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620世纪70年代是几几年初,清朝政局有哪些变动

19世纪60年代是个特别值得关注的时代 与当代息息相关【历史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966,064贴子:
19世纪60年代是个特别值得关注的时代 与当代息息相关
先说说19世纪50年代的几件事 作为60年代的引子:1。
2。 1852年法国称帝 3。 1853年&黑船&扣关日本。 4。
。 5。 1857大起义。 6。
主要意义:中日开国 开始进入世界体系;英国霸权如日中天 此诚不可与争锋
神牛摄影器材--为专业摄影者打造,你值得拥有!
下面进入60年代:1861年 意大利实现国家统一 尽管国力相对弱小 但在欧洲当时形势下能实现统一就意味着在欧洲具有相当实力 随后即开始参与殖民地掠夺 产生争霸意识
欧洲19世纪伟大的发明的确多。而中国却什么发明也没有。正是这些伟大的发明才改变了人类的命运
美国内战 南北方就未来道路产生严重分歧 矛盾激化 爆发南北战争 以北方胜利告终 美国历史进入一个新时代 一个内部统一幅员辽阔的美国具有了成为全球强权的基础
1861年俄国改革。 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使俄国清醒 其国力和体制在英法面前不堪一击 千疮百孔 迫使沙皇政府积极反思 下定决心废除农奴制 全力改革 俄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60年代开始 经历巨大内忧外患的清朝痛定思痛 开始洋务运动 全面向西方学习 国家近代化开始 清朝进入世界体系 开始了解全球格局 维新自强 颇有起色
1866年普奥战争 奥地利战败 导致国内匈牙利要求更大自治权力 最终1867年奥匈二元制帝国建立 帝国度过危机后继续发展 通过战争后的改革维持了欧洲强权的地位
1868年明治维新 50年代黑船来袭和清朝二鸦战争的失败促使日本发生gm 明治维新导致幕府崩溃和日本第一次严格意义上的全国统一 之后日本开始全力学习西方 国力大幅增强 其被压制200多年的大陆野心再次膨胀起来
1870年普法战争 对德法两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德国方面实现了国家统一 德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强权;在法国方面 拿破仑三世下台 法国永久的进入了共和政体 两国历史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德法双强并立成为直到今天欧洲内部矛盾与发展的主轴
那么今天我们回头看 19世纪6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五六十年代的一系列事件证明了英国全球一超地位的稳固。 在此大背景下 世界各地区8个主要强权在这一时代经历了剧烈的内外变动 这8个国家分别是:美 法 德 意 奥匈 俄 清 日。 在某种意义上 60年代的一系列变化首次在政冶层面将全球联系在了一起 在英帝国这个纽带与控制者的全球秩序下 8大强国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在之后的历史中 加上英国在内 这9个国家的互动塑造了之后将近100年的国际格局 9国之间此起彼伏 争霸对抗连绵不绝
大皇帝页游新区入口,策略游戏选大皇帝,点击领取礼包,新服送首冲高返利!
在60年代的大变动之后 9国都有很多动作:英国 法国继续在全球扩张殖民地;德国 意大利加入殖民地争夺 在非洲太平洋地区广泛扩张 在欧洲内部 德国与英法俄之间的矛盾在积累; 俄国在东南欧与中亚持续扩张 并觊觎清朝领土;美国 持续对西部广大土地的开发 后发动美西战争 在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获得殖民地; 日本 1874年出兵台湾 1879年兼并琉球 1884年策动朝鲜开化党人政便 并开始筹备对清朝的战争; 清朝 洋务运动大规模改革 1875年收复新j 抵制俄国入侵 年 中法战争 遏制法国对中国西南野心(要注意的是中法战争是60年代大变动之后9大强国之间首次大规模直接军事冲突) 可以说 此时清朝表现良好 西北东南两场战争一时间有效遏制了俄日英法对新j xz 西南和朝鲜的野心 清朝改革后实力大幅提升 完全具备强权之相 但不利之处在于消耗了部分国力 产生了懈怠情绪 认为五六十年代的危机已经基本解除 对日本过度轻视 也向外界暴露了自己的优势与缺点 日本紧密关注到了这些变化
维多利亚时代!
1895年的中日战争开始了9强之间互相全面对抗的序幕。 清朝的战败立即引起远东格局的变动: 俄国掉头东进 中国发生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引起其他强国干涉;日本在9年后又发起日俄战争 成功阻止俄国东进。 两战之后 日本获得朝鲜半岛 台湾 南库页岛和南满地区的主导权。 取代清朝成为东亚地区的主宰 俄国则发生1905年gm 中国更于1911年爆发辛亥gm 这是9强国之间大变局的开始 奇妙的是远东作为最晚进入世界体系的地区却最早发生了变动。 中俄虽受巨创 但仅凭领土人口两项 依然有强国的底子 但日本之急速上升和中国后来的连绵内战模糊了这一印象
东亚大变动是全球格局变动的开端。 清朝崩溃后仅仅三年 彼时的世界核心欧洲就开始了规模空前的变动 英法德意俄奥匈分为两个阵营激烈搏杀 至1918年一战结束 开始于1894年中日战争的这一轮9强博弈告一段落。 博弈结果: 日本初步主宰东亚 清朝为民国取代 德国战败 奥匈解体 意大利陷入动荡 沙俄灭亡 建立信奉gc主义世界gm的苏联政权 英法保住核心强国地位 但受到相当削弱 美国渐露储君之姿。 但是此轮持续约20年的大变动却有一个显著的特征 那就是除了奥匈帝国完全解体外 其他8强国在或战败或政权更迭后核心力量都保存了下来 所谓魂没有打散 而且除此8强国之外 并没有新强权出现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新的世界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这意味着它还得变!
马之,写得好,顶!!!!
马之,顶!!!!
马之!!!!
上一轮大变动之后 世界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而且还留下三个不稳定的强国-中国 德国 意大利 这三个国家并没有像奥匈那样解体 但中央政府却没有权威 国家内部持续动荡 意大利的共和内阁 中国的北洋 德国的魏玛共和国面对国内乱局手段贫乏 对外更无力示强 集天怒人怨于一身。 而处在欧洲中心的德意和处在远东中心的中国既未崩溃又不稳定 整个世界可能稳定么?
果然三国内部先后发生了政权的更替 首先是1922年莫索里尼的上台 初步安定意大利 接着1927年国民gm军北伐 中国出现了新的统一政权(尽管相对弱势) 最后是于1933年通过合法选举取代魏玛共和国的希特勒那翠政权 好了 现在8大强国又都拥有了相对稳固的中央政府 其中德意愤恨不已 日本充满不安 脆弱的一战后秩序发生大变动就是迟早的事。
29年-33年的大萧条的确加速了新变动的来临 但我认为即便没有大萧条的发生 全球秩序的变动也一定会发生 只是推迟一段时间爆发 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东北则是新一轮大变局的开端 怪异的是这次大变局8大强国相互间的对抗还是首先出现在中日之间(即便1931年中日没有在东北发生全面对抗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 中日间的对抗还是8强中最早的)
这一轮大动荡就是二战。 而二战的结果是自19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超八强格局发生极大变化: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领袖 英法严重削弱 丧失大片殖民地 德国分裂 日本战败并被美国军事占领 苏联崛起 中国时隔半个世纪再次建立起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意大利彻底退出争霸行列 亚非一系列新兴国家诞生 其中部分国家具有强大的潜在实力 原有的各大强国间整体上保持和平 但一个例外是中国与美苏之间爆发过规模不等的热战冲突 而其他各大国间哪怕在冷战最激烈时互相也没有发生过直接武装冲突 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有趣现象 好像东亚总是新全球变局的发端之地
发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苏联解体 德国统一在我看来绝不是历史的终结 反倒更像是1918年结束的一战那样 美 中 日 俄 德 法 英 19世纪60年代的9大强国其中7个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强国 所不同的是一些新的区域强国和缓冲国的出现减小了各强国间直接摩擦的风险 此外欧洲相对衰落使德法更加接近 欧俄之间中俄之间大批缓冲国的出现 也使互相间敌意减小 但中日间地理的过度接近 中国的崛起 东亚整体的复兴都不可避免的引起中日间的直接竞争 美国的插手 印巴韩朝越印尼等区域强国的出现也使地区局势更加复杂化 此外 如果美国因中国崛起而放松对中东的控制 ysl世界是否能够产生新的强权从而恢复往日的荣光 参与到国家间的纵横捭阖也是很有趣的话题
谢谢!这对我非常有帮助!!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局有哪些变动?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1)1861年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开始了对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2)清政府决定“借师助剿”,借助外国势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3)设置总理衙门,加强与外国联系;(4)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汉族官僚地位上升,改变以往满族贵族完全控制中国的局面。
  导此题为基础题,只要总体把握本节内容,即可作答,但要注意条理清晰。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当前位置: >>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近代史第一章 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和重要标志事件 中国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间1840―19世纪60年代 第一、政治上: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爆发,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 革命性质等发生变化,农民阶级掀起太平天 国运动。 阶段 第二、经济上:西方列强的商品输出使中国 特征 封建经济开始瓦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 第三、思想文化上:一部分先进的地主阶级 知识分子和农民阶级领袖开始学习西方,新 思潮萌发。 世界 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崛起,19世纪30年代,英 环境 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 国引 单元复习第一章 清朝晚期中国开 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1840――1864)1.高考形势剖 析 2.阶段特征分 析 3.知识线索疏 理 4.重难问题解 析 5.专题知识归 纳 6.课堂信息反 馈 ●高考形势剖析1、两次鸦片战争历来是迎考复习的重要内容。 因为它处于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关头,侵略战 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一系列重大变化,这些变化 既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 源头都要从这里追寻。 2、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旧式农民运动的最高 峰,它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它斗争的广泛性和 自身的局限性特点鲜明,对其纲领的分析评价 经常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阶段特征分析1、总体特征: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基本特征: 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发生剧变⑴社会主要矛盾 ⑵革命动力、对象、任务和前途 ⑶人们的思想观念 ⑷经济基础 3、具体特征:⑴政治上: a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b中国社会各阶层进行了不断的抗争与探索。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进步知识分子和洋务派、 爱国将领) C清政府对外态度发生了从抵抗、妥协到勾结的变化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了人民革命 ⑵经济上: a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b中国市场开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⑶思想上:思想领域形成了西学东渐的局面,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知识线索疏理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十九世纪 40、50 年代一、二、 三、 四、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新思想的萌发(鸦片战争后) 知识联系太平天国运动鸦片 战争第二次 鸦片战争新思想萌发 鸦片战争前中英基本情况对比(背景)中 国 封建君主专 制―日益腐败 英 国 先进的资本主义民 主制―君主立宪制完成了工业革命 号称世界工厂 船坚炮利、军 队战斗力强 极力推行殖民扩张 资本主义迅速 崛起日益强大政治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 经济 地高度集中财政入不敷出 军事 外交 综合 装备陈旧,营务废弛 ――军队战斗力弱 闭关自守,愚昧无知 封建社会末期危 机四伏日益衰落 一、鸦片战争(1840――1842)根本原因: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 原因 直接原因: 鸦片走私禁烟运动清朝腐败 时间: 42.8①珠江口→厦门→定海→白河口 过程 ②广州→香港岛→虎门→ 进程: 厦门→鸡笼→定海→镇海 →吴淞→镇江→南京 结果: 《南京条约》及附件、 望厦、黄埔条约社会性质变化、 社会矛盾变化 影响 革命任务变化、 革命性质变化 思想观念变化(闭关锁国――向西方学习) 根本原因 ――带有必然性英 对国 华必 侵然 略要 战发 争动英国19世纪上半期,完成工业革命, 迫切需要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 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中国地大物博,能为其提供丰富 的工业原料 人口众多,是一个广阔的潜 在销售市场 根本原因英国准实 备力 充雄 分厚――具有既定性政治: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国力强盛 经济: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军事:掌握了全球“海上霸权” 拥有当时最先进的海军和陆军。 外交:在全球疯狂扩张,在东方建立的殖民 体系已成为侵略中国的前沿阵地。中国败局已定危 机 四 伏政治: 国力衰微,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经济:贫困落后,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中国土地高度集中,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军事:装备陈旧,纪律败坏 愚昧无知。外交:闭关锁国,封闭保守,统治者狂妄自大, 直接原因 ――直接导致事件的发生鸦 片 输 入 的 危 害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银价上涨 造成商业萧条加重了人民的赋税负担加剧政治腐败 减少财政收入 削弱军队战斗力 严重危害 清朝统治禁烟运动和虎门销烟成为英国 挑起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和借口 根本原因:英国要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为其原 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重要原因:清朝统治的腐朽和闭关锁国政策直接原因: 借口―鸦片的输入和中国的 禁烟运动 中国的禁烟运动起因:英国大量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严重危害 举措: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虎门销烟 (高潮) 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的侵略气焰,显示了中华民 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 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 禁烟运动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禁烟运动1& 正常中英贸 表面:闭关锁国 易 原因 中国顺差(出超) 根源:自然经济抵制 英国逆差(入超) 影响:不符合英国利益 2& 鸦片走私 原因 直接: 扭转贸易逆差(掠夺) 根本: 敲开中国大门危害: 白银大量外流、百业更萧条、 影响身心健康、政治更腐败 1855年以前的十多年间,英国对华工业品始终在 二百万英镑左右徘徊。英国商人惊奇地发现,拥 有3.6亿人口的中国,1853年人均消费英国棉纺 织品的价值只有 0.75便 士;而仅有14600的洪 都拉斯,却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934.5便士, 恰好是中国的1246倍。(1)自然经济为主,对外国商品的抵制。 (2)外国商品很多不适应中国人的习惯和要求。 (3)鸦片大量输入,使大量白银外流,无力购买 英国工业品。 鸦 封锁珠江口 片 进犯广东、福建、 台湾,攻占定海 战 进抵白河口 争 1841年战争扩大 形 攻占广州(陈连升.关天培) 势 三元里抗英 侵占香港岛 图攻占定海(定海三总兵) 进占镇海(裕谦)1840年战争爆发天津白河口8月进抵南京下关 镇江 海龄 清政府屈服求和 南京 镇江镇海 裕谦广 州 虎 门陈 化 成上 海 吴 淞上海吴淞 定海定 海 三总兵镇海 宁波1842年战争结束进犯吴淞(陈化成) 攻占镇江(海龄)陈连升封锁珠江口 广州 8月 进抵南京下关江面, 鸦片战争爆发 香港岛 清政府求和广 州 沙 角 大 角关天培 厦门鸡笼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对中国人民的掠夺, 更严重的是它开创了 外国侵略者对中国勒 索赔款的先例①、割香港 岛给英国②、赔款 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 宁波、上 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 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 掠夺提供了便利条件不仅破坏了中国 的领土主权,而 且使使香港成为 英国进一步侵华 的基地 使我国东南沿海门 户洞开,便利了外 国势力的侵入1842年 《南京条约》 上海宁波福州 厦门 广州 ①、领事裁判权(即英国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 或在中国犯法,或成为被告, 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领事去裁 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严重破坏了中 国的司法主权 列强相互援引,加重 了对中国的侵略②、片面最惠国待遇(即中国在将来给于其他国家任何权利时,“亦准英人一体均 沾”。而英国却不用最惠国待遇来对待中国。 在国际惯例中,最惠国待遇是双方平等互惠 的)③、英国在通商口岸租赁土 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为以后列强在中国建 立租界提供了借口1843年 《五口通商章程》 《虎门条约》 ①、享有英国在《南京条约》及其附 件中除割地、赔款以外的一切特权 ②、美国兵船可任意到中 国各通商港口“巡查贸易” ③、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 “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这是对中国的文化侵略、为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是美国享有了与 英国基本相等的 在华侵略权益 进一步破坏了中 国的领海主权1844年 《望厦条约》 ①、享有美国在《望厦条 约》中取得的一切特权使法国享有了与 英美基本相等的 在华侵略权益②、允许法国天主教 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修建坟地,清朝地方政 府负责保护教堂和坟地便利了外国侵 略者在华进行 宗教文化侵略1844年 《黄埔条约》 中国①封建经济落后,政治腐败, 综合国力衰弱 ②军 备废弛,纪律败坏,战和不 定,组织不力 ③闭 关锁国政策使科技落后中国战败的原因19世纪完成工业革命后,成 英国:为资本主义强国,科技发达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挡新兴的资本主义启示:落后就要挨打,腐败就要亡国
课堂检测1.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推行的对外政策是?A.闭关锁国C.平等往来B.自由通商?D.出卖利权2.英国在18世纪中期的对华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 其主要原因在于? A.英国对华输入的商品较少? B.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 C.英国商品价格比较低廉?ABD.中国对英国输出商品较多 3.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目的是? A.扭转贸易逆差 B.毒害中国人民?C.打开中国市场 D.寻找战争借口 A.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商的利益?A4.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B.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 C.清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 D.清王朝坚持闭关锁国政策B 5.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A.清政府的屈服求和? B.军事指挥的失误? C.战争准备不充分?D DD.中国政治、经济、军事落后于西方 6.“大皇帝君临万国,恩被四表,无论内地外夷,均 系大皇帝百姓。”此话反映了十九世纪上半期清朝 怎样的实质问题 A.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B.皇权至高无上 C.国力强盛 D.皇帝、大臣闭目塞听 7. 近代西方列强侵占的第一块中国领土是? A.澳门 B.厦门 C.虎门 D.香港岛8.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A.“自足”即产品富足 B.衣食住行之所需都可以自己生产 C.生产目的不以市场贸易为主 D.生产的目的首先是满足自我消费DA 9.《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使中国海关丧失了保护本 国工商业发展能力的规定是( ) A.开放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和永久居住 D.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10.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的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矛盾开始取代阶级矛盾D C 11.清政府内部的禁烟派是以湖广总督林则徐为代 表的。这里的“湖广”是指( ) A.湖北、湖南 B.湖南、广东 C.湖南、广西 D.广东、广西 12.下列关于鸦片战争导致中国社会发生变化的表 述,不妥当的是( ) A.清政府被迫完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中国开始成为不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 C.中国的丝、茶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D.英国棉纺织品进入中国市场,但未大量倾销AA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本: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1、原因 直接:侵略者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1856.10 爆发 2、过程 1857.12 占广州 1858.05 占天津,《天津条约》 1860.10 占北京,《北京条约》 ①《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3、结果 ②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丧失了大量领土与主权 政治上:中外反动势力从此公开勾 结,共同镇压人民革命 扩大了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经济上:势力,为列强扩大侵略提供 了有利条件 使中国半 殖民地半 封建化程 度进一步 加深4、影响 英法 等国扩大权益 提出“修约”要求担心危及统治利益清政府(忙于镇压起义) 拒绝“修约”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 《天津条约》 (1858年) 攻占北京 火烧圆明园 《北京条约》 (1860年) 第二次鸦片 战争的经过1、爆发标志:1856年 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 2、第一阶段:1856年 月10月―1858年6月, 侵占广州(成立―联军 委员会),夺取大沽口 炮台,占领天津。签订 《天津条约》 3、第二阶段:1860年 英法再度攻占天津, 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 签订《北京条约》京师 天津定海广州 通州北京1860年10月, 杨村 英法联军侵入 圆明园,大肆 北仓 北塘 新河 抢劫之后, 天津 随之烧毁了 塘沽 圆明园。 大沽 请同学们阅读下列两则材料,指出清王朝在战争 中的主要态度?当1856年10月英军侵犯广州时,咸丰皇帝的批示是: 不胜固属可忧,亦伤国体;胜则该夷必报复,…….当 中原未 靖,岂可再起风波。当英法联军沿海北上进攻大沽时,咸丰皇帝的批示是: 现在中原未靖,……不得不思柔远方,为羁縻计. 清王朝对战争的态度是一味妥协 导致这种态度的原因是什么?清王朝的腐朽、软弱;正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天津条约》危害:①、进一步影响和操 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纵清朝统治核心干涉中 ②、增开牛庄、淡水、南京 国内政。 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②、使资本主义列 ③、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 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④、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 游历、经商、传教; ⑤、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 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 失200万两白银。强侵略势力从东南沿海扩展 到沿海各省,并延伸内地。 ③、取得内河航运 权,便于向长江内地倾销商 品。 ④、成为外国人到 中国各地进行种种不法活动 的护身符。 ⑤、加重了中国人 民的负担。 利用口诀记忆十口通商的名称 天约增开十口岸 长江南镇和九汉 沿海营烟再加汕 岛上还有琼台淡 1860年10月与英法联军代表签订:①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北 京 条 约②增开天津为商埠; 成为外国侵略势力在北方的主要活动基地, 并威胁北京的安全 ③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 与罪恶的奴隶贸易性质是相同的,这是对我国 劳动力的掠夺 ④割让九龙司“归属英属香港界 不仅使我国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且扩大了 内” 英国在港势力,为以后强租“新界”作了准备 ⑤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 进一步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共赔款万两白银) 小结:《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a.公使驻 京 b.增开十口 c.舰船航行 d.外人入内 e.增开天津f.割让九龙影响和控制清朝统治中心 西方侵略势力从东南沿海一带扩 展到了北方沿海、长江流域及中 国内地,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 权,为列强侵略提供了条件,加 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中国的领土进一步的丧失,而且 扩大了英国在香港地区的侵略 , 为以后列强强租新界作了准备。g.华工出国h.赔偿损 i.追加赔款 失这实际上是准许西方列强将中国人 掠卖到国外,用于开发海外殖民地。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 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割地 香港岛 九龙司地方一区 开埠 五口通商 十口通商 赔款 2100万元 英法军费各200 万两 英商200万两 《北京条约》天津为商埠增至800万两其他关税协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承认〈天津条约〉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 以在长江各口岸自 有效; 由航行;外国人可 准许华工出国。 以到中国内地游历、 经商、传教 中国丧失的主权商船军舰在长江口岸航行 片面最惠国待遇 五口开放通商 领事裁判权 割让香港岛 关税协定 领土主权 司法主权 贸易主权 关税主权 内河航运权 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 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侵占方式: 思考题美、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扮演什 么角色? 实际是帮凶。开始伪装中立,借 “调停”之名,实际为英法联军做 好战争 准备;后来更是趁火打劫。 也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 沙俄更是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想一想:下列两幅面积相差多少??十九世纪末中俄边界?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 中俄边界 岭南江北―60多万1858年《瑷珲条约》: 中国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60多万平 方公里的领土。 江东一岛―40万1860年,《北京条约》: 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 平方公里的领土。 湖东南―44万多1860年的《北京条约》和1864年中俄《勘分西 北界约记》:中国巴尔咯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 中国西北部―7万多1881年的中俄《改订条约》及以后五个勘界 议定书: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时间 1858不平等条约名称割占领土范围 岭南江北割占领土面积 (平方公里)《瑷珲条约》六十多万1860 中俄《北京条约》 1864 《勘分西北界约记》19世纪 80年代 中俄《改订条约》及以 后五个勘界议定书江东一岛湖东南 中国西北部约四十万四十四万多 七万多 平方公里俄国从十九五十年代末开始, 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 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 土 ,相当于15个浙江 省的面积。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1、政治上: 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 封中 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 建 国 成为他们的附庸与工具,中外反动势 化 社 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 的 会 程半 抗。 2、经济上: 度殖 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 加 民 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他们倾销商 深 地 品,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使中 了 半 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 观察右图, 并结合史实分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 的危害及影响。汉口天津 烟台营口南京镇江 九江上海 宁波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福州 广州 汕头 厦门琼州淡水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台湾 从原因看: (1)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夺取更 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攫取侵略权益,打开中 国市场。 (2)英法等国发动第二次鸦片 战争则是 不满足鸦片战争的既得利益,要进一步 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获得的 侵略权益。 从性质看: 两次鸦片战争都是西方列强发动的对中 国的侵略战争。从进程看: (1)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 英国,战火主要在东南沿海一代燃烧。时间只持续 了二年。 (2)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发动的,美、俄做帮 凶。第二次鸦片战争持续了四年,英法不仅攻占了 广州,而且还一度攻占了清朝统治的心脏――天津 和北京,并洗劫了圆明园,破坏程度和规模都进一 步扩大了。 从结果来看: (1)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列 强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望夏 条约》和《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 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等主权遭到 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攫取 了更多的侵略权益,使中国丧失更多的主权和100 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外国的侵略势力不仅扩大到 沿海各省,而且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相 根本原因和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 继 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同 续 战争性质 侵略的非正义的掠夺战争扩 不 侵略时间 两年→四年同侵略国家 英国→英法出兵,美俄参与 侵略区域 长江以南沿海→深入到内地 危害 和 影响 开放的口岸增多(5个→11个), 领土、主权更多地遭到破坏,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大 原因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英国要求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直接原因:清政府拒绝列强修约要求 (现象与本质) 借口马神甫事件、亚罗号事件1840――1842年(英军): 过程 珠江口―定海―吴淞口―天津; 香港―广州―定海―镇海―镇 江―南京性质 侵略战争1856――1860年(英法联军、美 俄帮凶): 广州―定海―天津; 天津―北京天津条约:公开陪行 北京条约:津、津、有(九)、味 (赔) 沙俄:爱晖、北京、勘界、改订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哥赔开水; 结果 猪才会 中美望厦条约:一觉醒 中法黄埔条约:自由传教? 标志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社会性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进一步 ? 质变化(经济、政治)、主要矛 加深:政治上丧失更多的主权和领土、 盾变化、革命任务变化 经济上外国经济势力开始深入到内地 ? 对思想界的影响:推动了新思潮 ?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 的萌发 ? 推动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反馈练习:1、两次鸦片战争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A、都是为了占据中国的市场和掠夺中国的财富 B、都直接威胁清朝的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C、都开始于侵略者用武力挫败清政府的抵抗 D、都是外国侵略者用武力挫败清政府的抵抗 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侵占的我国领土面积是: A、30多万平方公里 B、50多万平方公里 D、150多万平方公里C、100多万平方公里 3、《天津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中,位于最北和最南面的分别 是A、营口、琼州 B、营口,汕头C、烟台、琼州D、天津、汕头4、 19世纪中期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深入长江,进入中国腹地, 1864年,他们最远可到的口岸是:A、 九江B、 汉口C、南京D、 重庆5、马克思称英法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 下列各项最能说明该观点的是A、迫使清政府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B、以战争为主要侵略手段 C、洗劫并焚毁园明园D、增开商埠,扩大商品出口 三、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年)原因: 腐朽的封建统治、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严重的自然灾害 1、酝酿: 建立组织、形成理论、建立根据地、领导核心 2、前期:1851――1856(兴起发展) 经过: 金田起义 永安建制 定都天京 北伐西征东征 53-1856 3、后期:1856――1864(转折失败) 转折: 1856 天京变乱 (根源、危害) 防御战 天京陷落 前期:《天朝田亩制度》 纲领: 1864 后期: 《资政新篇》 失败 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纲领、战略失误) 原因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评价: 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特点:时代赋予的新内容和意义 功绩: 反封+反侵+经济+思想+世界 教训: 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天京变乱1851年金田起义永安建制 定都天京1856重建领导核心 《资政新篇》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 北伐、西征1858破江北大营 三河镇大捷1853― 1860破江南大营中外反对势力联合东 征1864天京陷落 外国侵略激化 地主阶级 矛盾 激化 自然灾害 农民阶级 起义的准备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发动群众 2、洪秀全建立宗教理论(1)理论来源: 西方基督教教义、 儒家大同思想、 农民平均主义。 (2)理论著作: 一歌两训 (3)理论特点:将农民平等自由思想通过宗教理论 表达出来。3、根据地建立: 冯云山深入广西紫金山区组织拜上帝教,建立根据地4、建立领导核心: 以洪秀全、杨秀清为代 表的六人领导核心形成。 1853年赖汉英 1853年开始派林凤 率部西征; 1853年定都 祥、李开芳进行 1853年春,顺江 1855年石达开 北伐。因孤军深入、 东下占领南京, 天京后,太 西征军潘阳湖口 给养不足,全部 改名为天京。 大捷后,进入江 平天国颁布 壮烈牺牲。 1852年春, 正式建立与清政 西。 突围北上, 府对峙的政权。 《天朝田亩 1853年颁布了《 制度》;进 天朝田亩制度》。行北伐于西 征、东征, 1852年攻占 1856年进入 武汉三镇 了军事上的 队伍发展 南王冯云山 西王肖朝贵 到50万。 全盛时期。 牺牲 牺牲 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军事 行动 北伐 西征 东征目的领导 结果 作用推翻清朝 巩固天京林凤祥 李开芳 失败充实力量赖汉英 秦日纲 石达开 石达开 败湘军 夺扬州 进江西 破江南江北大营 牵制清军 巩固天京 达到全盛 寿 州 庐 州淮军天京 三河镇 安 庆清扬 军州汉 湘 口上海 杭 州军 武昌慈溪1864年夏,洪秀全在 天京病逝。 日天京陷落 保 1、天京变乱 卫 由盛 进攻转 太 转衰 为防御 平 天 2、积极防御 联合 国 绞杀 的 斗 争 3、最后失败原因: 经过: 影响:补救:重整领导核心1、1858年,陈李合力破江北大 营,解除天京北面的威胁 2、1858年,陈李取得三河镇大捷 3、1860年,陈李合力破江南大营 4、上海战役(李秀成) 5、安庆保卫战(陈玉成) 6、天京保卫战 1、标志:1864年,天京的陷落 主观原因 2、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 (性质、特点、历史功绩) 3、意义: 太平天国形势发展示意图全盛:1856,东征 盛衰转变:1856年的天京变乱 ? ?? 1853,定都天京、北伐、西征 《天朝田亩制 度》 ? 前后14年 开始:1851,金田起义1859年,《资政新篇》 ?? 失败:1864年,天京失陷 结合右图, 从政治、经济、 地理、历史等方 面,分析说明太 平天国定都天京 的原因。 1、政治上:利于集中革命力 量,建立稳定的根据地。结合上 图,从政治、 经济、地理、 历史等方面, 分析说明太 平天国定都 天京的原因。2、经济上:江浙一带是当时 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 3、地理上:地处长江南岸, 长江是天然屏障。 4、历史上:“六大古都”之 一,著名的政治、经济、文化 中心,建都条件优越。 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土地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方法: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 土地.?内容产品分配: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方法: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目的? 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 社会 你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有实施的可能吗? 没有。客观上,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证实施; 主观上,该纲领具有空想性,根本无法实施。 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地主 革命性: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 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 评价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只能是空想,根 局限性: 本无法实施。 2、阅读以下材料 “现在说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肋妖之事,自我军两位勇猛王爵英王、翼王死后,我军确受重大损失,但如洋人 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引自《洪仁歼自述》 回答:①材料中的“妖”指的是什么?②“洋人助妖”指的是什么?指清王朝指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③洪仁轩认为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洋人助妖”,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为什么?这个观点是片面的。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上原因, 是由于它是一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思考:结合太平天国运动,你认为单纯的 农民战争能赢得中国近代革命的胜利吗?太平天国是一场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领导这场革命的农民阶级具有双重性 思想上,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理论作指导 政治上,提不出切实可行的正确的革命纲领,不 能建立先进政权 组织上,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保持内部团结 农民阶级的这种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们 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天京变乱? 原因领导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 腐朽思想日益滋长 ? 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 经过 ? 影响: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1.性质与双重任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2. 作用(历史功绩):(1)加速了清王朝和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 (2)担负起反封建和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 (3)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的最高峰 (4)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5)19世纪中叶,同亚洲人民配合打击西方殖 民主义者,亚洲出现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 3、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的农民运动相比有哪 些新特点? 1 时代背景:中国社会开始沦为了半 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2 新思想: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 义的新方案3 历史使命:反封建反侵略 4 国际影响:与亚洲人民共同掀起了 太平天国失败原因主观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广大将士参加革命的目的不明确定都后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膨胀, 争权夺利,断送了革命前程。战略上失误:偏师北伐、孤军深入等。客观上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与绞杀。 根源小生产者意识决定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反馈练习? 1、15和16世纪,西方与中国几乎同时出现资 本主义萌芽,但是,19世纪上半叶,当英国开 始使用机器生产的时候,中国仍处于手工劳动 时期,其主要原因是( ) A 中国科技水平低下,没有创造发明 B 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萌芽发展 C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缺乏同外国的交 流 D 手工产品价值高,获利大 ? 2、鸦片战争前,英国向中国输出的主要产品 是( ) A 机械产品 B医药产品C纺织产品D文教产品 ? 3、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国人 民进行了发侵略战争,但战争最终以中国的失 败和英国的胜利而告终,对此以下分析结论错 误的是( ) A 政府的政策与战争结局密切相关 B 武器装备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C 战争性质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D 综合国力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条件 ? 4、两次鸦片战争中,沙俄与英国割占中国领 土的不同点在于( ) A 满足商品输出的需要 B满足资本输出的需要 C 满足领土扩张的需要 D满足劳动力的需要 ? 5、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涉及割地、赔款、开 商埠的有 ①《南京条约》;②中俄《瑷珲条约》;③ 《天津条约》;④ 《北京条约》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 ① ③ D ① ④ ? 6、下列关于近代上海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 是( ) A 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 B 是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租界的城市 C 是近代中国建立地方傀儡政权的城市 D 是被列强最早控制的地方海关城市 ? 7、1858年,一个英国人在中国旅行一路上,他 遇到的情况不包括( ) ①美国军舰在天津码头“巡查贸易”;②英国 人在南京招募华工;③清政府检查过往船只, 要求鸦片商人纳“洋药税”;④乌苏里江以东 的中国居民纷纷西迁或南迁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④ D ①③ ? 8、下列关于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正 确的是( ) A 促使中国商品有所发展 B 促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 促使中国的纺织业进一步发展 D 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 9、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和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都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B 都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C 都发生在中国历史重大转折时期 D 都有明确的斗争目标 ? 10、标志着鸦片战争开始与结束的史实分别是 ( ) A 英舰封锁珠江口;英舰列队架炮于南京下关江 面 B “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签定 C 英军进犯天津白河口;道光帝派琦善为钦差臣 赴广东同英军议和 D英舰封锁珠江口;《南京条约》的签定 ? 11、五口通商后,东南几省最受影响的行业是 ( ) A 畜牧业 B家庭纺织业C农业 D冶铁业 ? 12、下列关于虎门销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是中国禁烟运动的最终胜利 B 销毁了英国和美国商人的大量鸦片 C 显示了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 D 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 13、1844年,英国从中国获得的新的权益是( ) A 领事裁判权 B租赁土地、建造房屋、永久居住 C公使进驻北京 D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和传教 ? 14、英国在《南京条约》中取得的侵略权益对 以后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造成最大危害的 是( ) A 割香港岛 B赔款2100万银元 C 五口通商 D协定关税 ? 15、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侵占了我国大 片领土,其中面积最大的一片位于( ) A 黑龙江以北 B乌苏里江以东 C 伊犁西北部 D新疆南疆西部 ? 16、太平天国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纲领是 ( ) A 《劝世良言》 B《天朝田亩制度》 C 《原道醒世训》 D《姿政新篇》 ? 17、太平天国运动的军事达到全盛的军事行动 是( ) A 第一次攻破江北、江南大营 B 三河镇大捷 C 石达开湖口大捷 D 东征苏南,大破洋枪 18、太平天国之所以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最主要的是( ) A 其规模和延续时间均空前 B 建立了与清政府对立的政权 C 制定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 D 对封建王朝的打击空前沉重 ? 19、《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中,本不属于不 平等的条款是( ) ? A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 B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 ? C 外国军舰进入长江自由航行 ? D 赔偿英法两国军费 ? 20、《北京条约》中,同《南京条约》密切联 系的款项是( ) ? A 增开天津为商埠 B割九龙司 ? C 准许华工出国 D赔偿英法军费 ? ? ? ? ? ?? ? ? ?21、海关管理权最后丧失的主要标志是( ) A 《南京条约》规定关税协议 B 英国夺取上海海关 C 上海海关制度被推广到各通商口岸 D 总理衙门任命赫德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 22、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 主要方式是( ) A 炮舰恫吓,打开贸易大门 B 利用海关,倾销商品 C 走私鸦片、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D 办洋行、设工厂、进行资本输出 ? 23、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迫开放的内河口岸是 ( ) ①重庆 ②淡水 ③汉口 ④镇江 A ③ ④ B ① ③ ④ C ② ③ D①②③④ 四 、 新 核心: “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思 林则徐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想 魏源 《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 的 萌 代表: 姚莹 《康纪行》 以制夷” 徐继畲 《瀛环志略》 发洪仁\ 《资政新篇》 影响、评价社会基础:思想界万马齐喑 原因: 思想基础:“经世致用”思想 直接原因:鸦片战争的失败 思想: 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求新 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新思想萌发的原因(1)、社会基础:鸦片战争前,清政府提倡 程朱理学,压制进步思想,思想界万马齐喑 (2)、思想基础:随着清朝封建统治日益腐 朽和民族危机加深,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提 倡经世致用 (3)、直接原因:鸦片战争刺激――侵略者 的“船坚炮利”,鸦片战争后爱国知识分子 惊醒,开始寻求强国之道 新思潮核心: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 御侮之道。 倡导者:林则徐和魏源。 地主阶级的新思想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起到了 探求西方知识,放眼世界的开拓作用。 (1)事迹:注视西方,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 仿制西方战舰; 主张建立新式海军林则徐是近代中国最早注意了解 西方国家的先进人物,迈出了 (2)评价: “师夷长技”的第一步。在当时 战争情况下,林则徐提倡学习西 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 2、魏源――《海国图志》(1)概况:魏源根据《四洲志》等书,编成《海国图志》, 它系统介绍世界各国人文情况,介绍并传播西方 先进科学技术。(2)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用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来侵略,使国家 走上富强道路。“师夷长技”只是手段,御侮图 强才是主要目的。(3)特点: 是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专著 开阔了人们视野,引导人们注 (4)作用: 意世界形势 3、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由于社会的急剧变化和林则徐、魏源等人 (1)原因:(2)概况:思想的影响,鸦片战争后出现了一批程度 不同地与现实政治问题相联系的作品。①、姚莹《康纪行》―揭露英国侵略西藏的野心。 ②、徐继畲《瀛环志略》―详细、完整地介绍了世界 各国的史地情况。4、这一时期新思潮的特点:林则徐、魏源等人作为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其思想 一方面带有鲜明的时代变化的印记;另一方面又保留着 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 评价新思想的萌发1、作用: 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于启迪人们重 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具有进步意义。 2、局限性: (1)、 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地主 阶级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有着深刻的阶 级和时代的烙印,没有而且也不可能冲破封 建主义的藩篱。 (2)、他们虽然提出学习西方、改革内 政等方案,但又不敢触及封建制度,从而不 可能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 农民阶级领袖洪仁\的 &资政新篇&1、目的:洪仁\为振兴太平天国,提出了一个改 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系统的新方案―― 《资政新篇》。2、思想根源:洪仁\在香港期间学习和研究了西方 政治、经济、社会等学说。 3、性质: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4、内容:(1)政治:以法治国(2)经济:发展工商业 (3)文教:兴办新学 (4)外交:自由通商,平等交往 5、《资政新篇》的历史意义(1).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2).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 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3). 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 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6、《资政新篇》未能实行的原因① 中国还缺乏实现这一纲领的社会条件和阶级基础② 太平天国还处在紧张的战争环境之中《资政新篇》这一“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没有、也不可能付诸实施。 未实行的社会阶级基础:(1)《资政新篇》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 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 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不提农民最关心的土 地问题,因此这个方案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 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任何积 极作用。不是农民战争产物,没有反映农民阶 级最迫切的要求,没能得到广大农民的共鸣 (2)当时中国还不具备实现这一政纲的社会条 件,太平天国迫于当时严峻的形势,《资政新 篇》没能实行。 背景 天国由盛转衰+世界走向资社+洪仁\个人经历 农民阶级 代表 洪仁\《资政新篇》 内容 政治+经济+文教+外交 评价 革命性+先进性+空想性 思想基础: 经世致用的思想 原因 根本: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 直接:鸦片战争战败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代表 林则徐: 地主阶级 人物 魏源: 《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 核心:“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 道 具有爱国主义色彩和进步意义 评价 对西方认识还很肤浅 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反馈练习1.阅读下列材料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 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回答:(1)材料中提到的“书”指的是哪 《海国图志》 一本书? 该书的写作在当时有何现实意义?对开阔人们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 起了积极作用(2)材料表达了怎样一种思想?利用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 外国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道路的思想。 2.阅读下列材料 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 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刑事。 唯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 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资政新篇》 回答:(1)据上述材料归纳洪仁\对外态度的要 点(不得摘抄材料的原文)承认西方国家的长处,主张有限度的开放;外人活 动应有益于天国,不准诽谤天国的政策法制。(2)对洪仁\对外态度加以评价。体现了太平天国的自主精神,表明了愿与外邦交往 的态度。其对外态度较为切实且对外邦人有所警惕。 □.新思想萌发的原因有 ①民族危机出现 ②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③“经世致用” 思想兴起④鸦片战争的震醒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④ □.称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是因为 A.他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 B.他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C.他认识到鸦片泛滥的危害 D.他是领导禁烟运动的民族英雄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表 现不包括 A.设立译馆,翻译外国图书 B.仿制西方战舰,提出建设一支近代海军 C.介绍西方政治制度 D.组织编译和研究西方各国法律A BC □.阐述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著作是 A.《海国图志》 B.《四洲志》 C.《瀛环志略》 D.《康纪行》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中的&技&主要指 A.经济制度 B.政治制度 C.科学技术 D.文化制度 □.魏源等人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其目的是 A.抵制侵略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B.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C.使人们注视世界形势的发展 D.帮助人们冲破封建纲常思想束缚 □.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新思潮的核心内容是 A.开阔视野,了解世界 B.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向西方学习 D.介绍西方政治经济知识A C A C □.下列著作中,最详尽介绍当时世界各国历史地理状况 的是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康纪行》 D.《瀛环志略》D□.以下对新思想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各国律例》为抗英斗争提供理论依据 B.《海国图志》介绍了工业革命的一些成果 C.《瀛环志略》主要介绍西方政治制度 D.《康纪行》揭露了英国侵略西藏的野心C C□.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新思潮最重大的影响是 A.激励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 B.成为维新运动的思想基础 C.开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思想先河 D.改变了中国人'夜郎自大&的观念 □.洪仁\提出的外交主张,不包括 A.同外国完全自由通商 B.主张平等往来 C.不准干涉中国内政 D.允许外国宗教传播 □.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的是 A.林则徐 B.洪秀全 C.魏源 D.洪仁\DD□.《资政新篇》的主张在太平天国内部未引起 广泛的影响,其根源是 A.战争形势下无暇顾及 B.不符合中国历史发展潮流 C.出现于太平天国运动后期 D.超越了农民战争范围D □.《资政新篇》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 A.太平天国是农民革命政权 B.处于紧张的战争环境 C.太平天国未能推翻清政权 D.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D C□.在向西方学习问题上,《资政新篇》与《海国图志》 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抵御外来侵略 B.是否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C.是否发展资本主义 D.是否翻译外国书籍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经济的 主张 A.互相矛盾 B.大同小异 C.完全一致 D.互为补充A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所提出的主张都没有实 现的根本原因是: A.无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太平天国政权一直不稳定 C.太平天国内部发生权力斗争 D.脱离中国当时的社会实际 □.从内容上看,《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共同的局 限性表现在 ①不能正确地认识当时社会矛盾 ②带有强烈的小农认识 ③只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④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叙述,不正 确的是 ①前者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 ②后者是符合历史潮流 的进步方案 ③后者是前者的补充、继承和发展 ④两者都 反映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要求 A.① B.③ C.②③ D.③④DDD □.从适应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以下著 作最具进步意义的是 A.《海国图志》 B.《原道觉世训》 C.《天朝田亩制度》 D.《资政新篇》D□.《资政新篇》与维新变法法令相同的 地方在于 A.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B.公众选举官吏 C.奖励发明 D.派人出国留学游历C ●重难问题解析(一)如何理解鸦片战争爆发和中国失败的必然性?资本主义的掠夺性与扩 张性本质 政治 资本主义制度英国中国先进的资本主义战胜落后的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封建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经济 思想 对外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极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 义萌芽发展缓慢 大提高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崇 陈朱理学,愚昧无知 尚民主与科学 新航路开辟后积极对外殖 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 易(故市场狭窄,丧失外贸主 民扩张 动权。) 坚船利炮,火药武器 军备废弛,大刀长矛军事 (二)怎样理解“鸦片战争使中国 社会性质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半殖民地化表现为主权遭破坏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半封建化表现为逐步卷入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 如何理解半殖半封社会的含义?是中国或其他亚洲国家在近代遭受西 方列强侵略的情况下,所形成的一种特 殊的社会性质。不能理解为一半是殖民 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 上是殖民地,经济上是封建的。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是一个完整的、不能割 裂的概念,每个“半”中都包含着政治、 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 1、“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主权, 国家处于“半主权状态”。具体表现: (1)政治上: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2)经济上:丧失独立地位,被卷入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沦为资本主义 的经济附庸(原料、商品销售市场); (3)思想文化上:列强借传播基督教, 对中国进行颠覆侵略。 如何理解半殖半封社会的含义?2、“半封建性”是指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 展了资本主义。具体表现在: (1)政治上:封建政府的制度、政策有所变 化,如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局的变动,以 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政”、预备立 宪等; (2)经济上:主要表现为封建的自然经济逐 渐瓦解,新的资本主义因素产生; (3)思想文化上:保留着封建思想文化的同 时,又遭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新 的思想文化不断产生发展。 (三)、如何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1 破坏作用: (1)政治:对中国领土和主权的破坏;使中国阶级矛盾 更为尖 锐,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2)经济: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破坏了中国东南沿海 的传统手工业,也摧残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3)思想:便利西方文化侵略 2 促进作用: (1)政治:中国由闭关走向开放;中国地主阶级开始出 现分化;客观上使中国诞生第一批无产阶级 (2)经济:瓦解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扩大了商品市 场和劳动力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3)思想:客观促进了中国“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萌 发 近代西方给中国的双重影响与结果? 侵略性与先进性(破坏性、建设性) ? 面对这个问题,出现三种政治派别: ? 1、顽固派:对侵略与先进的西方均视而不 见,不思对策。以福康安、牛鉴为代表。 ? 2、投降派:面对坚船利炮,愚昧自傲转为 惊慌失措。以道光、琦善为代表。 ? 3、抵抗派:既坚决抵抗侵略,又了解学习 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指出百年来中 国人的出路与方向。代表是林则徐、黄爵 滋 对列强侵华的认识1、从主观目的来看:西方列强的侵华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商 品市场、掠夺财富,满足工业资本主 义发展的需要。 2、侵华的主要方式: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 辅配合炮舰政策 3、其结果: 一方面――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民 族灾难,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贫穷落后。 另一方面――在客观上,西方列强在侵 略中国的过程中又不自觉的把西方先进 的生产方式、思想文化观念带到中国, 它加速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和新的资本 主义因素的产生,使中国日益走上近代 化道路,这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历 史的发展。 例:1、“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 明。”的观点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它①未认识到殖民 主义、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和残酷性②只看到“船坚 炮利”和科技文明 ③夸大殖民主义传播文明的作用 ④贬损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2、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不包括 A.中国开始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B.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白银外流,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D.直接导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 相关联接: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用侵略 手段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 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试结合所学辨析这一观点。(总―明确观点) 1、这种观点不正确。 (分―分析原因) 2、因为鸦片战争虽然客观上促进了 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并在此基础上 出现了近代文明,但另一方面也使中 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受严重破坏,西 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获得特权, 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原料,中国开 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总―深化实质) 3、侵略势力入侵的目的是为了获得 更大的利益,一些近代文明的出现仅 是它客观上的作用,它首先给中国人 民带来的是深重的灾难。 (四)、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各种政治力量对 时局变化的态度,并分析其成因。1、地主阶级: (1)清政府:面对侵略,一方面由抵抗到妥协 求和,另一方面顽固坚持旧的传统,拒绝进 行任何改革。 原因:由满洲贵族顽固的阶级立场决定的与其 当时的腐朽性有一定关系。 (2)林则徐、魏源等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开始抛弃夜郎自大的观念,开始注目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 原因:其思想的转变是在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 激化的背景下形成的,也是由其爱国立场决 定的。 2、农民阶级: (1)传统农民阶级(洪秀全):引进基督教思 想创立拜上帝教发动革命,并力主以绝对平 均主义改造中国社会。 原因:其思想也是由其小农的地位和立场决定 的。 (2)农民阶级知识分子(洪仁秆):提出改革 内政建设国家新方案,主张全面 学习西方 并发展资本主义,但对西方认识了解尚浅。 原因:其思想转变是鸦片战争后西学传入影响 的结果,但也与时代和阶级局限性有关。 (五)、农民阶级为什么不能领 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1、经济上:农民阶级是与落后的封建 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小生产者,不代 表先进的生产力 2、政治上: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 不能建立先进的政权; 3、思想上: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 理论; 4、组织上: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和 保持内部团结。 例:1、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旧式农民战争的局限性 B、拜上帝教不合中国国情 C、在军事策略上率犯错误 D、对封建王朝打击空前沉重 2、太平天国运动由于没有先进阶级领导而导致 失败,“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原因是 A.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B.林则徐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受到压制 C.新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没有出现 D.中国无产阶级没有登上政治舞台?? 3、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 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 原因。”这段话主要是指太平天国 A.没有现实的革命目标 B.对西方列强侵略缺乏警觉 C.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D.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4、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证明①农民阶级有力量破坏 旧制度,却没有能力建立新制度②农民阶级既是革命 的,又是落后的③农民起义或革命不是被镇压,就是 自行蜕变④中国革命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努力,而单纯 的农民革命又不能成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六)太平天国运动同以往农民起义 相比有哪些新特点?1、背景上:以往的起义多因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而太平天国起义则更增加了一层外来侵略。 2、指导思想上:主张学习西方。如拜上帝教、 《资政新篇》。 3、革命性质上: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从而具 有了民主革命的性质。 4、结果上:太平天国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而失败。 5、影响上:是“亚洲革命风暴”的重要组成部 分,具有国际意义。 例:1、太平天国运动的实质是: A、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B、农民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 C、反对封建制度的农民起义 D、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封建斗争 2、之所以称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的“准备阶段”,是因为它 A.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担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D.规模大、时间长、斗争英勇?? 3、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突出的 时代特征是 A.利用宗教形式发动起义 B.提出了改革土地制度的纲领 C.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任务 D.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4、(1999全国),与以往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 国运动的时代特点表现在①运动规模空前巨大②反 封建同时反侵略③《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思 想④《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相关题目:赵尔撰在《清史稿》中说:“秀全以匹夫倡革命,,, 中国危亡,实兆于此。”结合你对“中国危亡”的原因和太平天国 运动的历史作用的认识,分析评论赵尔撰的这一观点。 (总)中国 分 危亡 分 原因 析 原 因 天国 作用 (总)赵尔撰把“中国危亡”的原因,归结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 运动,是错的。 (明确观点) (1)18世纪上半期,中国古老的封建制度已经衰落,而世界资本 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闭关自守的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历史 发展潮流,这是近代中国危亡的历史根源。 (2)清政府的腐败和对外妥协,是中国危亡的内因。 (3)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是中国危亡的外因,也是近代中 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 (4)早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十年,英国就发动了侵略中国的 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危亡”,实始于此。 (5)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 农民战争,它动摇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打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 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还开始向西方寻找真理,探索中国独立、 富强的道路,反映了新的时代特征。 赵尔撰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诋毁太平天国运动,是剥削 阶级的偏见。 (剖析实质) (七)对比《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的异同点1、相同点:(1)都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2)都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 (3)都没有真正实施过。2、不同点:(1)产生的背景不同:前者是在太平天国蓬勃发展的形式下 提出的;后者是在太平天国元气大伤,革命形势逐渐逆转, 为重振天国提出的。 (2)主张不同:前者主张消灭私有制,建立小农社会;后者 主张发展私有制,发展资本主义。 (3)群众基础不同:前者是农民几千年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 晶,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 所有制的强烈愿 望;后者是洪仁干在香港游历的产物,缺乏群众基础 (4)作用不同:前者反映了农民的迫切愿望,直 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 蓬勃发展;后者 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所以农民对此反应 不强烈。 (5)思想水平不同:前者反映了小农落后思想; 后者反映了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先进 思想。 例: 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A、都是巩固太平天国的纲领方案 B、后者是前者的补充、继承和发展 C、前者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 D、后者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方案? 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 篇》?如何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关于《天朝田亩制度》 是太平开国颁布的以土地制度,圣库制 度为核心的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它规定; 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 按人口平均人分配土地。这表达了农民 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的有制和获得土 地的强烈愿望,同时还规定:“天下人 人受私,物物归上主”,这表明农民阶 级想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实现绝对的平 均主义,消灭剥削和贫困。 由此可见,《天朝田亩制度》具有:1、强烈的革命性:它继承和发展了历代农民起义的 斗争思想,明确提出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形成 系统的革命纲领,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 结晶,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2、空想性:首先平分土地在当时的社会无法实现, 后来太平天国被迫实行“照旧交粮纳税”,事实上 承认了地主土地私有;其次生产、生活资料的绝对 平均违背了小生产者的本性,无法调动农民生的积 极性,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落后性:纲领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目标, 这不符合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趋势。 ★《天朝田亩制度》未能实施的 原因是有哪些?●客观原因:军事斗争繁忙,没有安定的环境。●主观原因: 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根本原因) 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是空想,无法实施。 ★对《资政新篇》的评价:●进步性: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 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 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 愿望。●局限性: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 ★《资政新篇》未能实施的原因:主观上: 没有反映农民最迫切的 愿望和要求。 客观上: 没有实施的社会条件(根本原因)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的关系?▲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都是太平天国颁布的革命纲领,都具 有反封建性。▲《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的 愿望和要求,体现了农民绝对平均主 义思想。 ▲《资政新篇》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 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 路的愿望,体现了资本主义色彩。 ▲《资政新篇》不是《天朝田亩制 度》的继承和发展,其关于社会经济主 张是互相矛盾的。 (八)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1.性质: 民主革命2.含义: 反侵略反封建 3.两阶段:1840年 1919年 1949年(旧民主革命)(新民主革命) 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旧民主革命)1840年(新民主革命)1919年 1949年不 同 点 相 同 点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发展前途: 资本主义无产阶级 马列主义 社会主义●任务相同:反侵略反封建 ●主力相同:人民群众(工、农、资) ●方式相同:武装斗争 (九)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形式的变化1840年1895年1949年商品侵略为主资本侵略为主资本侵略为辅商品侵略为辅 ●专题知识归纳军事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及附件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中俄条约 新 思 想 的 萌 发 地主 阶级列 强 侵 华政治 主权望厦条约 黄埔条约经济 宗教攫取海关管理权、商品输出、 贩卖华工、早期的资本输出 口岸建教堂→口岸传教→内地传教 林则徐、关天培等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抗 争 探 索清军爱国官兵 人民群众 农民阶级农民 阶级 对内 政策加紧搜括人民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实行关闭自守政策 进行了禁烟运动 闭关 抵抗 妥协 勾结清 朝 统 治对外 政策组织了两次反侵略 战争,都屈辱求和 同外来侵略者勾 结,借师助剿 社会性质开始半殖半封 两对主要矛盾中 国 社 会 的 变 化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 (旧民主革命) 新思想萌发思想观念 ●课堂信息反馈□.1853年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 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 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 封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这表明当时马克思 A.明确谴责英国对华的侵略扩张 B.对鸦片战争的性质认识不清 C.认为旧中国的解体是历史的进步 D.坚持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立场 □.中英《南京条约》所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分布于 A.长江流域下游地区 B.长江和珠江下游地区 C.广东福建沿海地区 D.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CD □.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一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把我们 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 最有希望的机会。&此观点的本质是,通过战争使英国 A.对华鸦片贸易合法化 B.打开与中国进行正常商品贸易的大门 C.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D.获得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产地 □.之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其最主要原因在于 A.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加紧对外扩张 B.中国在经济和军事上的极端落后 C.中国闭关自守政策不利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 D.林则徐的禁烟激化了中英矛盾 □.林则徐主张禁烟的根本目的是 A.阻止鸦片走私 B.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C.维护清王朝统治 D.保护中英贸易中中国出超地位DA C □.道光皇帝派林则徐到广州查禁鸦片的主要原因是 A.鸦片的输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B.鸦片的输入使政治更加腐败 C.鸦片的输入使清政府银荒兵弱 D.中国人民深受鸦片的危害 □.虎门销烟的历史影响是 A.中国禁烟运动取得胜利 B.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C.资本主义侵略的残暴性 D.表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信心 □.在鸦片战争中壮烈殉国的蒙古族爱国将领是 A.关天培 B.葛云飞 C.裕谦 D.陈化成 □.英国人近代第一次登陆台湾,是在 A.1840年 B.1841年 C.1859年 D.1860年C DC B □.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有 ①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②促使自给自足的 封建经济解体 ③客观上有利于手工纺织业的 发展④中国被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 民地,其主要依据是 A.一系列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C.中国社会开始了近代代进程 D.中国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CA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时,清朝对外通商口岸 开放最多的省份是: A.福建 B.广东 C.江苏 D.浙江 □.&租界&的设立始于 A.上海 B.广州 C.南京 D.天津 □.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中外条约规定:在 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 费,均益秉公议定则例。&这一条款实际上 A.假做公允以欺骗舆论 B.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C.被迫对中国作出有限的让步 D.维护英国人控制下的海关的权威A AB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取得了&片面 最惠国待遇&,其准确含义应为 A.中国给予任何一个列强享有的任何特权,其他 列强也同样享有 B.中国给予任何一个列强享有的经济特权,其他 列强也同样享有 C.中国给予任何一个列强享有的政治特权,其他 各国也同样享有 D.列强给予中国享有的任何特权,其他各国均同 样享受 □.英国在华攫取的下列特权,哪一项不是通过片 面最惠国待遇而得到的 A.英舰任意出入通商口岸 B.在通商口岸建教堂 C.在通商口岸租地造屋永久居住 D.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AC ? 1.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 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摘自《原道醒世训》 ? 材料二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 人多则分,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 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务使天 下共享天父上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 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摘自《天 朝田亩制度》 ? 材料三 “倘中邦人不自爱惜,自暴自弃,同鹬蚌相持,转 为渔人利。那是始悟兄弟不和外人欺,国人不和外邦欺,悔 之晚矣!” ? 材料四 “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 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惟计牧司等 并教技艺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 法也。”――摘自《资政新篇》 回答: ①上述四则材料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是 什么? ②对材料二中《天朝田亩制度》所述 的观点怎样评价? ③材料一、三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为 什么会有这种区别? ④材料三、四共同阐述了几种观点? 应如何评价《资政新篇》? ①联系:都是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献,体现了 革命思想不断升华的轨迹。区别:一、宣传“拜上帝教” 思想; ,二、《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平均分 配土地的愿望;三、《资政新篇》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发 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②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 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绝对平均分配 产品的方案只是一种空想。 ③材料一认为天下可以“大同”勿存“私念”;材料三认 为“中邦人”要自爱、自强拒外欺。因为太平天国在与外 国列强打交道的过程发逐步认清了外国列强的面目。 ④一、“中邦人”要自爱拒“外邦欺”;二、允许与外国 正常通商;三、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四、维护国家主权。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革命纲领,代表先进的中 国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2.阅读下列材料 林则徐上道光帝折中指出:鸦片“流毒于天下, 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 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 之银。” 回答:①林则徐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上书道光 英国鸦片走私愈益猖獗,严重威胁清朝统治。 皇帝的? ②材料中指出鸦片输入有哪两大危害?对道光皇 帝对外决策有何影响?两大危害是:银荒影响清朝的财政;兵弱削弱了清朝镇压 人民反抗的力量。 林则徐上书坚定了道光帝禁烟的决心,最后派林则徐为钦 差大臣赴广东禁烟。 3.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材料 材料1:1846年,包世臣致《政前大司 马许太常书》中说:“木棉梭布,东南杼轴之利 甲天下,松太钱漕不误,全仗棉布。今则洋布盛 行,价当梭布而宽则三倍,是以布市销减,蚕棉 得丰岁而皆不偿本。商贾不行,生计路绌。推原 其由,皆由银贵,银贵由于银少,不二三年,恐 当由少入无,则钱漕两奏,势必贻误。 材料2: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 “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 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 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 棉……不能出口。 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标志有两个:其一:在外国大量倾销商品的过程中,家 庭手工业破产,造成耕与织的分离. 其二:使中国的生产、贸易服从于世界市 场的需要,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 供应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咸丰死后清朝政局变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