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瑞花签名怎么写签名才好看

罗瑞花签名怎么写_百度知道
罗瑞花签名怎么写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baidu://b.hiphotos.baidu.hiphotos.baidu.jpg" target="_blank"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class="ikqb_img_alink"><img class="ikqb_img" src="http.jpg" esrc="http://b<a href="http.hiphotos://b.com/zhidao/wh%3D600%2C800/sign=/zhidao/pic//zhidao/wh%3D450%2C600/sign=d360f7e82b738bd4c474ba3594bbabe0/b812c8fcc3cec3fdf5d72f40d388d43f8794271d
其他类似问题
签名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05|回复: 3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61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1088帖子精华9UID95605
二级网友, 积分 1088, 距离下一级还需 412 积分
威望0 魅力256 红网币5101 注册时间
伍弱文&br&这么一群人,一群文化的寻根者,在寻找新化遗落的民间文学,我有幸参加了这一次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活动,并记下了所见所闻,于是有了这部记述走遍新化的日记-------&br&& && && && && && &一。水车镇&br&&br&日,我们一行二十多人在文化局孙杰副局长和彭共馆长的带领下,下午坐车从新化出发,深入紫鹊界腹地水车镇时,已是傍晚了。&br&& && && && && && &(4月19日晚)中心词:晚会&br&《新化民间文学大集成》启动典礼选择在水车镇会议室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还有娄底晚报的记者胡志英、涟钢的袁伶俐和先行到此研究梅山文化的曾迪、李新吾及水车镇宣传委员和抓旅游的副镇长夏红梅。会议由孙杰副局长主持,彭共馆长谈了民间文学采集工作的具体设想,曾迪、李新吾谈了紫鹊界的发现与梅山文化,他们特别提到了一个人,紫鹊界的发现者:陈子艾教授。文化局办公室主任刘正明谈了《梅山网》的情况。&br&接下来是联欢表演,梅山音乐社的邹荣先、康永建、刘义工、曾启超吹拉弹唱,忙开了,还挺有专业水平的,博得了阵阵掌声。接着辜红卫、陈丽辉、陈福云、罗湘辉等表演了梅山民歌,李祥符老师表演了一个本地笑话。水车镇的琴手表演了拿手绝活。节目都是临时拿出来的,是土香土色的梅山乐符,略带野味,自然和谐,给紫鹊界的夜晚增添了一丝浅浅的春意。&br&(4月20日凌晨4点)中心词:紫鹊界日出&br&我一觉醒来,正巧凌晨4点,忙喊起刘凯、易新时、刘毅峰及梅山音乐社三人,住在隔楼的石喜艳、罗慧琴等也起来了,陈小平和向导罗中山也赶来了,众人忙钻进小车,在夜色沉沉中往山上赶去。&br&轻风、狗吠、零星的灯光,从车窗边掠过,山冲象一条朦胧的河,车冲破一层层的雾,在泥泞的路上巅荡着。5点30分,车子上了瑶人冲北坡顶公路,此时,曙色初露,东方天际现出淡淡的微红,坡上的水田反射着一种柔和的光亮,小树露出了倩影。云铺远谷,平坦,象宽阔的白色的海;絮掩近壑,稀疏,似轻笼的梦。远山,不是山,更象几抹横陈天际的浓云。山风吹来,夹杂着丝丝寒意。罗惠琴和石喜艳还只敢猫在车上避寒呢。&br&5点45 分,天地渐渐清晰空灵,头顶上有白云浮荡,后山的林子开始有鸟鸣了,远处的雾海开始往脚下的山谷倾泻浓云,如决堤坝似的。停在背后的车,车窗反射东方桔红的曙色。对面的白旗峰,幽林藏禅,厚重深沉。&br&6点10分,太阳出来了!太阳怯怯地,在远山之上,如一个悬着的红气球。此时,紫鹊界才真正显现出她美丽绝纶的容颜,紫鹊界如一个意乱情迷的新娘,我们尽情地用眸光剥落她一层层的羞涩。苍翠的山,开始焕发朝气。雾,仍在轻盈飘浮。梯田、小树、板屋,一叠叠在朝阳下舒展着韵律,如同一首不讲平仄的梅山民谣。苍茫大气的紫鹊界,在春阳下,绚丽夺目,宛若仙宫禁苑。变幻不定的紫鹊界,分分秒秒在翻动着一部没有尾声的传奇。刘凯、石喜艳、罗中山,忙个不停,欣喜地拍下了紫鹊界日出的美景。&br&(4月20日上午)&br&其他人去看傩戏了,我窝在招待所里美美地睡了一觉。&br&吃中饭时,听到一个频率很高的词:发猖。我不解其意,就问易新时老师,他说,是刚看的傩戏里的一个词儿,他们在互相取笑。原来,傩戏是一种当地师公表演的一种宗教仪式:傩是一个大木雕像,看上去象个狮像,实际上是一个梅山本地神--蚩尤的雕像。传说蚩尤能发五路猖兵。据坐在我旁边的罗师傅讲,到他时已是第二十四代傩戏弟子了,是口传身授的,是一项祖传活动。&br&(4月20日下午)中心词:水车河&br&罗中山当向导兼司机,刘凯摄影,一行人去楼下民俗村。因为只有一辆车,队员们坐不下,留下彭馆长、石喜艳、刘毅峰、小平、袁明珊和我,下次再去。&br&留下的人在夏副镇长的向导下,去水车河边走走。我们穿过几块田,几幢房子,就到了河边。&br&碰上当地人正在复修水车桥,原来的木桥腐朽倒塌了,改为水泥底木架桥,一段悠久的历史被瞬间更新。90年代我到过这里,那时,是些恬静的乡间风物,现在,河边的木楼少了,代替的是些水泥建筑。河边的吱吱转着不停的水车似乎也消失了。河中,鱼虾罕见了。触摸河边一段横躺的枯木,触摸一颗河中无名的卵石,品味河水依旧的凉意,我能说什么呢?有些人,就是喜欢在不断破坏中获得快感。&br&过河,再向里边走,木楼院子还在,我和彭馆长在一座木楼的阶檐下的横木上坐着打个盹儿,石喜艳、刘毅峰、陈小平、袁明珊则忙着去古老的院落中与人交谈,探访古迹古物。这里面的人,几乎家家能拿出几件明清时的物什来。起身时,我在想,这些木楼,透着古朴气息的木楼,究竟能保持多久?&br&穿行在返青的古道田畦,谁家的燕子在田头回望归程?草籽花油菜花正当时,花上,涌动着蜜蜂和蝴蝶的欢乐。小树叶长出了清新的叶子,摇摆着春意,空气中有一种清新的春天气息。不知不觉,走出了几里地,走到一片盛开的草籽花田边时,石喜艳为夏副镇长拍了一张照,女人在花中,人与花,相互映衬,硬是好看。袁明珊依样画葫芦为我和彭馆长拍了一张,我看了一下,说象是牛屎插在好花上,惹得大伙都笑翻了。&br&(4月20日傍晚)中心词:七中&br&傍晚,我与袁明珊、易新时、刘毅峰去七中。七中,隔镇政府不远,在一个小山头上。走到那里,进了十分气派的门楼,沿校内公路往上到山顶,是教学楼和操场,一些学生还在操场上打球,很活跃的。校园布置得很美。袁明珊说,罗瑞花是个写文章的,也是七中的,他编《新化报》时认识的。我以前不认识她,但在报上看过她的文章。我们便去访问罗瑞花,到她家时,她正重感冒在打吊针,对我们的到来是意外加惊喜。文学人都有一种对文学的执着信仰,她还是坚持着和我们聊了一会儿文学。从罗瑞花家中出来时,已是夜色较浓了,打球玩耍的学生都回教室了。操场上空荡荡的,天上的星星也开始眨眼晴。&br&(4月21 日晨)返回县城。&br&(待续)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61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1088帖子精华9UID95605
二级网友, 积分 1088, 距离下一级还需 412 积分
威望0 魅力256 红网币5101 注册时间
re:走遍新化日记(之四:再走水车镇)伍弱...
走遍新化日记(之四:再走水车镇)&br&伍弱文&br&&br&(5月23日)急促的雨滴,洒在水车镇的窄窄的水泥街面上,溅起雾一样的小水花,我和彭共、袁明珊、罗慧琴、陈小平、王四梅,撑着伞,往水车镇政府办公室走去。&br&我们到办公室不一会儿,水车镇宣传委员罗崇益、副镇长吴永峰也来了,我们边喝茶边商定了这次采访的日程安排。&br&&br&(5月24日上午,晴)傩面具的来历&br&&br&采访对象:邹竹轩& &性别:男&br&年龄:73岁& &住址:新化县水车镇水车村&br&&br&七百多年前,田凼院罗大伯家修建一个祭堂,请来了两个木匠师傅做工,罗大妈心地善良,古道热肠,木匠师傅在修祭堂时,受到罗大妈的热情款待。&br&人心都是肉长的,两个木匠见罗大妈茶饭周到,待客热情,思谋着报答他的恩惠,因此,工余时,两个木匠师傅用水筒树雕了一对狮子面具和一个小狮子面具,并传授罗大伯一套七十二课的傩舞功课。&br&狮子面具做工精细,形象夸张,颇似人形。雄狮面具的眉毛弯一些,雌狮面具的眉毛直一些,小狮面具形状小一些。&br&祖传七十二课傩戏,传到我时只有36课了,主要是表演两只狮子拱被、打扮、洗脸、捉仙(调情)、交配、怀孕、生子、舔子、再打扮的过程。&br&傩头狮子舞,一般在辟邪和上元节表演。我带着傩舞班子到新化、隆回等地表演过,这是一种很受群众欢迎的带有宗教色彩的民间舞蹈。&br&&br&(采访完毕时,罗慧琴跟邹竹轩老人学了一些傩戏的表演动作,她想把民间傩戏搬上舞台。这时,刘正明、李祥符也赶来了。)&br&&br&(5月24日下午)楼下村&br&&br&汽车在泥泞的公路上巅簸着,江南小雨,田畴板屋,一一在车窗前掠过,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楼下村,这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村民自给自足,保留着古老的民风民俗,一条小溪从村中汩汩淌过,村后山高坡陡,梯田如楼层。&br&这个只有1000多人的小山村,却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村民崇尚读书,尊重知识。在村口,罗伏波老人给我们细数村里的人才:历史上出过一个举人,出过一个国会议员,出过两个将军,抗美援朝时,出过一个班的志愿军,至今尚有三个志愿军士兵在人世。&br&罗伏波老人还讲了一个有趣的传说,清代,北山有个清静庵,庵左有一个和尚庙。清代名士游智开到楼下村拜望启蒙老师好先生,他闲暇时上清静庵,触景生情,便出了一联诘问:“左和尚,右尼姑,清静何为清静?”这时,清静庵一位尼姑出联反讥:“前罗汉,后观音,修行各自修行。”游智开瞠目结舌,悻悻离去。连游智开这样的名士尚觉自惭,半勺子水的文人更不敢在此撒野了。&br&村民越聚越多,我们惊奇地发现:楼下村算是一个山歌村了,随便找上一个村民,都能哼上几首山歌,我们重点采访记录了罗伏波、罗威名(八十三岁,原黄埔军校第二十二期学生)、罗崇健等几位老人唱的山歌。王四梅还赶忙把录音机打开,把他们的唱腔原汁原味地录了下来。&br&& && && && && && && && && & &br&&br&神樟&br&&br&录完山歌,罗伏波老人带我们去村后看那棵神奇的大樟树。&br&好大一棵树,它的枝桠向上伸展着,击碎了一次又一次的雷电,击碎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霜雨雪,它的稠枝弯曲过,折断过。它老了,象一只百岁老人沧桑的手,竖成了楼下村子民千年不倒的精神脊梁。&br&鸟儿在这里歌唱,因为这里是它们的天堂。&br&风儿在这里逗留,因为这是它们憩息的驿站。&br&人呢,那些顶礼膜拜它的人呢,那些采樵行乐的人呢,一茬一茬地在树下从哇哇坠地的蛮童长成耄耋老者,直至消失,在千年古樟面前是那么短暂。善良的人们相信偌大一棵树必有神灵佑护,许多的人把信仰寄托在红布上,挂在树梢上,大樟树被挂得红鲜鲜的。在罗伏波老人的那篇《祭神树》文里,还记载着许多神奇的传说呢。&br&&br&&br&(5月25日)烈士塔&br&&br&我们到锡溪村时,村主任奉健平已在山口等我们,见我们到来,遂一同往山上走去。&br&沙土山路,踩上去很松软,路边坎下,零星地点缀着一些人工的土洞,洞壁光滑,有个把人深,奉主任说:是村民冬天贮藏红薯种用的。&br&到一小亭,天地开阔,阳光浓烈。再往上一点的小山头上,就是巍峨的烈士塔了。&br&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新化奉家村(今锡溪村)农民运动领袖邹序农和湘中地下党领导人邹新藻被反革命杀害。当地人为了纪念两位烈士,建成了该塔。塔高17米,四周是石台,面积204平方米,塔后一平地上,是两位烈士的土墓。&br&正是千百万邹序农、邹新藻一样的革命先烈的生命,才换来了今天的太平盛世,他们是我们今天幸福的缔造者。&br&仰望石塔,追怀先烈。我悄悄地托一只蝴 蝶送上我的祭奠,送上我的祈祷!&br&&br&(5月25日上午)躲抓壮丁的老人&br&&br&采访对象:谭福林& &年龄:92&br&住址:新化县水车镇锡溪村&br&&br&我是水车镇长石村人,民国二十六年(1947年)国民党疯狂抓壮丁,扰得四乡不宁。那时,我家兄弟三人,老三尚幼,老二被国民党抓壮丁抓走了,至今下落不明,可能早已被打死了。我是老大,&br&一次也被国民党兵抓走,在押送途中,我侥幸逃脱,连夜跑到家中,带着老婆和四岁的女儿逃跑,用竹箩一头挑着女儿,一头挑着破棉絮、锅子、锄头等物,逃了六十多里山路,逃到了溆浦县和新化县交界的深山老林里,选择一处山岩浅洞扎个茅棚住了下来。从此,过上了十三年的孤门独户的山里野人生活。&br&起初我逃到山上,住岩屋,后来用树木茅草支起了一个大茅棚,算是家了。到山里后我们放火烧山岗,挖茅岗荒土,在开的山土上种苞谷。那时,特别烦人的是,山上的野猪多,野猪喜欢啃苞谷,我们种在茅棚附近的地里的苞谷经常有野猪来吃,我们用敲竹梆子的方法吓走它们,最多一次有七只野猪到我们的苞谷地里。由于野猪的祸害,因此,苞谷产量很低,我们的主要粮食是蕨粑,我们夫妻两个一天可挖十来斤蕨根,把蕨根捶烂、沉淀淀、放点盐,就做成了蕨粑,那时,盐很少,一家三口一年才吃四两盐。烧火用火石和纸墨纸打火。在山上经常吃蕨粑,不习惯吃肉了,吃了肉后,口渴,没力。一年能吃两斤肉,中秋节和过年(春节)屠户各送一斤肉上山来,赊给我们,一斗两升苞谷换一斤肉,屠户次年来取苞谷。&br&我们劳动时,一般带上女儿,她就在一边一个人玩耍,她九岁时下山读了一年书,跑通学,她读一年书要二担二斗苞谷(110公斤),因路太远,费用太多,读了一年就没让她读了。现在女儿也有七十多岁了。&br&起初上山时,我们喂了5只鸡,都被野兽叨走了,后来,就没喂鸡了。在山上,我还看到过一只大老虎,很吓人的,当时我一动也不敢动,老虎没发现我。要不,可能被他咬死了。&br&1960年,在搞大集体时,新化水车石丰村有人去溆浦县的野山里造林,发现了我们的孤茅棚,知道我们是新化的,就把我们从山上接下来,当时把我们落户到锡溪石丰村。&br&&br&(谭福林两口子爽朗乐观,当我们问他们当年在山上苦不苦时,他们说:“苦是苦,但是没办法的,是躲壮丁的。”现在,他们简单的住室里面挂满了柴火腊肉,生活好起来了。他们的女儿女婿都已有七十多岁,孙儿满堂。在他们的人生暮年,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他们很满足。)&br&&br&(5月25 日下午)乡村母亲&br&在锡溪小学背后,有一个小村落,其中一幢大木楼格外显眼,楼分三层堂,二层天井,虽已陈旧,但仍不失初建成时的堂皇气派。&br&走进木楼,古典雅致,精花木雕饰。天井铺石上的龙、荷花、狮子等图案栩栩如生。长满绿苔的井壁 ,记载着历史的沧桑。&br&攀上二楼,凭窗远望,可看见锡溪河的轻盈,可看见染绿的田园,可享受五月的微风。远山青青,流水脉脉,洋溢着醉人的江南村味儿。现在,木楼里住了几户人家,过着宁静朴实的生活。&br&据院落中一位老太娘介绍说:古时候,有一位母亲独自抚育着六个儿子,生活十分艰难,一次,母亲上锡溪山砍柴,捡回了一条黄泥蛇,从此,时来运转,种粮粮丰收,养猪猪不生病。母亲起早贪黑劳作,渐渐地把孩子们带大了,母亲对孩子们管教非常严厉。教育他们勤劳为本,长大后的六兄弟果然个个勤劳,柴成垛,粮满仓,攒下了一份家业,建造了这座煌煌的大木楼。&br&听完老大娘的话,我不禁对这位抚养六兄弟勤劳一生的母亲肃然起敬,她,一位朴素的乡村母亲,用一生的行动传授着“勤劳才是兴家之本”的道理。&br&&br&(5月二十五日晚)&br&我和彭共、刘正明、李祥符、袁明珊、陈小平来到七中,给湘灵文学社社员讲课。&br&湘灵文学社有社员200多人,社员们佩着胸徽,活泼轻盈。七中的学风相当好,语文组的老师也都来听课了,我们很感动。在多媒体教室里,看着静静聆听讲课的社员,看着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我看到了希望。&br&这次讲课跟上次在圳上讲的内容大致一样,这次,刘正明主任也上台做了精彩的讲话。&br&讲课结束后,社员们纷纷举着笔记本要我们签名,这种影迷追捧明星的境况,我们还是第一次碰到,我们和明星不同的是,我们的讲课不带任何功利色彩,是“义演”,我们愉快地给孩子们签上我们的名字。有几个社员要我留名座右铭给他们,我想了一下,挥笔写下了:“追求卓越人生”。&br&夜色苍茫中,我们离开七中时,我祝愿这些活泼的学员:活出自已的精彩,追求卓越的人生!&br&&br&(5月26日)返回。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61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1088帖子精华9UID95605
二级网友, 积分 1088, 距离下一级还需 412 积分
威望0 魅力256 红网币5101 注册时间
re:走遍新化日记(之三:圳上镇)伍弱文...
走遍新化日记(之三:圳上镇)&br&伍弱文&br&早晨7点我们从大熊山出发,8点多到了圳上镇,镇党委书记龚朝晖当即派吴副书记、龚宣委、圳上管区龚副书记参加我们的民间文学搜集工作。&br&&br&圳上镇是新化的三个半盆地中的一个,圳上河多,圳水河、江下河、董溪河成川字型从东向西穿过全境。圳上是将军之乡,国民党黄埔军校代校长方鼎英、北京卫戍部队原副司令员陈正湘将军、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罗盛教,是圳上镇的骄傲。&br&&br&&br&(5月10日上午)陈正湘将军回乡趣闻&br&采访者:予友益& &&&年龄:75& & 性别:男& &职务:原圳上区委委员、原圳上公社书记 &br&住址:圳上镇政府附近&br&&br&(陈正湘是中华名将,在抗日战争中指挥部队击毙日本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他14岁那年因丢了地主家的一条牛,从他婶婶那里借了4个铜板,出了乡关,在61岁时才返回故乡,也是他的最后一次返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陈正湘回乡是个什么样子呢?为此,我和袁明珊、圳上管区副书记龚臻华到居住在离圳上镇政府不远的予友益老人家进行了采访。)&br&&br&1973年,陈正湘回到圳上,当时县里安排他第一个接见我,第二个接见叶任区委书记的周仪勋(现已故),第三个接见小时候和陈正湘一起放牛的陈荣贵。那时正是插田的季节,我跟他吃了两顿饭,到附近跑了一趟。&br&陈正湘来到圳上时,他精神蛮好,个子一米六七左右,穿着普通的胶底布鞋,穿着普通的解放军衣服,衣服比较旧,洗得有些发白了,整个人看上去很朴素很朴素的。他说要我们当地政府把他老家的房子处理一下,他不要房子了。我当时就说安排一个白溪姓姜的移民户到他老房子里面去住,他连说:“行,行!”&br&接着他要去外面走走,要我带路。走到河边时,有一个人在喊“正湘叔正湘叔!”他应了几声“哦哦”并点头,那人走后,陈正湘说:“他家过去是赌博的!”&br&当他看到山上光秃秃时,他说山坡上要多多种树。到了郑大泉家,再到桥上,转回来,回到区公所喝茶,他吸的是大前门烟,桌子上放了些火柴。&br&当时的区公所设在方鼎英故居里面,我们安排他住周仪勋的房子,陈正湘走进去后,警卫员把门关起来,陈正湘说:“到家乡了,保险的,不要关门!”警卫员又把门打开。吃中饭时,当时吃的是鸡、鱼、蔬菜,比那时农村群众生活要好一些。陈正湘喝的是豹骨酒,他自已带来的,他能喝5两,比较厉害。席间,他问:“家乡的甲酒有没有?有没有酸腌肉?”&br&下午,我们去找甲酒和酸腌肉,花了100元,这100元是陈正湘出的。晚饭时,我们把甲酒和酸腌肉放在饭桌上,他吃了,很满意。&br&他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清早就回去了。&br&&br&(5月10日下午)小桥.流水.古树.人家&br&龚臻华副书记带我们到十六中方祥祖老师家,方老师拿出一本《圳上志》初稿,我们大喜,我们要搜集的民间文学有许多在这里面。彭共和李祥符、龚臻华去复印,我和陈小平陪袁明珊去文教村看望他的老师方华元老人。&br&很快到了文教村,车过一小石桥,停下,走十几步,便到了方老师家。屋边。一棵千年大古树,当地人叫琼瑶树,树干要五个人才能合抱,枝繁叶茂。这是一棵母亲树,据方老师讲,从这棵树下走出去的人,在汉口街上已繁衍一条街的居民了。&br&袁明珊和陈小平在和方老师话家常,这当儿,我和刘正明去河边走走,圳水河清清亮亮地淌着,在初夏的晴和里显得柔媚多情。往右走几十步行,圳水河在这里二次改道,形成两个沙洲,右岸的沙洲上,杂木森森,刘正明说:“象《水浒》中的快活林!象极了!”&br&在毯子般平淡软和的草坪上坐坐,看流水,看田园,看平和中的村庄,偶尔,脱了鞋子,伸脚入河的清柔里,那份爽,就不用说了。&br&众鸟归林,鸣啾不止。在沙洲深处,我们看见了一位牧牛的老大爷,他蹲在一块石头上,吸着旱烟,牛在悠闲地吃草。&br&我在想:谁的幸福能胜过这晚牧的老大爷呢?&br&&br&&br&(5月12日上午)&br&我们在梅松酒楼二楼整理资料,方祥祖老师来了,他邀请我们去十六中给伏雁文学社讲文学课。时间定在第六、七节课。我们分了一下工,由彭共讲诗词,我讲散文和网络,袁明珊讲小说,李祥符讲演讲,刘正明讲梅山网。&br&&br&(5月12日下午)讲课&br&伏雁文学社120多名会员如期而至,讲课按计划进行着。&br&彭共讲诗词,以他的新近由《星星》诗刊出版社出版的专著《雾月亮》为课本,强调诗歌创作要真情流露,讲得入情入理。&br&袁明珊讲小说创作,这位新化小说界的顶梁柱,讲课别具一格,结合简单的图示,讲得生动有趣。&br&李祥符老师是演讲界的一位“老王子”,他讲演讲课,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幽默调侃,他表情丰富,博得阵阵掌声。&br&我讲的题目是《放飞你心灵的第一只蝴蝶》,我整理如下:&br&&br&放飞你心灵的第一只蝴蝶&br&&br&春天,诗意的春天, 因点缀蝴蝶的飞舞而生动,其实, 我们的生命里我们的心灵里面也是有一群蝴蝶的。&br&一个美好的感觉、一个兴奋的念头、一段温馨的思绪,亦或工作、生活、学习诸方面的压力、烦闷和不愉快,是你心灵的真实悸动,如果及时把这种感受记下来,它就生动,它就能飞,它是你心灵中的一只只蝴蝶。&br&大家读过《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宋朝范仲淹心中的蝴蝶,它飞翔了那么多年,仍然令人感动。大家也记得岳飞《满江红》中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警句,这普通的一句话,岳飞的一点普通的感受,使许多人勤奋起来。&br&再讲一下达摩的故事,达摩是印度的王子,他抛弃锦衣玉食,七十岁时来到中国,他为的是什么?是信仰!是一种对佛的献身精神!他拜访好佛的梁武帝,遭到冷遇,寺庙高僧不理解,他便一苇渡江北上,到少林寺后山山洞中面壁十年。达摩不是有神经病,他是在做广告,他是在积累与中土佛教融合的知识,是在为与中土文化结合摸索,最后他终于成功了,他活了一百五十岁,成了佛教禅宗的始祖。文学,同样需要这种献身精神。与达摩比起来,年轻人没有不勤奋起来的理由。与达摩相比,许多四、五十岁的人就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而自已却懒惰起来,还振振有词,这是一种庸碌的恶习。&br&你有一百个理由拿起你的笔,记下你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妙的感受, 记下你每一个心灵的悸动,于是, 心血凝聚的蝴蝶,从你的内心翩跹出来,展出在世人面前, 展示在阳光面前。&br&谁也不希望自已生命的春天单调枯燥,是吧?文学不是面包,但文学可以提升你的人格魅力,可以丰富你的人生,可以充实你的心灵。当然,生活的路千条万条,不需要也不可能在座的每一位都成为作家,写点文字,也不一定要为成为作家而写。只要你用心,只要你坚持,记录生活的生动,记录每一次的欢笑,为你的美丽和青春定格,几十年后,你会发现,这是一笔财富,一笔用金钱买不到的财富。&br&我听说过,在墨西哥的新火山地区的山林,秋天都有被誉为“彩蝶王”的橙褐色美洲大蝴蝶飞来过冬,漫山遍野,橙得十分耀目,十分动人,让人惊叹,要知道这些彩蝶王是从数万里远的北方加拿大一路飞过来的。文学创作者正如这些彩蝶王,活着的同时,美丽了人们的视野和心灵。你的第一篇满意的作品,就是心灵的第一只蝴蝶!你可以想象,你的文学作品越多,你放飞的蝴蝶越多,在你的身边翩跹,在你的身边环舞,你会幸福,你会陶醉,因为这是你放飞的蝴蝶。&br&同学们,生活是美好的,但生活中没有旁观者,放飞你心灵的第一只蝴蝶吧!&br&&br&&br&(5月13日早晨)穿越资水烟雨,返回县城。&br&(待续)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61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1088帖子精华9UID95605
二级网友, 积分 1088, 距离下一级还需 412 积分
威望0 魅力256 红网币5101 注册时间
re:走遍新化日记(之二:大熊山林场)...
走遍新化日记(之二:大熊山林场)&br&&br&伍弱文&br&&br&大熊山,在新化县西北边陲,是蚩尤故里,黄帝登临过,现存有大片原始次森林,主峰九龙池高1622米,是湘中第一高峰,现已开辟为国家森林公园。日下午5点,彭共、刘正明、李祥符、袁明珊和我,坐陈小平主任开的文化局的小车,到达了大熊山。&br&&br&(5月8日傍晚)中心词:大熊山养蜂女人&br&场部安排我们住在公园门口右边的小客栈上,我们在场部吃了晚饭后,往小客栈走去,客栈的一楼,有一个售蜂产品的店铺,我们走过去一看,蜂产品还蛮多呢:瓶装的蜂蜜、整块的蜂蜡、彩色的花粉、还有蜂王浆、蜂胶。&br&店铺老板叫龚四南,是个小巧秀丽的山里女人,二十多岁的样子,一脸的微笑。从她口中得知,她与她丈夫张志雄办了一家大熊山最大的养蜂场,已有四万多蜂箱,每箱蜂有一万多只蜜蜂。目前她的蜜蜂主要放在大熊山的万家坨、熊山工区等地。大熊山花少的季节,就把蜜蜂运到外地去,让蜜蜂跟着花开的地方跑。她说:“更多的时候,我是把店铺托人看管, 和丈夫一起去放蜂。”谈到蜜蜂,龚四兰脸上神采飞扬,她说:她父亲是圳上南山的一个养蜂人,养蜂是一项祖传的技艺,现在她娘家也有400箱蜂,她丈夫原来也是跟她父亲养蜂的,她结婚的时候,父亲还送20箱蜂做为嫁妆呢。&br&边说着,龚四兰边给我们每人冲一杯蜂蜜,我接过来一喝,甜中带香,果然是正宗蜂蜜。原来,她家的蜂,春夏采野花、油菜花、草籽花,秋冬采荆芥花、尖刺花、五味子花、野菊花和其它野花,她的蜂酿出了上等的蜂蜜,一直是供不应求。&br&她还给我们讲了许多蜜蜂和蜂产品的知识,她的蜂产品已经注册了“大熊山”牌的商标,她说在适当的时候她要扩大规模,要到县城开一家蜂产品分店,还要置一台电脑,在网上推销她的蜂产品。谈到对未来的设想,她甜甜的笑了。&br&我们离开大熊山的那天,没看见龚四兰在店铺里,邻居在帮她看店,邻居说:“四兰跟她男人去山里面放蜂去了!”&br&龚四兰,这个热爱生活的山里女人,但愿她能按着她的生活规划,活出自已的精彩!&br&&br&(5月9日晨)蚩尤故里&br&早晨醒来,透过窗户,赫然看见贴着“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绛红色巨大树雕状门楼,站在门楼上的短尾熊,正仰头咆哮着,似乎想走出这个群山横亘的小山谷。&br&我没料到,这个小小的山谷,竟然藏着一个世界级的大谜底!蚩尤,这个新石器时代南方各民族的远祖,号称战神,他额长双角,身着虎皮,有着剽悍强壮的身躯,力大无穷,会使毒雾和妖术。涿鹿之战中,被黄帝杀死,做为战败者的蚩尤,其出生地和事迹自然为时势所不容,他的后人自然也不敢张扬,当时没有文字记载,随着时间推移,其出生地后来竟成了一个千古之谜。近年来,一些研究者惊奇地发现,大熊山一带,做为主要民间文化传承的巫道师公舞着蚩尤木雕像,画着蚩尤的符咒,当地师公都有口传身授的蚩尤战黄帝的传说故事。更为惊奇的是,在大熊山这个小山谷里面,发现了刻有“蚩尤屋场”字样的石碑。我想,如果“蚩尤屋场”不是“蚩尤巫猖(类似关帝庙)”音误的话,这里必是蚩尤的出生地。屋场里边有个春熙坳,传说春熙是蚩尤的妻子。那么, 这座山,曾经荫庇养育了一个新石器时代南方最大部落的首领,这座山,曾是蚩尤载歌载舞的家园。&br&时间的流逝是无情的,这么长的时间,一个部落的消亡,如同一只鸟的死亡,如同一片树叶的凋落,无法找到踪迹。留下的都是些传说、神秘、猜想。太遥远太遥远了,我们无法倾听历史的回声。也许,不经意间,我睡在了一部湮灭了几千年的历史书上,在这本书上,我依稀看见了:蚩尤,我遥远的祖父;春熙,我遥远的祖母。&br&&br&(5 月9日上午)中心词:美丽锡溪河&br&出了场部,就是锡溪河了。&br&这里河多,桥多,有点象江南水乡周庄。原来,这里是锡溪、龙头沟、白毛冲三条小河交江汇之处,小河弯弯曲曲,形成百步必有三石桥的奇观。&br&初夏,这个小盆地里,油菜籽正成熟变黄了,有的还倒伏在田间。水稻秧苗嫩嫩的绿绿的,在微风中轻轻颤动。燕子在空中追逐,蝴蝶在路边翻飞。刚翻耕过的垄田,泥土气息很浓。这里住了八百多人,绿色基调的山谷中,木楼古香古色,很显眼的。我们在木楼屋檐下与村民闲聊,据村民讲,这个谷地传说 是 蚩尤 建寨的地方,是块风水宝地,这里,人不发瘟,牛不发灾,田里蚂蝗不吃人血,山里洪水不淹庄稼。还了解到,这个弹丸之地,历史上出过几个武举人,颇有蚩尤神力盖世的遗风。在这里,还听到了纺纱松的传说,袁明珊适时地把纺纱松的故事记下来了。&br&我们沿着锡溪河到了村外,有微风吹来,风里飘浮一种轻松的韵味。河边,矗立着十多棵参天大古树,有松树,有枫树,有杂树。来到一石拱桥上,彭共、刘正明、李祥符听袁明珊在讲一个故事,我趁机下到河边,洗了洗手,河水清亮清亮的,有种温润凉爽的感觉,哗哗 地流过不停,河水的叮咚揉碎了天上的流云,揉碎了两岸高山的翠绿幽深。河边悠闲嚼草的羊儿,全然不理会我们的到来。&br&我想,在这里建一个度假村,肯定有市场,对于都市人来讲,需要这种舒缓宁静的意境来驱逐心灵的疲劳。&br&&br&(5月9日下午)中心词:抗美援朝老兵&br&采访对象:陈青山& &性别:男& &年龄:89岁& &住址:大熊山林场场部边&br&在锡溪河边,一幢四扇的红砖房子,是陈青山一家人的居所。老人的儿子在外打工。儿媳下地做农活没回来,孙子上学去了,只有他的老伴在家里。我在厅堂中找了一条小木凳坐下,他给我忙倒上一碗茶。我跟着他的记忆,回到了当年那场惨烈的战争。&br&“我1952年10月参军,属志愿军115师345团1营3连,入伍后,我跟着部队从鸭绿江边走路,连续三十个晚上的急行军,到了三八线,第二天早晨接岗,接守朝鲜女兵的土洞子。那时,我们每个排发一枝枪,每个战士发一把二尺来长的洋镐和一个急救包。我们当时的口号是:保护北朝鲜,保护金日成!&br&“当时,我们都守在土洞里,一般半个班守一个土洞子,是人工挖的土洞,炸塌了再挖。那时老百姓住的都是土洞,没有几间房屋了,房屋都被美军炸平了。一个洞子有半个多人高,在里面不能站,只能弯着腰走,一般是在里面坐着。我和战友们在土洞里面呆了九个月,以致后来我患有风湿病。土洞外边是交通壕,是临时挖的,壕外边是临时栽的掩护树。要上厕所的话,厕所在半里多外的一个土洞里,上厕所时必须有三个人去,一个人拉屎拉尿,另两个人站岗,防止美军偷袭。取水是夜晚从1里多远的水沟中去取,一个镔铁桶,一个人扛着,另一个人用绳子往上拉,美军有探照灯的,要趁探照灯移走的时候才能动。对面是美军阵地。我们部队也每天用望远境观察对方。&br&“我们当时每月发7毛钱的军饷,相当于能买两包大生产烟,那时部队也有军人合作社,合作社设在一个土洞里,要去那里买东西的话,来回要一个晚上,白天一般不去的,怕露了目标。&br&“有一次,我们七个人守在洞子里,用报纸铺着坐在地上,我们正在包饺子吃,忽然,一发美军炮弹打来,炸塌了洞,当即死了五个,我是一个幸存者,另一个是四川的雷谢福,他受了伤,我给他做人工呼吸,喝出了十三口血,他才活过来。&br&“我先后参加了四次战斗。第一次是打101高地,部队派三个连去夺回一架卡秋莎火炮,火炮夺回来了,三个连的弟兄也死得差不多了,我当时左脚负了伤,鲜血直流,我匆忙包扎了一下。后退时,背着一个断了腿的战友跑了1里多路,还不觉得疼痛。(笑)这次战斗打了两天两晚。第二次战斗是我们一个排攻打小毛山,打了一天一晚,占领了小毛山。第四次是老坨山战斗,攻打美军碉堡时,我和另一个战友摸上去,把站岗的美军士兵捉了,用绳子捆起来,用湿毛巾由堵塞嘴巴,还缴获了一支步枪。其他战友马上扔手榴弹进去,把里面的睡在鸭绒被里敌人炸死了。”&br&讲完后,老人兴奋地唱起了军歌。他竟能完整地唱出来,可见这首歌,刻入了他生命的印迹中,刻入他灵魂深处里了。抗美援朝的日子,是老人生命中最艰苦的日子,也是他最自豪的日子,提起这段日子,老人仿佛年轻了许多,笑逐颜开,神采飞扬。&br&&br&采访结束后,青山老人的老伴,从灶灰中抖抖擞擞掏出两个叶子粑,啪啪地扑打了一下灰尘,递一个给我,热情地要我吃一个,已是下午四点来钟了,两位老人还没吃中饭,我说:“给他老人家,我刚吃了中饭。”她说:“他经得住饿的,还是你吃了,莫嫌弃呢!”山里人的生活还比较贫困,这两个叶子粑,是他们的中饭,我是绝对不能吃的了。老太婆朴素诚恳的举动,真让我感动,这是一份难得的山里人的真诚!&br&&br&(5月9日晚)&br&傍晚,到场部办公室打印我们刚整理出来的一些民间传说,打印完后,我们跟林场办公室的人说,我们原计划在大熊山呆四天的,何文明书记说9号派一个干部给我们当向导的,但9日一直没人来,没有向导,我们象无头的苍蝇,只好乱转了一天。因时间紧,我们不能耽搁太久,我们决定第二天转赴圳上镇。&br&(待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艺术签名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