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军区郑政委到南京军区硬骨头六连连蹲点时的讲话感想

1970年昆明军区政委谭辅仁被杀的案件
1970年昆明军区政委谭辅仁被杀的案件
一、谭辅仁其人
谭辅仁,出生于1910年,广东仁化县人。1926年下半年参加了彭湃领导的东江农民运动。1927年又随北江农军北上参加南昌起义被打散后,误入国民党朱培德部。1928年1月朱培德进剿井,谭辅仁所在营被毛泽东指挥的工农革命军打败俘虏。谭辅仁通过在看管中唱《国际歌》寻找到了在农军中的老上级朱云卿,又回到了革命队伍,同年五月入党,历任连、团政治委员,红十五军团第78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115师344旅687团政治处主任,教导7旅政委,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满军区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副政委。建国后任第十五兵团44军政委,广西军区副政委,武汉军区第二政委,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政委,昆明军区政委,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中共九届中央委员。
据陈士渠上将回忆记载:井时期毛泽东曾称赞谭辅仁:“这是一颗红色的苗子哩”毛泽东的著名诗句“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其典故出处就是:日晨,国民党4个团进攻井,红军仅凭步枪,鸟铳和石头坚守至下午4点,谭辅仁看到弹药,石头渐尽,十分焦急,大声喊道“团长,前不久我们修的那门大炮呢?”团长朱云卿马上命令战士把炮抬来,连发二弹,哑弹,谭辅仁急得火冒三丈,对迫击炮喊道:“小祖宗,你争口气嘛”,憋住气命令最后一发炮弹“放”炮弹不偏不倚落入敌军指挥所,团长朱云卿趁机率部反击,打退敌军。毛泽东得知兴奋得写下了《西江月.井》这首千古绝唱。
在和平建设年代谭辅仁同志同样保持了革命军人本色。1963年夏,身居武汉军区第二政委的谭辅仁,在下连队中发现了某部六连,这支诞生于1939年3月,隶属于120师358旅,战争年代勇于刺刀见红,立下累累战功的老八路部队,在和平建设年代,继续发扬光荣传统,出色地完成了剿匪反霸,抗美援朝,抢险救灾,施工生产等任务,铁军雄风犹在。谭辅仁愧疚地说:“这样一个典型连队,我们发现晚了,我这个当政委的失职”经他蹲点总结,把六连的全面建设概括为“战略思想硬,战斗作风强,军事技术硬,军政纪律硬”后经武汉军区党委上报,1964年1月国防部批准授予该连“硬骨头六连”荣誉称号。
1965年,谭辅仁调任工程兵政委,更是深入连队实际,处处严以律己,保持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本色。当时,中将以上高级干到部队,按惯例要干部,战士列队欢迎,还要军乐队奏乐。谭辅仁一次到某院校望见后,立刻虎着脸问陪同的校领导“这是怎么回事?”校领导说“首长,按规定要有乐队奏乐”。“吹吹打打,列队欢迎,不要搞这些形式主义。”谭辅仁批评道,“我们是共产党员,人民的公仆,不是旧社会国民党那些高高在上的官老爷。”在他的坚决要求下,校领导撤掉了军乐队,解散了欢迎队伍,他们才进了校门。又一次,谭辅仁出差坐火车,发现软卧包厢仅有他和警卫员,其他人是普客票,见此情景,他立刻让随行人员退票,要大家来和他一起挤包厢。秘书说“包厢是供首长休息的,我们就不来了。”谭辅仁说“怎么不来?我俩坐,太浪费了,你们来正合适。”就这样,他们一行五人一起挤在一个包厢到了目的地。
谭辅仁就是这样一位,忠心于党,心系群众,不搞特殊化的我军高级领导干部。
二、“封疆大吏”的不归路
谭辅仁的命运转折点始于“文革”。由于解放军的建制关系,谭辅仁一直是林彪麾下的心腹爱将。“文革”起,林副统帅权倾全军,全党。谭辅仁得以重用,以中央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主任、多次主持一些省市麻烦问题的解决,经受住了文化大革命的“考验”。
1967年1月云南大乱,时任云南省委第一书记、昆明军区第一政委阎红彦被迫自杀,昆明军区司令员秦基伟被造反派秘密关押,云南武斗不断升级,由枪战发展到炮战,甚至把军工企业研制的尚处于保密阶段的新式武器都抢来武斗。
这一切传到北京,中央迅即采取措施,周恩来多次针对云南情况作了指示,开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云南班便是一项重要举措。此时,毛泽东点将谭辅仁主政云南。
日,谭辅仁走进乱哄哄的'云南班“,以”学习班“办公室主任身份主持了”云南班“的开学典礼并作了重要讲话。
2月11日后半夜,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紧急接见了谭辅仁。毛泽东向来是夜问工作,和下级见面也不拘一格。当时,毛泽东身披睡衣,对谭辅仁谈古论今,说到吴三桂做平西王,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教训。最后转入正题:“你要做平西王了,执掌云南边地,封疆大吏哟!”“中央已决定你担任昆明军区政委,名已正,言已顺,把云南班,昆明班办好,积累的问题解决掉,卸掉了包袱,再回云南。”
1968年6月底,周恩来在中南海接见谭辅仁,再次对云南问题作了指示。8月11日,谭辅仁和“云南班”代表们分乘4架伊尔18飞机,从北京抵昆明,正式当起了“封疆大吏”,也走上了一条人生不归路。
据现有各方资料披露,谭辅仁被枪杀发生在日凌晨5时许,薄雾弥漫,晨曦未露。这是一个非常寒冷的日子,原昆明军区大院32号院内,接连发生了断断续续的枪声,最早知道凶杀事件的是军区党办秘书邹贤玉,她在睡梦中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她抓起话筒,里面传来了一个年轻女人发颤的声音“32号院响了几枪,你们快来人!”邹贤玉一愣,睡意顿消,随口反问一句:“怎么回事,为什么打枪?”“反正出事了,你要陈秘书,汪秘书快把”
对方说完就挂断了电话,床头的电话又响起来了,她一接是谭政委的警卫员李洪亮打过来的,李洪亮惊恐得几乎说不成话,但意思是说清了——谭政委被人枪杀了!邹贤玉一听,脑袋“嗡”地一声蒙了,但很快就镇静下来,立即给军区党办主任王克学,军区副政委蔡顺礼,军区保卫部长景儒林,副司令员刘春山,副政委雷起云等领导一一通了电话;报告了“谭政委家出事了”的噩耗。
王克学首先赶到现场,只见仅穿着汗衫、短裤的谭辅仁躺在血泊里,两只无神的眼睛向上翻着,谭辅仁夫人王里岩更是毫无声息。王克学顿时惊呆了,本能地大喊警卫员:“小李,小李”但毫无动静,跑到警卫室,两个年轻战士正呼呼大睡,王秘书气愤地大喊:“你们怎么睡得象头猪,快给我起来!”
谭辅仁和王里岩被火速送到昆明军区总医院,谭辅仁的大女儿谭延丹也匆匆赶到医院,王里岩两眉间中了一弹,医生说“看来已经死去一段时间了,”谭辅仁身中三弹,一弹腹部,一弹手臂,一弹打在头上,入院时,几乎没有血压,经抢救才有了点微弱心跳。
在出事的第一时间,昆明军区副政委周兴通过一号台直通周总理电话,周总理大为吃惊,当即指示:“要火速组织抢救,案子很可能是内部人干的,要抓紧时间破案,重点是军区机关内部;成立专案组,由周兴负责,公安部派人协助。”
与此同时,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外科主任鲁维善教授飞抵昆明参与抢救,剖开腹腔放出积血,后又打开胸腔采用心脏按摩,但无力回天,午后4时,谭辅仁终因伤势过重离开人世,享年60岁。其后,在谭辅仁被枪杀后的第14天,12月31日晚,原已被清队隔离审查的军区保卫科副科长王自正在被锁定凶杀嫌疑后开枪打伤军区保卫科长陈汉中,干事李伯志后开枪自杀。
1971年春节后,在谭辅仁枪杀案侦查之中,军区保卫部部长景儒林又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用尼龙网兜套住脖子自缢。并在留条上写道:“保卫部原来就是个烂摊子,我来保卫部后,还在继续烂下去。保卫部出了这些事,叫我怎么说得清呀!”
一时间,昆明风声鹤唳,捕人无数。外间传闻更是玄乎离奇,加之台湾特务机关的造谣惑众,恣意渲染,使我党我军建国以来首例高级将领被暗杀一案平添了扑朔迷离的色彩,给“动乱”中的昆明蒙上了一层恐怖的阴霾。
三、“017案”终于真相大白
由于谭辅仁被枪杀时间是日。是日上午7时,昆明军区副政委周兴主持召开了军区党委常委扩大会,通报了谭辅仁夫妇遭暗杀事件,传达了周总理的三点重要指示,研究确定了应急方案,会议决定立即成立“谭辅仁、王里岩被害案侦破小组”,简称“017专案组”。由周兴任组长,王必成(时任昆明军区第一副司令)蔡顺礼为副组长,成员由副参谋长赵润博,政治部副主任刘润泉。保卫部长景儒林,组织部长孟肖野,党办主任王克学等。专案组的日常工作由蔡顺礼副政委负责。
“017案”在当时文革背景下,可谓案中有案,迷雾重重。在37年后的今天,审视“017案”简单案情大致如下:谭辅仁夫妇居住的32号院位于军区大院的中心,是一座别墅式的宅院,平时有哨兵昼夜轮流站岗,当时正值“文革”当中,管理松懈,战士值勤逐渐由站岗变为坐岗,坐岗变为睡岗,案发当晚,两名战士在门口西侧的宿舍睡觉,从而使看似戒备森严的武装警卫形同虚设。
据现有案情资料看,大体可以推断凶犯王自正的作案过程是这样的:那天凌晨4点左右,王犯从被隔离审查的西坝俘管所偷偷溜出,潜入军区大院。此时军区大院绝对安静,所有人都安卧睡乡,王犯凭着对军区大院的熟悉,从食堂拿了一条凳子,爬过高大的围墙跳进谭辅仁的32号院,穿过天井走上小楼,直奔谭居住的二楼卧室。那一晚,谭恰恰没有住在自己的卧房,是夫人王里岩闻声起床开的门,并责问王犯“你怎么这时候来了?”王犯面露杀气地问“谭辅仁在什么地方?”王里岩情知不妙,便尽力保护丈夫:“不知道”,凶手急眼,遍搜屋子,谭果然不在。王犯用手枪对准司令员夫人,王里岩本能地跑到沙发前,凶手顶住她的额头扣动扳机。子弹正中额心,弹洞四周的皮肤被枪击灼焦,当场死亡。
那一晚,谭辅仁住在另外一间房,听见枪声,身经百战的他也发生了判断上的失误,没有带上武器(多年来高级首长已经不用亲自佩戴的武器了)便往外朝楼下跑,住在楼下的王里岩六妹王文莹看见谭辅仁披着衣服急匆匆下楼问道:“姐夫,楼上出了什么事?”谭辅仁说:“我不知道。”谭没有停步,直接拐进通往楼后小平房的长廊叫警卫员“小李,小李!”这时身穿军大衣,戴着口罩的王犯提着枪,尾追而来,冲着谭的背后接连两枪,都没有击中谭的身体,打在警卫员住房的门框上。这时谭辅仁转过身来,迎着凶犯冲过去,王犯又是一枪打在谭的腹部,谭踉跄了一下继续前冲,王犯向谭打出第四枪,这一枪打在谭的右上臂,谭侧身倒在地上,王犯来到谭跟前,第五次扣动扳机。这样,一个从1928年就参加革命,历经五次反“围剿”和两万五千里长征,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国防建设披肝沥胆奋斗四十多年的中将,就悄无声息地死在了自己部下的亡命徒之手。
王自正原名王志政,河南内黄县人,富农出身,时任昆明军区保卫部保卫科副科长,他为什么要枪杀谭辅仁呢?
早在1947年,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王志政的堂兄富农王X带领一个还乡团对内黄县武拐村反攻倒算,枪杀了村武委主任。王也参与了这次杀人行动。后来他逃往他乡,改名为王自正参加了解放军。“文革”清队,旧案重提,王自正受到了同乡举报,武拐村革委会将公函直递谭辅仁,王便因历史问题而被送到昆明军区原战俘管理所隔离审查。
王自正关押了7个多月,虽否认杀人,但自知参与还乡团报复,绝无好下场,决心鱼死网破。他在笔记中列下了好几个要杀害的人的名字,包括军区副司令员陈康,鲁瑞林等人。又写道:“不如杀谭辅仁,影响更大,发泄心头之恨。”他利用监管人员的疏忽,利用仍然佩戴领章、帽徽和曾多年担任枪械保管员的便利,从军区保卫部的保密室里,熟门熟路地盗取了两支59式手枪和20发子弹,才制造了时震中国的谋杀大案。
王的破案说来也颇为传奇性。最初的侦破完全不得要领,案发当晚,专案组对将军住宅32号楼内的6个人全部隔离审查。内部排摸得结果,军区大院内居然未发现丢失一枪一弹,专案组顿时没了方向。根据目击者王文莹提供的凶犯外貌特征:身高约1.7米,穿军大衣,圆脸,大眼,戴口罩。专案组于是对军区大院,乃至昆明展开了地毯式大搜捕。侦破却毫无进展。据说周总理对此很生气,再次明确指示:破案并不难,问题在内部。后在军区家属院的调查中得益于一个13岁小男孩的偶然邂逅凶犯。
事后查明,王犯枪杀谭甫仁后,撇下惊恐万状的王文莹依然凶焰难平,继续按计划暗杀第二个目标:其顶头上司,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陈汉中科长。谭府所在的司令部大院与政治部仅隔一条街,王自正走进政治部大院时大约5点刚过,天依然很黑,王并不清楚陈汉中住房的确切位置,估摸着认准了一扇门,上前就敲,不料出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名叫马苏红,一听来人找陈汉中的,就给他指了指陈家的位置,又迷迷糊糊地回去睡觉了。但对来人的那张面孔,马苏红很眼熟,记得是小朋友王XX的爸爸。正因为这偶然的一面,才打开了破案的缺口。
事也凑巧,陈汉中出差上海,不在昆明家中,幸免一劫,但隔不久,陈汉中还是没有躲过王自正的枪弹。
二度追杀未果,王犯只好悻悻然潜回自己的隔离审查所。其后,王自正的自杀,更是对昆明军区专案组破案能力的极大嘲讽。
日晚10时,专案组叫陈汉中,李伯志去王自正的隔离室进行审问。王自正忧心忡忡躺在床上,陈汉中喝道:“起来,到食堂来一下,有点事”。王犯趁着系鞋带,敏捷地从被窝摸出手枪,甩手就是两枪。李伯志被击中腹部,陈汉中被擦伤右手。杀红了眼的王自正则提着枪夺门狂逃,幸而警卫班的战士,立即包围过来,王自正便举枪自杀。
然而,“017专案”并未到此终结。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背景,同伙?在“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指导下”欲罢不能,因各种原因受到牵连的人依然“前赴后继”,“烧饼”还在翻。特别1971年“9.13事件”后,时任专案组负责人,11军副军长赵泽莽是林彪麾下的五十四军留滇组建11军时的骨干,于是云南一时盛传,林彪死党连环谋杀案,使“017案”更加复杂化,备受中央关注。中央组织部为此专门派出小组到云南。不久,中办主任和中央警卫局长汪东兴亲自将昆明军区蔡顺礼副政委,赵泽莽副军长召京汇报,对“017案”侦破工作非常不满,经向周总理汇报后,分别对蔡、赵留京审查和停职反省。另派刚从“牛棚”中解放的老公安赵苍壁(文革后任公安部长)挂帅,公安专家刘刚,徐生,枪弹痕迹专家王广沂,指纹专家赵向欣(女),法医赵海波,入驻云南。
昆明军区党委也调整改组原专案组,仍有时任云南省委书记,昆明军区第一政委周兴挂帅,徐其孝副司令员具体负责,黄学义副参谋长任办公室负责人。同时,从各部队和当地公安部门抽调了一批精干力量作为专案组成员。
1978年6月,经过前后两套专案班子反反复复,曲曲折折,长达七年之久的侦查、复查、认定谭辅仁夫妇被害系王自正一人所为,既没有林彪反党集团插手,也没有同伙配合。之所以造成王犯伤人后自杀,是由于专案组缺乏经验,决策失误,措施失当,保卫部长景儒林的自杀则是由于自愧自疚心理过重,思想压力过大所致,其他凡因“017案”而被隔离审查的人员都相继解除了审查,恢复名誉。
结案报告经昆明军区和云南省委批准,上报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
一段尘封的历史,一桩绝密的大案,如此简单,却给后人留下多少教训,启示?
四、血案启示
1968.8——1970.11,短短的近三年内,谭辅仁入主云南,毛主席点的将,林副统帅的老部下,周总理面授机宜的钦差大臣。在当时的各省市一把手中也是一颗灿灿耀眼的将星,把一个四处狼烟,武斗不断的云贵高原镇成了一颗“西南明珠”
可历史是无情的,就是这么一位如日中天,一言九鼎的“封疆大吏”,却霎时命丧黄泉,有否可汲取的东西呢?
(一):过“度”一步的可悲
“新官上任三把火”这是老话,谭辅仁作为军人主政云南,其铁腕手段的第一把火就是“划线站队”连我们这些刚到云南边疆的知青也是深知其利害的,仅我远在昆明千里之外的东风总场,也在这个战略部署下“痛打落水狗”其烈,其惨,是史无前例的,那种人人自危的“红色恐怖”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也是噤若寒蝉,更何况王自正这样屁股有屎的“清队对象”,走上亡命徒的绝路也不足为怪。谭辅仁作为“革命路线的代表”跨越了真理一步,理所当然首当其冲,付出了不必要的代价,可说是当时路线的牺牲品,也是他人生的可悲之处。
(二):突出政治的代价
谭辅仁作为身居高位的开国中将,我们不太了解。1970年11月笔者参加“省代会”,谭辅仁等作为云南省最高首长看望慰问代表,其印象是严谨和气。而从现有的文史资料看,谭辅仁长期从事政工,为人低调、踏实,注重基层工作,一直不为外界注目,就是这么一次出山,沾上了“政治”边,“高举、紧跟”。在云南新官上任三把火,1)划线站队,2)围海造田,3)建造万岁馆。可谓突出政治、红极云南。但物极必反,表面上的政治形势大好,无产阶级专政极大巩固,实际上造成云南人人自危的政治局面,孕育了不安定的因素。凶犯王自正之所以动杀机,就是在这种恐怖大气氛下绝望的狗急跳墙。
现做一个事后诸葛亮的假设,当年谭辅仁一直在工程兵政委任上,不是因为路线觉悟高,离开军队“涉政".在以后二十年内,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解放军大批的工程兵,铁道兵整建制转为民用企业进行基建工程建设,倒是可为人民作很多的好事,对于谭辅仁及其夫人也将是颐养天年,善始善终。
三、福兮祸伏两重天
谭辅仁长期从事政工工作,并以副职居多,可以说他在为党40多年的工作中,一直是勤勤恳恳,严以律己,就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都默默地走过来了,却在他人生最耀眼之时,将星陨落,祸福不测。峣峣者易折,从社会学说:谭辅仁之死是当时云南社会矛盾尖锐的一个聚焦点。从哲学高度是否也隐藏着一种人生玄机:过眼云烟人生路,平平淡淡才是真。呜呼哀哉。福兮祸伏两重天,生死由命一步遥。
愿谭辅仁将军安息。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硬骨头六连纪念馆 北京旅游网
硬骨头六连纪念馆
 付款方式:
&& “硬骨头六连”在战争年代以刺刀见红威震敌胆著名,两次荣获“战斗模范连”荣誉称号。日,被国防部授予“硬骨头六连”荣誉称号;1985年 6月,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硬六连”荣誉称号。近年来,随着我军现代化进程, “硬骨头六连”改装为两栖机械化步兵。为了铸造未来作战过得硬的刀尖子,官兵们决心“让硬骨头插上科技的翅膀”。该连军官中大学本科学历达到80%,还出现了硕士、博士军官;士兵中有了大学生;军事训练由原步兵五大技术为重点转向机械化步兵三大专业并重。目前,该连先后有30名官兵取得了技术等级证书。训练标准由体能型“米数、环数、秒数”向“体能、技能、智能”合一的综合型转化。连队100%的官兵掌握了电脑基本操作技术。记者在训练场上摄下了今日 “硬骨头六连”刻苦训练的英姿雄风。
&& 战旗为什么这样红 记“硬骨头六连”&
&& 一帧年代久远的照片珍藏在“硬骨头六连”荣誉室里:日,毛泽东同志身着军大衣,在机场检阅为保卫边区立下赫赫战功的部队,六连就挺立于受阅部队的行列。&&&&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六连,曾作为八路军120师的一把尖刀,转战华北、西北战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岁月里,六连发扬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精神,以敢于冲锋陷阵、刺刀见红而威震敌胆——先后参加战役、战斗138次,涌现出“拼刺英雄”刘四虎、“孤胆英雄”尹玉芬等15名全国战斗英雄,两次荣获“英勇善战杀敌先锋”“战斗模范连”荣誉称号。一身战功的六连官兵曾经6次受到毛泽东同志的接见。&&&& 新中国成立后,六连继承和发扬战争年代铸就的“压倒一切敌人的狠劲,百折不挠的韧劲,坚持到底的后劲”,出色完成了剿匪反霸、抗美援朝、战备执勤、抢险救灾等一系列重大任务,以“战备思想硬、战斗作风硬、军事技术硬、军政纪律硬”而闻名全国全军。&&&& 日,国防部授予这个能打善战的连队“硬骨头六连”荣誉称号。授称当日,刘伯承、贺龙、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5位元帅欣然为六连题词,号召全军弘扬硬骨头精神,锻造过硬的思想、作风和军事技术。&&&& 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心培育下,“硬六连”鲜红的战旗高高飘扬。1977年1月,伴随着春天的到来,中央军委向全军发出学习“硬骨头六连”的号召。时隔7个月,邓小平同志在军委座谈会上指出:“对连队来说,学硬骨头六连是对的,因为硬骨头六连的作风不只是一个连队的作风,所有的连队以至各级干部都应该像他们那样勤学苦练,有他们那种政治思想。”这次讲话后来被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硬六连”因此成为惟一一个在《邓小平文选》里出现的连队。&&&& 轰轰烈烈学习“硬骨头六连”运动在全军蓬勃开展起来,一个又一个“硬骨头六连”式的连队在全军不断涌现。&&&& 日,当“硬六连”迎来命名20周年的时候,邓小平同志指示以中央军委的名义,给六连赠送一面“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锦旗。&&&& 一年后,再立新功的六连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硬六连”荣誉称号——“硬六连”因此成为我军历史上惟一两次被最高统帅部授予荣誉称号的英模连队。&&&& 1991年秋天,江泽民同志来到驻守在西子湖畔的“硬六连”。在连队荣誉室里,他详细了解六连所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的战斗历程,挥笔为连队题词:“弘扬硬骨头精神,全面建设连队。”&&&& 在接见驻浙部队师以上干部时,江泽民同志对“硬骨头精神”作了高度概括,他指出:“‘硬骨头六连’是老一辈革命家培育起来的一个典型。硬骨头精神,是我们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这种精神集中到一点,就是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都决不低头,敢于拼搏、勇于牺牲,直至夺取胜利。这种硬骨头精神,战争年代需要,在和平时期同样也很需要。”&&&& 2003年10月,江泽民同志再次接见“硬六连”全体官兵。他特别强调: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我军机械化、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和加强军事斗争准备的进程中,坚持弘扬“硬骨头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牢记党的重托,不负人民的期望,六连在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征程中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先后4次荣立集体一等功、14次荣立集体二等功——1985年,与百万大裁军相同步,“硬六连”从“骡马化步兵”改编为“摩托化步兵”。插上钢铁翅膀的“硬六连”,迅速实现了战斗力的大幅跃升。&&&& 1998年,伴随着我军加快推进精兵之路的步伐,“硬六连”从“摩托化步兵”改编为“两栖机械化步兵”。&&&& 今天,作为我军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插上科技翅膀的“硬六连”正努力实现从传统步兵向机械化信息化步兵、从单一地面作战向陆地海上两栖作战、从体能型士兵向智能化士兵的历史性跨越。&&&&&& 在人民解放军编制序列中,他们是唯一两次夺得全军最高荣誉的英雄连队:
1964年1月,以“战备思想硬、战斗作风硬、军事技术硬、军政纪律硬”,被国防部授予“硬骨头六连”荣誉称号;
1985年6月,在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作风勇猛、战功卓著,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硬六连”荣誉称号!
从骡马化到摩托化,从摩托化到两栖机械化,这支享有盛誉的英雄连队在现代化跨越的进程中,以战斗精神过硬、作战本领过硬、作风纪律过硬、班子队伍过硬的“新四过硬”,为这面血染的战旗增添了新的光彩。
  牢记嘱托迈大步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六连官兵凭借“四过硬”威震敌胆,闻名天下。毛泽东、邓小平同志先后接见过连队的官兵和英雄代表,刘伯承、贺龙等五位老帅给连队题过词。日,在“硬骨头六连”命名20周年纪念日,中央军委给六连赠送了“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锦旗。
时代在发展,六连在前进。日,江泽民同志来到六连。在挂满锦旗奖状的连队荣誉室,他挥毫题词:“弘扬硬骨头精神,全面建设部队。”他说:“硬骨头六连是老一辈革命家培育起来的一个典型。硬骨头精神,是我们人民解放军的财富。这种精神集中到一点,就是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都决不低头,敢于拼搏,勇于牺牲,直至夺取胜利。这种硬骨头精神,战争年代需要,在和平时期同样很需要。”
来自中南海的殷殷嘱托,源源注入六连官兵心田,激励官兵在现代化的跨越中大步向前。如今,六连在科技强军的道路上与时俱进弘扬“硬骨头精神”,又形成了“新四过硬”。
日,在杭州考察工作的江泽民同志再次来到六连,听完汇报,他非常高兴地说:“‘硬骨头精神’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完成我军机械化、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和加强军事斗争准备的进程中,坚持弘扬‘硬骨头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一席话,表明了我们党对发扬人民军队光荣传统的高度重视。六连官兵没有辜负厚望,连队年年被军区、集团军评为基层建设标兵连队,被四总部表彰为全军基层建设标兵单位,连队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9次、三等功1次。
  突破障碍铸硬骨
  “硬骨头六连硬在哪?硬在刺刀见红,杀出威风,千锤百炼战旗红……”
  这首六连官兵唱了几十年的连歌,如今增加了新的内容:
“硬在锲而不舍,钻研现代化……”
1999年,六连改编为两栖机械化步兵,在陆上称雄的“猛虎”要下海,这可是一场全新的考验。官兵们清醒地意识到,锻造现代“两栖硬骨头”靠汗水更要靠墨水!他们大胆突破思想中的道道“障碍”:纠正单纯以“脸晒得黑、茧磨得厚”论英雄的偏向,把科技素质作为“硬骨头”的硬杠杆;摆脱单纯靠传统步兵技能打拼的惯性思维,把步兵五大技术和装甲兵三大专业融为一体;在训练既重“米数、秒数、环数”,更注重体能、技能、智能的复合;既注重陆上训练,更注重向海上训练拓展;既注重熟练掌握手中武器,更注重练指挥、练协同……
1997年,第一位军事学硕士生陶向明在新型战车列装前走进硬六连,成为一名普遍战士;2000年,第一位军事学博士汤志文走进了硬六连,成为硬六连的副指导员。这些具有现代素质的官兵,给连队带来了勃勃生机,学知识钻科技蔚然成风。近5年,连队先后有17人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47人取得计算机二级证书,50多人取得了装甲兵等级证书。
昔日跨越障碍的尖子驾驶着两栖装甲战车在波涛中冲击,昔日的神枪手使用车载武器准确地消灭敌人,昔日的投弹能手熟练操作指挥控制系统。一位将军参观六连后发出由衷赞叹:过去靠“铁脚板”锻造出的一代“硬骨头”,今天正成为指技合一的“两栖硬骨头”!
  创新催生战斗力
  空中战鹰呼啸,海上舰艇穿梭,岸上炮火轰鸣……
这是一场三军联合渡海登陆演习“精彩回放”。担任第一波抢滩登陆突击任务的,是“硬骨头六连”官兵驾驶的10辆新型两栖装甲战车。
这一仗,是“硬骨头六连”组建61年来首次进行近似实战的两栖机械化作战演练。也是这一仗,引出了一场训练改革的大讨论。演习结束后,一位步兵班长提出建议,装甲车抢滩登陆后,步兵班长应该下车指挥,这样便于观察、指挥、协调和机动。
按照惯例,在实施连进攻时,抢滩登陆后步兵班长应该留在车上指挥。敢不敢支持这项改革,大胆进行试验?连队党支部讨论后认为,只有瞄准“打赢”目标开拓创新,才能催生连队过硬的现代化作战能力。后来,这项改革获得成功,并在许多装甲部队推广应用,为全军训练改革作出贡献。 
  瞄准打赢目标开拓创新,催生了连队的两栖作战能力。连队换装后,年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连,19次参加师以上组织的军事比武16次夺得第一,4次被军以上评为科技练兵先进单位,17项革新成果在师以上获奖并被推广。如今,这个在中国陆军中享有盛誉的传统步兵连队,已经具备了全员额、全装备下海,复杂天候、多种滩位抢滩登陆能力,堪称中国“陆军海战第一连”。
60余年风雨征程,“硬骨头六连”始终是一把不卷刃的钢刀!
  60余年光辉经历,“硬骨头六连”始终是一面不褪色的战旗!
这个当初以14名红军战士为骨干组建起来的红军连队,在向机械化、信息化跨越的进程中,以其坚实的足迹向世人表明:与时俱进弘扬“硬骨头精神”,光荣传统就会产生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就能在促进部队全面建设、完成“打得赢”、“不变质”的神圣使命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股劲新解
  压倒一切敌人的狠劲;坚持到底的后劲;百折不挠的韧劲!
这威震敌胆的“三股劲”,是“硬骨头六连”战斗年代克敌制胜的“法宝”。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六连官兵在科技强军的道路上又形成了“新三股劲”:
敢于攀登科技高峰,不怕一切风险和困难的狠劲;盯牢“打赢”目标,坚持到底百折不挠的恒劲;面对一切困难迎难而上,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拼劲!
“三股劲”的新变化,是六连官兵与时俱进弘扬“硬骨头精神”的一个缩影。在六连,随处可见、随处可触、随处可感的传统气息,使官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激励。一次,六连与师侦察连进行400米障碍比武,八班新战士陆玉明因起跑用力过猛右脚解放鞋被蹬脱,他毫不犹豫抓起鞋子往前冲,翻越高墙不便就用嘴咬着,跑道上的煤渣把他右脚扎得血肉模糊,但他仍以1分42秒的优秀成绩跑完全程。“硬骨头精神”培育和塑造了一茬茬官兵,连队先后涌现了展亚平、嵇琪等一批新时期的“硬骨头”传人。
  硬六连的硬根子
六连官兵有这样的共识:六连全面建设过硬,是战士们干出来的;六连战士过硬,是干部带出来的;六连干部过硬,是党小组、支部管出来的。党支部这个战斗堡垒过硬,才是硬六连的硬根子!
近10年来,六连党支部年年被军、师评为先进,1次被中组部、3次被总政治部、8次被军区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7任党支部书记都被师以上单位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在六连,党管干部有一着“高招”:干部调进都要开“接风会”,调出都要开“洗尘会”,会上不说客套话,而是提要求、指问题、送诤言。这一好传统六连坚持了几十年。
  原连长黄朝武被提升为二营副营长。赴任的前一天晚上,连队党支部专门给他安排了个“送别宴”。同志们没有为黄朝武摆“功劳谱”、立“荣誉传”,而是把他的缺点数落了一遍:“连长,作为军事干部,你管理上不够泼辣”,“连长,你有时也打打个人的小算盘,流露出对地方高薪工作的向往”……
带着六连官兵送给他的十九条“诤言”,黄朝武走上了副营长的工作岗位。
一位蹲点的集团军领导感慨地说:“在团里转一圈,一眼就能认出六连的兵;到六连转一圈,一眼就能看出谁是党员。”在六连,每次比武考核,都是党员干部射击打第一枪、障碍跑第一组、驾驶开第一车、泛水编第一波。两栖装备列装后的历任连长指导员都不是装甲兵出身,但他们深钻细研,勤学苦练,很快成为行家里手。新任指导员杜鹏带头学军事练指挥,成为全团第一个取得通信、驾驶两个一级技术能手证书的连主官,前不久摸索总结的“装甲步兵班战术闭合式循环训练法”在全师推广。
  把士兵的利益举过头顶
战士是六连这把钢刀的“刀尖子”。六连党支部始终把士兵的利益举过头顶,想方设法为士兵排忧解难。战士杨志勇从小父亲去世,家境贫困,入伍后母亲在广东打工时摔断脊椎,老板却推卸责任。党支部得知后立即派干部到地方协商做工作,依法为小杨母亲争得8万元经济补偿。杨志勇把组织的关心转化为学习训练的强大动力,多次在比武考核中夺魁,被连队评为“硬骨头战士”。
  爱兵爱在心坎上,解难解在点子上。近5年来,连队选送技术学兵、选改士官、送学提干110多人,都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战士说:在六连,老乡观念行不通,人情世故没市场,处理问题讲原则,我们服气。党支部还积极创造条件,满足战士求知成才愿望。根据岗位需要和战士的文化基础、个人特长制订学习计划,设计成长成才之路。近10年,连队先后有10名优秀班长直接提干,25名战士考上军校,32名官兵受到军以上表彰。
经典线路推荐
 <font color=#ff元
 <font color=#ff元
  <font color=#ff元
 <font color=#ff元
  <font color=#ff元
    <font color=#ff元
<font color=#ff元
  <font color=#ff元
      <font color=#ff元
  <font color=#ff元
  <font color=#ff元
        <font color=#ff元
      <font color=#ff元
  <font color=#ff元
    <font color=#ff元
报名电话:
 国内散客旅游 010- 转 838
 24小时直线电话 010-
 网络推广合作 010- 转 601、602
专题推荐:  
如有需求请来电咨询:
车队计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硬骨头六连连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