地主政权效力.   商鞅变法——政治上,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斩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推行县制.经济上,实行土地私有制,废井田制,重农抑商.文化上,统一度量衡. 变法延续时间:
吴起变法公元前408年,仅一年;
商鞅变法是分两次进行的.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商鞅在秦国做了十余年的丞相. 影响:
史记记载楚国”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彊.“使楚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秦国击败魏国,迫使魏国迁都,更重要的是为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奠定了基础. 主角结局:
吴起被贵族们射杀;
商鞅逃亡没有成功,被车裂. 
两人同是卫人,都是那种刻薄无情的人,这也许是促成他们变法成功的一个因素.也许是为他们的死埋下了伏笔;变法前,吴起已经是名满天下,是国君邀请他为相,而商鞅是为了成就一番事业,三说秦哀公,说明商鞅对变法已经早有准备;变法前,商鞅就尽可能排除阻力,增加百姓对变法的信心,手段相对比吴起的强硬手法要高明;最重要在内容上,商鞅变法在政治上比吴起变法要彻底的多,完全的废除了爵位世袭.经济上,商鞅变法实行的土地私有,是战国诸雄独有的,这才是真正的封建改革.吴起变法侧重军事和政治,而商鞅变法含盖了众多领域;此外商鞅变法中奖惩并举,如奖励军功等,吴起变法涉及较少.时间上的问题,吴起变法延续时间太短,而商鞅变法少说也有十几年,时间的短暂,一些政策都还不成熟,韩非就曾说;“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而富强.”由于吴起在楚国变法时间较短,很多方案和政策的不成熟,总的来说,成效不太大.  
对于二人的结局:感觉还是吴起高明点,稳如泰山,不想跑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上成功的变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