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杍听了太史慈姓什么的话,气得像什么

其它僻字:
共157,分3页显示&&&1&
《漢語大詞典》:珠履  拼音:zhū lǚ(1).珠饰之履。:“ 春申君 客三千餘人,其上客皆躡珠履。” 唐
诗之八:“宾客无多少,出入皆珠履。” 龚骞 《九秋诗》:“锦丝卧织双珠履,赤麟片片生秋水。”(2).指有谋略的门客。 唐
诗:“珠履三千醉不欢,玉人犹苦夜冰寒。” 宋
诗:“帐前犀甲罗十万,幕下珠履逾三千。” 明 孙梅锡 《琴心记·王孙作醵》:“身老爱才华,座上皆珠履。”《漢語大詞典》:杖履  拼音:zhàng lǚ(1).老者所用的手杖和鞋子。 唐
《为山南薛从事谢辟启》:“方思捧持杖履,厕列生徒;岂望便上仙舟,遽尘莲府。” 清
《祭都御史曹公文》:“儼觚稜之在望,撰杖履其奚从?”(2).对老者、尊者的敬称。 宋
《夜坐与迈联句》:“乐哉今夕游,復此陪杖履。” 明
《祭建国公郑羽长鸿逵文》:“千里片鸿,经年尺鲤,北顾旌旗,南询杖履。” 清
《复曹云路书》:“贤从子谓杖履秋冬或来郡,然则不尽之意可面陈。”(3).谓拄杖漫步。 唐
《和刘补阙秋园寓兴》之三:“逍遥人事外,杖履入杉萝。” 清
《读梅耦长〈西山〉诗》诗:“杖履凌云巔,行歌弔龙宅。”《漢語大詞典》:剑履(劍履)  拼音:jiàn lǚ见“ 剑履上殿 ”。《漢語大詞典》:剑履上殿(劍履上殿)  拼音:jiàn lǚ shàng diàn经帝王特许,重臣上朝时可不解剑,不脱履,以示殊荣。:“寻进 卓 为相国,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亦省作“ 剑履 ”。 唐
《陪郭常侍令公东亭宴集》:“盛业山河列,重名剑履荣。” 宋
《送周朝议守汉州》:“谓当收桑榆,华髮看剑履。” 明
《寿严少师三十韵》:“声名悬日月,剑履逼星缠。”《漢語大詞典》:曳履  拼音:yè lǚ拖着鞋子。形容闲暇、从容。 唐
:“殿庭捧日飘缨入,阁道看山曳履迴。” 元
《梧桐雨》楔子:“四海承平无一事,朝朝曳履侍君王。” 刘师培 《文说》:“推之曳履歌商,声若出于金石。”《漢語大詞典》:只履(隻履)  拼音:zhī lǚ一只芒鞋。:“﹝ 达摩 ﹞端居而逝……葬 熊耳山 。起塔於 定林寺 。后三岁, 魏
宋云 奉使西域回,遇祖于 葱岭 ,见乎携隻履,翩翩独逝。 云 问:‘师何往?’祖曰:‘西天去!’”后以“隻履”为僧人送行或追悼亡僧之典。 唐
诗:“烟水浮杯渡,云山隻履行。” 明
《昙花记·檀施积功》:“隻履踏天涯,西去谁家。回头不恋旧繁华。白马青牛看并驾,觉路无差。” 清
:“若本不合来,而竟来,吾恐隻履归时,未必肉身而西也。”《漢語大詞典》:步履  拼音:bù lǚ(1).行走。 唐
诗:“近来慵步履,石蘚满柴扉。” 宋
《辞三日一至都堂札子》:“但两足无力,疮口未合,步履艰难,拜起不得。” 清
:“ 谢 牵挽而行,更不休止。妇步履跌蹶,困窘无计。” 邹韬奋 《患难餘生记》第一章:“但是他老先生却精神抖擞,步履如飞。”(2).指脚步。 明
《春日出郊》诗:“偶临春水赏春晴,便觉身随步履轻。” 林建征 《莺歌海》:“几千年了, 莺歌海 一直像一辆爬行着的牛车;但今天,它的步履跨得多么雄浑而广远啊!”《漢語大詞典》:簪履  拼音:zān lǚ见“ 簪屨 ”。《漢語大詞典》:簪屦(簪屨)  拼音:zān jù亦作“ 簪履 ”。
簪笄和鞋子。常以喻卑微旧臣。:“皇太后圣善临朝,衽席不遗,簪屨弗弃。”:“臣亡舅 士廉 知将不救,顾谓臣曰:‘至尊覆载恩隆,不遗簪履,亡殁之后,或致亲临。’” 宋
《贺韩相公启》:“ 巩 一去朝行,六更岁序。顾兹旧物,自惭簪屨之微;保是孤生,方赖陶钧之赐。”《漢語大詞典》:听履(聽履)  拼音:tīng lǚ语本:“ 崇 少为郡文学史,至丞相大车属。弟 立 与 高武侯
傅喜 同门学,相友善。 喜 为大司马,荐 崇 , 哀帝 擢为尚书僕射。数求见諫争,上初纳用之。每见曳革履,上笑曰:‘我识 郑尚书 履声。’”后遂以“听履”指帝王亲近的重臣。 唐
:“持衡留藻鑑,听履上星辰。” 清
《清江浦送费制府入为大司马贺迁惜别情见乎词》诗:“听履崇班躡禁廷,本兵身繫九边寧。”《漢語大詞典》:素履  拼音:sù lǚ(1).:“初九:素履往,无咎。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王弼 注:“履道恶华,故素乃无咎。” 高亨 注:“素,白色无文彩。履,鞋也。‘素履往’比喻人以朴素坦白之态度行事,此自无咎。”后用以比喻质朴无华、清白自守的处世态度。:“虽有素履幽人之贞,而失 考父 兹恭之义,使朕虚心引领歷年,其何谓邪?” 宋
《台州高君墓志铭》:“父 融 ,有素履,起家 衡州 司户参军。” 清
《王抑之招集斋中有赠》诗:“我虽长贱贫,未敢愆素履。”(2).居丧时所穿的鞋子。借用为对居丧者的问候语。如:敬候素履。《漢語大詞典》:践履(踐履)  拼音:jiàn lǚ(1).踩;踏。:“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 宋
:“眼净见幽韵,心清闻远香。当门不及种,践履恐成伤。” 清 唐甄 :“人之常情,揃脱爪髮,必相不践履之地乃委置之。”(2).行走。 汉 焦赣 《易林·明夷之乾》:“践履寒冰,十步九寻。”:“ 贞观 四年,拜太子少师,时 纲 有脚疾,不堪践履。” 明
《游清泉山记》:“邑之名山……纵偶登之,手疲於扳援,而趾病於践履。”(3).履践;前往。:“ 遵 与 隗王 歃盟为 汉 ,自经歷虎口,践履死地,已十数矣。”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既耳目之靡端,岂足迹之所践”自注:“谓此既非人跡所求,更待三明五通,然后可践履耳。” 唐
《复荆门县记》:“工休之日,得以践履。”(4).实行;实践。 宋
《再乞资荫人试经义札子》:“《孝经》、,其文虽不多,而立身治国之道,尽在其中。就使学者不能践履,亦知天下有 周公
孔子 仁义礼乐。” 金
《跋王进之墨本孝经》:“学者自童稚读书,必始於此,而考其行,身能践履者鲜矣。” 清 龚炜 :“ 柴云章 先生至孝,所著有《养亲説》,皆其晨昏践履之实。”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十七:“他们无限惭愧的躺在棺材里,不曾践履人们当他们结婚的时候所给的吉祥话。”(5).遵循;依照。《孙子·九地》“践墨随敌,以决战事” 唐
杜牧 注:“墨,规矩也。言我常须践履规矩,深守法制,随敌之形,若有可乘之势,则出而决战。” 宋
张预 注:“循守法度,践履规矩,随敌变化,形势无常,乃可以决战取胜。”(6).踪迹,行迹。 唐
《石涧记》:“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7).喻指行为;行动。 唐
《申胡子觱篥歌》序:“朔宫 李氏 亦世家子,得祀 江夏王 庙,当年践履失序,遂奉官北部。”:“ 允诚 践履篤实,不慕荣达。” 清
:“盖识见既浅,践履必薄,规为必粗。”(8).任职。 唐
《李拭授宗正卿等诰》:“以尔 拭 践履中外,论伦古今,主宗之盟,绰有餘誉。”:“今明公捨筑入梦,投竿为师,践履中台,制临外閫,不究兴亡之理,罕闻沉断之机。” 宋
《上蒋侍郎书》:“是以出入台阁,践履中外,朝廷百执事,天下之人,孰不惮执事之威名,服执事之德望。” 清
《书周仲驭集后》:“ 仲驭 与余交最善。余尝见其负盛名时,执贄问业者满天下。倘其自此践履公卿,天下必且益附之,以为景星庆云,岂復有议其刚傲者。”《漢語大詞典》:冠履  拼音:guān lǚ亦作“ 冠屨 ”。
帽与鞋。头戴帽,脚穿鞋。因以喻上下、尊卑。:“冠虽敝,必加於首;履虽新,必关於足。何者,上下之分也。”:“茅丝兮同综,冠屨兮失絇。”原注:“上下无别。” 宋
《己卯岁除》:“冠屨失其位,侯王化畸贱。” 章炳麟 《国家论》:“ 汉 土学者视政府无足重轻,然犹云尊卑有分,冠履有辩,君臣有等。虽无用,而不可不立。”《漢語大詞典》:芒履  拼音:máng lǚ芒鞋。 唐
诗:“手持白羽扇,脚步青芒履。” 宋
诗:“水风吹葛衣,草露溼芒履。” 清
《檄凤颍淮徐滁泗宿海八府属文》:“马步并进,更番休息,贼之芒履赤足,不能敌也。”参见“ 芒鞋 ”。《漢語大詞典》:芒鞋  拼音:máng xié亦作“ 芒鞵 ”。
用芒茎外皮编织成的鞋。亦泛指草鞋。 唐
:“朗吟挥竹拂,高揖曳芒鞋。” 宋
诗:“芒鞵竹杖自轻软,蒲荐松牀亦香滑。”《西游记》第四三回:“芒鞋踏破山头雾,竹笠冲开岭上云。” 闻一多 《死水·大鼓师》:“一角斜阳倒挂在檐下,我蹑着芒鞋,踏入了家村。”《漢語大詞典》:蹑履(躡履)  拼音:niè lǚ(1).穿鞋。亦指趿拉着鞋。 北齐 刘昼 《新论·慎独》:“人之须善,犹首之须冠,足之待履。首不加冠,是 越 类也;行不躡履,是夷民也。”:“皇子 大训 字 仁德 , 简文 第十六子也,少而脚疾,不敢躡履。” 隋炀帝 诗:“披衣出荆户,躡履步山楹。” 唐
:“ 叶限 因衣翠纺衣,躡履而进,色若天人也。” 清
《登锺山》诗:“躡履过 灵谷 ,披云拜 孝陵 。”(2).纳履;整理鞋子。:“瓜田不躡履,李下不正冠。”(3).古人家居脱鞋席地而坐,蹑履谓来不及穿鞋,拖着鞋子匆忙出迎。形容对来人的热情欢迎。:“新妇识马声,躡履相逢迎。”亦指恭敬貌。 南朝
宋 刘义庆 :“ 王子敬 兄弟见 郗公 ,躡履问讯,甚修外生礼。及 嘉宾 死,皆箸高屐,仪容轻慢。” 唐
《谢襄阳李夷简尚书委曲抚问启》:“思欲修容於辕门之外,躡履於油幢之前。” 清
《哭志衍》诗:“躡履修起居,小心见诚恪。”《漢語大詞典》:屣履  拼音:xǐ lǚ拖着鞋子走路。多形容急忙的样子。:“揽衣曳长带,屣履下高堂。”:“国相 孔融 深敬於 玄 ,屣履造门。” 李贤 注:“屣谓纳履未正,曳之而行,言趋贤急也。”:“ 高宗 为録尚书辅政,百僚屣履到席, 约 躡屐不改。” 唐
《后汉三贤赞·王符》:“衣不及带,屣履出迎。”《漢語大詞典》:革履  拼音:gé lǚ皮靴;皮鞋。:“每见曳革履,上笑曰:‘我识 郑尚书 履声。’” 宋
诗:“久矣耆年罢送迎,喜闻革履下堂声。” 清
《题樵野文运甓斋话别图》诗:“吉莫製革履,蒙戎缝旃裘。”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一章:“‘这小密斯失恋啦?’一个西服革履的洋学生对他的同伴悄悄地说。”《漢語大詞典》:尚书履(尚書履)  拼音:shàng shū lǚ:“ 哀帝 擢为尚书僕射,数求见諫争,上初纳用之。每见曳革履,上笑曰:‘我识 郑尚书 履声。’”后以“尚书履”指尚书的官职。 唐
诗:“忝曳尚书履,叨兼使臣节。”《漢語大詞典》:操履  拼音:cāo lǚ操守。 晋
:“洁操履之拘苦者,所以全拔萃之业;纳拂心之至言者,所以无易方之惑也。” 前蜀
杜光庭 《衙内宗夔本命醮词》:“虽侧身思过,省己捫心,每虞操履之间,难免纤微之失。”:“文士有偶中魁选,不问操履,而輒授翰苑之职。”:“ 佐 孝友,操履清白,性严毅。”《漢語大詞典》:纳履(納履)  拼音:nà lǚ(1).穿鞋。:“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明
《息耕亭记》:“彼晨而兴,缨冠纳履。”第八三回:“所以 信陵君 为 侯生 执轡, 张子房 为 圯上老人 纳履,后来兴王定霸,做出许多事业。”(2).借指辞别。 明
:“古人舄、屨、履至阶必脱,唯著韤而入…… 汉 赐剑履上殿,是不赐则不敢著履上殿明矣。諫不行则纳履而去。纳,结也。” 明
《答浙江吴巡抚书》:“未有勋庸以报知遇,即纳履而去,忠义之士,固如是乎?”《漢語大詞典》:行履  拼音:xíng lǚ(1).犹往来,交往。:“ 王俭 常叹云:‘ 始兴王 虽尊贵,而行履都是素士。’”(2).行走。《元典章新集·刑部·毁伤眼目》:“ 曹
辛三 将叔 曹
庆二 两脚用铁扒砍伤脚跟,左脚被伤,筋断紧缩,不能行履,已成废疾。” 清
恽敬 《姚江学案书后二》:“ 敬 尝观禪有近於 朱子 理在气先之説者,如 鲁祖 茶盏在世界前之言,是也;有近於 朱子 知在行先之説者,如 仰山 行履在何处之言,是也。”(1).行为。 元
辛文房 :“然行履稍劣,好蒲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有不愜即弃之,凡易三四。”(2).经历。 清
《海印憨山大师遗事记》:“大师歷年行履,具在自製年谱及经解文集中。”《漢語大詞典》:朱履  拼音:zhū lǚ(1).红色的鞋。古代贵显者所穿。 南朝
梁 沉约 诗:“ 齐 童躡朱履, 赵 女扬翠翰。”:“皇太子之服……白韈、赤舄、朱履,加金涂银扣饰。”(2).借指贵显者。 唐
诗:“一从朱履步金臺,蘖苦冰寒奉上台。”(3).见“ 朱履客 ”。《漢語大詞典》:朱履客  拼音:zhū lǚ kè载 春申君 门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后因以称权贵的门客为“朱履客”。朱,通“ 珠 ”。 唐
《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未为朱履客,已见白头翁。”一本作“ 珠履客 ”。卷四十:“走将来别是容仪,多管是堂中朱履三千客。”亦省作“ 朱履 ”。 宋
词:“文彩风流瑞世,延朱履,丝竹喧闐。” 清
《慰病足赠徐增子能》诗之一:“侯门不可往,朱履安可为。酒肉使人低,咎非口腹貽。”《漢語大詞典》:取履  拼音:qǔ lǚ谓代人拾鞋。比喻屈己尊人。语本所载 张良 为一老父于圯下取履事。 宋
词:“若论辈行,早陪 韩
柳 ,晚交 元
白 。老矣安能,为人取履,与人争屐。”《漢語大詞典》:跪履  拼音:guì lǚ载: 汉
张良 游 下邳 圯上,遇褐衣老父堕履圯下,命 良 取履,并长跪履之。老父曰:“孺子可教矣。”授以《太公兵法》。后以“跪履”表示向长者虚心求教。 唐
诗:“ 刘济 愿跪履, 田兴 请建筹。” 唐
《裴侍郎启》:“昨者面容跪履,亲俾窥天,仍如琢玉之品题,更启如金之然诺。” 宋
《双榕》诗:“抠衣倘可亲,跪履安敢羞。”《漢語大詞典》:郭履  拼音:guō lǚ:“ 东郭先生 久待詔公车,贫困飢寒,衣敝,履不完。行雪中,履有上无下,足尽践地,道中人笑之。”后因以“郭履”形容处境窘迫。 清
《和友人郊字雪诗三十韵》:“敝剩 苏 裘在,穿从 郭 履嘲。”《漢語大詞典》:赐履(賜履)  拼音:cì lǚ(1).:“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 河 ,南至于 穆陵 ,北至于 无棣 。” 杜预 注:“履,所践履之界。”后因以“赐履”指君主所赐的封地。 唐
《代裴中丞贺分淄青为三道节度表》:“山川备临制之形,道途适征徭之便,俾侯既定,赐履以寧。” 宋
卷四:“ 汤丞相 封 庆国公 ,命下, 汤公 谓此 仁宗 赐履之国,自 天圣 以来无封者,欲请避之。” 明
《和定西侯张侯服品题金山原韵》之三:“何人独受专征詔,赐履由来首 渭
津 。”(2).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叶令祠》:“俗説 孝明帝 时尚书郎 河 东 王乔 迁为 叶 令, 乔 有神术,每月朔常诣臺朝,帝怪其来数而无车骑,密令太史候望,言其临至时,常有双鳧从东南飞来;因伏侍,见鳧举罗,但得一双舄耳。使尚方识视,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后用“赐履”表示任京官。 唐
诗:“远愧尚方曾赐履,竟非吾土倦登楼。” 浦起龙 心解:“自叙,言昔曾遥赐緋鱼,今乃淹留南纪,以别后之踪,为旧交告也。” 宋
《送沉传曜》诗:“何力偿赐履,缅惭羡归轩。”《漢語大詞典》:东郭履(東郭履)  拼音:dōng guō lǚ:“ 东郭先生 久待詔公车,贫困饥寒,衣敝,履不完。行雪中,履有上无下,足尽践地,道中人笑之。”后因以“东郭履”形容处境窘迫。 唐
诗:“自笑 东郭 履,侧惭狐白温。” 宋
:“笑谈 东郭 履,歌诵 买臣 樵。”《漢語大詞典》:福履  拼音:fú lǚ犹福禄。:“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毛 传:“履,禄;绥,安也。” 陈奂 传疏:“福履绥之,犹《鸳鸯》云‘福禄绥之’耳。” 南朝
徐陵 《与李那书》:“青葽戒节,白露为霜,君子惟宜,福履多豫。” 宋
《与程天侔书》:“至后福履增胜,辱访不果见,悚怍无量。” 明
《答翰学陈玉垒书》:“询之来使,知我师翁,福履茂绥,神理愈王,耄期之寿,勿问可知。”《漢語大詞典》:丝履(絲履)  拼音:sī lǚ以丝织品制成的鞋。古代为华贵的服饰。 汉
《治安策》:“今民卖僮者,为之绣衣丝履偏诸缘,内之闲中,是古天子后服,所以庙而不宴者也,而庶人得以衣婢妾。” 南朝
《遂古篇》:“班君丝履,游 泰山 兮;人鬼之际,有隐沦兮。” 南朝 梁武帝 :“头上金釵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漢語大詞典》:遗履(遺履)  拼音:yí lǚ(1).典出:“ 楚子 使 申舟 聘于 齐 ,曰:‘无假道于 宋 。’” 申舟 途经 宋国 , 宋
华元 乃杀之。“ 楚子 闻之,投袂而起,屨及於窒皇,剑及於寝门之外,车及於蒲胥之市。” 杨伯峻 注:“此时 楚庄 在路寝,古人在室内不穿鞋。屨即后代之履,今之鞋。闻 申舟 被杀,怒而起,起而走。不及纳屨。及者,送屨者追而及之也。”后以“遗履”指遇到愤怒之事,急忙外出处理而不及纳履。形容愤怒之极。:“昔 宋 害 申丹 , 楚庄 有遗履之愤,况忘家殉国,尠有臣门,节冠风霜,人所矜悼。”按,“申丹”,为“申舟”之误。(2).指遗弃之履。 唐
《惜分阴赋》:“出处无瑕,故垂法於前贤;往来不遑,见遗履之莫顾。” 明
《素庵戴公墓志铭》:“故簪遗履蒙宸忆,赏以世延賁殊锡。”《漢語大詞典》:业履(業履)  拼音:yè lǚ谓操守,德行。 宋
《张公安道答吕陶屯田启》:“某官学问该通,业履淳固,耻浮言之希世,依直道以干时。” 宋
诗:“堂堂三元老,业履冠儔匹。” 金
《清虚大师侯公墓碣》:“ 悟詮 业履清修,而读书好事,亦落落不凡者。”《漢語大詞典》:振履  拼音:zhèn lǚ曳履作声。 汉
郑崇 在 哀帝 时为尚书仆射,常求见 哀帝 进行规谏,他去时曳革履,人还没有到, 哀帝 就笑着说:“我识 郑尚书 履声。”见。因以“振履”指向皇帝进谏。 宋
之一:“相与啮氊持 汉 节,何妨振履出 商 音?” 商 音,指 郑崇 谏阻封 傅太后 从弟 商 事。《漢語大詞典》:跋履  拼音:bá lǚ谓旅途辛劳奔波。 宋
《答程彝仲书》之一:“承以科詔入都,跋履之餘,起居佳否?” 宋
:“然由间关跋履,从 昭宗 播迁,自 华 幸 洛 ……其得没於牖下,亦云幸也。” 清
:“跋履终夜,惫极矣!”参见“ 跋履山川 ”。《漢語大詞典》:跋履山川  拼音:bá lǚ shān chuān同“ 跋山涉水 ”。
:“ 文公 躬擐甲胄,跋履山川,踰越险阻,征东之诸侯。” 清
:“夫 齐 之去 周 二千餘里,而使其已化之骨,跋履山川,触冒寒暑,自东徂西,以葬於封守之外,於死者为不仁。”《漢語大詞典》:四履  拼音:sì lǚ(1).谓四境的界限。语本:“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 周 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 河 ,南至于 穆陵 ,北至于 无棣 。” 杜预 注:“履,所践履之界。” 南朝
《宣德皇后令》:“元功茂勋,若斯之盛,地狭乎四履,势卑乎九伯,帝有恧焉。” 唐
《原十六卫》:“四履所治,指为别馆。”(2).四方。 唐
《释疾文·粤若》:“有 太公 兮卷舒龙豹,奄经营乎四履;有先生兮乘骑日月,期汗漫乎九垓。” 唐
诗:“四履封元戎,百金酬勇夫。”《漢語大詞典》:足履  拼音:zú lǚ鞋子。:“史记 秦始皇帝 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於 临洮 。”《漢語大詞典》:视履(視履)  拼音:shì lǚ(1).观察其行为。:“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孔颖达 疏:“视履考祥者,祥谓徵祥,上九处履之极,履道已成,故视其所履之行善恶得失,考其祸福之徵祥。” 前蜀
:“设危终在德,视履岂无祥。” 宋
《坤成节集英殿宴教坊词》:“臣闻视履考祥,既占衷月之梦;对时育物,必有继天之功。”(2).察看巡行。 清
《颍州府通判吕君墓表》:“ 潁州 多盗,黑夜劫人,横行巷陌,莫敢攖当,君徧视履……次第就擒,穷其党徒,民得安处。”《漢語大詞典》:坠履(墜履)  拼音:zhuì lǚ汉 贾谊 :“昔 楚昭王 与 吴 人战, 楚 军败, 昭王 走,履决,背而行,失之。行三十步,復旋取履。及至于 隋 ,左右问曰:‘王何曾惜一踦履乎?’ 昭王 曰:‘ 楚国 虽贫,岂爱一踦履哉!思与偕反也。’自是之后, 楚国 之俗无相弃者。”后因以“坠履”为不轻易遗弃旧物或故物失而复得之典。:“昔人不弃遗簪坠履者,恶与之同出,不与同归。吾虽不逮前烈,然捨旧録新,亦非吾志也。” 唐
《为吴王谢责赴行在迟滞表》:“惭坠履之还收,喜遗簪之再御。” 宋
《单州谢上表》:“仰穹旻而方类戴盆,遇庆赦而遽收坠履。”《漢語大詞典》:德履  拼音:dé lǚ犹德行。 南朝
《王光禄为征南湘州诏》:“德履淹邃,识局详正。” 宋
《蒲宗孟父师道赠太子少师制》:“忠篤纯明,德履惟茂。” 明
《〈何大复先生集〉序》:“夫人坟籍孰不探?道旨孰不詮?文辞孰不修?风调孰不循?德履孰不习?终格於不类者,天畀之解未神尔。”《漢語大詞典》:躬履  拼音:gōng lǚ亲身履行。:“﹝ 仲尼 ﹞言称先王,躬履谦让。”:“ 孝武皇帝 躬履仁义。”:“ 侠 躬履俭素,爱人如子,所食唯菽麦盐菜而已。”《漢語大詞典》:郑履(鄭履)  拼音:zhèng lǚ:“ 哀帝 擢为尚书僕射,数求见諫争,上初纳用之。每见曳革履,上笑曰:‘我识 郑尚书 履声。’”后世即以“郑履”美称为官清正、敢于谏争的人。 南朝
诗:“ 蘧 车响北闕, 郑 履入南宫。” 唐
:“ 膺 舟出镇虚 陈 榻, 郑 履还京下 隗 臺。” 宋
词:“ 郑 履声传, 倪 经业绍,半千贤运重开。”《漢語大詞典》:木履  拼音:mù lǚ木底鞋。 明
李时珍 :“屐乃木履之下有齿者。” 郭沫若 《残春》:“木履的交响曲!这要算是 日本 停车场下车时特有的现象了。”《漢語大詞典》:衣履  拼音:yī lǚ衣服和鞋,泛指衣着。例如:衣履不整。《漢語大詞典》:躧履  拼音:xǐ lǚ亦作“蹝履”。
趿拉着鞋。急遽起行貌。:“舒息悒而增欷兮,蹝履起而彷徨。” 李善 注:“蹝履,足指挂履也。”:“ 胜之 开阁延请,望见 不疑 容貌尊严,衣冠甚伟, 胜之 躧履起迎。” 颜师古 注:“履不着跟曰躧。躧谓纳履未正,曳之而行,言其遽也。” 南朝
诗:“嘉惠承帝子,躧履奉王孙。” 宋
《谢张先辈启》:“游诸公之门,有名卿之躧履。” 清
:“ 芸娘 色变,默移时,遽起,奔出; 王 躧履追之,则已投江中矣。”《漢語大詞典》:雪履  拼音:xuě lǚ在雪地行走所穿的鞋子。 宋
之二:“辛苦山行穿雪履,凄凉旅饭嚼冰蔬。”《漢語大詞典》:识履(識履)  拼音:shí lǚ识见与操行。 南朝
沉约 《崔慧景加侍中诏》:“志气淹通,识履详正。”《漢語大詞典》:临履(臨履)  拼音:lín lǚ(1).见“ 临深履薄 ”。(2).谓实地察核。:“初, 操 承 凉州 从事及 武都 降人之辞,説‘ 张鲁 易攻, 阳平城 下南北山相远,不可守也’,信以为然。及往临履,不如所闻。”:“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 胡三省 注:“临履,谓亲临其地而履行营垒处所也。”《漢語大詞典》:临深履薄(臨深履薄)  拼音:lín shēn lǚ báo:“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面临深渊,脚踏薄冰。后因以“临深履薄”喻谨慎戒惧。:“今君位地尊重,海内所望,岂可不临深履薄,以为至戒。” 晋
:“王者忧劳於上,台鼎顰顣於下,临深履薄,惧祸之及。” 唐
:“今陛下富有四海,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朕老矣,临深履薄之念,与日俱增,敢满假乎?”亦作:“朕老矣,临深履薄之念,与日俱增,敢满假乎?”亦作亦作:“朕老矣,临深履薄之念,与日俱增,敢满假乎?”亦作亦作亦作:“朕老矣,临深履薄之念,与日俱增,敢满假乎?”亦作亦作亦作亦作:“朕老矣,临深履薄之念,与日俱增,敢满假乎?”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朕老矣,临深履薄之念,与日俱增,敢满假乎?”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朕老矣,临深履薄之念,与日俱增,敢满假乎?”亦作“临深履冰”。 晋
:“诚能事过乎俭,临深履冰,居安不忘乘奔之戒,处存不废虑亡之惧。”亦省作“临履”。 三国
吴 薛综 《与诸葛恪书》:“虽实国家威灵之所加,亦信元帅临履之所致也。”《漢語大詞典》:戴履  拼音:dài lǚ(1).见“ 戴天履地 ”。(2).戴气和履气。《新五代史·司天考二》:“ 五代 之际,日有冠珥、环晕、缨纽、负抱、戴履、背气,十日之中常七八。”参见“ 戴气 ”。《漢語大詞典》:戴天履地  拼音:dài tiān lǚ dì顶天立地。犹言生于天地之间。 汉 赵晔 :“ 子胥 曰:吾闻父母之讐不与戴天履地。”:“今日以后,吾之残命,唯繫於汝,尔戴天履地,中有鬼神,勿云冥昧而可欺负。” 清
《拟思宗政元钦定逆案颁示百官廷臣谢表》:“同是戴天履地之人,独笑 龙逢 非俊物。” 梁启超 《变法通议·学校总论》:“呜呼!同是圆颅方趾,戴天履地,而必事事俯首拱手,待命他人,岂不可为长太息矣乎!”亦省作“ 戴履 ”。 明
《岁晏仿子美同谷七歌》之三:“赤墀侍臣惭戴履,偷生苟活同舆儓。”《漢語大詞典》:戴气(戴氣)  拼音:dài qì罩在太阳之上的黄气。日晕时可见。 唐
《辨日旁瑞气状》:“伏以五色庆云,盖是小瑞,戴气抱珥,所谓殊祥。”:“凡黄气环在日左右为抱气;居日上为戴气,为冠气;居日下为承气,为履气。”:“日生戴气者, 顺治 二年十一月辛亥。”《漢語大詞典》:舄履  拼音:tuō lǚ亦作“舄履”。
(1).复底厚履。:“大带重半钧,舃履倍重,不欲轻也。”:“皇后及诸侯夫人之服,皆舃履。”(2).即履舃。鞋的通称。 宋
词:“筵上笑歌閒发,舃履交侵。” 明 谢肇浙 《五杂俎·天部二》:“南人借祭墓为踏青游戏之具,纸钱末灰,舃履相错,日暮,墦间主客无不頽然醉倒。”参见“ 履舃 ”。(3).犹言足下。 宋
《与杜相公书》:“閤下致位天子而归,始独得望舄履於门下。”(4).步履。 宋
《祭王都官文》:“ 钟山 峥嶸,下惟 江 水,昔公此临,委蛇舄履。”《漢語大詞典》:履舄  拼音:lǚ tuō(1).古代单底鞋称履,复底鞋称舃,故以“履舃”泛称鞋。 唐
:“竹风轻履舃,花露腻衣裳。”(2).借指脚或足迹。 宋
《拟岘台记》:“至于高桅劲艣,沙禽水兽,下上而浮沉者,出乎履舃之下。” 明
《陆氏谱序》:“余少时尝渡 庾岭 ,半游南中,即未至 厓山 ,然舟轡之迹,多两公履舃之所经也。”(3).敬称。犹足下。常用于书信。 宋
《与王宣徽书》:“南北辽阔,无缘进望履舃。” 宋
《铁围山丛谈》卷四:“今违履舃,愿大王保其玉体,益其令闻。”《漢語大詞典》:经履(經履)  拼音:jīng lǚ犹经历。:“ 奉 少聪明,自为童儿及长,凡所经履,莫不暗记。”:“﹝ 段熲 ﹞被羽前登,身当百死之陈,蒙没冰雪,经履千折之道。”:“ 祚 达於政事,凡所经履,咸为称职。” 唐
:“虽使百金之子,犹惮经履其途;况以万乘之君,而堪巡幸其国?”《漢語大詞典》:麻履  拼音:má lǚ麻鞋。 唐
诗:“清晨相访立门前,麻履方袍一少年。”《漢語大詞典》:望履  拼音:wàng lǚ求见的谦词。语本:“ 孔子 復通曰:‘ 丘 得幸於 季 ,愿望履幕下。’” 陆德明 释文:“ 司马 本幕作‘綦’,云:言视不敢望 跖 面,望履结而还也。” 宋
诗:“回首 长安 城,未忍便万里。袖诗叩东府,再拜求望履。”《漢語大詞典》:游履(遊履)  拼音:yóu lǚ犹游历。:“凡所游履,皆图之於室,谓之‘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 明 胡震亨 《书〈佛国记〉后》:“ 梁
慧皎 云: 显 游履诸国,别有大传。此书正当名《法显大传》以别之。” 清
《〈鸿雪因缘〉序》:“公子 崇厚
崇实 以君所著《鸿雪因缘》若干帙付之梓人,视余请序,盖君自述一生游履之作也。”(1).犹游历。《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勿尔乖於摄治,今有病生,缠绵於大室枕床,妨碍於大城游履。” 宋
《卧游录》:“ 宗少文 ,好山水……凡所游履,皆图之於室。”参见“ 游歷 ”。(2).指游览者的步履。 清
《〈徐霞客游记〉序》:“若余游履所至,必穷高极深……及读,而后逊谢弗如也。” 清
《醒园留别》诗之三:“只因游履过,荆棘已教披。”《漢語大詞典》:游历(遊歷)  拼音:yóu lì游览;漫游。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发 卞口 而游歷,迄 西山 而弭轡。” 宋
词:“旧情拘未定,犹自学,当年游歷。” 清
《赠钱行人邦寅》诗:“ 南徐 游歷地,儻有和歌辰。” 马南村 《燕山夜话·从慧深的国籍说起》:“在他游历 美洲 的时候,那个大陆上的人们才有机会接触佛教。”(1).到远地游览;周游考察。:“闻 顾辟疆 有名园,先不相识,乘平肩舆逕入,时 辟疆 方集宾友,而 献之 游歷既毕,傍若无人。” 唐
诗:“自从 东晋 后,无復人游歷。” 明
《锺山云霁图》诗:“昔年游歷处,今向画中看。”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利权四》:“盖自各国通商,而洋货之贩运,洋人之游歷,日益繁多。”(2).犹交游。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维》:“游歷诸贵之间,尤为 岐王 之所眷重。”《漢語大詞典》:空履  拼音:kōng lǚ破旧的鞋。:“褰帷断裳,危冠空履之吏;彯摇武猛,扛鼎揭旗之士。勤恤民隐,纠逖王慝。” 张铣 注:“空履,敝履也。”《漢語大詞典》:远游履(遠遊履)  拼音:yuǎn yóu lǚ古代履名。 唐
诗:“足下远游履,凌波生素尘。”亦省称“ 远游 ”。 明
:“ 曹子建 赋:践远游之文履。又 繁钦 诗:足下双远游。盖 魏
晋 间,履名远游也。”《漢語大詞典》:倒履  拼音:dǎo lǚ急于出迎,把鞋子穿倒。形容热情迎客。 宋
卷二:“ 叔弼 既到门, 尧夫 倒履出迎之,甚喜。”参见“ 倒屣 ”。《漢語大詞典》:倒屣  拼音:dǎo xǐ亦作“ 倒屧 ”。
(1).急于出迎,把鞋倒穿。:“时 邕 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 粲 在门,倒屣迎之。 粲 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邕 曰:‘此 王公 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后因以形容热情迎客。 唐
诗:“敲门若我访,倒屣欣逢迎。”屣,一本作“ 屧 ”。 元
《折桂令·同友人联句》曲:“既有当壚,毋劳倒屣,便可投辖。” 清
《桃花扇·媚座》:“吾辈得施为,正好谈心花底;兰友瓜戚,门外不须倒屣。”(2).指从坐席上匆忙避开。《西京杂记》卷二:“ 衡 邑人有言者, 衡 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漢語大詞典》:寻履(尋履)  拼音:xún lǚ探访游历。:“常载粟帛游於境内……胜境名山,多所寻履。”《漢語大詞典》:进履(進履)  拼音:jìn lǚ为尊长递上鞋子。《三国志平话》卷中:“ 先主 曰:‘我思 子房 逃走圯桥,遇 黄石公 ,三四番进履,得三卷天书。’” 元 李文蔚 《圯桥进履》第二折:“正末做进履科。” 明
《李氏荣寿诗序》:“至天子於太学,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公卿奉杖,大夫进履,其隆重如此。”参见“ 进履圯桥 ”。《漢語大詞典》:进履圯桥(進履圯橋)  拼音:jìn lǚ yí qiáo载: 秦 末一老父,在 下邳 桥上故意将鞋子掉到桥下,命 张良 为他取鞋、穿鞋, 张良 见他年老,忍怒取鞋,跪着为他穿上。老父又经再三考验,将《太公兵法》传授给 张良 ,使 张良 后来成为 刘邦 的军师。,后以“进履圯桥”称这一故事。亦用以称屈己尊老,求取教益。 元
《一枝花·遗张伯元》套曲:“大胸襟进履圯桥,壮游玩乘槎大海,老风波走马 章臺 。” 明
《綵毫记·夫妻玩赏》:“《索书》 黄石 ,进履圯桥时。”《漢語大詞典》:趿履  拼音:tā lǚ(1).拖着鞋。 元
《梧叶儿·京城访友》曲:“尘土东华梦,簪缨上苑春,趿履謁侯门。”(2).拖鞋。 明
《于公祠重修记》:“伏腊忌岁, 梁 父老则把香曳趿履,若少壮咸集,如不期至。”《漢語大詞典》:近履  拼音:jìn lǚ近来的行踪,近况。 清
邵廷采 《宋中遗吴门友人书》:“时从 左璧 、 咸士 、 亹侯 询候近履,知长兄久滞 吴中 。”《漢語大詞典》:蹈履  拼音:dǎo lǚ(1).践踏。 汉
王充 :“蹈履民田,喙食草粮。”(2).履行;实行。:“大司马蹈履忠节,佐命二祖。”:“故其盛烈所著,与河海而争流;峻节所标,共竹柏而俱茂。并蹈履之所致,身没名立,岂徒然也!” 明
《杨孺人旌节碑铭》:“时时称説 暉 之音容嗜好及其蹈履,与其所志焉而不遂以待其后者几,以勗二子,且使识勿忘也。”《漢語大詞典》:文履  拼音:wén lǚ饰以文彩的鞋子。 汉
:“夫 卫国 虽贫,岂无文履,一奇以易十稷之绣哉。” 三国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綃之轻裾。” 唐
《莺莺传》:“珠莹光文履,花明隐绣龙。” 明
《寿母赋》:“荐五丝之文履兮,举九醖之芬觴。”《漢語大詞典》:率履  拼音:lǜ lǚ遵循礼法。履,礼。:“率履不越,遂视既发。” 孔 传:“使其民循礼不得踰越。” 唐 梁肃 《祭独孤常州文》:“ 孔 门四科,《洪范》三德,总於公躬,率履不忒。” 宋 王谠 :“公主率履由衷,每抗古人之节。”参见“ 率礼 ”。《漢語大詞典》:率礼(率禮)  拼音:lǜ lǐ遵循礼法。:“大将军夫人,躬先率礼,淑慎其身,超号为 开封君 。”:“夫灾变之发,皆所以明教诫也,惟率礼脩德,可以胜之。” 宋
《祭子三郎文》:“汝幼既能率礼,长必能行义。”《漢語大詞典》:青芒履  拼音:qīng máng lǚ道士穿的一种草鞋。 唐
诗:“手持白羽扇,脚步青芒履。”《漢語大詞典》:安履  拼音:ān lǚ安心实践。 宋
诗:“俭宝躬安履,仁端性自然。”《漢語大詞典》:玉履  拼音:yù lǚ饰玉的鞋。:“ 文惠太子 镇 雍州 ,有盗发古冢者,相传云是 楚王 冢,大获宝物:玉履、玉屏风、竹简书、青丝纶。” 唐
《七夕赋》:“悲侵玉履,念起金鈿。”《漢語大詞典》:更履  拼音:gēng lǚ经历,遭遇。 宋
:“然至其所詆訾笑侮,自 黄帝 以下,圣贤之所以更履世患而身亲其忧,至於 孔子 老死而不遇,其忧为最深者。”
共157,分3页显示&&&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史慈为什么叫大狸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