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大闹三国体力药水中怎么装备药水?

热门搜索:
如果你是放开那三国蜀国阵容的君王,你能用什么方法防止蜀被司马家族所灭并统一领土呢?
中国开明君主事迹(1)
&&&&&&&&&&&&&&&&&&&&&&&&&&&&&&&&&&&&&&&
中国开明君主事迹(1)
&&&&&&&&&&&&&&&&&&&&&&&&(据海燕出版社插图版《中国通史》国民读本和百度百科整理)
&&&&1.文景之治
&&&&刘邦虽然称帝,但即位之后还是年年出征,整个国家仍以武备为主。所以汉朝的政治,实际上从吕后临政时,才步入真正的安定,但因吕氏与刘氏的矛盾,人心未定。(历经惠帝、少帝)直到文帝即位,国家的政治中心才基本上转向了经济建设,所谓的休养生息,在文帝的年代才得以真正落实。文帝的基本政策是以农业为主,轻徭薄赋,约法省禁。为了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民种粮,文帝先是把十五税一的田租改为三十税一,后来索性免收田租,直到景帝时才恢复三十税一。为了减轻徭役,文帝下令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国,以免戍卒的运输之苦。对于匈奴的战争,也是以和亲为主,避免战争的发生。文帝本人也以身作则,在位期间没有进行过大的工程,并且日常生活也颇为节俭。文帝还废除了连坐法和肉刑,同时也比较重视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从各个方面维护了国家的稳定。景帝即位后,在大的方向上继续文帝政策的同时,也有所改进,比如减轻了板笞之法,允许对于人心不服的案子进行重审,以免出现冤狱等。所以,在文帝和景帝在位的近40年间,府库充盈,吏治严肃,在自然灾害不严重的年份,人民自给自足,生活颇有保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因此,中国文化被称为“汉文化”、中原地区的中国人也被称为“汉人”,文字称为“汉字”。
司马迁作《史记》。西汉时期,出现了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纪传体通史《史记》,他就是司马迁。司马迁是龙门(今陕西韩城)人。他的父亲司马谈在府里担任太史令的官职,从小就对他进行十分严格的培养。司马迁10岁的时候,就通读《左传》、《国语》、《尚书》等古代流传下来的历史书,在历史和文学两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司马迁还喜欢寻访名胜古迹,20岁起,他就到全国各地去游历。经过大规模的游历和考察,司马迁开阔了眼界,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料,为写作《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司马迁36岁那年,他父亲司马谈因病去世。过了两年,司马迁接替父亲做太史令,开始编写特父亲没有写完的历史书。这时候,他有机会接触政府的各种文书档案,并且在皇家图书馆里读到了许多珍贵的书籍,知识更加丰富了。
这时,一件不幸的事降临到司马迁身上。他因李陵一事触犯了汉武帝,受到腐刑的充分。这种刑法随不致命,却让人蒙受极大的屈辱。司马迁受到了极沉重的打击,他几次想要自杀,可是又不甘心就这样死去。他夜以继日地发奋著书,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在53岁那年,终于写出我国第一部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这部书共130篇,有52万多字。其中包括本纪12篇,记载帝王的事迹;表10篇,用列表的方式记载大事和重要人事,补充本纪;书8篇,记载重要的典章制度、天文现象、政治设施和社会经济生活;世家30篇,记载诸侯王和孔子、陈胜等特殊重要人物的事迹;列传70篇,记载重要人物、少数民族和邻国的历史。后人称它为纪传体史书。自从《史记》首创了这种纪传体以后,中国历史的正史,即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基本上都是以《史记》作榜样,采用纪传体这种形式来写的。
司马迁写的《史记》,不仅内容翔实可靠,是一部了不起的历史书,并且文字生动优美,人物写的栩栩如生,也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著作。司马迁表现在《史记》中的思想是进步的。他爱憎分明,对历史能够如实地记录。对好事不夸大,对坏事不隐瞒,就是对当代皇帝汉武帝的缺点和过失,也给予恰如其分的叙述。司马迁这种严谨的写作态度,直到今天也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雄才大略的汉武帝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即位为皇帝。这时,经过汉高祖及文景二帝的休养生息政策,国家的实力已经很强大,劳动人民在和平环境中创造出了大量财富。在这样的政治、经济基础上,汉武帝对外积极开拓疆域,对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使国家统一获得了空前的巩固和发展。
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汉武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在思想上,他采取儒生董仲舒所献“天人三策”,独尊儒术,兴建太学,培养专门的儒士,以此加强对百姓的思想统治,并在此过程中发现人才。自此,儒学成为历代帝王所借重的统治工具,对中国封建社会有及其深远的影响。其次,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彻底瓦解封国势力。汉朝立国之初,由于中央政府力量有限,就沿用了周朝的分封制,到刘邦晚年,异姓王已全部消灭;到景帝时,势力较大的同姓王也被铲除,但还余留下一些力量有限的王侯,将封国势力化整为零。同时,武帝又以种种借口剥夺诸侯爵位,终于在他统治期间,解决了封国问题。
在对内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汉武帝还对外大规模开疆拓土。在他统治初期,平定了闽越、南越、东越,使居住在江淮的越人与汉人融合,成为西汉政府的编户齐民;既而又统一了南夷,使现今西南地区(贵州、四川)的大部分地区归入了中国的版图。最重要的是,汉武帝以武力反击匈奴,卫青、霍去病战功赫赫,自战国以来就一直威胁着中原王朝北部边境的匈奴势力至此基本解除。此外,汉武帝还用兵朝鲜,征服当地贵族,设立四郡。在汉武帝的努力下,西汉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广阔、势力最强大的国家。汉的疆域范围,奠定了现今我国领土的基础。
武帝后期,年年征战,岁岁出巡,同时还大兴迷信神怪活动,求仙觅药。这些事既耗费钱财,又对老百姓频繁征调。老百姓不堪其苦,奋起反抗,武帝便大肆杀戮;连对他有意见的太子也因蛊惑之祸而死。目睹种种祸端,武帝自己也承受了极大的压力。前89年,武帝向天下发布“罪已诏”,反省自己的过失,并调整了统治政策。
汉武帝雄才大略,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君主。他立下了辉煌大业,却又穷兵黩武几乎将王朝推向崩溃;但他晚年的悔过,对于西汉中晚期的发展,却又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95年10月在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发掘出土了大量精美绝伦的汉朝丝绸,其色彩之斑斓,织工之精细,实为罕见。其中一块织锦护膊(图)尤为光辉灿烂、耀人眼目,青底白色赫然织就八个汉隶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令世人震惊,被定为国宝级文物。除去文字之外,还有用鲜艳的白、赤、黄、绿四色在青地上织出的汉式典型的图案:云气纹、鸟兽、辟邪和代表日月的红白圆形纹,方寸不大内涵丰富。人们被这千年织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所透出的精绝人心归中国、祈盼和平的愿望所打动,也为精绝国的命运而扼腕叹息。
  此护膊面积不大,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经密为2200根/10厘米,纬密240根/10厘米,经向花纹循环7.4厘米。
&&&&3.孙氏称霸江东
曹操和袁绍在北方争雄的时候,孙坚、孙策、孙权父子逐渐占据长江下游的地盘,建立政权,势力也在一天天地扩大。孙氏政权是由孙策打下基层,在孙权手里巩固的。孙策、孙权的父亲孙坚,是袁术的部下,孙坚死后,孙策仍旧投靠在袁术的帐下。他利用出兵讨伐扬州刺史刘繇(y&u)的机会,招兵买马,壮大实力,打败刘繇后,控制了江东一大片地盘。从此,孙策跟袁术断绝了关系,开始在江东称霸。但孙策不满足于占有江东6郡,想要渡江与曹操争夺地盘,不料却被刺身亡。孙策死后,年仅19岁的孙权,在张昭、周瑜的协助下,开始掌管起军政大权来,后来又请来鲁肃,替他出谋划策。当时江东初定,政局不稳,人心浮动。对孙权确实是个严重的考验。江东有许多人持观望态度,有人怀疑他的统治能否长久,有人甚至公开反叛。庐江太守李术就是公开反叛的一个。在这紧要关头,孙权迅速调动军队,一举消灭李术,把李术部下3万人全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大家见孙权这样有气魄,有胆略,又很果断,打心眼里佩服他,愿意服从他的指挥,江东的局势稳定下来了。
汉献帝建安七年(202)曹操派遣使到江东,要孙权送一个儿子到许昌去做人质,以表示两家和好。孙权召集文武官员商议这件事情。张昭害怕打仗,主张送人质过去。周瑜则反对这种主张,他认为如果送人质给曹操,江东就成了曹操的附庸,就要受他控制,听他指挥。江东6郡,物产丰富,兵精粮多,完全可以自己开创霸业。
孙权同意周瑜的看法,认为不应当在曹操的威胁之下屈服。他坚决拒绝了曹操的要求,在文臣武将齐心协力的辅佐下,孙权用心管理政事,努力增强军事实力。从此,由孙策开创的称霸江东的事业,到孙权手里逐步的到巩固。
4.诸葛亮治蜀
刘备猇亭战败后,退到白帝城便一病不起。临终前,他将太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蜀汉章武三年(223)四月,刘备去世,死的时候63岁。16岁的刘禅,在成都继承了皇帝位,改年号为建兴元年,加封诸葛亮为武乡侯。从此,蜀汉政治上的一切大小事情,都由诸葛亮决断。联吴抗魏,本是诸葛亮的战略决策,可猇亭之战。蜀吴联盟遭到破坏,诸葛亮担心孙权乘刘备刚死,发动突然袭,于是,派邓芝和东吴修好。从此,吴国和蜀国又结成了抗拒曹魏的联盟,并且,多次派遣使者互相访问,不断发展友好联盟关系,从而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为了把蜀汉治理好,诸葛亮不仅重视选拔人才,而且还不拘一格地任用人才。诸葛亮十分重视发挥部下的智慧和才能,他经常说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只有“集众思,广忠益”,才能把事情办好。“集思广益”这一成语就是由此而来。
诸葛亮把蜀汉治理的井井有条,又和吴国恢复了结盟关系。接着,经过“七擒孟获”,平定了南中地区(今云南贵州两省部分地区和四川省西南部及重庆直辖市一带)的叛乱,并在南中地区实行政治革新,积极推广汉族地区的先进耕作技术、手工业技术,兴修水利,促进了那里的经济、文化发展,巩固了蜀汉在西南地区的统治。
为了实行国家的统一,蜀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发动了北伐曹魏的战争,但先后6次北伐战争仍未能消灭曹魏。诸葛亮在北伐中日夜操劳,事必躬亲,深受将士尊敬,可这也损害了他的身体。蜀建兴十二年(234),在最后一次北伐战争中,诸葛亮因为操劳过度,终于病死在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的军营之中,终年54岁。
诸葛亮被刘备从隆中请出来之后,一心想要辅佐刘备父子统一中国。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在20多年的政治活动中,付出了全部的智慧和力量,以至于生命,真正做到了他自己所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由于蜀汉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都没有具备统一全国的力量,因此诸葛亮的愿望没有能够实现。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不是个人所能改变的。
&&&&5.王导辅佐晋三帝
&&&&王导(276~339),字茂弘,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西晋末年,王导追随琅琊王司马睿,协助他建立东晋政权,又助他树立君主威信,逐步得到江南大族的拥护。王导历任元、明、成三帝,对东晋政权的创设多有贡献,官至大司马、丞相。曾受命参加平定华轶、徐龛、王敦、苏峻、租约之乱。曾两次接受遗诏,做辅国重臣,深得晋帝信任,尤为成帝所敬重。咸康元年(335)三月,王导因病未上朝,成帝亲自到他的府第,看望王导夫妇。同年四月,任命王导为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咸康四年(338)六月,任命王导为丞相,罢司徒官,与丞相府合并。咸康五年(339)年七月卒,享年64岁。成帝为他举行3天丧礼,丧礼之隆重一如汉博陆侯及安平献王旧事,还参用天子之礼。同年八月,晋成帝因王导病卒,又把丞相改为司徒。王导为人简素寡欲,待人宽厚,虽辅佐元、明、成3帝,但仓无储谷,衣不重帛。在他主政期间,他率领南迁士族,联合江南豪门望族,共同维持东晋政权的稳定。
6.很有作为的皇帝苻坚
东晋十六国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p&,今读f&)坚(338-385),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坚头,十六国时期前秦的皇帝,公元357~385年在位。苻坚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使前秦基本统一北方;但后来在伐晋的“淝水之战”中大败,自此一蹶不振,又遭到之前投降的鲜卑、羌人的背叛而出逃,最后被羌人姚苌[ch&ng]所杀,终年48岁。(据百度百科)
353年,苻健病死,其子苻生继承帝位。苻生是天下少有的暴君,视杀人如儿戏。每逢接见大臣,都让侍从箭上弦,刀出鞘、铁钳、钢锯等摆放跟前。看谁不顺眼,就随即杀掉。如哪位大臣有所劝谏,就被视为诽谤,杀之;若有人说句奉承话,就被视为献媚,亦杀之。.因此,朝中人人自危,都希望苻坚取而代之。其中薛伽、权翼私下对苻坚说:“苻生这小子太残忍暴虐了。搞得全国人心离散。常言说得好,有德者昌,无德者亡。苻生无德,应该早作打算,以顺民心,不要让政权落到他人手中。”&  
苻坚想早日除掉暴君,只是感到实力不足,不敢轻易动手,而在暗中谋划。357年,苻生夜里对侍女说:“苻法和苻坚兄弟也不可信赖,明天就把他们除掉。”侍女等苻生熟睡后秘告苻坚。苻坚兄弟立即杀了睡懵的苻生。在朝臣的一致拥戴下,苻坚在太极殿登位,号称“大秦天王”,改年号永兴,实行大赦。
苻坚即位时,前秦社会一派混乱。关中本来是各民族杂居的地区,民族仇杀此起彼伏。前秦在战乱中建国,法律制度都不健全。苻生又实施残暴统治,已有水旱灾害发生,致使千里秦川豪强横行、老百姓苦不堪言。苻坚任东海王时就痛感时弊误国害民,即位后决心开创清明的政治局面,整顿吏治,惩处不法豪强,平息内乱,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他深知明政无大小,以得人为本的道理,广招贤才,并首先从调整最高领导机构入手,果断地处斩了帮助苻生作恶的佞臣董荣、赵韶等二十余人。提拔重用了一批精明廉洁的汉族士人参与朝政,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寒门出身的王猛。&&
王猛少年时,家贫如洗,为了糊口,年纪不大就贩卖畚箕。但他人穷志不穷,为人严谨、博学多才。东晋桓温曾许以高官厚禄,王猛认为东晋王朝已腐败,坚辞不就。后来经吕婆楼推荐认识了苻坚。二人一见如故,于是把王猛留在自己身边,即位后拜王猛为中书侍郎。&当时,京师的西北门户始平县豪强横行,百姓叫苦连天。苻坚派王猛为始平县令前往治理。王猛执法严明,雷厉风行,下车伊始就把一个作恶多端的奸吏当众打死。致使奸吏的狐朋狗党联名上告,并勾结执法官将王猛逮捕,押送到长安狱中。&  
苻坚闻听大惊,亲自到狱中看望和责问王猛:“当官理政要把仁义道德放在首位,怎能上任就杀人?”王猛从容地说:“治理安定的国家要用礼,治理乱世要用法。我一心为陛下铲除奸暴不法之徒,现在才杀掉一个奸吏,还有千万个奸吏扰乱社会治安;如果陛下认为我不能消灭奸吏,安定社会治安,我甘愿受惩罚;若说我太残酷,实在不敢接受。”苻坚听罢打心眼里高兴,认定王猛是治理乱世的干才。遂向在场的文武大臣说;“王猛可真是管仲、子产一类的人物啊!”于是,当即赦免王猛,对他更加信任。
王猛以一介寒士,接连得到苻坚的重用提拔。一些元老显贵很不服气,妒火中烧。姑臧侯樊世,是随苻坚入定关中的氐[dǐ]族豪帅。他居功自傲、当众侮辱王猛说:“我们与先帝共兴大业,辛苦耕耘;你无汗马之劳.凭什么坐享其成?”王猛冷笑着说:“让你去耕种还算便宜了你,还想让你当屠夫作厨子呢。”樊世勃然大怒说:“姓王的,走着瞧,若不把你的脑袋割下来挂在长安城门上,我就不活在世上。”苻坚得知后说:“如果放任樊世之流跋扈不杀,朝纲就无法整肃。”此后,樊世进宫,又和王猛当场争吵起来。樊世破口大骂,并举起拳头想打王猛,被左右拉住。苻坚见樊世如此狂妄,当即下令把他拉出去斩首。&樊世被杀,在氐族蒙强中引起轩然大波。他们又纷纷到苻坚面前诋毁王猛。苻坚非常生气,除责骂外,还举起鞭子把他们揍了一顿,这才平息了这场风波。但仍有一些氐族显贵,自恃皇亲国戚,恣意妄为,特世强德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依仗自己是皇太后(苻健皇后)的弟弟,酗酒行凶,欺男霸女,胡作非为。王猛早有所闻,一天又见他在大街上胡闹。王猛当即决定逮捕强德,斩首示众,陈尸街头。随后又和御史中丞邓羌通力合作,全面查处扰民乱政的权贵,接连诛杀了20多个不法的贵戚豪强。于是,京城内外百官震肃,豪强贵戚无不老实守法。社会风气大为好转,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秩序,老百姓拍手相庆。苻坚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我才知道天下有法制的好处。”
推行教化。随着吏治的整顿,恣意妄为,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日趋消除,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大为好转。苻坚又开始了礼治建设,也就是设立学校办教育,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培养治国人才。他自幼学习汉族文化,仰慕儒家经典,为扭转氐族迷信武力,轻视文化知识的落后观念,积极恢复了太学和地方各级学校,广修学宫,招聘满腹经纶的学者执教,并强制公卿以下的子孙入学读书。苻坚每月到太学一次,考问诸生经义,品评优劣,勉励他们刻苦学习。&  
苻坚还亲自挑选品学兼优的学生,让他们到各级权力机构任职。同时规定:俸禄百石以上的官吏,必须“学通一经,才成一艺”。如果不通一经一艺,则一律罢官为民。由于苻坚的大力倡导,并同官吏的选任结合,前秦很快就出现了劝业竞学、养廉知耻的风气。不仅培养了官僚后备队伍,提高了统治阶层的文化素质,同时也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劝农桑,修水利。苻坚即位后,前秦的经济形势也极其困难。由于战乱不息,天灾连年,出现了国库空竭,民生凋敝。为了迅速扭转百废待兴的萧条局面,苻坚决定偃甲息兵,大力发展生产。358年,前秦广大地区遭到大旱,为了同老百姓一起渡过难关。苻坚下令减少自己的膳食,撤销歌乐,后宫皇妃以下的宫女改换布衣。不再穿绫罗绸缎。文武百官也相应地减少俸禄,以示与民共休戚。同时还指令开发山上的矿产林木,解除限制河流湖泊渔业的禁令,使国家和老百姓共同分享。停止一切军事行动,使人民获得休养生息。由于苻坚的措施得力,虽然遭遇大旱,却没有引起大的饥荒灾难。&  
为了解决关中地区少雨易旱的问题,苻坚下令官府证调了豪富童仆3万人,开发迳水上游,凿山起堤,疏通沟渠,灌溉梯田和盐碱地,使荒芜了多年的田地又重新长出了五谷,老百姓深受其利。苻坚还亲自耕作,他的夫人苟皇后也到近郊养蚕,以劝勉农民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和丝织。苻坚又多次派遣使臣到各地巡视,抚恤孤寡老人。劝课农桑,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奖励努力种田的农民。后来,前秦再次遭遇大旱灾,苻坚考虑到农民欠收,就下令减免部分租税,节约官府开支,适当降低官俸,并规定不是当务之急就不要征派徭役了。由于苻坚把发展农业作为基本的国策,前秦的经济恢复很快,几年后便出现了安定清平、家给人足的新气象。史载,从长安到各州都,都修了通道驿亭,游人和商贩沿途取给十分方便。老百姓有歌谣说:“长安大街,杨槐葱茏;下驰华车,上栖鸾凤;英才云集,诲我百姓。”
纳谏如流。随着经济实力的恢复,苻坚在平定内乱之后,又接连征服了前燕、前凉,瓦解了代国,使前秦获得空前的强盛。这时苻坚也出现了奢侈的苗头。接见群臣的大殿,挂起了珠帘;皇宫檐梁以及车马服饰等,也都用珍珠、宝石、美玉装饰起来。尚书郎裴元略进谏说:我听说尧帝和舜帝住的是茅草屋,周文王和周武王也都鄙视华丽的宫室。他们勤俭治国,所以才能够使天下和平兴盛了八百年。秦始皇追求享乐,穷极著丽,结果未能传到孙子就亡了国。希望陛下引以为戒,修建宫廷不必追求雕梁画栋,要为天下广施纯朴的风尚,留下美好的风范。要以金玉为贱,以五谷为珍宝,体恤人民的疾苦。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除去那些无用的器皿,放弃那些难得的财货。要发扬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勉励浅薄的习俗,要兴办教育推广德政以怀柔边远地区的民众。这样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最终获得天下统一。这就是臣下的心愿。&  
苻坚听罢非常高兴,于是下令撤去珠帘,并任命裴元略为谏议大夫。可见他保持了勤俭治国,洁身自律的本色,这也是前秦政治清明的根本所在。遗憾的是,苻坚在对外用兵上,未能始终虚心听取群臣的意见,而导致了英雄末路,遗恨千古。
拒谏诤兵败淝水。苻坚志在统一天下,经过20多年的精心治理,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北方,国富兵强,只剩下地处东南一角的东晋尚未征服。建元十五年(379),前秦攻克了东晋的襄阳,俘虏了守将朱序。苻坚认为夺取东晋,统一天下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决定伐晋。&  
建元十八年,苻坚在太极殿召见群臣说:“我从继承大业以来,将近30年了。四方大致平定,只有东南一角,还没有蒙受君王的教化。我粗略计算了一下兵力,能有97万。我准备亲率大军东伐。你们以为如何?”面对苻坚的主张与发问,除秘书监朱彤表示赞成外,其余大臣都纷纷反对,久议不决。苻坚很生气地说:“算了吧,还是由我自己决断好了。”群臣退朝后,苻坚又留下弟弟苻融商议。&  
苻融也不同意伐晋。他认为当时伐晋有三难:一是从星象看,天意不顺;二是东晋上下安和,没有灾祸和挑衅行为,无隙可乘;三是我们多年征战,士卒疲惫,人民厌战。再说被征服的鲜卑、羌、羯等贵族也未诚心臣服。然而,苻坚听不进去。苻融又劝谏说:我们的意见不听也可以,难道连丞相王猛临终不可贪图东晋的遗言也忘了吗。此后,爱妾张夫人、太子苻宏也都劝苻坚不要伐晋。&  
苻坚非常失望和烦恼,他想到自己多年来精勤治国,已拥兵百万,资杖如山,为什么不可以乘统一北方的胜势征服东晋呢,以致于夜睡不宁,食不甘味。&  
这时,怀有二心的前燕宗室将军慕容垂和羌帅贵族姚苌,都希望苻坚伐晋失败,以便趁机恢复故国的统治,所以竭力怂恿苻坚南伐,“圣心独断。”结果.苻坚在君臣认识不一的情况下,于建元十九年(383〕五月下达了进攻东晋的命令.随后调集90多万兵力,陆续向东晋进发,大军旗鼓相望,绵延千里。东晋孝武帝虽然昏庸,但其宰相谢安是很有才望的政治家。在前秦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内部矛盾得到缓和,出现了上下齐心。同仇敌忾的局面。他们趁前秦大军尚未完成集结之际,主动在淝水决战。交战前,苻坚急于求胜,在未经核实敌情,不明东晋意图的情况下,不听部将的劝阻,盲目同意退军决战。结果中了东晋的圈套,一退而不可收拾,导致淝水惨败。不仅前锋统帅苻融被杀,苻坚自己也被流矢射中,落荒而逃。
慕容冲姐弟。慕容冲是前燕的皇子,370年前秦皇帝苻坚灭掉前燕时,慕容冲年仅12岁,与他的姐姐清河公主一同被俘,充入前秦掖庭。清河公主时年十三四岁,长得娇小动人,正是芬含豆蔻,艳若芙蕖,苻坚怎肯放过?清河公主亡国之女,不能自主,只好由他摆布,充作玩物。慕容冲刚刚12岁,已经长得面如冠玉,非常惹人喜爱,苻坚于是又把他充作娈童,晨夕与共。慕容冲姐弟共事苻坚,真是扑朔迷离,雌雄莫辨了。当时长安城中有人唱道:“一雌复一雄,双飞入紫宫。”苻坚的大臣王猛为此极力进谏,苻坚才依依不舍地把慕容冲遣送出宫,另行安置。&  
苻坚收纳慕容姐弟之际,想必正值其意气风发之时。大患已除,一对璧人尽入怀中。慕容冲貌美而“毒暴”,心志颇为高远,有龙阳之姿,而是否有龙阳之好,不得而知。苻坚虽幸之,而未见授其权柄,大概也有慕容尚幼的原因。较之以汉哀帝之幸董贤,贤20岁余见宠,从此平步青云,直驱中枢,位列三公,父亲兄弟姊妹妻子妻父一路高升,权倾朝堂,而终被王莽指为导致“间者以来,阴阳不调,灾害并臻,元元蒙辜”的罪魁,惶恐自杀,苻坚可谓明,慕容可谓幸了。董贤也是兄妹共侍一主。哀帝恐其回家不便,&把其妻也招入宫中居住,可谓照顾周全。&  
慕容姐弟受宠,臣下恐其乱政,王猛切谏,苻坚遂外放慕容冲出宫。其母死后,苻坚葬之以燕后之礼;幽帝慕容暐居长安,苻坚封之为新兴候。后暐(wěi)以儿子成婚的名誉,请苻坚幸第。术士王嘉认为慕容暐图将杀苻坚而不果,预测“会天大雨,不得杀羊”。是夜果然大雨磅礴。事发,苻坚杀了慕容暐父子及其宗族,长安城内鲜卑无论男女老少都被斩除。其时,慕容冲已投奔其兄慕容泓。&  
暐事未发之前,其弟慕容泓割据一方。慕容冲出宫后,获任平阳太守,后也起兵,投奔慕容泓。肥水战败后不久,羌姚苌起兵渭北;暐叔慕容垂起兵河北;慕容泓起兵陕西华阴。泓举兵马10万,遣使谓坚,要求“分王天下”。苻坚大怒,责问慕容暐。慕容暐叩头谢罪以致流血,苻坚待之如初。慕容暐暗中派遣密使往慕容泓处,安排人事以图复兴大业,告诉慕容泓:“听吾死闻,汝便即尊位。”慕容泓“持法苛峻”,兴兵进逼长安不久,就被鲜卑贵族杀了。慕容冲被立为主,继续率众进围长安。
淝水战后,前秦元气大伤,先前被征服的鲜卑、羌等部族酋豪纷纷举兵反叛,建立割据政权。慕容家族先是慕容垂逃回前燕故地,慕容宗族的子弟跃马披甲,遍地狼烟;羌族的姚苌等人也重新崛起;丁零、乌丸相续起叛。北方重新四分五裂。&  
苻坚困守长安,看见前燕贵族背信弃义,把慕容暐叫到面前大骂:“你们家族兄弟子侄布列上将,当时虽称是灭国,其实我待你们象归家一样。现在慕容垂、慕容冲、慕容泓各个称兵,你们家族真是人面兽心,枉亏我以国士待你们。”虽然如此,苻坚看见在自己面前涕泣阵诉装孙子的慕容暐等仍不忍诛杀。&  
长安城外,慕容暐之弟慕容冲率军歼灭秦军数万,占据阿房城,步步逼近。慕容冲是个阴狠凶戾的人,12岁时前燕国亡,曾与14岁的姐姐清河公主一道为苻坚纳入后宫,作为娈童伺侍苻坚,姐弟专宠,旁人莫进。最后王猛切谏,将其放出外任做大州刺史。&  
慕容冲难忘苻坚“既往之施”,亡国受虏之恨,枕席胯下之辱,或许兼而有之。苻坚对慕容冲不薄,遣其出宫后,曾授其太守高位。想当年,慕容少年英姿,鱼水之欢,此时不忘旧情,也是情理之中。冲远道来伐,坚尤念其冷暖。想苻坚素来宽厚骁勇,若已了无旧情,也不至于以锦袍取悦而缓兵。慕容兵临城下,苻坚尤念恩份如何。此情可一叹。&  
鲜卑大军进攻长安城,苻坚凭城观看,心里慨叹敌人之强,派人送一锦袍于慕容冲,想打动对方念忆从前床笫之情。但殊不知,这段记忆带给慕容冲的只有仇恨。慕容冲答道:“孤家现在以天下为任,怎能看这一袍小惠。如果你束手来降,我们慕容家对待你也不会比你从前待我们家差。”苻坚气得几乎吐血,大叫:“后悔不用王景略和阳平公(苻融)之言,使白虏敢猖狂如此!”(鲜卑族人皮肤白皙,故苻坚呼之为白虏)&  
长安城内,犹有鲜卑数千人在大宅子里住着,慕容暐时刻不闲,秘密招集族人准备埋伏人马袭杀苻坚,其间消息泄露,苻坚大惊,这才诛杀慕容暐父子及其宗族,城中鲜卑不论少长及妇女全被杀光。自此之后,灭人国者如果不忍心对亡国家族下绝杀令,劝谏者往往以苻坚为“柔仁邀名”的首例,致使后代亡国之皇族罕有保全者。&  
慕容冲在长安城外围成日久,城中乏粮,以至于出现人吃人的惨剧。苻坚倾最后家底设宴款待群臣,打仗的将军也分不到几片肉吃,塞进嘴里不敢咽下,回到家“吐肉以饴妻子”。数月之间,烟尘四起,百姓死亡无数。慕容冲率众登长安城,苻坚全身甲胄,亲自督战,飞矢满身,血流遍体。最后,苻坚听信谶言“帝出五将久长得”的鬼话,从长安出奔,只留太子苻宏守城。慕容冲纵兵大掠长安,死者不可胜计。
苻坚逃到五将山(今陕西岐山县),羌族首领姚苌派兵包围了他,秦兵溃奔,身边只剩下10余个侍卫。苻坚此时帝王之度不改,坐而待之,召厨师进食。&  
姚苌大将吴忠驰马赶到,把苻坚捆起来送到新平,继而姚苌又派人向苻坚索要传国玉玺。苻坚大骂:“国玺已送晋朝,怎能送给你这个忘恩负义的叛贼!”姚苌又让苻坚把帝位禅让给他,苻坚又骂:“禅代是圣贤之间的事。姚苌什么东西,敢自比古代圣人!”&  
姚苌羞愤,派人把苻坚缢死在新平佛寺,时年四十八岁。其子苻诜、两女苻锦、苻宝以及夫人张氏等人皆自杀。奇怪的是,淝水之战东晋一方幕后总督谢安也于同月病死,一南一北两个大人物同时离开历史舞台,真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巧合”。
历史学家陈登原认为苻坚有四大善事:文学优良,内政修明,大度容人,武功赫赫。历观中国古代君王,真正能做到这四点的寥寥无几。苻坚与王猛君臣相得,明锐果决,可惜的是矜大好功,不知休息民生,怀妇人之仁,在内有慕容垂等未除之时又大举伐晋,一跌而失天下,成为后世的笑谈。&  
《资治通鉴》的编纂者司马光说,臣光曰:论者皆以为秦王坚之亡,由不杀慕容垂、姚苌故也,臣独以为不然。许劭谓魏武帝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使坚治国无失其道,则垂、苌皆秦之能臣也,乌能为乱哉!坚之所以亡,由骤胜而骄故也。魏文侯问李克吴之所以亡,对曰:“数战数胜。”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何故亡?”对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御疲民,未有不亡者也。”秦王坚似之矣。&  
淝水一战之后,北中国再堕分裂,后燕、西燕、南燕、北燕、大夏、西秦\后秦、南凉、后凉、西凉、北凉、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长期混战,互相征伐不已,兵马多年,血雨不停,一直待到隋王朝的崛起,才最终使混乱局面告一段落。&  
苻坚虽然以悲剧告终,但他创建的前秦盛世并没有被历史遗忘。历史记下了他的失误,同时也记下了他的辉煌业绩。
&&&&(1)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典故:《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2)成语“风声鹤唳”,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典故:《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3)成语“投鞭断流”,当苻坚决定南侵东晋时,遭朝中大臣劝谏,指出东晋由汉族人建立,受国人拥戴;而且有长江天险,不易攻下,但骄傲的苻坚却不屑地回应:“我坐拥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所有士兵把他们的鞭投入区区长江,足可把长江水断流,长江天险还有什麼好怕的?”后人以“投鞭断流”形容军队阵容鼎盛,或实力强大的机构人才辈出等。典故:“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於江足断其流。”典出《晋书·苻坚载记》下。&  
(4)故事记说,秦王苻坚召见高泰问治国理政的根本方略。高泰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根本方针在于能否得人才,得人才的关键则在于要经过慎重推举,慎重推举的关键又在于考察人才的真实情况。未有朝廷得到了称职的人才而国家治理不好的。”苻坚说:“你这番话,可说是言辞简要而道理深博了。”&  
姚苌曾把苻坚的尸体挖出来鞭尸,脱掉衣服用荆棘裹起来,再以土坑埋掉。相传前秦君主苻坚被姚苌逼死后,枉死冤魂向姚索命,姚后因连连恶梦,夜于宫殿狂奔,遭自己武士打伤阴部而死。据《涌幢小品》言:传闻死于新平寺之苻坚托梦该寺寺主摩诃(hē),望该寺改为祭祀苻坚及侍卫十余人的庙宇。住持不从,该寺所在县镇,果然死疫相继,后不得已,即尊其灵示,改庙后,果真无疾。
7.&石勒建立后赵(东晋十六国时期)
后赵的石勒是羯族人。他原先住在上党武乡(今陕西武乡),家里很穷,给人家做佣工度日。14岁那年,他跟本地商人到洛阳去贩卖货物。后来,又在人家的·田庄里干活。结果,作为少数民族被并州刺史捉去卖到茌(ch&)平(今山东茌平)的师懽家里为奴,那年他20岁。
石勒智勇双全,擅长骑射,加上当时的北方比较混乱,石勒就逃了出来,招集一些逃亡在外的人,成立了一支武装队伍。后来,石勒投靠刘渊,成了刘渊手下的一员大将。刘渊死后,他跟刘聪东征西讨,攻下了洛阳,为刘聪的汉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刘聪死后,刘曜和石勒,各霸一方,称王称帝。刘曜建都长安,改汉国为赵国,他建国早一年,历史上叫做“前赵”。石勒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也自称“赵王”,他建国晚一年,历史上叫做“后赵”。前赵、后赵和李雄的成汉,是十六国中兴起较早的3个国家。
做了后赵的国王之后,石勒开始采用汉族士人张宾的建议,改变作风,注意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建设工作。他在首度襄国设立太学,请士人做教师,选官员的子弟300人入太学读书,培养统治人才。还规定了租赋,精简法令,并且提倡佛教,进行思想上的统治。
石勒注意优待士族、收揽人心,把愿意投降他的人提拔起来做官。石勒还下令部下和州郡官吏,每年向他推荐有文才和有武艺的人,给他们官做。
石勒能虚心听取读书人的意见。有一次,石勒要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大兴土木,建筑宫殿,供自己享乐。廷尉续咸知道后连忙上书,说明这样做的危害性,石勒果然就不动工了,而且还奖给续咸100匹绢,50担谷。如此一来,大小官员都敢直言劝谏了。再加上他英勇善战,成了当时一支无敌的力量。在晋成帝咸和四年(329),石勒终于消灭刘曜建立的前赵国,基本上统一了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方,他自己也由赵王改称为皇帝。第二年,石勒的后赵又和东晋政府商定以淮水为界,各不相犯,初次形成了南北方和平相处的局面。
&&&&&8.东晋祖逖和桓温北伐
&&&&祖逖(t&)生于公元265年,出身于范阳(今河北)一个名门望族,祖祖辈辈都在朝廷做官。他年轻的时候,就怀有雄心壮志,喜欢结交英雄好汉,他和好朋友经常谈论国事,立志报国,早晨听到鸡叫就皮衣起床,把剑起舞。在匈奴贵族刘渊攻下洛阳的时候,祖逖也和别人一样,带着家属、亲戚、朋友,离开北方南下到了江南。晋元帝派祖逖做军諮祭酒。这种官职只能提提建议,没有军事实权。祖逖住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为了准备恢复中原,他招集了许多勇敢而有胆识的壮士,练习武艺。祖逖向晋元帝建议出兵北伐。晋元帝无兴兵北伐、振兴晋室的雄心,只任命祖逖一个官职给1000人吃的粮食和3000匹布,由他自己去组织军队。祖逖率100多人和家丁横渡长江北上,驻扎在淮阴,招募2000人的兵士进攻后赵。320年,祖逖率领晋军开进雍丘(今河南杞县),后赵守将开城门投降,很快收复了黄河以南地区。祖逖大获全胜的消息传到健康后,晋元帝害怕祖逖功劳大、威望高了之后不易管束,就派戴渊去限制祖逖的权力。祖逖由此处处受到牵制,无比忧伤和愤怒而病倒,怀着没有实现的理想,于晋元帝大兴四年(321)含恨离开人世。
桓温于347年率晋军攻进蜀州,占领成都,招降了成汉帝李势。东晋帝担心功劳太大不好控制,不同意桓温北伐的要求,另派殷浩带兵北伐。殷浩徒有虚名,出兵洛阳,被羌人打得打败,死伤1万多人。穆帝才又派桓温再次北伐。354年,桓温率晋军4万从江陵出发,分兵3路进攻长安。前秦国主苻健派兵5万在峣关抵抗被败。苻健带着6000名老弱残兵逃回长安,挖深沟坚守。桓温到了灞上,长安郡县纷纷向晋军投降。百姓欢天喜地,杀猪宰羊慰劳晋军。以后,桓温又进行了2次北伐。最后一次进攻前燕,打到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后来遭到失败,原来收复的淮北土地重又散失。
《世说新语》: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之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庾信《枯树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9.宋文帝治国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刘裕建立南北朝的宋朝,皇位不到3年就去世了。儿子刘义符继位贪玩,不会管理政务,没到2年,被大臣徐羡之等所杀,拥立其弟刘义隆即位,即宋文帝。刘义隆(407~453)很精明能干,18岁就皇帝位,已经懂得如何治理国家。他认为,国家稳定的关键是让农民有地种,有饭吃。当时,农民负担很重,所欠的官私债务很多,连种子也买不起。下令减轻农民租税,亲自带领大臣去京郊耕田锄地,做出榜样。当时,大地主们常常利用灾荒吞并农民的土地,使农民成为庄园的农奴。宋文帝经常下令清查户口,把农民和他们的土地登记在政府的户籍册上,防止大地主吞并。要求土地多的要向政府多交租税,不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也使租税不至于平均摊给土地少的农民,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他重视选拔和考核官员,派有能力的到地方去做官,对贪官污吏严加惩处。这样,在宋文帝在位期间,天下太平,老百姓不要负担繁重的徭役,租税也很轻,粮食年年丰收。整个国家出现了人丁兴旺的景象。宋文帝在位的30多年用“元嘉”作年号,这时期的太平景象被后人称之为“元嘉治世”。
孝文帝(467~499)是北魏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原名拓跋宏。他继位时年仅5岁,政事由他的祖母冯太后主持。冯太后是汉族人,受过很好的教育,有政治才干,临朝听政长达25年。孝文帝亲政前的改革,是冯太后主持的。过去,南北朝的北魏的官员没有俸禄,他们的财富都是靠赏赐或掠夺而来。冯太后执政后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贪污,贪脏绢1匹的处以死刑。485年,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缴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北方的经济的到恢复和发展。494年,孝文帝亲政,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决计迁都洛阳。迁都后,他作出法令:30岁以下的人和官员,一律要改说汉语;官民改穿汉人服装;鲜卑族人与汉人的士族通婚,改用汉人的姓。北魏皇室姓拓拔,从那时起开始改姓为元。孝文帝名元宏,就是用汉人的姓。孝文帝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在位29年。
&&&&10.隋文帝节俭治国
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400年大分裂的局势,它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多民族的大融合和大统一的正式形成。隋朝从581年兴到618年亡,经历了38年,繁荣和短暂构成了隋王朝的两大特征。文帝时期采取的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迅速地走向其繁荣昌盛时期,积累了惊人的社会财富。
隋文帝杨坚(541~604),是历史上一位头脑比较清醒的皇帝。他认识到之所以能灭掉陈朝,自己的实力强度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陈后主的奢侈腐化、老百姓对陈王朝愤恨不满,也帮了他的大忙。因此,杨坚即皇位后,注意减轻百姓负担,笼络人心,在王公贵族中提倡节俭,反对奢侈。他为此制定了法律。
对待战争中受伤、阵亡的战士,杨坚给予了优厚的赏赐,派人去慰问、抚恤家属。他减轻老百姓的徭役、赋税,鼓励大家发展生产。杨坚的个人生活,比其他帝王节俭朴素。很少摆设酒宴大肆挥霍,乘坐的御车、身穿的御服,不求富丽华贵,只求简朴适用。后宫妇人所穿的衣服,要求浆洗再穿。衣服上的装饰物,不准用金银珠宝,只能用铜铁骨角代替。他严厉教训太子杨勇,严惩立下大功、一贯荒淫无度的三儿子杨俊。
隋文帝时刻留意民间疾苦。有一年,关中闹饥荒,他看到百姓吃糠拌豆粉,就拿来给大臣们看,责备自己未能治理好国家,下令饥荒期间不准吃酒肉。由于农民辛勤劳动,隋文帝的勤俭政治,只过20多年,隋朝的经济繁荣起来,政府的仓库充溢,一直到隋朝灭亡的20年,隋朝仓库的粮食还没有用完。604年,隋文帝病重,被二儿子杨广派人弑杀,同时。杨广派人杀掉杨勇。
孤独皇后匡扶隋文帝。隋文帝杨坚的皇后姓孤独,是西魏、北周柱国大将军孤独信的女儿,母家为山东姓崔的门阀世家。孤独氏自幼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受到儒教礼法的教育,言行举止大方得体。杨坚建立隋朝后,孤独氏不遗余力地支持他的事业,内外政治都加以过问,提出的许多见解和观点都与文帝的意见相合,文帝对她既宠爱又有些敬畏。开皇元年(581)年十月,孤独氏俵兄弟崔长仁犯罪应斩,文帝打算免他死罪,但孤独氏认为不能徇私枉法败坏国家法度,依法将崔长仁斩首。孤独氏生性好节俭,从不奢侈腐化,宫廷内外事务一切从俭,甚至一些必备衣料、药物都没有。文帝借鉴北周亡国的教训,不敢将权势任意转交给外戚。孤独氏也不为她的亲人请功邀赏,他的兄弟做官也不过是将军、刺史而已,她只关心政治,匡扶帝业。这样的皇后,在历史上罕见。
1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和元和中兴&&&&&&
&&&(1)贞观之治。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贞观(627~649)年间,在君臣的努力下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史称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618年隋炀帝死后,唐高祖李渊废隋恭帝,改国号为唐,定都长安。李渊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和北周的八柱国之一,死后被封为唐国公;母亲与北周明帝皇后和隋文帝皇后是亲姊妹。李渊7岁继承了唐国公的爵位。隋代北周后,15岁为隋文帝的贴身士卫。李渊伍德九年(626)六月四日,二子李世民在皇宫北门发动玄武门事件,杀死太子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夺得皇位,在位23年。
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位之前,亲身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乱,亲眼目睹大隋的兴亡、隋炀帝国破家亡的惨痛悲剧和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教训。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孟子),励精图治,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他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徵当过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旧臣,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太宗鼓励臣下直谏,魏徵前后谏事二百余件,直陈其过,太宗多克己接纳,或择善而从。魏徵死后,他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逝,朕亡一镜矣。”“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在经济上特别关注农业生产,采取了许多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灾荒年间开仓赈济,拿出金银财帛为灾民赎回因灾荒而卖掉的子女,归还其父母。以此同时,下诏释放宫女,提倡节俭,淳厚民风,轻徭薄赋。实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人民衣食有余,安居乐业。在文化方面大力奖励学术,组织文士大修诸经正义和史籍,在长安设国子监,鼓励四方君长遣子弟来留学。屡次对外用兵,经略四方,平东突厥、定薛延陀、征高句丽、联姻吐蕃、和高昌,使唐之国威远播四方。李世民被西北诸国尊为“天可汗”,成为当时东方世界的国际盟主。&  
&&&&爱民如子。李世民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到了贞观八九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进谏官员35人以上,魏征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求贤若渴,5次颁求贤诏令,“人才济济,文武兼备”。
法治天下。他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法律制定实施后,他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他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做到了法制好、犯人少、死刑少,贞观三年全国死刑犯仅29人。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重用人才,唯才是任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他审利法令,反对严刑峻法,要求它有相对稳定性,认为“法令数变,则吏得为奸”,给贪官污吏以可乘之机。在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防御策略,抵抗和评定突厥,安抚降众,消除边患,缓和民族矛盾。派遣文成公主进藏和亲吐蕃[bō],对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治世景象:
1)社会秩序空前安定。623年死刑犯只增至290人,犯罪率少之又少。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2)空前开放的国界。长安是当时世界性的大都会,广州的西洋侨民有20万人,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王朝。&  
&&&&3)唯一没有贪污的王朝。在一个精明自律的统治者面前,官吏贪污的动机很小,贪官污吏也不容易找到藏身之地。
4)分权制度的初步尝试。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一个政令的形成,先由诸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举行会议,形成决议后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诏书发布之前,必须送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可以拒绝“副署”。诏书只有门下省“副署”后的诏书才成为国家正式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这种政治运作方式类似现代民主国家的“三权分立”制,西方在17世纪兴起的分权学说,李世民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运用于中国的政治体制。难能可贵的是,李世民规定自己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来潮和心情不好时作出有损他清誉的不慎重决定。中国历史上出了853帝王,只有李世民1人拥有如此杰出智慧和胸襟。&  
5)高度发达的商业。中国封建王朝的经济特征是“重农抑商”。但贞观王朝是不歧视商业的封建王朝,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象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沿海有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内陆有洪州(南昌)、杨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敦煌)、凉州(甘肃武威)等。
(2)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在位44年,前期的开元年间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前后共29年。农业方面: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③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圣”。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④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商业繁荣:①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②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提倡文教: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以及为了撰拔人才,亲自在殿试考核吏部新录取的县令。而且对儒生十分优厚,下令群臣访求历朝遗书,共觅得图书近五万卷,便唐朝的文化事业迈向鼎峰。文学方面: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流传至今的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高适、曾参、王维、孟浩然、李白和杜甫等都是生活在这个时期的著名诗人。
&开元年间,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制定了比较完备严格的官吏考核和奖励制度,即使是皇亲、宠臣犯法也不庇护。大修农田水利来抵抗旱灾,增加粮食产量有直接效益。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荣,道路畅通,商旅往来十分安全,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7861236,人口,人口比唐朝初年增加了1.5倍。
&&&&(3)元和中兴。唐宪宗于:
即:将;,;,及全国;先后和等,;宰相,复庭统辖
件()于去世,享年43岁。
(据博宝艺术网&&11:45:21作者:郭怡心)
附:女皇武则天。武则天(624~705)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代曾出现另一个民间起义的女皇帝陈硕真),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去帝号,将皇位还回儿子中宗李显,恢复唐朝建制。武氏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于称帝后上尊号“圣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
武则天,字“曌”(zh&o,含义是日月当空,“曌”是武则天为自己发明的字),山西文水人。他执政在用人上以知人善任著称,娄师德、狄仁杰、姚崇和宋璟等著名的贤臣均在其列。《资治通鉴》:“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经济上在“建言十二事”中就提出薄赋敛、息干戈、省力役等主张以保障农时;在其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户口数永徽三年(652)为380万户,武则天退位的神龙元年(705)增长到615万户。此时均田制开始瓦解,民户逃亡现象开始普遍,武则天对此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政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过民户逃亡也使政府税收受到了损失,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在军事上,基本维持了唐朝的疆域和地位。长安二年(702),武则天于庭州置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取代金山都护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巩固了唐朝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管辖。神龙元年(705)十二月,武则天去世,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文成公主(625-680),唐朝皇室远枝,任城王李道宗之女。汉族。汉名无记载,在吐蕃被尊称甲木萨汉公主,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第二位皇后(第一位皇后来自今尼泊尔)。她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理,并信仰佛教。640年奉唐太宗之命和亲吐蕃。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英雄,崛起于藏河(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区。他统一藏区,成为藏族的赞普(“君长”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唐贞观十四年(640),他遣大相禄东赞至长安,献金5000两,珍玩数百,向唐朝请婚。太宗许嫁宗女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对吐蕃贡献:带去历书、文学书籍和经书、佛经及有关医药、生产、工艺等方面的书籍;带去粮食、蔬菜种子和生产工具;帮助吐蕃人推行历法、纺织、刺绣;教会吐蕃人养蚕、酿酒、造纸,影响吐蕃人信奉佛教等。她在藏生活40年,一直受到藏族人民的怀念和爱戴。
后来,金城公主和蕃。景龙元年(707)四月,唐中宗允诺吐蕃赞普弃隶蹜{s&}赞的请求,将雍王守礼(章怀太子之子、中宗嫡侄)之女封为金城公主,嫁给赞普。景龙三年(709)十一月,吐蕃赞普派遣大臣尚赞咄等1000多人前来迎娶公主。第二年(710)正月,中宗命左骁[xiāo]&卫大将军杨矩送公主入吐蕃。中宗也渡过渭河到始平县亲自送别公主,在百顷泊设帐殿,款待王公宰相和吐蕃使者。公主到了吐蕃以后,赞普为她另筑宫室居住。金城公主爱好文艺,带去几万匹锦缯,还有许多书籍、乐工杂技。她入吐蕃后,又向唐朝求得《毛诗》、《礼记》、《左传、《昭明文选》等书籍,译成藏文,对吐蕃文化发展有重大影响。
玄奘(602~664),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huī),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gōu)氏县(今河南偃师);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至天竺学习佛教。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作贞观元年),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
他精通印度佛学中的《经藏》、《律藏》和《论藏》,人称三藏。他的父亲是个虔诚的佛教徒,玄奘13岁就出家做了和尚,不断向有名的高僧请教,学问大有长进。他看遍了国内的佛经资料,发现有不少问题解决不了。于是,他学习梵&[f&n]&文,决心到佛教的发源地(今印度半岛)去学习佛经。唐贞观元年(627),玄奘踏上了西行的道路。他克服重重困难,穿过800里沙漠,翻山越岭,整整去了一年,终于达到了天竺。在那个·佛教圣地,玄奘夜以继日地钻研佛经,学习古代印度的语言,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哪里,通晓50部经论的人只有10人,玄奘就是这10人中的一个,但他并不满足。10多年中,他在天竺到处求教,终于通晓了全部经论的奥妙。玄奘博学的声誉传遍整个天竺。贞观十九年(645)初,玄奘·婉言拒绝了印度朋友的挽留,带着650多部佛教书籍,回到唐朝的都城长安。这时候,距离他从长安出发取经,已经整整18年了。回后不久,他用19年的时间,公翻译出74部佛经多万字。
并和参与翻译佛教的辩机和尚一道编写了《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今天我国新疆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情况、名胜古迹和城市风光等,是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他曾经把《老子》译成梵文传入印度。玄奘与龙朔二年(664)二月圆寂于长安,享年62岁。玄奘不仅是一位佛经高僧,他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伟大的旅行家、中国和印度人民友谊的传播者,他为中印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鉴真东渡。鉴真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4岁出家当和尚。俗名姓淳一。他经佛寺里著名师傅的指导,佛学知识越来越丰富。后来在长安的一座佛寺里受了具足戒,表明他的学问已经到达高深的程度,有了讲授的资格。由于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45岁的时候,他已经成为名扬四海的高僧,受戒的门徒达到4万多人。
472年,鉴真接受日本国的邀请,决心东渡日本传授戒律,但直到753年第六次东渡才成功地到达日本。这期间的12年中,历经5次东渡的失败,艰苦行程数千里,有36人献出了生命,而鉴真在途中由于疾病双目失明,到达日本国的时候,已经66岁了。日本天皇把全国传授戒律的大权托付给鉴真。鉴真在东大寺的佛像前设戒坛,举行盛大授戒仪式。天皇、皇后、皇太子依次登坛受戒。从此以后,不论什么人,如果没有经指定的戒坛授戒,就不能取得僧籍。日本天皇还赐给他一块宅地,鉴真在这块宅地上建造了一座寺院,叫做“唐招提寺”,在此寺中讲律授戒。鉴真精通医学,他带去了许多药方,亲自给人看病,传授中草药知识。他还带去了中国的绣像、雕像、画像、书帖等,对日本的美术界有很大影响、他在日本整整渡过了10个春秋,为中日两国的友谊和两国科技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日本朋友将他葬在唐招提寺,并且世世代代纪念他。
昭君出塞。王昭君,名嫱(qi&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
西汉南郡与三峡相邻,江水湍急,日夜咆哮,两岸悬崖峭壁,怪石嶙峋。然而,在那竹外桃花的地方,也有香溪清澈,柳烟黛色之处,那就是王昭君的故乡,秭归,一个出美女的地方。《后汉书·南匈奴列传》:“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在王昭君少有的史料中,寻到“良家子”三个字,作为她的出身,良家子根据史书记载,非“医、巫、商贾、百工”低贱等人。因此,王昭君在茂林修竹,山间水色之中,在父母长幼,关爱怜惜之下,不虑家中有无,得以保养容颜,精通曲艺,气质高雅,娇美脱俗。&  
汉元帝建昭元年,下诏征集天下美女补充后宫,王昭君年当二八,仿佛幽兰独立,纳选入宫。二八年华,心中自然有许多勾划,但是,后宫与朔漠只是人生的机缘而已。“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入宫对于一个微薄的女子而言,在喜悦之后,有着一怀迷茫。&王昭君入宫之后,并未见到元帝,《后汉书·南匈奴列传》:“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丰容靓饰,光明汉宫”,“意欲留之”,“入宫数岁,不得见御”。《后汉书·南匈奴传》:“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曹雪芹于贾探春远嫁写道:“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12.“小尧舜”金世宗 
&&&&金世宗金世宗(),即完颜雍(),金朝皇帝,女真族。女真名乌禄,汉名完颜,即位后更名雍。金太祖孙,完颜宗辅子。熙宗朝任兵部尚书。海陵王时,任东京留守,封曹国公。正隆六年(1161)海陵王攻宋时,在东京(今辽宁辽阳)称帝,改元大定,进据中都。他即位后,广泛吸收各族官员参与军政。放免二税户和部分奴婢为平民,减轻农民负担,取消金银矿税,广开榷[qu&]场,准许民间开矿,放免原属辽二税户之奴隶及完颜亮时被杀官属罚作奴婢者。大定年间,金财政充足,仓廪有余,政治局面稳定,他一时被誉为“小尧舜”。在位28年。庙号世宗,谥仁孝皇帝,葬兴陵。
&&&&正隆六年(1161)海陵王兴师侵宋,西北路契丹人怨苦征兵,爆发起义。完颜雍受命镇压。十月,奉调南征的万户完颜福寿等在山东哗变,逃回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拥完颜雍称帝(世宗),改元大定,十二月,进据中都。世宗具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崇尚儒学,潜心于历代王朝的统治经验与儒家的仁政王道。
&&&&金世宗即位后,继续任用海陵王时的文武官员,并极力争取女真贵族的支持。大定二年(1162),平定契丹起义军。二年至四年间,又一再挫败宋军,迫使南宋对金称侄皇帝而不再称臣,每年向金贡纳银、绢20万两、匹;双方各守旧疆。他采取措施,减轻农民的负担,保护和奖励发展农业生产。又诏令放免二税户和部分奴婢为平民,取消金银矿税,听民开采;恢复和增设了与南宋、西夏的榷场。
&&&&金世宗以战促和,迫使宋重订和议。外部稳定后,大力发展经济。放免二税户和部分奴婢为平民,减轻农民负担,取消金银矿税,广开榷场。大定年间,金财政充足,仓廪有余,政治局面稳定,他一时被誉为“小尧舜”。在位二十八年。庙号世宗,谥仁孝皇帝,葬兴陵。
&&&&金世宗金世宗即位时,金国的农业生产有所恢复,但由于攻宋战争,造成“兵兴岁欠”、仓廪久匮的状况。为尽快发展金国经济,金世宗先从减轻兵役、徭役和赋税负担着手。在对被征步兵“并放还家”的同时,提出“凡有徭役,均科强户,不得抑配贫民。”(《金史。食货志二》)。
&&&&金世宗是金国最有作为的一个皇帝,是一个比较贤明的治世君主,他勤于政事,性格节俭。他博览经史,崇尚儒学,虚心纳谏,生活节俭,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主张仁政、宽政。他执政时期和章宗时期是金国最强盛时期,作为一代明君,连他的敌对国,南宋的朱熹都称赞他是小尧舜,汉文帝。他不象前任海陵和继任的章宗那样全盘汉化,主张在汲取汉族文化的同时,保留自己的民族特点。在这一点上,元世祖和清太宗都比较赞赏他。后来清太宗在称汗后,改国号为清之前,就受到手下汉官的提醒,让他效法金世宗。有清一代的皇帝,都很推崇他。
为了发展生产,制定和全力推行一些新的经济政策。如,实行通检推排。平均税赋徭役;将二税户放为良民;禁止出卖奴隶,对沦为奴隶的良民采取除赎的方法,放宽对奴婢身份的限制;取消金银矿税,让人民自行采矿等。经治理,君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犯罪减少,社会安定。值得汲取的是,从不挥霍浪费、大手大脚。而是从自己做起,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并且要求下级也这样做。做到一切寝宫、官府的居住陈设、用具照旧,衣物生活用具能用尽用,回收再用,不再作新的扩充和添置;官员的服侍、警卫人员也能少即少;不再向民间增派徭役,扰乱百姓的生产。这些都为后来清朝的复兴,树立了良好进步的思想作风。
《金史》“赞曰,世宗之立,虽由劝进,然天命人心之所归,虽古圣贤之君,亦不能辞也。盖自太祖以来,海内用兵,宁岁无几。重以海陵无道,赋役繁兴,盗贼满野,兵甲并起,万姓盼盼,国内骚然,老无留养之丁,幼无顾复之爱,颠危愁困,待尽朝夕。世宗久典外郡,明祸乱之故,知吏治之得失。即位五载,而南北讲好,与民休息。于是躬节俭,崇孝弟,信赏罚,重农桑,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却任得敬分国之请,拒赵位宠郡县之献,孳孳为治,夜以继日,可谓得为君之道矣!当此之时,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刑部岁断死罪,或十七人,或二十人,号称‘小尧舜’,此其效验也。然举贤之急,求言之切,不绝于训辞,而群臣偷安苟禄,不能将顺其美,以底大顺,惜哉!”
13.忽必烈建元
孛儿只斤·忽必烈(~),蒙古帝国成吉思汗孛[b&i]儿只斤·&铁木真之孙,监国孛儿只斤·拖雷第四子,孛儿只斤·蒙哥弟。1260年自称蒙古帝国可汗,汗号“薛禅可汗”,但未获普遍承认。1271年建立元朝,成为元朝首位皇帝,庙号世祖,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忽必烈,蒙古族,即元世祖,元朝的创建者。蒙古语尊号薛禅皇帝。在位时间()。建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1294年正月,忽必烈在元大都病逝,追谥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  
1271年,忽必烈根据刘秉忠的建议,取《易经》上“乾元”(极大)之意,把蒙古国改为“大元”,元朝建立,第二年改燕京为大都,推行“汉法”、发展佛教、他在位35年,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建立行政、军事、赋税等制度,极力推行行省制度,影响深远。他对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民族文化与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元代三大农书。(1)《农桑辑要》元代初年大司农司编纂的综合性农书,成书于至元十年(1273)。其时元已灭金,尚未并宋,正值黄河流域多年战乱、生产凋敝之际,此书编成后颁发各地作为指导农业生产之用。体现了农本思想,以谷物生产为纲,是一部适用价值极高的农业技术专著,影响和指导了此后的农业及副业生产。孟祺、畅师文和苗好谦等曾参与编撰或修订、补充。1286年刊发至各行中书省的“劝农官”。(2)《农书》作者王祯。是总结中国农业生产经验的一部农学著作,是一部从全国范围内对整个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巨著。也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农书,他弥补了《农桑辑要》的不足,书中有308幅插图,是中国最早的图文并茂的农书。王祯还发明了木活字。(3)《农桑衣食撮要》,作者鲁明善,元代杰出的畏兀儿农学家。名铁柱。父迦鲁纳答思官至大司徒。曾任靖州路(治今湖南靖县)、安丰路(治今安徽寿县)达鲁花赤。延祜元年(1314),出任安丰肃政廉访使,兼劝农事。该书,继承和发展周秦以来的农本思想,认为以农桑为本,才能使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知礼明义,任内,察视江淮地区农情,研讨诸农书,编纂刊印了《农桑衣食撮要》又名《农桑撮要》、《养民月宜》二卷。约1.5万余字,按“月令”体裁撰写,列有农事208条。按月列举应做之农事,包括农作物、栽培,家畜、家禽饲养,农产品的加工、贮藏等。全书文字通俗,简明扼要。至顺元年(1330),调任大都(今北京)后,此书再次刊印。对元代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曾起了一定的作用。该书总结了江淮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也是一部优秀的农学著作。&
附:南宋·陈旉《农书》。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总结南方农业生产经验的农书。书中提出了“地力常新社”的理论,提出了“用粪如用药”的合理施肥思想,并全面总结了江南水稻栽培经验,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作出了新贡献。《农书》于绍兴十九年(1149)知真州洪兴祖为作序刊行。对土地规划利用、土壤治理、水稻技术等方面,颇有独到见解。约1.2万多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总结江南“泽农”生产经验和技术的农书。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江南地区农业生产高度发展的水平和成就。陈旉提出的“地力常新壮”的观点为后人具有重大的实用意义,充分反映了陈旉注重实践、善于观察的求实精神。
古代农书。据《中国农学书录》,中国古代农书有500多种,流传至今有300多种。《齐民要术》、《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农政全书》和《授时通考》内容最丰,影响最大,称为“五大农书”。《齐民要术》诞生于南北朝时期的东魏,成书时间为640年代,作者贾思勰(xi&)曾任东魏高阳郡(今山东淄博)太守。《王祯农书》成书于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13万字,一改以往农书多述北方农业的局限,兼论南北方农业技术及其异同,同时以图文方式广泛介绍各种农具。《农政全书》诞生于明代末年,成书时间为1730年代,作者徐光启(),70余万字,主要内容摘自前代农书及各种文献,但经作者精心剪裁,同时加以评注,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农学体系。《授时通考》成书于清乾隆七年(1742),是清代中期官方修撰的一部综合性农书,98万余字,以田间生产为主要内容,兼及林牧副渔各个行业。《授时通考》还广泛征引了《四库全书》中有关农事的很多文字和插图,文献价值很高。
《授时历》,主编为许衡、王询、郭守敬,是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实施的历法名,因元世祖忽必烈封赐而得名,原著及史书均称其为《授时历经》。其法以每月为29.530593日,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以365.2425日为一岁,距近代观测值365.2422仅差26秒,精度与公历(指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实行的历法,称《格里高利历》,在中国称公历或阳历)相当,但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命许衡“领太史院事”,全面负责这一工作,并以王询、郭守敬为副,共同研订。
许衡,字仲平,学者称之鲁斋先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
王恂()是元代数学家、文学家。字敬甫。中山唐县(今河北唐县)人。生于元太宗七年,卒于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幼小从刘秉忠学习数学、天文、后与郭守敬一道从刘秉忠学习数学和天文历法,精通历算之学。为我国天文、历法、数学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郭守敬(),中国元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字若思,汉族,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生于元太宗三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郭守敬曾担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1981年,为纪念郭守敬诞辰750周年,国际天文学会以他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
《大明历》是由南北朝时期中国著名数学家、科学家祖冲之创制的一部历法,也称“甲子元历”。在历法中,祖冲之首次引入了“岁差”的概念,从而使得历法更加精确,是中国第二次较大的历法改革。《大明历》采用的朔望月长度为29.5309日,这和利用现代天文手段测得的朔望月长度相差不到一秒钟。在《大明历》中,祖冲之提出了在391年插入144个闰月的新闰周。根据新的闰周和朔望月长度,可以求出《大明历》的回归年长度是365.2428日,与现代测得回归年长度仅差万分之六日,也就是说一年只差46秒,这是非常精确的资料。冬至点是制订历法的起算点,因此测定它在天空中的位置对于编算历法来说非常重要。可是在祖冲之之前,历算家们一直认为冬至点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这就使得历法制订从一开始就产生了误差。为此祖冲之把岁差概念引进历法中之后,大大提高了历法计算的精度。
&&&&黄道婆,中国纺织技术革新的鼻祖。黄道婆(约),又名黄婆或黄母,宋末元初知名棉纺织家。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元代四大杂剧家。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但也有部分人认为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和白朴。(1)关汉卿(约),号已斋(一作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关于他的籍贯,还有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伍仁村、大都(今北京市)人,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1220年前后),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1300年前后)。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主要代表作《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2)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隩州(今山西河曲人),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白朴写过16种剧本,《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唐明皇游月宫》、《韩翠颦御水流红叶》、《薛琼夕月夜银筝怨》、《汉高祖斩白蛇》、《苏小小月夜钱塘梦》、《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庄王夜宴绝缨会》、《崔护谒浆》、《高祖归庄》、《鸳鸯间墙头马上》、《秋江风月凤凰船》、《萧翼智赚兰亭记》、《阎师道赶江江》、《李克用箭射双雕》。现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裴少俊墙头马上》3种。(3)马致远(),大都(今北京)人,字千里,名不详。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有杂剧16种,存世《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梁梦》、《西华山陈抟高卧》7种。(4)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号称元代四大杂剧家之一。写过18种剧本,保留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慑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5)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著有杂剧14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3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14.脱脱更化
脱脱(),亦作托克托,亦作脱脱帖木儿,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元朝末期政治家、军事家。
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出生在一个地位显赫的贵族家庭里。其祖上跟随蒙古军从哈萨克草原来到中原。伯父伯颜,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即位后任中书右丞相,独秉国政达8年之久;父马札儿台,仁宗以来即居要职,伯颜罢相后即任中书右丞相。脱脱自幼养于伯父伯颜家中。稍长,就学于名儒吴直方。直方,字行可,婺江浦江(今属浙江)人,儒学素养很深,曾与方凤、谢翱、吴思齐等名儒交游过。后出游京师,任教于周王和世琜藩邸,和世琜出走后,改任上都路学正,脱脱父马札儿台对他的智谋大加赞赏,比之为诸葛孔明。于是延入府中教其子脱脱、也先帖木儿。吴直方是脱脱的启蒙教师,后来成为脱脱的心腹幕僚。少年时代的脱脱膂力过人,能挽弓一石,是一位显见的将才。但经吴直方的谆谆善诱,他接受了许多儒家文化,虽然不习惯于终日坐读诗书的生活,他的进步依然是很明显的。脱脱善书画,书法刚毅有力,酷似颜真卿;画竹颇得妙趣。他受儒家思想影响最大的是用儒家标准做人,他立下了“日记古人嘉言善行,服之终身”(《元史·脱脱传》)的志向。&  
15&岁时,脱脱为泰定帝皇太子阿剌吉八怯怜口怯薛官。文宗图帖睦尔即位,他渐被擢用,天历二年(1329)任内宰司丞兼成制提举司达鲁花赤,不久命为府正司丞。至顺二年(1331)授虎将、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妥欢贴睦尔即位后,伯父伯颜有翊戴之功而独揽大权,他亦随之飞黄腾达,元统二年(1334),由同知宣政院事兼前职升同知枢密院事。至元元年(1335)在挫败前右丞相燕铁木儿子唐其势余党塔里、塔剌海等的战斗中,立有战功,拜御史中丞、虎符亲军都指挥使,提调左阿速卫,进为御史大夫。
伯颜是武宗海山的旧臣。致和元年(1328)泰定帝病卒后,他支持燕铁木儿发动政变,是拥戴文宗图帖睦尔夺位的第二号大功臣。燕铁木儿死,顺帝即位,伯颜独揽大权。唐其势不满,发动兵变,反被伯颜执杀。此后,伯颜“独秉国钧,专权自恣,变乱祖宗成宪,虐害天下,渐有奸谋”(《元史·伯颜传》)。脱脱是伯颜的亲侄儿,当然视脱脱为亲信,曾企图以脱脱为宿卫,以监视妥欢贴睦尔的起居。脱脱虽自幼养于伯颜家中,但目睹伯颜倒行逆施,势焰熏灼,深感事态严重,虑一旦事败,伯颜有杀身之祸,自己也会受牵连。于是一场以家族内部斗争为形式、关系到政权易人和政策变化的政变正在酝酿着。&  
开始,脱脱与生父马札儿台进行商议。脱脱对其父说:“伯父骄纵已甚,万一天子震怒,则吾族赤矣。曷若于未败图之。”其父虽然也感到事态严重,但不敢贸然付诸行动。脱脱乃问计于吴直方。直方曰:“《传》有之:‘大义灭亲。’大夫知有朝廷耳,家固不宜恤。”脱脱曰:“事不成奈何?”直方曰:“事不成天也,一死复何惜。即死亦不失为忠义耳。”脱脱顿足曰:“吾意决矣。”吴直方引经据典,为脱脱鼓气,终于使脱脱下了铲除伯颜的决心。&  
进一步采取行动的关键是取得妥欢贴睦尔的支持和赞同。妥欢贴睦尔虽然年轻,但并不甘心做傀儡,脱脱测知伯颜擅权,“帝患之”;伯颜矫旨擅杀郯王彻彻秃,贬走宣让王帖木儿不花、威顺王宽彻普化,“帝益忿之”;伯颜胡作非为,“帝积不能平”。特别是至元四年(1338)脱脱获知伯颜与太皇太后卜答失里(文宗后)谋立燕贴古思(文宗子)而废妥欢贴睦尔,把此事告诉了吴直方,直方教他“以密告于帝,令帝知而预为之防”(权衡《庚申外史》)。因而,脱脱与妥欢贴睦尔之间是有共同思想基础的。但是在宫廷复杂的环境里,在伯颜的淫威下,妥欢贴睦尔未敢轻易表态,私下派心腹世杰班、阿鲁对脱脱反复试测后才释去疑心,表示支持脱脱采取行动。&  
至元五年(1339),脱脱曾两次准备下手,均因准备不足而未下手。这一年,脱脱与伯颜的矛盾实际已经暴露。十一月,河南省台掾史范孟因不满其地位低下,假传圣旨矫杀行省长官,命原河南廉访使段辅居省中权事,自命为河南都元帅。五天后事泄被杀。这件事因牵连廉访使段辅,伯颜大怒,命御史台臣上章言汉人不可为廉访使。作为御史大夫的脱脱与吴直方商议,直方曰:“此祖宗法度,决不可废,盍先为上言之。”脱脱入告于帝,故御史台臣上章被妥欢贴睦尔驳回。伯颜知出于脱脱,大怒,言于帝曰:“脱脱虽臣之子,其心专佑汉人,必当治之。”(《元史·脱脱传》)再加上脱脱增兵宫门的事,使伯颜对脱脱愈益增疑。&  
至元六年(1340)二月,伯颜约妥欢贴睦尔去柳林打猎,妥欢贴睦尔托疾不去。伯颜遂邀太子燕贴古思同往。脱脱密告妥欢贴睦尔曰:“伯父久有异志,兹行率诸卫军马以行,往必不利于社稷。”脱脱遂与世杰班、阿鲁合谋以所掌士兵及宿卫士控制京师,先收京城门钥,由亲信列布城门下。当夜,妥欢贴睦尔在玉德殿诏近臣汪家奴、沙剌班及省院大臣先后入见;中夜二鼓命太子怯薛月可察儿率30&骑抵柳林太子营,连夜将燕贴古思接回京师;即起草诏书,命中书平章政事只儿瓦歹奉诏前往柳林。诏书称:“伯颜不能安分,专权自恣,欺朕年幼。.变乱祖宗成宪,虐害天下。.今命伯颜出为河南行省右丞相。”(《庚申外史》)&  
天明,大都城门紧闭,脱脱倨坐城门上等候。伯颜遣人来城下问故,脱脱传圣旨曰:“诸道随从伯颜者并无罪,可即时解散,各还本卫,所罪者惟伯颜一人而已。”伯颜要求入京向皇帝辞行,不许。所领诸军见伯颜失势,纷纷散去。伯颜无可奈何,南下而去。三月,命徙伯颜于南恩州阳春县(今属广东)安置,其在途中病死于龙兴路(治今江西南昌)驿舍。
“旧政更化”。伯颜擅权以来,排斥汉人,废除科举,采取一系列民族压迫政策,是元代后期一场罕见的抵制“汉法”运动。脱脱虽为伯颜之侄,从维护元朝统治的根本利益出发,他不满伯颜的“变乱祖宗成宪”,因而发动了一场在皇帝支持下的政变,驱逐了伯颜。这一行动是受到朝野官民普遍欢迎的,有些士人称此举为“拔去大憝,如剔朽蠹”;百姓则痛恨伯颜专权贪赃,当他卒于龙兴路驿舍后,有人题诗于壁云:“百千万锭犹嫌少,垛积金银北斗边,可惜太师无运智,不将些子到黄泉。”伯颜被逐后,妥欢贴睦尔命脱脱之父马札儿台为太师、中书右丞相,脱脱为知枢密院事,脱脱弟也先帖木儿为御史大夫。马札儿台上台后,于通州置榻坊,开酒馆、糟坊,日至万石,又贩运长芦、淮南盐、热衷于经商敛财。脱脱让参政佛嘉问向皇帝上奏章弹劾,迫使马札儿台辞职,“养疾私第”,仍为太师。是年十一月脱脱出任中书右丞相。&  
脱脱上台后,即大刀阔斧地废除伯颜“旧政”,推行一系列新政,史称“更化”。当时,妥欢贴睦尔图治之意甚切,对脱脱十分信任,把国家大事交给脱脱处理。吴直方在帮助脱脱决策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国有大事、上命,必定于公,公亦慨然以泽被斯民为己任,有知无不言,言之丞相无不行,天下翕然,比后至元之治于前至元,公之功居多”。既然直方“言之丞相无不行”,那么,脱脱更化与“儒术治天下”就产生了必然的联系。&  
脱脱推行的更化政策主要内容有:(1)恢复伯颜废黜的科举制度。(2)置宣文阁,恢复太庙四时祭。(3)平反昭雪一批冤狱。(4)开马禁、为农民减负,放宽政策。脱脱上台后,下令免除百姓拖欠的各种税收,放宽了对汉人、南人的政策。此前民间禁止养马,脱脱上台废除了这一禁令。(5)主持编写宋、金、辽三史主持“三史”的修撰。
《元史》称他:“功施社稷而不伐,位极人臣而不骄,轻货财,远声色,好贤礼士,皆出于天性。至于事君之际,始终不失臣节,虽古之有道之臣,何以过之。”
中国历来有修前朝历史的传统,元朝建立以后,宋辽金三朝的历史一直没有正式编写过。至正三年(1343)三月,元顺帝诏修辽、金、宋三史,脱脱担任总裁官。脱脱组织了汉族史学家欧阳玄、揭悉斯等人,畏兀儿族人廉惠山海牙,沙剌班,党项人余阙,蒙古人泰不花等人一起参加修史,开创了各族史家合作修史的先例。后来,这三部史书被列入中国正史《二十四史》,而二十四史中,只有《宋史》、《辽史》、《金史》3部是少数民族宰相主编的,也只有这3史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历史学家共同完成的。&  
脱脱在4年多时间的改革中,使元朝末年的昏暗政治一度转为清明,取得了不少成绩。脱脱是元朝后期蒙古贵族集团中少见的有见识、有能力的宰相。至正四年(1344),脱脱因病辞职。5年后,即至正九年,脱脱再次复相之时,元朝已经病入膏肓,他已经无法支撑这摇摇欲坠的大厦了。此时,灾荒频频,国库吃紧,为了缓解危机,脱脱更改钞法,印行至正交钞,并整顿河患。至正十二年(1352),率兵击败徐州红巾军。至正十四年(1354),他被朝中奸臣诬陷弹劾,流放云南。至正十五年,在云南大理腾冲的流放途中,被哈麻(大司农)、高惠(当地知府)毒害。然以国家多故,未及报而国亡,终年仅42岁。&
附:陶渊明与徐霞客。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徐霞客(日~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先后游历了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
已投稿到: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4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6864 second(s), 94 db_queries,
1 rpc_queri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qq三国地运药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