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萱并茂 日月双辉毛笔字基本笔画的写法写法

产育寿诞--北京人的文化(9)
  八、喜敬寿星一杯酒做寿,在北京民间称办寿、祝寿,俗称办生日。一般是指晚辈人给长辈人做寿时所举行的习俗活动。做寿的行为,在人的一生中,要重复多次。年少时代的过生日,或许会给一个人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有关青少年过生日的仪俗,我们在第四章中已述及,此处无需赘言。尽管少时的过生日与年长者的办寿,其中心意义都是祝福、庆贺健康长寿,但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按照民间礼俗,小孩子过生日一般不叫“寿礼”,只能称“过生日”。年轻小辈,一切从简,不举行什么庆祝活动。尤其是在长辈、父母健在时,人们认为做寿是不妥当的,要折寿。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才能举行寿礼。同时,受“尊亲在不敢言老”观念的影响,在父母健在的情况下,即使年过半百,也不能做寿。做寿的有关礼仪规制在人们日复一日的民俗生活得到稳固、发展。做寿仪规在北京,办寿的年龄一般需在五十岁以上,逢十则称大寿,如“五十大寿”、“六十大寿”、“七十大寿”、“八十大寿”,等等。按照“庆九不庆十”的风俗,这种大寿的操办并不在真正的逢十整数,而是指在四十九、五十九、六十九、七十九等逢九的岁数。办寿的规模,一般的规律是,年纪越大,寿礼越隆重,整数之寿(俗称整寿)要比零寿隆重。正如古语所说:“人逢七十古来希”,七十岁后的寿礼格外隆重,“八十大寿”往往达到寿礼的顶峰。零数时的寿礼规模较小,有的甚至不操办寿礼。办寿礼仪在我国具有久远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就已传行。金文中已出现多种写法的寿字,反映出当时寿礼的风行。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许多篇章描述了当时的祝寿礼仪。如《诗经·豳风·七月》说:“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大雅·江汉》云:“虎拜稽首,天子万年。……作召公考,天子万寿”。《诗经·小雅·天保》曰:“如南山之寿,不塞不崩”。从《诗经》所记载的情况看,当时的做寿礼仪,不但大摆宴席,还要叩头拜寿。而且后世祝寿时广泛运用的祝福语,如“万寿无疆”、“寿比南山”等,当时已在实际运用中。汉代以后,在儒家忠孝思想和历代王朝崇老、敬老思想的推动下,做寿礼仪成为忠孝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传统中国人来说,体面的寿礼,是晚辈对长辈抒发孝思的最直接的表现之一,否则就会被冠以不孝的罪名。老北京的寿礼有一整套仪规,概括起来有如下主要内容。发请柬对于寻常百姓来说,办寿也就一天时间。事前由晚辈向亲友们发出请柬,或在家中进行,或在饭庄子举行。但做大寿时,则要隆重得多。民谚云:“三日为请,两日为叫,当天为提来。”所以办寿前,必须先要向至亲好友发出请柬,发放的日期一般在寿日前三日,否则被视为失礼。亲友接到请柬后,便准备寿礼届时前往,民间称之为“拜寿”。寿棚寿棚是专为办寿而搭建的棚子。在旧时,有钱人家办寿,如同办喜事一样,夏天搭凉棚,冬天搭暖棚。棚内所有露在外头的杉蒿都缠上红布,并挂上《三国》、《水浒》等图画的“八扇屏”。棚上窗户的图案也有不同的含义。如给老头办生日,一定用红框、红寿字,一角一枚彩色的桃子,“寿”字下面的一“点”,也要画作桃形,人们称此为“五桃献寿”。若是给老太太办生日,用红框,中间有彩色的五只蝙蝠围绕一个圆福字,因“蝠”与“福”谐音,人们称此为“五福捧寿”。这种不同的图案,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地知道这家人在给什么人办寿。寿棚外,有的搭上黄、红两色的喜庆牌坊,有的挂上黄、红两色彩球。棚口设火壶茶会。棚内设茶座。茶桌上挂着桌围,上面绣有鹤鹿同春,边上镶着万字不到头的图案。官宦之家,还要在寿棚里亮出祖上或自己的功名簿、万民旗、万民伞等物。寿堂为拜寿而特设的堂屋,一般设在堂屋的正厅,所以称为“寿堂”。在给老爷子、老太太办寿时,其寿堂的设置有所不同。给老爷子办生日时,寿堂的正面墙上高悬彩绣或绘制的“百寿图”、“一笔寿”、“寿星图”,讲究的有用八仙图案拼成的巨型“寿”字中堂或寿帘,两旁配有对联,上书“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吉语。寿堂中央供一尊寿星或福、禄、寿三星。桌上设香炉。香炉顶盖上卧一头梅花鹿,鹿嘴里叼一枝灵芝,称“万年草”。桌上摆一付圆形蜡扦,点上红色的寿蜡。另有一对梅花鹿形的花筒,用以插花。如果是给老太太办生日,寿堂正面悬挂红缎彩绣或金色的“五福捧寿”图案的大型中堂。供奉一尊“麻姑”,称“麻姑献寿”。八仙桌上摆的蜡扦是一对对称的仙鹤,鹤嘴里叼一朵莲花,花芯中露出一根签子,上插寿烛,称“仙鹤灯”。桌上设香炉,其顶盖上有一单腿独立的仙鹤叼一灵芝。无论是给老爷子办寿,还是给老太太办是,供祀用的案子,即“八仙桌”,是必备的道具。八仙桌前挂有红色桌围子,上面绣有红地大金圆寿字,或鹤、鹿、青松等彩色图案,用以烘托寿日喜庆气氛。桌上摆的一对蜡扦底下,各压一份黄钱、纸元宝、千张、“本命延年寿星君”神码儿等神物,使之垂供案两旁。桌上的供品有寿桃、寿面、寿酒五盏。此外,根据不同的季节,设鲜桃(或苹果)、面鲜、点心各五碗。八仙桌正前方地上,放置一块红地毯或红毡子,供拜寿者跪拜时用。一般平民家的寿堂比较简单,主人到香蜡铺请一份木刻水色印刷的“本命延年寿星君”神码儿,夹在神纸夹上,摆上寿桃、寿面,点一对“大双包”红蜡,压一份敬神钱粮,也算是过了一回生日。有的甚至根本不设寿堂。拜寿仪式老北京人称做寿者为“寿星老儿”。做寿时,往贺的亲友至寿堂行礼。“寿星老”身穿带有福寿图案的袍褂,坐在太师椅上接受家人和客人的叩拜,其座位一般在八仙桌两边,照例是男左女右。按惯例,行礼时没有礼宾人员,有时由茶房“喝礼”。所行的礼是两揖三叩。“寿星老”多半要谦让一番。祝贺者如果是晚辈,必须跪拜,说些吉祥祝福话,如“您多福多寿啦!”、“您硬硬朗朗儿的!结结实实的!想什么有什么!”,等等。如来贺者是平辈,“寿星老”行拱手礼,即站起,做用手搀的动作,表示请对方免礼。未成年的小孩叩拜时,“寿星老”还须适当给些钱。被祝贺的人如果还有长辈,应主动让长辈坐在自己受贺的席位上,给他(她)磕头。直系亲属的拜寿仪式,在上午寿筵开始前进行。远亲、好友可随到随拜。拜寿时,晚辈应在寿堂上呈八字排开,站在两旁,对前来贺寿者一一还礼,如不叩首,至少也应鞠躬致敬。寿筵办生日时,招待亲友的寿筵如同办其它喜事一样,要预备丰盛的席面。在旧时的北京,比较通行的是用“猪八样”。所谓的“猪八样”,即用猪肉做的八个大海碗的菜,如红闷肘(夏天多用水晶肘)、荷叶肉、米粉肉、扒肘条、四喜丸子等,外加若干溜、炒菜。也有的用“烧燎白煮”二十四个至三十二个小烧的白肉席。在老北京,西四牌楼附近缸瓦市的砂锅居专应此席,很受欢迎。上一等的是“花九件”酒席,在“猪八样”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去掉过分油腻的肉菜,增加鸡、鸭、鱼、海味及清口的菜。更讲究是用“海参席”、“鸭翅席”(鸭子与鲨鱼翅)、“燕翅席”(燕窝与鲨鱼翅)等。如果客人中有不同的民族和宗教信仰,需用适合不同民族习惯的酒席。寿筵上必不可少的主食是面条,俗称“长寿面”,也叫“挑寿”(详见下节)。旧式的喜庆宴会,一般多用圆桌,每桌坐十人。每个座位前设一“布碟”,下边压放两三张小纸块,以备擦拭碗筷之需。铜羹匙一把,仅能装三钱白酒的小白磁酒盅一盏,筷子一双。寿筵开始前,桌上一般摆有四碟冷荤、拼盘,称“压桌”。主客就座后,依次上菜。每上一道菜,都须摆在正座面前,已上的菜往两边撤。主人要在用餐期间给每桌谢席,说些客气话,斟斟酒,布布菜,以尽地主之谊。宴会的最后一道菜上了以后,茶房要喊一声“上汤了您哪!”,表示宴会结束。此时,宾客们,尤其是坐在正座受到礼遇的上宾,一定要将事先用红纸包好的钱包,赏给茶房,称“汤封儿”。茶房为了献殷勤,也主动送来漱口水、牙签。寿筵到此结束。贺寿礼物老人做寿时,亲朋好友前来祝贺,一般都要奉送礼物。办寿时所送的礼物,主要有下列几种:1、寿屏。把祝寿的文章,写在金纸的屏条上。一般不是八条,就是四条,是旧时最讲究的寿礼。2、贺幛。贺幛所用的质地各有不同,但以红色为主。幛料长一丈二尺,绷有红纸金纹的四个幛光,上书贺词。如男用的一般为:“华封三祝”、“仁者长寿”、“贵寿无极”等;女用的如:“婺宿腾辉”、“蓬岛春霭”、“寿域开祥”等。贺词除了要求吉祥喜庆外,还需写出办寿人的岁数,所以马虎不得。3、寿联。多以装裱好的红色对联为主。如男用的:“九如天作保,五福寿为先”等;女用的如:“麻姑酒满杯中绿,王母桃分天上红”等。4、现金。用红封套装以现金,上书“贺敬×”字样。5、吉祥图案。如“寿”字图、“百寿图”、松鹤、梅鹿、麻姑、寿星、八仙等图案、字画。6、绸缎尺头、衣料、古玩、玉器、文房四宝等。7、“寿桃”、“寿面”、“寿酒”、“寿蜡”、应时糕点、茶叶、果筐、花篮等。办寿时的蜡,无论是寿堂上用的,还是随便用的,都叫寿蜡。酒有金酒、银酒,都得是名酒。8、蜡票(旧时凭此票可到蜡铺领取与票面相等的蜡烛)、礼券等。不管送的是银钱,还是寿桃、寿面,以及蜡票等,都是装在封套内,封套上都写有“祝敬”、“寿敬”等字样。送灯花儿旧式的寿礼还根据自家条件办堂会(详见下节),即请艺人演些娱乐性的节目。堂会结束后,“寿星老儿”与眷属亲友们聚集在寿堂,举行做寿的最后一个仪式,即“送灯花儿”。仪式开始前,先祭祀福、禄、寿三星或麻姑。灯花系用彩色灯花纸捻成花形,蘸上香油,放在灯盘中备用。将就的人家,从家伙铺租来灯盘。每个灯盘放一盏灯花儿。灯花儿的数目按“寿星老儿”的岁数计算,一岁一盏,但总数要增加两盏,一盏为“本命年”,一盏为“增寿年”。如六十岁用六十二盏,七十岁用七十二盏。祭毕,由“寿星老儿”上香点燃灯花儿,然后由其子女及前来拜寿的人依次行跪拜礼,最后,参加寿礼的人每人托一灯盘,列队“送驾”,称“送灯花儿”。送到大门外,将灯花儿与敬神钱粮、神码等焚化,整个寿礼即告结束。宫廷寿礼旧时的北京,王亲国戚们过生日与民间流行的“办寿”习俗有所不同。在称谓方面,王府的成员,无论“散生日”,或是“正生日”,都不叫“做寿”、“办寿”、“祝寿”等,而是统称为“过生日”。在备办的寿礼方面,民间一般是为老人做寿才准备,但在王府,并非专为老人操办,无论大人小孩,都可以接受寿礼。王府的主要人员,包括王爷、福晋、太福晋等过生日,称“千秋之禧”。寿礼中最隆重的礼物是一柄如意。如意的包装木匣上,有一朱红签,上书“千秋如意”。这是因为,皇帝过生日称“万寿”,故而王爷过生日只能降格为“千秋”。过生日是王府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不管是散生日,还是整生日,都要隆重地庆祝一番。王府成员过生日的前一天,叫做“寿日”。若是正寿,这一天的庆贺仪式极为隆重。演戏、演杂耍、皮影等要持续两天。过生日的早晨,如同过元旦一样,府中官员、太监和差人等,首先要到家庙向祖先磕头行礼,然后向长辈磕头行礼,寿星一一受礼。一过中午,贺客盈门,熙熙攘攘,人人喜形于色,个个笑逐颜开。“伺候”寿星的太监们是此刻最忙碌的人。他们头戴缨帽,足履官靴,长袍系带,外罩纱褂。如遇上盛夏季节,虽汗流浃背,仍需躬身迎客,笑脸相陪,十分辛苦。与民间寿礼相比,宫廷王府过生日时,更加注重祝寿礼物。晚辈、族人以及“有脸面的”仆人,都要备办一份礼物献给寿星,称“庆祝千秋”。礼品要放在一个用黄纸糊好的长方形盘内,周围贴上红色剪纸,其图案为椭圆形寿字。礼品包括烧猪、烧鸭、寿桃、寿面等。这些物品上,分别贴上大小不等的红色长、圆寿字剪纸。由“呈进”礼物的人抬到过生日的主人面前请安致贺,谓之“孝敬”。主人收下后,须回敬较实物价值稍高的银两,名曰“赏钱”。“孝敬”的人赶忙叩头谢赏。如果是王府的主要成员过整生日,不仅礼品更丰富,官员、太监、妈妈们还凑钱买更精美、更贵重的礼品,以博得主人的欢心。同时,“赏赐”和“孝敬”更丰厚。“呈进”的食物,都依次分发给仆人。在我国民间,常见的贺寿礼物,不外是寿联、寿幛、寿星图,以及寿酒、寿金等。但在王府过生日,是见不到上述礼品的。即使有寿筵、寿酒、寿面、寿桃等礼品的名称,也见不到实物,而是以敬送“票证”代替。饭庄开席票,酒店开酒票,蒸锅铺开寿桃、寿面票。由“呈进”者将这些票证作为寿礼,封入红色封套内,上书“敬祝”二字,下写:寿筵成桌、寿酒成坛、寿桃、寿面若干等字样。这些礼品通常在过生日前的数天送到,由内库入帐收藏。以票证代礼品的作法,曾风行一时。在“七·七事变”爆发前,尽管票证不断贬值,但王府收受礼品,仍不小视票证,并相互转赠、保存。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票证才被“礼券”所替代。装饰品和衣料也是王府过生日时比较独特的贺寿礼物。在清末民初,官场上流行男女有别的装饰品。这些装饰品统称为“活计”,包括眼镜套、荷包、扇袋、挂镜,等等,装在寿礼盒中。盒中的礼品又有七件、九件之分,其中包括苏绣、缂丝、抽纱、堆砌等精巧的工艺品。民国以后,王府中仍沿此俗。作为寿礼的衣料,王府中称为“尺头”,如袍料、褂料等,是贺寿礼物中的贵重物品。当然,也有的名不符实,说是袍料,只是一块二尺见方的丝织品,根本不能做长袍,倒是包装精美,外观令人欣羡。过生日时演戏,是王府生日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过整生日时,还要根据主人身份的尊卑高下,演一次戏。王府主要成员的整生日,常常演戏一至二天,且美其名曰“寿咏霓裳”。这种戏一般在家中演出。有的王府则有专门的戏楼,可容纳二、三百名观众。过生日时演出的戏,时称“堂会戏”,一般的惯例是:第一出为《天官赐福》,第二出为《百寿图》(即赵彦求寿),第三出为《蟠桃会》。堂会戏有的只演晚场的,但不叫夜戏,而叫“唱灯晚儿”。凡“唱灯晚儿”的,都在饭后开戏,主人不备酒席,只在夜半请吃“灯果”。“灯果”与果席相似,但较果席精致,干、鲜、冷、素诸色酒肴以及莲子羹等,都要求色、香、味俱佳,出自名厨之手。酒后略进蒸食、汤面即可。吃“灯果”时,面向戏台设置方桌,六人一席,边听戏,边饮酒。有时还将演员请到台下,推杯畅饮,谈笑风生。六十多年前的北京,“听晚灯儿”,“吃灯果儿”,是人情交往中的口头语。可见这一习俗的流行之广。《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就有这方面的具体描写。演戏是王府过生日最大的活动。除此之外,其次是演杂耍,包括变戏法、耍坛子等等,再次是皮影戏等。喜庆堂会“堂会”,老北京称之为“玩艺儿”,是北京民间喜庆活动时,为招待来贺的亲友和增加喜庆气氛而请来艺人们演出戏曲节目。从上一节的介绍可以看出,堂会的种类很多。从剧种上看,有京剧、地方戏(如河北梆子)、皮影戏、全堂八角鼓、十不闲莲花落等。从演出的时间看,有“全包堂会”,即从中午一直到深夜一两点,甚至演出到天亮的;有“分包堂会”,即只演半天,或只演一晚上。京剧京剧堂会是老北京喜庆堂会中最常见的形式,大都是为喜庆祝寿而举办。王公府第、富豪宅门办生日时,没有京剧是不可想象的事。他们讲究排场,通常要演整出的京剧。同时流行“戏提调”,即不惜重金,专门将名角调齐配戏,以求珠联璧合。一场盛大的堂会戏,往往集中了当地所有著名的演员。正是出于这一原因,京剧演员唱堂会的戏份(即工资),要比唱营业戏的收入高一两倍,甚至数倍。也有的著名的演员拒演堂会戏,或不以个人名义承应堂会戏。在正式剧目开始前,一般由演员扮成福、禄、寿三星,给“寿星老儿”“跳加官”。“跳加官”时,演员戴面具,手持条幅数层,上写“天官赐福”、“一品当朝”等字样,依次到台下展示,表示庆贺祝福。主人家给些赏钱后,才开始演节目。一般先演一些“敬神戏”,如《封相》、《赐福》、《点魁》、《五代》、《遐龄》、《献岁》、《报喜》、《八仙》等小剧目,俗称“帽儿戏”。每出戏换幕时,还要“跳加官”,每一次“跳加官”,主人都要给赏钱,这是定例。从明清一直到解放前,喜庆堂会上演出的京剧,有其特定的内容,剧目必须是所谓的“吉祥戏”。办生日时,多演《大四福》、《麻姑献寿》、《蟠桃会》等剧目。如果是办满月,生男孩的,演《麒麟送子》,生女孩的,演《观音赐女》,一般的可演《打金枝》(即《满床笏》)、《状元印》、《御碑亭》等。由于京剧剧目繁多,主人的爱好又各不相同,所以堂会上演出的京剧剧目变化很大。全堂八角鼓自清代乾隆年间以来,从皇室到民间,办堂会时,多流行用“全堂八角鼓”,简称“八角鼓”。所谓的“八角鼓”,包括清音大鼓、岔曲儿、琴腔儿、腰节儿、马头调、拆唱、相声、古彩戏法等八种曲种。嘉庆、道光年间,增加了单弦儿、西韵等曲种。清末又增加了连珠快书。演出时,演员需三、五人至十几人。一次堂会,演九场至十几场节目。以说当先,以唱为主。分三类:“鼓”——八角鼓、大鼓;“柳”——时调小曲;“彩”——古彩戏法。其中涵盖了说、学、逗、唱、吹、打、弹、拉、变等,所以称之为“全堂八角鼓”。“八角鼓”的演出顺序是,先是序幕,演三个节目,包括清音大鼓、单弦、琴腔等。然后演出六个正式节目,包括岔曲、逗哏、腰节、古彩戏法、连珠快书、牌子戏等。其中岔曲用三弦、八角鼓伴奏,唱两个小岔曲、一个大岔曲。逗哏由二人或三人插科打诨说笑话。腰节包括群唱《四季黄鹂调》、《大八仙》、《渔家乐》、《万寿香》等。牌子戏,又叫拆唱八角鼓,由二、三人分包赶角演唱,曲目有《喜荣归》等。杂耍儿清末之际,曲艺的品种急剧增多,并发生变化。“全堂八角鼓”演变为“什样杂耍儿”,简称“杂耍儿”,也就是汉、满鼓曲、杂技的大会演。“杂耍儿”的节目,都是当时北京流行的各种曲艺,如京韵大鼓、滑稽大鼓、梅花大鼓、乐亭大鼓、西河大鼓、唐山大鼓、单弦牌子曲、琴书、天津时调、靠山调、河南坠子、连珠快书、双簧、太平歌词、竹板书、空竹、毽子、飞叉、文明戏法、魔术,以及单口、对口、群口、化妆等不同形式的相声。虽然名目众多,但由于鼓曲和杂技雅俗共赏,符合当时人们的欣赏水平,所以从清末到四十年代,堂会上数包括这两种曲艺的“杂耍儿”最流行。即使小门小户,请不起大戏,也要用“杂耍儿”来增添喜庆气氛。梨园界的人为了换一下口味,也乐意用“杂耍儿”。而权贵人家为了使自己的堂会更丰富多样,在京剧之外,也要请上几场“杂耍儿”。喜庆堂会上的“杂耍儿”,有其特定的内容。一般顺序是:先上单弦牌子曲,如《今日大喜》,以表祝贺。然后是单弦联唱《群仙庆寿》。同时少不了演出梅花大鼓对口唱《湘子上寿》、京韵大鼓《百寿图》、相声《小上寿》等。另外还有魔术《铁树开花》等。有的艺人还能根据庆典内容,现编唱词,即兴表演,形式活泼,博得主人家的喜爱。十不闲及影戏“十不闲”,原为凤阳花鼓,后与“莲花落”融合,俗称“彩扮莲花落”,是典型的满戏曲。清代康熙年间已在北京流行。它既是曲艺,又是小戏。在固定场子演出时,必须摆上“十不闲”架子,上面拴有锣鼓之类的打击乐器,由一人拉动走线,乐器便自然作响,以为伴奏。晚清时,因演唱“十不闲”的艺人赵星垣(艺名“抓髻赵”)被慈禧召进宫中演唱,得了个“黄马褂”的赏赐,“十不闲”就愈发红火起来。因此,从王公贵戚到平民百姓,在办喜庆堂会时,少不了请“十不闲”的班子来演出。演出时,先演“福、禄、寿、禧”大秧歌,群唱“喜酒添来是寿缘”,以表庆贺。接着才开始正式演出。“影戏”即北京滦州的“驴皮戏”,简称“滦州影戏”。这种民间小戏唱腔优美,生动活泼,演出形式别具一格,所以深受欢迎。从清末民初,直到抗战爆发前夕,自王府豪宅,到小康之家,喜庆堂会上多请“滦州影戏”班演唱。如办寿时间较长,要演成本的戏,如《封神榜》、《山水缘》、《青云剑》等剧目。如办寿时间只一天,就演《双官诰》、《安天会》等折子戏。在给小孩办满月的堂会上,常见的剧目有《哪吒闹海》、《童子高升》、《状元进宝》等。简易堂会喜庆堂会并不局限于社会上层豪门权贵。社会上的小门小户,甚至是寻常百姓,也有在喜庆之日举办堂会的。与权贵们的堂会相比,小户人家的堂会自然规模较小。有的花上十几吊钱,从街头请来两三位卖唱儿,唱些单弦牌子曲、小口大鼓等节目。主人和亲友们都可以点唱段,热热闹闹地来个简易堂会。晚清之际,一些八旗子弟自由结合,形成一些票友性质的剧班,或京剧清唱,或十不闲,等等。遇到亲友有喜庆事,他们就提出“茶饭不扰”,去作义务演出。这种演出称“拴笼子”,因为演出前有唱戏的人自备乐器及道具,用圆笼挑到办事人家。城市中的贫民百姓,为了图个热闹,就把他们请来,虽不预备酒席,只是清茶恭候,票友们也锣鼓喧天,热闹半宵。寿屏寿幛寿联寿屏寿屏是指用作贺寿礼物的书画条幅,上面题以吉语贺词,或寿星老儿、仙桃、八仙图案等。寿屏可分为二种。一种为由四条幅、六条幅和八条幅,联列成屏,用以挂在壁上;一种是雕刻或镶刻的祝寿用座屏或插屏,陈设于几案上。寿屏是最讲究的祝寿礼品。寿幛幛,是匾的派生物。换言之,把匾上的题词写到布上或绸上就成了幛。幛的长短,古时也有定制。一至三品(官)为九尺,四至六品为八尺,七至九品为七尺,庶人为六尺。旧时民间通常以六尺长的居多。匾、幛的种类很多,主要有祝寿类、婚贺类、道喜类和哀挽类。匾、幛的书写格式有特殊的要求。正式的匾、幛是不能横写的。因为匾、幛本身形同对联的横披,若将称贺与落款横写,势必因宽度不够而造成拥挤,影响美观。竖写是我国书法的传统习惯。请看下列这幅寿幛:尊岳海丈愚姜○婿屋瑞○黄达年○添老○○先月拜寿生○贺七日旬荣庆就寿幛的体例来看,其书写的基本要求是:一是称贺在右,“尊 ○○”三字位置最高,接着写称贺内容,如字数太多,可分行排列,但第二、三行的头一个字,只能与第一行的第四字等高。二是幛上的字序一般是从上到下。三是落款在左,自上而下,第一个字只能与称贺的第一行第四字齐平。四是祝贺的年月日竖写在落款左边。头一个字要略低于落款。其中最重要的是务必搞清楚庆、贺双方的称谓,否则要闹笑话的。就寿幛的题词看,一要称贺简炼,概括力强。要在短短数语中,说清楚来龙去脉。二是亲疏有别,用字精当。由于汉语十分丰富,有时一字之差,其义千差万别。以落款处的用语来说,有“祝贺”、“敬贺”、“恭贺”、“叩贺”等。“敬”、“拜”、“恭”、“叩”等,适用于晚辈对长辈。如果是平辈,致礼不宜太重,一般不用“叩贺”等。在称谓方面,凡祖父辈或年龄很大的长者,都须称作“○老 ○ ○先生”;凡父辈亲友,称作“ ○ ○ ○老先生”;凡平辈的,一律称作“ ○ ○○先生”。三是凡祝贺几重喜事合办时,要按民间风俗,切勿颠倒称贺顺序。按习惯,造屋上梁是头等大事,必须写在前头。老人办寿需列在造屋之后、其它喜事之前,然后才是结婚、生子、乔迁、开业等。寿幛上的题词也是丰富多采的。一般通用的有:“庆衍箕畴”、“长庚永耀”、“蓬岛春光”、“南山献颂”,等等。祝贺男寿的有:“南极星辉”、“文星发耀”、“康疆逢吉”、“灵椿永茂”,等等。祝贺女寿的有:“锦悦增辉”、“金母晋桃”、“萱堂春永”、“宝婺星明”,等等。祝贺双寿的有:“天上双星”、“椿萱并茂”、“极婺联辉”、“寿域同登”,等等。寿联对联,也叫“楹联”、“对子”、“门联”等,是言简意赅、讲究对仗的艺术形式。对联由律诗的对仗发展而来。对联一般是两句一联,上句称“上联”或“上只”,下句称“下联”或“下只”。上下两句构成一联。张挂的对联,传统的做法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对联又有横批。横批又叫“横幅”、“横额”,是对联的中心所在,也是对联的概括。好的横批在对联中起到画龙点睛、互为补充的作用。对联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根据对联应用的范围,一般分为春联、装饰联、专用联、交际联等四种。寿联属于对联中的一种,一般用于庆寿祝福。作为一种用于人生礼仪的艺术样式,寿联充分表现了中国文学艺术人文性的特点。一般的寿联,不外乎是一些吉祥嘱咐的话,是类型化的。有的寿联则点出了寿星与祝寿者之间的友谊,或对寿星的生平业绩给予评价。寿联中有男女之别,自寿他寿之分,不同年龄的寿诞有不同的寿联。自寿者的寿联,反映了作者的个人感慨、抱负,或者用来自勉,往往提作“ ○ ○自寿”。如:“自叹白头虚岁月,君垂青眼耀茅庐”。“君颂南山是说南山春不老,我倾北海希如北海量尤深”。更常见的是祝贺他人的寿联,其中最常见是:“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福禄寿三星共照,天地人六合同春”。解放后通行的如:“长寿幸逢好社会,高龄全靠新中华”。男女各有自己的寿联。如男寿的通用联:“鹤仙寿千年,松苍春万古”。“椿树千寻碧,蟠桃几度红”。女寿的通用联,如:“萱草含芳人不光,喜弥寿树岁长春”。“乃冰其清乃玉其洁,如山之寿如松之贞”。不同年龄的人办寿,其寿联也不相同。如男用50岁寿联:“五岳同尊难嵩峻极,百年上寿如日方正”。“五十华诞开北海,三千朱履庆南山”。男用60岁寿联:“甲子重新大德大年,春秋不老如皋如阜”。“颂祝遐龄椿作纪,筵开寿宴海为樽”。男用70岁寿联:“杖国鸠扶人歌上寿,海筹鹤算天与希龄”。“人生古希尊上寿,自今以始乐遐龄”。男用80岁寿联:“阳春正献瑶池瑞,耋老频添海屋筹”。“天赐期颐长生无极,人间百岁积庆有余”。男用90岁寿联:“九志曾留千载寿,十年再进百龄觞”。“宝树灵椿三千甲子,龙眉华顶九十春光”。男用百岁寿联:“莫道人生无百岁,须知草木有重春”。“百岁人歌人寿酒,万载花开太平春”。女用50岁寿联:“五福备至已五十,百寿开先过半百”。“百岁期颐刚一半,九畴福寿已双全”。女用60岁寿联:“六十年度如芙蓉出水,二回甲子似桃花盛开”。“宝婺星辉延六秩,蟠桃献寿祝千秋”。女用70岁寿联:“金桂生辉老益健,萱草长春庆古希”。“花甲重新今晋十,莱衣竟舞古来希”。女用80岁寿联:“八秩筵开北堂萱绿,千秋佳节西母桃红”。“萱寿八千八旬伊始,范福九五九畴乃全”。女用90岁寿联:“喜花甲一周又半,祝萱龄百岁有奇”。“堂比萱花荣均秩,天南宝婺耀千秋”。女用百岁寿联:“话百岁松钦鹤羡,数一生苦尽甜来”。“百岁妙龄留晷景,九天华彩护慈云”。男女双寿联,如:“花放水仙夫妻谐老,图呈王母庚婺双辉”。“日月双辉惟仁者寿,阴阳合德真古来希”。此外,男用的寿联横披,如“共颂遐龄”、“庚星耀彩”、“老骥伏枥”、“松鹤延年”等,女用的寿联横披,如“萱庭日丽”、“星辉宝婺”等。“慈颜长春”、“桂馥兰芳”等。寿面寿桃寿酒寿面寿面是过生日、做寿时必备的专用食品,既指祝寿用的面条,也指寿宴上吃的面条。寿面一般在馒头铺定做,自备和亲友馈赠都有。在我国食品中,面条最为绵长,寿日吃的面又要比平时的面细且长,表示延年益长寿,所以又叫“长寿面”。办寿之日,如果不吃寿面,那是不可想象的事。寿面要求长三尺,每束须百根以上。面条做好后,放置在一个大盘中,盘成塔形,顶部成桃形,上插一个寿星供花,下面罩一个红绿镂纸拉花,或花色剪纸,或寿字。寿宴上,必定以寿面为主食。吃面时,以黄花、木耳、蘑菇、肉、鸡蛋等打卤为汁,与面一起搅拌共食。寿桃寿桃也是过生日、办寿时专用的食品。所谓的寿桃,一般是指桃形的馒头,顶部涂一个红点表示喜庆。寿桃有家中自制的,也有亲友赠送的。庆寿时,必须将寿桃陈于寿堂几案上,九层相叠为一盘,三盘并列。办寿用寿桃的习俗由来已久。《神异经》中说:“东方有树,高五十丈,名曰桃。其子径三尺二寸,和核美食之,令人益寿。”《汉武帝内传》则说:七月七日,西王母降,以仙桃四颗与帝,“帝食辄收其核,王母问帝,帝曰:‘欲种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帝乃止。”神话中,西王母做寿,在瑶池设蟠桃会招待群仙,因而后世祝寿都用桃。因鲜桃不是一年四季都有,所以逐渐发展为以面蒸寿桃代替,相沿成俗。蒸制的面桃,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必须以红色将桃嘴染红。寿酒寿酒即用以祝寿的酒,也指寿宴上所饮的酒。因“酒”与“久”谐音,所以人们以酒祝人长寿。宋代黄庭坚在诗中写到:“欲将何物献寿酒,天上千秋桂一枝”。因此,在民间,常用桂花酒作为寿酒。寿宴中所用之酒,不论品种,均称寿酒。办寿时,寿酒必先敬寿星老儿,然后宾客共饮。除了上述办寿礼物外,民间流行的还有寿蜡、寿糕等。寿蜡也叫寿烛,是一种祝寿用品,专供祝寿用的蜡烛。一般是红色,长一尺左右,重约一斤,蜡面印有金色的“寿”字,或“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吉语。办寿时,将寿蜡放置在寿堂香案蜡扦上,寿礼开始时点燃,既有祝贺之意,又增添喜庆气氛。寿糕也是祝寿的一种礼物,指贺寿的糕点,多用面粉、糖及食用色素蒸制成桃形状,或饰以云卷、吉语等祝寿图案。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毛笔字笔画写法图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