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火石在古代打火石用画这么表示

日月火石在古代怎么写_百度知道
日月火石在古代怎么写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五月到西吉去看火石寨(组图)
09:07:45 &&来源:人民网
  这些洞窟的建造年代启于魏晋,历代修扩,盛行于隋唐,清代同治年间横遭兵劫,但其自然岁月依然如故。《固原州志》记载:“扫竹岭在州西北百余里……土人借此以备虏,且祠真武神庙,俗称西武当山。”  云台山上大佛殿窟内,唯一留存着一尊身高5米,腹围4.8米的释迦牟尼佛石胎泥塑造像。神台上十八罗汉威武庄重,三面墙壁上的飞天栩栩如生,佛家八宝洋溢着神秘而浓郁的佛教氛围。三层佛龛上的108尊小佛像,神态各异。自古以来,每年六月初六都有盛大庙会,周边及当地信徒云集这里,朝山拜佛,祈求平安。  火石寨作为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路,自西汉起,便是中国沟通西域乃至世界的重要桥梁,商贾往来,文化交汇,造就了火石寨不同文明、不同文化在火石寨交相辉映,也成就了作为佛、道、伊和睦相处三教合一的宗教圣地。  自古以来,处于农耕区和游牧区交界处的火石寨,一直为兵家必争之地。最具代表性的,是发生在北宋年间与西夏在今西吉境兴隆镇马家嘴、姚社、杨茂等村的“好水川之战”。  公元1041年2月,西夏一代雄主元昊率10万大军进攻渭州(今平凉),宋将夏竦、韩琦率3万兵力与之交战。元昊见不能速胜,逐临阵诈败,设“银泥盒置哨鸽”计,诱使宋军长驱直入至好水川。宋军在好水川打开了路旁数百个封闭紧密的银泥盒,置于盒内的百余悬哨信鸽飞起,埋伏在附近的西夏军队随鸽哨声聚拢四合,将不明就里的宋军彻底击溃,万余宋兵死伤,主力部队全军覆没。此战后,十分得意的元昊命人作诗嘲讽宋朝:“夏竦何曾耸,韩琪未足奇。满川龙虎辈,犹自说兵机”。  好水川之战奠定了西夏统一西北的基础,由此拉开了西夏与宋朝长达近200年的对峙。如果说好水川之战可以归结为李元昊的出奇制胜,那么发生在500年前那场轰动一时的“石城征讨”之战,则更能体现火石寨丹霞地貌的岿巍奇特。  大石城是火石寨丹霞地貌中一座天然形成的“城堡”,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夏,官兵先后动用11万军队对“内乱”之民进行围剿,经300多次战斗,耗时半年后,损伤过万的官军赢得了胜利。令人惋惜的是,在官兵“毁其险隘,以绝后患”清除军事设施的同时,修建在大山深处的寺庙、古刹、建筑物、石窟造像等均遭破坏,那些无法毁坏的石山、石城、石窖、石窟幸存了下来,它们与日月相伴,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火石寨既是古代军事重地,也是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见证人。日,贺龙、任弼时、刘伯承、聂荣臻、邓小平等率领的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主力与红二方面军在西吉将台堡胜利会师,标志着震惊中外、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将台堡已经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又一经典红色旅游胜地。
&&&&&2&&&&&&
& ( 18:52:57)
& ( 17:34:57)
& ( 11:18:17)
& ( 18:54:09)
& ( 00:02:12)五月到西吉去看火石寨
来源:&&日08:30
火石寨景区大门
人民网宁夏5月23日电 (记者周志忠)对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的丹霞地貌分布区――宁夏西吉火石寨,一直心神往之。那里的丹霞山体、云台山、峭壁洞穴寺庙,和修建在陡峭山崖之上层层密布的之字形栈道,还有那春夏之际漫山遍野盛开的丁香花,构成火石寨的经典。
5月19日,2014中国旅游日,西吉火石寨丁香花旅游节开幕。这使记者平添更多情趣造访火石寨。同行的西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马金平笑言:“火石寨如诗如画,满目皆风景。塞北雄奇与江南秀丽兼收并蓄,人文脉络充满传奇,奥妙无穷。”
最美丹霞地貌火石寨
从西吉县城西行15公里,便是火石寨景区。景区拥有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双资质,总面积98平方千米,是我国迄今发现海拔最高、北方发育最为典型、分布集中、造型奇特、规模宏大的丹霞地貌群,被誉为“中国最壮美丹霞地貌”、“中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
火石寨因山体岩石呈现暗红色,如同一团团燃烧的火焰而得名。景区大门依山而建,镶刻在山上的三个大字“云台山”是在告诉人们,已经进入了核心景区。
云台山又称扫竹岭或西武当山。据说,以前山峰峻岭上由于生长做扫帚用的毛竹而得名。扫竹岭四面环山,山上森林繁茂,林中禽兽出没,鸟语花香,深邃幽雅,既有南方山色之秀,又兼北国山势之雄,是为“凿仙窟以居禅”之佳地。
火石寨景点分布密度每平方千米达8个,这在全国丹霞地貌风景区非常少见;其构景地层总厚度达1160.1米,在全国丹霞地貌风景区名列前茅。高约113米的云台山主峰险峻异常,呈驼峰状,西南面宽830米,三面绝壁,惟东北角有人造石级可攀。拾级而上,一座座开凿于山崖之上,供奉神灵、菩萨的洞窟,仿佛把人们带入时间隧道,想起那遥远的岁月……
远在一亿年前的白垩纪初期,火石寨地区及周边下沉,成为大型内陆盆地,沉积了巨厚的红色碎屑岩,其后近亿年的地史演化中,在构造断裂、抬升、地震、风化、侵蚀、崩塌、滑坡、溶蚀等一系列内外营力共同作用下,最终发育为顶平、身陡、麓缓的丹霞地貌,形成方山、丹峰、赤壁、丹崖、奇洞、石柱等奇特景观,塑造出群峰连片、雄奇秀险的丹霞奇观。
经典文化荟萃火石寨
与丹霞奇观相媲美的,是云台山上现存30孔巧夺天工的洞窟。玉皇阁、大佛殿、菩萨殿、牛王殿、阎王殿、万寿宫……石窟在石崖分三级(层)建造,每层都凿有水窖,窟内残存石雕须弥座、神台、佛龛、壁画。
这些洞窟的建造年代启于魏晋,历代修扩,盛行于隋唐,清代同治年间横遭兵劫,但其自然岁月依然如故。《固原州志》记载:“扫竹岭在州西北百余里……土人借此以备虏,且祠真武神庙,俗称西武当山。”
云台山上大佛殿窟内,唯一留存着一尊身高5米,腹围4.8米的释迦牟尼佛石胎泥塑造像。神台上十八罗汉威武庄重,三面墙壁上的飞天栩栩如生,佛家八宝洋溢着神秘而浓郁的佛教氛围。三层佛龛上的108尊小佛像,神态各异。自古以来,每年六月初六都有盛大庙会,周边及当地信徒云集这里,朝山拜佛,祈求平安。
火石寨作为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路,自西汉起,便是中国沟通西域乃至世界的重要桥梁,商贾往来,文化交汇,造就了火石寨不同文明、不同文化在火石寨交相辉映,也成就了作为佛、道、伊和睦相处三教合一的宗教圣地。
自古以来,处于农耕区和游牧区交界处的火石寨,一直为兵家必争之地。最具代表性的,是发生在北宋年间与西夏在今西吉境兴隆镇马家嘴、姚社、杨茂等村的“好水川之战”。
公元1041年2月,西夏一代雄主元昊率10万大军进攻渭州(今平凉),宋将夏竦、韩琦率3万兵力与之交战。元昊见不能速胜,逐临阵诈败,设“银泥盒置哨鸽”计,诱使宋军长驱直入至好水川。宋军在好水川打开了路旁数百个封闭紧密的银泥盒,置于盒内的百余悬哨信鸽飞起,埋伏在附近的西夏军队随鸽哨声聚拢四合,将不明就里的宋军彻底击溃,万余宋兵死伤,主力部队全军覆没。此战后,十分得意的元昊命人作诗嘲讽宋朝:“夏竦何曾耸,韩琪未足奇。满川龙虎辈,犹自说兵机”。
好水川之战奠定了西夏统一西北的基础,由此拉开了西夏与宋朝长达近200年的对峙。如果说好水川之战可以归结为李元昊的出奇制胜,那么发生在500年前那场轰动一时的“石城征讨”之战,则更能体现火石寨丹霞地貌的岿巍奇特。
大石城是火石寨丹霞地貌中一座天然形成的“城堡”,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夏,官兵先后动用11万军队对“内乱”之民进行围剿,经300多次战斗,耗时半年后,损伤过万的官军赢得了胜利。令人惋惜的是,在官兵“毁其险隘,以绝后患”清除军事设施的同时,修建在大山深处的寺庙、古刹、建筑物、石窟造像等均遭破坏,那些无法毁坏的石山、石城、石窖、石窟幸存了下来,它们与日月相伴,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火石寨既是古代军事重地,也是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见证人。日,贺龙、任弼时、刘伯承、聂荣臻、邓小平等率领的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主力与红二方面军在西吉将台堡胜利会师,标志着震惊中外、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将台堡已经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又一经典红色旅游胜地。
丁香花开情暖火石寨
碧翠映丹霞,山花迎宾客。5月,鲜花盛开好时节,万千游人汇集火石寨,观丹霞地貌、赏紫丁香花。火石寨自然风光最秀美景点丁香沟,自是不容错过。
登云台山(扫竹岭)石窟,再登天梯到观霞亭嘹望,丁香沟尽收眼底。丁香沟是一条南北走向约2公里的V型大峡谷,东西两面全是险峰、奇石、岩崖、茂树,如同仙境一般,有猩猩崖、花石崖、古寨堡、丁香攀岩场、情人谷、鹰鸽崖……
阳春五月,紫丁香花开,沟谷流香。丁香沟是植物的宝库,动物的王国,鸟类的天堂。独特而繁茂的植被,繁衍生息的各种珍禽异兽,与丹霞地貌搭配构成了神奇而优美的景色。
丁香沟与云台山石窟的衔接地带,是“天然氧吧”情人谷。这里林深树密,奇花异草难计其数;鹰、猎隼、红腹锦鸡、岩鸽等几十种鸟类在此栖身;鹰鸽岩崖壁上鸟槽密布,如同“悬棺”,谷中随处可听到鸟儿的“歌声”,小鹿、兔子、松鼠等小动物跳跃的身影……
火石寨,丁香花。美景令人陶醉。故以《西吉去看火石寨》为名,写下此篇游记,算是表达对火石寨和丁香花的膜拜。
(责编:刘朋(实习生)、肖红)
图片新闻排行榜
123456789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书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