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考研近代史 巧记政治,经济,文化知识联系方式

14高中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全面总结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14高中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全面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历史标志性事件整;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分封制: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宗法制:由血缘关系的亲疏,构成“周天子―诸侯―卿;②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a.神权与王权结合(例如大规模祭祀活动);b.以;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①秦的统一;自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历史标志性事件整理必修一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分封制: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宗法制:由血缘关系的亲疏,构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在每一等级中,都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权力。②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a.神权与王权结合(例如大规模祭祀活动);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例如宗法等级);c.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例如诸侯间相互兼并,周天子权威削弱)。 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①秦的统一自公元前230年起,秦先后兼并韩、赵、燕、魏、楚、齐六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结束了数百年来的割据混战局面。②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郡直属于中央,县隶属于郡。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皇帝制度: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确立皇帝制度。皇帝地位至高无上,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③秦朝的“三公”制及其职责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史称“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办理万机;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负责监查系统。 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①汉朝州刺史的设置汉武帝时,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唐朝三省六部制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③元朝的行省制度元代以行中书省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全国划分为10个行中书省和2个单列行政区划(中书省直辖区和宣政院辖地)。行省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的名称,行使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④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是:王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①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明永乐帝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②清朝的军机处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成为辅助皇帝处理军政事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③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君主专制制度对于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加快民族融合,起过积极作用。但到19世纪,从世界范围来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暴露出明显的陈腐与落后。中国社会的保守和停滞与走向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西方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绝对专制的君主权力和日益腐败的官僚系统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以致无力对抗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专题二
近代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①鸦片战争的背景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当时的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处在巨变的前夜。②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③《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④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列强侵华战争严重践踏中国的国家主权。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生存权,疯狂地烧杀抢掠;在政治上,通过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在经济上通过各种手段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在列强的枪炮下,中国由一个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①三元里抗英1841年5月,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掠,当地人民奋起反抗。三元里 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第一次自发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②黄海海战1894年9月的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海军提督丁汝昌、 定远舰管带刘步蟾、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等爱国将领率领清军与日军展开了英勇抗争。③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马关条约》中“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的消息传到台湾,台湾人民在爱国志士 邱逢甲、徐骧 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此后,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过。 3.伟大的抗日战争①卢沟桥事变(1937年):又称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②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在南京大屠杀中,30万人被害。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公 然违反国际法,在中国土地中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建立过程:(1)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中共立即发表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2)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2月在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3)日西安事变发生。它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4)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开始全面侵华。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实行自卫,抵抗暴力”。(5)八一三事变后,把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进行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正面战场的主要战役有:凇沪会战、太原会战与平型关大捷、徐州会战与台儿庄、武汉会战、枣宜会战。敌后战场主要战役有:百团大战。⑤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胜利: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10月25日,台湾光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意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性胜利;它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2、辛亥革命①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主要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②武昌起义的爆发武昌起义爆发的客观条件是四川的保路运动。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次日,起义军攻克总督衙门,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③中华民国的成立1911年12月,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采用五色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间:1912年3月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按照立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意义: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⑤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地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3、新民主主义革命①五四运动时间:日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中心及主力:以6月3日为界,前期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后期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五四运动初步胜利的表现: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中国外交代表团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意义: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②中国共产党一大时间:地点:上海内容: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③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时间: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④国民革命(1)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2)国民革命的高潮:北伐战争,时间是1926年(3)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七一五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4)意义:是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5)失败原因: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由于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国民革命最终失败。⑤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也是“八一”建军节的历史由来。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⑥红军长征及意义长征的主要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时间:1934――1936年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在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意义: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粉碎国民党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的分裂危机 中共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⑦遵义会议时间:1935年1月内容: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意义: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⑧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1948年底至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小学教育、高等教育、14高中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全面总结等内容。 
 高中历史选修一改革知识点归纳与总结_高二政史地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1、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 2、秦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笼统地说:因为范围你给的太大了,我就只说重点好了 中古史...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  高中政治必修一至四知识点总结(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生活)。高中政治必修一至...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 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  高中历史文化知识点总结 20页 免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文... 19页 2下载...(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  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孝义...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②...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1、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人教版 高中政治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 1 (2)优秀文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知识点总结_高考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注意文化现象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背 景,学会透视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社会根源。...  高中历史选修四知识点总结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选修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秦始皇统一六国,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西方近代史政治,经济,文化知识联系方式_百度知道
西方近代史政治,经济,文化知识联系方式
当时的主流文化都是为资本家服务的,银矿等等,倾销国内过剩产能,建立工厂,疯狂掠夺原材料,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或君主立宪制国家。当然,如橡胶,为资本家服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剥削工人,西方也存在批判资本主义的文化,灌输资产阶级思想,上层建筑反过来又影响经济基础。文化历来都是具有阶级性的。对内,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殖民经济,如狄更斯。西方国家从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对外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文化知识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归国留学生和近代城市变迁研究()——以经济活动为中心考察-毕业论文.doc6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3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归国留学生与近代城市变迁研究()
――以经济活动为中心的考察
专业:中国近现代史
姓名:陈明锋
年级:2005 级
研究方向:经济问题
指导老师:李闰华
近代以来中国出现的逾 10 万的留学生群体始终与中国社会转型进程联系密切,与近
代中国的历史命运息息相关,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起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历史已经证明,凡是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都要涉及到留学生群体。留学生群体作为
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宝贵财富,中外科教、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人才,正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政府的重视。
人作为城市社会活动的主体,城市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城市的现代化离
不开人的现代化。因而城市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即城市人生产、生活的历史,尤其是
上层社会人物的言行对城市发展起到最直接的影响。因此,对与城市的发展关系密切的特
殊群体――留学生群体的思想、活动和相关重大历史事件进行研究,就显的尤其重要。
绪论部分,对论文选题进行背景介绍和简要分析。通过学术史梳理可以发现,无论
留学史在研究范式,还是在具体细节上如何演进,始终只注重与政治史、文化史、教育史
的结合,而缺少与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的有效对话。这种研究显然与留学生群体在社会经
济领域的重要贡献不相符合;二是近代留学史对人物的研究多从注重个体,而忽视其整体
的有效研究,没有充分认识到其群体现代化与整个社会现代化的有机联系;三是归国后的
留学生群体,绝大多数回归了城市,但是留学史与城市史的研究对此问题没有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治考研近代史 巧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