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地理学和积家地理学家如何使用的发生中心是哪个国家

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论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论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整理中国近代历史上地理学家
&|&&|&&|&&|&&|&&|&&|&&|&&|&&|&&|&
最新公告: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整理中国近代历史上地理学家
&&&热&&&&&★★★
整理中国近代历史上地理学家
提示:双击鼠标可自动滚屏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改变字体:
本文更新时间: 23:57:11zyesheng揭晓在参考文摘华声论坛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述彭陈述彭,1920年2月生于江西省萍乡市,194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研究教授,原武汉测绘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终自己做榜样授,法国地理学会荣誉会员。历任中国遥控应用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遥控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环境保护国际互助委员会委员,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科技顾问,国家遥控中心顾问,江西省政府咨询委员。曾任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测试室主任,长期从事地理与环境工程调查研究。近年来致力开展&地球信息科学&与&数码地球&战略研究,著有《地学的探索》文集六卷();主编《地球住处科学》(1997-)及《遥控信息》(1986-)两种期刊。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三等奖和多次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中华绿色科学特别金奖(1993),国家计委资源与环境学科布局论证金牛奖(1992),陈嘉庚地球科学奖(1999),国际欧亚科学院一级勋章(1999),美国地理学会奥?米纳地图学金奖(1998),泰国邦英德拉巴亚洲遥控贡献金奖(1999),国际岩溶学会首届荣誉金奖(2001)。地理学、地图学、遥控应用专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世纪50年代积极推动我国国家地图集的编制。60年代提倡航空像片系列制图与计算机辅助制图。70年代致力于开拓遥控应用,组织自然资源与城市环境航空遥控测试。80年代负责研究制造我国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规范,筹建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开放测试室并任第一任主任,设计黄河、长江中下游洪涝灾情评估信息系统,兼任中巴资源卫星应用分系统总设计师()。90年代积极介入地球信息科学及全球变化及数码地球战略研究。著有《地学的探索》文集6卷(),《石坚文存》(1999);合著《遥控地学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导论》二种教材,主编《地球系统科学》及《遥控大词典》(1990)二种工具书;主编《地学信息图谱》(2001);主编《地球信息科学》(1997一)及《遥控信息》(1986一)两种期刊。曾参加编制《中国地形乌瞰图集》、《国家自然地图案》、《卫星遥控分析图集》等地图集10余种。获国家自然科学二、三等奖和多次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中华绿色科学特别金奖(1992)、国家计委资源与环境学科布局论证金牛奖(1992),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2)。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主席、国家遥控中心顾问。★被尊为&中国遥控地学之父&的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述彭遥控是在远离方针,与方针不直接接触的环境下判定、测量并分析方针的性子。地学是对以我们所糊口的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统称。30多年前,科学家们普遍认为,遥控及其应用应该是另一个学科,不克不及与地学混为一谈。但有人却不赞成这种见解和论据。他认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地学与遥控及其应用可以结合,并且必须结合。他举例说:&高倍望远镜的出现,使天文学研究面貌一新,电子显微镜的诞生,把生物学研究引向了深入。只要将遥控及其应用与地学研究结合起来,才能使地学研究的面貌面目一新,才能把地学研究不断引向深入。&提出这个不赞成见的人正是萍乡籍著名科学家。一、少小离家为求学1920年,陈述彭出生于萍乡市白竺乡的一个小山村。由于在他前面的两个哥哥过早地夭折了,陈述彭出生后,家人万般呵护,为他取了个石坚的乳名,希望他寿比彭祖命如石坚。白竺风光秀丽,白云缭绕着峰峦,涌泉流灌着梯田,小河边的水磨和山陡立的侧面下的溶洞让幼小的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奥妙。在陈述彭的眼里,万千世界就像一部读不完的天书,他总想把它临摹描绘出来。这样的环境也让陈述彭渐渐地喜欢上了地理和美术。小时求学的路是艰辛的,从小学开始,他就得追随教书的父亲披星戴月翻越50多里的山路去县城上学。萍乡当时没有高中,从萍乡中学毕业后他单身来到了长沙报考了省立第一高中(其前身是毛泽东的母校--长沙第一师范),长沙和家乡一样美丽,湘江清澈,碧水长流,岳麓山树茂花盛。地理入学考试时,他用几幅简单的地图答完了全部的考卷,受到了校长的青眼,从而成为了学校的一名江西&留学生&。他后来在校刊上揭晓了&南岳游记&一文,又受到西席、校长的赏识和鼓励。或许这已经隐隐成了他日后终身从事地球科学的契机和信号。1938年,在烽火连天的日期里,陈述彭仅上了两年高中就以同等学历考上了浙江大学,刚开始,他读的是教育系,可是,绘画美丽的大自然依然是陈述彭课余的最大爱好。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由校长竺可桢亲自主持的纪念徐霞客诞辰350周年的大会。竺可桢极力赞扬徐霞客不辞艰辛、终年跋涉,为认识自然投身的精神,号召莘莘学子效法古人。一番话说得陈述彭铁血沸腾,也煽起了他对地理学的炽情,在自己的强烈要求下,他从教育系转到了地理系,从而实现了最终的愿望,开始迈向我国地学研究领域。名牌大学,严师如云,他得到了叶良辅、张其昀、涂长望等著名教授的指点,得到了系统地学习地学知识和严格的野外考察基本功的训练。毕业后又留校为叶良辅教授的助教兼研究生。在浙江大学学习和工作期间,陈述彭还得到了竺可桢校长各方面的关心和教育。竺可桢多次勉励他努力研讨,在地理学方面开立异的研究局面,实现地理学的现代化。徐霞客的精神和竺可桢的勉励鼓舞着陈述彭沿着他们的足迹进步。陈述彭先后撰写的《桂林七星岩喀斯特洞穴地貌图》、《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徐霞客游记在怒江、腾冲地区的实地验证》等论著,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1954年,他和周延儒、施雅风教授一同对七星岩的测绘,是我国以立体地图方法考察洞岩的创举,并从中总结出了喀斯特洞穴的类型,对洞岩学的研究发展做出了贡献.现在已是85岁高龄,成为祖国遥控地学界一代宗师的陈述彭,回想起那段往事,总是对人们谈到:&我总算没有对不住竺老的希望,做了我应该做的事。&2、投身科学成大业在人和自然界的协调中,最难能可贵的是陈述彭的超前意识。现代的遥控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是从宇宙空间的高度去探量观测宏观规律,认识我们的地球。早在1954年,他编制一部《中国地形鸟瞰图》,把透视点放在外层空间的高度上。这种从空间的高度来研究国土的构想,反映了他当时从宇宙观测地球表层的憧憬。没想到却遭到持传统地图观念的人的非议,有人甚至胡乱上纲上线、滥扣政治帽子,说从东方俯瞰祖国是站在&帝国主义的态度&,直到1958年人工制造地球卫星上天,阿波罗卫星图象普及以后,当年不理解的同业学者们慢慢接受了卫星上对地球观测的概念,对陈述彭的超前意识表示钦佩和赞叹服气。而此时,陈述彭只对那些对他表示歉意的人会心一笑,他的思绪又飞向了另一个高度。他知道,随着人工制造卫星的上天,地学将迎来一场新的革命,而新的生长点在哪里呢?地图的制作一向寄托手工作业,进放宽慢,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他一直思索着改进的道路,主张制图要有计算机介入,实现输入、处理、存储、更新、输出、显示的自动化,他提出地图的内容应当数码化,符号要规范化、标准化,以便与电脑功能相适用。60年代他就开始组织手扶跟踪与光电电子扫描的测试,并借助于航空摄影,提倡航空像片综合利用与遥控系列制图。1970年他以一个优秀科学家的敏锐强调遥控将为全球研究服务,指出卫星遥控对认识全球地学、生物学规律、分析世界环境问题和研究外貌地理条件都十分必要,他的《航天遥控对地球的宏观分析》揭晓后引起科学界普遍存眷。1973年,应墨西哥总统的邀请,陈述彭出席了西方世界的一个有关遥控应用技术的国际学术会议,那时遥控技术已慢慢开始在国际上的广泛应用。70年代末,他借助国际卫星数据,开展遥控应用工程测试,拉开了我国遥控系列制图的序幕,遥控应用连续在三个五年计划中被列为国家科技攻关重点。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号召&要重视空间科学遥控技术和卫星应用研究,建成现代化空间研究和卫星应用体系。&他非常兴奋,提倡成立全国遥控专业委员会,把分散在各行业的遥控应用引向深入,并走向基层调研全国各部门对遥控的需求与科学气力,为制订国家遥控发展规划、组织攻关、开展海内外学术交流、培养训练服务等方面作出了凸起贡献。80年代他又借助于电脑技术与信息科学,致力于推动我国制图自动化地理信息系统的进步,从而为我国发展应用卫星与卫星应用,实现地面系统&超前&起步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向地球科学的现代化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时序步入90年代,陈述彭院士又洞悉到地球科学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密切注视着国际遥控发展动向,积极介入国际遥控交流与互助,同时更加存眷人的总称生存的环境。30多年来,全世界发射了4000多颗人工制造卫星和飞行器,其中1/3是对地观测的遥控卫星。这些卫星被用来调查地质矿产资源、天气预报、海洋监测、自然灾害预报等诸多领域。面对21世纪空间时代和信息社会,为了切实解决一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宏观调控的难题,为了积极介入全球变化,灾害防治等国际研究计划,他还想这样策划:迫切需要加深对地球信息机理的研究,加强人文与自然的协调。建立实用化、产业化的资源与环境信息资源系统,适用全球信息网络的思潮与信息共享的呼声。不断提高对自然界动态监测与预测,预报能力,为国家经济建设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实时提供信息服务。回首投身科学的60个年头,陈述彭可谓硕果累累,大业已成。他曾经语重心长地指出:&作为一个科学家,不应过高的希望今世的荣誉和理解,需要的是对国家、对人人民负担责的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要顶天登时,立意立异,勇敢超前,去追求真理。&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祖国的强盛,科学的发达,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3、桑梓之情永不忘1983年,江西与中国科学院互助组织数百专家、学者和科技工作者开始了历时2年多的多学科大规模综合考察,于1985年成立了山江湖开发治理领导小组,把山、江、湖作为一个自然生态体系进行综合治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决心经由过程几代人的努力,在江西的大地上描绘出一幅&青山长绿、碧水长流&的美景图。在众多科学家傍边,陈述彭院士是最为兴奋的一个,作为鄱阳湖、赣江的儿子,他无法忘却故土。当即提交了&遥控与地理信息系统在江西省山江湖综合开发和治理中的应用计划&。1992年新年伊始,他致信毛致用书记、吴官正省长,建议成立省遥控信息中心,他写到了中国遥控技术已经步入实用阶段的近况,写到了周边省份遥控事业发展的态势,表达了他作为江西人愿为家乡建立这一现代化的测试、推广基地而效劳的愿望。书记、省长深受打动,立即回信邀请他回家乡考察,为筹建省遥控中心出谋出主意。不日,陈述彭院士带着报效桑梓的欣忭迫不及待地回到了阔别40年的故里。省长设宴为他洗尘并进行了热烈的交谈。接下的几天,他作学术报告介绍世界遥控的发展趋势和动态,调查研究摸清省情,出席&江西省遥控信息系统科技发展战略座谈会&,与遥控有联系关系的厅、局、院校和企业的负责人和遥控技术人员座谈。随后,他又去了印满他青少年足迹的萍乡,见到了久违的父老乡亲、兄弟姊妹,并把湘东区白竺村列为生态试点村。与此同时,他和刘天泉院士一道,写信给萍乡籍的十多位知名科学家约稿,倡议为萍乡&科技兴市&出谋献计,编辑出书一部《萍乡市资源与投资环境》的文集,探讨煤矿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又在萍乡市计委领导和直接介入下,指导邱方博士、陈如桂硕士主持设计&萍乡市资源与投资环境评估信息系统&,为萍乡市招商引资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多媒体的现代化科学决案工具。国家计委、中国科学院、江西省山江湖委员会都很重视萍乡市信息化的尝试,曾经拨给专款和贷款指标,支持萍乡市生态与环境建设,也引起了萍乡企业家对萍乡的供水、能源与交通的存眷。四、情系萍乡高教事业作为我国遥控事业的首创人、导师和组织者,在地理学、地图学、空间科学及遥控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等诸多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果的陈述彭,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他出自己做榜样育世家,一家5代有20小我私家投自己做榜样育事业。他们傍边,有旧时的乡村私塾先生,也有今世著名的博士生导师;有城乡中小学里的园丁,也有海内外大学的教授;有当年&新文化&运动中倡办新制学校的开拓者,也有今天为人民教育事业做出凸起贡献的乡、县、市、省、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他的下一辈有10人,其中在北京大学、北京修建学院、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萍乡高等专科学校任教授、讲师的有6人,其余4人均为中小学西席。陈述彭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学毕业后便在浙江大学任教。据《陈谱牒》载,陈述彭的祖父陈启绣开创了这个教育世家。他自身是私塾先生。而这棵教育之树繁荣到陈述彭这一代,更是枝繁叶茂。陈述彭几兄弟中,老二叫陈述武,从1950年开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炮兵学院任教,一直成果不断;陈家媳妇徐星如,也是一位令人钦佩的优秀西席,1960年成为了江苏省劳模。现在,陈家也有不少传人还在萍乡工作。童铭香,陈述彭的外甥女,在白竺多山地区从教,树立起了山村复式讲授的典范,多次荣获全国优秀西席等称号,1992年拍摄的《复式讲授在江西》电视片,就是以其为原始素材的。陈永宗,现在在萍乡高专后勤管理处工作,谨小慎微,多次荣获各种奖励。此外,陈述彭还有一些其他的亲人在萍乡糊口和工作,他们都在上辈的感召下默默呈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取患了不俗的成绩。因为家族传统的原因,陈述彭对教育工作有着深厚的情感。近60年的时间里,他一边儿从事科学研究,开创了我国的遥控事业和地理信息科学,一边儿进行讲授,由助教到讲师,到副教授、教授,到博士生导师,呕心沥血,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培养了大批高尖人材。他先后兼任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等重点大学的教授。对教育的热情、对家乡的存眷,让他时刻将发展家乡高教事业放在心头。作为一位从萍乡走出去的大科学家,陈述彭内心一直想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一些直接贡献。2001年,应萍乡市委、市政府和萍乡高专的邀请,陈述彭出任了萍乡高专名誉校长。事情是这样的,2001年寒假,家乡的侄子打电话和写信告诉他,市委、市政府拟以萍乡高专为基础,申办一所本科院校,学校想请他担任名誉校长。陈述彭听了非常高兴。为示郑重,他亲笔写信回复学校说:&能为家乡父老兴办教育事业,也是义不容辞,惟恐年岁已高,力不从心,徒有其名,无所呈献,反倒误了学校大事。反复衡量,如果为学校晋升,能尽微薄,确有需要,当勉为其难,惶恐应命。&2003年元旦来临之际,陈述彭又亲笔致信学校,向高专校领导及全校教职工表示新年的问候,并表示很高兴看到学校的发展变化,虽身在北京,但心系家乡,心系学校。并陆续向学校捐赠图书,在萍乡高专设立了陈述彭专柜,供全校师生观阅,至今已捐书3000多册,杂志200多种,外文资料10多捆,他的赠书丰富了萍乡高专图书馆的馆藏特色,对推动学校图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3年暑期,受市政府领导委托,我校党委书记、校长黎祖谦赴京看望陈述彭,并将市长署名的名誉校长聘请文书送达。随后,陈述彭就萍乡高专的发展畅谈了自己的意见,一起说话时间持续了两个小时左右。最后,陈述彭还表达了回萍乡的意愿。本年5月25日,带着对萍乡高教事业的存眷之情,陈述彭风尘仆奴才井冈山赶到萍乡高专,看忘学校领导和师生,为学校&扩规升本&大业出谋出主意,并表示,为了家乡的高教事业,将贡献出自己的余热。记得在陈老70大寿之际,著名书法艺术大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曾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为陈院士亲笔录下了歌德的不朽持篇《上帝与世界》中的名句:辽阔的世界,宏伟的人生,长年累月,真诚勤奋。不断探索,不断立异,常常循环往复,从不搁浅。这段精彩的诗文,对于这位杰出的科学家的生平事业、品德风范反映得恰到好处,陈院士正是以此当作座右铭来鞭策自己,一生一世永不改变。--李四光李四光,原名仲揆,日出生,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地质学家。蒙古族。湖北黄冈人。1919年和1927年分别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留学日本和英国。早年加入联盟会,参加辛亥革命。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日,尚是流落国外之时,他已被录用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归国后,他长期担任着政府地质部部长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李四光历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他是中国地质学的前驱之一,始于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毕生提倡以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及组合的规律,认为各种构造形迹是地应力活动的成果,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漠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明。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路子。晚年揭晓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提倡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著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北训之科》、《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的一个乡村西席家子。童年随父亲入村学读&四书&、&五经&,学写诗文。他勤奋好学,爱好劳动。由于常听父亲讲甲午中日海战,中国惨败,清政府腐朽无能、丧权辱国的故事,他从小就萌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他暗下决心,长大后必然要为中国争气,学会造船,打败帝国主义的侵略。1902年,两湖创办新学堂,李四光脱离家园,到了省垣武昌,考入西路高等小学堂。由于他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因此学习未满两年,没有毕业就被湖北省选派官费留日深造。1904年7月,到达东京,入宏文书院习日语。1905年8月,由孙中山先生亲自主盟加入中国联盟会,成为第一批会员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见其年青,勉励他要&努力向学,蔚为国用&。从此李四光更加果断了刻苦学习,报效中华的决心。1907年7月,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舶用机关科,学习造船机械。初步实现了他为祖国学习造船的心愿。1910年7月,毕业归国,任武昌湖北中常工业学堂西席兼工场场长。第二年秋夏之交,参加清廷举行的留学生回国第六次廷试,成绩优等,获&工科进士&称号。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推翻了清政府,武昌成立了鄂军都督府,李四光先任都督府理财部参事,后被选为湖北省工商企业部部长,1912年改为工商企业司司长。不久,袁世凯窃权,篡夺了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失败。李四光怀着郁闷的心情,愤然辞去了工商企业司司长的职务。计算自己年龄还不太大,不如再读书10年,准备一份气力。1913年7月,获姑且稽勋局通知,官费报送留英学习,入伯明翰大学。考虑到为祖国造船,不克不及没有钢铁,要钢铁就得先搞冶炼,因此先学了采矿一年,又感到采矿离不开地质,再又决定转到理科地质系,开始专攻地质学。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李四光在英学习期间,在导师W.S.包尔顿(Boulton)教授的指导下,他一面广发阅览群书,一面实地调查,不仅在学术上造诣日深,并且在书契语言上提高也很快。英、日、德、法各国书契,均可运用。他视野辽阔,信息敏捷,基础知识深广。1918年6月,在伯明翰大学经由过程了毕业论文《中国之地质》的答辩,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他婉谢了国外的高薪聘请,1919年考察欧陆地质后,接受了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聘请文书,于1920年5月,回到了北京,出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他一面为祖国精心培育人材,一面积极介入北京大学一些重要的校务活动。在不少重要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取患了创造性的成就。他声誉日著,很快成为当时北京大学的名教授之一。1927年冬,应蔡元培邀请,南下到上海,参加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筹建工作。1928年1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成立,李四光任所长,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截止。抗日战争发作前,仍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和教授。年,根据中英两国交换教授讲学的协议,应邀赴英讲学,在伦敦、剑桥、牛津、都柏林、伯明翰等8所大学,讲授中国地质学。讲稿收拾整顿后在伦敦正式出书《中国地质学》,此书除英文版外,还有俄文译本和摘要汉译本。学术界给予很高的评价。英国李约瑟(Joseph Neebham)博士称作者为&最卓越的地质学家之一&。1936年回国途中过美国,在他的学生朱森协助下,对美国地质做了一次由东到西的实地考察。回国后住在庐山做第四纪冰川研究工作。第二年&七七&事变,全国燃起了抗日烽火。李四光率领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同仁,辗转内迁。年夏,基本上以桂林良丰为基地,寄托广西地方当局的支持,开展了广西地质的调查研究,填制了广西地质图。并多次长途跋涉考察南岭东段地质,考察川东、鄂西、湘西、桂北和贵州高原等地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其间还创办了桂林科学测试馆,亲任馆长,为战时研究制造必要的科研测试器材和仪器。1944年11月,日军入侵,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再度搬迁重庆。由于旅途过度疲劳,李四光病倒在沙平坝的场地,幸医疗实时,愈后健康显著削弱。1945年四、5月间,应重庆大学、中央大学联合邀请,向两校地质系师生作《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的学术报告。这是他20多年来研究地质力学的第一次总结。日,日军宣布投降,全国人民无不欢欣鼓舞。可是,不久出现了国内战争阴霾,李四光为此忧心忡仲,焦虑不安。1946年秋,脱离重庆东下直抵上海养疴,未去南京,此时他有祖国虽大,似乎难觅容身之地的感想。待到1948年2月,借出席在伦敦召开的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偕夫人许淑彬搭船再度赴英,并经挪威接受奥斯陆大学授予的哲学博士学位。日,李四光在英伦海峡之滨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特别兴奋。立即准备起程回国,为了摆脱*驻英大使馆的阻挠,独自化名先行,经巴黎至巴塞尔,等待夫人一道至意大利登轮,在海上流落数月,日经叶剑英派人接应,由香港到达广州,终于回到了祖国。5月6日到北京,实时地会见了中央领导周恩来、董必武等同道,作了长时间的交谈。李四光回到新中国后,除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外,还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人团体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在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9月,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成立,李四光任主任委员。1952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成立,李四光任部长,直到1970年地质部改为计委地质局时才去职。1958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李四光被选为主席。同年12月,加入中国*。1969年4月,出席中国*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70年8月,任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小组第一副组长和国务院科教组组长。日逝世,享年82岁。李四光一生,经历了祖国几次伟大的社会变革。他由一个朴素的爱国主义者,参加了民主主义革命,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最终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毕生为繁荣中国近代科学事业,提高地质科学程度,发展地质工作,做出了光辉的业绩。他留下了数百万言的科学论著和多而大的科研成果,和他创造性的治学精神、治学方法和呈献精神,都是祖国科学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后人应当继续发扬光大之。李四光早年为悼念一个好学生曾写过此诗,亦为其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光辉写照。崎岖五岭路,嗟君从我游。峰峦隐复见,环绕湘水头。风云忽变色,瘴疠蒙金瓯。山兮复安在,石迹耿千秋。附李四光简历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年留学日本,入东京宏文学院普通科学习。1905年8月在东京加入中国联盟会。1907年-1910年7月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舶用机关科学习造船机械。毕业归国后任湖北中常工业学堂西席。1911年10月-1912年8月先后任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事,湖北军政府工商企业司司长,湖北省联盟会支部书记。1913年10月-1918年6月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先学采矿,后学地质学。毕业时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1920年归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31年英国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34年-1936年4月在英讲学,接受挪威奥斯陆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7年11月率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迁广西桂林。1948年8月赴英出席在伦敦召开的第18届国际地质学大会。1950年5月回到北京。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人团体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政治指导员会主任,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1951年4月当选为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1956年2月成登时质力学研究室,兼室主任,1958年室改成所,兼任所长。1958年6月被苏联科学院授予国外院士。8月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委员会主任。9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12月加入中国*。1969年4月被选为中国*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70年8月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日逝世于北京气象科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竺可桢()是中国气象科学家、地理学家,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首要奠基人。他日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1910年赴美,1918年以论文《关于飓风中心的几个新事实》获博士学位后回国。竺可桢在开创中国气象教育事业,筹划组建早期的中国气象观测网,特别是创设高山、边远地区的气象站,开展中国高空探量观测和天气预报业务,组织编印中国气候资料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世纪20年代,他创建了气象研究所。30年代,竺可桢研究中国气流的运行,特别是东南季风和中国雨量的关系。首先指出,夏季季风带来的水汽,是中国大陆上雨泽的首要来历;又指出,季风强盛时,长江流域主旱,华北主涝,季风不强时则相反。他还研究物候和天气的关系,组建中国物候观测网,注意物候知识在农业中的应用。竺可桢长期搜集收拾整顿古代有关物候的文献,并依据历代物候记载,研究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其成果对气候变化研究有着重要贡献。竺可桢共揭晓论著270余篇,属于气象方面的重要论著还有:《中国气候区域论》、《中国气流之运行》、《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中国气候概论》、《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颠簸》、《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食粮作物出产的关系》、《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竺可桢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胡焕庸胡焕庸,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他引进西方近代地理学意见和方法,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我国人口问题和农业问题。提出中国人口的地区分布以瑷珲-腾冲一线为界而划分为东南与西北两大基本差异区;并首次提出中国农业区划方案。是我国近代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奠基人。他在培养地理人材,创建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学术刊物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胡焕庸,字肖堂。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今宜兴市)。艰苦的糊口激发了他勤奋好学的精神,而西席们诲人不倦的精神,也给他留下为人师表的模范,并且影响他的一生。青年时代的胡焕庸决心走上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道路。胡焕庸在地理学上有多方面的贡献。所有这些贡献都是在西席的岗位上完成的。因此,他首先是一位地理教育家。他长期的西席生涯,先是在中央大学地理系,以后是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度过的。我国近代的地理教育是从东南大学地学系(以后是中央大学地理系)开始的。创办这个系的是竺可桢。继承竺可桢所开创业的是胡焕庸。他于1919年考取南京高等师范(简称南高)文史地部。1920年,竺可桢来校任教。1921年,南高扩建成东南大学(简称东大),并成立我国第一个地学系,由竺可桢任主任。在此后几年内,南高班级和东买办级同时存在。1923年,胡焕庸在南高毕业,即赴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任史地教员。1926年春,他回到南京补读东大的学分,取得东大理学士学位。当年,他赴法国大学和法兰西学院进修。当胡焕庸还在法国进修的时候(1927年),在竺可桢的肩上,有两副重担: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和中央大学(当时名为第四中山大学,1929年更名中央大学)地学系主任。1928年9月,胡焕庸从法国回国,既担任中央大学地学系的教授,又担任气象研究所的研究员,成为竺可桢在这两个单位的得力助手。从1930年起,竺可桢再也不担任中央大学教授。竺可桢留下的自然地理学和气候学的讲授任务,几乎全部由胡焕庸担任。1930年,中央大学地学系分成地理系和地质系,由胡焕庸任地理系主任。这样,当年由竺可桢负担的培养地理人材的任务,全部转移到胡焕庸的身上。从1927年到1937年的10年,是中央大学地理系(包括此前的地学系)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10年中,特别是1930年以后的7年,胡焕庸在培养地理人材方面,起了很大的效用。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在华北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1年,在治淮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工作3年。1953年,他调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开始他在上海的长达40多年的讲授和科研生涯。1981年以后,胡焕庸作为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首要从事人口地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从1984年起,他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从1985年起,他担任博士后研究站的指导教授。他在1989年3月退休以后,仍返聘任教并担任人口研究所的名誉所长。胡焕庸在地理教育阵线上驰骤了60多年,从而形成他自己的讲授风格。他的授课不落俗套而是先提出中心问题,然后进行细致的分析,娓娓动听,惹人入胜。他的一堂课的内容,集中要点虽只是三言两语,配合一幅地图或者一张表格,而分析起来却是丰富多采满满的一堂课,收到杰出的讲授效果。今天我国地理学界人材济济,他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在地理西席的工作中,胡焕庸一方面以&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待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又以&学而不厌&的精神对待自身的提高。为此,他十分重视搜集和阅览国外文献,注意地理科学上的新学说、新意见和新资料,从而积累丰富的科学知识。在此基础上,他根据客观需要,从一个讲授领域转入另一个讲授领域,并且从一个研究领域转入另一个研究领域,他撰写出多种大学教材和专著。胡焕庸从竺可桢手中接过的讲授任务,最首要的是气候学。他所著《气候学》就是他在中央大学的教材。此书首要参考德国学者J.汉恩(Hann)和W.柯本(Koppen)的著作,第一次把柯本的气候分类法介绍给中国地理学界,认为这种分类法纲举目张,短小精悍,是最完善的气候分类法。1980年,胡焕庸为研究生讲授世界气候课程,并编著《世界气候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一书。此书论证南边和北边半球、不同纬度、大陆东中西区的气候差异,认为:&纬度地带性产生气温的地带性,而大陆东中西区的非地带特征,更多地表现在降水量方面的差别。由于水热状况的差异,各地才有不同的土壤和植被,因而有不同的人口密度和社会经济。&胡焕庸认为,我国水利地理的重点,在于黄河和淮河流域。他在30年代所写的《黄河志?气象篇》属于黄河流域。其他工作均属淮河流域。为了研究淮河,1934年他率领学活着的时候往苏北淮河南边和北边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并且出书《两淮水利盐垦实录》一书,及《两淮水利》一书。此书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的导淮委员会提出的以淤黄河为淮河出海口的计划,是纯粹行不通的。在参加治淮委员会技术委员会的工作期间,他先后完成《淮河》、《祖国的水利》、《淮河的改造》等著作。在抗日战争时期,胡焕庸先后完成一系列的经济地理著作,包括《中国经济地理》、《美国经济地理》、《苏联经济地理》和《世界经济地理》。它们都以商品为经,以地区为纬,强调各地各类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重视供需关系,并且经由过程进出口贸易的分析,说明其有余和不足的状况。同这些著作相配合的,是《世界经济统计》一书。1964年,胡焕庸着手《法国地理图志》、《英国地理图志》和《西德地理图志》的系列著作。它们都以经济地理为重点。&文化大革命&后,出书了《法国经济地理》一书。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的核心。胡焕庸在区域地理研究方面,强调人地关系的讲道理,认为,研究人地关系,就是研究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的总体。除了单篇论文外,他的区域地理著作有3个方面:即分省地理、分洲地理和分国地理。在分省地理方面,首要有《江苏图志》和《四川地理》。前者是在苏北里下河和苏南东坝等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完成的,此书以图为主,以文为辅,在著作形式上独自创造一格。后者是在中央大学迁川之初完成的,是第一本关于四川省的地理专著。在分洲地理方面,首要有《各洲自然地理讲义》的亚洲部分和欧洲部分。二者本来都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材。其中的《欧洲自然地理讲义》,经金祖孟和严正元、康淞万补充修改后,以《欧洲自然地理》名义重版刊行。在分国地理方面,最重要的是《法国地理图志》,此书充分发挥地图的效用,做到了图文并用,在形式上类似《江苏图志》。此外,他在抗日战争之前,就出书《英国地志》、《法国地志》、《德国地志》、《苏俄地志》和《南欧地志》,在抗日战争后期又出书《日本地志》、《朝鲜地志》和《台湾与琉球》。在1962年和1963年,胡焕庸曾两次为研究生讲授《古地理学》课程,并且写出《古地理学教程》的专著。此书援用大量外国文献,阐述全球海陆分布的演化历程,包括地球及其圈层的形成和演变问题,第四纪的冰川和冰期、气象气候、海陆变迁和新构造运动和生物和人的总称的古地理学。文革后西方大陆漂移、洋底扩张、板块构造和世界大地构造的新学说确立。胡焕庸在《古地理学教程》的基础上,写出《世界海陆演化》一书,重新探讨全世界的海陆演化问题。此书是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海陆演化,认为:东非大裂谷处于海洋的胚胎期,红海处于幼年期,大西洋处于壮年期,而承平洋处于晚年期。承平洋周围的海沟、地震、火山和造山运动带,是地表的活动带。一方面,板块在此俯冲、下沉和消亡;另一方面,大陆在此造山和增加。胡焕庸于1926年到1928年在法国进修时,不仅进修地理学的科学知识,并且进修地理学派的科学思想。回国后,胡焕庸大力介绍法国学派的地理思想。根据法国学派的观点,人的总称社会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既有天定胜人的一面,又有人定胜天的一面。具体体现这种关系的,首先是人口地理和农业地理。因此,他一直把这两门学科看成是自己的首要科研方向,强调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中国人口地理,而把人口地理和农业地理密切结合起来。早在30年代,胡焕庸就在《地理学报》上揭晓了我国人口地理和农业地理方面第一批论文。其中,最重要的论文,是《中国人口之分布》与《中国的农业区域》。前者是第一次用等值线的方法,绘制《中国人口密度图》;后者是我国最早的农业区域研究。《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着重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特别是我国东南部和西北部在人口密度方面的光鲜对比。我国东南部地狭人稠,而西北部人迹罕至。这是人所共见的。文章经由过程分析对比,找出一条可以显示两侧人口稀密悬殊的明确界线,那就是自黑龙江之瑷珲(即瑷珲,今黑河)向西南直到云南之腾冲的直线。根据作者当时的分析,在此线之东南,全国36的土地,养活全国96的人口。反之,在此线之西北,在全国64的土地上,只有全国4的人口。这就是说,同全国平均密度比拟,东南部高出2.67倍,而西北部仅及其1/16。在二者之间,平均人口密度成42.6与1之比。很明显,瑷珲-腾冲一线,在中国人口地理上起着画龙点睛的效用,一直为海内外人口学者所承认和援用,并且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田心源教授称为&胡焕庸线&。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成立后,全所人员在胡焕庸的率领之下,在人口地理学、人口经济学和人口社会学和实际应用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其中有胡焕庸独力完成的著作,如《中国8大区人口密度与人口政策》和《中国8大区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的已往和将来》两书;还有全所共同完成的论文集,如,在《中国东部、中部、西部3带的人口、经济和生态环境》一书的15篇论文中,他小我私家有10篇。可以想见,年逾八旬的胡焕庸,仍然处于思维活跃状态,因而在人口地理研究中一马当先。胡焕庸的一些工作成果是同年青人互助的。其中特别重要的有,他和张善余互助的《世界人口地理》和《中国人口地理》(上下两册);和伍理互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分布图》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密度图》。前2种是全新的著作,并且质料丰富,分析详明,篇幅伟大,深受海内外学者的重视。后2种是他在30年代揭晓的《中国人口分布图》和《中国人口密度图》的更新和重绘。它们都是老一辈的经验及热情同新一代的智慧和勤奋的结合,是两代人各尽所能、共同努力的成果。胡焕庸10年来的人口地理著作,有很多特点。他十分重视人口地理的区域差异。根据这样的差异,他把全国分成8大人口区,即黄河下游区,辽吉黑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沿海区,晋陕甘宁区,川黔滇区,蒙新区和青藏区。并且,在一区甚至一省以内,也有不同的环境。例如,他把甘肃省称为&人口生态类型至多的&省份。关于人口密度的地区差异的问题,他十分强调人口密度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尤其是人口和食粮出产的关系。在中国8大人口区之中,青藏区和蒙新区在表面上都是人迹罕至的地区。可是,如果把人口数量同当地负载能力结合起来,环境就大不相同了。在人口地理中,胡焕庸还注意到人口变迁的问题。我国目前西北半壁人口对全国人口的比重,同1933年比拟,有1.6的提高,即从4提高到5.6显然是我国40年来重视开发西北的成果。东北三省的人口总额,在近百年中增加了20倍。这里既有经济发展的因素,也有人口迁移的因素。研究人口地理是为了提供国家制订人口政策的参考。在这方面,胡焕庸设想,青藏区人口不宜跨越1000万,蒙新区不宜超出6000万。因此,他认为&少量民族地区急需奉行计划生育工作,其迫切性更大于人口稠密的汉族住民地区&。所有这一些,都体现科学的人地关系的原理。胡焕庸是中国地理学会的发起人和首届理事,曾任理事长多年,现任名誉理事,是我国地理学70多年来从发生、发展到壮大的唯一健在的见证人。1990年,正值中国地理学会和华东师范大学在上海祝贺他的90岁生日,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自选的《胡焕庸人口地理选集》出书了。这是一部以人口地理为主,旁及自然地理,还有一个包括18二个条目的《著述目录》的论文集,是他60多年来从事地理教育和地理研究,特别是人口地理研究的纤悉记录。黄土之父--刘东生刘东生(1917-2008),我国著名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六、七届全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委员、第三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原国务院环境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原主席、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国际杰出第四纪地质环境学家。刘东生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南开大学学籍)地质地理气象系,后来又旁听生物系的课程。1944年先后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和地质部工程师,从事矿产勘探和工程地质工作。1949年南京大学生物系肄业(原中央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教授。1958年,他从黄土地层研究中根据黄土与古土壤的多旋回特点,发现第四纪气候冷暖交替远不止四次,发展了传统的四次冰期学说,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大转折,奠基了环境变化的&多旋回学说&。1964年,刘东生参加了我国组织的科学探险,攀缘希夏邦马峰,同时还进行了川藏马路波密段泥石流考察。曾于同年任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探险副队长,1964年任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科学探险副队长、队长。1964年至今,他一直致力于青藏高原隆起与东亚环境演化的研究,把青藏高原研究同黄土高原研究结合起来,把固体岩石圈的演化同地球表层圈的演化结合起来,斥地了地球科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球系统各圈层相互效用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他在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意见贡献,被国际学术界公认。1976年任全国食管癌病因综合探险队长等。1977年任中国托木尔峰登山科学探险副队长、队长,同年出席第五届环境理事会。1979年由贵阳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调回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同年5月加入中国*。1980年参加青藏高原科学会商人团体并任秘书长。刘东生曾先后到罗马尼亚、波兰、苏联、英国、法国、肯尼亚、美国、西德和瑞士等国家进行考察或出席国际学术会议。20世纪80年代,刘东生基于中国黄土重修了250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历史,使黄土与深海沉积、极地冰芯并列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三大支柱,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国际科学界所信服。1991年十1月,刘东活着的时候往南磁极的南设得兰群岛中的乔治王岛,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科学考察。1996年9月,刘东生赴地处北极北纬78度13分的斯瓦巴德岛考察。1980年刘东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7年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5年获香港岭南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1996年当选欧亚科学院院士。2003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中华绿色科技奖特别奖。日11时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刘东生早期所进行的鱼化石的研究和后来进行的第四纪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和青藏科学考察等项科研工作既具有继承性,也具有独自创造性。他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受到海内外的高度重视。其首要科学成就有如下几方面:刘东生早年便开始从事古脊椎动物的研究工作,在鱼类化石研究方面有独到的见解。1946年,他对南京五通系中鱼化石,甘肃玉门下惠回铺系中的一个新种古鱼--鳕鱼,湖南临沣的鲈形鱼类,四川歌乐山哺乳动物群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解放前我国鱼化石的研究除瑞典人史天秀有所涉猎外,几乎是空白。刘东生在杨钟键指导下所进行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研究工作的空白。有着&黄土之父&佳誉的刘东生1954年开始从事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先后于1964年、1965年、1966年著述了&黄河中游黄土&,&中国的黄土堆积&,&黄土的物质成份与结构&等获国家科委科技成果二等奖,70年代又继续开始黄土的科研工作,即结合出产实践又动员了第四纪发展,结合新技术,新方法对黄土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研究,从古气候角度起航,建立了国际上公认的洛川坡头黄土标准刻面,为试图解决黄土与深海沉积对比做出了关于海陆地层及古气候对比的工作。继而完成&黄土与环境&1985年(中英文献)专著。获中国科学院一等奖,国家科委二等奖。刘东生揭晓的文章被SCI论文援用3000余次,2002年获国际&泰勒环境成就奖&。泰勒奖是世界环境科学的最高奖,有&环境科学诺贝尔奖&之称。但令人奇怪的是,刘先生获奖以后,海内媒体普遍反应淡漠。他的研究成果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植被重修和东部沙地治理等实践,具有重要的意见指导效用。他热爱祖国,呈献于地球科学事业,在学术生涯中,孜孜不倦,努力朝上进步,团结奋进,做出了重大的科学贡献。他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材,他们已经成为中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的主干。他领导建立了多学科交叉的现代化科学测试室,已成为中国及国际第四纪环境科学的研究中心之一。他的工作推动了地球环境科学的发展,使中国第四纪地质学与环境地质学立于国际地球科学的前沿。刘东生是中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在近60年从事地学研究中,对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使中国在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跻身世界前列。他在意见研究中的杰出贡献首要是:从20世纪50年代起,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测试分析,完成了黄河中游黄土分布图、中国黄土分布图和3部专著,提出了有重要冲破的&新风成说&,把风成沉积效用从黄土高原顶部黄土层拓展到整个黄土序列,并把已往只强调搬运历程的风成效用扩展到物源-搬运-沉积-沉积后变化这一完整历程。▲学术期刊:《地质科学》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集刊》副主编,《地质学报》和《地质论评》编委等。刘东生曾多次参加科学考察活动。并曾于1957年兼任《中国第四纪研究》主编,1972年兼任《环境地质与健康》主编。▲泥盆纪研究论著有:《殷墟哺乳类补遗》(1948年)、《四川歌乐山哺乳动物群》(与杨钟键互助,1948年)、《山西榆社系哺乳类记述》(与杨钟键互助,1948年)、《南京五通系中鱼化石》(专著,与潘江互助,1957年)、《关于狼鳍鱼》(《科学通报》,1951年)、《中国第四纪沉积物类型分布图的拟制》(与张宗祜互助,1958年)、《气候标记及中国第四纪地层划分》(《中国地质》,1962年)、《湖南临沣鲈形类-新种》(《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的总称》,1962年)等。▲金属矿产研究首要有:《四川重庆白庙子煤矿地质报告》(与王朝军等互助,1946年)、《扬子江水利发电计划和三峡坝址地质工程报告》(与侯德封等互助,1947年)、《辽宁清源县水湖沟、湾垄、云家岗矿区铜镍矿》(1950年)、《三门峡蓄水库坝址附近第四纪地质报告》(与杜恒俭等互助,1951年)、《内蒙古老哈河石门子蓄水库坝址报告》(与周德贵等互助,1952年)等。▲黄河中游水土研究这方面的论著有:《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报告》(专著,科学出书社出书,1956年)、《黄河中游山西、陕西黄土分布图》(《科学记录》,1958年)、《新黄土和老黄土》(《地质月刊》,1959)、《中国的黄土》(与张宗祜互助,《地质学报》,1962年)、《黄河中游黄土》(专著,科学出书社出书,1964年)、《中国黄土分布图1:200万》(地图出书社出书,1965年)、《黄土的物质成分和结构》(专著,科学出书社出书,1966年)、《中国黄土的堆积与演化》(1979年出席26届国际地质会议论文)、《三十年来中国黄土的研究》(1979年,第三届全国第四纪会议论文,上集)等。▲黄土地貌研究代表性著作有《黄河中游黄土》(1964)、《黄土与环境》(1985)。▲极地高山研究参加编写的论著有:《希夏邦、马峰地区科学考察初步报告》、《希夏邦马峰科学考察论文集》(4卷)、《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报告》(14卷)、《希夏邦马峰科学考察图片集》、《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图片集》等。▲地质学与医学研究《环境地质的出现》(《环境与健康》,1972年)、《环境地质展望》〈环境地质与健康》,1975年),《当前环境科学中的若干问题》、《国际环境科学的发展》、《从肿瘤看环境地质学的研究》(《环境地质与健康》,1979年)、《环境地质学》等。▲罗布泊地区研究刘东生特不要提出:&用管道输水的方法还是可以考虑的,虽则造价高些,但可以很大程度地减少蒸发和渗漏。例如,如果向下游输送1.3亿立米米的水,但在途中却损失了3000万立米米,哪个更划算呢?&并明确指出:&罗布泊不是游移湖&。他们也对罗布泊在卫星影像上的&大耳朵&形象作了纤悉的分析和揭谜。他们还发现罗布泊西北的龙城雅丹地貌并非是以往认为的纯真的风蚀平行糟谷,而是在洪水效用基础上再经风的侵蚀效用最后形成的,也就是属于&复合类型&的。他们还发现红柳枯枝落叶层与沙层交替沉积形成的&红柳沙包年层&,和在古楼兰遗址湖相沉积物中发现的&炭屑层&。刘东生认为,高分辨率测年手段和丰富环境信息载体对第四纪科学研究有其重要的意义。▲雅丹地貌研究刘东生指出:已往,许多人认为罗布泊雅丹地貌的成因首要是风的吹蚀效用,可是根据实地考察和对航空照片等资料的分析,罗布泊地区的雅丹地貌的成因不只这一种,可以归纳为3种类型。一是由风的吹蚀效用形成的平原地区的雅丹地貌,沟谷长轴走向与当田主风向相符;二是洪水效用形成的邻近多山地区或湖滨的雅丹地貌,沟谷长轴走向与附近山地洪水的走向相符,并在雅丹的土丘上留有洪水的陈迹;三是在阵发性暴雨和洪水效用的基础上,再经过风的修蚀效用而成的雅丹地貌,沟谷长轴走向既与洪水走向相符,也和当田主风向相符,是二者合一的第三种成因。▲水洞沟遗址研究位于宁夏灵武市境内的水洞沟,是与北京周口店等旧石器时代遗址齐名的重要遗址之一。该遗址自1923年由两位法国学者首次发现并发掘以来,考古专家于1959年、1963年和1980年又进行过3次发掘。其中,第二次发掘是由中苏专家联合进行的,第三次是由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亲自主持的。几乎每次发掘都有许多重要发现。2003年至2005年9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的总称研究所和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互助,在距前几次的发掘地点---第一地点100米以外的第二地点又进行了第五次大规模发掘。刘东生先生认为,水洞沟新的一轮考古工作标记取&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家、科考探险家杨逸畴著名地理学家、科考探险家杨逸畴,日生于常州,1952年毕业于省常中,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他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登山科学考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科学探险活动,前后16次上青藏高原,4次深入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5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要地本地作考察探险。曾任青藏高原综合科学探险地貌学科负责人、中国科学院登山科学探险副队长,组织和领导了南迦巴瓦峰登山科学考察和中日联合塔克拉玛干沙漠探险活动,现任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探险协会计划部主任。杨逸畴长期从事区域地貌、第四纪地质和环境演变的研究工作,在填补青藏高原地貌科学研究的空白,对高原地貌的形成和演化,高原区域环境的演变研究都有所发现,具有创见,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在西藏南迦巴瓦峰登山科学考察活动,对南峰和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的形成研究和作为水汽通道的存在研究等方面有新的发展和创见,杨逸畴首次确认了一项新的世界之最:深达5382米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从此,已往曾被称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退居到了次要地位。一位外国人说过,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地球上最后一秘境。他在塔克拉玛沙漠的科考探险活动中,对青藏高原的隆起与塔里木盆地的环境变化,沙漠环境变迁和人的总称文明兴衰等研究方面,和沙漠要地本地的地理探险方面,都有新的发现和创见。他五次深入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要地本地,进行科考探险,历尽艰险,取患了多而大科考成果。他对闻名世界的2000年前尼雅古国遗址进行了自然、人文方面的综合考察发掘,重新解说了尼雅的&千古之谜&。他在我国特殊、边疆、空白的地理科学领域研究中,为边疆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杰出的地理发现和创造性的贡献,受到海内外同业的高度评价。杨逸畴在海内外这术刊物上揭晓论文50多篇,科普文章50余篇,多次获奖如: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中科院科技进步奖(特等),陈嘉庚地球科学奖,中科院竺可桢田野工作奖,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科技进行特等奖等。1992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去年3月和本年5月,曾两度去台湾讲学、考察,引起了广泛的存眷。任美锷任美锷,自然地理学与海岸科学家。浙江宁波人。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1939年获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博士学位。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学与海岸科学的研究与讲授工作。撰写的中国自然地理著作已被译成英、西班牙和日文出书籍刊物行。海岸科学方面,主持了江苏省海岸带调查。近年建议建设太仓港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副港,受到有关部门重视。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简介:任美锷(1913-2008),自然地理学与海岸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地理学界最高奖--维多利亚奖的唯一中国得主。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学与海岸科学的研究与讲授工作。撰写的中国自然地理著作已被译成英、西班牙和日文出书籍刊物行。海岸科学方面,主持了江苏省海岸带调查。近年建议建设太仓港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副港,受到有关部门重视。任美锷先生因病于日12时05分在南京逝世,享年九十六岁。任美锷院士1913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青年时代的任先生可谓一帆风顺,先以第一志愿步入中央大学地理系,随后于1936年赴英国留学,师从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贝莱教授攻读地貌学。1939年获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执教,历任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前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教授、地理系系主任等职,并曾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所长、国际海洋地质委员会委员、国际海事组织(IMO)与国际原子能委员会深海抛弃放射性废料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学术兼职,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年被聘为美国Fulbright基金访美教授。现任该校海岸与海岛开发国家测试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席、大地海洋科学系教授、名誉系主任、国际第四纪研究委员会荣誉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一本书,定终身任先生与地理学结缘,是因为他中学时代的一本课外书《战后新世界》。书的作者是一个美国大学教授,曾经作为威尔逊总统的助手参加过巴黎和谈。书中详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奥匈帝国的瓦解,世界各国尤其是欧洲各国国土的变化。那些直观的图表,给少年任美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来,地理是和国家的命运精密相连的,对国家的决策起着如此大的效用。从此,任美锷的一生就再也没有脱离过地理学。建国后,担任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的任美锷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1956年,任美锷应国务院邀请,赴京介入从全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拟定工作。他与其他200多名科学家一道,最早规划了建国后的科技蓝图,确定了一系列的重大科技项目。随后,他领命而去,主持中国科学院云南综合考察中的自然地理研究。这是十二年科学规划的重大项目之-,历时数年。任美锷带领师生奔赴祖国西南边陲,涉水越岭,在西双版纳的热带丛林,风餐露宿,艰苦地调查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地貌条件。为了安全,他们不得不轮流夜间站岗放哨。不得已的防身办法,却带来了意外收获--夜间,他们穿的衣服每次都被打湿。原来,大家一直以为,这个地区莳植橡胶,旱季缺水是个大问题,旱季夜间浓雾的发现,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准热带也可以莳植橡胶,成了他们诸多重要发现中的一项,因为那时,我国十分缺乏作为战略物资的橡胶,迫切需要扩大莳植面积。一次会议,&陆军&变成&海军&1962年,周总理、陈老总在广州召开全国知识分子大会,一位海军领导同道恳切地说:中国海洋科学很落后,国家建设迫切需要它,希望更多的科学家留心于此,一切听从祖国的召唤,从那以后,任美锷&下海&了。&下海&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省苏北沿海海滩,大多是长满野草的泥滩,一脚踩下去,淤泥会没过膝盖,要花很大劲才能拔起脚。为了摸清我省海岸带资源,他挑起了探险队长的重担,踩泥滩、穿芦苇、沐海风、喝咸水,整整5个年头。为海岸带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第-手资料。此项工作,1986获江苏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任美锷的足迹踏遍了全国海岸带,大庆油田、海南岛口岸…十多项大型经济、国防项目的建设,都留下了他的身影。70年代末,任先生揭晓了一系列论文,将&古海洋学&介绍到海内,推动了海内的古海洋学研究。同时,又先后从事江苏潮滩(潮坪)沉积动力学研究、中国三大三角洲海岸相对海平面变化研究、人的总称活动对黄河和黄河三角洲的影响及黄河与海洋交互效用研究等,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成果。80年代初,随着胜利油田原油产量慢慢上涨,急需在黄河三角洲沿岸建港,解决石油外运。由于黄河人海泥沙伟大,这一地带历来被认为是建港*,任先生经过周密调查,力排众议,提出黄河海港因潮流强,且不受黄河泥石流影响,可建深水港,他的建议受到了原石油部领导康世恩的采纳。该港建成后运营一直杰出,1997年再度扩建,对黄河三角洲的发展起了重要效用。现在,只要提到任美锷的名字,山东省政府的领导就会说:他为山东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很好事。一条建议,带来数十亿元效益任先生十分重视交叉学科,1996年至1997年,他与严东生院士共同主持&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咨询项目&,将自然地理、海岸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相结合,开拓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新路。尽管已是84岁高龄,但任老和其他专家一路,历时一年多,行程数万公里,实地调查研究,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咨询报告》、《海港体系及其陆上交通网发展战略》等高屋建瓴的高质量报告。沿江省市的行政领导们相符评价,这一报告不仅具成心见价值,并且具有实际意义。此次考察中,任先生提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不应是一个单独的口岸,而要在浙江和江苏辅以有力的&双翼&,即上海港与浙江的北仑港、江苏的太仓港组成一个组合港。他给省委书记陈焕友写信。在信中建议说:长江上的口岸不宜建成国际航运中心港,而太仓是我省距上海最近的一个优良深水港,区位上风凸起,并且参建太仓港的中远公司,资金实在的力量雄厚,具备大型集装箱码头的管理经验。陈书记阅信后立即作了批示,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既有战略眼光,又切实可行,请省有关负责同道认真研究,尽快落到实处。目前太仓港已在积极建设,据省计经委和交通厅研究,建成太仓港,从2010年起,每年可节约苏、锡、常要地本地至海港间集装箱陆上运费8.7亿元人民币,还可节约口岸建设费用25亿元人民币。任先生对江苏经济发展的贡献有口皆碑,他担任江苏省九五产业发展规划评估组组长期间,在全国联结了近30名院士,组成了省政府的&院土军师团&,对我省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带、淮河经济带、陇海线经济带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策略。它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我省政府决策走向专家化,在全国首开先河。一生勤奋,赢得地理学皇冠上的明珠在任老的供读书的房子里,陈放着被水侵蚀而提前泛黄的几十本笔记本,摞起来有一米多高。任先生说,这是一笔伟大的财富,没有这样来自一线的真知,哪有我今天的200多篇著作和论文?任先生的论文,每一篇都凝聚了他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他一直坚持现场察看,随时笔录,研究总结。1992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海平面变化考察,同业者都坐在-辆中巴车上,从珠江流域到长江流域再到黄河流域,同车的人不少比他年纪小,都闲得忍不住在车上打起了瞌睡。而任老却全神贯注,一边儿察看,一边儿做笔记,令年青的同业肃然起敬。任先生的论文见解独到,多揭晓在海内外权威的刊物上。但任先生最看重的是沦文对实践的指导性。是他,提出&准热带&和&热带山原&等新的科学意见,并应用于中国自然区域的划分,其成果集中反映于《中国自然地理纲要》一书。该书已被译成英文、西班牙文、日文等刊行,在海内外产生了伟大影响。1988年获国家教委&首届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是他,于50年代中期进行三峡地区喀斯特研究,发现受河谷基准面控制的现代喀斯特效用带以下,仍有溶洞发育,提出&深部喀斯特效用&的新观点,对三峡工程中的溶蚀基底的确定具有重大的科学指导意义与应用价值。嗣后,他又进一步研究了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地带性规律,和北京周口店猿人洞发育与古猿人居住;迁徙的关系,出书《岩溶学概论》专著,1985年此项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是他,第一个在我国提出了风暴潮对海岸带的效用,填补了我国对风暴潮沉积研究的空白,为我国众多口岸的建设和海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数据…任先生众多的学术建树令海内外同业为之折服。为了表彰他在海洋地貌学和岩溶地貌学研究上的卓越贡献,英国皇家学会授予他国际地理学方面的最高奖章--维多利亚奖章。他成为我国获此项的第一人,也是迄今截止唯一的一人。任先生同样以他多而大的科技成果和对社会的伟大贡献,荣获200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在这位地理学泰斗的桂冠上,明珠闪耀,光彩照人。值得一提的是,任先生教书育人几十载,桃李满全国,遥控专家陈述彭、冰川学专家施雅凤、地貌专家李吉均3位中科院院士都是他的高足。当我们问起他事业成功的法门时,任先生只说了两个字:勤奋。一个幸福的家子,人生辉煌的基石任先生的夫人许丽云,这位1942年浙江大学史地系毕业的才女,退休前是南京大学地理系的一个普通编辑。为了任先生的事业,她负担了全部家务和培育儿女的责任。无论是糊口上还是精神上,与任先生携手共度近60年的风雨。子女事业有结果,令二老欣慰自豪。三个孩子虽则没有一个子承父业,但父亲执着追求、勤奋好学的作风却始末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孩子们。他们靠自己的努力,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大儿子任懿奇现在是省计经委副主任;小儿子在美国开有自己的公司;女孩子任小梅是&掌上明珠&,而立之年的她如今已是美国一家著名房地产公司的高级电脑软件师,任老的家是一个事业兴旺之家,幸福之家。87岁的任先生,仍密切存眷海内外科学发展动态,针对当前出产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敏感问题,不断撰文,继续耕耘在科学研究的沃野。最近,应中国科学院之约,他正在为院土科普书系写一本约10万字的书《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吴传钧,(日-),别号任之。出生于江苏苏州。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吴传钧出生于书香门弟。父亲是东吴大学法律系教授,当过法官和律师,还是著名书法家。母亲是一位贤妻良母型的家子裙钗。吴传钧自幼受到杰出的家子教育,他出于朴素的爱国愿望,立志走&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1936年高中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大学地理系。1941年7月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后,考入本校研究生院,成为该院地理学专业第一位硕士生。1943年7月获得理科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当讲师。1945年,步入英国利物浦大学研究生院深造。1948年7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毅然返回到正处于动乱之中的祖国。吴传钧长期从事地理学的综合研究,是我国现代经济地理学与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学科带头人。20世纪50年代提出经济地理学并非一般所说的经济科学,而是与自然科学及技术科学密切交叉,具有自然-技术-经济三结合特点的边缘科学。80年代提出地理学的中心研究课题是人地关系地区系统的发展历程、机理和结构特征、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这些学术见解推进了地理学的基础意见研究。吴传钧的研究是随着20世纪中期出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巨猛进步而进行的。他立足于地理学,广泛涉及人文地理学的诸多研究领域,并在学科建设、学术组织、人材培养等各个方面都有重要建树。吴传钧学术研究最初侧重于农业地理和土地利用,并始末把这两者作为研究的重点,为发展我国农业地理学研究和土地利用研究奠定了基础。他认为,&人口多、耕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有别于国民经济其他出产部门的显著特点在于,它和地理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我国经济落后、人民糊口困难时期,地理学为农业服务,既可以发挥学科上风,又可以或许在出产实践中增进学科发展。而土地利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正是地理学着力研究的问题&。他研究农业地理就是从土地利用入手。他的&中国食粮地理&、&威远多山地区的土地利用&、&中国稻作经济&三篇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都属于这两个范畴。20世纪50年代初,他调查了南京市土地利用环境,并编制了我国第一幅大比例尺彩色土地利用图。随后,他参加了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进行东北地区土地利用研究。60年代他从事一系列以农业区划为中心的工作。70年代初期,他进行大兴安岭地区宜农荒地资源考察,又到东南、西北和西南各省区进行农业出产典型调查。随后,他负担全国科技发展规划第108项重点任务。期间,由他负责设计、组织全国协作完成的755万字《中国农业地理丛书》,已由美国国会图书馆译成英文。他主编该丛书的主卷《中国农业地理总论》,对我国农业出产发展条件、特点、程度、潜力及地区差异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意见概括。其中有关对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多山地区综合开发的论证均被出产部门所采纳。这项成果为后来由国家农业区划委员会主持的全国农业区划工作奠定了基础。80年代初,吴传钧受中国科学院委托,主持全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编制和研究的国家重点课题。所编制的《中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是他组织全国41个单位300人历时10年完成的世界上第一本全国规模的小比例尺土地利用图集。在该图集中,他创造性地设计了用底色、线条、符号、注记来表现3个层次66个类型的方法,使图面直观地反映了我国土地利用的地区差异和分布规律,跨越了美、英、日、苏等国土地利用分类和制图程度,在设计程度、分类系统、图幅载量等各个方面均位居国际领先地位,成为我国搞好国土资源管理,拟定农业发展规划,进行国力综合研究的科学依据。同时,在他领导下拟定的《1∶100万土地利用制图规范》成为编制土地利用图和开展全国性土地利用研究的指南。吴传钧的研究在经济地理学上不断立异,开拓了国土整治研究新领域。他在研究中不只局限于农业地理,而是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各个阶段的形势和任务,来确定各个阶段的研究方向,面向整个经济地理学。20世纪50年代初期,他负担铁道部包头-银川-兰州的经济选线调查和黄河流域规划。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他参加了中苏两国科学院互助的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华北地区工业布局和工业用水调查。90年代,他虽年逾古稀,仍在主持&中国经济地理学的意见与实践&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1949年后地理工作者虽则为国家经济建设开展了资源考察、区域开发、拟定规划等工作,但未能把意见研究放在应有的位置,以致地理学本身的意见建设尚很薄弱,吴传钧提倡意见和实践的精密结合,在经济地理学的意见建设中起了重大效用。20世纪50年代初,吴传钧受中国科学院竺可桢副院长的委派,前往苏联科学院出产力研究委员会学习组织综合考察和开展经济地理研究的经验。他结合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实践体会,认为我国在当时学习苏联地理学存在着必然的片面性,不赞成将这门学科看作是纯经济科学的范畴。1960年他揭晓了论文&经济地理学--出产布局的科学&,提出&这门科学是与自然科学、经济科学、技术科学关系非常密切,具有自然-经济-技术综合特点的边缘科学,是整个科学体系中不可缺少,也是其他任何一门科学所不克不及代替的&新见解。20世纪80年代初,他又根据该科学的实践和发展,在中国地理学会第四届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地理学的特殊研究领域和此后任务&的报告中,提出&经济地理学不应只是以研究出产配备布置为主的狭义出产地理学,而是以研究人的总称经济活动地区系统的形成历程、结构特点、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为中心,包括出产、流通、消费各个领域的广义经济地理学&的新阐述。他所提倡的科学新内涵,使泛博同业们明确了这门科学的性子和任务,对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点击改变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积家地理学家价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