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后一战前奥匈帝国版图割地给哪三个地方

奥匈帝国军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系列_中华文本库
第2页/共69页
文本预览:
豫地投入到战争中,然后被战争击得粉碎。 帝国的军事官僚队伍并不缺乏人才,萨多瓦的战败,反倒使帝国迅速吸收了其原来的 敌人,现在的盟友――德国的经验,建立了自己的总参谋部和大规模动员体系。 反映到具体军事部署上,则是将原来作为后备军使用的“地方防卫军”(Landwehr)升 格到正规军的位置,而由于该升格是和匈牙利自治同时开始的,所以,匈牙利得以被允许建 立自己的“地方防卫军” (Honvéd) 。 因此,到了战前,帝国陆军就由如下三部分部队构成: 帝国国防军(Bewaffnete Macht 或 Wehrmacht) 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Kaiserlich Koenigliche Landwehr,这里的皇,是指奥地利皇帝, 王,指的是波希米亚国王,然而波希米亚仅有王国之名,却没有如匈牙利一般的自治权) ,这 是帝国的非匈牙利部分(又称内莱塔尼亚地区)的地方防卫军,虽然被称为地方防卫军,然 而却具备野战能力,只是根据法律规定,其部署和作战有一定地域限制,不像帝国国防军可
以在帝国任意区域部署和作战。 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Honvéd) ,其使命和性质与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一样,是帝国的匈 牙利部分(外莱塔尼亚地区)的地方防卫军,也属于正规野战部队。在军事行政管理方面, 帝国国防军由维也纳的帝国战争部直接统辖,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由同样设在维也纳的奥 地利地方防卫部管辖,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由设在佩斯港(现在布达佩斯的一部分,港口 区域)的匈牙利地方防卫部管辖,而这两个地方防卫部,共同统于维也纳的帝国战争部。在 军令指挥体系方面,由这三部分共同组成的帝国陆军,由维也纳的帝国总参谋部指挥。 从军政和军令向上引出的两条线,共同指向一个人:理论上的帝国军队最高统帅:奥 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国王。然而实质上,由于帝国已经立宪,君主对帝国战争部长的影响力已 经不如帝国宰相, 更由于君主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已经垂垂老矣, 军令指挥权实质上是由总参 谋长在行使,在战争初期灾难性的惨败之后,军令指挥权又落到了德国顾问手中,这种情况, 在老皇帝驾崩后有所改变, 继位的皇帝卡尔一世年富力强, 又是颇有经验和成就的野战军官, 这使他拿回了部分军令指挥权。 帝国战争部部长在理论上高于帝国总参谋长,其属下除了总参谋长外,还包含个兵种 总监和战地救护部队总指挥,帝国军官团团长(荣誉性职务,荣誉上的全国军官之首) ,军事 建筑总工程师,军医委员会(注意其主任和战地救护部队总指挥不是一个职务,该委员会和 战地救护部队总指挥部也不是一个部门) 战地宗教军
第2页/共69页
寻找更多 ""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哈布斯堡家族在一战以后命运怎样?
遭受了怎样的命运呢?
一战以后,奥匈帝国损兵折将兵败如山倒,整个国家陷入混乱,终于革命爆发。只当了两年皇帝的查尔斯一世就不得不带着皇室流亡瑞士,成了哈布斯堡的末代君王。
今日的的哈布斯堡家族
和别的被推翻的欧洲王族不同,哈布斯堡家族并没有因为革命而消灭或是分崩离析。哈布斯堡家族始终保持着十分紧密的家族联系。在日后他们也纷纷回到了奥地利,在当地的政界,商业界和文化圈里都可以发现哈布斯堡家族成员活跃的身影。同样他们也受到相当的社会尊敬,其中的皇族成员也都可以保持他们的皇家头衔。
大家还关注&&|&&&&|&&&&|&&&&|&&&&|&&&&
版权所有厦门吉他网().中国 .厦门.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ljw@ QQ:
联系地址: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印斗路21号(集美大学音乐学院22号信箱)
邮政编码:361021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一战后奥匈帝国的情况?特别是茜茜公主后来怎么样了?
共有 4 位网友向您献上回答啦, 对答案满意?赶快给出你的好评,感谢他们吧!
茜茜公主与奥匈帝国
『文章内容彩信发送』
--------------------------------------------------------------------------------
美丽的奥地利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兰色的多瑙河蜿蜒境内,银色的阿尔卑斯山横贯东西。今天的奥地利共和国宁静,满足,富裕。 我想各位军友对奥地利最熟悉的恐怕就是约翰。施特劳斯和他的《兰色的多瑙河》,金色大厅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斯泰尔公司的世界名枪,“潘德”轮式装甲车,ASCOD步兵战车吧!我也相信军友们都看过那部著名的《茜茜公主》。我要讲的就是西西公主的故事。这部影片由德国和奥地利1957年合拍,著名的导演恩斯特.马利斯卡执导,影星罗密。施耐德(哦,当时她还不是太出名)主演的影片一推出就轰动了世界,1988年经上海电影译制片厂介绍到了我国。丁建华 ,施荣,童自荣等等一大批著名的配音演员齐装上阵,阵容真是豪华极了。记得当时我还在上小学,看片子时当然是半懂不懂的,但是对
茜茜公主与奥匈帝国
『文章内容彩信发送』
--------------------------------------------------------------------------------
美丽的奥地利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兰色的多瑙河蜿蜒境内,银色的阿尔卑斯山横贯东西。今天的奥地利共和国宁静,满足,富裕。 我想各位军友对奥地利最熟悉的恐怕就是约翰。施特劳斯和他的《兰色的多瑙河》,金色大厅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斯泰尔公司的世界名枪,“潘德”轮式装甲车,ASCOD步兵战车吧!我也相信军友们都看过那部著名的《茜茜公主》。我要讲的就是西西公主的故事。这部影片由德国和奥地利1957年合拍,著名的导演恩斯特.马利斯卡执导,影星罗密。施耐德(哦,当时她还不是太出名)主演的影片一推出就轰动了世界,1988年经上海电影译制片厂介绍到了我国。丁建华 ,施荣,童自荣等等一大批著名的配音演员齐装上阵,阵容真是豪华极了。记得当时我还在上小学,看片子时当然是半懂不懂的,但是对影片中如诗如画的奥地利风光,高贵奢华的皇家舞会,明丽流畅的音乐,尤其是西西公主那纯真灿烂的笑脸真是记忆尤新。尽管现在看起来,这部影片把弗兰茨皇帝和西西公主之间的爱情神圣化了,对于西西公主 在奥地利帝国统治匈牙利和意大利北部时所起的和解作用有些夸张,但这是可以理解的。弗兰茨皇帝和西西公主之间的爱情可能是19世纪欧洲王室中最凄美的故事了,西西公主至今仍受到德国和奥地利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当时的人谈论弗兰茨皇帝和西西公主,就象现在的人谈论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一样。我喜爱这部影片,不仅仅是由于那些美丽的风景,恢弘的场面,更多的是由于它体现了一种高贵的欧洲气质,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欧洲电影,就象同期引进的《铁面人》,《黑郁金香》等一样,这是好莱坞永远也模仿不了的。
事实上,西西公主在历史中更多的扮演的是一种悲剧性的角色,她那痴心的丈夫也好不了哪里去。我找了一些奥匈帝国的史料,对于19世纪的这个衰弱的帝国有了一些大致的认识。奥匈帝国从一成立起就是一个错误。因为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明确的“奥地利”的概念。1804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兰茨二世宣布自己兼任“奥地利皇帝”,1806年,拿破仑建立了莱因联邦,神圣罗马帝国解体。由于拿破仑和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瓜分战利品的时候出现了分歧,奥地利作为欧洲势力均衡的需要保存了下来。那个古老的,衰朽的哈布斯堡王朝开始统治奥地利帝国。帝国包括了今天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民族成分极其复杂,主体民族是德意志人和后来的匈牙利马扎尔人,此外还有捷克人,塞尔维亚人,罗马尼亚人,波兰人等等。1866年,奥地利在普奥战争中失败,随后成立了二元制的君主国——“奥地利--匈牙利君主国”,君主称号“奥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国王”。
片子中的弗兰茨。约瑟夫皇帝英俊,宽厚,仁慈,忠贞,但是在历史上,他是一个比较保守,木讷的人,但总的来说是一个“好”皇帝。他1830年生于维也纳郊外的香布仑宫(就是片子中那个美丽的美泉宫)母亲苏非皇太后来自巴伐利亚的威斯特巴赫家族,是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利安的女儿。她的姐姐成了普鲁士王后,双胞胎妹妹是萨克森王后,还有一个妹妹嫁给了巴伐利亚的一名公爵,这就是片子中西西的父母,善良,乐观的路德维卡公爵夫人和耿直,淡泊名利的巴伐利亚·马克斯公爵。苏非皇太后是一个聪明,坚定,志向远大的人,她的丈夫弗兰茨·卡尔却是一个一无所长的庸才(就是片子中那个耳朵不好的皇帝的父亲,总是说“太棒了!”)卡尔的哥哥,当时的奥地利皇帝斐迪南纯粹是一个脾气温和的傻子,在禅位给他的侄子弗兰茨之后隐居在布拉格,得以寿终。不幸的是,苏非给予她的儿子的教育是陈腐,过时的,完全是 中世纪的那套。她认为儿子的首要任务是保持哈布斯堡家族几百年的高贵传统,竭力维护这个苟延残喘王朝的统治,然后再考虑治理奥地利,如果可能的话使它强大。由于从小就受这种枯燥的教育,弗兰茨。约瑟夫皇帝智力一般,个性平庸,拘泥于细节,而且优柔寡断,经常是朝令夕改;但是他的语言才能是惊人的,除了德语之外,他还会马扎尔语(匈牙利),捷克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希腊语,当然还有英语和法语(我想是过多的语言学习耗尽了他的脑力);他最大的嗜好就是穿军装(想想看片子中的皇帝总是一身戎服,尽管他没什么军事才能);因为他认为自己首先是一名光荣的帝国军人,其次是一名高贵的德意志王子,最后才是奥地利皇帝。说起来这位皇帝真是够倒霉的。他在1848年革命期间登上了皇位,逃亡两次;而且他一生中都在列强的夹缝中挣扎:西面有强大的普鲁士和法国,东面是虎视耽耽的俄国,国内还不得不面对复杂的民族矛盾,骚乱和资产阶级革命。他在位期间从来没有赢得一场战争,1859年在索尔费力诺被拿破仑三世打败;1866年在科尼西格雷茨被俾斯麦打败;在政治上又被匈牙利的马扎尔贵族击败。而这位可怜的皇帝又接连痛失亲人:1867年,弗兰茨的弟弟,墨西哥皇帝马克西米利安被总统胡亚雷斯处死;弟媳,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的女儿夏洛特因此成了疯子;1889年,他和西西唯一的一个儿子,奥匈帝国王储鲁道夫在维也纳郊外自杀,1898年,他一直深爱的西西在日内瓦湖边被一名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刺死(巧的是西西的扮演者罗密。施耐德1982年在巴黎的寓所中死去,好象是自杀,也有可能是被刺;而她和阿兰。德隆生的儿子也是意外身亡);最后,皇帝的侄子,王储斐迪南在塞尔维亚被刺,心力交瘁的弗兰茨眼睁睁的看着奥匈帝国绑在了德国的战车上滑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渊。1916年,弗兰茨皇帝逝世,标志着多灾多难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彻底完蛋。
影片中罗密。施耐德扮演的西西公主是多么的可爱呀!她虽然说不上是绝色,但是她是那么的善良,那么的仁慈,那么的纯真;褐色的长发披散在光洁的肩头上,脸上总是带着灿烂的笑容。电影毕竟是一种艺术,有可能夸张一些了,那么历史上的西西公主是什么样的呢?我也查了一下史料,发现她大半生的时间却是在泪水中度过的,可能是当时欧洲最引人注目,也是最具悲剧性的皇后了。正如影片中的那样,西西的父亲马克斯公爵具有平民思想,她的母亲路德维卡也是一样。西西从小就无拘无束,整天忙于骑马,遛鸟,她与她的8个兄弟姐妹都不爱读书,也没有受过刻板的贵族教育。她的大哥路德维希后来娶了一名女演员(在片子中叫“门德尔”),大姐巴伐利亚。海伦。马克斯公主倒是一个淑女,而这位巴伐利亚。伊丽莎白(西西)公主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野丫头。 1848年,欧洲革命的风暴波及到维也纳,当军队和革命者以及一些醉醺醺的暴徒在维也纳街头巷战时,弗兰茨和皇室成员狼狈的出走,逃到了蒂罗尔省的首府——因斯布鲁克。路德维卡公爵夫人带着她的孩子也来到了这里。在因斯布鲁克,弗兰茨第一次见到了西西(所以片子中路德维卡姨妈对弗兰茨说,他和西西以前见过),但是18岁的弗兰茨对这位11岁的表妹没什么印象,倒是对15岁的大表妹内奈(就是海伦公主)这位清瘦,羞怯的少女有些好感。1849年革命过后,奥地利进入了新的专制时期。这时的梅特涅已经下台,年轻的皇帝大权独揽。1853年,23岁的弗兰茨皇帝准备娶一名皇后了,苏非皇太后为他选中了表妹内奈。皇帝希望未来的皇后拥有高超的骑术,所以可怜的海伦公主整天忙着骑马。8月份,苏非,路德维卡,普鲁士王后,萨克森王后,还有一大堆的贵族来到了萨尔茨堡的伊舍尔牧场,以庆祝皇帝生日的名义进行相亲。由于弗兰茨和内奈对于这次聚会的目标非常清楚,生性羞怯的内奈非常拘谨,以至于在众目睽睽之下一直都沉默不语,这让弗兰茨非常失望。就在这时,冒冒失失的西西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出现了。弗兰茨马上就被这个小他7岁的表妹迷住了,而此时西西公主正和皇帝的小弟弟卡尔。路德维希公爵(就是片中那个傻乎乎的皇帝的弟弟)打的火热。一贯勤于公务的皇帝几乎完全忘了国事,以他少见的热情和精力追逐着西西。苏非皇太后不得不屈服于儿子,让皇帝如愿以偿的娶了西西。
西西公主乘着一艘名叫“弗兰茨·约瑟夫号”的明轮蒸汽船沿着多瑙河顺流而下,这也是《西西公主》第一部在最后竭力渲染的恢弘场景。维也纳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欢迎这位年轻的皇后。但是随后西西公主被折腾的精疲力尽,因为维也纳大主教花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来作弥撒,这是她从来没有经受过的;而她的婆婆打心眼里看不上这个野丫头,维也纳的市民又过分的关心她,原来天真活泼的西西感到了巨大的压力,这和她在巴伐利亚乡下形成的无拘无束的天性格格不入,这也是她一生悲剧的开端。严格的说来,西西公主并不是一个“好”皇后,敏感而又任性,浪漫而又忧郁;婚后很长的时间和丈夫分居,不停的骑马,打猎,旅游,几乎毫不在乎自己作为一名皇后的身份和责任。(我这么说也许有很多人反对我,但我认为既然命运让西西作为一名皇后,她应该担当起这副重任,而不是用玩世不恭的态度来消极的逃避;但这也许就是她的悲剧吧!)西西公主和弗兰茨皇帝一共生了4个孩子:大女儿苏非(就是片子中那个可爱的小公主,可惜在1857年跟父母出访匈牙利时生病夭折)1855年;二女儿吉塞拉1856年;1858年儿子鲁道夫在拉辛堡出生(小约翰。施特劳斯还为此迅速,及时的写出了《拉辛堡波尔卡》,显然是拍马屁的高手);1867年最小的女儿(名字我没有查到)诞生。接连不断的生产使西西精疲力竭,而宫廷中刻板的礼仪,苏非皇太后明显的敌意又使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压抑和绝望。因此她选择了逃避。从材料上看,西西酷爱锻炼,有时到了自虐的程度;天天把自己搞的精疲力尽,又几乎不吃什么东西,看上去骨瘦如柴(过了中年腰围还只有50多厘米!)1883年已是一名中年妇女的西西顶着烈日在一条废弃的军用公路上整整走了7个小时,长达22英里!而且途中只喝了一杯橘子汁!除了变态的自我摧残的运动之外,西西还喜欢梳妆打扮,几乎天天花4个多小时化妆。1860年之后,西西又迷上了希腊神话和莎士比亚,并且狂热的崇拜诗人海涅。她自己也写下大量的伤感诗,和她的堂弟,那位著名的“童话国王”,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一唱一和。有趣的是路德维希二世执拗地认为自己是高居在山顶上的雄鹰,而西西则把自己想象成飞翔在大海上的海鸥。此后,西西一直在幻想的世界中隐居,几乎与世隔绝,直到被刺。
在《年轻的皇后》这部片子中,西西为了和苏非皇太后争夺女儿的抚养权闹的不可开交,最后是西西取得了胜利,将女儿留在了身边,但是在历史中恰恰相反。除了大女儿苏非,西西的其他的三个孩子全被按照烦琐的宫廷礼仪和哈布斯堡家族的传统进行一丝不苟的教育,和当年的弗兰茨几乎一模一样。他们的母亲几乎完全被剥夺了抚养孩子的权利。这一点让西西感到特别的苦恼和伤心,也使她和婆婆苏非的关系一直很紧张。弗兰茨不得不在妻子和母亲之间进行调停,然而西西对维也纳宫廷的一切已经彻底绝望了,她又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外旅行,并且有很长一段时间呆在了布达佩斯郊外的别墅里。西西非常喜欢匈牙利,她认真学习了非常艰涩的马扎尔语,也结识了很多匈牙利朋友,其中就有安德拉希伯爵(就是片子中那个匈牙利的叛乱头子,还爱上了“皇后陛下”。在历史上他后来成了奥匈帝国的著名的外交大臣)。匈牙利人民也很爱戴西西公主,把她比作仁慈的特蕾西亚(玛利亚。特蕾西亚女皇,18世纪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以仁慈和友善著称),而对那位弗兰茨皇帝一直抱有敌意。可以说,在使奥地利皇帝弗兰茨加冕成为了匈牙利国王这一点上,以及促成了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至少是在表面上的和解,西西功不可没。
第三部片子《皇后的命运》的主题就是西西和肺病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实际上西西的肺病并不是很严重,这只不过是她逃离维也纳宫廷生活的一个理由罢了。1863年西西公主来到了直布罗托西面的马德拉岛(属于葡萄牙,就是片子中那个风景如画的美丽岛屿)进行疗养。我在查资料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当时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将自己的御用游艇借给了西西。大西洋上的惊涛骇浪几乎使所有的人都病倒了,而在维也纳一直病泱泱的西西反而精神抖擞。最后西西的御厨也病了,西西只好吃英国皇家海军的舰上伙食,竟然食量大增!看来一个人的心情对身体真是有不可思议的影响。当然几个月西西回去后又病倒了,只好再次逃离维也纳。在这里补充一个小插曲:众所周知,维多利亚女皇是一名宽仁的统治者,但是西西后来到伦敦旅行时非常不礼貌的拒绝了维多利亚的诚恳邀请,使女皇非常生气,好在她并不在意,因此并没有酿成外交纠纷。任性的西西也没有意识到,这只不过是她做的众多不符合皇后身份事情中的一件罢了。
影片中的弗兰茨皇帝是那么的爱西西公主,简直就是童话故事中英俊的王子与漂亮的公主在现实中的翻版。事实是这样吗?身为一个强大帝国的皇帝难道没有风流韵事吗?在查了一些资料后我发现他们的爱情确实是忠贞不二的。尽管西西极端讨厌宫廷生活,又常年不在弗兰茨身边,但丝毫没有减少皇帝对皇后的思念与爱。西西在外旅行时,弗兰茨几乎一天一封信向妻子倾吐心中的爱意,西西也是,真是非常难得。但是弗兰茨有一些晚节不保。1872年,苏非皇太后驾崩,妻子又不在身边,暮气沉沉的皇帝感到了无比的凄凉。1875年弗兰茨皇帝在维也纳的宫殿霍夫堡外进行晨练的时候遇见了一名丰满的女人——安娜。纳霍斯基,一名铁路扳道工的老婆(写到这里我感到非常好笑,一名堂堂的皇帝在宫殿外独自一人慢跑,就象现在的退休老头一样!)皇帝和这个下贱的女人眉来眼去,后来就发生了那件通常会发生的事情。但是安娜是一个贪婪的女人,她从弗兰茨皇帝那里搜刮了不少钱,皇帝不久就厌倦了。之后在弗兰茨身上又发生了一件让人瞠目结舌的故事。1883年,皇帝在看戏时结识了二流女演员凯特琳娜。舒拉特,维也纳杂货商的女儿(我很奇怪弗兰茨皇帝喜爱的情妇都是这种货色,可能跟中国那些爱逛窑子的皇帝一样吧!)。皇帝和凯特琳娜的交往越来越深入,但是叫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的关系是纯洁的,是真正柏拉图式的。弗兰茨固执的不让凯特琳娜成为自己的情妇,以免玷污他们之间的“崇高感情”。皇帝有一次在给这位女演员的信中写到;“如果我们漫步在香布仑宫,蒂罗尔花园的斜坡又会变的很滑,或许我可以荣幸地被允许挽着你的胳膊前行。”这可以说是木讷的弗兰茨皇帝对凯特琳娜最大胆的表白了。凯特琳娜的确让皇帝感到了久违的亲密无间。奇怪的是此时弗兰茨还深爱着西西,竟把这一切向西西报告!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西西不仅同意弗兰茨和女演员的交往,而且甚至鼓励丈夫这么干下去!我真不知道当时西西是怎么想的!当然西西很快就后悔了自己的慷慨大度,但是在表面上她还是显得通情达理,甚至还和凯特琳娜相处的不错。然而在背后,西西象一切嫉妒心强的女人一样,拼命的造女演员的谣,到处说她的坏话。但是她最终还是无能为力,只好又沉湎于她的旅行和伤感诗。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这也是弗兰茨取得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胜利。1914年,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和大公夫人苏非。肖泰克在萨拉热窝被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此时的奥匈帝国完全成了德意志帝国的小卒子。弗兰茨皇帝不仅要承受再一次丧失亲人的巨大悲痛,而且眼看着哈布斯堡王朝和它的帝国走向毁灭。他已经是一个80多岁的老人了,而且早就不过问政事了。日,86岁的奥地利皇帝和匈牙利国王弗兰茨。约瑟夫一世驾崩,奥匈帝国维系各民族的最后一个纽带烟消云散了。他的侄孙,29岁的卡尔登上了皇位,不过是使哈布斯堡王朝按部就班地走向灭亡罢了。1918年,同盟国战败,奥匈帝国分崩离析,在帝国的废墟上新成立了大大小小的民族国家。日,卡尔皇帝发表声明,表示脱离政治;11月12日,奥地利国民议会宣布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成立,然后卡尔离开了维也纳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严格说来,卡尔皇帝从来没有退位,在法律意义上说他一直是奥地利的皇帝,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可是这个王朝和它的帝国已经不存在了。
《西西公主》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皇后的命运》的结尾以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为恢弘的背景,让意大利人在雄壮的奥地利帝国国歌声中向奥地利皇帝和皇后陛下脱帽致敬作为结束(哈哈,我相信德国人和奥地利人看到这里民族自豪感肯定会空前高涨!)。我的故事也要讲完了。具有千年历史的哈布斯堡家族是欧洲最古老的王朝,到了十九世纪末已经是摇摇欲坠了。不幸的是这个王朝是以欧洲王室最浪漫,最伤感的故事作为终结的。作为奥匈帝国第一位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生兢兢业业,尽管他可能意识不到王朝的崩塌不可避免;在他的统治期间,维也纳成了欧洲的艺术中心(尽管他对艺术是个外行),学术中心,政治气氛比较宽松,各民族之间在表面上相安无事,弗兰茨对犹太人也比较仁慈;而他的妻子西西公主,奥地利皇后和匈牙利王后伊丽莎白更是这个浪漫故事的主角。奥匈帝国可以说是奥地利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不用说那些伟大的巴洛克建筑,流光异彩的圆舞曲,著名的维也纳学派,辉煌的医学成就,弗洛伊德,马勒,施特劳斯的《兰色多瑙河》几乎成了奥地利的第二国歌,还有那位来自林茨的郁闷的青年,三流画家希特勒。我很感兴趣的是,同样都是德意志人,德国人显得拘谨,严肃,简朴,一丝不苟,富余理性,但是在整体上常常走上邪路;奥地利人简直是另一个极端,轻松,甜蜜,幽默,讲究享受,追逐奢华,富余感性。奥地利从来没有打过象样的仗,工业也远远不能跟德国相比。当普鲁士励精图治,梦想征服世界的时候,奥地利人却沉醉在“美酒,女人和歌”中。同样的民族,性格却差别那样大,真是不可思议。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奥地利人确实构建了地上天堂。帝国时代的余晖已经远去,奥地利人终于过上了平静,富足,与世无争的生活。我想作为曾经的伟大帝国的臣民,这也许是最好的结果了。我看着《西西公主》,回味着这个欧洲最古老王朝的年轻的皇帝和皇后的故事,心中真是无限感慨。感谢罗密·施耐德,带给我们一个完美的西西公主,一个发生在19世纪的美丽童话。
50岁人一分钟心跳90次正常。
里想什么时候发就什么时候发。
谢谢你。中国万岁!!!!!
与其每天这样转贴,不如做点儿实际的事.
建议你首先把你家里与日本有关的电器全砸碎.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感谢邀请。尚未听说国内有专门研究奥地利和哈布斯堡历史的,殊为遗憾。主要根据Steven Beller的A Concise History of Austria回答。Zhang Fuguang的答案对奥匈的地理范围和历史沿革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我想应该是正确的。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奥地利在东南方向长期跟土耳其处于战争状态,以及近代早期尚存的遗产分割继承、王朝之间的土地交换,地理版图具有较大的变动性。比如,在18世纪初到法国大革命,今天的比利时应该是哈布斯堡的领地,即奥属尼德兰,当然上图没有标出,因为距离奥地利本土太远。但即使是像萨尔茨堡这样离维也纳很近的地方,由于当地地方势力很强大,它直到1816年才完全并入哈布斯堡君主国,因此,严格来说,莫扎特还不是奥地利人。作为中欧大帝国,哈布斯堡君主国的奠基应该是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因为一场中世纪色彩的联姻和土耳其人的帮助。皇帝马克西米连晚年让他的孙子和孙女、哈布斯堡家的费迪南德和玛丽亚,与雅盖隆家的安娜和路易联姻,后一个家族是统治波希米亚和匈牙利的家族。在土耳其人的威胁下,这桩婚姻发展为相互继承条约。1526年8月,匈牙利军队在莫哈奇战役中大败,国王战死,根据当年的相互继承条约,哈布斯堡家继承了雅盖隆家的领地。匈牙利在以后的两个世纪中一直是个交战地带,匈牙利军队对于奥地利具有重要意义,而波西米亚的经济意义更大,16世纪的战争中,三分之二的钱来自波希米亚。原则上说,波希米亚和匈牙利的王位需要议会选举,因而哈布斯堡君主国在最初的两个世纪中处于一种不稳定态,如果说它能维系下来,可能主要是因为土耳其的威胁。1713年之后,皇帝查理六世鉴于身后无男性继承人,搞了一份“国是诏书”,规定哈布斯堡君主国的领地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份文件被视为国家的宪法基础。近代欧洲大陆广泛存在地方性等级议会(Estates),而议会可以成为地方民族主义的喉舌,匈牙利议会就是如此,它的自治权可能是哈布斯堡各领地中最大的。1867年的“妥协方案”,可以说是1848年中欧民族主义运动余波与1866年普奥战争联合产生的结果,在1848年革命期间,匈牙利的民族主义表现得最为激进。根据这个妥协案,哈布斯堡君主制转变成德意志—马扎尔人共治的体制,马扎尔人统治匈牙利,奥地利德意志人统治帝国其他地区。弗兰茨·约瑟夫将继续担任帝国两部分的准立宪君主——匈牙利的国王和君主国其他地区的“皇帝”。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奥地利”作为一个正式名称消失了。虽然二元君主国整体上是“奥地利—匈牙利”,而且匈牙利的官方称呼仍然是匈牙利,非匈牙利的“半个帝国”(占全部人口的57%强)并不称奥地利,而是“在帝国议会中有代表的地区”。这片地区的非正式名称为奥地利,半官方名称是“西斯莱塔尼亚”(Cisleithania,“莱塔河这边”,莱塔河是下奥地利和匈牙利之间的界河)。直到1915年,西斯莱塔尼亚才正式被允许称作“奥地利”。由于这种双元体制,匈牙利可以要求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到19世纪末,匈牙利议会要求它在帝国军队中的匈牙利部队使用匈牙利语指挥,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统一用德语指挥。这个妥协案,可以说是匈牙利人在哈布斯堡的非德意志族群中享有较高特权的一个反映,它忽视了君主国的其他族裔群体,这一点当时就很清楚。在1867年的大臣议事会上,保守的联邦主义者理查德·贝尔克莱迪主张,君主不应该依赖于某些特定的民族,而应该超越于所有民族之上,而且君主肯定不应该忽视这个国家的斯拉夫人。1871年的“基本法案”本来是要给予波希米亚的捷克人以更大的权力的,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成功。后来,由于奥匈在巴尔干的不断扩张,南斯拉夫人成了一个很大的族群,当时曾有人设想后者可以成为哈布斯堡的第三势力,二元帝国可以改组成三元帝国。但在马扎尔看来,这个设想可能会威胁匈牙利在帝国内的地位。因此,这个妥协案和二元帝国折射出哈布斯堡境内复杂的民族关系。既有德意志人跟非德意志人的矛盾,也有马扎尔人跟其他非德意志人的矛盾。
匈牙利原本是中亚的黄种游牧民族马扎尔人在民族大迁徙中来到匈牙利平原建立的国家。 经过几个朝代(不同于中国的朝代更替,一般是国王直系绝后就由大贵族推举,匈牙利保留了很多部落时期的议政习俗,最初的国王也是几个部落领袖推举出来的) 国王又绝后了,匈牙利大贵族为了自己的利益推举傀儡,有的想找法王啊,有的找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皇帝。 最后奥皇胜出,但是匈牙利一直到拿破仑战争时期,一直保持了很大的自主性,部分因为匈牙利大贵族的实力,也部分因为奥皇对几乎只有农业的匈牙利不怎么感兴趣,只要能收收税就很好了。 后来转折出现在一战前 奥皇约瑟夫的老婆(有名的茜茜公主)倾心匈牙利文化,而匈牙利方面又出现了一个安德拉希伯爵,此人受了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曾参与反抗哈布斯堡的革命,后来被抓起来。 茜茜公主早就听说了安德拉希伯爵的各种故事,倾心已久,在茜茜公主和安德拉希伯爵的撮合下,最终两个国家达成了协议, 茜茜公主成为了匈牙利女王。 匈牙利人只需要出百分之30的税负(军费啊,之类)却拥有和奥地利一样的权力,所以这个帝国对匈牙利绝对不是个坏事儿。而奥地利把自己的国家极速的扩张了一倍,兵源啊,粮食啊,战略纵深啊都有了保障,一跃成为中欧一霸,也绝对不是赔本买卖,最终达成了双赢的局面。在之后一战爆发,二元帝国的军人们都跃跃欲试,想去建立自己的功业。殊不知受主教祝福的他们,正骑着雄健的战马,向那未知的毁灭疾驰而去。 最终战败的奥匈帝国被解体成很多个小国,也永远失去了出海口。 补充:当时的与组成“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伊什特万王冠的领地”联盟,匈牙利国王与奥地利皇帝是同一个人。匈牙利对内享有一定程度的立法、行政、司法、税收、海关等自治权,外交和国防等对外事务方面则与奥地利一样,统一由帝国中央政府处理。
奥匈帝国有三个不同的政府:匈牙利政府、奥地利政府和一个位于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匈牙利和奥地利各有各自的议会和自己的首相。皇帝的权力理论上是至高的,但实际上是有限的。皇帝的中央政府负责、、和对外。
奥匈帝国内的一些地区如贾利希亚和克罗地亚享受特别地位,它们拥有特殊的政府形式。两个地区的共同政府由一个共同部长会议组成,这个共同部长会议的成员包括三个部长(财政、军事和外交),两个地区的首相,一些大公和皇帝本人。两个议会各派出一个代表团,各六十人分别对共同部长会议的财政计划及其他议案讨论,这样每个地区政府对共同政府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力,不过总括来说,议会的联席是没有什么真正的权力,因为它仅能互相提出照会,在奥、匈两代表团两次照会均无法达成共识时,才分别进行表决,由始至终它都不能对中央的事务进行共同辩论及质询。行政上,最终共同政府的部长仅对皇帝负责,而非议会及人民,而皇帝本人有权对外交和军事政策作最后决定。(adopted from wiki)奥匈帝国行政区划奥匈帝国内的王国及国家:内莱塔尼亚: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外莱塔尼亚: 16. , 17. ; 帝国直辖省份: 18.
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奥匈帝国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仅有50年。但作为欧洲近代史上的重要势力之一,它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战略价值,更在于它是典型的多民族国家。先认识一下它的各部分1.Bohemia 1526年并入奥地利(波西米亚王族绝嗣,哈布斯堡家族被选为国王)现属捷克2.Bukovina 1804年并入奥地利 现属罗马尼亚、乌克兰3. Carinthia 1335年并入奥地利 现为奥地利共和国一州4. Carniola 1849年并入奥地利 现属斯洛文尼亚5. Dalmatia 1822年并入奥地利(作为击败拿破仑的“战利品”) 现属克罗地亚6. Galicia 1772年并入奥地利(俄普奥第一次瓜分波兰) 现属波兰、乌克兰7. Trieste 1382年并入奥地利 现属意大利8. Lower Austria 奥地利核心地区 现为奥地利共和国一州 维也纳即在此州内9. Moravia 1526年并入奥地利(弗洛伊德、孟德尔、辛德勒的故乡) 现属捷克10. Salzburg 奥地利核心地区 欧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现属于奥地利11. Silesia
作为波西米亚王国的领土,在1526年并入奥地利(七年战争后,普鲁士夺取了西里西亚的大部分地区,图示为剩余部分) 现属波兰12. Styria 1192年并入奥地利 现属奥地利、斯洛文尼亚13. Tyrol 1814年并入奥地利 现属奥地利、意大利14. Upper Austria 作为施蒂利亚公国的领土,1192年并入奥地利 现属于奥地利15. Vorarlberg 1525年并入奥地利 现属于奥地利
(以上为奥地利的领土,又称Cislethania)16. Hungary 1526年西部并入奥地利 1718年奥地利占据全匈牙利 现属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乌克兰、塞尔维亚17. Croatia-Slavonia 作为匈牙利王国中独特的部分,拥有较高的自治权 现属克罗地亚
(以上为匈牙利的领土,又称Translethania)18. Bosnia and Herzegovina 1908年并入奥匈帝国,名义上是由两位君主共治,压垮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现已独立图示一战后奥匈帝国如何解体 染色部分为[Cislethania] [Translethania] [Bosnia and Herzegovina]已经有点儿晕了吧,你可以简单地把奥地利想象成一条贪吃蛇,一个豆,两个豆,三个……直到有一天,它吃了另一条蛇,叫Hungary,于是它变成了双头蛇……后来它(它们……?)又吃了一个叫波黑的豆,于是撑爆了……长话短说,我们不必把话题一竿子捅到神圣罗马帝国,我们只需要知道,哈布斯堡家族拥有许多领地,包括奥地利,历代君主以这里作为基地,通过战争和联姻,不断扩大影响力。1453年,奥地利被提升为大公国,标志着哈布斯堡走向欧洲政治舞台的中心。哈布斯堡家族在整个欧洲开枝散叶,奥地利、波西米亚、西班牙、南意大利、勃艮第、尼德兰都在它的笼罩之下。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震动欧洲,对于民族成分复杂的奥地利来说,宣扬平等自由的革命思想是个大麻烦。拿破仑称帝后,奥地利君主也称帝,建立了奥地利帝国,在与法军鏖战同时,不断强化国内的统治。借着英国的封锁和俄国的坏天气,奥地利熬到赢了,但是自由的火种已深入人心。如果法国大革命是一枝独秀,那么1848年革命就是遍地开花。奥皇甚至要借用沙俄兵力来镇压匈牙利的烽火,最后他干脆把匈牙利议会解散了——这无异于饮鸩止渴。面对此起彼伏的抗争运动,当时的奥皇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不得不推行改革,向民族运动者妥协,赋予一定的自治权。匈牙利贵族从其中看到了机会,他们提出二元帝国的要求(实际上提出此类要求的不止是匈牙利,还有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等等)。弗朗茨手里并没有多少牌,增加一个名义上的皇帝总比削减现实中的领土要好一些。让我们回到问题上,奥匈帝国的政治体制。它有三套政府:管理Cislethania的奥地利政府、管理Translethania的匈牙利政府、中央政府统领全局,负责军事和外交。两个议会,分别在奥地利和匈牙利。尽管建立了议政组织,但国家权力仍然掌握在皇帝和他的官僚们手中。奥匈帝国的民族成分很复杂,它有四分之一是德意志人,五分之一是匈牙利人,捷克人、波兰人、乌克兰人加一起又占了四分之一,剩下包括罗马尼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意大利人等等。上文讲到,它是“典型的多民族国家”,不仅因为民族数量比较多,更是因为没有一个占绝对多数的民族。这样,当民族矛盾激化的时候,政治形势就变得十分紧张。从宗教角度看,奥匈帝国有四分之三是天主教徒,新教和东正教各占不到十分之一,剩下是犹太人,以及最后并入帝国的波黑有三分之一穆斯林。语言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冲突撕裂着这个国家,同时老旧的官僚体制和腐败问题蚕食着社会资源。这已经不是凭某位君王的智慧和胆识能解决的问题,这基本上是一个死局。一战则是在这位七百岁的迟暮老人胸口来了一记重击。实际上,奥匈帝国,这个看似霸气侧漏的名称,不过是哈布斯堡皇朝的落日余晖而已。(以上内容整理自维基百科,英文版内容比较丰富,进一步查证请看英文版维基百科)然后还发生了其他一些有趣的事
long stor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战前奥匈帝国版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