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适合阅读的荒岛求生攻略,历险系列图书

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三》历险、奇遇类
------------
历险、奇遇故事(1)
------------
    ∷ 木偶奇遇记
    ∷ 小布头奇遇记
    ∷ 洋葱头历险记
    ∷ 绿野仙踪(OZ国历险记)
    ∷ 吹牛大王历险记
    ∷ 格列佛游记
    鲁滨孙漂流记
    ∷ 蓝色的海豚岛
    ∷ 好兵帅克
    ∷ 杜立特医生系列故事
    ∷ 匹克威克外传
    ∷ 金银岛
    快乐的心灵奇遇
    读每一篇优秀的童话,都是一次快乐的心灵奇遇。下面介绍的四本书,本可归入童话类,只是它们从一开始就打着“奇遇”、“历险”的旗号,定要用奇遇的故事抓住我们的心,干脆就请它们到这里来开台唱戏吧。
    “奇遇记”、“历险记”这样的名字又好记,又好玩。本来一个故事最早叫做《木偶的故事》,当然也不错,孩子们一看,知道是故事,但没有什么特别的。所以后来出版的时候就改成了《匹诺乔奇遇记》,孩子们一看名字就喜欢上了。故事到中国来的时候,翻译家觉得孩子读外国名字可能有点拗口,于是就改成了《木偶奇遇记》,多好啊。还有一本书,开始准备叫《翡翠城》,听起来好像很平常嘛,于是改成了《OZ国的伟大魔法师》,这样听起来故事就很有魔力呀。故事翻译到中国,变成了《绿野仙踪》或《OZ国历险记》,名字听起来就很带劲吧?
    生活是平淡的,日子是一天一天过的。可是心灵却向往着激动人心的体验,孩子们也不例外,精神世界的小小冒险,就能让他们兴奋不已。而在一次次的“冒险”中,他们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难忘的体验。谁不想有奇遇呢?
    【木偶奇遇记】
    1881年,当科洛迪寄给一位编辑朋友几个关于这个木偶的小故事时,他附言说“这点儿傻玩意儿”请他随便处理好了。正是“这点儿傻玩意儿”以及后来接下来说的故事,成为了意大利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童话。
    故事从一开始就特别好玩。
    老木匠樱桃师傅找到一段木头,这段木头会哭会笑,像个娃娃似的,可把樱桃师傅吓个半死。正好老朋友杰佩托上门来要段木头,准备刻个呱呱叫的木偶,又会跳舞,又会耍剑,还会翻跟斗。樱桃师傅灵机一动,准备把这段木头送给他。
    这调皮的木头跟两个老头儿开了个玩笑。他明知戴假发的杰佩托讨厌别人叫他的外号“老玉米糊”,却乘他没注意叫开了“老玉米糊”。杰佩托以为是樱桃师傅叫的,樱桃师傅不承认又不敢说那段木头会说话,于是两个倔脾气的老头儿扭打在一处。打了一场,两人刚和好,木头又偷偷砸在杰佩托的小腿上,弄得两个老头儿又打了一场。
    等到这一架打完,安东尼奥师傅(注:即樱桃师傅)的鼻子多了两道抓伤,另一位的背心却少了两颗纽子。两个人这样算清帐以后,又紧紧拉手,赌咒发誓说以后要一辈子做好朋友。
    接着杰佩托拿起他那段呱呱叫的木头,谢过安东尼奥师傅,一瘸一拐地回家去了。
    这个奇遇故事从一开始就想逗得你捧着肚子读下去。
    前面我们也介绍了一些写于十九世纪的童话,与这个奇遇故事相比,它们总显得严肃了一些,文笔更为典雅。木偶的奇遇故事,最典型的特点是通俗、浅近,它的语言有些口语化,而且从头到尾就想把读者逗得哈哈大笑。
    木偶匹诺乔的故事,大多数人都比较熟悉,至少熟悉其中的一部分,特别是那些充满教训的经历。
    比如说,匹诺乔是个爱撒谎的木偶,在仙女面前,他每次撒谎都导致鼻子长两指头。匹诺乔羞愧地承认了,仙女便唤啄木鸟来把过长的鼻子啄回原状。这一段显然是教育孩子不要撒谎。
    还有,匹诺乔上学了,他受到同学的诱惑,一起去到“玩儿国”,玩儿了五个月后,就变成了驴,被坏人卖到了马戏团。这个教训显然是教育孩子不要光顾着玩儿。
    还有,匹诺乔把父亲杰佩托从鲨鱼肚子里救出来,为了治好父亲的病,他不辞劳苦,为农民做苦力,没日没夜地干活儿,最终感动了仙女。为了表彰他的孝心,仙女最终把他从木偶变成了真正的男男孩。这个故事的教益也是不言自明的。
    这个科洛迪,一边在给孩子们讲着好玩、可笑的故事,一边也在给孩子们一些教训,希望孩子们从这个好玩的故事中,懂得基本的做人道理:诚实、有责任心、爱学习、尊重父母,等等。
    在给孩子的故事中充满教训,在早期的童话中被看作是一种当然的做法。这种做法假设孩子是一种待发展的、有缺陷的个体,需要大人不断给以教化,孩子从中获得教益而自我完善。故事中的教训可以看作是药,那些好玩的、好笑的情节就是药的糖衣,读好的童话正是愉快地吃下药的过程。
    卡洛·科洛迪(Carlo
Collodi),原名卡洛·洛伦齐尼,科洛迪的笔名取自他母亲出生长大的一个镇名。科洛迪1826年出生于一个厨师家庭,从教会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记者工作,并积极参加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他写过不少短篇小说、随笔、评论,对当时的社会进行讽刺,同情穷人,维护民主和民族艺术。基于对孩子的热爱和寄望,他投入到儿童文学的翻译和创作中,创作了一部又一部给孩子们的书,直到1890年去世前,他还在构思着新的儿童小说。
    科洛迪创作《木偶奇遇记》的初衷,是要教孩子们有关生活和成长的一些基本的道理。不过,显然他非常了解孩子,他知道孩子们不乐意接受枯燥的训诫。在故事中,他极尽夸张和幽默,幻想的世界从孩子身边的世界出发,通过变形和荒诞处理,变得充满趣味。故事的魅力几乎征服了每一个孩子,上百年过去后,那些奇妙的幻想段落仍然经久不衰。
    这真是一套妙不可言的“糖衣”,孩子们吃得乐此不疲,至于“药”的效果如何,就有点儿不得而知了。
    顺便说一件趣事。
    大概在100年后,有一位奥地利的妈妈,她和女儿们都特别喜欢这个木偶的故事,只是不喜欢里面太多的教训,于是她照着自己和孩子们的意愿重新写了一个故事,名字就叫做《新木偶奇遇记》。
    新木偶奇遇记的故事,基本上按照原木偶奇遇记的故事和线索,保留了原来故事中好玩、幽默的情节,只是角度发生了变化:木偶匹诺乔不再是一个生来顽皮、充满缺点的孩子,而是一个勇敢、活泼、善良而且很有个性的孩子,他还是很贪玩,但他很有理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是学习并获得经验的最佳途径。难道不是这样吗?连《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里都明文规定:“儿童有游戏的权利。”
    在这个新故事里,匹诺乔因为少不更事、外表与众不同,常常被欺骗,甚至受到歧视,但他非常有自信,坚持在善与正义之路上成长。最后在仙女的帮助下,匹诺乔成为了真正的人。他说,我会长大的,长大后我要娶仙女做我的妻子。你看,这是多么自信、多么可爱的孩子!
    创造这位新匹诺乔的奥地利妈妈就是涅斯特林格。同样还是一个成长中的匹诺乔,同样还是那些成长中的奇遇故事,但在具有新观念的人眼里看来,就是不一样。这反映了对孩子的理解和期望的不同:我们是希望孩子们在大人的教诲下循规蹈矩、亦步亦趋,还是希望孩子们充分张扬他们的个性,充满自信地掌握自己的未来?
    涅斯特林格是当代奥地利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她至今已经为孩子们写了上百本书,并且在1984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我们在后面会详细介绍她的两部名著:《狗来了》和《从罐头盒里出来的孩子》。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在观念上《木偶奇遇记》还带着某种时代的烙印,但这个奇遇的故事仍然创立了一块丰碑,它是那样深深地抓住了孩子们的心,只要你读过一次,就会终生难忘。后来的人们,在科洛迪镇为匹诺乔竖立了一个铜像,台座上刻着:
    献给不朽的匹诺乔
    满怀感激心情的四岁到七岁的小读者
------------
历险、奇遇故事(2)
------------
  【小布头奇遇记】
    这个奇遇故事恐怕要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在东北有一对小兄弟,弟弟的腿不方便,哥哥每天背弟弟去上学。爸爸把午饭的钱交给哥哥,中午由哥哥去买。这一天,弟弟等了好久才见哥哥回来。他没带什么好吃的,只有一个馒头,还有从地摊上淘来的一本旧书。弟弟指着封面,吃力地认读:“木、偶、奇、遇、记。”
    许多年后,这一对小兄弟都成为了鼎鼎大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弟弟叫做孙幼忱,哥哥叫做孙幼军。
    《木偶奇遇记》是怎样让他们着迷呢?先读一读这个故事的开头吧:
    从前有……
    “有一个国王!”我的小读者马上要说了。
    不对,小朋友,你们错了。从前有一段木头。
    多年之后,孙幼军在他的第一部长篇童话《小布头奇遇记》中是这样开头的:
    有那么一个小布头……
    小布头?小布头是什么哪?
    小布头,嗯——他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布娃娃。
    《小布头奇遇记》创作于1961年,它是中国第一部长篇低幼童话,曾经影响了几代的孩子。出版至今,它的销售数量早已超过了百万,而实际的读者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节目播放过它的故事连载,每到播出时间,孩子们就搬着小板凳坐到收音机前收听“小布头”的故事。至今还有当年的小朋友惦记着它。
    在首次出版时,编辑叶至善先生(他的父亲就是著名的文学家叶圣陶先生)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忍不住效仿孙幼军的风格,写下了这样的内容简介:
    这本书讲些什么?
    有一个小朋友,名字叫苹苹。苹苹得到了一个小布娃娃,名字叫“小布头”。
    小布娃娃干嘛要叫“小布头”呢?
    这……你看了就知道啦!
    “小布头”想做一个勇敢的孩子,有一回,他从酱油瓶上跳下来……
    干嘛要从酱油瓶上跳下来呢?
    这……你看了也会知道的。
    “小布头”从酱油瓶上跳下来,碰翻了苹苹的饭碗,把米饭粒撒了一地。苹苹可生气啦,她批评“小布头”不爱惜粮食。
    “小布头”也生气啦,他不接受苹苹的批评,从苹苹那儿逃了出来。
    以后,“小布头”遇到了许多奇奇怪怪的事情,认识了许多新朋友,听他们讲了许多很有意思的故事。
    这些事情,这些故事,书上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快自己看吧!
    “小布头”后来怎么样了呢?
    后来,“小布头”懂得了为什么要爱惜粮食的道理。他变成了一个真正勇敢的小布娃娃。当然喽,他又回到了苹苹的身边。
    这段内容简介,不但清晰地交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主旨,而且惟妙惟肖地模仿了孙幼军在整部童话中所使用的语言风格。
    “小布头”的故事在没有出版前,就已经深深打动了一个相关的人群——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两位著名编辑叶至善与李庚老师特别喜欢这部作品——为了测试孩子的接受状况,叶至善先生还请上五年级的女儿小沫先读一遍,10万字的故事,小沫几乎一口气读完,还大声念出来,听来有滋有味儿;正在准备结婚的画家沈培先生也被这个故事迷住了,他以旺盛的创作激情绘制了一百七八十幅图画,用画笔创造了苹苹、小布头、小老鼠们等等一系列呼之欲出的童话形象。他们的辛勤劳动也是使这部童话获得成功的一部分。
    甚至文稿交给编辑前,“小布头”的故事就已经打动了一群孩子。在创作“小布头”时,作者还是一个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员,他还没有正式发表过作品,正在默默地创作着一部大学生活题材的长篇小说。他是一位好客的叔叔,而且讲故事的本领棒极了,几乎每天都有一群孩子到他的宿舍去听他讲故事,他们兴高采烈地听着“小布头”的故事,每次故事告一段落时,孩子们都热切地问“后来怎么样了”。他们不知道,这位可爱的叔叔,小时候就极擅长给弟弟妹妹们讲故事,而且他是读着不少优秀的中外童话长大的,他也读过几乎所有能遇到的武侠小说和新文艺作品。这个超级书虫和故事迷,几乎注定要成为一位专门给孩子们讲故事的“孩子王”。
    四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孩子再阅读“小布头”的故事,似乎会遇到一道时代鸿沟的阻隔,故事中的教训色彩、频繁出现的政治口号和那个时代一些特定的名词(如“人民公社”、“生产队”之类),看来已经不容易被孩子们理解了,但那些东西在那个时代是真实的。把它们搁在一边,这个故事仍然是一个好玩的故事。
    许多过去的小读者,至今还记得故事中那五只被认为是“坏典型”的小老鼠,它们本来是偷吃粮食的坏蛋,但在故事里被描写得活灵活现。不少读者还能背下关于它们的打油诗:
    鼠老五,鼠老五,
    溜出洞来散散步。
    最好找块甜点心,
    外加一个烤白薯。
    在这五只老鼠的身上,孙幼军非常自然娴熟地使用上讲童话故事的高招,轻快的几笔就勾出了它们的形象,童稚天然的语言牢牢吸引住小读者的兴趣,曲折的情节设计把故事引向高潮。童趣、幽默、好玩,在与“小老鼠”相关的篇章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段插曲,已经成为能唤起永恒回忆的篇章。看来是一个意外,但仔细想想,一点儿也不意外。
    1990年,孙幼军先生获得了国际安徒生文学奖的提名,同时,《小布头奇遇记》也获得了安徒生奖“作品荣誉证书”。这对于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与儿童文学作品都是第一次。但获奖并没有减轻作者自己对这部作品的遗憾。他在1993年的一个修订重印本的后记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获奖和孩子喜爱并不等于说这本书就是‘成功之作’。事实上,在我这本‘处女作’里,主人公小布头被我当作所谓‘反映现实’的工具。我精心安排的不是主人公个性的发展,而是那背景。好比拍摄人物像,我把焦距对准人物身后的建筑物。结果是,背景是清晰的,人物面目却模模糊糊。听到赞扬的话越多,我越觉得它不该有这样严重的缺陷。”
    《小布头奇遇记》是诞生于一个几乎不能容忍童话的时代的童话。也就是在那个时代,因为它的一些超越自身时代的永恒的东西,征服了不计其数的孩子们。它的奇遇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教益的童话,这个童话告诉我们: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内心渴求,每个时代的孩子都一样。
    2003年,孙幼军爷爷创作了《小布头新奇遇记》,并特意邀请现定居于香港的画家沈培爷爷再次合作,为这个新奇遇插图。故事接着上次奇遇中的“后来呢”继续发展:
    小布头几经辗转,成为了男孩子朵朵的知心伙伴,他甚至坐飞机去了美国,陪伴朵朵度过了一个不那么平静(甚至可以说有些眼花缭乱)却也很温馨的幼年时光。
    小布头的新奇遇更像是一部温馨的家庭故事。在孩子好奇的眼中和脆弱的心灵里,大人世界的纷扰和无奈,引起了种种不安和疑惧。年届古稀的怪老头儿在故事里对孩子注入了深厚的同情和无尽的慈爱,他指派小布头代替自己给孩子最大可能的慰藉。
    如果说42年前的小布头充当了一个为孩子现身说法的榜样,那么这个新小布头却是孩子的玩伴和代言人,他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请大人们好好看看自己和孩子。
    “嗒—嘀—嗒—,嗒—嘀—嗒—”。小布头迷们,还等什么呢?
------------
历险、奇遇故事(3)
------------
    【洋葱头历险记】
    洋葱头是老洋葱的儿子。他有七个弟弟:洋葱老二,洋葱老三,洋葱老四,洋葱老五,等等等等。洋葱家嘛,自然就该叫这些名字。他们是好人,可我必须马上说,他们的日子过得太不幸了。
    这又有什么办法呢?哪家有洋葱,哪家就有眼泪。
    洋葱头的爸爸老洋葱因无意中踩了柠檬王一脚被关进监狱,洋葱头探监时,老洋葱告诉他监狱里关的都是正直的人,而强盗、杀人犯却在柠檬王的宫中养着。
    洋葱头决心救出监狱里的人。但是,正当他准备营救南瓜老大爷和村民时,却被番茄骑士投入了黑牢。在田鼠、小樱桃和小草莓的帮助下,他才被救出来。后来由于青豆律师的背叛,他又落入番茄骑士之手,关进老洋葱所在的监狱里。田鼠把洞打到监狱,救出了他和所有的囚犯,柠檬兵纷纷放下武器,大家共同推翻了柠檬王的统治,获得了自由。
    这是一部非常幽默的童话,同时也是一部具有非常明显的现实讽喻色彩的童话。有人能接受这类童话,也有人对这类童话明显表示反感。因此,在被广泛接受的经典童话中,这种讽喻现实主题的童话比较罕见。张天翼先生写于1932年的《大林和小林》也属于这类童话。
    不过,《洋葱头历险记》的确是一部世界级的经典童话,它是意大利童话大师罗大里先生的代表作,罗大里本人曾于1970年获得国际安徒生文学奖,而这部作品被译为100多种文字出版,受到世界各地孩子们的欢迎。
    洋葱头的历险故事,具有怎样的魔力呢?
    经典童话中,多有以动物为主人公的故事,但这部历险记的主角,居然是一些家常的蔬菜水果,而且人物的性格与蔬菜水果的特征相合。这种源于生活却出人意表的想像,本身就让孩子们觉得特别好玩。比如:洋葱特别容易让人流泪,小洋葱头便以此为武器,几次打败了耀武扬威的番茄骑士,最后一次刺激得番茄骑士直流眼泪,眼泪差点儿把武士自己给淹死;青豆律师是一个奴颜媚骨的家伙,他弯腰鞠躬很困难,为了表示礼貌,不得不干脆翻个跟斗;南瓜是个勤劳善良的老大爷,他辛辛苦苦给自己盖了一个小房子,圆滚滚的身材只能恰巧挤在小房子里;柠檬王是个作威作福的国王,他闻到穷苦人的异味就命令士兵洒香水,后来在逃跑中却一头扎在粪肥中;橘子男爵好吃懒做,大腹便便;蜜柑公爵衣着奢侈,除了打扮自己,什么也不做。还有长须的小葱大叔、密斯脱胡萝卜、家庭教师芹菜先生,等等,都是非常有趣的童话形象。
    洋葱头是一个孩子的形象,他善良、机智、勇敢,在一次次与柠檬王、番茄骑士、樱桃女伯爵的斗争中,渐渐成长起来。他为了救自己的父亲,历尽艰辛,最终获得成功。
    在父亲入狱时,他教导洋葱头要周游世界,好好学习。学习就是“研究一样东西:坏人。碰到一个就停下来好好研究研究他。”在最后把柠檬王和樱桃女伯爵赶走后,他告诉洋葱头还要继续学习,“因为世界上坏人还多着呢,就是咱们赶走了的那些也会卷土重来。”
    读洋葱头的历险故事,你一定要记得,那是写于1951年意大利的故事。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久,意大利刚刚从一个荒谬的旧世界中走过来,旧秩序和法西斯的阴影并没有被完全驱散,一个新世界正等着意大利人民来建设。罗大里用一个极尽幽默夸张的寓言,告诉孩子们,不要忘记那个荒谬的旧世界。更为重要的是,他试图告诉孩子们,在新世界的建设中,他们不但有权力、而且有能力成为其中的主力军。这是在过去所有的童话中,你都见不到的东西。
    罗大里(Gianni
Rodari,),出生于一个意大利小镇奥梅尼亚的穷人家庭,早年丧父,母亲只好去当女佣,他从17岁开始独立谋生,做一个小学教员。这段经历对他的儿童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他自认为不是一个好小学教员,却是一个“快活的教师”,“我向小朋友们讲各种滑稽的故事,荒唐的故事,越是荒唐,小朋友们就越是哈哈大笑。”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积极参加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1944年他参加了意大利共产党,并在战后长期担任面向少年儿童的记者编辑工作。
    罗大里把一生都献给了儿童文学的创作,他把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写进了小说、童话和诗歌中。他讲故事最大的特点是简单、幽默、夸张,他的乐观情绪深深地感染着小读者们,鼓励孩子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类。他虽然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却不是充满偏见和教条的作家,他几乎从来不在作品中进行教训,对孩子们总是充分肯定,而且充满热情的期望。
    难怪孩子们会喜欢这位让他们哈哈大笑、充满幻想的意大利大叔。
------------
历险、奇遇故事(4)
------------
  【绿野仙踪】
    如果与一位略通中国文化的美国人交流,问他在美国有没有像《西游记》那样好玩的书,他十有八九会向你推荐弗兰克·鲍姆()的《OZ国历险记》,这部童话巨著还有个很动听的中文译名:《绿野仙踪》。
    说起这部童话,首先有必要弄清楚有关它的版本情况,否则我们可能说的不是一回事儿。
    这部童话巨著实际上是由14部“OZ国”(又译为“奥茨国”)系列童话构成,按出版顺序排列:奥茨国的伟大魔法师(1900)、奥茨国仙境(1904)、奥茨国女王(1907)、多萝茜与奥茨国魔法师(1908)、通往奥茨国之路(1909)、奥茨国的翡翠城(1910)、奥茨国的布玩偶女孩(1913)、奥茨国的嘀嗒机器人(1914)、奥茨国的稻草人(1915)、奥茨国的林奇汀奇国王(1916)、奥茨国失踪的公主(1917)、奥茨国的铁皮樵夫(1918)、奥茨国的魔法(1919)、奥茨国的格琳达(1920)。如果按内容来分,前7部是以奥茨国历险为主线的系列故事,后7部是以奥茨国的魔法师们为主线的系列故事。不过都是独立的历险故事,你也可以不必这样区分。
    曾经有一位前苏联作家沃勒科夫改编过这部童话,解放前光明书局曾翻译引进过这个改编本,有些人读过的《绿野仙踪》可能是从这个译本再次改编过来的。1950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由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先生翻译的《绿野仙踪》,这个译本实际上是第一本《奥茨国的伟大魔法师》,它曾经多次以各种形式再版,是目前最为流行的一个译本。后来,也曾有人陆陆续续翻译过其中的一些,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真正的全集出版。曾经有几种号称是“全集”的译本,实际上也只包括了其中的8部童话。直到2003年,上海译文社出版的《绿野仙踪》(全集,上中下)才算得上真正的全集。
    《绿野仙踪》是美国人自己创作的第一部长篇童话,曾经创下惊人的畅销记录,并且以轻歌剧、电影、动画片等多种形式在全世界广泛传播。作者鲍姆创作的文字也是以简单著称,对于翻译而言也并非难事,为什么这么多年后才完整地出现在中国呢?我想,一方面可能与文化差异有点关系,另一方面则可能与美国本土的教育界长期以来对它的暧昧态度有关。这说起来,也算是一个有趣的奇遇吧。
    奥茨国的系列故事非常漫长,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故事《奥茨国的伟大魔法师》吧。
    在堪萨斯州的某农场里有一个女孩,她的名字叫多萝茜。一天,她和小狗托托连人带房子,被一阵龙卷风卷起,一直吹到一个叫做奥茨国的童话王国。她的房子在落地时正好压死了一个女巫,后来得知是欺压芒奇金人的东方恶女巫。北方好女巫和芒奇金人对她非常感谢,并请她取下东方恶女巫的银鞋。这双银鞋据说与东方女巫的邪恶魔力有关,但北方女巫并不知道怎么使用它。
    多萝茜请北方女巫用魔法送她回家,好心的女巫做不到,告诉她需要到翡翠城,去向住在那里的伟大的奥茨魔法师求助。于是多萝茜穿上银鞋,带着托托,开始了去翡翠城的历险。
    一路上,她遇到了几个非同寻常的人物——稻草人、铁皮樵夫和胆小的狮子,稻草人希望有一个脑子,铁皮樵夫希望有一颗心,胆小的狮子希望获得勇气,这一切看来只有求助伟大的奥茨魔法师。他们便结伴而行,沿着黄砖铺成的大道向翡翠城走去。在经历了一系列惊险的遭遇后,他们终于到了翡翠城。可令人害怕的、变化多端的魔法师却告诉他们,必须杀死西方恶女巫后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
    他们很无奈,只好去完成这个可怕的任务。西方恶女巫利用金王冠制服了他们,并把多萝茜带到城堡做奴隶,她想找机会骗得具有强大魔力的银鞋。多萝茜无意中泼水杀死了恶女巫,夺得金王冠,救出几个朋友,和他们一起高高兴兴地回到翡翠城。
    他们并不知道,所谓的奥茨魔法师只是一个骗子,不过他算不上坏蛋,只是想利用多萝茜他们杀死自己的强敌而已。他使用巧计让稻草人、铁皮樵夫和胆小的狮子自认为获得了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有趣的是,他们也真的获得了大脑、心和勇气。可是他无法满足多萝茜的愿望,只好溜走了。
    多萝茜和她的朋友们只好再次出发,去向南方好女巫求助。美丽的南方女巫最终帮助了多萝茜,而且奇妙的是,她只是告诉多萝茜一个最简单的办法,而这个办法多萝茜早就可以做到了。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办法吗?
    南方女巫借助金王冠的帮助,送稻草人去管理翡翠城,送铁皮樵夫去管理西方的温基国,送狮子回到原始森林去做国王。而多萝茜告别了诸位朋友,飞回堪萨斯,童话王国转瞬间成为了过去。
    后面的系列故事,有的发生在第一个故事之后,有的发生在之前。故事留下的有趣线索,由后来的探险故事来发展;故事中出现的一些奇特人物和事件,由前面的故事来交代。后续13本书,把一个规模宏大的奥茨童话世界精心创造出来,如果把故事按照内在的时间先后重述一遍,甚至可以看作是童话国度奥茨国的编年史,包括多萝茜在内的小魔法师们,则在这个“历史”中留下了伟大的传记。
    整部《绿野仙踪》,从头到尾,都是光怪陆离的幻想,令小读者们目不暇接。美丽的魔力四射的奥茨王国,就像一个巨大的主题童话公园,时时向我们发出诱人的邀请。半个世纪后,迪斯尼开办了一个真正的主题公园,这里面的创意多少应该归功于鲍姆。
    作者弗兰克·鲍姆出生于一个富庶的企业主家庭。他从小体弱多病,受到家人的特别关照。他对童话和幻想故事的迷恋几乎到了“白日梦”的程度,父母很担心这会影响他的性格发展,决心送他去军校。军校的严谨生活并没有改善他的性格,只导致他精神崩溃。父母只好把他从军校接回家,任由他发展自己的兴趣。
    鲍姆很小就展露了写作和讲故事的才华,他15岁时经办的家庭报纸就在当地获得了一定范围的成功。当他迷上了戏剧创作时,父亲为他买了几家剧院,让他有机会充分展示才华。鲍姆兴趣非常广泛,在成年后他从事过各种职业,包括记者、编辑、演员、公司职员、小农场主、杂货店主,等等。有很长一段时间,他需要在世界各地进行商务旅行,他的足迹甚至到过中国。旅行大大增长了他的见识。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他几经努力,但在生意上都失败了。
    鲍姆耽于幻想,待人亲近随和,遇事优柔寡断。这种性格使他在商业社会里,几乎处处遭遇失败。他在做杂货店主的时候,孩子们特别喜欢去光顾,他把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给孩子们讲故事上。而当时正赶上年景不好,天性随和的鲍姆,常常任由邻居来赊账。有这样的老板,杂货店不倒闭才怪呢!
    孩子们,是唯一对鲍姆大加崇拜的群体,他们一致认为他是讲故事的天才。在他后来定居的城市,孩子们常常在路上截住他,定要讲个故事才放过。而鲍姆,真像一个讲故事的永动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编出一个奇幻的童话故事来。
    一天晚上,他在给几个儿子讲故事的时候,突然产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灵感,他一边哄孩子们安静下来,一边随手抓起能写字的纸片,兴奋不已地把这个灵感记录下来。这是一个关于翡翠城的故事,是奥茨国探险故事的最初创意。
    1900年,《奥茨国的伟大魔法师》出版后,连续两年高居童书畅销榜的首位。这位似乎处处都不走运的鲍姆,终于因为一项童年嗜好而获得了成功。后来,他虽然还在努力尝试去讲不同的故事,但狂热的读者不断写信催促他继续创作奥茨国的故事,他们“逼”着鲍姆成为了真正的“奥茨国的伟大魔法师”。
    说来也怪,有很长一段时间,教师和儿童图书管理员都对《绿野仙踪》的故事很反感,他们拒绝给孩子读、拒绝这套书在图书馆上架,家长和孩子找他们要,他们说,你们自己去买吧,我们不赞成读它。
    究其原因,大概可归结为三点:
    第一,那个时代的教师和图书管理员们只希望孩子读能“获取知识”的书。他们认为,这类尽是些“胡思乱想”的书,只会浪费孩子的时间。
    第二,鲍姆的文笔太简单了,他们认为,不能起到让孩子学习语言的作用。
    第三,奥茨国太多“魔法”,太少“现实”,他们认为,孩子们从“魔法”中什么也学不到。
    令这些过去的“专家”们遗憾的是,他们的“封杀”并没有阻碍大人和孩子对奥茨国的兴趣。当从小就迷上了《绿野仙踪》的孩子成为新一代教师和图书管理员时,它不但幸存下来,而且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欢迎。今天的儿童阅读专家认为,这类童话故事至少有一大好处,它们能把孩子拉到书桌前,一本一本地读下去,这是最了不起的事情。
    当然,《绿野仙踪》并没有这么简单。在1976年美国儿童文学协会举行的重要会议中,专家们将它列入了200年来10部美国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中。
    关于想像力,鲍姆曾在一篇序言中意味深长地说道:“想象,让我们拥有了蒸汽机、电话、发声机器,还有汽车,早在它们成为现实之前,人们就已经梦想到了。我相信梦,包括白日梦,你在睁眼时做的梦,是它们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具有想像力的儿童长大了,会变成具有想像力的大人,他们会创造、会发明,文明因此孕育而生。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告诉我,童话在发展孩子们想像力方面,具有难以言尽的价值。我坚信这一点。”
    崇尚简单的鲍姆,在自己的墓碑上只留下这样一行字:“弗兰克·鲍姆,”。愿这位伟大的童话大师安息。
    吹牛比赛:吹牛男爵Vs.格列佛
    十八世纪,有两个了不起的吹牛大王,他们讲的故事,从头到尾都是瞎编的故事,一眼就能看出,都是荒诞离奇的想像。不过200多年过去了,人们居然仍在津津乐道于他们的吹牛故事,还特别愿意讲给孩子们听。这是为什么呢?
------------
历险、奇遇故事(5)
------------
  【吹牛大王历险记】
    看迪斯尼的动画片,最让我惊叹的是那些荒诞至极的想像力:一只兔子向远处射一箭,转瞬间却跑到远处自己把箭接住;一头狮子被小精灵吓坏了,口喊着“鬼呀”,留下自己的皮,整个肉身却径自逃跑了;野猫被打飞,挂在屋檐上,屋顶像毛线衣一样,一条一条地被扯下来;一头大笨熊跳进水坑里,水全部飞溅起来,熊却一屁股坐在干涸的坑里……
    这样荒诞无稽的画面,不但深深烙在观众的脑海里,而且惹得孩子们一次又一次重复看,每次都笑得前仰后合。所有人,包括孩子在内,都很清楚这些都是绝无可能的事情,但并不妨碍我们一次次从中获得纯粹的快乐体验。
    在读过《吹牛大王历险记》之后才知道,原来迪斯尼的师傅在这里。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闵豪森的德国男爵,他受雇佣在俄国军队里与土耳其人交战。这些故事是他受邀请在每个晚宴上给朋友们讲述的:
    有一次,他骑马陷进了沼泽,眼看就要遭到灭顶之灾。这时他急中生智,双腿紧紧夹住骏马,再用右手一把抓住自己的辫子,连人带马拉向空中,跳出了泥潭。
    有一次,他准备用枪打野鸭,却发现枪机里没有燧石,他灵机一动,握紧拳头对准自己的眼睛用力一击,眼中冒出的火花点燃了引火盘,这一枪竟打死了四对火鹤和一对大鹳。
    有一次,他驾着马拉雪橇在雪原上奔驰,一匹饿狼发狂地扑向马,很快把马吞完了,他狠命地抽打恶狼,那狼竟然取代了马的位置,钻到马具里,一直把雪橇拉到了终点。
    有一次,他单人独骑冲进敌人的要塞,敌人仓皇关闭闸门,把他的坐骑切为两半,可他一点也不知觉,继续冲杀直到把敌人全部赶跑。在广场的井边休息喝水时,他才发现骏马喝进去的水都从后面流出来了,这时那剩下来的后半匹马还在独自追逐残兵呢!
    有一次,他在森林里打猎时看到一只狐狸,他觉得这只狐狸的皮漂亮极了,不可以打坏,就连忙把子弹换成一根大木钉,一枪把狐狸的尾巴钉在树干上。他用刀在狐狸的脸上划个十字口,然后他用鞭子狠命抽打,狐狸不堪疼痛,留下自己的皮,一副肉身竟赤条条地逃跑了。
    有一次,他骑着马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迷路了,他把马拴在一个像尖树桩那样的东西上,自己倒头便睡着了。第二天醒过来,发现自己睡在一个村庄的教堂前,自己的马正挂在教堂塔尖上嘶鸣。他一枪打断缰绳,骏马从塔顶上缓缓滑落下来。
    有一次,在攻打一个要塞时,他乘坐己方的炮弹准备到敌人的要塞里充当间谍,炮弹飞到半途时,他突然感到这样做太冒险了。正好迎面有一个从敌方射来的炮弹,他赶忙跳过去,安然飞回了自己的营地。
    这本书通篇都是这样的故事。
    这本书的主人公闵豪森,在德国的历史上确有其人,不过这本书并不是他写的。他本人是男爵,曾经到俄国军队中服务过几年,跟土耳其人打过仗。当他回到德国自己的领地后,把自己的经历加上幻想,运用夸张的手法,编造出这些故事来。他讲起这些故事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妙语生花,博得听众的一致称赞。他被公认为一个有名的故事家。后来德国人陆续将他讲述的故事整理成文字,其中最著名的版本是由德国作家拉斯伯()整理的。拉斯伯整理的文字,最早在1785年伦敦以英文版发表。1786年,奥·比格尔又把这个集子译成德文,并增加了13个故事。后来,德国、英国和其他国家的作家根据这两种版本又陆续改编、重述、翻译。闵豪森的吹牛故事从此在全世界流传开来。
    吹牛大王历险记,并不是给孩子们讲的吹牛故事,但那些极尽荒诞的幻想故事,在孩子们中间找到了最好的听众。长期以来,它一直被列入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中。
    【格列佛游记】
    说起斯威夫特,他的名字肯定不如莎士比亚、狄更斯响亮,但如果你在5岁的孩子中做个小调查,看看他们是否知道“小人国和大人国”、“哈姆雷特”、“大卫·科波菲尔”,你会发现在孩子中间,斯威夫特创造的想像世界,远比另外两位大师创造的想像世界更为著名。
    《格列佛游记》完成于1726年,本来是大人世界里的一部经典名著。全书共分四卷,讲述主人公格列佛医生的几次航海历险。格列佛漂流到利立浦特(小人国)、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勒皮他、巴尔尼巴比、拉格亲格、格勒大锥、慧国等幻想的国度,在这些历险中,格列佛广见博闻,并通过在那些国度的观察,不断反思自己国家制度的优劣,通过夸张和反讽,对十八世纪的英国政治体制进行入木三分的批判。
    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是英国启蒙运动中激进民主派的创始人,十八世纪英国最杰出的政论家和讽刺小说家。他一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活动,开展政治批评。他写过不计其数的时评、政论,文笔犀利,颇具鬼神之工。为了表示自己的中立和清白,他恪守清贫,从不为自己的政论文章收取报酬。首相和女王都非常忌惮他的文笔,为避免麻烦,女王后来干脆把他哄出了伦敦。他是一个爱尔兰人,一直在为爱尔兰的独立和自由摇旗呐喊,经常撰文抨击屈从于英国的爱尔兰政府,因此在爱尔兰人看来,他也是一个民族英雄。他创作《格列佛游记》并非偶然,从作者的创作初衷来看,这部名著完全可以看作是一部政治寓言。
    但这么说来,实在有点想不通,孩子们为什么会喜欢它呢?
    这的确是一件令人费解的事情。本来是要创作一部政治寓言小说,斯威夫特却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了许多看似“毫无必要”的细节描写。
    为了影射英国政府,他创造了一个幻想中的小人国。小人国里的一切太奇妙了!格列佛在小人国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巨人,国家的首都只有戏院舞台上的城池布景般大小,格列佛的手掌上可供五六个小人跳舞,孩子们可以在他的头发间捉迷藏。在写到格列佛的吃饭问题上,作者描写得非常细致:
    他(皇帝)下令他的厨师和管家把洒菜送给我。他们早已作好准备,一听到命令就用一种轮车把饮食推到我能够得到的地方。我接过这些轮车,一会儿就把上面的东西吃个精光。二十辆车装满了肉,十辆车盛着酒;每辆肉车上的肉足够我吃两三大口;每辆酒车上有十小陶罐的酒,我把它们倒在一起,一饮而尽;剩下的几车我也是这样吃掉的。
    斯威夫特何必要描写得如此精细呢,这在他是“别有用心”的。在他的细致描述下:
    现在我来描述一下皇帝的仪容。他比所有的大臣高出大约我的一个指甲盖,仅此一点就足已使看到他的人肃然起敬。
    有强烈政治敏感的大人读到这里自然会然于心:所谓的皇帝,只是比别的人高出一个指甲盖呢!这显然是在反讽当局者原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而在孩子读来,可能完全忽略了这种政治嘲讽,只是觉得好笑、好玩而已。
    作者为了把自己的故事讲得跟真的似的,把辛辣无比的讽刺刀刃收藏在荒诞夸张的童话叙述中,可谓煞费苦心!当局者读来一身冷汗,却无处发作;后世的大人读来,深有感悟,扼腕赞叹。而在孩子们读来,却是一片欢喜,只是好笑、好玩而已。
    《格列佛游记》对孩子们来说,就是这样一个从天上掉下来的宝贝。
    今天,我们已经渐渐忘怀了那些曾经触痛人们的现实,可以与孩子们一起,用快乐平和的心境来享受斯威夫特为我们带来的幻想世界:格列佛在小人国一举拉走了50艘敌方的战船,而在大人国中,却被宫廷侍女们当作一种小玩物。这些形象和情节纯属虚构,但作者描绘得如此具体、精确,给我们以逼真的、无可怀疑的真实感。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令人久久难忘。
    大概斯威夫特本人也无法忍耐含蓄的嘲讽了,在《格列佛游记》的后两卷故事中,纯粹幻想的内容越来越少,长篇大论的讨论越来越多,特别是在第四卷慧国历险中,作者陷入了非常深刻的人性批判中,只有神经坚强的大人才有能力卒读。
    于是在孩子的世界中,只有前两卷故事留了下来——《小人国和大人国》。
------------
历险、奇遇故事(6)
------------
  所有男孩和女孩应该读的历险故事
    有一位小学老师,他曾给三年级的学生推荐一本“书”,名字叫《杰克的荒岛求生日记》。孩子们可兴奋了,他们抢过这本“书”一看,除了封皮,里面都是白纸!老师说,这是留给大家的作文练习册,每个孩子都假想自己是被留在荒岛上的杰克,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每天的生活状况……几个星期过去,一本由孩子们创作的《荒岛求生记》诞生了。你看,这真是一位非常聪明的老师,他知道,孩子们是多么热爱阅读、热衷于想像这样激动人心的故事呀!
    《鲁滨孙漂流记》,可以算是一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外国小说。它本来是一本讲述一位船员求生历险的故事,并不是专门写给孩子的,但从问世以来,它一直当仁不让地出现在给孩子的必读书单中。早在将近300年前,法国的大思想家卢梭就说过:每个正在成长的男孩子首先应当读读这本书。
    大概是受时代的局限,思想前卫的卢梭在他的建议中还是漏了女孩子。为什么女孩子不也应当首先读读它呢?假如说是因为鲁滨孙是一位男性的英雄,那么我们还有一位“女鲁滨孙”呢。《蓝色的海豚岛》讲述的就是一位印第安女孩只身在荒岛求生的故事,故事的精彩不亚于鲁滨孙的故事,而文笔的优美又更胜一筹。所以我再借用卢梭的话:每个正在成长的女孩子至少应当先读读这本书。
    【鲁滨孙漂流记】
    对《鲁滨孙漂流记》,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新鲜东西可以介绍。你几乎随处可以找到有关它的介绍和推荐文章,非常容易了解到它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如果每一部适合给孩子看的名著都能这样,那就没我什么事儿了。希望有一天真的是这样。
    在这里,我重点介绍有关这个故事的读本问题。
    前面在不少地方,我都反复强调,如果有可能还是尽量给孩子读原著的好。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作者本来就是写给孩子的,还要拿去改写,难道给大人看么?《鲁滨孙漂流记》不是专门写给孩子的,不过作者笛福是一个崇尚文字简约、务实的作家,在小说中他注重描述事实,让事实说话,很少发长篇的议论。所以这本书的语言并不复杂,叙述的风格甚至有点平铺直叙。这部小说的文字翻译成中文,一般能独立阅读的孩子都能轻松对付。也有人担心,文字太长,是否会让孩子感到枯燥呢?至少对于爱读探险故事的孩子,这根本不成为问题。《鲁滨孙漂流记》被公认为是少有的“读者希望写得更长一些的作品”,特别是读鲁滨孙在荒岛上的生活,虽然已经描写得很细致了,但读者向来都觉得还不过瘾。
    我们中的许多人都至少读过一遍这本书,一般来说都有些年头了。当多年以前读过它的朋友坐在一起聊的时候,我们发现鲁滨孙到荒岛以前和离开荒岛以后的生活,都在我们的记忆中模糊了。在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呢?鲁滨孙是如何从搁浅的船上卸下必需品的,他看着那些金币、银币反而觉得是一堆废物;他如何在木头柱子上记录日子的;他如何挖山洞、围栅栏、打制家具的;他如何花了半年时间造了一条独木舟,却发现需要用12年时间才能把它放到大海里,于是只好放弃而重做一条小船的;他如何圈养山羊的、如何种植小麦的;他如何解救了“星期五”,又怎样慢慢教会他用语言与自己交流的;等等等等。有时这里印象深刻些,有时那里半清晰半模糊的,总之,这个故事把我们深深打动的,不是一些概念性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细节。作者把这个故事讲得真到不能再真,这是它为什么几百年来让全世界的大人和孩子们深深着迷的秘诀。有很长一段时间,那些在海上漂泊的船员们反复阅读这本书,把它作为一本真正的“遇险求生手册”!
    你想想看,如果让孩子读鲁滨孙的故事,却只是读保留了基本情节的改写本,而把那些迷人的细节都还给笛福,这种阅读能留下什么呢?
    我们对《鲁滨孙漂流记》这么熟悉,得特别感谢一批优秀的翻译家。早在1905年,著名的翻译家林纾就以古文体翻译了这本书。此后有过几种白话译本,其中最著名的是徐霞村的译本。关于版本有两个有趣的地方值得注意:一是大多数译本的名字都是“鲁滨孙漂流记”,而个别版本的名字是“鲁滨孙历险记”;二是个别版本的厚度是大多数译本的两倍以上。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本书的英文原名一般使用“Robinson Crusoe”,也就是“鲁滨孙·克鲁索”的意思,笛福还写过一部续集“The
Further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直译为“鲁滨孙历险记续集”。鲁滨孙的整个历险中都没有“漂流”的故事,但早期的中文译本一直使用“漂流记”的名字,这个名字居然就这样流传下来,习用至今。另外,绝大多数译本没有包含续集。1997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翻译家黄杲的全译本,就是比较罕见的包含了续集的版本。
    在续集中,已经成为富商的鲁滨孙乘着自己的商船环游世界,甚至到了中国的台湾、南京和北京等地。如果你读通常的版本还不过瘾的话,不妨找来这个全译本,继续到海上去历险吧。
------------
历险、奇遇故事(7)
------------
  【蓝色的海豚岛】
    与鲁滨孙的历险故事相比,《蓝色的海豚岛》和它的作者奥台尔,对于中国的读者简直可以说鲜为人知了!这是一部专门写给孩子、但同样对大人也充满魔力的历史小说,从1960年出版以来,仅在美国本土就销售了600多万册。它被美国儿童文学协会评为“1776年以来最伟大的10部儿童文学作品”之一,并为作者赢得了国际儿童文学奖的两项最高荣誉“纽伯瑞奖”和“安徒生奖”。大概因为它只被归入了“儿童文学”的类别,所以反而“鲜为人知”吧。
    如果你能同意,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应该读一读《鲁滨孙漂流记》,那么基于同样的理由,孩子也应该读一读《蓝色的海豚岛》。
    与《鲁滨孙漂流记》类似,这部小说也是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的。
    “蓝色的海豚岛”,大致位于洛杉矶西南75英里的地方,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有印第安人定居,直到1602年白人探险家发现了它,并命名为“圣·尼哥拉斯岛”。年期间,一位印第安少女独自一人居住在这个岛上,直到18年后被一艘商船解救。这位少女是最后一个卡拉斯—阿特印第安人,没有人懂得她的语言,所以也没有人知道她是如何独自度过这孤独的18年的。人们发现她的时候,她和一只狗住在高地上一所简陋的房子里,穿的是鸬鹚羽毛裙。
    奥台尔运用广博的自然、历史知识和神奇的想像力,填补了这段空白。
    “阿留申人驾船来到我们岛那天的情形我还记得。起初那船浮在海面上像一个小小的贝壳,后来渐渐变大,像一只收起翅膀的海鸥。最后在初升的太阳中显出它的本来面目——原来是一艘挂着两张红帆的红船。”
    阿留申人是一支来自北方的俄国人,他们以海上狩猎为生,捕杀鲸、海豹、海獭等海里动物。他们到蓝色的海豚岛来是为了捕猎海獭的。
    这个故事中的“我”,当时是一位12岁的印第安小姑娘,名字叫做卡拉娜。她弟弟拉莫,只有6岁。她的爸爸是村里的头人科威格。
    阿留申人的到来让整个村落陷入紧张气氛。科威格一面同意阿留申人在保证付报酬的条件下捕猎,一面指派村民日夜监视他们的举动。捕猎结束,阿留申人背信将去,科威格率领村民上前阻止。经过一场殊死的战斗,阿留申人仓皇逃走,科威格不幸遇害,村里青壮年男人也死伤大半。
    受此重创后,村里的生活难以为继,他们只得派人出去求助。一个月过去后,一艘白人的商船来到岛上,接走了全村的人。商船必须在海潮到来前离开,弟弟拉莫却因为贪玩被落在了岛上,卡拉娜挂念弟弟,不顾其他人的阻拦,从船上跳进大海,游回岛上。
    岛上只剩下了姐弟俩儿,还有一群饥饿的野狗。一天,弟弟在与野狗的搏斗中死去,卡拉娜悲痛欲绝,她发誓要杀光所有的野狗。在这个强烈的意志下,她顽强地活了下来。
    与鲁滨孙相比,卡拉娜是一个未开化的印第安人,而且还是一个孩子,她对现代文明一无所知,只有基本的生活常识和强烈的求生欲望。在印第安部族中,甚至不允许妇女制造武器。卡拉娜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独自在岛上生活,并且时时想着要战胜那些野狗。幸好她对这个小岛特别熟悉,而且深深地热爱。这是一座美丽的小岛,形状像一条侧躺的海豚。岛的周围有海豚在游弋,有海獭在嬉戏,有海象在争雄。卡拉娜很早就学会了采集野菜、野果,也懂得如何在海边捕捞鲍鱼之类的动物,也知道如何寻找淡水,所以她能够自然地生存下来。
    卡拉娜还是一个意志坚定的女孩。她克服了心理的恐惧,开始艰难地制作武器,准备和野狗周旋。她在一片高地上搭建了自己的宿营地,她用柴禾搭了一个小棚,用死鲸的肋骨修筑了坚固的篱笆。为了制作称手的镖枪,她带着自制的弓箭去冒险猎杀海象,差点儿送命。这次冒险让她学到了更多生存的本领,也让她克服了制作武器带来的心理障碍。
    在这个故事中,读者与卡拉娜一起在成长。她通过学习和辛勤劳动,渐渐学会了驾独木舟在小岛的近海捕猎。她经过了几年的耐心准备,终于有条件向野狗群发动攻击。她赶走了野狗群,驯养了最凶狠的头狗,从此不再孤独。
    与鲁滨孙不同,卡拉娜是一个来自大自然、属于大自然的人类,她并不试图占有更多的东西,她与狐狸、海豚、海獭成为好朋友,甚至后来与野狗也能和睦相处。卡拉娜还是一位天性爱美的女性,她热爱美丽的大自然,在生活有余裕时她还会装扮自己,用鸬鹚羽毛为自己缝制了美丽的裙子。
    18年后,渴望回到人类中的卡拉娜终于被一艘商船解救了。当知道有被解救的机会后,卡拉娜并没有兴奋地冲下来,她收拾好自己的随身物品,回到自己的房子,为自己和爱犬朗图—阿鲁生火做了最后一顿饭,还精心把自己打扮了一下,这才不慌不忙地走去见来到岛上的白人。
    “第十天,我们的船起航了。这是一个晴空万里,风平浪静的早晨,我们朝着太阳出来的方向笔直驶去。我站在甲板上,回头朝着蓝色的海豚岛看了很久很久。最后一眼我看见的是岛上的高地。我想着朗图(已故的爱犬)躺在那里的各色石头之上,想着不知在什么地方的‘王—阿—勒’(小海獭的名字),想着小红狐狸,它一定会徒劳地去抓我的篱笆。我还想着我藏在山洞里的独木舟,想着所有那些愉快的日子。
    海豚从海里浮起来,在船前面游来游去,它们在早晨总要穿过清澈的海水远游很多里格(注:古长度单位,1里格=5572.7米),一路编织水泡的图案。小鸟在笼子里吱吱地叫,朗图—阿鲁坐在我的身边。
    与鲁滨孙的故事相比,卡拉娜的生活历险故事是一个美丽的故事,虽然艰苦,虽然有危险,但最终是美丽与和谐。
    司各特·奥台尔(Scott
O'Dell,),出生在西部开拓时代的洛杉矶,那时野兔比居民的数量多得多。童年时他的家庭几经搬迁,有时搬到小岛上,有时搬到与墨西哥交界的山里,那里曾经是西部印第安人聚居的地方。正因为如此,奥台尔的大部分小说,都与拓荒者、印第安人有关。《蓝色的海豚岛》中的描述,一部分来自奥台尔少年时代的回忆。那时他和同龄的少年们一起,时常到印第安人曾经居住的海岛周围探险,在被遗弃的古老独木舟上嬉戏。
    奥台尔是一个经历十分丰富的作家,他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还是好莱坞最早的一批电影精英中的一员。他是一名电影摄像师兼技术编导,曾参与过多部早期无声电影的制作,最著名的一部是历史剧《班豪》。
    奥台尔最热爱的事业是写作,特别是为青少年写历史题材的小说。这是在他少年时代就立下的志向,因为有一次他的家人告诉他,伟大的英国历史小说家司各特是他们家族的前辈。他毕生创作了近30部小说,其中大部分是历史小说。1981年他还专门设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每年5000美元奖金,奖励为青少年创作历史小说的后辈。
    奥台尔是一位博学而且具有宽容胸怀的作家,他的小说记录了开拓者的辉煌,也对逝去的文化充满敬意,他特别同情被历史吞噬的弱小族群,怀着对大自然的热爱讴歌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天的孩子,更应该来读一读奥台尔。
------------
历险、奇遇故事(8)
------------
  傻子或疯子或天才的历险故事
    记得小时候第一次读《好兵帅克历险记》,一连笑了好几天。这么好笑的书真不多见。如果你恰巧看过一部法国电影《虎口脱险》,我可以告诉你,初读帅克的感觉和看这部电影的感觉类似:无休无止、奇逗无比的笑料能逗得你喘不过气来。
    一开始,你很难弄明白,帅克这家伙到底是装疯卖傻呢,还是头脑真的有些问题。
    帅克是黑市上的狗贩子,专门替七丑八怪的杂种狗伪造纯正血统证书。他本来是一名捷克士兵,被军医审查委员会最终宣布为白痴后退伍。
    故事开始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奥匈帝国的一位皇储在萨拉热窝被暗杀了。虽然当时捷克在奥匈帝国的版图内,但这件事跟帅克这样的市井平民一点关系也没有。不过帅克可激动了,他跑到小酒店去喝上几杯,天南地北地胡侃,说起那位被暗杀的大公,就像说他乡下的大叔似的。他还很激动地预言欧洲的主要国家会混战起来,那神情就像在说一场热闹的大戏似的。正好有个密探守在小酒店里,兴高采烈地宣布帅克因为叛国罪等几桩罪行而被逮捕了。不过帅克看上去一点也不在乎,走到大街上时他还问那位密探:
    “我用不用在人行道上趴着走?——我想,我既然被捕了,就没有资格在路上直着身子走啦。”
    在警察局里,审讯官宣布他有叛国罪、诬蔑皇太子和皇室罪,问他有没有什么要辩护的,帅克乐呵呵地什么都承认,一个劲儿地东拉西扯,还逗趣地说:
    “你们给我搞上很不少名堂啦,可是太多了反而没好处的。”
    审讯官问他是否真的都招供,他很天真、很坦然地说:
    “大人,如果你要我招供,那我就招供。这对我不会有任何害处。假若您说:‘帅克,你什么也别招!’那我就死不认帐。”
    他很爽快地在招供书上签上自己的大名“约瑟夫·帅克”,临别还体贴地问道:
    “还有什么要我签字的吗?要不我明天早上再来一趟。”
    回到监牢时,帅克还意犹未尽,得意地告诉大家自己什么都招了:
    “刚才我已经招认,斐迪南大公兴许是我杀的。”
    你瞧瞧,帅克看上去就是这样一个悖忤常理的浑人。恰恰因为这样的浑劲儿,警察拿他也没办法,只好送到法医那里去鉴定,看看他是否脑子有问题。
    帅克见到几位法医时特别兴奋,一边向墙上的皇帝像高呼“万岁”,一边像拉家常似地回答法医的问题,而且还时不时反问几个无厘头的问题。他越聊越高兴,可几个法医都已经不耐烦了——这家伙整个一个白痴!最后一位法医还不死心,突然问道:
    “一万二千八百九十七乘以一万三千八百六十三等于多少?”
    “七百二十九,”帅克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就回答说。
    你想想看,如果你是法官,能拿这家伙怎么着?警察先生们对帅克这家伙毫无办法,他们把他送到疯人院,疯人院的大夫却断定他是个逃兵役的假病号;他们把帅克从疯人院哄出来,直接扔到牢房去,他却在那里自得其乐。
    当警士把帅克带回警察局的路上,正传来奥地利皇帝宣战的消息。帅克挤到人群中大喊:“皇上万岁!我们必胜!”引起人群一阵骚动。
    帅克还得意地对押送他的警士说:
    “我早料到了,可在疯人院里还什么也不知道,本来他们的消息应该是最灵通的。”
    哈哈,原来发动战争的人,本来也是一帮疯子!
    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吧。帅克这家伙,如果不是个疯子或傻子的话,绝对是一个天才!在这样一个疯狂、愚昧的时代,这样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里,他居然可以开开心心地嘲笑、谩骂,而且骂人绝不吐一个脏字,他什么人都不怕得罪,谁也拿他没办法。他整天扛着“皇上万岁”的招牌招摇,然后拍着胸脯,自豪地说:“军医和法医都已经鉴定过了,我是一个十足的白痴!”
    帅克虽然向世人充分表现了自己的傻与疯,但他还是没有能逃脱再次服兵役、上战场的命运。不过这没有关系,对于这个傻子或疯子来说,上前线也是开心的历险,他有足够的天才把这场世界大战搅和成一场十足的闹剧。
    如果你想好好开心一下,一定要去读一读好兵帅克的历险。
    从某种程度上说,帅克的故事就是作者哈谢克一生的真实写照。
    雅·哈谢克(),出生于布拉格一个中学教员的家庭,少年丧父,他与母亲过着清寒的生活。他小小年纪就开始做工养家,失业后干脆徒步四处旅行,旅行对于身无分文的他与乞讨无异。从14岁开始,他就经常参加各种游行和闹事儿的活动,总爱给警察老爷们添麻烦。被警察抓住后,他就装疯卖傻,直到被送进疯人院。
    成年之后,他开始了勤奋创作生涯,创作了上千篇短篇小说和各类小品文章,一方面为了谋生,一方面也是在讽刺嘲弄社会上一切丑恶现象。1911年,在帝国大选时,他非常有创意地组织了一个“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的微小进步党”,借竞选的名义,打着效忠皇帝的旗号到处演说,十分痛快地嘲讽了当局。这次开心的经历促使了“帅克”的诞生。
    还有一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之初,他在布拉格的一家旅馆里表演了一场闹剧,在他的住房登记卡上写了个俄国名字,自称来自敌国俄罗斯。警察把他当作危险间谍抓起来后,他笑着告诉他们,他这是要看看奥地利的警察局是否运作正常。
    哈谢克是一位真正的讽刺大师,一方面犀利得入木三分,另一方面通俗得连孩子都能明白,这是一种来自民间、来自生活的智慧。
    捷克的孩子们特别喜爱帅克,帅克的故事不但收入小学课本里,而且还有电影、电视、木偶剧等各种孩子们容易接受的形式,甚至还有帅克玩具。如果同学中正好有一个胖墩墩、表面憨厚内里机灵的调皮鬼,孩子们就会叫他“咱们的帅克”;孩子们相互开玩笑耍嘴皮子的时候,也常常会说“少跟我来帅克那一套”。看来,智慧是不分年龄的。
    两位好好先生的童话和现实的故事
------------
历险、奇遇故事(9)
------------
  【杜利特医生系列故事】
    一个胖墩墩、圆滚滚的好好先生,因为他喜欢动物,还因为跟着182岁的鹦鹉,学会了鸟语兽言,所以方圆十里八乡的动物都来找他瞧病。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有一个钱袋子鼓鼓的主人,这位好好先生,给瞧病的动物也是来者不拒,无论是天上的,还是地下的,不管是陆地的、还是水里的,只要是求到他头上了,他都给处理。所以,常常因为这个,反而把自己的钱罐子弄得空空荡荡的。于是,世界各地的动物都慕名请他去看病。岂止是世界各地,连外星球的动物也来接他去瞧病。总之,在动物世界里,只有他才是最有声望的“人”。也就是因为这个,他就有了各种希奇怪异的历险故事。
    这位好好先生,就是杜利特医生,或者叫杜利特博士。动物不总是用嘴来说话。它们说话用耳朵、用脚、用尾巴——用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小狗抽了抽半边的鼻子,它是在问,“外面还在下雨吗?”有时候,动物不屑于用嘴说话,不屑于发出声音说话,可以用好多好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来告诉别人发生的事情。这里头学问大着哪!自从杜利特博士开始明白这个,他就疯狂地学习各种各样的动物语言。有时,为了能和水里的动物说话,常常长时间把头伸到水里。有一次,为了和一个巨型的海螺说话,博士是先跟海豚说,海豚转给海星,海星告诉海胆,海胆再去同海螺说。海螺的回话,先是海胆知道了,然后是海星明白,接着告诉海豚,海豚最后再解释给杜利特博士。
    因为杜利特博士是在同动物打交道,所以,博士使用的逻辑和语言,就比人们通常的表达要生动得多。比如,在去非洲丛林拯救猴子王国的途中,他们的航船遇上了风暴,撞在暗礁上沉没了,杜利特博士坦然地说,“我们一定是撞上了非洲。”
    这位杜利特医生是个大名鼎鼎的童话人物。自从1920年出现以来,他受到一代代小读者的欢迎。1967年他上了银幕,最近几年又一再被拍成好莱坞大片。
    作者休·洛夫廷(Hugh
Lofting,),出生在英国伯克郡的梅登黑德,1904年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土木工程,后回英国伦敦工业大学完成学业,获得学位。毕业后他当上建筑工程师和铁路工程师,曾经到加拿大、非洲和西印度群岛工作过。1912年他和一位美国女子结婚,婚后定居美国纽约。
    杜利特医生这个著名的童话人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壕里产生出来的。硝烟弥漫下的洛夫廷,非常想念自己的孩子。给孩子的信,没法把残酷的战争场面跟孩子说,那么写什么呢?他先是给孩子画漫画,画的是一个胖墩墩圆滚滚的滑稽人物。有了这个滑稽的形象,就要有滑稽的故事。滑稽的故事,当然就不能全跟人打交道啦,对啦,孩子最喜欢动物,说说这个滑稽的人跟动物的故事吧。于是,一个热爱动物的博物学家和乡村医生,一个好好先生,一个让动物、让孩子们喜欢的角色就这样诞生了。
    1919年他负伤回家,孩子们说喜爱他信中写的杜利特医生。在妻子的鼓励下,他决定把那些信改写成书。1920年,第一本以杜利特医生为主角的童话《杜利特医生非洲历险记》出版了。这本童话一炮打响,大受欢迎。两年后,又出版了第二本——《杜利特医生航海记》,这一本还获得了1923年美国著名的纽伯瑞儿童文学奖。自此,他一年一本杜利特医生的历险故事,一口气写了八本,写到杜利特医生上月亮,那是1928年。他本来想就此收笔,可是小读者不答应,老是问医生几时回来呀。于是,隔了五年他又出版了《杜利特医生归来》(1933年)。杜利特医生童话系列一共有十二本。杜利特医生童话的插图全部是洛夫廷自己画的。在童话创作之前,他就已经把人物画出来了。1947年,休·洛夫廷在美国加州的圣莫尼卡去世。最后两本是在他去世后出版的。
    【匹克威克外传】
    这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一部游记式的小说。
    匹克威克先生同样也是一位圆圆胖胖的好好先生。匹克威克和他的三个朋友温克尔、图普曼、斯诺格拉斯,以及他的跟班山姆,从伦敦出发到全国各地旅行,途中发生了一系列妙趣横生的故事。因为对于社会复杂性的幼稚无知,一路上他们闹出了不少笑话,受到骗子金格尔的欺骗,最后反过来又劝服了金格尔改邪归正。匹克威克本人还受到女房东的诬告、恶讼师的敲诈,甚至被关进了债务人监狱。
    匹克威克先生是一位老好人、老绅士,但他体胖心宽、助人为乐、爱打报不平。他既是有产者,又具有小人物的品格。匹克威克的仆人山姆出身贫寒,是在城市下层阶层中摸爬滚打出来的,社会大学造就了他通晓世故。他一次次为主人解围,充分表现出机智多谋、勇敢干练。他们主仆一愚一智,相映成趣,添加许多笑料和幽默气氛。小说以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而告终,匹克威克及其朋友们都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匹克威克外传》以现实生活为创作素材。小说描写当时社会生活的各种场景,如街道、广场、客店、旅馆、公寓、别墅、学校、法庭、监狱等。人物方面有官员、政客、军官、教士、医生、律师、编辑、乡绅、名媛、侍童、车夫、侍女、跟班、店员、戏子、骗子、老寡妇……因而,它也被称为是一幅当时英国生动的风情画。
    有一天,在伦敦郊外的一条小河边,一个人正在钓鱼,看守鱼塘的人走过来问道:“您在钓鱼吗?”
    那个钓鱼者回答说:“是啊!半天没见一条鱼。昨天,就在这个地方,我钓到15条。”
    看守鱼塘的人听了立即说:“你可知道,此地禁止钓鱼!我是专门负责看守的。”说着就要罚款。
    那个钓鱼人不慌不忙地说:“您知道我是谁吗?我就是作家狄更斯,您不能罚我的款,刚才我说的是虚构的故事,而虚构故事正是作家的事业。”
    这位狄更斯先生,大概是中国人最熟悉的英国作家之一。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很多,我列举几个,相信你至少看过其中的一部:《远大前程》(电影名常译为“孤星血泪”)、《双城记》、《老古玩店》、《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德》、《艰难时世》。
    查理斯·狄更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出生在一个海军小职员家庭,幼年时的生活还算愉快,他聪明早慧,九岁时就已经通读了多部文学名著。童年的狄更斯是个想像力丰富,并具有旺盛求知欲的的孩子,一个人见人爱的“小绅士”。可是由于父亲的挥霍无度,家庭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一家人在各方债主的催迫下战战兢兢地度日。父亲终于因为负债累累而被关进监狱。他12岁生日刚过几天,就不得不到一个鞋油作坊做学徒,一个星期六先令,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直到父亲出狱后才把他弄出来,重新进入学校学习。
    这段学徒生活虽然只有四个多月,但在小狄更斯的内心深处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他一生几乎绝口不提这段遭遇,连妻子和女儿也不知道,直到他去世后读到狄更斯的密友整理的传记时才知道。可见这个烙印有多深刻。狄更斯把这段在社会底层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写在了《大卫·科波菲尔德》和《远大前程》里。
    这段经历也激励着狄更斯付出超出凡人的刻苦勤奋,他从15岁开始先做誊写员,后来做小职员,自谋生路,同时努力创作。当他24岁时,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从此一举成名。在以后的三十多年中,他又完成20多部作品,其中不少长篇小说都是经典的传世之作。他去世时,在身后留下了9万多英镑的遗产,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不过这与他留给人类的精神财富相比,就不值一提了。
    由于狄更斯在少年时代曾经历过贫困的煎熬,一度饱受压迫和欺凌,因而从他的笔下,创造出来的一个个善良而受欺侮的儿童形象,深深打动了当时的小读者。日,当狄更斯逝世的消息传出时,居然有一个孩子大哭起来:“唔——狄更斯先生死了,那么,那么圣诞老人也要死了吗?”
    《匹克威克外传》虽然不是写给孩子的书,但在英语国家是孩子们必读的经典。它的轻松、幽默风味儿,令孩子们十分着迷。在达尔的儿童小说《玛蒂尔达》中,达尔借主人公玛蒂尔达的嘴,评论那些经典的作品,那个小女孩说自己喜欢“匹克威克”更甚于C.S.刘易斯的“纳尼亚王国”,因为前者非常风趣,而后者相对严肃了些。
    狄更斯和他同时期的作家——《名利场》的作者萨克雷,原来是合作本部作品的搭档。不过,萨克雷是作为狄更斯小说的插图画家出现的。因狄更斯不满意萨克雷的插图风格,放弃了他俩的合作,萨克雷一怒之下,弃画从文。十一年后,《名利场》出世,萨克雷为自己的书配上了所有的插图,真正的过了一把插画瘾。这也是一段有趣的佳话。
------------
历险、奇遇故事(10)
------------
  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经典探险故事
    【金银岛】
    座落于古巴的一个美丽岛屿——青年岛,如今是古巴的特别行政区。过去叫金银岛。在西班牙漫长的四个世纪殖民统治岁月里,这里是举世闻名的加勒比海盗呼啸聚众的天堂,那些逃犯和海盗在海上到处流窜,追击西班牙运输金银财宝和商货的船只,把抢来的金银财宝和商货运到这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藏于神秘的山洞里。金银岛因此得名。
    孩童时代读过《金银岛》的人,比《鲁滨孙漂流记》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金银岛》是19世纪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的著名作家史蒂文森最畅销的小说之一。
    吉姆·霍金斯是一个10岁大的小男孩,他们家在黑山海湾旁开了一家名叫“本卜舰队司令”的小旅馆,以此维持全家的生计。有一天,旅馆来了一个脸带着刀疤,身材高大、非常引人注目的客人,他让人叫他比尔船长。
    船长常常会没完没了的唱一首古老的水手歌:
    十五个人躺在死人箱上——
     哟——嗬——嗬,来瓶朗姆酒!
    酒和魔鬼让别人送了命——
     哟——嗬——嗬,来瓶朗姆酒!
    小吉姆非常喜欢听比尔船长讲故事。海盗被吊死、双手被绑蒙眼走跳板、海上风暴、遍地尸骸的西班牙海岛巢穴等等十分凶险的故事。每次都让小吉姆又爱又怕。这也为平静的乡村生活增添了新鲜刺激的话题。
    没多久比尔船长因为饮酒过度,加上昔日的海盗同伙寻仇上门,受到惊吓突然身亡。小吉姆无意间发现了比尔身上带着一张藏宝图,那是海盗们千方百计寻找的,往日海盗普林特船长遗留的藏宝图。小吉姆把它交给了兼任地方法官的大夫。于是,金银岛寻宝夺宝的历险故事就这么开始了。
    据说,这部小说是史蒂文森得到过一张海图,引起了他的幻想,从而写成的故事。
    比尔船长临死前告诫小吉姆,要随时警惕有个“独脚水手”。法官和村长买下了一艘漂亮的纵帆船,带着小吉姆一起出海寻宝。心怀不轨的海盗们乔装打扮,混在水手堆中上了寻宝船。他们的组织者正是阴险诡诈的独脚水手,此时,他的化名是高个子约翰·西尔弗。
    在这次极其凶险的寻宝航程中,躲在大木桶中的小吉姆,及时发现了海盗们群体叛乱的阴谋。但是,由于海盗的比例占据了绝大多数,小吉姆和村长、法官一起,机智的同匪徒们周旋。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充满了艰辛和险恶。小英雄吉姆屡建奇功,终于化险为夷。小吉姆还分得了他应有的一部分财宝返回了家乡。
    探险航程结束了,但是,给孩子们留下的梦想,却是絮绕不断,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年人。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英国文坛“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苏格兰一个工程师家庭,就学于爱丁堡大学,毕业后当过律师,不久改行从事文学创作。他自幼体弱多病,多病的身体迫使他不断地选择气候适宜的居住地。他先是去了夏威夷,不久又南迁。狂风,暗礁,断裂的桅杆,满怀敌意的小岛,这都是他游历的组成部分。最后,他定居在索摩亚岛上,并与当地的土著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他44岁时,一次意外的脑溢血熄灭了他天才的火花。当地人把他的墓地建在海边峭壁上,那是他最后安息的地方。墓碑上镌刻着史蒂文森自己创作的永恒诗句:
    长眠在这里,
     他的归隐地;
    远航者的巢,
     海上来休憩;
    射猎人之家,
     山林永安息。
    史蒂文森在短暂多病的一生中写下了大量散文、小说、诗歌和游记,其中尤以惊险小说最为著名,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新天方夜谈》、《金银岛》(又译作“宝岛”)、《诱拐》、《化身博士》等。他善于描述新奇浪漫的冒险故事和历史故事,常常通过曲折的情节表现英勇、顽强、正直的好人如何战胜狡诈、贪婪、残忍的恶人。他的文笔优美简洁,具有高度的戏剧效果。他的书虽然不是专门为孩子而写的,但孩子们都非常着迷。
    他还创作过诗集《一个孩子的诗园》,是维多利亚时代最经典的儿童诗集之一,诗歌中充满了童心童趣,映照了他童年时代的种种向往。
------------
历险、奇遇故事(11)
------------
  《木偶奇遇记》
    [意大利] 科洛迪 /著 任溶溶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版
    适合年龄:5-13岁,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木偶匹诺乔的故事最适合讲给3-7岁的孩子听。不过原著是长篇童话,5岁以前的孩子难得有耐心全部听完,给他们不妨找不错的图画书来读。匹诺乔的故事在今天看来,更多是站在大人的角度给孩子教训,在读完后,家长可以尝试与孩子聊一聊,让孩子充分谈谈自己的想法。同时推荐阅读另一部《新木偶奇遇记》。
    附:《新木偶奇遇记》 [奥地利]涅斯特林格 /著 蔡鸿君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年版
    《小布头奇遇记》
    孙幼军 /著 沈培 /插图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年版
    适合年龄:5-9岁,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孙幼军创作的童话非常适合直接给孩子大声读,在他的第一部童话中这个特征就表现得很充分,这部童话的语言就像是一个大人在给孩子们讲故事时说的话。
    《小布头奇遇记》的旧版中有不少五、六十年代所特有的词汇和政治口号,1993年新版修订时,作者进行了一些调整,但为了不伤害原作的真实性,并没有做彻底的删改。孩子读到这些地方时,家长需要进行一些解释。新版与旧版相比,删去了十分之一略嫌多余的故事,又新增了十分之一好玩的故事,主要是小布头第二次进老鼠洞的故事。
    《小布头新奇遇记》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时代背景是90年代,故事发生在中国和美国。
    附:《小布头新奇遇记》 孙幼军 /著 沈培 /插图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3年版
    《洋葱头历险记》
    [意大利] 罗大里 /著 瑞尔·维迪尼 /插图 任溶溶 /译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1年版
    适合年龄:5-13岁,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早在50年代罗大里刚刚发表这部童话时,任溶溶先生就已经开始了翻译,并在当时陆续发表于《新民晚报》的连载栏目。罗大里的语言风格是浅近、幽默,略带一点儿调皮,任溶溶的语言风格也很相似,翻译起来可谓如鱼得水。
    国内对罗大里的作品非常重视,他的主要作品基本上都有中文译本: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还有《天上和人间的歌》、《童话故事游戏》、《电话里的童话》、《打字机里出来的故事》、《二十个童话加一个》、《圣诞树星球》;上海译文出版社有《假话国历险记》、《天上掉下大蛋糕》;大众文艺出版社有《蓝箭》。
    《绿野仙踪(OZ国历险记)》
    [美] 鲍姆 /著
    译本1 《绿野仙踪》陈伯吹 /译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6年版
    译本2 《绿野仙踪》(全译本) 筱章、任溶溶、杨自伍等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年版
    适合年龄:6-15岁,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前面已经介绍过,《绿野仙踪》全部故事由14本组成,中文版流传最广泛的是第一本《奥茨国的伟大魔法师》,其中最为经典的译本就是陈伯吹于1951年翻译出版的版本。上面提到的上海少儿社1953年的版本还有特别之处,它使用了最初与鲍姆合作的著名画家台斯罗(W.W.Denslow)的插图。当年,鲍姆和台斯罗还曾有过争执,因为台斯罗认为自己的画对这部童话的出版成功所起的作用更大。另外,市面上也有个别版本号称是“全译本”,但只包含了8本书,有点名不符实。
    关于这14本书到底哪一本最好,也有不少争论。第一本是首创之作,当然地位不可动摇,但也有许多发烧友和专家认为第三本《奥茨国女王》是最棒的,这当然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实际上,鲍姆本来没打算写续集,后来读者的要求太强烈了,当他收到第一万封“追索”续集的来信时,才不得不动笔。在每一本书里他都在进行新的尝试。如第十二本《奥茨国的铁皮樵夫》被公认为是这个系列中最为特别的一本,它讲的是“重获爱情”的故事,被誉为“最有创意的浪漫故事”。
    关于“OZ国”的得名也是个有趣的花絮。这并不是个精心设计的名字,鲍姆对自己想出的魔法师的故事特别满意,只是觉得这个魔法师肯定得有个归属吧。这时他正好看到了书桌上的三层文件柜,第一层的标签写着“A-G”,第二层是“H-N”,最底层是“O-Z”。“AG国”、“HN国”、还是“OZ国”?如果是你,你也会选OZ国吧。
------------
历险、奇遇故事(12)
------------
    《吹牛大王历险记》
    [德] 拉斯伯 /著 [法]杜莱 /插图 刘浩 高更夫 /编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版
    适合年龄:6-99岁,这本书里的故事适合讲,不大适合直接读。
    家长提示:关于这本书的版本需要补充说明。不少老一辈的童话爱好者经常提到《闵豪森奇游记》,可以说它既是相同的书,又是不同的书。何出此言呢?前面提到,这个故事集有两个著名的版本,一个是作家拉斯伯整理的英文版,一个是作家比尔格(又译“布耳革”)整理的德文版。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翻译家魏以新先生根据德文版翻译而成《闵豪森奇游记》,这是在老一辈爱好者中最流行的版本。现在的版本多为从两个版本中选择编译的版本,如人文社的这个编译本。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版本使用的插图是法国画家古斯塔夫·杜莱的作品。
    《格列佛游记》
    [英] 斯威夫特 /著
    译本1 《格列佛游记》(四卷) 张健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版
    译本2 《小人国和大人国》 张健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版
    适合年龄:9岁以上
    家长提示:格列佛游记的全本共四卷,前两卷是小人国和大人国的故事,非常适合少年读者阅读;后两卷对少年读者较为困难。上面推荐的第二个版本,就是从第一个版本中节选出来的,仍保留了原著的味道。
    更为低龄的小读者会对小人国的故事感兴趣,迪斯尼专门拍过动画片,也有不少优秀的图画书。小读者完全不必理会原著背后的政治讽喻和思想意义,以儿童的眼光看,小人国的故事的确是绝妙的童话。
    《鲁滨孙漂流记》
    [英] 笛福 /著
    译本1 《鲁滨孙漂流记》 徐霞村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年版
    译本2 《鲁滨孙历险记》黄杲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年版
    适合年龄:9岁以上
    家长提示:前面在介绍中提到这两个版本,前者是通行的译本,只有第一集,后者是比较罕见的全译本,还包括续集。
    有些家长和老师提到有些孩子读这本书时,会跳过前面的部分直接读鲁滨孙在荒岛的历险故事,后面的故事也略过不读。我认为这种阅读方法挺好的,这本书可能就该这么读。
    《蓝色的海豚岛》
    [美] 奥台尔 /著 傅定邦 /译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0年版
    适合年龄:9岁以上,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这是一本值得从头读到尾的书。同样是一个荒岛求生故事,但这个故事写得非常优美,充满诗意。
    在专门为孩子们创作的作品中,历史题材的小说不多见,从这个角度看,奥台尔的作品更是“物以稀为贵”。他的另外三部重要作品在国内也有译本:《国王的五分之一》、《黑珍珠》、《月光下的歌谣》。这三本书先后于1967年、1968年、1971年获得“纽伯瑞银奖”。
------------
历险、奇遇故事(13)
------------
  《好兵帅克历险记》
    [捷克] 哈谢克 /著 约瑟夫·拉达 /画
    译本1 《好兵帅克》萧乾 /译 译林出版社 1991年版
    译本2 《好兵帅克历险记》星灿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年版
    译本3 《好兵帅克的奇遇》孙幼军 /译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1年版
    适合年龄:9-99岁
    家长提示:以上推荐的三个版本都很特别。
    第一个译本是翻译家萧乾先生在40年代开始着手翻译的,他是从英文的节译本翻译过来的。没有使用全译本有两个理由:一是哈谢克本人也没有能完成自己的这部作品,在44岁时就英年早逝;二是全本中有不少纯属讽刺宗教神职人员的笑话对外国人来说过于费解。这个译本是最为流行的一个译本,翻译家传神地表现了原著的幽默趣味。
    第二个译本是捷克文学翻译家星灿女士潜心研究,并从捷克原文直接翻译过来的全本,一直译到哈谢克在临终前口述截止的地方。这是国内唯一的从原文直译的全译本。
    第三个译本是由儿童文学作家孙幼军先生翻译的,他从俄文版转译过来,并做了适当的删节,在保留原著幽默趣味的前提下,做到尽可能适合孩子们阅读。孙幼军先生的文笔以幽默见长,在创作童话的同时,也经常翻译日文、俄文作品。他曾经翻译过前苏联小说《伏伦盖尔船长历险记》(又译作“吹牛船长历险记”),幽默荒诞之处,堪与《吹牛大王历险记》相比。
    最后还需提一下好兵帅克的插图。捷克著名画家约瑟夫·拉达()曾为帅克绘制了500多幅精彩插图,它们本身就是难得的艺术品。可惜这些插图在中文版中只能选用一部分,其中最全的是上述的第二个译本,共选印了150多幅。
    《杜利特医生全集》
    [美]休·洛夫廷 /著·插图 任溶溶 /译 新蕾出版社 2002年版
    适合年龄:2-99岁,小一些的孩子可以由家长读给他听。
    家长提示:这个译本是任溶溶先生的译作,语言流畅、幽默传神,很能体现出原文的韵味。
    杜利特医生的整个旅程,经历种种惊险,读来跌宕有致,又富于诗意和幽默感。书中语言和插图都是那么滑稽可爱。因此,本书不仅受到儿童的欢迎,而且也受到许多成年人的喜爱,被认为是《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之后最杰出的儿童文学经典之作。杜利特医生充满爱心的所作所为,深深感动了动物,整个动物世界都能为杜利特医生赴汤蹈火;同时也深深地感染了读过这些故事的所有人。
    全集包括:《杜利特医生非洲历险记·杜利特医生航海记》、《杜利特医生的邮局·杜利特医生的马戏团》、《杜利特医生的动物园·杜利特医生的大篷车》、《杜利特医生的花园·杜利特医生在月亮上》、《杜利特医生归来·杜利特医生和神秘的湖》、《杜利特医生和金丝雀·杜利特医生的家乡奇遇》。
    《匹克威克外传》
    [英]查理斯·狄更斯/著 莫亚平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适合年龄:12-99岁。
    家长提示:这部小说人物形象幽默传神,就连大骗子金格尔磕磕巴巴的言语,也充满了哲理。小说有别于狄更斯其他现实主义的作品。相比之下,这一部读起来要轻松有趣得多。不过,小说中的幽默意味,需要积累一定生活经验的读者,才能品得出来。稍大一些的孩子,读起来得到的会更多一些。这部小说经得起细细地品,慢慢地读。
    《金银岛》
    [英 ]R·史蒂文森/著 [美]米罗·温特/插图 佟静/译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
    家长提示:小说主人公是10岁小男孩,但并不只是小孩子才能读。小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会赋予更多的幻想。史蒂文森描绘了航海、海盗、金银珠宝,但他真正的是在寻找另一种财富,梦幻中的想法和愿望,这有时会比生活中的现实更真实,更久远。他短暂而伟大的一生证实了这一点。
    他不仅是一个小说家,还是一个诗人,一个幻想家,一个哲学家。他的哲学是充满欢快的哲学。他说,“如果你的哲学使你悲伤,那它们一定错了。”《金银岛》是作家给他的继子们编写的故事,他自己最终找到了梦想中的“金银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荒岛求生游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