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原文仔细阅读第七段,说说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试分析它们具有哪些相似点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课题】《白杨礼赞》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课题】《白杨礼赞》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5:42:4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课题】《白杨礼赞》
官方公共微信《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
&一、设计说明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来抒情的经典,它线索明晰,感情真挚。故理解和掌握象征手法,清理线索:环境不平凡――形神不平凡――象征意义不平凡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着什么。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本文的教学中,意在多读,预习熟读、课堂赏读、品味再读。以读代讲、以读感悟、以读品情。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加强学生对多种写法的掌握(特别是象征),在比较阅读中拓展运用,在写作练习中提高升华。
  二、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2.&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理解并初步运用象征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让学生自然生成象征手法的有关知识;朗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层层深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情感目标: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
  2.&难点: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五、课前准备
  (一)学生准备
  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正音,理解词语,了解文章大意。
  2.&收集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等资料,以堂上交流。
  (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教师准备
  1.&准备在课堂上播放的多媒体文件《小白杨》;
  2.&准备有关作者、背景及象征手法概念的多媒体文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同学跟着唱。唱毕,这首《小白杨》唱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它歌颂赞美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
  (学生必然回答“不是,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从而揭示象征的定义。
  投影: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2.&今天我们的《白杨礼赞》(板书课题)与《小白杨》歌词在写作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用歌曲导入,营造课堂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从写作手法导入,紧扣教学重点。)
  (二)预习交流
  1.&生字词正音、释义(投影);
  2.&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投影)(略)。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有人把《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特质?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白杨树与人的相似之处)
  3.&作者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请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学生与文本对话,初步感知文章主要内容,针对文本的重要问题自主,自主探究,然后合作交流。)
  (四)再读课文,赏析品味(合作探究):
  1.&赏析形美、神美: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白杨树的?
  (2)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教师范读7、8自然段,学生思考。
  (3)白杨树的形美,显示了它不平凡,它的内在气质美吗?
  师:欣赏课文到这儿,我们才明白作者托白杨来赞美的是……对、是北方的抗日军民,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象征手法)。播放多媒体文件,介绍象征手法及写作背景。
  (学生在赏析品味白杨树的形美、神美及树与人的相似点中,自然生成对象征手法的认识。)
  2.&朗读,赏析“景美”,体会衬托手法的运用。
  师:白杨树的形美、神美与北方抗日军民极其相似,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揭示了。但本文2、3段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高原风光,多余吗?为什么?
  (明确:不多余。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也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写高原风光及作者的感受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本环节中,学生能够达到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相互渗透,并对探究结果达成共识。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合作探究来完成内容,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3.&分析本文的抒情线索。
  明确:白杨树不平凡:生长环境不平凡――外在形象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象征意义不平凡。
  (学生再读课文,归纳板书,理清文章抒情线索。能够通过自主探究来完成此问题。)
  (五)品味语言,写法: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1.&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
“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2.&朗读,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直接抒情的句子把全文的内容贯穿起来。)
  下列问题,学生能提出来更好,否则教师应适时点出:
  1.&课后思考与练习二。
  2.&第七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用了什么手法?作用是什么?
  3.&赏析四个“难道”句式的妙处?
  4.&篇末写楠木是否多余?
  (说明:品味美文,提高审美能力;品手法,欲扬先抑的写法,温习衬托的写法。)
  (六)推荐阅读: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白杨礼赞》姐妹篇《风景谈》。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七)运用写作:
  1.&想一想: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2.&写作实践:
  以梅、竹、粉笔、蜡烛、松或其它你喜爱的事物,任选一个事物,写一个小片段,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
  3.&指导写作:以粉笔为例,先说说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相似点。然后说说思路,最后写作。
  4.&学生展示。
(听、说、读、写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读写结合相辅相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八)小结:
  1.&同学们,通过三节课的,你有哪些收获呢?
  (课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使得文章的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中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是记叙、描写的深化。)
  2.&教师补充小结。
  (说明:学生自主说,既体验成功的快乐,又获得理性化的认识。)
  (九)板书设计:
&&&&&&&&&&&&&&&&   &&  环境之美
  白杨树的不平凡&&&& 形神之美&&&&象征了北方抗日军民
&&&&&&&&&&&&&&&&   &&  象征之美
&侯平
浏览此文章的网友还同时浏览了:&
文章录入:szf98&&&&责任编辑:oldq&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字体: 】【】【】【】【】【】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您当前的位置:&>&&>&&>&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分析,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习运用象征手法。
课时安排:本课(章节)需&& 2课时;本节课为第&& 1-2课时;为本学期总第 3-4 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
教 学 流 程&& 教法学法设计意图
一、预习导学
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作者及写作背景:略
二、合作探究
(课前播放歌曲《小白杨》)
这首歌唱遍祖国的大江南北,熟悉这首歌的人都知道它歌颂的不仅仅是一棵小白杨。我们的作家也曾高声赞美过白杨树,在文学作品中,作家赞美的也不仅仅是白杨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散文《白杨礼赞》。
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树的外形美
(1)听《白杨礼赞》朗读录音。
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一幅幅画,或浓墨重彩,或工笔细描,或抒情写意。那么听朗读录音时,你脑海中浮现了哪几幅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高原风景图&&& 白杨特写图&& 物人联想图)
(2)茅盾笔下的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用&白杨树是&&&&&&&&&&&&&& 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白杨树是不折不挠、对抗西北风的树。
&&&&&&& 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 白杨树是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树。
&&&&&&& &&
(3)白杨树的种种特征,可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4)&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文中反复出现这句话,白杨树的&不平凡&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长环境(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雄壮、伟大
外部形象(干,笔直;枝,靠拢;叶,向上;皮,光滑)旺盛,力争上游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向上发展、不折不挠)坚强,有斗争精神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朗读(把握感情、读准节奏、读出语气)。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师生共评,适时纠正、指导。
(3)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揣摩、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美主要表现在:
(学生自主发现,自由讨论,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①运用形象贴切的形容词来描写高原、白杨树的特点。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
②动词的运用精当、生动,富有表现力。如&扑入&的&扑&,&涌起来&的&涌&,&微微泛出&的&泛&等等。
③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和语言的美感。如以&难道&开头的四个句子,以反问强化了内容的表达,以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以层递步步深化内容。不少地方还使用了比喻、拟人,使语言更加鲜明、生动。
④全文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如开头就以高亢昂扬的语调写&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实在&一词无限感慨和赞叹,类似的语句又迭次反复出现,感情不断升华。
四、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1)白杨树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感官的美的享受,更让我们感受到他坚强向上、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很显然,作者将白杨树人格化了。根据白扬树的生长环境和对它的外形描写说说白扬树象征什么人?
(2)课文仅仅是赞颂白杨树吗?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仔细阅读、认真揣摩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3)理解象征手法的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通过讨论逐一概括出相似点。)
五、学习运用象征手法
(1)联系自我,与心灵对话。
作家于普通的白杨树身上发现了&不平凡&的美,在你身边是否也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普通的人或物?从他们身上,你是否也能发现美?
如:妈妈额前飘动的白发是一种美。
老师灯下忙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白雪覆盖下的青松是一种美。
(2)学习象征手法,体验表达。
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写一段抒情性的文字。(如&铺路石&、&泥土&、&蜡烛&&&)
(可采用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进行。完成后先组内交流,再全班范围内交流。)
三、作业布置
用行楷字抄写并背诵第七自然段。
有条件的学生可以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其他同学可以到图书馆查找。课前相互交流。
听后让学生说说歌中的小白杨象征什么?
先小组交流再在班级交流。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朗读、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师举例分析。
反复朗读课文结尾、然后再讨论解决。
1、联系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与知识积累来学习。
5、小组合作与竟争。
1、做到知人论世
2、通过了解写作背景来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白扬树的印象及其象征意义的理解。
进一步理解作者对白扬树的赞美之情。
学习本文语言的特点,以便在写作中学习借鉴。
了解白扬树的象征意义,深入理解课文主旨和作者对白扬树的赞美之情。
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通过体验表达,真正学会运用象征手法。
教学反思: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学生间互学互教,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并促进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
前一篇:后一篇:猜你感兴趣
&热门教学范文《白杨礼赞》课堂教学实录--免费语文教学资料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您的位置: >> >>
《白杨礼赞》课堂教学实录
作者: &&加入日期:06-07-02
《白杨礼赞》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1&、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3、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
4、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难点和重点
1、作者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安排材料的。
2、作者实如何用直接抒情的句子将全文内容贯穿起来的。
3、对比和烘托的巧妙运用
三、教学方式
自主研究,集体讨论
四、创新设想及其理论依据
针对《新课程标准》中有关文体的阅读方法,在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以及合作学习等方面作一点实践性尝试。
课前准备(指导预习)
1、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查阅资料,写一篇100字左右的《茅盾简介》
3、阅读课本第31页《散文的一般常识》,了解散文的特征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播放一段汽车在生长着白杨树的高原上行驶的风光短片,让学生说说观后感。
生:大西北具有雄壮、豪放、粗犷的风格。
2、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生字词:
坦荡如砥  积雪消融  不折不挠  纵横决荡
二、交流《茅盾简介》
教师提示要点: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2、现代作家。
       3、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
       4、茅盾文学奖
5、请学生上黑板写出作者姓名及简介
三、研讨课文
教师:要粗略地读懂一篇文章,其实首先只要弄懂三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请大家想想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涉及了一篇文章的那些方面?
(学生讨论)
学生:第一个主要是从内容上讲,第二个主要谈的是写作手法等等,第三个则与主题有关。
教师:很好!再想想如果从散文的特征--“形散神不散”这个角度来看呢?这三者的关系又是如何的呢?
板书:形散神不散
(学生讨论)
学生:第一和第二问题主要是“形”这个方面的问题;第三则是有关“神”这个方面的。
学生:根据我所查阅的资料(课本第31页《散文的一般常识》):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取材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散文的表现手法可以不拘一格。但是两者的运用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服务于“神”,即根据主题的需要去选择材料和表现手法。
教师:非常好!下面我给大家开列一个书目,请大家浏览课文,然后以这三个问题为框架,各自列写出这篇课文的学习提纲。最后请以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在四人所列提纲的基础上酝酿出一个新的提纲,以供大家交流和探讨。注意充分运用所列书目。
《小橘灯》 《谁是最可爱的人》 《爱莲说》  《荔枝蜜》
学生读书、列写提纲,展开讨论。
教师:大家刚才阅读都很认真,讨论也很热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哪个小组可以将提纲拿来给大家评头论足一番?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是要有点勇气、有点实力的,但也是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难得的机会!
(运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第三组所列提纲)
提纲如下: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3、本文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展开抒情和议论的?(如何分段)
4、本文主要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
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作者真正想礼赞的是谁?
6、文中哪些语句富有深刻的含义,哪些词语御用比较准确、生动和优美?
教师:大家就这份提纲谈谈自己的看法,看看它的精譬之处何在?不足之处又是什么?请大家畅所欲言,尽量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学生甲:这份提纲从体裁一直谈到字词,比较全面。
学生乙:这份提纲给我的感觉好象有些笼统或者问题太大了一些,有些方面的问题则没有涉及到。
教师:怎么讲?
学生乙:比如说:根据书目中《荔枝蜜》一文主要是赞颂蜜蜂,作者却宕开一笔写荔枝林,我想,本文课题是《白杨礼赞》,那么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黄土高原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丙:还有,各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另外根据参考书目《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中第四、第八小节再结构上的作用,我想本文的一、四、六小节在结构上也可能与之相类似,但是又不完全相同,这里的异同点是什么?
学生丁:我觉得第七和第八小节很重要:第七小节的四个反问句之间的关系,第八小节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都应该作重点分析。
学生戊: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要补充一下,那就是本文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写出来的?........还有,好象作者写得比较隐晦,不,是含蓄。
教师:你从哪儿发现的?
学生戊:就是最后一小节写那个楠木,好象作者对楠木持否定的态度。作者在前文中由白杨树联想到了北方的农民和哨兵,但是这里却没有说明楠木是指谁?
教师:不错,这个问题提的好?同时表现这个同学很会思考,善于发现问题。
我们不妨请这个提纲的原作者--第三组的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戌:我觉得这几个同学提的意见很好。(下面一片笑声)但是我们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有两点,第一,老师在提出列写提纲的时候,并没有明确说明是要列详细的还是简略的提纲;(下面窃窃私语,教师插一句:这个好象的确是老师欠考虑之处)第二,我们觉得,如果要想包括刚才几位同学所提的问题,那么这个提纲就得是一个比较详细的、包含几个层次的提纲。
教师:好,总之大家确实是认真地阅读了课文,并且进行认真深刻的思考,提的问题比较有价值,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大家在探讨现有问题的同时,能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这很值得赞赏!下面请大家结合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对自己原有的提纲进行再讨论和修改,然后编写出一个比较详尽的,富有层次感的提纲,最好帮我把板书也设计出来,这样也省得我再动脑筋了。(学生大笑)注意:要综合大家刚才所提的方方面面的建议。并且能够通过讨论自行解决提纲中涉及的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
展示第七组经过修改后的提纲(实物投影仪)
1、本文的体裁是抒情散文。
2、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
3、本文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展开抒情和议论的?如何分段?
学生先讨论“本文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展开抒情和议论的?”,讨论意见归纳如下:
1)课文首句就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点出赞美对象。然后宕开一笔写黄土高原,先写其“雄壮”“伟大”,再写其“倦怠”“单调”,目的还是突出白杨树。接着写其外形,通过展示其外形进而揭示其内在的“神”美。并且在抒情议论中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最后再次直接抒情,突出文章主题。这样文章的主线十分清楚,布局严谨。
2)课文第1、4、6小节在结构上的作用
这几小节在结构和语言运用上都有其相似之处,实际上它们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正是它们使课文的线索清晰可辨,将课文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关于段落的划分:
学生甲:根据课文的线索--“不平凡”--本文可以分为五个段落:
    第一部分:(第1小节)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和崇敬         &之情。统领全文。
    第二部分:(第2-4小节)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揭示其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小节)具体描写白杨树外形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小节)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揭示白杨树的象征          &义。
    第五部分:(第9小节)再一次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教师:大家认为他的划分方法如何?
学生乙:我认为他的划分不错。不过我们认为还有另外一种段落划分方法。
教师:原闻其详。
学生乙:我们认为全文是总-分-总的结构关系。刚才那位同学也说了开头作者赞美白杨树,其结构上的作用是统领全文,那么结尾处的再次赞美既回应了开头,同时也是对白杨树的感情升华,在结构上也起了收束全文的作用。此其一。其二,从表达方式上来看,第1、9两小节主要侧重于抒情,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而中间则主要通过描写间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分别从三方面分说其不平凡。据此我们认为本文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小节)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和崇敬         &之情。统领全文。
    第二部分:(第2-8小节)从三个方面分说白杨树的不平凡之处。
    第三部分:(第9小节)再一次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收束全文。
教师:好!观点鲜明,论述充分,条理清楚。大家鼓掌给予鼓励!下面请大家发表一下看    法。
学生纷纷表示认同:由于角度不同,导致分段结果不同。但是并不矛盾,因此,两种分段方         法可以并存。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迷信权威,不盲从,具有怀疑精神和挑战精神是学好任何知识所必须   具备的良好素质。
5、本文主要运用了象征和对比烘托以及托物言志等艺术手法。
1)先讨论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以白杨树象征抗日军民;楠木象征蒋介石(第五组有学生提出异议:楠木可以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或者更精确一点象征了一切妥协、退让,实行消极抵抗的人。在“抗日军民”前必须加上修饰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西北敌后”)
教师点评:同学们在这个问题上考虑比较全面细致,但是有一点大家要注意:楠木前有一个修饰语--“贵族化”,那么楠木象征“象征了一切妥协、退让,实行消极抵抗的人”是否完全正确呢?
2)讨论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
  第二小节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为引出白杨树设置了背景,并且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第九小节以楠木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
3)课文在第八小节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另外在第七小节,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6、讨论第二小节是如何写高原的?
  学生回答:本小节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买写高原:“黄绿错综”写其色彩;“无边无垠”写       其辽阔;“坦荡如砥”写其平坦。
7、讨论第五小节是如何写白杨树的外形?
  课文先以“力争上游”总述其外形特征;然后分别通过对干、枝、叶、皮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其“力争上游”的特征;最后再概括出其“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特点。
8、讨论第七小节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作者首先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全面地赞美白杨树。然后运用四个反问句构成一组排比句,逐层加深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一句启发人们的联想;第二句肯定其品质及其与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象征了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而第八小节末尾一句则进一步深化了四个排比句的意思。
9、讨论语言富有深刻的含义,词语运用比较准确、生动和优美。
教师提示:试举一-二个例子来说明即可。其余可以作为课外作业来处理) 
学生:第一小节用“实在”来强调作者对白杨树的高度赞美和崇敬之情。
  &第二小节“扑”、“涌”等词语的运用精当贴切、生动凝练。
10、作业:讨论本节课的得失,课后写一篇学习体会,就课文内容、艺术手法、语言运用、课堂教学形式、目标达成的情况,或者干脆就是自己意见或建议等方面,任选1--2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浙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杨礼赞原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