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词的地为什么喜欢司马迁用磨盘

当前位置:
>>>下列选项中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涉世家》作者司马迁,..
下列选项中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涉世家》作者司马迁,西汉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鲁迅评价《史记》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蝈蝈与蛐蛐》的作者是济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在诗歌中发出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C.《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十九世纪后半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名著,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菲利普夫妇在金钱万能腐蚀下精神堕落的描写,揭露并批判了在资本主义世界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D.明朝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将“莲”比作“君子”,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在污浊的世间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DD. 明朝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将“莲”比作“君子”,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在污浊的世间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周敦颐是北宋著名哲学家。)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列选项中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涉世家》作者司马迁,..”主要考查你对&&文史常识&&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文史常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文化典籍等。(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应用文的常用格式,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易误解的文史常识:(1)“先母”“先父”已作古 “生母”一词意思就是“生身母亲”,与自己有直接的血缘关系,“生母”一词通常是在有相对词出现的场合下对举使用,很少单独出现。同“生母”相对的词有“嫡母”、“庶母”“继母”、“养母”、“过继母亲”等。过去,男子可以有妻有妾,正妻所生的子女称自己父亲的妾为“庶母”,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的妻子为“嫡母”;男子已有子女而后续娶,原有的子女称父亲续娶的妻子为“继母”或“后母”。当然,这些都是书面语言,至于口头的称呼,往往会因地域、方言、习惯及其它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其基本含义则不会有太大出入。 而“先母”则与之有所区别。“先母”一般出现在社交场合,是对他人讲到自己已谢世的母亲时所用的敬词,即“我的已经逝世的母亲”,因此,“先母”必须是第一人称用语。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可以使用这个词语。不论出于多么敬重的心情,称呼别人去世的母亲都是不能使用“先母”这个称呼的。“先父”的使用与此相同。对此不可不慎。 (2)“家父”“令尊”是两人说起敬称,有句话需要记住,那就是“家大舍小令他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社交场合,说到比自己大的家人,譬如说到自己的父母、兄长时,前面要加一个“家”字——家父、家母、家兄;说到比自己小的家人,譬如弟弟、妹妹时,就要用“舍”字——舍弟、舍妹,以此来表示谦虚。而说到别人的家人,譬如父母时,前面一般加上“令”字——令尊、令堂,以示尊敬。因此,“令尊”、“令堂”是对别人父母的尊称,而“家父”、“家母”则是对自己父母的谦称。很明显,“家父”、“家母”与“令尊”、“令堂”根本就不是一个人。“家父”仅作子女对别人谦称自己父亲之用,别人万万用不得。“令尊”中的“令”,含有美好义,是称对方亲人时的敬词,万万不可用在自己身上。敬词与谦词互相对应(如“令尊”与“家父”)却不可互相替代,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需要时时记在在心上。 (3)“美轮美奂”房屋好成语是约定俗成的,一旦固定下来,就不能随意变更它的意思,更不能随便改变其用法。常见于报刊之中的成语“美轮美奂”,就经常被用错或写错。“美轮美奂”这一成语出于《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日: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轮,盘旋屈曲而上,引申为高大貌;奂,鲜明,盛,多。美:赞美;郑玄注:“轮,言高大。奂,言众多。”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例如:“学生中有人痛恨曹汝霖卖国贼,生活奢侈,就放了一把火,想把这个美奂美轮的汉奸住宅付之一炬。”可是,就是这么明确的写法和用法,很多人却写错、用错。先从写法上说,这个词其正确的写法是“美轮美奂”,有时也写作“美奂美轮”。因为并列结构型词语的词序,前后调换并不影响整体语义。另外,当“轮奂”连用,也可写作“轮焕”;焕,则有“焕然一新”之用法。如白居易《和望晓》诗有云:“星河稍隅落,宫阙方轮焕。”而现实中却有很多人写成了“美仑美奂”、“美伦美奂”等,这些都是错的。其次,从用法上来讲,“美轮美奂”是一种美,然而它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严格的规范。它专指建筑物之众多、高大、华美,而不是其它形式的美。有人这样写道:“导游带着大家游览了美轮美奂的彩塑和壁画。”“《千手观音》舞蹈美轮美奂,感动了全国观众。”更为不可思议的是,有人在描写女性貌美时,也敢用“美轮美奂”来形容。造成这些错误用法的原因在于,把一个只能用于建筑的特定成语,任意扩大范围,运用到非建筑类的事物中去了。虽然随着社会的变化,语言变化发展很快,但是也不能因为很多人用错,就可以宽容地认为其词形词义可以改变。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够因为时代发展,就借助让词语“发挥更大作用”的名义乱用。(4)“莘莘学子”多少人首先从读错“莘莘”来说,这个字的确有两个发音,然而,“莘莘学子”中的“莘”字应当读“shen(阴平)”,而不是记者口中发出的“xin”。其次是“莘莘学子”一词的使用错误问题。有很多词语,人们大体上经常看到或者使用,但是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在实际使用中常常用错。“莘莘学子”四个字连在一起,像个成语,其实不是成语,而是个自由组合的词组。“莘莘”是个叠字形容词,表示“众多”,在古汉语中用途比较宽泛。“莘莘”出自《国语·晋语四》:“周诗日:莘莘征夫,每怀靡及。”《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均释其为“众多”之意,这样,“莘莘学子”应是“众多的学子”。如同上面提到的那个错误标题一样,下面的例句也是因为不太理解“莘莘”之意而出了错,在“莘莘学子”前加了“一大批”、“许许多多”,或者是在“莘莘学子”后面加上了个“们”字,造成了词意重复的错误。例如: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许许多多来自中国的莘莘学子共同为祖国祈祷;一大批莘莘学子走出校门,成为祖国的建设者;莘莘学子们站在主席台下,聆听校长的讲话。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错误用法需要注意,那就是在“莘莘学子”前加上“一位”、“每一个”。因为“学子”和“莘莘”连用,意思就是“众多的学生”了,所以就不能再加“一些”、“每一位”这类词了。再用这些限定,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例如: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每一位莘莘学子都应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些用法都是错误的。点拨:文史常识的掌握没有捷径,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辨别和识记才能准确、灵活运用,主要的考查题型也比较灵活。其中单选题、填空题、问答题、连线题、阅读理解与欣赏、默写题和判断题、改错题都有涉及。中国古代主要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34、南社: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选项中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涉世家》作者司马迁,..”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9121291411200042564919017477057[陈涉世家词类活用]《陈涉世家》知识清单_阅读答案-牛bb文章网
您的位置:&>&&>&&>&[陈涉世家词类活用]《陈涉世家》知识清单
[陈涉世家词类活用]《陈涉世家》知识清单
作者:www.niubb.net&&时间: 12:47:43
所属专栏:
《陈涉世家》知识清单一、词语解释1.少时 年轻的时候2.尝与人佣耕 曾经3.辍耕之垄上 停止;去、往4.怅恨 失望5.苟富贵如果6.若为佣耕 你7.太息 长叹8.安知 怎么9.m戍 强迫去守边。m通谪10.屯大泽乡 停驻11.皆次当行 编次;当在征发之列12.会天大雨 适逢13.度已失期 估计;误期14.乃谋曰 于是、就15.亡亦死 逃走16.等死 同样17.吾闻二世少子也 听说18.数谏故 屡次;缘故19.上使外将兵 皇上;带领20.今或闻无罪 有人21.楚人怜之 爱戴22.今诚以吾众如果23.为天下唱 通“倡”,首发24.以为然 对的25.乃行卜 去、往26.卜者知其指意意图27.念鬼 考虑卜鬼的事28.威众 威服众人29.丹书帛曰 用朱砂;写30.陈胜王 称王31.所罾鱼腹 用网捕32.得鱼腹中书 字条33.固以怪之矣 通已:本来认为奇怪34.间令暗使。间,私自,偷着35.之次所旁丛祠中往,到36.旦日 第二天37.指目 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38.素爱人 向来39.广故数言欲亡故意;屡次40.令辱之 使41.笞广 用鞭、杖或竹板打42.陈胜佐之帮助43.并杀 一齐44.召令徒属 号令;所属的人45.公等 你们诸位46.藉第令毋斩即使、假若47.宁有种乎 难道48.诈称 假装49.袒右 露出右臂50.为坛而盟筑;盟誓51.蕲下 攻克52.徇蕲以东 攻占53.比至陈 等到54.数万人 几55.弗胜 不56.豪杰指当地有声望的人57.会计 集会商议58.身被坚执锐 亲自;通“披”;紧握着;铁甲;武器59.伐无道 攻打60.诛暴秦 消灭61.社稷 国家62.刑其长吏 惩罚二、字词知识点1、通假字发闾左m戍渔阳“m”通“谪”,因获罪被发配到很远的地方。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被坚执锐“被”通“披”。2、词类活用(1)、陈胜王(“王”,名作动,“为王、称王”)(2)、置人所罾鱼腹中(“罾”,鱼网,名作动,“用网捕”)(3)、皆指目陈胜(“目”,名作动,“以目示意”,看)(4)、夜篝火(“篝”,笼,名作动,“用笼罩着”)(5)、忿恚尉(“忿恚”,使动,“使……恼怒”)(6)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用作动词,是“以……为苦”,即“认为……苦”的意思。)(7)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 。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3、古今异义:(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亡”古:逃跑;今:死(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间”古:暗地里;今:中间。(3)、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往往”古:到处;今:常常。(4)、等死,死国可乎“等”古:同样;今:等待(5)、比至陈“比”古:等到;今:比较(6)、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会计”古:集会、商量;今:掌管财务的人员称谓。“豪杰”古:指当地有声望的人;今:才能出众而有作为的人。(7)、夜篝火。(篝火)古:用笼罩着火;今:野外或空旷的地方燃烧的火堆。4、一词多义:会会天大雨:适逢与皆来会计事:集会将项燕为楚将:将领上使外将兵:率领次皆次当行:编次之次所旁丛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临时驻地)应佣者笑而应曰:答应 杀之以应陈涉:响应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故广故数言欲王:故意扶苏以数谏故:缘故数以数谏故:屡次卒数万人:几令陈守令皆不在:县令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派遣令辱之:让;使召令徒属:命令指卜者知其指意通“旨”意图;意思皆指目陈胜用手指着书乃丹书帛:写得鱼腹中书:字条乃陈胜、吴广乃谋曰:于是、就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道道不通:道路伐无道:封建社会所认为好的为为屯长:担任为天下唱:向、充当项燕为楚将:是士卒多为佣者:替、给吾闻二世少子也为坛而盟:筑5、出自本文的成语及名句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志向 篝火狐鸣:假托鬼狐之事诱众起事。 苟富贵,无相忘:有朝一日谁富贵了,别忘了咱们。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三、翻译句子1.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翻译:陈涉年轻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翻译: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翻译:适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时期。误了期限,按法令都得杀头。4.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翻译:现在逃走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5.天下苦秦久矣。翻译: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翻译: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7.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翻译: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托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向天下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8.此教我先威众耳。翻译: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9.固以怪之矣。翻译:自然就诧怪这事了。10.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翻译:又暗使派吴广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夜间用篝火装作“鬼火”,又装狐狸叫,喊道1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翻译: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都在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12.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翻译:吴广故意屡次扬言要逃走,使尉恼怒,让他责辱吴广13.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翻译: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守卫边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1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翻译: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死就要干出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15.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翻译:(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1.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翻译:几天后,(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来集会商议大事。17.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翻译:将军亲自披着坚固的盔甲,手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的昏君,消灭暴虐的秦王18.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翻译:各个郡县里痛恨秦朝的官吏的,都惩罚当地郡县长官。四、文学常识、内容主旨: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本文出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鲁迅曾将它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中心:本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叙述了陈涉、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的声势,表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涉、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526500字。“本纪”叙述帝王的政迹;“表”是各历史时期的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它的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全面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发展。按《史记》体例,“世家”是王侯传记。司马迁把陈涉列入“世家”,说明他对陈涉的肯定态度。五、问答总结:1。本文选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谁?答:《史记》;司马迁2。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导火线)及根本原因分别是?答: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3。陈涉为起所作的两方面舆论准备是?答:鱼腹藏书;篝火狐鸣4。陈涉是怎样一个人?答: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胆识。5。文中能体现陈涉少时就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答: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6。既表明陈涉对统治阶级无比愤恨又表明其伟大抱负的动员群众的名言是?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7。陈胜是什么出身,他有什么性格特点。答:陈胜佣耕出身,记叙陈胜与别人对话的手法表现陈胜不安现状。胸怀大志,有政治抱负的性格特点。8。陈胜、吴广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举行起义的?他们的行为说明了什么?答:是在陈胜,吴广等九百贫苦人被征戍边,途中遇雨,道不通而无法按期到达目的地,而按秦朝法律都要被杀的情况下,不得不举行起义的。这既说明了秦徭役繁重,法律苛酷的暴政,说明了起义是被逼出来的,又表现了陈胜等人敢于反抗的精神。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在逃亡和起义同样都是死的情况下,毅然选择为了救国救民而举行起义的决定,充分显示出陈胜的“鸿鹄之志”。9。决定起义后,陈胜、吴广为了哪些起义前的准备工作?答:决定起义后,陈胜、吴广首先分析天下形势,拟定斗争策略;陈胜又分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制定了借深得人心的扶苏、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发动起义的斗争策略;然后为起义作舆论准备,他们运用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方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使人们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结果在士卒中很快得到反应。10。“陈涉少时,尝与人拥耕”,说明了什么?答:说明陈步是个无田无地靠帮别人打工为生的贫苦农民。11。“怅恨久之”,表明了什么?答:表明陈胜对自己所处的佣耕地位怨恨不满。12。而对话中的“苗富贵,无相忘”,表达了什么?答:表达了陈胜极想改变现状,摆脱贫困的愿望,也反映了他其有朴素的阶级友情。"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则通过形象的比喻,道出陈胜怀有远大的志向。这样课文开篇就让读者了解陈胜虽然出身低践,但却有反抗精神,胸怀大志,不同常人。六、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1、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2、陈胜为起义制定的策略是什么?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3、“燕雀”、“鸿鹄”各比喻什么?文中哪句话表现了陈涉强烈要求改变自己地位的愿望呢?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苟富贵,无相忘。4、陈涉对当时的形势作了怎样的分析和估计?“天下苦秦久矣”是起义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假借扶苏、项燕的名义,“为天下唱”,以顺应民心,义旗一举,“宜多应者”。5、陈胜、吴广指出的众士面临的绝境是?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6、陈胜在发动起义前所做的“威众”准备是什么?这样做的效果是什么?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7、陈胜在动员起义时,最具有鼓舞性,气魄雄伟、扣人心弦的一句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8、陈涉、吴广起义经过了几个步骤?每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做?首先用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办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然后陈胜、吴广抓住时机,采用激将法来激发群众的反抗情绪,“并杀两尉”,扫除了起义的障碍;接着陈、吴二人号召徒属,进行宣传,指出大家的处境,分析了利害关系,又指明了斗争的方向;紧接着明确了起义军的名义、标志、称号及组织领导,使起义工作从思想到组织上落实,最后起义军在陈胜、吴广领导下胜利进军,并迅速壮大,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9、“攻陈,陈守令皆不在”,“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攻陈,陈守令皆不在”:守令闻起义军将至,皆弃城逃跑。由此可以想见起义军所向披靡的声势。“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照应上文,“天下苦秦久矣”和“宜多应者”,说明陈涉的分析完全正确,局势的发展恰如他起义前所料。10、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涉、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统治。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11、“将尉醉”的“醉”在该段的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醉”为该段情节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12、人物欣赏 (1)从分析当时形势和所提策略口号中和为起义做舆论准备及发动起义,可以看出陈胜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表现了他卓越的组织才能和超人的胆略。 (2)文中“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五候将相宁有种乎?”一句,表现陈涉叛逆的性格特点和出众的宣传鼓动才能。 13、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1)抓住时机 (2)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3)激怒众人六、段落结构本文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全文共三段:第一段:叙述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素怀大志,有反抗精神。第二段: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第三段: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及建立政权的经过,昭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意义。七、课文分析:本课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的前一部分。陈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世家》是写陈涉的一篇传记,比较完整地叙述了陈涉起义的全部过程。本课所选内容,叙述了陈涉、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的声势,表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涉、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本文按事件发展过程,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素怀大志,有反抗精神。开始,先交代陈胜、吴广的姓名、籍贯,然后重点介绍陈胜。“尝与人佣耕”,点明他雇农的身分。“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一个行动,一个神态及两句对话,表现陈涉年轻时,对压迫剥削的雇佣生活强烈不满,希望摆脱痛苦处境,有远大志向。这段叙述,暗示了陈涉起义是有思想基础的。第二部分(第2段)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先交代征发贫民戍边的时间、人数和陈胜、吴广在队伍中的职务,然后叙述起义原因。“会天大雨”,“失期”,“法皆斩”,既点出了起义的直接原因,也说明了秦王朝刑法的残酷,逼得农民走投无路。在“亡”(逃跑)与“举大计”同样是死的情况下,在束手待毙与奋起反抗斗争之间,他们做出了“举大计”的抉择。这里的叙述,表现了他们斗争的决心和政治远见。往下,作者运用对话,详写陈、吴二人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和制定策略。“天下苦秦久矣”一句,概括了秦王朝对人民压迫、剥削程度之深,这是起义根本原因,也是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陈涉提出利用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即假借扶苏、项燕的名义,“为天下唱”,以顺应民心,树立起义队伍的威信。他确信,只要义旗一举,“宜多应者”。显示了他有勇有谋。最后,叙述了陈胜、吴广为了顺利发动起义,使用了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办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让戍卒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结果,在戍卒中很快得到反应。再次显示了陈、吴二人的斗争才智。第三部分(第3段)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及建立政权的经过,昭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意义。头一句话先写吴广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再写陈胜、吴广抓住时机,采用激将法来激发群众的反抗情绪,“并杀两尉”,扫除了起义障碍,为下面动员、组织起义作了准备。对并杀两尉的描写极为简练、生动,用“挺”、“起”、“夺”、“杀”“佐”几个动词,生动的写出了一场激烈的格杀场面,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机智勇敢和反抗斗争精神。接着,写动员群众。陈、吴二人抓紧群众“激怒”之后的时机,“召令徒属”,进行宣传动员,号召起义。他们指出大家的处境,分析了利害分析,又指明了斗争方向(“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也就是要为国而死),结果徒属皆“敬受命”,点燃了反抗斗争的怒火。往下,用简练的语句,交代了起义军的名义--树扶苏、项燕的旗号;标志--“袒右”;号称--“大楚”;誓师--“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组织领导--陈涉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爆发了。最后,写起义军在陈涉、吴广领导下胜利进军及迅速壮大的形势。起义军势如破竹,地方守令闻风而逃。终于,“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响应和支持,证实了陈涉“宜多应者”的预见,显示了农民革命战争的伟大力量。八、写作手法:1.选材有详有略,详略得当作者选材有详有略。从全篇来看,详写的是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的是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赵义军的进攻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至于各地的反秦斗争则仅用一句话带过。在详写的那一部分里,重点是写陈胜的谋画,其余如大泽乡遇雨、问卜、士卒惊恐、为坛而盟等,都写得比较简略。这样有详有略的写来,才能突出的表现陈胜的非凡才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史家对人物的态度。2.通过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全文共写了三次话:第一段陈胜与同伴们的对话,表现了他远大的志向和反抗意识;第二段陈胜同吴广的对话,反映了他们善于斗争的智慧和才能;第三段陈胜同戍卒的对话,表现出陈胜反抗阶级压迫的英雄气概。3.根据人物不同身分和处境,写出对话的语气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与“等死,死国可乎?”两句皆为疑问句,但语气表达方式同中有异,前句“也”相当于“啊”,表达的语气肯定意味强些,表现了“佣耕者”对陈胜的话根本不相信;后句“乎”表达的语气委婉些,含有征询的意味。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九、重点语段研读:语段: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900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研读:本段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失期,法皆斩”,写起义背景。“屯大泽乡”介绍了起义的地点,“为屯长”,是号召徒众的有利条件。“失期,法皆斩”是起义的导火线。第二层,从“陈胜、吴广乃谋曰”到“吴广以为然”,写陈胜、吴广谋划起义。陈胜首先对形势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体现了陈胜高人一筹的谋略。第三层,从“乃行卜”到段末,写陈胜、吴广的“威众”之策。为起义作舆论准备而置书鱼腹和故作狐鸣,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智慧,也反映了我国农民起义发动时期的某些特点。十、深入探求:1、陈涉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作者司马迁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试说明理由。作者司马迁对陈涉是肯定和赞扬的。“世家”是《史记》中为那些对全国政局有影响的王侯将相所作的传记,司马迁将陈涉与一般的王侯齐观,可见对他首先发难的功绩是予以充分肯定的。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陈涉等人敢做敢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否定。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3、文章第2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目的?以记叙人物的对话(语言)为主,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了陈涉、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能。十一、训练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做1~10题。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m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节选自《陈涉世家》)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思。①度已失期:②为天下唱:③今或闻无罪:④乃丹书帛曰: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③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宜多应者④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3、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导火索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答:①:②:4、陈胜、吴广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答:①②5、用简要的话概括本文段的大意。6.下列加线粗体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陈胜、吴广乃谋曰B.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C.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乃丹书帛曰:“陈胜王”D.卜者知其指意皆指目陈胜7.解释粗体词语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或:有的人B.夜篝火,狐鸣呼曰狐:像狐狸一样C.等死,死国可乎?等死:同样是死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将兵:带领军队8.读下列语句,停顿不当的是()A.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B.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这也是当时的历史背景。B.“等死,死国可乎?”表现了陈胜、吴广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极度忧虑。C.陈胜、吴广都认为,如果“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应该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D.陈胜、吴广为发动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置书鱼腹”、“篝火狐鸣”,这表现了他们的卓越智慧。阅读参考答案1、解释①度:估计②唱:同“倡”,倡导③或:有人④书:写2、翻译。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现在逃跑也是死,举行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到外面去带兵。3、①导火索是戍卒在开赴渔阳途中遇雨失期,依法当斩。②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4、陈胜、吴广为起义做的舆论准备是:①:置书鱼腹。②篝火狐鸣5、文段的大意是:记叙了陈胜、吴广谋划起义并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过程。)6.A 7.C 8.D 9。B十二、课外拓展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一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县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10岁开始诵读“古文”典籍,20岁那年开始漫游生活,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归来后,初任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此外,还多次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元封元年(前 110年),司马谈生命垂危,临终前把自己著述历史的理想和愿望留给司马迁。三年后,司马迁继任为太史令,开始在“金匮石室”(即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这样,经过了四五年的准备,在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写作《史记》,实践他父亲论载天下之文的遗志。这年司马迁42岁。 正当司马迁专心著述的时候,巨大的灾难降临在他的头上。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找机会报答汉朝。正好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他就把他的想法向武帝说了。武帝因而大怒,以为这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李广利。司马迁被下狱,并在天汉三年下“蚕室”,受宫刑。这是对他极大的摧残和侮辱。他想到了死,但又想到著述还没有写完,于是本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信念,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先圣先贤那里受到启发,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著作的宏愿。大约经过十年的辛勤写作,他终于在忍辱发愤的境遇中完成了《史记》这部历史宏著。 除《史记》外,司马迁还著有赋八篇,今仅存《悲士不遇赋》一篇和有名的《报任安书》。《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情感的杰出散文。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526500字。“本纪”叙述帝王的政迹;“表”是各历史时期的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它的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全面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发展。 《史记》以帝王将相为中心,并没有摆脱英雄史观。但司马迁尊重历史事实,富于求实精神,有些方面突破了封建正统思想,如“肯定陈胜、吴广反秦起义的正义性;对刘邦,固然没有抹杀他统一楚汉纷争、建立国家的伟大作用,但也没有放过对他虚伪、狡诈、无赖品质的揭露;在《酷吏列传》中还揭露了统治者屠杀人民的罪行。《史记》对爱国英雄的描写则是极尽赞颂的口吻,如蔺相如、魏公子无忌(信陵君)、李广等,都写得栩栩如生。 《史记》中人物形象丰富饱满,生动鲜明,运用了多种方法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抓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活动,使人物性格突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重点写了完壁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件事,突出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先,机智勇敢的英雄性格。为了表现人物,司马迁还通过许多紧张斗争的场面表现人物性格。如《项羽本纪》鸿门宴一节,在紧张的场面中刻画了刘邦的怯懦和机智,项羽的坦率少智谋等。故事化的写法使《史记》中的人物各具特征,呼之欲出,成为历史与文学相结合的典范著作。 《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在写作方法、文章风格等方面,后世作家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史记》的人物传记在形成我国典型的传统风格中起到了重大作用,许多戏剧也取材于《史记》。鲁迅先生曾高度赞扬《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1课《陈涉世家》知识清单(修改稿)一、语音涉(shè) 夏(jiǎ) 佣(yōng)辍(chuò) 鹄(hú) 闾(lǘ) m(zhé) 度(duó)数(shuò)将(jiàng)罾(zēng)谏(jiàn)间(jiàn)篝(gōu)恚(huì)笞(chī) 宁(nìng)(zhì)二、词语解释1.少时 年轻的时候2.尝与人佣耕 曾经3.辍耕之垄上 停止;去、往4.怅恨 失望5.苟富贵如果6.若为佣耕 你7.太息 长叹8.安知 怎么9.m戍 强迫去守边。m通谪10.屯大泽乡 停驻11.皆次当行 编次;当在征发之列12.会天大雨 适逢13.度已失期 估计;误期14.乃谋曰 于是、就15.亡亦死 逃走16.等死 同样17.吾闻二世少子也 听说18.数谏故 屡次;缘故19.上使外将兵 皇上;带领20.今或闻无罪 有人21.楚人怜之 爱戴22.今诚以吾众如果23.为天下唱 通“倡”,首发24.以为然 对的25.乃行卜 去、往26.卜者知其指意意图27.念鬼 考虑卜鬼的事28.威众 威服众人29.丹书帛曰 用朱砂;写30.陈胜王 称王31.所罾鱼腹 用网捕32.得鱼腹中书 字条33.固以怪之矣 通已:本来认为奇怪34.间令暗使。间,私自,偷着35.之次所旁丛祠中往,到36.旦日 第二天37.指目 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38.素爱人 向来39.广故数言欲亡故意;屡次40.令辱之 使41.笞广 用鞭、杖或竹板打42.陈胜佐之帮助43.并杀 一齐44.召令徒属 号令;所属的人45.公等 你们诸位46.藉第令毋斩即使、假若47.宁有种乎 难道48.诈称 假装49.袒右 露出右臂50.为坛而盟筑;盟誓51.蕲下 攻克52.徇蕲以东 攻占53.比至陈 等到54.数万人 几55.弗胜 不56.豪杰指当地有声望的人57.会计 集会商议58.身被坚执锐 亲自;通“披”;紧握着;铁甲;武器59.伐无道 攻打60.诛暴秦 消灭61.社稷 国家62.刑其长吏 惩罚三、通假字发闾左m戍渔阳(“m”通“谪”,指“被流放”)为天下唱(“唱”通“倡”,可译为“倡导”)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可译为“穿着”)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可译为“意图”“意思”)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可译为“已经”)五、古今异义词四、古今异义卒中往往语(古义:处处/今义:常常)楚人怜之(古义:爱戴/今义:怜惜,怜爱)夜篝火(古义:用竹笼罩着火/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野外架木燃烧的火堆)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古义:是动词“会”与“计”的连用意为聚会商议/今义:[kuàijì]指管理财务的人员)借第令毋斩(古义:即使,假设,表假设关系的连词/今义:常用以为凭借,假托义)今亡亦死(古义:逃亡/今义:死)五、词类活用1、大楚兴,陈胜王 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2、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3、尉果笞广 笞:用鞭、杖打。4、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用作动词,看5、夜篝火 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 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燃起篝火6、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用作动词,本义为捕鱼用的网,这里是“捕捞”的意思,与“所”一起作“鱼”的定语7、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8、忿恚尉 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六、一词多义会 会天大雨(会:副词,可译为“适逢”“恰巧”)皆来会计事(会:动词,可译为“聚集”“集合”)道 道不通(道:名词,可译为“道路”“路”)伐无道(道:名词,可译为“道义”)等 等死,死国可乎(等:副词,可译为“相同”“一样”)公等遇雨(等:代词,用在名词或代词后,表示复数)数 扶苏以数谏故(数:读shuò,副词,可译为“多次”“屡次”)数言欲亡(数:读shù,数词,表示不确定的数目)故 扶苏以数谏故(故:名词,可译为“缘故”“原因”)广故数言欲亡(故:副词,可译为“故意”“特意”)将 上使外将兵(将:动词,可译为“率领”)项燕为楚将(将:名词,可译为“将领”“带兵的人”)陈胜自立为将军(将军:双音节名词,可译为“带兵的人”“将领”)然 吴广以为然(然: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然足下卜之鬼乎(然:转折连词,可译为“然而”)指 卜者知其指意(指:同“旨”,名词,可译为“意图”“意思”)皆指目陈胜(指:动词,“用手指着”的意思)书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书:动词,可译为“写”)得鱼腹中书(书,名词,可译为“书信”)所 置人所罾鱼腹中(所:代词,用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的东西”)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所:名词,可译为“处所”)令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令:动词,可译为“派”“派遣”)令辱之(令:动词,可译为“让”“使”)召令徒属(令,动词,可译为“号令”)陈守令皆不在(令:名词,指“县令”)与 尝与人佣耕(与:连词,可译为“和”“同”“跟”)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与:同“举”,副词,可译为“全”“都”)之 辍耕之垄上(之:动词,可译为“去”“到”)怅恨久之(之:结构助词,无实义,附在时间副词后面,可译为“全”“都”)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之,结构助词,可译为“的”)二世杀之(之:代词,“他”,指扶苏)上 辍耕之垄上(上:方位名词,可译为“上面”)上使外将兵(上:名词,指“皇上”)应 佣者笑而应曰(应:动词,可译为“答应”“回答”)宜多应者(应:动词,可译为“响应”)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次:动词,“按顺序排列”的意思,可译为“编次”)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次:动词,指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当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当:介词,“应当,应该”的意思)不当立(当:助动词,可译为“应当”)当此时(当:介词,相当于“正在……的时候”)行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读háng名词,可译为“行列”“队伍”)乃行卜(行:读xíng,动词,可译为“往”“去”)行收兵(行:读xíng,动词,可译为“行军”)以 扶苏以数谏故(以:介词,可译为“因为”)或以为死(以:和“为”组成动词“以为”,可译为“认为”)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介词,可译为“用”“拿”“把”)以激怒其众(以:连词,可译为“来”“以便”)欲 广故数言欲亡(欲:助动词,可译为“想要”“想”)从民欲也(欲:名词,可译为“欲望”“愿望”)号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号:动词,可译为“号令”“命令”)号为张楚(号:名词,可译为“国号”“称号”)为 若为佣耕(为:读wéi,动词,可译为“做”)为天下唱(为:读wèi,介词,可译为“替”)七、重点词语解释1、屯大泽乡 屯:停驻 2、会天大雨会:适逢;3、或以为亡 亡:“逃亡”; 4、举大计亦死举大计:发动起义5、等死:同样6、扶苏以数谏故数:屡次7、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间:暗中8、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宁:难道9、辍耕上垄上 之:去,往10、怅恨久之 怅:失望之:音节助词,无意义11、苟富贵,无相忘 苟:倘使八、特殊句式1、陈胜者,阳城人也判断句2、此教我先威众耳 判断句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句4、号为张楚 判断句5、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被动句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省略句九、朗读节奏1、而戍死者/固十六七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十、出自本文的成语及名句鸿鹄之志:比喻远大志向篝火狐鸣:假托鬼狐之事诱众起事。苟富贵,无相忘:有朝一日谁富贵了,别忘了咱们。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四、文学常识、内容主旨: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本文出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鲁迅曾将它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中心:本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叙述了陈涉、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的声势,表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涉、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526500字。“本纪”叙述帝王的政迹;“表”是各历史时期的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它的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全面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发展。按《史记》体例,“世家”是王侯传记。司马迁把陈涉列入“世家”,说明他对陈涉的肯定态度。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报任安书》五、理解性默写:1、本文选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谁?答:《史记》;司马迁2、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导火线)及根本原因分别是?答:直接原因(导火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3、陈涉为起义所作的威众两方面舆论准备是?这样做的效果是什么?答:准备:鱼腹藏书;篝火狐鸣;效果: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巩固陈涉地位,坚定众人起义信心)4、文中能体现陈涉少时就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答: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5、既表明陈涉对统治阶级无比愤恨又表明其伟大抱负的动员群众激励众人的名言是?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6、“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7、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8、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诸郡县)苦秦吏9、通过对天下形势的分析,陈胜认为起义能够成功的条件有两个: 第一是“天下苦秦久矣”;第二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10、陈胜、吴广指出的众士面临的绝境是?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六、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1、文章主要表现了陈涉怎样的作用和才能?主要用了哪些描写方法?①发动领导起义的作用,以推翻秦王朝②洞察时局,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描写方法:语言、动作、神态2、全文的线索是什么?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3、“怅恨久之”“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现了陈涉怎样的思想品格?①不甘心受奴役②同情同命运的人③具有远大抱负、志向4、陈涉起义的有利历史环境(有利历史条件政治形势)是怎样的?①天下苦秦久矣②统治集团内部发生矛盾斗争③九百人被逼上绝路5、“死国可乎”表现了陈涉什么精神?为国事敢于斗争和牺牲6、陈涉抓住了哪两个有利于起义的敏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起义策略?①扶苏被杀②楚人多爱戴项燕,“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7、陈涉提出了怎样的起义策略?这一策略效果怎样?结合原文说一说。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取得了成功的效果;①九百人敬受命②杀之以应陈涉③建立张楚政权,且发展迅速。8、陈胜是什么出身,他有什么性格特点。答:陈胜佣耕出身,记叙陈胜与别人对话的手法表现陈胜不安现状。胸怀大志,有政治抱负的性格特点。9、发动起义的关键是什么?陈涉是怎样做的?表现了陈涉的什么才能?并杀两尉,获得众人支持;“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剑拔出鞘),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机智勇敢。10、陈涉是怎样动员戍卒并发动起义的?①坚定众人起义的信心(舆论准备)②为坛而盟,组成农民起义的队伍11、陈胜、吴广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举行起义的?他们的行为说明了什么?答:是在陈胜,吴广等九百贫苦人被征戍边,途中遇雨,道不通而无法按期到达目的地,而按秦朝法律都要被杀的情况下,不得不举行起义的。这既说明了秦徭役繁重,法律苛酷的暴政,说明了起义是被逼出来的,又表现了陈胜等人敢于反抗的精神。12、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偶然性: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将900名贫苦人民逼上绝路。必然性:天下苦秦久矣,秦朝的残暴统治使人们忍无可忍。13、陈胜、吴广起义准备的舆论宣传手段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巩固陈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树立人们起义信心。14、“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说明了什么?表明舆论宣传工作取得了预期效果,人们对陈胜十分敬畏,表明起义爆发前人心紧张而兴奋。15、士卒为什么能跟陈胜、吴广一起举事?①敬畏陈胜,爱戴吴广,愿为他们效力②形势所迫,因为“失期,法皆斩”,被逼上绝路。16、决定起义后,陈胜、吴广为了哪些起义前的准备工作?答:决定起义后,陈胜、吴广首先分析天下形势,拟定斗争策略;陈胜又分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制定了借深得人心的扶苏、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发动起义的斗争策略;然后为起义作舆论准备,他们运用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方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使人们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结果在士卒中很快得到反应。17、“陈涉少时,尝与人拥耕”,说明了什么?答:说明陈步是个无田无地靠帮别人打工为生的贫苦农民。18、陈涉是怎样一个人?答: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胆识。19、“燕雀”、“鸿鹄”各比喻什么?文中哪句话表现了陈涉强烈要求改变自己地位的愿望呢?答: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苟富贵,无相忘。20、陈涉对当时的形势作了怎样的分析和估计?答:“天下苦秦久矣”是起义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假借扶苏、项燕的名义,“为天下唱”,以顺应民心,义旗一举,“宜多应者”。21、陈胜在动员起义时,最具有鼓舞性,气魄雄伟、扣人心弦的一句话是?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2、陈涉、吴广起义经过了几个步骤?每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做?答:首先用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办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然后陈胜、吴广抓住时机,采用激将法来激发群众的反抗情绪,“并杀两尉”,扫除了起义的障碍;接着陈、吴二人号召徒属,进行宣传,指出大家的处境,分析了利害关系,又指明了斗争的方向;紧接着明确了起义军的名义、标志、称号及组织领导,使起义工作从思想到组织上落实,最后起义军在陈胜、吴广领导下胜利进军,并迅速壮大,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23、“攻陈,陈守令皆不在”,“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攻陈,陈守令皆不在”:守令闻起义军将至,皆弃城逃跑。由此可以想见起义军所向披靡的声势。(“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照应上文,“天下苦秦久矣”和“宜多应者”,说明陈涉的分析完全正确,局势的发展恰如他起义前所料。)24、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涉、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统治。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25、“将尉醉”的“醉”在该段的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醉”为该段情节的发展起铺垫作用26、人物欣赏:(1)从分析当时形势和所提策略口号中和为起义做舆论准备及发动起义,可以看出陈胜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表现了他卓越的组织才能和超人的胆略。(2)文中“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五候将相宁有种乎?”一句,表现陈涉叛逆的性格特点和出众的宣传鼓动才能。27、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1)抓住时机 (2)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3)激怒众人28、陈涉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作者司马迁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试说明理由。答:作者司马迁对陈涉是肯定和赞扬的。“世家”是《史记》中为那些对全国政局有影响的王侯将相所作的传记,司马迁将陈涉与一般的王侯齐观,可见对他首先发难的功绩是予以充分肯定的。29、“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陈涉等人敢做敢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否定。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30、文章第2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目的?以记叙人物的对话(语言)为主,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了陈涉、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能。 欢迎您转载分享:
相关阅读答案
热点阅读答案
精彩书库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司马迁名词解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