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在碗里立起来碗八卦图刀剑银锁值多少钱

合肥俗尚大全_难得有一份天地,难得求一知己_天涯博客
我只看看笑笑再看看
今日访问:[$DayVisitCount$]
总访问量:1676501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873
(483)(85)(36)(44)(87)(12)(9)(59)(19)(11)(5)(40)(6)(13)(3)(0)(1)(4)(1)(0)(0)
(1)(1)(1)(1)(3)(1)(2)(1)(1)(1)(1)(7)(1)(2)(3)(1)(1)(4)(4)(4)(7)(20)(12)(10)(7)(10)(14)(35)(21)(18)(5)(4)(26)(17)(30)(9)(5)(14)(29)(18)(17)(19)(12)(2)(12)(23)(2)(2)(2)(2)(2)(2)(2)(1)(1)(1)(3)(1)(3)(2)(2)(1)(1)
  俗  尚   日常习俗 在日常生活方面,合肥人素重以礼相见,礼貌待人。老人们总是经常以“叫人不蚀本,只要舌头打个滚”和“礼多人不怪,无礼路难行”等俗语,教导后人务要通情识礼。故日常熟人相见,甚尊“是大还大,是小还小”,视不同对象,予以适当的热情招呼。早晨相见习惯招呼“你早”、“吃早饭啦”等;中午相见,习惯招呼“你吃过啦”、“可吃中饭啦”等。在其他时间相见,若不适合招呼上述话语时,则招呼“你好”、“你忙啦”等。若遇见老人,则招呼“你老身体好啊”、“你老精神好啊”等。若招呼其他话语,通常都于语前加“你老”二字,以示尊敬。若在家门口遇见熟人,习惯招呼“请来家坐坐”、“进家喝口茶歇歇”等。若赶上吃饭时遇见熟人打门前过,常招呼“到我家来吃饭”、“进来喝一盅”等。被招呼的人则视对方招呼语,习以“你好”、“不客气了”等,相应还礼。在平日与人举止言谈时,讲究慢声细语,温文尔雅。亲友初见或与长辈人在一起,俗尚“紧睁眼慢开口”(多听多看,不轻意说长道短)。  && 坐立姿势要适当,不躺、靠或歪着身子,不架“二郎腿”,不浑身抖动,俗称:“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与别人坐聊,注意力要集中,以示对他人尊敬。起行时,礼让兄长、客人于前。平日路上行走,礼让老弱病残及孕妇、幼儿先行。二人行走,忌勾肩搭背,讲究“走路要有正相”。若平日有客人来到,必要起身相迎,恭请上坐,然后拿烟沏茶,陪坐陪聊。请客人吃饭时,邀请客人先行上座,即便是小字辈,也定客气地请首座或上座(年轻者多推辞入旁座)。席间则热情地为客人斟酒夹菜。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亦是尽可能备办酒菜待客,俗尚“千差万差,来人不差”。  && 客人辞行时,必相送至门外,热情招呼“欢迎常来”。或谦称“怠慢了,请多包涵”。此谓“千差万差,情礼不差”。  && 朋友间相处,最重以信相守,以诚相待,视“患难识知己”为座右铭。称:“处得知己者,胜过亲兄弟”。故合肥人素不轻易怠慢知己者,乐于济助好朋友。  && 在邻里之间,合肥民间流传一句家喻户晓的俗话是“远亲不如近邻”、“亲卫亲,邻卫邻,包老爷卫护合肥人”。故合肥人邻里间相处,通常相互关照,遇事能解则解,能帮则帮。旧时,合肥百姓普遍生活清苦,若见邻里手头不济或停火断炊,相邻户总是设法给予帮助,虽邻不外。因此故,有的老邻居一旦搬迁远离,仍常往来走动,情如亲戚。   合肥民间在尊老爱幼方面,风气美绝。双亲在日,子女们必悉心照顾。流传最广最久的一句话是:“活时不侍候,死了祭木头(棺材),没有用。”除日常关心照顾外,下辈人通常在己生日时,向母敬以美食,说法是:“儿生日,母苦日。”若家中双亲老迈,生活不便时,儿媳更是相侍左右,不轻易远行;若双亲染病在身,其儿女定想法设法四下求医问药,即便倾家荡产,在所不惜;若双亲垂危,其儿女决不轻易远行。即使远行在外,也一定在双亲咽气之前,返回家中,见最后一面,直至送终。合肥旧志载:昔合肥有男“陈上品,中年丧妻,贫不能再娶,只身事母以孝,闻母逾八十,病卧数年,未尝离侧,中衣厕?,皆亲洗涤。隆冬,则抱母足温之”。由此可见合肥人孝敬老人传统美德之一斑。  && 老人对小孩同样关心疼爱。旧时,合肥民间贫穷人家甚多,然而虽家徒四壁,决不轻易遗弃亲生骨肉;即便讨饭叫街,跑反躲难,总是将年幼子女携带身边,尤其是做母亲的,更是如此。合肥民间有句俗话:“宁死当官老子,不死讨饭娘。”所言即此。若外遇迷童,定会热心询问,不厌麻烦,设法帮其找到家长或护送至其家中,尊老爱幼之风久盛。    旧时,合肥民间信仰佛教的人甚多,普遍重积善积德,崇奉“不修今生修来生”的人生哲学,故而乐善好施,扶贫济困之风久盛。合肥旧志载:昔合肥人“董超,字子楷,好义乐施,兵燹后,尽出家财,以周困乏,乡里义之。”又载:“范本泌,字衡若,性淳朴,七岁丧父,性孝友,与人交,然诺不欺,每隆冬必备衣粟,以赒贫。”  & 文化习俗 在医、教、文方面,合肥民风俗尚亦十分淳美。旧时,孩童初入学堂,除要向先生鞠躬行礼,尚要朝孔夫子像跪拜。放学之后,路见先生,必立正行礼,甚为恭敬。在合肥人的传统价值观里,先生是引导前程的人,视师大于父。在一般家庭所供“天地牌位”上,常书有师字,将师列为供奉祭拜之列。民间所尊之“师”,除学堂先生之外,各行各业带徒传艺的师傅,也在此之列。    民国时期,合肥城乡遍布中小学堂,曾被评为教育模范县,兴学重文之风可见一斑。一般家庭,只要有可能,定送子入学,若无条件送子入正规学堂,也尽可能送子入私塾就读。有甚者,在乡读完中学后,尚送子他乡于高等学府深造。有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为了能让子女学有所成,步入仕途,日常尽量省吃俭用,勒紧裤带,决不轻废子女学业。    合肥人把文武双全的人称为人才。故在重文的同时,对习武亦十分重视。早在唐朝时期,合肥就开设有武科,专业教习拳械格斗。宋朝时,合肥出现武学,时民间习武练功者已很普遍。到了明、清时期,各种门派的武术,已在城乡广为流传。民国时期,合肥已开设有众多拳场、武馆,入馆拜师习练的子弟,盛时达千百众。因尚武之风久盛不衰,故常有武术高手涌现。如民国时期的唐殿卿、马小胜、尚宗达、陆小山等,即为当时合肥远近闻名的拳师。民间传闻,唐殿卿曾于佛照楼喝茶时,徒手窗外,轻捉飞燕。每晨出户,均徒身飞越3米多高垣墙,从不开门惊动他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 旧时,合肥民间缺医少药,人们对善医者甚为敬重,视其为生命的拯救者、保护神,恭称其为先生。若因病将医生请至家中,定盛情款待。对医生的嘱咐,常常是言听计从。而大多医者,亦素重医德,不论贫富,均能一视同医。收费则常常是视求医者经济状况、家境条件,适当酌取,决不因缺钱少款而拒诊,更不会趁人之危,勒索钱财。《庐州府志》载:昔“合肥人吴嘉善,通岐黄术,崇祯十三四年大疫,有求医者应以方药,期于病愈而止,不复计酬。”此类事例,旧志所载甚多。有的则当时并不言医费,只是待被医者见效后,任其所给。若需请医上门,一般都能有请必到,不讲价钱、条件。尤其是那些较有名气的医家,既讲究医技,更重视医德,崇奉“无德不医,无德不授,无德不传”的医业信条。故旧时合肥民间虽不乏有名气的医家,但鲜见因行医而发财致富者。  & 生产习俗& 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方面,合肥的民风俗尚也颇具地方特色。  菩萨测水,又称菩萨踩水。昔日农历正月初六日,抬工于清早将庙中龙王菩萨抬出,沿河坡堤奔走,菩萨停歇的地方,即为当年最高或最低水位。水位高则主涝,水位低则主旱。    在农历腊月农闲时,农民习惯将田间地头稻茬根及野草堆积田边,经点燃后,再于其上覆盖部分稻茬根和杂草,使其内部煨燃,外漫清烟,谓之“煨百虫”。亦有人家习惯将田边坡埂蒿草直接点燃,任其蔓延燃烧。此俗不仅对杀灭田间百虫有益,且可以草灰肥田。    每年春耕伊始,农家必在动犁下田耕作的首日,将耕犁搬出户外,然后点放鞭炮,驱除邪弊,祭祀太岁(即“土地神”),以求动土之利,开犁之吉。  &&& 在栽秧第一天,一般农家都要吃油炒饭,期望秧苗滑络,拔栽顺当。秧苗开拔前,还要点放鞭炮,驱邪祈祥。中午兴吃“催秧酒”(多为有钱人家款待帮工的)。傍晚收工则通常较早,谓之“早栽早发”。收工时,要顺带几把秧苗置于垣墙头上,谓之“晒黄粮”,祈祝丰收。当天晚餐后,家主发给每个栽秧人两只或四只黄泥团(又称黄泥果子,即咸鸭蛋),称“发黄泥”。贫困户则以炒蚕豆或炒豌豆替代,以示慰劳。栽秧的最后一天,称“泥秧门”,亦称“泥仓”。这天栽完秧后,栽秧的男女互以田泥涂抹对方。有甚者,竟将被涂抹者从头至脚,尽糊抹以稀泥,使之全然为泥人,以此表达完工后的喜悦和快乐。    至午季收割时,首日称为开镰日。是日下地前,先点放鞭炮,预祝收割顺利。收割完毕后,则备办酒席,喜庆收割大功完成,并慰劳收割者。  &&& 旧时,合肥城区手工业及商铺店家,亦有许多特别的俗尚。如新店铺在开业第一天,必举行开业吉庆。是日,店堂内外张灯结彩,门头悬挂“开业大吉”或“开张大发”等横幅,店门张贴大红对联,门外焚大香,鸣放鞭炮。店铺老板则穿着入时的新衣,在店堂内招呼顾客,接待前来恭贺的客人。遇有贵客,则请内坐敬以烟茶,款待酒饭。在开业的头三天,通常实行优价酬宾。有的店家还在新开业时向顾客馈赠小礼品,以扩大影响,招徕顾客。商家通常对当天的第一笔生意尤在意。第一笔生意若顺利成交,则视为“开张大吉”。故商家在做当天第一笔生意时,一般都能通过让利或提供优惠服务等手段,达成交易。  餐饮习俗 在日常生活方面,合肥人习惯粗茶淡饭,日常佐餐菜肴多以自制咸菜为主。逢年过节时,则尽量使餐桌上的菜肴丰盛些。普通百姓家在过年时,常见的传统菜肴有贺菜、圆子、元宝鱼、霉干菜和豆腐果烧肉。此几道菜之所以时兴,因其各有说法。贺菜:其寓庆贺节日之意;油炸圆子:寓家人和美团圆之意(亦有称圆子为元宝,寓添财进宝之意);元宝鱼:寓“年年有余”之意。霉干菜烧肉:寓贫富相济之意;豆腐果烧肉,寓吉祥(豆腐果,音“都富果”)。  && 合肥人素来习惯饮早茶,尤以店铺老板、手艺人和庄户家主为最普遍。茶叶最喜瓜片等绿茶。沏茶的开水一定要是当日早晨现烧开的。喝茶时多就食油炸狮头、油条、锅巴、糯米糍糕等早点。亦有以五香烀蚕豆、五香茶干、五香花生米或虾米干拌芫荽、糖醋蒜头、麻油拌什景萝卜丝等就茶,俗称嗒嘴。城镇店铺老板及一些经济条件较宽裕的人,常上茶馆唱早茶、吃早点。上茶馆喝早茶,茶叶多自备,茶馆免费供应开水。若因有事相求请吃早茶或因谈生意进茶馆,多在茶馆内雅座进行,茶馆代售茶叶。早点有10件、15件、20件不等,放于篾盘内一次送上,待客人离馆前视实际食数结帐。达官贵人、阔老富少,多在家中由佣人备办早茶。品茶前多先饮食适量高档滋补营养品。今合肥城市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一度消失的茶馆业又渐复苏,但一般民众极少上茶馆喝早茶。茶馆的客人大多为生意人和经济上较富裕的人,偶有要好朋友相约赴茶馆喝茶,纯为增趣助兴。  && &合肥人素多喜饮酒,尤在逢年过节时或接待亲朋好友时,必以酒相庆相敬。尚“无酒不成席”、“少酒难助兴”的说法。在席间饮酒时,喜好相劝客人多饮,以达尽兴。但通常不轻易让客人饮酒过量,以免对客人失礼。合肥人日常于家中虽亦饮酒,但饮量很有限。合肥人素不喜酗酒。体力劳动者日常饮酒,多为解乏需要。合肥人在冬冷季节,常习于晚间饮两杯,以活血祛寒。  婚嫁习俗& 合肥民间素重婚姻嫁娶,视此为人之终身大事。旧时,合肥民间青年男女婚姻,受封建礼教束缚,多为父母包办或左右。在联姻前,必先经媒人或曰“红娘”从中介绍说合,讲究明媒正娶。谚曰:“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说妥之后,即可约定婚期,通称“订婚”,俗称“订亲”。具体做法是:由男家宴请媒人和女方家长,饮订亲酒,吃订亲饭,并通过媒人,将具体婚期及女方家庭所索的彩礼等事宜,与双方谈定,所谓“男计奁资,女索财礼”。一切定当后,由男家将婚期写成正式期帖,连同彩礼,一并通过媒人传送女方家庭,曰“下期单”,又叫“下日子”、“起红”、“对月礼”等,以便让女方家庭如期备办好嫁妆,适时嫁女。   结婚之日为男女人生大喜之日,其婚礼既热闹又隆重,有许多俗尚。旧时,合肥民间常在是日晨,由男家早早请来媒人,带着彩礼(多为四副挑子,礼品有禽、鱼、肉、烟、酒等)、花轿、吹鼓手和迎陪新娘子的童男童女等,一路吹打,热热闹闹往女家迎亲。新娘在出嫁日,则沐浴、梳妆、戴花、更新艳之衣。由福寿齐全的年老长亲为其咏诵,每做一事,即有一番祝福。当女家闻迎亲人马来到,即刻点放爆竹,表示欢迎,然新娘子的房门却紧闭不开。这时,男家人或媒人要从门缝向内递开门钱,俗称“门缝钱”。门缝钱又有“梳头钱”、“爆竹钱”、“开面钱”等很多名堂,故往往不向门缝内递三次五次钱,新娘的房门是不会打开的。此做法既是女家向男家伸手索钱的最后一次机会,也表示新娘子是有身价的,不是男家轻易就能相娶的普通女子。    一俟新娘房门开启,新娘则由其一兄弟背出家门上轿,俗谓此是为免让新娘脚沾娘家泥土,带走娘家财气。待起轿时,新娘要在轿内泣哭有声,表示对父母情深;其母亦哭泣相送,表示对女儿难舍,谓之“哭嫁”。花轿起程后,女家习俗是向门外泼一盆水,叫做“嫁出去的丫头,泼出去的水”,祝愿女儿永远如一汪清水纯清如洗。女家的陪嫁品则随花轿之后,新娘的兄长送花轿上路,一般送至村口路头即返回。    迎取新娘的花轿,经一路吹打,将至男家时,男家迎候之人远远即放鞭炮迎接。花轿于男家门前落地后,常由一高寿老太和一年轻貌美妇女上前揭开轿帘,搀扶新娘下轿,引新娘步于男家铺就的垫物(米袋)上,入室进堂。米袋席地递传,名曰“传代”。至堂前先拜天地祖宗、高堂,次交拜,然后由一执烛者导引新郎新娘入洞房,饮交杯酒。    当天婚宴之后,尚要于洞房进行“闹房”活动。闹房时,不分男女老少,不论年幼辈长,竞相嬉戏逗乐逗趣,新郎新娘即便遇有难从之为,也不许生气。其间繁规陋俗及封建迷信色彩较浓的做法、说法等名堂,既多且杂,不胜繁录。但闹房的主旨,是促使新郎新娘融合情感,因旧时男女婚姻多为包办。    新婚之日,赠客礼常为花生喜果之类,寓意是祝新娘早生贵子、子孙兴旺。新婚翌日,新娘于晨起拜见亲友郎舅。第三日下厨,做肴馔献翁姑,行盥馈礼。  &&& 在男女新婚后,俗尚“看三”即新婚夫妇在婚后第三天,新娘要回娘家看望父母,新郎则要同行看望岳父岳母。女家谓此为“接姑娘回门”、“接生亲”。是日女家要备办宴席款待新姑爷(新女婿),并要邀请至亲长辈相陪。席间有戏耍新姑爷的一些俗尚。其做法是:作陪人乘新姑爷不注意时,向其碗内加饭加菜,有意识将辣味浓、咸味浓的菜夹于新姑爷碗内,饭菜一旦放到新姑爷碗内,新姑爷必须吃掉不能剩下,否则就是对作陪人不恭。若新姑爷实在难从,客人就要按“吃不了兜着走”的说法,将饭菜强倒于新姑爷衣袋,目的都是为了看新姑爷失态的样子,以此逗乐。另外还有将胭脂、口红等,强抹于新姑爷脸上,而且不让其洗掉。此种戏闹俗尚不分男女长幼,虽有过火,新姑爷也得高兴领受,唯求一乐。  && 生贺寿庆习俗 合肥百姓对生贺寿庆较重视。旧时,合肥民间在妇女临产时,要吃红糖汤心蛋,俗称“催生蛋”。谓此可使孕妇在生产时,气力足,生产快而顺当。婴儿出生第三天,要用香艾或金银花煮水给婴儿洗澡,俗称“洗三”。谓此可去除胎毒,使婴儿日后皮肤细嫩,不生痱子,不长毒疮。  &&& 婴儿“洗三”后,女婿要向妻娘家报喜。妻娘家人在接到报喜后,要在婴儿出生第九日送礼贺喜。礼物主要是婴儿所需之衣物、尿布及产妇月子里所需吃的老母鸡、鸡蛋、挂面、红糖等食品。  &&& 产妇满月后,俗尚用香艾煮水洗澡净身,谓此可护理皮肤,灭菌除毒,防患妇科病。在新生婴儿满百天生日时,俗兴“贺百岁”。是日,至亲好友带着礼物前往祝贺,被贺家人要备办酒席予以款待。其间,给婴儿系“长命百岁”红兜肚,佩戴银项圈、银锁、银手镯。喻此,婴儿就被“锁住”、“拴住”,日后命大寿长,不会短命,不会夭折。此外,还要给婴儿起名字。婴儿的名字,常由其祖父或有学问的亲友起定或认可决定。有的家庭俗尚给婴儿起带“锁”、“拴”、“住”字的名字,喻此婴儿就不会夭折了。  &&& 在新生儿满周岁日,要举行抓周贺庆。是日,孩子母亲娘家亲属携礼来贺,叔、伯、祖辈均有贺礼表示。孩子父母则设宴举庆。其间拿来笔、砚、剪、尺、算盘、玩具枪、钱钞、糕点、糖果等,散入于簸箕或台面上,逗引孩子抓取,以其首抓或喜抓之物,预测孩子未来志向和前程。通常以笔、砚寓善文,剪、尺寓善工,算盘寓善算善商,玩具枪寓善武,方片糕寓富贵。若孩子首抓或喜抓糖果等食品,就会被大人斥之为“这孩子长大是个‘好吃精’”,在场的人会因此哈哈大笑。今合肥民间尚有不少人家兴此俗,但让孩子抓物,只是嬉趣逗乐,并无以此预测孩子未来志向和前程之意。  &&& 在孩子十二周岁生日时,还要作童庆。因十二周岁为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本命年。逾此孩子就告别了童年,进入少年期。是日,父母常要为孩子置新衣新鞋,做好吃的食品给孩子品尝,让孩子快乐地告别童年。 &&& 对于老者,合肥民间则俗尚举寿庆。做寿者的年龄起始为六十岁。六十岁以下的人只过生日,不称做寿。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做寿,男性俗尚“做九不做十”。即五十九岁生日做六十寿,六十九岁生日做七十寿,余类推。女性则俗做十不做九,即不做虚岁。  &&& 老人做寿为一大喜事,其做法和气氛远比过生日隆重、热烈。传统的做法是:于正厅设寿堂,壁挂寿画寿联,设香龛,上置炉焚香、点烛、供寿桃。晚辈亲属要备办寿礼,敬献孝心。寿礼多为老人喜吃的食品、喜穿的衣服及其他平素欣羡的物品。至亲好友则视情赠送寿礼,表示祝贺。  &&& 寿庆通常为两天。头天请吃长寿面,寓老人健康长寿,其他食者也能增福添寿。第二天,即生日的当天,设正宴举庆。宴毕的晚上,众人散去前要依次向老人拜寿礼(亦有在宴庆前进行的)。老人端坐在寿堂,接受众人磕拜祝福,品味着老来之福,享受着晚年之快乐。若寿庆为一天,则常于中餐吃寿面,晚餐为寿宴。  &&& 合肥民间做寿,尚有“偷寿”的习俗。即客人在宴庆后,将所食用之碗装进衣袋带回,谓此可蒙蔽地府阎王,使其不知主人年庚,不致前来牵魂,不仅做寿老人可健康长寿,而且祝寿的人也能分享长寿之福。因此故,往往在寿宴后,餐间所用之饭碗常被一“偷”而光。对此,主人则视而不见,乐于被“偷”。  &&& 旧时,由于贫富悬殊,普通劳动人家,虽从做寿之俗,但实际做寿者不多。故合肥民间流传“有钱三十(岁)已称老,无钱六十(岁)正当时”(意即仍为壮劳力,仍要劳碌,无缘享福)的说法。在合肥民间亦有少数老人不乐意做寿,原因是担心做了寿,会在心灵深处更觉衰老,引发“来日不长,去日苦多”的伤感。故不喜做寿,不记年岁,“糊里糊涂”安度晚年。  && 丧葬习俗  旧时合肥民间除生贺寿庆外,举办丧事,亦被视为大事。其一,老人死后,家人必要为其备办棺材装殓。棺材,又称寿材,喻老人寿终正寝、享福尽寿之意。尤其是七十岁以上的古稀老人去世,不仅被视为寿享天年,而且被视为人生一大喜事。故民间又有将棺材戏称为“嫁妆”的,将古稀老人去世,比作“婚嫁”,化悲为喜,视为值得庆贺的“白喜事”。因此故,合肥民间有许多家庭,常在老人进入暮年之后,即提前做寿材,此俗一是表达对老人的孝心,让老人对后事放心,二是谓此可“冲喜”,得保老人安然无恙,免灾长寿。   &&& 若遇老人过世之丧事,家人要在老人咽气后,立即通知至亲好友,俗称“报丧”。接丧家报丧后,至亲好友,四邻八舍,纷往吊唁,一是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二是向死者亲属表示慰藉。吊唁者多向死者行跪拜或鞠躬、作揖礼。丧家若为其父母殁,其孝子则以三磕跪拜礼答谢吊唁者,媳妇、女儿等人则号啕恸哭。死者尸体通常在家中停放三日即封棺出葬。若死者上辈老人尚健在,则停放两日即出葬。启棺时,死者的孝子贤孙等要跪拜,并随即踢倒垫棺的板凳等物,摔碎烧纸的瓦钵,鸣放鞭炮,焚烧铺草等。棺材上路,若为父母殁,其子麻衣跣足,余子女贤媳皆“披麻戴孝”,扶棺啼哭护送死者“上山”。沿途,死者的贤婿则每经一叉路口放一串爆竹,并抛散纸钱,以打发孤魂野鬼。余子孙众则手持用红、黄、白、绿色纸扎制成的引魂幡、丧棒随后。引魂幡、丧棒以多多益善,寓死者子孙多,家丁旺。富豪权贵人家,常以火把、鼓乐吹奏前导。棺材抬至坟地,落坑后,首先由死者长子向棺上覆第一土,余亲属每人再向棺捧覆一?土,然后堆土成坟,再烧纸放爆竹举祭。临返回时,要将引魂幡、丧棒等丧葬物弃于坟墓。返回家门前,要从燃烧的草火堆上跨过,以免将秽气带进屋内。从死者亡后第一个七日起,至第七个七日,其亲属在每个七日为死者举行一次祭悼。其中“五七”为大七,除要给死者亡灵烧送纸钱外,尚要以酒饮菜肴、烧灵(焚烧纸扎的屋宇等,俗称“灵库”)祭悼死者。在七七四十九天内,死者的儿女孙众等亲属,不得理发修面,不得穿红戴绿,不得饮酒沾荤,不得外出作客,不得歌舞举庆,要恭谨地闭门守孝。直到“完七”后,即是过了重孝期,方可除孝,恢复正常生活秩序。此外,丧家通常要在亡者“五七”之后,由其孝子对前来吊唁的人逐家登门叩拜致谢,俗称“谢孝”。并置办酒席,酬谢为丧事出情出力的人,称“献馔”。亡者若在六十岁以上,其酒席称作“寿酒”。席间俗尚“偷寿”,即将食用之饭碗“偷回”,主人视而不见。因民间习尚此俗,故有家庭往往特意备办许多碗盏供“偷”。宴毕,主人还要送每个客人一条白土布大手巾,曰“孝巾”。 &&& 禁忌习俗 与岁时吉庆、生贺寿庆相对应的,在合肥民间尚讲究诸多禁忌:青年男女在相亲时,忌打雨伞。因“伞”与“散”谐音。相亲时打雨伞,寓主散,不吉,双方难以相中。    择偶忌年龄相差六岁。因六岁差的属相均主冲犯克,成婚后难白头偕老,今不从。男女若系同宗,需出五服,即上下相隔已逾五代,否则不得成婚,今仍从。婚嫁日需择双日,单日不吉。赠送贺礼道喜,忌单数。办喜事时,穿戴、装饰等,色彩以艳丽为佳,禁忌全身白色或黑色。闹洞房时,忌有寡妇、属虎者、孕妇、产妇、月内人、戴孝者或生辰属相与新郎新娘相同相克的人在场,民间习俗视上述之人在场皆与新郎新娘新婚不吉。  &&& 新婚夫妇一般不在外夜宿。若夜宿亲友家的,忌行房事。有的人家还忌其同床。男女夜行房事后,未出24小时,忌食生冷。 &&& 给死者所穿的老衣,忌为皮毛质地。否则,谓死者来世会投兽胎。哭悼死者忌将泪水滴落死者尸体。俗谓若将泪水滴落死者尸体上,会招致死者不忍离去,今后不能投胎。给丧家赠送丧礼,忌补。即在死者已出葬或其尸体已火化后,不得再相赠丧礼。补赠丧礼,寓丧家会再发生丧事。 &&& 在妇女生育期间(月子里),忌外人进入其卧室。亲友来贺,于客堂接待,通常请吃红糖喜蛋。蛋以四只为喜,忌以两只蛋和一只蛋待客。俗谓一只蛋为“倒头蛋”,两只蛋为“狗蛋”,三只蛋为“待客蛋”,四只蛋方为“喜蛋”。  &&& 在庆贺老人寿辰时,忌打碎杯盘碗碟等器皿。若此间不小心打碎了碗碟等器皿,口言“打发打发”或“碎碎”(岁岁)平安等(逢年过节亦同此俗),以此逢凶化吉。  &&&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忌扫地,俗谓此间扫地会损害财气;忌向地上泼水、倒垃圾,俗谓此间于地上泼水、倒垃圾会得罪“土地神”而招惹祸殃;忌言不吉利及“杀”、“死”等语,俗谓违此会惹祸招灾。  &&& 忌在年期向欠债人索债,俗谓在年期向欠债人逼债,会遭天理诅咒,不得好报。故旧时欠债人常借此躲债,以度年关。合肥民间曾流传有一首欠债人应付债主在年关时索债的顺口溜:“二十八,我设法;二十九,有有有;三十躲起不露面,初一相见拱拱手。”  &&& 正月初一为年首,俗忌动用刀剪针线和动土,喻违此忌会得罪神灵而招灾惹祸。另忌吃稀饭,俗谓大年初一吃稀饭,不仅主穷,且年内会多雨,出门会多受雨淋,不吉利。  &&& 年期走亲访友,忌在初七、初八和初九三天动步。俗有“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出门惹是非”之说。忌初一杀鸡,初二杀狗,初三杀猪,初四杀羊,初五杀牛,初六杀马,初七用刑。旧传,正月头七日依序为鸡、狗、猪、羊、牛、马、人日。在餐饮方面,忌筷子插在饭碗上。餐饮毕,忌将筷子横担在空碗上。忌使用一只筷子进食。忌吃饭时手不扶碗。忌嘴巴发出“啧啧”的声音。忌将饭碗放在手上托着。忌用筷子敲击饭碗。忌用筷子捣碗底。忌将身子靠于门框或墙壁上。忌坐在门槛上吃饭。忌将饭菜倒于不洁处。忌用筷子掏牙缝。  &&&& 待客和做客,入座忌两方对坐两人,另两方对坐一人;忌以三个菜待客,俗有“两个菜待客,三个菜待鳖”之说;席间忌过分贪嘴,否则会被视为“唐相”(合肥方言,意即馋相),招人瞧不起。合肥民间形容这种人的吃相是:“筷子打连枷,睡里不起来,管它三七二十一,给你个‘乱劈柴’。”若行酒令,忌一味言五,因“五”与“无”谐音,一味言五,有责怪无菜之意,对主人不礼貌;餐毕,忌在饭碗内剩饭、菜,因剩饭菜不仅浪费,且有责怪主人饭菜不好之意,对主人有失礼敬;忌将杯、碗反扣桌上,因只有病人吃药后才将药碗反扣在桌上,赴宴做客,将杯碗反扣桌子上,有责骂主人之意。  &&&& 忌两人分食同一个梨,因“梨”与“离”谐音,“分梨”音同“分离”,谓分梨而食不吉。   在语言方面,合肥民间素重“吉利”二字,故不论是逢年过节,或是日常生产、生活都甚忌言破嘴话(不吉利的话)和不中听或惹人不快的话。除此以外,尚有许多特殊的语言禁忌:在称呼方面,对年长的人,忌直呼其名,应冠以“老”等字,以示尊敬;对成年人,忌呼其乳名,尤其是对比自己年长或年龄相仿的人,呼其乳名,有轻视、瞧不起人之意;询问他人时,忌直呼以“喂”、“呔”等,俗谓没名没姓,不加尊称相问,是对他人不礼貌的行为;餐饮时忌言不洁之词语,若此,会招人厌恶。  &&& 在待客宴席上忌上光板豆腐,因旧俗丧宴备有豆腐这道菜,俗称赴丧宴为“吃豆腐”、或曰“吃豆腐饭”。此外,民俗中称调戏女人的行为为“吃豆腐”,故在他人家做客时,应将吃“豆腐”说成“都富”,以避忌讳。在宴席上,对菜肴的名称,崇雅忌俗。如称猪耳朵为“顺风”,称猪舌头为“口条”,猪尾巴为“竿梢”,称粉丝为“钱串子”,称豆腐干子为“对方”和“四方”,如此等等,不胜枚举。纵而观之,合肥民风俗尚,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纯美的韵味。恰如古人所言:“肥邑人物、语言、风土并茂,皆胜淮左。”  岁时吉庆习俗 合肥人素重四时八节和婚丧嫁娶及生贺寿庆。这方面的民风习俗也颇具地方特色。&&& 一、过小年。时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合肥民间在过小年这天,除要备办较为丰盛的菜肴进行庆贺外,并举行祭祀“灶神”活动,故小年这天又称作“祭灶日”。祭灶活动一般在午夜前进行。普遍的做法是:取若干稻草秸,切成约寸长的秸杆子,再以少许炒熟的黄豆于其中拌和,作灶马料,供灶神坐骑食用。祭灶活动开始时,家主于灶神位点烛焚香,供上麦芽糖,然后自灶间至大门外,向空中抛撒“马料”,口中并不停地念叨“上界多言好事,多说好话,保佑下界平安”等话语,谓之送灶、送灶老爷上西天。祭灶时供麦芽糖,俗传以此可粘住灶神的口,使之见了玉皇大帝后,不能说坏话。合肥民间在祭灶日,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制炒米糖。其做法是:将米入锅炒至焦黄香脆,然后加适量事先熬制好的麦芽糖稀,经拌和均匀后,再将其捏搓成椭圆状糖米团。此糖米团虽香甜,但较坚硬,小孩尤喜吃。  &&& 二、过大年。时农历十二月最后一日,俗称大年,又叫年三十、除夕等。合肥民间历来重视过年。这天,店家商铺只开早市,中午以后就关门休市了。其他做生意、做买卖的,也在中午以后收市回家过年。手工业者,通常在这天中午以后将工具等收拾妥置,表示一年的活计全部结束,只待过年。若在异井他乡谋生计的,通常也都在这天赶回家中过年。俗话称:“有钱无钱,回家过年,父子相会,夫妻团圆。”故民间俗将年三十视为全家人大团聚、共庆共乐的节日。合肥民间过年习俗,主要有:&&& 1:贴春联。春联又称对联,俗称门对子,用大红纸写成贴在门上。内容多取辞旧迎新、大吉大利之意。字数以七言为普遍。家庭贴春联,一般在吃年饭前进行。店家商铺贴春联,则于打烊收市前进行。春联贴毕后,即是宣告过年了。对遇有丧事未逾三年的家庭,春节时不兴贴春联,但可按丧事发生的年期,依序用蓝、绿、黄色纸写成门对子,贴于门上,俗称“挽联”。联词常写为“守孝难还礼,思亲免贺年”等。这样翌年初一,友邻见到门上的对联,即知这家发生有丧事,仍处在守孝祭悼期,便主动回避不再进屋行拜年礼了。  && 2:贴“福”字。合肥民间过年,在贴春联的同时,时兴贴“福”字。尤其是有老人的家庭,“福”字是一定要贴的。“福”字用方形大红纸写成,贴于门头上方、窗户或大门左右墙壁等处。贴时要将“福”字倒过来,意即福到了。“福”字也可采用将“福、禄、寿”三字组合的形式写成,寓多福、多寿、财运好。3:贴各类小红联。这类红联多贴于灶台、橱柜、禽畜笼舍等处。内容视所贴位置而定,多为求吉顺、期祥和、希太平之意。如在灶神位上方贴的小红联,内容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在禽畜笼舍贴的小红联,内容为“庆五谷丰登,祝六畜兴旺”;在橱柜则贴以丰衣足食、吉祥如意、财运亨通一类内容的红联。  && 4:祭神拜祖。此活动在吃年饭前进行。以表达人们在欢度新年时,不忘先祖和神灵佑护的恭敬之心。5:打香禅。昔日,合肥百姓人家在过年时,时兴打香禅习俗。做法是:事先烧红一盆木炭,然后由家主将木炭盆移动于室内旯旯旮旮处,于其上喷以食醋,用其所浸冒出的白色香雾,净化空气,消毒灭菌,俗称“祛邪”。7:压岁钱。年三十吃罢年夜饭后,晚辈要向长辈辞岁,祝长辈人快乐、健康、长寿。长辈人则要给晚辈人压岁钱,祝愿晚辈人茁壮成长,成龙成凤,早成栋梁之才。亦有人家习于孩子睡觉后,将压岁钱放于孩子待次日早起穿着的新衣或新鞋子内,有时还另加放方片糕,祝愿孩子来日步步高升。  && 8:守岁。年三十晚,经过一段时间欢乐后,家人渐相继洗漱入睡。这时,家主再次点烛焚香,向“神灵”和“先祖”辞岁,然后于门内侧贴上“关门大吉、开门大发”红联,向“门神”三揖,拜毕,关上大门,开始守岁,以迎新的一年的到来。9:开大门。农历正月初一日,俗称大年初一。是日凌晨,鸡鸣而起,家主点烛焚香,再一次祭拜“神灵”和“先祖”,然后向大门(门神)虔诚三拜,方开启大门,即为新年的首次“开大门”。10:拿元宝。年初一早起洗漱毕,就食早茶,称“拿元宝”。早茶通常是四只欢团,外加两至四只煮鸡旦,另加红糖,经沸水冲泡后品食,寓新年伊始,就高高兴兴地得“元宝”,交好运。11:拜年。正月初一日,俗称大年初一。是日早晨,人们衣新冠整,走街坊,访亲邻,致问候,祝吉顺,行拱手礼,称为“拜年”。通过拜年活动,表达问候,可增进相互间的友谊,加深感情。即便过往存有一定的隔阂,往往也能通过拜年,化解矛盾,一笑泯恩仇。12:新年早餐。年初一早往左邻右舍拜毕,开始新年的首次早餐。昔日合肥民间新年早餐,俗尚吃元宵下挂面。谓之“元宵下挂面,光蛋有拉扯”,穷人得到帮扶。  && 13:送年。正月初四为送年日。是日晨,家家户户早起,点烛焚香,祭拜 然后点放爆竹送年,表示新年假期已过。此日店家开始营业,作坊开始务工,平日正常的生活秩序重又恢复。一些在年期居家接待亲友的老人,通常在这天往亲友家作礼节性的回访,作为对亲友在年期前来拜年、看望、问候的答谢。  三、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时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合肥民间欢度元宵节,通常从正月十四日就开始了。是日,俗称试灯节。此节在农村尤盛。这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并于大门两旁悬挂大红灯笼,形成万家灯火。早起,家家户户兴吃糯米面制作的饼子,俗称“试灯粑粑”。&&& 在农村,又有圩区和岗区之分。圩区忌涝,故兴吃糯米面粑粑;岗区忌旱,故兴吃糯米面元宵。到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这天,家家户户早起,如同过春节一般,照样点烛焚香,点放爆竹。早餐吃糯米元宵,午餐饮酒,菜肴丰盛。入夜,街市上有舞狮子的、有玩龙灯的、有踩高跷的、有行旱船的,处处是锣鼓,处处是花灯,处处是观灯的人流,气氛热烈,盛况空前,较之过年,有过之而无不及。  &&& 四、媳妇节,时在农历正月十七日。因合肥方言习称妇女为“奶奶们”,故又将这天称作“奶奶们节”。旧时民间传统习俗,自春节到正月十五日都为年期。此间洗涮烧煮等诸家务活都是由媳妇承担的,过了正月十五,便是过了年期,一直忙忙碌碌的媳妇,在这时当歇一歇,松口气,故在媳妇节这天,家庭烧煮一类炊事概由男人承担。民谚曰:“正月十七,老的们煮(合肥方言“老的们”即为“男人们”),奶奶们吃。”  &&& 五、龙头节,时在农历二月初二日,为传统的龙头节,俗称龙抬头。合肥民间习俗视此日为新年春耕生产的启始日,故有“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之谚。旧时,合肥城乡在龙头节这天,俗兴举行“龙踩水”活动。是日晨,人们将龙王神像从庙中抬出,沿着河堤上下跑动,谓之“请龙王神察水情”。一旦抬着龙王神像的轿子落地停下,其位置即被视为当年水位。水位高则主涝,水位低则主旱。在举行这一活动时,伴以锣鼓、踩高跷等活动,甚为热闹。“龙王察水”虽无准头,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水情的关注和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从这个角度讲,其也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 六、立春节,时在每年的2月3、4日或5日。合肥民间在立春日,时兴吃春面、春卷等应时食品。春面多家庭自制,即将面粉加水和均匀后揉成面团,再用圆木擀成薄面皮,然后切成细细的面条,下锅煮熟后盛起,多加葱花、蒜末,以显春来绿至的节气特点。春卷的特色主要在馅子。立春日的春卷,多以新鲜荠菜和头茬新韭菜作馅,不仅味道清香,且给人以春意盎然的新鲜感觉。在乡村,立春日通常要举行“打春牛”活动。是日,由老人装扮成“芒神”(即植物神),手持春条(柳枝上加缠彩色纸的枝条),不断地击打赶在场地上的耕牛,边打边唱道:“春交六九头,春条打春牛;打得春牛下田去,今年丰收不用愁。”俗称此可打掉老牛身上的懒气,鼓舞牛劲。在打春牛时,尚有锣鼓伴和,甚是热闹。&&& 合肥民间对立春交至时十分关注,最喜春打五九尾(冬至日后第五个数九日的最后一天),最忌春打六九头(冬至日后第六个数九日的第一天)。民谚称:“春打五九尾,家家啃猪腿(兆示当年年景好);春打六九头,家家卖耕牛(兆示当年年景差)。”  &&& 七、花朝节,时在农历二月十五日。合肥民间很多人家,多在是日移栽、修剪花木,或为花木换土施肥,以此祭庆花神生日。&& &&& 八、上祀节,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是日,合肥民间众多士民并出,于河渚池溪畔奉祭,饮溪水,净脏腹,禳灾祸,祛病毒,俗称“祓除”,世称“修禊”或曰“禊祭”。旧时,在这天城乡多举行庙会活动。文人学子则多往文庙,祭拜圣人先哲。雅兴浓者,则三五想邀,信步郊野,览青山、戏溪水、作诗赋、发幽情。而普通百姓,多为青年男女,则常于是日结伴至郊野踏青,沐浴融融春光,呼吸清新空气。有的女青年还兴以溪水梳洗秀发,谓此可葆青春美貌,祛病除灾。合肥民间亦将此日称作“荠菜节”。民谚曰:“三月三,荠菜赛灵丹。”儿歌则唱道:“三月三,荠菜开花上高山。”是日,青年男女,相约结伴,或漫步于绿地,或穿行于林间,边嬉戏逗乐,边挑挖荠菜、马兰头等,待打道回府后,再将挑挖的野菜加工成饺子、凉菜,既为应时食品,亦得品尝大自然奉献的珍美野味之趣。&& &&& 九、端午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日。合肥民间在过端午节时,早餐兴吃粽子、花糕等食品。粽子以菱状常见;花糕是用发面加糖蒸制,形似元宝、蝴蝶,表面以红色花点点缀,为儿童爱吃的应时点心。午餐则喜食凉拌黄瓜、大蒜烧黄鳝,饮雄黄酒,谓之“三黄”。苋菜也是不可缺少的应时菜。俗谓饮雄黄酒可防生疥疮,吃苋菜可净腹。&&&& 在过端午节这天,合肥民间家家户户还甚兴打“香禅”、贴“五符”、悬挂钟馗图。打香禅的做法与春节时打香禅的做法同。贴五符和悬挂钟馗图,即是将张天师端午符(又叫五符子)贴于门上,另在堂屋正中壁上悬挂钟馗捉鬼图,谓此可驱邪降妖,免灾保安。此外,在端午这天,家家户户都习惯给幼童身上围着印有“八卦图”或“长命百岁图”的菱形红兜肚,其打扮与神话传说中的哪吒神童相似。这天,做父母的还习惯将雄黄酒涂抹在小孩脖子和臀部上,谓此可祛五毒,免害虫叮咬。在淝河,还常见有举行龙舟竞渡活动,锣鼓声、呼喊声相杂,观者甚众,热闹非常。另兴悬艾枝于门,以祛瘟毒。而今,端午节仍为普遍盛行的一个传统节日,吃粽子、悬艾枝等习俗仍相沿盛行。  &&& 十、寒食节,时在清明节前一日。旧时逢寒食节这天,家家户户不生烟火,吃寒食或甜食,忌放爆竹,保持肃穆的气氛,以纪念不愿为官,抱木而死的古人介之推。  十一、清明节,时在4月4、5或6日。在清明节这天,合肥家家户户在门头上方悬柳枝、往坟地祭祀已故的先祖和至郊乡踏青游春。清明节悬插柳枝的习俗由来很久,传说以此可避邪御灾,故有的妇女还习惯在这天将柳叶插于头上。民谚曰:“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此俗语虽属无稽之谈,但其却印证了插柳俗是旨在避邪御灾。在清明节踏青游春,多主要是为祭扫祖坟的,俗称为上坟。上坟活动在清明节前三天后三天均可,但必须在午后。上坟祭祀前,先给坟冢培土、加固、挑高,并在坟头上加盖碗状土块,共两块,小的一头相对置放于坟头上,谓之“坟帽子”。其间压一红纸条谓之“阴联”。然后在坟冢前摆放祭品,通常为酒食及死者生前爱吃的菜肴、果品等。比较考究和富有的家庭,还以猪、羊、整鸡、整鱼等物作祭品,但多数以纸扎品代之。真正的鸡、鱼、肉、蛋等食品,常在祭祀后取回,用以犒赏平日看坟的人和与先祖生前有交好的族人。祭祀开始时,焚烧“纸钱”、纸扎祭物,鸣放鞭炮,祭者按辈份先后向亡灵磕拜。动情者,常失声恸哭,悲情难止。南宋诗人高翥《清明日对酒》诗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描写的就是人们在清明扫墓时的悲凉情景。&&& &&& 十二、夏至节,时在6月21日或22日。合肥四乡农村,俗将此日称作“牧童节”。是日,给人帮工放牛的牧童,常喜于田埂绿地搭灶野炊。炊食多就近索讨或“就地取材”。晚上回归后,东家通常要发给过夏的草帽的汗巾等。此外,还要赏赐一大串蒸熟的新蚕豆。其状如同佛珠,挂于脖子上,既好吃又好玩,颇受儿童们喜爱。城市家庭多仿效此做法。&&&& 合肥民间从夏至日起,兴数夏九,词曰:一九加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井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将衣湿透;五九四十五,草帽把头捂;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早晚穿夹褂;九九八十一,粮草要备足。&&& 在饮食方面,夏至日多兴吃饺子。谚曰:“夏至饺子冬至面,顺顺当当无挂念。”饺子有汤有水,有希冀夏季不缺雨水,不遭干旱,喜获丰收之意。  &&& 十三、晒霉节,又称“曝书节”和“天贶节”。时农历六月初六日。是日家家户户多将箱柜内的衣物、被子等,尽搬户外让烈日曝晒,以出霉气,防蛀虫,便于保管。读书人则将藏书搬于户外曝晒,作用同为出霉防蛀。&&& 合肥民间曾传说,农历六月初六日为龙王晒龙袍的日子,故忌雨。若是当天天气阴雨,龙王就要怪罪于月神,便会在中秋赏月日兴云布雨,叫做:“你闹我的节,我就闹你的月。”  十四、乞巧节,又称“七夕节”、“姑娘节”等。时在农历七月初七。合肥民间传说,此日人间的喜鹊都飞往天河架鹊桥,以便让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故人间在这天是看不到喜鹊的,而翌日看到的喜鹊,其颈部都在架鹊桥时被衔掉一撮毛。因有此传说,故每逢乞巧节时,很多人都甚留意观察喜鹊的变化,并习于傍晚时察天观云,希冀能捕捉到神话传说中有关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的踪影。到了晚上一些好奇的姑娘、少妇,常静躲于林边树下,竖耳聆听,谓此可偷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另有人家习惯于院中焚香置果,举行“贺双星”(牛郎星和织女星)活动。家人围桌而坐,一边祭拜牛郎、织女,观星赏月,细心察看牛郎星和织女星的变化,一边谈论着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故事。还有不少姑娘、少妇,习惯在是日晚取七根针、五彩线,望月穿针,视谁穿得快,即为谁乞得巧多,会被夸赞为“巧手”、“巧姐”、“巧媳妇”等,颇有一番情趣。  &&& 十五、中元节,又称“鬼节”、“七月半”,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旧时,合肥民间习惯在这天上祖坟、烧纸钱、祭亡灵。若祖坟距住地较远,往返不便的,则在傍晚后于村头路口,烧纸举祭。  &&& 十六、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合肥民间历来视中秋节为大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除吃月饼、鸭子外,还在夜晚举行赏月和进行“摸秋”等活动。  合肥人制作和品尝的月饼,荤、素、甜、咸等品种皆有。传统的月饼以重油品种最常见。品味好些的有水晶、椒盐、百果、瓜仁、火腿、金枣、芙蓉等,花色品种繁多。富家旺族,还有特地到糕点作坊订做月饼的。订做的月饼不仅质优,且特大,重量甚者竟达十至二十斤,堪称月饼之王。合肥人在过中秋节时,尤兴吃鸭子。传说在元朝时,当权的统治者对汉人很残暴,规定汉人每十户供养一个“鞑子”,每十户合用一把菜刀。菜刀则用铁链锁在井坛上。时民族复兴运动者为发起统一暴动,便利用汉民族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将“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信条夹于月饼之中,提前分发全国各地,于是在这天举行了统一的“杀鞑子”大暴动,终于推翻了元朝统治。后人为纪念此举,便每逢中秋节这天以杀鸭子,代作“杀鞑子”,相延成俗。至今,合肥民间百姓在中秋节杀鸭子时,仍常风趣地说是“杀鞑子”,而不说是杀鸭子。&&&& 在欢度中秋节时,合肥多数家庭都习惯在夜晚举行赏月活动。通常的做法是:在庭院中设一张方桌,摆上月饼、石榴、菱角、柿子、板栗等应时糕点、水果等,再置炉焚香,尔后一家人围桌而坐,边品尝月饼、水果,边观天赏月,谈论着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合肥人在赏月时焚香,既是表示对嫦娥的敬仰之情,又表示一种美好的祝愿,希冀天下人都能如十五的月亮一样圆满美好。尤其在这天晚上,若有爱人或恋人在他乡异井,久盼未归、久思未见的一方(女方),常点香对月独拜,以寄托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祈祷能早日和心上人如十五的月亮一样,圆满美好。因此故,合肥民间在中秋节这天,不兴留已出嫁过门的女儿在家过夜,无论多晚,定让其回自己家中夫妻团圆。&&&& 合肥四乡农村在欢度中秋节时,还时兴进行“摸秋”活动。是日夜晚,当银月当空之时,一些情趣盎然的青年男女,拿着用葵杆或高粱秸秆做成的火把,结伴串田过埂,喜庆金秋丰收。嬉闹之余,乘兴入田,或摘取瓜果,或挖取山芋,然后在田埂边就地品食。更有甚者,还将“摸”来的南瓜、扁豆(蛾眉豆)赠送给那些期盼生男育女的青年夫妇。因“南”字与“男”字谐音,“娥眉”为古代美女的代称,故而有此俗。因“摸秋”纯为一种民俗娱乐活动,故被“摸”的庄户人家,一般都不介意、不干涉,有时即便有些心痛田里的瓜果被“摸”了,但因从此俗尚,仍不乏快意。  &&&& 十七、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时在农历九月九日。是日,士民并出,登高举野餐,佩戴茱萸(一种黄色野花),饮菊花酒,以祈长寿。旧时,合肥四乡农村,俗尚在这天推选出乡间九名年纪最高,且德高望重的老人,聚会一起,曰“九老会”。待九老聚齐后,先请老人漫步登高,作避灾强体游,然后再恭请老人依年纪高低为序坐定,奉献寿面、菊花酒,祝愿老人日后身骨硬朗,健康长寿。餐饮为庄户家捐赠,以此表达敬老爱老之心。自此日后,若有邻里、家族发生纠纷,当尊九老劝解。  城里人家在重阳节这天,多请老人吃长寿面,搀扶老人于户外散步。身骨较强健者,常信步大蜀山等处,以登高望远,除灾强身。一些文人学士,则多在是日作“以文会友”活动,赏菊花,饮菊花酒,品菊花蟹,吟菊诗,作菊赋,文气之足,浓于花香。  &&& 十八、冬至节,时在12月22日前后。合肥民间在过冬至节时,时兴吃南瓜糊。南瓜糊的做法是:先将封存已久的老南瓜洗净,然后切块放锅里煮至烂熟,再加以面粉搅拌成糊状,煮沸后即可吃,其味香甜可口,暖胃热身,为群众喜爱的应时餐食。因冬至日是一年中黑夜最长、白昼最短的一天,此日后便逐渐昼长夜短,故合肥民间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之谚。  旧时,合肥民间习惯于冬至日进行葬坟活动。一种做法是将尚未落葬的“浮厝”,挖坑下埋;另一种做法是将朽棺中的尸骨残骸拣出(俗称“拣精”),装于瓦罐或坛子中,然后深埋地下。此外还进行烧纸等祭悼活动。  合肥地区气候,在冬至日后逐渐转冷,民间素有自此日开始“数九”的习俗。从冬至日起,历九九八十一天,词曰:“一九二九懒伸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燕归来;九九加一九,遍地耕牛走。”另有曰:“一九和二九,相逢懒伸手;三九二十七,相火如见蜜;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河开燕子来;九九八十一,遍地耕田急。”  &&& 十九、腊八节,时农历十二月初八日,俗称“腊月八”。是日,合肥民间兴食腊八粥。腊八粥的做法是:取适量的糯米,加豇豆、黄豆、绿豆、豌豆、红枣、生仁、菱角米、莲子等,凑足八样,洗净后一齐入锅经熬煮成粥,加糖不加糖均可,味道香美异常。经济较富裕的人家,在煮制腊八粥时,常以核桃仁、桂圆肉、葡萄干等名贵干果作配料,煮成后多加糖进食,又称作“八宝粥”。 此外,合肥民间还时兴在腊八节后腌制腊货,如腊肉、咸鸡、咸鱼、咸鸭、咸鹅等。此俗形成与气候有关。因时过腊八节后,气温渐低,蝇蛹绝迹,正是腌制肉质食品的最佳时期;再者,腊八节一过,即近春节,合肥民间习惯自此开始着手备办年货,而腌腊食品又素为合肥人所喜食的佳肴。  &分类: |
| 浏览:1333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碗立筷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