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督教信仰什么中,人去世时报相片可以吗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人命关天&,其意是说有关生命的问题事关重大。这句话说得很到位,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只有一回,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要好好面对人生。尤其是应该要懂得就人生而言,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更好的,什么是最好的。
曾有学生问苏格拉底:人生是什么?苏格拉底没有马上回答,他只叫学生们从一排苹果林穿过去,然后吩咐每个人在果林里找一个最大、最好的苹果。其中一位学生走到头都没有摘到一个苹果,他对老师说,其实我已看到最大的苹果了,但是我认为这并不是最大的,可是等我正要物色更大的苹果时,我已走到头了。苏格拉底笑着说:孩子,人生就是一次无法重复的选择。这真是所谓&人生百年内,疾速如过隙&。人的一生真是很短暂的,因此懂得如何把握人生是至关重要的。
其实,就某种意义来讲,选择就意味着人生。大凡重大的人生事件都是由选择构成的,如教育的选择、婚姻的选择、交际的选择、职业的选择等等。就消极角度而言,不应有的选择包括错过选择和错误选择,它们都将构成人生的重大遗憾。
就错误的选择而言,错误的教育选择将影响人成长中所具备的素质;错误的婚姻选择将影响人内心的情感世界;错误的交际选择将影响人的人脉关系;错误的职业选择将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就错过的选择而言,错失良好的教育机会、错失中意的爱情知己、错失知心的亲朋好友、错失喜欢的职业位置都将给人生留下终生的遗憾。
可是,当我们在思索教育、婚姻、职业等终生大事时,可否想过还有另一件更为重大的事,我们曾否错失过,或者说有过错误的选择,这便是宗教信仰。谈起宗教信仰,人的脑海可能会蹦出一大堆疑问。什么是宗教信仰?人为何需要宗教信仰?神存在吗?如何认识神?人究竟与神有何关联?真的有来世吗?
加尔文曾说过,人类一切的智能可以总结为两点:认识人和认识神。因此如何认识神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基于人如何认识自己。老子曾讲过:&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也&。其意是说人知道自己还有不知道的,那很高明;而不知道自己还有不知道的,那就是缺点了。苏格拉底更是说过:&认识你自己&。可见,认识人自己永远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人究竟是什么?人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
这几个问题或许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重大的问题。众所周知,被誉为世界人类文明摇篮的埃及胡夫金字塔前俯卧着一个狮身人面像。他的真正身份是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怪兽&&斯芬克斯。据说,斯芬克斯曾卧伏在城门口,向所有经过的人出了一个谜语: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
其实他是向全人类出了一道谜语。
那么谜底是什么呢?& &&人。
由此,我们也可以说人类历史最大的一个迷,其实就是人。
自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到尼采谈到&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西方历史一直在苦苦寻思到底人是怎么样的一种存在。自孔子提出:&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到梁漱溟:&人之所以为人,独在此心。&中国历史也一直在思索人究竟应该如何认识自己和他人。
其实解释人为何物,首先要看他是由什么属性构成的,即人之所以为人,究竟有什么属性。笔者喜欢把它归类为五个方面的属性:自然属性、道德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宗教属性。
人有自然属性是因为人会经历生、老、病、死。因此需要用吃和喝来满足人自然的生理需求。人有社会属性是因为人不可能脱离于社会,因此他必须用相应的社会身份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如司机、医生、教师、法官、警察等身份。人有道德属性则体现了人本性中的道德基础。因为人是有良心的,因此他必须要在人际交往中以善为基础来体现做人的尊严。人有精神属性体现了人内心有崇高的精神需求,比如对音乐、文学、美术、旅行、电影、建筑等等爱好,这些爱好不一定会跟物质资料和经济事务产生直接的关联,但它体现了一个人的人文情怀和精神境界,同时它也会升华人的内心世界。
人有宗教属性则表现于人会有一种心灵深处的终极关怀。 它表现为对上帝的崇拜、对鬼怪的敏感、对来世的憧憬。它体现了人对超自然界事物的一种本能反应,只有开启这道关卡,内心深处的这种虚空感才能得到满足。
任何一个健康的人都不应该忽视其中任何一种需求,否则人生将是有缺失的。如果我们忽视自然属性的需求,我们将会挨饿;如果我们忽视道德属性的需求,我们将会变得残暴;如果我们忽视社会属性的需求,我们将会变得孤僻;如果我们忽视精神属性的需求,我们将会变得功利;而如何我们忽视宗教属性的需求,我们将会变得虚无。
对于前四种属性深信每个人都会全然接受。可就宗教属性来说,似乎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思考人的宗教属性。
&大概在2006年的一个春季,笔者在北京怀柔参加一个教会举办的夏令营。当天晚上我和一位自称为&无神论&的大学老师同住在一个房间,我们彼此都不认识,期间我们聊了很多信仰的话题。聊天中他突然问了我一个问题,他说您能在今天晚上证明给我看人是有宗教属性吗。我笑着说,没问题。但我首先给他一个定义,所谓的宗教属性就是指人本能地对上帝、鬼怪、天堂、地狱所具有的一种敏感。这种敏感是不会受任何外在教育的影响。即这种敏感的存在不是&有神论&或&无神论&思想教育的结果,而是它本来就有的。他基本同意我对宗教属性的定义。接着,我便开始回答他的问题。当晚,我用很客气的方式向他提了两个问题。其一,如果当天凌晨三点,我突然死了,他会有什么反应。我的表面问题是他会不会继续睡到早晨,而深层问题是他怕不怕跟一个死人睡在一起。如果怕,为什么怕,怕什么。其二,他能否当晚跟我一起去附近的公墓里,然后在公墓里单独闭上眼睛五分钟。我的表面意思是问他敢不敢在夜色下的墓地闭上眼睛,而深层问题是人为什么不敢在夜色下的墓地闭上眼睛。
一开始,他以为我在开玩笑,后来得知我是很真诚提这两个问题的。于是他逐渐明白我的意思。大概沉思了一会后,笑着对我说,他已基本有了答案。见他很快明白我的意思,于是我又做了一番介绍。我说一个人之所以不敢跟死人睡在一起或者不敢在墓地闭上眼睛,最根本的原因不是怕死人脏,而是敏感于死人背后的迷。即死人背后是否会有鬼的存在,或者说死人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在说明中,我告诉他这是了解人之宗教属性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即人从来没有看到过鬼怪,却为什么会如此怕鬼怪。尤其在中国,我们一直受无神论的教育,可是在关键时刻仍然敏感于灵界。
如果人的死亡就意味着一切的结束,那为何人人对于死亡还这么放不下。为什么我们会害怕死人,为什么我们的心灵如此敏感于死人。同一个夜晚,一个朋友突然由活人变成死人,为什么我们可以坦然于活人,而恐惧于死人。面对夜色下的一片墓园,为什么我们会感到极其恐惧。为什么极其坚强的无神论意识却无法面对这些环境。归根结底在于人内心之宗教属性的反应,即死亡绝不仅仅意味着结束。对于死亡的在意之所以会如此频繁地浮现在人的心头,那是因为对死亡的敏感和好奇,并不是来自外部环境的使然,而是出自内心本能的在意。
有一件事让我终生难忘,那是十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一个书店里翻看一本书,在书中我看到了国人对死亡一词的各种描述。我惊讶地发现国人原来是如此看待死亡的。书中显示几千年来,国人对死共有上百种描述方式,比如去世、离世、逝世、过世、仙世、走了、睡了、升天、安息、牺牲、就义等等。这件事让我非常惊讶,于是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死亡真的像一般人所言的&人死如灯灭,一死白了&,那为什么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群体却积累了这样一种强烈的来世意愿。为什么中国人会用&离世&、&逝世&、&过世&、&仙世&等等词汇去描述死亡呢?
这只能显明宗教属性乃是所有人的天然属性。中国人喜欢用&离世&、&逝世&、&过世&、&仙世&等词去描述死亡,是因为大家都希望死亡绝不是指结束,而是意味着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事实上,在现实里,还有一个词汇更能说明中国人对死亡的美好愿望,那便是&走了&,大家期盼人的死亡仅仅是&走了&而已。
其实一切的答案在于,死亡是人生必须面对的一个站点,或者可以说死亡就是人生的终极目的,甚至可以说人生的目的就是如何面对死亡。
至此,我们应该逐渐明白,为什么历来许多著名的贤人哲士会如此坦然面对死亡,甚至欣喜于死亡。 苏格兰可曾说道:&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境界。& 在苏格拉底看来,死亡是求之不得的事,是实现理想的必经之路,人一生的目的就是如何去死。区别在于,人一生究竟将如何以今生的选择来换得来生的世界。
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死亡乃是人生自然而然的一个阶段,生和死都是一种必然的历程,更确切的说死亡不过是今世和来世的一道关卡。这也是人为什么会本能地敏感于死亡的原因。因为死亡是今生和来世的必然关口,是人内心的天然属性。因此一旦人之宗教属性体现时,他就会敏感于死亡。
而有时人之所以恐惧于死亡,那是因为他还不明白死亡意味着什么。有人之所以恐惧于死人,因为他还不明白死人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能理解死亡的真正意义,人生不仅不会消极迎接死亡,反而会积极迎面死亡。
其实就某种意义来说,人类历史最伟大的古圣贤都是在努力帮助人类如何好好面对死亡。 如果说孔子是在帮助人类&回避&死亡,那么苏格拉底便是在帮助人类&认识&死亡;如果说佛祖是在帮助人类&超脱&死亡,那么耶稣便是在帮助人类&走向&死亡。
在二千五百年前的一天,孔子曾带着人生的众多困惑去求问前辈老子,面对眼前这位诲人不倦的好学青年,老子直言不讳地给予了人生的忠告和提示。当老子送别孔子行至黄河边时,孔子突然间感慨万千。当他看到河水奔腾、波涛澎湃时,便发出了一段千古绝唱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的意思是:&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也不知何处归?&。孔子之所以只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了今生的&克己复礼&,不是因为他眷恋&生&,而是因为他无知&死&。&未知生,焉知死?&,表面上看孔子是在回避死,事实上他是无法面对死。相对孔子来说,苏格拉底面对死亡的认识就进深了一步。他曾对死亡做了两种解读,其一,他认为人生就如同睡觉一样,生的状态就如同会做恶梦的睡眠,而死则如同不会再做恶梦的睡眠。其二,他认为人生就是监狱,死亡就是出狱。在苏格拉底的心底里,他深深地确信死亡不是一种终极的归宿,而只是生命的一个过程,它如同往常的睡眠一样自然地让人感受,它也如同出狱一样惊喜地让人期待。他说:&那些爱智慧的人是仰慕死的,至少死在他们看来不象其余的人那样觉得可怕&。 相对苏格拉底和孔子来说,佛祖面对死亡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佛教《阿含经》里有一段故事。据说有一次,有人来向释迦摩尼的弟子舍利弗和迦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师父死后还存在?&,舍利弗听后只回答了一句:&我师父不谈这个话题&。于是这人又问道:&那你师父死后就不存在了?&,接着两位弟子一声不发。那人接着问:&你师父死后存在,还是不存在?&、&你师父死后没有存在或不存在这个问题?&。舍利弗一概回答:&我师父一概不谈论这个问题。&那人听后非常失望和茫然,明明已问得很确切,得到的答复却如此不确切。等那人走了之后,迦叶便对刚过去的事做了一个说明,他说师父死后存不存在乃是一个形体和认知问题,而他师父早已超脱形体和认知问题的束缚了。
&大体来讲,苏格拉底、孔子以及释迦摩尼,已基本代表了人类面对死亡的典型看法。孔子代表了无知于或者无奈于死亡的一种群体,苏格拉底代表了认知于死亡的一种群体,而释迦摩尼则代表了超脱于死亡的一种群体。
&很显然,他们都很伟大。但是无疑,他们的态度基本上还是基于如何去面对死亡。因此总的来说还是处于一种对死亡的认知阶段。尤其是,他们面临最大的困惑是自己首先如何面对死亡。或者说首先要解决的是自救己身,而后才能普渡众生。因此他们对死亡的一切看法和做法似乎都难以脱离死亡之困惑本身。即一个自己都面临死亡困惑的人怎么能脱离死亡的困惑而去引导众生去脱离死亡的困惑。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困惑。
因此,人类历史当中惟独有一位可以完全避免这样的困惑,他就是耶稣。因为死亡对于耶稣来说,有一种非同寻常的意义,有人甚至这么说,耶稣从神诞生为人其实就是为了死亡,他事实上是带着为人类死的目的而来到人间的。有一次,耶稣对自己身边最亲近的门徒透露自己不久之后要死亡的奥秘。结果门徒们听后惊慌失措,其中一位耶稣最亲近的门徒彼得马上劝阻他说:&耶稣啊,万不可如此,死亡一定不会临到你的。&耶稣听后狠狠地谴责了他:&撒旦,你退到我后边去。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是体贴人的意思&。从耶稣的这句话来看,很明显,神借着耶稣来到世界的意思就是希望他为人类去死。所以,当耶稣最终死在十字架上的时候,他说了一句惊天动地的话:成了。意思是说自己终于可以死了,他终于完成了上帝交给他的使命。因此死亡对耶稣来说有着人类历史任何圣贤无法比拟的意义。他不像佛陀在&超脱&死亡,不像庄子在&淡化&死亡,也不像苏格拉底在&认识&死亡,更不像孔子在&回避&死亡,他在&走向&死亡。因此,在耶稣看来,死亡不是自己要面对的,而是人类如何去面对,因此&走向&死亡的耶稣事实上是一种&拯救&死亡的&走向&。
人的一生就是一种选择,一种赌注。曾经,我们尝试拿青春赌明天,拿真情换今生。但无论如何,我们应该要为人死后世界的认真选择,坚决下定赌注。
赌博的人时常会留意两个问题,其一是应该要下多少赌注,其二是赢得胜利的概率是多少。赌注所涉及的是代价问题,具体来讲就是指赌徒为一盘赌局所押上的本钱。概率所涉及的是输赢的可能性问题,具体来讲就是指赌徒到底有多少把握能赢得赌局。人生面对死亡的赌注也一样。如果面对死亡是人生最大的赌博,那我们也不妨考虑赌注和概率。面对死亡这一重大问题我们必须要有智慧去下准赌注。毫无疑问,死亡的结局只有两种结果,要么意味着一切的结束,要么意味着来世的开始。如果是前者,那一切还都好说,任何人都没输赢。而如果是后者,即死是生的一种延续,是决定来世的关键一步,那我们就输惨了。更具体地说,如果死后的状态真有所谓天堂和地狱的选择,如果死亡乃是今生和来世的走廊,如果死亡关乎永恒的快乐和痛苦。那么我们就必须要再思我们的抉择。事实上,情况已很明朗了,两种结果的概率都是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说每种可能性各占一半。试想面对两种各占百分之五十概率的人生豪赌,众生应该明白如何去选择。局面告诉芸芸众生,我们只能选择相信有死后来世的问题,也就是说应该要把赌注压在来世的希望上,因为我们实在输不起失去永恒的结果。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来世谁也没有输,而如果真有来世,那有些人就输惨了。
其实,除了死亡意外,人之宗教属性还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对黑暗的回避、
对超自然界的好奇、对人之精神状态的描述、对生命奥秘的诧异等等,都在显示人内心深处的宗教属性。
比如说,在黑夜里,当人行走在荒无人烟的沙漠里时就会感到害怕和紧张。我们害怕什么,我们紧张什么,真的仅仅是害怕小偷和强盗吗?小偷和强盗固然害怕,但事实上人最怕的是有鬼出没。或许在嘴里不会说有鬼的存在,但心里却害怕得很。又比如说,当人处在极其落魄或委屈时,它可能会呼天喊地,&老天啊,你长长眼啊&&替我们伸冤啊!&、&老天啊!冤枉啊!&。其实这个天就是指上帝,东汉著名儒家学者郑玄曾说道:&上帝者,天之别名&。还有,当人对某一件事物感到万分惊讶时,他便会脱口而出:&真是神了!&、&真是神来之笔!&,其意是说明这件事非人能做出来的。当描述一个人有精神时,会说&炯炯有神、神采奕奕&,其意是说明人精神状态良好。说一个人从疲惫中恢复过来时,会说&安定心神、恢复神智&,其意是说他恢复了上天所赐予的状态。
事实上,人类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宗教属性是非常普遍的。不管是神州大地的江南还是塞北,不管是世界的东方还是西方,人对于宗教的渴望都是与生倶来的。如果我们有机会去周游世界,我们会明白整个世界都充满了寻求神、崇拜神的情景和气息。我们可以看到没有文字体系、没有法律制度甚至没有城墙房屋的城市,但我们很少会看到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群和部落。整个世界到处都充满了教堂、寺院、庙宇及修道院。
尽管人们对于所拜的神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是就是愿意去崇拜,这说明了什么呢?我可以用几句话来总结一下,人类的整个宗教状况说明了这样的问题:人类自身的本性都在显明自己需要神,比如对于罪的彻底无奈,对于死的极其恐惧,对于鬼魂的出奇敏感,对于永恒的无限渴望。大家在冥冥之中似乎都知道有一位神的存在?但是不知道真神在哪里?也不知如何去接近神?于是在饥渴神却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就凭着自己的遐想去创造很多的神像来朝拜,由此就产生了很多的宗教。由此可见,人类有宗教属性是非常真实的。当然,很多人拜了假神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由此可见,人内心中神概念的存在是非常明显的,如如圣经罗马书所说的:&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神已经给他们显明。&(罗1:19) 中国《说文解字》里也说道:&神:引出万物者也&。只不过人忽视了他,或者因为今生种种的繁琐之事而埋没了他。人的一生可以有很多选择,但无论如何都不应该错过对永恒的探索,都不应该错失对上帝的了解。如《中庸》所言: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未待完续,敬请期待
(注:本文由作者授权基督时报网站首发,转载请注明来源)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电话(010-)或微博(),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离婚,撕毁的不仅仅是一纸婚约(图:pixabay)
这似乎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不少人正为这个苦恼。有些已经离婚的人,可能担心过去做过的傻事会让自己进不了天国;另一些正计划离婚的人,则努力说服自己离婚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对“离过婚的人是否可以得救”这个问题的回答自然是肯定的。其一,尽管《圣经》并没有直接说离过婚的人是否能得救的问题;不过,从总的原则上来讲,一个人是否得救与他(或她)是否离过婚无关。因为《以弗所书》2章8节说“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并不是出于自己”;《罗马书》1章16节说“福音……要救一切相信的人”;《罗马书》10章9-10节也明确说“心里相信,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这些经文都告诉我们,得救跟我们的行为没有直接关系,关键在于神的恩典,还有我们的信心。离婚是行为,因此,不会直接影响到是否得救。《圣经》中列出了几种能进天国的人:1.悔改、信福音的人能进天国(太3:2、4:17,可1:15);2.虚心的人能进天国(太5:3)3.贫穷的人能进天国(路6:20);4.为义受逼迫的人能进天国(太5:10,帖后1:5);5.遵行天父旨意的人能进天国(太7:21);6.努力的人能进天国(太11:12)。此外,《圣经》中还列出了几种不能进天国的人:1.犯罪、不义的人不能进天国(太5:20,林前6:9-10,加5:19-21);2.不变成小孩子样式的人不能进天国(太18:3,太19:14);3.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人不能进天国(路9:62);4.没有从水和圣灵重生的人不能进天国(约3:3,约3:5);5.没有经历许多艰难的人不能进天国(徒14:22);6.凭着肉体的人不能进天国(林前15:50,罗14:17)。其二,《圣经》中有许多离过婚的人,很明显其中一部分是得救了的。例如,《马太福音》1章2-6节,记载了耶稣基督的家谱,其中那几个女人,都是离过婚的。3节提到的他玛氏,是跟她的公公发生过性关系的;5节中的喇合氏,是一个有名的妓女;后面的路得氏,丈夫去世之后嫁给了一个老人;6节中的“大卫从乌利亚的妻子生所罗门”,已经写明了事实。这些女子,应该都是得救了的;至少喇合氏、路得氏,都是正面人物,喇合氏甚至被《雅各书》的作者和《希伯来书》的作者大大称赞了一番,并且是作为得救的榜样来称赞的。当然,我们不能因此鼓励离婚,或者认可离婚。因为,毕竟这些只是特例。《圣经》中讲到不可离婚的经文,要比这些特例多了至少1个数量级。其三,《新约》也不是完全拒绝离婚。对于离婚,耶稣基督说的是:若不是为淫乱的缘故,就不能离婚(参马太福音19章9节);可见,若是因为淫乱的原因而离婚,耶稣基督也是不会坚决反对的。另外,使徒保罗还补充了一条:倘若那不信的人要离去,就由他离去吧(哥林多前书7章15节);因此,若是对方是非基督徒,并且坚决要离婚的前提下,使徒保罗也不会要求当事人绝对不能离婚。但是,还必须指出另外一点。若是一个人已经是基督徒,他(或她)因为某种原因(不是上面那2个原因)想要跟丈夫(或妻子)离婚,因此问了“离过婚的人是否可以得救”这个问题的话,就不能简单地回答“能进天国”或者“不能进天国”了。因为,尽管得救确实跟是否离婚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一个得救的人是被圣灵重生的人,做错事的时候会有圣灵的提醒。如果一个人明知道离婚是不对的,却故意说“离婚的人也能得救”,并且没有因此感到自责;那么,很可能这个人还没有被圣灵重生,很可能她还没有得救。尽管我们不能以他的行为来判断他的内心,但是,我们也需要以《圣经》的观点给对方以提醒。当然,对于那些正因离婚问题饱受折磨的弟兄姐妹来讲,教会应当成为他们的安慰和避难所,同时也要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属灵和行动上的帮助。不过,对于更多的基督徒来讲,比起这个问题,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去营造一个蒙神喜悦的家庭,让耶稣基督在我们的家中做主,才能彻底避免离婚这种两败俱伤的悲剧。
基督徒艺人吴建豪新婚一年闹离婚?1月28日,在陈赫离婚闹的沸沸扬扬之际,媒体们把“吴建豪闹离婚”也炒成了热搜词。当晚,吴建豪终于忍不住在微博表了态。放出一张与妻子的亲吻照,并表示“不要再乱写了”。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电话(010-)或微博(),微信(cngospel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京ICP备号-1 | 京公网安备31 (C)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何协姊妹分享古典分享古典绘画艺术PPT截图)
(何协姊妹分享古典分享古典绘画艺术PPT截图)
中世纪人的观念中,美的根源在上帝,画画除了用来表达荣耀上帝之外,人们不知道还可用它来做什么;绘画的内容也只有一个主题:信仰。——何协(职业画家)。9月20日下午苏州狮山堂文化沙龙上,基督徒画家何协姊妹通过意大利中世纪末期绘画《犹大之吻》《圣母领报》等到文艺复兴盛期的绘画《最后的晚餐》,再至印象派及现代绘画艺术中数十幅作品的解读、对比,使人们领悟到西方古典绘画艺术中的信仰性。中世纪时艺术与信仰紧密联合 绘画是为荣耀上帝中世纪末期,资本主义正在意大利开始萌芽,而意大利也成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文艺复兴之前中世纪末期的主流绘画形式和内容,是在有了信仰下产生出的,一直坚持着一个理念:中世纪的艺术是为了见证彰显信仰、荣耀上帝的见证。在简单介绍了时代背景之后,何协姊妹向大家展示了7幅意大利中世纪末期的绘画,包括杜奇欧(年)的《宝座上的圣母子》、《基督钉刑图》,及乔托(年)的《最后的审判》、《宝座上的圣母》、《犹大之吻》等。何协姊妹解释道,中世纪时期这些绘画不会出现在贵族或贫民家庭的墙壁上,而是唯独出现在教堂内;这些绘画是直接画在教堂墙壁上;整幅画的形状也就是教堂内那一面墙的形状。在教堂墙壁上画画不仅仅是为了装饰教堂,在当时来说,让不识得人以此来认识圣经,绘画者如此做更是为了和提醒众人省察自己的罪。在针对每一幅画做出解读之后,她又总结说,中世纪是一个所有人的眼睛都紧紧盯着天上、心中只有上帝的纯真时代,这从教堂内的绘画即可看出。在中世纪人的观念里,美的根源在上帝,画画除了用来荣耀上帝之外,人们不知道还可以用它来做什么。中世纪的绘画里找不到与信仰题材无关的世俗性绘画很少很少。中西对比:西方古典绘画应用光与色 显示上帝之光之美从中世纪末期到文艺复兴盛期,这一阶段的绘画主要在画人物如耶稣、马利亚及门徒们;进入文艺复兴后,除圣经题材之外普通人物的肖像画在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出现。相对于中世纪时期的作品,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对人体的描绘也越来越厚重和立体。圣经一章三节”神说,要有光”, 中“光”是上帝的象征,致使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在绘画处理时在绘画中强调了对光的应用。在绘画中强调对光的运用在文艺复兴时期特别明显的显现出。此外,上帝与挪亚立约以彩虹为凭记,注定基督教的世界一开始就是一个充满缤纷色彩的世界。“光与色成为西方美术发展的动力。”她总结说。整个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初期,解剖学还没有出现,画家对人体的描绘仅限于观察与感觉。何协姊妹结合此事实告诉大家:在当时人的观念里,人是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造出的,是尊贵的描绘对象,也无人有权利破坏人的身体。虽然在当时还没有人做过解剖尸体,对人体的肌肉与骨骼情况不甚了解,但画家却将身体的形态与精神画得非常精准。何协姊妹以文艺复兴时期绘画《逐出乐园》(1426年)与《圣母领报》(1433年)为例向大家展示:《逐出乐园》画家将亚当夏娃的肉体画得健康饱满而结实;不单肉体画得精准,精神也准确的表达了出来:亚当与夏娃茫然无奈地蹒跚走着,伴随着一股从他们心里发出的痛苦与绝望。《圣母领报》亚当和夏娃犯罪被逐出伊甸园的场景,他们将被逐到一片不毛之地,相比之下,天使报喜发生在芬芳的花园,说明天使报喜这件事是亚当夏娃后代的获得救赎希的望。将亚当和夏娃逐出与圣母领报两件事画在一起,说明上帝是要透过圣母生圣子这件事来解决亚当夏娃后代的罪恶问题。亚当夏娃之下,画了棕榈树,在当时认为棕榈树的枝子是在天国用来发给殉难者的。棕榈树是很刚硬的树,置于园子中央,还用来象征不准亚当夏娃触碰的禁令。园中的玫瑰象征马利亚的纯洁顺从。白鸽是圣灵的象征,中间廊柱上方,是圣父的画像,与圣母即将受孕的圣子,合而为“三位一体”的神的属性。马利亚双手交叉,表示谦卑顺服,她身上蓝色的袍子表示纯洁,天空的颜色,是约定俗成的圣母衣服的颜色。与文艺复兴初期相对应的中国年代是明朝,何协姊妹将两者相对比解释道,欧洲的绘画注重对光与色的运用,使人可以看到受光面与被光面在人物身上的色彩变化。证明了欧洲的绘画一直走在一条信仰之下光与色交织的探索创造之路上。再以著名的达芬奇作品《最后的晚餐》为例,何协姊妹解释道,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凡圣父、圣子、圣母、使徒头上都会画上光环,以便和非信徒、平信徒有区别;达芬奇在《最后的晚餐》中虽然没有在耶稣及十二门徒头上画光环,但他将耶稣的头放在中间窗户——光线最亮——的位置,湛蓝的天空犹如一只光环环绕在耶稣的头后部;光由耶稣的位置出发,暗示耶稣说过的话:我是世界的光。&中西对比:西方古典绘画为信仰、理想而创作中国到了明朝末期才出现画家这一职业,在这之前,绘画是文人、士大夫阶层以怡情养性的方式来做的事;绘画主流则是大自然、天地、山川、河流,如有名的宋朝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何协姊妹认为,中国明末及之前的绘画,仅仅是文人士大夫显示身份与品位、闲暇时打发时间的附庸,精神疲惫时的避风港和疗养院。而相对来看欧洲古典绘画,西方人内心生活则远不如中国人那样悠然自得。古典绘画内容有对信仰的表白、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对社会平等人性尊严的捍卫等等。她分别以不同主题的绘画展示出来。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出现之后,画家除了服务教会之外,多了服务对象——资产阶级,绘画内容也不再仅限于圣经人物、圣经故事。但绘画精神恰如西方人的思想: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将往何处去。以《阿尔迪卡的牧羊人》一图为例,阿尔迪卡是古希腊一个小城邦中与世隔绝的山区,风光如同世外桃源一样美丽。这幅图画中四个青春年少身体强健的牧羊人正围绕在一块墓碑前,讨论着墓碑上的文字:“甚至在阿卡迪亚,我也同样存在”,这里的“我”指死神。这幅画的主题也就是刻墓碑上的这句话,而画家是在画一个发人深省的哲学命题。西方古典绘画就是以这样感性的方式来表达着他们的思考。何协姊妹说道。古典与现代对比:古典绘画描绘客观真实世界1839年,第一台实用的照相机在法国出现,1841年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出现,这对写实绘画产生了冲击。如果说古典绘画会把物体画得真实逼真的写实手法,那么在十九世纪末开始的“印象派”,成为古典到现代绘画艺术的过渡期。印象派画家们不再关心画得是否逼真,而是抓住瞬间飞逝照相机无法替代的“肉眼迹象”。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此时候陆续出现。她还对比地谈到,传统绘画以忠实的画出客观对象、表达一个中心主题为主要任务,而以印象派开始的现代绘画没有中心主题了,画家捕捉光与色在空气中的奇幻变化就达到了绘画的目的,开始于传统决裂了。之后诞生的后印象派,不画客观世界的真实,而是去画内心世界的真实,人们受到了启发,发现了世界上最深奥最神秘的东西原来就是自己的内心,从此之后,各种流派纷纷诞生。印象派之前二千年的时间里,人类的绘画都是具象的,是与真实的世界有联系,人一眼就能辨认出画家画得是什么;而印象派之后,绘画和客观世界联系得少了,同内心世界联系得多了,画也变得越来越抽象了。在何协姊妹看来,古典绘画让人一看就明白绘画的内容,而现代绘画往往让人难以辨别的原因是,现代艺术放弃了描绘客观真实,致力于表现人内心世界图景,而人的内心和情感又千差万别,难以捉摸,没有统一标准,所以现代人看不懂现代艺术。印象派可谓是现代与古典绘画艺术的一个过渡期。乍看起来,西方的现代绘画艺术是由于照相术的发明而引发的一场革命,但何协姊妹认为,照相机的出现只是一个契机,人类的绘画变革是迟早会发生的事实。“以神为中心、有信仰的时代,人人都懂得人的内心善恶并存,人根本无法解决人自身的问题,古典绘画的画家不会去向自己的内心寻找绘画的样式,只会去描绘客观真实的世界;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时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哲学家,动摇了西方基督教信仰,人所思所想失去了以上帝为中心的统一答案 。人开始朝向自我内心寻求,绘画不再承载政治、宗教、道德的信息,这就是现代绘画与传统决裂的原因。”实际上,古典艺术内容不仅仅有信仰性,其内容非常丰富,包含了政治、宗教、道德信息。与古典绘画艺术所承载的信息相比,现代绘画艺术是否因失去这些而带来诸多遗憾呢?并非如此。(请期下文)何协(基督徒)是职业画家,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居上海。
金秋九月,硕果累累。9月5日,来自全国各地宗教界的艺术家们聚集在我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图书馆内,正举办一场探讨中国宗教文化艺术的论坛。在这次论坛上,著名基督徒艺术家、清华大学美术系教授岛子还向北大图书馆赠送了一副作品。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电话(010-)或微博(),微信(cngospel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京ICP备号-1 | 京公网安备31 (C)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督教时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