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拼音版 王昌龄受了什么打击?

谁知道《芙蓉楼送辛渐》的意思?快!第一个重重有赏!_百度知道
谁知道《芙蓉楼送辛渐》的意思?快!第一个重重有赏!
快呀,第一个悬赏10分!
提问者采纳
天刚亮,装在洁白的玉壶中?~约756) 唐代诗人。安史乱起,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字少伯,平明送客楚山孤②。②“寒雨”二句的意思是说,黎明送客时楚山也形单影孤。客。次年。曾与孟浩然交游。连江,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远在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我在芙蓉楼送客面对孤独的楚山。[译诗]昨夜。这首诗是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辛渐去洛阳时所作,远望你将行经的楚地:如果洛阳的亲友向你问起我的情况。开元十五年 (727)登进士第,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二人数年同笔砚&quot。洛阳亲友如相问,&quot:夜晚秋雨入镇江,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作者简介]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③,今晨:秋雨。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辛渐,水涨江满,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注释]①芙蓉楼,秋雨绵绵洒向吴地江天:我的心就象盛在玉壶的冰那样洁白透明,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天亮时送你回洛阳,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③“洛阳”二句的意思是说,你就告诉他们;(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故说“夜入吴”:昨夜下了一场秋雨。在江宁数年,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任秘书省校书郎,又受谤毁。[满江寒雨绵绵连夜来到镇江。楚山:指辛渐将行经的楚地。平明。开元二十二年,使我感到孤独。镇江属吴地: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的西北角:满江。夜入吴:王昌龄的朋友。寒雨,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就说是心地纯洁如冰心玉壶。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询问我的近况。开元二十七年芙 蓉 楼 送 辛 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度入吴。世称王江宁。经湖南岳阳:指辛渐,请告诉他们我依然冰心一片
提问者评价
谢谢!你虽然不是第一个,但回答得很好,谢谢!给你个5分!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赏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李白与王昌龄七言绝句比较初探
李白与王昌龄七言绝句比较初探
在李白的近体诗里,以绝句的艺术成就最高。他的绝句创作,无论是五绝还是七绝,无不令人神往。就作品中的自然天成和清新明快而言,李白绝句的成就无人可比。它是李白感情世界的瞬间呈现,其开朗的性格,率真的情感,以及洒脱的气质,全都灵光一闪地反映了出来,脱口即成绝唱。他把绝句写神了!他的七绝当时就征服了众多读者,享有盛誉,他诗歌中所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曾经吸引过无数士人。他在七绝中所表现出来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有很大的吸引力。胡应麟《诗薮·内编》说:“太白五、七言绝,字字神境,篇篇神物。”①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得好,兼长五绝与七绝并至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李白是一位旷世奇才,有不可更替的不朽地位。
王昌龄是与李白同时而出生稍早的一位诗人。受当时任侠之气的影响,是一位豪侠诗人。但王昌龄身上有种一般豪侠诗人所缺乏的深沉感、观察问题的敏锐感和历史的厚重感。其作品或豪爽俊丽,或绪密思清,或清逸明丽,风格多样。他是专攻七绝的高手,无论写什么题材,表达什么感情,格调或高昂开朗,或低迷凄婉,或雄浑跌宕,或爽丽自然,总有一种清刚之美。他的七绝留下来七十余首,写得几乎首首皆好。被誉为“七绝圣手”,“诗家夫子”。
前人往往将王昌龄与李白并称。如明朝胡应麟《诗薮·内编》云:“七言绝如太白,龙标,皆千秋绝技。”王世贞《艺苑卮言》也将王昌龄与李白的七绝并列为神品。②
正因为李白与王昌龄的七绝都写得很出色,所以他们的作品,值得我们去进行研究和总结。他们在绝句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参考,对这方面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借鉴这些方法和技巧。他们在七绝中都营造了非比寻常的意境,通过对两人七绝意境的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他们的七绝,侧重的体裁、采用的风格、语言各不相同,却各有各的特色。通过对两人绝句体裁、风格、语言的比较,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两位诗人,进而更进一步地准确理解他们的作品。另外,以前的文学批评,对李白的乐府诗和歌行体诗研究较多,但把李白的七绝与王昌龄的七绝放在一起进行详细评论的资料却很少。所以,对两人的七绝进行研究和探讨,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空白。下面,且就两人的七绝,谈谈我浅薄的认识吧!
李白与王昌龄生活的年代任侠风气较盛,他们都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王昌龄曾在《郑县陶大公馆》中说:“儒有轻王侯,脱略当事务。”不乏睥睨一世的狂放气慨。而李白也曾在《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中说:“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入红尘中。”从这些话可以看出他们两人慕侠尚气的性情。因共同的豪爽性格,李白与王昌龄部分七绝作品都有一股侠气,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出塞》,李白的《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从军行》等。至于有一首七绝: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到底是李白所作,还是王昌龄所作,尚有争议。
李白和同时代的其他人士一样,具有恢弘的功业报负,所谓:“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襄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就是他最执着的人生信念。这种信念成为他追求和歌颂壮丽人生的出发点。入永王幕府后,他以谢安自比:“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表现出要在历史中建立辉煌功业,积极创造自我价值的人生愿望。他把排难解纷的济世理想和放纵不羁的个性自由统一起来,以求得圆满的人生。他对人生道路的设计是分两步进行的:首先是建立奇功伟业,而功成之后却又不贪恋富贵名位,而以“五湖”、“沧州”为家,向往自由的生活。他的自由意识是如此强烈,当遇到现实生活中丑恶力量的阻碍时,他的愤怒和抗争也表现的格外强烈。在早期,主要表现为“不屈己”、“不干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正如他诗中所说:
“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
“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锁紧。”(《玉壶吟》)
他有时也发出轻蔑权贵的豪语,如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但主要还是表现内心的高傲。而随着李白对朝廷和社会的了解,他开始反权贵,并借古讽今,把矛头直指唐肃宗。如《巴陵赠贾舍人》:
“贾生西望忆京华,湘浦南迁莫怨嗟。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
这种在权贵面前毫不屈服、为维护自我尊严而勇于反抗的意识,是魏晋以来重视个人价值和重气骨传统的重要内容,李白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秀传统而成为诗坛巨星的。
王昌龄的一生,也是渴望为国立功,为老百姓做点事的,这些从他为人民写的许多表示同情的诗就可以看出。他在朝中当了十一年的官,但最终他还是由于“不护细行”而为朝中权贵所不容,一再贬官,理想最终不能实现,心情郁闷。他的表现手法与李白的不同,情感没有那么激烈,语言没有那么尖锐,而是含而不露,怨而不怒。这些我们都可以从他部分作品中看出。如《芙蓉楼送辛渐》其一中“一片冰心在玉壶”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无辜受打击的愤懑,表白了自己一贯的耿介廉直的操守,请亲友们相信、放心。
总之,他们两人都有建功立业的理想,却又都没有真正实现,由此而产生的悲愤,令他们留下了一部分脍炙人口的作品。
李白受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的影响,想要“济苍生”,“安社稷”,虽然他的理想一直没有实现,但他对祖国还是怀有深深的感情,对祖国人民的苦难,他寄以深切的同情,这些我们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看出,如: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廷将,独领残兵千骑归。”《从军行》
写出了虎将勇猛及他对边关将士英勇杀敌的赞赏。再如《别内赴微三首》:
王命三微去未还,明朝离别出吴关。白玉高楼看不见,相思须上万夫山。(其一)
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时归。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其二)
翡翠为楼金作梯,谁人独宿倚门啼。夜坐寒灯连晓月,行行泪尽楚关西。(其三)
表达的就是作者对因战争造成的离人的痛苦的深切同情。王昌龄表现这方面的七言绝句内容更为丰富,他的《出塞》二首,既有对勇于献身边关者的同情和民族自豪感,又隐含着对统治阶级强加给将士非人待遇的不满和讽刺。还有他的《从军行七首》,有对边关将士乡思的真切表达: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其二)
有对英勇健儿悲惨遭遇的真实描述: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其三)
还有看不到使边塞战争彻底根绝的可能性发出的深长叹息以及对亲人不能团聚的深切同情: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其一)。
从这些对人民的同情诗也可以看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正因为爱得深沉,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李白和王昌龄的七绝中都有大量的送别诗。王昌龄有二十八首,李白也有将近二十首。他们借这些送别诗,有的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心迹,如李白的《巴陵赠贾舍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还有其余的大部分送别诗表达了他们对朋友的送别、相思之情。
两人作为盛唐著名诗人,他们的七绝作品有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与经历,他们的作品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一)李白与王昌龄七绝体裁的比较
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和送别诗为多。他的山水诗,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诗人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将感受与山水冥合,无论写情绘景都有一种一气流贯的俊秀和爽朗,境界清新,而内蕴飘逸潇洒。例如《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山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是李白七绝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大自然的山水在李白那开阔的胸襟,浪漫的情怀的浸润下,越发显示出豪放、壮阔和神奇。还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怀抱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是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第一、二句已经把夹江对峙、巨浪奔腾的雄奇信手展现,末两句亲切而灿烂的秀丽景色,更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悠远的情趣。全诗境界开阔,层次清晰,形象生动。那刹那的感觉,无穷的韵味,所表现出的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感触。还有如《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其中描绘的只是庐山香炉峰侧的一道瀑布,但在作者笔下,庐山“紫烟”笼罩,红日映照,瀑布飞流直挂,宛若银河,何等神奇壮观,又是何等自然纯净秀雅。再如《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句,将诗人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返回江陵时的轻快喜悦,表现的多么贴切呀!
李白馈赠友人的作品数量很多,有的表现了自己鲜明的政治态度,如《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通过对郑灌的叮咛:
“丈夫赌命报天子,但斩胡头衣锦回。”(其一)
“斩胡血边黄河水,枭首当悬白鹊旗”(其三)
表现他报效祖国的理想。再如《巴陵赠贾舍人》:
“贾生西望忆京华,湘浦迁谪莫怨嗟。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
用了一个历史典故,用反语来表现他对唐肃宗用人的不满。,但他的送别诗,更多的是表现日常送别,相思之感,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韩侍御之广德》《闻王昌龄迁龙标尉遥有此寄》《赠汪伦》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王昌龄的七绝,以边塞诗、宫情闺怨诗和送别诗为多。他的绝句分两个阶段,前期豪爽俊丽、绪密思情,后期诗风偏于清逸明丽,但仍有一种清刚爽朗的基调。他早年写了许多边塞诗,宫情闺怨诗和送别诗则大多是在晚年创作的。
王昌龄的边塞诗跟李白创作的几首边塞诗不同,李白把着眼点放在具体的战事上,而王昌龄不同,他是把边塞战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在各个视角上进行深入的思考。以深刻的内涵,饱满的热情,把诗写得虎虎有生气。这些诗中有的热烈赞扬了前线将士舍身许国的豪情,如《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亦不乏胜利的喜悦和自豪,如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其五)
但诗人的眼光并不停留在这个地方,他清醒地看到了他那个时代中战争的阴暗面。譬如说,那些义勇健儿往往是上层统治集团刻薄寡恩政策的牺牲品:
“但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其三)
于是,边塞生活在王昌龄的笔下成为透视畸形社会现象的一个窗口。而与此同时,他又把笔触深入到士卒内心生活中去开掘出最普遍最典型的真切情思,如: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其一)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其二)
而最引人注目的,是王昌龄在边塞诗中,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感。自有史以来,在中国西北和北部广阔的边缘地带各民族之见发生过无数次血与火的冲突,这根本上是不同人类群体之间残酷的生存竞争,是这一土地上的人们难以摆脱的历史命运。王昌龄是意识到这一点的,他向往和平,又因在当时的条件下看不到使边塞战争彻底根除的可能性,惟有发出深长的叹息。在他的名作《出塞》诗中,这种情绪以更精粹的语言表达出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被后人誉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其原因就在于它不但具有丰富厚实的内涵,而且唱出了时代的心声,堪称是王昌龄的代表作。
擅长写雄健浑厚的边塞诗的王昌龄,同时又以情思婉绵的闺情、宫怨诗著称。李白也有这方面的内容,但只有少数几首,如《春怨》、《长门怨二首》等。李白写的宫怨诗从大的感觉来写,仍有一种以气贯穿的特点。而王昌龄则善于提炼情思和物色,并把两者凝聚为鲜明的一点,凝眸注目处言语不多,却神情毕现,如《青楼曲二首》、《闺怨》、《长信秋词五首》等都是这样的作品。
王昌龄与李白一样写了许多送别诗。不同的是李白的诗多是对国事的关心,表明政治态度,如《巴陵赠贾舍人》,《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等。而王昌龄的诗多是对自己的遭遇、心迹的表白,如《芙蓉楼送辛渐》,《送柴侍御》等。
总的来说,两人的七绝体裁,内容不尽相同,相同的体裁,也各有各的风格和特色。
(二)李白与王昌龄七绝描写手法方面的比较
这点,从两人所写诗的体裁,便可以看出。李白写的大量山水诗都非常出色,可见他善于写景;王昌龄则写了大量的边塞诗和闺怨诗,也很有名,可以看出他善于抒情。李白的大量山水诗,其中如《早发白帝城》、《山中问答》,《娥眉山月歌》、《望庐山瀑布》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作。但李白并不只是为了写景而写景,他在景中都暗含着他的某种感情。《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把作者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返回江陵的欢快的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
其中,从“桃花”、“流水”的“杳然去”,可以看出诗人悠然自得的情趣。
娥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娥眉山月歌》)
作品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和月光、流水糅为一体,自然而又流畅。
王昌龄的抒情诗中,如《长信秋词》其三是写宫怨的名篇: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诗中通篇借用汉成帝妃子班婕妤的故事来写。但诗人无意于铺叙情节,这是绝句的篇制所无法容纳的,他着力于最能点醒人物内心意绪的景物,这就是沐浴着朝阳的寒鸦。“奉帚”“团扇”两句虽已点明人物身份,但只有到了第三句,在“玉颜”和“寒鸦”的强烈对比下,那“怨”字才呼之欲出,移情于物,又借景寓情,王昌龄的宫怨诗和其它诗大抵如此。
李白对形象的捕捉能力是很强的,但是诗人的澎湃诗情无法为寻常的形象所容纳时,诗人就展开天马行空式的想象和幻想,以气骋词,来实现艺术的变形,对客观事物进行夸张,它使形象突破常规,染上奇幻的色彩。他忽而化重为轻,如:
“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结袜子》)
忽而又化轻为重,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在这种轻重转换中,诗人写出了他的自信与友情。他又常常打破方位的局限,把天上地下、四面八方任意安排,通过空间的变形展示出诗人宽阔的襟怀。例如他的《横江词》六首,本来是从“横江”这一地点着眼的,但诗人的视角却没有限于这个局部的地段,它忽而跳到远在江宁城外的瓦官阁: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其二)
甚至到了地处江宁县北、比瓦官阁更远的三山:
日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其六)
忽而又跳到当淙西南三十里的天门: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其三)
忽而又写了钱塘江的潮水: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其五)
此外写庐山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无不是在想象中变换空间,以壮大其气势。在创作的过程中,诗人的感情往往如喷涌的横流,不可遏止地滔滔奔泻,其间裹挟着强大的力量。
王昌龄在七绝中,则善于精心刻画,描写心理。他善于提炼情思和物色,并把两者凝聚为鲜明的一点,言语不多,而神情毕现。例如《青楼曲二首》其一: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末句只写少妇注视,而自矜得意之情已尽在不语之中。又如《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碧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题为“闺怨”,偏从不知愁写起。有无忧无虑的轻快心情方有凝妆上楼之举,然则没遮拦的浓丽春色又恰成了开启少妇内心奥秘的钥匙,诗情急转直下,回头方知少妇不是无愁,凝妆上楼不是无谓之举,而是由寂寞孤独的潜意识激发出来的不由自主的行为。“闺怨”的主题就在这种内心开启的过程中被鲜明有力地揭示出来。他在《长信秋词》其三中写宫怨也是捕捉最能表现人物心情的“寒鸦”来写“怨”的。王昌龄的许多诗都是如此。
(三)李白与王昌龄七绝意象的比较
由于李白富于想象,他那跳跃性的思维,令他的诗歌,奇峰突起,如《望庐山瀑布》,从瀑布联想到银河,并且是三千尺的形象,将瀑布的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他的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放到他的绝句里,就形成清新俊逸的情思韵味。如《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把一个水、月、白云连成一体的琉璃境界,和在这个世界里产生的奇妙想象,写的那样明净秀美,如入神仙境界。其五: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美的湖,美的传说,空灵,明净,如画的境界,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
由于王昌龄没有像李白一样求仙学道,返归自然,所以他的诗歌,很少有那种空灵、明净、清新俊逸的意象。虽然晚年也有一些清逸自然之作如《芙蓉楼送辛渐》、《采莲曲二首》等,但他的绝句意象更多地呈现为另外一种特点,或通过奇特的设想,或通过心理的描写,显现出丰满的形象。如《从军行七首》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通过大漠风沙遮天蔽日的意象,表现气候的恶劣,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但战还没打,前军就传来捷报,从侧面烘托出唐军的士气和威力,塑造了他们英勇的形象,可谓设想奇特。再如《闺怨》,通过对少妇心理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少妇坐在楼上欣赏春景的丰满意象。
李白有丰富的想象力,他那狂放、倨傲达观的性格,使他的诗充满了一种浪漫主义色彩。所以他在诗中喜用比喻,将实实在在的东西虚化,比作另外一种事物,以虚带实。如《望庐山瀑布》将瀑布比作虚化的银河,很成功地表现了瀑布的形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尉遥有此寄》的“愁心”,很好地表现了李白对朋友左迁的同情与慰勉。
王昌龄的诗则不像李白的天马行空,他善于将虚的东西用实在的东西来表现,以实带虚,多托物言情,用兴托类意象。如他的写别情的诗,好以“月”“雨”为主要意象,在迷离幽微的别愁中烘托出澄朗晶莹、心心相印的友谊。《芙蓉楼送辛渐》是这一类诗中的名篇。诗作于王昌龄官居江宁丞之日,诗人正遭谤议,况送挚友远行,其凄切心情可知。临别所嘱,惟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诗里的南国烟雨和兀然傲立的孤峰,既是景语也是情语。又如《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风,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武冈在龙标东南,其时诗人和这位柴姓的友人皆贬谪湘西,但诗中回避悲戚戚的愁态,用“青山”,“明月”这样开朗的实实在在的形象一扫天涯沦落的颓废,展示了那种看不见的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真挚情怀,以实带虚。
(四)李白与王昌龄七绝语言方面的比较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他的诗具有接近于歌谣的特点,实际上也就是诗歌语言更多地从新鲜活泼的生活语言中得到充实和丰富,并加以提炼和升华。他融古朴森茂的汉魏乐府和清新明丽的六朝乐府为一炉,以其俊逸的才气创造了新鲜的诗歌语言。他有很多诗篇的用语就是直接从乐府民歌中点化而来的。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显然受到南朝乐府《西洲曲》里“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的启发。还有一些诗篇,虽然不是直接由民歌改造而来,却在语言风格上保持了率真自然、明朗流转的风格,深得民歌韵味,如: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
但是,并不是说李白的诗歌语言局限在乐府民歌的范围,实际上,他也广泛汲取了前代文人诗歌的精华,形成通俗而又精练,明朗而又含蓄,清新而又明丽的风格特色。他的“自然”并不仅仅是除去雕饰,浅显明白,而且是语近情遥,具有丰富的意味。沈德潜《唐诗别裁》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他说的这些特点,实际上也就是深得民歌天真自然的风致。③总之,李白善于博采前人的成就而自成风格,堪称炉火纯青的语言大师。
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王昌龄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善于概括和想象,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和谐婉转,民歌气息很浓。所以他写传统主题,能令人感到意味深长,光景常新。”④如他的《从军行七首》、《采莲曲二首》等,就是这样的代表性性作品。
在两人七绝比较这个论题下,我所探讨的都只是较肤浅的,每个小点都还有待挖掘、深入。此外,还有两人七绝中的音律,所采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及起承转合的技巧和两人的心理表现等,都有待进行研究。
注释:①出自《古代文学史(一)》2000年版&
罗宗强& 陈洪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342页
②出自《中国历代文论选》1996年版 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249页
③出自《中国文学史》1995年版 游国恩 王起
萧涤非费振刚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第91页
④出自《中国文学史》1995年版 游国恩 王起
萧涤非费振刚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第65页
参考文献:
1、《古代文学史(一)》2000年版&
罗宗强& 陈洪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文史英华诗卷》2000年版&
韩兆琦主编& 湖南出版社
3、《中国文学史》1995年版游国恩 王起 萧涤非 费振刚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4、《李白选集》
1999年版郁贤皓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5、《中国历代文论选》1996年版 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6、《全唐诗》1999年版彭定求、沈三曾等10人主编 中华书局出版社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
参与话题讨论,请先或
京公网安备号
京ICP证110318号
新出网证(京)字242号
蚂蜂窝客服 400 166 6866&&&工作时间 10:00-18:3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芙蓉楼送辛渐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