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道教入门知识,三十六,有关的所有知识

通灵佛教网&||||||
道教的“十大洞天”和“三十六小洞天”
&&& 洞天福地就是地上的仙山,它包括十大洞天、三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构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体部分。除此之外,道教徒还崇拜五镇海渎、三靖庐、二十四治等,中国五岳则包括在洞天之内。洞天福地多系实指。历代道士多往其间建宫立观,精勤修行,留下不少人文景观、历史文物和神话传说。十大洞天&&& 《天地宫府图》云:“十大洞天者,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东晋道经《道迹经》(编集东晋上清派“仙人本业”,实为《真诰》别本)胪列十大山洞及与此相应的十大洞天,后为唐承祯《上清天地宫府图经》和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等道书。它们是:&&& 《天地宫府图》云:“十大洞天者,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东晋道经《道迹经》(编集东晋上清派“仙人本业”,实为《真诰》别本)胪列十大山洞及与此相应的十大洞天,后为唐承祯《上清天地宫府图经》和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等道书。它们是:&&& 第一,王屋山洞,号“小有清虚天”。在王屋县(今山西垣曲、阳城和河南济源等县之间);&&& 第二,委羽山洞,号“大有空明天”(“空”,一作“虚”)。在黄岩县(今属浙江);&&& 第三,西城山洞,号“太玄总真天”。未详所在,陶弘景《登真隐诀》疑在终南太一山,杜光庭云在蜀州;&&& 第四,西玄山洞,号“三玄极真天”。亦莫知其所在。杜光庭云在金州;&&& 第五,青城山洞,号“宝仙九室天”。在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市);&& 第六,赤城山洞,号“上玉清平山”(《天地宫府图》作“上清玉平之洞天)。在唐兴县(今浙江天台);&&& 第七,罗浮山洞天,号“朱明耀真天”(“耀”,一作“辉”)。在博罗(今属广东);&&& 第八,句曲山洞,号“金坛华阳天”。在句容县(今属江苏);系上清道坛,茅山宗本山;&&& 第九,林屋山洞,号“左神幽虚天”(《天地宫府图》作“龙神幽虚之洞天”)。在洞庭湖口,而杜光庭则称在苏州吴县(今属江苏);&& 第十,括苍山洞,号“成德隐玄天”。在乐安县(今浙江仙居。主峰在临海县境内)。三十六小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是相对于十大洞天而言。《天地宫府图》云:&& “三十六小洞天在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统治之处也。”《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序》引《龟山玉经》则谓,三十六洞天“别有日月星辰灵仙宫阙,主御罪福,典录死生,有高真所据,仙王所理”。三十六洞天一词,始见于东晋上清派道书。《真诰·稽神枢》云:“大天之内,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据道书所载,它们是:&& 第一,霍桐山洞,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长溪县(今福建霞浦县南);&& 第二,东岳太山洞,名“蓬玄洞天”。在兖州乾封县(今山东泰安),自汉以来认为系考校死魂鬼神处;&&& 第三,南岳衡山洞,名“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县(今属),《元始上真众仙记》谓赤帝祝融氏治衡霍山。又云魏夫人(魏华存)治南岳山。按安徽霍山,古名衡山,一名天柱山。《抱朴子内篇》所谓“衡霍正岳”指此。&&& 第四,西岳华山洞,名“总仙洞天”,亦号“极真洞天”。在华州华阴县(今属陕西);&&& 第五,北岳常山洞,名“总玄洞天”。在恒州曲阳县(今属河北),明清以后改祀于山西浑源;&&& 第六,中岳嵩山洞,名“司马洞天”。在登封县(今属河南);&&& 第七,峨眉山洞,名“虚陵洞天”。在嘉州峨眉县(今四川峨眉山市);&&& 第八,庐山洞,名“洞灵真天”。在江州德安县(今九江);&& 第九,四明山洞,名“丹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县(今属浙江。山实在宁波市西南);&& 第十,会稽山洞,名“极玄大元天”。在越州山阴县(今浙江绍兴)镜湖中,或云为蜀郡阳平山;&&& 第十一,太白山洞,名“玄德洞天”。在京兆府长安县(实在今陕西周至、眉县、太白等县间);&&& 第十二,西山洞,名“天柱宝极玄天”。在洪州南昌县(今南昌);&& 第十三,小沩山洞,名“好生玄上天”。在潭州醴陵县(今属)。按小沩山洞,一作大围山;&&& 第十四,潜山洞,名“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怀宁县(晋置,治今安徽潜山);&& 第十五,鬼谷山洞,名“贵玄司真天”。在信州贵溪县(今属江西),传为张陵炼丹处;&&& 第十六,武夷山洞,名“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阳县(今福建崇安,晋属建阳县,南唐置崇安场);&&& 第十七,玉笥山洞,名“太玄法乐天”。在吉州永新县(今属江西);&&& 第十八,华盖山洞,名“容成大玉天”。周回四十里,在温州永嘉县(今温州市),按此与江西华盖山同名异地;&&& 第十九,盖竹山洞,名“长耀宝光天”。在台州黄岩县(今属浙江);&&& 第二十,都峤山洞,名“宝玄洞天”。在容州普宁县(今广西容县);&&& 第二十一,白石山洞,名“秀乐长真天”。在郁林州(今广西郁林)南海之南,或云和州含山县(今属安徽);&&& 第二十二,句漏山洞,名“玉阙宝圭天”。在容州北流县(今属广西),传为葛洪炼丹处;&&& 第二十三,九疑山洞,名“朝真太虚天”。在道州延唐县(今湖南宁远);&&& 第二十四,洞阳山洞,名“洞阳隐观天”。在潭州长沙县(今湖南浏阳县西北);&& 第二十五,幕阜山洞,名“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县(今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境处);&&& 第二十六,大酉山洞,名“大酉华妙天”。在辰州(今湖南沅陵)西北;&&& 第二十七,金庭山洞,名“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县(今浙江嵊县);&&& 第二十八,麻姑山洞,名“丹霞天”。在抚州南城县(今属江西);&& 第二十九,仙都山洞,名“仙都祈仙天”。在处州缙云县(今属浙江);&&& 第三十,青田山洞,名“青田大鹤天”。在处州青田县(今属浙江);&&& 第三十一,钟山洞,名“朱日太生天”。在润州上元县(今江苏南京);&&& 第三十二,良常山洞,名“良常放命洞天”在润州句容县(今属江苏),近小茅山;&& 第三十三,紫盖山洞,名“紫玄洞照天”。在荆州当阳县(今属湖北);&&& 第三十四,天目山洞,名“天盖涤玄天”。在杭州余杭县(今属浙江);&& 第三十五,桃源山洞,名“白马玄光天”。在玄洲武陵县(今湖南桃源);&& 第三十六,金华山洞,名“金华洞元天”。在婺州金华县(今属浙江)。道教相关的旅游地产项目整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道教相关的旅游地产项目整理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世界三大宗教及道教等的有关知识
一、田按语
二、与“圣经”有关的一些知识
三、伊斯兰教
四、佛教与印度教
五、有关道教的知识
六、寺、庙、祠、观、庵释
&&&&一、田按语:经常读书,“圣经”就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词。许多年前翻过《圣经》,未读进去;近来再读,仍然难以引起兴趣,但无论如何要强迫自己翻完,哪怕是囫囵呑枣。现在看完了,还是没有什么印记。即使没有印记,也不能白读。查看网络,弄懂了与“圣经”有关的一些知识。知识本身又如一个链条,一环套一环,无穷无尽,于是又搜出了不少与宗教有关的知识。同时,深感知识的浩瀚,一个人穷其一生,也无法获得人类文明果实的万分之一。希望与我有同感的人,能从我的整理中有些收获。
世界上有三大宗教,每一宗教都有众多的教徒,把《圣经》奉为经典的教徒大概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我不是三大宗教任何一个宗教的教徒,无法体验教义对教徒的影响。每每看到许多西方所谓的精英也是某教的教徒,都会逗出我的好奇。
教义的确很高尚:耶稣出来传道,宣讲天国的福音,劝人悔改,转离恶行;所有的人,要行公义,好怜悯,人都应该有尊严且受到尊敬地对待,等等。
人类的战争与杀戮存在很多年了。宗教与战争的历史同样漫长。崇奉宗教与进行战争两不耽误,这难道与不同的宗教有关?从已发发生的事实看也不尽然。从现实看,宗教信仰不同的人是可以和平共处的。顺便说一句,每一场战争的起因也是很不相同的;唯独与纯宗教有关的实在很少。自古以来,战争大多与争夺生存权有关,与争夺领导权有关,与争夺地盘有关,与争夺财、物甚至美色有关等。现代战争,更加多种多样:有的反腐败,有的为争取民主自由,有的为争取地区独立(或为国家统一),不一而足。由于武器的更加先进,战争由旷日持久变为速战速决,由消灭敌方的有生力量到摧毁对方的意志力。由于冷战的结束,盟国集团战争成本的降低,消灭异己来得更加容易,外部势力干预、策划的战争增多。
如果海湾战争为的是能源,阿富汗战争为的是报复,那么对利比亚战争、南联盟战争为的是不听话、不配合、看不惯、非同类、不同意识形态?战争史与宗教史不知哪一个会延长得更久一些。但愿的是,人类不再发生战争。人类要想不再发生战争,那是一个多么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
日大河网一条消息:3名男子找不到活干,就合伙去抢劫。抢劫单身女性后下跪还300元,称怕遭报应。为图好财运和抢劫顺利,作案前他们还去祈祷。
这三名男子的行为不会影响到教义的高尚。但至少说明一点,那就是教徒的言行与教义的关系解释起来是颇费周折的。从各宗教的教义看,没有不好的宗教,只有不好的教徒。
底层百姓因生活的无助(即常人所谓的“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是也)而乞求神灵者还是令人同情的;老太太们抱着一颗善良的心,初一、十五走观上庙,既交友又锻炼身体,那并不是一件坏事;至于祭奠逝去的亲人,那完全是人类特有的文明。
在中国,宗教给人的印象是,第一,农村比城市的信徒多,低学历比高学历的多,女性比男性多。第二,初始看热闹,跟着别人去得多了,慢慢就相信一点了。第三,对我有用就宁愿相信,对我无用就抛到脑后,所谓“信神如神在,不信无妨碍”。另从媒体报道看,被抓获的不少腐败官员也曾祈求神灵的保护。中国的许多信徒,只能说是轻度的信徒或者说是“微信徒”,既未必深信,但也不随便诋毁;对神灵,尤其对庙堂中的英雄人物也还是心存敬畏者多。&&&&
由宗教想到了以上这些,已经扯远了。还是打住吧。&&&
&&&&&&&&&&&&&&&&&&&&&&&&&&&&&&
二、与“圣经”有关的一些知识
圣经:亚伯拉罕诸教(包括基督新教、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等宗教)的宗教经典,由旧约与新约组成。旧约是犹太教的经书,新约是耶稣基督及其使徒的言行和故事的纪录。简言之,《圣经》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宗教经典。犹太教的宗教经典是指《塔纳赫》(或称《希伯来圣经》),而基督教则指《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部分。《圣经》中的《约伯记》成书于3500年前左右(约公元前1500年),最后的《启示录》成书于公元90-96年之间,历经1600年左右,共有超过40个作者。这些作者多为犹太人,其中有君王、渔夫、医生等等。此后口耳相传,最后集结成册。《圣经》不仅仅只是一本宗教读物,其中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圣经》也是第一本被带进太空的书。耶稣出生的那年叫做公元元年。直到目前为止,圣经仍然是全世界销售量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书。根据世界联合圣经公会的统计,圣经自从出版直到今天,发行量累积已超过四十亿本。目前全世界的销售数量,平均每年依然超过三千万本以上。基督教的核心教义是耶稣是神子,是唯一真神,曾死而复生,因信得救。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圣经生产国。国外一些组织统计认为《圣经》是全球历史上印量最高的出版物,而毛泽东语录的印刷数量在其后。
  亚伯拉罕(或翻译为易卜拉辛),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先知,是上帝从众生中所捡选并给予祝福的人。同时也是传说中希伯来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共同祖先。
耶和华是基督宗教圣经中对上帝的称呼。一般来说,耶和华是看不到的,他是光,无处不在,当他道成肉身来到人间,基督教认为上帝、耶稣、圣灵是三位一体,耶稣,即圣子,圣子是耶和华的另一个位格。上帝有三个位格——圣父、圣子、圣灵,一个本体——圣父的神性、圣子的神性和圣灵的神性,本质上是同一个。耶和华、耶稣、基督是圣子,也就是上帝的第二个位格。
犹太教是在公元前2000年西亚地区的游牧民族希伯来人中产生的。犹太教的主要诫命与教义,来自《旧约》的首五卷,又称律法书或《摩西五经》即《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犹太教最重要的教义,在于只有一位神,即无形并且永恒的上帝。一切的荣誉和能力都归于耶和华。他愿所有的人,行公义,好怜悯,因为上帝按照他的形象造人,所以人都应该有尊严且受到尊敬地对待。犹太教是严格的一神教,任何多神教和多神格论都是异端。犹太教不认为耶稣是耶和华。犹太人不相信耶稣就是弥赛亚,结果犹太人把耶稣交给罗马人,把他钉十字架。
基督教,是以新、旧约全书为圣经,信仰人类有原罪(基督教的传说,它是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圣经中讲:人有两种罪——原罪与本罪,原罪是始祖犯罪所遗留的罪性与恶根,本罪是各人今生所犯的罪),相信耶稣为神子并被钉十字架从而洗清人类原罪、拯救人类的一神论宗教。基督教发源于犹太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的历史进程中分化为许多派别,主要有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即中文常称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以及其他一些影响较小的派别。中文的“基督教”一词有时被用于专指基督新教,这似乎是中文的特有现象。基督新教亦叫更正教或抗罗教——
因为罗马教一直统治着教会,使教会长期背离圣经,长达千多年之久(约500-1500),因此有人起来反对罗马天主教,把它更正过来,使教会回到使徒时代。圣经没有“基督教”3个字,只有“教会”,不过,现在如果只说教会,基督徒知道是指“基督教”,严格地说,基督新教才是真正的基督教,也就是回到原始的基督教,也就是使徒时代的教会。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地区犹太人社会,并继承希伯来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基督教的核心人物耶稣出生在犹太的伯利恒(位于现在的巴基斯坦),母亲名叫玛利亚。耶稣出来传道,宣讲天国的福音,劝人悔改,转离恶行。
2004年止,基督教信徒有20亿人。其中包括天主教会的11亿人、东正教会的2亿1600万人、边缘教会约3170万人、属基督新教各教派约3亿6700万人和英国国教会的8400万人。至于独立教会(不隶属于任何主要的宗派)的4亿1400万人,实际上主要是指在非洲的科普特派。目前基督宗教乃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在中国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基督教开始传入中国,后来在唐朝会昌五年(845年)被禁止传播。元朝时基督教又再次传入中国,元朝灭亡后又中断了。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天主教耶稣会派来利玛窦,他被允许在广东肇庆定居并传教,曾一度成功地使天主教在中国得以立足。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东正教开始在中国传播。1807年,新教派遣马礼逊来华传教,新教也开始在中国传播。鸦片战争以后,基督教以沿海通商口岸为基地迅速发展。1843年,洪秀全歪解基督教的教义,自称是耶稣的弟弟,建立“拜上帝会”,后来建立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
天主教:也称罗马正教。天主教在中世纪曾深入西欧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法律、学术、文化、教育和艺术等各个领域,成为无所不在的精神力量。随着西班牙和葡萄牙向美洲大陆扩张,天主教在拉丁美洲有很大影响。如今,巴西是全世界拥有天主教徒最多的国家。在20世纪,面对世界发生的重大变化,天主教一方面在其内部反对现代主义神学,反对共产主义等“错误学说”,另一方面也逐步改变僵硬立场,提出了革新和对话的方针,谋求与基督教各派及社会各方面进行合作。
东正教又称正教会或正统教会,是基督教的主要宗派之一,信徒主要分布在希腊、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东欧国家。
《塔纳赫》和《旧约》的区别:《塔纳赫》(也叫《希伯来圣经》)是犹太教的经典,同时也是《旧约》的一部分。基督教经典,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旧约某种意义上说是被用来证实新约的,用来证明新约的神就是犹太教圣经《塔纳赫》预言的救世主。《塔纳赫》记载的是从神创造世界,人类犯罪,犹太人的历史及关于世界的预言。《新约》记载耶稣基督和其门徒的言行与早期基督教的事件纪录,为人类洗罪,使徒书信及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
弥赛亚是个圣经词语,与基督是一个意思,在希伯来语中指的是上帝所选中的人,具有特殊的权力,是一个头衔或者称号,并不是名字。基督教主张耶稣就是弥赛亚,因为耶稣的出现,应验了许多旧约圣经中的预言;而犹太教信徒则予以否认,并仍然期待他们心中的弥赛亚来临。&&&
&&&&&&&&&&&&&&&&&&&&&&&&&&&&&&&&&&&&&
三、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中国旧称清真教、回回教等。截止到2009年底,世界人口约68亿人口中,穆斯林总人数是15.7亿,分布在204个国家和地区,占全世界的23%.
伊斯兰(al-Islam)系阿拉伯语音译,公元七世纪由沙特的麦加人穆罕默德(约570~632)在阿拉伯半岛上首先兴起,原意为“顺从”、“和平”,创造宇宙的独一无二的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Muslim,意为“顺从者”与伊斯兰“Islam”是同一个词根)。公元七世纪至十七世纪,在伊斯兰的名义下,曾经建立了印度德里苏丹国家、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封建王朝。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沧桑,这些盛极一时的封建王朝都已成了历史陈迹。但是作为世界性宗教的“伊斯兰”却始终没有陨落。伊斯兰教主要传播于亚洲、非洲,以西亚、北非、西非、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最为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欧、北美、澳洲和南美一些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传播和发展,是上述地区发展最快的宗教。伊斯兰教的复兴人为穆罕默德,在610年,为了统一内乱的阿拉伯半岛,他建立了伊斯兰教,之后又建立了穆斯林军队打下了周边国家,成为地跨欧、非、亚的大帝国,与之前的古罗马帝国相似,但是由于是以武力打下的,在10世纪之后就衰竭了。它自创兴到21世纪初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它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和一种文化体系,传入世界各地后,与当地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许多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发展、政治结构、经济形态、文化风尚、伦理道德、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亚非50多个伊斯兰国家中,穆斯林占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在30多个国家中,伊斯兰教被定为国教。尽管穆斯林们分布于世界各地,国籍,民族、肤色和语言各不相同,却共同恪守着那古老而纯洁的教义,即宇宙间只有一个主宰——“安拉”,并且依照各自的理解,遵循着《古兰经》的教义。在当代,伊斯兰国家和穆斯林人民在国际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
伊斯兰教主要分为逊尼和什叶两大派系。逊尼派被认为是主流派别,又被称为正统派,分布在大多数伊斯兰国家,中国穆斯林也大多是逊尼派;什叶派的信徒主要分布在伊朗等国。两派的分别主要在于对于穆圣继承人的合法性的承认上。按什叶派的观点,只有穆圣的女婿兼堂弟阿里及其直系后裔(即穆罕默德·哈希姆家族)才是合法的继承人,而逊尼派则认为哈里发(原意为继位人)只是信徒的领袖,穆圣的宗教领导人的身份的继承者,无论是谁,只要信仰虔诚,都可以担任哈里发(即安拉使者的继承人)。不管是逊尼派、还是什叶派,都是穆斯林兄弟。他们都信仰同一部《古兰经》、遵圣训、都是诚信真主独一、承认穆罕默德圣人是真主派给人类的最后一位使者。
伊斯兰教特点伊:斯兰教是个全面和平的宗教,从伊斯兰教崇尚绿色就可以看出,穆斯林是希望和平的。但是穆斯林在民族的生命和信仰受到威胁和迫害时,伊斯兰教允许信徒进行强烈的反抗与征服。穆斯林要从实现个人和平、家庭和平到全社会、全人类和平,在和平的气氛中达到全世界融洽相处、以此接近真主。&
 伊斯兰教希望团结,要求“穆斯林四海皆兄弟”。无论种族,语言,肤色存在多大的差异,只要皈依伊斯兰,相互之间都以兄弟相称。
伊斯兰教的信仰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包括信仰(伊玛尼),即: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先知、信后世、信前定(简称“六大信仰”)。实践部分包括伊斯兰教徒必须遵行的善功和五项宗教功课(简称“五功”)。所谓的五功即念“清真言”、礼拜、斋戒、天课、朝觐,简称“念、礼、斋、课、朝”。六大信仰:伊斯兰教基本信条为“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在中国穆斯林中视其为“清真言”,突出了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内容,具体而言又有六大信仰之说:  1、信安拉。伊斯兰教是严格的一神教,要相信除安拉之外别无神灵,安拉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的主宰。《古兰经》第112忠诚章称:“安拉是真主,是独一的主,他没生产,也没有被生产;没有任何物可以做他的匹敌。”据《古兰经》记载,安拉有99个美名(99种德性),是独一无二、永生永存、无所不知、无所不在、创造一切、主宰所有人命运的无上权威。信安拉是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体现了其一神论的特点。  2、信天使。认为天使是安拉用“光”创造的无形妙体,受安拉的差遣管理天国和地狱,并向人间传达安拉的旨意,记录人间的功过。 3、信经典。认为《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一部天经,教徒必须信仰和遵奉,不得诋毁和篡改。伊斯兰教也承认《古兰经》之前安拉曾降示的经典(如《圣经》),但《古兰经》是比其它一切经典优越的,《古兰经》是包罗其它一切经典的意义,信徒即应依它而行事。  4、信先知(圣人)。《古兰经》中曾提到了许多位使者,其中有《圣经》中的亚当、诺亚、亚伯拉罕、摩西、耶稣,使者中最后一位是穆罕默德,他也是最伟大的先知,负有传达“安拉之道”的重大使命,只要信仰安拉的人都应服从他的使者。5、信后世。伊斯兰教认为:整个宇宙及一切生命,终将有一天全部毁灭。然后安拉使一切生命复活,即复活日来临。伊斯兰教所提倡的两世兼顾,号召穆斯林要在现世努力创造美满生活,同时也应该以多做善功为未来的后世归宿创造条件,两者相辅相成。从某种意义上讲,相信后世可以制约人们今生的行为。  6、信前定。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安拉预先安排好的。通过施舍、祈祷等因素可以更改的前定,如:福祸、善恶、寿命。
中国的伊斯兰教一般认为是在公历651年(唐朝永徽二年)从阿拉伯传入中国的泉州、广州等地。在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等少数民族2000多万人口(2006年)中,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在其他的汉、满、蒙古、藏、傣等民族中也有信仰者。中国穆斯林大多数聚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青海、河南、云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省和自治区。
穆罕默德曾经说过:“求知对穆斯林男女都是天命。”“求知须从摇篮到坟墓。”“教育孩子一次,强于施粮一升。”“你们教人知识,给人方便,报人喜训,不可恐吓,若生气动怒时应当沉默。”
“愚昧是最卑贱的贫穷;智慧是最宝贵的财富;骄傲是最令人难受的孤独。”
&&&&&&&&&&&&&&&&&&&&&&&&&&&&&&&&&&&&&&&&&&&&&&四、佛教与印度教
佛教:由据今三千多年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多,他的姓是乔达摩。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觉者”由梵语音译为浮屠,佛陀等,佛是佛陀的简称。
释迦牟尼(约前624-前544,一说前564-前484;)原名悉达多·乔达摩。佛教创始人。成佛后被称为释迦牟尼,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民间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称呼佛祖、如来佛祖。在佛教中记载着农历的四月初八是佛教鼻祖释迦牟尼诞辰日。16岁时,与表妹耶输陀罗结婚,后生有一子名罗睺罗,这一时期,过着奢华而舒适的生活。  19岁多次出游,看到人间各种不同的痛苦,而且无论是谁,无论贫富,都无法摆脱生老病死的最终命运。释迦牟尼始终坚信,世界上应该存在一种永恒的东西,不会因为任何瞬间的痛苦或者死亡而消失。  29岁,放弃太子身份和王宫的安逸生活,离家寻道,经过6年的艰苦修行,仍无法找到解脱之道,放弃苦行。  35岁,释迦牟尼在冥思苦想,以发一棵菩提树下誓“不获佛道,不起此座”,终于大彻大悟,领悟到解脱生死之道,入道成佛。以此思索,构成四谛说为核心的佛教最基本的教义:即苦谛(人生皆苦)、集谛(苦之原因)、灭谛(彻悟苦的原因,达到“涅槃”的境地)和道谛(通过修道达到“涅槃”的途径)人们通过修行、断惑、涅槃,最终成为阿罗汉(“不生”的意思),而不再堕入人世的轮回。  释迦牟尼的意思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义即“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是梵语,「释迦」翻译成中文就叫「能仁」。怎么叫能仁呢?就是能以仁来爱人,以仁爱这种的心来教化众生。「能仁」也就是慈悲,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能拔除众生的苦,而给众生快乐。悲能拔苦。&&&
佛教目前主要流行于泰国、柬埔寨、蒙古、缅甸、日本、斯里兰卡、越南、中国大陆(约有近1亿信徒。田按:中国的许多信徒,只能说是轻度的信徒或者说是“微信徒”)、台湾、韩国等。佛教徒总人数有3亿多。
印度教和佛教: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产生于古印度。佛教宣扬在灵魂上“众生平等”。佛教认为人活着就是受罪,根源在于各种欲望,只有消灭一切欲望,进行修行,将来灵魂就可进入“极乐世界”。由于佛教教义一方面成为广大受苦难的人民精神上的依托,另一方面也符号统治阶级的利益并以此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所以发展很快,公元前一世纪由克什米尔传人中国的于阗。&&
印度教于五世纪时出现,也产生于印度,它适应封建统一的思想,综合婆罗门教和佛教等各种宗教教义而形成。印度教的基本教义是“法”和“业力轮回”。所谓“法”,是指人们生活和行为的规范;所谓“业力轮回”,是说人在世如果按照给自己的“法”去生活,死后灵魂可以转生为更高级的种姓,现世的不平等是前生注定的。印度教的因果报应思想麻痹劳动人民,迎合统治阶级,是封建剥削关系和不平等的种姓制度辨护的最有力的精神工具,因而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保护与支持,公元九世纪以后,印度教成为在全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由于印度教的兴起和后来八世纪起伊斯兰教的传人,到十三世纪,印度境内的佛教几乎毁灭殆尽,当今佛教教徒在印度不足二千万人,佛教虽源于印度,但发展却在中国。而印度教在当今印度却拥有广泛的基础,再加上传统的影响,今天印度教徒在印度已达八亿,所以现在的印度是一个以印度教徒为主的国家。
阿弥陀佛,是佛教中在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统称为西方三圣。
阿门,希伯来语,意思是"但愿如此,实实在在的"。是犹太教、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用语,在礼拜和祷告时表示同意或肯定的意思。
&&&&&&&&&&&&&&&&&&&&&&&&&&&&&&&&&&&&&
五、有关道教的知识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创立于东汉时期。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尊“道”为最高信仰,而道的尊高和伟大,其最高体现就是“德”,所以,道教在“尊道”的同时也“贵德”,道教的“道”与“德”一起,共同构成其教理的核心内容。道教以道为至高信仰,认为无形无象、玄之又玄、无法言说。道在人和万物中的显现就是德。故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散则为气,聚则为神。《道德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不停地无中生有、有又还无地周而复始运转变化”。道教渊源于古代巫术。从洪荒时代起,人类就产生了对自然、灵魂、祖先的敬信,慢慢进化成祖先与天神合一。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道教由张道陵于东汉顺帝时首创于四川鹤鸣山(位于成都的大邑县),把儒家的敬天与百姓法祖总结汇集并加入其它诸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个崭新的宗教,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第一代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
尊道贵德——道教最高信仰。仙道贵生——道教鲜明特色。清静寡欲——道教行为标准。自然无为——道教生活态度。柔弱不争——道教自我修养。返朴归真——道教理想状态。天人合一——道教文化主体。天道承负——道教善恶报应。性命(身心)双修——道教修炼要诀等。
道教主要经典
《道德真经》、《南华真经》、《周易参同契》、《太平经》等。
&&&&&&&&&&&&&&&&&&&&&&&&&&&&&&&&&&&&&&&&
道教崇拜的神灵
道教崇拜的神灵成千上万,他们多在举行斋醮(音“叫”。设坛祭神。)法会时被恭请莅临。崇奉的主要 神灵:
三清:指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它们是道教的最高主神,实是“道”的一体三位。
四御:是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位天帝,具体指:玉皇大帝(执掌万事万物),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天皇大帝(统御万雷与人间兵革之事),後土皇地祇(音“奇”。祇为地神。全称是“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与主宰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是主宰大地山川的女性神。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
“四大天师”:为道教史上的四位重要真人,分别是张道陵、葛玄、许逊(许旌阳)、萨守坚,为玉皇 通明殿前的四位天神。
四大元帅:马灵耀(华光大帝)、赵公明(财神之一)、温琼(温元帅)、关羽(关圣帝君)。道长在道场祈禳中,通常要请四元帅降临,以助驱邪伏妖。
八仙:是指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铁拐李(李玄)、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何晓云)、吕洞宾(吕岩)、韩湘子、曹国舅(曹景休),
&& 武财神:赵公明、关公;文财神:比干、范蠡。
&& 文昌帝君:文昌本是星名,亦称文曲星或文星。
&&&&&&&&&&&&&&&&&&&&&&&&&&&&&&&&&&&&&&&&&&
道教四大名山:青城山(位于四川都江堰)、龙虎山(江西鹰潭)、武当山(湖北丹江口市)、齐云山(位于安徽黄山市休宁县)。 另有:泰山(位于山东泰安)、华山(位于华阴市)、衡山(位于湖南衡阳市,)、三清山(位于江西省玉山县与德兴市交界处)、阁皂山(位于江西樟树市)、崂山(位于山东青岛)、茅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市和金坛市交界处)、罗浮山(位于广东惠州博罗县)、玉屏山(位于四川洪雅县)、崆峒山(音“空铜”。位于甘肃平凉)、鹤鸣山(位于四川大邑县)等等。清人魏源《衡岳吟》中说:“恒山(位于山西浑源县)如行,岱山(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位于河南登封)如卧,惟有南岳独如飞。”
&&&&&&&&&&&&&&&&&&&&&&&&&&&&&&&&&&&&&&&&道教知名宫观
  中国的道教知名宫观主要有:北京白云观,周至县楼观台,西安市万寿八仙宫,西安市户县重阳宫,陕西华山镇岳宫、玉泉院、东道院,沈阳太清宫,重庆老君洞道观,兰州市白云观,兰州市金天观,天水市太昊宫,天水市玉泉观,辽宁鞍山市千山无量观,山西省芮城县永乐宫,山西运城关帝庙,山东省泰安市东岳庙,泰山碧霞元君祠,青岛崂山太清宫,湖北省武当山紫霄宫,武汉长春观(位于武昌大东门东北角双峰山南坡),成都青羊宫,青海贵德县三清观,四川大邑县鹤鸣山迎仙阁,广州三元宫,上海白云观,河南嵩山中岳庙,河南洛阳上清宫道观(位于洛阳市老城西北隅4公里邙山翠云峰),唐山玉清观,河南睢县袁家山道场等。  正一道祖庭——龙虎山(江西鹰潭)嗣汉天师府。全真道祖庭——山西芮城县的“永乐宫”
(吕祖) ,陕西户县的 “重阳宫” (王重阳祖师);北京的 “白云观”(丘祖 )。
&&&&&&&&&&&&&&&&&&&&&&&&&&&&&&&&&&&&&&
道教的兴衰
  道教的历史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天师道。&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成为国教。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宋末元初的道教,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愿其勿要滥杀无辜,颇受成吉思汗信赖。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派、南有正一派两大派别的格局。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自称张天师后裔)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清以后,道教基本已经停止了发展。清代开始,满清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1957年,中国大陆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目前中国大陆的全真派和正一派道士近10万人,初步统计住观道士有近3万人,散居正一派道士约6万多人,登记备案的道教活动场所3万多座。道教组织有中国道教协会、省一级地方道教协会、地区(市)一级地方道教协会。几千年间,中国的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各个宗教间虽然也时常有摩擦,但一次都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宗教战争,这是因为儒家思想的兼收并蓄,也是中华文明之奇特之处。
&&&&&&&&&&&&&&&&&&&&&&&&&&&&&&&&&&&&&&&&&&
道教的派别
如今道教门派有主要是:南方正一道,北方全真道  正一道是宋、元朝形成的道教宗派。明初,官方承认的道教只有全真、正一二派。 正一道奉张天师为首领,以《正一经》(今已散佚)为主要经典,道术以画符念咒为主,正一道士一般娶妻生子,不必出家。嘉靖皇帝还特意向正一道长邵元节与陶仲文请教房中术。正一派道士等不分住观与散居,戴庄子巾(类诸葛亮帽)。正一道祖庭——龙虎山嗣汉天师府。   全真道也称全真教,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间由王重阳于陕西终南山所创。全真道的教义总体来说,继承了钟离权、吕洞宾的内丹思想。此外,提倡三教(佛教、道教、儒教)合一,三教平等,认为儒道释的核心都是“道”。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作为信徒必读经典。其宗教实践的原则是“苦己利人”、“利人利己”。而且实行出家制度,道士不可婚娶。(正一道多不出家,还世袭尊位。全真道南宗(南方道教的主要派别)人士也不提倡出家。全真派道士满发,戴混元巾(黑圆帽,中间开孔,以露出发髻)。全真道祖庭——山西芮城(1959年因三门峡水库工程由永济迁此)的“永乐宫”
(吕洞宾祖) ,陕西户县的 “重阳宫” (王重阳祖师);北京的 “白云观”(丘处机祖 ) 。
&&&&&&&&&&&&&&&&&&&&&&&&&&&&&&&&&&&
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
王重阳(1112年—1170年),原名中孚,字允卿,入道后改名王喆,字知明,道号重阳子。北宋末咸阳(今陕西咸阳)大魏村人。出生于庶族地主家庭。中进士。年47
,深感“天遣文武之进两无成焉”,愤然辞职,慨然入道,隐栖山林。金正隆四年(1159),弃家外游,自称于甘河镇(位于陕西户县)遇异人授以内炼真诀,悟道出家。金大定元年(1161),在南时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自居其中,潜心修持2年。王重阳自呼王三(排行第三)或王害风(意为疯子)。三年,功成丹圆,迁居刘蒋村。七年,东出潼关,前往山东布教,建立全真道。其善于随机施教,尤长于以诗词歌曲劝诱士人,以神奇诡异惊世骇俗。在山东宁海等地宣讲教法。揉合儒家和道、释的思想,主张三教合一。声称“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认为修道的根本在于修心,务必除情去欲,达到心地清静,则身在凡尘而心已在圣境,即“人心常许依清静,便是修行真捷径”。以《道德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孝经》为全真道徒必修的经典。他不尚符字,不事黄白(炼丹类),也不信白日飞升之说。最后葬于终南山刘蒋村故庵(今陕西户县祖庵镇)。祖庵镇位于户县西部,距县城
公里。该镇的重阳宫,是全真派的三大祖庭(另两大祖庭北京白云观、山西永乐宫是王重阳弟子所建)之首,是王重阳葬骨和早年修道之地。重阳宫保存的
40 余通 “ 祖庵碑林 ” 碑石, 2001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
六、寺、庙、祠、观、庵释
寺,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庙,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
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
观,《释名》云:“观者,于上观望也”。观就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史载汉武帝在甘泉造“延寿观”。据传,最早住进皇家“观”中的道士是汉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从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
庵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教三十六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