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来跳去的女人最后一段解读

评论《契诃夫的小说世界》发表2011年第1期《今日阅读》
契诃夫的小说世界
具有永远不可磨灭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也给世界文坛留下了一笔不可估量的无价的文学遗产。
阅罢全书,不禁再次记起朱逸森先生在前言中摘录的契诃夫的一段文学书简:“文学家不是做糖果点心的,不是化妆美容的,也不是使人消愁解闷的;他是一个负有义务的人,他受自己的责任感和良心的约束。”
正如后人评价的,契诃夫是人民的作家,而他的优秀艺术作品是人民的事业。契诃夫用鲜明的爱憎情感,明确的生活观,塑造着一个个鲜活逼真的人物形象;作品关注民生疾苦,反映现实生活,揭示社会病因,针砭时弊。徜徉在他的小说世界里,你时而悲戚,时而默许,时而愤慨,时而鄙夷,时而向往,时而怜悯,时而敬之,时而无奈,时而颂之……读者的情感全然被调动并融入到了作家创作的那片生活和人物命运里。
《牡蛎》、《哀伤》、《苦恼》、《万卡》表现了普通劳动者的厄运;《变色龙》、《普里希别耶夫中士》辛辣地嘲讽那压迫普通劳动百姓的势力;,展示了农村中的贫富悬殊的矛盾,反映出愚昧和闭塞的劳动者身上的一种自发的不满和反感情绪;《在流放地》表现了沙皇政府流放和惩罚的犯人在严寒酷冷的流放地所遭受的种种野蛮、痛苦和灾难,揭露了沙俄社会对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毁灭,讽刺了自由派地方自治会改良主义活动的于事无补,批评了逆来顺受的不抗恶主义,否定了苦行僧式的禁欲主义和看破红尘的悲观态度;《第六病室》表现了沙皇专制的俄国,善于思索并敢于直言者被认作“疯子”,而洞察专制制度罪恶的恰好是这些“疯子”和“狂人”,表明一切鼓吹放弃斗争的主张势必遭到失败;《姚内奇》、《醋栗》、《脖子上的安娜》等作品,契诃夫以犀利的笔触揭露了金钱的罪恶势力越发渗透到俄国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小市民习气无情地腐蚀着人们的心灵,鞭挞精神堕落的知识分子。
契诃夫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洞察力,本着一位作家的良知、义务、责任和素养、人格,契诃夫仿佛一位严峻的审判者,执着的抒写者,将目光和心灵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阶阶层层,透过纷繁不一的生活现象,将自己的发现和思考以小说作品的形式艺术地展现给大家,揭示出社会的本质,表现出人间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这些作品凝聚着契诃夫的所有情感和心智。
作为一名文学艺术家,他始终关怀着人民,他的作品让你感受到除了生活本来的样子外,还感到那种应该有的生活,而这一点让我们心醉。契诃夫是成功的。
卡佛的小说推崇极简,运用最多的技术手法是省略和空缺,小说句式和用词都简单,甚至包括对事件的起因、故事重要情节以及结局的省略和空缺。阅读契诃夫的小说,你能感受到他的小说作品创作得就精细具体,同时又形象。
场景环境、生活背景的描绘上。契诃夫重视并擅长在短篇小说中勾勒这些。他曾说:“在作品中,除了人物以外,要使读者还可以感到引出人物的那个人群、气氛和背景。”在篇幅有限的短篇小说中,有了这些,作品就扩大了容量,可以更加深广地反映社会生活。例如《苦恼》中对暮天大雪飘飞的环境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寥寥几语却写得精细独到;再有将主人公车夫姚纳·波塔波夫和他的老马在雪天里拉客时街上的情景以及他试图与先后几位车主交流的氛围都描写得很为细致;再如《带阁楼的房子》中对黄昏里的庄园描绘,显得优美而形象。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物的出场有了直观可感的生活背景,小说内容就更为充实和真切了。
其次,表现在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外貌、神情,动作、心理和语言刻画上。契诃夫极其注重细节描写。契诃夫主张“用刀子把一切多余的东西都剔掉。”他说:“要知道,在大理石上刻出人脸来,无非是把这块石头上不是人脸的地方都剔除罢了。”契诃夫用紧凑、简练的语言刻画着他笔下的一个个人物。
&&&&&&&&&&&&&&&&
原载2011年第1期《今日阅读》杂志。  
  《今日阅读》2011年第1期(总第9期)目 录
  【导读书目簿】
  学人自传书目提要一/林 英
  “辛亥革命”专题书籍提要/荔 子
  “学习型组织”好书推荐/章 凡
  游走在书里的饮食文化/刘学文
  【阅读数字化】
  玩转信息三十六计五/李晋瑞
  【亲子阅读坊】
  给孩子一本书,引导她去快乐探索/陈 蓉
  国外儿童绘本中的“书”主题/石 南
  “亲子阅读”推广行动系列介绍之“民间组织和个人”篇/杨利清 江 枫
  【晒书大家乐】
  书间漫游点名/张建林
  桃花扇底送南朝:读《桃花扇》/ 宋 词
  我们需要集体记忆:我读《古炉》/ 翟大炳
  原来人生可以这样走:王民嘉《惜楼烟云》与《小楼风雨》读后 /李文蕾
  契诃夫的小说世界:读《契诃夫中短篇小说集》/ 曹丽琴
  在战舰和帆船之间:评《伦敦书评》和《纽约书评》/ 黄正雨
  【品茗书话室】
  学林新语(一) / 周维强
  【说书可园亭】
  顾嗣立“秀野草堂”著 述、刻书考(四) /何忠林
  【书香环球风】
  “图书馆在行动”之阅读推广活动推介年月中旬至月初/ 许琳瑶
  年美国公共图书馆的未成年人阅读服务/ 张 丽
  【天地阅览室】
  探索乡村人文教育的实践之道:李英强和他的立人乡村图书馆/ 刁敏桓
  中国图书馆学会年“全民阅读”工作要点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讲故事大赛活动方案
  展“百年回顾——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书评活动”方案
  中国现存藏书楼寻踪活动方案
  “图书馆与经典阅读推广”征文活动及研讨会方案
  开展“国际盲人节(白手杖节)盲人阅读推广活动”方案
  重庆市第三届“红岩少年”读书活动方案
  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主任工作会议暨第五届“全民阅读论坛”方案
  年全国少儿阅读公共论坛方案
  “图书馆阅读的影响因素”学术研讨会方案
  “县级图书馆核心书目研究”学术研讨会方案
  海峡两岸公共图书馆讲座研讨会会议方案
  社区乡镇阅读推广活动优秀案例征集方案
  残疾人需求及无障碍资源定位调研方案
  大学生阅读问卷调查(2010)报告方案
  整理制作“中华童谣”数据库项目方案
  编辑出版《中外阅读推广金牌案例集》方案
  编辑出版《青少年阅读推广丛书》方案
  《基层图书馆基本藏书推荐书目》项目方案
  《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症阅读疗法书目》项目方案
  【新书推介榜】
  馆配好书(2011年3月)/吴 柬
  《于坚随笔》(四册)
  《数学那些事儿》
  《爱因斯坦档案》
  《作家笔记》
  《吾曹不出如苍生何: 梁漱溟晚年口述》
  《启蒙如何起死回生: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困境》
  《大设计》
  《百年家族顾维钧》
  《共享阅读:送给家长、老师和所有想组织读书活动的人》
  《绘本阅读:与孩子一起欣赏图画书》
  《高难度谈话》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第一辑
  【补白】
  施蛰存“北山楼”藏书票
  宋春舫藏书票
  香港中央图书馆藏书票
  征稿小启
  “影响我心智成长的n本书”征文启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必修作业 >北师大版课标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机缘巧合
第四单元 机缘巧合
(&张掖市初中语文一班 )
评论数/浏览数:
发表日期:
北师大版课标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机缘巧合
第四单元&&& 机缘巧合(初中语文九年级)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我教两个班级的语文课,共有学生104人,所有的农村学生里,班里大多数学生对语文课的知识接受是没有问题的,可是每个班里都有10---15个学生,书写习惯差,知识储备量小。
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个单元是小说单元,有《麦琪的礼物》、《艺术品》、《悔的边缘》、《百合花》等篇目,里面的情节有好多都是巧合机缘的情节,重点是要运用感受、分析、对比、推论等手段去鉴赏小说,体会里面人物的性格来启迪自我。
1& 麦琪的礼物
[教学目标]
1.领会欧·亨利的小说构思之巧妙,学习运用悬念、组织巧合情节的方法。
2.学习利用感受、分析、对比、推论等手段去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学习文中的细节描写。
4.领会文章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5.学习主人公善良、纯洁的美好心灵和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重点难点]
重点:&小说精巧的结构,出乎意料的结局。
难点:运用感受、分析、对比、推论等手段去鉴赏小说&。
[媒体准备]
投影设备(视频、音频等),欧·亨利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阅读全文,理解作者对普通人身上人性美的歌颂。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例:
今天,在学习之前,我首先给同学们讲一个一份圣诞礼物造就一个伟大作家的故事。在1899年的圣诞节即将来临的美国哥伦布城监狱里,一位囚徒,正在为无钱给心爱的女儿买圣诞礼物而发愁、而痛苦。他冥思苦想,用什么办法可以挣到钱呢?忽然,他想起在从前办过的一份杂志上,他因写了一些幽默小品和风趣故事而得到了丰厚的稿酬。为什么不再试试呢?——他想。于是他在监狱准备迎接圣诞节的忙碌中,偷闲匆匆写下了一篇小说:《麦琪的礼物》。小说一发表,就引起了美国社会的极大轰动。这个罪犯也得到了丰厚的稿酬,如愿以偿地让女儿在圣诞节得到了心爱的圣诞礼物。从此后,他一发而不可收,写出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成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这个囚徒就是欧·亨利。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曾引起巨大轰动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板书:&麦琪的礼物& 欧·亨利)
二、背景知识介绍
(一)作者简介
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是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出身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医师家庭。他的一生富于传奇性,当过药房学徒、牧牛人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当银行出纳员时,因银行短缺了一笔现金,为避免审讯,离家流亡中美的洪都拉斯。后因回家探视病危的妻子被捕入狱,并在监狱医务室任药剂师。他在银行工作时,曾有过写作的经历,担任监狱医务室的药剂师后开始认真写作。1901年提前获释后,迁居纽约,专门从事写作。
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他小说的主要风格:(1)“含泪的笑&”&;(2&)“欧·亨利结尾”——出人意料的结局。(3&)善用夸张和比喻,小说语言幽默风趣,诙谐俏皮。
(二)释题:理解“麦琪”的含义。
麦琪(Magi),指《圣经》所载耶稣降生时从东方来耶路撒冷给他送礼物的三个贤人:“光明之王”梅尔基奥尔赠送黄金表示尊贵,“洁白者”加斯帕赠送乳香象征神圣,巴尔撒泽赠送没药预示着基督后来遭受迫害而死。麦琪首开圣诞馈赠礼物的风俗。
小说名“麦琪的礼物”,就是借此比喻、赞美主人公的互赠爱情礼品就像三位贤人送给耶稣的礼物一样圣洁、完美、令人钦羡和赞叹。说他们就是麦琪,即赞美他们具有贤人一样的品格,与那些并不那么纯真的世俗送礼的人们相比,他们的纯洁真情才是真正聪明的,令人钦羡的。
(学情分析:由文章作者导入,自然引出下面的作家介绍。欧·亨利的成功史本身就是一部好教材,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位作家,故应作点补充介绍。简说其风格,有利于指导学生对课文的解读。)
三、检测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馈(kuì)赠&&& 抽噎(yē)&&& 吝啬(lìn sè)&&& 鹌鹑&&(ān chún)
晦(huì)涩&&& 相形见绌(chù)&&& 忐忑(tǎn tè)不安&&& 白皙(xī)
玳瑁(dài mào)&&& 啜(chuò)泣&
2.词语解释
掂斤拨两:比喻过分计较小事。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的产生。
相形见绌:小说里指希巴女皇的珠宝和首饰与德拉的头发比较起来远远不如。
忐忑不安:心神不定,心里不安。
四、阅读全篇,整体感知,把握全文的行文脉络和思想感情。
(一)用简洁的语言请同学说说这篇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情分析:布置以上问题是对小说的整体感知。按照整体阅读的原则,说大意,明主题,同时也训练学生迅速摄取要点的能力,概括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明确: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德拉和杰姆夫妇,故事并不复杂,讲的是圣诞节快到了,夫妇二人想互相赠礼物,但家境拮据,无奈之下,只能卖掉自己心爱的东西换回对方心爱的东西。结果妻子卖掉了美丽的长发,给丈夫买了白金表链;而丈夫却卖掉了祖传了金表,给妻子买来了她向往已久的发梳。珍贵的礼物变成无用的东西,其实,他们得到比任何实物都宝贵的东西——真爱。
(二)粗略谈谈本文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吉姆夫妇为了互相赠礼物而卖掉自己心爱的东西换,体现了“爱”的分量,爱给他们的礼物披上了神圣的色彩,是具有人性的,闪烁着爱的光芒的礼物。
(三)你能围绕“礼物”来提出问题吗?可以是文章内容方面,也可以是写作手法方面的,比一比,看谁的问题提得有力度,有深度。
(学生交流后整理,教师补充,梳理)
可能提出来的问题有:
1.&是谁要购买赠送礼物?会买什么样的礼物?
2&.既然家境贫寒,为什么还要购买礼物?
3&.双方是怎样实现为对方购买礼物愿望的?
4&.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快结束时才交待故事的结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德拉卖掉金发买来金表链,杰姆卖掉金表买来发梳,珍贵的礼物都成了无用的东西,真是“无巧不成书”,这样的巧合可信吗?
6&.作者在文末围绕礼物这样议论到:“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他们俩是最聪明的。在一切接受礼物的人当中,像他们这样聪明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有什么意义?
(学情分析:以上设计着眼寻找一个恰当的切入点。这个点“寻”好了,“寻”对了,就可一线以串珠,拎起全文。馈赠圣诞礼物是本文的中心线,围绕这个点便可生发出一连串的问题,较为深入地理解全文。构思之巧妙,文章的主题已寓于这些问题之中了。&问题尽量要由学生提出&,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深入研习文章的过程&,培养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过程。能够提出问题,便已成功了一半。学生如果提得不够深入和全面,教师应启发之,诱导之。教师的作用还表现然对问题的梳理上,这样才能有效地调控课堂进程,指导学生学习。)&
例如,以问题6为切入点,抓住“聪明”这个点串起全文。这里的聪明是赞词,是称赞主人公最懂得表达自己的爱情,表达自己最真挚的情感,而且主人公表现出非常懂得对方的情感、爱意,双方都没有因为礼品成了“废品”而生气。一生气,物质的利益、功利的考虑就将情感的价值压抑了。这种不伤害珍贵的情感,维护爱情的纯洁性,情感至上的行为是最聪明的,也就是他们俩是最懂得情感价值的人。
五、分析下列句子,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
1、“迪林厄姆”这个名字是主人先前春风得意之际,一时兴起加上去的,那时他每星期挣三十美元。现在,他的收入缩减到二十美元。“迪林厄姆”的字母也显得模糊不清,似乎它们正严肃地思忖着是否缩写成谦逊而又讲求实际的字母D。
名字,三个部分的全称,常常用在上流社会人物的正式职务履历方面,但在吉姆却根本就没有用处。正是因为这样,那个“迪林厄姆”的字母,才显得模糊不清,令人考虑是否缩写成不起眼的字母D,因为这样才显得“谦逊而又讲求实际”。这就把“迪林厄姆”这样正规的写法实在是不讲求实际的意思隐含在其中了。对字母的拟人化描写,表达了作家对他们的同情,在同情中又带着调侃和讽喻,也是主人对生活窘境的自嘲。
2、他的两眼固定在德拉身上,其神情使她无法理解,令她毛骨悚然。既不是愤怒,也不是惊讶,又不是不满,更不是嫌恶,根本不是她所预料的任何一种神情。
句子中的固定、毛骨悚然、愤怒、惊讶、不满、嫌恶,都贴切表现了对方怪异可怕的神情。同时,以一连串的否定性判断来表现吉姆神情的怪异、有延宕沟通的效果。
同样表现男主人公神情、心理的传神词句还有好些,如下面的语段:
“你已经把头发剪掉了?”吉姆吃力地问道,似乎他绞尽脑汁也没弄明白这明摆着的事实。
吉姆古怪地四下望望这房间。
“你说你的头发没有了吗?”他差不多是白痴似地问道。
吉姆一再重复的明知故问的话,那些加底线的词语,都传神地表现了他无比惊诧、难以置信、不愿相信、头脑无法反应过来等等神情和心理活动。
六、布置作业
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并进行归类,探究这些细节描写对刻画主人公形象有什么作用?
一、导入示例:
&通过上节课的阅读和复述,我们了解到本文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给人一种“曲径通幽”之感,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感受呢?是缘于作者在本文运用了悬念与巧合的写作方法。&&&& 二、思考并讨论小说情节:
(一)作者在情节安排上,一开始就给读者以阅读上的等待——&悬念。简要说说这篇小说的悬念在哪里?&
(学情预测:通过探讨分析,使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叹作者在情节上构思巧妙,并且在自己的日常写作中受到些许启发。学生有可能接触过《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藤叶》等欧·亨利的其他名篇,对欧·亨利小说善于设计悬念有感性的认识。)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德拉一定得给杰姆买圣诞礼物,否则她过不了这个节。可是,贫穷的她怎样才能弄到钱?(悬念初起)
后来德拉卖掉了夫妻俩引以自豪的两样东西中的一样——头发,用卖发得来的钱,为杰姆买了一条表链,并在家中期待着杰姆的归来。读到这里,我们一定会以为杰姆回家后看到表链该有多高兴了。可是杰姆一进门就盯着德拉,露出一种“摸不透的表情”,这是为什么?(悬念再生)
当杰姆听到德拉说是剪了发而买了一件“美丽的礼物”后,杰姆恍如梦中,多次向妻子发问:“你把头发剪掉了?”“你说你的头发没有了?”读到这里,我们心中疑惑:德拉的容貌改变了,难道杰姆就不爱她了吗?(悬念接踵而来)
继续读下去才知道,原来是杰姆给德拉买了用来装饰那一头长发的成套发梳,可如今,德拉的长发却没有了,难怪他追问不休。杰姆哪里来的钱呢?(悬念又起)
直到最后,我们才明白:原来杰姆是卖了他最以自豪的东西——心爱的怀表,才给妻子买回的成套的发梳。(悬念解开)
(二)德拉和杰姆互送圣诞礼物,结果“极不聪明地为了对方牺牲了他们家里最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巧合。艺术上的巧合,必须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要让读者觉得故事情节真实可信,巧合必须成为故事情节展开过程中合理的一部分。试从时间、主人公的经济条件、夫妇之间的感情等几个方面分析,你觉得小说中的巧合真实可信吗?&
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
“极不聪明地为了对方牺牲了他们家里最宝贵的东西”这一巧合,让小说情节出现了出人意料的突转,造成了哭笑不得的喜剧、双重期待落空,才给人震撼性的效果。
小说开篇已经对夫妇量拮据的经济状况做了介绍。“当这位家庭主妇逐渐平静下来之际,让我们看看这个家吧。一套带家具的公寓房子,每周房租八美元。尽管难以用笔墨形容,可它真真够得上乞丐夫妻这个词儿。” ““迪林厄姆”这个名号是主人先前春风得意之际,一时兴起加上去的,那时候他每星期挣三十美元。现在,他的收入缩减到二十美元,“迪林厄姆”的字母也显得模糊不清,似乎它们正严肃地思忖着是否缩写成谦逊而又讲求实际的字母D。”“明天就是圣诞节,她只有一元八角七给吉姆买礼物。她花去好几个月的时间,用了最大的努力一分一分地攒积下来,才得了这样一个结果。”
主人公的经济条件:他们生活拮据,能够换来钱的只有妻子美丽的长发,丈夫祖传的金表。他们只能卖掉长发和金表,买来白金表链和发梳。结果两人珍贵的礼物均变成了无用的东西。&
小说前面详尽描述了女主人公如何绞尽脑汁,终于想到变卖心爱之物以给丈夫一个惊喜,并描述了她如何期待惊喜的发生。而没有写出来的丈夫一方,也同样有一个谋划卖物购物以及心理期待的过程。正当我们和女方都等待那个“惊喜”的结果时,作者以他拿手的结局出人意料的手法,先宕开一笔,亮出丈夫的礼品,顿时使女主人公以及读者,和刚进门时的吉姆一样目瞪口呆。此时我们会更加感动于女方的牺牲(因为人们还不知道男方的牺牲,不知道男方的全部秘密),紧接着就亮出男方作出了一样的牺牲,不仅女方要的惊喜化为乌有,期待落空,而且方知男方曾有一样的惊喜期待,现在一样变成泡影。此时我们在这种感动,就不是感慨感动而是被震撼了。所以,这种巧合既是在意料之外又是顺利成章的。
夫妇之间的感情:苦难的生活并没有消磨尽他们纯真的爱情。他们为了对方勇于自我牺牲,无私奉献。所以才会卖掉自己珍爱的东西,给对方买礼物。
&三、赏析细节描写,进一步认识人物形象。&
(一)精彩的小说,一定不乏精彩的细节描写。细节,展现人物形象,细节,能够打动读者。本文有哪些这样的笔墨呢?&请大家细读课文,找出相关细节,并品评其表达作用。&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1.德拉夫妇拮据家境的描写。&
(1)&“一块八角七分钱”的三次反复出现。
3-5段:“房租”“信箱”“电铃”“名片”等的描写。
这些描写,表现了德拉一家生活拮据,读来令人心酸,营造了一种忧郁,凄凉的气氛。也为后文夫妇二人无奈卖掉金发与金表埋下伏笔。
2.&德拉买发梳前内心活动的细节。
分析行动、神态描写背后的心理(8-10段)。
(1)站在镜前,两眼“晶莹透亮”——为自己卖头发的办法而高兴。
(2)“20秒内”她的脸“失色”了——金发毕竟是自己心爱的,舍之能不心痛?
(3)“解开”“披散”“神经质”地梳起——一连串的动作,表现内心极度痛苦。
(4)眼睛不留着“晶莹的泪光”,“飘然”走出——作出决择后的轻松&。
心理描写细腻而富有层次,将德拉卖掉金发前的复杂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为了心爱的人而舍弃自己心爱之物的女性的善良与美丽。
3.&杰姆见到剪掉金发后的德拉的细节。
朗读25-26段,31-32段&,运用再造想像,想像杰姆此时的心理。
四、思考谈论,分析小说的主题:
(一)作者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中通过悬念和巧合的运用,主要是为了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
学生思考,回答。明确:他们二人之间那种相濡以沫的爱。(板书:爱)
(二)&虽然双方的礼物都变成了无用的东西,但让人觉得这并不只是一个令人遗憾的结局,我们从“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痛苦中,分明还能感到些许心慰,这心慰是什么?(夫妻之间真心相爱)小说是怎样刻画的?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句子来分析其中蕴含的意义。
明确:透过这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描写,字里行间我们分明读到的是德拉、杰姆之间最纯洁、最真挚的爱情。为了爱他们卖掉了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为了爱有的甚至可以牺牲生命。
(三)作者是怎样赞美如此圣洁的爱的?在最后一段中找出一句话。
明确:“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他们两个是最聪明的。在一切接受礼物的人当中,像他们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他们就是麦琪。”作者称他们是聪明的麦琪,那么这礼物无疑就是神圣的充满爱心的“麦琪的礼物”了。
(四)这个结局你感到遗憾吗?
学生讨论。明确:虽然两位主人公的好意都落空了,但这并不是一个事与愿违而令人遗憾的结局。因为德拉和杰姆彼此都送给了对方一颗最真挚的心,他们之间体贴入微、相濡以沫的感情,才是彼此间最珍贵的礼物。这是神圣的、充满爱的、放射着人性美光彩的、寓意深远的礼物。&
五、布置作业:
1.比较《挖荠菜》和《麦琪的礼物》在情感价值和审美价值上的异同。
2.试着理出文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并想一想这样安排的好处。
一、导入示例:
我们学过张洁的《挖荠菜》,在张洁的回忆里,“挖荠菜”包含了“我”童年时许多美好的感受和回忆。这种感受和回忆就属于情感价值方面的体现。在课文里,我们也看到了实际上对对方已经毫无实用价值的礼物,承载着最珍贵的情感价值——爱。下面我们来对《挖荠菜》和《麦琪的礼物》在情感价值和审美价值上的异同。
二、比较《挖荠菜》和《麦琪的礼物》在情感价值和审美价值上的异同。
(一)首先,让我们明确情感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区别:
我们读过张洁的《挖荠菜》和《拣麦穗》,拣了麦穗,换了钱,做了嫁衣,这是带着少女的幸福的幻想的。一旦幻想失落了,嫁衣的实用价值并没有变化,但是审美价值却随之失落了。在现实生活中,实用价值占着优势,它是压抑、统治着情感的,情感是不自由的;而在文学想像中,情感却可以从实用功利中获得解脱,让心灵深处的情感获得自由。
从这里可以看出,情感价值的超越和自由是和艺术感染力成正比的。在《拣麦穗》里,小女孩希望嫁给卖糖老汉,明明是毫无实用价值的,甚至可以说实用价值是等于零的,可是卖糖老汉却仍然非常疼爱小女孩。在这样的价值反衬中,才更显得情感超越物欲的自由,才更加显示出人的美好真情。
(二)《麦琪的礼物》的作者是美国人,《挖荠菜》的作者是中国人,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在审美价值观念上却是息息相通的。
张洁的《挖荠菜》是抒情散文,开门见山就是:“我对荠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有了特殊的感情,而不是一般化的感情,因而采荠菜就比吃荠菜更加精彩了。自己童年时代挖荠菜吃荠菜的苦难,难以忘怀的快乐与吃荠菜的香甜,老年时带着儿孙再去挖荠菜的场面,儿孙们漫不经心敷衍似的挑上两根荠菜的行为,带来审美意义上内心的无限的酸痛。作者瞬间的感悟及对年轻一代的忠告,构成了本文深刻的审美价值。同样是挖荠菜、吃荠菜,过去是为了填饱肚子,解决吃的问题,而现在吃荠菜是吃营养、吃保健。同样的事情,所蕴含的意义截然不同,两厢比较,人们很容易感受到时代的不同,人们生活状况的差异和社会的发展。
《麦琪的礼物》也有抒情的一面,与《挖荠菜》在审美价值上的共同之处,是通过叙事来表现的。在《麦琪的礼物》中,也有一系列的情感洋溢的场景,可以说写得淋漓尽致的。如:德拉非常在意自己的外貌在丈夫心目中的感觉,在她把头发卖掉了以后,紧张地等待着丈夫,听到丈夫回家的脚步声,她“紧张得脸上失去了血色”,心里还在祈祷:“求求上帝,让他觉得我还是漂亮的吧。”丈夫进门以后,她一再絮絮叨叨地诉说自己的头发会“很快”长起来,祈求他“不会在意”。这些都是情感的强烈表现,具有抒情的力量。可是在这样的抒情话语中,读者不应该忽略的是其中浸透着叙述者的调侃,作家让读者感到,她的过分在意外表形象而心理过分紧张是没有必要的。她紧张,她怕自己外貌的改变会给丈夫一眼看出来,就刻意抢在他有反应以前先入为主;而丈夫恰恰是反应迟钝,“绞尽脑汁也没弄明白这明摆着的事实”,有点“白痴”一样的“恍惚”。这其中就流露出一种不同于抒情性的语言风格,从小说来说叫做喜剧性,从趣味来说,就是幽默感或者谐趣。
△三、双线结构是小说一种常见的结构,试着理出文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并探讨这样安排的好处。
(学情分析:双线结构学生可能知道《药》、《心声》,设计这个问题让学生了解双线结构能够大量节省文章篇幅,造成耐人寻味的效果。)
提示:女主人公的活动是明线,男主人公的活动主要是暗线。两位活动的本质相同,写出其一可推知其二,都用明线不仅大量重复,且无最后出人意料的巧妙结局。二人性格一较敏感,一较沉稳。把敏感的这位用明线来表现,能用很多的细节去刻画人物的处境,人物的内心。沉稳这这位用暗线,让读者自己去想像。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的本课练习。
2.比较阅读:&《我的叔叔于勒》和《麦琪的礼物》表现的都是小人物的生活,你认为菲利夫妇和德拉夫妇对生活的态度有何不同?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学情分析:这个训练设计,即是回到整体,使学生对小说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又进行创造性的解读,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同时,日常生活中,我们自觉不自觉地要求孩子成名,成英雄,成为“大人物”,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小人物,但只要我们有一颗善良、纯洁的心,生活中也会不缺乏温馨;只要有尊严、有价值的活着,生活中也不乏斑斓的色彩。通过训练,希望给学生一点有益的人生启示。)
附:板书设计
德拉 →&&&卖&→&&&头发 →&&&&买&&→&&表链&
&&&&&&&&&&&&&&&&&&&&&&& 真挚无私的爱
杰姆 →&&&卖 →&&&金表 →&&&&买&&→&&发梳&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淡淡的幽默和辛辣的讽刺。
2.体味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构思精巧、深邃的艺术细节。
难点:诙谐幽默背后的思考。
[媒体准备]
投影设备。
[课时安排]
[预习要求]
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例
《项链》的作者莫泊桑、《麦琪的礼物》的作者欧亨利都是我们所熟知的短篇小说家,再加上我们今天课文的作者契诃夫,他们并称为欧洲三大短篇小说大师。对契诃夫的了解,大家多是从学过的《变色龙》和《套中人》(又译《装在套子里的人》)两篇小说开始的。今天所学的《艺术品》更是充分发扬契诃夫一贯的风格—— 爽朗的欢乐、淡淡的幽默和辛辣的讽刺。
同学们预习过这篇课文,来复述你所认为比较有特色的情节。(主板书:&艺术品& 契诃夫)
二、作者简介
契诃夫于日出生在俄国一个杂货店老板家。他从小生活困苦,靠当家庭教师维持生活和求学。1884年从莫斯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当了一名医生。与社会和人民的广泛接触,丰富了他的阅历,为日后的创作积累了素材。从入学的第二年开始,契诃夫便在一些幽默刊物上发表短篇小说。在20多年的创作活动中他共写了400多篇中、短篇小说,10多个剧本。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截取平凡的日常生活片段,凭借精巧的艺术手法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不动声色地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他认为“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
契诃夫的小说内容丰富,其代表作有揭露统治阶级奴才的暴戾无耻的《变色龙》、《普里希别叶夫中士》等;反映小市民庸俗与丑恶的《匿名者的故事》、《跳来跳去的女人》等。《哀伤》、《苦恼》、《万卡》等真切地写出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剧命运;而《没意思的故事》《套中人》等则深刻地揭示出知识分子的空虚苦闷,向往新生的内心世界。他的剧作《万尼亚舅舅》、《三姊妹》等与他的小说一样表面上并无离奇之处,大都讲述很普通的生活故事,然而细细品味,作品中蕴含着深邃的思想,人物的对白常常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他的最后一个剧本《樱桃园》发出了年轻的俄罗斯的声音:“永别了,旧生活!”“你好,新生活!”日,契诃夫病逝于德国。
三、检测预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嘟哝(dū nóng)&& 擤(x301;ng)鼻子&&& 战战兢兢 (jīng jīng)
(二)词语解释。
战战兢兢:形容畏惧谨慎。&&& 绞尽脑汁: 用尽心思。
四、感知、分析课文
1.请同学来概述小说故事情节。
答案:萨沙送给医师一件艺术品以报答救命之恩,医师觉得艺术品上的裸体女人太不文雅,把它转送给律师,律师又转送给演员,演员把它卖给收买古铜器的老太婆。结果,萨沙非常高兴地买来,以为凑成了一对艺术品,又给医师送去,结果医师看到这件他极力摆脱的艺术品又回到了他身边时,目瞪口呆。
2.契诃夫的这篇小说故事情节非常巧妙,请同学们试着从伏笔、结局、结构几个方面来分析它的巧妙之处。
伏笔:(送礼人一家是收购古铜器的;烛台未配成对,萨沙一直很遗憾),至少在演员将烛台卖给萨沙家(连姓氏斯米尔诺夫都说清楚了)时,又预示着到后头将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一方面使那些可笑的人们感到意外,再次把难题端给他们,捉弄他们,使其安全感落空,其效果是使幽默感、可笑感、讽刺感突然增强。
意料之外的结局:令小说中的主人公意料之外的结局,在此时使某种期待落空,某种效果突然强化。主人公医生对结局出乎意料,目瞪口呆,其安全感的期待(远远躲开这有伤声誉的麻烦物品)落空。
在结局处深化主题:《艺术品》写到演员的行为为止,也能表现对某种普遍社会现象的嘲讽,写成现在的结局则深化了三层更为重要的意义。一是和前面的讽刺感增强有关,即生活就是要无情地捉弄那些虚伪的行径,你躲得过今天躲不过明天,回避了这个回避不了那个。二是在没有世俗眼光、不存虚伪念头的萨沙看来,这就是艺术品,萨沙肩负着将艺术与肉欲区分的正面任务的使者,他将艺术的问题再次提到世俗人们的面前,人们终究要做出回答。萨沙是连话都说不清楚的凡人;小说借萨沙和他母亲一家凡人的言行一再表明,正确看待像裸女烛台这样的艺术品,正是现实生活的命题。三是医生惊得目瞪口呆,说明他的基本态度尚未改变,预示着世俗的现象将继续存在下去。当然上述三层意义在写法上带有某种象征性。
环形结构:即本篇是巧妙的首尾衔接,这种轮回的形式象征着问题的不可逃避性和现象的重复性。
3.萨沙、律师、演员等人物的形象是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来体现的,请同学们找出他们的细节描写之处,并加以分析。
①是作品中唯一真正懂得艺术的人物。
当医生说这个烛台“太不文雅”、“妖形怪状”时,萨沙是这样说的:
要知道这是艺术品,您瞧嘛!那么美丽,那么优雅,使人的心里充满着敬仰的感情,泪水禁不住涌上喉头!见到这样的美,就会忘掉人世间的一切。……您睢,多么活泼,什么样的氛围,什么样的神韵啊!
这里通过语言描写体现出萨沙懂得艺术的高雅和世俗的肉欲的区别。
②通过语言描写刻画出普通人的形象。萨沙开头向医生述说、辩说的那几段话。其语无伦次表现在说话断断续续、颠颠倒倒、明显缺乏条理、充满重复,如“独根苗”说了三次,“道谢”说了四次。萨沙并没有什么光彩照人的品性,他的语言表达明显缺乏条理,而且充满了重复。他在一开头把礼物送给医生,说明来意,是这样的:
我妈妈问候您,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吩咐我向您道谢。……我是母亲的独根苗,您救了我的命,……治好我的重病。……我俩都不知该怎样向您表示谢意才好。
医生客气了一下,他接下去说:
我是我母亲的独根苗。……我们是穷人,当然,没有办法报答您出的力……我们很难为情啊,大夫,不过呢,妈妈和我……我母亲的独根苗,恳切地要求您收下我们的谢礼,……喏,就是这个东西,……它很贵重,是古铜的…….珍贵的艺术品。
话说得断断续续,当然是为了表现他的激动。就是在说出相当警策的句子时也一样:
“当然,用世俗的眼光来看,”萨沙说,“那么,当然,这个具有高度艺术性的作品就变成另一种东西了。……不过,大夫,您应该比俗人站得高些,特别是因为您不肯收,就深深伤了我和妈妈的心。我是我母亲的独根苗,……您救了我的命。……我们把我们最宝贵的东西送给你了。……”
这反映了他怀着真挚的感激之情、心情激动,表明了他下层凡人的身份,也体现了光从人的言谈举止是看不出一个人心灵的美好之处的。
律师:细节描写表现了他潜在的低级趣味。如喜之不尽的同时又即刻战战兢兢的害怕别人窥见其心理,如四下里无人时将它前后左右摸了一阵,这些都是他卑下心理的流露。还可从中看出他的虚伪和一样害怕世俗舆论压力的心理,类似的细节还有把烛台包得严严实实出门等等。自己对这个艺术品起初“喜之不尽”,但后来又表现出害怕母亲和客户有看法。一方面,他是社会上有地位的人士;另一方面,又对肉欲有着不正常的顾忌和兴趣。律师在独自一人对着烛台的时候,甚至还“伸出手指头去把它(按:裸女烛台)前后左右都摸了一阵”。这说明他最初看到这个艺术品时的喜欢,并不是喜欢它的艺术,而是出于肉欲。
演员:演员和其他的男演员们关起门来,发出兴奋的叫声和马嘶一样的笑声。这说明他不把烛台当艺术品,像世俗的眼光一样,把它当作邪恶的东西。他甚至怀着一种不正常的肉欲的低级趣味。所以不能留下它觉得可惜,包含了肉欲方面的可惜;另一方面又觉得留下也不行,因为害怕别人尤其是异性窥见自己的心理,他也要在外人面前保持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形象。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词句品味·积累”,品味加点词运用的效果。
一、复习导入:
出于感激,一位病人送给医生一个古铜烛台,惟一的遗憾是不能配对。医生已有妻室,发现烛台内容轻佻,不敢留在家里,便送给一位丑角演员;这位演员也出于同样的考虑,将它卖给一位收买古玩的女人,这女人就是那位病人的母亲。当病人重新出现在医生家里时,他认为,这样一来,医生到底配齐有一对烛台了……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艺术品》中医生、律师、演员的刻画,也能体会到契诃夫在这篇课文的讽刺、幽默,这这节课里我们将具体分析幽默感的由来。
(一)请学生讨论小说通过对对医生、律师、演员的的刻画,讽刺、批判了什么?
1.批判了他们的低级趣味。
这些人不把烛台当艺术品,像世俗的眼光一样,把它当作邪恶的东西。他们甚至怀着一种不正常的肉欲的低级趣味,这在律师、演员的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一个在没人的时候,前后左右把它摸了一遍;一个和其他的男演员们关起门来,发出兴奋的叫声和马嘶一样的笑声。医生虽然没有表现他们二位那样低俗的行为,但在意识里是一样把它和肉欲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他会反复说,反复想这是诱惑人的鬼东西。或者,至少他们的心理是矛盾的,他们说这烛台挺好时,也许包含着承认这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这在医生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他在萨沙一再辩说下,收下了烛台,并说自己非常明白萨沙关于这是艺术品的观点,而且对是否把它留在家里表现出了长时间的犹疑。
2.批判了这些人的虚伪。
他们一方面觉得这东西挺好,丢了可惜,这可惜至少在律师和演员身上包含了肉欲方面的可惜;另一方面又觉得留下也不行,因为害怕别人尤其是异性窥见自己的心理,包括医生也害怕别人发现他有肉欲的联想,他们要在外人面前保持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形象。
3.作者对上述二点进行了讽刺、批判,主要讽刺、批判的是普遍存在的世俗观念。一是展示他们的言行细节进行了辛辣的嘲讽。特别是写到律师,一面是说不出的高兴、玩意儿、妙极了、迷人啊、喜之不尽,一面是战战兢兢地瞧着门口;一面是偷偷地把裸女烛台摸了一阵,一面在送走时把它包得严严实实,生怕别人看见。二是通过萨沙的大量说辞,正面批判了世俗的观点。三是通过萨沙这样连话都说不清楚的下层穷人与医生、律师、演员这样的上层人士截然相反的言行对比,有力嘲讽了这三人的世俗、低俗、虚伪的行径。
二、请大家讨论小说结尾处萨沙再送烛台,医师为什么目瞪口呆?
(一)这目瞪口呆更多表现的是一种不安。本来觉得烛台送走了,安全了,而且从小说表现的效果里,烛台越送越远,对医生越来越安全,却不料转了一圈又出现在他跟前,这突然重临的不安使他瞠目结舌。
(二)“怎么躲都躲不掉?”医生在本能上当会同时有这大为惊讶的第一反应。惊讶之余,是否认为此事是逃避不了的,这是一种轮回形式的环状结构,萨沙是肩负正面任务的使者,是表明现实中有人能正确看待此类艺术品的代表,而且表现得很执著。医生与萨沙的对阵,实际就是与正面观点交锋,与这问题的难以逃避的现实性交锋。而医生,如前所述是三人中比较可能正常看待烛台的人。所以,在这似乎无法逃避的正面观念的执著冲击下,医生在颇为惊讶之余,或许多少有些转变的思考。因此,他的舌头打住或许也跟此有点关了。
三、请试着补出医师原想说的话,并进一步探讨是说出来好还是不说出来好。
医师原想说的一句话可能是“天哪!我刚刚送走你前面送的!”“天哪!你怎么又来了!”“萨沙,你叫我说什么好!”之类包含第一反应的表达。
不写出来为好。原因:
(一)表明其骤然涌现的第一反应过于强烈,以致抑制了语言表达。所以文中“他的舌头僵住了”是作为冒号提示的总原因出现的。
(二)前述的多种因素使他觉得说不清楚,说了也没用,舌头打住了。
(三)无须写出,读者能感受到他瞬间的惊讶与不安,同时也给读者想像的自由和趣味。
四、请大家设想一下烛台还能再送下去吗?
烛台不能再送下去了。原因:
1.本文有着精妙的环形结构,在这种结构里结局即高潮。结局是主题的总结性深化,结局引人遐想,趣味良多,不应再画蛇添足写下去。
2.从世俗的现状将继续下去的角度,读者可以想像将出现的情况,无须再作交待,即或再写送下去,也不过是故事重演。
3.从上面两小题分析的情况看来,医生或许有新的考虑,不送走了。烛台还能再送下去:一是从编写小说的角度,根据可能带来的种种想像,另写一个续篇;或送给另一批亲戚朋友,出现旧事重演,或在送礼的过程中引起反思,世俗现状有所改观。二是从小说中人物可能出现的行为的角度,医生终因不安还会绞尽脑汁送给另一个人,并引发一番新的转送闹剧。
五、比较课文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与《麦琪的礼物》相似和不同之处。
相似之处:
1.都出乎小说主人公的意料,但《麦》连读者也意外,本篇读者可从文中伏笔预期其结果。2.都使某种期待落空,《麦》是二位主人公的期待都落空,突然强化了对人的心灵的震动,本篇是医生的安全感落空,使幽默可笑感、讽刺感突然增强。3.都在此亮出了深化主题的最重要一步。4.结局都即高潮,都既如此巧合又如此必然。
不同之处:收尾方式不同。
收尾处《麦》引发后文议论,点明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聪明人,表达了作者对为对方而牺牲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的做法的肯定。
本篇课文首尾衔接,形成闭合性环形结构。让萨沙再送烛台,医师却目瞪口呆这一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收尾,戛然而止,读者能感受到他瞬间的惊讶与不安,同时也给读者想像的自由和趣味。
六、布置作业
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的相关练习。
比较·探究& 悔的边缘
[教学目标]
1.理解悬念、对比等手法在塑造情节、刻画人物方面的作用。
2.树立人与人之间真诚信任和乐于向善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作者如何层层推进人物心理。
难点:对“悔”的多层次的理解。
[课时安排]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阅读全文,体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例:
大家看过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没有?这是一部反映家庭暴力的电视剧。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甚至饰演男主人公的演员走到大街上,也不断有人朝他扔石头了。不仅如此,此剧的篇名一时成为人们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句话,甚至在网上还引发了一场关于社会信任危机的争论。在如潮的人海中,我们到底要不要信任、帮助陌生人?难道陌生人都是坏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刘心武的一篇小小说《悔的边缘》,相信它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
二、作者简介:
刘心武(1942— )当代作家。四川成都人。1961年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毕业后任中学教员15年。1958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6年任北京出版社编辑,参与创刊《十月》并任编辑。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开伤痕文学先声,引起巨大反响,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我爱每一片绿叶》(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黑墙》、《SS白牙》,中篇小说《如意》、《立体交叉桥》,长篇小说有《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风过耳》、《四牌楼》(获第二届上海优秀长篇小说大奖),纪实小说《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等。并从事《红楼梦》研究和建筑评论,到2005年初在海内外出版的个人专著以不同版本计已逾130种。若干作品在境外被译为法、日、英、德、俄、意、韩、瑞典、捷克、希伯来等文字发表、出版。曾任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主编等职,是国际笔会中国中心成员,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专业作家、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
三、检测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熙攘(xīr259;ng)&&& 穿梭(suō)&&& 执拗(niù)&&& 栅(zhà)栏&&& 嚅(rú)动
岔(chà)口&&& 颀(qí)长&&& 煞(shà)住&&& 奢侈(shē ch301;)
四、阅读全篇,整体感知,把握全文的行文脉络和思想感情。
1.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一位老者与一位年轻的小偷之间的一段邂逅:老者钱包被偷之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真诚地为问路的小偷引路,引领小偷到问路的地点后才放心地折身返回。老者的真诚让年轻的小偷在被引领的过程中,心情一直处于极为复杂的交织状态……事后,两者的心思都同时徘徊于“悔的边缘”,两者都作出了各自不同的决定:
年轻的小偷:一种浓酽的悔意涌上心头,他想马上找到那不见身影的老人,把钱包奉还……他朝三益大厦的反方向快走了几步,却又站住了。他在悔的边缘徘徊。他还是觉得以他个人的遭遇而言,像这位老人这样的人社会存在还是太少,他还不能放弃他报复心理……
花甲的老者:心思也一直在悔的边缘徘徊。当他往家里走去时,他这样想,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断定是那年轻人偷窃了自己的钱包,自己以后把钱包保护得更好就是了:他以十二分的善意去帮助陌生人并没有错,这样的事情过去倒是做得太少了,而且,应该有更多的人乐于以自己的行动——哪怕只是热情为人带路这样小善,来点滴增加这社会的人际温暖与亲善……
2.请同学们默读第1-4自然段,归纳出事情发生过程中表现小伙孑和老人行为或心理活动的词语。
小伙——从侧面撞& 问路&& 又问别人&& 表情复杂惊讶&& 婉拒不让带路
老人——并不在意&& 回答& 慨叹帮助& 热情带路理解&& 体谅叮嘱
3.请同学们想一想,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小伙子和老人怎样性格心理?
明确:小伙子为了偷东西假装从侧面撞老人,又假装问路,说明他富有心计,而对老人主动要帮他带路他的反应是表情复杂惊讶,说明他难以理解别人的善良真诚,婉拒不让带路则说明他对他人有很强的防备心理。
老人被撞一下并不生气,还是回答了年轻人的问题,说明他很热心。当他看到年轻人又去别人,觉得年轻人不信任自己,非要建立起一种信任不可,这说明他性格中有执拗的一面。热情带路和体谅叮嘱则体现了老人热心善良的一面。
2.请大家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学情分析:以下六个问题是围绕着文中主人公思想感情的变化来设置的,意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中小伙子和老人思想感情的变化。)
(1)小伙在老人如此信任的举动中产生了一种什么心理?
明确:产生了“悔”的心情。
(2)老人知道钱包被小伙偷走后心理如何?
明确:也是后悔的心理。
(3)两人都有过后悔的心理,他们各为什么后悔?
明确:小伙:良知示泯,奉还钱包;老人:好心相助,遭人偷窃。
(4)题目能否改为“悔”?和“悔的边缘”有什么不同?
明确:不能。“悔的边缘”不仅表现了“悔”,还表现了一种更为复杂的心理,它是两种不同思想的碰撞,在两种思想之间徘徊。
(5)在短暂的徘徊后,两人的心理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不悔。小伙:继续偷窃,报复社会。老人:助人无错,多做好事。
(6)你怎么看待这两个人最终不悔的行为?
(学情分析:可以让学生各抒已见,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得到充分体现,应该引导学生明了并培养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观。)
明确:要像老人那样,人们多做好事、善事,改变那种“像这位老人这样的人社会存在还太少”的社会现状,使年轻人这样的人尽快改过自新。
还要像老人那样并不因某种具体的损失,改变自己的善举善行;老人是可敬的,这年轻人应当感到羞愧。
(7)你能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态度吗?
明确:人与人之间应真诚信任、乐于向善。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词句品味·积累”,品味加点词运用的效果。
2.如果给本篇添加结局好不好?试着学学前两片的写法,给它加个出乎意料的结局,看看能否比原故事更好。
一、导入示例:
讲到小说,人们往往从小说的“三要素”出发,就是:情节、人物、环境。有时把环境换成“主题”。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符合许多小说的实际。但是,并不全面,有许多小说并不都具备这样三个要素。有的小说是淡化环境的,有的小说是淡化情节的。说到情节,人们又往往把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当成是绝对正确的模式。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如此。有些小说,情节不能说是没有,但省略了许多环节,线索并不完整。鲁迅的《故乡》,只有开端和结尾;《孔乙己》,涵盖孔乙己的一生,但是整篇小说,他出场的只有两个场面,其它都在幕后,很难找出开端、发展、高潮来。
我们这篇课文从情节来看也是并不完整的,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它在情节方面的特色。
二、探讨《悔的边缘》在“情节”方面的特色:
1.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传统的模式来说,课文只具备了哪些环节?
只有开端和发展。
刘心武的这篇《悔的边缘》从情节来看,并不完整;勉强算也只有开端和一点发展。老人热情为小偷指路,而小偷却偷了老人的钱包。从一般的情节观念说,光是这样还不能说是情节。情节的关键是要有一个对转,也就是情境向相反方面转折,这就是“高潮”。但在这里,却不了了之,没有后续的发展,更没有构成“高潮”的对转。
然而,它仍然是小说。不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情节性小说,而是一种非情节性小说。
从传统情节意义上来看,这样的小说,情节结构不完整。传统的情节就是人物的动作,情节完整就是动作连贯,转折要有前因后果,都表现为曲折的动作。所谓动作,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一般行为具有外部的可感性,故可以称为“外部动作”。外部动作的不连贯和转折不完整,就是情节的不完整,残缺。
2、但是,阅读《悔的边缘》,读者并没有感到小说的不完整,相反的感觉到它有头有尾,首尾一贯,应该是完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使这个本来有头没尾的“情节”给了我们以完整感呢?
是人物的内心活动。小偷在摆脱了老人以后,在“悔的边缘徘徊”。他曾经想过把钱包还给那个热心的老人,但是没有付诸行动。因为他觉得社会上人与人充满了敌意和恶意,像老人这样的善意还太少。而老人在发现了自己的钱包被盗以后,也曾经在“悔的边缘徘徊”。他也曾经怀疑过乐于助人的正当性,但最后觉得自己以十二分的善意待人,没有错,以往所做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今后要继续以乐于助人“来增加社会的人际温暖与亲善”。
从外部动作上来看,老人和小偷的内心活动缺乏联贯性,也没有发生直接关联。但是从审美情感来说,老人的内心活动恰恰是回答了小偷的问题。小偷因为人世间乐于助人的太少,才没有真正的悔悟;而老人恰恰是觉得自己的善意不够,还要继续努力。这样就连贯起来了,而且构成一种因果关系,也就是老人做得越多,小偷从“悔的边缘”上回归社会的可能性越大。从这个意义说,小说的结构还是完整的。不过这种完整不是外部动作的,而是内心活动的。在戏剧理论中,把这种内心活动叫做“内心动作”。可以说,这样的小说结构的完整,是一种内心动作的完整。
3.请大家进一步探讨这种完整表现在这些方面?
开端:老人以主动的带路争取陌生人的信任,双方都不了解对方的心理活动。
发展1:小偷偷了老人的钱包,是出于对世界是否有真善和信任的怀疑;受到老人的热情帮助,在“悔的边缘徘徊”,因为觉得世界上善意信任太少。
发展2:老人发现钱包丢了,也在“悔的边缘徘徊”。
以心理活动代替高潮并结局:帮助陌生人没有错误,继续以善意助人,以增加社会的人际温暖与亲善。
这种结构的完整,不是外部可见的动作的完整,而是心理活动的完整。而心理活动的特点,是看不见、摸不着。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对于小说结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外部行为动作更具重要意义。因为,外部动作的连贯和对转,都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甚至可以说是为了揭示心理的奥秘服务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情节是外部动作,但总是蕴藏着内心的审美情感。情节,情节,有了内在感情才发生外部的情节。好的情节,当然是外在和内心的统一;不好的情节,就只有外部动作的眼花缭乱,缺乏内心的深层情致。所以情节发展到当代,就产生一种倾向,那就是外部动作越来越显得不重要,而内心的动作越来越重要。于是产生了一些外部情节不完整,而内在心理动作完整的小说。
三、讨论:如果给本篇添加结局好不好?试着学学前两片的写法,给它加个出乎意料的结局,看看能否比原故事更好。
(问题设计说明:这个问题是设置就是在外在情节上让它出现结果或将其心理活动转化为外部动作。这实际上是特殊的比较阅读,通过练笔,进一步了解几篇小说的独特写法,并加深对本篇内容的理解。)
1.一般而言,结果是那位年轻人改过自新了。也可就将原有的心理活动转化为外部动作,设计一个出乎意料的外在情节结局将“老人依然行善,年轻人尚需等待”巧妙展现出来。
2.如按改过自新设计,老人在一直做好事、善事,而且我们要想办法让那年轻人知道,这是使其羞愧加重、促其转变的基础。自然这年轻人也可从别的地方感到“社会存在还太少”在改观,或者从其他方面获得觉悟的力量。当然,这些过程不一定要写,只写出结果就行。
3.使两个人物能发生联系是外在情节、外部动作出现的关键。小说中提供的联系点有:钱包、地铁口、地铁车厢、三益大厦、公共绿地,甚至如年轻人曾到某公司求职,曾有过某种遭遇,老人就是那个公司退休的,等等。
4.更重要的关键又是展开想像。比如那个钱包,是很好的道具,里面可以装很多东西,老人的地址、单位、姓名、家庭情况、亲友关系,甚至他的某种事迹、特长,只要有利于年轻人进一步行动、联系的都可“装”进去,还可以让钱包再次回到老人身边。又如设想老人固定在那条地铁线做好事,固定在公共绿地散步,老人的事迹上了报,老人到监狱作教育犯人的报告,等等。
四、请大家回顾我们刚学过的两篇课文,他们都是和礼物有关的,如果把本文老人的行为也看作送礼,他的礼送到了吗?
《麦琪的礼物》中主人公送的是深挚爱情、纯洁真情;夫妻两个都把最宝贵的财物卖掉,这一外部动作,表现的是内心的深层的浑厚爱情,正是因为这样,当双方发现为对方所购的礼物都成为无用之物以后,才互相欣赏。
《艺术品》中主人公送的是非世俗的艺术品欣赏观,医生、律师和演员将裸女烛台转让,都是因为他们对女性的肉体有着难以启齿的顾虑。这种顾虑里,既有他们自己的不可告人的心事,也有对社会文化风习的畏惧。所以萨沙的礼也没有送到。
本文中的老人送的是十二万分的善意,他的礼送到了,也许以后小伙子能够改悔。
教师小结:文中两者间不同的心灵独白,看了之后,我也在想,想自己也曾经有过类似的失去,但仅仅只让我得到了真真的“悔”与浅浅的“小心”,而老者的心思,却让我有了另一种“释”与“豁”,当然,不可能在以后的“也许”中有着与老者一模一样的想:也许我也会再遇到同样的事,也许会是类似的事,也许与这样的事毫不相干。但是老者的那种“豁然心境”应该会让我时时的想起:就象夏日里的轻风,冬日里的暖阳,带着轻朗,带着温度,它们可以让你的心从此变得亲切、变得透亮起来……
鉴赏·评论& 百合花
[教学目标]
1.探究题目《百合花》的含义和主题。
2.体味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3.咀嚼《百合花》清新俊逸的语言。
4.学习速读,读后能概述小说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
重点:细节描写中使用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
难点:层层深入地展开了对英雄人物小通讯员的刻划。
[媒体准备]
投影设备(视频音频等),百合花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阅读全文,理解百合花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例:
(投影:白色百合花的图片)大家看到的这种花是什么花呢?它有什么特点?
百合花。特点色泽文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即清丽,纯洁,高雅……(让学生放开谈自己感受到的特点;意思在,就要肯定。)
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课文不是说明文而是小说,作者想要借百合花表现什么主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翻开书。
二、作者简介:
茹志鹃,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当代著名女作家。1925 年9月生于上海。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1960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是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1977年当选上海七届人民代表。现为《上海文学》编委。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她的许多作品如《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等都受到过茅盾、冰心、魏金枝、侯金镜等老一辈作家的好评,一些作品被译成日、法、俄、英、越等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她的主要作品集有:《百合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静静的产院》(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高高的白杨树》(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等。
三、检测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撂(liào)&&& 讷讷(nènè)&&& 忸怩(ni365; ní)&&& 憨憨(hānhān)
执拗(niù)&&& 尴尬(gāngà)&&& 讪讪(shànshàn)&&& 瞅(341u)
要挟(xié)&&& 嬷嬷(mómo)&&& 砦(zhài)&&虔诚(qián)&&磕磕绊绊(kē)
1.& 词语解释
忸怩:形容不太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讪讪:形容不好意思、难为情的样子。
讷讷:形容说话迟钝。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取别人的意见。
掂量:这里是斟酌的意思。
耽搁:这里是拖延的意思。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美好。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憎恶:憎恨,厌恶。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四、阅读全篇,整体感知,梳理文脉,把握全文的行文脉络和思想感情。
(一)速读全文,顺手划出字词。
(二)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学情分析:学生先阅读课文,熟悉文本,这是阅读理解本文的基础。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总体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题。)
全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情节。根据情节的阶段性,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都怪我了”)开端:带路
第二部分(从“我们到包扎所”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发展:借被。
第三部分(从“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到“两个干硬的馒头”)高潮:牺牲/献被
第四部分(从“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到结尾)结局:盖被
(三)具体理解百合花被和百合花在本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
1.理解跟百合花被相关的情节。
请学生朗读描写百合花被的一段文字和“刚出门~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呼呼的同乡)的内容。
再请学生复述被子的最后结局。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明确:
A.被子,是情节的一部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被子与人物性格关系。
讨论:借被和献被这两个情节,你看到了新媳妇怎样的性格?
(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只要各组学生言之有理,就要肯定。)
学生讨论,明确:
美丽、纯洁、善良、高尚。她在情节中,其性格是发展的。刚过门才三天,小通讯员就要借她唯一的嫁妆——一个有着百合花图案的被子,她当然有些舍不得,这种情感在情在理。但当听我说借被子是为了打仗为了老百姓之后,“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屋瞅着……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到了包扎所,她又主动将被子“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当卫生员动手要揭掉通讯员身上的百合花被子时,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劈手”集中写出了新媳妇用自己的新被子为通讯员人殓时的那种果断坚毅、不容商量的态度。与先前的娴静羞赧判若两人……
小说通过新媳妇对百合花被子处置过程的描写,刻画了人物性格或者说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发展。
当然,这个人物性格的发展,还通过其它情节或者细节来表现的。刚开始做救护工作时,她害羞腼腆,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答应做我的下手。可当看到小通讯员为了保护群众而受重伤时,“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试着身子……”&新媳妇已经知道通讯员牺牲了,可她还是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其实是在缝进她的一片深情,所以当“我”劝她“不要缝了”时,“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对“我”的不解以示不满。
总之,小说通过对新媳妇一系列的动作和细节描写,不仅写出了她对通讯员的友善、关切、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态度变化,更展示了新媳妇娴静、淳朴、善良、纯真、高洁如百合花一样美丽的人性美和性格美。所以,百合花,正是人物纯真、高洁的优美心灵和品格的象征。
五、布置课后作业:
思考一下“百合花”仅仅是新媳妇心灵和性格的象征吗?和小通讯员、“我”有关吗?全篇主题是什么?
附:板书设计
百合花&&&清丽&&纯洁&&&高雅
新媳妇&&&娴静&&淳朴&&&善良&&纯真&&高洁
人物美&性格美
一、复习导入,研讨问题。
“百合花”仅仅是新媳妇心灵和性格的象征吗?和小通讯员和我有关吗?全篇主题是什么?
(一)先讨论小通讯员的性格。
(学情分析:由四大部分的情节入手。迅速浏览课文,归纳概括,然后交流。)
看“带路”的情节,即课文5节~“这都怪我了”。品析:
1.一个极其可爱的普通战士。天真纯洁,充满朝气,对生活和自然无比热爱。即将发起总攻的时刻,还在枪筒上插上几根树枝和野菊花。
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他憨厚朴实,拘谨腼腆。
2.比如,“带路”情节中“张皇”“数摸”这两个动词的描写作用。
“张皇”的意思是恐慌、慌张,但在这里却非贬义,这一神态描写,是在写“我”刚刚结识的小通讯员那种腼腆、羞涩、局促,表现他质朴,纯洁的心灵。
“数摸”这一动词更突出了小通讯员那种忸怩的神态,拘谨局促的心理。但他又十分关心同志,走走停停也好,给我两个馍馍也好,作者十分形象逼真地刻画了一个腼腆、羞涩、局促而又质朴纯洁的小战士形象。
3.“借被”的情节中,更看出通讯员的憨,不善言辞。更主要的是由于在革命队伍里受到党的教育和战斗生活的锻炼,他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有着高度的阶级觉悟和革命责任感。当他意识到自己借东西的方式方法有问题,可能会给群众造成不良影响时,就马上松松爽爽地跟“我”前去解释。而借到被子以后,知道这是人家新婚时惟一的嫁妆,心里又立刻感到不安,又要把被子再送回去。
4.“牺牲/献被”的情节中,更看出小通讯员的崇高精神。在取得总攻胜利的前夕,为了保护担架队员英勇捐躯。表现了他对革命和人民群众的无限忠诚。
5.新媳妇献百合花的被子,明显是与百合花有关的,但小通讯员与百合花有关吗?
有。他纯洁高尚美好的心灵也像百合花一样。
6、那么,百合花在文中还有什么寓意?
象征纯洁高尚美好的军民之情。
二、分析小通讯员形象。
文章从三个方面来刻划小通讯员。
第一个方面,他是个英雄,他的牺牲是为了掩护民工。当敌人的手榴弹“在人缝里冒着烟乱转”的时候,他让民工趴下,自己英勇无畏地扑了上去。在一般小说中,这个方面无疑是本质,是重点,是高潮,是要大笔浓墨地正面抒写的。但是,作者却只是让一位民工在事后用几句话交代了过去。这种侧面叙述的方法,透露了作者的匠心。虽然从意识形态上,这是个是重点,用当时的理论话语来说,是人民战士的本质,但是,这不是小说的重点。因为简单地再现战士的英勇无畏,早就成了流行的俗套,光是写这些,并不能表现茹志鹃对英雄个性的发现,在这里没有她的创造和突破。
第二个方面,和在冒烟手榴弹面前的英勇无畏相反,他在异性面前十分地腼腆。按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教条来看,这一切都是现象,不是本质,是不值得过多地花费笔墨的。光是腼腆,在女干部面前腼腆,最多只是显示他幼稚、单纯。茹志鹃的匠心在于把这种在部队内部的、异性面前的腼腆,打入另一种环境:不是在部队内部,而是在部队以外,在群众工作中,和老百姓发生冲突——借不到被子。
从工作上来说,这是一个失误。按当时的理论,这对于一个英雄,是非本质的。但茹志鹃却把这非本质的方面正面展开,大书特书。正是在这里,读者看到了小通讯员的个性:在异性面前笨拙,不会对群众讲话,才遭到新媳妇的拒绝。而新媳妇本人倒是落落大方,胸有成竹,再次见到他,忍着笑,明明是笑他没有水平,而他还在赌气,“绷了脸”,挺自尊,不认输,结果是“慌慌张张”,把肩膀上的衣服撕破了一个角。这一切都是在显示,他在两女性面前,充满了孩子气,“傻呼呼”,不但一点精神优势也没有,相反,是一个被嘲弄的角色。读者完全能够认同叙述者所说的:“又好笑,又觉得可爱”。关键是这个英雄不是像当年小说中常见的那样,是崇高观念的化身,一切都是崇高的,在炸弹面前是英勇的,在女性面前也应该是英勇的。而正是这个看起来并不崇高的人物,在女性面前胆怯的人物,在炸弹面前却英勇无畏,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有血有肉的人物。一个看来不像英雄的人,在手榴弹面前却是无畏的英雄,这才显得深邃。英雄虽然是大无畏的,但又是平凡的,平凡到腼腆、幼稚、可笑的。正是因为他平凡,可笑、他才显得可爱、崇高。
文章显然把重点放在战士的个性上,有了平凡的个性,这个人物就活了,因而他的英勇无畏,哪怕是简略地交代过去,同样也能感人至深。
第三个方面,作者把新娘子作为战士的一个陪衬,一种反照,是一个“镜像”。新娘子对战士的拒绝,甚至某种意义上和他顶牛,不是说明和他关系的对抗,相反,恰恰正是说明关系融洽。设想如果不融洽,如果是在日本鬼子兵面前,她敢这样放肆吗?敢于争吵正是亲密、不怕得罪的表现。茹志鹃的才气正是把这种争执处理得相当有分寸,面且有特色。这种特色表现为:一方面是在小战士生前拒绝借被子,可是另一方面,在他牺牲以后,就坚决把自己那么宝贵的被子填到棺材中去。被子由于失去了实用价值,显得更加富于深情。这种深情,又由于一个细节的强调而显得分外生动,那就是小战士牺牲后,新娘子还坚持给他缝补衣服上撕破的口子。这在审美价值超越实用价值上,和被子是同样的道理。
为了表现这一点,作家在结构方面确实是匠心独运。在这一点上,茅盾洞察细微地称赞说它“结构上最细致严密,同时也是最富于节奏感的。”(茅盾《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人民文学》1958年6月)“结构上最严密”,这一点很好理解,凡在后面有结果的,前面一定有伏笔,有交代。如:为了表现小战士牺牲后新媳妇坚持为他缝合挂破了衣衫,事先作了交代,不但交代如何挂破,而且在离去之时,还看到他的破布片在肩头一飘一飘的。又如:为了表现对小战士的怀念之情,写“我”无意触摸到身边干硬的“馒头”,事先就特别作了交代,小战士生前如何把馒头放在路边石头上,说是给她开的饭。这就是茅盾所说的:“没有闲笔”,“善于用前呼后应的手法布置作品的细节描写,其效果是通篇一气贯串,首尾灵活。”(同上)这一切,都使小说情节细节各个部分富于有机联系。
三、讨论“我”在文中的作用。
1.以“我”为视点,娓娓动听地叙述故事,找出文章中表现“我”心理活动变化的词语来。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生气& 兴趣& 着恼& 亲热& 爱上& 后悔& 心跳& 强忍泪水& 想推开& 沉重
作用:栩栩如生地描绘人物,并从“我”的感情变化中逐步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
如11节写“我”对故乡竹海的联想,写得非常富有诗情画意,这样写,一方面点明了小通讯员性格形成的原因,即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才孕育了小通讯员这样心灵美好品质纯朴高尚的英雄,景物美与人物美相得益彰,和谐统一;另一方面,也抒发了我对故乡无比热爱之情,推动了我的感情发展,即由先前的生气,到发生兴趣和“亲热”起来。
这样写,大大扩展了作品的容量,表现了战士之间那种百合花一样纯洁无邪高尚动人的情感,即人性的美,加强了作品的抒情色彩,增强了作品感人的艺术力量。
同时还更有利于运用顺叙、倒叙、插叙等多种方式,使结构严谨清晰,又张弛有度,富于节奏感。
四、总结归纳:
小说构思是非常巧妙的。表面上看,百合花的纯洁清新美好好像只与新媳妇有关,其实,百合花的特点与小说中的其他人物的性格,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紧密关联的。
百合花为题的寓意:百合花,色泽文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本文题目以借代的手法指印有百合花的被子。更重要的是,百合花,作者赋予了它丰富的象征意义:即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一句话,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性格美。
主题: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五、布置作业
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的相关练习。
自我问答: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自读课文?
在教学中运用自读解决问题是一种好的办法,老师轻松,并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两全齐美。
评判留言&&
本文章还没有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lol跳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