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增长极武林山区增长极是什么意思

武陵山区 -
  在的土地上,有一座绵延了渝、鄂、湘、黔4省,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的大的山脉,那就是巍巍。武陵山是褶皱山,长度420公里,一般1000米以上,最高峰为的,海拔 2570米。山脉为东西走向,呈岩溶地貌发育,主峰在贵州的,。覆盖的地区称武陵山区,现在也习惯称武陵山片区。
武陵山区 -
  这些地区主要包括:的“一区五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所辖、、、、、、、八个县市和开发区;湖北省,所辖、;的湘西州,.所辖县市为:、、、、、、、;湖南省市,辖、两区和、两县;湖南省部分区县,如、石门等;湖南省,所辖县市区为:、、、、、、、、、、、、;贵州的铜仁市,辖碧江区、、、、苗族自治县、、、、、等。
  在山深深的腹地,满眼所见的,是山连着山,山套着山,山衔着山,山抱着山。,峰峦叠蟑。农民们在狭窄的坡地上种瓜点豆,连一尺见方的泥土都不肯放过,统统被垦为耕地。山里汉子在那里犁地,三五步便到了头,半站在悬崖边,既不能进,也不能退,于是,人们只得从泥土里提起沉重的犁辕,使劲儿往后拉,身子后坐,几乎悬空在山崖外。这里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居住,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秀丽的风景,其中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奇峰石怪,为五大佛教圣地之一;穿越其中;张家界,为世界著名的;为古代的;的为世界保存完好著名的地震遗址;恩施的清江河、黔江的阿蓬江和的,为土家族的发源地;市境内的为古辰州所在,洪江区有保存完整的明清商业古建筑群“”,芷江侗族自治县机场为二战中后期盟军远东最大空军基地,抗日受降,会同县的故里、溆浦县为中共第一任妇女部长故里,怀化还有有最后一战“”遗址等。这里山同脉,水同源,树同根,人同俗,经济文化长期落后,不为外人所知,但是这里的民族却有着悠久的历史,为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武陵人已经走出“有武陵人捕鱼为业”;的千古名篇记中所说的“武陵”便为今日的重庆市,而桃花源就在该县的;他们正在走出大山,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变革,这块土地正在成为中华大地腹心地带的一颗倍受关注的璀璨明珠。
武陵山区 -
  1、日至6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先后来到贵州铜仁地区,重庆秀山县,湖南湘西州、张家界市等地,深入农村乡镇、工厂企业、城市社区和高等院校,就加快推进扶贫开发,促进武陵山区发展进行调研。
  2、2011年10月,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出台。《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今年10月获得国务院批复。11月15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在我州吉首召开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启动会,这标志着该规划正式开始分步实施。该规划明确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指导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重要文件。规划的逐步实施,蕴育着我州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扶贫攻坚的新机遇。 规划确定的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区域范围包括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省市11个地(市、州)的71个县(市、区),其中湖北11个、贵州16个、重庆7个,湖南省除了我州8县市之外,还包括怀化市的全部县市区、张家界市的全部县区、邵阳市的8个县区、娄底市的3个县市、常德市的石门县、益阳市的安化县 。片区国土总面积17.18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36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3万人,农村人口2792万人。该片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
  规划的总体要求包含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四个方面的内容。指导思想提出: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着力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形成全社会扶贫和全方位协作新格局,促进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率先实现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目标。规划明确了6条基本原则:坚持加快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坚持加快发展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坚持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相结合;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统筹协调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支持相结合。规划明确了5个方面的战略定位:扶贫攻坚示范区、跨省协作创新区、民族团结模范区、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规划确定了10年间的主要发展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高于10%,“十三五”期间高于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高于7%,“十三五”期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高于8%,“十三五”期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在“十二五”期末达到38%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45%以上;人均教育、卫生、社保和就业四项支出在“十二五”期末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60%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8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在“十二五”期末达到80%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在“十二五”期末下降到6.4%。以内,“十三五”期末下降到5.9%。以内;森林覆盖率在“十二五”期末达到57%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60%以上。
  规划第三章空间布局提出,要构建“六中心四轴线”的经济带格局,依托铁路、高速公路,发挥6个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强与重庆城区、武汉市、贵阳市、长沙市和长三角地区、成渝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等周边重点城市和重要经济区的联系。六中心,即黔江、恩施、张家界、、怀化、6个中心城市;四轴线,即—黔江—恩施—,—铜仁—怀化—,—黔江—铜仁—,—张家界—怀化—。规划明确,设立,建设步骤为:到2012年,做好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在同城建设、统筹城乡、公共管理等方面协作发展取得初步成果;到2015年,在城乡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20年,全面建成一体化发展体系,成为武陵山片区的重要城市和经济增长极。规划明确了吉首市的发展定位;是与长株潭经济圈、湖南各城市对外联络通道上的节点城市,建成商品贸易集散地和以民族风情旅游为主导的生态园林城市,重点发展绿色食品、烟酒、医药、旅游等支柱产业,到2020年城区人口规模达到35万人。
  规划第四章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方面,明确了“两环四横五纵”的交通主通道。涉及湘西州的有、黔江经龙山至张家界高速公路、遵义—铜仁—吉首———岳阳铁路、枝柳铁路石门至柳州段扩能改造工程、铜仁凤凰机场扩建工程等重大交通项目。在水利建设方面,涉及我州的重点水利工程有:雷公洞水库、大兴水库以及吉首、永顺、泸溪等县市的城乡供水、灌区改造、城镇防洪工程。
  规划第五章产业发展。本章把旅游产业摆在第一节,凸显了旅游产业对片区发展的重要性。规划提出,以中心城市为依托,构建渝东南山水生态旅游组团、渝东鄂西山水风情旅游组团、张家界湘西风情旅游组团、湘西南山水文化旅游组团、梵净山生态休闲文化旅游组团5大特色旅游组团;着力打造12条精品旅游线路。规划要求,改善旅游交通条件,加快景区设施建设,提升城镇旅游服务功能,推进旅游产品多元化开发。
  在产业发展第二节特色农业方面,提出要加快推进区域性特色农林产品基地建设,明确了油茶基地、茶叶基地、蚕茧基地、烤烟基地、高山蔬菜基地、魔芋基地、柑橘基地、中药材基地、干果基地、肉类基地、优质楠竹基地11大基地。规划要求,要完善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培育一批绿色名、优、特农产品品牌。第三节加工制造业方面,明确了农林产品加工业、生物医药产业、矿产资源加工业、机械工业4大类。在民族文化产业一节,要求推进民族文化品牌传承与保护,大力扶持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加强民族文化设施建设和民族文化及自然遗产保护,发展民族工艺品。本章对产业化扶贫单列一节论述,要求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发挥各种合作组织、致富带头人、经纪人等在带动贫困户和协调企业方面的纽带聚合作用,促进企业和贫困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加大扶贫贴息贷款的投放力度,完善小额信贷扶贫到户形式。鼓励企业在贫困村建立产业基地,为贫困农民提供技术、市场、信息等服务,积极推行订单农业,促进农超对接。
  规划第六章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分为小城镇与村庄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人居环境三节。本章提出要支持一批特色小城镇发展,引导农民建设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传统风貌的住房;对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的村落实施异地搬迁,把发展特色产业和移民搬迁相结合;要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所有乡镇到县城公路达到三级标准,100%行政村通公路,其中95%以上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要制定专门规划,实施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水渠、小泵站“五小水利”工程;要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规划第七章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实施“”:引导和鼓励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继续接受高、中等职业教育或一年以上的技能培训;组织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参加以取得初、中级职业资格证书为方向的就业技能培训;培训贫困农民各种实用技能,扶持他们参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培养贫困村产业带头人引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能力和带领当地贫困人口发展生产、参与市场竞争、共同致富增收的能力。
  规划第十章改革创新分为三节:深化体制改革、扶贫机制创新、协作机制创新。本章提出,要探索扶贫投入增长机制。建立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社会帮扶资金对片区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结合土地利用制度创新、林权制度改革和旅游业产业发展,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和财政政策将片区资源环境优势转变为扶贫投入稳定来源的具体变化。
  规划第十一章政策支持,对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产业、土地、生态补偿、帮扶政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优惠举措。要求加大中央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有关专项转移支付向片区内重点区域倾斜;省级财政要提高转移支付水平。
  规划第十二章组织实施,要求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建立跨省协调机制;加强基层组织保障;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本章第二节规划管理还明确要求省、县两级要编制相应的实施规划,推动片区发展扶贫规划的落实。
  3、日上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在武陵山片区率先开展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次
参与编辑人数:1位
最近更新时间: 07:24:49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 内容阅读
打造绿色经济增长极,加快大湘西地区发展步伐
  来源:湘西办 
时间:日  
作者: 阅读:
打造绿色经济增长极,加快大湘西地区发展步伐
&&培育大湘西绿色经济增长极研究报告
湖南省人大民族华侨外事委员会课题组
大湘西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人文底蕴、资源禀赋及发展阶段,在湖南乃至中部地区和全国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但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大湘西地区仍然是湖南科学发展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滞后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其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日益拉大的趋势也仍然没有变化。因此,迫切需要以一种全新的思路、全新的举措、全新的载体来促进大湘西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跨越发展。这既是大湘西地区各族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湖南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此,本课题组对培育大湘西地区绿色经济增长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对策建议,试图为大湘西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一个新的视野。
一、大湘西绿色经济增长极的概念内涵
本课题所称&大湘西绿色经济增长极&,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内涵:
(一)从地理分布来看
主要位于东经108&47&&112&05&、北纬24&10&&38&84&之间,涵盖大湘西地区,包括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邵阳市及永州市的江华瑶族自治县、江永县,共39个县市区(简称&4+2&地区),域内面积7.8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7.2%,域内人口1655.7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25.1%。
(二)从经济形态来看
绿色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观念指导下,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制度设计和技术、开发新能源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气、油的消耗,尽可能避免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目标,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第一,其核心价值是天人和谐。在观念上坚持了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的有机统一,既尊重和关心人类生存发展权利及利益满足,又尊重和关注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及环境有序,强调尊重自然、亲近自然、保护自然、回归自然,致力实现&主客体同一&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同进化。第二,其根本主题是科学发展。它同其他经济形态一样,都强调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存在的一切问题,都强调把发展作为全部社会实践的第一要务,都主张把发展物质生产力作为改造自然的重要任务,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所不同的是,&绿色经济& 不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换取发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不只是要实现物质文明发展,还要实现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同发展,不只是要实现一时一地、一方一面发展,还要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低碳发展、永续发展。第三,其显著标志是绿色生产。体现在生产过程上,突出表现为集约生产、循环生产、清洁生产全面普及,成为引领社会生产的潮流;体现在生产结果上,主要表现为两型产业和环保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第四,其核心动力是绿色消费。绿色生产方式内在地要求摒弃原来那种与我国国情不相适应的不当消费行为,形成有利于资源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或者不至于恶化资源供求关系和生态环境的绿色消费模式。这是一种适度型、人本型、环保型、可持续型的消费方式,注重把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建立在合理化水平之上,既反对抑制消费、停止消费,又反对超前消费、盲目消费、奢侈消费、面子消费,反对享受型、攀比型、形式化的消费膨胀,使人类消费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以及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程度相适应,真正有利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协同发展。
(三)从追求目标来看
就是要把大湘西地区打造成湖南绿色经济增长极。所谓&增长极&就是指在经济增长方面具有推动性、示范性、带动性的经济单元,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元的集合体。可以这样理解:这个增长极首先表现在区域内部,绿色经济应该具有较大规模,绿色生产、绿色产业、绿色消费居于经济生活的主导地位,绿色GDP占全部GDP的比重较高,达到80%以上。其次表现在区域外部,大湘西地区应该成为湖南发展绿色经济的示范区和样板区,对全省乃至全国发展绿色经济具有较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大湘西地区经济总量显著跃升,GDP总量在全省占比基本与人口占比及国土面积占比相适应,真正成为湖南经济板块中的极有份量、极为重要的一块。
二、培育大湘西绿色经济增长极的重大意义
培育大湘西绿色经济增长极,对于发挥大湘西地区资源禀赋优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用好用活各项政策机遇、推进大湘西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对于促进&四化两型&和&四个湖南&建设、提升湖南综合竞争实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培育大湘西绿色经济增长极是湖南&四化两型&建设的重要环节
发展绿色经济和&四化两型&在发展本质和目的上具有明显的共同性,即都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构建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都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和温室效应,维护生态安全,实现环境友好,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和谐永续。培育大湘西绿色经济增长极,有利于把&四化两型&建设的总体要求与大湘西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推动大湘西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使大湘西地区切实走上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道路,有利于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形成优势互补、协调拉动&四化两型&建设的大好局面,因而是湖南&四化两型&建设的重要环节。
(二)培育大湘西绿色经济增长极是湖南构筑生态安全高地的战略需要
由于大湘西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人民生活普遍比较贫困,为了维持生计,盲目垦荒、滥伐森林、过度放牧、肆意捕猎、乱采滥挖等现象比较严重,加之不适当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资源大量消耗,大量排放污染,导致森林和草地资源锐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物种减少、水资源严重恶化,生态修复功能大为减弱。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发展不够、发展不优、发展不好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彻底走出&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你污染,我治理&的老路,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通过培育大湘西绿色经济增长极,大力培育绿色产业体系,可以增加大量就业岗位,拓宽群众脱贫致富渠道,不断提升大湘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收入水平,从而缓解部分群众因贫滥砍乱伐现象。同时通过培育大湘西绿色经济增长极,可以做大做强地方财政盘子,有利于地方政府拿出更多财力物力用于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培育大湘西绿色经济增长极,不断探索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提高生态补偿标准,有利于调动大湘西地区人民群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培育大湘西绿色经济增长极是湖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途径
目前,大湘西地区无论是产业基础、发展后劲,还是发展效果,都与省内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已经成为中西部&塌陷中的凹槽&。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解决,必然会影响到西部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影响到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但应当清醒看到,大湘西地区作为地处中部内陆的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公共服务水平、综合承载能力等与发达地区仍存在一定差距,并不具备大规模吸纳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的先天优势,这就迫切需要另辟蹊径,走出一条迥异于同时又超越于发达地区的特色发展路子。而绿色经济是现代最具活力、最具先机的经济,是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特别是随着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社会生产、消费的生态门槛越来越高,发展绿色经济更有利于赢得机遇、赢得项目,更有利于开拓市场、抢占竞争制高点,更有利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可以讲,谁拥有绿色,谁就拥有未来经济发展的&金钥匙&,谁就抢占了先机、拥有了未来。因此,培育大湘西绿色经济增长极,将大湘西地区的生态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发展优势,有利于提升大湘西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使之成为湖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进而优化湖南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四)培育大湘西绿色经济增长极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的关键举措
大湘西地区是我省少数民族的聚居地,集中了全省85%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共有少数民族人口602.28万人,占大湘西地区总人口的1/3强。加快大湘西地区经济发展,既是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和内在要求,也是解决民族地区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和重要基础。通过培育大湘西绿色经济增长极,着力为大湘西地区发展搭建新的平台和载体、开拓新的思路和境界,真正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显著加快大湘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进程,全面推进大湘西地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不断夯实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物质基础。
三、大湘西培育绿色经济增长极的比较优势
(一)资源优势
大湘西地区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草山资源、清洁能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高度富集,且质量较高,具有发展绿色经济的先天优势。矿产资源方面,域内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50多种,其中锰、铅、锌、汞、硅、重晶石、稀土等位居全国前列,黄金、铜、磷、大理石、铝土矿居全省首位。森林资源方面,本地区森林广阔,峰峦叠翠,域内森林覆盖率67%,集中了湖南70%以上的森林绿地,是我国亚热带森林系统核心区、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据测算,活立木总蓄积量达12044万立方米,约占全省的65%,是中国南方木材生产主要基地。清洁能源方面,域内水系发达,水能蕴藏量大,可开发量700万千瓦,约占全省的70%,是全国十大水电基地之一;生物质能源丰富,各种农作物每年产生秸杆约1000万吨,其中可以作为能源利用的约800万吨,林木总生物量2000万吨;同时还是湖南风能发电的重点规划地之一。生物资源方面,本区域中药材和生物物种多样,拥有中药材资源2000多种,其中植物药1900多种、动物药150多种、矿物药23种,列入国家重点中药材资源的有175种,茯苓、天麻产量居全国第一,素有华中&生物基因库&和&中药材宝库&之美誉。旅游资源方面,大湘西地区奇山秀水,人文厚重,特色鲜明,现有各类旅游资源总量占全省的41%,有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资源70余处,约占全省总数的43%。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森林公园15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各1处。有张家界、崀山两处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天门山2个5A级旅游区、15个4A级旅游区。这些资源优势,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生态优势
专家指出,未来区域竞争的核心不是资本,不是科技,也不是人才,而是生态。谁拥有良好的生态,谁就掌握了核心竞争力。这是因为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服务环境的不断优化,各地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逐步趋同,而生态环境势必成为差异性竞争的重要法码。与省内外发达地区相比,大湘西地区青山绿水,生态良好,生态优势十分明显。首先,本地区是湖南乃至中部地区天然生态屏障。其地处中部丘陵向西部高原过渡地带、长江支流沅水和澧水上游,是沅水和澧水流域生态保障屏障,也是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护重点区域。这里地形复杂、高山耸峙,武陵&&雪峰山脉呈东西走向,与罗霄山脉、南岭山地成合抱之势将湖南包围在内,有利于抵御西北寒流和东南台风等自然灾害的破坏性影响。其次,这里也是湖南水资源重点涵养区及巨大碳汇和天然&氧吧&。本地区水系发达、河流密布,是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大水系发源地,还有众多大中型水库,年平均水资源总量879亿立方米,占全省的50%以上,优质的淡水资源是大湘西地区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同时,这里又是南方重点林区,基本上是&八山一水一分田&,60%以上的面积是林地,60%的县(市、区)是重点林区,60%以上的农村人口生活在林区,山区多样的气候条件对发展生态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名山胜水的自然景观又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这些生态禀赋与自然资源相互结合,铸就了大湘西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产业优势,只要我们因势利导,做好生态这篇文章,以生态开拓市场,靠生态谋求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就能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人文优势
大湘西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数千年前,湘西就有彭人、茅人、庸人、百濮、百越、巴人等部族在此活动,秦时在湘西地区设黔中郡,汉代设武陵郡。这里少数民族众多,是中国土家族的发祥地,曾是中国土司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回族、壮族、维吾尔族等八个世居少数民族曾在这片土地上长期生产生活。这里人文厚重,影响深远。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湘西地区孕育了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奇异神秘的民族风情,保留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世代传承、各自独特的语言、习俗、服饰、建筑、音乐、舞蹈等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创造了五溪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和平文化、商业文化、夜郎文化、长寿文化等民俗文化品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存深厚。截止2011年底,大湘西地区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1个、省级10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46人、省级103人。靖州苗族歌鼟、辰溪辰河高腔、溆浦辰河目连戏、新晃侗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桑植民歌、张家界阳戏、桑植仗鼓舞被等先后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已经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全国第6个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这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近现代涌现出以曾国藩、魏源等为代表的政治家,以罗荣光、杨岳斌、郑国鸿、刘明灯、田兴恕、熊希龄、蔡锷等为代表的仁人志士,以向警予、贺龙、滕代远、粟裕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及以沈从文、黄永玉等为代表的文化名人。这里民风淳朴、人心思进,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对养育他们的山水具有天然的亲和力。这些既是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又是大湘西地区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依托和无形资产。
(四)区位优势
大湘西地区处于湘、鄂、渝、黔、桂、粤咽喉之地,具有东引西联、承东启西、策应南北的重要地位。从交通条件看,大湘西地区尤其怀化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焦柳、湘黔、渝怀铁路呈&大&字形穿境而过,在建的怀化坨院编组站为全国第九大铁路编组站。209国道、309国道、318国道、320国道纵贯全境,随着沪昆、长吉、邵怀、包茂、娄怀、杭瑞以及凤大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和张家界荷花机场、怀化芷江机场的扩容改造,以及铜仁凤凰机场建成通航,邵阳武冈机场的规划建设,域内正逐步形成以铁路、公路为主,航空、水运为辅的立体交通网络。从通讯条件看,这里是我国少有的通讯大枢纽之一。福州至成都、北海至乌鲁木齐两大通讯光缆干线在怀化交汇,属国家一级中转站和通讯大平台。强大的物流吞吐功能和便捷的交通通讯条件,使大湘西地区东进西出、呼南应北的优势更加明显,使大湘西地区成为湖南面向川、黔、渝、桂、滇等省市区的西大门,成为东部地区经济技术向西南辐射,西南地区物资向东流转的必经之地,也成为成渝经济区出海通道上的重要枢纽和沿海地区产业西移的桥头堡。
(五)产业优势
与发达地区相比,大湘西地区产业不占有量和质的优势,但有着特的优势,部分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初步形成六大优势产业:一是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浓郁的民族风情相结合,造就了大湘西地区生态文化旅游的巨大魅力,成为大湘西地区发展绿色经济的首要优势。近年来,通过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等,大湘西地区旅游产业长足发展。2010年本地区旅游总收入达390.78亿元人民币,占GDP的11.14%,旅游业已经成为本地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二是矿产品精深加工业。已经成为湘西地区的支柱产业,是湖南省委、省政府重点扶持的50个产业集群之一,是区域内推进产业升级、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依托。2010年,大湘西地区电解锰生产能力达到60万吨,占全国1/3,居世界第一。三是有机富硒食品工业。大湘西地区土壤中富含非金属元素硒,这是大自然赋予的巨大资源优势,也是未来本地区农产品加工领域最具潜力的绿色产业。四是特色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大湘西生猪、肉牛、油茶、柑橘、猕猴桃、烟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已形成一定规模,逐步实现产业化。五是民族医药工业。中药材加工业是极具增长潜力的战略性产业,生物制药被喻为21世纪的&钻石产业&。本地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医药资源,大力开发大湘西地区丰富的药材资源,实现湘西特色中药和民族医药产业化和现代化,是发展绿色经济的有效途径。六是清洁能源产业。本地区具有丰富的水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资源,具备率先构建清洁能源体系的有利条件。这些优势产业符合低碳两型、绿色环保的要求,是大湘西地区发展绿色经济的坚实基础。
(六)后发优势
目前大湘西作为我省相对落后和欠发达地区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这既给本地区发展积累了压力,同时也带来了后发优势。首先是政策扶持优势。大湘西地区地处中西部结合带,同时还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享有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湘西地区开发战略及少数民族优惠政策、高寒山区扶持政策,尤其是纳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后,进入了国家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顶层设计。五大政策聚合叠加,已形成巨大的政策优势,使本地区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建设等方面得到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其次是产业重构优势。大湘西地区大部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初级阶段,城镇化水平较低、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负效应相对较小,有利于缩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绿色城镇体系。第三是观念超越优势。越是后发地区越有利于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教训,避免或少走弯路,优化赶超思路,越有利于学习和引进发达地区各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越容易接受科学发展观和生态价值伦理的思想洗礼,形成低碳、生态、环保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观念,从而缩短初级工业化时间,较快进入工业化中、高级阶段。
四、培育大湘西绿色经济增长极的总体框架
培育大湘西绿色经济增长极,必须适应全球绿色经济发展大势和绿色湖南建设总体要求,立足大湘西地区自然禀赋优势和现阶段发展特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扎实推进。总体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武陵山片区区域协调发展和扶贫攻坚试点的重大机遇,围绕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两大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两型社会& 建设为引领,以生态建设、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为重点,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消费,弘扬绿色文化,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把大湘西地区打造成湖南乃至中部地区绿色经济先行先试区和新的增长极。
培育大湘西绿色经济增长极,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生态优先。正确理顺生态保护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将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置于优先地位,坚持生态规律优先、生态资本优先、生态效益优先,寓生态保护于科学发展之中,以科学发展成果巩固生态建设,实现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同进化。2、基础先行。注重打基础、谋长远,始终把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基础工作摆在首位,把培育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绿色文化作为重点,大力推进绿色交通、绿色水利、绿色能源、绿色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绿色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增强绿色发展综合配套功能和发展后劲。3、科技推动。突出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作用,加大绿色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加快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朝着高端化、两型化、低碳化、集成化方向发展,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4、市场导向。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不动摇,无论是绿色产业的规划和培育,还是绿色产品的选择和消费,都必须直面市场需求、遵循市场规律。在此基础上,政府适当运用法律、经济、税收等手段加以引导和扶持,促进大湘西地区始终沿着绿色方向发展。5、协调发展。注重统筹域内各行政区之间、经济与社会、城镇与农村互动发展,加强域内各行政区的对话与合作,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消除资源流动障碍,实现绿色发展统一规划、重要资源统一管理、项目建设统一指导、市场发展统一步调,推动区域优势互补、良性互动、错位发展,打造区域特色品牌,集成绿色发展优势。
总体目标:到2015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绿色生产占居主导地位,绿色GDP占地区全部GDP总量比重达60%以上,地区GDP总量占全省GDP总量比重达18%以上,其他绿色生产指标、绿色消费指标、绿色文化指标均居于全省前列,初步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产业体系、清洁能源体系、绿色服务体系及绿色消费模式,社会发展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到2020年,各项绿色发展指标稳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绿色GDP占地区全部GDP总量比重达80%以上,地区GDP总量占全省GDP总量的比重达25%左右,形成比较成熟的绿色发展体系,包括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体系、低碳环保的绿色产业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支撑体系、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体系、和谐共生的绿色文化体系和高效运行的绿色管理体系,全面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基本实现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社会和谐。
为此,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紧制定绿色发展规划
规划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省里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依据大湘西地区禀赋优势,制定符合实际的绿色经济增长极中长期发展规划。其中要特别注意区域的绿色经济资源和绿色产业基础的差异性和非均衡性,提出具体促进绿色经济增长的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科技规划、生态规划、产品规划,同时要把规划落实到具体的产业项目和发展措施上,切实增强规划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要注重绿色发展规划与大湘西地区开发总体规划、武陵山片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少数民族高寒山区脱贫解困工作的衔接配套,把培育绿色经济增长极与深入推进湘西地区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使绿色经济成为湘西地区开发及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的主旋律和主引擎,为大湘西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要切实强化区域协作,建议由省委省政府领导牵头,建立张家界、湘西、怀化、邵阳、永州五市高层联系会议机制,定期磋商协调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同时借鉴长株潭&两型&办的格局,对现已设立在省发改委、省民委、省扶贫办的湘西办、武陵山办、高寒办进行整合加强,配备相应专门人员,负责大湘西地区开发及培育绿色经济增长极的指导、协调和督查。
(二)推进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国内外发展绿色经济的经验表明,政策支持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推动力。为此,在大湘西绿色经济增长极的培育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发挥政策&指挥棒&的作用。一是构建绿色财税政策体系。在继续落实对大湘西地区财税扶持政策,保持均衡性财政转移支付原有张力的同时,突出加大对区域内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形成稳定增长的&绿色&财政投入机制。特别是要加大对本地区重点节能工程和落后产能淘汰工作的支持力度,按照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后实际取得的节能量以及关停转并后的实际节能减排量给予补助和奖励。改革现行资源环境税收制度,建立贯穿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绿色&税收体系,实施灵活高效的&绿色&税收优惠政策。扩大保护资源环境的产品和技术的税收优惠范围,对节能和降低污染的产品、设备、技术、研发活动给予税收支持,以鼓励&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大力推进优先购买节能环保产品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从政府采购目录的制定、采购限额标准的规定以及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批准等环节,全面落实节能环保产品采购政策,促进节能环保产品采购向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发展。二是完善绿色产业激励政策。一方面,提高资源集约利用、环境保护等&两型&门槛,禁止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企业进入大湘西地区,对现有必须淘汰的落后产能限期逐步淘汰,对不符合&绿色&要求、但规模较大且污染较小的企业,采取税前提取&绿色发展基金&、增收环保税费等措施,促使其技术改造和转型。另一方面,支持和鼓励体现绿色发展方向的产业发展,建立&绿色&产业名录,对列入名录的生态、环保型的新产业项目,放低立项门槛,优先列入各类重点项目库,在财税、土地政策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在排污权指标方面予以倾斜。对本地区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重点扶持,加快做大做强。三是创新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培育绿色经济增长极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由于绿色技术创新需要高投入,离不开绿色金融支持;同时绿色经济发展的多层次性特征决定了其融资方式的多样性,从而离不开绿色金融支持。要完善金融资本市场对绿色经济发展支持的政策,规定商业银行在发放商业贷款时,必须把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污染物排放等指标纳入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估体系。要拓展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产品, 包括绿色金融、绿色保险、绿色证券,专门用于支持企业按&3R&原则,向以清洁生产、节能降耗以及企业能源和资源再利用为核心的绿色经济生产转型,同时企业凭借生产经营项目的&绿色因素&获得专项绿色抵押贷款。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绿色经济产业转型要求不断完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提供利率优惠、信贷规模与期限优惠的政策指导。企业上市审批要把绿色因素考虑在内,同等条件下,对具备一定资产规模和技术力量、运作规范的大型绿色产业优先上市。支持环保类中小企业或资源再生类企业到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四是健全绿色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考核是无形的指挥棒,能够引导和鼓励各级政府、各部门、各行业企业选择绿色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因此,在大湘西绿色经济增长极的培育过程中,应同步改革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干部绩效考核体系,探索实行绿色会计、绿色审计、绿色GDP及绿色干部绩效考核制度。这种绿色GDP,通过设计若干绿色经济指标,包括万元GDP的能、水、地耗,主要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环保投资占GDP比例,环保投资增减率或环保投资弹性系数(可用环保投资增长率相对于同期GDP或财政收入的增长率来表示),森林覆盖增长率,群众性环境诉求事件发生数量等,能够定量地将生态环境成本的存量消耗与折旧及其保护与损失的费用纳入经济绩效考核。用公式表示即为:绿色GDP(即SSNNP,可持续的社会国民生产净值)=传统GDP&(自然资源耗损+环境污染损失+由此引发的社会公害的损失+恢复生态、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的投资及环保科技教育投资)。这种绩效核算体系,有利于真实全面地反映出生产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大湘西绿色经济增长极的培育形成,绝不能走粗放式、竭泽式的传统老路,而必须转变传统经济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在统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上闯出一条新路。首先要倡导绿色生产方式。转变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推行清洁生产、绿色生产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的外延式、粗放式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的内涵式、集约式增长,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规模的扩张,转变为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追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特别要走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农业化道路,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生产的生态化,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要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严把项目审核管理关、项目审批程序关。要加快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支持重点节能工程、重点行业烟气脱硫、节能环保能力建设等,继续着力抓好工业、建筑、交通三大重点领域节能。要大力推广高效节能产品,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鼓励企业加强节能技术改造和关键技术攻关,扩大能效标识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实施范围,全面实行政府优先和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认真落实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健全和完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积极落实国家支持节能减排的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要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继续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其次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从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和产业基础出发,以绿色、低碳、生态为导向,以加强产业协作,完善配套分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具有区域特色、适合绿色发展的产业体系和支柱产业,增强大湘西地区自我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为形成绿色经济增长极奠定基础。要顺应国内需求结构升级的新形势,敏锐捕捉国际市场变化的新趋势,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要瞄准国际科技和产业前沿,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要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强化原始创新的同时,重视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质量和标准建设,培育自主品牌,争创国际竞争新优势。要面向国内外市场需求,紧紧依靠科技管理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失时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服务业产值和就业比重,培育壮大现代产业体系。要以节能增效和生态环保为抓手,强化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推广应用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四)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大湘西绿色经济增长极的重要依托和基础条件。一是以重点生态区为依托,打造世界生态高地。以武陵源、崀山世界自然遗产、借母溪、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天门山等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设立生态安全保护区,实行严格的保护政策,重点加强天然林保护,推进公益生态林建设,严格控制采矿、采伐等破坏生态安全的活动。以张家界砂岩峰林、凤凰、古丈红石林、崀山、通道万佛山等国家地质公园为核心,设立地貌多样性保护区,建立严格的保护机制,防止各类经济活动对自然遗存地的影响和破坏。以珍稀动植物物种为重点,设立动植物物种保护区,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投入,加强对水杉、红豆杉、珙桐、长苞铁杉、白稠、银杏树、大鲵、金钱豹、水鹿等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就地保护,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以四水上游支流及山地、丘陵为重点,加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力度,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加强水资源环境保护,实行严格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重点实施沅江、澧水流域以及酉水、潕水、沱江等流域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水环境监测机制,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责任追究制度,增强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二是以重点生态工程为抓手,建设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突出加强生态林保护与建设,抓好退耕还林后续工程、流域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推进植树造林和天然林管护,严格控制森林采伐。重点实施&绿色行动&拓展工程,推进交通沿线、旅游景区、城镇周边和河流两岸的绿化带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突出加强沅江、澧水等重点流域长防林、天然林、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建设。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加强张家界等石漠化区域生态环境监控,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有效遏制石漠化面积扩大,逐步恢复石漠化地区生态功能。实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建设。推进城乡环境保护,完善中心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加快推进县城和重点城镇的污水处理、污水管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扩能改造升级。在县级以上医院集中建设医疗垃圾集中处理设施,乡镇卫生院配置医疗垃圾储运装置。
(五)着力优化公共服务支撑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集群发展的硬环境,为承接域外产业转移和本地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创造合理的制度环境和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研究制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法律法规、产权保护、金融服务等公共政策,引导企业、产业聚集,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强化服务创新。加快专业市场、现代物流体系、金融服务体系、人力资源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完善的产业配套环境。发展行业协会,促进行业良性发展,协调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协助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建立公共服务一体化协调机制,打破行政区界限,统筹教育、卫生、就业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规划建设,方便群众跨行政区就近就学、就医和就业,实现资源共享。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拓展交通运输功能。进一步加强路网设计和公路升级,打通连接出省通道,抓紧建设包茂高速、渝长高速、张花高速、新溆高速、娄新高速,尽快开工建设白仓至崀山、武冈至靖州高速公路,提高县际及县通乡,乡通村公路技术等级,着力打造域内各行政区及行政区间&2小时&通勤圈。加快沪昆高铁建设,规划建设渝长高铁。加快张家界机场和芷江机场的扩容改造,尽快立项建设邵阳武岗机场。抓紧沅水、舞水、酉水等航道改造和沅陵码头配套设施建设。二是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抓紧建设骨干水利枢纽工程,继续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启动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以及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和饮用水源保护,加快城乡供水配水管网建设,确保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加快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中水回用率。三是健全信息通讯网络。依托怀化独有的通讯条件,加快部署和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推进宽带信息网&最后一公里&和宽带互联网建设,加快推进大湘西地区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完善城市数字电视网络和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通移动电话、通宽带,交通干道、旅游区和城区移动网全覆盖目标。四是完善能源网络建设。重点加强城乡电网改造,提高线路技术标准,增强供电可靠性。加强西部电网与湘中电网的联接,推动形成城乡一体、覆盖全区的电网体系。加强油气管网建设,推进大湘西地区管道天燃气全覆盖。五是夯实民生服务体系。坚持用科教力量推动本地区转型发展,围绕大湘西绿色经济增长极建设目标,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加快提高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水平,特别要继续落实教育优惠政策,帮助民族地区培养更多适应绿色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特别是搞好&林农&补贴与社会保障的衔接,将&林农&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畴。
(六)切实加强科技人才保障
培育大湘西绿色经济增长极,尤其要发挥科技创新第一推动力和人才智力第一要素的作用,加快构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科技人才支撑体系。一方面,要坚持生态创新方向,按照生态性、安全性、综合性原则,围绕使用能源的清洁化、生产废料的资源化、生产过程的闭路化、产品和服务的绿色化,集中力量研究开发一批有利于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的技术,进一步增强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重点开发一批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努力取得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高度重视这些技术在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应用,坚持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起资源节约的技术支撑体系。另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绿色人才观,着眼于绿色经济价值链、产业链全过程,着力加强生态旅游、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农业、绿色交通、绿色建筑、装备制造、工程管理等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才体系建设,建立起专业全面、基础扎实、梯度适当的人才储备,为大湘西绿色经济增长极奠定人才基础。
(七)重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需求是拉动生产的源泉,而需求又取决于社会文化传统。塑造一个与绿色发展相契合的社会文化氛围,对培育绿色经济增长极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方面,要致力培育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在传统发展观的支配下,公众对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对生态维护和环境保护的责任不明。当时社会发展的目标就是追求经济效益,而不考虑生态环境效益,最终是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必然付出惨重的环境代价,陷入&有增长无发展&的泥沼。因此,必须坚持不懈地利用多种形式开展生态道德宣传教育,如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日宣传活动,组织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社区等开展经常性的生态环保教育,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责任,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节约资源、无上光荣&的社会风尚。在此基础上,还要把生态道德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全民普法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全过程,同时广泛开展绿色主题创建活动,通过开展绿色机关、绿色车间、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使全体社会成员都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另一方面,要致力培育公众的生态消费习惯。生态消费是符合生态伦理的科学的消费方式,是人类消费道德的一种崭新境界。实践证明,生态消费可以推动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能够催生出生态化技术创新需求和产品需求,进而促使经济社会沿着生态化、低碳化、高端化方向发展。针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文明和非生态的消费现象,应当加快推进消费方式改革,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绿色生态消费体系。要采取思想引导与政策激励相结合的办法,加大生态消费教育宣传力度,对社会公众进行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知识的普及宣传,引导人们从环境理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奢侈浪费的危害性和可耻性,以及生态消费、适度消费的健康性和光荣性,促使大家自觉控制自身行为,合理节制个人欲望,逐步进入适度消度、文明消费和绿色消费的轨道。同时又要优化生态消费环境,通过发放绿色消费券、绿色消费补贴等消费激励政策,鼓励和引导人们优先使用和采购可再生利用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产品,鼓励使用太阳能、沼气、电瓶车、双燃料汽车、节能建筑材料和节能、节电、节材、节水家电产品和用具,从市场终端迫使企业不得不重视产品和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环境因素,促使其真正成为绿色生产的自觉主体。
[编辑:wanglei]
www.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湘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增长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