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莫秋芳4个字名字诗意一点,提一首诗

红楼梦与中国姓名文化
《红楼梦》与中国姓名文化胡文彬&&& 姓名字号是人生的符号,也是一种文化。作为&符号&,姓名字号是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和区别个人的标志1。这种特殊的&符号&,只要人类存在,就会世世代代永远存在下去。姓名字号的产生和延续,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为姓名字号不但有自己产生、发展的悠久历史,而且它有自己的结构、内容、礼仪、法规等独特的特点,具有自身演变和形成&制度&的内在规律。尽管历史的岁月在不断更替,沧桑迭经变迁,但历史的潮水却永远冲刷不掉姓名字号所打上的神话传说的烙印,也无法抹去它所潜藏的各个历史时代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乃至地域环境、民族归属等众多因素的深刻影响。因此,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姓名制度已成为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说是人类文化的&衍生物&,被誉为&人学&。顾名思义,具有&人学&品格的小说离不开描写人物。而要写人,就要有名有姓,甚至有字有号,否则就无以&标志&、无法&区别&。这一点恐怕古今中外的小说概莫例外。由此出发,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者不论是否情愿,都无法漠视姓名字号这个特殊的文化&元素&对小说家们的创作思维的直接影响,无法否认姓名艺术在小说人物塑造中的特作用,也无法抹煞它在小说整体审美价值中的地位。&&&&《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描写人物的典范之作。全书不仅冠姓命名的&小说人物&有四五百人之众,而且其姓名之繁,命名之巧,字号之妙,寓言之深,影响之广,都是有口皆碑的。诚如清人周春所说:&盖此书每于姓氏上着意,作者又长于隐语庾词,各处变换,极其巧妙,不可不知。&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将以汉族姓名起源与发展的历史为观照体,以《红楼梦》中的姓名字号艺术为研究对象,吸收海内外姓名研究的成果,全面深入地探讨姓名文化与命名艺术在《红楼梦》中的反映,从而使人们对《红楼梦》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成就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和认识。一、中国姓氏制度的起源与发展.要研究《红楼梦》中的姓氏及其隐喻性,首先要了解一下中国人姓氏的起源及其一般规律。中国是世界上姓氏产生最早的国家之一,姓氏的起源要追溯到遥远的神话传说时代。清人顾炎武《日知录》上说:&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而五帝以来之姓亡矣。&剖析顾氏的这段话,至少可以说明以下三点问题:(1)姓,起源于五帝。如《史记&五帝本纪》中有云:&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帝明德,故黄帝为有熊,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2)早期的姓,只有22个。从&姓&字组成看,是由&女&与&生&构成,会意兼形声。《说文》云:&姓,人所生也。&段注云:&因生以为姓。若下文神农母居姜水,因以为姓;黄帝母居姬水,因以为姓;舜母居姚虚,因以为姓是也。感天而生者母也,故姓从女生会意。&由是可知,&姓&是从母系社会开始,它是母权社会的产物。(3)氏出现于姓之后,&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这个变化是由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的标志。《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郑玄注云:&姓者,所以位系百世使不别也;氏者,所以别子之所出。&以此说明姓与氏之间的区别。后世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贵者有氏,贱者无氏,形成一种制度,直到秦统一中国以后才逐渐将姓氏&合二而一&了。凡是学过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始终维系着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在姓名制度方面,从东汉到唐中期倡行门阀制度,将姓分为国姓、郡姓、州姓、县姓等高低不同的&姓&级别。例如,唐朝皇帝姓李,李是国姓,最高贵,一些人以赐姓李为荣耀。这种以国姓为荣的影响,一直到近现代还在某些人头脑中萦迥着,自视为&高贵&的本钱。宋朝以后,科举制度代替了门阀制度,姓氏等级逐渐失去了它的社会地位。如今,人们的姓氏既无高低之别,也无贵贱之分,真正成为一种&区别&人的&符号&了。中国人的姓究竟有多少,至今还难于说出个精确的数字。据《中华姓府》的统计,从古至今多达6363个,其中单姓3730个,复姓2498个,三个字的姓127个,四个字的姓有6个,五个字的姓2个。这些姓是经过五千余年的发展逐渐积累起来的,每个姓都有其来源,都有一篇美妙的故事可述说。例如,齐、鲁、宋、卫四姓,是以国为姓,而瑕丘、苗、旗思、高堂则是以地名姓。又如,司马、司徒、司寇、司空等是以官为姓,王、公、伯、爵、侯等是以爵为姓。再如,城、郭、园、池等是以居地为姓。此外,有些人是以名、号、事、谥为姓,或是以简化古氏、数字为姓。如果将上面的姓氏来源略加分类,中国人(主要是汉族)的姓至少可分为十二、三大类,绝不止《百家姓》上所列的&百姓&。由此可见,中国人的姓不仅数量大,而且来源也十分复杂,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风采。(红楼梦学刊&一九九七年第三辑)&&& 二、《红楼梦》中的姓氏及其隐喻性作为小说描写的人物,其姓氏的数量、来源,都没有前面所说的那么复杂、那么多。不论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金瓶梅》,尽管其人物众多,其姓名也是璀灿多姿,但均不能同《红楼梦》相比。据我初步统计,《红楼梦》中出现的姓氏多达82个,还不包括那些神仙人物、文史人物、有名无姓、有官阶无姓、有艺名而无姓者。其中耶律雄奴是用少数民族的姓,温都里纳(金星玻璃)是用外国译音,究属姓还是名难于确定。余者80个姓,都见于《百家姓》。现在以《红楼梦》中出现的先后为序,开列如下:  甄、贾、石、孔、曹、封、严、霍、林、冷、王、史、薛、张、李、邢、穆、花、冯、秦、尤、刘、周、赖、黄、金、于、余、焦、詹、单、吴、戴、钱、鲍、杨、赵、叶、万、牛、柳、陈、马、侯、蒋、谢、戚、韩、卫、胡、云、夏、卜、程、倪、方、仇、沈、白、傅、宋、梅、乌、娄、田、祝、许、何、俞、邬、潘、朱、郑、孙、嵇、包、毕、裘、时、毛。在这80个姓之中,姓贾者属&望族&。小说中明确写到姓贾的人物共51人,这还不包括嫁到贾府中的女子。其他姓,有的人数多者五六个,少者只有一人。最早指出《红楼梦》人物取姓之的人是脂砚斋,他在脂批中不时点出某人物取姓的涵义。例如,甄士隐的甄是谐&真&,贾雨村的贾是谐&假&,封肃的封是谐&风&,严老爷的严是谐&炎&,霍启的霍是谐&祸&,单聘仁的单是谐&善&,薛蟠的薛是谐&雪&,卜世仁的卜是谐&不&,詹光的詹是谐&沾&,戴权的戴是谐&代&,裘世安的裘是谐&求&,吴新登的吴是谐&无&,冯渊的冯是谐&逢&,等等。清嘉道以降,旧红学的一些重要人物在他们的著作中,对《红楼梦》人物之姓取义谈过不少有益的见解。如诸联在《红楼评梦》中曾说:&名姓各有所取义。贾与甄,夫人皆知矣。若贾母之姓史,则作者以野史自命也。他如秦之为情,邢之为形,尤之为尤物,薛之为雪,王之为忘,林之为灵&&&.从脂批到旧红学对《红楼梦》人物姓之取义的研究,虽然有些零碎,尝有索隐的味道,但对后世的研究确有启迪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是不该抹煞的。仔细研究《红楼梦》人物的取姓涵义,给人的印象最深刻处是它的多义性。以&贾&为例,其谐音为&假&,意在说明小说中&真事隐去&,&假语存焉&。但是,贾&&假的涵义还有更宽泛的理解:贾&&假家、假王、假史(野史)、假学(薛)、假正、假宝玉、假皇帝、假妃&&过去的历史是虚构的谎言,一切皆假。除此而外,还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1)从汉字结构角度看,贾与曹二字字形十分相近,常以&形近而讹&。曹雪芹以贾隐曹,深意存焉。小说中借薛蟠之口把&唐寅&读成了&庚黄&,让贾宝玉&猜&出来,说读错了,这表面上是一个笑话儿。但这个&笑话儿&有两重意思:一是说唐寅与庚黄二字形相近,容易&看花了眼&,造成误读,闹出薛蟠那样的&笑话&,(这是贾宝玉或者说作者有意)嘲笑薛蟠不学无术的意思,取笑一下。二是深一层的意思是,由此使人联想到贾与曹形近,以贾隐曹,暗示小说中的贾家即影射曹家,使人由唐寅联想到&曹寅&来。(2)小说中的&贾&有此功用,其它的姓也有特殊的功用。例如,邢字是一个姓,其实邢隐形。宁国府的男主人是贾赦,女主人是邢夫人(邢氏),这种安排也是别具匠心。如果将贾赦与邢氏连在一起,恰好是&假设形式&。从小说的描写重点来看,荣国府是小说描写的主体,宁国府则是陪衬,前者详写,后者略写。所谓&假设形式&,正是利用了《红楼梦》人物定姓取义的又一种手法。(3)汉字有多义性、隐喻性、同音异义性的特点。例如,林黛玉之姓林,隐喻之意甚多。其一,黛玉前身为绛珠仙草,草为木质也;其二,其有&林下之风&,以才女目之,又谓其&月明林下&,以美人属之尊之;其三,林遇雪(薛)则(红楼梦学刊&一九九七年第三辑)无欣欣向荣之兆,而有萧萧枯萎之忧,命运之象征。又如薛宝钗之姓薛,薛谐雪,雪有阴冷之象,故宝钗有冷美人之称,其对林(黛玉)有侵袭之虞。夏金桂之夏,正是雪(薛)遇夏(日)则融之兆。古人的姓氏常与门第、郡望、宗法关系相联系,《红楼梦》中取姓时也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并有所表现。贾家号称&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第4回以&护官符&的形式道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势派,&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就是指贾家的豪富。第5回通过警幻仙子之口转述荣宁二公之灵所嘱:&吾家自国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这些话无非强调贾家的门第高贵&&&世卿世禄&,是一地的&百年望族&。这正是封建贵族阶级门阀世家的等级观念在姓氏制度中的反映。历史上,春秋以前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其后是门阀世族。曹魏的&九品中正制&,也是以高门贵族辨别姓氏源流的一种制度。历史上留存下来的《族姓昭穆记》、《姓氏簿状》、《姓苑》等专书,即是门第、郡望观念的产物。《红楼梦》中特别点明贾家&自东汉以来,支派繁盛&云云,无非是说贾家门第、郡望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红楼梦》第2回中写过这样一段话:&雨村因问:&近日都中可有新闻没有?&子兴道:&倒没有什么新闻,倒是老先生你贵&同&宗家,出了一件小小的异事。&雨村笑道:&弟族中无人在都,何谈及此?&子兴笑道:&你们&同&姓,岂非&同&宗一族?&雨村问是谁家。子兴道:&荣国府贾中,可也玷辱了先生的门楣么?&雨村笑道:&原来是他家。若论起来,寒族人丁却也不少,自东汉贾复以来,支派繁盛,各省皆有,谁逐细考查得来?若论荣国一支,却是&同&谱。但他那等荣耀,我们不便去&攀&扯,至今故越发生疏难认了&。&这一长段的对话是中国古代姓氏制度中所谓&通谱&、&认族&(即认宗)现象在小说中的反映。由于门第、郡望是一种&高贵&血统、地位的标志,可以凭此世代为官。因此,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些人以&通谱&、&认宗&的办法,达到(《红楼梦》与中国姓名文化)攀附权贵、升官得势的目的。从南北朝以后,特别是唐代,这种&通谱&、&认宗&的陋习达到高峰。个别人为了实现升迁的目的,不惜改变自己的姓氏,变换老祖宗。当年曹操三易其祖,白居易乱编世系,是世人皆知的典型例子。贾雨村&寅缘&复旧职,最形象、最辛辣地写出了封建时代所谓&通谱&、&认宗&的丑恶心态。令人深感遗憾的是,至今这种&通谱&、&认宗&的余绪尚存。姓氏,粗粗看来不过是一种&符号&,但在阶级社会,特别是封建等级观念极为强烈的时代,它具有一种神秘的魔力和奥妙,故《红楼梦》一书中姓氏的取义十分精妙,绝非泛泛之笔。小说中重要姓氏的来历、取法、隐喻,用心奇巧,一丝不苟,展现出一种深刻的文化意蕴。这一点,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其它小说是无法媲美的。三、《红楼梦》人物的命名艺术中国人的名,早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单名和双字名并行的格局。据姓名专家们的研究,&名&是指用来代表一个人并区别于他人的正式文字&符号&。历史典籍记载,远在周武王立国之前,名是独立存在的,一般不与姓或氏连称。周武王立国之后,姓氏合一之前,首先是氏与名连称,合一之后姓与名连称才成为社会习惯。古人命名是有一定规矩的,即&子生三月&时始命名。例如,《礼记&内则》中写道:&三月之末,择日剪为,男角女羁,否则男左女右。是日也,妻以子见于父&&姆先相曰:&母某敢用时日,癨见孺子。&夫对曰:&钦有帅父。&执子右手,咳而名之。&这是古人命名的&礼仪&。由是可见,名多为父母(尤以父权为大)命之。而今社会进化,小孩名多有依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的意见取的,不一定非等&三月&,也无须举行一定的&仪式&,更加&随意&了。古今人名有大名、小名之分。所谓大名即正式入籍之名,或称学名,小名又称乳名、奶名、小字。一般说来,小名取在前,也有同时取大小名的。小名多为家长为孩子取的昵称。大名与小名虽然都出自于父母或其他长辈,但大、小名有雅俗之分、内外之别。大名人人皆可称呼,小名只能限于家人、亲朋好友称呼,外人一般不知道,即使知道也不能随意称呼的。还有一点要注意的,一个人的大名、小名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例如,一个男孩的乳名叫&铁旦&或&狗剩&,他的大名叫&玉良&或&铁柱&,二者之间没有任何内在联系。此外,大家族中同辈男女孩子的名不必一致,还有所谓大排行、小排行之别,并非千篇一律。《红楼梦》人物的命名,是中国人命名的艺术的再现。它既遵守中国人命名的规范,同时又有作家曹雪芹的艺术创作上的需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小说人物名称,大体上可分四大类:即杜撰的神仙名、主要的小说人物名、小说中的僧尼道士名、小说中的优伶名。这些人物命名,基本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人物命名与姓的谐音相关。例如,甄士隐,其姓谐&真&,其名费,费谐&废&,就是小说中说的&真废(物)也&。甄士隐的女儿名英莲,英莲谐&应怜&,与姓合在一起就是&真应怜&。姓甄的人物还有甄应嘉、甄宝玉,即为&真应假&、&真宝玉&。甄士隐的岳丈姓封名肃,封谐风,肃谐俗,合起来是&风俗&。又如,贾雨村名化,化谐话,姓名合在一起则是&假话&。小说中姓贾的人物最多,以谐音法类推,贾敬为&假敬&,贾政为&假政&或&假正&、贾赦为&假设&或&假色&、贾琏为&价廉&或&寡廉&、贾珍为&假真&、贾宝玉为&假宝玉&&&。小说中有一大群清客相公,其姓名大多用谐音法,于是就有了卜世仁谐&不是人&、单聘仁谐&善骗人&、詹光谐&沾光&、卜固修谐&不顾羞&、裘世安谐&求世安&、吴新登谐&无星戥&、冯渊谐&逢冤&、娇杏谐&侥幸&、秦钟谐&情种&、秦可卿谐&情可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人物命名取自诗词名句,这是《红楼梦》中人物命名的一大特色.小说中主要人物贾宝玉及金陵十二钗正副册的女子和他们的丫鬟、贾母、王夫人诸人丫鬟及宝玉身边的几个小厮,大多数人名都可以在诗词中找到出典的。例如,贾宝玉之名见于唐岑参《送张子尉南海》诗中&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句;林黛玉之名见于前人《题画诗》中&连光&林&黛结深翠&句,取义于晏几道《虞美人》词:&飞花自有牵情处,不向枝边坠。随风飘荡已堪愁,更伴东流水过秦楼。楼中翠&黛含春怨,闲倚栏杆遍。自弹双泪惜香红,暗恨&玉颜光景与花同。&薛宝钗之名取于李义山的《残荷》,借香菱之口点明在&唐诗&上,其原诗:&残花啼露莫留春,光发谁非怨别人。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贾府四位小姐之名&范&春字,但也都是取自诗词:&展礼肆乐,协比&元&春&(元春)、&&迎&春且薄妆&(迎春)、&枝两枝梅&探&春&(探春)、&长安豪华&惜&春残&(惜春)。史湘云之名取之唐张籍的《楚妃叹》:&&湘&云妆起江沉沉&。李纨名也是诗词中化出的,如李白《拟古诗》中有&闺人理纨素&句,&理纨&恰谐李纨。袭人姓花,取自陆游《村居书喜》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句。这些主要人物命名,多着意个人名与人物命运结局的隐寓。如林黛玉之名与她的身世飘零、以泪洗面、命同落花相一致;宝钗之名与她婚后&独梦&,最终&金钗雪里埋&相关;四春之名合为&原应叹息&,为红颜薄命的予兆;湘云之名正是&水涸湘江,云散高唐&的暗示;李纨之名是她年轻寡居的写照。(3)人物命名与人事相关,这类人物名大多是丫鬟小厮。他们大多有名无姓,或是称名不道姓。例如,贾府四位小姐的丫鬟分别是抱琴、司棋、侍书、入画,合起来是&琴棋书画&,与四位小姐的身份、喜好相关。宝玉的小厮分别是焙茗(茗烟)、引泉、扫红、挑云、伴鹤、锄药、墨雨,名字虽然也有出典,但主要是与这些人物的职责密不可分&&即端茶、灌水、扫花、种药、研墨有关。又如,林黛玉的丫鬟紫鹃、雪雁之名也出自诗词,但取名与黛玉多病啼血有关。还有如碯儿,取名则是因其母生他时梦见了一匹五色富贵不断头的碯字花样锦,取其吉祥富贵之意。其他如王夫人、贾母等人的丫鬟的名字,也是多取于诗词,但主要是与主人的居处、性格、命运或是他们的职责相关。(4)&范字&取名。贾府是京都的&百年望族&,子女取名按祖上已排好的行辈次序&&即&范字&来取名的。小说中明白写着,当日宁荣二公在世,一名贾演,居长;一名贾源,居次。这是&水&字辈,他们的名中必须是&水&字旁,而且是三点&水&。第二代是&代&字辈,如贾代化、代善、代儒、代修,这&代&字必须居中。第三代是&文&字辈,他们名中右旁必须是&文&字,如贾敷、贾政、贾敬、贾赦、贾敏。第四&玉&字辈,&玉&在左旁,如贾珍、贾琏、贾瑞、贾珠、贾环、贾璜等人。贾宝玉属于这一辈,本应单名,但却取了双字,含&玉&字,这是一个特例。第五代是&草&字辈,都是&头上草&,如贾蔷、贾蓉、贾芸、贾芹、贾ǖ热恕U馐侨∶谐<&范字&之例。这种取名可以男女同辈&范&一字,如&文&字辈中贾敏(林黛玉之母)即与其兄弟们一样取&文&字旁。而&玉&辈中元、迎、探、惜四位小姐则&范&&春&字,与男子不同,这同样符合取名通例。(5)随文而出,按头命名。《红楼梦》中人物众多,阶层不同。有些人物是随文而出,一闪即逝,故人物名多是按头而名之。如老三、二丫头、赖大、赖二、二姐、三姐、四儿、五儿等,多以数字名之,以表明其出生排行而已。又如喜儿、旺儿、兴儿、来旺、同喜、同贵、双瑞、双寿,等等,都是取其吉庆之意命名。有些人物则是以职业命名,如善琴的嵇好古,说书的李先儿,管园的婆子祝妈、田妈、叶妈等。此外如琥珀、玻璃、珊瑚、珍珠、玛瑙、鹦哥、彩屏、佳蕙等,是以物命名,取其珍贵之意。至于一些仆妇、奶妈等人均与其身份或是丈夫之姓有关,如刘姥姥、李⒄轧⒍喙媚铩⒉肥廊誓镒印⒗瓷镒印⒅苋鸺业摹⒗荡蠹业牡取Q细竦厮,这都是些&称谓&而非人&名&。以上六点是《红楼梦》人物命名的主要方法,并不是全部方法。如王熙凤的名字是用了拆字法,花自芳的名则由其姓衍申而来。再如,称名避讳之例在小说中也有所表现:林黛玉之母名敏,黛玉每念&敏&字时读作&密&,写到&敏&字时要减一二笔,这是古代子女不能直呼父母名字的例证。私家有此避讳,官家如写到皇帝名字时也有避讳,如《红楼梦》早期抄本中就有避&玄&、&允&、&弘&字讳的,书写时多以减笔表示。此外,《红楼梦》中也写到小名,如秦可卿小名可儿,又名兼美,这也是古人取名之例。总之,一部《红楼梦》,将中国人的取名的种种范例都或详或略地介绍给读者。细心的读者将这些人物命名的方式、取义梳理一下,可以写出一部内容翔实的&命名艺术大观&。由此可见,《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命名这门学问方面确实具有非凡的造诣。四、《红楼梦》主要人物的字号中国人不仅有姓名之别,而且还有丰富多彩的字、号、别号、绰号、谥号,这在以洋字命名的西方人那里是极为罕见的。但是,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中人名之外,有取字、号之例。特别是在清代以前的日本、朝鲜、越南文人学士中,取字、号、别号的较为普遍。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与受中国文化影响有一定关系。字,又称表字。《白虎通&姓名》中道:&人所以有字何?所以冠德明功敬成也。&说明字比名贱,不可称名者都可以称字。据典籍记载,中国人取字是有规定的。如《礼记&曲礼》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倍帧&说明表字与小字(小名、乳名)是不同的,男女成年后方可取字。其次,表字与名之间有密切关系,改名就要改字。一般说来,字由己取。在取法上,表字与名有对应关系,如形对、音对、义对等等。《红楼梦》人物取字者并不算多但却比较典型,富有极浓厚的艺术情趣。(1)用谐音字。例如,甄士隐名费字士隐,出自《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一语,名费对字隐。在此处,&士隐&谐&事隐&,连姓则为&真事隐&。贾雨村名化,字时飞,取自《孟子&尽心》篇:&君子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名与字同出一典,相互关联。这里的&假时飞&,是暗寓贾雨村待时而动,借时而飞,表明此人野心勃勃。(2)名、字意相关联。例如,贾赦字恩侯,恩对赦,被赦感恩也。前文说过,贾赦可谐为&假赦&,即被&保释&,亦可由皇帝恩准赦免,故用&恩&字。贾政字存周,存对政,存政犹言仁政,取自《淮南子&兵略训》:&为存政虽小技必存,为亡政虽大必亡。&又如,李纨字宫裁,单名双字,以裁对纨,纨为素服,而裁为制服的工序,这是字取与名的相关义。薛蟠字文&龙,也是单名双字,以龙对蟠,蟠为未升天之龙,龙蟠为相类(皆为兽类)取义。在《红楼梦》人物取字上作文章的当属林黛玉的字&颦颦&,这是贾宝玉与林黛玉初会时送的。为此,贾宝玉咬文嚼字,大讲了一通道理。小说中写道: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作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宝玉的话被探春指为&杜撰&,那么是不是&杜撰&呢?当然不是。其一,取&颦颦&对黛玉是相因、相关之义;其二,从颦颦作黛玉的字有诗词出典的根据。例如,晏几道《西江月》词中有&愁&黛&颦&颦成月浅,啼妆印得花残。&同人《采桑子》词又有&&颦入遥山翠&黛中&。颦对黛,完全符合取字的原则。在取字上需要说一点,取隐对费、时对化、恩对赦、存对政、裁对纨、蟠对龙,那士、飞、侯、周、宫、文等又作何解呢?概而言之,士、飞、侯、周、宫、文都是取字的&衬&字。号,原本是氏族的标记之一,后来发展成国号、帝号、封号、庙号、谥号,种种。到了个人,有自号、别号、外号、室号、绰号、美号、俗号、混号&&有不同的号。据《周礼&夏官&大司马》记载:&辨号名之用。&郑玄注云:&号名者,徽识所以相别也。&尹黎云先生从&号&字组成上解释说:号&具有震慑人心的力量,需要格外引人注目。&9原因是繁体汉字的&号&是&以号从虎&,&其本意是从虎声为喻&。总之,号比名、字还要繁杂多样,要完全解悟其中的玄妙,还必须去翻翻专书,研究一下呢!从古人取号的通则来研究《红楼梦》人物的取号艺术,也颇有意义。(1)贾宝玉与十二金钗的&号&。贾宝玉的字是什么,书中一直没有提及。但他的号却有好几个,如&怡红公子&,大家最为熟悉,这个号取自他所居住的怡红院,还有&爱红&的毛病儿。另一个号是&绛洞花主&,说是&旧号&,与他的屋子里贴了&绛芸轩&(斋号或称室号)有关。所谓&绛&字即&红&色,与怡红相通。他整日在姊妹堆里厮混,自然是众&花&之&主&了。此外,薛宝钗还送了他两个外号:一个是&富贵闲人&,因为宝玉得天下难得之富贵,又得闲散,二者&兼有&了。另一个是&无事忙&,他整日象&杨花&那样随&风&飘来飘去,可谓号如其人。王夫人还送给宝玉一个绰号&&&混世魔王&,其深意存焉。林黛玉的前身为绛珠仙草,绛珠谐降珠,珠者泪也,隐喻其以泪还债也。她的别号是萧湘妃子,取自他住在多竹的潇湘馆内。还有另外一层深意,即以湘妃哭舜之典暗喻黛玉的爱哭性格和泪尽而逝的结局。薛宝钗别号蘅芜君,因他住蘅芜院,且蘅芜是一种香草,暗喻宝钗遍体生香之意。李纨别号稻香老农,一是因他住在稻香村,二是暗喻他生性淡泊。其他人,如探春别号蕉下客,因他喜欢芭蕉;史湘云别号枕霞旧友,因史家过去有亭名&枕霞阁&的缘故;迎春、惜春别号,均取自住处紫菱洲和藕香榭,别无他意。这些人物除了号、别号、绰号之外,曹雪芹还赐以美谥。姚燮在《读红楼梦纲领》10中写道: 红楼之制题,如曰俊袭人,俏平儿,痴女儿(小红也),情哥哥(宝玉也),冷郎君(湘莲也),勇晴雯,敏探春,时(贤)宝钗,慧紫鹃,慈姨妈,呆香菱,憨湘云,幽淑女(黛玉也),浪荡子(贾琏也),情小妹(尤三姐也),苦尤娘(尤二姐也),酸凤姐,痴丫头(傻大姐),懦小姐(迎春),苦绛珠(黛),病神瑛之类,皆能因事立宜,如赐美谥除了姚文中提到的&美谥&外,还有&二木头&、&呆霸王&、冷二郎、醉金刚也应属于此类。这些&美谥&以一字评出人物的性格,也表达出作者对人物的爱憎褒贬。《红楼梦》除了主要人物取号以外,还两种人物以号相称。一类是那些市井人物,即偶尔出入贾府的医卜星相、造园堆石的匠人。例如,建造大观园时请来的&山子野&,他本姓胡名公,别号山子野。这位山子野既不姓山也不姓野。有人用&山子张&来套,说此人姓野,与小说中的&交待&相矛盾。又如,毛半仙是说他算命很灵验,犹如半个神仙,这&半仙&是外号或称绰号。刘铁嘴,说他测字能说会道,像&铁嘴&一样,即通常说的&伶牙俐齿&,所谓&铁嘴&也是绰号。这几种人的号是与其职业相关。另一类是小说中&偶尔露峥嵘&的皇亲国戚或是达官贵人,他们无姓无名无字无号,或是有姓有名,前面还要加上封号,以显示其地位尊贵。例如,义忠亲王、忠顺亲王、南安郡王、南安太妃、西宁郡王、北静王等,以下是缮国公、修国公、镇国公、川宁侯、锦乡侯等。将姓名与封号连称的有:北静王水溶、镇国公牛清、理国公柳彪、齐国公陈翼、治国公马魁、修国公侯晓明。只提姓与封号的有:周贵妃、周贵人等。小说中还提到太祖皇帝、太上皇等,也属于封号类。&&以上人物的字、号、别号、绰号,具有普遍意义,是研究中国古代姓名文化的重要的形象资料。但这些字、号还没有全部反映出《红楼梦》人物字、号的全貌,因为小说中还写到了大量的僧尼道士和优伶。这些僧尼道士、优伶是《红楼梦》中一群特殊人物,他们有一套特殊取名定号的规律,因此要专文以论说。五、《红楼梦》中僧尼道士的名号及优伶艺名僧尼道士是《红楼梦》描写的特殊人物,虽然作者对这些人物并不抱有好感,甚至是冷嘲热讽,但在他们取名命号上还是花费了心思,遵守约定俗成的惯例的。据典籍记载,法名又曰法号、戒名,是指世人出家为僧尼道士或未入寺门而皈衣三宝的人所取的名字。这种名字通常是出家者受戒时由法师所赐,以取代俗姓俗名。这种赐名号如同剃度一样,目的是表示&寸草不留,六根清净&,与尘世隔绝。法字的蕴涵意义既广且深,它是梵语&达摩&的意译,为一切事物与道理的&通名&,其中用的频率最高者是法、智、道、僧、慧。知乎此,再来看其命名取号的方式,有以下几点特别值得注意:(1)法名非姓名模式,与尘俗截然不同;(2)法名以双名居多,是汉民族文化求偶心理的体现;(3)佛教色彩浓厚,属于佛教文化的产物;(4)法名没有姓,共同佛姓&&即&释&。释为佛教的始祖释迦牟尼的简称。《红楼梦》中写到的僧尼有:葫芦僧、老僧、万虚、净虚、大了、智善、姑子、智通、智能儿、圆信(又作圆心)、沁香、妙玉。这里的&姑子&是泛称,凡是出家的女子都可以称姑子,并不是他们的&法名&,如同称出家的男人为&和尚&一样的意思。智善、智通、智能儿,都冠以&智&字,取自《大&智度轮》,是梵语中的&般若&意译,即智慧之光。净虚之净字取自《&净业障经》;葫芦僧,葫芦二字是作者调侃之词,谐糊涂。那僧字取自《僧护因缘经》;圆信之圆字与圆寂有关。大观园中的栊翠庵住着带发修行的妙玉,他的法名取自《&妙法莲华经》,他身在佛门心在红尘,故又有一个别号&槛外人&。入佛门者取法名(法号),入了道观则成了道士,道有道号。道号不像取法名那样严格,它不排斥俗名俗号,承认真实姓名的合法地位。《红楼梦》中写到的道士,一种是不称道号,只写其姓,如马道婆、张真人、张法官、王道士等;另一种只称道号,如大幻仙人、终了真人、文妙真人等。除了人间的僧尼道士以外,《红楼梦》中还写了几位神仙,忽来忽去,神秘莫测。如开卷即出现的空空道人、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情僧、癞头和尚、跛足道人、警幻仙姑、梦痴仙姑、钟情大士、引愁金女、度恨菩萨、木居士&&这些人有僧有道,有出家者,有未入寺门者,他们的法名、道号,不过是些空空茫茫,来无形去无踪。这是作者用的&谐音法&,无须刻意去&钟情&追寻,倘是不明此理,则落入了&梦痴&之境了。《红楼梦》中第二大类特殊人物是优伶,他们用的是&艺名&。艺名源于俗号,是极具特色的假名。它是某些人在从事某种隐秘行业时用以取代自己真实姓名的&符号&。取艺名者大体分为两类(1)靠某种技艺谋生,如医卜星相之业,使用艺名,突出其技艺的特点。(2)优伶(俗称戏子)、妓女,他们认为自己是以色相为业,不体面,故隐去真名姓。这种艺名来历悠久,可以追溯到遥远的上古时期。诸如琴商、伶伦、优孟、屠蒯等,均以职业在前,姓在后。优伶的取名形式有两种:(1)有姓者,如毛惜惜、李师师、陈圆圆等;(2)非姓者如赛金花即是纯艺名。《红楼梦》中写了十二个小戏子,分别取名文官、龄官、宝官、玉官、芳官、蕊官、藕官、葵官、豆官、艾官、茄官、药官。这些苦命的优伶以卖艺为生,是被贾府从苏州买来的,没有人身自由,只取了艺名。小说中还写到琪官,他的本名蒋玉菡,忠顺王府买来的,第33回对琪官的身世有所交待。此外还有唱小曲的云儿,也是优伶。这些人以艺名相称,有的人连自己的真姓实名都没有或是完全忘记了。在封建社会里,艺名是对艺人人格的侮辱,是他们低下的社会地位的枷锁。不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艺术作品中,僧尼道士、优伶畸人都是封建社会里的特殊群体。因此这些人物的命名取号都有浓烈的宗教色彩和行业烙印。在今天看来,这些人物的名号有雅俗之分,也有精华与糟粕之别,要特别注意研究中的片面性。六、《红楼梦》人物名、字、号的艺术价值中国人的姓名、字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折光。而《红楼梦》中再现中国姓名、字号的格局、模式、方法,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优秀作家对姓名之学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趋向。曹雪芹通过《红楼梦》人物的命名取号,选姓定字,为小说人物涂上了艳丽夺目的色彩,成为全书艺术构思时不可缺少的艺术细胞。这些人物形象的命名不仅是一种&符号&而且还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审美价值。清人洪秋蕃在评及《红楼梦》人物命名艺术时曾指出:&《红楼梦》妙处,又莫如命名之切。他书姓名皆随笔杂凑,间有一二有意义者,非失之浅率,即不能周详,岂若《红楼梦》一姓一名皆具精意,惟囫囵读之,不觉耳。&又说:&《红楼》一名一姓不苟如此,岂他书所能企及。&11这是具有非常眼光的见解,核之本文所列《红楼梦》人物选姓、命名、取号、定字,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精意&,绝非&随笔杂凑&者可与之相比。根据以上的介绍和分析,《红楼梦》的姓名艺术略可归纳以下几个方面:(1)以姓名字号隐喻人物的形象性格、命运。例如,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李纨以及元迎、探、惜四姊妹的姓名字号,都与他们的形象塑造、性格特征、命运人生相关。以姓而言,薛谐雪,易消溶。其名宝钗隐喻其婚姻如金钗易分,最终命运是&金钗雪里埋&。湘云之名应了&水江云散高唐&的诗谶。李纨之纨,有纨扇之喻,少寡如秋扇之见捐,但有令德,故能奉扬仁风,其最终应了&春风桃李结子完&的结局。元春得春气之先,占尽春光,故有椒房之贵。但春光(盛景)易逝(早亡)春光即逝,则秋冬(衰败)不远也。既有个人命运预示,又有家族败落之暗喻。迎春是当春花木,迎其气则开,过其时则谢,其性类木,故又谓其&二木头&。探春是有春则赏,无春则探,肯虚掷春光,故其为人果敢有为。惜春谓孤负春光,青灯古佛伴其一生。四春则成了&原应叹息&。(2)以姓名字号表现了作者的爱憎褒贬观念。作者对他喜爱的人物赐以美名美字美号,如敏探春、勇晴雯;对他批评的人物用&时宝钗&、&浪荡子&等字词;憎恶者则用&呆霸王&一类的词汇。又如袭人旧名珍珠,及侍宝玉,&珠&已破而不圆,不成其为珍,故夺其名改为&袭人&。宝蟾,蟾有毒之物,而薛蟠宠爱如宝,故名宝蟾。薛蝌之蝌谓蝌蚪,虽能文而文理不属。这些名字皆寓褒贬之义。(3)姓名字号有读音、声调、含义等要求,《红楼梦》中人物多以优美、新颖、典雅、含蓄、响亮的字词来组合姓名字号,不仅富有色彩感、节律感,而且具有深沉的美感,是构成小说整体艺术成就的一部分。这种艺术效果同主要人物的姓名字号取之于诗词名句和化用成典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作者擅用中国汉字组成的多义性特点,使小说人物姓名字号具有隐喻性和同音异义性,达到了意会含蓄、艺术别致的效应。例如傅秋芳之名暗隐花当春则旺,当秋而零落,秋芳之花不能与大观园群芳争妍斗艳,婚事上亦如荐卷之副本也。邢岫烟取之云出为岫,雨出为烟,无足轻重之谓。又李纹、李绮则取水波散处为纹,余霞散处为绮之意,皆为闲散之人,名中已暗喻了。(4)姓名字号大多是由组词法、提炼法、谐音法、附着法、析字法、谐音法构成的,达到形、音、义三者有机结合。《红楼梦》人物姓名字号,充分运用了这些方法,形对、音对、义对均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特别是利用谐音法、析拆法、组合法,使小说人物姓名字号具有娱乐性,其中的大量谜语式的姓名字号尤其吸引读者和研究者,乃至二百年来不断出现&猜谜&式的解说。(5)《红楼梦》中某些次要人物为主要人物之&小照&,他们的名字常与主要人物的姓名、命运相关联,极富有隐喻之意义。例如,晴雯是与林黛玉相关人物。薛(雪虚林而有晴雯照于林间,有和煦之景,晴雯死而林无生气,不久即亡。又如紫鹃,乃啼冷月之鸟,托于林,而遇薛(雪)尤有寒鸦之色,故有血性忠于主。雪雁为黛玉之婢却陪宝钗出嫁之用,为赝者。(6)《红楼梦》人物姓名字号雅俗相间,雅俗共赏。高雅者如潇湘妃子、蘅芜君、颦颦等等,俗者如呆霸王、二木头、浪荡子等。有的人物名字较俗,其表字却很雅,如薛蟠之字文龙(或文起)即很雅。(7)《红楼梦》是以甄(真)起&&&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以贾(假)结&&&贾雨村归结红楼梦&。一部大书&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真真假假,&假作真时真亦假&,正是以甄(真)贾(假)两个姓名统摄全书,其深层之意正是告诉读者已往的历史是废弃&真事&,那二十四史所记只不过是一些&假话&,后世人见到的不过是一些假&古董&。《红楼梦》中姓名的艺术魅力,在甄(真)贾(假)两个人物身上得到了完整的体现,实在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清人周春曾说道:&看《红楼梦》有不可缺者二,就二者之中,通官话京腔尚易,谙文献典故尤难。倘十二钗册、十三灯谜、中秋即景联句,&及&一&切&姓&氏&上&着&想&处,全不理会,非但辜负作者之苦心,且何以异于市井之看小说乎?&12周春巨眼,其言中肯精到。今之人很少有人从小说人物姓名字号方面着眼,或是仅从诗词名句中找出某人之名号出于某首诗词,这实在&辜负作者苦心&了。曹雪芹为一代文章妙手,《红楼梦》为旷世奇书,这绝非是今日一些&红学家&们的溢美之词。我们通过本文对小说中人物姓名字号的研究,亦可深刻体会作者的艺术修养之深厚,表现之纯熟。清人张新之谈及《红楼梦》人物姓名字号时评价道:&是书名姓,无大无小,无巨无细,皆有寓言。甄士隐、贾雨村自揭出矣,其余令读者自得之。有正用,有反用;有庄言,有戏言;有照应全部,有隐括本回;有即此一事,而信手拈来。从无有随口杂凑者。可谓妙手灵心,指挥如意。&13我想,张新之的评价真正道出了《红楼梦》人物姓名字号的艺术三昧。日初稿,日改定于宣南红香书巢注 释:1 古今姓名研究专家对中国人的姓名起源、发展变化、命名方式、礼仪规范及其功能多有论述。当代的研究著作有多种,其中张联芳主编:《中国人的姓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8月版,共723页。尹黎云著:《中国人的姓名与命名艺术》,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9月版,共310页。本文吸收了他们的研究成果,谨致谢意。2 《红楼梦》究竟有多少人物,名家统计数字相差极大。有人说四五百人,有人说九百多人,还有人说一千余人。这种差异主要是统计者对&小说人物&与&小说中的人名&的界定含混造成的。本文采纳&小说人物&的说法,故认为&四五百人&较为符合实际。3 周春著:《阅红楼梦随笔》,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中华书局1958年10月出版,第9页下。&39&《红楼梦》与中国姓名文化4 《中国人的姓名》第3页注1云:&据统计,我国汉族共有5730个姓,其中单姓3470个,双字复姓2085个,三字姓163个,四字姓9个,五字姓3个,&&其中常用姓为2077个,非常见姓3653个。&&在汉族中,有不少原来是少数民族的姓,如慕容、乞伏、宁文、秃发、拓拔、罗、朴、督、鄂、夕、龚,等等。&这个统计数字与《中华姓府》的统计数字大体相同,二者基本上反映了中国汉族姓氏的发展变化。5 诸联著:《红楼评梦》载一粟《红楼梦》卷第1册,第117页6 《族姓昭穆记》,10卷,晋挚虞撰;《姓氏簿状》,东晋贾弼撰;《姓苑》,北朝何承天撰。参见张联芳主编《中国人的姓名》,第45页。7 参见金启肒著:《〈红楼梦〉人名研究》,载《红楼梦学刊》1980年第1辑;后收入作者《漠南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版第231&262页。本文以下所引诗词均见于此。8 古代日本、朝鲜、越南人取字号者甚多,如日本人田能村竹田(1777&1835)名孝宪,字君彝,别号九叠仙史、花竹幽窗主人、随缘居士、填词则署红豆词人;今日本著名红学家伊藤漱平教授自署&红楼梦主&;朝鲜著名诗人李尚迪,字藕船;越南著名汉字家裴杞字忧天,取&杞人忧天&之典。9 参见尹黎云著《中国人的姓名与命名艺术》,第110页。10 姚燮著:《读红楼梦纲领》载一粟编《红楼梦卷》第164&175页,引文见171页。11 洪秋蕃著:《红楼梦抉隐》,载《红楼梦卷》,引文见第238、242页。12 同3,第3页上。13 张新之著:《红楼梦读法》,载《红楼梦卷》第153&159页,引文见第156页。(本文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市。100009)(责任校对:孙玉明)&49&红楼梦学刊&一九九七年第三辑
&&最后修改于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4个字名字诗意一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