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这三个字用人的甲骨文怎么写写?

博物馆镇馆之宝:甲骨文_展览信息_新浪收藏_新浪网
艺术名家高清图集
博物馆镇馆之宝:甲骨文
  马未都有言:“我们了解历史一般通过两个途径――― 文献及证物。文献的局限在于执笔者的主观倾向,以及后来人的修饰。因此不能保证客观真实地再现历史。证物不言,却能真实地诉说其文化背景,描述成因。文明的形成过程是靠证物来标定坐标,汇成进程图表。”“为文明标定坐标”的证物,便是文物。我们推出“文物传奇”系列报道,不仅为了介绍文物本身的价值,还希望通过揭秘文物背后的曲折故事,点亮历史深处的人文光泽。因为我们相信,总会有一些光泽,能安抚我们内心的浮躁;总要有一些光泽,为快速发展的时代,寻找底蕴丰富的心灵依靠。
  日,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评选活动揭晓,在山东博物馆馆藏的20万件文物中,十件文物脱颖而出,成为“镇馆之宝”,其中之一是商代的甲骨文。
  山东博物馆珍藏有五千余件商代甲骨,数量多,学术价值高,在全国博物馆中名列前茅。根据已故著名甲骨学家、历史学家胡厚宣先生的鉴定,国内的甲骨收藏,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之后,省级博物馆中便要数山东博物馆了。
  如今,当人们在博物馆亮丽橱窗里欣赏甲骨时,也许很少有人知道它们惊险而坎坷的命运。这些具有传奇经历的甲骨,经过半个多世纪劫难后,作为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向世人陈述着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份沉沦与奋争。
  7月24日,记者找到88岁高龄的刘敬亭,这位1949年开始在胶东参加文物管理工作的老人,对这些甲骨情有独钟。
  1219片罗振玉旧藏甲骨,险入日本人之手
  刘敬亭介绍,虽然她开始介入文物管理工作是在1949年,但1945年的那些惊险之事,早已听同事说了无数遍,就像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样。
  1945年9月日军投降后,山东胶东行政公署派干部去东北地区巩固地方政权,接收敌产。公署干部高兢生带领十几人到大连远东炼油厂执行任务。发现炼油厂内,一名日籍工程师迟迟不肯随日本侨民撤离,接连几天在厂区徘徊,并十分留意厂区里一个四面焊死的大铁箱。箱内何物?无人知晓。这引起大家的怀疑,就用铁凿撬开铁箱。铁箱一开,人们惊叹不已,原来里面装有73个木制小抽屉,11个布制小盒,嵌装有1219片甲骨。高兢生等人分析,远东炼油厂是海上码头,此箱应是日本人战败欲运走而未及运走者。胶东行政公署各救会会长张修己得知后打电话叮嘱:“务必妥善保管,待机运往胶东。”由于当时大连由苏军管理,环境特殊,解放区干部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将这箱甲骨运到山东栖霞保存。那个神秘的日本人在甲骨被发现后,失去踪影。
  1951年胶东文物管理委员会撤销时,把所藏甲骨交给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其中包括这批甲骨。后来省文管会与省博合并,这批甲骨成了省博的珍贵馆藏。
  新中国成立后,胡厚宣鉴定这批甲骨时,发现正是抗战时期不知去向的著名金石学者罗振玉所藏甲骨。甲骨经什么人之手,又是什么人将它们藏在日本人工厂的大铁箱里,现在已很难弄清楚。但据日南满铁路档案,日军侵华期间,曾秘密将掠夺的中国文物从东北盗运回国。这批珍贵的甲骨,应是日本人没来得及盗走的遗留。
  刘敬亭介绍,这批罗振玉的旧藏甲骨中,有四片是特级品和精品。分别是一片“鬼方”(即匈奴,《易经》云:“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据说“鬼方”甲骨全国仅有三片,其中两片在台湾;另一片刻有带“金”字旁的“马”字,“金”在甲骨中十分罕见,此系《甲骨文合集》中的唯一;还有一片正反面均有刻字,内有三个字呈“龟”型,在甲骨文资料中也是罕见的;再有一片的正面刻一“虹”字,此字边上的两道弧当是龙身,下端是龙头,作二龙吸水状,古人认为龙出吸水即天晴,故为“虹”字。
  8080片明义士旧藏,历经风险“二次出土”
  提到山东博物馆馆藏甲骨,有个外国人必须提及,他就是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明义士日生于加拿大,原名叫孟席斯?詹姆斯?梅隆。
  1910年,明义士接受加拿大教会授予的牧师职务,来到中国传教。他在河南武安、彰德等地调查收集文物,后得知殷墟一带出土甲骨,便大量收购。据传搜集到五万余片,成为收藏甲骨最多的外国人。1933年,明义士到齐鲁大学教书,他从历年藏品中选出一部分,由安阳运抵济南。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他离开齐鲁大学并带走许多珍贵文物。来不及带走的文物装箱封存在齐鲁大学。
  这批封存于齐鲁大学的文物此后历经风险。1942年,日军占领齐鲁大学,明义士的朋友们将藏品分别存放,其中一箱甲骨藏在学校金库里,其他埋于校园各处。同时绘制两张方位图,正本转交明义士,另一份由外籍传教士安德鲁保存。从后来的书信中可知,藏品被至少存放于五个地方。与被日军盗掘的历史文物和图书相比,这批文物得以免遭日军劫掠,实为万幸。1952年,将要离开中国的原齐鲁大学英籍校长林仰山向学校交出这份绘制于1942年、标有明义士甲骨埋藏位置的“藏宝图”副本。按照图中指示,发现文物140箱、29457件,其中甲骨8080片(有文字的3668片)。至此,明义士收藏的甲骨经过二次出土,重见天日。这批甲骨虽大多都是小片、碎片和无字甲骨,价值比不了罗振玉旧藏,但能重见天日,也实属万幸。
  山东人王懿荣―――“甲骨文之父”
  刘敬亭说,山东和甲骨文渊源深刻,所以山东博物馆馆藏的重要甲骨能成为“十大镇馆之宝”,也是对“甲骨文之父”、山东老乡王懿荣的告慰。
  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考古的三大发现之一(另两大发现是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它的发现过程十分偶然又富于戏剧色彩,和山东人王懿荣关系密切。
  清末光绪25年(公元1899年),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1845年―1900年)得了疟疾,派人到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刻划着符号。对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他派人到达仁堂,用高价把药店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搜购,共收集1500多片。他研究分析后认为,这并非“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他从甲骨上逐渐辨识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由此确认这是刻划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这一发现引起轰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
  首先对甲骨文作出确认的王懿荣没来得及深入研究和著书立说,八国联军便逼近北京,他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1900年7月,侵略军兵临城下,慈禧太后带领皇室人员出逃,王懿荣对家人说:“吾义不可苟生!”随即写了一首绝命词,毅然服毒坠井而死。后人称这位最先发现甲骨文的人为“甲骨文之父”,在甲骨文发现90周年的1989年,王懿荣纪念馆在他的家乡山东烟台福山区建成,以纪念他的功绩。王懿荣殉难后,他所藏甲骨大部转归好友刘鹗(《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又进一步收集,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于1903年拓印《铁云藏龟》一书,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
  甲骨文被发现后,古董商人为垄断财源,对于甲骨来源秘而不宣。直到1908年,学者罗振玉才首先访知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一带,他派亲属去求购,又亲往安阳考察。先后搜集到近两万片甲骨,于1913年精选出2000多片编成《殷墟书契》(前编)出版,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继罗振玉之后,许多著名学者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释和研究,从而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 甲骨学。董作宾、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并称为“甲骨四堂”,被誉为甲骨学研究的一代宗师。
  自费7万元出版《山东省博物馆珍藏甲骨墨拓集》
  对于甲骨文研究来说,材料收集非常重要,罗振玉曾谓:“材料之搜集,尤重于研究。”郭沫若亦云:“秘而不宣,与藏之地下何异。又如研究考证,尚欲免断章取义、穿凿附会之嫌,则所见材料必多。”
  上世纪九十年代,时任省博保管部部长的刘敬亭开始对1970片精华甲骨进行墨拓。刘敬亭说:“以前墨拓时,总要请一位老先生帮忙。后来我主动拜师,终于学会墨拓甲骨。虽然很多人都会这个手艺,但要拓好甲骨需要十足耐心,好的棉纸、好墨、认真细致的态度,一样都不能少。经过两年时间,我终于将馆藏甲骨文字之精华共1970片墨拓出来,并请刘长忠先生把甲骨上的释文用小楷写在拓片边上,以方便学者研究。由于我只是小学文化,对甲骨文的释文解读费尽周折,各种艰难,只有自己知道。”
  墨拓虽然完成,拓片的出版却因经费而搁浅。刘敬亭说,“我担心自己的拓片会如郭沫若所言‘秘而不宣’,内心非常痛苦。幸亏我的两个女儿,知道我的心愿后凑齐7万块钱,让我自费出版了这本《山东省博物馆珍藏甲骨墨拓集》。1998年这本书面世,作家蒋维崧题写了书名,胡厚宣为之作序。国内不少甲骨文学者对该书都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我的墨拓功夫是‘全国一流’。能为甲骨文研究作出自己的贡献,我这个在文物战线上工作了60多年的‘老兵’就没有遗憾了。”甲骨文梁依琳怎么写用甲骨文写出梁依琳三个字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甲骨文梁依琳怎么写用甲骨文写出梁依琳三个字
甲骨文梁依琳怎么写用甲骨文写出梁依琳三个字
推荐你甲骨文翻译网站/jiaguwen/鹿、美、伊这三个字在甲骨文里是怎么写?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鹿、美、伊这三个字在甲骨文里是怎么写?
鹿、美、伊这三个字在甲骨文里是怎么写?
——鹿&——美&——伊您当前的位置:&&&&
邢台三学者释义甲骨文
【字号: |
  今年4月,邢台出土了一枚刻有文字符号的鹿角,专家认定刻于鹿角上的符号为甲骨文。后经半年的潜心研究,文字符号最终被邢台市美术协会常务副主席姚卫国和他的两位老朋友释义完成。
  昨日(8日)下午,记者在参与释义甲骨文符号的邢台市民张山江的手中见到了有关释义的文字说明及相关图片。其大意如下:第一字为指事字,强调弯曲的河流上端有许多的小黑叉,小黑叉提示河流上端有密集的泉群支流。这个字可以解释为“百”。其象形图酷似邢台东南八里的百泉河。第二个字是会意字,告诉我们洼地中的小圆洞就是小泉眼,结合第三个字,小泉眼流出的是泉水。因此,这个字可以解释为“泉”。第三个字是象形字,它象征着水波,因此可以解释为“水”。这三个字,以泉为中心,互相关联,成为一体。因此,这三个字可释义为“百泉水”。“百泉水”三个字即为邢台最古老的文字象形符号。
  张山江老人还告诉记者,破译了这三个字,给古邢台发源于百泉附近的这一说法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佐证。目前他们已准备将该甲骨文释义报送政府相关部门备案。
关键词:邢台|学者|甲骨文
稿源: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田濯90汉字的祖先甲骨文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90汉字的祖先甲骨文
汉字的祖先甲骨文;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在文字出现的早期,象形文字可以工作得不错;会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表音字,如“阿”,没有任何意义,只表示
汉字的祖先甲骨文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在文字出现的早期,象形文字可以工作得不错。可是随着语言的不断丰富,有些语言不能用形象表达了。古埃及人和苏美尔人开始创造一些仅代表发音的符号来记录这些语言。中国人却选择了另外一种解决办法:会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表音字,如“阿”,没有任何意义,只表示一个音节;通假字,如“说-悦”;开始出现于汉字中。提及汉语,免不了令人联想到同样占文化课很大分量的英语。同时,我们也想了很多。学习一种语言的最高境界就是用这种语言思考,就想用母语思考一样。但是,最能发挥个人思想创造性的还是母语,更何况要学好“外语”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古罗马人并不因为羡慕希腊文明,而改用希腊语――尽管两种语言十分接近。阿拉伯人同样要把拉丁文、希腊文翻译成阿拉伯文,而不是改用拉丁文或希腊文。同样,文艺复兴时的欧洲人也不是自己改用阿拉伯文,而是把阿拉伯文翻译成拉丁文。到了启蒙运动时期,更进一步地翻译成本民族的语言并加以普及。甲骨文字的来源及其形成路线探索 朱 彦 民(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天津,300071)内容提要:殷墟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在它之前,文字的发展已经有了一段相当长的历史。郑州发现的商代早期甲骨契刻文字,就是殷墟甲骨文字的前身。根据文献记载,商族可能最早创造并使用了契刻文字。从山东地区发现的与早期文字有关的大量资料来看,商族人很可能是受了东夷人文字符号的影响,结合占卜文化而创造了甲骨文字系统。关 键 词:甲骨文字
形成一、甲骨文字的成熟性及其发展线索甲骨文字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甲骨文字是目前我们所有见到的最早的系统汉字。甲骨文目前已经发现有单字4672个,其中已经考释确认的1723个,未释的2949个[1]。甲骨文字不仅联字成句,而且联句成文,联文成篇,是一种较为成熟、能自由运用的系统文字。其二,从构字特点来说,甲骨文字已经具备了“六书”的造字原则,但基本还是一种以象形字为主的文字类型。象形字,是把客观事物的形象抽象或概括成一定图案的文字或由两个以上的象形组合成的一个新的图案文字。单体的象形字叫“文”,合体的象形字叫“字”。据统计,甲骨文中的象形字约占甲骨文字总数的47%。当然客观事物是比较复杂的,有限的象形字尚不足以表现所有事物的全部动态、静态状况。于是同音假借的情况也就出现了。甲骨文中假借字现象非常普遍。而且这时的形声字也开始出现。其三,从甲骨文字的字形来说,它的文字体制、书写程式都还相当混乱,基本上还没有定型。这表明甲骨文字还处在继续成长时期。字体的不定性表现为:书写行款,可以横行,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可以竖行,先左后右,或先右后左。字体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一个左右结构的字,也可以写成右左结构;可以正写,也可以倒写;一个字有多种异体写法,笔画可繁可简,笔画没有定数;甲骨文中还有一种合文现象,即两个或三个字组合在一起,合文有左右结构,也有上下结构,还有里外结构等等。其四,甲骨文字是用刀刻写在甲骨片上的,加上甲骨坚硬难刻,所以甲骨文字笔画细瘦硬直,尚无后世笔墨文字中的波折点捺等笔画。总之,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也就是说,在它之前,文字的发展已经有了一段相当长的历史。如果没有早期文字发 展的铺垫作基础,商代后期不可能异军突起地产生一种像甲骨文那样发达、成熟的文字。有学者为甲骨文字的形成作了这样一种大胆的假设,认为汉字的产生不是等距离、比肩式、稳步渐进的过程,而是在一段时期内急剧大量地产生出来的,这个时期就是殷墟文化的后期,商代甲骨文――殷墟文字的创造者是当时负责占卜的贞人集团[2]。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很不符合实际,也很难令人相信。最近又有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境内的距离商代甲骨文时代较远的、象形程度不高的原始文字符号,是甲骨文字产生的远源,而距离商代甲骨文时代较近的、象形程度较高的原始文字符号,是甲骨文字形成的近源。但是即使是属于汉字近源的原始文字符号,与商代甲骨文字之间也存在着一段不小的缺环,那么这一段缺环的文字到哪里去了呢?研究认为,有一定数量的中国文字符号曾经经过“南方丝绸之路”传播到了印度河谷地带。这些保存于印度河谷文字中的中国文字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商代文字来源的缺失环节。而三星堆遗址出土器物上的刻符则是中国文字曾经传入印度河谷地带的有力证明[3]。但是,印度河谷文字中保存的有限的中国文字符号,虽然个别能够与商代甲骨文字字形相对应,仍然不能解决商代甲骨文字的直接来源的最终问题。所以说直到目前为止,殷墟甲骨文又确实是一种突如其来的高度发达的文字。因为在此之前,并没有找出任何一种成系统的文字可以作为甲骨文明确的前身和真正的来源。于是甲骨文的形成及其由来途径,成了学术界普遍关注的课题。经常有这样一种情况,一些早于殷墟甲骨文时代的个别刻符或文字发现之后,就有新闻媒体报道声称发现史前时期的甲骨文,并认作是殷墟甲骨文字的源头。对于这些发现,新闻媒体总喜欢哗众取宠,以造成新闻宣传的社会效应,于是就有了种种极力夸大事实的歪曲之辞。有的虽经有关专家鉴定了,但众说纷纭,并未定论;有的报道则修饰放大了有关专家的鉴定意见;有的则是新闻工作者自己的想象与推测而已。不过,这些观点虽然未必正确,或者说未必确切,但是这些实实在在的发现,却可以作为甲骨文由来的线索看待,对于探讨早期甲骨文的形成与发展是有益处的。二、商族先公创造文字的可能性推测据史书记载,殷商族人祖先是有文字和书籍的。《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强调了殷商民族的祖先发明了文字、记载有典册。所谓“册”、“典”,当是竹木简牍的书写或刻契文字。简牍文字比起陶文、甲骨文、金文来,当是彼时和商代更普遍存在的文字形式,只是由于这些文字载体的质料易腐,耐久性差,今天绝少见其实物。由此我们认为,当其他古代民族尚未发明和使用文字时,殷商先人首先利用一些原始文字符号作为基础,创作了文字。这是一个伟大的发明,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块丰碑。关于文字的起源,自古以来皆言为仓颉所造。其实,文字并非一人所能创造。文字的形成是个漫长的过程,当是在众多的史前陶器刻划符号的基础上,逐步归纳、整理而成为交流思想、记录语言的文化工具的。仓颉是传说人物,假如真有其人,其贡献大约也仅是在于归纳、整理、推广、传播,因而可视为文字发明史上的关键人物。仓颉造字的传说,见之于众多古代文献记载,如《世本?作篇》:“仓颉作书。”《荀子》:“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吕氏春秋?君守》:“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为之私,背私为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仓颉固以知之矣。”《淮南子?修务》:“史皇产儿能书。”高诱注:“史皇,仓颉。”《孝经?援神契》:“仓颉视龟而作书。”许慎《说文解字》序:“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音行,兽迹)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等等。我们认为,“仓颉”可能即是“商契”。因为仓、商,古音相通,二者可以通假,如《尔雅?释鸟》:“仓庚,商庚。”而且颉、契又同属屑韵,也可通转。古代多以某人发明什么就以什么命名,尤其是某一部族首领的命名如此,如周之先祖,以其族发明稼穑,善长于农业生产而名曰稷;东夷人先祖,以其族发明音乐,善于歌舞而名曰夔(夔为古代著名乐师,盖也是一种乐器或乐曲名);又以其族发明陶器而名其首领曰皋陶。殷商先人发明了契刻文字,所以名其族首领曰契。契者,又作帧啤⑿ā⑵踟 ,刻也。如《说文?N刀 部》:“郑桃病!薄妒兔な褪槠酢罚骸捌酰桃玻淌镀涫病!贝蟾抛钤绲奈淖植皇鞘樾吹模强袒模缭谔掌魃稀⒃谥衲炯蛏稀⒃谡疾芳坠巧稀⒃谟袷绕魃希裉炜脊欧⑾种杏行矶嗍非暗母髦种实厣系拿目檀牵词瞧渲ぁ甲骨文中有“契”字,作“N刀 ”(《甲》1170)、N(《甲》1059)等形。不过《说文》中对“N刀 ”、“N”的解释是不同于“契”的,《说文?N刀 部》:“N刀 ,巧也,从刀N声。”《说文?N部》:“N,H蔡也,象H生之散乱也,凡N之属皆从N,读若介。”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云:对于N字,“《说文》的读音是对的,而训为H蔡,则纯系臆说。”[4]而早在宋戴侗《六书故》中即云:“N即契也。又作N刀 ,加刀,刀所以契也。又作契,大声(按契字本从N刀 声)。古未有书先有契,契刻竹木以为识,N象所刻之齿。”可谓得造字之趣。于先生的解释则更为详尽:“甲骨文的N字就其构形来说,中划直,三邪划作弯曲之状,象以刻齿形。”“在未有文字的时代,初民往往刻木为齿以纪事,这当在商朝以前。”这固然是发生在商代之前,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契木纪事而后为文的事,正发生在先商时期的商族祖先那里。《史记?殷本纪》中记载了商族始祖契的社会工作司职:“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即当时契在以舜为主的部落联盟集团中身为司徒,掌教化之职。可见商族是当时掌握最高文化的氏族之一,刻木纪事,正是他们从事的职业。所以由这个民族首先发明了契刻文字是自然而然的事。这也许正是商族始祖所以名契的真正原因所在。然而在目前所发现的先商文化遗存中,尚未发现有可以作为商代后期甲骨文直接前身的文字材料。是商族先民并没有发明并使用文字,抑或现有的考古发掘工作做得不够而有待于今后的努力?目前尚不得而知。这为进一步探索甲骨文字形成的发展脉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三、夏族人创造文字的可能性质疑与商族相比,夏族也许是没有文字的。据吾师王玉哲先生的研究,群经诸子所引《夏书》以及《禹贡》、《甘誓》绝不是周以前的作品,明代所传“大禹岣嵝碑”,宋人所传的所谓夏h戈、夏带钩,其上的铭文刻辞,也决不是夏代文字,夏代当时还没有文字[5]。徐中舒先生等人也同意这一看法[6]。周代有文字,除金文外,还有甲骨文,但其文字系统基本同于殷商文字,很可能是从商人那里学来的,因为没有其族先人发明文字的文献记载。所以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但是也有不同的意见。在属于夏代文化的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一些陶器刻画符号,这些符号大约有20多种,分别分布于大口尊等陶器的口沿内部,有学者就认为这些陶器刻符,“应该就是当时的文字”[7]。1960年在偃师二里头夏文化晚期第三段的一个灰坑中,发现了一个刻有一字的黑陶纺轮。由于此字与甲骨文中的“羌”字字形比较相似,所以邹衡先生认为:“商朝的文字同夏文字是一脉相承的,基本上属于一个系统。”[8]“据现有材料得知,二里头文化第三、四期的陶器上出现了多种样式的刻划符号,其中有的应该就是文字。这些文字目前尚未认识,有个别的字,颇似甲骨文,例如 或即‘羌’字。我们认为,这种早于甲骨文的文字,应该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一种文字。”[9]1981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发现了在一件泥质磨光黑陶平底器的外底上刻有一个“共”字,字形像两手相对各持一棒之形[10]。该字字形与甲骨文、金文中的“共”字字形较近,可能是代表器物所属有者氏族的徽号。出土刻符陶器的王城岗三期相当于夏代的初年,李先登先生据此认为,夏代已经有了文字[11]。这些只是单字孤证,难以说明问题。夏鼐先生说到二里头文化时曾言,“它似乎已有文字制度。发掘中有刻画记号的陶片,都属于晚期。记号已发现的共有24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但他同时也承认,这些刻画记号“都是单个孤立,用意不清楚。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12]而二里头发掘主持者郑光先生认为,“其中个别有类似文字的,但因都是单个存在,而且与后来的甲骨文、金文的结构有较大的距离,不易确定其为文字。二里头陶器上的刻划符号不属文字系统,而属某种意义的符号系统。”[13]这些符号既不是图画,也不是文字,而是一种帮助人们记忆的记事符号。记事符号与早期文字的形成关系密切,一些常用的记事符号在某一地区广泛地应用,约定俗成,有了读音,自然就成了早期的文字了。但大部分刻划符号没能发展成为文字,而文字的形成也远非仅仅刻划符号一途。二里头的陶器刻划符号有了某种程度的表义性,但它终属符号系统,远非文字。不过郑光、高炜、徐苹芳先生等人认为,二里头和陶寺时代应该已经有文字了,并期待着将来考古发掘中能有书写文字的发现[14]。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是已进入夏纪年的龙山文化遗存,所以学界也多将其与二里头、东下冯一样看作是夏代的物质文化遗迹。1984年在陶寺遗址一座晚期灰坑中发现了有朱书的陶扁壶,壶身正面、背面都有朱书符号[15]。据此,有些学者就认为是夏代文字,如李健民先生认为其中一“文”字,很可能与夏禹之名文命有关[16]。而罗琨女士释其中两字为“[文”即“明文”,将其看作是一篇完整的文献,并与《尚书?尧典》类比,认为两字和一个符号(界划)记述了尧的功绩[17]。不过,除了其中“文”字符号与甲骨文、金文中的字形相似,其他的符号都不堪与后世文字相类比。由于这些符号仍与其他地区龙山时代陶器刻划符号一样,孤单存在而不成系统,所以这些符号是否就是文字,尚待存疑。目前还没有多少考古学证据可以说明,夏代已经有了文字的产生与使用了。四、商代早期甲骨文字的雏形所幸的是,在郑州地区的早期商代文化遗址中,先后发现一些商代早期的甲骨文字资料,为研究殷墟甲骨纹的前身和来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包含各类专业文献、生活休闲娱乐、幼儿教育、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外语学习资料、应用写作文书、各类资格考试、文学作品欣赏、专业论文、90汉字的祖先甲骨文等内容。 
 甲骨文字的碓醇捌湫纬陕肪探索 朱彦民 (南开大学历叱学院,中国社会叱研究中心,天津,300071) 内容提要:殷墟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在它Y前, 文字...  此文发表在《小学语文》2010 年 1-2 合刊“寒假备课专辑” 《我们的汉字祖先...】二、课件出示下图,教师据图解说汉字的演变过程 【设计意图:甲骨文是已知最...  且:且字甲骨文作;;,本为切肉的案板, ;; 用木段做成,中二横指刀痕。 祖:祖的本义示祭祀祖先的宗庙。 民:民同盲,民字指的奴隶示用过眼刑的奴 隶。 或:...  三、汉字的结构: 1、现今可以查到的人类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是我们老祖先创造的,他们是怎样造出 这些字的呢?(根据事物的形状) 2、出示:甲骨文字图片 1、2,...  汉字是韩国人的祖先东夷族在 甲骨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他还称,中国文史学家林语堂、王玉 哲等都研究考证了汉字的渊源,认为它是东夷族的文化遗产,中国的 文字...  汉字的起源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有种种传说, ...这就是“甲骨文”现代汉字的祖先。至今为止发现的“甲骨文” 有五千多种。而...  又有人认为这或许是甲骨文的祖先。 汉字与岩画同出一源。 有的字形与岩画相同。 有的字形与岩画相似。 岩画是汉字的父母。 中国各地逐渐发现了不少岩画。 岩画...  这就是 “甲骨文”现代汉字 的祖先。至今为止发现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种。而可以解读的有一千多个。 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  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譬如凭空写一个“雨...一般认 为最古老的汉字是公元前 13 至公元前 11 世纪商代的“甲骨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个字的英文名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