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修行后心疼是怎么回事可以安在当下了,这是进步吗?

自从修行后心可以安在当下了,这是进步吗?_百度知道
自从修行后心可以安在当下了,这是进步吗?
提问者采纳
是的。这是正念,八正道之一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修行就是放弃,让心安住当下——谢师4月3日谈
问,顶轮(百会)是行阴和想阴的界限,还是想阴和受阴的临界?
答:身心,感受,脉络,体验,皆是心灵觉知分别,聚合无明习气所现因果,色、受、想、行、识,五阴本无自性,犹如虚空之华,一切身体感受皆与解脱无关,见性是心性觉醒心性,是在心灵觉知分别,与六根功效之间的六尘,发生的体验境界,聚合幻灭的幻想觉受逐渐消散的过程,只能以离舍幻觉,淡化我执的程度,去划分境界,而不能以身心的色相去衡量修行的程度。&
看到这些问题,我真心觉得,这些人不要再浪费时间学习佛法了,去学习基督教吧,信仰上帝,最起码可以做一个好人。这里是深山中的寺院,只接受放弃人生,直面死亡的修行者,与这些喜欢热闹的人,探讨修行,就是对于心灵信仰的侮辱啊。信仰是引导灵魂的光明,要是参杂人心的杂质,我们的生命未来的去处,就得不到保障。犹如航空火箭,在建造的过程中,零件加入了灰尘,在最终发射的时刻,一定会爆炸。&
死亡后,你的心,不能见证无生明觉,心性参杂人性我执,就一定会被色尘蒙蔽本觉,展现三界。
心就是尘,尘即是心,心尘波动,幻影相续,就是轮回。心灭尘灭,尘空心空,诸法无生,则本觉明空朗寂,灿烂无挂,当下,即是觉悟即是解脱,就是圆觉十方的如来。
放弃此生吧,让心安住在当下,放弃一切希望与恐惧,禅修就是在熟悉死亡。犹如我们上学考试,高考前,每天做的模拟考试。当你,已经对于模拟试题无比熟练,当真正的大考来临,你绝对不会慌张,会凭借平时的修行,在虚空界,漫天尘色幻化的考题中,熟练安定地做出标准答案,而不是被心性习气的飞花乱舞,迷失了心性。心性被色尘幻境迷失,必定轮回,必定生灭,必定流浪。
若在四大分解瞬间,我们的心,能够安坦松驰,犹如平时安定清晰的禅定境界,心灵觉知不去追逐六根色尘,心灵觉知柔和,清净,安住心性明觉,觉知融入心灵觉照,觉照晴明,不挂色尘,无有疑虑,则身心我执,思维意识,习气经验,皆会融入心灵明觉不动无染的灿烂明光,而明光本自无生。因为心性色尘波动摇动的虚影才显现明觉朗净,身心意识,习气觉知皆融入明觉,则明光朗净,也会消散。虚空离于所映照的虚影光明,虚空就会溶解,这就是五阴尽消融。觉性犹如打开镣铐的光,充满宇宙,这就是无生法忍,入佛地,证不退转果位。在法界中,以大菩萨身,往生不同的佛国,助如来教化众生。直到觉性寂灭,与诸佛同体,一念空尽,无有妄想,那就是如来。
这些事情,不是佛经中的故事,而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佛,不是佛教寺院或者袈裟,而是觉悟的实相。
学法,是为了在所知障中,破我执观念;打禅,是在心地情绪,清洗烦恼障。当身心都从现实现有的自我挂碍,执着,贪爱,恐惧中,脱离沾染,则身心的源头,心灵的明觉妙乐就会现前。本觉是本自圆明的,不是修行获得的。
修行是为了离开遮蔽本觉的云彩,当我们的身心,确实彻底地放弃对于自我的热爱,一意孤行,心无旁骛地投入修行,禅修,就是在熟悉死亡的经验。当身心我执的习气相续,幻境波动,在禅修中,在心性觉照中逐渐消散,这个过程,与四大分解的过程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凡人是被动的,被习气妄念的相续带着走;我们是主动的,主动的破开死亡的面纱,见证无生不动的自性,融化死亡于明觉普照的自性如来。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修行日记】将法融于心,并安住当下!
在人间按:最近我感触最深,和人说得最多的就是:“将法融于心”、“将法融入心相续”,这是从“以闻思为主”向“以实修为主”转化的重要一环!
&&&&&&&&&&&&&&&&&&&&&&&&&&&&
&&&&&&&&&&&&&&&&&&&&&&&&&&&&&&&&&&&&&&&&&&&&&&&&
考验实修的第一关(大概相当于禅宗的【重关】)就是:境界可以升起,却难以安住。缺少长时间观修,难以长期串习,无法生成定解。宗萨仁波切在北京11月的最新开示中强调“短时、多次、精准的修持”,正是初学实修者当下的窍诀。
&&&&&&&&&&&&&&&&&&&&&&&&&&&&&&&&&&&&&&&&&&&&&&&&&&&&&&&&&&&&&&&&&&&&&&&&&&&&&&&&&&&&&&&&&
如何安住在境界中呢?简单说说:
一、信心和虔诚心是第一位的,首先升起:基于出离心(共同外前行)的强烈皈依心。(先用五圆满观想,把自己置于法界,唯一的依祜即是皈依的对境,说白了就是救命稻草啊!!!)
二、接下来是发愿,迫切的祈请上师佛菩萨降临当下的坛城中,这里的祈请要近乎呐喊,哭出来的觉受,虔诚心在念诵祈请文的时候,真实升起!(为了增强信心,我们尽可能清除外境的一切违缘,圆满外境的一切加持,比如见解脱、闻解脱、系解脱、尝解脱)
三、进入仪轨,除障、召请、供养、融入、心咒等等,配合观想,安住在空性见、菩提心的摄受下,开显智悲双运的游舞。在融入与心咒的阶段,正是止观双运,真空妙有的禅修串习之时,停驻时间,空灵身心,将心识融化在心、佛、众生的法界坛城中,远离造作,趣入静虑,融入法界。
四、结行回向。
佛法理论应纳入心相续之中
普巴扎西仁波切
作为追求解脱的修行者,我们不能把上师传讲的法仅仅当成一门世间知识,而应该把一切理论纳入心相续之中。法是成熟内心的方便,不是炫耀自身学识丰富的资本。
《屠夫真言》曰:“语者即言谈,义者彼实践。”初次我们依靠语言、文字逐渐理解法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乃至我们对法理解的增上,应该要把所有语言、文字诠释的法义归纳到心相续之中,不能把对法义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文字之上。因此无垢光尊者曰:“口头空言之了知境界,故不得菩提胜果。”文字之上的理解即便再殊胜,对调伏烦恼可能也起不了切实之作用。因为我们毕竟是初学者,不具备闻即解脱的根机啊!那该怎么办呢?必须通过实修将理论纳入心相续之中,使我们的内心变成文字。
比如我们都知道菩提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为菩提心是圆满佛陀的因,如经云:“若有成佛彼足矣,若无成佛无计施。”相信我们都看过一些关于菩提心的开示,如《菩提道次第广论》、《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乃至《金刚精要·初学悦耳宝藏库》等等。所以当提到四无量心乃至发殊胜菩提心的时候,我们可能感觉没什么不了解的地方。但是若不细致观修,内心当中如实生起菩提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看完这些开示,应该多作一些观想,并令我们以后在发菩提心的时候,逐渐不需要再像《前行备忘录》、《上师瑜伽导修》等所讲解般,通过一步一步观修才能生起菩提心的觉受,而是能自然地生起清净平等的慈悲心。就像我们的法名,导师为你起了一个法名之后,在短短的时间当中,你可能需要不停地忆念你的法名,在别人叫你法名的时候,你可能还需要思考一下,这是在叫我吗?但是当这个名字完全与自己的身心融合在一起的时候,以后只要谁一叫,你不需要再想这个名字叫的是谁,第一时间就知道是在叫你自己。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就是定解。
如何令我们的内心对佛法生起定解呢?就要靠长时间观修。当我们内心生起定解之后,再次观修就不需要走那么长的过程,也不会像初修时感觉只是过了一遍文字一般,内心之中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这些道理都非常非常重要。
宗萨仁波切2011.11北京最新开示
学生问:仁波切上次在香港的时候提到过。在还没有觉悟的时候,如何对治无聊?哪怕是部分地对治这个无聊感?
仁波切说:实际上,无聊是觉醒的前奏。我们唯一需要的是真的看着无聊的这种戒律。这很难。我采用的是传统的禅修方法,持续进行短时、多次、精准的修持。
学生问:您的意思是,每当您觉得无聊时,您就禅修?
仁波切说:是的,怎么说的来着?你要刻薄地去对待无聊。
学生问:我有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当我们看着念头时,您说我们不要跟随念头。但在这两者中间,似乎还有一种,就是给念头贴标签,或者说辨识念头。现阶段我们应该这么做吗?
仁波切说:给念头贴标签实际上是种很细微的跟随。
学生问:第二个问题就是当我们谈到忏悔,比如修金刚萨埵忏悔,在这里忏悔的意义是什么?这和基督教的忏悔有区别吗?
仁波切说:完全不同!首先,佛教的忏悔是基于无我。基督教的忏悔是这个自我做了错事,因此请求宽恕。于是全部的目的是要让自我更好,更强,并被原谅。你应该把佛教的忏悔,比如金刚萨埵,想成是去真正摧毁自我的藏身处,因而让自我无处可躲。当然,根本上,也没有什么自我在躲藏。所以,事实上,忏悔,我不知道你们在中文如何翻译,在藏语中,SHARPA,实际上有揭露的意思。
学生问:第三个问题,就是人们很热衷谈论2012年的世界末日,有些喇嘛也不否认。作为钦哲传承的学生,我们该做些什么?
仁波切说:不仅是作为钦哲传承的学生,而是身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释迦牟尼佛不相信有开始与结束,不过,与此同时,你一直在变化。今天早上已经结束,现在是夜晚的开始。你提出这个问题很好。我意识到这里似乎有不少非东方的宗教影响。听到这些,我觉得很有趣。东方与亚洲有这么多价值。不是说比西方好或差,我不是在说这个,只是不同的价值而已。
其中一个东方价值,在印度以及中国,就是象开始与结束这样的东西并不重要。这种东方价值很重要。所以,现在影响我们的这个非东方思想,真的让我们很困惑。在西方,只有爱因斯坦发现了时间是相对的。西方谈论的是,“起初上帝创造了这个和那个”,最后世界将在2012年终结,这是一个相当西方的东西。再次的,回到庄子先生,他谈到有条鱼在游,鱼很大很大,有多少里?然后,突然它飞了起来,变成了一只鸟,或是之类的东西,我不知道。这些是很重要的价值,无法解释的价值。印度智慧里实际上有很多这种东西,真的很妙,这种对无意义的事物,无用的东西的欣赏,如此宝贵。我想,由于全球化,我们也许在失去这些。
我总是告诉人们这个,是贾纳基写的,这个印度人,不是佛教,亦非印度教。他好比是中国,《孙子兵法》的孙子。不过,在印度,这个叫贾纳基的人,真是太奇妙了。他在三或四世纪时写到,那是很久以前,他说,我们都应该过有趣的生活,为了生活有趣,你必须有钱,为了有钱与有趣,你必须要遵守戒律。不过,最重要的讯息是第四个,他说,不过这些都行不通的。现代在商学院他们不教这第四个策略。
这就是为什么这个世界在变得疯狂,比如以为某些事发生后,每个人都会快乐地活到永远,这根本就不会实现。如果它会实现的话,那现在就应该实现了,因为我们连月球都去过了。它不会发生,人人快乐到永远,不会发生。龙树菩萨给他的朋友写过一封信,可能是个国王吧,我不清楚。他说,你知道我们犯的最大的错误是什么吗——因为我们出生了,所以,我们一定会死。
相关推荐博文:
全新推出:在人间2010精华博文全集,绝对精彩,不容错过!
我的更多文章:
( 08:57:42)( 09:22:23)( 09:10:57)( 08:36:06)( 20:45:37)( 07:57:25)( 09:07:36)( 15:09:52)( 09:57:02)( 18:29:23)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喝茶后心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