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七月半艺术手法为什么作者认同第五种人

张岱 《西湖七月半》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人生感悟和文化感悟
张岱 《西湖七月半》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人生感悟和文化感悟 5
他是在看不同的人 像是跳出来看一样 特别有趣味 看各种人生常态 却不加评价 全凭读者自己判断 后面又写了自己看月的感受 又是另一般高士的体验
《西湖七月半》,对于张岱来说,是一个原点的体现。并不是说张岱的一切起步于此,而是说“西湖”是张岱的精神追求的寄托,在《西湖七月半》中,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张岱完整的生活判断。《西湖七月半》从开篇就充满了意趣,或者说,是充满了张岱自己的价值判断。作为“看月者”的张岱,并没有从一开始就看月,而是细细地看起了其他看月的人,因为他发现了那之中值得他自己叙述一番的内容。第一种人是名门贵族,由一群仆人和歌伎侍侯着,坐在月下,看的却是灯影中的歌舞和嬉笑。第二种人是名娃闺秀,把自己的所谓美丽与优雅秀在露台上,只顾谈笑,却忘了头顶的月。第三种人是跑来偷闲的僧人,和着歌伎的曲声,看月,却也期待着别人的注目。第四种人是衣冠不整的醉汉,来回乱闯,大呼小叫,他们看所有的景,所有的人,也什么都不看。第五种人是一群共坐的友人,煮些小茶,饮些小酒,他们坐在隐匿之处,看月,而不愿被人看。这种种社会人士,张岱并没有给予任何评价,但这并不等于他没有任何想法。从一开始,他就说了:“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这是对整个心境的一个最初的论述。张岱是普通人,任何人看人,自然会有褒贬,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他并没有用一言一词加以讽刺或感慨,相反地,却在无声中以自己的兴致与情趣逐一反驳了五种“七月半之人”。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张岱真正开始赏月是时间,是在一切喧闹散尽之后。当然,文中还有关于那段喧闹的更进一步的描述,这后面再谈,我们先看张岱的选择:“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张岱首先选择的是第五种人,这明显带有他自身的兴致意向,即一种略显孤傲的高洁与清静。这类人是张岱欣赏的挚友,或者说,是张岱自己的一面镜子。与这样的友人在一起,即是与他自己在一起。之后,在前四种人中出现过的身影或场景也纷至沓来,“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值得注意的是,张岱对第五种人的大体上的肯定,并不代表对前四种场面的完全摈弃。他依旧选择了前四种场面中符合自身意趣的部分,如清雅的歌声,恬淡的小酌,他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所谓君子,而是怀着一颗能够欣赏名妓弹唱的心,似乎是很容易就融入尘世中。但是实际上,他在这样闲适不羁的表象下显露出的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格,以温柔为表,以孤傲为里。在一群“韵友”当中,他看似闲散随意,却让一切的景物都符合了他的气息。就像是周围的景致,“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頮面”,在成群的所谓“看月人”走后,张岱才开始赏月。为了自己所寻求的氛围,他可以慢慢等待,直到“人去楼空”,才能够满足渴望的境界。这也是他与他所肯定的第五种人最不相同的地方。第五种人虽然可以邀为座上客,可以算是意趣相投,但总还是相差那么一点点,而这“一点点”,便是等候,以及在等候中观察的过程。如果说第五种人是纯粹的“隐”,那么张岱就是能够在“隐”与“见”中来去自由的人,在玩味世态之后,他依旧能够一尘不染。因此,从这一尘不染中,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看上文所提到的对于喧嚣的描写。张岱写七月半的西湖,可谓是尽兴而又无情。谓之尽兴,是因为从场面上来看,张岱笔下的昔日杭州市井活泼而充满张力。先有“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后有“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再有“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面靠面而已”,如此沸腾热烈的场面描写有序而真实,仿佛一幅属于西湖的“清明上河图”,虽没有肉眼可见的图画,形象却可以在脑海中栩栩如生。而另一方面谓之无情,则是因为张岱自己并没有将感情投入笔下的繁华,相反地,却以一种冷眼相观的态度审视眼前的世界。无论是写“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还是写“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或是写“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张岱都是一个彻底的旁观者。他以冷静的态度面对身前身后的喧嚣,不带任何欣喜或愤慨的感情。如果硬要说这种无情中多少带有一切感情的话,那么这种感情应该是一种不以为然的嘲讽。对于西湖看月的景象,张岱不声不响地加以描述,他是一个坐在整个世界之外的看客,对于整个世界,他是一个热心的讲述者,却是一个漠然的参与者,他自身的意趣把世态炎凉隔绝在千里之外。在这里,我们不妨将另一段有关西湖的描述,即《湖心亭看雪》与之相比。相对于《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可谓平淡而深情。“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样平淡的景色,没有任何耀眼的灯火与鼎沸的人声,却充满了张岱悠长的情感体验。在这里,他特别写到了两个在湖心亭对坐饮酒的身影,并借舟子的口对他们做出了最高的评价,即“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里的“痴”,正是张岱对人生的最高评价。在《西湖七月半》的纷繁景象中,张岱因“痴”而选择了躲避于世外,只有当纷繁散去,他才能赏得心中的月。在《西湖七月半》的最后,张岱记述了这样的场景:“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一篇喧闹的文章以这样的字句作为结尾,可以说是张岱对自身的一种回归。对于张岱的身世有所了解的人,会知道他的贵族出身,知道他一生未仕的经历,知道他晚年充满国破家亡之感的著述,当然更知道他的文章的一贯风格。但是如果一切都是未知的,作为《西湖七月半》的读者,并不了解有关张岱的事情,那么通过这样的阅读,也肯定能够勾勒出张岱清晰的形象。《西湖七月半》是张岱世界观的折射,是他最无声却是最深切的抒怀。他并没有选择任何可以引起他激烈的感情波荡的事情,而是选择了身边的风俗景观。但是就在这最日常的生活画卷中,在他内心所钟爱的西湖边,他淡淡地表达出了自己的孤傲与执着。西湖原本只是一泓风景秀丽的湖水,但是到了张岱笔下,却变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借着这样的世界,张岱使得自己的思绪与意趣时隐时现,有如无形的经纬,看似潜于世界之下,其实却贯穿其中。因此,我们可以说,完全入世,以及完全出世,两者杂糅在一起并不奇怪,一如在《西湖七月半》背后所看到的张岱。如果没有对社会的积极注视,就不会有那看月的五种人,也不会有西湖畔生动活泼的景象。同时,如果没有对世俗的傲视鄙薄,就不会有曲终人散后的悠然兴致,更不会有荷花中的清香酣梦。在这里,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依赖着组成了张岱内心的全部。西湖一世界,对于窥探者的我们,这个世界意味深长。
其他回答 (1)
印象·西湖   印象·西湖是“铁三角”继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后又一部“印象”系列实景演出,音乐由日本音乐家喜多郎担纲,张靓颖主唱。印象·西湖是由杭州市委市政府、浙江播广电视集团及浙江凯恩集团共同组建的“印象西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的一台大型山水实景演出。 由著名导演张艺谋、王潮歌、樊跃“铁三角”导演团队联手打造的山水实景演出。日,“印象·西湖”如期公演。   “印象·西湖”以西湖浓厚的历史人文和秀丽的自然风光为创作源泉,深入挖掘杭州的古老民间传说、神话,将西湖人文历史的代表性元素得以重现,同时借助高科技手法再造“西湖雨”,从一个侧面反映雨中西湖和西湖之雨的自然神韵。整场山水实景演出,通过动态演绎、实景再现,将杭州城市内涵和自然山水浓缩成以一场高水准的艺术盛宴,向世人推出。世界级的音乐巨匠喜多郎先生受邀出任音乐主创,其空灵悠远的乐章与西湖的神韵相得益彰。张靓颖将友情演唱主题歌,她那天籁般的声音也将给整场演出增色不少。届时观众将能看到一场高艺术水准的山水实景演出,同时还能享受到一场世界级的音乐会。  “印象西湖”是杭州印象西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著名导演张艺谋、王潮歌、樊跃“铁三角”导演团队再次连手打造的山水实景演出。日,“印象西湖”将如期公演。“印象西湖”以西湖浓厚的历史人文和修理的自然风光为创作源泉,深入挖掘杭州的古老民间传说、神话,将西湖人文历史的代表性元素得意重现,同时借助高科技手法再造“西湖雨”,从一个侧面反映雨中西湖和西湖之雨的自然神韵。    印象西湖图片 “印象西湖”坐落于西湖的岳湖景区,每个寂静的夜晚,在迷人的西子湖上,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和流传千古的美妙传说,都将在夜色和记忆里浮现绽放。如果说白天西湖显露出她美丽的容貌,那么夜晚她将会述说自己动人的故事。  本项目的演出地点在岳湖景区:南至赵公堤,北至岳湖楼,西至曲院风荷,东至苏堤。在岳湖楼南边设置可容纳1800人的升降式可收缩可移动阶梯形看台;在湖面演出区域内配备特制的灯光和激光照射,以满足舞台及背景的需要。项目的方案设计充分考虑环保、绿化、安全等因素,各项技术、设备全部采用国内乃至国际上最先进最环保的方案。  演员的表演将在西湖水域上表现,以自然的山水、景观为天然舞台做表演,我们称之为“西湖实景演出”,这是一个特别的水上剧场的概念。拥有一个具有千年文化积累超大的视觉空间。它不是歌舞、不是戏剧、更不是晚会。它的演出内容必需和自然景观一致,所以它是唯一的、不可取代的。自然环境是演出的一部分,随着一年四季的不同,每天气象的不同,自然景观的变化,这个天然的舞台所表现的视觉感受也就不同,实景演出之魅力正在于此。   全剧以各种虚幻的西湖景色片段构成,从开始小船载着“许仙”登上“水中阁楼”开始,所有的表演都没有故事,而是一种意向的表演。其中最令人感到震撼的是从湖面升起的三角形雨帘,两只大鸟在雨中翱翔,伴着张靓颖《印象·西湖雨》的歌声,你还能看到白娘子与许仙诉情的情景。   剧情介绍  第一幕:相见  一只白鹤从遥远的天际飞来。幻化为以为年轻书生。潇洒落下,信步而来。正在此时,另一只白鹤翩然而至,竟也幻化成女子,两人一见钟情。千年美好的湖光,在此刻,被二人独享。一场美如幻境的雨雾之中,二人的爱情信物,竟然也是一把着忧愁的绢伞。人们似乎见到了当年许仙与白娘子定情的美好瞬间。  缘分,有时需要守望一千年,有时,它只在一个瞬间。身在西湖,常常情不自禁。有缘为引,虽不知所起,却一往而深。甚至超越生死,超越人间……   第二幕:相爱  西湖的鱼,从来都是有灵性的!它们在爱湖里,自在追逐,欢畅游弋。恰似戏楼船上,正在演绎的来自 人间的一幕优雅的“鱼水之欢”。   爱,本是彼此心灵的一句承诺,本是两心一次朴素的妙合。只要心神相依。便能在无比美妙的爱之世界里,品得亲密。如鱼得水。天地和欢。   第三幕:离别  快乐的时光像烟花一样短暂。鼓阵轰鸣,象征着一场情事的磨难,暗喻出一种无形而庞大的势力要将二人阻隔。那女子幻化的白鹤终于在挣扎中死去……就像许仙和白娘子的悲剧故事一样。而那人鹤的凄美离别,却赢得了无数羽毛的洁白的赞叹……   人生的所有感悟都聚敛为看似简单的相逢,其背后却蕴藏着诗般的痛感。也许,相见就已注定了离别,而人世的离别,却能在天堂中化为永恒……   第四幕:追忆  当书生白鹤再次回到了当初与爱人相遇的地方。踏梦重来,美景尤在,纵使眼前走过无数女子,怎 奈斯人已去。他想到了为二人而生的那场雨,追寻了曾经结发盟誓的那条船。那曾经的爱人,只能在一个隐约的空间里闪烁,只在冥冥之中,用心灵将之召唤,使书生在这回忆,凝结了美好,悔恨,向往和 无奈……   第五幕:印象    正如这湖。优美,婉约,厚重,空灵。哀而不伤。也如西湖中传说的爱情。而那对伴侣再次于梦境中悠 然浮现,踏水远去。此时,却有一个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温情,向你缓缓走来。带你走入那不可 雕琢、迷一般的终极瞬间。你也许会想,假若活在那个瞬间,该是多么的幸福......  所有的一切都只好似一个个,零零星星,散散点点的印象。虽然不是轰轰烈烈,不必惊天动地。你却已无法忘怀!   但愿这印象会被雕琢成一场无声的回忆,一缕步伐轻盈的消息,被您在以后某个温柔的瞬间里,幸福而庄重的回味......  印象西湖演出现场交通: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面杨公堤与北山路交界处岳王庙正对面岳湖景区内  杭州市内至印象西湖演出现场交通:  1、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乘机场巴士至“民航售票处”乘出租车15元内至演出现场。  2、杭州火车站;乘K7、K27至“岳庙”站下车斜对面即是西湖演出现场。  3、火车东站:乘28路至“浙大附中”转81路至“岳庙”演出现场。  4、汽车东站:乘28路至“浙大附中”转81路至“岳庙”演出现场。  印象西湖推荐线路:  杭州西湖环湖游——苏堤——白堤——花港观鱼——丝绸博物馆——晚上在岳湖观赏由张艺谋导游的印象西湖歌舞晚会  印象西湖周边民俗:  丝绸花样图案:杭州民间丝绸织品的花样,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大都沿用寓意吉祥如意、福禄寿喜的花样图案。  五行八作:这是杭州民间泛指各行各业的传统俗称,源起南宋。  印象西湖周边小吃:  小鸡酥,榴莲酥,雀巢鸟窝,麻球王,港汇笋尖虾皇饺,南宋定胜糕,豆沙包,天下第一包,木瓜酥,香炸雪梨,片儿川面,蟹黄小汤包,葱包桧,三丝面疙瘩等。  杭州印象西湖门票价格:  门票220元/旅游互联免费预订价180元  1、演出名称: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西湖》。  2、演出时间:每晚19:45。大概演出1小时。  3、场馆:杭州西湖-岳湖景区。
《西湖七月半》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人生感悟和文化感悟呢?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学习帮助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在《西湖七月半》中张岱的人生境界?_好搜问答
|注册&您有新任务,
在《西湖七月半》中张岱的人生境界?
被浏览172次
采纳率:47%
西湖七月半》,对于张岱来说,是一个原点的体现。并不是说张岱的一切起步于此,而是说“西湖”是张岱的精神追求的寄托,在《西湖七月半》中,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张岱完整的生活判断。
《西湖七月半》从开篇就充满了意趣,或者说,是充满了张岱自己的价值判断。作为“看月者”的张岱,并没有从一开始就看月,而是细细地看起了其他看月的人,因为他发现了那之中值得他自己叙述一番的内容。第一种人是名门贵族,由一群仆人和歌伎侍侯着,坐在月下,看的却是灯影中的歌舞和嬉笑。第二种人是名娃闺秀,把自己的所谓美丽与优雅秀在露台上,只顾谈笑,却忘了头顶的月。第三种人是跑来偷闲的僧人,和着歌伎的曲声,看月,却也期待着别人的注目。第四种人是衣冠不整的醉汉,来回乱闯,大呼小叫,他们看所有的景,所有的人,也什么都不看。第五种人是一群共坐的友人,煮些小茶,饮些小酒,他们坐在隐匿之处,看月,而不愿被人看。这种种社会人士,张岱并没有给予任何评价,但这并不等于他没有任何想法。从一开始,他就说了:“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这是对整个心境的一个最初的论述。张岱是普通人,任何人看人,自然会有褒贬,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他并没有用一言一词加以讽刺或感慨,相反地,却在无声中以自己的兴致与情趣逐一反驳了五种“七月半之人”。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张岱真正开始赏月是时间,是在一切喧闹散尽之后。当然,文中还有关于那段喧闹的更进一步的描述,这后面再谈,我们先看张岱的选择:“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张岱首先选择的是第五种人,这明显带有他自身的兴致意向,即一种略显孤傲的高洁与清静。这类人是张岱欣赏的挚友,或者说,是张岱自己的一面镜子。与这样的友人在一起,即是与他自己在一起。之后,在前四种人中出现过的身影或场景也纷至沓来,“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值得注意的是,张岱对第五种人的大体上的肯定,并不代表对前四种场面的完全摈弃。他依旧选择了前四种场面中符合自身意趣的部分,如清雅的歌声,恬淡的小酌,他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所谓君子,而是怀着一颗能够欣赏名妓弹唱的心,似乎是很容易就融入尘世中。但是实际上,他在这样闲适不羁的表象下显露出的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格,以温柔为表,以孤傲为里。在一群“韵友”当中,他看似闲散随意,却让一切的景物都符合了他的气息。就像是周围的景致,“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頮面”,在成群的所谓“看月人”走后,张岱才开始赏月。为了自己所寻求的氛围,他可以慢慢等待,直到“人去楼空”,才能够满足渴望的境界。这也是他与他所肯定的第五种人最不相同的地方。第五种人虽然可以邀为座上客,可以算是意趣相投,但总还是相差那么一点点,而这“一点点”,便是等候,以及在等候中观察的过程。如果说第五种人是纯粹的“隐”,那么张岱就是能够在“隐”与“见”中来去自由的人,在玩味世态之后,他依旧能够一尘不染。
因此,从这一尘不染中,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看上文所提到的对于喧嚣的描写。张岱写七月半的西湖,可谓是尽兴而又无情。谓之尽兴,是因为从场面上来看,张岱笔下的昔日杭州市井活泼而充满张力。先有“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后有“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再有“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面靠面而已”,如此沸腾热烈的场面描写有序而真实,仿佛一幅属于西湖的“清明上河图”,虽没有肉眼可见的图画,形象却可以在脑海中栩栩如生。而另一方面谓之无情,则是因为张岱自己并没有将感情投入笔下的繁华,相反地,却以一种冷眼相观的态度审视眼前的世界。无论是写“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还是写“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或是写“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张岱都是一个彻底的旁观者。他以冷静的态度面对身前身后的喧嚣,不带任何欣喜或愤慨的感情。如果硬要说这种无情中多少带有一切感情的话,那么这种感情应该是一种不以为然的嘲讽。对于西湖看月的景象,张岱不声不响地加以描述,他是一个坐在整个世界之外的看客,对于整个世界,他是一个热心的讲述者,却是一个漠然的参与者,他自身的意趣把世态炎凉隔绝在千里之外。
在这里,我们不妨将另一段有关西湖的描述,即《湖心亭看雪》与之相比。相对于《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可谓平淡而深情。“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样平淡的景色,没有任何耀眼的灯火与鼎沸的人声,却充满了张岱悠长的情感体验。在这里,他特别写到了两个在湖心亭对坐饮酒的身影,并借舟子的口对他们做出了最高的评价,即“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里的“痴”,正是张岱对人生的最高评价。在《西湖七月半》的纷繁景象中,张岱因“痴”而选择了躲避于世外,只有当纷繁散去,他才能赏得心中的月。
在《西湖七月半》的最后,张岱记述了这样的场景:“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一篇喧闹的文章以这样的字句作为结尾,可以说是张岱对自身的一种回归。对于张岱的身世有所了解的人,会知道他的贵族出身,知道他一生未仕的经历,知道他晚年充满国破家亡之感的著述,当然更知道他的文章的一贯风格。但是如果一切都是未知的,作为《西湖七月半》的读者,并不了解有关张岱的事情,那么通过这样的阅读,也肯定能够勾勒出张岱清晰的形象。《西湖七月半》是张岱世界观的折射,是他最无声却是最深切的抒怀。他并没有选择任何可以引起他激烈的感情波荡的事情,而是选择了身边的风俗景观。但是就在这最日常的生活画卷中,在他内心所钟爱的西湖边,他淡淡地表达出了自己的孤傲与执着。西湖原本只是一泓风景秀丽的湖水,但是到了张岱笔下,却变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借着这样的世界,张岱使得自己的思绪与意趣时隐时现,有如无形的经纬,看似潜于世界之下,其实却贯穿其中。
因此,我们可以说,完全入世,以及完全出世,两者杂糅在一起并不奇怪,一如在《西湖七月半》背后所看到的张岱。如果没有对社会的积极注视,就不会有那看月的五种人,也不会有西湖畔生动活泼的景象。同时,如果没有对世俗的傲视鄙薄,就不会有曲终人散后的悠然兴致,更不会有荷花中的清香酣梦。在这里,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依赖着组成了张岱内心的全部。西湖一世界,对于窥探者的我们,这个世界意味深长。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分享到:
下面是答答童鞋给您的小建议,您看靠谱吗?初来乍到,弄错了您不要生气哦(*^__^*)答答小贴士
等您帮助的附近的朋友换一换
大家都在搜好搜APP下载好搜摸字APP 随时随地随心搜索 用好搜, 特顺手!
第9天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达到生命的彼岸。知道了西湖一世界——探询张岱的《西湖七月半》
西湖一世界 &&探询张岱的《西湖七月半》&
《西湖七月半》,对于张岱来说,是一个原点的体现。并不是说张岱的一切起步于此,而是说&西湖&是张岱的精神追求的寄托,在《西湖七月半》中,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张岱完整的生活判断。
《西湖七月半》从开篇就充满了意趣,或者说,是充满了张岱自己的价值判断。作为&看月者&的张岱,并没有从一开始就看月,而是细细地看起了其他看月的人,因为他发现了那之中值得他自己叙述一番的内容。第一种人是名门贵族,由一群仆人和歌伎侍侯着,坐在月下,看的却是灯影中的歌舞和嬉笑。第二种人是名娃闺秀,把自己的所谓美丽与优雅秀在露台上,只顾谈笑,却忘了头顶的月。第三种人是跑来偷闲的僧人,和着歌伎的曲声,看月,却也期待着别人的注目。第四种人是衣冠不整的醉汉,来回乱闯,大呼小叫,他们看所有的景,所有的人,也什么都不看。第五种人是一群共坐的友人,煮些小茶,饮些小酒,他们坐在隐匿之处,看月,而不愿被人看。这种种社会人士,张岱并没有给予任何评价,但这并不等于他没有任何想法。从一开始,他就说了:&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这是对整个心境的一个最初的论述。张岱是普通人,任何人看人,自然会有褒贬,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他并没有用一言一词加以讽刺或感慨,相反地,却在无声中以自己的兴致与情趣逐一反驳了五种&七月半之人&。&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张岱真正开始赏月是时间,是在一切喧闹散尽之后。当然,文中还有关于那段喧闹的更进一步的描述,这后面再谈,我们先看张岱的选择:&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张岱首先选择的是第五种人,这明显带有他自身的兴致意向,即一种略显孤傲的高洁与清静。这类人是张岱欣赏的挚友,或者说,是张岱自己的一面镜子。与这样的友人在一起,即是与他自己在一起。之后,在前四种人中出现过的身影或场景也纷至沓来,&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值得注意的是,张岱对第五种人的大体上的肯定,并不代表对前四种场面的完全摈弃。他依旧选择了前四种场面中符合自身意趣的部分,如清雅的歌声,恬淡的小酌,他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所谓君子,而是怀着一颗能够欣赏名妓弹唱的心,似乎是很容易就融入尘世中。但是实际上,他在这样闲适不羁的表象下显露出的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格,以温柔为表,以孤傲为里。在一群&韵友&当中,他看似闲散随意,却让一切的景物都符合了他的气息。就像是周围的景致,&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頮面&,在成群的所谓&看月人&走后,张岱才开始赏月。为了自己所寻求的氛围,他可以慢慢等待,直到&人去楼空&,才能够满足渴望的境界。这也是他与他所肯定的第五种人最不相同的地方。第五种人虽然可以邀为座上客,可以算是意趣相投,但总还是相差那么一点点,而这&一点点&,便是等候,以及在等候中观察的过程。如果说第五种人是纯粹的&隐&,那么张岱就是能够在&隐&与&见&中来去自由的人,在玩味世态之后,他依旧能够一尘不染。
因此,从这一尘不染中,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看上文所提到的对于喧嚣的描写。张岱写七月半的西湖,可谓是尽兴而又无情。谓之尽兴,是因为从场面上来看,张岱笔下的昔日杭州市井活泼而充满张力。先有&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后有&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再有&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面靠面而已&,如此沸腾热烈的场面描写有序而真实,仿佛一幅属于西湖的&清明上河图&,虽没有肉眼可见的图画,形象却可以在脑海中栩栩如生。而另一方面谓之无情,则是因为张岱自己并没有将感情投入笔下的繁华,相反地,却以一种冷眼相观的态度审视眼前的世界。无论是写&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还是写&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或是写&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张岱都是一个彻底的旁观者。他以冷静的态度面对身前身后的喧嚣,不带任何欣喜或愤慨的感情。如果硬要说这种无情中多少带有一切感情的话,那么这种感情应该是一种不以为然的嘲讽。对于西湖看月的景象,张岱不声不响地加以描述,他是一个坐在整个世界之外的看客,对于整个世界,他是一个热心的讲述者,却是一个漠然的参与者,他自身的意趣把世态炎凉隔绝在千里之外。
在这里,我们不妨将另一段有关西湖的描述,即《湖心亭看雪》与之相比。相对于《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可谓平淡而深情。&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样平淡的景色,没有任何耀眼的灯火与鼎沸的人声,却充满了张岱悠长的情感体验。在这里,他特别写到了两个在湖心亭对坐饮酒的身影,并借舟子的口对他们做出了最高的评价,即&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里的&痴&,正是张岱对人生的最高评价。在《西湖七月半》的纷繁景象中,张岱因&痴&而选择了躲避于世外,只有当纷繁散去,他才能赏得心中的月。
在《西湖七月半》的最后,张岱记述了这样的场景:&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一篇喧闹的文章以这样的字句作为结尾,可以说是张岱对自身的一种回归。对于张岱的身世有所了解的人,会知道他的贵族出身,知道他一生未仕的经历,知道他晚年充满国破家亡之感的著述,当然更知道他的文章的一贯风格。但是如果一切都是未知的,作为《西湖七月半》的读者,并不了解有关张岱的事情,那么通过这样的阅读,也肯定能够勾勒出张岱清晰的形象。《西湖七月半》是张岱世界观的折射,是他最无声却是最深切的抒怀。他并没有选择任何可以引起他激烈的感情波荡的事情,而是选择了身边的风俗景观。但是就在这最日常的生活画卷中,在他内心所钟爱的西湖边,他淡淡地表达出了自己的孤傲与执着。西湖原本只是一泓风景秀丽的湖水,但是到了张岱笔下,却变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借着这样的世界,张岱使得自己的思绪与意趣时隐时现,有如无形的经纬,看似潜于世界之下,其实却贯穿其中。
因此,我们可以说,完全入世,以及完全出世,两者杂糅在一起并不奇怪,一如在《西湖七月半》背后所看到的张岱。如果没有对社会的积极注视,就不会有那看月的五种人,也不会有西湖畔生动活泼的景象。同时,如果没有对世俗的傲视鄙薄,就不会有曲终人散后的悠然兴致,更不会有荷花中的清香酣梦。在这里,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依赖着组成了张岱内心的全部。西湖一世界,对于窥探者的我们,这个世界意味深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湖七月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