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有哪些人物时的青翼并冀说的是哪些地方

世说新语·言语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世说新语·言语
《言语》是《》的第二门,共108则。作者刘义庆,字季伯,政权文学家。作品别名《世说·言语》《世说新书·言语》《新语》作&&&&者字&&&&数约为79491字
《言语》是《》的第二门,共108则。本门所记的是在各种中,为了各种目的而说的佳句名言,多是一两句话,非常简洁,可是一般却说得很得体、巧妙,或哲理深迢,或含而不露,或意境高远,或机警多锋,或气势磅礴,或善于抓住要害,很值得回味。言语指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魏晋时代,大行,这不仅要求言谈寓意深刻,见解精辟,而且要求言辞筒洁得当,声调要有,举止必须挥洒自如。受此风影响,在待人接物中特别注重言辞风度的修养,悉心磨炼语言技巧,使自己具有高超的言谈本领以保持自己身分。
在处世待人中,遇事常需要,这就要求抓准事物或论点的本质要害、是非得失来表述,否则说服不了人。甚至容易。例如第52 则记:“庾法畅造庾太尉,握至佳。公曰:‘此至佳,那得在?’法畅曰:‘廉者不求,贪者不与,故得在耳。’“真可谓。有时,一种行为、一种见解可能受指摘甚至误解,须要辩解清楚。如果善于辩明,容易折服对方,甚至他得到对方欣赏,除难消灾。例如第25 则记:时尚书令的女儿嫁成都王司马颖,后来起兵讨伐朝廷中掌权的长沙王,司马乂便追查乐广和司马颖有无勾结,乐广只用一句话从容反诘:“岂以五男易一女?”意谓不会为了一个女儿而让五个儿子被害,结果司马乂“无复疑虑”。这是抓住五比一、重男轻女的习俗来权衡轻重利弊以折服对方。在交谈、论辩中,也常常须要反驳对方的论点,如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更易压倒对方。例如第2则记:有说“月中无物”会更明亮,反驳说:“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这是避开谈月亮,把着眼点放在有物无物上。只因有了瞳子,才看得清楚,这是不言自明的。
古人说话,喜欢引证古代言论、事实或典籍,这是一种时尚。引用恰当,会增强说服力,也能增添许多情趣,活跃气氛,所以认为是能言善辩。本篇引用古事、古语的地方不少。说话也强调善用比喻。如果能抓住两个人、物、事之间的类似点来比喻,容易表达得更加准确、鲜明、生动。有时在一些应酬场合,如果比喻得体,就算没有多大意思,也觉清新可喜。例如第57则说:“与同年,而发蚤白。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这类话,对说者无损,对听者又是赞扬,便能得到人们的欣赏。除此以外,还有一部分条目肯定了描写的深刻,传神,有文采;有一些则是在言谈之中隐含的各种,或讽谏,或讥刺,或劝慰,或大义凛然,或排难解纷,借题发挥,寓意深远。
篇中也有部分条目,或卖弄口才,或乘机吹捧,或聊以解嘲,或多方狡辩,都谈不上能言善辩,意义不大。(1)边文礼见袁奉高,失次序①。奉高曰:“昔尧聘许由,面无②。先生何为颠倒衣裳③?”文礼答曰:“明府初临,尧德未彰,是以贱民颠倒衣裳耳④!”
①边文礼:边让,字文礼.陈留郡人。后任太守,被杀害。袁奉高:参见《德行》第3则注①。失次序:失顺序,不合礼节。即举止失措,举动失常。
②“昔尧”句:尧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是传说中的隐士。尧想让位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尧又想请他出任九州长,他认为这污了他的耳朵,就跑去洗耳。怍(zuò)色:羞愧的脸色。
③:把衣和裳掉过来穿,后用来比喻举动失常。衣,上衣;裳,下衣,是裙的一种,古代男女都穿裳。这句话出自《·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
④“明府”句:明府指高明的府君,吏民也称太守为明府。按此,袁奉高似乎曾任郡太守,而边文礼是陈留人,所以谦称为贱民。尧德,如尧之德;大德。按:袁奉高说到“尧聘许由”之事,所以边文礼也借谈“尧德”来嘲讽他。
边文礼谒见袁奉高的时候,举止失措。袁奉高说:“古时候尧请许由出来做官,许由脸上没有愧色。先生为什么弄得颠倒了衣裳呢?”文礼回答说:“明府刚到任,大德还没有明白显现出来,所以我才颠倒了衣裳呢!”
(2)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①,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①若令:如果。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玉兔、桂树等。
徐孺子九岁时,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仁,如果没有这个,一定看不见。”
(3),随父到洛①。时有盛名,为②;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③。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④。”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⑤?”对曰:“昔先君与君先人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⑥。”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⑦。陈韪后至⑧,人以其语语之,韪曰:“⑨。”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⑩。
①孔文举:孔融,字文举,是汉代末年的名士、,历任相、少府、太中大夫等职。曾多次反对曹操,被曹燥借故杀害。
②李元礼:见《德行》第4 则注①。司隶校尉:官名,掌管监察京师和所瞩各郡百官的职权。
③诣(yì):到。清称:有清高的称誉的人。中表亲戚:参《德行》第18 则注②。
④府君:太守称府君,太守是俸禄二千石的官,而司隶校尉是比二千石,有府舍,所以也通称府君(二千石的月俸是一百二十斛,比二千石是一百斛)。
⑤仆:谦称。
⑥先君:祖先,与下文“先人”同。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伯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著有(老子)一书。师资:师。这里指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制的事。奕世:;世世代代。
⑦奇:认为他特殊、不寻常。
⑧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官。陈韪(wěi):《后汉书·孔融传)作。
⑨了了:聪明;明白通晓。
⑩踧(cù)踖(jí):恭敬不安,意谓恭敬而不自然的样子。
孔文举十岁时,随他父亲到。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隶校尉;登让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通报。孔文举来到他家,对掌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入门就坐。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道:“古时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为师,这样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礼和宾客们无不赞赏他的聪明过人。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对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文举应声说:“您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陈韪听了,感到很难为情。
(4)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何以不拜①?”答曰:“偷,那得行礼!”
①“何以”句:酒是礼仪中必备的东西,所以大儿说饮酒前要拜(行礼)。下文小儿以为偷东西就不合乎礼,而拜是一种表敬意的礼节,所以不能拜。
孔文举有两个儿子:大的六岁,小的五岁。有一次孔文举白天睡觉,小儿子就到床头偷酒来喝,大儿子对他说:“喝酒为什么不先行礼呢?”小的回答说:“偷来的,哪能行礼呢!”
(5)被收,中外惶怖①。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了无②。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曰:“大人岂见复有乎③?”寻亦收至。
①“孔融”句:这里叙述孔融被曹操逮捕一事。中外:指朝廷内外。
②:一种小孩玩的游戏。了:完全。遽(jù)容:恐惧的脸色。
③大人:对父亲的敬称。完:完整,按:这句话比喻主体倾覆,依附的东西不能幸免,必受株连。
孔融被捕,朝廷内外都很惊恐。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才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孩子依旧在玩,一点也没有恐惧的样子。孔融对前来逮捕他的差使说:“希望惩罚只限于我自己,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性命呢?”这时,儿子从容地上前说:“父亲难道看见过打翻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吗?”随即,来拘捕两个儿子的差使也到了。
(6)颍川①。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②曰:“高明之君也。”“足下何如?”曰:“也。”客曰:“《易》称:‘;之言,③。’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④!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⑤,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放孝子伯奇,放孝子符起⑥。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
①髡(kūn):古代一种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参《德行》第6则注①。陈仲弓被捕两次,一次是在任太丘长后,因逮捕党人,牵连到他,后遇赦放出。陈仲弓,陈寔,字仲弓,东汉人。
②元方:陈纪,陈寔之子。
③“二人”句:这两句用来说明高明之君和忠臣孝于是同心的,一致的。金:金属。臭(xiù):气味。
④何其:怎么这么。表示程度很深。
⑤伛:驼背。“足下”句:这句话是说元方回答不了,就说不值得回答,正好比一个驼背的人直不起腰来,却假装是对人表示恭敬才弯下腰一样。
⑥:殷代君主丁的儿子,他侍奉父母最孝顺,后来高宗受后妻的迷惑,把孝己放逐致死。伯奇:的卿士(王朝)、尹吉甫的儿子,侍奉后母孝顺,却受到后母诬陷,被父亲放逐。符起:其事不详。
颍川太守把陈仲弓判了。有位客人问陈仲弓的儿子元方说:“太守这个人怎么样?”元方说:“是个高尚、明智的人。”又问:“您父亲怎么样?”元方说:“是个。”客人说:“《易经》上说:‘两个人同一条心,就像一把钢刀,锋利的刀刃能斩断金属;同一个心思的话,它的气味像兰花一样芳香。’那么,怎么会有高尚明智的人惩罚的事呢?”元方说:“您的话怎么这样荒谬啊!因此我不回答你。”客人说:“您不过是拿驼背当做恭敬,其实是不能回答。”元方说:“从前高宗放逐了孝子;尹吉有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这三个做父亲的,恰恰都是高尚明智的人;这三个做儿子的,恰恰都是忠臣孝子。”客人很羞愧,就退走了。
(7)荀慈明与相见,问颍川人士,慈明先及诸兄。阆笑曰:“士因亲旧而已乎①?”慈明曰:“足下相难,依据者何经②?”阆曰:“方问国士,而及诸兄,是以尤之耳③!”慈明曰:“昔者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以为至公④。公旦《文王》之诗,不论尧、舜之德而颂文、武者,亲亲之义也⑤。《》之义,内其国而外。且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为悖德乎⑥?”
【注释】①因:依靠。②经:常规;原则。③国士:全国推崇的才德之士。尤:指责;责问。④祁奚:春秋时代晋国人,任中军尉(掌管军政的长官)。祁奚告老退休,问他接班人的人选,他推荐了他的仇人。刚要任命,却死了。晋悼公又问祁奚,祁奚推荐自己的儿子。大家称赞祁奚能推荐有才德的人。
⑤公旦:旦。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辅助周成王。《文王》:指《诗经?大雅?文王之什》,包括《文王》、《大明》等十篇,分别歌颂文王、武王之德。作者无考,《文王》一篇,有以为周公所作。亲亲:爱亲人。
⑥《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春秋时代的史书,也是我国第一本编年体史书。诸夏:古时指属于汉民族的各诸侯国。悖(bèi)德:违背道德。
荀慈明和汝南郡袁阆见面时,袁阆问起颍川郡有哪些才德之士,慈明先就提到自己的几位兄长。袁阆讥笑他说:“才德之士只能靠亲朋故旧来扬名吗?”慈明说:“您责备我,依据什么原则?”袁阆说:“我刚才问国士,你却谈自己的诸位兄长,因此我才责问你呀!”慈明说:“从前祁奚在推荐人才时,对内不忽略自己的儿子,对外不忽略自己的仇人,人们认为他是最公正无私的。作《文王》时,不去叙说远古帝王尧和舜的德政,却歌颂周文王、周武王,这是符合爱亲人这一大义的。《春秋》记事的原则是:把本国看成亲的,把诸侯国看成疏的。再说不爱自己的亲人而爱别人的人,岂不是违反了道德准则吗?”
(8)祢衡被谪为①。正月半试鼓,衡扬桴为《》,渊渊有,四坐为之改容②。曰:“祢衡罪同,不能发明王之梦③。”魏武惭而赦之。
①祢(mí)衡:汉末建安时人,孔融曾向曹操推荐他,曹操想接见。他不肯去见,而且有不满言论。曹操很生气,想羞辱他,便派他做(击鼓的小吏)。魏武:曹操,初封魏王,死后谥为武。其子曹丕登帝位建立后,为武帝。谪:降职。
②月半试鼓:《文士传》记载此事时说:“后至八月朝会,大阅试鼓节”。桴(fú):鼓槌。渔阳(sān zhuā):鼓曲名,也作。掺,通叁,即三;挝,鼓槌。三挝,指鼓曲的曲式为三段体,犹如古曲中有三弄、三叠之类。此曲为所创.取名,是借用东汉时据渔阳反汉的故事。彭宠据幽州渔阳反,攻陷蓟城,自立力燕王,后被手下的人杀死。祢衡击此鼓曲,有讽刺曹操反汉的意思。渊渊:形容鼓声深沉。金石:指一类乐器。
③胥(xū)靡:轻刑名,指服劳役的囚徒。据,商朝君主武丁梦见上天赐给他一个贤人,就令百工画出其相貌去寻找,果然找到一个正在服劳役的囚徒,就是成为商代贤相的傅说。
祢衡被魏武帝曹操罚做。正遇八月中大会宾客的时候要检验鼓的音节,祢衡挥动鼓槌奏《渔阳掺挝》曲,鼓声深沉,有金石之音,满座的人都为之动容。孔融说:祢衡的罪和那个胥靡相同,只是不能引发英明魏王的梦。”魏武帝听了很惭愧,就赦免了祢衡。
(9)闻司马德操在颖川,故二千里候之①。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之事②!”德操曰:“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③。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④;,不易有官之宅⑤。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⑥。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⑦。”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⑧。若不一叩洪钟、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②。”
①庞士元:,字士元,末人,曾任南郡功曹(能参与一郡的政务),年轻时曾去拜会司马德操,德操很赏识他,称他为。后从。司马德操:,字德操。曾向刘备推荐和庞统。故:特地。
②:带佩紫绶带,指做大官。绶(shòu)带,就是丝带,是用来拴金印的。时,丞相等大官才有。洪流之量:比喻才识气度很大。
③:斜径,小路。
④伯成:伯成子高。据说尧做君主时,伯成子高封为诸侯。后来禹做了君主,伯成认为禹不讲仁德,只讲赏罚,就辞去诸侯,回家种地。耦耕:古代的一种耕作方法,即两人各扶一张犁,并肩而耕。后泛指务农。
⑤:孔子弟子,字。据说,他在鲁国的时候,很穷,住房破破烂烂,用桑树枝做的转轴。他不求舒适,照样弹琴唱歌。
⑥许、父:许由、巢父。许由,见(言语)第1则注②。巢父,是许由的朋友,尧也想把职位让给他,他不肯接受。夷、齐:、,商代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兄弟俩互相让位,不肯继承,结果都逃走了。后来周武王统一天下,两人因反对周武王讨伐商纣,不肯吃周朝的粮食,饿死在。所以:相当于“..的原因。”
⑦窃秦:末年,把一个怀孕的妾献给秦王子楚,生嬴政。登位后,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这就是所谓窃秦。千驷之富:古时候用四匹马驾一辆车,同拉一辆车的四匹马叫驷。千驷,指有一千辆车,四千匹马。《论语·季氏》说:有四千匹马,可是死了以后,人民觉得他没有什么德行值得称赞。
⑧:即边陲,边疆。
⑨“若不”句:以此喻不加叩问,就不能认识司马德操的胸怀,而使自己得到教益。洪钟,大钟。优,敲打。雷鼓,鼓名,古时祭天神时所用的鼓。
南郡庞士元听说司马德操住在颖川,特意走了两千里路去拜访他。到了那里,遇上德操正在采桑叶,士元就在车里对德操说:“我听说大丈夫处世,就应该做大官,办大事,哪有压抑长江大河的流量,去做的事!”德操说:“您姑且下车来。您只知道走小路快,却不担心迷路。从前伯成宁愿回家种地,也不羡慕做诸侯的荣耀;原宪宁愿住在破屋里,也不愿换住达官的住宅。哪里有住就要住在豪华的宫室里,出门就必须肥马轻车,左右要有几十个侍候,然后才算是与众不同的呢!这正是隐士许由、巢父感慨的原因,也是清廉之士伯夷、叔齐长叹的来由。就算有吕不韦那样的官爵,有齐景公那样的富有,也是不值得尊敬的。”士元说:“我出生在边远偏僻的地方,很少见识到大道理。如果不叩击一下大钟、雷鼓,那就不知道它的音响啊。”
(10)干以失敬①。文帝问曰:“卿何以不谨于②?”桢答曰:“臣诚庸短,亦由陛下③。”
①刘公干:,字公干,著名诗人,之一。曾随侍曹操的儿子(后即位,为魏文帝)。在一次宴会上,曹丕让夫人出来拜客,座上客人多拜伏在地,独独刘桢平视,这就是失敬。后来曹操知道了,把他逮捕下狱,判罚做苦工。按:刘桢获罪一事,发生在曹操当权时期,这里说成曹丕即帝位后,不确。罹(li):遭受。
②文宪:法纪。
③:平庸浅陋。陛(bì)下:对君主的敬称。纲:朝纲(统治集团内部应遵守的法纪)。按:这里说“”,实际是法纪过密的婉辞。
刘桢因为失敬受到判罪。问他:“你为什么不注意法纪呢?”刘桢回答说:”臣确实平庸浅陋,但也是由于陛下法网不够稀疏。”
(11)、少有①。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曰:“可令二子来!”②于是③。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④。”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⑤。”
①钟毓(yù)、钟会:是兄弟俩。钟毓,字稚叔,小时候就很机灵,十四岁任散骑侍郎,后升至。钟会,字士季,小时也很聪明,被看成是非常人物,后累迁、司徒,因谋划反帝室,被杀。令誉:美好的声誉。
②钟繇(yáo):任相国职。
③敕(chì):皇帝的命令。
④:害怕得发抖。浆:凡较浓的液体都可叫做浆。按:惶、浆二字押韵。
⑤:害怕得发抖。按:栗、出二字亦押韵。
钟毓、钟会兄弟俩少年时就有好名声,钟毓十三岁时,魏文帝听说他们俩,便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下令赐见。进见时钟毓脸上有汗,文帝问道:“你脸上为什么出汗?”钟毓回答说:“,汗出如浆。”文帝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说:“,汗不敢出。”
(12),值父,因共偷服药酒①。其父时觉,且以观之②。毓拜而后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①“钟毓”句:这一则故事与本篇第4 则孔文举二子偷酒事略同,大概是同一件事,只是传闻各异。因:于是;就。
②(mèi):假装睡着了。
钟毓兄弟俩小时候,一次正碰上父亲白天睡觉,于是一块去偷药酒喝。他父亲当时已睡醒了,姑且装睡,来看他们怎么做。钟毓行过礼才喝,钟会只顾喝,不行礼。过了一会,他父亲起来问钟毓为什么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用的,我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酒喝本来就不合于礼,因此我不行礼”
(13)魏明帝为外祖母筑馆于①。既成,自行视,谓左右曰:“馆当以何为名?”侍中缪袭曰:“陛下圣王,罔极过于曾、闵②。此馆之兴,情钟舅氏,宜以渭阳为名③。”
①:即(ruì),文帝曹丕的儿子。馆:华丽的房屋。:的母亲姓甄,这里指甄家。
②:皇帝的思虑。哲王:贤明的君主。罔极:无极;无穷无尽。这里用《诗经·小雅·蓼莪》“欲报之德,罔极”之意,指父母的恩德象天那样无穷无尽,难以报答。曾、闵(mǐn):曾指,名参(shēn);闵指,都是孔子的学生,是古时著名的孝子。
③钟:集中。渭阳:北边。语出《诗经·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我送舅舅,送到渭水北边)。这首诗据说是春秋时为送别舅舅()而思念亡母时作的,后人以此说明舅甥之情。明帝之母被文帝曹丕赐死,明帝为舅家建馆,也是为纪念亡母,因此缪袭以为应该根据这两句诗的意思来起名。按:《魏书》记载,魏明帝给舅母修了一所楼馆,并不是给外祖母修的。
魏明帝在给外祖母修建了一所华丽的住宅。建成以后,亲自前去察看,并且问随从的人:“这所住宅应该起个什么名字呢?”侍中缪袭说:“陛下的思虑和贤明的君主一样周到,报恩的孝心超过了、闵子骞。这处府第的兴建,感情专注于舅家,应该用渭阳来做它的名字。”
(14)叔云:“服,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郎。”①
①何平叔:,字平叔,曹操的女婿,执政时任,后被杀了,是何晏吃开头的,后来士大夫们都跟着吃,形成一种风气。参看《德行》第41
何平叔说:“服食,不只能治病,也觉得精神很清爽。”
(15)嵇中散语赵景真①:“卿瞳子,有白起之风,恨量②。”:“尺表能审之度,寸管能测往复之气③。何必在大,但问识如何耳。”
①嵇中散:,见《德行》第16 则注①。赵景真:,字景真,有口才,曾任辽东郡从事,主持司法工作,以清当见称。
②:战国时的名将,封武安君。据说他瞳子。人们认为,这样的人一定见解高明。恨:遗憾。
③尺、寸:不一定是表度量的单位,只是形容其短。表:用来观测天象的一种标竿。:古代测量天象的仪器,即。管:指古代用来校正乐律的竹管。
嵇康对赵景真说:“你的眼睛黑白分明,有白起那样的风度,遗憾的是眼睛狭小些。”赵景真说:“一尺长的表尺就能审定浑天仪的度数,一寸长的竹管就能测量出乐音的高低。何必在乎大不大呢,只问识见怎么样就是了。”
(16)王东征,取以为①。因问喜曰:“昔先公辟君,不就,今孤召君,何以来②?”喜对曰:“先公以礼见待,故得以礼进退③;明公以法见绳,喜畏法而至耳④。”
①司马景王:,时,司马懿的儿子,封侯,曾任,辅助齐王,后又废曹芳,立(máo)。毌(guàn)起兵反对他,被他打败。这里说的东征,就是指的这件事。建立,为景王。后来晋武帝司马尊号为景帝。李喜:字季和,上党郡人。司马懿任相国时,召他出来任职,他托病推辞。下文说的“先公辟君不就”,就是指这件事。从事中郎:官名,大将军府的属官,参与谋议等事。
②:称自己或他人的亡父。辟:征召。就:到。孤:侯王的谦称。
③进退:指出来做官或辞官。
④明公:对尊贵者的敬称,绳:约束。
司马景王东征的时候,选取上党的李喜来任从事中郎。李喜到任时他问李喜:“从前先父召您任事,您不肯到任;现在我召您来,为什么肯来呢?”李喜回答说:“当年以礼相待,所以我能按来决定进退;现在明公用法令来限制我,我只是害怕犯法才来的呀。”
(17)口吃,语称“”①。晋文王戏之曰:“‘’,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②。”
①邓艾:三国时魏人,司马懿召为属官,伐蜀有功,封关内侯,后任镇西将军,又封邓侯。:古代和别人说话时,多自称名。邓艾因为口吃。自称时就会连说“”。
②凤兮凤兮:语出《论语·微子》,说是的接舆走过孔子身旁的时候唱道:“凤兮风兮,何德之衰..”(凤啊凤啊,为什么德行这么衰微),这里以凤比喻孔子。邓艾引用来说明,虽然连说”凤兮凤兮”,只是指一只凤,自己说“”,也只是一个艾罢了。
邓艾说话结巴,自称时常重复说“”。晋文王和他开玩笑说:“你说‘’,到底是几个艾?”邓艾回答说:“‘凤兮凤兮’,依旧只是一只凤。”
(18)嵇中散既被诛,向子期举郡计入洛,文王引进,问曰:“闻君有,何以在此?”①对曰:“巢、许,慕②。”咨嗟③。
①:,字子期,和嵇康很友好,标榜清高。嵇康被杀后,他便改变初衷,出来做官。到京城后,去拜访大将军。这里记的就是他和司马昭的一段对话。郡计:计是计薄、帐簿,列上郡内众事的。按:汉制,每年年末,太守派遣掾、吏各一人为上计簿使,呈送计簿到汇报。引进:推荐。箕山:山名,在今东南。尧时巢父、许由在隐居。这里说,就是指归隐之志。
②狷(juàn)介:孤高;洁身自好。多慕:称赞、羡慕。
③咨嗟:赞叹。
中散大夫嵇康被杀以后,向子期呈送郡国帐簿到京都洛阳去,司马文王推荐了他,问他:“听说您有意隐居不出,为什么到了京城?”向子期回答说:“、许由是孤高傲世的人,不值得称赞、羡慕。”文王听了,大为叹赏。
(19)晋武帝始登阼,得一①。王者世数,系此多少②。帝既不说,群臣失色,莫能有言者。侍中裴楷进曰:“臣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以为天下贞③。”帝说,群臣叹服。
①:,夺魏国政权而称帝。登阼(zuò):登上帝位,阼,大堂前东边的台阶。帝王登上来主持祭祀,所以也用阼来指帝位。策:古代占卜用的蓍(shī)草。帝王登位时,靠占卜来预测帝位能传多少代。
②:指帝位传承多少世代的数目。
③“天得一”三句:引自《)三十九章。有的本子“贞”作“正”,二字意义可通。《老子》所谓一,是指它所说的道,以为天地侯王都是来源于道,有了道,才能存在。
晋武帝刚登位的时候,用蓍草占卜,得到一。要推断帝位能传多少代,就在于这个数目的多少。因为只得到一,武帝很不高兴,群臣也吓得脸色发白,没人敢出声。这时,侍中进言道:“臣听说,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宁,侯王得到一就能做天下的中心。”武帝一听,高兴了,群臣都赞叹而且佩服裴楷。
(20)畏风①。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奋有难色②。帝笑之。奋答曰:“臣犹,见月而喘③。”
①满奋:字武秋,曾任、司隶校尉。②琉璃屏:琉璃窗扇。③:的牛,即指江、淮一带的水牛。据说,水牛怕热,太阳晒着就喘息。看见月亮也以为是太阳,就喘起来。比喻生疑心就害怕。
满奋怕风。一次在晋武帝旁侍坐,北窗是琉璃窗,实际很严实,看起来却像透风似的,满奋就面有难色。武帝笑他,满奋回答说:“臣好比是吴地的牛,看见月亮就喘起来了。”
(21)诸葛靓在吴,于朝堂大会,孙皓问:“卿字仲思,为何所思?”①对曰:“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如斯而已②!
①诸葛靓(jìng):字仲思,他父亲反司马氏,被司马昭杀害。他入,任右将军、。吴亡,逃匿不出。朝堂:皇帝议政的地方。:吴国末代君主。“卿字”句:仲思的思,字面义是思考,考虑,所以孙皓才这样问。②如斯:如此;这样。
在吴国的时候,一次在朝堂大会上,孙皓问他:“你字仲思,是思什么?”诸葛靓回答说:“在家思尽孝,侍奉君主思尽忠,和朋友交往思诚实。不过是这些罢了!”
(22)①。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厌陋,采贤俊于岩穴②。君之士,亡国之馀,有何异才而应斯举③?”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之河④;盈握之壁,不必采于昆仑之山⑤。大禹生于东夷,文王主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⑥!昔,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⑦”
①:字叔开,吴郡人,原在吴国做官,吴亡后入晋,被认为是才华出众的人,西晋初年年间,由本州举荐为秀才,到京都洛阳。
②幕府:原指将军的官署,也用来指军政大员的官署。群公:众公卿,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辟命:征召。“求英”两句:这两句意思是差不多的,只是要造成对偶句,增强文采。仄陋,指出身贫贱的人。采,搜求。岩穴,山中洞穴,这里指隐居山中的隐士,也可以泛指。
③吴楚:春秋时代的吴国和楚国。两国都在南方,所以也泛指南方。亡国:灭亡了的国家,这里指三国时吴国,公元280 年为西晋所灭。
④夜光之珠:即夜明珠,是春秋时代隋国国君的宝珠,又叫,或称,传说是一条大蛇从江中衔来的。孟津:名,在今河南省南。周武王伐纣时和各国诸侯在这里会盟,是一个有名的地方。
⑤:满满一把。这里形容大小。壁:中间有孔的圆形玉器。昆仑:古代盛产美玉的山。
⑥大禹:夏代第一个君主,传说曾治平洪水。东夷:我国东部的各少数民族。文王:周文王,殷商时一个诸侯国的国君,封地在今一带。西羌:我国西部的一个民族。按:这里暗指大禹、文王都不是一带的人。常处:固定的地方。
⑦“昔武王”句:周武王灭了殷纣以后,把殷的顽固人物迁到边上,派周公修建洛邑安置他门。战国以后,洛邑改为洛阳。得无:莫非。表示揣测。苗裔(yì):后代。
蔡洪到洛阳后,洛阳的人问他:“官府设置不久,众公卿征召人才,要在平民百姓中寻求才华出众的人,在中寻访才德高深之士。先生是南方人士,亡国遗民,有什么特出才能,敢来接受这一选拔?”蔡洪回答说:“夜光珠不一定都出在孟津一带的河中,满把大的壁玉,不一定都从开采来。出生在,出生在西羌,圣贤的出生地,为什么非要在某个固定的地方呢!从前周武王打败了殷纣,把殷代的顽民迁移到洛邑,莫非诸位先生就是那些人的后代吗?”
(23)诸名士共至洛水戏,还,乐令问王夷甫曰:“今日戏,乐乎?”①王曰:“裴仆射善谈,混混有雅致②;张茂先论《史》《汉》,靡靡可听③;我与王说延陵、子房,亦④。”
①乐令:乐广,字彦辅,累迁河南尹、右仆射,后任尚书令,故称乐令。王夷甫:,字夷甫,曾任太尉。
②裴仆射:裴頠(wěi),字逸民,历任侍中、尚书左仆射。:考核名实,辨别、分析事物是非,道理之学,是魏晋清谈的主要内容。混混:滚滚,形容说话滔滔不绝。雅致:高雅的情趣。
③张茂先:,字茂先,博览群书,晋武帝时任,封广武候。靡靡:娓娓,动听的样子。
④王安丰:,封安丰侯。见《德行)第17
则注①。延陵:今,这里以地代人。春秋时的少子季礼封在这里,称为。有贤名,吴王欲立之,辞不受。子房:,字子房;战国后期韩国人,秦灭韩,张良以全部家产求刺客刺秦王。后帮助击败,封为留侯。按:以上所及人、事,都是当日清谈的内容。:指议论,奥妙透彻。
名土们一起到洛水边游玩,回来的时候,尚书令乐广问王夷甫:“今天玩得高兴吗?”王夷甫说:“裴仆射擅长谈,滔滔不绝,意趣高雅;张茂先谈《)《汉书》,;我和王安丰谈论延陵、子房,也极为奥妙。透彻,超尘拔俗。”
(24)王、各言其土地、人物之美①。:“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清,其人廉且贞。”:“其山嶵巍以嵯峨②,其水浃渫而③,..
其人磊砢而英多④。”
①王武子:,字武子,人,历任、太仆。孙子荆:,字子荆,太原中都人,仕至冯诩太守。
②嶵(zuì)巍:山险峻的样子。嵯峨(cuóé ):形容山势。
③:浃渫(jiā xiè):水波连续的样子。
④磊砢(lěi luǒ):形容人才卓越众多。英多:杰出众多。按:以上几句描写人和物多用两个形容词,而两词意义都是相近的。
王武子和孙子荆各自谈论自己家乡的土地、人物的出色之处。王武子说:“我们那里的土地坦而平,那里的水淡而清,那里的人廉洁又公正。”孙子荆说:“我们那里的山险峻巍峨,那里的水浩荡扬波,那里的人才杰出而众多。”
(25)乐令女适大将军①。王兄王执权于洛,遂构兵相图②。长沙王亲近小人,远外君子;凡在朝者,人怀危惧。乐令既允朝望,加有昏亲,群小谗于长沙③。长沙尝问乐令,乐令神色自若,徐答曰:“岂以五男易一女④?”由是释然,无复疑虑。
【注释】①成都王颖:司马颖,晋武帝第十六子,封成都王,后进位大将军。在中,武帝第六子长沙王司马义(yi)于公元301年入京都,拜抚军大将军。公元303 年8 月,司马颖等以司马义专权,起兵讨伐。这里所述就是这一时期内的事。②:出兵交战。③允:确实。朝望:在朝廷中有声望。④“岂以”句:意指如果依附司马颖,五个儿子就会被杀。
【译文】尚书令乐广的女儿嫁给大将军成都王司马颖。成都王的哥哥长沙王正在京都洛阳掌管朝政,成都王于是起兵图谋取代他。长沙王平素亲近小人,疏远君子;凡是在朝居官的,人人感到不安和疑惧。乐广在朝廷中既确有威望,又和成都王有姻亲关系,一些小人就在长沙王跟前说他的坏话。长沙王为这事曾经查问过乐广,乐广神色很自然,从容地回答说:“我难道会用五个儿子去换一个女儿?”长沙王从此,不再怀疑和顾虑他。
(26)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①:“有,但未下盐豉耳!②”
【注释】①:字士衡,吴郡(今一带)人,西晋著名作家。吴亡后入晋。后从司马颖讨伐长沙王司马义,兵败后遇害。斛(hú):古代量器名,一斛是十斗。酪(lào):乳酪。:长江下游南岸地区。敌:相当。②千里:千里湖,有说在今江苏深阳县附近。莼(chún)羹:用莼菜、鲤鱼做主料,煮熟后加上盐鼓制成的一种名菜。莼,莼菜,一种水草,嫩叶可以做汤。豉(chǐ):豆豉。按:这句意指未下盐豉的就同羊酪相当,如果放人盐豉,羊酪就比不上了。
【译文】陆机去拜访王武子,正好王武子跟前摆着几斛羊奶酪,他指着给陆机看,问道:“你们江南有什么名菜能和这个相比呢?”陆机说:“我们那里有千里湖出产的可以比美,只是还不必放盐豉呢!”
(27),父病,行乞药①。主人问病,曰:“患疟也。”主人曰:“君子,何以病疟②?”答曰:“来病君子,所以为疟耳!”
【注释】①中朝:西晋,晋帝室南渡后称前的西晋为中朝。②:尊称对方的父亲。明德:光明的德行。当时俗传行疟的是,形体极小,不敢使大人物得病,所以主人这样问。
【译文】西晋时,有个小孩儿,父亲病了,他外出求医讨药。主人问他病情,他说:“是患。”主人问:“是位德行高洁的君子,为什么会患呢?”小孩儿回答说:“正因为它来祸害君子,才是呢!”
(28)崔正熊诣都郡,都郡将姓陈①,问正熊:“君去崔杼几世②?”答曰:“民去,如明府之去③。”
【注释】①崔正熊:,字正熊,晋惠帝时官至太傅丞。都郡:大郡。都郡将:郡的军事长官。《》91页说:“都郡将者,以他郡太守兼都督本邵军事也”。②去:距离。崔杼(zhù)春秋时代齐国的大夫,杀了齐国的国君。按:这里是拿同姓开玩笑,意在取笑崔正熊是犯有杀君之罪的崔杼的后代。③陈恒:也是春秋时代齐国的大夫,杀了国君。崔正熊针锋相对,指出都郡将的陈氏祖先也犯有杀君之罪。
【译文】崔正熊去拜访大郡太守,郡将姓陈,他问正熊:“您距离崔杼多少代?”崔正熊回答说:“小民距离崔杼的世代,正像府君距离陈恒那样。”
(29)元帝始过江,谓顾骠骑曰:“国土,心常怀惭。”①荣跪对曰:“臣闻王者以,是以耿、亳无定处,九鼎迁洛邑②。愿陛下勿以迁都为念③。”
【注释】①元帝:(ruì),原为琅邪王、。在西晋末年的战乱中,国都失守,被俘。他先过江镇守(),几年后又在此登位称帝。建康原是之地,江东士族的势力很大,所以有国土之感。顾骠(piào)骑:,字彦先,吴人,吴亡后到洛阳。元帝镇守江东时任军司,加。死后赠。顾荣是江东士族,名望很大,所以元帝时他说这番话。②耿、亳(bó):商代成汤迁国都到毫邑,又迁到耿邑,再迁回亳邑。从成汤到,共迁都五次,所以说“无定处”。九鼎:传说夏禹铸九鼎,是传国之宝,权力的象征。周武王定都镐京,却把迁到同的东都洛邑。③迁都:指迁移镇守地,都指都邑。按:晋元帝初为琅邪王,镇守下邳,后移镇建康。移镇之初,吴地人士不靠拢他。按:顾荣死在元帝即位之前,这里不当称陛下。
【译文】晋元帝刚到江南的时候,对骠骑将军顾荣说道:“寄居在他人国土上,心里常常感到惭愧。”顾荣跪着回答说:“臣听说帝王把天下看成家,因此商代的君主或者迁都耿邑,或者迁都毫邑,没有固定的地方,周武王也把九鼎搬到洛邑。希望陛下不要惦念着迁都的事。”
(30)庾公造,伯仁曰:“君何所欣说而忽肥?”①庾曰:“君复何所忧惨而忽瘦?”伯仁曰:“吾无所忧,直是清虚日来,滓秽日去耳!②”..
【注释】①庾公:庾亮,字元规,晋成帝之舅,成帝朝辅政,任给事中,徙中书令。造:到..去;造访。周伯仁:周顗(yǐ),字伯仁,袭父爵武城侯,世称周侯,曾任吏部尚书,尚书左仆射。②直是:只是。清虚:清静淡泊。滓秽:污秽;丑恶。
【译文】庾亮去拜访周伯仁,伯仁说:“您喜悦些什么,怎么忽然胖起来了?”庾亮说:“您又优伤些什么,怎么忽然瘦下去了?”伯仁说:“我没有什么可忧伤的,只是清静淡泊之志一天天增加,污浊的思虑一天天去掉就是了!”
(31),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籍卉饮宴①。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②!”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③,..
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④!”
【注释】①:西晋战乱不断,中原人士相率过江避难。“”本指这些人,这里实际却是指其中的朝廷大官,士族人士。美日:风和日丽的日子。新亭:也叫劳劳亭,原是三国时吴国所筑,在今南。籍卉(huì):坐在草地上。②””句:指北方广大领土已被各族占领。正自,只是。③王丞相:王导,字茂弘,晋元帝即位后任丞相。愀(qiǎo)然:形容脸色变得不愉快。④:;合力。神州:,这里指沦陷的中原地区。楚囚:楚国的囚犯。据《左传?成公九年》载:一个楚囚弹琴时奏南方乐调,表示。后来借指处境窘迫的人。
【译文】到江南避难的那些人,每逢风和日丽的日子,总是互相邀约到新亭去,坐在草地上喝酒作乐。一次,武城侯周顗在饮宴的中途,叹着气说:“这里的风景和中原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山河不一样了!”大家都你看我,我看你,凄然泪下。只有丞相脸色变得很不高兴,说道:“大家应该为朝廷齐心合力,收复中原,哪里至于像囚犯似的相对流泪呢!”
(32)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①,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②。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③!”
【注释】①卫洗(xiǎn)马:卫玠(jiè),字叔宝,任(太子的属官),后移家渡江到豫章郡。②:茫茫,形容辽阔,没有边际。这里由茫茫,引起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端:头绪。③未免有情:未能免除“有情”。亦复:又。
【译文】太子洗马卫玠要渡江,面容憔悴,神情凄惨,对随从的人说:“看见这茫茫大江,不觉百感交集。只要还有点感情,谁又能排遣得了这种种忧伤!”
(33)顾司空未知名,诣王丞相①。丞相,对之②。所以叩会之③,因谓同坐曰:“昔每闻元公道公协赞中宗,保全④。体小不安,令人喘息⑤。”丞相因觉。谓顾曰:“此子珪璋特达,机警有锋⑥。”
【注释】①顾司空:顾和,字君孝。王导任时,召他为从事。累迁尚书令。死后追赠司空。②极:疲乏。疲睡:打瞌睡。③叩会:询问、会见。④元公:指顾荣,他是顾和的族叔。颐荣死后,谥号为元,所以称为元公。中宗:晋元帝的庙号。按:顾和初出仕是在元帝时,还不可能有元帝的庙号。江表:长江之外,即江南。⑤喘息:呼吸急促,比喻焦急不安。⑥:珪和璋是玉器,是诸侯朝见天子时所用的重礼。用珪璋时可以单独送达,不须加上别的礼品为辅。后用来比喻有才德的人不用别人推荐也会有成就。
【译文】司空顾和还没有出名的时候,去拜访丞相王导。王导有点疲乏,对着他打瞌睡。顾和考虑着怎样才能和王导见面并请教他,便对同座的人说:“过去常常听元公谈论王公辅佐中宗,保全了江南。现在王公贵体不太舒适,真叫人焦急不安。”王导听见他说,便醒来了。对在座的人评论顾和说:“这个人才德可贵,很机警,词锋犀利。”
(34)会稽贺生,,言行以礼①;不徒,实为海内之秀②。
【注释】①贺生:,字彦先,人、曾任吴国内史、。生,对读书人的称呼。:禀性见识。②“不徒“句:按:《晋书·顾和传》载,这两句是称赞顾和的话。可能《世说新语)另有所本。不徒,不只。
【译文】会稽郡贺循,禀性清纯,见识高深,言语行动都合乎礼;他不只是的杰出人物,也是国内的优秀人才。
(35)刘琨虽隔阂寇戎,志存本朝①。谓温峤曰:“识刘氏之复兴,知汉光之可辅②。今晋祚虽衰,天命未改③。吾欲立功于河北,使卿延誉于江南,子其行乎④?”温曰:“峤虽不敏,才非昔人,明公以桓、文之姿,建匡立之功,岂敢辞命⑤!”
【注释】①:字赵石,封广武侯,西晋未年,出任并州刺吏,都督并、冀、幽三州军事,有志辅佐帝室,平定北方。公元316 年,京都失陷,317 年司马睿在江南称晋玉,这时刘琨仍在北方,便派下属温峤到建康上表劝进。寇戎:入侵的外族,戎,我国西部少数民族。西晋未诸王侯争权,互相攻伐,北部和西部各族也乘机侵入中原。存:思念。②温峤(qiáo):字太真、在刘琨手下任右司马(军府的官职,综理一府之事)。班彪:汉代人,开始时追随隗嚣,隗嚣想叛离汉光武帝,班彪曾反对。后追随窦融,融初依附淮阳王,班彪为他谋划归附汉光武。复兴:衰落后再度兴旺起来。西汉未王莽篡位,改国号为新。后来刘秀即位,定都洛阳,汉室复兴。马援:汉代人,封新息侯,拜伏波将军,辅佐汉光武帝,南征北伐,屡建战功。③晋祚:指晋王朝理论上应该维持的时间,与王朝实际维持时间有区别。“天命”句:封建统治者认为皇帝是由上天的意志安排的,这叫天命。④延誉:传播美名。⑤桓、文: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时代诸侯国的霸主。姿:天资;才能。匡立:辅助帝室,扶立天子。《晋书·温峤传)作“匡合”,就是用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意。辞命:不接受命令。
【译文】刘琨虽然被入侵者阻隔在黄河以北,心中总不忘朝廷。他对温峤说:“班彪认识到刘氏王室能够复兴,马援知道汉光武帝可以辅佐。现在晋室的国运虽然衰微,可是天命还没有改变。我想在黄河以北建功立业,而且想让你在江南扬名,你大概会去吧?”温峤说:“我虽然不聪敏,才能也比不上前辈,可是明公想用齐桓、晋文那样的才智,建立救国中兴的功业,我怎么敢不受命呢!”
(36)温峤初为刘琨使来过江。于时,江左营建始尔,纲纪未举①。温新至,深有诸虑。既诣王丞相,陈主上幽越、社稷焚灭、山陵夷毁之酷,有《黍离》之痛②。温忠慨③深烈,言与泗俱,丞相亦与之对泣。叙情既毕,便深自陈结,丞相亦厚相酬纳④。既出,欢然言曰:“江左自有管夷吾,此复何忧⑤!”
【注释】①始尔:开始,“尔”是词缀。纲纪:国家的法制。
②主上:皇帝,这时指晋愍(mǐn)帝司马邺。公元316 年11 月刘曜围长安,晋愍帝投降并被赶到平阳。317 年12 月,愍帝被杀。幽越:流亡监禁。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后也借用来泛指国家。山陵:皇帝的坟墓。黍离:《诗经·王风》篇名,据说周王室迁到东都洛阳以后,有人到西部,看到原来的宗庙宫室已经毁为平地,种上了黍稷,哀怜周王室日渐衰微,心里忧伤,便作了这首诗。③忠慨:忠诚愤慨。泗(sì):鼻涕。④酬纳:接纳。⑤管夷吾:字仲,春秋时代齐国人,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霸王。
【译文】温峤出任刘琨的使节刚到江南来。这时,江南的政权建立工作刚着手,法纪还没有制定,社会秩序不稳定。温峤初到,对这种种情况很是担忧。接着便去拜访丞相王导,诉说晋帝被囚禁流放、社稷宗庙被焚烧、先帝陵墓被毁坏的酷烈情况,表现出亡国的哀痛。温峤忠诚愤慨的感情深厚激烈,边说边哭,王导也随着他一起流泪。温峤叙述完实际情况以后,就真诚地诉说结交之意,王丞相也深情地接纳他的心愿。出来以后,他高兴地说:“江南自有管夷吾那样的人,这还担心什么呢!”
(37)王敦兄含为光禄勋①。敦既逆谋,屯据南州,含委职奔姑孰②。王丞相诣阙谢③。司徒、丞相、扬州官僚问讯,仓卒不知何辞④。顾司空时为扬州别驾,援翰曰⑤:“王光禄远避流言,明公蒙尘路次,群下不宁,不审尊体起居何如⑥?”
【注释】①王敦:晋室东迁,与堂兄弟王导一起辅佐晋元帝,任大将军、荆州刺史,镇守武昌。公元322年以武昌起兵谋反,入建康。当时晋元帝命王导为前锋大部督抵抗王敦。后元帝任王敦为丞相,他伪辞不受,始返武昌。光禄勋:官名,掌管皇帝宿卫侍从。②委职:弃职;离开职位。姑孰:古城名,东晋时始筑,又名南洲(州),故址在今安徽省当涂县。③“王丞”句:王敦谋反,王导天天领着家里子弟到朝廷待罪。④“司徒”句:王敦叛变时,王导为司空、扬州刺史。晋明帝时调为司徒,晋成帝时任丞相,所以这里说有司徒、丞相府的官僚,疑误。官僚:官属;官府所统属的官吏。仓卒(cù):匆忙。⑤别驾:官名,刺史的属官,职务是随刺史外出视察的。翰:笔。⑥蒙尘:蒙受风尘。指王导天天诣阙谢罪。路次:路中。群下:僚属;部下。起居:日常生活。
【译文】王敦的哥哥王含任光禄勋。王敦谋反以后,领兵驻扎在南州。王含就弃职投奔姑孰。丞相王导为这事上朝谢罪。这时候,司徒、丞相、扬州府中的官员都来打听消息,匆忙间不知应该怎样措辞。司空顾和当时任扬州别驾,拿起笔来写道:“王光禄远远地躲开了流言,明公每天在路上风尘仆仆,下属们心里都很不安,不知贵体饮食起居怎么样?”
(38)郗太尉拜司空①,语同坐曰:“平生意不在多,值世故纷纭,遂至台鼎②。朱博翰音,实愧于怀③。”
【注释】①郗太尉:郗鉴。晋成帝咸和四年(公元329 年)任司空,后又进位太尉。②世故:世事。台鼎:指三公或宰相。东汉时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是最高的官位。人们拿三台(星名)和鼎足来比喻三公,说成台鼎。
③“朱博”句:朱博是汉代人,出任丞相,临授职时,忽然有一种像钟声的声音响起。有人解释说,是因为君主不听取意见,有名无实的人登上朝廷,才会有一种无形的声音发出。这里比喻名不副实,不应处此高位。翰音:翰指高飞,声音高飞,比喻空名。
【译文】太尉郗鉴就任司空一职,他和同座的人说:“我平生志向不高,遇上世事纷乱,便升到三公位。想起朱博徒有空名,内心实在有愧。”
(39)高坐道人不作汉语①。或问此意,简文曰:“以简应对之烦。”
【注释】①高坐:西域和尚名,西晋永嘉年间到中国。据《高坐别传》载:他“性高简,不学晋语。诸公与之言,皆因传译。”道人:和尚。
【译文】高坐和尚不说汉语。有人问起这是什么意思,晋简文帝说:“因为要省去应酬的烦扰。”
(40)周仆射雍容好仪形①。诣王公,初下车,隐数人,王公含笑看之②。既坐,傲然啸咏③。王公曰:“卿欲希嵇、阮邪④?”答曰:“何敢近舍明公,远希嵇、阮!”
【注释】①周仆射:周顗。参第30 则注①。雍容:形容举止大方,温和从容。仪形:外貌;仪表。②隐(yìn):依靠。按:当时出入要人搀扶,这是贵族的习惯。③傲然:形容傲慢没礼貌。啸咏:啸是吹口哨.咏是歌咏,即吹出曲调。啸咏是当时文士一种习俗,更是放诞不羁、傲世的人表现其名士风流的一种姿态。④希:企望;仰慕。嵇、阮:嵇康、。 见《德行》第16 则注①和第15 则注①。
【译文】尚书仆射周顗举止温和从容,仪表堂堂。他去拜访王导,刚下车,就要几个人搀扶着,王导含笑看着他。坐下以后,旁若无人地吹奏口哨。王导 说:“你想学习秘康。阮籍吗?”周顗回答说:“怎么敢舍去眼前的明公,去学习前代的嵇康、阮籍!”
(41)庾公尝入佛图①,见卧佛,曰:“此子疲于津梁②。”于时以为名言。
【注释】①佛图:佛寺。②津梁:渡口和桥梁。这句比喻为接引众生奔忙。佛教说要普渡众生,登上彼岸(超脱生死的境界),这就好比过河一样。同时也说明,佛也会因奔忙而疲劳,这就与常人无异了。
【译文】庾亮曾经去过佛寺,看见卧佛,就说:“这位先生因普渡众生而疲劳了。”当时人们把这句话看成是名言。世说新语《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系杂采众书而成。如《》﹑《》等篇所载个别人物的故事,采自《》和《》。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一些晋宋人物间的故事,如《言语篇》记谢灵运和的对话等则因这些人物与刘义庆同时而稍早,可能采自当时的传闻。 被鲁迅先生称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刘义庆刘义庆(403年--444年)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政权文学家。《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幽明录》。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演义有哪些人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