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的六国论与澶渊之盟的评价有何联系

苏洵、苏轼、苏辙《六国论》原文、赏析及译文(翻译)-中学语文在线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苏洵、苏轼、苏辙《六国论》原文、赏析及译文(翻译)
&&&热&&&&&★★★
苏洵、苏轼、苏辙《六国论》原文、赏析及译文(翻译)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 11:15:13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1004)()(1042)(1043)(1126)
&&&&&&&&& &&&&&&&&&&&&&&&&
&&& &&&&&&&&&&&&&&
&&& &&&&&&&&&&&&&&
&&& !?!(y)!
&&& &&&&&&&&&&
教案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字体: 】【】【】版权所有 2012六国论(苏洵)原文及翻译www.shuzhai.org提供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六国论(苏洵)原文及翻译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苏洵《六国论》浅析
  来源: 潘玉毅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老泉一语道破机关,曰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以其一双锐眼看透千年之前的兴衰,观点可谓独辟蹊径。苏洵之前,人言六国破灭,或因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或由“连横”“合纵”的成与败,独独没有人从六国自身着眼。于是,苏洵的“赂秦说”犹似破天荒一般,给迂腐的旧文坛注入了新空气。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早在唐代已有人提出了为文作诗的宗旨,但旧时代的文人仍鲜少不无病呻吟的。苏洵的《六国论》恰恰跳出了“唱和附庸”的围城,文章表面上讲六国败亡的史实和因由,实际上借古讽今,对北宋统治者妥协苟安的政策给予了批判和规劝。“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一语关古今,可谓言之切切,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三苏之首,蜀中眉州眉山人氏。其政论文汪洋恣肆,遒劲苍古。关于苏洵其人,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字经》里有这么几句描述他的话:“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大意讲的是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太用心,稀里糊涂地过日子,待到二十七岁时猛然觉悟,于是发奋学习。努力逾年,自以为胸有成竹,功名不过是囊中之物,便去考进士,结果名落孙山。回来后,他把旧日稿件烧得一纸不剩,从此闭门谢客,潜心攻读,通宵达旦,手不释卷。五六个三百六十五天过去,终于文思大进,受到欧阳修、韩琦等人的赞赏,一举成名。其妙趣横生的经历与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有的PK。《六国论》是苏洵的代表作品,该文着眼于北宋与战国明暗两条主线,立意新颖,论证严谨。
  首先,《六国论》通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布局精巧。开头一段开门见山,直点主题,即“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继而,为了承接自然,凭空假设出一个提问者来——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其实,这个提问者是本不存在的,犹如苏轼的“想当然耳”,只是为了后面大段的论理不显得突兀,才生出一个“或曰”。用现代人最惯用的说法,这个“或”便是“托儿”。“托儿”抛砖引玉,引出“赂秦”的危害之深。譬如,赂秦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百倍;譬如,不赂者以赂者丧,失强援,不能独完;又譬如,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种种的种种,一言以蔽之,曰,赂秦而力亏,乃破灭之道。折射在北宋统治者身上亦是如此。真宗时,宋朝明明打了胜仗,仍要与契丹签订屈辱的“澶渊之盟”,诚可谓腐败已极!与六国赂秦的懦弱相比,北宋领导人的赧颜之处有过之而无不及。作者论理的后半部分,大抵是彰显“六国实力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秦之势”。明着是对诸国赂秦的痛惜,暗里则是劝诫统治者要以史为鉴、发奋自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到得此处,作者的良苦用心已是不言自明。只可惜宋朝的统治本就是以“黄袍加身”开的局,又经历了“杯酒释兵权”的风和雨,对于黄口书生的这一篇忠言如何能听得进去?但苏洵最后仍是恳恳切切,以讽谏之语收束全文,“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或许他的初衷是好的,以为带点激将的文章更能使君王采纳,他的用意也无非是想成就一个一鸣惊人的万岁,只可惜,终北宋十二王,没有一个齐威王。
  其次,《六国论》的语言通俗而辩证。谋篇布局为了说理,三段论的严谨结构正是为核心内容的突出。纵观全文,除了因时差而产生的文字意义上的错落,没有一处晦涩的地方。文字都是对话式的文字,好比面前站着一个人,作者正与之辩论,从“或曰”、“何哉”诸多词语可见一斑。全篇围绕着“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论点,从赂与不赂、赂者如何丧、不赂者因赂者丧多个层面剖析“赂秦”的致命之处,以此警戒当时人不能“赂秦”。这好比一个用反证法解出来的逻辑题。通常当我们直接告诉别人不该做什么,别人大都是不会听的,所以我们只能假设谁正在那么做,而他那么做导致了怎么不好的结果,由此推断出我们不该那么做——自然,这一番推论与辩证得有事实为依据。而不幸的是,苏洵的文章占足了十分,所以,他的辩证就让我们心服口服、无可挑刺。通俗但不庸俗,雄辩但不诡辩,多一词嫌累赘,少一词易坍圮,苏老泉一出《六国论》古为今用,以其时效性与说理性折服了我,我相信,也必折服了古往今来的不少文人雅士、平头百姓。
  再次,《六国论》的说理反弹琵琶,立意新颖。国外有句谚语,叫“第一个说姑娘穿花衣裳好看的是天才,第二个说姑娘穿花衣裳好看的是蠢才”。同样是人,同样是一件事,同样的评判,但因为时序的不一样,给人心里留下的印象也就大相径庭了。诚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便是这么一个道理。苏洵的《六国论》是旧瓶子里装新酒,偏偏装的还是醇香浓郁的美酒。他既不说六国的败亡是因为秦帝国的强盛,也不说是因为六国之间的不团结(有点到,但只是顺手一牵),他只说究其本源,是因为“赂秦”——这便给我们一个耳目一新的感觉。于是,他于第一时间抓住了读者的视线读者的心。当我们细细读来,我们会感慨:说的确实在理!我想,与他同一时代的人的感慨必然尤为深切,因为他们耳熟能详的亦是这么一个环境。北宋中期,“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这一切,带来了外交上的极端软弱。与辽国、与西夏、与后来的金,北宋统治者唯一能采取的措施便是“纳”,纳绢、纳银、纳粮……故而,苏洵的用意在讽古,更在谏今,在提醒北宋统治者再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政策。
  最后,《六国论》的思想深邃,于今未老。用最简单、确切的话来说,《六国论》无非是告诉我们要自立自强、不为别人所左右的道理。“向使三国各爱其地……良将犹在”——我们似能听到一个声音,在呼唤我们求自强,过自主的人生。把那一簇思想的火花绽放在今日的夜空,其光岂非一样璀璨?生活中,总有太多的困惑,太多的艰难,也许我们曾经受人欺负、遭人压迫,也许我们曾经为了一些坎坷而徘徊不前,但从《六国论》里我们所能获悉的信息是——我们不向一切困难低头,我们不求助于任何人,我们要自立、要自强,我们要在风雨中学会磨砺和成长。
  《六国论》浅析到这儿,也许有人会质疑:你把《六国论》说得尽善尽美,难道它就没有一点瑕疵?瑕疵自然是有的,白璧都有微瑕,何况一个凡人做的文章?但瑕不掩瑜,方是好文章的妙处所在。就事论事,以文议文,“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的观点纵不能说是无懈可击,亦可称得上独树一帜。与苏子由的《六国论》相比,老泉居士议论和辩才的老辣显而易见。当然,他把燕亡的宿因归为刺客亦是有失偏颇的,就如《三国演义》开篇所讲,“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乃自然趋势。但作为一个读者,我们取精华,去糟粕,所以也不能苛求太多。(潘玉毅)[责任编辑:宫辞]
相关报道:·
一周图片排行榜
值班总编推荐
  热爱母语,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职责,他的伦理的基点。他可以走向天高地阔,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
······
·马得清·周耀·闻理书屋主人
·王琪 ·王琪
光明网版权所有> 文章正文
原文|翻译|赏析
六国论(苏洵)原文及翻译: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1)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1)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2)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3)&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4)继五国迁(31)灭,何哉?与(5)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6)丧,齐亦不免(7)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8)不赂秦。是故(32)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33)速(9)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10),李牧连却之⑾。洎⑿牧以谗⒀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⒁尽之际,可谓智力⒂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⒃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⒄,当(tǎng)(3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⒅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⒆秦之心礼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21)也。悲夫!有如此之势(22),而(2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4)。为(25)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26)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27)秦,而犹有可以(28)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29)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0),是又在六国下矣。
文言汉语注释
  1.率:一律,一概。
  2.判:确定,断定。
  3.&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 魏世家》和《战国策 魏策》。
  4.终:最后。
  5.与:亲附、亲近。
  6.既:已经。
  7.免:幸免。
  8.义:形容词作名词,坚持正义。
  9.速:招致。
  10.再:两次。
  11.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
  12.洎:及,等到。
  13.谗:小人的坏话。
  14.殆:快要。
  15.智力:智谋和力量。
  16.使:假如。
  17.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命运。
  18.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
  19.事:侍奉。
  20.礼:礼待。名为动。
  21.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吞下。名为动。咽:咽喉。
  22.势:形势。
  23.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却。
  2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名为状。 月,每月,名为状。以,而。
  25.为:治理
  26.劫:胁迫,挟制。
  27.势弱于秦。 于:比。
  2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可以:可以凭借。
  29.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以:凭着。
  30.故事:旧例。
  31.迁:改变
  32.是故:因此
  33.始:才
  34.当:如果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启发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文言文一词多义
  1.秦以攻取之外 ( 用,凭 )
  2、以有尺寸之地 (才,可用而代替)
  3、举以予人 ( 来) 省略句:举之以予人
  4、以地事秦 ( 用)
  5、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
  2、秦之所大欲(结构助词,的)
  3、以有尺寸之地(的 )
  4、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土地)
  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的 )
  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指奉秦之物,后一个&之&指赂秦各国。都是代词。 )
  7、此言得之 (代词,指代上面的启发)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因果承接)
  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表示转折)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承接关系)
  4、二败而三胜(递进)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后: 这样以后。
  1、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2、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3、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1、暴霜露(动词,曝露)
  2、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
  1、以地事秦 (动词,侍奉)
  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旧事)
  1、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2、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1、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2、始速祸焉(副词,才)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2、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文言文古今异义
  1、其实: 古义:它的实际数量 今义:实际上
  2、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 古义:以至于。 今义: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4、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5、故事: 古义:旧事,前例 今义:文学体裁的一种
  6、智力: 古义:智谋与力量 今义:指人类思考能力与认知水平
  7、然后: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应
  8、与: 古义:结交 今义:和
  9、速: 古义:招致 今义:速度
  10、不行:古义;到```地方去 今义:不可以
  如弃草芥:芥,小草。 就像扔掉一根小草那样。形容毫不在意。
  抱薪救火:薪:柴草。 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文言文特殊句式
(介后=状后)
  1.赵尝五战于秦 ---------------------- 介后
  2.洎牧以谗诛 ------------------------ 被动
  3.齐人勿附于秦 ----------------------- 介后
  4.斯用兵之效也 --------------------- 判断
  5.其势弱于秦 ------------------------ 介后
  6.苟以天下之大 ---------------------- 定语后置
  7.破灭之道也 ------------------- 判断
  8.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省略句
  9.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判断句
  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省略句
  1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省略句
  12.至丹以荆卿为计 -------------------省略句
  1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省略
  14.是又在六国下矣 ---------------- ----- 判断句
文言文词类活用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名词作动词
  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译为打退。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名为动。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名为动。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每天 、每月。名作状。
  以地事秦:事,侍奉。名词作动词。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底。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完好保全;形容词作动词.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名作状,按理来说。
  始速祸焉。速:形容词作动词,招致。
文言文通假字
  1.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 满足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 如果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通毋 不要
  4.暴霜露 通曝 冒着
1.借古讽今,针砭时弊
  战国时代,七雄争霸。为了独占天下,各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最后六国被秦国逐个击破而灭亡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国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确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军事实力超过了六国。同时,秦灭六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走向统一的大势,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本文属于史论,但并不是进行史学的分析,也不是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论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因此我们分析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准确、全面地评价了历史事实,而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赏析。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全文纲目分明,脉胳清晰,结构严整。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在语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启发,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文章&博辨以昭&(欧阳修语),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苏询的《六国论》,不属于写的自由潇洒或错综起边的类型,而是在行文结构方面带有规范性的作品,体现了议论文论证严谨的特点。因为头绪清楚,变化较少,通过提要钩玄,逐段逐层梳理归纳,很容易搞清楚文章脉络和主要思想内容。
  在文章结构上便于学习。
  但另一方面,苏洵的《六国论》把六国灭亡的原因归结于&赂秦&,尽管文章在论证上、语气上给人势如破竹的感觉,但今天看来显然失之偏颇。因为从本质上讲,六国灭亡是由于不思改革进取,不采取富国强兵之策,从而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被历史所淘汰。当然也有战略、策略(包括&赂秦&)等方面的种种具体原 因。单从某种视角看到了某些事实,便以为抓住了事物的全部,这是人类很容易陷入的误区。(节选自《应用写作》2006年第5期《事实论证&&雄辩与僭越》)
  苏洵(公元) 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v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v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v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苏洵的《权书》10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皇帝书》,都论述了军事问题。在著名的《六国论》中,他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审敌》更进一步揭露这种贿敌政策的实质是残民。《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张。《权书》系统地研究战略战术问题。在《项籍》中,他指出项籍不能乘胜直捣咸阳的战略错误。他还强调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速决战、突击取胜等战略战术原则。
  苏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的篇章。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强暴,藐视敌人,写得有气势。《张益州画像记》记叙张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塑造了一个宽政爱民的封建官吏形象。《木假山记》借物抒怀,赞美一种巍然自立、刚直不阿的精神。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说》,以风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写,即是一例。
  苏洵论文,赏析亦多精辟。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写法。他特别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例如《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对孟子、和欧阳修文章的评论就很精当。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苏洵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佑集》15卷。(郭预衡)
  本文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作者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作者立论的根据;二是作者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作者撰写此文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随之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行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苏洵对此并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认这一点:&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然而作者用意不在此,他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明代何仲默说过:&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宋朝建国后,宋太祖片面地接受唐朝藩镇割据,尾大不掉,以至灭亡的教训,采取了&虚外实内&的政策,削弱边关的实力,调集重兵驻守京城。结果造成了边关的空虚。辽国乘虚而入,屡犯边疆。宋太宗继位后,曾两次派兵击辽,均遭失败。后宋太宗两次进攻幽州,企图夺回幽云十六州,又遭败绩。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大兵压境,直逼澶州城下(今河南濮阳),威胁汴京开封。于是,宋与辽签定了&澶渊之盟&,答应向辽输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到了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辽再次要挟,宋只得增加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第二年(1043年),西夏也来要,又是赐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纳赐之中,付之东流。苏洵对此痛心疾首,他借古喻今,纵横恣肆,痛陈利弊,对当权者进行规劝,希望其改弦易辙,增强国力,与敌斗争。苏洵的议论虽不无可商榷处,但总的立论是正确的,并且不幸为苏洵所言中:就在苏洵死后六十年,终于发生了&靖康之变&(1126年),北宋重蹈了六国的覆辙,为后起的金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客死异国他乡。
  《六国论》除去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外,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也堪称典范。第一段的逻辑性是非常严密的。作者开篇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宗明义,直截了当,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者的中心。然后,作者解释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就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再后,作者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最后一句总结全段:&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二、三两段实际上是围绕第一段展开的。
  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性的句子简捷有力,叙说性的句子生动感人。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些叙说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还有描述的特点。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
  欧阳修评价苏洵的文章说:&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犹有所未足,今见子(苏洵)之文,吾意足矣。&的确如此,苏洵此文,奔腾上下,纵横出入,气势犹如江河决口。他见识深远,眼光犀利,议论精辟透彻,足警世人。无怪乎本文近千年来盛传不衰!
------分隔线----------------------------
|| 文言汉语网版权所有 2013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洵 六国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