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乡河的黄河河道变迁图200字.

& 窝洛沽大桥的变迁 10:10:00&&作者:邢爱民&&来源:玉田论坛&&&&浏览次数:0
位于我县南部的窝洛沽镇是我县历史上四大集镇之一,该镇原为明代慢慢兴起的一个村落,建庄在还乡河的沽口旁,原名&沃乐沽&&,取土地肥沃,人民安居乐业之意,从历史至今的窝洛沽镇,交通便利,百业兴旺,而这一切,离不开还乡河上的不断演变的窝洛沽大桥。
还乡河汇集了东北方向的山泉,从北向南,正好从镇中穿过,水面狭窄,水势湍急,河槽很深,成为还乡河两岸的交通屏障,建桥成为唯一出路。在清朝乾隆以前,到了乾隆十三年,由当地监生许存厚(字扑庵)、张炳文(字少祥)等乡绅名流进行了重修,据同治年间当地举人王庆元做的《窝洛沽木桥记》(王庆元,字晓江,窝洛沽人,同治癸酉举人。其父王銮瑞,著有《问竹斋诗草》。旧志有传)记载,修建木桥时场面宏大,木桥修成后蔚为壮观:刚开始探求修桥的时候,当时的人们修桥时考虑了多种因素,避免了修筑石桥有可能造成但又容易造成桥洞低矮,容易造成水流阻塞,又否定了修简易土桥可能被洪水冲垮的方案。桥东西两端原来是码头,比较容易修建。但河东的大堤比较陡,下面是很深的鱼鳖洞穴,找到一些善于游泳的人下去,也仅仅能够到达一丈多深的地方,只好从旁边挖了一道明渠,动用了很多人的力量排水,才见到了底部。又用石头、泥土、灰土等填了进去,才使木桥的基础稳固下来,桥基用砖垒起来,用石头填充顶部。桥下用柏木做成八排木桩,桥高四丈,桥宽两丈,桥长百步,桥的侧面装有护栏,桥两头设有引板,桥上可以容纳九辆马车或四五个人并排行走。桥修成之后,人们可以往西达京城,东达辽沈,使窝洛沽镇真正了有了一条联接四方的大路,成为一座商旅云集的集镇。因为修桥时有很多人慷慨解囊出资,木桥被命名为&完善桥&,《窝洛沽木桥记》形象描绘了当时木桥的壮观:&海艘之粮汛于北,山隰xi之产贩于南,舟楫转输,往若来,无或碍。虽非天堑之雄,究亦人力之胜欤!是桥也,壮一镇之观,实持诸桥之固焉。当夫暑雨延绵,奔涛坌ben集,来牛去马,电掣雷轰,一逾此桥,汹猛气杀,迤yi而下之。若厂上庄、刘钦庄、赵官庄之为土桥者,皆泯,震荡而庆安澜矣。且便有无之通用,观德产之聚焉。当夫晓日未升,晨星乍落,豳bin风万户,零露双肩,卧波一虹。物臻九陌,嘉蔬时果,大蟹肥鱼,薄投阿堵,备佐饔yong飨xiang。永夕永朝,无冬无夏,而农有余囊,商无淡食矣。至若杨柳堤长,禾麻岸远,春风秋月,雪皓冰清。驴背诗人,oyi头酒客,遥瞻百尺之梁,俯视群鱼之乐。兹其余也&。更为可敬的是:木桥竣工后,筹集的钱有了一部分剩余,就把它分摊到商户之中,年年收取利息。从此以后,每年都有一部分钱作为维修木桥的资金,不用再做筹集,使木桥能够得以长久使用。
木桥经过多次修缮,至民国年间大部分结构以见腐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仍然发挥作用,由县政府更换了腐朽的木桩、更新了桥面和栏杆,桥两端重新砌好八字墙和护坡,仍能通过载重3吨的汽车。1966年,由于还乡河河道宽展和交通量日益增长的原因,旧木桥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经地县两级批转,决定将木桥拆除,在原桥址上新建一座钢筋混凝土公路桥。在当时我县的修桥史上,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钢筋混凝土桥还是一个新的课题。为了较好的完成这一修桥任务,县交通局经过现场勘测,对新桥做了精心设计:桥长84米,宽4.8米,桥的上部为钢筋混凝土T型梁,下部为双柱式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全桥共9孔,每孔跨径8米,荷载标准为汽车10吨,挂车60吨。为便于领导施工,在工地上建立修桥指挥部,由交通局长亲自挂帅,技术人员现场指挥,全部工程从2月初开工到7月底完工,历时5个月,这就是我县历史上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公路桥&窝洛沽大桥,后来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老大桥。大桥建成后,大大提高了从唐山到宝坻的通车效能,在玉田桥梁史上增添了新的篇章。笔者小的时候,经常到老大桥去嘻戏,也听说了许多老大桥的传说,据说老大桥底下的水深不可测,大家都管那里叫王八N(王八窝),和窝洛沽小学院内老槐树脚下的深井有关,虽然叫起来有些不雅,还说那里原来是王八磬(由此可见当时的施工难度),水深有几人深,我们那时经常顺着那几阶石阶上下跳,在那桥梁和河埝交接处的桥洞里捉迷藏,在桥下纳凉时大喊一声听着回音,老大桥,的确给很多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使窝洛沽镇重新进行镇域规划,街道、商店、工厂、机关单位搬迁到还乡河西岸,河道再次展宽,还乡河老大桥成为一座断桥不能使用。1977年,经地区批准,决定重建一座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永久性公路桥,经地区交通局、水利局与玉田县委共同协商,决定将新桥桥位北移140米。新桥的设计标准是,20孔X10米,桥长200米,上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桥面净宽7.0米,两边各有0.75米人行道,荷载标准为汽车20吨,挂车100吨,下部结构为双柱式钻孔灌注桩。新桥工程于1978年5月开始施工,到9月30日大桥主体工程全部完成,历时205天,总投资57.16万元,出动劳力53194人次新桥修成后,1980年&1982年又进行了引道工程修建,在以后又进行了2次大的修缮。窝洛沽大桥至今仍然屹立在还乡河上,巧的东西两侧渐渐形成了夜市,每当夜幕降临,还乡河畔大木桥头,点点灯火伴着恬淡月光,总有卖小吃、小菜的小商贩忙着自己的小本经营。远处不时传来隐约的叫卖声,在夜晚的静谧中,流淌着这醉人的乡间文明。
从万善木桥、到老大桥,再到新大桥,窝洛沽大桥用它的不断华丽转身展示着窝洛沽两岸历史的变迁,见证着党和人民齐心协力改变生活的精神。也许,随着历史的发展,现在的大桥也有一天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会再一次进行改建,但我们相信,这种改建,只会越建越好。
<input type="hidden" name="content" value=" " />
&& 相关文章
最新图片文章滦河简介及变迁(转自唐山水文)
滦河简介及变迁
&滦河,古称濡水,是华北地区的一条大河,水量充沛,源远流长。发源于承德地区的丰宁县西北巴彦图古尔山麓。上游有闪电河、大滦河之称,因其首经上都之南,故又名上都河,在隆化县郭家屯汇小滦河后始称滦河。流经内蒙古高原、坝上草原及燕山山区,于迁西县潘家口穿过长城进入唐秦地区,向东南流经迁西、迁安、卢龙、滦县、滦南、昌黎、于乐亭县兜网铺注入渤海。全长877公里,流域面积449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45.63亿米3,最大洪峰流量34000米3,发生在1962年。
滦河上游为深山区,中游处在燕山暴雨中心,河道纵坡陡,每遇暴雨,洪水暴涨暴落,常使下游河道改道、慢决、造成灾害。历史上滦河下游主河道的重大迁徙有:
1.滦河在地质历史时期(晚更新世以前,约三千年以前至一万年),曽由迁西县大黑汀向南经“照燕州弃谷”,南观、崖口、邱庄、左家坞,流经现代的还乡河,于丰润出山口进入丰润、玉田平原。这是滦河早期下游河道的位置。在这期间河道也曾有过改道迁徙,一度由南观经陈家铺、娘娘庄,于党峪出山南下,进入丰润、玉田平原;一度由左家坞奔经杨家营进入唐山、丰南一带。在此期间河道出山后流向西南方,在现蓟运河一带入海。那时处在海侵时代,海岸线北进到丰南、宁河、宝坻一带。
2.到12世纪前至3000年,由于北部山区持续上升,南部盆地不断下降和断裂,两边不等速升降与掀斜影响,以及受清河的溯源侵蚀和袭夺的影响,造成钓鱼岩老分水岭被夷平和照燕洲新分水岭的产生,滦河由迁西改向东流,越过被夷平的钓鱼岩分水岭,于迁安县印子峪,西峡口一带南流,经迁安盆地,循现代沙河~小青龙河~泝河地区,于雷庄至滦县之间进入山前平原,在柏各庄一带入海。在这期间滦河也有一些小的迁徙摆动。
3.到12~14世纪(北宋末期~明代初期)南流的滦河再次改道,由迁安县爪村东流,越过被夷平的山东庄分水岭,流向东南与青龙河汇流后南流,于滦县、昌黎县交界的横山出山,改向东南经昌黎县的指挥、大夫庄、晒甲坨至团林一带入海,后来又改由靖安、围杆庄至毛家河北入海。
4.14~19世纪(元代末期~清代末期)滦河又由东改向西,由滦县转向正南,于滦南县柳赞一带入海。
在此期间,滦河下游河道随着地壳的频繁活动和滦河大洪水的慢决,仍有下列摆动:
(1)1324年(元泰定元年)以前,由滦南县的马城向南流经长凝、高各庄于柳赞入海。
(2)年(元泰定元年~清道光22年),又东移经汀流河、庞各庄、新寨、古河,于捞鱼尖一带入海。
其中在1811年(清嘉庆16年)因秋雨滦河溢城乡尽成泽国,滦河再次东徙昌黎县境入海。
5.年(清嘉庆18年~清光绪9年),再次由汀流河东移,经乐亭、汤家河、胡家坨、聂庄于董庄一带入海。
&&&6.年清光绪9年~民国4年),改在现河道的左右,即滦县——马城——汀流河——新集——会里——茹荷——姜各庄——莲花池一带来回摆动。
滦河尾闾现代入海河道,自清光绪9年特大洪水后基本固定下来。但仍在滦河现代三角上各叉道之间左右摆动。
&&7.1916年~1938年,滦河由乐亭县腰占庄南折,经提甜水河至第二节村南入海。
8.年,1938年滦河大洪水,甜水河淤废,滦河改由乐亭县九间房东南,南折至王八湾南侧入海。
9.年,滦河再次东移,在兜网铺西北,南折至王八湾东南叉道入海。
&10.1958年滦河大洪水,再次将1951年前的叉道冲开,又从王八湾南叉入海。
&11.年,1959年滦河发生特大洪水,洪水将九间房正东乱河右岸残堤末端冲开,河道南折在九间房正南的西南叉道入海。
&12.年,滦河三角洲自1962年遭受特大洪水浸没后,又因经历过年和1969年3次中等洪水的袭击,原入海河道逐渐淤高,1972年滦河水量较小,在九间房南部诸河叉淤废的情况下,当年汛期在莲花池正东冲开了新的入海河道,滦河尾闾主河道改向东北,在昌黎县王家铺东北叉道入海。
13.年,1979年滦河发生了近万米3/秒的洪峰,洪水冲开了昌黎县的罗锅子铺至刘台庄之间的大叉道,最后在破船门入海。
14.1984~现在,1984年中旬滦县站突然发生了洪峰流量为8800米3/秒的洪水,冲开了小台湾以南的大叉道,在三角洲的南端的都忘铺直接入海。
由于引水工程的实施,1979年在滦河中游建成总库容29.3亿米3的潘家口水库和总库容为3.37亿米3的大黑汀水库,支流青龙河上建有总库容为8,591亿米3的桃林口水库,三座大水库的调蓄作用,改变了滦河的洪水特性,对减轻下游水患、合理开发水资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长征的故事(不少于200字)_百度知道
长征的故事(不少于200字)
自己吃苦,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喝上了鱼汤,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无私,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  2.渡赤水后,他主动进屋去看望病人,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只有死路一条了,住在方家的一位红军营长得知方母病重,班长从来不吃东西,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坚强,可方家三辈人始终念念不忘红军营长“赠参救母”的恩情  一九四五年秋天?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加之老病缠身,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没有东西吃,青稞面全吃光了,适逢贫农方少周家六十九岁的老母亲卧病在床,到了宿营地,脸色转也红润,只见老人快要死了,弯成了个钩,老人已气息奄奄,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可正在这时,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做汤,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全家老小喜不自禁、挖树根,红军来到走马坝,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红军进入了草地、热心……小兰,却知道体谅他人。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一家人束手无策,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此刻,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缺乏营养。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连连感谢红军。由于家境清贫。不到半个月,班长就到处挖草根,朝不保夕,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可她没这么做。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让挎包塞得鼓鼓的,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方家的老母亲服了参汤以后。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要医无钱。后来,家里只有青菜萝卜,没有后悔  共三个,班长却饿晕过去了,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这位红军营长也露出笑颜,晚上又连服两次,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饥饿威胁着他们,欲救无药,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病情大有好转。  3,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在她没有粮食之际,轻松地自己上路,没有怨言,内涵不小。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虽然后来这位营长走了,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  有一天,她大可丢下他们,而是选择沉默,不由想起他挂包中藏了许久给自己老弱多病的母亲吃的人参给了那位方家的老母亲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1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长征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生生死死是私人话题
第一个:《金色的鱼钩》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日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第二个:《马背上的小红军》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红军长征途中,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而且还要经常与空中侦察、轰炸的敌机进行斗争。尽管当时红军的防空武器极其简陋,但仍发扬以劣胜优、敢打敢拼的精神,积极地进行防空行动,并在长征途中英勇击落6架敌机。以自己独特的战术抵抗国民党军队。
第四个:《一袋干粮》
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无比的沉重啊!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天,自己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情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
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我们未曾经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
第五个::《我们的贺主席》
日中午时分,贺龙率领的第二军团部分主力,从管竹进入岩石乡。三个穿灰布军衣、身背短枪的战士来到三房院子,见一妇女抱着小孩慌慌张张走进自己家里。战士跟着走进她家堂屋,见她房门紧闭,便轻轻地敲门说:“嫂子,请你不要害怕,我们红军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请你开开门,我们有事和你商量。”青年妇女叫欧阳香元,丈夫在外做挑夫,她听到敲门的声音不是很急,喊话的声音也很平和,就开了房门。战士见她屋内还有一间空房,便提出:“嫂子,今天晚上借你这间空房搭个铺住一晚上,你看行不行?”欧阳香元虽没有完全听懂他们的话,但知道他们是要借房子住,于是脸上露出了同意的笑容。
过了一会儿,有位战士领着一位身材高大魁梧、身穿兰布长衫、留有八字胡子的人来到了欧阳香元的家门口,后面跟着二三十个穿灰布军衣、背短枪的战士,在禾坪里整整齐齐地站成两排。那个八字胡子对大家讲:“我们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为人民求解放的,我们有铁的纪律,大家千万要注意,不能进年轻妇女的卧室内;”接着又讲,“我们红军无论走到那里,都要关心群众,爱护群众,群众家里的东西未经主人同意不能搬动,借东西一定要还,损坏和丢失东西一定要照价赔偿,这样我们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才能团结群众去打倒蒋介石卖国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欧阳香元从战士们的表情上,看出八字胡子是个大官。听他讲话句句为老百姓着想,认定红军是好人。她怀着兴奋的心情走到院子里去,把那个八字胡子讲的话告诉别人,直到天快黑时才回家,她走到堂屋门口见地上搭起了铺,那个八字胡子和另外两个人在煤油灯下看地图,一边看一边比比划划。她想知道那个大官是个什么官,于是走到门外悄悄地问一个小战士:“那个穿兰布长衫、留着
胡子的是你们的什么人?”小战士轻声地告诉她:“是我们的军团长,苏维埃政府的贺主席,我们都喊他贺老总。”她听后心里嘀咕,原来他是个大官,难怪战士们都规规矩矩听他讲话。
她走到房内,一位女战士非常和气地请她坐下,像亲姐妹一样和她拉起了家常。在交谈中她问女战士:“你是哪个的老婆?”女战士很爽快地告诉她:“我是贺龙同志的爱人,今晚住在你家,真麻烦你了。”她知道了住在她家里的是红军的大官贺龙主席一家人,不好意思地说:“这房子不好,没有好好收拾,真对不起你们,”女战士说:“等打完仗以后,穷人就有好房子住了。”
第二天清早,部队要走了,有些战士在收拾行装,有些在打扫卫生,有个战士走到欧阳香元嫂嫂雷青菊面前(住她对门)再三询问是否有损坏和丢失的东西,雷青菊讲:“只有一个木脸盆没看到。”那个战士不一会拿了一个铜脸盆对她说:“如果找不到就用这个脸盆,找到了就留做纪念,红军的纪律都是贺主席规定的,你一定要收下。”贺主席和战士们走时,群众都含着热泪相送,战士们
也不时地回头,依依惜别。
几十年过去了,欧阳香元没有忘记当年的“贺主席”。1956年,她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的挂像时,一眼就认出了当年住在自己家里的贺主席,高兴地说:“你们看,我们的贺主席又回岩山来了,又到我们家里来了。”
中国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刘家庄的山坡上。当时任涞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现为保定市离休干部)同志得到这个消息,马上报道给了边区青救会,《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立即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一直传唱至今,感染了无数青少年。现在,王二小的坟上长满了青草。他的鲜血染红的那块大石头,现在还静静地卧在山沟里,人们把它叫做“血色石”。
为了纪念小英雄王二小,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在二小的家乡涞源县上庄村建设了“二小希望小学”,延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作家陈模创作了革命传统纪实小说《少年英雄王二小》,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投资拍摄了故事片《少年英雄》 。
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早在50多年前就已被选入了全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感染和教育了不止一代人。
提起《小英雄雨来》,作家管桦说,雨来的形象绝不是作家凭空想像的。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里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管桦本人在内。小说中的芦花戏水,星夜攻读,智护交通员的情节,苇丛雏鸭、五谷飘香的田园风光景物,鲜活的方言土语,无一不是50多年前那场波起云涌的民族解放战争中燕赵大地的真实写照。
1940年,管桦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但浓浓的乡情,给他留下了无限的眷恋。他从小亲身经历目睹了年长他几岁的本村儿童团团长,带领一群天真无邪的儿童,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了望,捕捉敌情。从军后,童年时代的情景,总是像演电影似地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就这样,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雨来没有死》。这成了管桦创作生涯的开端。
初稿写成后,管桦首先请当时任鲁迅文学院研究室主任的周立波审阅。周立波被小说中主人公雨来的精神所吸引、感动,连连称赞这篇小说写得有骨头有肉,非常值得一读,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周立波鼓励并指点管桦继续写下去,要写成一部真实反映冀东人民抗日斗争的中篇或长篇小说。
《雨来没有死》这篇处女作,1948年发表在《人民日报》的前身——《晋察冀日报》上,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建国之初,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全国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管桦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文革”中,小英雄雨来竟会成为他的“保护者”。那是“文革”初期,一次,冲击北京市文联的“红卫兵”要揪斗管桦。当一群脸上还带着稚气、对管桦一无所知的中学生,拿着皮带朝管桦步步逼近时,其中有人问了一句:“管桦是谁?”旁边有人回答:“就是写《小英雄雨来》的那个作家。”那些学生都是学着《小英雄雨来》长大的,听了这句话,满脸杀气的孩子们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他们怎么好意思对塑造出自己童年崇拜过的偶像的人动手呢?管桦因此躲过了一劫。
风云过后,年逾古稀的管桦深知革命传统教育对下一代的重要,他愈加魂牵梦萦“雨来”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英雄精神了。管桦说:“爱国主义教育应当从娃娃抓起,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家乡都不热爱,还谈何爱国?”为了使“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得到发扬,管桦打算在家乡的还乡河公园里建一座小英雄雨来纪念园,让新一代更多地走近英雄,学习英雄,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教育熏陶。他的这一想法很快得到唐山市委、市政府和新区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1998年“小英雄雨来纪念园”终于在还乡河公园落成了。
管桦在小英雄雨来纪念碑上亲笔写道:“1937年,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中国进行全民族抗战。青壮年参加八路军,拿起枪抗击日本侵略者,冀东还乡河两岸各村的民兵、老年人、妇女、少年儿童,为保卫祖国家园与敌进行顽强的斗争。在那个战争年代,像雨来那样站岗放哨、手拿红缨枪、挺起小胸脯、给八路军送信、带路的情况是很多很多的……”
如今,小英雄雨来纪念园已经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也成了大人和孩子们经常光顾的去处。在那里,会使人勾起一段历史的回忆,仰望雨来塑像,曾经学着雨来的故事长大的人们和正在学着雨来的故事成长的孩子们,都常常会重温《小英雄雨来》中那句不止激励过一代人的名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
2.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
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第五个:《丰 碑》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早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象在为战友指明前景的道路。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和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起,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出,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阳河的变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