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死于安乐。全文

您当前的位置: &
& 文章正文
初中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解析赏析文言句式通假汇总
14:49&&作者:中学栏目编辑&&来源:新东方整理&&字号:|
【赏析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也很值得称道。
  孟子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文中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所以他得出结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文章一开头并没有正面提出任何观点,而是一口气列举了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发迹的例子。这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在担当“大任”之前,都曾饱经忧患,经历过坎坷艰难的人生历程。正因为付出了非同寻常的代价,这些圣贤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就一番宏大的事业。所以这后面的结论又倒过来说明了这六位圣贤成功的原因。“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为使动句。动心,使心惊动。忍性,《孟子正义》释为使本性(性格、性情)符合仁的要求。忍,能也;能,任也,故忍性为任性。孟子主张性善,仁义礼智生于心,即本于性。任其性,即以仁为己任也。“曾益其所不能”,使他们增加了做本来不能做的事的能力。命运的挫折,身心的磨难,不但没有使他们屈服,反而磨砺他们的人格,增长他们的才干,使他们变得更加成熟,最终成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由此推论,上天如果要把重大的使命放到一个人的肩上,就一定要先磨练他的意志,锻炼他的筋骨,还要让他经受缺吃少穿、穷困潦倒之苦,这样,才能使他适应各种艰苦的生活,为将来的建功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接着,孟子进一步指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写的是生于忧患。这是一个并列复句,每个分句前半写“忧”,后半写“生”。人在客观世界中,不能无过,有过能改,就求得了“生”。能改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指人的主观世界在客观世界中取得了相对的自由。能改,不仅指人在道德品质上符合了仁义礼智信的要求,还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与发挥。一个“能”是人的愿望、决心与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人的一生常常会因为主观愿望与客观世界的巨大矛盾,主观学识品行才能与客观处境的矛盾而忧心忡忡,内心充满苦恼压抑与困惑,思虑阻塞不畅。但是人也正是忧患困境中磨练了意志、提高了认识、超越了自我奋发而有所作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客观世界常常引起人们喜怒哀乐好恶忧惧等感情,他们被这些感情所困扰。表露在脸色上与语言中,然后得到别人的同情与理解。入就在这种与忧患的斗争中,找到了“生”的方式与途径,获得了“生”的意义与价值.,取得了“生”的信心与自由,这就是生子忧患的含义。“苦其心志”等主要是说物质上的忧患,这一层主要讲的是精神上的忧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写的是死予安乐。如果在内没有能干的大臣时时注意修明法度,没有敢于直谏的贤士处处提醒国君;在外又没有足以与自己的国家抗衡、对自己的国家构成威胁的敌国,那么在这种宽松平和的国度里,国君便可以整日耽于安乐(他既不需文韬,又不需武略;既不需文治又不需武功),而安乐的结果也往往就是国家的灭亡,这就是“死于安乐”的含义。
  忧患可以使人发奋-安乐可以松懈斗志;逆境中求生,顺境中灭亡,这就是人生的辩证法,这就是生活的哲理。这也是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所提出的体现儒家奋发有为、积极用世思想的著名论断。
  由于儒家学说是关涉政治的学说,故黍子的论述始终扣住圣人、贤士,人君、大臣来进行,这在《舜发》一文中也体现得很明显。
  而是进一步将上述客观环境和个人命运的互动关系推广到客观环境和国家命运的关系上去,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样一个深刻的结论,将问题提高到安邦治国的层面,使得文章的寓意更为深广。
  开始连续排比六位古圣先贤从贫贱起家的成功事迹,暗示出成功和忧患之间的内在关系,接着在大肆铺陈“大任”前的磨难中自然地得出结论,突出成功的来之不易。接着再将这一道理推广到治国,最后画龙点睛:“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托出一篇主旨。作者论证思路清晰,层层推进,最后作结,真有水到渠成之妙。而整篇文章也是“尺幅有万里之势”,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都堪称鬼斧神工。
  宋儒张载在其名篇《西铭》中也说:“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富贵福泽可以使我们生活得更好,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也是人们追求的愿望。贫贱忧戚,则是人们所不愿接受的。但张载却说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是帮助你取得成功的机会。人们都希望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孟子却说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人们不愿贫贱忧戚,张载却说这是“玉汝于成”,帮助你成功。二者思想是一致的,包含着深刻哲理,体现了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它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人生不是康庄大道,总是会遇到种种艰难曲折,要在不断经历失败和挫折,不断克服困难的奋斗中前进。正是这样的人生智慧,指引人们把困难和逆境看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自觉地在困难和逆境中磨炼自己,愈挫愈奋,不屈不挠地去争取胜利,养成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一部中国历史,处处渗透着这种精神。司马迁在蒙受宫刑的奇耻大辱的情况下,发奋著述,完成了不朽巨著《史记》。他在致友人任安的信《报任安书》中,曾列举了许多先贤在逆境中奋起的事例,如周文王被拘禁,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困厄,作了《春秋》;屈原遭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著了《国语》;孙子受了膑脚之刑,修了《兵法》,等等。他说,所有这一切,都是先贤在困厄中发奋作出的业绩。司马迁正是以此激励自己,继承这种精神,完成了撰写《史记》的伟业。
  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理,提倡自觉磨炼的精神,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自觉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担当起迎接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
  孟子善用排比(也善于将排比、对偶夹在一段文字里用),往往对于同一论题,采用一连串整齐的句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说明,有如干流万壑、一时俱下,形成滔滔汩汩、一泻千里、不可阻挡的气势。《舜发》开头,运用归纳椎弹的方式.一口气举了六个圣贤成功的事例,形成了一组结构相似、意义相关的排比句,这就从数量上予以强调,说明了“生于忧患”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接着又用排比句极力铺排天降大任于是人之前对人们的磨练与考验,反衬了圣贤成功的不易;然后再用排比句进一步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舜发》几乎通篇用排比,从语义上说,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丰富内容;从语气上说,加强了语言气势和感情色彩;从语形上看,给人以整齐对称的美感。
更多文章推荐
热门资讯排行
大家都在找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备课参考资料|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作者简介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备课中心 /teacher/wz/1031.htm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您现在的位置: → [] →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共『36』篇备课资料
『』『』『』
&[]&[阅读次数:34]&[]&[阅读次数:141]&[]&[阅读次数:54]&[]&[阅读次数:127]&[]&[阅读次数:1344]&[]&[阅读次数:4924]&[]&[阅读次数:1896]&[]&[阅读次数:4113]&[]&[阅读次数:820]&[]&[阅读次数:1837]&[]&[阅读次数:635]&[]&[阅读次数:1824]&[]&[阅读次数:10131]&[]&[阅读次数:4271]&[]&[阅读次数:683]&[]&[阅读次数:61]&[]&[阅读次数:1299]&[]&[阅读次数:1661]&[]&[阅读次数:831]&[]&[阅读次数:281]&[]&[阅读次数:1337]&[]&[阅读次数:817]&[]&[阅读次数:1780]&[]&[阅读次数:641]&[]&[阅读次数:949]&[]&[阅读次数:759]&[]&[阅读次数:263]&[]&[阅读次数:301]&[]&[阅读次数:883]&[]&[阅读次数:675]&[]&[阅读次数:3406]&[]&[阅读次数:428]&[]&[阅读次数:2116]&[]&[阅读次数:514]&[]&[阅读次数:30702]&[]&[阅读次数:231]
&(关键词之间请用全角的逗号隔开,比如“高考,复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所有!~~有关的也要_百度知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所有!~~有关的也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其他类似问题
生于忧患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瓦匠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选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集市中被选拔。
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在内心困苦,思虑阻塞以后才能有所作为;表现到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像这样的)国家经常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而因沉迷享受安乐而衰亡。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古典文学交流QQ群:
您所在的位置: >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翻译赏析
作者:未知来源:未知时间:阅读: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yu&)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作者简介]
&&&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的故乡曲阜不远。是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家,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掷地有声的言辞是思想家孟子所阐述的人格标准,两千多年来中国人一直把它作为格言传诵至今。
&&&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代表人物,古代被尊为&亚圣&.他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是山东邹城人,三岁丧父,是母亲仉氏把他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三迁择邻&的故事,说的是孟母为了给孟子选择一个学习和成长的环境,不怕麻烦地搬了三次家。&断机教子&的故事说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孟子,把织好的布剪断,并说:读书就跟 织布 一样,不能间断,不然会前功尽弃。
&&&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他还强调要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
&&& 孟子认为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人只有在犹患中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孟子非常重视人格修养,他认为人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正义&.为了&正义&可以舍去生命,即他说的&舍生取义&.
&&& 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他的人格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不畏权贵,为真理和正义而勇敢抗争。
&&& 孟子童年 孟子名轲,邹(今山东 邹城市)人,三岁时父亲逝世 ,孟子便与母亲 相依为命 .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 ,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 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 ,最后搬到学宫附近。孟子自 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到学宫附近,便十分认真读 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 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变成一 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
&&& 孟子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 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
&&& 孟子青少年 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都治国之道 .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后,孟子来到膝国,膝国太子对孟子的 &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 在膝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遗憾的是,膝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 政&思想。 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说。
&&& 孟子晚年 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都治国之道 .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后,孟子来到膝国,膝国太子对孟子的 &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 在膝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遗憾的是,膝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 政&思想。 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说。
&&& [注释]
&&& (1)选自《孟子&告子下》,告子,姓告,孟子的学生,兼治儒墨之学。这里节选的部分,有的版本题为《舜发于畎亩之中》。题目是编者加的。
&&& (2)舜(sh&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是从田野间发迹的。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发,起,指被任用。于,介词,从。畎,田间水沟,田中的垄沟。亩,田垄。&畎亩&,泛指田野。
&&&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举用起来的。傅说原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为人筑墙,殷王武丁访寻他,用他为相。举,被举用,被选拔。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版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 (4)胶鬲(g&)举于鱼盐之中:胶鬲是从卖鱼盐的商贩子中被举用起来的。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又辅佐周武王。于,介词,从。
&&& (5)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放被录用。管仲(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群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录用。士,狱官。
&&& (6)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的。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 (7)百里溪举于市:百里奚从市井里被举用而登上相位的。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王被俘后,他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
&&& (8)大任:重大责任或治理国家的责任。任,责任,担子。
&&& (9)于是人也:(把重大责任)给这个人。是,指示代词,这。也,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解释。
&&& (10)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
&&& (11)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劳,使&&劳苦。其,代词,他的。
&&& (12)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 (13)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
&&& (14)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所为,所行。
&&& (15)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 (16)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 (17)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能做的,使他增长才干。曾,通&增&,增加。所,助词,与&不能&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不能达到的对象。
&&& (18)恒:常。
&&& (19)过:这里的意思是犯过失。
&&& (20)然后能改:这样以后才能改过。
&&& (21)困于心:内心困扰。困,忧困。于,介词,在。
&&& (22)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 (23)而后作:然后才能有所行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 (24)征于色:征验于颜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
&&& (25)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 (26)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 (27)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弼。
&&& (2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或外来的祸患。出,在外面。指国外。敌国,敌对的国家。外患,外来的灾难,多指外部入侵。者,语气助词,表停顿。
&&& (29)国恒亡:国家常常要灭亡。恒,常。
&&& (30)然后知生于忧患:这样以后,才明白因为忧患而生存发展。然后,这样以后。于,介词,由于,表原因。生,使&&生存。
&&& (31)死于安乐:安逸享受使人萎靡死亡。使&&死亡。
&&& [译文]
&&&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 [赏析]
&&&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出自孟子的一句名言。原文是这样的: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 这是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所以他得出结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 宋儒张载在其名篇《西铭》中也说:&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 富贵福泽可以使我们生活得更好,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也是人们追求的愿望。贫贱忧戚,则是人们所不愿接受的。但张载却说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是帮助你取得成功的机会。人们都希望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孟子却说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人们不愿贫贱忧戚,张载却说这是&玉汝于成&,帮助你成功。二者思想是一致的,包含着深刻哲理,体现了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它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人生不是康庄大道,总是会遇到种种艰难曲折,要在不断经历失败和挫折,不断克服困难的奋斗中前进。正是这样的人生智慧,指引人们把困难和逆境看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自觉地在困难和逆境中磨炼自己,愈挫愈奋,不屈不挠地去争取胜利,养成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一部中国,处处渗透着这种精神。司马迁在蒙受宫刑的奇耻大辱的情况下,发奋着述,完成了不朽巨着《史记》。他在致友人任安的信《报任安书》中,曾列举了许多先贤在逆境中奋起的事例,如周文王被拘禁,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困厄,作了《春秋》;屈原遭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着了《国语》;孙子受了膑脚之刑,修了《兵法》,等等。他说,所有这一切,都是先贤在困厄中发奋作出的业绩。司马迁正是以此激励自己,继承这种精神,完成了撰写《史记》的伟业。
&&& 今天我们国家处在安定发展的时期,这一代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怀爱护。安乐的成长环境,使他们中的多数人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对挫折困难的适应能力较差的弱点,有的甚至只因一些细小的挫折而犯罪以至自杀。针对这种情况,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理,提倡自觉磨炼的精神,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自觉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担当起迎接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作者:謇叔)
本文来源于(),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及注明出处。
下一篇: 上一篇:
典韦,陈留己吾人也。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有志节任侠。襄邑刘氏与睢阳李永为雠,韦为报之。永故富春长,备卫甚谨。韦乘车载鸡酒,伪为候者,门开,怀匕首入杀永,并杀其妻...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
秦穆公亡马 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即饮之酒。杀马者皆...
哀溺文序 作者:柳宗元 原文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
崔光 原文: 后魏自太和迁都之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庑间,不可校数。太后赐百姓负绢,任意自量,朝臣莫不称力而去。唯章武王融与陈留侯李崇负绢过任,蹶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