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小说男主角姓萧的小说林.其中有一个女主角叫凌霜

图锐设计致力为企业/机构提供最恰当的品牌形象设计服务
我们崇尚新颖、简洁的视觉表现形式,坚持以市场的角度和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为客户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品牌形象设计...
华润顾问管理
企业logo设计...
公司品牌形象VI设计...
LOGO设计...
产品画册设计...
企业VI设计...
本富控股画册
企业形象画册设计...
德莱贝特新型材料
企业形象设计;标志设计...
保利恒鑫商业
公司VI设计...
华一国际幼教机构
教育品牌VI设计...
贝斯特蛋糕&咖啡
品牌VI设计...
维纳斯瓷砖
品牌VI设计...
为什么选择图锐为您提供服务
+ 我们注重品牌资源整合与策略的制定,建立
符合市场与消费者心理的品牌...求小说名字!!有一本小说,玄幻武侠的,说的是一个草根进入一个大宗门慢慢升级,他有一个他母亲留给他的_百度知道
求小说名字!!有一本小说,玄幻武侠的,说的是一个草根进入一个大宗门慢慢升级,他有一个他母亲留给他的
里面有个真龙!可以化成龙。。。。主人公姓林好像求小说名字。,在他和那个弟子之间掌门选择了,给他提供真气。!有一本小说。女主人公是个大商会掌柜的女儿。。!。,玄幻武侠的,很牛逼的,他有一个他母亲留给他的皇。求小说名字。的。,说的是一个草根进入一个大宗门慢慢升级。,那个弟子。最后他跟那个门派的掌门弟子有仇,里面可以给他提供修炼的口诀
提问者采纳
仙罗派真传弟子:在执行任务时与林熙结交,三月之后她与林熙生死自论。与主角双修,为神宵宗圣女,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受伤,在宗门内是步步维艰呐,仙道境二重,关键时刻多次帮助其脱离险境,面对着重重困境,在位面战场,后因林熙为让她逃脱自己面对敌人,且看少年林熙如何逆境崛起;父亲丧命。是鬼神境五重男主得到的好像是万皇图的传承吧。林熙,上古神秘道统传承者,成为一个颓废的少掌门,后被仙罗派确定为林熙仙侣。[6]龙冰颜,然而只有最强大的存在,是鬼神境五重,因林熙在其真传弟子晋升大会上成功阻止太元宫阴谋而对林熙有好感,林熙收服的魔宠,现已返回神宵宗,因为得罪了神妃,本书男主角。通往神座道路上,就拥有无穷无尽的寿命和天地间最至高无上的权势。神座无主,与神霄宗联盟,拥有数百万分身和初拥能力,有个神子的妃子想要那张图。(后被主角XX)本书女主角之一王珞缨、神妃:本身为地狱魔龙,本书女主角之一摩图,是仙道大商盟的小公主,鲜血成洋。吸血女王卡米拉,男主为了救姑姑进入神霄宗,谁拥有它。上官瑶雪。人善被人欺,差点把主角的姑姑给害死了,与主角冲突不断,后因为救林熙而退化成原型:出身龙世家。神宵宗副掌门定下三月之期,三月之内她不得对林熙动手脚。最终踏上征战神座之路。身体残废,快意恩仇。因觊觎主角身上圣皇传承。是鬼神境五重,白骨累累:本为一个次元的吸血女王,两人间达到不死不休局面,靠山倒塌。本书女主角之一,在十七岁的家族试炼中,现前往仙罗派时空主城,无意遇上山洪暴发,与林熙相见,才能踏上至高神座:鬼神境十重《神座》 皇甫奇传说天地之中有一张神座,(已被主角救回),而掌门因为神子是自己的亲传弟子而选择了神子,无法练武,而得其芳心,马善被人骑,两者之间矛盾越来越大,它是天地间所有强者征战的最终宿命,后来随着男主修为的提高并和神子的观念相左,但因受重伤被迫与林熙发下始祖誓言成为其仆,本书女主角之一,联名弹劾。刚刚苏醒的林熙;长老议会,灵魂穿越!少年高中生林熙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草根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等你知道了告诉我一声
你也在看这个小说?
没有、、看你说的挺精彩、、我也想看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正文
来源: 更新时间: 11:41:08
&&&&1840年,英国人以坚船利炮叩开了清朝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与此相适应,在1840年前后,英国人对中国各个方面的研究也随之跟进。我们如在被迫“五口通商”的广州等地的图书馆里仔细查索,或许能发现一些关于英国人研究《红楼梦》的早期资料。现在国内所能看到的欧美人评述《红楼梦》的最早文字,是广州版《中国文库》(The Chinese Repository)1842年5月号上一篇署名为“通讯员”的文章,题目是《红楼梦,或梦在红楼》(Hung Lou Mung,or Dreams in the Red Chamber),作者卡尔?居茨拉夫(Karl A.F.Gtitzlaff即郭实猎)。但在这篇七千字的文章中,真正评论《红楼梦》的地方,只有寥寥几笔,其余部分只是复述小说的内容。现在我们把这篇文章中的评论部分介绍如下。
&&&&“在中国小说中,这部作品显然具有很高的地位。作者一再声明他不能公正对待书中惟一真理的主题以后,就像写纽约史一样,以创造世界来开始他的小说。古时候有个叫女娲的人,他是男人还是女人,现在已无法判明。有些作家认为,他们已经发现女娲有些地方很像我们的圣母爱娃。现在,这位精力旺盛的女娲着手用石头补天。天很高,又很虚无飘渺,所以这个工作是相当困难的。尽管如此,这位巧匠取得了成功,而且正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活干得很漂亮。女娲为补天准备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但是补天只需要三万六千五百块,剩下的一块就弃而不用了。”
&&&&从这里作者开始介绍《红楼梦》的主要情节,中间还夹杂着一些议论。直到文章结束时,作者又说:“在作品的最后,我们又见到了我们的老相识,他们在故事的中间阶段一直没有出现。这些老相识就是僧侣、石头、女娲、石头躺在那里的那个山峰,以及石头对我们那些男女主人公发生过影响的说明。如果对这个冗长乏味的故事作出结论,发表我们对这部作品在文学上的优缺点的看法,那么我们可以说,小说的文体没有任何艺术性可言,完全是一种北方上等人的15头语言。有些词汇的含义,不同于一般作品中所使用的含义。有些词汇是用来表达地方语义的。但是读过一卷后,就很容易理解这些词汇的意义。谁想熟悉北方宫廷口头语言,精读这部小说,当得益匪浅。”(《中国文库》,1842年广州英文版5月号第266~273页)。
&&&&由于是英美人最早评介《红楼梦》的文字,我们不妨稍加议论。文章作者对小说感到“冗长乏味”,这是可以理解的。《红楼梦》是一部伟大小说,但并不是一部没有任何缺点的小说。对于一般读者,特别对于外国读者来说,《红楼梦》有时难免显得冗长,尤其在讨论作诗,描写衣着或菜肴的时候,情况更是如此。但总的来说,《红楼梦》主要对中国当时上层贵族的生活作了细腻的刻画,给人总的印象,是生动、深刻、真实的,趣味盎然,写到悲欢离合处,则又十分打动人心。读《红楼梦》而觉得“冗长乏味”,那只能说明读者还没有完全理解《红楼梦》的妙处。
&&&&作者又说《红楼梦》的文体“没有任何艺术性可言”,原因是它用了北京上等人的口头语言。或许这位中国通很欣赏“之乎者也”这一套书面语言,轻视口头语言,所以他确实体会不到《红楼梦》的文笔所达到的那种出神入化的境界。不过作者又补充说,精读此书,可以熟悉中国的宫廷语言。中国有没有宫廷语言,不大清楚。但《红楼梦》中的口语,决不是宫廷语言。由于身份的不同,书中人物的说话口吻当然不一样,譬如史太君显然不同于刘姥姥,贾雨村显然不同于冷子兴。不过总的说来:《红楼梦》中的语言,主要是当时的北京话。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这篇文章的作者当时虽然简单介绍了《红楼梦》的内容,但对《红楼梦》的价值所在还是懵懂不清的。后起的英美汉学家们,随着时代的推移,逐步加深了对这部小说的研究。但是根据我所看到的材料,英美人真正对《红楼梦》作出重要评价,还在五六十年以后。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出了一位有名的汉学家,他的名字叫赫伯特?贾尔斯(Herbert Giles即翟理斯)。他原来是剑桥大学教授,后任英国驻宁波领事。他编写的《古今姓氏族谱》(A Chinese Bi― ographical Dictionary,后改称《中国人名大字典》)一书,1898年在伦敦出版。书中收有曹雪芹这个条目,条目是这样说的:“曹雪芹,17世纪时人(原文如此――译者注),被认为是著名小说《红楼梦》的作者。”总算正式提到了曹雪芹其人,并且说他是《红楼梦》的作者。
&&&&再过三年,这位贾尔斯出版了一部《中国文学史》(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其中用两万多字的篇幅来谈《红楼梦》。在这两万多字中,只有开头的几小段,是评述《红楼梦》的,其余也只是介绍《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因为这是英国人评述《红楼梦》的一篇比较早的而又比较有分量的文字,所以我把它的评论部分全部译述如下:
&&&&“《红楼梦》人们通常称它为《红楼之梦》,这是不正确的。这部著作已经达到了中国小说的顶峰。大约成书于17世纪后半期(原文如此――译者注)。不知道该书作者叫什么名字。该书通常分二十四卷(八开本)出版,共一百二十回,每回平均至少有三十页,全书多达四千页左右。小说从头到尾共描述了四百多个大小人物,故事情节完全可与菲尔丁的著作相比美,对许多人物的描写,令人想起西方最伟大小说家的最佳作品。小说把社会生活的每一种特征一一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作为中国生活的全景照片,《红楼梦》是无与伦比的。简单说来,这是一个富有独创、内容深刻的恋爱故事,绝大部分几乎用流畅的口语写成,充满着日常生活中幽默和悲哀的情节,并夹杂着有高度文学修养的短诗。小说第一回企图在神灵世界和世俗世界之间造成一种联系。这一回是超乎自然的。第一回以后,故事沿着尘世的方向顺利地发展下去,不过经常要受到近旁存在的神灵的影响。从下面的概要叙述中,也许能推测出整个小说的某些思想。”(转引自赫伯特?贾尔斯《中国文学史》,1924年英文重版本,第355―356页)
&&&&从上述简短评论中,可以归结出以下几点:第一,《红楼梦》是中国小说的顶峰,可以与西欧的最佳小说相比美;第二,是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一幅全景照片;第三,是一个富有独创、内容深刻的恋爱故事;第四,文笔流畅;第五,还不知道确切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叫什么名字。
&&&&这里的进步是明显的。前四点看法与俄国瓦西里耶夫1880年的看法相接近,但在时间上却晚了二十年。
&&&&20世纪以后,历史情况起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民13益觉醒,反帝反封建的运动逐渐高涨。中国人民要求革命的强烈呼声,震撼了西方列强平静的文苑。因此,西方汉学家对中国的研究著作,在这个时期也开始大量涌现。与此相适应,在贾尔斯的《中国文学史》出版后不久,《英国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innica)也在“中国”这个条目中评述了《红楼梦》,说《红楼梦》“情节复杂而富有独创,最后以悲剧结尾。在小说的故事发展中,主要线索是恋爱,其中交织着阴谋、野心、财产、贫穷以及人生的其他领域……小说包含的事件,使人想起菲尔丁小说中那种打破常规的描写,其叙述之放肆,一如菲尔丁的小说,往往表露无遗,而不像现代心理小说只作隐晦的暗示”。(《英国百科全书》1910年版第6卷第229页)
&&&&欧美人研究《红楼梦》喜欢同本国的小说作比较,这是常见的现象。如1964年版《英国百科全书》第5卷说:《红楼梦》中的两主角之一伤逝时赚人的眼泪,至少不亚于前此不久塞缪尔?理查逊所写的《帕美勒》。读了英国小说,再去回想我们的《红楼梦》,也许会觉得这种对比有些牵强,因为小说中人物的生活、习俗、心理、思想,实在相差太遥远了。不过就共时代和故事的复杂性而言,确实也有相似之处。所以似也不宜对这种类比一笔抹杀。
&&&&《新中国评论》(The New China Review)1919年8月号,发表了一篇评论《红楼梦》的文章,题目是《红楼的秘密》(The Secret of the“Red Chamber”),作者w.亚瑟?柯纳培(W.Arthur Cornaby)。文章说:
&&&&“中国有一个普通的看法,那就是‘人人都读《红楼梦》’。这是中国最有名的一部真正的小说。确实,在一般居民中,更多地提到《三国演义》中的显要人物,其中有些人的活动被改编成戏剧。《三国演义》这部著名作品,显然是14世纪时一位作家对一些真正历史事件加以扩充写成的。这些历史事件是一位历史学家关于3世纪末种种情况的简要记述。所以这部作品很难称它是一部真正的小说。而《红楼梦》显然是一部真正的小说。至少在最近几年以前,每个人都是这样看的。但是最近几年,有一些令人震惊的理论十分流行,这些理论涉及这部小说的历史意义,而这正是本文所要说明的题目。
&&&&“这部小说虽然很长(约有四千页),但它对于最有教养的中国人来说,正如《哈姆莱特》之对于英国读者。在中国人看来,小说中很多人物的生活和活动,正如他们很多熟悉的朋友的生活和活动。小说结局十分悲惨,所以至少相继出版了七部续集。”
&&&&作者在介绍了《后红楼梦》等四部续集以后,说其余三部续集实在太平庸,不必加以论述。但是,不管这些续集是好是坏,它们的写成和出版就足以证明人们对《红楼梦》的兴趣。
&&&&“原作者的情况如何呢?他愿意在文学方面付出如此巨大的精力来写作这么一部伟大作品的很有魄力的动机(如果他有动机的话)是什么呢?这是很多学者提到的问题。
&&&&“小说对很多人物(共约四百人)作了生动的描写,每个人都不与别人类同。由此人们得出结论,说这位作者一定是京城某王室的一位私人秘书,他的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至于说到他写小说的动机,流行的看法是,这位私人秘书因与某婢女通奸而失宠。他所以写这本书是为了进行报复,揭示除她以外的所有人的缺点,最后使整个家庭遭受穷困和毁灭,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他们确实会遭受这样的命运。
&&&&“我们现在看到的该书第一回介绍部分,说曹雪芹是一个把该书‘增删五次’的早期编辑者。这样做的原因是《红楼梦》被政府禁止出版。这道禁令对这部‘增删’过的作品一再重申,所以在许多年内,在市场上出售的惟一稿本,取了一个愚蠢的名字:《石头记》。这里产生了一个最有意思的问题:一个如此显要的家庭究竟是北京的哪一家呢?它的后裔怎么能在每个世纪内一次再次地让政府出面禁止出版一部牵涉到这个家庭祖先生活情况的小说呢?在清朝统治时期,没有一个人敢于公开回答这个问题。
&&&&“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或者为那些不熟悉这本小说的人叙述一下)这部著名小说的故事梗概吧。”
&&&&接着作者就开始叙述小说的情节。不过叙述比较简单,因为他知道贾尔斯已经在1885年详细介绍过这部小说了。该文的重点是发表了不少议论。如作者认为,贾府主要人物的名字就很有意思。哥哥叫赦,其夫人姓邢;弟弟叫政,其夫人姓王,合在一起就成为:摄行政王。所以这个家庭是摄政王的家庭。但是宝玉这个名字不大适用于一个摄政王照看下的孩子。如把“宝”作动词解释,意思就完全不同。那就是一个珍爱玉的青年了,所谓珍爱玉也就是珍爱一个姑娘,她的名字可能与玉有关。作者接着指出,最近一版《红楼梦》的编注者(作者指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红楼梦索隐》,编辑者悟真道人),根据过去被查禁的书籍和诗歌,证实了以下情况:《红楼梦》是为顺治和董小宛而写的。顺治是满族第七代统治者,所以宝玉为第七名举人。小宛人宫时为二十六七岁,顺治当时是二十五岁,宝玉则是他的半数。小宛名白,故黛玉名黛。小宛是苏州人,黛玉也是苏州人。小宛美丽、聪明、有才,但是病弱,故黛玉也是美慧病弱。顺治想封小宛为皇后,但鉴于清朝皇室之规而没有成功。小宛因此忧郁而死,故黛玉也因不能嫁给宝玉而死。小宛死后,顺治封她为端敬皇后,他自己也因悲痛过度而上五台山当了和尚,是为“情僧”。所以宝玉也出了家,如此等等。
&&&&作者说,如果我们认为这位学者的推论是合理的,那我们就掌握了一把解开这部长篇巨著之谜的钥匙,并且很快可以理解它得以存在的理由。特别是,这位作者在该书第一回中找到了启示,说此书作者是明代某显贵的后裔,他熟悉清代宫廷,也了解南京(明代)家庭。他当然认为,这个人侵者的家庭的初期统治,并不预示着这个家庭将来会获得永久的繁荣。
&&&&文章作者最后说:“这位研究者如此这般列举了无数例子之后,似乎已使读者相信他解开了《红楼梦》之谜,不过,他也确实使中国和西方学者有了一个进行探讨和思考的题目。”(《新中国评论》英文版1919年8月号第329~339页)
&&&&《红楼梦》研究史大致可分为所谓评点派:索隐派、新红学派和1949年以后等四个时期。外国学者研究《红楼梦》与上述四个时期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的观点往往受到中国学者的影响,尤其在索隐派时期和新红学派时期表现得更加明显。正如我们研究外国文学,有些看法也难免有意无意地受外国学者的启发或影响一样。
&&&&所谓评点派时期,实际上也就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艺批评家评论《红楼梦》时期。这个时期在《红楼梦》研究中还没有形成一个学派,观点也比较分散多样,所以外国学人似乎还很少受中国评点派的影响。如1842年发表的《红楼梦,或梦在红楼》、1880年瓦西里耶夫的《中国文学史纲要》、1885年贾尔斯的《(红楼梦),常称为(红楼之梦)》等文章,还只是简单地介绍小说的内容,或者只对小说作一些简单的评论。
&&&&《红楼的秘密》一文发表于1919年,正是索隐派的极盛时代,所以文章就难免要复述索隐派的观点,主要似乎是复述王沅梦的观点。这些观点的错误,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中已经批评过了。而且在胡适以前,孟莼荪也在《董小宛考》中加以了否定。所以不必在这里赘述。不过该文作者也没有完全信服顺治董小宛说。他在文章最后作了保留,说这种说法使学者们有了一个探讨和思考的新的角度。
&&&&1928年,《中国杂志》(The China Journal)第八卷发表了E.赫德森(Elffida Hudson)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一个古老的故事》(An Old. Old Story)。这是一篇介绍《红楼梦》内容的文章,没有涉及评论。一开头就介绍了荣宁两府和史太君的情况,一直谈到贾政最后与宝玉的那一次见面,当然一开头就有不确切之处,如说荣宁两府的主人是史太君的大儿子和小儿子,即是一例。但是这篇文字有一点比较特别,那就是把《好了歌》放在文章结尾处。大概作者认为,《好了歌》的内容是《红楼梦》的主旨吧。这首译诗,我不知道霍克思、杨宪益在译《红楼梦》时是否参考过。从他们的译诗同这首译诗距离相差之大,似乎看不出有参考的痕迹。不管怎样,我个人觉得这首诗还是译得不错的,它把“世人都晓X X好”和“只有X×忘不了”这两句诗作了很好的表达,而且也用了同样的词句一再重复,并不拘泥于原文,但却传达了原作精神。
&&&&1929年出版了王际真的《红楼梦》英文节译本。卷首有阿瑟?韦利(A~hur Waley)的一篇序言。序言的大意是这样的:在20世纪以前,中国人不把小说当作文学。一般学者也看不起小说。中国最早的类似西欧的重要小说,是7世纪末张鹜的《游仙窟》。这篇小说中的许多文章作法影响了后来的中国小说。中国小说起源于街头说书。中国的长篇章回小说,结尾处都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样一句话,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红楼梦》也受到了这样的影响。
&&&&在《红楼梦》出现以前,中国的著名小说有《水浒传》、《西游记》和《三国演义》。《红楼梦》虽然在很多写法上有了革命性的变化,但仍然受到以上三部作品的不少影响。如作品很长,对尘世的日常生活缺乏信心,一定要把现实的故事放进超自然的框框。模仿说书人,把更多的艺术技巧注入个别章回,而较少注重作品的整体结构。重视说教,故事中都有一定的寓意。《红楼梦》最后一些章回中那些有说教意味的情节,有一部分是符合作者原来计划的。
&&&&不过,《红楼梦》毕竟与众不同,它所叙述的不是那些现成神话或历史故事,而是一大批读者从前不知道的人物。作者的知识都是从他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取得的。从这一意义上说,《红楼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而小说中那些超自然的神奇章节,使人们进入一个迷惑不解的世界。根据他描写的梦境而言,曹雪芹作为一个富于想像的作家,已达到了他的最高峰。在这些情节中,人们清楚地感到了作者笔下那些人物的象征价值和普遍意义。
&&&&发表于1921年的胡适的《红楼梦考证》,标志着《红楼梦》研究进入了新红学派时期。新红学派的重要著作,大多以实用主义的观点写成,极易为西方红学研究者所接受,因为实用主义的老祖宗是西方人所熟悉的詹姆士和杜威。所以1921年后的欧美汉学家,在有关《红楼梦》的研究中,几乎无不受到新红学派的影响。这个情况,似乎直到现在还没有结束(但是苏联、东欧不在此例)。
&&&&阿瑟?韦利关于《红楼梦》的序言发表于1929年,因此也难免受到新红学派的影响。如自传体说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不过这篇序言指出了《红楼梦》受到的传统影响,说得还是不错的。但在评述它的革新精神时,只提到它撇开神话、历史故事,而去描写现实的人这一点,就显得很不够了。既然提到中国小说的传统和《红楼梦》接受前人的影响,那就一定要提到《金瓶梅》,因为写现实生活的小说,实际并不始于《红楼梦》。早在《红楼梦》以前,《金瓶梅》已经深深地接触到了人生现实。它集中精力刻画了官场和商贾的相互勾结,贪赃枉法,以及他们穷奢极侈的糜烂生活。同是现实主义作品,为什么《红楼梦》却有如此高超的成就,其原因何在?这里应该有很多话要说,然而序言却完全没有触及,这也可说是这篇序言的局限吧。该序言对《红楼梦》的评论,实际上着墨也不多,只提到了三点。第一,《红楼梦》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第二,宝黛之间经常争吵所传达的是一些微妙的细腻感情,作者在这里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是极其高超的;第三,小说中那些梦境的描写达到了自己的高峰。
&&&&1938年12月,瑞典科学院把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女作家赛珍珠(Pearl S.Buck),表彰她写了“一部描绘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多彩而真挚坦率的史诗和一些杰出的传记”。据说,赛珍珠曾经多年从事中国小说的研究,而且她自己也说过,“中国小说比西方小说更促成她去从事写作”。因此,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当有人请求赛珍珠作一个文学讲演时,她就慨然允诺,并于日,作了一个题为《中国小说》(The Chinese Novel)的报告。其中也评价了《红楼梦》。现转译于下:
&&&&“《红楼梦》是三部伟大中国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中最晚的一部,是曹雪芹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曹是满族统治时期一位很得宠的官吏,而且满族人把他看成是自己人。满族人有八旗子弟兵,曹属于其中之一。曹没有完成他的作品,后四十回由一位名叫高鹗的人续成。曹是在叙述他自己的生活故事,这个问题最近已得到胡适的考证,过去袁枚也考证过。可能,此书原来的书名叫《石头记》,大约在1765年从北京西郊传出来的。过了五六年以后(这在中国是一个很短的时间),它就到处流传。该书流传时,印刷费用仍很昂贵,此书靠中国人叫作‘您借我一书,我也借您一书’的方法得以流传驰名。
&&&&“这部小说的主题很简单,但它所包含的内容、它对人物的研究和对人类情感的描写却很复杂。这几乎是一部病理学的研究著作。这是一个大家庭的故事,这个家庭曾经十分富有,并得到皇帝的宠信,其中的一位家庭成员是皇帝的妃子。但是小说开始时,这一家的辉煌13子已成过去。这个家庭正在衰落。它的财富正在挥霍,它最后一个独生子贾宝玉正在受到自己家庭腐化的影响而趋向堕落。他是一个优秀青年这一点,是用宝玉衔玉而生这一象征手法来表现的。小说序言开头中说:‘古时天曾破裂,补好以后,却剩有一石未用,这就成了贾宝玉那块有名的石头。’在中国人中,存在着这种对超自然的兴趣。这种兴趣直到现在还是中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部小说十分吸引人,这是因为它描写了中国的家庭制度问题,描写了家庭中妇女的绝对权力,描写了女家长,即祖母、母亲以及婢女们的过分巨大的权力。这些婢女们往往十分年轻、美丽而且命中注定要受人控制,她们常常成为家中儿子们的玩物,他们毁了她们,她们也毁了他们。在中国家庭中,妇女们进行着超级统治;因为她们与世隔绝,而且没有文化,所以她们的统治就伤害着一切。她们管理男孩,当男孩们得不到保护时,她们就设法保护他们,让他们不去吃苦,不去努力奋斗。贾宝玉就是这样的一个男孩,我们在《红楼梦》中可以看到他悲惨的结局。
&&&&“当讽喻学者们发现甚至皇帝也在读这部小说,百姓中间到处都流传着此书极其巨大的影响时,我不知道他们将怎样解释这部小说。我毫不怀疑,他们大概是偷偷地读这部小说的。中国学者们一面读小说,一面假装从未听说过它们的名字,这往往闹出很多笑话。不管怎样,学者们都竞相著文,企图证明《红楼梦》不是一部小说,而是一个政治寓言,它描写中国在满洲异族统治下的衰落;标题中的‘红’字代表满洲,少年早夭的林黛玉(她是预定要嫁给宝玉的人物之一)代表中国,而她的成功的竞争对手,取代她而得到宝玉的宝钗,则是外族人的拥护者,如此等等。他们说,贾这个姓就是‘假’的意思。不过,这是对一部小说可描写的内容,对一部小说就一个显赫和有权势的正在衰落的家庭的有力描写(用中国人所特有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所作的牵强附会的解释。小说描写了生活在中国一个大家庭中的好几代人,正是这一部小说对这种生活作了熟悉内情的描写。”(赛珍珠著《中国小说》1939年伦敦英文版第41~45页)。
&&&&赛珍珠是著名的美国作家。1931年她出版了以中国农民为题材的小说《大地》。小说发表后,即成了西方的畅销书。但看过《大地》的中国人,都觉得该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不算高,所反映的中国农村生活和人物,似乎都比较陌生与离奇,所反映的中国农村并不真实。这样的小说为什么会成为西方的畅销书,我们中国人无从理解,因此,瑞典皇家学院所谓的“描绘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多彩的史诗”的评语也并不确切。赛珍珠侨居中国多年,是公认的“中国通”,而且长期研究中国小说,但她对《红楼梦》的评介,在很多方面和她所描绘的中国农村一样,也很值得怀疑,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探讨。
&&&&一、“曹(雪芹)是满族统治时期一位很得宠的官吏”。赛珍珠大概是把曹寅和曹雪芹搞混了。
&&&&二、“这几乎是一部病理学的研究著作”。她认为书中有病态心理的人不知指谁。可能是贾宝玉那种“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吧。若果如此,那她就曲解了作者原意。
&&&&三、这个家庭“最后一个独生子贾宝玉正在受到自己家庭腐化的影响而趋向堕落”。《红楼梦》想要说明的情况,正好与赛珍珠的说法相反,宝玉恰恰是在设法摆脱这种腐化的影响而追求纯洁的爱情和净化自己的灵魂。
&&&&四、说宝玉是个优秀青年这一点,作者是用宝玉衔玉而生这一象征手法来表现的。这也不符合小说中的情节。贾宝玉虽然也沾染上不少少爷习气,但他与纨祷子弟贾珍、贾琏、贾蓉等人仍然有本质的区别,而他的优秀品质主要表现在反对升官发财、官场舞弊、封建礼教以及种种人生中的不平等上。关于这一点,小说中有不少描写,但从书中却似乎看不出衔玉而生是优秀青年的象征。
&&&&五、“这部小说十分吸引人,这是因为它描写了中国的家庭制度问题,描写了家庭中妇女的绝对权力”。描写了家庭制度问题,不是小说吸引读者的惟一原因,甚至不是主要原因。中国封建家庭中没有什么妇女的绝对权力。恰恰相反,妇女经常遭受压迫。史太君之所以受人尊敬,是因为丈夫死后她在家中成了惟一的长辈,而决不是因为她是妇女。
&&&&六、说年轻美貌的婢女们成为老爷少爷们的玩物,老爷少爷们毁了她们,她们也毁了老爷少爷们。这种混淆是非的话,身心受到残害的贾府丫环们如若有灵,一定会在地下提出抗议的。
&&&&上面举出的几个例子,足以说明赛珍珠对《红楼梦》并没有作精深的研究。当然中肯的话也是有的。如她说,这部小说的主题很简单,但它所包含的内容,它对人物的研究和对人类情感的描写却很复杂,这句话倒是触及到了《红楼梦》的本质。她也否定了索隐派的观
点,说这是对小说的内容和它对一个衰落大家庭的有力描写的牵强附会的解释。但总的说来,赛珍珠的评论毛病较多。
&&&&1953年,伦敦出版了新版《卡赛尔文学百科辞典》(CasseU’s En― cyclopaedia ofLiterature)。辞典收载了“曹霜”这个条目,说曹是中国作家。曹家三代为江宁织造,积累了大量财富。1728年,皇帝命令将其全部财产没收,只发还北京一个小小的住处,全家迁居于此,生活极度贫困。家庭的兴衰,产生了曹的伟大小说《红楼梦》。作者写完八十回后逝世,后四十回由高鹗续成。“这是一个大家庭衰亡的故事,其中心题目是继承人和有肺结核的表妹之间的恋爱悲剧。由于出色的性格描写而使小说引人注目。有五十多个刻画鲜明的人物而并未损害整体的统一。在所有的旧小说中,《红楼梦》表现了最完美的文体,对现代白话文文学运动,是一个重要的模式。”(《卡赛尔文学百科辞典》1953年伦敦英文版第1571页)
&&&&叙述内容无可厚非,但与50年代以前出版的欧美百科全书的评论相比,似乎并无太多新意。
&&&&1958年,王际真又出版了一个《红楼梦》英文节译本,篇幅比旧版有所扩大。卷首有马克?范?多伦(Mark Van Doren)的一篇序言。现将其中有关《红楼梦》的评价部分介绍于下。
&&&&马克?范?多伦认为,《红楼梦》像别的地点和别的时代的任何伟大小说一样,其内容是陌生的但又是熟悉的,是不同的但又是相同的。这里有很多东西会使西方读者感到陌生,这也是很自然的,因为一个18世纪的中国家庭几乎超出了西方读者的想像。但是,也有很多东西西方读者一定不会感到陌生。既然这是一部真正的伟大小说,那么它表达了人类的思想和心声,既不能被时代,也不能被地点所淹没。
&&&&“《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风俗小说,但就它剖析一个大家庭这一点来说,它至少是一部风俗小说。”贾家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迷人的世界。它包括着一些为别人服务和受别人服务的人。丫头与小姐的人数、听差与女主人的人数几乎相等。他们一共有几百人,每个
人都要设法保持自己的个性,同时又与整个团体维持着联系。归根结底,最令人感兴趣的,无疑还是那个整体。这是一个由众多人物组成的有机体,它必须服从自己的生存规律。不管个人情况如何,它必须这样做,这对它的某些成员来说,似乎有点残酷。但是这也表明,《红楼梦》远远超过了一般风俗小说,而达到了悲剧的境界。
&&&&宝玉和黛玉是两个高级喜剧的形象,他们互相不肯表露感情的言行具有无限魅力。但是,在故事将要结束时,他们却又成了两个悲剧的主人公。他们是罗密欧和朱莉叶,因为这两个年轻恋人之间的利害关系,与他们的家庭所要继续保持的利害关系相比,是无足轻重的。当宝玉必须结婚时,毫无疑问他应该与黛玉结婚。但以丧天害理的手段管理着这个家庭的凤姐,却决定要他与宝钗结婚。宝玉在受蒙骗的情况下与宝钗结了婚。黛玉因失望而悲惨死去。不过,这两个孩子的求爱方式表现为一种高级的喜剧。高傲的恋人往往不肯表白自己的感情,而偏要常常争吵。这在读者看来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所以他们的失望也成了读者的失望,而不管这个读者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因此序言作者说,“最伟大的恋爱故事是没有时间和地点限制的”。(王际真《红楼梦》英文节译本,1958年美国版第 V一Ⅵ页)
&&&&要评论这个序言的分量,最好拿它与1929年阿瑟?韦利的序言作对比。韦利的序言对《红楼梦》的实质性评论只有三点,那就是它的现实主义、宝黛之间的误会争吵和小说中几个奇妙的梦。马克?范?多伦这篇序言,实际上只谈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红楼梦》是一部风俗小说,因为它剖析了一个大家庭的生活。而作为这种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则是宝黛之间的恋爱关系。而这种关系又分为两个部分。宝黛相互不肯轻易吐露爱情,反而因种种误会而经常争吵,这是喜剧部分;小说结尾时他们不能结成夫妻,黛玉因而悲惨死去,这是悲剧部分。
&&&&宝黛之间的爱情关系,是一种悲喜剧的混合物。这种说法,也许是新鲜的。但整篇序言并未对小说的艺术结构和社会意义作进一步的分析。序言写于阿瑟?韦利之后近三十年,我们看不出时代不同的痕迹和评价方面的进步。更重要的是,马克?范?多伦写这篇序言的时候,是在1958年。我国的红学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经历了1954年关于《红楼梦》研究的所谓大讨论,中国对《红楼梦》的评价有了很大的变化,但这一点在序言中却没有丝毫反映。1954年以后,英美学者虽然也有人写了专文或专著来介绍新中国对《红楼梦》的评论情况,但在大多数学者的红学研究著作中则反应甚微。也或许1954年以后在国内发表的多数红学论著,多是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或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一般英美学者难以接受。如果观察一下西方学者所引用的中国红学研究参考书目,那么不难发现,他们很少引用1949年以后在国内发表的红学论著,尤其很少引用1949年以后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红楼梦》研究者的作品。对于这个情况,我们似乎应该有所认识。因此,如果说韦利的序言受到了新红学派的影响,那么马克?范?多伦的这篇序言却丝毫未受新中国评论《红楼梦》的感染,这是毫不足怪的。下面将要介绍的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英美红学论著,基本情况也是如此。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美对《红楼梦》的研究著作日渐增多,这与苏联、东欧的情况似乎正好相反。
&&&&1966年,《清风》杂志(Ching Feng)(第9卷第3期)发表了弗雷德里克?P?布兰道尔(Frederick P.Brandauer)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红楼梦)中的某些哲学含意》(Some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Hung一Lou一Meng),专门论述小说中的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1967年,沃尔特?G.兰洛伊斯(Walter G.Langlois)在纽约《东西方文学》(Literature ofEast and West?)第十一卷上发表了《(红楼梦)、(大地)和(人类的命运):中国社会变迁的编年史》(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The Good Earth,and Man’S Fate:Chro.nicles ofSocial Change in China)一文,对三部描写中国社会变迁的完全不同的小说,即18世纪的中国小说《红楼梦》和20世纪的两部西方人写的小说――赛珍珠的《大地》和A.马尔罗(Audre’Malraux)的《人类的命运》,作了很有意义的比较研究。1968年,纽约《东西方文学》第十二卷上,又发表了一篇评论《红楼梦》的文章,题目是《(红楼梦)中的妇女》(Women in Dream ofthe Red Chamber),作者安吉拉?荣格?帕兰得里(Angela Jung Palandfi)。作者认为,《红楼梦》主要是一部描写妇女的小说,曹雪芹的最大成就,在于完美地塑造了各种妇女。60年代的这三篇论文,都是比较有意思的。可惜手头没有原文,我只能根据1978年伦敦出版的《中国古典小说》(Classical Chinese Fiction)一书(作者温斯顿?杨、彼得?李、内森?毛)的著作提要,作如上的概括介绍。
&&&&1966年,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与《红楼梦》有关的重要著作:《曹寅和康熙皇帝,包衣和主子》(Ts’ao Yin and the Kang― hsi Emperor,Bondserant and Master),作者乔纳森?D.斯彭斯(Jona― than D.Spence)。这是一部比较大的著作,全书约三十万字。仅参考书目就开列了12页。这部著作颇得西方好评,并得到了约翰?艾迪生?波特奖金。不少英美《红楼梦》研究者,很喜欢引用参考这部著作。如《红楼梦》英文全译本译者戴维?霍克思,在他的序言中曾多次对此加以引用。
&&&&先介绍一下该书各章的内容。第一章“皇室”,介绍了满族各旗和宫廷包衣的情况,曹家的兴起,以及在皇室内的服役情景。第二章“北京和苏州,诗歌和社会”,谈到了清朝的上等阶级、曹寅在北京的情况。也谈到了曹寅在他父亲曹玺死后回到南方,当江宁织造时()的苏州社会情况。第三章“作为织造的曹寅”,说明织造是一个什么样的官职,也介绍了曹寅当织造的情况。然后谈到了织造的额外收入和曹寅在稳定江苏米价中的作用。第四章“南巡”,介绍了康熙的六次南巡,曹寅和南巡的关系,《红楼梦》对南巡的描写,以及曹寅和《全唐诗》的因缘。第五章“两淮的盐务管理”,论述了两淮的盐税,两淮盐运使和两淮盐商,然后介绍了作为两淮盐运使的曹寅和李煦。第六章“作为皇帝密探的曹寅”,论述了曹寅的密奏,当时官吏、流言、盗贼以及社会上动乱的情况。第七章“曹家的
衰落”,介绍了曹寅的病死、曹寅的儿子曹J和继子曹左兆右页的情况,以及曹家的崩溃。
&&&&根据本书的序言和卷末的内容概述,作者要在这部著作中论证说明的要点,大致是这样的。这部著作虽然论述了清朝官吏曹寅的生活,但不是他的传记。作者想使曹寅的生活同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想使人们能够对当时的情况有所了解。所以,曹寅某一天在什么地方,他在某个时期有什么感受,这对作者来说并不重要。作者所重视的,是他当过包衣、织造和盐运使的内容。曹家的遭遇,深刻地反映了清朝皇帝们不同的性格和行事方式。曹寅不是清朝的重要官吏,他的重要性,在于他的生活历程可以告诉我们他生活的那个社会情况和他工作的那个制度结构。
&&&&作者认为,在清朝统治初期,曹寅以已经入了旗籍又精通汉语并在宫廷中当包衣的身份,居于优越的地位,因而满洲人需要这种为新朝服务的人。曹寅利用了江宁织造和两淮盐运使的官职,聚敛钱财,成为巨富。曹寅效忠清室,为康熙办了不少大事。如康熙南巡时他多次接驾。秉承康熙意志,编辑《全唐诗》。江苏大旱之后出现饥荒时,他协助地方当局稳定米价。多次给康熙打秘密报告,说明收成情况,地方官的态度,以及可能危害邦国安全的谣言和盗匪起事等等。由于效忠有功,康熙对他的敛财致富是默许的。从曹寅一生的经历,也可窥见康熙、雍正两帝截然不同的性格。康熙对贪污相当容忍,人也比较随和,雍正则严厉专制,为了建立廉洁的中央集权制,不惜废黜曹家。到曹雪芹成年时,曹家已经衰败。如果不重现曹家过去辉煌的日子和后来衰败的命运,曹家的历史行将湮没无闻。由于这个原因,再加上个人的感触,曹雪芹就写下了《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小说。因而小说应该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因为在曹雪芹的文学描绘后面,我们看到了他祖父曹寅的实际工作情况和显赫的生活。
&&&&笔者只想在这里指出一点,曹家被抄,恐怕很难用雍正的性格来解释。作者忘记了一件事实,曹寅和李煦与康熙的皇八子胤T有密切的关系。雍正用非法手段抢得帝位后,必然要镇压胤T。作为皇八子派一分子的李煦和曹寅,他们的后代被抄家和削职,实在是势所必然。这一点在《李煦奏折》一书中已得到证明。李煦被捕入狱的罪名之一,就是他曾经赠送胤T苏州卖唱女子。
&&&&不过对我们来说,该书最重要的部分也许是附录第四部分:《作者对(红楼梦)的一些假设》。所谓假设,实际上是对曹雪芹生平和他父亲身份以及对大观园地址这两个题目的考证。作者说,这是他在准备撰写该书过程中出现的最令他苦恼的两个问题。作者在对比了历史和文学记载以后,得出假设说:第一,曹雪芹生于.1715年,是曹J的遗腹子,是曹寅的嫡孙,不是曹寅继子曹左兆右页的儿子;第二,大观园是把两个花园结合在一起的文学上的再创造,其中一个是曹寅南京织造衙门内的花园,另一个是曹家位于南京山上的那个花园,后为袁枚购得,称为随园。
&&&&证据是什么呢?作者认为,曹雪芹生于1715年春。他十三岁时曹左兆右页被免职,举家离开南京,迁往北京。因此,曹雪芹有充分时间来收集曹家在南京时的挥霍生活实情。但这不是说,曹雪芹是曹左兆右页的亲生儿子。康熙帝在1718年的御批上说曹左兆右页是“一个孩子”,1727年有一位官吏说他“年纪轻”。这说明,曹左兆右页不可能生于1698年以前,所以他也就不可能在1715年生下曹雪芹,因为曹家没有一个人在这样的年纪就生孩子的。曹J突然于1714年去世,当时他的妻子正怀孕在身,生下来的孩子就是曹雪芹。还有一个论据。一般读者对宝玉本人有三点不好理解:一、贾母为何如此疼爱宝玉;二、宝玉与贾政的关系为何如此冷淡;三、宝玉为何不与兄弟们接近。如果承认曹雪芹是曹J遗腹子这一假设,这三点疑问就不难解决。一、曹寅遗孀活得很长,曹J又青年早天。曹雪芹是曹J的独子,也是曹寅惟一的亲孙子。所以曹寅遗孀(即贾母)当然特别疼爱曹雪芹(即宝玉)。二、曹雪芹不是曹左兆右页(即贾政)的亲生子,关系当然不好。三、曹雪芹是孤儿和独生子,他需要依靠祖母的保护。他很少与曹左兆右页的儿子们打交道,他们比他年幼得多。&&&&
&&&&关于大观园的地址,诗人袁枚说就是他的随园。后有人斥之为袁的自夸。最近又发现曹雪芹的好友说,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旧址也。也有人说大观园在北京西北隅,还有人说大观园肯定在南京,如此等等。本书作者对曹寅的生活作了一番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论点。他说,查阅了关于南巡的记载和曹寅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之后,几乎可以肯定,曹雪芹关于元春回贾府省亲的灵感,来自康熙帝驾幸江宁织造衙门的曹府光荣历史,因为帝王巡幸过的行宫,不可能在四十年之后即任其荒芜而出售给一位当地诗人。另一方面,袁枚所言大观园即随园,亦非纯属子虚。江宁织造衙门的大观园,因在城内,范围有限,不若小说中所描写的那么庞大。而随园则在南京北门外西侧小仓山上,山顶可眺全城景色,东北通鸡鸣寺,东南通莫愁湖。这决不是江宁织造衙门内的花园。这是曹家的私人花园。1728年曹家被革职抄家之后,此园转辗入袁枚之手。曹雪芹熟悉此园,加上织造衙门的花园,混合而构思成大观园。以上就是该书有关《红楼梦》部分的论述。所提论点,无论是作者肯定或否定的,几乎都见于俞平伯、周汝昌、吴世昌、吴恩裕等先生的有关著作,所以不在这里评述了。
&&&&19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学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跃进。据统计,1962年度,西方对中国文学研究的书籍只出版了十五种;而1971年度,则出版了五十种。就是说,在短短十年中,增加了两倍多。与此相适应,英美对《红楼梦》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跃进,文章专著出了不少。现在,我把我认为比较重要而手头又有资料的若干专著或论文评介如下。
&&&&1971年,弗朗西斯?A.韦斯特布鲁克(Francis A.Westbrook)在《东西方文学》第十五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论梦、神和谪仙:(红楼梦)和(白痴)中的现实和幻想》(On Dreams,Saints,and Fallen Angels:Reality and Illusion i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nd the Idiot)。该文把《红楼梦》和《白痴》作了有趣的比较研究。认为《红楼梦》描写了18世纪北京的一个大贵族贾家的历史,前后叙述了二十年的演变过程。《白痴》描写了19世纪彼得堡一位理想主义者梅&&什金公爵短短七个月的经历,最后回到了他在瑞士的休养地并发了
&&疯。这两部小说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社会环境,都有其相似之处。除了有一些巧合以外,这些相似之处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这两部小说都强调指出,在一个恶战胜善的世界里,现实与幻想之间存在着不明确的险恶关系。构成小说情节和小说中的人物所追求的那个“现&&实”世界,原来是一个“不现实的”把握不定的东西。这与宝玉和梅什金的理想完全相反。这两位主人公最后只得彻底放弃他们的理想。
&&&&曹雪芹只描写了他的人物的环境、外表和穿戴,并用自己的评价来说明这些人物的情况,并没有像陀斯妥耶夫斯基那样对人物进行大量的分析。《白痴》的故事情节是通过一连串浓缩的、作了大量注解的行动向前发展的,与此相比较,《红楼梦》包含着不少简短的和迅速变换的场面,作者的插入语只不过是一些舞台指导说明。
&&&&这两部小说都有同一个优点,即使情节服从于人物冲突。如果读者问以后会怎么样呢,那么他将看到的不是新的离奇情节,而是人物相互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同样重要的是,这两部心理小说的主人公除非完全退出人们交往的舞台,否则就经受不住社会对他们的持久改造。他们的看法,受到他们不能或不愿意改变的那个环境的影响。这两部小说是两部研究无法得到解决的无益的反抗的著作。
&&&&这两部小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现实和幻想之间的趋同现象。它们的主人公都在关键时刻陷入了暂时的疯狂状态(梅什金的癫病,宝玉在朋友逝世时的毛病发作),他们觉得周围的世界已经发了疯。两部小说都利用透彻的梦境来了解到真理之所在。依彼里特梦见拉多辛是一只黑色的毒蜘蛛。凤姐也只是在梦里才意识到自己恶劣行为的后果。曹雪芹和陀氏都善于利用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不明确关系,来达到小说的效果。如《红楼梦》第一百零一回中,凤姐夜过大观园时,开始被一只大黑狗吓了一跳,后来又似乎看到了秦可卿的身影,责问说:“婶娘只管享荣华受富贵的心盛,把我那年说的立百年永远之基都付东洋大海了。”凤姐想到是秦氏鬼魂,慌忙间绊了一跤,才如梦初醒,也不知是梦非梦。
&&&&在《红楼梦》第八十二回中,黛玉梦见要嫁给鳏夫,宝玉打开他的胸膛却没有心。在《罪与罚》第一卷结束时,拉斯科尔尼柯夫做了一个鞭打马的噩梦。这两个梦后来都变成了现实。读者读了这两个噩梦以后,觉得这是现实的反映。我们宽慰自己说,这只是噩梦,但是本能地感到,拉斯科尔尼柯夫将要杀死那个当铺老板,黛玉不会同宝玉结婚。
&&&&宝玉和梅什金最后都不能忍受现实世界的生活:事实上,他们都丧失了过去那种精神上的纯洁。梅什金的休养地建立在空气稀薄的瑞士阿尔卑斯高山上,这完全可与太虚幻境相比美,宝玉照料绛珠仙草,使它变成黛玉,梅什金和乡村孩子们在一起,看护那无家可归的玛丽。宝玉和梅什金都不会应付现实生活。梅什金之喜欢小孩,是他在瑞士恢复神智的一种手段,正如宝玉在大观园中度过了他闲适的少年时期。
&&&&作者最后说:“曹雪芹和陀斯妥耶夫斯基在他们这两部小说中,对人类社会抱着凄凉悲观主义看法。夏志清指出,凤姐的女儿巧姐在《红楼梦》的结尾许配给一个小康的农夫,由此得出结论说,‘至少贾家的一房,由于在乡村生活环境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复元而得救’。陀斯妥耶夫斯基指出,柯利雅‘可以成为一个积极的有用的人’,叶夫吉尼.巴甫洛维奇?拉朵姆斯基和维拉?列别捷夫是相互协调的,这就给人们留下了一线希望。不过,除了这两个小小的例外,这两部小说中都没有什么补救的文字,因为这两位作家笔下的大多数人物的梦想,都在他们与残酷而腐败的社会的对抗中破灭了。”(《东西方文学》英文版1971年第十五卷第371~391页)。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论述曹雪芹和陀斯妥耶夫斯基通过小说《红楼梦》和《白痴》表现了社会生活中现实和幻想之间的差距。文章稍有离题的地方,如谈到了陀氏的《罪与罚》、《卡拉玛佐夫兄弟》,甚至谈到了托翁《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列王爵。说宝玉的最后觉醒是小说寓意的高潮,但这决不意味着主人公个性发展中有什么危机,正如安德列王爵受伤以后躺在奥斯特里战场上仰望蓝天时得到彻悟一样。英美学人早已把《红楼梦》拿来与欧美的小说(如理查逊的《帕美勒》以及菲尔丁、狄更斯的小说等等)加以对比,但很少有人写专文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这篇文章就梦境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把《红楼梦》与《白痴》拿来作比较研究,还是很有新意的。
&&&&1972年,美国布卢明顿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红楼梦评介》(The Dream ofthe Red Chamber,A Critical Study)一书,作者珍妮.诺勒(Jeanne Knoerle)。全书约十二万字,分序言和后记以及导言、叙述风格、人物、小说的时间和空间、作为控制力量的道德等五个章节(尹慧珉先生在《红楼梦研究集刊》第3辑(1980年)上,已作了介绍)。该书作者在序言和后记中的主要论点是这样的:本书的任务,不是去判定小说政治思想的好坏,而是把小说结构和技巧中的诸因素分离出来,根据众所认可的原则加以检验,然后再放回到小说原文中去,这种分析方法是西方读者所熟悉的。而中国过去的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非美学的,它们只注意小说历史的、社会的、政治的真实,而忽略了生活的真实。只注意考证曹雪芹的生活细节,以说明小说的来源。这种方法,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虽然很有意思,但价值不大,而关于曹雪芹的文字记载数量又很少,所以不大可能加重小说的分量。过去有人认为,小说是暗写一位皇帝和皇妃或一位诗人和姬妾的故事。这种索隐的方法,无助于提高这部文学小说的价值,这不是一种主要的文学批评方法。最近(指70年代初――笔者注)又出现了一种倾向,即用社会观点和政治观点来分析这部小说,说它批评了考试制度、法律制度、婚姻家庭制度、儒家思想和满清皇朝。本书后记又提到了夏志清、柳无忌、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但是,“不管存在着多少种对小说的评价,中国或西方都从来没有用纯美学的或艺术的观点来评价这部小说”。《红楼梦》固然创造了众多的人物,但值得怀疑的是,“这些人物是否在历史进程中产生了真正的影响,在理解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时,是否要考虑到这些人物的生活和个性”。
&&该书的几部分内容如下:
&&导言。这里介绍了《红楼梦》的成书过程、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和小说的时代背景。接着又介绍了《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等小说。作者认为,在西方文学史中,小说出现较晚。一般认为现代小说始于《唐?吉诃德》,19世纪的俄国和法国小说则达到了艺术上的完美程度。而小说批评又落后于小说。形成对小说结构的评价的因素是主题、故事、情节和人物,只有知道了这些定义与特点,才可以着手对《红楼梦》进行分析。
&&&&叙述风格。作者在这里用夹叙夹议的方式,一边介绍小说故事的发展过程,一边加以评论。作者指出了小说情节中的一连串高潮,如宝玉和黛玉前身的故事、宝玉的第一个梦、秦可卿之死等等。作者认为,如果要在这些情节中寻找出一种模式的话,那么这个模式是由三个主要方面构成的:占主导地位的三角恋爱关系日益紧张,最后在压力下崩溃;王熙凤权力的扩大和瓦解;贾家的兴盛和衰落。小说的外表恰如一件漂亮的金丝织物,不断以礼节、服饰、对话、景色和行动的描写增长它的篇幅。这种表面的叙述,却是小说道德生活的全面反映。
&&&&人物。作者分析的主要人物是宝玉,认为他是本书的意识中心。宝玉由贪图红尘生活到决心弃家出走,是他精神上、道德上的转变。除宝玉外,作者还将黛玉和宝钗、熙凤和贾政、贾母和刘姥姥作比较。认为黛玉和熙凤是任性和缺乏责任感,宝钗和贾政则能自我克制并富有责任感。贾母是一位典型的中国祖母,管理着几代人,宠爱孙子们。她的统治是专制的,但是和善的,因为她懂得人性,也贪图生活享受,特别喜欢好吃的东西和看戏。刘姥姥是一个坚定的、富有同情心的人。她像贾母一样,具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和明确的道德感。她基本上是一个实用主义者。自己贫穷时去向阔亲戚借钱;阔亲戚没落时,就给他们送去很多农产品。
&&&&小说中的时间和空间。作者认为《红楼梦》的主要构成基础是时间,因为地点比较固定,基本上在大观园和荣宁两府中,所以可说是时问性的小说。接着作者进一步分析了《红楼梦》中的时间速度、节奏和空间的对比平衡。认为小说有三种不同的速度,即开头快、中间慢、结尾又快。时间节奏是重、轻、重,也就是贾家的命运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上升、下降、中兴的变化。所谓空间的对比平衡,也就是指现实和幻境的对比。
&&&&作为控制力量的道德观点。作者认为,自古至今,在中国文化中存在着三种伦理学和哲学的思想体系,这就是儒学、道学和佛学,而儒学占据了主要地位。《红楼梦》中作为控制力量的道德观念,实际上就是这三种思想。不但《红楼梦》全书贯穿着这三种思想,而且贾宝玉一人身上也体现着这三种思想。于是作者对三种思想作了解释,认为儒学是人世的,要求有所作为;道学、佛学是出世的,要求无为和超脱。儒家传统习俗在小说的主要悲剧,即宝玉的婚姻安排中,起了主要作用。大多数人物的个性和老一代人的动机,都是由儒家习俗造成的,它们是产生悲剧的主要原因。正是儒家的观念,才允许宝玉的双亲去控制宝玉的婚姻,结果造成了悲剧。贾家中很多大小行为,也都遵守儒家的礼教。所以,儒家礼法占据了小说的大部分篇幅,控制了小说中相当一部分行动。但同时与儒家思想对立的道家和佛家思想也经常在小说中出现。而小说中的主要的道德标准,受到道家和佛家的玄学和精神信仰的控制,尤其受到提倡无为和自然的道家思想的控制。但是,部分事件、人物和行动,却常常受到尘世美好事物或儒家人世思想的支配。
&&&&以上就是《红楼梦评介》一书的主要内容。作者对《红楼梦》的评介,初看起来似乎与我们有很大的距离,但仔细考察,其实在方法上并无很大的差别。作者同样也研究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结构技巧。而所谓空间、时间,实际上也就是小说的环境和背景。
&&&&1973年,在《红楼梦》西语译本中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事,那就是出版了戴维?霍克思的英文全译本。当然,比起俄文全译本来,它已经晚了十五年,所以在《红楼梦》翻译史中,也说不上是一个先驱性的文学现象,但这毕竟是第一个全译的英文本。对于这个译本,一般都有较高的评价。因此,霍克思的序言,也应在我们的考察之列。不过我在《读(红楼梦)霍克思英译本的几个序言》一文中,已作了介绍,这里只需说明几点:序言着重说明了曹氏家史和小说中贾家的关系,特别是曹家一些人物和小说中人物的关系。作者认为贾母的原型是曹寅的妻子,“四春”是曹雪芹的几个姑姑等等。总之,他肯定《红楼梦》是曹雪芹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但他又说,小说中的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并不就等于曹家某些人和某些人的关系。曹雪芹的家史,只是小说的大背景。曹雪芹是有所创造和虚构的。作者也认为宝玉的模特儿是曹雪芹自己,但也吸收了别人的遭遇和性格特点。所以他反对把曹家的人物与小说中人物划等号的做法,这种说法似乎比较全面。总的说来,霍克思的序言很有见地,缺点是偏于考证,较少对小说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作认真的评述。这也是西方研究《红楼梦》的通病,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有些西方评论著作,自称是在用美学观点分析这部小说,但只是把一些西方概念硬套到《红楼梦》头上,与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仍然离题万里。
&&&&《东西方文学》1973年第17卷发表了詹姆士-傅(James S.Fu)的一篇文章《刘姥姥和大观园》(Liu Lao―lao and the Garden Takuanyuan),从一个次要的但又是有全局性的人物的角度,来探讨《红楼梦》。这是一篇比较别开生面的论文。
&&&&作者认为,刘姥姥作为一个喜剧形象,在使小说的悲剧情节发展为乡村生活的结局中,起了重要作用。刘姥姥一共四次拜访贾府。第一次是作为乞讨的穷亲戚去的,第二次却变成了一位受贾府欢迎的朋友。贾府人人都喜欢刘姥姥。她的幽默甚至影响到黛玉。黛玉善于讽刺,但她开的玩笑和受不住别人开玩笑的性格,常常破坏她与别人的关系。相反,刘姥姥开的玩笑和愿意接受别人开她的玩笑的性格,却增进了她和别人的友谊。黛玉通常总是把她的讽刺指向宝钗,但自从称刘姥姥为“母蝗虫”后,她的讥讽似乎被刘姥姥融化了。两个情敌变成了朋友。于是,刘姥姥的幽默,缓解了宝钗黛三角恋爱中的紧张气氛。从此以后,黛玉不再是一位缺乏幽默感的美人,而且常常是一位富有幽默感的诗人。所以,刘姥姥的富于想像力的幽默,是一种使大观园保持青春活力的新生力量。
&&&&但是,大观园里有一个人不喜欢刘姥姥,那就是妙玉。她装模作样的本性,无法容忍刘姥姥自然纯朴的作风。刘姥姥像田野里的空气那样自由、新鲜,她能容忍尘世的污垢。妙玉却要使她的住处一尘不染。刘姥姥在妙玉那里站立片刻,她就要用水来洗净刘站过的地方。她认为刘姥姥不干净,但是后来当她窥探自己的灵魂深处时,却发现那里十分肮脏。
&&&&大观园里主要人物的想法,与刘姥姥的生活观点是一致的。拿“四春”来说,元春省亲时就说过,“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迎春享受着大观园中的安宁生活,出嫁以后不久,随即夭折。探春是大观园中的一位政治家。她在姐妹中虽然不是最好的诗人,但却组织了诗社。她也经常宣称,情愿要一个农民的家庭,能与家人团聚,而不要一个富有的显要望族。惜春后来做了一个思想朴实的尼姑,她也要过宁静的生活。所以,她们都喜欢刘姥姥。王熙凤和秦可卿是荣宁两府的主要管理人。可卿死后曾托梦给熙凤,要熙凤在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并在此设立家塾。如将来家道中落,子孙即可回家读书务农。这个想法又与刘姥姥后来把巧姐嫁给一位农民的安排相合。
&&&&最后作者说:“刘姥姥的欢笑和幽默感,曾经是使大观园兴旺发达的一股活力。大观园萧条后贾家很快就衰败了,因为与大观园有密切关系的主要人物,都不能实现他们同刘姥姥的农村生活观念相一致的美好理想。”(《东西方文学》,英文版1973年第17卷第305~314页)
&&&&这篇文章的主旨似乎想说明,刘姥姥纯朴自然的农村生活,是愉快、幸福的源泉,而且可以永保不败。大观园中的过度奢华和锦衣玉食,没有真正的幸福,而且要遭到灭顶的灾祸。实际情况虽然正是如此,但言论毕竟似嫌浅显,没有触及社会的本质。不过文章从刘姥姥这一人物的角度去评论大观园的盛衰,却又是立意新颖的。
&&&&1976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了A.H.普拉克斯(A.H.Plaks)的《红楼梦的原型和寓意》(Archetype and Allegory in the Dream。厂the Red Chamber)一书。这也是70年代一部比较重要的评论《红楼梦》的专著。全书除前言和导言以外,还有九个章节。前四章谈原型,后四章谈寓意。第九章是结论。此书尹慧珉先生也已作了介绍(见《红楼梦研究集刊》,第3辑第474~478页),我在这里只提一下简要的内容。
&&&&作者在导言开头就说,该书涉及的范围较大,除《红楼梦》外,它也要提到古代神话、逻辑方法、西方和东方的寓意等。作者认为,中国的文化原型是阴阳五行的宇宙学说,《红楼梦》的原型也属于这个学说。曹雪芹、高鹗都很了解这种阴阳五行的学说,所以在《红楼梦》中到处都存在着这种原型。作者列举了小说中的很多情节和人物来证实他的说法。如关于阴阳的学说,有贾雨村向冷子兴发表的一篇评述正邪两气的宏论,也有刘姥姥游大观园时体现的动静两极。她在大观园中吃喝游乐是动,在妙玉处喝茶则是静,如此等等。关于五行的学说,则有黛玉的例子。黛玉在五行中属木,因为黛玉姓林。木从水生,所以她的父亲叫如海。又因她是一株仙草,在四季中属春。春去夏来,所以火把木烧成灰,她就少年夭折。
&&&&这本书的第五章到第八章专谈寓意,实际上是专谈各种花园的寓意。这我们从后四章的标题中就可以看出来(它们分别是:“中国和西方文学中的寓意”,“西方有寓意的花园”,“中国文学中的花园”,“大观园中的寓意”)。作者在第五、六章中评述了西方文学名著中具有寓意的花园,在第七章中谈论了中国文学中的花园,到第八章才来研究大观园的寓意。但得出结论,中国文学中的花园是一种多元素的综合体,它是整个世界的缩影。
&&&&读了这部评论《红楼梦》的著作,我们真有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感觉。它与文艺批评和美学研究的真正目的相去似乎十分遥远。但西方有人指出,它的价值是把读者的思想指向研究中国美学的基本方向。它使我们了解了西方当代美学观点的一个侧面。
&&&&1977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由安德鲁?普拉克斯编辑的文集,题目叫《中国记叙文》(Chinese Narrative)。文集中刊载了一篇文章《西游记和红楼梦中的寓意》(Allegory in ttsi―yM Chi and Hung―lou Meng),作者是普拉克斯本人。现在我把这篇文章谈《红楼梦》的寓意的那一部分评介如下。
&&&&作者说,《红楼梦》中宝玉脖子上挂着的那块玉,以及许多显然带有隐喻的人名、地名,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小说中有很多寓意。但这并不能使我们得出结论,说这本小说是一部寓言故事。另一方面,这部小说的书名和宝玉在第五回和第一百一十六回中所见的梦境,又不得不使我们对小说的寓意作出解释。至少某个手抄本中第一段话里的几句说明(有人认为这是曹雪芹的弟弟曹棠村的注解),使我们可能作出这样的判断。这几句话就是:“更于篇中间用‘梦“幻’等字,却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
&&&&接着,作者引用了不少中国《红楼梦》评注家的话,以证明《红楼梦》另有寓意的看法。如许叶芬《红楼梦辨》中说,“错综离合大半托诸寓言。惟其以玄旨写俗情……自是小说中另有一副空前绝后的笔墨”。紫琅山人在《妙复轩评石头记序》中说,“而其隐寓放语言文字之中,以待默会于语言文字之外者,又逆料天下后世必有人焉,能得其指归之所在”。戚蓼生在《石头记序》中说,“注彼而写此……然吾谓作者有两意,读者当具一心……必得是意,以读是书,乃能得作者微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也说:“此书表里皆有喻也……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
&&&&在肯定《红楼梦》另有寓意以后,作者说,真和假这个特定的关系是小说中心问题,它表达了小说寓意结构中的主要隐喻。不过,如何理解这个真假公式确实是一个难题。人们很容易把小说的这种结构,理解成为要表明这个世界的极度虚假的本性,从而把宝玉的最后决定理解成为正确解决了生存问题。但作者认为,曹雪芹把真假结合起来的论述插入他的叙述结构,正说明他要把真和假看作是一种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对立。作者说,无论如何,他还是喜欢阅读小说开头的那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认为这是说
明两种事物相互渗透的一个启示。
&&&&在第十二回中,曹雪芹决定把他关于人类经验的两个相反侧面的想法,体现到贾瑞的两面镜中去。历来的评注家,包括脂砚斋,都把这个双重的形象比喻,看作为小说本身双重意义的典型:正面反映日常现实,反面反映经验潜在本质的相等的但是方向相反的镜中影像。不过在说明现实和幻想(真和假)的这种关系时,还应指出,不能简单地把这种关系看作“有”和“无”是相同的,而应该看作“有”和“无”是相辅相成的。
&&&&就像季节循环一样,有春夏,必有秋冬。人生也是如此,有生长,也有老死。《红楼梦》的结构就是按照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的观念组成的。换言之,我们在小说中看到的,不是贾家的盛衰,不是不幸恋人之间的悲欢离合,而是排除任何逻辑观念的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因此,小说结尾部分所描写的曾经引起过很多批评的中兴,可以看成是贯穿全文的周而复始的循环的最后一例。
&&&&宝玉最后看破红尘,正如玄奘及其弟子皈依宗教一样,可以看成是坚持“空”而反对“色”的一个例子。不过我们看到,《红楼梦》第一回对色空观念在逻辑上的相互联系这个公式作了详尽的论述,这就是: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人色,自色悟空。
&&&&总之,作者想说明,寓意确实是《西游记》和《红楼梦》叙述艺术的基本要点,虽然这只是构成这两部伟大作品诸因素中的一个因素。不过,应该承认,寓意的写作方式不是中国文学的主要传统,所以这方面的成功作品很少。在西方也是如此。(《中国记叙文》,1977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英文版第163~202页)
&&&&看了作者的通篇叙述,我们对作者的观点大概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红楼梦》通过“梦”、“幻”等情节显然寄有深刻的寓意,而主要的寓意就是要说明真假色空观念;这两种互相对立的观念,决不是绝对的对立,而是辩证的统一,也就是所谓相辅相成的关系。
&&&&这个看法,如果说是曹雪芹书中表露的某一个观点,当然也是可以的。假使把这种看法当作《红楼梦》的主要寓意,那就夸大了书中论述真假色空的分量,忽视了小说针砭社会的现实主义主题。生活现实如此生动,人物言行如此活泼的一部《红楼梦》,难道主要是在讨论真和假、色和空的抽象理论问题吗?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80年代以后,英美对《红楼梦》的研究文章也不少。如日至8月1日在柏林召开的“中国文学中的妇女形象讨论会”上,王康明(译音)所作的一个名为《观点和女权运动:红楼梦中的妇女形象》的长篇报告,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但由于收集到的资料还不够齐全,待以后有机会再作追补吧。【原载】 《欧美红学》,大象出版社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文章录入:云海逸鸿&&&&责任编辑:云海逸鸿&
【】【】【】【打印此文】【】
::e景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景苑文化”的作品,版权属于景苑文化,未经授权不得商用。已经授权,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景苑文化”。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景苑文化)”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声明:本站为个人网站,为个人收藏性质,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不具任何商业目的,若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将立即处理。※联系方式:
?红楼研究 栏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男主角姓萧的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