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微十二五结束时间还有多长时间

责任编辑:佚名
相关热词搜索:
延伸阅读:
  有人烧钱进入打车市场,而电商、风投这些崭新概念,都使这个打车这个古老行业瞬间成为街头热议的话...
  关积珍: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副秘书长,国家智能交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北京四通智能交通系...
近两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大规模普及,以智能手机为服务端的各种应用程序得以快速的推广,移动互联网持...
月排行总排行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年度实施主要任务完成情况评价
当前位置: > 安徽省人民政府
题材分类: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来源网站发布日期:
所属地区:
文&&&&号:
关 键 词:
公文发布日期:
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年度实施主要任务完成情况评价
(一)扩大内需【规划要求】准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导向,抢抓政策机遇,坚持不懈扩大有效投入,充分挖掘消费需求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主要成效】行动计划进展良好。按照《纲要》确定的行动计划新内涵,重新制定项目分类标准和准入条件。组织开展全省重点项目协调调度月活动,累计解决各类问题2000余个。创新项目谋划工作方式,依托信息平台,发布项目信息,拓展招商引资渠道。建成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一期工程,实现项目管理全程数字化。全年安排行动计划项目3871项,完成投资5333.8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32.6%。累计新开工项目1304个,为年度计划的116.0%;累计竣工项目591个,为年度计划的165.5%。&2011年重大项目新开工项目:鑫晟TFT-LCD八代线、马钢(合肥)年产120万吨冷轧钢板、淮南三安光电高倍聚光光伏产业化、奇瑞年产10万台6AT变速箱、黄山全球音谷创意总部基地、北沿江高速公路滁州至马鞍山段、望东长江公路大桥、淮河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等。&竣工项目: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合肥京东方六代线、大陆马牌轮胎、京沪高铁安徽段、淮南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马鞍山华菱3万辆重卡扩建、芜湖汽车节能环保国家工程实验室、周集至六安高速公路(南段)、500千伏淮南开关站(汤庄变)扩建等。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投资加大,2011年,全省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947亿元,占全部投资比重为50.7%,增长41.8%,增幅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14个百分点。认真落实国家推动民间投资政策,民间投资表现活跃,2011年,全省民间投资规模近8000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超过65%。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投资力度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千百十”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88.45亿元,超额12%完成投资计划,金融、软件、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6、1.3和1.1倍。消费市场稳步开拓。认真落实中央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家电、农机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工作,2011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00.6亿元,增长18%,增幅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市场零售额4061.2亿元,增长18.2%,拉动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个百分点。2011年全省共销售家电下乡产品673.9万台,销售额18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27.5%,兑付农民消费者财政补贴21.6亿元。截至日,全省家电以旧换新五大产品销售总量达351.35万台,销售总额124.92亿元。消费环境逐步改善。积极开展消费教育引导工作和维权网络体系建设,创新维权模式,构建科学消费、高效维权的消费环境。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积极开展农超对接。2011年新增农村商品配送中心40个、农家店2600个,农家店覆盖70%以上行政村。【问题建议】我省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主导产业发展又与消费刺激政策密不可分。当前扩大内需面临较大挑战,一是企业投资信心不足,投资增速下滑;二是汽车、家电等消费刺激政策在实施多年后进入收尾期,效应减弱。下一步要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突破口,千方百计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积极扩大民间投资,提高投资效益,同时要在促进消费上下更大功夫,大力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规划,多渠道提高居民收入,保持消费政策的连贯性,改善消费环境,增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规划要求】坚持走安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主要成效】工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大力发展汽车和装备制造、材料和新材料、食品医药、电子信息和家用电器、轻工纺织五大工业主导产业,2011年工业总产值增长46.8%,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70%,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0%以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1%,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4、中部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6.7%,较2010年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312.3,创历史新高。积极推进三大化工产业基地、六大装备制造业基地等建设,提高产业集聚能力。大力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省属企业加速兼并重组,推进优势资源聚集,省建工集团与省水建总公司等3对省属企业启动重组。品牌建设取得新进展,轻工业有3家企业被确认为首批安徽自主创新品牌示范企业,8家企业列入安徽自主创新品牌示范企业培育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实施“千百十”工程,启动首批21项重大产业化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出高速、集聚化和区域特色化等特点。2011年,全省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4132.1亿元,同比增长62.1%,其中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规模迈过千亿大关;企业数达1549户。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80.4亿元,增长51.8%;利润232.1亿元,增长43.1%。2011年新开工海润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晶澳太阳能合肥基地、彩虹蓝光LED产业化、三安(淮南)光电高倍聚光光伏产业化、鑫晟TFT-LCD八代线等一批重大项目。&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提高。建立服务业统计指标、评价考核和政策支撑体系,出台加快服务业发展的34条政策措施,稳步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集聚区建设。2011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58%,低于年均增长12%的规划目标;实现税收515.1亿元,增长35.5%,占地方税收总收入的60.3%。黄山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取得良好开局,合肥滨湖新区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开工建设。2011年,接待入境游客262.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891.6亿元,分别增长32.5%和54.3%,远高于规划目标。开发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起草《关于进一步加快开发区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安徽省开发区考核评价暂行办法》,推动开发区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结合开发区扩容升级工作,推进开发区新一轮发展规划修编工作。2011年,全省152家开发区实现工业增加值3829.66亿元,增长43.7%,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49.2%提高到54.9%。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774亿元,增长53.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6.3%,比2010年提高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断提高。交通。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设立铁路产业基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2011年累计完成投资499.4亿元,建成京沪高速铁路266公里,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144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新改建干线公路800公里,农村公路4100多公里;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084公里;港口吞吐能力4亿吨,其中新增1000万吨。水利。出台《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若干措施的意见》。治理淮河洼地约200万亩,启动新一轮淮河移民迁建工程。长江干支流治理实现新的突破,青弋江分洪道工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加快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37个单项工程全面实施。2011年,全省投入各类水利兴修资金130亿元,新增供水能力8亿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51.18千公顷,除涝面积23.86千公顷,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5.05千公顷。信息化。“数字安徽”快速推进,(完善3大体系、加强5大应用、实施9大工程)计划全面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破冰。截止到2011年底,安徽万家“数字企业”建设活动已覆盖1.1万中小企业,建成达标“数字企业&#家。&2011年交通重大项目铁路:续建京沪高速,合蚌、合福客运专线,宁安城际,合肥枢纽南环线,阜六、宿淮铁路等项目。高速公路:续建徐州至明光、许昌至宿州至泗洪、宁国至宣城至千秋关、扬州至绩溪、芜湖至雁翅、黄山至祁门、北沿江、东至至九江、阜阳至新蔡、铜陵至南陵至宣城、淮南至蚌埠至凤阳等。新开工宁宣杭高速公路宁国至千秋关段、岳西至武汉高速公路安徽段、济南至祁门高速公路永城至利辛安徽段等。过江通道:续建宁安城际铁路安庆长江大桥,合福铁路铜陵公铁两用大桥,新开工望东长江公路大桥。水运:续建芜申运河安徽段、沙颍河、石门湖航道整治工程,合裕线裕溪、巢湖复线船闸,安庆港长风港区一期工程等。新开工合肥港综合码头二期、合裕线航道改扩建工程等。机场:续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池州九华山机场项目。能源建设卓有成效。两淮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杨柳等4对矿井建成投产。电力结构优化升级,全省首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铜陵电厂六期竣工投产,全国首条同塔双回路1000千伏交流输电示范工程开工建设;国电龙源来安风电场并网发电,填补了安徽省风力发电的空白。石油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天然气利用规模和覆盖面迅速扩大,能源民生工程积极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实施,城镇居民气化率进一步提高。【问题建议】我省汽车、家电、能源原材料等主导产业受需求减少影响增速下滑较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缺少龙头企业,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明显。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慢,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因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增长缓慢。我省应当加快传统优势产业领域的技术升级和兼并重组,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围绕工业升级、新型城镇化和民生改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积极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机遇,加快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三)推进“三农”现代化【规划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主要成效】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推进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开展各类农产品高产创建活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2011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627.1亿斤,比2010年增产11亿斤,超额完成规划年均增产目标,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体作物和其他主要农产品全部增产。继续推广主要农作物良种,小麦良种覆盖率达98%,水稻优质率达83%以上,6个玉米主导品种覆盖率达56%。加快推进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全省农机化水平稳步提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2.6%,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实施农业产业化转型倍增计划,认定农业产业化示范区22个,其中国家级4个,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新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387个。产业化经营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530元,已完成规划目标的5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成立全国首家省级联合社——安徽徽润农产品营销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省财政安排1200万元扶持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6361家。现代农业推进情况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6个。农业公共服务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构建任务全部完成,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农民组织化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2.2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6.60万人。粮食生产启动实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捆绑实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与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增粮规划、吨粮田创建、粮棉油高产创建等活动,启动建成700万亩“三大行动”核心示范区、127个部级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小麦、玉米亩产千斤县增至3个。畜牧业升级创建16家部级、130家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规模养殖比重达58%;组织实施春秋两季动物疫病集中强制免疫,开展动物检疫队伍专项整顿行动。水产跨越创建61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新增名特优水产养殖面积15万亩;新建改造标准化水产养殖基地10万亩和10个上规模的水产良种场。新一轮菜篮子创建25个国家级、50个省级蔬菜标准园;安排补助资金1750万元,各地配套8000多万元。茶产业振兴在20个县(市、区)开展省级茶叶标准高效茶园创建活动;省财政安排5700万元支持茶产业做大做强;20家茶企进入全国茶企百强。农业产业化转型倍增计划召开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印发《农业产业化转型倍增计划实施方案》,制定农业产业化布局规划;省财政安排扶持资金7800万元;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5061.2亿元,增长50.2%。农业信息化省财政安排1200万元扶持合作社信息化建设;首次组织128个合作社、260个名优农产品参加合肥农交会。粮食现代物流被纳入全国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范围。农机化农业机械总动力5657.1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2.6%。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编制《安徽省“十二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制定新农村建设考核评价办法。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发放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良种补贴12.96亿元,粮食直补8.98亿元,农资综合补贴50.66亿元,农机具购置补贴7.8亿元。启动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实施13项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制度,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村沼气建设两项民生工程,培训新型农民48.76万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不断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实现县(市、区)全覆盖。&
&【问题建议】2011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但农业产业化转型倍增计划实施与规划目标尚存差距,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体系还有待完善,农村环境整治尚处起步阶段。要以美好乡村建设为总抓手,下大力气培养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职业农民等现代农业主体以及农业中介服务组织,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示范县,加速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规划要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主要成效】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编制完成安徽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出台《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意见》。实施巢湖行政区划调整,合肥、芜湖、马鞍山等中心城市集聚发展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合肥经济首位度达24%、经济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位次提升至第15位。合淮同城化、芜马同城化、铜池一体化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和快速路网建设快速发展,城市综合承载力明显增强。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淮南、淮北城乡一体化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县城和中心镇加快发展,人口超20万的中小城市达57个。皖江示范区加快建设。深入推进皖江示范区建设,出台《安徽省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条例》,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引进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近3000个。江南、江北集中区建设扎实推进,开发园区加快转型升级,滁州、铜陵、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皖江示范区国家级开发区达12家。皖北振兴发展提速。加快皖北振兴步伐,开展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市县与皖北三市六县结对合作,谋划建设阜阳合肥、亳州芜湖、宿州马鞍山现代产业园区,皖北地区发展活力和动力增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26.9亿元,增长12.8%,比“十一五”时期提高0.4个百分点。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分别高出3.6和6.8个百分点。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继续推进。加强高层对接,经济圈党政领导会商机制日臻完善。加大在轨道交通、区号统一、直购电和引大别山优质水源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开展新区划范围内的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城市互动融合发展态势逐渐形成。皖南皖西加快发展。省委省政府出台促进大别山革命老区发展20条扶持政策,开展黄山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促进皖南和大别山区科学发展。县域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稳步推进扩权强县和扩权强镇,县域地区生产总值7413亿元,占全省比重达到49.1%。34个县(市、区)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其中14个县(市、区)突破20亿元。【问题建议】区划调整后合肥经济总量为南京的59.2%、武汉的53.8%,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皖北地区还处于加快发展启动阶段,经济总量仅相当于江苏苏北地区的40.4%,发展的稳定性、可持续性有待提高;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与规划目标要求尚存差距。下阶段,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总体要求,继续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承接产业转移,提升皖江示范区建设水平;进一步加快皖北“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建设,加强南北合作,加快推进现代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深化合肥经济圈一体化进程;促进皖南和大别山区“三位一体”发展。突出抓好合肥、芜湖、安庆、蚌埠、阜阳、黄山六个综合性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与发展,按照中小城市标准,培育壮大一批县城和中心镇。(五)建设创新型安徽【规划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全面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主要成效】创新载体建设成效卓著。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获批开展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重大政策试点,被列为&#”国家自主创新试验示范重点区域,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5284亿元,高新技术企业79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70%。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合肥市入选2011年度中国十大创新型城市。启动第二批20家省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全省新批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8家。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得到加强。技术创新“十区提升、百企示范、千企培育”行动加快推进,行动内企业和园区承担省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占全省年度总数的80%以上。启动55家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和全国首批试点安徽创新型企业服务网地方节点建设。新增国家创新型企业9家。奇瑞汽车公司入选中国十大创新型企业。组织实施省级以上国际科技合作项目51项、长三角区域联合攻关项目26项。2011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创新型企业数分别为家,分别净增219和70家,合计增长22.2%,超额完成规划年均目标。教育事业全面推进。扎实推进国家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工作,健全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固改造中小学校舍944万平方米,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大省建设,支持35所中职学校的实验实训设施建设,实施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推进高校提标和化债工作,高考录取率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4%,比2010年提高2.1个百分点,接近规划年均目标。人才强省效果显著。全省人才规划体系加快推进,产业创新团队建设不断深化,制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聚集工程。研究起草《关于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人才特区的意见》,制定出台《“十二五”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人才工作支持皖北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和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2011年末全省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6.6万人,增长4.3%。全年培养新技师6582人,培训高级工6.7万人,超额完成规划年均目标。实施职业资格鉴定57.3万人次,鉴定总量居全国第6位。【问题建议】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机构、人员、费用、项目和成果占全社会总数的比例均低于沿海发达省份10~20个百分点。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动多集中于大中型企业,小企业创新频率较低。区域创新体系不健全,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要进一步强化“三体”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端创新人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教育投入不足,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短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制约教育事业的发展。下一步要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带动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办学,促进教育公平。(六)建设生态文明【规划要求】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污染防治,完善环境保护机制,保护自然生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成效】资源效率显著提高。稳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和商业旅游等重点领域节能。合理分解节能指标,加强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06%,完成规划目标进度的23.77%。加强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管理,六大高能耗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2.2%,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加快推进重点节能工程建设,累计实施省级以上重点节能工程99个。节约集约用地进展顺利。制定《进一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加快建立破解用地供需矛盾长效机制,整体推进农村土地示范建设,完成示范建设项目和省级投资土地整治项目建设面积202.7万亩,新增耕地20.3万亩。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整村推进工程,加速农村土地流转,建设高标准农田97.9万亩。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推进。编制《安徽省“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深入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园区和企业建设。综合运用规划、投资、产业、价格、财税、金融等政策措施,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扶持。在111个单位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铜陵市、淮北市、马钢集团等10个城市和企业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江汽集团、奇瑞公司列入国家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界首田营再生铅工业园列入国家首批7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合肥市列入国家首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推进废旧家电、废杂金属及电子产品等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在深化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工作,确定了170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单位,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由试点向示范升级,以试点促推广普及,以示范促深化发展。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强化清洁生产和工业污染防治,培育10户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和201户年度重点清洁生产审核企业,认定177户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和239个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我省列入全国第二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17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活动,涉及41个乡镇、193个行政村。加强重点流域污染防治,淮河、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实效,水质稳中趋好。启动编制新安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规划,正式启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加大环境污染的监督检查和处罚力度,开展环保宣传周活动。&
【问题建议】能源消费趋势呈刚性增长,节能潜力空间不断收窄,污染减排控制增量、消减存量难度加大,节能工程、重点领域节能和污染防治有待进一步推进,生态环境和民众期待存在差距。下阶段,要强力推进生态强省建设,建立完善生态强省评价考核机制,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尽快建立并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三条红线”,大力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将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切实提高生态环境综合竞争力。(七)构建和谐社会【规划要求】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力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主要成效】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制定《实施“十二五”居民收入倍增规划指导意见》,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最低工资标准上调2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7.8%、17.9%,超过规划年均目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连续两年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业政策和机制逐步完善。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城镇新增就业62.3万人,超额完成规划年均目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2%。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县(市、区)达到67个。推进保障房建设,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42.9万套。全民基本医保制度建设全面推进,参保(合)率稳定在95%以上,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实施11项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民生工程。其他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2‰。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全面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深入实施开发式、开放式、开拓式扶贫。社会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加快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稳步推进合肥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建设,支持铜陵在全国率先启动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推进“平安安徽”建设,全面开展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大调解”工作体系,调解仲裁案件办结率达94.7%。&社会建设进展情况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20.5万套。医疗卫生农村医疗机构服务总量稳步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社会保障一体化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370万人,同比增加70万人。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全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848个,城镇社区服务中心506个,社区服务站1908个。社会维稳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1.4%。【问题建议】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居民收入分配不合理,中低收入户可支配收入仅为高收入户的50%左右,社会保障特别是农村居民社保水平依然较低,城乡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与民众的诉求还有一定差距。下阶段,全面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规划,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引导大学生、新生代农民工转变就业观念,着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八)建设文化强省【规划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敢为人先、锐意进取、诚信务实、开放合作的精神,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推动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主要成效】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启动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初步建立文化人才培育机制。《安徽日报》全面自办发行,创造党报发行改革的“安徽模式”;正式兼并亳州晚报,开辟省级党报兼并市级党报新路径。新华发行集团与新华网开展股权合作,走出国门收购海外媒体。省及全部省辖市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文化事业。马鞍山市、65个村镇、110个单位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村镇和单位称号,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583个、农家书屋6924个,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文化产业成为新的发展亮点。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大力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体育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广电集团与中科招商发起创立我省首支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50亿元。淮南志高&&&&&&&&&&&&&&&&&&&&&&&&&&&&&&&&&&&&&&&&&&&&&&&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园、蚌埠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园等一批文化科技型项目加快建设,《淮南子传奇》荣获中国动漫最高奖“美猴奖”,16家动漫企业获得国家认定。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成功举办,签约项目55个,投资总额190亿元。2011年,256个项目列入省项目库,总投资2036亿元;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近500亿元,增长24%。【问题建议】制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尚未破除,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层基础仍然薄弱,文化产业规模不够大,主体不够强,发展质量不够高,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相对不足。下阶段,加快落实文化强省建设实施纲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壮大一批龙头骨干文化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文化企业。(九)深化改革开放【规划要求】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主要成效】改革攻坚步伐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大部门体制进一步健全,扩大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试点,政府职能加快转变。省直管县体制试点和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国资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20多条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国有企业加大改革重组力度,做强做大优势骨干企业步伐显著加快。非公经济占GDP比重达到57%,贡献率达60%,税收占全省的比重达62.5%。出台巩固完善基层医改的30条政策措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保持良性发展,新体制机制运转顺畅;谋划县级医院改革,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深化,32家报刊社改制为企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超过24%,全省88个图书馆、120个文化馆、1389个乡镇(街道)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实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服务体系建设。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正式启动,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深入推进。区域合作跨上新台阶。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徽商大会暨第十一届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铭传亲缘宝岛行和长三角交流合作等重大经贸活动,圆满完成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轮值工作,筹备建设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园。与珠三角、环渤海、中西部、港澳台等区域合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共承接来自苏浙沪闽京等地的外商投资企业产业转移项目289个,到资30.6亿美元,增长87.7%,占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46.1%,提高了13.6个百分点。对口支援工作取得新进展,圆满完成对口支援四川松潘县恢复重建任务,印发实施《安徽省对口支援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综合规划(年)》和《安徽省对口支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年)》,援疆援藏工作有序开展。利用外资跃上新水平。新批和新增投资总额过亿美元重点项目15个、增长4倍;实际到位5000万美元以上项目共计20个,实际到位资金17.9亿美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了1倍和1.1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6.3亿美元,增长32.2%,高于全国增幅22.5个百分点。新引入美国3M公司等6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累计已有57家境外世界500强在我省设立了75家企业。对外贸易实现新突破。出台《全省外贸便利化工作规程》,积极推进“大通关”建设。开展开放型经济政策宣传服务月活动。首次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加大企业推介力度,组织千余家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亚欧博览会及14个重点支持国际展和100个重点推荐国际展,组织近百家企业赴台湾、美国、澳大利亚等开展经贸对接活动。实现进出口总额313.4亿美元,出口170.8亿美元,增幅分别比全国高6.6个和17.3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开拓成效显著,全年新兴市场进出口196.9亿美元、增长35.2%,高于传统市场15.3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额62.8%。&“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围绕水泥、汽车、农业等优势产业,加快境外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和农业开发合作,海螺水泥投资印尼开创我省水泥行业对外投资先河,奇瑞斥资2.3亿美元在巴西设立汽车组装生产厂,省农垦集团在津巴布韦综合开发50万公顷土地。发挥外经龙头企业作用,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省外经建1.15亿美元投资津巴布韦金刚石矿项目,十七冶5.2亿美元签约科威特石油学院项目,省皖北煤电集团的澳大利亚煤矿项目矿区面积达924平方公里,预计煤炭资源储量超百亿吨。依托跨国经营,新批境外企业和机构47家,大力扶持有实力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和研发中心,实际对外投资2324万美元、增长7倍。【问题建议】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推进速度不够快,非公经济发展不够充分,公共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和自由流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传统出口市场受限,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增长较慢、总量偏小,外资后劲不足。下阶段,要着力推进收入分配、国有企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大力优化发展环境,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等领域。进一步落实扶持举措,优化外贸企业生存环境,支持外贸主体做大做强,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巩固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版权声明 |
京ICP备号 Tel:(+86 10)45360
Copyright(C)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二五结束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