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琰俩李字草书怎么写和行书怎么写?

华琰俩字草书和行书怎么写?_百度知道
华琰俩字草书和行书怎么写?
提问者采纳
提问者评价
O(∩_∩)O谢谢,真的很不错。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行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本版版主: |
社区广播站:
公交小子: &gxlb000: &波仔DJ: &
&&子论坛:
经验:31767
主帖:948回帖:10333
注册时间:
来自:宽容大度,胆大心细!
发表于& 21:14&第楼 &
理解楼主热爱象州的心情,但你把来宾其他地方的人尤其是我们武宣男人说得太那个了吧,其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哪个地方都自己的英雄豪杰,请看我们武宣真正的男人们
地灵人杰&&名人荟萃--武宣名人录
武宣,自古至今,涌现出许许多多著名人物,他们宛如璀璨之群星,在这块古老而又美丽的土地上空闪耀着。宋有被誉为“广西二贤”,谢家“双凤”的谢洪谢泽两兄弟同科进士;清朝陈家“双龙”陈仁陈旭两兄弟均为同科进士。在战火纷繁的年代,枭雄突起,一世戎马生涯,明有“清益将军”廖盛泰、“威武将军”廖午养;清有总兵刘季三(武功将军)、总兵刁经明(振威将军),太平天国西王肖朝贵、天朝元勋正丞相曾水源、天朝武状元覃贵福;民国三熊将刘玉山、刘达庆、刘炳宇三位中将军长。在大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年代,武宣多少仁人志士,为探求革命真理,为拯救人民群众于水深火热之中,抛头颅洒热血!请记住他们的名字:翁尧年、刘月高、潘业俊、刘铁民、韦敬礼、江明彬、韦天强、韦华琰……。长江后浪推前浪,后人矢志超前辈。于是一批批有为之士脱颖而出:廖冰兄,世界著名漫画家;武剑青,著名作家;黄元波,中国著名生物学专家;黄格胜,著名国画家;陈保善,著名真菌病毒学专家……
学识渊博& 绝伦逸群
谢洪& 谢泽 &&谢洪字宋勋,谢泽字宋霖,东乡波豆村人,兄弟博学能文,同科进士,时号谢家“二凤”。宣和间,谢洪初任南海尉,改知贺州。谢泽任知韶州,历升客馆使。后营谢家园于象城中,有扶疏堂,寒光亭,多名人题句,卒祀乡贤。
粟大用 &&北乡人,幼颖敏,七岁能诗,九岁善属文,博通经史。宋祥符中以神童入见真宗皇帝,命属对,帝出上联为:“贵地贵人生贵子。”大用即朗声对答“明天明日照明君。”大用因孩性未脱,手攀殿前铜柱玩耍,真宗再出上联:“手攀铜柱团团转。”大用对道:“足踏云梯步步高。”帝大奇之,赐仕郎并袍笏升参加政事,调守南雄,以太守致仕,政绩卓著。
陈仁& 陈旭 &&陈仁字元若,号体齐。陈旭,字东升。三里台村人,兄弟同登雍正癸丑进士,后人称之为陈家“双龙”。陈仁授三品官衔,任内阁武英殿待御,为乾隆拟写诏书,制文之类。其著作有《陈仁奏稿集》、《陈仁代似诏、集文等》。陈旭授工部屯田司主事。
张梦骥&& 字子俊,三里灵湖村人,嘉庆二十二年丁丑进士,授贵州绥阳知县,升古州同知,护理贵东兵备道,历充戊寅各科乡试同考官,所履皆有循声在绥,久惠政最多,士人设位祀之,年七十告归。他写了著名的武宣《八景合作》诗:“双髻晴岚耸碧空,三台叠翠映霞红。龙翻古E钟声雨,鹤舞灵湖松籁风。石壁遗书多鸟篆,仙岩留E半云封。坐看神窟流泉异,听彻音山迭奏终。”及卒乡人咸哀慕之。
梁士聪 &&黄茆大浪村人, 乾隆戊戌 武科进士。任京提塘,历升甘肃赤金营都司,护理安西协。
张学余 &&字国威,号灯灵,三里镇灵湖村人。1913年毕业于浔州中学。他一生热爱矿业。从1917年到1973年间,他先后在桂平的木圭、武宣县的三里、来宾县的凤凰等地汇股集资开办过7家锰矿。
1929年,香港铁业华商掀起大联合高潮,成立一个庞大的社会组织――中国铁业联合大会,大会成立之时,他受聘出席大会,并慷慨资助大会,还为大会题联:“铁定同来共秉丹心成大会;业经联合稳侨香港展宏图”。此联在港轰动一时,并用铁铸成匾,悬挂大门,显耀了中华骨气。
张学余到过宜山的龙头,象州的下田、大蒙,桂平的木圭,来宾的凤凰等地进行普查,掌握矿床的走向和矿源分布情况,给开发矿业提供了矿源资料。1922年以前,广西锰矿的质量鉴定必须到香港化验才能得到解决,张学余凭着自己多年经过数百次的实验,探索出一种节简的“火化”检验矿石品位土方法,代替化学检验方法,其结果的单项元素含锰量与化学化验数据基本一致,从而促进了锰矿业的开发工作。
1952年,他以私方资格与武宣县人民政府联合创办武宣县公私合营锰矿公司,被任命为副经理。年终结算时,他分文不要,将红利慷慨归公。1957年7月,国营三里锰矿宣布成立,他被任命为第一副主任,主管踏勘龙口打井和矿石质量检验工作。为了使工人懂得采矿技术,他于1959年担任石龙县三里锰矿“红专学校”副校长,培养了大批工人技术人员。武宣群众称张学余为矿山的“活矿典”,他多次被评选为石龙县、武宣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和外贸局的先进生产者。1983年病逝。
黄元波&& 曾用名黄剑白、黄河,壮族,桐岭镇汉村人。历任陕西西北农学院教授、江苏南通学院和河南省农学院教授。
1950年,国家农业部在河南省建立生物药品厂,黄元波任技术室主任、总工程师,他成功研制的“牛气肿疸甲醛菌苗”,在河南生物药厂大量生产,供应全国。他又参加了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弱毒三联冻干苗的研制工作,为预防猪传染病作出贡献。他被选为河南省第五届和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政协委员以及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河南省农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微生物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并多次获先进个人奖。其著作有《牛气肿疸病防治》、《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弱毒冻干苗试验研究报告》、《缅羊快疫》(翻译)、《猪瘟抗体中和试验法》、《家畜传染病》(编著之一)、《牛黑班病中毒》等。1984年在郑州市病逝,享年73岁。
廖冰兄 &世界著名漫画家。原名廖东生,1915年于广州出生,祖籍武宣县妙皇乡(妙皇乡于1962年划归象州县管辖)。在他4岁、妹妹一岁时,父亲不幸去世。由于生活所迫,其母在外婆的安排下,改嫁给旧桂系军官余恩浦(武宣县桐岭湾龙村人),并生下2子2女,其中小儿子余光美在武宣县政协工作至离休。
廖冰兄年少时,与外婆、妹妹继续在广州谋生。17岁时考入广州市市立师范学校,并开始发表漫画。1933年在广州《诚报》上发表一篇文章,因与妹妹廖冰感情甚笃,署名为廖冰兄(意为廖冰的哥哥),此名一直沿用至今。1934年,在广州、上海发表不少漫画,作品在《时代漫画》、《上海漫画》、《中国漫画》等发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22岁的廖冰兄于10月回到母亲改嫁的村庄―武宣县桐岭湾龙村,当时他到武宣县城住在北街姓胡的亲戚家,并常到振兴书店阅览进步书籍,在那里认识了江明彬等人(江明彬是桐岭人,后任中共武宣县特支书记),由于得到他们的资助,廖冰兄买纸笔颜料,回湾龙村,画了100多幅“抗日画”,因不能在县城举行画展,在江明彬的帮助下,便在桐岭圩展出。次年把画带到广州、武汉展览。他在桐岭期间,还为桐岭中心小学作了校歌:“七个手榴弹,一根好快枪,热血满腔,冲过山,冲过岗……”。
1945年9月―1946年3月他画了100多幅总题目为《猫国春秋》的漫画,1947年―1950年发表于各种报刊的漫画不少于3000幅。他曾举办过多次漫画展和多次参加国内外漫画展。出版有《冰兄漫画1932―1982作品选》、《中国漫画系―廖冰兄卷》等,代表作有《禁鸣》、《标准奴才》、《肥鸭闲吟》、《剪辫子》、《他们又占领了一个地方》、《我有一支笔》、《自嘲》、《噩梦录组画》、《残梦纪奇篇组画》等。新中国成立后,曾经曾任广州市人民代表,现任中国美协理事、美协广州分会副主席、广州漫画学会会长。
1983年漫画《自嘲》获第六届全国美铜质奖章、广东省首届鲁迅文艺基金奖,为中国美术馆收藏。2003年9月获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成就奖。2004年12月,获中国文化部领发的第二届“造型艺术成就奖”。
廖冰兄还热心捐助社会,为广州市教育基金捐画筹款,为希望工程、团市委“手拉手”基金筹款,为广州市荔湾区的重症儿童筹款等,从上世纪九十年以来,捐出的字画及款项折合人民币50多万元。2004年11月成立了“廖冰兄人文专项基金”,宗旨是“维护正义,播种爱心,净化心灵,造福社会。”
&武剑青 &&国家一级作家。男, 1931年10月出生于三里镇。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文联第五届委员,广西人大第八届常委、广西文联党组书记、广西文联第四届主席,广西文学院首届院长、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中国旅游文化学会理事,中华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广西文学》主编等。1946年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共出版了长篇小说《云飞嶂》、《失去权力的将军》、《流星》、《九曲杜鹃魂》、《合欢花》、《商贾情缘》、《冷月天涯》七部,及自选《武剑青卷》。发表了短篇小说《冬雾》、报告文学《夜访将军》、散文《肩膀》等48篇,共三百万字。其中有的获奖,有的再版,有的收入语文补充教材,有的改为广播剧在电台播出。长篇小说《失去权力的将军》获广西人民政府首届最高文艺创作奖“铜鼓奖”。1987年曾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波兰,任副团长。同年获中国作协颁发的编辑荣誉证书,1991年获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先进工作者称号。是全国第四、五、六次文代会代表,全国第三、四次作代会代表。其小传已收入《中国文学家辞典》、《世界名人录》、《世界优秀人才大典》、《广西百科全书》等七十三种辞书出版。
黄格胜& &壮族,1950年9月出生,桐岭人,1966年初中毕业后因文革辍学,1980年考取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师从著名画家黄独峰。1982年毕业留校,1987年任副教授,1992年任教授,1995年任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1998年任院长。现为全国政协常委,十届全国政协代表,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协理事,致公党中央常委,致公党广西区委会主委,广西政协常委,教育部高等院校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广西区政府学位委员会委员,广西文联副主席,广西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广西民族书画院院长,国家级优秀专家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黄格胜擅长中国书画,特别是山水画。曾在美国的洛杉矶、旧金山、夏威夷,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等地举办画展和讲学,作品被荷兰国家艺术馆、中国美术馆收藏。曾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艺创作最高奖铜鼓奖。
1985年创作代表作《漓江百里图》。此作品曾由中国驻美使馆赠与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广西区领导以黄格胜作品相赠。作品《老屋纪事》入选2001“百年中国画展”。2005年其作品《漓江烟雨》随神舟六号搭载着题为《神州颂》的国画长卷遨游太空。
陈保善&& 通挽镇禄欢村人,广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及植物遗传工程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著名的真菌病毒学家,他在低毒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植物病原真菌致病分子机理以及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等研究领域均做出了重大贡献。1991年在美国Roche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在低毒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等研究领域,创造了几个第一,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真菌病毒学专家。然而,为报效祖国,他放弃了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到广西大学工作。他的研究成果先后在国际著名权威学术刊物《科学》、《欧洲分子生物学学报》、《美国科学院报》等上发表。2002年7月中组部、中宣部、人事部、科技部授予“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是广西唯一获此殊荣的科技人员。
骁勇将领& 可捍桑梓
廖盛泰 &&明洪武庚戌三年(1370年) ,奉委征平东南海贼陈童柳,而纲平县安宁,又平马流贼于山深口六 斗间,封清益将军,由福建莆田迁居武宣。其孙廖政明成化元 年左佥都御史,韩雍十一月由桂林分左右军来浔,十二月镇压大藤峡瑶民起义,改周冲巡检,于勒马滩以政为副巡检。玄孙奏寄,明正德丁卯二年,与陈明威擒贼首胡扶记,解省奉敕受都司。
廖午养 &&廖盛泰之孙,明万历十五年封威武将军,其子廖文登奉 敕授都督总兵,经当地方在勒马押住奉职,防护水陆大路周年候送,万历三十年加军民之职。
黄有群 &&禄新复旦村人,明朝柳州镇总兵。
刘季三&& 字梅士,东乡下莲塘村人,道光己酉武举,性忠勇。与其兄刘孟三镇压太平军有功得赏花翎,调守桂林a浔州都司。随剿金陵,大战红绫桥,迁宾州参将,& a罗定协副将,加直勇巴图鲁勇号,积功擢直隶通永镇总兵。时长濠失利,诸军退守宜兴,刘季三招集散勇民团,挫敌前锋,军威复振,会浙江告急,奉清谕以提督记名,总统水陆诸军赴援,寻解省围,连克余杭等三县。富阳一役,连日鏖战,中炮阵亡,奏闻清廷嘉其忠烈,赐祭葬,予谥刚毅祀昭忠。贵诰封武功将军。
刁经明&& 字用廷,东乡金榜村人。性勇敢。后慷慨从戎,转战湘、鄂、皖、江淮,奏捷入觐,命操满汉官军,赏换花翎,毕什固巴图鲁,记名提督,历任平乐、浔州、肇庆、三江等协副将,署高州、琼州等镇总兵。旋带广东两江上下游水军,继统绍安水军。寿84岁。诰赠振威将军。
陈超宗 武宣镇天马庄人(今陈家岭村),清朝记名提督,历任贵州上江协古州镇、江苏镇江总兵。
陈步高&& 东乡禄富村人,清朝任浙江严州协副将。
刘志仁&& 东乡人,清朝任浔州协调a广东南雄协副将。
张开成&& 三里灵湖村人,清朝副将,镇南营营务处。
陈复胜&& 三里人,清朝历署广东惠州、崖州协副将。
萧雅泗&& 东乡战村人,清朝任甘肃平番协副将。
陈义刚&& 三里人,清朝调署广东崖州协副将。
覃敷光&& 桐岭古朴村人,清朝提副将。
刘贵荣 &&东乡马台村人,清署宾州参将。
刘大荣 &&东乡马台村人,柳州缉私营管带,积勋受千总。后功升副将,赏戴花翎。光绪初元檄调赴粤充海军镇东兵舰舰长,历任平海参将。
刁经裕&& 东乡金榜村人,清递保花翎游击加副将衔,a桂林游击,前署郁林都司。
陈亚贵& &又名陈阿贵,壮族,东乡下平岭村人。年少学过少林拳术。为天地会重要首领之一。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6月,陈亚贵与桂平旧峡村李观保等在浔江一带劫富济贫。1849年8月,陈亚贵率部攻打象州大乐富户韦泰山,大获钱布,分给天地会会员。
1850年7月,陈亚贵率众千余人,由运江打至桐木一带,清朝杨委员带勇200余人和修仁县财主刘益汉协同防守石祥口,被陈亚贵打败,后又攻下荔浦县城。7月下旬,陈亚贵率2000余人退出修、荔两城,在道江、运江遭清军阻击,受巨大挫折。陈亚贵率军折转向南,在思恩府之宾州(现宾阳)交界地方,又与清军遭遇,在黄练附近激战失败,回师进入紫荆山,转战罗禄洞山中,被清政府赏红侦捕。1850年10月被擒杀害。
肖朝贵 &&生于清嘉庆末年,壮族,武宣县东乡人。贫农出身。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清道光25年(1845年)在紫荆山加入拜上帝会。1851年(清咸丰元年)1月11日,参加领导金田起义,任右弼又正军师,领前军主将。12月在永安(永蒙山)封为西王、八千岁。次年永安突围,在龙寮岭大败清军,斩总兵长瑞、长寿、董光甲、邵鹤龄;又在桂林击伤清将乌兰泰,进入湖南。7月28日,攻长沙城,29日在激战中被清军发炮击中胸部,壮烈牺牲。殉难时年仅30余岁。
曾水源 &&武宣县东乡人。金田起义后,曾水源授御林寺卫,负责撰写诏书,批签奏章。1852年曾水源随西王肖朝贵攻长沙。10月,任后副侍卫,11月,升任将军,领兵攻克岳州,12月,改任东殿簿书。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名天京。5月,曾水源任东殿左丞相,为天官正丞相,是太平天国朝内百官之首,总理东王府事。12月,他率兵救出杨州守军,天王洪秀全赏赐他穿黄袍。
1855年8月,曾水源因故被杨秀清杀害。后来,太平天国重修曾水源墓时,在墓碑上刻写“天朝元勋”,以表彰他的功绩。
覃贵福 &号寿堂,东乡镇那沙村人,壮族,年壮时,力大过人,他用拇指和食指挟东毫十元,任人用手勾其间不能拔,人们称他为覃铁牛。
覃贵福12岁应募入太平军,17岁在南京开试应武科,当时洪秀全命,能举应天门外石狮者为第一。应试者达数万人,不能以武艺定高下。覃贵福挟而抽之,离地寸许。洪王亲署为武状元,曾统领万人。太平天国失败后,覃贵福归清,在广西提督苏元春部下任帮带之职。覃贵福告老回乡后,改住富龙村,1905年66岁时病故。
刘达庆& 号绍伯,东乡镇马台村人,弱冠从戎。清宣统三年(1911年)任柳州营防管带。民国5年(1926年)袁世凯称帝,粤督龙济光附和,刘达庆请求随镇守莫宗新东征,事平提拔为帮统。后又提为惠州绥靖处督办。7年任广东讨龙(济光)第五军总司令,后改为护国军第六军总司令、保授陆军中将官阶。10年统所部回桂。11年奉孙中山命为中央直辖三师师长,后升中央第七军军长。后中炮身亡。
刘炳宇 &&字统成,东乡镇下莲塘村人。清光绪中叶考取武举。光绪三十一、二年间,在合山开采煤矿,是广西合山煤矿最初开采人。后因开矿亏本,回乡任团局副局长。后在乡招募,组织剿匪队伍,受浔州府升为管带。
辛亥革命成功后,刘古香任陆军第五统领,刘炳宇任帮统,驻柳州,不久刘炳宇调任浔防统领兼桂平镇守使加少将衔。
民国6年(1917年),刘炳宇任广西讨龙(济光)军司令,开赴广东作战,会同滇军与广东第四、五、六、七军消灭龙济光后,任高雷善后督办、补受田道尹、援粤桂军第一军中将军长等职。1920年8月,刘炳宇随旧桂系败回广西,1922年广西组织自治军时,刘炳宇任第十路军司令。1923年11月去世。
陈天泰&& 东乡镇江村人。民国5年(1916年),到桂林陈炳j部队任连长。
6年,北洋军阀政府非法解散国会,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政府。广西出兵援湘,参加护法战争,陈天泰在援湘桂军中任连长。后到广东在刘达庆的第六军任职,由连长、支队长,升为第六军前敌总指挥。9年退回武宣,进驻县城。
11年6月,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孙中山号召拥护革命的军人出兵讨伐。滇军取道广西去广东讨伐陈炯明。到武宣时与陈天泰部发生冲突,滇军乃至函陈天泰表示言和,陈天泰同意,并共同挥戈南下广东,陈天泰仍当刘达庆的前敌总指挥。刘达庆死后陈天泰转到刘玉山的第七军当师长。13年,受驻粤桂军总司令刘震寰指使,图谋暗取梧州,被李济深、黄绍s、白崇禧的部队打败,陈天泰被俘。后得以释放回广州。14年,陈天泰又跟随刘震寰、杨希闵勾结北洋军阀和唐继尧等企图在广州倡乱,被革命军伐消灭。滇桂军全部被歼灭,陈天泰逃澳门。后于广州被害。
刘玉山&& 东乡马台村人。其父亲刘贵荣因跟随刘永福、苏公保抗法有功,官至宾州府参将,晚年还乡,置有田产百多亩。
刘玉山到广西省立梧州第一师范求学,毕业后参加广州保皇党活动被追捕,遂逃往香港找到孙中山先生。在孙中山的影响下,接受革命思想,参加了秘密革命活动,当时孙中山的活动经费系自筹,刘玉山曾几次回家将先人遗下的田产拍卖得款交给孙中山作革命活动经费,仅留下田产十余亩作老母养老用。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刘玉山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时,加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的同盟会。
清宣统三年(1911年)3月19日,广州起义前夕,刘玉山响应同盟会号召回国活动,在广西平南、桂平、武宣、贵县等地联系进步人士,组织力量前往进攻广州总督府。攻打平南、桂平时,刘玉山也回武宣组织兵民去参加,因而更得孙中山的信任。
民国12年(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大统帅府,就任大元帅职。派刘玉山为中山建国军第七军军长,授中将衔,直属大本营,又称直辖军。后为匪死于1950年。
黄肇熙&& 二塘人,广西自治军第四军少将司令。(其他内容见11页)
黎肇基 &&武宣镇人,授陆军步兵中校,历任省防第八队管带升平防督带,后改左区副司令。
陈鸿庆&& 东乡禄富村人,授陆军步兵上校,历任柳州防营管带,左区陆军步兵副司令,广西自治军第三军司令官。
郭柏森&&& 桐岭雅岗村人,广东讨龙军第六军营长,擢帮统,广西自治军第三军副司令。
刘德珠&&& 东乡长安村人,广西自治军第六支队司令官。
李芳西&&& 三里五星村人,国军46军188师少将师长。
郭树森&&& 桐岭雅岗村人,任广西陆军第三师连长,升广东护国军第六军营长,右江护商副司令,陆军七等文虎章。
刘月鉴 &&&东乡永安村人,任国军第七军172师少将师长。
郭松年& 桐岭镇人,广西督军署秘书长,广东督军少将参谋长。
一行之善& 利赖百年
陈鸿谟&& <SPAN style="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
-----------------------------------------------------
论坛要营造讲真话的气氛,成为大家释放思想的地方!
经验:31767
主帖:948回帖:10333
注册时间:
来自:宽容大度,胆大心细!
发表于& 21:21&第楼 &
[图文]我国当代实力派书法家黄吴怀回乡
& 10月20日 【字体:
】【颜色:
&&&&18日,我国当代实力派书法家黄吴怀回到来宾,受到我市书法界同仁的热烈欢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卢运福和市文联等有关单位领导接见了黄吴怀,并和他就书法艺术进行交流和探讨。黄吴怀是武宣县通挽镇人,退休前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主任编辑,现为《中华篆文大字典》副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成名翰墨书画院名誉院长、美中文化中心首届名誉顾问。他一生把书法看作生命的流衍,草、行、楷皆精,刻意追求个性、艺术性、欣赏性和时代感,近年融汇多种书体,力图再现书画同源这一东方古老文化瑰宝,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博物馆参加全国性书画展,受到国内外书法爱好者、收藏家的喜爱和收藏。中央有关部委领导出国访问用其作品作礼品赠送外国政要,得到以色列前总统魏茨曼的赞赏。图为黄吴怀(左二)向卢运福等人介绍其作品。(记者 陆庆葵 摄影报道)
淡泊荣华书人生――记壮乡书法家黄吴怀
【时间:日 05:47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作者:苏道生】【编辑:蒙卫芝】
黄吴怀书法作品
早在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在《人民日报》三版上看到了个雄强秀美的榜书“归”字。香港回归,万众瞩目,此时此刻在中国第一大报上发表的墨宝,当然“刻骨铭心”。此后,又陆续在《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等上发现黄吴怀先生的行草真迹,喜爱之余忍不住打听,原来这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竟是同行壮家老乡!
  近日,黄吴怀应邀回到广西首府筹办个人书展,笔者走访了黄吴怀先生。
  黄吴怀今年70岁,老家在广西武宣县。1964年,黄吴怀在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工作。他采访过我国著名书画家黄胄、范曾、沈鹏、启功、欧阳中石等大师。采访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他常常诚恳地拜采访对象为师,主动与一些身陷“牛棚”的艺术家交朋友,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
  1979年秋,黄吴怀以记者身份回到广西,采访我国著名书法家李络公先生。李络公在篆体书法上极具个性,堪称一代宗师。在传统技法上,他认为“学古要敌古,以古人为敌,不为古人所囿”,“创新要破新,不可墨守成规,时刻要求突破规范”。对此黄吴怀深受启发,认为创新永远是艺术的生命。此后几年时间,他一直以李络公以及欧阳中石、沈鹏等为师,临池不辍,无一日撒手笔墨。
  书法作为一种高层次的艺术,需要反复实践,而且需要出新,在直追古人中自出新意,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气质。黄吴怀曾参加《中华篆文大字典》编撰工作,任主编,有机会广泛接触陶文、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秦隶以及后来的汉棣、真、草、行等书体。面对前人丰富、精美的字体造型,他如饥似渴,广摄博取,融汇各家,化为自己独特的多种书体。甲骨之峭拔、金文之醇厚、盟书之灵动,板桥体的稚拙、飘逸俊美,他大胆熔其为一炉,铸入自己的行草模子中。其狂草取汉简体势而掺颠张狂素用笔,雄强飞动,朴拙骏利,异古而殊今,最具自家风貌。
  1982年新春,黄吴怀采访了出生于武鸣壮乡的周氏兄弟。当年的周少立、周少宁兄弟初出茅庐,两人初试笔锋,合作完成了生命中第一幅作品《冲浪》,以及四幅巨大的《花山之谜》长卷组画等,在汲取第一口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丰富养料中初露头角。黄吴怀慧眼识珠,以扶持年轻人、为艺术发展推波助澜之心,率先把“周氏兄弟”推向全国,为壮乡推出了世界闻名的画家。
  黄吴怀一生把书法看作生命的流衍。他为人谦和,冷漠名利,淡泊荣华,却十分重视书法的修行。60余年来他临池不辍,无论冷雪飘窗,热暑流火,九夏三冬天天操劳面壁,很少间断…… 1996年秋,由于心脏二尖瓣脱垂,要进行修复成形手术。黄吴怀不得不歇笔住进了医院。临行,他不带补品不带护工,却带上一大摞颠张狂素碑帖简牍,以备养病期间随时进补艺术养分。
  字如人格贵若骨,人若秋水书若人。黄吴怀专心致志中国书法大半辈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在中央台、在首都广受欢迎。当年,团中央书记胡锦涛曾亲手为黄吴怀颁过奖;江泽民总书记到中央台视察工作,听了介绍专门上前与黄吴怀亲切握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央台领导数次率新闻代表团出国访问,带上的“国礼”就是黄吴怀的书作。以色列总统魏茨曼曾盛赞黄吴怀的墨宝是“东方的瑰宝”;德国艺术家惊叹“中国书法艺术神奇!线条不可思议!”一对来华的日本老专家,更是出重金聘请吴怀先生为他们讲授中国书法课,一讲就是一个多月。
  白发相看已上头。黄吴怀的书法艺术日臻完美,尽管他已经声名日盛,有了“中国当代实力派书画家”等多顶桂冠,但他自己还是自谦为书法界的花甲一小丁,坚持不懈研习书法,实践创新。(苏道生)
黄吴怀:从资深记者到书法大家&
■南宁日报记者 苏道生&&&&核心提示:认识黄吴怀真是缘分,早在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我在《人民日报》三版上看到了个雄强秀美的榜书“归”字。香港回归,万众瞩目,此时此刻在中国第一大报上发表的墨宝,当然“刻骨铭心”。此后,又陆续在《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等上发现吴怀先生的行草真迹,喜爱之余忍不住打听,原来这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竟是同行兼壮家老乡!近日,黄吴怀应邀回到广西首府筹办个人书法展,记者走访了这位记者出身的书法界大家。&“丑小鸭”发愤练字&&&&黄吴怀今年70岁,在新闻战线辛勤耕耘近40年,追求书法艺术半个多世纪。穿开裆裤的孩提时代,老家广西武宣县村小的教师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书家。一次,在众目睽睽之下,老师打开小吴怀的作业本问全班同学:你们谁认识这上面写的是什么吗?深受刺激的他从此发愤练字。放学放牛,他在青石板上醮泉水写字;夏天游泳,他用木棍在沙滩上练字;寒舍豆油灯下,他一撇一捺学欧楷颜柳&,临摹老师一手刚健有力的二王书体。由于家贫,一张纸写完正面写反面,反复使用,纸黑了,干了就用清水写。日耗纸墨,一家人只得节衣缩食……终于学有所成,黄吴怀的字开始走出学校,走向社会。采访学习中创出新路&&&&1964年,黄吴怀在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工作。他采访过我国著名书画家黄胄、范曾、沈鹏、启功、欧阳中石等大师。采访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他常常诚恳地拜采访对象为师,主动与一些身陷“牛棚”的艺术家交朋友,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1979年秋,黄吴怀以记者身份回到广西,采访我国著名书法家李络公先生。李络公在篆体书法上极具个性,堪称一代宗师。在传统技法上,他认为“学古要敌古,以古人为敌,不为古人所囿”,“创新要破新,不可墨守成规,时刻要求突破规范”。对此黄吴怀深受启发,认为创新永远是艺术的生命。此后几年时间,他一直以李络公以及欧阳中石、沈鹏等为师,临池不辍,无一日撒手笔墨。&&&&1982年新春,黄吴怀采访了出生于武鸣壮乡的周氏兄弟。当年的周少立、周少宁兄弟初出茅庐,两人初试笔锋,合作完成了生命中第一幅作品《冲浪》,以及四幅巨大的《花山之谜》长卷组画等,在汲取第一口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丰富养料中初露头角。黄吴怀慧眼识珠,以扶持年轻人、学习年轻人,为艺术发展推波助澜之心,利用中央媒体这个平台,率先把“周氏兄弟”推向全国。消息播出后引起了巨大反响!“周氏品牌”走进万户千家。如今这个名字已成为欧美专用名词,为世界所共知,成为世界顶级画家。而黄吴怀在采访周氏兄弟和间接领略左江流域五百里花山崖壁画当中,强烈感受到中国的书法与国画的同根同源,由此而逐渐形成自己的一种书法风格。&&&&捉管挥毫,实践中,黄吴怀在熟练运用汉字字划的点、线以外,适当扩大面的应用,使作品呈现亦书亦画的效果,把观众引向一个又一个新的艺术空间。这个艺术空间不是原有书法风格气质的离弃,而是原有风格气质的深化,更加体现书画同源这一东方古老文化的特色。如今年10月下旬,在香港中华艺术馆举行的“成名翰墨艺术精品展拍会”,黄吴怀入展书法作品《一帆风顺》,就是书画同源的代表作。此作品亦书亦画,赏心悦目,极具个性。书画如盐入水,浑然一体。画在书家胸中,字在画家笔下,字画随手而出,心手双畅,气韵天成。师古人,师造化&&&&黄吴怀先生很重视读帖,广泛汲取众家之所长,因此能创作出多种多样独具风格的作品来。&&&&书法作为一种高层次的艺术,需要反复书写,反复实践,而且需要出新,在直追古人中自出新意,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气质。黄吴怀曾参加《中华篆文大字典》编纂工作,并先后任副主编和主编,有机会广泛接触陶文、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秦隶以及后来的汉棣、真、草、行等书体。面对前人丰富、精美的字体造型,他如饥似渴,广摄博取,融汇各家,化为自己独特的多种书体。甲骨之峭拔、金文之醇厚、盟书之灵动,板桥体的稚拙、飘逸俊美。他大胆熔其为一炉,铸入自己的行草模子中。其狂草取汉简体势而掺颠张狂素用笔,雄强飞动,朴拙骏利,异古而殊今,最具自家风貌。&&&&因工作需要,黄吴怀的足迹曾遍及华夏大地。每到一处,他都认真观察周围事物、景观,希望能够找到更多创作的题材,激发灵感,利于发展书艺,而不是死的化石。仰观峭壁,俯察深壑,面对黄河的跌宕曲回,黄土高原的雄浑苍莽,烟雨漓江的朦胧抽象,黄山花山的奇谲丰富,他总是深深折服,刻骨铭心,用羊毫记录下感受,一如画家写生,从而悟出艺术三味,继而化为自己的艺术个性。有名家曾评价黄吴怀的书法:“师法大自然,翰墨壮山河。”书法界花甲一小丁&&&&黄吴怀一生把书法看作生命的流衍。他为人谦和,冷漠名利,淡泊荣华,却十分重视书法的修行。深知艺术不能急功近利,六十余年来他临池不辍,无论冷雪飘窗还是热暑流火,九夏三冬天天操劳面壁,很少间断。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数十年,作为一名资深记者、主任编辑,他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书法创作。但他每天凌晨1时30分或凌晨3时上班,晚上参加《全国新闻联播》节目的编辑工作,没有任务时他就挥毫,往往不知东方之既白。就是离京到外有采访也要带笔墨,晚上编发完稿子一有空就挥笔……&&&&1996年秋,由于心脏二尖瓣脱垂,要进行修复成形手术。黄吴怀不得不歇笔住进医院。临行,他不带补品不带护工,却带上一大摞颠张狂素碑帖简牍,以备养病期间随时进补艺术养分。&&&&白发相看已上头。黄吴怀的书法艺术日臻完美,尽管他已声名日盛,有了“中国当代实力派书画家”等多顶桂冠,但他自己还是自谦为书法界的花甲一小丁,坚持不懈研习书法,实践创新。中国翰墨香飘芝城&&&&字如人格贵有骨,人若秋水书若人。黄吴怀专心致志中国书法大半辈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当年,团中央书记胡锦涛曾亲手为黄吴怀颁过奖;江泽民总书记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视察工作,听了介绍专门上前与黄吴怀亲切握手!上个世纪90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数次率新闻代表团出国访问,带上的“国礼”就是黄吴怀的书作。以色列总统魏茨曼曾盛赞黄吴怀的墨宝是“东方的瑰宝”;德国艺术家惊叹“中国书法艺术神奇!线条不可思议!”一对来华的日本老专家更是出重金聘请吴怀先生为他们讲授中国书法课,一讲就是一个多月。&&&&今年7月20日,年近古稀的黄吴怀应著名美籍华人艺术家周氏山作、周氏大荒兄弟之邀,在美国芝加哥举行为期一个月的“黄吴怀书法精品展”。95幅行、草、楷、隶件件精美,这些积学渊深的结晶、古老而现代的东方艺术,打动了不少美国观众。当地传媒专访黄吴怀,称赞此次个人书展“中国翰墨香飘芝城。展览对美国朋友有所打动,有所感悟。促使芝城艺术更为多样化,加深了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理解,扩大了文化交流”。展览期间,一批作品被美国收藏家购藏。&&&&展望新年,黄吴怀计划将自已在书法艺术方面的深厚沉积化为著作,在传承扬弃中继续开拓书法人生。
-----------------------------------------------------
论坛要营造讲真话的气氛,成为大家释放思想的地方!
经验:31767
主帖:948回帖:10333
注册时间:
来自:宽容大度,胆大心细!
发表于& 21:41&第楼 &
武宣文庙:看一脉文气的优雅吐纳
  走遍现今许多城镇,很少看到有保存完好的文庙了。这虽留下某种历史遗憾,但也能获得更多历史理解。在许多带有普及性的古代建筑中,文庙比之其他庙宇殿堂宗祠之类更容易招惹是非。有许多年,它就如同长河中的乌篷船,时而在风平浪静里G乃有声,时而在狂风巨浪中遭受颠覆。因为它所承载的,是与历代政治纠缠不清的主流文化。而什么东西一沾上文化,往往又是敏感而脆弱的,是很难经受强烈政治风雨的。
然而,这毕竟是一方地域蓄养文脉的“气场”。在一个地方,如果仅以文庙的兴衰判定文脉的强弱,当然有失于偏执,不过据此引发一番对于悠悠文气的追问,大概也不致虚妄吧。怎么说,文庙总是一个重要的象征性的存在。
武宣有幸,在别处众多文庙累遭废毁的那些日子,它的县城里居然还能保存着一座,至今尚且十分完好。
文庙,又称“黉宫”或“孔庙”,是专门祭祀孔子的庙宇。“黉”,即古代学校。可见这文庙,亦是一方地域兴学立教的圣地。
武宣文庙位于县城南街的一条巷子内。据资料介绍,它座北朝南,总体范围是宽43米,深117米,占地共达4760米。在一个不算宽敞的小县城,能够常年留出偌大空间,用以善待一位孔夫子以及他的一种事业,并且确保长期不受侵蚀,实在属于非常之举,从这里,足见武宣人的器量与见识。
作为一座县城的文庙,其规格,其型制,其气势,当然不可与省府京都的大文庙相比。但要说基本构件,这里也是“小而全”的。在一条由南而北的中轴线上,从棂星门、戟门、状元桥、泮池、大成门、大成殿直到崇圣祠,诸般建筑不仅布局有序,而且堪称庄严雄伟。兼而还有东西两庑、左右厢房、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东西斋和武皇殿等附设建筑,尽管大多残损待修,但仍能呈现出一种井然严谨、张敛有致的格局来,透过岁月的风尘,可见它曾有过的辉煌与壮观。
为寻访文庙而在武宣旧城的老街上踟蹰。当把那座满身沧桑的“北门”收进眼底之后,一股悠远的气息便扑面而来,此时,徜徉的步履也就有了岁月回溯的感觉。对于眼前一段长长的老街,仿佛是走在“时光隧道”里。近了,近了,终于见到一道朱红粉墙,这,便是文庙的所在了。
精神向往的意义,说来只是一种象征。若在往昔,当你贴近这座文庙时,许多象征性情节都在提示一种意义。首先,墙外一块石质禁牌,上刻“文武官员至此落骄马”几个大字,就会让你肃然侧足。然后,你只能是端步进庙,可门呢,真还一时摸不着门哩。因为按规格,只有当地出过状元的文庙,方可开设正门。这就让包括武宣在内的许多地方文庙,一直没有正面大门。于是,你又只得找到那个称作“礼门”的耳门,再躬身而进了。及至穿过棂星门而走进那个半月形的“泮池”时,见那池上砌有一石桥,此时你又得惦量自己的身份了,因为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来此入学,从这桥上走过就叫“入泮”,那桥上石阶之中刻有翻卷的云朵图纹,正在象征“学优则仕,青云直上”的意义……凡此种种象征性情节,都在体现一种潜在的激励机制,同时也在强化这座“文化殿堂”的神圣与威严。千古文庙,由此拥有了精神的超常重量。
俱往矣!今天的人们来到这里,脚步自然是放荡的。当历史的存在变成了现实的意味,文庙内那些庄重的建造和古雅的饰缀,气息已经变得十分温和。这种气息无处不在,足以使威严化作敦厚,让显赫溶成宁定。倘使一个人在这里留连踟蹰,而且怀有某种内心的虔诚,肯定有许多追问会牵动你的脚步。
读一读大成门里嵌入两边墙壁的块块碑文,这座文庙从明朝宣德六年(1431年)始建,迄今已近600年的沧桑变迁会给你回答:岁月风雨尽管反复涂改过这里的色彩,但它端坐在悠长时间里的姿态从未变更。
摸一摸棂星门石柱上的庄重纹饰,这座文庙以此透示的“尊孔如同尊天”的意旨,亦为探索建庙的初衷提供启示:这仍是一个巨大的象征,其中仍然有着十分神圣的文化期待。
文庙的主体建筑是大成殿。这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两层楼阁,面宽三间,进深三层,四面回廊环绕。其上为黄色琉璃瓦面,青绿色印花滴檐,岔脊飞翘,正脊上则饰以琉璃烧制的双龙戏珠形象,总体构件十分庄严雄伟,美丽壮观。
终于见到大成殿内正中神龛上那尊孔子塑像了。他才是这座宇宙的主题和灵魂。在与塑像的对视中,相信每个人都会生出一份庄重和崇敬,而不会是神秘。尽管历代专制王朝曾给这位2500多年前的古人形象涂抹得面目全非,并且层层加码捧到了至高至极的“圣人”地位,但在普通人的心目中,孔老夫子其实应有一副教师的风貌。因为即使从那冠带肃整的塑像上,人们仍能发现这位“大成至圣先师”之本色,正从他的目光中波荡出来,正从他的骨子里渗透出来,场境一闪,也就复活成历史深处那个谆谆善诱的老师,身边更有一群生龙活虎的学生……
现代人对于孔子,也已给他包出了多重身份,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让他出入各种不同的场面。其实他干得最惬意并且最出色的,还是作为“教育家”的职业和职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为此,他更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信条执著终生,用艰苦卓越的实践,培养出见用于社会的“弟子三千”,这是多么震古烁今的大贡献!
正是这种为人师表的身份,使孔子更能贴近百姓大众而走进万家灯火。至多在一个世纪之前,每个孩子初入乡塾上学,第一个动作就是向孔夫子牌位鞠躬,姿势虽然简便之至,却像捂住了一枚种子放入心田,等待日渐生根抽芽。即使到了今日,据说每年六月七月,许多地方的初高中毕业学生,在临近参加升学考试之前,都会走进当地的文庙去拜谒一回。可不能简单理解这是在求神拜佛,用家长们的解释,是为让孩子沾染一点文气哩。而在孩子们的体验中,这里远离市井尘嚣,也无别的庙宇那般香火燎腾,“祖师爷”的塑像,虽说有点威严,却也不让人生畏,加上四边屋宇阔阔,庭院静静,要上学读书,这里真还是个好地方。那文气,大概也就这样生出来了吧!
文庙的设施一般都十分俭索,留出诺大空间,似是有意开怀吐纳,蓄养文气。于是旧时的地方文庙,大多都有内设书院、学馆或里塾的历史,就这样,风声雨声读书声总是伴随着文庙的兴衰,回荡在漫长岁月的延续中。
武宣文庙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承传文脉聚纳文气的所在,它对这方地域文教事业的兴盛,无疑有着深久影响。据史载,武宣虽处“南荒”之地,但自唐代柳州刺史柳宗元到武仙(唐时县治旧名)兴学,此地一直薪火相传,有着重教兴文的良好风习。千载之下文风习习,使武宣在历代科第大考中成绩卓著,中举进仕之人数多于周边各县。其中宋代宣和年间的谢洪、谢泽兄弟和清代雍正年间的陈仁、陈旭兄弟同登进士榜的故事,一直成为激励后辈的学林佳话。及至近代,武宣创办新学也属率先之举,国立私立学校都办得有模有样。直到现今,仅县城一地就有三所完全中学,一所职业高中和一所中等师范学校,每年的高考和中考,武宣学子的成绩仍令时人由衷钦羡。
武宣文庙,如同守护着一个文化图腾。看那一脉文气的悠雅吐纳,实在令人感慨万千。
-----------------------------------------------------
论坛要营造讲真话的气氛,成为大家释放思想的地方!
经验:31767
主帖:948回帖:10333
注册时间:
来自:宽容大度,胆大心细!
发表于& 21:45&第楼 &
[武宣揽胜] 兴学重教 古今承传
www.   日 08:12:02  来源:
&&&&武宣教育源远流长,武宣人兴学重教、古今承传,培育出的名人俊士世代扬颂,武宣的教育事业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骄人的业绩和崭新的天地。
&&&&一、源远流长,教学益彰
&&&&武宣教育的成型和发展,始于唐代。武宣县志云:“武宣地处岭南,古称荒徼。……初无文化之可言也。唐柳侯谪居柳
-----------------------------------------------------
论坛要营造讲真话的气氛,成为大家释放思想的地方!
本版内容仅代表网民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是字行书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