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杂烩人怎么样?

权谋高手李鸿章:从刀笔小吏到第一重臣 : 第五章 如何经营自己的势力
李鸿章的公文秘法_雾满拦江_在线阅读_九九藏书网
& 第五章 如何经营自己的势力 李鸿章的公文秘法
自序引子第一章 人生的失望之冬第二章 抓住改变命运的机遇第三章 从曾氏门生到封疆大吏第四章 空降巡抚的立足之道第五章 如何经营自己的势力李鸿章的公文秘法第六章 为官者要善于自保第七章 绝不能碰政治底线第八章 痞子手段与外交之长第九章 成大事者,必先看清历史大势第十章 重臣何以成为重臣附录
第五章 如何经营自己的势力李鸿章的公文秘法最后一个主题:严厉打击不和谐因素。这个不和谐因素,就是镇江的冯子材。冯子材比不了曾国荃,曾国荃是有靠山的,有曾国藩替他撑腰,对曾老九下手只能采用暗示的手段,万不可明着来。可冯子材就惨了,老冯属于政治上不清白、有污点的人。他以前是天地会的叛逆,是跟在张国梁后面跑跑颠颠的小老弟,张国梁投奔太平军,冯子材就跟着投太平军。张国梁投官兵,冯子材又跟着当官兵。而今张国梁战死,可怜的冯子材就成了没娘的孩子,谁逮住都要狠踹两脚。目前的行政公文写作,因为吸收了诸多西式技巧,比之于李鸿章那个时代,已经简洁多了。如果这篇公文写在现代,那么它的题目应该叫《关于朝廷第二次指示按第一次指示命李鸿章速带淮兵往援镇江的回复的回复的回复》……你一看这个公文的题目,就知道在现代为什么少见李鸿章这种类型的人才了,这是因为行政公文的题目迷宫,削弱了公文的价值,单这个标题,你就已经输定了。第五主题:上海城防态势分析。这个分析的目标主要是洋人,点明了英法联军色厉内荏的本质。太平军数量稀少,洋人就气势汹汹;太平军大至,洋人就急忙找个地方躲了起来。最后的结论是,洋人是靠不住的,上海的安全还是要靠自己,也就是靠他李鸿章。第三主题:南京城下态势分析,为第二主题提供理论依据,推翻曾老九攻打南京城的计划。因为已经暗示了曾老九的私心,此时这个计划已经是不推而自倒。他只分析,让领导自己来做结论。行文开篇之后,进入第一个主题:热情讴歌赞美上级领导。会写公文的,通过纵情讴歌就把领导给灭了;不会写公文的,讴歌来讴歌去,却把自己催眠了,智商降低了。李鸿章显然是前者,所以他的讴歌简洁而明快,就一句话:仰蒙圣虑殷谆,批示亲切,伏读之下,感激莫名。这个损招,在民间又有个说法,叫打瞎子,骂哑巴。但《孙子兵法·形篇第四》对这一招极为推崇,名之曰: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什么叫易胜者?你骂他无法还嘴,你打他无法还手的倒霉蛋冯子材,就是这么个活生生的易胜者。第二主题:给对手上眼药。这个对手就是曾国荃曾老九,开篇暗示曾老九在力量不足的情形下强攻南京城的私心,以引起朝廷中群臣的嫉恨与警觉,让曾老九竹篮打水一场空。之所以说李鸿章是奏折高手,是因为经过他的分析之后,所得出来的结论只能是唯一的。相形之下,行政公文最闹心的结果就是,你费尽牛力分析了半天,领导拿起来一看,居然得出了与你完全相反的结论。这种情况,会把人活活气死。我们把李鸿章的这个片奏,逐节分析一下,以研习这种高明的公文技法,体味李鸿章的谋略与智慧。第一,必须要使用最简单的语言,越浅显,越平白,越具有说服力。第六主题:深刻自我表扬。主要是阐明自己的职责,一要保护上海每月二十万的饷源,二要率师离开上海往援镇江,这两个任务是不能兼顾的。言外之意就是,你朝廷只要答应不要这每月二十万饷银,我李鸿章立即送给太平军,绝不耽误一秒钟,你朝廷到底让不让老子送吧?所以最后的结论,就已经是不言自明了。第三,只摆事实,只讲道理,而不妄下结论。在官场上,任何情况下得出的结论,都可能是错误的,只有没结论,才是最正确的结论。第二,必须要使用众所周知的材料,只说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材料越简单,结果越精确。开章两个章节,是复述朝廷两次来旨之事。这是点题,如果缺少了这个,朝廷就弄不清楚你在针对什么事情说话,命中率必然降低,也难收到实效。第七主题:镇江态势分析。这个分析针对的是朝廷命他去镇江整顿军队的决定。理论上来说,在行政公文中明确否定领导决议,是不理性的行为。但李鸿章已经在前面引发了朝廷对曾老九的嫉恨与警觉,这时候的态势分析,恰与朝廷的思维相吻合,非但不会引发领导反感,反而让领导顿时生出英雄所见略同的知己之感。所以说,不是不能否定领导的决定,重要的是否定的方法与时机。如果你在领导改主意的时候提出来,领导保准大喜过望。总结李鸿章这篇堪称教科书的经典公文,其要义有三:如此八大主题纵横交错,必然得出两个结论:镇江不应该去,上海不应该走。而这两个结论,李鸿章的片折上硬是一个字也没提。这个片折,虽然短小,却分为诸多章节。有的章节简短,有的章节繁复,繁复与简短杂错之际,勾勒出八个主题。李鸿章挑冯子材下手,是因为冯子材先惹到了他,提出要求让李鸿章去镇江与自己会师。这项工作是李鸿章超级讨厌的,所以李鸿章对冯子材无丝毫好感,干脆栽赃硬说冯子材让他去镇江,是向他筹款,朝他要钱。李鸿章敢这么乱讲,就是欺负冯子材没有上奏言事的权力,既不知道李鸿章在搞他,也无法替自己辩白。第四主题:表扬自己,把李秀成返回南京夸张成负创而遁。这里边隐含有说谎的技巧,他说李秀成负创,彰表自己战绩,别人只能听着,你没办法亲往太平军老巢调查,就只能由着李鸿章胡吹一气。为了强调自己的功业,李鸿章着重强调了敌众我寡之态势,并为下一主题事先做好了铺垫。努力加载中...新闻热线:1&QQ: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卖国贼”是怎样炼成的
合肥在线-合肥晚报
将本文分享到微博:
○俄罗斯卫队护送李鸿章去谈判&&&&&日,刚刚在《辛丑条约》上签过字的李鸿章,满怀屈辱,死不瞑目地离开了人世,时年七十八岁。这位大半生在内忧外患中左支右绌的清国重臣,临死前一小时,床头仍站着逼迫他在意图侵占中国东北的《道胜银行协定》上签字的俄国公使。
&&&&盖棺多久才能定论?
&&&&历史的面目向来扑朔迷离,轰轰烈烈的事件、风云一时的人物,50年、100年,都未必能真正盖棺定论。
&&&&日,刚刚在《辛丑条约》上签过字的李鸿章,满怀屈辱,死不瞑目地离开了人世,时年78岁。这位大半生在内忧外患中左支右绌的清国重臣,临死前一小时,床头仍站着逼迫他在意图侵占中国东北的《道胜银行协定》上签字的俄国公使。
&&&&自进士及第,参与曾国藩幕府,组建淮军,与太平天国、捻军作战起家,大兴洋务,筹建军工,挖煤修路,创办民用企业,培养新式人才,主持外交……亲手建立了中国第一支海军力量――北洋水师,又亲眼看着这支耗尽财力心血、当时号称亚洲最精锐的海上武装在甲午之战中毁于一旦;作为外交代表在与列强的谈判席上一分一厘地争论,又亲手签下了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向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澎湖;《中俄密约》,租借胶州湾;《辛丑条约》向八国联军赔偿白银4亿5千万两……
&&&&对于李鸿章的历史评价,长久以来莫衷一是,而曾经最主流最官方也最为我们熟悉的意见是:李鸿章乃清政府丧权辱国之代表人物。直到近30年来,随学界研究的开放与深入,情况才有了慢慢改变。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梳理,大家发现,在李鸿章同时代的人眼里,在后人的眼里,他的形象从来就是矛盾而丰富的。
&&&&自其逝世之时,国外报纸已然惊呼:“中国第一人”已经失去了。如是无能之辈,不可能获此称谓。而梁启超则在他的《李鸿章传》中说道:“现在政府失一李鸿章,如虎之丧其伥,瞽之失其相,前途岌岌,愈益多事。”肯定了他在时局上的积极意义,绝非“卖国”二字可轻率概括。
&&&&那么,这个“卖国贼”的形象又到底是怎么炼成的呢?
&&&&时人看法: 生不逢时,个性缺陷
&&&&大连民族学院原副院长关捷与大连大学历史系主任杨惠萍二位教授,在对李鸿章的历史评价问题方面,从各个不同时期做出了总结。
&&&&在李鸿章同时代人的眼里,这位国之重臣就已经有了截然不同的形象。一种是认为李鸿章身负重任,敢当其责,大胆处理许多外交难题;一种则认为李鸿章辜负重托,屡签不平等条约,应予杀之,以惩之,以儆他人。
&&&&1901年,李鸿章辞世,比李鸿章小50岁的梁启超,在当年撰成《李鸿章传》,同年以“饮冰室主人”名印出。作者自称“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批评李鸿章洋务、军事及外交失败,关键在于“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事,不知政治之本原”,但梁启超在谈到时代的局限时指出,李鸿章没有生于欧洲而生于中国,没有生于当今而生于几十年之前,无论前人或同时代的人,没有一个造时势的英雄可以引导他、襄助他,这是同一时代环境下人物的局限性使然(章立凡),“固不能为李鸿章一人咎也”。
&&&&梁启超在谈到李鸿章个人品格才具时断言,李鸿章是“有才气而无学识之人也,有阅历而无血性之人也”。他具有当时中国官僚的通病“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
&&&&1927年清史馆印行的赵尔巽主持之《清史稿?李鸿章传》评其为人:“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放,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在可谓一锤定音的史书里,正式地对李鸿章的大节做出了肯定,认为不愧是以天下为己任,为社稷忍辱负重的国家栋梁。同时也对其个人性格上的缺陷不讳言,指出过于恃才、自大、任人唯亲等等。
&&&&后人争议: 大陆港台很不同
&&&&关捷(大连民族学院教授):
&&&&1949年以后的相当长时间,大陆长期将洋务运动贬为反动的、卖国的历史事件,而予以全盘否定。对李鸿章评价几乎异口同声:卖国贼,1955年新知识出版社甚至出版了直接起名为《卖国贼李鸿章》的书。上世纪60年代,有人提出,对洋务运动不能以偏概全,它还有进步、积极的方面。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个问题,未能在正常的气氛下,展开充分的讨论而中辍了。十年浩劫期间,“四人帮”搞影射史学,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更把洋务运动和崇洋媚外视为同义语而列入禁区,无人敢于问津。粉碎“四人帮”以后,才有学者冲破禁区,砸碎禁锢的枷锁,解放思想,对洋务运动与李鸿章提出了新的看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和极大的兴趣。
&&&&而港台评论不同,比如1978年,台湾出版李守孔所著《李鸿章传》,则肯定李鸿章镇压农民起义,颂扬其自强新政之功和外交之识见。“后人之论鸿章,毁之者讥其因循苟且,丧权辱国;誉之有称其尽瘁国事,胆识过人。”又说“鸿章个性倔强,以才气自负,遇事耻居人下,晚年尤甚。”“鸿章生平留恋权位,热衷功名,颇不以此自讳。”
&&&&李守孔并提到:“毁之者以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 评论最为毒刻。” 他甚至将李鸿章比之为著名卖国贼秦桧:“俗论拟之为秦桧,子不敢议其过刻也。”
&&&&最早为李鸿章立传的 都是外国人
&&&&权赫秀(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有关李鸿章的最早一批传记作品都是出自外国人之手。还在甲午中日战争刚刚结束的1895年,李鸿章去世六年之前,曾任英国驻华使馆翻译的道格拉思爵士就在纽约出版了《Li Hung-chang(李鸿章)》 一书,应是迄今所见最早有关李鸿章的传记作品。
&&&&这批传记作品的著者,无一不是具有在晚清中国活动经历的外国人士。长期旅居中国的英国人立德夫人在伦敦出版《Li Hung-chang, His Life and Times(李鸿章的生平及其时代)》一书,指出“写李鸿章的传记就等于写中国十九世纪的历史”,并将李鸿章列为与英国的格兰斯顿、德国的俾斯麦、意大利的加富尔齐名的“中国的元老(grand old man)”。曾经任职中国海关并担任《泰晤士报》记者的英国人濮兰德,更是具有直接接触甚至采访李鸿章的经历。濮兰德在其书中对李鸿章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毫无疑问,与同时代的任何人相比,李鸿章都可以说是中国19世纪的一位开创者,而且甚至比掌握帝国命运的那个精明的女人更适合于这样的称谓。”
&&&&研究李鸿章挨了群众骂
&&&&合肥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戴健,作为合肥本地研究李鸿章的专家,回忆起当年解放思想、突破阻力的经过,不胜感慨。
&&&&改革开放以后,学术界的思想禁锢开始松动。而作为输出了李鸿章、刘铭传、段祺瑞鹄立近现代史上重要人物的合肥市,对于这些历史人物的研究也渐渐活跃起来。戴健说,1985年,合肥召开过一次刘铭传研讨会,给与会人员拨了经费,当时单位领导听说后很是吃惊,刘铭传保卫台湾,和李鸿章相比,“敏感性”还是要小些的,当时李鸿章早被定性为“卖国贼”,是不能拿来讨论的。直到1988年,才开了一场关于李鸿章的研讨会,议题为《李鸿章与近代中国经济》,开得阻力重重。会后不久,还收到了一封北京的读者来信,信中,这位出身老干部家庭的女读者,义愤填膺地指责他们有“为卖国贼说话”的企图。
&&&&■外国人看李鸿章
&&&&李鸿章远比他同时代的人物具有更大的历史的影响力,甚至比控制大清帝国命运、大权在握的慈禧太后还要来得大。对中国人民来说,慈禧仅是一位外族统治者(满洲人统治汉人),她的影响力随着她的去世以及清朝的灭亡一起消失。但是李鸿章的言行事业在中国人生活的暗流中仍旧存在着。
――Bland.J.O.P(英国作家和记者,曾作为《泰晤士报》记者走访中国,并亲自采访李鸿章。)
○学者马琪&
○学者关捷&
○学者方英&
将本文分享到:
&&&&本网站所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p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合肥在线”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焦点图片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 加入我们 ┊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合肥报业传媒集团版权所有 皖ICP备号
未经合肥报业传媒集团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本网举报电话:1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商品评价
商品名称:
评价得分: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当前位置: >>
李鸿章如何签下马关条约
李鸿章如何签下马关条约
16:17:31&&作者:&&来源:&&浏览次数:972&&文字大小:【】【】【】
  1895年4月,日本人迎来了战后第一次樱花盛开。樱花的芳香弥漫了整个日本。刚刚抵达日本马关的李鸿章,显然没有赏花的心情。因为他此行的目的,是来与日方签订城下之盟。在行馆里,他将自己苍凉的心境化为一首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岁,八千里路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征旗大将坛。  寰海尘氛纷未已,诸君莫作等闲看。
  李鸿章一向端庄谨严的字迹,在这一刻变得粘着滞重。仿佛他手腕间的力量已经完全被抽空,他枯瘦的身体已经变成一个空壳,再也拉不动朝廷这艘破船了。现在,他只能忍受命运的折磨,连死都成了一种奢望――所谓“临事方知一死难”。微风掀动着纸页,他朝那首诗默视良久,没有说一句话。应当说,甲午战争的失利,对这位73岁的老者,对大清朝廷中的改革力量,乃至对这个在同光中兴之后重新燃起复兴希望的王朝,打击都是毁灭性的。
  会谈地点有一个诗意的名字:春帆楼。下午,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这里相对而坐。从这一刻开始,双方的任何一句话,都可能决定大海另一端的辽东人的命运。李鸿章在对这个比他年轻和健壮的对手凝视良久之后,说:
  “中日两国为亚洲常被欧洲列强猜忌之两大帝国,两国人种相同,一切文物制度的渊源也莫不相同。今虽一时交战,终不可不恢复双方永久之交谊,此次幸而息止干戈,不仅应恢复从来之友谊,且冀更进而为亲睦之友邦。方今能洞察东亚各国对西方国家处于何等地位者,天下谁能出伊藤伯之右者!西方洪流不断向我东方冲击,此应吾人应深加戒备、同心协力、联合黄色人种,不断讲求防止之策以对抗白色人种之时期乎?惟信此次交战当不致妨碍两帝国恢复其天然同盟也。”
  其实,连李鸿章自己也知道,这段陈辞,纯属对牛弹琴,绝望中的人总是希望奇迹发生。但是李鸿章的善意与宽宏,换来的仅仅是日本人的子弹。在第二次会谈结束后,李鸿章在返回行馆的路上,李鸿章突然看见一个日本人(事后得知,此人名叫小山丰太郎)从围观的人群中冲出,冲到轿子跟前,举起一支枪,叩响了板机。李鸿章感到面部一阵火辣的疼痛,他莫明其妙地看了一眼那个冒着烟儿的枪口,就昏了过去。
  凶手显然希望杀死李鸿章。这一点,在其被捕后的口供中得到证实。但意想不到的是,面部中枪的李鸿章,居然没有死。或许,这个帝国重臣的使命还没有结束,他的死,还为时尚早。6年后,还有一个更加重大的卖国条约等待他去签署。1901年,在又一次“舌战群儒”,在八国强盗的注目之下签订《辛丑条约》之后,李鸿章才怀着忧愤之心,离开了这个耗去了他所有才华和梦想的朝代。那是他代表他的国家所做的最后一笔、也是最大的一笔买卖,在那场最为惨痛的赔本生意中,他卖掉了他的国家整整十年的财政收入――连本带息,共九亿八千二百二十三万两白银,从此以后,这个国家再也没有什么可卖的了。眼下,王朝还需要他与日本人周旋。回到行馆后,李鸿章逐渐苏醒过来。日方安排医生诊治,由于李年事已高,动手术取子弹有危险,只好不取子弹,直接将伤口缝合。李鸿章还特别命令侍从不要洗他换下来的血衣,他要永久保存,他说:“此血可以报国也。”
  身负重伤的李鸿章在床榻上读到了日本拟定的和约草案,这令他的内心比伤口更加疼痛。草案内容主要有:
  朝鲜自主;  将奉天以南领土、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赔偿兵费3亿两白银;  修订通商条约,使日本在华的通商地位与欧美列强相同;  增加北京、重庆等七个通商口岸、允许各国输入机器直接在华生产,等等。
  李鸿章决心为议和创造一个好的氛围,他的如意算盘,随着一声枪响散销云散。这份和约,更令他无比愤怒。他希望自己日后在谈判桌上摆出一副更加强硬的架势,希望自己的舌头,为这个衰弱的国度,尽可能是挽回利益,至少,要保住我们的辽东半岛。他的底线,只是赔款,地,是绝对不能割的。第四次会谈时,关于割地一项,李鸿章给日本人的答复是:
  “今查拟请所让之地,如果勒令中国照办,不但不能杜绝争端,且必今日后两国争端纷纷而起,两国子孙永成仇敌矣……国家所有之地皆列代相传数千年数百年无从之基业,一旦令其割弃,其臣民势必饮恨含冤,日思报复。况奉天为我朝发祥之地,其南边各处,如被日本得去,以为训练水陆各军驻足之地,随时可以直捣京师……日本与中国开战之时,令其公使布告各国曰:我与中国打仗,所争者朝鲜自主而已,非贪中国之地也。日本如果不负初心,自可与中国将此约稿第二款并以下所指各款,酌量更改……”
  李鸿章生逢大清帝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帝国“存亡危急”之时,帝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难怪变法英雄梁启超都哀叹“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了。
  日本外相陆奥宗光读了李的答复后,赞叹道:“笔意精到,仔细周详,将其所欲言者尽情地说了出来,不失为一篇好文章。”伊藤准备彻底反驳李鸿章,陆奥说:“一开论驳之端,彼方亦必有再三反驳的余地。”日本人不希望把谈判变成一场辩论会,于是决定不与李鸿章纠缠于道理,只就条款内容进行谈判。
  形势迫使李鸿章必须带伤坚持工作。 4月10日,李鸿章面缠绷带,又回到谈判桌前。双方唇枪舌剑,有攻有守,这场谈判桌上的战争,在今天看来,仍如高手的对弈般引人入胜。日本人做了一亿两白银的让步。但李鸿章仍不甘心于此。关于赔款,李鸿章说:“赔款二万万,为数甚巨,不能担当。”
  伊藤博文说:“减到如此,不能再减。再战则款更巨矣……中国财源广大,未必如此减色。”  李鸿章说:“财源虽广,无法可开。”  伊藤博文说:“中国之地,十倍于日本。中国之民四百兆,财源甚广,开源尚易。国有急难,人才易出,即可用以开源。”  李鸿章说:“中国请你来做首相怎样?”  伊藤博文说:当奏皇上,甚愿前往。”  李鸿章说:“奏如不允,尔不能去;尔当设身处地,将我为难光景细为体谅。果照此数写明约内,外国必知将借洋债方能赔偿,势必以重息要我。债不能借,款不能还,失信贵国,又将复战。何苦相逼太甚。”  伊藤博文说:“借债还款,此乃中国之责。”
  实际上,日本人早已和列强策划好了“借债还款”的阴谋,等着大清入套。
  关于割地,李鸿章说:“再讲让地一节。历观西方各国交兵,未有将所据之地全行请让者……今约为所定奉天南部之界,欲将所据之地全得,岂非已甚?恐为西方各国所訾笑。”  伊藤博文说:“如论西方战史,不但德法之战而已。”  李鸿章说:“英法之兵也曾占据中国城池,但未曾请割寸土尺地。”  伊藤博文说:“彼另有意在,不能以彼例此。”
  李鸿章到死也没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李鸿章说:“台湾全岛,日兵尚未侵犯,何故强让?”  伊藤博文说:“如所让之地,必须兵力所到之地,我军若深入山东省,将如之何?”  李鸿章说:“这是日本人的发明。西国从未如此,日本如此,岂不贻笑西国?”  伊藤博文说:“中国吉林黑龙江一带,何以让与俄国?”  李鸿章说:“此非因战而让者。”  伊藤博文说:“台湾亦然。此理更说得去。”  李鸿章说:“中国前让与俄之地,实系瓯脱,荒寒实甚,人烟稀少。台湾则已立行省,人烟稠密,不能比也。”  伊藤博文说:“尺土皆王家之地,无分荒凉与繁盛。”  李鸿章说:“如此岂非轻我年耄,不知分别?”  伊藤博文说:“中堂见问,不能不答。”  李鸿章有些厌倦,总结道:“总之现讲三大端:二万万为数甚巨,必请再减;营还请退出;台湾不必提及。”  伊藤博文说:“如此,我两人意见不合,我将改订约款交阅,所减只能如此,为时太促,不能多办。照办固好;不能照办,即算驳还。”算是最后通牒。  李鸿章说:“不许我驳否?”  伊藤博文说:“驳只管驳,但我主意不能稍改。贵大臣故愿速定和约,我亦如此。”这次谈判后,日本兵舰又做出了出兵大连湾的态势,向清廷施加压力。14日,李鸿章收到来自总理衙门的电报,要求他与日订约。4月15日,双方举行最后一轮会谈。李鸿章仍要求日方减让赔款总款。经一番讨价还价后,日方同意每年贴兵费为50万两。17日,即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日清双方全权代表在日本马关春帆楼举行签约仪式,李鸿章的枯手,在犹疑许久之后,在条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他知道,他签下的,是千古骂名。
  《马关条约》中有关辽东半岛的条款如下:
  “下开划界以内之奉天省南边地方以鸭绿江溯该江以抵安平河口,又以该河口划至凤凰城、海城、及营口而止,划成折线以南地方。所有前开各城市,皆包括在划界线内。该线抵营口之辽河后,又顺流至海口止,彼此以河中心为界。辽东湾南岸及黄海北岸,在奉天省所属诸岛亦一并在所让界内。”
  有关赔款的条款是:
  “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这笔白银对日本意味着什么呢?两亿两白银,加上后来由于“三国干涉还辽”追加的3000万两白银,约合3.472亿日元,而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8000万日元,这也是说,这笔赔款,相当于日本4年多的财政收入总和。作为暴发户的日本或许有理由因此而感到兴奋。前外务大臣井上馨说:“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或私人都觉得无比地富裕。”李鸿章神情黯然地踏上了归国的船只。他表情呆滞地长时间伫望着翻滚的海浪,仿佛他的魂魄,已经丢在了海里。青缎的官袍,被海风紧紧地裹在他瘦弱的身体上,使他更显落魄和苍老。不知他此时是否会想到邓世昌,想到那些葬身大海的北洋官兵,想到当年北洋水师操练时用英文发出的口令。他像一个输光的赌徒一样失魂落魄,只是他输掉的不是个人的家当,而是他终生报效的国家。他知道,他的政敌们早已为他准备好了各种型号的明枪暗箭,各种不同的罪名正等着他去认领,但是,在他被国人的唾沫淹死之前,他的内心已经被自责的利刃所穿透。
本文引用地址:梁启超:李鸿章是一个怎样的人?_九个头条网
关注Ta的:
梁启超:李鸿章是一个怎样的人?
关注Ta的:
&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 无可疑也。虽然,其人物之位置果何等乎?其与中外人物比较,果有若何之价值乎?试一一论列之。&第一,李鸿章与霍光。史家评霍光曰不学无术,吾评李鸿章亦曰不学无术。则李鸿章与霍光果同流乎?曰:李鸿章无霍光之权位,无霍光之魄力。李鸿章谨守范围之人也,非能因于时势行吾心之所安,而有非常之举动者也。其一,生不能大行其志者以此,安足语霍光?虽然,其于普通学问,或稍过之。&第二,李鸿章与诸葛亮。李鸿章忠臣也,儒臣也,兵家也,政治家也,外交家也。中国三代以后,具此五资格,而永为百世所钦者,莫如诸葛武侯。李鸿章所凭藉,过于诸葛,而得君不及之。其初起于上海也,仅以区区三城,而能奏大功于江南,创业之艰,亦略相类。后此用兵之成就,又远过之矣。然诸葛治崎岖之蜀,能使士不怀奸,民咸自厉,而李鸿章数十年重臣,不能辑和国民,使为已用。诸葛之卒,仅有成都桑八百株,而鸿章以豪富闻于天下,相去何如耶?至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犬马恋主之诚,亦或仿佛之。&第三,李鸿章与郭子仪。李鸿章中兴靖乱之功,颇类郭汾阳,其福命亦不相上下。然汾阳于定难以外,更无他事,鸿章则兵事生涯,不过其终身事业之一部分耳。使易地以处,汾阳未必有以过合肥也。&第四,李鸿章与王安石。王荆公以新法为世所诟病,李鸿章以洋务为世所诟病,荆公之新法与鸿章之洋务,虽皆非完善政策,然其识见规模决非诟之者之所能及也。号称贤士大夫者,莫肯相助,且群焉哄之,掣其肘而议其后,被乃不得不用佥壬之人以自佐,安石鸿章之所处同也。然安石得君既专,其布划之兢兢于民事,局面宏远,有过于鸿章者。
文章来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鸿章杂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