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陈云自强陈云的故事第三集

陈云同志为上海财经大学题写校名始末--上海频道--人民网
陈云同志为上海财经大学题写校名始末
对我们上财人来说,陈云同志也别有一番亲切感,日学校更名为上海财经大学,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的陈云同志,欣然应邀亲自为上海财经大学题写校名,给了全校师生员工以莫大的鼓舞和激励。
每当我们穿越校门、凝视“上海财经大学”几个大字,似乎仍能感受到他在30年前题写校名时,对诞生于故乡上海的现代中国第一所高等财经学府寄予的殷切厚望。已故原校党委书记叶麟根同志曾在2006年撰文《陈云同志为上海财经大学题写校名始末》,详尽叙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日,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有现代化的经济、技术知识,又有革新精神、勇子创造,能够开创新局面的经营管理人才","当前的迫切任务是,大胆起用和积极培养成千上万青年经济管理干部"。日又发表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强调指出:"要加快财经、政法、管理类薄弱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深感两个决定的颁布不仅对高等财经院校的发展指明了目标,同时也为高等财经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广阔的前景。在学习中大家形成了一个共识,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使学校能够在更高、更深、更广的层次上得到发展,更多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的、能够开创新局面的经营管理人才,因此有必要将我校改名为上海财经大学。
同时,校党政班子进一步分析了学校的实际情况。认为,正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文革"中遭到严惩摧残的上海财经学院才能很快地在1978年复校,并成为隶属于国家财政部的部属院校。复校7年来,在财政部和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学校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国际交流、校园建设和学校内部体制改革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学校规模之大、办学形式之多、办学层次之高,在学校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将学校改制为大学的条件已趋成熟。
日和20日,张君一院长和我一起召开了两次学校3级以上教授和民主党派负责人会议商讨学校工作。与会者在发言中都提到了迫切要求将学校改名为大学之事。老书记、老院长姚耐同志也多次向班子成员建议,要抓紧学校改名这件事。
同年5月31日到6月4日,学校召开了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主题的首届教代会暨第二届工代会,共有145名代表出席了会议。5月31日上午,张院长在教代会上作了题为"振奋精神,同心协力,为振兴上财而努力"的工作报告。报告联系实际总结了1984年9月学校领导班子调整充实后9个月来的学校工作。报告的第二部分"灿烂的前景和当前的任务"一开始就明确提出"根据财政部的要求和上海市的战略发展任务,我们的目标是:争取在5年内把我们学校办成一所以培养高级经济管理人才为主的、高层次、多学科、文理渗透的财经大学.争取使我们的重点学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其中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是学校第一次在公开的场合,郑重地、正式地、明确地将学院改名为大学作为目标摆到了全校教工的面前,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烈响应和共鸣。
教代会结束不久,我和张院长在6月下旬去财政部向分管部属院校工作的陈如龙副部长和人事教育司杨春一副司长汇报工作。当谈及到关于学院更名为大学之事时,陈部长和杨司长基本上都表示了同意,认为改名的条件已比较成熟。陈部长说,上财是一所老学校,基础好,有一定规模,教育质量稳定,这几年各方面的发展也比较快,改为大学既有必要,也是有可能的。他要我们回上海后,先向上海市的高教管理部门汇报,然后正式打报告给财政部,按照正常的程序进行操作。
我们回校后,在6月25曰上午召开了党政联席会议,张婉如副书记、叶孝理副院长、王松年副院长、陈和本副院长和学校顾问郭森麒、李鸿寿都参加了。张院长和我汇报了去部里述职的情况,传达了陈部长对学校更名的意见和指示。与会同志听了都非常高兴。自此,学校更名之事就进入了正式操作和实施的阶段。
同年9月3日,学校向财政部正式上报了《关于更改"上海财经学院"校名为"上海财经大学"的请示报告》,即上财(85)字第018号文。报告的主要内容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等财经教育的发展与现代化的建设需要很不适应。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快财经、政法、管理类薄弱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这对我院全体教职工是很大的鼓舞。为了使我院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以适应四化建设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特申请将我院改名为‘上海财经大学'。关于大学的机构设置,则拟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逐步加以调整和充实"。报告同时报送了国家教委、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府教育卫生办公室和市高等教育局.
9月5日上午,财政部人教司张玉泰处长给张君一院长打来电话,表示了财政部拟将上海财经学院更名为华东财经大学,并要学校听取上海市政府教育卫生办公室对更名的意见。我和叶孝理副院长将财政部对我校更名的意见,向市教卫办主持工作的奚心雄副主任作了汇报。奚心雄副主任听取后,对此事明确地作了三点答复:"一、上海市人民政府同意上海财经学院改名为上海财经大学;二、学校名称改为上海财经大学或华东财经大学请财政部决定,地方没有意见;三、这两个大学的名称,确切地说,以‘上海财经大学'为好,因现在没有华东大区的行政建制"。我和叶孝理副院长回校后,立即向张院长和领导班子的其他同志汇报了奚心雄副主任的意见。学校在同一天就拟定了上财(85)字第20号文《关于上海市教卫办对我校更改校名的意见》的书面报告,上报财政部人教司。
9月17曰,财政部发出了(85)财教字第1号文《关于部属三所院校改变名称的批复》,正式批准我校改名为上海财经大学。文件内容如下:"湖北财经学院、辽宁财经学院、上海财经学院:湖财院(85)第88号、辽财发(1985)61号、上财(85)第018号报告悉。/我部所属湖北财经学院、辽宁财经学院和上海财经学院都是多科件财经老校,基础较好,规模较大。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充分发挥这些学校的潜力,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经征得有关省、市的同意,决定将湖北财经学院改名为中南财经大学、辽宁财经学院改名为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学院改名为上海财经大学。特此批复/财政部日"此件同时抄送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财经大学的校庆时间之所以定为每年"九月十七日",就是以财政部正式批准我校改名为上海财经大学发文的日期为根据的。
9月19日上午,学校党政联席会议讨论了有关改名为大学后的具体筹备事宜,还着重研究请哪一位中央领导同志为上海财经大学题写校名之事。大家一致认为,如果能请到陈云同志为上海财经大学题写新校名的话,则是最合适、最哈当、最理想的了。因为陈云同志德高望重,不仅是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而且长时期来领导着党和国家的财经工作。会后为落实邀请陈云同志为学校题写新校名之事,叶孝理副院长专程去了一次财政部向陈如龙副部长作了汇报。陈部长表示,对此事一方面要由部党组讨论同意后,由部办公厅正式备文给陈云同志办公室;一方面学校可以直接给陈云同志写一封信,提出请他题写校名的要求。根据陈部长的意见,学校于9月24日给陈云同志写了信,提出了恳请他为我校新校名"上海财经大学"亲笔题词,"以进一步激发我们办好财经大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适应祖国的四化建设需要培养经济管理人才而努力。"
l0月上旬,财政部人教司打来电话,通知学校,陈云同志已为学校题写好了校名。学校立即派院长办公室夏志勇科长去财政部办公厅领回了陈云同志的墨宝--为我校题写的新校名。出乎我们意料的是,陈云同志写了两条"上海财经大学"校名,他特意嘱咐,两条中由学校选择一条认为写得比较好的作为正式校名之用。由此可见,陈云同志考虑问题的缜密周到。也充分反映了他从善如流、虚怀若谷的高贵品质。
10月22日,为加强对已经批准更名为上海财经大学的领导力量,财政部党组经商中共上海市委同意,正式任命金炳华同志为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金后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现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10月28日上午学校在中山北一路校本部召开中层以上干部和部分教师会议,会议由张君一校长主持,财政部陈如龙副部长代表财政部宣读了对金炳华同志担任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的任命,并作了重要讲话。财政部人事司司长朱希安、市教卫办副主任黄荣魁出席了会议。金炳华书记来校后即积极投入到"学校更名暨建校68周年庆典"的筹备工作中去。
经过紧张、有序和充分的筹备工作后,学校干日上午在中山北一路校本部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庆祝学校更名暨建校68周年大会"。中共上海市委书记芮杏文同志和财政部副部长陈如龙同志莅临大学表示祝贺。来校参加大会的嘉宾还有市委常委、市教卫党委书记陈铁迪、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左英、市政协副主席杨恺、财政部教育司司长杨春一,财政部部属的兄弟院校和上海高校的领导,学校历届的老领导姚耐等,以及全校师生员工代表,共一干多人。可谓嘉朋满座,群贤毕集,盛况空前。
庆典由校党委书记金炳华主持,首先由校长张君一致辞。当张校长讲到"财政部党组经过慎重研究并征得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同意决定将我校名称改为上海财经大学,我们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长期领导党和国家财经工作的陈云同志,在年届高寿、曰里万机的情况下为我校亲笔题写了新校名时",校长办公室副主任李良品即从主席台的旁边走出来,双手高擎着镶嵌在红木镜框中的陈云同志亲笔题写的"上海财经大学"这几个飘逸秀美、神采飞扬的大字,向众人展示。顿时,台上台下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接着,财政部副部长陈如龙和市委书记芮杏文先后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注意往高层次方向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高质量的经济管理人才,以无愧于上海财经大学这个名称。
庆祝大会结束后,芮杏文书记和陈如龙部长等一行嘉宾在金书记、张校长以及学校其他党政领导的陪同下,来到学校大门口,接着举行了"上海财经大学"新校牌揭牌仪式。当芮杏文同志和陈如龙同志一起,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将新校牌上的红色锦绸揭去时,一块崭新的、用银杏树木材做成的校牌立即显露出来,校牌上白底黑字、陈云同志亲笔题写的"上海财经大学"六个大字赫然映人人们的眼帘。刹那间,响起了人群中的鼓掌声和周围的鞭炮声,场面动人。
我认为,上海财经学院之所以能在1985年更名为上海财经大学,我们敬爱的陈云同志所以能欣然为上海财经大学亲笔题写校名,这决不是偶然的。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是社会主义财经高等教育进--步发展的需要,也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发展趋势的需要;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一贯有力支持高等财经教育的必然结果,也是几代上财人志存高远、自强不息、薪火相传、艰苦奋斗的必然结果,它圆了几代上财人的一个梦。22年来的实践和事实充分证明,更名是完全必要的,正确的。面对学校现在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篷勃发展、兴旺发达的大好局面,上财人清醒地认识到,新的上海财经大学的诞生决不是事情的结束,恰恰相反,它是一场新的、更加伟大艰苦征程的开始。(来源:上海财经大学)
(责编:潘华、韩庆)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对标陈云故事与严于用权的启迪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对标陈云故事与严于用权的启迪
&&&&&&&&&&★★★
【字体: 】
对标陈云故事与严于用权的启迪
作者:&&&&文章来源:&&&&点击数:&&&&更新时间:&&&&
大凡领导干部,手上都拥有四种权力:事权、人权、物权、财权。如何用好手上的权力,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给予了我们很多鲜活的启迪和教育。
启迪之一:有为用权,干成事。陈云抗战时期执掌中组部七年,党员从4万发展到121万人。
从1937年11月至1944年3月,陈云任中组部长。他把马列主义建党学说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许多独到的党建见解,做出了不少科学的党建决策,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是理顺和推动党的组织建设。陈云接手中组部之初,全国党员只有4万人,他提出了要面向全国理顺组织机构,建立起由中央局、分局、省市委构成的组织体系。根据地推到什么地方,组织建设、组织机构就跟到什么地方。
二是提出和实施大量、有质量的发展党的主张。1938年3月,他主持起草了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指出:“为了担负起扩大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彻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神圣的任务,强大的党的组织是必要的。目前党的组织力量,还远落在党的政治影响之后,因此大量的十百倍的发展党员,成为党目前迫切与严重的任务。”在他的推动下,中组部党的组织工作,既面向延安、陕甘宁边区,还面向全国各个敌后根据地,面向国统区、敌占区。
三是坚持差异化发展党员方针。在根据地,坚持“发展、巩固,再发展、再巩固”的方针,将党员数量质量一齐抓。在敌占区,执行“精干隐蔽,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和“党内小党外大”的方针,特别主张打破国统区“中上层分子都不好”的旧传统观念,把统一战线工作重点放在中上层人士身上。
这些方针政策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并付诸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党组织的迅猛发展。至党的七大召开时,全国党员人数由1937年的4万余人发展到121万,干部人数也由3万余人发展到了40万左右。
抗战后期,陈云履新陕甘宁边区和晋绥边区财经工作,针对当时陕甘宁边区对外贸易入超、通货膨胀、财政赤字等问题,提出统筹运用贸易、金融、财政政策的经济思想。在被敌顽包围封锁的农村根据地实现了外贸出超、金融稳定、财政收支平衡有余,给边区留足了够一年支用的家底,创造了战时财经史上光辉的一页。
在东北时期,作为中共东北局领导人之一,先后提出了逐步推进土地改革、“把日伪和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改造为社会主义性质国营企业”等政策主张,推动了东北解放区经济的发展,有力支援了东北乃至全国的解放战争。
建国初期,陈云统领全国财经工作,在统一全国财经、平抑物价、平衡收支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功勋卓著,被毛泽东高度评价为经济战线上的“淮海战役”。
陈云故事启迪我们:领导干部严以用权,最核心的标准就是有为用权,干成事。总能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提出和实施符合实际、具有创造性和操作性的正确主张和战略决策,开拓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农发行成立20年来,贷款从建行初期不足八千亿,发展到现在的三万余亿元,贷款覆盖了农业农村“四化”发展的所有领域,实现了三个历史跨越,树立起农业政策性金融“粮食银行”、“建设新农村的银行”、“整体城镇化和水利建设主办银行”等三个时代标杆,是一段肩挑我国“三农”发展使命担当有为用权的历程。
启迪之二:创新用权,能干事。陈云统领全国财经,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经济体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陈云有一个名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创新用权的时代风范。纵观陈云各个时期的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有以下领域的履职创新。
--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建设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他指出,应当建立一种“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即产品质量提高、品种增加、产量扩大、服务周到,有利广大人民的社会经济。我们办事情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做到实事求是。“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先要把‘实事’搞清楚。我们国家是一个九亿多人口的大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这个现实的情况,是制定建设蓝图的出发点。”
--搞好综合平衡,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他指出,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要做到财政收支、信贷收支、外汇收支、物资供求的各自平衡和综合平衡;在积累与消费之间,第一部类与第二部类之间,以及每个部类中的各个生产部门和各个环节之间,都要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按比例发展,才能实现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效益。1956年提出和实施以“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国家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为主体,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1977年强调,社会主义经济中“有计划按比例”和“市场调节”两条都要有。“在改革中,不能丢掉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经济这一条,否则整个国民经济就会乱套。”
--经济建设要与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1957年,陈云就敏锐地指出人口与经济建设关系问题:“中国人多,必须提倡节制生育,这是关系经济建设的大问题。现在粮食、布匹、学校等紧张,都与人口多而且增长快有关系。”关于环境、资源问题,在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时就大声疾呼,要把这一问题提到“国策”和“战略”的高度,把水资源问题放在不次于粮食、能源的位置,并列入经济建设的长期计划。现在看来,他58年前的见解和主张依然还具有那么强烈的时代穿透力。
&&& --力推主辅关系制度创新。在对外经济关系上,提出了充分利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同时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思想。在经济与政治关系上,强调经济工作者一定要有坚强的政治观点和群众观点,反对脱离政治、脱离群众的倾向。
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永不枯竭的活力所在,创新用权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严以用权的基本内涵和时代使命担当的重要标志。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新提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基本问题是土地问题,农民的土地问题只能进行土地革命战争来解决等正确主张,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成功道路。
邓小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创新用权的时代典范。他果敢地做出了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之后又相继做出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系列决策和构想,如改革开放,建立经济特区,经济建设分三步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国两制”等。
习近平秉持了老一辈革命家的睿智、务实风范,十八大以来,推出“八项规定”,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摧枯拉朽般在开展反腐斗争;在新常态下力推以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为主线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对外关系上,准确驾驭经济全球化新常态新格局以及发展趋势,提出和实施了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今年初又推出“四个全面”治党理政兴国方略。在带领全党应对“四大考验”、化解“四大危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时代赶考中取得了高分。
我行新一届党委成立以来,面对业务发展爬坡过坎、贷款风险集中显现的困难局面,我们出台和实施了营销办贷、内部管理、风险化解、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等一系列创新,业务发展实现了止跌回升、贷款风险得到了有效防堵,行风行貌清正清廉清新,为我们树立起坚持姓“农”、支农的政策性金融本色,要讲准“普通话”(政策制度要求),又要讲好“海南话”(海南具体实际)创新用权的鲜活榜样。
启迪之三:廉洁用权,不惹事。陈云嘴莫开、手莫伸,脚莫迈,树立起“清正廉洁、两袖清风”的时代标杆。
权力,具有工具性,同时又有功利性,是一把双刃剑。这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枚不胜举。十八大以来查处的腐败案件,让人触目惊心。它应验了这样一个逻辑:权力产生腐败,绝对权力产生绝对腐败。
但把它用好了,必然造福一方。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敬畏权力,珍惜权力,慎审用权,廉洁用权,为我们树立起“清正廉洁、两袖清风”的时代标杆。陈云一生,始终坚持三严:一是严于廉洁律己。他是以毛泽东、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我党功勋卓著的资深革命家,但他始终严于律己,从不居功自傲。二是严于用权。从抗战后期起,一直从事经济财贸工作,掌控支配的财物数以万亿计,但他做到了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脚,一生不收礼,也不送礼,不接受公款吃请,也不用公款宴请别人。三是严于要求家人。一直教育子女要像普通人家的子女一样学习生活,不能搞任何特殊化,不沾染不良习气。向亲属子女“约法三章”: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不准翻看、接触只供他阅读的文件、材料;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
在陈云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全心全为人民服务的高风亮节。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作为统领13亿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党,严以用权是对每一个领导干部的起码要求,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品质,也是党风建设的基本内容。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比肩同行,防堵化解“四大危险”也永远是进行时。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每一个领导干部严以用权也永远在路上。
在此,谨以《江山》电视连续剧主题歌,与我的同行们共勉。歌词这样写道:打江山,坐天下,一心为了老百姓的苦乐酸甜。谋幸福,送温暖,日夜不忘老百姓康宁团圆。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
文章录入:黄河珠&&&&责任编辑:黄河珠&
上一个文章: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陈云纪录片将在央视播出 《陈云的故事》缅怀陈云同志
发表时间: 14:22:02
点击:1743
幻龙九封尽
请选择要设置的颜色:
使用该道具可将帖子置顶到:
时效:6小时
使用该道具可将帖子置顶到:
时效:30分钟
请输入楼层数:
请输入楼层数:
该道具可显示帖子内所有匿名用户,但仅使用者本人能看到:
该道具可将帖子内的匿名发言用户恢复为正常显示昵称,并以红色醒目显示,为匿名终结者,且所有人都可以看到!
幻灵九峰尽
请输入回复置顶区的楼层数:
请输入楼层数:
近日,一部叫《陈云的故事》的陈云纪录片将在央视播出,为我们展现了这位做出巨大贡献的同志的一生。陈云纪录片将在央视播出,也是在朝前走的同时回头看以前的成就。
为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陈云纪念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联合摄制的16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陈云的故事》将于近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10日上午,该片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元、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顾秀莲、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陈锦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中央电视台台长聂辰席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陈云同志亲属和原身边工作人员代表等参加了发布会。大家在发言中深切缅怀了陈云同志的光辉业绩,充分肯定了该电视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取得的成功。
电视文献纪录片《陈云的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运用大量鲜见的文献影视资料和一百多位重要当事人、亲历者的口述资料,鲜活、生动地讲述了陈云同志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的历史贡献。宋平同志为这部电视片题写了片名。该片每集片长30分钟,集中反映一个主题。
发表时间: 14:22:02
猜你也喜欢
财务密码:
楼主的其他的文章
猜你也喜欢
幻龙九封尽
请选择要设置的颜色:
使用该道具可将帖子置顶到:
时效:6小时
使用该道具可将帖子置顶到:
时效:30分钟
请输入楼层数:
请输入楼层数:
该道具可显示帖子内所有匿名用户,但仅使用者本人能看到:
该道具可将帖子内的匿名发言用户恢复为正常显示昵称,并以红色醒目显示,为匿名终结者,且所有人都可以看到!
幻灵九峰尽
请输入回复置顶区的楼层数:
请输入楼层数:电视片《陈云的故事》将于近日播出
&&来源:&&&&
原标题:电视片《陈云的故事》将于近日播出  本报讯(田心)为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陈云纪念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联合摄制的16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陈云的故事》将于近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6月10日,该片的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电视文献纪录片《陈云的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运用大量鲜见的文献影视资料和100多位重要当事人、亲历者的口述资料,鲜活、生动地讲述了一代伟人陈云同志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建立的历史贡献,热情讴歌了陈云同志在70多年革命生涯中所体现的伟大精神、崇高风范。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宋平同志为这部电视片题写了片名。   与会专家在发言中表示,该片通过亲历者和见证人的回忆,充分运用影视、实物、照片、第一手资料和档案,特别是第一次公开披露的资料,还原了历史细节,揭秘了陈云同志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全面真实地展现了一代伟人崇高的精神风范、鲜明的革命风格、高尚的品德情操,对于配合正在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激励全党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型纪录片陈云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