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哈谟是什么意思,是问候语,还是彝族安全的特有属性是什么的方言呢?

拉哈谟是什么意思,是问候语,还是彝族特有的方言呢?_百度知道
拉哈谟是什么意思,是问候语,还是彝族特有的方言呢?
这是一道待解决的难题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难题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骂语,赖哈蟆的意思
不是癞蛤蟆吗?
其他类似问题
问候语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拉哈谟是什么意思,是早安问候语语,还是彝族特有的方言呢? - 教科目录网 - 文学艺术的天堂,欢迎你的光临!
拉哈谟是什么意思,是早安问候语语,还是彝族特有的方言呢?
请问,上海方言的问题上海方言是不是指沪语呢?那么有问候语怎么说呢?(用上海话讲)比如……,能否列举出十几条例子来呢?_百度作业帮
请问,上海方言的问题上海方言是不是指沪语呢?那么有问候语怎么说呢?(用上海话讲)比如……,能否列举出十几条例子来呢?
上海方言是不是指沪语呢?那么有问候语怎么说呢?(用上海话讲)比如……,能否列举出十几条例子来呢?
上海方言就是沪语你好=侬好再见=再喂谢谢你=侠侠侬对不起=对伐起没关系=伐的噶路上小心=路狼当心饭吃过了吗=饭切古了伐(上海话的饭发音为VAN)你冷吗=弄朗伐你那天气怎么样=弄眯的梯气哪能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九江话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九江话
九江话,是九江市区、九江县、庐山区、瑞昌市等地区通行的一种方言,属北方方言江淮官话区。九江虽然属于江西省管辖,但同赣州一样,不通行赣语。而九江管辖的大部分县则通行赣语,唯独九江市区、九江县、庐山区、瑞昌市等地区不使用赣语。九江话受到周边方言影响,尤其受长江对岸的江淮官话影响最大。因此,九江话属北方方言江淮官话区。随着九江市区的扩建及外来人口的增多,加上改革开放以后的推广普通话运动,使得九江话的使用者渐渐减少。性&&&&质方言注&&&&意九江并不通行主流的赣语
九江话是个宽泛的概念,它涵盖了湖口以西,星子、德安以北,瑞昌以东的长江南岸地区。据明朝嘉靖《九江府志》载:九江“文仪言语类金陵而近实。”此谓九江话与南京话相近。《书·禹贡》载:“九江,荆扬二州之境地。”古时,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九江郡覆盖了鄂、赣、皖等长汪中下游区域,几达令陵。以长江为交通要道的“下江人 致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从而严生了具有共同特点的“下江官话”(江淮官活)。故现代语言学家把九江以东、镇江以西的长江流域划为北方方言区。[1]九江话可分为两大片区
九江郊区话。即九江县话,它包含了九江县全县、原德化县江北地区小池、分路等4乡镇(现属湖北黄梅县管辖)、安徽宿松汇口镇等以及庐山区的赛阳、莲花、新港等地
九江市区话.它包含了浔阳区、庐山区的姑塘、十里、威家等地以及庐山山上话。九江历史上战乱频繁,人口流动极大,在、唐宋之后语音不断变化。但由于九江历来处于分裂时代江西方言分布的拉锯战场,数度毁于兵燹,今日九江人亦多属历代南迁北方人后裔,随着六朝金陵雅音演化而来的南京话在明朝被确立为国家官话标准语(即),九江话的官话底层逐渐稳定下来。九江虽处军事要地,却时常苦于兵乱,且历来经济地位并不重要,故九江话的影响力一直不大。[2]《嘉靖九江府志》里,有半句话提到了九江方言,那就是“言语类金陵而近实。”九江与金陵(南京)有千里之遥,“”倒也罢了,“言语”又怎会“”?原来,分天下为,九江郡覆盖了鄂、赣、皖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几达金陵。古时以长江为交通要道的“下江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频繁,由于交际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具有共同特点的“下江官话”。所以,现代语言学家把九江话归于的(又称)系统,而江淮官话正好西迄于九江,东起于江苏的镇江,南京位于江淮官话的覆盖区内。
“九江话的江淮官话特点最不鲜明,正逐渐向转变。”这又是另外一种观点。
从九江沿江往东20多公里的、往东南几公里还未出的高垄话都属于,却与九江话有很大的区别。而沿江再往东去,安庆等地又进入了下江官话区。可谓横空出世,把下江官话拦腰截为两段。仔细推想,这也在情理之中。东晋南朝时期大量北方移民经汉水南下,又由鄱阳湖水路全面进入赣北赣中,犹如一个楔子契入吴语和湘语之间,形成赣语。古时湖口星子等地的经济活动主要通过水路,趋向于当时更大的政治经济中心豫章(南昌),初唐时的当年就是通过这条水路到达豫章并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九江话共有声母22个、韵母41个。其声调特点:是调类数置相对鞍少、去声不分阴阳,入声不分阴阳,二是从调类的演变来看,“平分阴阳”、浊上变去’,演变规律与普通话一致;三是入声相对稳定,极少演变现象;九江县话、瑞昌话都有陌八句阳去演变的趋势.如‘十、白、石、舌、等,九江话一概读八声,几无例外;四是从调值来看.升降趋平和婉曲,入声无塞音韵尾可舒展延长,语流自然流畅,存赣语、楚语包围下。显得特别柔美。[1]
九江市区话有5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
九江郊区话有6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人吵架像聊天,人聊天像吵架。”此话虽然未免夸张,但却形象地说出了两种不同方言的感觉特征。九江话婉曲轻柔,可以拉长,听起来,给人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九江话的音乐性特点主要取决于的高低升降过渡的协调性,以及大降调的入声韵的可延长性。我:我 、 O
他:K 、 Kei
我们:我们 om
你们:恩们
他们:Kei们
父亲:老叉、 老钗儿、老头(过去叫爹爹)
母亲:恩妈
爷爷:公公
奶奶:婆婆
外公:嗄公、 伽公
外婆:嗄婆、伽婆
:莫莫() 、
舅娘:舅姆娘 舅么
中年妇女:骂儿 老骂儿
女孩:妞 密得
小孩子:小牙(九江音)儿,小板儿、小QIU儿(3声)
傻瓜:憨巴
要饭的人:告胡子
婴儿:咩咩(轻声) 、毛牙(九江音)咩么
眼睛:昂今
眼镜:昂镜(进)
牙齿:牙(九江音:恩牙) 齿
膝盖:客基坡儿
肋骨:肚(豆)板骨
腋下:血GA(第四声)哈
胯下:KA当
踝骨:螺丝骨儿
头发:头毛
理发:剃头衣物
鞋子:孩子
背心:搭儿
口袋:荷包
山羊皮:皮褛儿
内裤:裤头儿 、旧时叫叉儿裤
煎饺:锅贴
麻花:油散儿
稀饭:粥(第四声)
红薯:萝卜勺儿
人力三轮车:蹬士
机械三轮车:拐的、放屁虫
面的:黄虫
板车:板Sir
做事搞一下,弄一下:杯一哈。
把东西垫着,托着:神到
用绳子系住:踢到、记到
杯子里的水洒出来了:拍了
用脚踢:簪(ZAN)一脚
用东西扔:丁
继续:继速
吃饭:柒饭,(:肿肚子)
跨过:Ka过去
跳蚤:乌虫
蟑螂:杂么子
蚯蚓:触虫儿
青蛙:KaMo
:吹牛儿,离芽丝丝,叫蛛儿
蝌蚪:蛤蟆抖
蜻蜓:沙因儿
虱子:塞(第四声)巷子:汉儿
车子碾过:轧过去
什么:抹司
女生爱打扮:摇婆精
逛街:GuangGai 、上该
借别人钱未还:该别个钱
打雷闪电:亨雷撤合
设圈套:做合子
撒谎:撤白乎, 逗控
舒服:郁贴 好过
烦人:ZEI人, ZEI心, 肿人
办砸事的人:搞屎棍
糊涂:哈(第三声)二糊(第四声)、勺的
傻的:憨里憨包低
一点:点把儿
漂亮:刮器
可爱:得人痛
令人讨厌的:得人卵森嫌
聊天:跨白儿
不要说这件事:说点儿别么事设
水满了:篾了
吵架:割捏
大概:麦马儿
房子角落的蜘蛛网:扬尘
上面:上头 甘上
下面:读底、哈头
前面:前头
后面:后头
这里:跌地
那里、那边:谓地
鼻涕:壁龙抛
器皿的底部:读儿。 如:瓶读儿
液体用后残留部分:角儿。 如:茶角儿
开始:嘎式
厕所:茅子
抽屉:屉抖
:流(第四声)子板儿
骂人:断人
四周、四角、四处:四罩(造)儿
烫的:好泡人(1)短语
哪头发财啊,
哦嗟,恩还没死啊
好呗转自好久没看到了哈?
今天到哪头去耗喂?
晚上记的到我屋喝酒哇!
昨天晚上输得抬不起头,真黑!
恩又撩劳资呐,
恩桌麻将散了, 三差一啊,
两杆枪五个炸的牌还是输了,
玩**呗,唵,还不回去肿肚子,
憨的不晓得招呼自己, 憨里的,
(2) 一般是在形容词短语后面加上”一个” “死了”
天热 好热一个,热死了
好冷一个, 冷死了
好丑一个, 丑死了
好辣一个, 辣死了
好泡一个, (烫嘴)泡死了
好慢一个等等
(3)一般习惯描述这种职业特征而称呼的
如:当官的(公务员)卖肉的, 炸油条的, 卖早点的, **米的, 教书的, 开刀的, 讨饭的, 磨刀的, 开的士的, 看场子的, 洗头的, 剃头的, 做业务的, 吸粉的, 收费的, 卖票的, 坐台的, 陪酒的, 陪舞的, 拉客的, 开车的, 修车的, 水果批发的, 砸墙的, 办证的, 卖老鼠药的, 补皮鞋的, 拉板车的, 踩蹬士的,卖儿的等等
首先教你问候语:“恩柒了呗?””还好吧””好久没看到了哈”
当你想说:“干什么”的时候,可以说:“做么事啊?”或”有么事呗”
当你征求别人同意时,可以说:“恩看这样行啵?”
你觉得别人讨厌,可以说“得人生嫌”
你觉得什么东西让你觉得恶心,可以说“好腻人一个”
你觉得很害怕时,可以对别人形容说“好怕人一个或好骇人一个”
当你觉得外面很黑的话,可以说“黑麻了地”
当你觉得别人很大方的时候,可以说他“蛮大方的”
当你觉得别人很小器的时候,可以说他“”,
当你觉得别人不值得交往,不值得奉承,可以说:好麻西K呀
“糊涂”应该说“哈儿糊或勺的”
“一点”应该说“点把儿”
“哪边”应该说“哪头,哪里”九江话骂人的话很多, 不予提倡, 仅列入条文:
恩柒错了药吧!
一脚赞死恩去!
跌个人是勺的.
恩跌个憨巴.
恩妈个头也不是,
恩到里寻魂去了吧.
抢死啊,恩抢土吧啊,
恩死人捉发饼吧,就是不出这张牌
热天喝热水,越喝越热。
瑞天喝热水,瑞喝越瑞。
两只蟑螂在两只青蛙的膝盖上聊天。
两个砸么子在两个咔嘛地开机波高头跨白。[2]现以普通话的汉语拼音注释(方便非专业人士阅):
声母:  1.有特殊的ng:一些零声母,r,y,w声母读作ng 人ngen 安 ngan 眼 ngan,晚读ngan,我读ngo  2..r与y不再难分。。 y与u un 相配发ru run 雨读ru,云读run, r与ong uo 读yongyuo 容读yong 若多yuo  3.y与u相配还可以读ngu,语读ngu,女读ngu,,,,y与an ei相配读nian nie 严读nian, 言读nian,业读nie  4.jqx与u搭配 读zh ch sh ru局部地区读zhu bu di chu,(当读入声,阳去时候就变成jiou qiou xiou,菊jiou 旭xiou 曲qiou)  5.送气,,把z读c g读k j读q d读t 造读cao,箍读ku,读读tou  6.x读q 徐读qi,寻读qin,详读qiang,,x读h 项读hang,x读h 学ho,鞋读hai ,瞎读ha(或者hai)  7.一般当zh ch sh 与e i u un相配时候才是平翘舌,否则是平舌音,比如车读cha或chei(本子是che ch与e相配所以翘舌),只读zhi,树读shu,顺读shun,,桩读zang,砂读sa,愁读cou, 站读zan ,拆读cai ,瘦读sou  8.zh读d,这读dei或者da,昼读dou变读tou(明天叫明昼、门头)  韵母:  1.ei读i 对读di 妹读mi,,当jqx与ui搭配时读zcs与i,罪读ji ,岁读xi ,催读qi  2.e读a 蛇读sha (因本子是she sh与e相配所以也翘舌),借读jia ,也读ya  3.a读o(类似于o但不是完全闭口的α),uan读uon,ang读ong 比如:家读jiα,短读duon,地方的方读fong  4.an三分甚至四分:管读guon(an与u相配绝大部分读uon),战读zhein(an与zhchsh相配读ein),搬读ben(an与bpm相配读en),站读zan(剩下的an都是读an)  5.e读ai 色读sai 厕读cai(专业说他是梅花音ae)  6、当zh ch sh与ui 相拼时候,读u,譬如:水读shu,锤读chu,但是zhui基本官化了没有此规律(专业说是支微入鱼)
7.u韵母与zsc,zhchsh,dtln,yf声母相配读ou,譬如:租读zou,粗读cou,素读sou,竹读zhou,叔读shou,肚读dou,路读lou,欲读you,浮读fou 。
8.u韵母与m声母相配读mo,譬如:木读mo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你脑部卡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呀?_百度知道
你脑部卡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呀?
我猜里面的,”卡”好是什么意思
提问者采纳
“你脑部”---&应该是这样写的“你老母”“卡好”---&“最近好吗?”的意思。“你老母卡好”是一句很不礼貌的问候语!说这句话的,素质比较低下没事问候人家老妈,让人听上去,好像谁家的老妈大病初愈似的。。。很流氓的一句话,是闽南方言中比较污秽的句子。。。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台穿绩扁啃壮救憋寻铂默语里的老母(妈妈)音译作&老目&恁(您)老目卡好是一句很难听的问候对方老娘的话
恁娘卡好 你老母比较好 台语 是句不礼貌的话 问候他娘是你老母卡好 不是脑部= =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青海话“安塞俩麻来依空木”和“塞俩吗类库母”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青海话“安塞俩麻来依空木”和“塞俩吗类库母”是什么意思
提问者采纳
因为他们大部分不会说阿拉伯语。不是青海话,只能用汉语注解的方式学习经文和常用语。只有少数人认识阿拉伯文阿拉伯语问候语。现在中国的回族常用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类库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青海人,无能为力,但就你说的那两句,具体是哪的话,我认为不是青海话,我学识浅薄
我青海人在家全家都侃青海话但是我肯定,你那个两句,不管是湟中,湟源,互助,西宁都不是青海方言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谁会中国各地方言的问候语,比如:草泥马比。 本人在此谢过了_百度知道
谁会中国各地方言的问候语,比如:草泥马比。 本人在此谢过了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据统计,吃过了吗?是中国人最普遍的问候语
云南方言,我日尼玛,
广东:丢雷楼某
四川:我日你先人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5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彝族结婚时嫁妆多少钱-55BBS 我爱购物网
&&彝族结婚时嫁妆多少钱
彝族结婚时嫁妆多少钱
没有什么风俗~武定还是汉族居多~要是你嫂子是彝族~她们的风俗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吃完酒席后跳彝族三跺脚~来庆贺外面怎么结婚武定还是怎么结婚~彩礼由女方家提出要多少~然后用彩礼操办嫁妆~彩礼多嫁妆多~彩礼少~嫁妆少女方那边的酒席操办~男方家送烟酒茶糖之类的东西
7条其他回答
1、彝族源起与称谓  彝族自称“诺泼”、“诺苏泼”。汉晋文献中称“夷”,唐代称“东爨蛮”,宋以后称“乌蛮”或“夷”。元开始,多以“罗罗”为族称,其后又称“倮倮”或“倮夷”。彝语中“罗”意为虎,“罗罗”为“罗”叠称。最初,彝族自称“罗罗”,自命为虎族。在盘县淤泥河一带彝族老人中,有将“罗罗”说成“撸罗”,意为龙虎。“罗罗”还有“卢鹿”、“倮倮”等别译。由于封建王朝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有封建文人将“罗罗”写成“猡猡”或“裸罗”,极伤民族感情。建国后,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确定以鼎彝之“彝”作为各地区各支系彝族的统一名称。  盘县境内的彝族经历了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东汉、三国之际,彝族便是贵州西部人口最多、影响最大的民族。贵州彝族先民,有的学者认为是夜郎“夷族系统”的夷人演变而成的,有的学者认为是源于古代氐羌族群“昆明”支系。按彝文古籍记载,东汉后期,彝族先人笃慕俄娶妻三人,共生六子,世称“六祖”,即史慕雅枯、慕雅怯、慕雅赛、慕雅卧、慕克克、慕齐齐。其子孙又繁衍为六个系,分别为:武系、乍系、糯系、恒系、布系、默系。有研究认为,市境内的彝族主要为布、默两系的后裔。早期入住的彝族先民少,被当地濮人同化,至今水城县仡佬族中,还有被称为“彝仡佬者”,其语言习俗,有一部分与彝族相通。  盘县境内彝族现有龙陇姬安陆(卢、禄),班沙高李武、唐谢王张管、余孔姚石胡、毛顾甘赵杜、柳苏兰支普、万车尹周金、海田杨黄刘、耿董毕邓等40余个姓  2、彝族人口与分布  盘县境内彝族呈小聚居、大分散状态分布,1992年撤区并乡以前,其聚居区主要有9个彝族乡,分别为:坪地彝族乡 、四格彝族乡
、松河彝族乡
、鸡场坪彝族乡
、旧营白族彝族苗族乡 、保基苗族彝族乡
、淤泥彝族乡 、 普古彝族苗族乡、马场彝族苗族乡、彝族人口96101人,另外,板桥镇、玛依镇、滑石乡、羊场乡彝族村寨也较多。  (二)民俗  1、婚俗  彝族的传统婚姻独特而风趣。婚姻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一种是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结成的婚姻。一般婚姻都有以下四个过程:介绍人(彝语译音“福纠”)、提亲(译音“妻纠”)、定亲(译音“阿曲祖”)、送财礼(译音“肘合”)、嫁娶(译音“阿买妻”、“妻客”)。  提亲。彝族男女青年在公共场合或经介绍相识后,常相约到野外对歌(译音称“曲谷”)或单独幽会互吐爱恋之情。直到谈婚论嫁,彼此对婚事都无异议后,男方的父母就要请介绍人到女方家试探。介绍人几经试探,觉得婚姻有望,便正式告之男方及其父母,男家于是准备好酒、燕麦炒面等与介绍人一同正式到女方家提亲。父母包办者,首次提亲女方父母不受礼,介绍人须三番五次上门,费尽口舌,方得允诺。盘县坪地乡一带还有所谓“投石落地,一言为定”习俗,即丢个石头看到落地,表示答应亲事。  定亲。由男方家择定吉日,介绍人领着男方及其父亲、叔、伯等,带一升燕麦炒面、两瓶酒和两段布(给女方及其父母)到女方家正式确定婚姻关系,吃订亲酒。是时,女方家要杀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象征阴阳相配)宴客,并邀族中长辈陪席。席间由主人分雌雄鸡头、鸡翅、鸡腿等,按宾主分食。饭后主人将宾主吃剩下的鸡骨进行仔细占卜,分析判断婚姻的吉福。然后将四支鸡卦(鸡股骨)雌雄搭配成对,用五色彩线捆扎好,男女双方各持一份作为订婚凭证。  择日。两家经过反复协商同意后,由男方家择定送财礼的吉日。到时,介绍人带领男方及其至亲叔伯等(人数必须为双数),携带商定好的钱物、婚嫁吉日帖(结婚日期)到女方家。次日,女方家杀鸡宰羊招待,并请族人至亲作陪,酒过三巡后,送礼人拿出聘金及布匹等,交给女方父母为女儿置嫁妆。  嫁娶。此俗历时三天,分为发亲、接亲、迎亲、回门等程序。第一天晚上新娘梳辫子(古代彝族妇女以独辫表示未婚,两条辫子为已婚),先由嫂子或妹妹梳三下,后新娘自己梳成两条辫子。第二天晚上请女伴唱酒令歌、跳酒令舞。第三天,在起居室铺床,新娘及女伴相聚诉别情。亲友聚齐后,等待接亲客到来。发亲时,新娘要盖“吾薄”(盖头巾),由其兄或弟背到门外上马。之前,新娘骑的马要先由别人试骑跑三趟,以马不再排便为吉利。接亲当晚,男方家要根据女方家陪嫁妆奁的多少,组织相应人数的队伍前去迎娶(迎亲队伍人数不限,但只能是单数)。迎亲时,男方家早已在寨外对着大路口处用剥了皮的五倍子树枝搭起“迎亲门”,新娘到达时,“布摩”先念“退老神经”,然后杀一只未孵过鸡崽的母鸡抛越“迎亲门”,意即“驱鬼除邪”。整个婚娶间的仪式内容颇多。  2、丧葬习俗  历史上,彝族人去世后,实行火葬,葬礼隆重,明末清初才逐渐实行棺葬,葬礼场面也渐小。  彝族老人去世后,一般都要举行斋祭活动,按祭奠规格的大小可分为:做斋(彝族:“数挣”),打嘎(彝族“吉赶”)。是时,要请毕摩(彝语译音,经师)择吉日,设斋场,装饰灵房,诵经指路,送葬抬灵。斋祭活动少则三天,多则几十天。斋祭期间,悲歌哀号,跳脚舞贯穿整个过程,礼俗繁杂,首先 请毕磨看日子  开路那天先扬大裙扬大裙要一棵方杆,一般是十多米高的莎树松树,砍来时所有孝子都要去跪接,树稍朝西,树脚朝东,毕摩在旁边念经。大裙的台数由亡人年龄而定,一般是天一台地一台,十年又一台,而且一般不要单数,即七十岁的按理是九台,但一般人家只要八台!再搭丧房  然后行白孝子在大裙批麻戴孝  在接待前来烧纸的家门及亲朋好友老后家小后家  到天黑在接待姑娘家  姑娘家要耍马舞海马舞狮马鹿象锣鼓喧天歌声振四方鞭炮齐鸣礼花冲破夜空场面最为壮观  然后给老小后家各姑娘家送火把  在请老小后家各姑娘家来烧纸  毕磨正式诵经打羊孝子洒水  最大的场面是转场,到了晚上选个地势宽敞的地方,上祭的人都聚在一起,把姑娘家和堂家外家拉来的牛都杀来上桌,升上大火,有几家烧纸就有几笼火,每家一笼,转场时由毕摩带着一家一家的转,一般都两三小时,转完还放烟花,各后家姑娘家有时还斗海马斗唢呐!死人下葬后还要进行合灵仪式,彝话叫邹欧,即演饰人类的生殖过程,还要会声会色的唱山歌!  法事完毕后根据定的时间起棺一般都在天刚亮  最后是发丧路好的地方孝子搭桥棺材抬走孝子身上过  到坟地后孝子跪下换衣服  老小后家各姑娘家倒酒发香烟答谢所有帮忙的在邻一家一家的洒水果 小糖 糕 在场的都抢好生热闹  主要为:  (1)接气洗丧  彝族忌人死在床上,故老人临去世之际,亲人迅速将其抱到堂屋的桌椅上为其穿衣。临亡之人脚踏装有粮食的升、斗,孝子扶其左右,并在临亡者口中含置一块硬币,为其洗脸、手、脚、剃发等。同时杀一只公鸡,谓之“引路鸡或接气鸡”。老人断气后即在门外鸣炮三响报丧,以通告寨邻族人,并将亡人收拾入殓,及时派两人带上酒、米等物品前去请布摩。布摩根据亡者的生辰八字和去世的时间择定安葬吉日,主持祭祀活动、为亡者念诵《指路经》,让其沿迁徙的路线返回发源地与祖先团聚。  (2)打嘎  据传,打嘎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彝族祖先为其父母斋祭而发明的一种祭祀习俗。“打嘎”是为亡故的人祈祷解冤,以尽孝尤,是彝族丧葬祭祀活动中最隆重且最具特色的悼念仪式。由于此俗较为繁杂,且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一般条件的人家难以承受,故现代六盘水境内许多地区彝族已丧事从简,甚至汉化。  打嘎分为热嘎和冷嘎。经济条件比较富裕的人家,在老人去世后即时请布摩做嘎,谓之“热嘎”。经济比较困难的人家,先安葬死者,待积攒起相当的资金后再请布摩择吉日做嘎追念,谓之“冷嘎”。  3、节日  彝族年,是彝族重要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时间在每年农历十月一日。过节前,各家各户都要酿咂酒,大扫除,搞卫生,并用新鲜树枝、木板在堂屋后壁中央处搭一神龛(彝语称“腊头顶”),用以摆放祭祀祖先的物品。神龛前用木杈支起一横梁,供奉的物品必须从木杈下越过才能摆放到神龛上(表示清净)。供奉前要打“醋炭”,供饭时先叫周围几座大山名,再按辈分依次叫亡故祖先,直到将本支至亲先故祖先一一供奉完为止。节日一般为三天,每天至少要如此供奉一次。第三天一早搞卫生,清理神龛(彝语称“腊头雅),将装饰物等拿到野外烧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彝族年已逐渐被淡化而改为过春节了,但特有的彝族礼俗仍不变。  火把节,是彝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二十五日。举行节日仪式时,以寨为单位,杀牛羊等敬神,燃火把于田间,意为“驱邪除害,盼五谷丰登,保生灵平安”。火把节传统文化内涵厚重,民族特色浓郁。近年来,此节日成了有其他兄弟民族共同参与的规模浩大的节日活动。节日当天,早餐后,便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如斗牛、斗羊、荡秋千、赛歌等等。至夜幕降临,男女老少点燃篝火,打着火把,手拉着手围着篝火翩翩起舞。最后,姑娘小伙子围坐篝火旁唱歌跳舞,饮酒作乐,通宵达旦。彝族火把节已渗入了现代社会气息,成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关于火把节的由来,有的说是为了纪念彝王遇害,有的说是为了纪念在牛角上绑火把战胜敌人,又说是为了纪念火把驱除虫害等传说。  彝族过的其余节日多与其他民族相同,有的节日内容略有差别。  (三)民居  彝族喜居有山有水的半凉山区,住房一般坐北向南。建筑用材因地域不同而不同,均就地取材。如居住于石山地者,多为石墙房屋;居于林木多的地方,则多为木屋;居于多竹地区者,多为木柱,竹编织物围护四檐的房屋;亦有夯土墙房屋者。屋顶多盖瓦,间有盖茅草者。贵族传统建筑多为三重堂,即两进四合院式,一重堂为护院家丁住所,二重堂为伺从人员居所,三重房为主人居室。房屋大致分为长三间或长五间。  近现代六盘水境内彝族居民建筑多与汉族建筑相同。  (四)服饰  六盘水境内彝族服饰制作精细,款式独特,可分为头饰、身饰、首饰和脚饰等。头饰有包头、毡帽、额箍、耳环,以及儿童的巴巴帽、鱼尾帽、瓦水帽、兔耳帽、虎耳帽、珠珠帽、银饰帽等,身饰有右衽大襟长衣、右衽大襟短衣、围裙、腰带、披毡、大裤脚及儿童的叉叉裤等。首饰有戒指、手镯。脚饰有绑腿、手工布鞋(布底鞋、钉子鞋、绣花鞋、钩钩鞋等)、布耳草鞋等。  盘县地区彝族披毡,男穿羊皮背心,女着长裙的传统穿戴一直沿袭到建国以前。如今男女均包黑色或白色的包头。女性包头内要戴银制额箍,耳戴“C”形耳环。男女服装均为衣裤制,尚青、蓝、白色。男装,上穿对襟短上衣,下穿大裤脚长裤。女装,上穿立领直裾右衽,窄袖紧身长袍,下着普通长裤。领口、前襟、袖口下摆均镶花边。腰系挑花围腰,腰带于两侧自然下垂,长尺余。脚穿绣花鞋。手戴银戒指、手镯。节日盛装,衣裤边沿均绣花。背披“过朵”(无汉语称谓)。  六枝水城彝族服饰较接近。清初改土归流后,男性雉发结辫,头包长帕,衣有长短二式,普遍戴笠,披毡者渐少。民国年间剪除发辫。现代服饰各地亦有异同,如水城玉舍一带,男女均为衣裤制。男装,上衣为立领对襟,窄袖平摆,左右开短衩,布结扣,长覆胯,色尚白。下装为宽大的长裤,色喜黑或深蓝,头戴青帕。喜披毡或着白布“褡褡”,“褡褡”披在最外层,为立领、对襟、无袖,前襟短如上衣,后摆长过膝弯,布结扣,前摆左右各有两个平行的衣袋,有花边或细碎挑花,人称“东方燕尾服”。女装,上衣为直裾右衽,窄袖紧身长袍,布结扣,肋衩深尺许,大弧摆。领、袖口至裾均有以石榴花、卷草、涡纹、云雷纹为主的贴花图案,环肩、摆缘、衩缘也饰有相同图案的宽幅贴花或挑花,多为二方连续构图。贴花、挑花色尚红、绿、黄、黑、白五色,一般以黑、蓝色为底。下装为大裢脚长裢,脚口边缘饰贴花或挑花。女盛装还有云肩,云肩用大块云勾贴花,对称布置。有串珠流苏,以红、黄、绿三色为主,白布束腰。平常亦着“褡褡”。头帕黑色,以长帕围成盘式,前部上翘,呈“V”形装饰。现多从商店买丝帕或红花围巾包头。脚穿船形鞋,鞋帮贴花,头尖有统,鞋底用布或皮革。  彝族服饰花纹多以虎、太极、云勾、三角等图案为主,辅以花、鸟等图案。今六盘水境内彝族穿本民族传统服装者以中年以上者居多,青年以女性为多。男青年除彝族聚居区和少数偏远地区着传统服装外,其余多着普通装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纱婚礼服与汉族有很大差异,但也是其民族特性的表现。许多民族的婚礼服饰都有着一些世代流传下来的特殊风俗讲究,她们很大程度上是把盛装当作嫁衣,精装版的民族服饰便是他们的礼服。 瑶族姑娘在婚礼服上有许多装饰,如开屏孔雀,水中游戈的鱼,三十六颗梅花等。他们极其喜爱佩带银饰,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两只衣袖有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袖口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多穿百褶裙,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 水族婚服多以水家布缝制的无领大襟半长衫或长衫,上装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裤子膝弯处皆镶有刺绣花带,包头巾上也有色彩缤纷的图案。头戴银冠,颈戴银项圈,腕戴银手镯,胸佩银压领,耳垂银耳环,脚穿绣花鞋。 彝族新娘在出嫁之日要着花边红色喜衣、红色喜帕(类似汉俗的盖头),披一件精工制作的羊毛披毡。 朝鲜族人举办婚礼时新郎要头戴纱帽,身穿礼服,脚穿白袜;新娘头挽"大发",上戴"簇头里",发钗上悬垂两条宽"发带",垂于前胸两侧,穿淡绿色上装,下穿红色长裙,外披长衣,脚穿白袜和勾勾鞋。 )) 回族办拖尾婚纱婚礼,都要穿上红色的棉袄,主要是讲究吉庆。新娘头上还要搭上一块红绸子或红纱头巾。 侗族等地区有新娘穿旧衣出嫁的风习流行,新娘出嫁这天,送亲的姑娘都穿新衣,戴银器、首饰,惟独新娘却穿着旧衣、草鞋,且无头饰、首饰,不带嫁妆。壮族新娘出嫁时要穿黑色的嫁衣,并由穿黑衣裤的伴娘陪伴,打着黑伞去男家。壮族认为穿黑色嫁衣才表示喜庆、吉利
选猎狗:蒙古族有猎狗打猎的习俗。因此,他们非常重视选留一只好猎狗――“台格”,也就是经阉割的短毛细狗。选留猎狗要注重好的品种,即从良种小狗崽中挑选腰身长,尾巴长而匀称,听觉灵敏,视力敏锐,动作敏捷,跑起来快的小狗作猎狗。
当第一次出猎调驯猎狗时,先往狗鼻子里灌注狐狸热血,使其与狐狸和狼成为冤家对头。如果是专门猎取狐狸和狼的猎犬,那么就要禁忌猎兔子。否则在追逐狐狸时一旦遇到兔子就会失去主要目标。
一只训练有素的猎狗必须领会以下几点:吹口哨、示意、招手、指点、呼唤等暗示和要求。一只好猎犬不仅能抓住野外奔跑的狐狸,而且能把窜进洞穴的狐狸从洞中咬住尾巴拽出来。
猎狗每日喂一次食。在喂米食的同时,还要适当补充一些兔肉和羊肉等肉食,但须将肉煮熟加盐放晾后才喂。猎狗喂食量要少,掌握一定的标准,切忌喂得太饱。在冬季数九天,为预防狗掌冬裂需用蒜泥涂于狗掌。进入五九天,须将猎狗拴于带汉渍的鞍屉上进行控腹吊膘。
秋末白露时节,开始吊控乘马和猎狗。吊好之后,猎人们选一个叫作“红喜鹊”的能见红色的日子出猎。到达狩猎地点后,先祭祀神玛乃汗,然后才开始打猎。牵猎狗的人一般都牵两只以上猎狗。近十名猎手的狗加起来就有三四十只。他们排列前进在宽三五华里的地段,有的人见猎物就撒狗,有的则只作准备先不撒狗,等到节骨眼上才撒狗。每只猎狗平均一天能抓到二三只狐狸。用猎狗打猎不以猎狗所抓到猎物之多少进行分配,仍按传统习俗凡参加者都能分到一份猎获物。 因为回族居住分散,各地之间在举办婚礼的形式或名称上难免有一些小的差异,但都是大同小异。通常来说,男家看中某家姑娘,先请亲友中的一位长辈或德高望重热心人,携带礼物去女家提亲,俗称“下茶”、“拿盒”或“送问包”、“送说茶 ”。经商议,女家若同意这门亲事,即留下礼物,否则当即退还。有时女家无法当场给话,双方就商定延期回答,男家定亲心切而久等无音时,再次请人携带礼物上门催问,叫“送催包”。
待女家同意后,双方共同协商选定媒人各一人,并言定具体日期,准备订婚仪式,俗称“送礼”、“下占茶” 或“下定茶”。男方送女方衣料等物,女方回敬以鞋、绣花袜子等,表示这门亲事己定。男方接到这些回礼后,即分送给所有亲戚共享,客观上将儿子已经定了终身大事的信息告诉他们。在定婚后至结婚前的一段时间里,若遇到节日,男家须按自己的财力,携带时令礼物去女家拜访,女家则也会给予回礼,一般都是点心、牛肉、水果之类的礼品。有的也送钱,这些钱女方会用来购置陪嫁物品,新家庭的大件物品多数是男方出钱,女方购买。但也不一定,看双方家庭经济条件了,如女方条件好,不需要男方出钱女方陪嫁品也会丰盛。女方必备的还有床上用品,居家装饰用品等。订婚以后,双方协商具体日期送彩礼,俗称“送礼”。即带彩礼去女家送礼。彩礼的轻重,一般按女方的意愿和男方的财力多寡磋商而定,有的女方家还开出礼单,彩礼主要有家具、衣料、首饰、现款、羊肉等。
回族青年男女举行婚礼的前两三天,男女要带上蒸馍、羊肉给女方家送去,叫“催妆礼”。婚礼举行的前一天,男女双方家庭都要各自家中“做乜帖”,祈祷真主、祝福这桩婚事,同时宴请各自家庭的亲友,并进行明天举行婚礼事宜各自的负责事项和分工,如迎娶、做菜、写礼单、招待客人等等事宜都要提前安排妥当。男方家庭和亲友在这一天还要宰牛(一般是一头或两头)、盘锅台、架锅炖肉、借桌椅等,反正事情很多,亲戚朋友不分男女老少齐动员,欢欢喜喜一同备置明天的婚宴。
结婚当天一早,男方派几名亲友带一礼盒、新衣服、新鞋等前往女家娶亲。女方家给新娘开脸(拔汗毛)、洗大净,称“离娘水”。有的地方大热天新娘还要穿红棉袄,取“丰衣”之“意头”。待新娘子梳妆打扮停当后,还要请全可人(即父母双全、子女双全、夫妻和睦的人)送亲,预示新郎新娘白头偕老,儿女双全。送亲的人须是双数,送亲宜早不宜迟。再同各位长辈、兄弟、妯娌送亲的一同上车,必须要有一位压车的男孩,一行人组成送亲队伍,迎亲归来时的队伍比较大,大车小车、嫁妆车、媒人、嫂子、小舅子大老哥、三姑六姨等,到了男方家门口都不主动下车,要等送压车钱后才下来,给少了也不行。
邻里乡亲故意把躲躲藏藏的男方父母拉到车前,用一根绳子系在车头上,大家像赶牛一样,大声吆喝,让他们向前拉车,这叫往家里拉扯新媳妇。新郎则围着接亲车跑步转圈,以示热烈欢迎。把这些事情做好后新娘子和送闺女的人才下来允许男方人卸嫁妆,然后进门。贺喜的亲友自动排成两行,夹道欢迎。有条件的从大门到新房门,要铺红毡或毛毯子,如没条件要由新娘的哥哥(或是舅舅)抱着新娘走进新房,新娘的鞋是不能沾地的,以示尊贵。待送亲人全部下车后双方亲属邻里互相高声道“色俩目”。
接着,先请阿訇选诵一段《古兰经》,然后,阿訇当着证婚人问新郎:“你愿意娶她为妻吗?”新郎如愿意要马上表态:“盖毕尔图”(我愿娶)。再问新娘,新娘表示同意:“达旦”(我愿嫁),阿訇则宣布:“从现在起,你们二位正式结为夫妻”,并告诫二位新人要互敬互爱。然后众亲朋好友向他们“晤吧哩克”(祝贺)! “尼卡哈”仪式即结束。接着,阿訇从摆在面前的盘子里抓起一把糖果随手一撒,在座的人飞身抢夺,这是吉利的“意头”,也是婚礼的高潮。仪式结束后,方能入洞房。
入洞房后,前来闹床的人们蜂涌而至,有些地方的农村,宴席曲唱家们口唱《恭喜歌》前来恭喜闹床,并为东家演唱宴席曲。新郎揭去新娘的红盖头,摘掉头上的喜花,互相交换礼物,新郎送给新娘包着钱的红纸包,新娘给新郎小红布蛋蛋式“针扎子”。此外,新郎还要用喜糖、核桃、喜枣撒向前来要喜糖的人,称为“撒喜”。 如果男方辈份很大,那参与逗媳妇的人就很多,甚至其中会有一些四五十岁的人对新媳妇一边满口婶子或奶奶的叫,一边说些玩笑话。如果男方辈分小人就少多了,因为不管岁数大小,只要是辈小就能参与,辈分相同的人岁数要小才能逗,不过也有一种说法是“三天里头没大小”,婚姻喜事,谁都可以逗。
(回族婚俗――“耍公婆”) 闹床闹到一定的时候,新娘的姐姐(或嫂子或送亲的)携带夜餐和核桃枣儿前来洞房铺床,将核桃枣儿压在毡角下,又各置数枚于新娘怀里,祝福儿女满堂。有的地方,还请二位新人睡前各喝一碗放有二枚熟红枣的牛奶。也有的在新被子的角中塞上红枣、花生、瓜子等,意为早生贵子,白头借老。这时,新郎要给铺床人送些钱,以示谢意。
婚宴上,对待娘家人比对其他前来庆祝的亲友要隆重,男方亲友的主要任务就是伺候好送亲的人,所以不能有一点怠慢,入席后先上甜点、干果、茶水,共有八个碟,这些吃好,撤下后就是九个碗、油香、汤类,阿訇桌上也是一样的。娘家人一开始动筷子,期间婆婆、公公、新女婿都要亲自来和大家见面客套一番。同时外面院子里的婚宴也就开始了,很多前来祝贺的乡亲开始拿礼赴席,满院子坐满了前来庆贺的亲友乡亲,人们有说有笑,很热闹。 另外,与白天的不同,晚上有两三桌宴席,就坐的一般都是新郎最要好、交往最多的一些朋友、同学等。 新婚第二天,小两口一大早就要起床,新郎去女家向岳父岳母及有关长辈亲戚说请安(也叫回门),娘家以设宴款待,一般由已经男青年作陪。俗称“陪女婿”,表示婚事圆满成功。如女方在那边辈分大,那新郎也倒霉,会有很多人去逗他,套马车、几个小伙子抬起女婿来墩屁股等,道理是一样的,热闹一番为喜事助兴。当天回来后,到婚后第九天,还要宴请一下众亲友,告诉他们新婚幸福美满。在这期间各亲友会在各自家中做一些拿手的好吃的,争相邀请这对新人来家中做客,和新人联络亲情和感情,俗称“请媳妇”,这种活动一般要延续很多天甚至几个月。于是,一个新的回族家庭就在团团喜庆亲和的气氛中诞生了。
回族把出生视为一种大礼,保留着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孕育期,通常称妇女有孕为“有喜”。询问时,一般只说有喜了吗?而不能问你怀孕了吗?妇女在孕育期还有许多避讳和禁忌。如不送亲,不参加婚札,不见已故的人,不送葬。若在途中遇见送亲、送葬的,要尽快避开,不能迎面而行。在饮食上也有一些戒律,尤其注意的是不让孕妇吃兔子肉。据说吃了兔子肉,生下的小孩嘴和兔子嘴一样是豁的。也不允许孕妇平时随意讥笑别人的小孩,更不能笑有生理缺陷的小孩。临产时,孕妇要洗大净,尽快住进产房,这叫“占房”。 婴儿哇哇降生后,若是男孩,则在家庭或亲属、近邻中,选择一个聪明、诚实、勇敢的人首先踏进产房;如是女孩,要选择一个温柔、善良、勤快的人首先踏进产房,这叫“踩生”。回族认为,孩子出生后,谁先进入产房,孩子的气质、性质就像谁。这是回族人民一种美好的祝愿和希冀。
接生婆接完小孩以后,主人要给她散五至十元的乜贴(小费),有的还给买一件衣服。在孩子出生三天的时候,回族叫“三洗”,也叫“洗三”,要用热水洗掉孩子身上的污垢。这天,主人要款待亲戚、朋友、乡亲,祝贺小孩平安无事,长命百岁。而乡亲、朋友在“洗三”这天,给月婆子送长面、油香、锅块、鸡蛋、肉等营养品,表现了回族内部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同心同德的风尚。有的月婆子在坐月子期间缺奶,就让家里人拿一个小碗收吃七家面,这叫“修渠引水”。 孩子满月后,还要举行满月礼,也叫贺满月。这天,要请剃头师理齐孩子头发,并根据头发的重量,相应地向贫穷人施散一部分钱财和物品。同时,将剃下的小孩头发,挽成一个小球,用线和沙布网住,连在小孩的枕头上,意为壮胆、吉利,健康成长。上海等地回族穆斯林还给孩子留小辫、戴手镯、锁片,祝愿孩子长大成人。贺满月,也要做饭菜、炸油香等,款待亲朋好友和孩子的舅舅、外爷、外奶奶等亲戚以及左邻右舍。 孩子到了一百天,有的还举行“百日礼”,回族也叫“赶百路子”,祝福孩子一生中走宽阔的道路,奔远大的前程。
在婴儿诞生的当天或三天之内,必须请一位阿訇给婴儿举行命名礼,即起经命,也叫回回名。命名礼首先由家庭主人把孩子抱到门槛里。阿訇站在门口或门槛外,先对着小孩的右耳低念“班克”,即在清真寺宣礼塔上召唤教民上寺礼拜的宣礼词。再对着小孩的左耳念“尕麦体”,即教民汇聚到清真寺后准备礼拜的招呼词。然后,是男孩便在左耳里慢慢吹一口气或轻轻咬一下耳朵,是女孩则在右耳朵里吹一口气。据说,念宣礼词、吹气的意思是,把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儿,由清真寺之外呼唤到清真寺之内,一生下来就要成为一个当然的穆斯林。当阿訇举行这种仪式后,便从回教众多的先贤中选出一个美名,告诉家里人,以示吉庆、俊美。命名礼结束后,要用红枣、白糖、红糖、冰糖水等甜东西给小孩儿开口。
抓周礼也叫岁礼,回族俗称抓岁。这是回族当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礼仪,尤其有的回族生的第一胎,或有些没有生育能力领别人孩子的,则更重视这种仪礼。 小孩的抓岁仪式比较简单。当小孩一周岁时,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等都怀着喜悦的心情,在周岁的头天晚上或当天早晨忙忙碌碌、说说笑笑地准备岁糕。回族对岁糕很讲究,选用优粉、红枣、香豆子粉、胡麻油等原料。岁糕必须做成圆的,厚约三、四寸,直径一尺左右,用蒸笼蒸。讲究厚道大方。花样要新颖美观,一般由六至八个三角形组成。每个三角形上的图案必须是用面制作的牡丹、梅花、荷花等花草,忌讳用猫、狗、兔、羊等动物一类的图案。每朵花的中心放一个大红枣。岁糕做得既白又软,吃起来又香又甜。切糕人要选请长辈或年老的人。有条件的回族还要宰鸡、羊,做凉粉,烩五香莱。由于回族分布在全国各地,做岁糕的习俗也不完全一样。有的地方的回族在抓岁那天,只须吃岁糕,不吃米饭、面条等其它主食。 在抓岁这天,还要邀请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的人到家吃岁糕。来宾一般要给孩子带上玩具等小礼品,表示庆贺。举行抓岁礼时,主人要放一个大红桌子,桌子上喜欢摆上钢笔、毛笔、笔记本、《古兰经》和用纸制作的小飞机、小轮船、刀、剑及女它玩具等,尔后,由母亲或父亲把小孩抱到桌子前,让小孩任意抓。来宾和全家老小围着孩子一起观看,希望孩子能抓到一个比较理想的东西。 割礼
割礼,阿拉伯语“海特乃”的意译。回族俗称“逊乃提”,也叫割礼或成丁礼。回族男童一般在5~9岁实行割礼,即割除阴茎的包皮。回族为什么要割包皮呢?因为伊斯兰教规定男孩到十二岁,已经懂事,要开始承担宗教义务,履行“天命”和“逊乃”的宗教功课。这样宗教上的一些规定长期发展,久而久之,慢慢地便成了回族的风俗习惯。 回族割包皮的习俗,从医学的角度看是很卫生的,是有科学道理的。男孩的生殖器因包皮过长,不能上翻,即为包茎,包皮下常常积聚污垢,这种污垢如不及时清洁,时间长了,会带来许多疾病,如包皮炎、包皮结石等等。狭窄的包茎还使阴茎发育迟缓。特别严重的是,包皮内积留的尿汁精滴,脱落的上皮和包皮垢等都比较容易腐化、甚至溃烂,容易引起阴茎癌。
俗说话“回回见面三分亲”。回族无论男女老少,他们见面相互问候时,通用一种祝安词,也叫见面语。《古兰经》多次强调见面礼节的重要性,说“如有祝安于你,你应当比他更好地来回答他。”祝安词一般都是致者先说“安色俩目阿来昆”,意为求主赐你们平安,而回答者则说“吾阿来昆色俩目”,意为求真主也赐你平安。这一礼俗文化,源于阿拉伯。据宗教传说,易卜拉欣和他的妻子晚年得一“圣子”,天使曾预先向他说“色俩目”,从此后人们也仿效。穆罕默德传教时期,这一礼俗已普遍流行,并当作一种“圣行”。唐时来华的阿拉伯、波斯人将这一礼俗带到了中国。这种祝安词原带有宗教色彩,但经长期沿用,回族群众已经把它看成是正常的祝安问候语,相当于汉语的“您好”和“您也好”。 互致“色俩目”还有许多讲究。一般是晚辈先向长辈致“色俩目”。平辈亲友相逢,年幼者向年长者致“色俩目”。教民与阿訇相遇,教民先致“色俩目”。客人见了主人,客人先致“色俩目”。出门在外的要向当地留住者先致“色俩目”。乘骑者对步行者先致“色俩目”。男对女先致“色俩目”。夫对妇先致“色俩目”。(西北有的地方是妇对夫先致“色俩目”)。少数人对多数人先致“色俩目”。如个别人到清真寺或碰红白喜事,要向多数人高声道“色俩目”(你们好),多数人中凡是听到的要回色俩目。这样少数人就不再一一去向每个人致“色俩目”。
反对说“色俩目”时摇头晃脑、喜喜哈哈等不稳重的表现。对年轻人见了老人不致“色俩目”,视为一种没礼貌的行为,遭到众人的轻视和议论。对于听到别人致“色俩目”而不回“色俩目”的,视为高傲不礼貌的行为,遭到众人的辱骂。在遇到对方赤身裸体,或正在上厕所,或正在礼拜时不说“色俩目”。见到汉族等其他不信仰伊斯兰教民族同胞,只握手问好,不说“色俩目”。回族男女之间致“色俩目”时不握手。回族的祝安词,不仅见面讲,分别时有的也互致“色俩目”。一些出门在外的回族,在给长辈和老人通信时,称呼上写上“代‘色俩目’问候”。现在庆祝回族节日和举行有关宗教会议时,有关回族人士在讲话时,也先道一声“色俩目”,简称“色兰”,使回族群众产生一种亲切感。
回族人民待人诚实憨厚,和蔼可亲,有礼有节。当家里来客人时;走出大门外去迎接。如客人骑自行车,立即把车子接过来推上,对有行李包的客人要把行李接过来提上。客人进屋时,要主动给揭开门帘,让客人先进屋。客人入座后,马上沏茶、备饭。一般不跟客人说“你喝茶不?”“你吃饭了没有?”“给你做饭吧!”等等,即使家里比较困难的回族,只要来客人,也悄悄出去借面、借鸡蛋,想把客人招待好。把饭菜做好端上桌子以后,主人不陪坐、不陪吃,站在地下,先说一声“请口道”,接着一再谦让、夹菜,照顾客人吃好饭,回族人认为主人陪坐、陪吃是对客人的不礼貌。
众人同桌聚餐时,先洗手以后,谦让年长的入库上席,要等他动筷子以后,其它人再动。吃饭时,不说污言秽语,不贬嫌食物,不在碗里乱吹乱搅。要小口进食。吃烙饼、馍馍、油香时,不拿在手里大口大口咬着吃,而要用手掰着吃;放饼时,注意将面子放在上面,掰开后而没吃完的,不勉强塞让同席者吃。饮水时,不接连吞咽。不能对着杯盏喘气饮吮,要一气一气地慢饮。 生活习俗 沐浴
沐浴是回族最重要的风俗之一,也是重要的道德要求。回族的沐浴,可分为大净和小净。“沐”即小净,“浴”即大净。小净的洗法有若干程序:洗两手至腕部;洗两便;漱口;呛鼻;洗脸;洗两手至两肘;抹头、抹耳、抹额;洗脚至两踝骨。大净,就是用清洁的水洗涤全身。沐浴源于宗教活动,《古兰经》中讲到:“信道的人们啊!当你们起身去礼拜的进候,你们当洗脸和手,洗至于两肘,当摩头,当洗脚,洗至两踝。如果你们是不洁的,你们就当洗周身。如果你们害病或旅行,或从厕所来,或与妇女交接,而得不到水,你们就当趋向清洁的地面,而用一部分土摩脸和手。”现在不仅信教的回族群众常洗大小净,就是不信教的回族也洗大小净,这已经形成了一种风俗习惯,人们越来越多地注重沐浴给身体、身心带来的益处,把沐浴看成是调节精神的方法,是洗涤灵性、修养德性的途径。
回族重视人的外表,认为外表可以影响内心,衣服是外表的重要内容。《古兰经》中对衣服有特殊的意义:“阿丹的子孙啊!我确已为你们而创造遮盖阴部的衣服和修饰的衣服,敬畏的衣服尤为优美。”回族的解释是,真主为人类造下的衣服有三种功用,第一个功用是保护身体,第二个功用是增加美观,第三个功用是藉外表美丽人的精神。既然衣服有如此功用,对衣服就应给予相当的重视和严格要求,讲究清洁卫生就必须从衣服着手。《古兰经》上说:“你应当洗涤你的衣服,你应当远离污秽。”在回族群众看来,如果衣服脏了,加之不修边幅,蓬头垢面,既有害身体健康,又影响人的美观,更会影响精神面貌,给人留下精神颓废、人格丑陋的印象。而衣服洗得干干净净,穿得整整齐齐,即便是旧衣服,也会使人感到舒服、优美,特别是能体现一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风貌。回族群众一般都有保持衣服清洁的良好卫生习惯。
搞好家庭卫生
回族人不仅注意自己身体和衣服的清洁干净,还特别注重自己居住环境的清洁。居住环境的好坏,是否清爽整洁,不但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人的性情。杂乱无章、肮脏污秽的环境,容易使人心情烦躁、爱发脾气,甚至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而清爽整洁的环境,既有利于身体健康,又有助于人涵养性情,可以使人心情平静愉快,养成良好的性格。回族在很早以前就有洒扫屋堂庭院的习惯。现在回族的多数家庭都喜欢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东西放得井井有序。回族妇女更是讲究卫生,屋子里窗明几净,门帘洁白,大小物件干净明亮,令人赏心悦目。
4>禁吃污秽食物 讲究清洁卫生的道德要求,还突出地表现在饮食卫生上。伊斯兰教规,以“净洁为相依,污浊的受禁止”为原则。穆罕默德也说过“食一口不洁之物,等于废四十日的功修”。在伊斯兰教的影响下,回族在世世代代的生活中养成了禁食的习惯。依据《古兰经》中的规定,禁食“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动物”;回族群众对所禁食物有详尽的解释,认为“自死物”,一般死于瘟疫,其体内带有大量病菌及其它分泌物,既不鲜美,又缺少营养价值,且易罹致疾病。 回族还有禁酒的要求,认为酒是事端的祸首在现实生活中,回族对犯了饮酒禁律的反映,没有像犯食禁食猪肉那样强烈,但虔诚的穆斯林是禁酒的。 丧葬习俗 回族的丧葬礼,是人一生结束后由邻里乡亲、朋友等进行哀悼、纪念、祈祷的一种仪式,是回族民俗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回族群众认为,生是死的起点,死是生的结果。作为在世的人,对于亡人不论其贵贱或贫富,不管是子孙满堂,还是鳏寡孤独,都要尽埋葬的责任,并要葬之以礼。回族的葬礼,既有回回民族的习俗特点,又有伊斯兰教处理死者的信仰性质。
回族丧葬习俗随着回回民族的形成而逐渐形成。回族的丧葬习俗至迟在明代就已基本形成。明代回族著名学者李贽生前遗嘱:“倘一旦死,总择城外高单,向南作一坑,长一丈,阔五尺,深至六尺即止。既如是深,如是阔,如是长矣,然复就中复掘二尺五寸深土,长不过六尺有半,阔不过二尺五寸。以安予魄。既掘深了二尺五寸,则用芦席五张,填平其下,而安我其上,此岂有一毫不清净者哉!我心安焉,即为乐土,勿太俗气,摇动人言,急于好看,以伤我之本心也。虽马诚老能为厚终之具,然终不如安余心之为愈矣。此是余第一要紧言记。我气已散,即当穿此安魄之坑。未入坑时,且阁我魄于板上,用予在身衣服即止,不可换新衣等,使我体魄不安。但面上加一掩面,头照旧安枕,而加以白布巾单,总盖上下,用裹脚市甘字交缠其上。以得力四人平平扶去。待五更初开门时寂寂抬出,到街扩所,即可装置芦席之上,而板复抬回以还。”回族的丧葬还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实行土葬,忌火葬。回族实行土葬, 第二,主张速葬。 第三,从俭节约。 第四,一律平等。 第五,有自己的场地。
禁忌 生活禁忌 回族禁止求签、玩赌、拜偶像。 自古至今,男女老少均不让阴阳、算命先生给自己算命,也不去给别人算命,不揣骨相面,不信风水阴宅,不求仙方神药,不搞驱鬼治病等等。回族认为求签、算命等这一切都是不正当的污秽行为。因为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人的命运是真主安排的,人的一切全由真主前定。 回族禁止拜任何偶像,在回民聚居的村寨一般不搞人头塑像,家里忌摆各种人物和动物塑像,墙上也不愿挂人头画像,只挂山水风景画。有的回民家里虽挂了人物或动物画像,但礼拜时,在画像的眼晴上盖一张白纸。因为回民只信真主,不信其他一切神灵,也不去崇拜一切偶像,养成了在家里不摆偶像的习惯。 回族还严禁玩赌,认为玩赌对己、对别人、对社会都不利,认为玩赌是“哈拉姆”(阿拉伯语),所赚之钱不劳而获,是不义之财,使不得。过去回族当中也有个别人玩赌,其结果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新中国成立前,有首回族民歌形象地表现了“十人玩赌九人穷”的下场:“一病未好百病缠,腰子曲得像笼袢,头上枕的半截子砖,屁股上盖的是窟窿毡。” 回民还严禁放高利贷。认为放高利贷使不得,但现在民间有人却实行变通办法。另外回民还禁止用食物开玩笑;禁止妇女袒胸露臂;忌汉民到回民家里借餐具;回民还禁止男子戴金饰;不许过度装饰;严禁扎青(黥墨、纹身)、拔部分眉毛等等。 饮食禁忌
回族人提倡保持纯洁的心灵和健全的思想,热诚的精神和健康的身体,在生活方面杜绝污秽、肮脏、贪婪、懒散、愚蠢等。所以本身不纯净,并且对人无益,甚至有害的事物和食物都应该远离,在饮食禁忌方面也形成了回族的特点。很多人都知道不食用猪肉是回族的饮食习惯之一。其实在中国境内除回族外,有此饮食习惯的民族还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保安族。这些民族不养猪,不吃猪肉,对猪都比较反感,回族人称其为“恨子尔”。 回族除忌食猪肉外,对奇形怪状、污秽不洁、爪利牙锐和性情凶恶的飞禽、猛兽及鱼类,回族都禁食。就禽类来说吃谷的、有胃的、似鸡嘴的可以吃,如鸡、鸭、鹅、鹌鹑、鸽等,而似鹰嘴、食肉的则不能吃,如老鹰、枭、骛、秃鹫、乌鸦等;凡兽类是吃草的、反刍的、有四蹄的、性情驯善的可以吃,如牛、羊、骆驼、鹿、兔等,反之则不可以,如虎、豹、狼、狮、鼠、蛇、驴、马、骡、狗及猴、熊、象等;海中之鱼可以吃的是腹下有翅膀,身上有鳞,脊上有刺,有头尾的,如鲤鱼、鲢鱼、鲫鱼、黄花鱼、带鱼等,不能食用的有鲸鱼、鲨鱼和乌龟等,海豹、海狮等也在禁食范围之内。回族还禁食用火器击毙的“可食类”畜禽。禁戒动物的羽、革、毛、角等,可以为人所用。除鱼类之外的动物须要诵安拉之名宰(非“杀”)后才可食用,禁食之物在迫不得已时食之无过。另外牛羊身上的内外生殖器、睾丸、血液、鼻须、耳朵、枣(胰子,就是淋巴结)等也不可食用。现代的事实也证明,这些部位和物质都是各种病菌高发滋生地,是藏污纳垢的所在。所以卖牛羊肉的回民要把牛肉、羊肉收拾得干干净净,规置得利利索索。什么肉棘、胰子、污血管、淤血块、散脏毛等各种污物,都应该给去掉。特别是绞馅尤其要洗净弄清洁。清代回族学者刘智说道:“饮食,所以养性情也,以彼之性,益我之性.彼之性善,则益我之性善;彼之性恶,则滋我之性恶:彼之性污浊不洁,则滋我之污浊不洁性。”(《天方典礼,饮食》)解释禁食猪肉时说道:“猪是畜类中最污浊的,其性贪,其气浊,其心迷,其食秽,其肉无补而多害,乐从卑污,有锯牙,好攫,啮生肉,愈壮愈惰,老者能附邪魅为祟,乃最不司食之物也。”
鹤庆婚俗  彝族是鹤庆的世居民族之一,主要有白依人和黑话人两个支系,他们到现在仍保留有一些古老的婚恋习俗,在此将与周边白族、汉族不同的部份介绍给读者。  鹤庆彝族的婚姻,传统上实行一夫一妻制,娶妾者极少,如果婚后未育,可领养一个侄子。其婚俗则随时代、因地区而有所异。  青春棚:作为古彝俗之一,白依人称为“公房制”,在较大的村子里,青年男女分性别住在各自的公房里,便于同年龄段的男女青年谈恋爱或增进彼此间的友谊;黑话人称为“住集体宿舍”,把同年龄段的男女青年分性别住在村中房屋较宽敝的人家里,在民国时因生活较为困难,睡在一起只是挤在一堆燕麦秸秆上而已。晚间,男青年相约到女青年住的地方吹唢呐、拉二胡、对唱情歌、谈情说爱。  白话酒:男女青年恋爱成功后,男方家须向女方家送“小酒”、“大酒”彩礼各一次,礼物一般以烟、酒、糖、茶为主。“小酒”、“大酒”又称为“白话酒”,可选其中一次由男方邀请伙伴到女方家吃一顿饭。  过门:小酒吃后,男方邀女方到家中见见未来的公婆,称为“过门”。  婚礼筹备:婚前,青年朋友帮助砍柴,合村资助粮食、东西物件,男方一般不送女方家财物,一切嫁妆、私方由女方自备。  宴客:在六合白依人家,凡客人临门、就餐、辞行必由村中唢呐手(有时多至8人)先后吹奏出《迎宾曲》、《央客调》、《敬酒调》、《慢吃慢饮调》、《送客调》等曲调,被称为“三吹三打”。  六人席:彝族至今仍保留有六人一席待客的习俗,白依人习惯先行“祭门”仪式后宴客,把座向主房的一方空出(即鹤庆方言上八位不坐),便于上菜和主人敬酒。黑话人的六人席空出两行桌子的中间,便于上菜,按照老规矩,所有桌子上菜时同时上,左边的用左手,右边的用右手。  婚礼:白依人在迎娶的过程中,由唢呐手按婚礼的不同进度吹奏不同的唢呐调,如《迎亲调》、《拜堂调》等。男方亲属到女方家的会亲客,要带上礼物,新娘要事先准备好衣、鞋、衣带等礼物,在拜见至亲上辈时顺次各送一份。婚礼定于黄昏时举行,仪式完成即打发出门,新娘有哭别亲人的习俗。  回门:回门不拘日期,隔三五日或六七日不等,新婿按风俗回门时携妻在岳父母家小住,帮助砍柴、干活数月。  喜神:由本民族唢呐手充当喜神,主家按自己的经济能力和社交能力,延请二至十名不等的唢呐手充当喜神,担负起迎娶、待客、成礼等不同仪式和场合的唢呐手。有时在家招待客人的喜神也会唱起彝歌(部分用彝语或白语演唱,也有用汉语的)说:“我抓抓脑壳出门瞧瞧,新姑娘来了来了!快来了!”好像《诗经》中的“候人不至,搔首延伫”句。  吃现成饭:鹤庆彝族人在民国以前有“转房”婚式习俗,亲兄亡故,弟可与寡嫂继配为夫妻,黑话人称这种习俗为“吃现成饭”。兄纳亡弟之媳为妻或妾也是同理,这种习俗便于抚育遗孤,维系家庭的完整。寡妇再婚不受社会舆论的谴责,与转房婚式一样,只须请族长及村里的老人吃一桌席面,就被社会认可。  拐带人口:彝族崇尚自由恋爱,但在民国以前,男女青年婚姻仍有部分受到父母的干涉,不能顺利结合。在黑话人中出现父母干涉不能结合的青年恋人只能出外谋生,称为“拐带人口”。按习惯法,不能在本乡本境居住,要远徙异域,致使彝族黑话人在香格里拉(中甸)打米柱(音译地名)和丽江白沙形成鹤庆籍彝族小村落。据彝族老人介绍,能“拐带人口”的人都是比较聪明能干的人。  抢婚:鹤庆彝族过去有“抢婚”的习俗,但他们的“抢婚”与其它地方不同,一种是男女双方相互愿意,家中父母也不反对的情况下,男女双方约定日期,由男方请一些人于晚间去“抢”,第二、三天请人出面告之女方亲属,向女方家赔礼道歉,这样的抢婚,在过去困难时期省下了很多礼数和宴客支出。另一种是女方不同意,男方邀约朋友去硬抢,这样的抢婚往往造成悲剧,被社会舆论谴责,故这种情况在过去也极少出现。  试婚:在白依人中,近现代仍保留有试婚习俗,男女双方在交往后生下一孩或两孩,甚或小孩已由女方为主抚育至十四、五岁,才举行婚礼,宴请亲朋,故有些人结婚时已四十多岁了。嫁娶不注重择日,有一孩后成婚定于夏历单日的某一天,男女二人或有两孩后成婚定于夏历双日的某一天举行。  纵观鹤庆彝族的婚俗、礼节隆重、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是一项宝贵的旅游文化资源
凤庆地处滇西南边地,是澜沧江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征。凤庆县早期居住的民族有布朗族、傣族、彝族和拉祜族,继后有汉族、回族、白族、僳僳族等迁入,现在共有23种民族居住在这里。各民族既分散又混合杂居,形成民族文化互通有无、相互交融,造就了凤庆中原文化、南诏文化、澜沧江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交融荟萃、共放异彩的多元化格局,表现出凤庆在文化上广泛的包容性特征。古老的史前文明与现代文明在凤庆集中融合,使凤庆具有较为独特的文化区位优势。 彝族
凤庆县彝族大部分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分布在全县13个乡镇。 彝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其婚姻习惯与汉族基本相同,但严格实行同宗不婚制。1950年以前,婚姻基本是父母包办,有“明、暗”两种。“俐瘛崩牖槁式细撸20%左右,还有群婚的遗风。离婚称之为“休”。女方提出,就得将全部聘礼退还男方,如果再嫁,再嫁之夫就得给“休”去之夫出钱。若男方提出,则将家当分一半与女的。离婚时砍一截木棒,上刻一至三刻,一破两半,男女各一半,作为“休”之凭据。
彝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火把节,其它传统节日与汉族相差无几,最为隆重的是春节。彝族的火把节一般过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过节这天,嫁出去的姑娘一定要接回,再困难也得杀一头猪或一只羊,实在无法才能杀鸡或买肉。晚上每家竖一把火把(碗口粗、长四、五尺)。晚上兴打歌,一家领一年的头,领头的要背起篮子,敲起锄头挨家走到,主人或炒谷或荞或酒或火把送一点,意请领头的代送鬼。打歌场设在最后一家,酒在打歌场上喝,其它东西由领头的约二、三人丢到路边。 苗族
凤庆县苗族主要居住在深山箐林地带,除腰街、洛党两个彝族乡(镇)之外,其它11个乡镇均有分布。凤庆的苗族有“青苗”、“白苗”、“花苗”三种。1950年以前,苗族不与外族通婚。婚姻多数由父母包办,也有男女自愿但必须征得父母同意请媒人说亲。从请媒人说亲到新娘讨到家,需经过以下礼仪:
第一次请媒人二人带酒说亲,即“说媳妇”。
第二次订日子,即订婚,又叫“置酒壶”。
第三次是娶亲。娶时男方赶一架耕牛,一条或二条,能拉一张犁即可,还带米、肉、酒、糖、豆腐、茶、盐等。到新娘家院场,由女方摆起桌子接礼,每接一件礼物唱一次调子。尔后献祖宗牌位,接亲人在女方家住一夜,第二天出门前新郎给祖宗牌位磕头,接着给岳父、岳母磕头,磕完吃烟茶、交嫁妆。结婚后男方不远行,女不接触外人。
苗族人死后一般实行木棺土葬,尸体用水洗涤,然后用麻布包好,放在屋内供亲友吊唁,出丧前胸以上至头不盖材盖。出丧前三天要为死者吹芦笙,击牛皮鼓、唱丧歌、跳舞。发丧前从棺材底打进一驽子(即一箭),又从棺材上面打出一驽子,越远越好。
苗族的主要节日是朝花山,苗语叫“他查”,时间在正月初一至十五日,由主持者选一公共山场,穿上节日盛装,吹芦蠖、打歌、对调、赛弩等。另外,大部分苗族和汉族一样过清明节、端午节等。 回族
凤庆县回族大部分居住在城镇街道,其中营盘、凤山二镇为最多。回族的婚姻一般是自由恋爱,回族青年男女选择对象,首先考虑的是信仰一致,没有一致的信仰,饮食就难于共同,也就难于一起生活。订婚,回族叫做“拿手”。回族青年经过一段时间的恋爱后,双方愿意结为夫妻,便由男方请一正直可靠的媒人,到女方家里表明男方父母的愿望,得到女方家庭的同意,便可选择吉日,奉行“拿手”仪式。这时男方送女方四色礼:糖、茶、面、盐和一定的衣物作为聘礼。“拿手”即双方各选出一位较有威望的长者,两人双手相合,拇指相碰,以示双方自愿,当众订下这一亲事。
回族丧葬注意节约,讲求卫生,实行速葬、简葬、土葬,不用棺木,也不用财物“陪葬”,停尸不超过三天,一般是早死午埋,晚死晨葬。
回族的节日多同宗教活动结合在一起。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即宰牲节)和“圣纪节”(即圣诞节)
又叫“绕三林”,始于南诏,最初是古代宗教祭祀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白族群众文体娱乐与郊游活动的民族盛会,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围白族群众穿红戴绿聚红成队,前来参加活动,或挂一彩绸,葫芦,手执蚊帚、拿着扇子、毛巾,一人主唱,一人打拍,后边跟随一男女,唱着调子,打霸王鞭,弹着三弦琴和月琴,载歌载舞,由苍山东麓至庆洞,喜洲、金河。沿路逛三都,即是“绕三灵”。三灵指的是佛都、神都、仙都这三都。
打歌,又称踏歌,以巍山、南涧、漾濞等县流行较广。大体可分为模拟动物体态的动物舞。以及抒发情感的情趣舞两类,大凡婚丧嫁娶,民族节日都要打歌,舞步主要在脚下,为踏、蹉、跺、抬、踢、跳等步法,边跳边唱,可随意编词,也加固定唱词。有领有和,潇洒自如,激烈时,热情奔放,情绪激昂。打歌调以葫芦笙,竹笛吹奏的曲调为两个声部,与人唱的打歌调结合,形成三个声部的打歌音乐、音乐效果非常强烈,这种特殊的和声,在其它打歌中是少见的。
同时,“三日街”、“火把节”、“蝴蝶会”、“花朝节”、“石宝山歌会”、“泼水节”、“赛花船”、“要海会”、“渔潭会”、“菊花会”、“本主节”等也都是云南著名的民风民俗。
大理地区的白族男子多着白色对襟上衣,外穿镶花边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肥宽裤子,头缠白色包头,肩挎绣花挎包。白族妇女穿白衬衣,着艳红、蓝或浅蓝色领褂,下穿灰蓝、绿色布料加绣花加绣花边裤角的裤子,脚穿绣花鞋,腰系加绣有花、鸟等图案的绣花短围裙。
白族婚礼热闹而且繁琐,一般要三天。结婚这天称“正喜日”,头一天叫“踩棚”,后一天叫“散客”。其中头两天较有特色,“踏棚”这天的夜晚要在男家唱“板凳戏”。
大理地区的白族民居建筑独具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白族民居多为封闭式建筑,正房对面的院落围墙通常都要砌成照壁,照壁尺度比例匀称,外观十分优美。照壁除注重造型精美外,还非常注重装饰,使照壁显的更加高雅秀丽。
摩梭古称“摩沙”,是宁蒗境内的土著民族之一,其族源属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牦牛羌”。特殊的社会地理环境,使永宁摩梭人一直保留着独特而神奇的风俗礼仪。泸沽湖畔摩梭人传奇式的家庭婚姻形态,成为东方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最具神秘和吸引力的母系文化奇观,形成一个扑朔迷离的幽远的梦境。普米族和摩梭人的孩子,长到13岁,便要举行成年礼。
摩梭人至令还保留着人类母系氏族的婚姻形态。流行于摩梭人中的阿夏婚姻形式有两种,即阿夏异婚和阿夏同居婚。摩梭人崇拜大自然,信奉神灵,相信天地万物、日月水火、风雨雷电,引经据典由神灵主宰,所以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了形式各异的祭祀方式。
摩梭人过年分为大年和小年。过小年在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十二日。村村寨寨饮酒食肉,歌舞狂欢,放牧人员备受优待。全家都会赠给放牧人员猪膘肉、香肠、鸡蛋、粑粑等礼物。他们还在牲畜尾巴上系一条红布,以示度年。放牧人员到山上野餐祭山神,祈求山神保佑来年水草丰茂,牲畜兴旺。过大年在每年的腊月三十日。院子里正房门前要栽两棵青松,房顶上插松枝和彩色经幡。桌上供煮熟的猪头祭祖先和神灵,青年们举行摔跤,打秋千,对山歌,跳土风舞等活动。
他们的传统节日是转山节,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湖畔的摩梭人都要盛装前往“格姆女神山”朝拜。
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的普遍的宗教信仰,“本主”即本境之主,即一个村落或某一地域的保护神。
白族对本主的信仰具有悠久的历史。各村每年都有定期祭祀本主的盛大节日,这是村中重大的宗教活动之一。据说这一天是本主的诞辰,祭祀时间各地不一。各地所崇拜的本主也不尽相同。有自然崇拜之神、有崇拜的英雄为神、有南诏和大理国的统治者及其亲属、也有南诏大将等等。
“阿夏婚”
居住在沪沽湖边的摩梭人至今仍沿袭着一种“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摩梭人称这种婚姻为“阿夏婚”(“ 阿夏”意为亲密的情侣)。成年男女经恋爱,双方建立“阿夏”婚姻关系后,男子夜间到女子家中偶居,次日黎明前返回,生产生活各从其家。“阿夏”关系长短视为双方感情而定。妇女在生产、生儿育女中居于家庭支配地位,子女从母姓,血缘按母亲计算。这种地球上至今仍然存活着“母系家庭”和“阿夏婚”遗俗,被称作人类早期婚姻的活化石。
抢婚或跑婚
抢婚或跑婚是解放前丽江纳西族的习俗。男女经过恋爱彼此有了感情,私定了终身,但却遭到女方父母的反对,或担心遭到女方父母反对,于是男女双方就采取抢亲或跑婚的作法来成婚。古时抢婚或跑婚的原因有的是由于女方家里生活困难无法陪嫁大批的嫁妆。当然,现今这种习俗已不存在。
摩梭人和普米族的孩子,到13岁时便要举行成年礼。仪式一律在大年初一凌晨举行,地点在自己家的正房火塘下方两根屋柱下。右边的圆柱为女柱,左边的圆柱为男柱。男孩站在男柱下,女孩站在女柱下,一脚踩着猪膘肉,一脚踏着粮袋,象征终年吃用不尽。女孩由妈为其穿上漂亮的衣裙,盘发和配戴饰物。男孩由舅舅佩上腰刀。成年礼过后,算是大人了,可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洞房夜的撕打
小凉山的彝族婚礼相当特别,洞房之夜,一对新人要进行一番激烈的撕打。新娘要用竹签戳、用手抓新郎,使新郎手上、脸上留下血痕,以示新娘的贞操体面。
云南“十八怪”
云南省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流传甚广,版本甚多的“云南十八怪”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是云南民族风情的一种体现。
其中一种版本是这样说的:“鸡蛋用草串着卖,米饭饼子烧饵块,三只蚊子炒盘菜,石头长到云天外,摘下草帽当锅盖,四季服装同穿戴,种田能手多老太,竹筒能做水烟袋,袖珍小马有能耐,蚂蚱能做下酒菜,常年都出好瓜菜,好烟见抽不见卖,茅草畅销海内外,火车没有汽车快,娃娃出门男人带,山洞能跟仙境赛,过桥米线人人爱,鲜花四季开不败”。这个顺口溜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多姿多彩的云南民族风情。
三道茶原是南昭、大理国时期国王宴请将军大臣的礼待,后来配方流入民间,形成民间待客的一种方式。
三道茶就是一苦二甜三回味。苦茶是用下关沱茶制成,小茶盅泡饮,苦中带涩,有清凉之效;甜茶用乳扇、核桃仁、红糖、感通山青毛茶配置而成,一饮清香甘甜;回味茶用蜂蜜、茶水、花椒、姜片、桂皮配置而成,味道辛辣而略甜,回味无穷,三道茶有如人生三味。三道茶一道一道地端敬宾客,敬地,白族姑娘双手举杯齐眉,以示尊敬。席间端来小碟的红绿丝,花生米、蜜饯、果脯等。宾客一边品茶,一边欣赏民族歌舞表演,《掐新娘》、《金花之歌》、《八角鼓舞》、《情歌对唱》等已成为三道茶保留文艺节目。
僳僳族先民乃汉代滇西“Q”(xi县名,今作“越西”)、“昆明”之属,属于氐羌族后裔。约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在头领木必扒带领下渡过澜沧江,翻越碧罗雪山抵达怒江,以此作为生息繁衍据点,其中部分氏族逐步向南沿怒江西岸迁徙至芒宽境内;部分氏族由福贡、泸水境内往西迁到腾冲大塘等国境沿线一带。后来,迁徙到腾冲大塘一带的部分氏族又翻越高黎贡山进入潞江境内。
僳僳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文,有文字。僳僳族中的很多人还能操汉、彝、傣、白、德昂、苗等族语言,僳僳族语言常借用汉、彝、傣词汇。民国时传教士曾使用拉丁字母创造变形体表音的老僳僳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语言学家帮助僳僳族人民创造了用拉丁字母拼音的新文字。
僳僳族有“花僳僳”和“黑僳僳”之分,高黎贡山的僳僳族多数属于“花僳僳”。主要分布在怒山与高黎贡山山脉之间的怒江东西两岸的高寒山区、半山区及低热河谷地区,集中分布于高黎贡山东部的潞江和芒宽的27个自然村。其姓氏主要以麻、余、欧、胡、密姓居多。
解放前常居住在高黎贡山丛林,过着狩猎、刀耕火种的游牧式生活。以种植包谷、荞麦为生,以猎取飞禽野兽为食。在当地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傣族不上山,僳僳不下坝。”僳僳族大多居住于山区,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就必然在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山坡上开荒垦地。他们还通过狩猎来改善生活和换取一些必须的生活用品。他们的居室一般比较简陋,多为简易竹、木架结构的草房,有的就住在终年潮湿的岩洞中,有的随耕地搭窝棚居住,随着轮耕地不断搬迁。僳僳族人民成村成寨的较少,三五家就成1个村寨,多为无邻无舍的独住。解放后,大多数都是山坝两头居,形成1村两地,1户两锅,一年四季忙上忙下的状况。随着形势的改变,僳僳族人民的生活有所提高和稳定,他们的居室也大有改变,多为土、木结构的瓦房,富一点的还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打破了过去的拥挤简陋的住房习惯。
僳僳族不仅是一勤劳勇敢、朴实忠厚和直爽开朗的民族,而且也是一个较好客和最讲信誉的民族。不管家境如何贫寒,都热情好客,喜欢结交朋友。无论亲戚朋友还是过往行人,到了僳僳族家,都要茶水饭食招待,如你不吃,会视为你对他们不恭。在僳僳族中有“山不转路转,谁出门能把房子背着走”之说。僳僳族心直口快,不会拐弯抹角。与僳僳族交往,只要你不欺骗,说到做到讲信用,他愿把心肝肺腑都掏出来给你。假如你不怀好意,进行欺骗、不讲信誉,那他再也不愿与你再继续交往下去。
在四季如春的云南,四时竞妍的鲜花不仅是观赏的植物,而且还是餐桌上时兴的菜肴,几乎每一种可食之花都与一种菜谱联系着。如果你去云南不吃一顿花菜,那就算白去了一趟。
云南野生观赏植物约有2500多种。许多花卉都可食用,比如火红火红的木棉,芳香四溢的茉莉,洁净纯雅的幽兰,亭亭玉立的木兰,漫山遍野的杜鹃等都是可食花卉中的姣姣者。正可谓“秀色可餐”,云南人舍不得春去花落。云南26个民族兄弟都有关于花的菜谱,他们爱花,好像觉得非要把花吃进口才能表达内心的爱。他们的食花历史据有关资料表明已逾千年,每到春天,不论是男女老少都赶往山上,边采摘野花边唱山歌,采得百花之后,晒干,腌制,用罐储存起来待用。
澜沧江畔生活的拉祜族也是一个以花为生的民族,花不仅是菜中佳肴,还是他们生命的象征。拉祜族吃花的历史很长,几乎贯穿于他们整个历史发展时期。苗族踩花山,其实是采花山,有歌唱道“采得百花配成菜,招待未来的太太”,可见花菜的地位与尊贵。
纳西族认为开白花的植物对人类都是滋补品。花菜既是菜也是良药。山茶花有凉血之功效,是治吐血肠风的良药;蜜蒙花有祛风明目的功效;绿苞山姜是暖胃健脾的良方。翻开一部中草药图谱,仅花卉就占了一半以上,而这一半以上的花朵又经常出现在云南各民族的饭桌上,丰富着红土高原的饮食文化。
傣族是一个以花为荣的民族。在他们眼里,一朵鲜花的价值胜过一颗宝石,一片落花也会惹起他们善良心池中阵阵涟漪。傣家人开的餐馆,十有八九的菜谱中都会有花的影子,一道道花菜又都冠着非常好听的菜名,“鹅血玛瑙”中有红山茶的花瓣,“天女下凡”中掺杂着棠梨花的芳踪,“人间仙宫”里不乏幽兰含苞待放的花蕊。一次,我和文友来到美丽富饶的橄榔坝,在竹干栏式的饭馆里享用了一顿鲜花席,享受到傣家人独具风味的食花文化。
传统的傣家菜多以酸辣著称,吃法上讲究凉拌为主,辅以绿佐料,但傣家人的花菜,讲求的是自然风味,色香俱全,偏重于菜的外观色泽,因此,当我们围住丰富的花菜,仿佛面对浓缩了的春天花园,红的似血,白的如玉,黄的呈金,蓝的如钻石,几乎所有的颜色都在竹篾编制的餐桌上集合了。菜谱中有木棉花炒酱豆米,有小百花酸腌菜汤,有凉拌棠梨花,有辣酱凉拌生食大白花,有水煮芭蕉花,有山茶花糯米粥,有鸡蛋炖仙人掌花……面对满桌的花菜,真是有些不忍心下手,这是我见过的各种宴席中最为独特而华丽的宴席了
久袼捉伞俊 〔荒芨靶『蜕小钡耐凡俊 ∥魉婺尚〕私坦娑腥艘簧幸欢瓮牙爰彝サ淖诮躺睿谏缁嵘钪蟹灿龅侥咽拢拍芙獬嗄眩咏瞪匠扇撕蟛呕嵊猩缁岬匚弧7彩悄泻⒃谄摺怂晔倍家狈鹚吕锏币欢问逼诘暮蜕校莆\"小和尚"。"小和尚"在佛寺里生活要自理,要劳动,还要学习佛教经书,进行严格的修身教育。两三年后可以"还俗",还俗衙的男子才可以结婚成家。若未当过"和尚"的男人,被视为生人或野人,在社会中没有地位被人看起。在寺院修身时, 不准与女人谈笑,不准外人抚摸小和尚的头,(这和汉族喜爱儿童抚摸头完全相反),若被外人(特别是女性)摸过头,被视为仇人。"小和尚""修身"时间一切作废,必须从头开始。所以,外来游客,若到寺院参观千万记住此习俗。   卧室禁忌  傣家住宅,都习惯住在楼上,而楼上卧室只有一块隔板与客厅相分,卧室中没有隔板分成小间,几代人都住在里面,是用蚊帐分开,中间有一定间隔,分门进出。卧室是不容外人窥看的,过去的习俗规定,若主人发现外人窥看主人的卧室,男人就要做主人的上门女婿,或到主人家做三年苦工,即使是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役三年。因此,游客无论到傣家参观或做客,千万不要因神秘感而窥看主人的卧室,虽然现在打破了过去的俗规,但窥看傣家卧室始终是不受欢迎的。   客厅禁忌  傣家楼上客厅中有三根柱子,两根是卧室与客厅并排分开的,一根是火塘旁边的。卧室中的两根,靠外的一根叫"吉祥柱"可以靠着休息,靠里的一根是人死后用的,称为"升天柱",家中的人死了,家人把死去的人靠在这根柱子上(不分男女)沐浴、穿衣、裹尸体,等候火葬。火塘边的一根是绝对不许靠的,那是傣家的"顶天柱",若靠了柱子意味着不尊重主人。   上竹楼须知  进佛寺必须脱鞋。进门后要按照辈份大小、资历深浅,依次而坐;傣族认为门槛是人、鬼必经之道;不能用凳子作枕头,因为凳子只供人坐;不能用脚跨过火塘,不能随意移动火塘里支锅用的铁"三角架";在街上买菜时,不能用脚指菜来讨价还价;不能踩和尚的影子,更不能摸他们的头。傣族认为"头"是人的首领;上楼脚步要轻,晚上不能吹口哨;大庭广众面前不能说别人的坏话;妇女产后不满月不能到别人家去玩;家中有丧事,未出丧不准到任何人家去.   哈尼族风俗禁忌  在哈尼山寨,有亲朋好友或宾客来访,家里大小主人会主动出门热情相迎,并帮助客人取下挎包等东西。当客人坐定后,如果递给你满满一杯或一碗洒,表示受到欢迎。如果第一次给客人倒满茶水,就意味着他不受欢迎;如果第一次只给客人倒半杯或半碗洒,显得主人很小气。主人在给客人倒洒时,自己也必须倒上一杯,并先喝一口。好客的哈尼人还会拿出苞谷、瓜子、烟等招待客人。主人家定会杀一只鸡,加上盐、辣子、等佐料煮一锅鸡肉稀饭。鸡肉稀饭是哈尼人待客餐桌上的必备佳肴。吃稀饭时有许多规矩。入席后,主人把鸡头、鸡肝敬给客人,鸡腿给客人中的小孩。表明主人对客人的尊敬和欢迎。客人告辞时,主人会包一些茶叶、草烟等给客人。包中必定有几个熟鸡蛋,这是主人对客人的祝福。同时,主人给客人的礼物一定要用芭蕉叶、黑棉线包扎,这象征主客间深厚的友情。   彝族风俗禁忌  忌戏耍动头; 众人面前说脏话;彝族家有病人时忌说死伤之类的话;忌说“杀年猪”,而要说“抓年猪”或“拿年猪”;忌对婴儿用“胖”、“漂亮”、“重”之类的赞词;忌夜间吹哨;忌拿灵长动物(熊、狗、猴、猫等)肉进屋,也忌食其肉;不论男女,忌跨火塘;禁妇女跨越男人;忌婚丧嫁娶日宰杀山羊;忌以苦蒿杆做筷子及打人;忌从客位方烧荞粑;火烧荞麦粑从炎塘里拿出时,忌马上翻动及用棍棒穿通;禁食马、骡、狗、猴、乌鸦、蛇、蛙肉;忌作客不留肉;忌将饭端给主人;忌把锄头和斧子放在一起;忌在屋内将锄或斧子找于肩上;有孕之妇忌给新娘梳头,也忌给新娘缝嫁妆
扫描下载客户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特有的舞蹈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