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民族团结宣传标语文化宣传协议

15日记者从市民族宗教局获悉,白马寺佛教文化园区概念性总体规划已获得市规划委员会通过。根据规划方案,未来8年,白马寺佛教文化园区将按照“释源祖庭、佛教圣地”的总体定位,规划设计门前广场、中轴礼佛区、国际寺院区、菩萨道场区、佛学院区、综合服务区、公共服务区以及绿化隔离区等,从硬件到软件全面提升。
白马寺佛教文化园区规划设计“出炉” 再塑佛教圣地形象_新闻中心_洛阳网
新闻中心: |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白马寺佛教文化园区规划设计“出炉” 再塑佛教圣地形象
&&&&来源: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LYD 到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712 到
白马寺园区整体规划设计效果图。
  8年后白马寺面积扩至1300亩
  看规划方案,我们的第一感觉是,新规划的白马寺比现在大不少。到底有多大?市民族宗教局有关负责人说:“1300亩。”
  方案显示,新编制的白马寺佛教文化园区总体规划范围:310国道以北、巨尔乳业白马寺分厂北围墙以南、齐云塔院东围墙以西、白马寺停车场西围墙以东。
  “整体方案计划用8年的时间来实施,8年后,白马寺将以全新的形象呈现在大家面前。”白马寺负责人表示。
  充分挖掘历史内涵 文化旅游全面开花
  白马寺既是一座寺庙,也是洛阳一份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市民族宗教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白马寺将通过这次整体改造提升,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助力。
  根据规划方案,未来的白马寺规划设计目标为“重现释源祖庭地位、再塑佛教圣地形象”,园区内所有建筑将遵循“保护白马寺历史文化遗产,再塑白马寺‘佛教圣地’形象,彰显白马寺自然山水格局,再现‘九龙汇白马’之胜景”的思路规划设计。
  同时,文化园区将增添多项服务功能,重树佛教文化研究传播中心的地位。此外,设计方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新寺院模式;建立灵活的空间发展模式,以适应白马寺长期发展的需要。“最终目的是让白马寺与城市取得双赢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旅游全面发展。”市民族宗教局局长王晓辉说。 &[1]&&&
【】  【】
   责任编辑:
我来说两句:
洛阳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洛阳网X月X日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洛阳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洛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 & 联系方式:5 
&&&&&&&&&&&&&&&&&&&&&&&&
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简介
| 诚聘英才 |
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豫ICP备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1608238
网络服务:(6
业务咨询:(8
地址:洛阳新区开元大道218号 报业大厦22层 邮编:471023
本站法律顾问 河南中冶律师事务所 张彦立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0您所在的位置:&>&
&>&&>&正文
甘肃文县白马传统民俗文化闹新春 唤醒“乡愁”(图)
时间: 17:31:00&&来源:今日三明网&&作者:&&点击:81&&
  节日里的文县白马老人 路永安 摄  中国甘肃网3月2日讯(通讯员 路永安 董超) 陇南位于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是甘肃省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辖一区八县,总面积2.7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83万人,素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陇上江南”之称。陇南自然景观奇峻秀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高,生物种类繁多,矿产资源富集。陇南历史文化厚重悠久,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秦王朝的发祥地。  在陇南文县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一支民俗风情独特的群体,当地俗称为“白马人”。如果你走进了文县铁楼乡白马山寨,你就走进了歌舞的海洋。白马人能歌善舞,池哥昼、面具舞、火圈舞、沙嘎帽民间工艺及“白鸡翎”美丽传说等民俗文化流传至今。其中,“池哥昼”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2014年10月底,文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之乡”,12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白马人民俗)”。   神秘的“池哥昼” 司小平 摄  白马人是古代氐人的后裔。氐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族群。氐族发展壮大始自东汉,西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甘肃陇南曾是其主要聚居地和活动区域。氐人以骁勇善战著称,曾建立“前秦”、“大凉”等政权。栖息在今天陇南市的“白马氐”,先后建立了“武都国”、“仇池国”、“阴平国”等地方政权,前后延续了380多年。当前,白马人主要生活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乡白马河流域和四川省平武县、九寨沟县境内,人口约1.4万人。  生活在文县铁楼乡的白马人在生产和生活中还保留较多的传统游猎习俗。宗教信仰方面也有许多原始信仰的遗俗,主要为自然崇拜,日月山水、风雨雷电及动植物等,皆为崇拜对象。白马人最崇敬的神灵是始祖神盘瓠(hù)爷、太阳神和五谷神,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池哥昼”祭祀活动。  “池哥昼”是至今还遗存在白马人生活中的一种古老的具有原始风貌的群体祭祀舞蹈, “池哥”意为山神,“昼”即舞。身着红色袈裟的山神,脸上涂抹成黑色的“猴儿”,带着面具的“池哥”、“池姆”,挥动手中的牛尾刷,伴随着锣鼓舞动起来,舞姿古朴、遒劲、粗犷,极具节奏。“池哥昼”挨家挨户跳,旨在驱赶晦气,祈求平安幸福。   文县白马人的“池哥昼”:原生态的歌舞 路永安 摄  白马人的服饰独具特色。白马男子服饰多为麻布长衫或短衫,大都是黑白两色或绛青色,均系偏襟。将两前襟操拢,腰缠毛腰带,膝下扎麻布绑腿。白马女性服饰奇丽多彩,是用五颜六色的布条和对顶三角形四方布块制成,用布料和毛料??作,背上常缝扎一朵“米”字形图案,胸前佩戴三至六块方块形鱼骨牌,腰缠羊毛线织成的红腰带,前系三色围裙,上身套花坎肩,足穿绣花尖尖鞋,头缠丝帕,丝帕紧裹长辫,红头绳串上六至九块八圆鱼骨,四色玉石小珠,系在头上吊至右耳旁,带上耳环、戒指、手镯,既端庄古朴,又美丽大方,别具一格。白马人头戴圆顶宽沿的沙嘎帽,上插白鸡翎,显得英俊而精神。  白马人的民间歌曲丰富多彩,是白马人代代传承、积累下来的精神食粮。每逢重大活动必有群众性演唱,寨子里几乎全民参与,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稚气未脱的孩童,人人争先恐后、场面热烈、阵势庞大。  白马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却有自己的语言。据语言学专家考证认为,“白马人的语言有自己的基本词汇和语法体系”。特点是保存古羌语的本音比较多,和藏语之间的差别已大大超过了藏语内部各种方言之间的差别。“白马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是“从古羌语母体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相近的支系”。  近年来,陇南文县把加强白马人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作为落实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安排部署,推进特色文化大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强化措施,深入推进。出版了《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系列丛书,以及《文县白马人》、《白马人民俗文化图录》等专著,《白马人语言词典》即将出版。我们组织文化工作者广泛收集整理,成立专门工作组,对民俗文化原始资料进行了广泛的收集整理。已收集翻译白马语言文字8000余字,拍摄白马服饰工艺8种、白马舞蹈12支,记录白马传说故事10段,录制白马歌曲168首。我们注重活态传承,完善了8个民俗文化传习所、3个表演场所的配套设施,培养民俗文化传承人60多人,发挥他们在民俗文化发展中的带动、示范、传承、引导作用。我们加强非遗保护,白马“池哥昼”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展了5个项目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申报和3个项目的省级非遗项目申报。   文县白马人绚丽多彩的服饰  每年春节,对白马人来说是一次盛会,亦是一次精神的归宿,欢乐遍布着整个村庄,锣鼓声、鞭炮声响彻山谷。它那原始古朴的舞姿、独具特色的服饰、粗犷而充满生活气息的表现形式,不断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和专家、学者前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期间,漂泊在外的文县白马人无论如何都要赶回家,在白马河流域的这片故土,和父母、长辈一起共享“天伦之乐”。他们常常用亲切的“母语”――白马语唠唠家常、聊聊天,相互嘘寒问暖。正月初八之后???元宵期间,热情好客的白马人无论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绚丽多彩的节日盛装,村村寨寨组织跳起神秘粗犷的“池哥昼”、“火圈舞”,走村入户,共同祈祷户族平安,人寿年丰。  “池哥昼”、“火圈舞”,这是每年都要上演的一幕温馨而热闹的欢聚场面,它让“乡愁”成为每个白马儿女心中具体的、鲜活的画面,并且牢牢定格在记忆深处,世世代代一脉相传。  “乡愁就是留住文化的根。”已经收集整理了10000多首白马人山歌的文县学者刘启舒说,“从几百年流传下来的很多白马山歌,和现在提倡的和谐社会都是一脉相承的,弹得是一根弦。”  目前,文县根据县域文化产业布局,围绕白马民俗文化、琵琶弹唱、玉垒花灯戏、洋汤号子等特色民俗文化,组建各种民间文化传承表演队30余支,他们原汁原味的表演,便是对“乡愁”的深刻演绎。这将进一步唤醒每一个文县儿女的“乡愁”,并把它深深地留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
&频道总排行
主办单位:中共永安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永安市新闻中心编辑部
版权所有:今日永安网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AVSP1308312) 投稿信箱:  地址:永安市南山路1号行政大楼359室 备案号:闽ICP备号 站长统计:第 9754525 位访问者您现在正在浏览:
聚焦传统村落系列报道之一:白马山寨——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发布时间: 09:26:45 & 责任编辑:罗红华 & 来源:本站原创 &
浏览次数:
 聚焦传统村落系列报道之一
  白马山寨&&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白马人的屋顶上都有一顶帽子及公鸡图腾标志
  正月十五晚上,草河坝村白马人跳起了火圈舞,这是春节传统活动的最高潮。
  白马人家家户户都在自家房梁上挂上腊肉,腊肉一般都留给最尊贵的客人吃。
  身着民族服饰的白马女孩聚在一起唱歌,白马人家的女孩个个能歌善舞。
  甘肃省第一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单:
  ●兰州市西固区河口乡河口村
  ●兰州市永登县连城镇连城村
  ●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城河村
  ●白银市景泰县寺滩乡永泰村
  ●陇南市文县石鸡坝乡哈南村
  ●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街亭村
  ●天水市麦积区新阳镇胡家大庄村
  甘肃省第二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单:
  ▲陇南市文县铁楼乡草河坝村
  ▲陇南市文县铁楼乡入贡山村
  ▲陇南市文县铁楼乡案板地村
  ▲天水市清水县贾川乡梅江村
  ▲临夏州临夏市城郊镇木场村
  ▲甘南州卓尼县尼巴乡尼巴村
  在陇原大地上有一些历史悠久、文化传承多样、建筑风格独特的古朴村庄,它们或在大山深处,或在大河之畔。在岁月的沉淀下,这些古老而神秘的村落无不显现出各自不同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的独特特质。
  201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于2012年公布了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共646个村落,我省7个村落入选。2013年初,三部门继续启动传统村落补充调查和推荐上报工作,共有915个村落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我省有6个村落入选。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农村,传统村落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承载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
  从传统村落公布之日起,本报即开始对传统村落进行关注,进一步挖掘寻找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试图揭开传统村落的神秘面纱。今天起,本报将不定期推出&聚焦传统村落&系列报道,对甘肃省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进行图文结合的报道,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传统村落,进而更好地保护这些承载着厚重乡土文化的传统村落,以不至于让这些象征时代文明的传统村落从我们身边消失。
  同时,我们也在寻找更多的传统村落,挖掘更多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特色鲜明的古老村落。
  入选传统村落的标准
  201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于2012年公布了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共646个村落。2013年初,三部门继续启动传统村落补充调查和推荐上报工作,共有915个村落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村落列为调查对象:一是传统建筑风貌完整,主要指历史建筑、乡土建筑、文物古迹等建筑集中连片分布或总量超过村庄建筑总量的1/3,较完整地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二是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村落选址具有传统特色和地方代表性,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与维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反映特定历史文化背景。村落格局鲜明体现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鲜明体现有代表性的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且村落整体格局保存良好。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该传统村落中拥有较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民族或地域特色鲜明,或拥有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形式良好,至今仍以活态延续。
  入贡山村&&山坡上的文化瑰宝
  案板地村&&高高山上白马人草河坝村&&千年白马藏族村
  &多情的白羽毛哟舞动在心间,九十九支歌儿总是唱不完,火圈舞步洋溢着幸福美满,唱一碗喝干哟再把酒倒满&&&一曲《白马山歌》唱出了白马藏族的民族特征和幸福生活。
  在甘肃文县铁楼乡大山深处生活着一些能歌善舞、饮酒作乐、勤劳质朴、热情好客的白马人。虽然归于藏族,但他们的风俗习惯、文化、宗教信仰都不同于藏族。白马藏人会说藏语,却不认识藏文,而且多数人会使用汉字;他们不信仰藏传佛教,却信仰太阳神、山神、火神、五谷神;他们不修庙宇,不供佛像,却在家供奉祖先的牌位。诸多的独特性使白马人被史学家普遍认为是古代氐族的后裔。
  2013年,白马人生活的山寨入贡山村、案板地村、草河坝村以其古老而历史文化悠久的特质同时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喜讯传来,白马山寨沸腾了,几个村落的人们同时跳起了他们特有的&池哥昼&舞。
  &池哥昼&是这些山寨最神圣的集体活动,是白马人生活中古老且具有原始风貌的祭祀舞蹈。每到正月,不论入贡山还是案板地或是草河坝,男女老少都穿上民族服装,喝酒唱歌跳9人组成的池哥昼舞蹈,以驱邪消灾,企盼新的一年吉祥和顺。每年从正月十三跳到正月十七结束,每天从早到晚挨家挨户跳,整个场面古朴豪放、庄重热烈,既富有神秘气氛,又充满了浓厚的娱乐色彩。除了过年,每逢有重大节日或喜事,白马人都会跳起&池哥昼&来庆祝。
  白马人热情好客,凡来山寨的客人,都会受到青稞酒、腊肉和野味的款待。但是,白马人并不是顿顿都能享用美食的,曾经他们的食谱为&早搅团,午干馍,晚上杂粮跑不脱&,一年四季最常见的蔬菜就是酸菜,现如今白马人的生活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不过腊肉还是要留给尊贵的客人吃。
  白马人村寨的房子是榻板房。因为这里的森林植被好,可随意砍伐,木材取用方便,所以当地人祖祖辈辈都是用木料修建住房。近年来,由于交通便利以及地震灾后重建,白马人的房子都用上了砖木结构的房子,墙面上都贴上了光滑的瓷砖。
  在广东河源当幼儿老师的班杰玛,要不是回到家乡穿上了白马藏族的传统服饰,没人会认识面前这个漂亮女孩是出生在大山深处的白马女孩。班杰玛说起自己的家乡脸露喜色,她认为,或许在外人眼里这是些落后保守信息闭塞的山寨,但这里有传统文化,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更是对这些历史悠久的村落的保护,只有保护起来,在外的游子回到家乡才有家的味道,才有家的感觉。
  从文县县城出发,沿白马峪河逆流而上,再沿山路盘旋而上至半山腰,便到了入贡山村,村庄依山坡而建,村下地势十分险峻。全村98户、396人全部为白马人。相传,古时候谁要入住此山,就要先给头人进贡,入贡山也由此得名。
  入贡山是民族文化保存最多、最全的村寨之一。和所有少数民族一样,入贡山的白马人也是能歌善舞,这里有丰富多样的民族舞蹈。
  在入贡山村民家中随处可见面具、刺绣、泥塑、木刻、沙嗄帽、毛水毯、番鞋、三眼铳等物品,这些都是跳传统舞蹈用的,最著名的当属&池哥昼&,传统手工技艺都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白马人的心灵手巧也在这一针一线、一笔一画间显山显水。
  入贡山至今保留着古老的婚俗,历史上的白马人实行比较严格的族内通婚,在问亲、放小话、放大话、迎娶、迎接、寿故、哥舍、请新客吃饭、送新客等环节有许多仪式,从头到尾充满了歌唱。而说到唱歌,就不得不提敬酒歌,白马人来客必敬酒,敬酒必唱歌。
  案板地村&&高高山上白马人
  从入贡山上下来,又上了另一座山,才到案板地村,乍一听案板地很像一个平坦的地方,到了半山腰的村寨才知道这不过是当地人在山坡上修建出&案板&大小的一块地,聚集着50余户白马人家,院落也高高低低,参差错落。
  案板地村三面环山,在绿树的掩映下修整一新的青瓦土墙显得宁静悠远。因为森林覆盖面广,也让这里成了大熊猫、金丝猴、锦鸡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村中更是有着历史久远的槐树、杜仲、皂夹树等古树。
  案板地的白马人好歌唱,民间歌曲题材广泛,演唱形式多样,歌词口语化,造就了白马人无人不歌、无处不歌、无事不歌、无情不歌。除了&池哥昼&,土琵琶弹唱更是案板地人的一大爱好。据当地传说,汉代白马人就有了琵琶。农闲时节的中午或夜晚,坐在院场里或家中的火塘边,只要弹唱声响起,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
  草河坝村&&千年白马藏族村
  与入贡山和案板地不同,草河坝位于白马峪河河谷地带,白马河从村中流过,水流发出汩汩声,使这里更具江南水乡的味道。根据传说,草河坝人原来住在白马峪河上游河谷,后来迁居草河坝,村子已有千年左右的历史。
  千年的历史滋养出了草河坝丰富多彩的文化,草河坝至今还保留着独特的传统民俗活动,这些传统活动大多集中在农历正月,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烤街火,这也是白马人各村寨共有的习俗。烤街火从腊月初八开始,每天晚上全寨男女老少齐出动,大家一起凑柴、烤火、唱歌、讲故事、跳火圈舞&&
  正月十五是烤街火最为热闹的一晚,约晚8时许,有近两百人举着火把从草河坝村后山坡上像一条巨龙蜿蜒而上,绕山而过再回到村寨,将所举的火把集中燃烧,全寨男女老少围着火堆唱歌跳舞,直至深夜。
  白马人春节讲究&小年大十五&,正月十五,远亲近邻都要聚在一起热热闹闹过节。
  白马人迎亲场景
  入贡山村80岁的班能娃老人在自家酿酒,喝酒唱歌是白马人的传统习俗,六七岁的孩童都可以喝几碗。
  入贡山村班继明家的院子里,姑娘们即兴跳起了民族舞。
本文暂无TAG标签!格式:pdf&&&
贡献者:Eps197272
上传时间: 18:03
此文档归属以下专题
暂无相关专题
-------------
新增文件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南坪古镇整体定位丶物业发展建议及招商推广方案
分享到:&&
下载本文档需要登录,并付出相应积分。()
文件大小:7.51MB
所需积分:& 70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族团结教育宣传计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