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经典 pdf要读经典作品

《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教案
《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教案
1.了解什么是经典;
2.知道如何去阅读经典;
3.引导学生爱读经典,形成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尊敬态度。
阅读法、讨论法
多媒体课件
由“四大名著”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卡尔维诺。
卡尔维诺,意大利新闻工作者,短篇小说家,作家,他的奇特和充满想象的寓言作品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意大利小说家之一。
2.学生畅谈“何谓经典”。
3.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4.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课文深入解答了有关经典的各种问题,既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认识经典,也能够引导我们从细节上体味经典。
三、合作探究
1.作者看来,为什么要读经典?
明确:作者在十四个定义中论述了什么是经典作品,经典作品与读者阅读的关系、经典作品与“你的”(每个个体)阅读的关系、经典作品与其他文本的关系、经典作品与现在的关系。
(1)前九条定义都是围绕经典作品与读者阅读之间的关系进行确定的。前三条是说,经典作品能够让人们反复重读,并且它也的确值得人们反复重读,因为无论对于读过它的人还是没读过它的人,它都是一种宝贵的经验,而且只要人们读过它,它就一定会对读过它的人们产生深刻影响(或者启发了人们的想象力或者化入了人们的知识结构之中),尽管这种影响常常因为成为人们的无意识而察觉不到。第四到第七条是说,经典作品一定是意蕴无穷的书,没有人能够把它完全读透,它也因此让人们常读常新;同时,经典作品也一定是包含着一个民族或者一种文化共同根性的书,它的文化意蕴让每一个在同一种文化中生长的读者都能够从中感受到共通的东西,因此即使有些人是初读它,也感觉好像是在重温以前读过的书。第八条、第九条则是说,阅读经典就是要直接阅读原著,不能依靠任何第二手资料了解经典,因为“任何一本讨论另一本书的书,所说都永远比不上被讨论的书”,即使你周围有再多的所谓批评、导读和说教,它们无论如何也不能代替你自己对经典的直接阅读;而且,如果你只听从这些批评和说教而不去自己阅读,你离经典就会越来越远。
(2)第十条、十一条讲的是经典与读者个体建立起来的个人关系。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典,而只有在非功利性的自由阅读状态中(只是出于喜爱,而不是出于师长等外力的要求或者出于完成任务、履行职责、尊敬经典、取得成绩、满足虚荣心等功利目的),个人才会拥有“自己的经典”。同时,如果你找到了“自己的经典”,这部经典就可能成为你的全部,从而深深地影响你的精神和思想,甚至改变你的一切,你因为对它的阅读而找到并确立了自己。
(3)第十二条则是在谈论经典与其他经典的关系: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在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发展中,每一部经典作品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不可替代也不可重复,都具有自己的独特的意义、价值和地位,它们共同形成了这一文化的特征。
(4)第十三条、十四条探讨了经典与现在的关系:对于现在来说,经典是不可或缺的,现在的人们必须要阅读经典;同时,不管人们认识没认识到,也不管人们读不读经典,更不管是否与现在相适合,经典都作为一种现在的背景存在着,并影响着现在的发展。而事实上,更多现在的人们也确实对阅读经典持不理解的态度,但是阅读经典对现在的人们来说仍然是必要的甚至是必须的,至少,“读经典作品总比不读好”。
2.作者告诉我们怎样阅读经典了吗?
明确:作者在回答“为什么要读经典”的同时,也告诉了我们怎样阅读经典。
(经典需要反复重读;读经典作品应该抱着非功利的阅读态度;读经典作品一定要直接阅读原著,而不是依靠第二手资料来了解经典,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文学批评;越是身处现在,越要重视对经典的阅读等等。)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关于如何阅读经典,你还有什么想法?
4.学生自由交流阅读经典作品的感受。
结合课文,思考自己在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把它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
为什么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卡尔维诺作品:为什么读经典-(意)伊塔洛?卡尔维诺-文学-文轩网
定  价 : ¥25.00
文 轩 价 : ¥20.50 (8.2折)
配 送 至 : 中国四川省成都市
中国 四川省 成都市 请选择
作  者 :
(意)伊塔洛?卡尔维诺
所属分类 :
促销活动 : 阅读陪你放暑价.全场单笔满260减30,满66减5,畅销书低至5折!(电子书、百货除外)
购买数量 :
件 此商品已售出0本
服  务 : 由"文轩网"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20.50 (8.2折)
作 者:(意)伊塔洛?卡尔维诺 出版社: 出版时间: 开 本:32开 页 数:无 印刷时间: 字 数:无 装 帧:平装 语  种:无 版 次:无 印 次:无 I S B N:3
重磅推荐 文艺小说 少儿童书 经管励志 居家生活 科技考试
¥29.90¥49.80
¥26.30¥39.80
¥17.40¥26.80
¥302.50¥398.00
¥14.90¥28.80
¥45.50¥59.80
¥29.40¥42.00
¥24.50¥49.80
¥24.80¥36.00
¥24.80¥36.00
¥191.90¥295.20
¥23.50¥36.80
¥17.00¥25.00
¥18.30¥32.80
¥19.90¥36.80
¥21.40¥35.00
¥19.00¥36.00
¥20.50¥29.80
¥17.60¥25.00
¥23.80¥35.00
¥23.90¥39.80
¥25.50¥39.50
¥26.80¥39.50
¥23.40¥35.00
¥29.60¥39.00
¥46.80¥72.00
¥14.20¥20.90
¥25.90¥36.00
¥11.60¥22.00
¥13.60¥20.90
¥5.90¥10.00
¥12.50¥18.00
¥17.00¥29.00
¥14.80¥25.00
¥193.80¥285.00
¥61.10¥91.20
¥33.10¥48.00
¥23.80¥35.00
¥26.20¥38.00
¥29.40¥49.00
¥22.20¥39.80
¥48.40¥69.00
¥23.00¥34.80
¥85.00¥100.00
¥22.50¥39.80
¥23.80¥39.00
¥22.20¥39.80
¥26.20¥42.00
¥16.50¥28.00
¥16.50¥28.00
¥26.50¥39.80
¥29.40¥49.80
¥23.50¥39.90
¥24.20¥39.00
¥24.80¥36.00
¥68.40¥99.00
¥24.70¥39.80
¥21.00¥35.00
¥67.60¥98.00
¥22.80¥35.00
¥221.40¥246.00
¥222.30¥247.00
¥219.60¥244.00
¥225.00¥250.00
¥28.10¥38.00
¥26.60¥36.00
¥145.80¥162.00
¥147.60¥164.00
¥148.50¥165.00
¥146.70¥163.00
¥327.20¥385.00
¥344.40¥405.00
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象是在重温的书。这是关于三十一位经典作家,最好的入门书……卡尔维诺向我们开放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的秘密书架,取下书本,朗读精选的段落,注视着我们的惊讶…… 卡尔诺的追求是:用心写作诉诸情感,用脑写作发挥想像。对于我曾有番想法:想像本身已经足以给人类提供永恒的价值取向,而并不在乎这一想像的意义何在,它本身就是独立的存在,已经具有终极意义。卡尔维诺讲“必须承认它是一种少数人的倾向”;据我看在此倾向上真正达到“以精神秩序战胜世纪的混乱”程度的,恐怕只有博尔赫斯与卡尔维诺两人。 (止庵) ——中华读书报
隐藏全部&& 《为什么读经典》的第一版由埃斯特尔?卡尔维诺编辑,在蒙达多里出版社的“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书”丛书中出版。除了给予这本书以书名的那篇文章,这个在作者死后出版的文集包括了三十五篇绝大多数是上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的文章(只有四篇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两篇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谈论了那些在不同程度上并由于各种不同原因而对卡尔维诺有重要意义,或是激起他的钦佩的作家?从荷马到格诺。
隐藏全部&& 伊塔洛·卡尔维诺介绍: 关于生平·卡尔维诺写到:“我仍然属于和克罗齐一样的人,认为一个作者,只有作品有价值。因此我不提供传记资料。我会告诉你你想知道的东西 但我从来不会告诉你真实。” 生于古巴,13在滨海别墅猝然离世,而与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父母都是热带植物学家,“我的家庭中只有科学研究是受尊重的。我是败类,是家里唯一从事文学的人。” 少年时光里写满书本、漫画、电影。他梦想成为戏剧家高中毕业后却进入大学农艺系,随后从文学院毕业。 1947年出版他的第一部小说《通向蜘蛛巢的小径》,从此致力于开发小说叙述艺术的无限可能。 曾隐居巴黎15年,与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格诺等人交往密切。 1985年夏天准备哈佛讲学时患病。主刀医生表示自己未曾见过任何大脑构造像卡尔维诺的那般复杂精致。
隐藏全部&& 为什么读经典《奥德赛》里的多个奥德赛色诺芬的《长征记》奥维德与宇宙亲近性天空、人、大象纳扎米的七公主《白骑士》《疯狂的奥兰多》的结构阿里奥斯托八行诗举隅杰罗拉莫?卡尔达诺伽利略的自然之书西拉诺在月球《鲁滨孙漂流记》:商业品德的日志《老实人》,或关于叙述速度狄德罗:《宿命论者雅克》吉安马利亚?奥尔特斯司汤达:知识作为尘云给《帕尔马修道院》新读者的指南巴尔扎克:城市作为小说狄更斯:《我们相互的朋友》福楼拜的《三个故事》托尔斯泰:《两个骠骑兵》马克?吐温:《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亨利?詹姆斯:《黛西?米勒》史蒂文森:《沙丘上的凉亭》康拉德的船长帕斯捷尔纳克与革命世界是一颗朝鲜蓟加达:《梅鲁拉纳大街上的惨案》蒙塔莱:《也许有一天清晨》蒙塔莱的悬崖海明威与我们弗朗索瓦?蓬热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格诺的哲学帕韦泽与人祭
隐藏全部&&
好评 中评 差评 天猫评论
文轩网作为纸质出版物网络销售平台,所售图书均为全新正版,请放心购买。
文轩网图书/音像单笔订单满48元免运费(内蒙古、青海、海南、新疆、西藏、宁夏及海外地区除外)。未满48元全国运费5元/单。
与文轩网合作的物流公司有:申通/圆通/CCES/港中能达/邮政经济快递/邮政平邮等。(发货系统自动匹配,暂时无法指定快递)
没有解决您的问题?
暂无提问,您可以咨询我们,我们会在一个工作日内响应~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
卡尔维诺是个卓越的说故事者,犬儒式的哲学家,淘气的文学捣蛋鬼,他不满足于照相一般的写实主义,致力于开发小说叙述艺术的无限可能。$$这位公认的幻想大师曾在一次电视访问中表示:“唯有一些平淡而坚实的东西可以让创造诞生:幻想有如果酱,你必须把它涂在一片坚实的面包上;否则,它终究会像果酱一样,不成形状,你无法从中创造出任何东西。”对于传授阅读技艺,他同样有话要说$$让我们先提出一些定义。$$一、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至少对那些被视为“博学”的人是如此;它不适用于年轻人,因为他们处于这样一种年龄:他们接触世界和接触成为世界的一部分的经典作品之所以重要,恰恰是因为这是他们的最初接触。$$代表反复的“重”,放在动词“读”之前,对某些耻于承认未读过某部名著的人来说,可能代表着一种小小的虚伪。为了让他们放心,只要指出这点就够了,也即无论一个人在性格形成期阅读多么广泛,总还会有众多的重要作品未...&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日晚18点30分,由青春文学创作中心主办的“文学进校园”系列活动之“为什么要读经典——赵志明、李黎、育邦三人谈”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艺术中心一楼报告厅成功举行。南师附中学生济济一堂,认真聆听了三位主讲人就“经典阅读”问题进行的座谈,并踊跃发言,与主讲人形成良好互动。许多距离高考还有22天的高三学生也参加了这场活动,提问积极且质量颇高。南师附中语文教研组的张小兵、刘少青、周春梅等老师也参加了活动,并给与许多支持。三位主讲人恰好都是南京师范大学校友,他们首先回忆了自己在大学时代与经典作品的缘分。第12届华语传媒文学大奖新人奖获得者赵志明的回忆最为生动。他说自己在高中时读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苦于无人分享阅读时的兴奋,感到孤独不已。进入大学后突然发现了许多同道,欣喜若狂,得以常常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进一步扩大阅读、扩大视野,还锻炼了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最终促使自己创作力的提升,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关于“什么是...&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经典阅读的意义,本不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的问题。但因为当今市场经济横行,偏执的物质追求,不断收窄人的精神空间,加以资讯的泛滥和网络的挤占,遂使其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认知。尤其近几年,多种调查显示,国人的阅读率连续走低,从成人到孩子,许多人一年5本书都读不到,更不要说读经典了。有鉴于此,今天重提此话题就非常有必要。如果问人为什么不读书,回答常常是没时间、没精力。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类图书之外,成人读盗墓、穿越;孩子读图文、漫画却越来越多。去年图书零售市场的报告,虚构类书籍销售的前五名全为郭敬明与韩寒包揽,许多大学图书馆的名著出借率被排在百位之外。以图代书,做在线阅读,甚或以上脸书(Face-book)、刷微博代替阅读的也不在少数。雅斯贝尔斯曾感叹人们草草阅读,只知追求简短的、能快速获知又迅速遗忘的讯息,而不是能引起反思的东西,今天的情形就是如此。这种“浅阅读”风气的存在,凸显了整个社会浮躁肤浅的荒败景观。我们无意否认知识可以通过...&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编者按:为加强社科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学术功底扎实、学风严谨、创新能力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优秀青年社科学者,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推出了“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行动计划”,通过课题研究、研修辅导、学术交流、名师指点、成果推介等,搭建扶持青年学者成长的学术平台。为提升青年学者在科研中的问题意识、学术视野、理论深度,省社科联召集“之江青年社科学者”,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合作,于日和14日分别召开了社科片与人文片的“经典与当代”学术研讨会,倡导从当代的问题出发阅读经典的风气,提倡从梳理和研究经典作品的学术理路以及与相关文献的关系中...&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我国科举制度废弃后,随着“西学东渐”的进程,中国传统经典书籍与人们的生活愈行愈远。在五四运动前后,新式教育制度的确立和白话文的推行,自中小学生开始,举国上下大都不把中国传统经典作为主要读物了。曾经甚至有个别学者扬言说,要把承载中国旧学问的线装书“扔到茅厕里去”。因此,“为什么要读经典”这样一个问题,在那个时代就已被提出,近百年来又常常被人们提起,但远未获得解决。1“为什么要读经典”:梁启超的回答1923年,梁启超在撰写《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的同时,还写了一篇《治国学杂话》的文章。在这里,梁氏就为什么要阅读传统经典,提出了两层意见。一是,作为中国学人,就有必要读一些中国传统经典。他在《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后的附言中说:“以上各书,无论学矿学、工程学……皆须一读,若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1]21二是,梁氏认为,不仅需要阅读必要的经典,对那些“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有益身心的格言”,还需要熟读成诵。他说:好文学是涵养...&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让我们先提出一些定义。底德的全部作品,请举手。圣西门又如(1)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何?还有雷斯枢机主教?即使是十九世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纪那些伟大的系列小说,通常也是提及在读……”的书。多于读过。在法国,他们开始在学校读至少对那些被视为“博学”的人巴尔扎克,而从各种版本的销量来判是如此;它不适用于年轻人,因为他们断,人们显然在学生时代结束后还在继处于这样一种年龄:他们接触世界和接续读他。但是,如果在意大利对巴尔扎触成为世界的一部分的经典作品之所以克的受欢迎程度作一次正式调查,他的重要,恰恰是因为这是他们的最初接触。排名恐怕会很低。狄更斯在意大利的崇代表反复的“重”,放在动词“读”之拜者是一小撮精英,他们一见面就开始前,对某些耻于承认未读过某部名著的回忆各种人物和片断,仿佛在谈论他们人来说,可能代表着一种小小的虚伪。在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米歇尔·布托为了让他们放心,只要指出这点就够多年前在美国教书时,人们老是向他...&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卡尔维诺: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
子归论坛 - powered by phpwind.net
&&&&|&&&&&|&&&&&|&&&&&|&&&&&|&&&&&&|&&&&&&|&&&&&
发帖: 9970
积分: 174369 分
子归币: 18127 ZGB
贡献值: 3 点
在线时间:773(小时)
卡尔维诺: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
          卡尔维诺: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 r|ZB3L|7 & L3Y2HZ & 7=X6_AD & &
一、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Y3V-@t & '
至少对那些被视为“博学”的人是如此;它不适用于年轻人,因为他们处于这样一种年龄: 他们接触世界和接触成为世界的一部分的经典作品之所以重要,恰恰是因为这是他们的最初接触。
+RpCh!KP &
(d NF)(wn & &
代表反复的“重”,放在动词“读”之前,对某些耻于承认未读过某部名著的人来说,可能代表着一种小小的虚伪。为了让他们放心,只要指出这点就够了,也即无论一个人在性格形成期阅读多么广泛,总还会有众多的重要作品未读。 Ym ]g0a &
im:[ViR { & &
任何人如果读过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全部作品,请举手。圣西门又如何?还有雷斯枢机主教?即使是十九世纪那些伟大的系列小说,通常也是提及多于读过。在法国,他们开始在学校读巴尔扎克,而从各种版本的销量来判断,人们显然在学生时代结束后还在继续读他。但是,如果在意大利对巴尔扎克的受欢迎程度作一次正式调查,他的排名恐怕会很低。狄更斯在意大利的崇拜者是一小撮精英,他们一见面就开始回忆各种人物和片断,仿佛在谈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米歇尔·布托多年前在美国教书时,人们老是向他问起左拉,令他烦不胜烦,因为他从未读过左拉,于是他下决心读整个《鲁贡玛卡家族》系列。他发现,它与他想像中的完全是两回事: 它竟是寓言般的、神话学式的系谱学和天体演化学,他后来曾在一篇精彩的文章中描述这个体系。 Bw`?zd\* &  
uW[AnQ1
w & &
上述例子表明,在一个人完全成年时首次读一部伟大作品,是一种极大的乐趣,这种乐趣跟青少年时代非常不同(至于是否有更大乐趣则很难说)。在青少年时代,每一次阅读就像每一次经验,都会增添独特的滋味和意义;而在成熟的年龄,一个人会欣赏(或者说应该欣赏)更多的细节、层次和含义。因此,我们不妨尝试以其他方式:
u\xrC\Ka & ;Cx`RF
二、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
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F)'_,.?0 & oM#+Z
因为实际情况是,我们年轻时所读的东西,往往价值不大,这又是因为我们没耐性、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阅读技能,或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这种青少年的阅读可能(也许同时)具有形成性格的作用,理由是它赋予我们未来的经验一种形式或形状,为这些经验提供模式,提供处理这些经验的手段,比较的措辞,把这些经验加以归类的方法,价值的衡量标准,美的范例: 这一切都继续在我们身上起作用,哪怕我们已差不多忘记或完全忘记我们年轻时所读的那本书。当我们在成熟时期重读这本书,我们就会重新发现那些现已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一部分的恒定事物,尽管我们已回忆不起它们从哪里来。这种作品有一个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籽留在我们身上。我们现在可以给出这样的定义:   1)N# &
三、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像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pF~aR]Q & G&6`?1k & &
基于这个理由,一个人的成年生活应有一段时间用于重新发现我们青少年时代读过的最重要作品。即使这些书依然如故(其实它们也随着历史角度的转换而改变),我们肯定已经改变了,因此后来这次接触也就是全新的。
KAr5>^&zw & 5]3Mj*u\ & &
所以,我们用动词“读”或动词“重读”也就不真的那么重要。事实上我们可以说:
1yc$b+TH & WZbRR.TxO & &
四、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b|.&rV'BTt & im mf\ & &
五、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
jyRz53 & EuD$^# & &
上述第四个定义可视为如下定义的必然结果:
$j0&ef! & 5pxw[c53# & &
六、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QLH6N
mk & & c 81q2 & &
而第五个定义则隐含如下更复杂的方程式:
& IU rGJ#}O & &
七、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以前的解释的特殊气氛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习惯)时留下的足迹。 &/|Z & esHcE{GNOS & &
这同时适用于古代和现代经典。如果我读《奥德赛》,我是在读荷马的文本,但我也不能忘记尤利西斯的历险在几个世纪以来所意味的一切事情,而我不能不怀疑这些意味究竟是隐含于原著文本中,还是后来逐渐增添、变形或扩充的。如果我读卡夫卡,我就会一边认可一边抗拒“卡夫卡式的”这个形容词的合法性,因为我们老是听见它被用于指称可以说任何事情。如果我读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或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恶魔》我就不能不思索这些书中的人物是如何继续一路转世投胎,一直到我们这个时代。
7V;wCm#b & K55]W2I9 & &
读一部经典作品还一定会令我们感到意外,当我们拿它与我们以前所想像的它比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要一再推荐读第一手文本,尽量避免二手书目、评论和其他解释。中学和大学都应加强这样一个想法,也即任何一本讨论另一本书的书,所说的都永远比不上被讨论的书;然而他们竭尽全力要让学生相信的,事实上恰恰相反。这里存在一种流行很广的价值的逆转,即是说,导言、批评机器和书目被用得像烟幕,遮蔽了文本在没有中间人的情况下必须说和只能说的东西——而中间人总是宣称他们所知比文本自身还多。因此,我们可以总结:
|&0Cuwt &
&v&e- |r8; & &
八、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断让周围制造一团批评话语的尘雾会,却总是把那些微粒抖掉。
>I *uo.OF & &
一部经典作品不一定要教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有时候我们在一部经典作品中发现我们已知道或总以为我们已知道的东西,却没有料到那个经典文本早就说了(或那个想法与那个文本有一种特殊联系)。
};nOG; &
CJ[^Fi?CH &
hG lRf_{ &  这种发现同时也是非常令人满足的意外,例如当我们弄清楚一个想法的来源,或它与某个文本的联系,或谁先说了,我们总会有这种感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定义:
* odwg$ & szU_,.\ & &
九、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
8d*W7>rq & &
当然,发生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一部经典作品的文本“起到”一部经典作品的作用,即是说,它与读者建立一种个人关系。如果没有火花,这种做法就没有意义: 出于职责或敬意读经典作品是没用的,我们只应仅仅因为喜爱而读它们。除了在学校: 无论你愿不愿意,学校都要教你读一些经典作品,在这些作品当中(或通过把它们作为一个基准)你以后将辨别“你的”经典作品。学校有责任向你提供这些工具,使你可以作出你自己的决定;但是,只有那些你在学校教育之后或之外选择的东西才有价值。
!O*uQB & Z2hIoCT & &
只有在非强制的阅读中,你才会碰到将成为“你的”书的书。我认识一位出色的艺术史专家,一个极其广博的人,在他读过的所有著作中,他最喜欢《匹克威克外传》,他在任何讨论期间,都会引用狄更斯这本书的片断,并把他生命中每一个事件与匹克威克的生平联系起来。渐渐地,他本人、宇宙及其基本原理,都在一种完全认同的过程中,以《匹克威克外传》的面目呈现。如果我们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们就会形成对一部经典作品的想法,它既令人仰止又要求极高:
0L"5B@ & }KCb5_MDF & &
十、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个名称,它用于形容任何一本表现整个宇宙的书,一本与古代护身符不相上下的书。
4J6,_8`U & [Uw/;Kyh & &
这样一个定义,使我们进一步接近关于那本无所不包的书的想法,马拉梅梦寐以求的那种书。但是一部经典作品也同样可以建立一种不是认同而是反对或对立的强有力关系。卢梭的所有思想和行动对我都十分亲切,但是它们在我身上催发一种要抗拒他、要批评他、要与他辩论的无可抑制的迫切感。当然,这跟我觉得他的人格与我的性情难以相容这一事实有关,但是,如果这么简单的话,则我避免读他就行了;事实是,我不能不把他看成我的作者之一。所以,我要说:
& '2BE"e & &
十一、“你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
~99DE78 & KaGG4?=V & &
我不相信需要为我使用“经典”这个名称辩解,我这里不用古代、风格和权威等字眼来区分。(关于这个名称的上述种种意义的历史,弗朗哥·福尔蒂尼为《伊诺第百科全书》第三册撰写的“经典”条目有极详尽的阐述。)基于我这个看法,一部经典作品的不同之处,也许仅仅是我们从一部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但在一种文化延续性之中有它自己的位置的作品那里所感到的某种共鸣。我们可以说:
a= *qsgPGL & NiCB.a & &
十二、一部经典作品是一部早于其他经典作品的作品;但是那些先读过其他经典作品的人,一下子就认出它在众多经典作品的系谱图中的位置。
 edv&! & CCQ38P@rv & &
至此,我再也不能搁置一个关键问题,也即如何协调阅读经典与阅读其他一切不是经典的文本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与其他问题有关,例如: “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而不是读那些使我们对自己的时代有更深了解的作品?”和“我们哪里有时间和闲情去读经典作品?我们已被有关现在的各类印刷品的洪水淹没了。”
WFTXSHcG & c'8pTP%[ & L~PBD?l & { #,eD & 3?+CP-T-j & kU
& fUg&+|v* & m 3 Y@p$i5 & jgW-&nK! & 8?za&v & &
(摘录自卡尔维诺:《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
神游于圣洁的文学殿堂,漫步于醉人的文学芳草地。我的实名制博客:.cn/duchongbin
发帖: 9970
积分: 174369 分
子归币: 18127 ZGB
贡献值: 3 点
在线时间:773(小时)
转贴一篇让人受益非浅的文章,在读的过程中,相信你会眼前一亮,并会产生有强烈的共鸣,读后相信你会说:“太好了!值得一读!”
神游于圣洁的文学殿堂,漫步于醉人的文学芳草地。我的实名制博客:.cn/duchongbin
这的确是一篇值得仔细品读的文章,拜读学习了! >7PQOQMW' &经典作品确实是常读常新的。比如我在初中读《红楼梦》时,目光大多关注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再有就是那些大观园里联诗对句的热闹场面。高中再读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了曹公的“一把辛酸泪”。近年来又多次重读,每次都又有不同的感受。现在,我有时会随手打开其中一页,细心玩味那些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以及看似不起眼的人物等,都会有新的发现,有时真有豁然开朗的喜悦。 S[zvR9AW& &经典是需要细嚼慢咽的,要真正读懂它是需要一定的生活阅历和鉴赏水平的。正因为如此,时下的青少年才热衷于那些所谓“文化快餐”,而冷落了经典。
老师说的真好!现在热衷于读“世界名著”的青年人已经不多了;即便是什么大学生、硕士生乃至博士生也是如此。有时真搞不懂,这是文化进步?还是倒退? Py;5z &他们都实际的很,不崇尚什么高境界的艺术魅力;
发帖: 9970
积分: 174369 分
子归币: 18127 ZGB
贡献值: 3 点
在线时间:773(小时)
谢谢楼上两位朋友参与讨论,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卡尔维诺说得太好了,应该学习学习:)
神游于圣洁的文学殿堂,漫步于醉人的文学芳草地。我的实名制博客:.cn/duchongbin
发帖: 21327
积分: 113551 分
子归币: 10348 ZGB
贡献值: 37 点
在线时间:766(小时)
来支持。 #c:@oe4v &给大家转一个相关帖子。 &DGqY5= & UK
OhsE &写给未来的小说——卡尔维诺《如果冬夜,一个旅人》 iOm&(2/ & }vZfp5Y &:)
我的BLOG:.cn/6696669zzf
发帖: 1463
积分: 42240 分
子归币: 2633 ZG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180(小时)
真的是应该多多品茗名著!谢谢楼主!
如果我只有你一个,那么我爱你到永远;如果我妻妾成群,那么我独爱你一人!
支持作者的观点!问好!
诗人,首先应该是一个思想家。http://z.y.s38.
>> 文学论坛
&|- 文学沙龙
&|- 长篇连载
&|- 现代诗歌
&|- 青衿诗社
&|- 童话寓言
&|- 美文转贴
>> 休闲论坛
&|- [菁菁校园]
&|- 风言法语
&|- 时尚风向标
&|- 虫虫日记
日记本留言区
&|- 透明男女
&|- 影音娱乐
&|- 购书中心
>> 站务管理
&|- 曝光区
&|- 媒体区
&|- 版务区
&|- 管理区
Powered by
&& 技术支持: 一叶轻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不读经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