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造什么庙宇才能有攻城掠地刘备入蜀攻略器械

> 杂文当前位置:& > 杂文
巴蜀文化――巴蜀寺庙
作者:林军、张瑞涵
  巴蜀地区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宗教众多,这里的陵墓寺庙也相应地比其他地方多。陵墓是古人遗存,多少金戈铁马、壮怀激烈都已经化成烟云;寺庙是信仰胜地,烟霭中的宗教情怀、诵经之声,都昭示着岁月的沧桑……这一切都演绎着巴蜀的文化,述说着巴蜀的历史。  一、昭烈庙与武侯祠  凡是去过武侯祠的人,都可以在它的正门上看到一块“汉昭烈庙”的门匾。因为在汉代时,都是在建陵的同时于陵旁建庙的。昭烈庙就建于公元223年,当年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死后,后主就为他修建了武侯祠。在唐代,武侯祠被迁到了昭烈庙附近,到了明代初年并入昭烈庙,形成前庙后祠的格局,但人们还是习惯把这个整体称为武侯祠。  武侯祠  武侯祠内古柏苍翠,主体建筑坐北面南,位于一条中轴线上,依次是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西侧是刘备陵园及其建筑,二门至刘备殿与东西殿、过厅至诸葛亮殿与东西两厢房,形成了两组四合建筑结构。轴线建筑两侧配有园林景点和附属建筑。穿过气宇轩昂的大门,可见庭院甬道两旁有唐朝、明朝和清朝的石碑。这些石碑中最著名的就是唐朝的“蜀丞相葛诸武侯祠堂碑”,为唐代名相裴度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绰书写、刀法刚劲的鲁建雕刻,所以它也被称为“三绝碑”。  走进二门后,迎面是高大雄伟的刘备殿,居于高台上,殿前建有廊,与左右廊房相通,下设青石道,石道的正中为云龙纹石刻御路。该殿是单檐歇山九脊顶,青灰色筒瓦屋面,殿宽七间,进深四间,全殿呈现前宽后窄的倒“品”字形,前檐柱上的撑弓有浮雕的蝙蝠及“四灵”(麟、凤、龟、龙)。刘备的坐像位于大殿正中,高3米,头戴平天旒冕、身穿黄袍、宽面大耳、长髯垂胸、手执玉圭、神态静穆。殿前有匾额“业绍高光”,意思是刘备继承了汉高祖和汉光武帝的大业。  刘备殿东北角的塑像是北地王,他是刘备的孙子刘湛。263年,曹魏大军攻蜀,后主刘禅不战而降,他的第五个儿子刘湛感到十分悲痛,率全家到庙里祭祖,先杀妻子和儿女,然后自杀。历史上把这件事情叫做“杀家告庙”,刘湛也因以死殉国而受到人们的尊敬,所以人们将他的造像放在大殿里。据说:殿中原有后主刘禅的塑像,由于他主动降敌,并昏庸到乐不思蜀,所以人们把他的造像从庙内清除了出去。  刘备殿的东西偏殿供奉着大将关羽、张飞等人。大殿东的偏殿悬挂着“义薄云天”的匾额,殿里有关羽坐像。他头戴旒冕、枣红脸、丹凤眼、卧蚕眉、美髯垂胸、身着金袍、手捧朝笏。因其身前为臣、死后被尊为圣帝,所以他的造像就被成塑成帝王的样子。他身旁还塑有关平、关兴、周仓等人的塑像。大殿西侧的偏殿悬挂着“诚贯金石”的匾额,殿里塑着张飞的坐像。他面色微黑、豹头环眼、威猛豪迈,身旁有他儿子张苞、孙子张尊的塑像。大殿两侧的廊内各有文臣武将的彩绘泥塑坐像14尊。东廊又叫文臣廊,以庞统居首;西廊又叫武臣廊,以武将赵云为先。  出了刘备殿,穿过挂有“武侯祠”匾额的过厅,便可到达诸葛亮殿。大殿的门楣楹柱上挂满前人留下的匾联,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悬挂在诸葛亮殿正中的清末赵藩撰写的一幅匾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殿前放有明代铸造的财童抱凤鸟纹铁炉,殿的左右分别建有一座钟楼鼓楼。大殿中有诸葛亮祖孙三代的贴金泥塑坐像:诸葛亮居中、头戴纶巾、手持羽扇、神态洒脱;左侧是他的儿子诸葛瞻;右侧是他的孙子诸葛尚。诸葛亮像前还有三面铜鼓,相传是诸葛亮带兵南征时制作的,上面有精致的图案花纹,人称诸葛鼓。  出了诸葛亮殿往西是刘备墓,史称“惠陵”,封土高达12米,有一道180米长的砖墙环护。惠陵旁是文物陈列室,陈列着出土的蜀汉文物和三国历史图片,其中还有宋代爱国名将岳飞书写的《出师表》。  二、新都宝光寺  宝光寺位于四川新都县城以北,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是我国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宝光寺始建于东汉,隋朝时改名为大石寺。唐朝晚期,唐僖宗因黄巢起义而逃难到成都,在寺中居住时于夜里曾看到寺内的福感塔下放出祥光。掘开地面后发现一个石匣,里面藏有13枚舍利子,于是将寺名改为宝光寺,塔为舍利塔。宋大观三年(1109年),禅宗临济宗第十一代祖师圆悟国师在此居住。这时寺庙的香火非常盛,僧侣有3000多人。元代时,寺院遭到很严重地破坏。明代时,内阁首辅大学士杨廷和、状元杨升庵父子捐资重修了殿宇。明末清初,宝光寺毁于战火,清康熙九年(1670年),临济宗第三十五代祖师印密禅师重修宝光寺,到清道光年间,妙胜和尚主持扩建,现有一塔五殿十六院。  宝光寺的建筑为木石结构,使用石柱600多根,整个建筑群坐北向南,在中轴线上依次为:福字照壁、山门殿、天王殿、舍利塔、七佛殿、大雄殿、藏经楼、紫霞山;两旁分别为钟楼、鼓楼,客堂、云水堂,斋堂、戒堂,罗汉堂、禅堂等。  宝光寺是我国唯一保存了早期佛教寺院“寺塔一体、塔踞中心”布局的寺院。寺中的宝光塔建于唐代,是一座30米高的十三级密檐式方形砖塔,塔的顶部安装有金顶。此外,寺院中还有清代的石刻舍利塔和铜质舍利塔。石舍利塔由3块巨石雕成,呈六方宫殿式,高约55米,直径2米,塔身遍刻祥瑞图饰,6根石柱上盘有飞龙。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高僧真修到锡兰国(泰国)楞伽山礼佛,虔诚之心感动了国王,国王赐予他释迦舍利15粒。真修回国后,赠给宝光寺舍利两粒。寺里的僧人把它安放于水晶球中,罩以铜质镀金小塔。此塔为四方形单层亭阁式,高约20厘米,塔基为莲花座,饰有稀世珍宝多枚,塔身刻有龙柱、花卉,并题有“释迦如来真身舍利”8个字。  宝光寺除了舍利宝光塔闻名外,还有著名的罗汉堂。宝光寺罗汉堂是我国现存四大罗汉堂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泥塑罗汉堂。它以塑像奇巧多姿而著称,位于大雄殿的东侧,是清咸丰年间妙胜和尚募建的。全堂由100根石柱支撑,结构坚实,布局奇巧,堂内工整地布置着四个天井,平面呈田字形。全殿塑像为四佛、五菩萨、十八罗汉、五十祖师等。五十祖师中有十位是宝光寺历代祖师,每尊高约17米,或立或坐、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有趣的是:在五百罗汉中,居然有清朝的康熙皇帝玄烨和乾隆皇帝弘历的形象。据说,他们是由罗汉转世的。大殿的中央供奉着高约66米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此外宝光寺还拥有众多文物,其中包括南朝梁武帝的千佛碑、唐开元年间的施衣功德碑、唐僖宗行宫遗址、元代金银粉书《华严经》、明代“尊胜陀罗尼”石幢、清代《大藏经》和玉佛等。  三、广元皇泽寺和千佛崖  千佛崖雕像  皇泽寺位于四川广元市西嘉陵江西岸的乌尤山麓,始建于后蜀广政二十二年(959年),早期称为乌奴寺,又称川主庙。后来,由于武则天生于广元,后人把它改称为皇泽寺。  最初,皇泽寺的临江建筑是则天门、天后梳洗楼、乐楼、弥勒佛殿、铁观音殿等建筑,后来毁于战火。现在的皇泽寺是清代依山取势修建的古建筑寺院,部分建筑在战火中遭到毁坏,现保留的建筑有则天殿、中心柱窟、大佛楼、小南海、吕祖阁、五佛亭、望江楼和宋代墓室浮雕墙。  则天殿是皇泽寺的中心大殿,殿门上悬挂着温庭宽手书的匾额“则天殿”,两侧是郭沫若题写的楹联: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则天殿正中的龛内是刻于唐代的石刻坐像“武后真容”,神态安详,头戴嵌有一个小佛像的宝冠,身穿缨络彩褂,袒露胸臂,一身佛门圣母的打扮。龛旁的左边壁上有宋庆龄于1963年写的题词: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大殿内陈列着一块五代后蜀王孟昶广政二十二年(959年)的石碑,碑名为:大蜀利州都督府皇泽寺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记。碑上还刻着:则天坝白沙里。在另一块石碑上,是用流畅的线条阴刻的武则天娇艳而慧敏的皇后装正面像,有一首古诗曾赞美石碑:绝代佳人绝世雄,衣冠万国冕旒崇;须眉有幸朝宸下,宰辅多才到阁中。六尺遗孤兴浩劫,千秋高视仰丰功;残山剩水留纤影,依旧倾城醉雁鸿。则天殿之上是中心柱窟,窟的中间有一根完整的石柱。其实它是一座造型精美的塔,在石窟的三面石壁上都刻有佛像,正中是释迦牟尼,左边是文殊,右边是普贤,围绕三尊佛像还刻有飞龙。中心石窟之上是大佛楼,高7米、宽5米、深4米。这里的造像都是盛唐时期的摩崖石刻,正中的释迦牟尼大佛高约6米,佛像庄严肃穆、气魄雄伟。左右两侧是他的弟子和力士,各高44米,雕刻得非常逼真。左边的阿难菩萨脚下刻着一个男供奉者,高05米,头戴双翅沙帽,身穿唐朝官服,合掌半跪,显示出对佛膜拜的虔诚。大佛背后刻有护法神――“天龙八部”,它们在变化多端的云雾中若隐若现,十分细腻。  中心塔柱窟往南有一个五佛亭,亭内刻有五尊大佛,都是隋代的造像。这里的观音像面容丰满秀美,被后人称为东方维纳斯。五佛亭的侧面还有石刻《蚕桑十二事图》。关于《蚕桑十二事图》,还有一个小小的故事: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广元县令曾逢吉下令在全县的驿道两旁种植桑树,一里路必须栽360株,这个时期共栽种23万多株树,到道光七年(1827年)这里的驿道已经桑树成荫。曾逢吉离任时,把栽桑、养蚕、缫丝的生产过程绘制成十二事图,刻成几个石碑放在这里,于是有了如今的石刻《蚕桑十二事图》。这些石刻采用阴刻线描手法,再现了我国古代栽桑、养蚕、缫丝的整个蚕桑生产过程。离五佛亭不远处有宋代的墓室浮雕墙,共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古代的二十四孝故事,另一部分是民间伎乐歌舞。  广元千佛崖位于广元市城北的嘉陵江东岸,与皇泽寺隔江相望,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  千佛崖摩凿刻于北魏年间,在此后的1000多年里始终没有停止开凿工作,在高45米、南北长200多米的石壁上一共开凿了13层造像龛窟。据清代的资料记载:咸丰年间,全崖有造像17万多尊。20世纪初期,绝大部分造像被毁,现今仅存石窟400多个、造像7000多尊。  全崖造像以大云洞为中心,大云洞的规模在这里是最大的,共有造像234尊。大云洞南边的石窟有:大佛洞、牟尼阁、千佛洞、莲花洞、睡佛龛、多宝佛龛、神龙大佛、接引佛龛、供养人龛、如意轮观音和单身佛窟等。北边的石龛窟有:阿弥陀佛龛、三世佛龛、弥勒佛龛、卢舍那佛龛、三身佛龛、无忧花树窟、节行僧龛、菩提像窟、伎乐天人窟、地藏王龛、力士龛、十一面观音像、飞天窟和藏佛洞等。  四、乌尤寺  乌尤寺原名正觉寺,坐落在四川乐山市乌尤山顶,始建于盛唐的天宝年间,创建者是唐代僧人惠净。宋代时曾对其进行了扩建,由此改称乌尤寺。元代的时候,寺院在战乱中被毁。明代中期进行了重建,可是到了明代末年寺庙再次被毁,清朝年间又一次重建。  乌尤寺共有殿宇七座,大多集中于乌尤山头。寺内的建筑依山而建,周围竹木茂密,楼阁亭台错落其间,如此一来更显得环境清幽。寺院现有山门、天王殿、弥勒殿、正觉禅林、大雄宝殿、罗汉堂、观音殿、五观堂、禅堂、钟鼓亭、厢房和僧舍等建筑。  乌尤寺门的正中书写着“乌尤寺”三个大字,两侧的对联为:寺门高开洞庭野,苍崖半入云涛堆。山门上有“青衣别岛”、“慈云”、“法雨”等题字。进入寺门便是天王殿,里面供奉着四大天王的彩绘金身。穿过天王殿,迎面是建于清末的弥陀殿,其立于断崖旁,里面供着一尊高约8米的阿弥陀佛的泥塑金身像。佛像端身站立,左手持金台,表示接引众生,身后有48尊塑像,代表阿弥陀佛所许的48个愿,阿弥陀佛两侧还站着四大菩萨。  弥勒殿后是韦驮殿,正中是一尊韦驮像,左右两侧为伽蓝、龙神像。韦驮殿后是寺院的主要建筑――大雄宝殿。大殿高约15米,属单据式建筑,“大雄宝殿”4个题字由著名书法家黄云鹄所写。大殿正中供奉高达4米的释迦牟尼、文殊和普贤三尊佛像,均为香樟木精雕细镂而成,全身镀金,神态慈祥肃穆。大殿外的左右两侧分立着八角双檐的钟楼和鼓楼,钟楼内悬挂的大钟为明代永乐年间所铸。  大雄宝殿的后面是如来殿,又称正觉禅林,是双层结构建筑,上层为藏经楼,藏有《频伽藏经》、《日本续藏经》等1万多卷。大殿的楣上有额书:佛眼垂青。下层供奉着五尊如来像,依次代表着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五方佛的两旁是二十四尊护法天神木雕像和十八罗汉泥塑像。  如来殿的西边是观音殿,殿内有3米高、造型优美的观音菩萨像。如来殿的东边是方丈室,为一个幽静雅致的小四合院,四壁嵌有一些匾联题词,其中有宋代名人张方咏赞乌尤山的诗:“竹桥沙水乌尤渡,绝壁孤崖意气骄。故与凌云分半坐,僧窗假寐见金蕉。”  此外,还有旷怡亭和尔雅台,尔雅台在如来殿的西侧,相传是汉代郭舍人注释《尔雅》的地方。台壁中央还嵌有赵熙考证郭舍人注释《尔雅》的石碑。尔雅台的右侧就是临江的绝壁,其有明朝彭汝实书写的字径约5米的“中流砥柱”四个大字。尔雅台旁是旷怡亭,再向上就是山顶花园,在园中的八角亭远眺,苍郁的峨眉山、滔滔流水的岷江等景色尽收于眼底。  五、平武报恩寺  报恩寺位于绵阳市平武县境内,始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据史料记载:明宣德十年(1435年),龙州宣抚司土官佥事王玺借进京朝贡之机,以绵阳有古代遗留的藏经无处收藏,拟修建一所寺庙保存经文并以此向皇上祝寿为由,将事情上奏皇上。皇上认为他一片诚心,便同意了。接旨后,王玺马上开始修建寺院的准备工作,明正统五年(1440年)正式动工,一直修到明天顺四年(1460年)才完成。  报恩寺  民间也有修建报恩寺的传说:王玺想在绵阳当土皇帝,暗中以重金聘请曾修建紫禁城的工匠秘密入川,经过7年的修建后,小紫禁城基本建好,可是他却得罪了这些匠师,匠师们回去后就把这件事情透露了出去。明英宗知道后,马上召王玺进京问罪,并派人前去调查。惊慌失措的王玺不知如何是好,幸亏他的夫人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主意:把王宫改成佛寺。皇上派来的人到达后,看到这里是个寺庙,而且王玺的夫人还贿赂他。所以,钦差回去后就为王玺说好话,英宗这才放了王玺,并将“报恩寺”改为“敕修报恩寺”。  报恩寺坐西向东,主要建筑坐落在一条300米长的中轴线上,而且都是楠木结构的宫殿式建筑。寺内殿宇气势雄伟、红墙绿瓦、飞檐凌空、布局严谨、绿树与亭阁相互映衬。大雄宝殿是寺院的中心,它前面有天王殿,后面有万佛阁,左边有大悲殿,右边有华严藏,此外还有钟楼和南北碑亭等建筑相互陪衬,构成了布局严谨的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为斗拱结构,斗拱上有芙蓉、莲花、象鼻、犀角等式样,而且梁柱、墙壁、房檐上到处都装饰着龙的造型。据统计:这里共有9999条各种造型的龙,比故宫的龙还要多。佛殿内的木雕活灵活现。其中:有高约8米的楠木雕千手观音,千手各异、形态优美。转轮经藏阁高约11米,为镂空雕刻的六面七层结构,雕刻工艺十分精湛。此外,大雄殿和万佛阁还有很多形神兼备、色彩绚丽的壁画。  报恩寺以其恢弘的建筑,被人们称为深山故宫,而且寺院在参天古柏的掩映下,环境十分优美。现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以报恩寺为中心的风景区。  六、达川真佛山庙群  真佛山位于达县城南30公里外的七里峡山脉中段。而且,在福善乡境内,真佛山海拔910米,是一座远近闻名的佛教胜地。据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当地一个蒋姓农民一面修道一面行医,经他治愈者达数百人,他却不取分文报酬,人们称他为蒋善人。蒋善人自己募款修建了“德化寺”,大量百姓上山朝拜,并由此开始筹资建庙。后来,绥定(达州)知府因婚后多年无子,前去焚香求子,结果真的有了儿子。于是,他在高兴之余下令大兴土木扩建德化寺,并书写了“真佛山”三个字镌刻在寺门上。  从山下到寺门有1118级石阶,两旁有茂密的香樟古柏、苍松。整个寺庙依山就势,三座殿堂依次排列,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腰和山顶。寺庙的山门前是由六根六面石柱组成的一个牌坊,正中嵌刻着醒目的“真佛山”三个大字,两旁各写着“胜”、“境”。山门上有一副对联:何处寻蓬岛瑶台,只山水清奇,长留四时佳景;此即是洞天福地,看云霞缥缈,涌出万朵莲花。进入寺门后,就是前殿、中殿和后殿。前殿名为玉皇殿,大殿正中是玉皇大帝的造像,两旁立着四大天王。玉皇殿的对面是楼顶呈半圆形的戏楼,其大梁上装饰着几组人物木雕图像。这些人物形态逼真、容貌各异、神情动人。中殿名叫天子殿,也叫“十五殿”,门上的横书是“洞天福地”,两旁的对联为“乾坤不老此灵山,忠孝由来即真佛”。此外,大殿门上还嵌刻着浮雕龙虎像。大殿内共有300多尊大小神像,且大殿外的左右两侧还有一群造形奇特的和尚塔墓。  通过中殿后门的石台阶,拾级而上就是真佛山的后殿。此殿的正中悬挂着“俨然天竺”的匾额,由一个大雄宝殿和前后两个小殿构成。大雄宝殿是主殿,殿内直立着两座高30米的18层宝塔,塔的下半身藏在殿内,上半身破顶而出,自殿外观望,犹如破土春笋。石塔外的右偏殿里有三尊以整段檀木精雕细镂的四层的菩萨莲花宝座,上面除了镂有各式花纹外,还有精美的唐僧取经图。主殿两侧的钟鼓楼高约20米,共有4层,分别放有大鼓和铁钟。鼓楼中的大鼓直径为15米,放在第三层;钟楼的大铁钟为清代铸造,口径也为15米,放在第四层。主殿前面的小殿是乐楼,后面的小殿为关帝阁,里面供着文武两座神像。小殿与大殿之间的两侧是禅房,以便寺中僧人休息。  真佛山庙群是四川东部地区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寺庙,也是最大的寺庙,是建筑艺术和风格以及寺内雕塑艺术的完善融合,在川东地区是绝无仅有的。  七、宜宾真武山庙群  真武山庙群坐落在宜宾市翠屏区真武山上,紧接翠屏山,是四川南部地区著名的道教胜地。明清时期,这里曾建有天门、二天门、三天门、三座牌坊、飞来寺、牛王庙、半边寺、遇仙楼等10多座寺观。真武山上的建筑始建于明代,后经历代修茸,到清代中叶时形成以道教宫观为主,集儒、佛、道为一体的宗教建筑群。此山海拔400米,因山上最早建有真武祠而得名真武山。此外,人们还称它为仙侣山、师来山、元武山等,这些名字都与神仙传说有关。  据说:此山原产一种草药,有一位名叫郁姑的人得仙人指点,弄清了山上草药的吃法,并用它治好了很多人的疾病。后来人们就将此药称作仙茅,还作为给皇帝的贡品,郁姑也因积有功德最终成了仙姑。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叙州郡守淡士灏在此处修建了一座楼,取名“遇仙楼”,里面专门供奉郁姑仙子。此外,《宜宾县志》中还曾写道:“昔有人浮舟于此,忽见一道人自空而降峰顶,即之不复见,土人呼道人为师,故名师来山。本名仙侣山,相传杨道人升仙之地,山产仙茅,杨仙遇郁姑于此。”  如今,真武山庙群仅存八座,有玄祖殿、望江楼、祖师殿、无量殿、斗姆宫、地姆宫、三府宫、文昌宫等。这些建筑大多是明代建筑,整个建筑群集殿、楼、坊、廊、桥、池、阁、台为一体,并依山就势建造,纵横布局,参差邻峙,分中有合,构成了壮观的庙宇群,规模和工艺可与青城山的建筑相媲美。  八、慈云寺  慈云寺位于重庆市南岸区玄坛庙狮子山麓,濒临长江,靠近太白岩,南邻乌龙池,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慈云寺原名慈云庵,始建于唐代,清乾隆年间进行了重修,并改名为观音庙。20世纪初,云岩法师募资扩建,并更名为慈云寺。当时,它还是全国唯一的、僧尼合庙的佛教寺院。  慈云寺坐西朝东,南北宽约50米,东西长为90米,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圆通宝殿、三圣殿、伽蓝殿、燃灯殿、弥勒殿、韦驮殿、藏经楼、钟鼓楼等。寺院的山门是重檐仿古建筑,横额为赵朴初所写的“慈云寺”三个大字。山门的左侧卧有一个石刻青狮,它与长江对岸的白象街遥遥相望,因此当地还有“青狮白象锁大江”之说。  大雄宝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地藏王菩萨。这里的释迦牟尼佛是玉佛,高187米,重约15吨,是我国四大玉佛之一。玉佛的前面悬挂着四个金刚幢,是五色金线盘结并粘贴着《金刚经》全文。  圆通宝殿正中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的贴金法身,此外还有阿弥陀佛圣像。大殿的背面供奉的是一尊二十四臂缅甸玉观音,两边供奉的是观音菩萨现身十方诸佛国普度重生的三十二应身像。三圣殿中供奉的是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像;伽蓝殿中供奉的是伽蓝菩萨;燃灯殿中供奉的是燃灯古佛;弥勒殿供奉的是弥勒菩萨;韦驮殿供奉的是韦驮菩萨。  慈云寺的藏经楼内藏有稀珍本的影印宋版《碛砂大藏经》一部,共计6362册,还保存着佛教经典、金绣佛挂像、千佛衣、古代指书指画和日本早年出版的全套佛像影画等。寺院内还有一棵国内罕见的菩提树,树下池内有雕塑莲花一朵,上面塑有释迦太子像,四周塑有九条天龙。  九、昌都寺  昌都寺  昌都寺又叫昌都罗尔布寺,位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金川县城的撒瓦脚乡,是由绰斯甲土司的兄弟郎松拉丈旦贝嘉木参指挥修建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堪称最古老的苯教寺院。  最初,寺院修建在当地湖边的山坡上,以建寺的具体方位命名为“海边寺”(藏语“昌都寺”)。这时的昌都寺右侧建有巴母神殿,是早期修习苯教本尊和护法的降神大殿,左侧也有一座名叫“措琼东都”的大殿,功能与神殿相同。后来,经过近10个世纪的发展,该寺的规模和影响逐步扩大。  公元1409年,苯教四大化身之一的洛丹宁波活佛来到这里,将寺名更为“昌都察罗布寺”(意为昌都神奇宝贝洲)。这时候寺庙分为上、中、下三大区:上部区域为修行僧院,中部区域是内外本尊密法近修院,下部区域是学修十明学之闻思院。不仅如此,洛丹宁波活佛还对大殿加盖瓦顶进行了重修,把大经堂扩建成琉璃瓦的重檐歇山式屋顶的大型建筑,其内部上方的佛台正中供着5米高的鎏金圆觉祖师贤饶弥沃像、第二圆觉娘麦昔饶降参像和詹巴南卡大师三位师尊塑像,此外还有洛丹宁波像、泥塑千佛、象雄与藏地八大成就者。右侧绘有高约两米的“娃色”、“拉噶”、“卓曲”、金刚橛、“格科”、“达拉”、“麦日”、“奔若”、“玛基”、马头金刚、“玛钦”、“玛穷”、“饮血”等八十位护法金刚等猛神壁画;左侧绘着十二仪轨、四主要如来、四十八位静神、寿命自在、四方护法、持明空行等壁画。  寺院的殿堂内供奉着千尊泥塑苯教始祖辛饶像和铜塑至尊、静猛金刚以及珠光宝器装饰的喇嘛灵塔等。尤其是这里的“通珠钦波”印经房,拥有各种佛像、神灵护法的印板和整套苯教大藏经《甘珠尔》的印板数万余块,因此远近闻名。此外,寺内还有元代皇帝赐予的纯银胜佛像和100尊圣主塑像、护法神灵等。  昌都寺是这一地区的官庙和专门为土司管理辖区内宗教事务的首脑机关,最高首领为“郎松”,地位仅次于土司,一般由土司的亲弟兄担任。当时,这一地区有40多座寺庙,分别属于苯教、红教和黄教。但是历代的土司和郎松都信奉苯教,并对其大力扶持。因此,苯教在这一地区成为占有统治地位的教派,昌都寺也成为众庙之首,就连郎松也住在昌都寺中,其他各寺院的主持均由他委任。由于有土司的支持,昌都寺发展迅速,从这里走出去的持戒沙弥、比丘和高僧层出不穷。  20世纪60年代,昌都寺遭到损坏,后来进行重建。现在的昌都寺有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优美的转经长廊,众多殿堂内都雕梁画栋、布满彩绘,佛殿内慈眉善目的佛祖辛饶、昔拉麦桑和大师昔拉嘉木参坐在宝座之上。此外,寺院还有用金银、珍珠、玛瑙镶嵌的玲珑剔透的喇嘛灵塔,印经房内也有大量经典著作。  十、阆中桓侯祠  张飞画像  汉桓侯祠又称张飞庙,位于阆中市保宁镇西街。张飞,字益德,三国时期蜀汉的大将,早年跟随刘备起兵,刘备称帝后封他为车骑将军领司棣校尉,任巴西太守,镇守阆中。公元221年,张飞被部将杀死,其尸首葬于阆中,刘备追谥其为桓侯。张飞镇守阆中达7年之久,保境安民,很受群众的敬重。他死后,人们就在其墓前建庙祭祀,所建寺庙取名为桓侯祠。  桓侯祠建好之后,随着朝代的更迭,在战乱中筑被多次被毁坏,但墓冢却保存完好。明朝年间,人们在墓冢四周筑围墙50丈,并对桓侯祠进行了重修,此后还进行了多次续修。  现在的桓侯祠为明清时重建的多重四合院式古建筑群,由山门、敌万楼、左右牌坊、东西厢房、大殿、后殿、墓亭、墓冢组成。山门和敌万楼为明代建筑,最初门前有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铸造的一对铁狮,抗日战争爆发后,这对铁狮遭到日本人的破坏,最终彻底被毁。敌万楼是因张飞力敌万人而得名的。它为重檐歇山式屋顶,华拱两侧是象鼻状斜拱,下檐为繁复的斗拱。敌万楼有四根内柱,它们之间形成井口,直承上檐,柱子是用四瓣镶成的梅花方柱。  敌万楼的后面是清同治时重修的五间大殿,为歇山式屋顶,砖雕拼合屋脊。在外廊上放着一个巨鼎,右边有张飞“立马铭”,左有《重修庙记》古碑。大殿内正中塑有清嘉庆年间追封张飞为“桓侯大帝”的冠冕像,塑像高约2米,头戴冕旒,身着黑色蟒袍,手捧玉笏,他的左侧是张苞执蛇矛的造像,右侧是马齐捧书卷的造像,大殿的左壁还有张飞使用的兵器丈八矛和点钢鞭。  大殿的左厢房陈列着1000多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右厢房内有张飞生前重要事迹的六组塑像。穿过后殿就是张飞墓冢,墓的正前方建有一个墓亭,亭内有一石拱券,塑有张飞塑像,杀害他的两名部将跪在两侧。这些造像都是明永乐年间的铁铸,高约17米。墓亭后面是椭圆形的张飞墓,南北长42米,东西宽25米,高约8米,墓冢上碧草成茵、林木茂密。  此外,长江南岸的飞凤山麓有一座为纪念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张飞而修建的祠宇――张飞庙,又称张桓侯庙,建于蜀汉末期,距今有1700多年,历代王朝都对其进行过修葺扩建。  相传、勇猛刚直的张飞因为急于为二哥关羽报仇,得罪了部将,被张达、范疆所害。两人带着他的头颅前往东吴,打算邀功买赏。但他们走到云阳时,听说吴蜀正在讲和,于是把张飞的首级抛在江中,然后远走他乡。当时,一位在江中打鱼的渔夫在一天夜里得到张飞托梦,便到江中将他的头颅打捞上来,同时还意外地捞到一罐金子。  后来,张飞被埋葬在飞凤山麓,世人在此立庙纪念他,从此就有了张飞“头在云阳,身在阆中”的说法。据说:农历八月廿八是张飞的生辰,每年的这一天各地群众都会前来举行祭祀活动。  张飞庙前临江的石壁上刻有“江上风清”四个大字,庙内塑着张飞的雕像。其面江背山,依山取势,由一组古建筑群组成。庙外是黄桷梯道、临溪茅亭、瀑潭藤萝、石桥涧流、峻岩古木等景物,庙内有正殿、结义楼、助风阁、杜鹃亭、望云轩、书画廊、听涛亭等古建筑,不仅有北方建筑雄奇的气度,还有南方建筑俊秀的质韵,更有园林的点染、竹木的掩映。因此,张飞庙又有“巴蜀胜境”的美称。  张飞庙内收藏着汉唐以来的石刻、木刻、字画等600多件,还有新石器时期的其他文物上千件。字画碑刻都出自名家圣手,各领风骚,不少是国内外罕见的,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如梁朝《天临碑》、汉代《张表碑》、黄庭坚《幽兰赋》、苏轼《前后赤壁赋》、岳飞《前后出师表》等,因此有“张祠金石,甲于蜀东”的说法。  十一、第一学宫资中文庙  资中文庙是全国四大文庙之一,位于四川资中县城北门外,修建于北宋时期。起初它建于县城东街,清道光九年(1829年)重建文庙时,将它迁移到现址。其主体建筑和布局仿照了山东曲阜的孔庙,从南北中轴上来看,有灵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厢房、钟楼、鼓楼、乡贤祠、名宦祠对称的分布在东西两侧。  以前,文庙只开两边的门,一般不开正门,只有当地的状元来此才可以打开中门。进了资中文庙的大门,就是清同治年间修建的长约20米、高约6米的照壁,上有7个直径17米的圆形镂空雕塑图案,内容分别为“水宫龙府”、“亭塔园林”、“鹰翔鱼跃”、“龙凤呈祥”、“鱼跃龙门”等。文庙中心主体建筑是大成殿,为重檐三脊式建筑,顶上覆盖着黄色琉璃瓦,下面有须弥座石台基。大殿的正中是孔子站像,高385米,净重7吨。它以内江的上等青石为原料,在用传统石刻艺术刻成毛坯后,经匠人精心雕刻而成,并把石像和底座结合在了一起。据当地人说:这尊站石像是三国时期雕刻的(在全国所有的文庙中,孔子的塑像都是坐着的,只有资中的孔子像是站像,这是因为孔子曾跟苌弘学习音乐,而苌弘是资中人,在老师的故乡,孔子只好站着)。  大殿中有名闻遐迩的十块匾额,是清朝的八个皇帝和国民政府的两位首脑人物题写的。最中间一块匾额是康熙皇帝题写的“万世师表”;第二块匾额是雍正皇帝题写的“生民未有”;第三块匾额是乾隆皇帝书写的“与天地参”;接下来的是嘉庆皇帝题写的“圣集大成”;道光皇帝书写的“圣协时中”;咸丰皇帝书写的“德齐帱载”;同治皇帝书写的“圣神天纵”;光绪皇帝书写的“斯文在兹”;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写的“德配天地”和蒋介石写的“道冠古今”。  大成殿附近是乡贤祠,其前面立有一块4米高、2米宽的石碑,为明宪宗朱见深于成化五年(1469年)书写题刻的《御制重修孔庙碑》。乡贤祠内供奉着以南宋状元赵逵、宰相赵雄和大儒学家黄泽为首二十四个资中名人。南宋状元赵逵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而且擅长诗文,著有《栖云集》和《赵逵文粹》,在当时享有“小东坡”之美称。  名宦祠前也立着一块大小相同的石碑,为康熙大帝书写的《四书大景》御碑,其书法刚劲豪放,不失一代书法大家之风。名宦祠里供奉着28位外地来资中作官并政绩卓著者,以唐代诗人羊士谔、宋代史学家范祖禹等为首。此外,文庙中还有宋代词人、大书法家黄庭坚所写的韩伯庸的《幽兰赋》石碑,高约25米,长约7米,笔力雄健,气势磅礴,堪称神来之笔。  十二、北碚温泉寺  温泉寺位于重庆市北碚区温泉公园内,背靠缙云山,前临嘉陵江温塘峡。它始建于宋景平元年(423年),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被命名为“崇胜禅院”。后来,因山岩崩塌,大量岩石将寺院建筑毁坏。在随后的岁月里,寺院经过多次重修,修缮工程较大者是真金和尚在明宣德元年(1426年)主持重建的大佛殿、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修建的四大殿、同治二年(1863年)修建的石刻园。  温泉寺现存建筑是明清时期重建的,整个建筑群至今保存完好,红墙绿树、气象庄严。寺中自上而下有关圣殿、接引殿、大佛殿、观音殿等四大殿,庙宇大殿飞檐斗拱、金碧辉煌。  大佛殿高15米、长20米,整个建筑庄严雄伟。观音殿因为屋瓦全为铁瓦,所以也被称为“铁瓦殿”。寺院内还有古香园、石刻园、观鱼池、荷花池等景点。石刻园内还保存着宋朝摩崖石刻罗汉像残体、明朝碑刻和盘龙塔等珍贵的历史文物。  寺内的宝塔用一块整石雕凿而成,分为五层,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莲花、佛像、狮子等,塔顶上的盘龙栩栩如生、跃跃欲飞。大殿两边的树木非常茂密,而且有花圃、桔园和水池。大殿的北边是著名的乳花溶洞,洞深70多米,洞内各种钟乳石或林立或悬垂,再加上内部潺潺的泉流,让观者仿佛置身仙境。  北温寺的历史悠久、风光秀丽,很多名人纷至沓来,如唐朝著名的文人司空图、北宋宰相丁渭、理学家周敦颐、南宋状元冯时行、清康熙年间的大学士张鹏翮等,以及近代的黄炎培、林森、冯玉祥、老舍、田汉、夏衍等,他们都曾到此游览,并留下了许多佳篇。  十三、梓潼七曲山大庙  四川北部的梓潼有一座古代建筑――七曲山大庙。此庙始建于晋代,是当地百姓为纪念晋代的张亚子而建的“亚子祠”。  张亚子为东晋人,祖居越西郡,后迁居梓潼七曲山。他在这里扶贫济危,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后来,他在起义抗击前秦苻坚时的战斗中战死,后人为纪念他,就在梓潼郡七曲山为他建祠,并尊奉他为雷泽龙王。到了唐代,唐玄宗为躲避战乱,逃亡到四川,途经七曲山时有感于张亚子的英烈,便追封他为左丞相,并进行祭祀。唐僖宗避乱入川时,再次经七曲山,不但亲自祭祀了张亚子,封他为济顺王,还把自己的佩剑献给了他。到了宋朝时期,帝王也曾多次对其进行敕封,宋真宗封张亚子为英显武烈王,宋光宗封他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宋理宗封他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到了元朝,仁宗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即文昌帝君(掌管世间的功名禄籍的神)。  张亚子被封为“文昌帝君”后,人们便在此修建了“文昌宫”,后经元、明、清三代的多次扩建,逐渐形成了一组结构宏伟、体系完整的古代建筑群,由23座不同时期的建筑组成。古建筑群中的殿宇结构谨严、错落有致,殿堂亭阁雕梁画栋,十分辉煌壮观。正殿庄严、桂香殿典雅、天尊殿精巧,建筑风格各异,较为完整地展现了从元代到民国各时期的建筑风格。大庙依山造势,显得极其宏伟壮观,古建筑、古柏、古道、九曲潼水交相辉映,既体现了庙宇的肃穆庄严,又呈现出山水园林的秀丽。  十四、重庆华岩寺  华岩寺位于重庆市西南郊九龙坡华岩风景区中的大老山,因寺南侧有一个华岩洞而得名。当地人说:古洞中的石髓下滴成水花,因此称其为华岩。还有一种说法是:清初僧人圣可曾在这里做主持,一天夜里,他梦见有大如车轮的五色莲花,所以把这里称为华岩。据《华岩寺志》载:“县之西有伽蓝,曰华岩,其地在待漏山麓,山有洞有泉,雨时飞溅窟如散花然,洞曰华岩,以是状之,而寺之命名乃因洞著称。”  华岩寺  华岩寺历史悠久,据说始建于唐宋时期。史书记载:明清两代曾对其进行过较大规模的修复与扩建,现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至今保持着明清的风格。  华岩寺依山傍水而建、岩高百丈、形状像笏,寺内外松竹修茂,十分幽邃。全寺由大老山的大雄宝殿、接引殿和华岩洞三部分组成。山门上的“华岩寺”、“华岩洞”等名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  华岩寺为四合院布局,主体结构以中轴线分布依次为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殿、禅房、法堂等。大雄殿是禅宗大师圣可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创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进行重建。其为传统庭园式砖木结构,重檐歇山琉璃瓦顶,面阔五间,为225米宽,进深六间,为97米深,通高13米。大寺的左侧是接引殿,距大雄殿30米。中间是圣可祖师堂,有16尊者木浮雕,这在全国各寺院中是非常少见的。此外,寺内还珍藏有印度玉佛和铜、玉、石、木、泥雕像等。  华岩洞又称小寺,位于大雄殿西南约百米处,与大寺隔湖相望,属于华岩寺的祖庙。原建筑已毁,只有遗迹可寻。  华岩寺留有清朝龚晴皋、圣可和赵熙等人题写的匾额和石碑,现今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攻城掠地刘备入蜀困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