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来陪衬中国历史上的女英雄雄的话

娜塔莉透露漫威新计划 将拍超级女英雄主角电影
来源:搜狐娱乐
娜塔莉-波特曼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漫威有计划打造以女性为主角的超级英雄电影
  (来源:时光网) 一直以来,超级英雄电影多以男性为主人公,虽然也有像“黑寡妇”一类强悍的女性角色,但多是起陪衬作用。华纳也曾欲将DC的“神奇女侠”打造成一部独立的真人电影,但项目最终流产。
  近日,娜塔莉-波特曼在为《雷神2:黑暗世界》做宣传,其角色是雷神的地球恋人简-福斯特。在接受英媒《SciFiNow》采访时波特曼透露,漫威计划制作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超级英雄电影,“超级英雄世界里有很多坚强的女性,令人兴奋的是,我听说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超级英雄电影在计划中了。当然,一个非白人女性角色更让人兴奋。漫威团队会给观众带来奇迹。”
国外网友支持率最高的是性感火辣的“惊奇女士”
  “漫威之父”斯坦-李曾在接受《TooFab》采访时也讨论过这个话题,“可能在某个时候,他们会考虑拍一部以黑寡妇为主角的电影,这点我很确定。你知道,女人和男人一样喜欢这类电影。”不过,斯坦-李认为,漫威世界以男性为主的大局暂不会变。
  今年,好莱坞多数大片表现不良,而一些符合女性观众口味的小成本影片取得了不错票房,调研数据显示,像《招魂》、《人类清除计划》、《辣手警花》、《惊天魔盗团》、《了不起的盖茨比》等片都颇受女性观众好评。以发行中小成本影片为主的索尼经典主席汤姆-伯纳德分析认为,“现在女性观众已经不满足于爱情轻喜或者浪漫故事了,只要能让她们感到愉悦(的影片),她们就会去花钱去看。”
  既然女性观众变得越来越重要,漫威考虑制作女性为主的超级英雄电影就绝非传言了,不过,目前还没有具体项目消息。那么,惊奇女士(Ms. Marvel)、黑寡妇(Black Widow)、女绿巨人(She Hulk)、蜘蛛女侠(Spider Woman)、蛇神夫人(Viper)&&哪个女超级英雄适合独挑大梁呢?
(责任编辑:左智婷)
原标题:女超级英雄将变主角 娜塔莉波特曼透露漫威新计划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社区热帖推荐
看看哪位主播卸了妆让你认不出来……[]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京剧革命和样板戏资料汇编
疾风知劲草 烈火见真金――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柯湘的体会
北京京剧团《杜鹃山》剧组
在批林批孔运动深入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在文艺革命的凯歌声中,我们回顾在江清同志领导下所进行的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的创作过程,更加体会到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是指引我们胜利前进的灿烂明灯。
《杜》剧通过党对自发的农民武装进行改造这一题材,歌颂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歌颂了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建军路线。全剧的主题思想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前进,农民武装斗争才能走向胜利。
剧中主要英雄人物柯湘,在改造农军的过程中,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了毛主席的建军路线,取得了这场斗争的胜利。因此,只有塑造好党代表柯湘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才能很好地体现全剧的主题思想。下面,谈一谈我们学习、运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塑造柯湘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典型的一些初步体会。
在多方面的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示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典型性格
“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矛盾斗争,革命文艺就是要通过典型化的矛盾冲突,积极能动地反映这一充满斗争的现实。因此,我们在创作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根据主题思想的要求组织戏剧矛盾,以突出柯湘的形象。
在创作实践中,我们采取了以下一些具体做法:
一、以柯湘为中心,多方面地组织戏剧矛盾;在矛盾冲突中多侧面地展现英雄人物的典型性格。
《杜》剧的时代背景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初期,当时国内的阶级斗争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的路线斗争都十分激烈。柯湘所在的农军,主要成份是农民,也混进了进行政治投机的阶级异己分子,而内外的阶级敌人又利用了农军内部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兴风作浪。这就规定了柯湘所面临的矛盾不但是来自多方面的,而且是尖锐复杂的。修改前的《杜》剧,没能以柯湘为中心多方面地组织戏剧冲突,却把种种矛盾推到了雷刚面前。这样,次要英雄人物雷刚就成了舞台的中心,夺了柯湘的戏,使柯湘的形象显得单薄无力。在修改过程中,我们学习和运用革命样板戏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创作经验,纠正了这种情况,力求做到以柯湘为中心多方面地组织戏剧矛盾。
毛主席教导说:“单纯的过程只有一对矛盾,复杂的过程则有一对以上的矛盾。各对矛盾之间,又互相成为矛盾。这样地组成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和人们的思想,并推使它们发生运动。”围绕柯湘,我们组织了四对戏剧矛盾:通过柯湘与豪绅头子毒蛇胆的矛盾斗争,展示柯湘威武不屈、英勇顽强的性格侧面;通过柯湘与叛徒、内奸温其久的斗争,展示柯湘敏锐的政治警觉和巧妙的斗争艺术;通过柯湘与雷刚的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展示柯湘既能坚持党的原则,又善于作政治思想工作这一性格侧面;通过柯湘与杜小山及自卫军战士的急躁情绪和自由散漫作风的矛盾,展示柯湘善于教育群众、发动群众的杰出组织工作才能。在各对矛盾中,必须要有一对主要矛盾作为贯串全剧的主线,这就是以柯湘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思想和以雷刚为代表的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我们把各对矛盾有主次地、互相交织地都集中到柯湘面前;种种问题,都等待着柯湘作出回答。这就为展示柯湘的英雄性格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二、通过强化、激化戏剧矛盾,深化英雄性格的各个侧面。
在《杜》剧中,多方面地组织戏剧矛盾,有利于表现柯湘英雄性格的广度,即多侧面;而将围绕着英雄人物的各对矛盾适当地、有界限地加以强化、激化,则有利于表现英雄性格各个侧面的深度。毛主席教导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强化、激化戏剧冲突,就是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原则出发,从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性出发,从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斗争环境的具体规定性出发,把现实斗争中的矛盾集中起来,使之典型化,从而使英雄性格的各个侧面得到鲜明而深刻的表现。
多浪头推进,是我们强化矛盾的一种方法。修改前的《杜》剧对柯湘与温其久的矛盾写得不够,没有组织激烈的戏剧冲突,以表现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个人野心家争夺部队领导权的生死搏斗。这样,柯湘高度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便很难得到充分的表现。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第五场《中流砥柱》中,强化了这对矛盾。如在雷刚下山后的一段戏,安排了四个戏剧冲突的浪头:温其久以救应为名,鼓动冒险,被柯湘制止;温其久用“骨肉之情”再次煽动战士下山,又被柯湘和党员积极分子拦住;接着,温其久利用杜小山救奶奶急切如火的心情,推波助澜,小山拔出匕首,冲上隘口,战士也随之涌动。在这严重关头,柯湘以充满深厚、诚挚的无产阶级感情的一段念白,劝止了小山盲动;最后,温其久狗急跳墙,将矛头直指柯湘,恶意挑拨党群关系。柯湘义正词严,驳斥了温其久,也教育了战士。这四个浪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浪高过一浪,把柯湘推向层层浪头的顶端。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柯湘中流砥柱的英雄形象和反潮流的性格特征就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春催杜鹃》是柯湘在刑场上与敌人作正面斗争的一场戏。对这场戏,原来的处理是把敌人调下场去,让柯湘一人净场唱。这样的处理,原想突出柯湘,但因柯湘面前失去了斗争的对象,戏剧矛盾淡化了,柯湘的英雄气概也就消弱了。现在,我们在柯湘上场前,作了多层近铺垫,造足舞台气氛;柯湘上场后,敌人不退场;柯湘甩发、提链、蹉步、推刀,在敌人的刺刀丛中慷慨抒怀。由于调动各种舞台手段,强化了戏剧冲突,所以柯湘那种“无产者等闲看惊涛骇浪”的斗争意志和共产党员只要一息尚存就向群众宣传革命真理的革命精神,就得到了较充分的表现。
三、多方面地组织戏剧矛盾,并使之强化、激化,关键一环,是要写好英雄人物促使这些矛盾向有利于革命方面转化的英雄行为。
“共产党人的任务就在于揭露****派和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宣传事物的本来的辩证法,促成事物的转化,达到革命的目的。”我们正是试图遵照毛主席的这一光辉教导来刻画英雄人物的。多种矛盾,纷至沓来,而且十分尖锐激烈,把英雄人物推到极其艰难的处境之中。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矛盾斗争越是错综复杂、尖锐激烈,越是表现英雄人物促使这些矛盾向有利于革命方面转化的英雄行为的好时机,英雄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和驾驭风云的胆略才干,就越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第五场在四个浪头推进的高峰延续部位,我们给柯湘设计了核心唱段《乱云飞》,就是让她在胜败存亡的关键时刻,力挽狂澜,促使矛盾转化。这一唱段酣畅地抒发了柯湘对阶级亲人的深切怀念,对叛徒内奸的高度警惕。在“面临着胜败存亡”的紧急关头,她缅怀井冈山,想念毛委员,激发了她的斗争智慧和凌云壮志。在这种力量的鼓舞下,她依靠党支部,群策群力,制定了一个营救雷刚、克敌制胜的完整的作战方案,从而扭转了危局。
再如第三场《情深如海》,当柯湘制止雷刚欲打田大江的错误行为时,雷刚由于对党的政策不理解,与柯湘发生了矛盾。我们为雷刚设计了踹凳、拍刀怒向柯湘的形体动作,为众战士设计了举刀挺枪、威逼柯湘的舞台调度,从而强化了戏剧冲突。在这严重的局面下,柯湘从容不迫,几句话,一个举手动作,缓和了局面;继而,因势利导,亲切、严肃地用“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一光辉教导教育了雷刚。接着,我们又为柯湘安排了一个重要唱段“普天下受苦人同仇共愤”,用生动的对比,语重心长地对雷刚进行阶级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使雷刚醒悟,明白了革命应该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的重大原则问题。
如果不敢触及柯湘的无产阶级思想与雷刚的非无产阶级思想这一对全剧的主要矛盾,或者轻轻触及,浅尝辄止,那么柯湘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深厚的阶级感情和善于作政治思想工作的几个重要性格侧面,便无从表现,或者表现得肤浅、无力,这样就会不知不觉地陷入“无冲突论”的泥淖里去。组织了多方面的矛盾冲突,而且很尖锐激烈,如果不以柯湘为中心并促使矛盾转化,那就会造成主要英雄人物处于无能为力或反面人物满台转的局面,这也同样会歪曲英雄人物,歪曲主题,甚至走上“揭露阴暗面”的修正主义的道路。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必须以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为纲,大胆地组织戏剧冲突;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全力以赴地写好英雄人物为促使矛盾冲突向有利于革命方面转化的英雄行为。在这里,写好英雄人物的英雄行为是有决定意义的。
为了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要努力刻画好其他人物
要胜利完成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这一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必须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满腔热情、千方百计地塑造好剧中主要英雄人物的典型形象。对于其他英雄人物、正面人物以及反面人物形象的塑造,既不能让他们夺主要英雄人物的戏,造成喧宾夺主或平分秋色的局面,也不能一味压低或削弱他们,导致矛盾斗争简单化,使主要英雄人物无用武之地。所以在人物关系上,一切人物都要陪衬主要英雄人物。
在如何处理突出和陪衬的关系上,有两种不同的办法,这就是“水落石出”和“水涨船高”。“水落石出”,是在其他英雄人物、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夺戏的情况下,不得不压低或砍掉这些人物的戏,以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水涨船高”则是强化、激化矛盾冲突,以加强其他人物的戏来烘托主要英雄人物。《杜》剧的修改,主要是采用后一种办法。
一、以成长中的英雄人物来陪衬主要英雄人物。
在修改前的《杜》剧中,雷刚之所以屡屡夺柯湘的戏,主要是铺垫关系颠倒了。在一些节骨眼上,柯湘反而为雷刚作了铺垫。所以要突出柯湘的形象,关键是要把这种颠倒的铺垫关系纠正过来,让雷刚为柯湘作铺垫。雷刚是一个成长中的英雄,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农民暴动者的典型形象。“他们和土豪劣绅是死对头,他们豪不迟疑地向土豪劣绅营垒进攻”。雷刚对共产党十分热爱和依赖,舍生忘死地去找党。但是,他身上又有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这就是雷刚性格的基调。雷刚性格的各个侧面,既体现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又体现了无产阶级对农民进行政治领导和思想改造的必要性。
定准了雷刚的基调,摆正了人物的铺垫关系,对雷刚的戏就不必大削大砍,甚至还需要加重一些戏。第一场《长夜待晓》是雷刚的重点场子,全场强烈地渲染雷刚找党的急切心情:“党啊,指路的明灯!你今在何方?”这一场突出了雷刚,但又是为柯湘出场作铺垫的。从雷刚对共产党的切盼,李石坚带来消息,到决定“抢一个共产党领路向前”,柯湘还未出场,却已先声夺人,一出场,更显得光彩照人。《飞渡云堑》中,我们着力描写了雷刚强烈要求留下阻击断后,表达了雷刚对柯湘深厚的阶级爱;同时,也很好地衬托了柯湘自己留下断后不顾艰险,舍己为人的崇高思想。这些例子,都说明水涨了,船也高了。
第八场雷刚处决了温其久之后,剧情发展到与主题密切相关的一个节骨眼上,我们一度曾让柯湘下去看伤员,专为雷刚腾场安排大段唱。这样做“喧宾夺主”,颠倒了铺垫关系。现在,我们改成柯湘取出烈士的袖标交给雷刚,雷刚悲痛欲绝,悔恨交加。“为什么我雷刚一错再错屡遭挫伤”,雷刚经过反复思索提出的这个问题,为柯湘点明全剧主题的主要唱段“血的教训”作了充分铺垫。这样,加强了雷刚,更突出了柯湘。
“水涨”可以“船高”,但必须明确,“水涨”的目的是为了“船高”。决不能盲目涨水,造成一片汪洋,淹没了船,走到事物的反面。
二、以其他正面人物来陪衬主要英雄人物。
无产阶级英雄人物,不是脱离群众、独来独往的“超人”,而是在革命实践中扎根于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一道胜利前进的先锋战士。所以,要从英雄人物与群众的关系这一角度来写好其他正面人物,以陪衬主要英雄人物。刻画其他正面人物,不可能象主要英雄人物那样,以很多的篇幅来展示其性格的多侧面。因此,这就需要用着墨不多、惜墨如金的办法,着重刻画其一、两个侧面,使之形象鲜明,深刻感人。如田大江这一形象,我们在戏剧矛盾发展的关键部位,赋予他几个突出的英雄行为(他在柯湘教育下参军、入党;下深涧为雷刚采药敷伤;救雷刚飞渡鹰愁涧;打阻击热血洒山崖等),着力刻画了他对党对人民忠心耿耿这一主要侧面。刻画田大江的形象,目的也是为了突出柯湘。
此外,我们还以杜小山欲冲下山救奶奶的强烈行动,衬托出柯湘深厚的阶级感情;以李石坚的成熟、坚定,衬托出柯湘善于培养干部、使用干部;以罗成虎的单纯、急躁,逐步成长,衬托出柯湘的善于教育群众。这些正面人物,都从不同角度衬托了柯湘,如众星之拱明月,绿叶之扶红花。
三、刻画反面人物,反衬主要英雄人物。
对反面人物的刻画,要摒弃简单化、脸谱化的做法。如对温其久,我们着力刻画其俨然正人君子的虚伪面貌,满肚子****篡军的阴谋诡计的性格特征。他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使斗争复杂化,增加了柯湘改造农民武装的困难,从而反衬出柯湘的干练和智慧。如第五场温其久再三恶意煽动,东窜西跳,而柯湘却屹立隘口,冷静观察,更显得坚定、沉着。第八场温其久自以为阴谋得逞,可以带队去投刘二豹而洋洋得意,这反衬了柯湘欲擒故纵的巧妙斗争艺术。如果把温其久写得不堪一击,柯湘战胜敌人的勇敢、才智,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运用韵白体制为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服务
京剧革命的深入发展,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在念白的文学语言运用上,如何进一步为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服务。
《杜》剧经过反复的实践,全剧在念白的文学语言方面,从头至尾采用了类似词曲长短句式的韵白体制,做到富有韵律性、节奏性、起伏性和动作性,同时又不失人物性格特征和生活气息特征;在语言艺术上则力求精炼如诗。
“三分唱七分白”,这句话说明了念白在京剧艺术中的重要作用。采用新的韵白体制,其目的是为了使京剧念白有利于更深刻地揭示主题思想,表现英雄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这是根据推陈出新的方针来发挥京剧艺术的特点,以求达到“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的一次尝试。
新的韵白体制在语言的表现形式上采用了上下句、长短句、对称句、排比句,以及呼应、迂回、层递等方法,以加强念白在内容上的说服力和艺术上的感染力。例如第三场柯湘教育雷刚的一大段有层递的念白,以毛委员的教导为纲,宣传党的路线和政策,最后以一连串有力的反问句收尾,通过起、承、转、合,层层递进,说理明晰,侃侃动人。又如“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斗争。甘洒一腔血,唤起千万人”,运用对称句的念白,集中地展现了柯湘面对敌人,气壮山河的英雄性格。这些念白,在体现革命的内容和表达英雄人物的思想感情上都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运用韵白体制,要认真地严格地炼字、炼意;又须注意白话押韵,不要太文。念白的语言要精炼,有诗意,以一当十,以虚代实,能用较少的字包含丰富的内容,表达深厚的感情,意境远,含意深,又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风里来,雨里走,经年劳累何所有?只剩得,铁打的肩膀粗壮的手……”这一段念白生动而洗练地介绍了柯湘受压迫、受剥削的苦难身世。“紧要关头,莫让沙泥迷住眼;危急时刻,是非曲直要辨明”。这种警句式的韵白台词,通过形象化的比喻,刻画出柯湘反潮流的性格。此外,如雷刚的念白“豪门不入地狱,穷户难进天 堂”;杜妈妈的念白,“砍不尽的南山竹,烧不死的芭蕉根”、“青藤靠着山崖长,羊群走路看头羊”,都象诗一样,念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弦外有音。
京剧是唱、念、做、打有机综合的艺术整体。念白体制的革新,必然要求相应的舞台动作的革新,韵白的规范性,要求相应的舞台动作的规范性,也就是说,在身段、形体造型以及有关的舞台调度方面,要把生活动作加以提炼而成为带有舞蹈性和夸张性的舞台动作。这样的舞台动作,不但能够与韵白在风格上相协调,并且又能避免舞台活动上的自然主义和繁琐、松散、杂乱的局面。此外,由于这种规范性的舞台动作,是根据特定生活动作提炼而成的,所以它是一种与旧程式不相同的新程式,是一种富有思想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的重要艺术手段。
在革命现代京剧中运用韵白体制的念白和规范性的舞台动作,仅仅是开始,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通过创作实践去不断地摸索解决。
在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指引下,无产阶级文艺革命已走过了十年战斗的里程。在迎接新的战斗的日子里,我们要坚持革命方向,坚持斗争哲学,勇于创造,勇于实践,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乘风破浪向前方,永不迷航”,为无产阶级文艺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题目是我对英雄的理解 300字的作文希望能写得详细一点,:-D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题目是我对英雄的理解 300字的作文希望能写得详细一点,:-D
题目是我对英雄的理解 300字的作文希望能写得详细一点,:-D
“英雄崇拜情结”及其悲剧
谁是英雄?不同的时代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如果我们抖去历史的尘封,翻开一部厚重的中华民族史,认真地作一次追本溯源的巡礼,这对于理解我们的主题将是很有益处的. 通常讲中华民族史,大都习惯于从人文初祖炎、黄以降的“五帝时代”开始,那也就让我们从这里开始发议论吧.
“五帝时代”被称之为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时代”,因为在这时,我们的祖先为了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在与大自然和周边其他民族的斗争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巨人般的英雄.今天的人们肯定要问,这一时代的英雄都是些什么样的英雄?那时侯的人们对他们面前的英雄怀着什么样的感情?这显然是些并非尽人皆知却又十分有趣的问题.对此,我们还是让古人来回答这个问题更好,古人说:
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法以仪民,舜勤民事而野死,鲧鄣洪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鲧之功,……
这段珍贵的史料为我们保留了什么有关的信息呢?至少有如下几点:
一、 我们民族的“英雄崇拜情结”的产生,至少可以追溯到原始氏族社会末期.
二、 这时的英雄,都是与本氏族成员同血缘的人物,“非是族也,不在祀典”,即外族的英雄一律被排除其外.
三、 这时的英雄,都是些对本氏族有突出贡献的人,他们不是发明家,就是劳动能手,不是战斗英雄,就是治水专家,等等.
总之,“英雄时代”的英雄与后世那些令人望而生畏,莫敢仰视的英雄们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就在于,这些处在“天下为公”这种特殊社会环境中的英雄人物,按照氏族社会的惯例,无一例外都必须来自民众,必须经过氏族成员的考验和民主推举,必须尊重民众的选择,成为英雄之后,还必须回到民众中去,事事走在民众的前面,并且不断地作出更为突出的业绩,否则就会在民众的“选贤举能”中被无情地淘汰,也就是说,英雄的命运掌握在民众的手中.
“五帝时代”最后一位氏族领袖,治水的英雄大禹就是这样一个最突出的人物0.当华夏民族面临黄河这条桀骜不驯的巨龙疯狂肆虐而命运岌岌可危时,大禹——这位由民众推举出来的氏族领袖,毅然率领全体氏族成员,劈波斩浪,因势利导,与滔滔的洪水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坚苦卓绝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大禹这位民众的领袖时时站在民众之中,走在治水队伍的最前列,“身执耒锸以为民先,股无跋,颈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为了社会的公益和民众的福祉,他确实称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不过,悲剧的帷幕从此也就徐徐拉开了.
治水的成功,使大禹成了一个声名远播的大英雄.民众向他欢呼,四夷向他膜拜,以此来表达对他的爱戴和景仰之情,这似乎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有谁知道,就在人们陶醉于对英雄的欢呼和膜拜的狂热气氛之际,英雄的形象便被有意无意地放大了,夸张了,严重的扭曲了.在人们的心目中,这场威胁我们民族生存的大洪水似乎仅仅是靠大禹个人超人的智慧和力量才被击退的,那些跟在他后面的成千上万的治水民众似乎可以缩小为可有可无的陪衬.如果不是这样,人们就会很自然地问,同样是治水,鲧带领着成千上万的民众为什么没有取得成功呢?可见民众确是可有可无的陪衬,而真正的英雄才是一个民族亟需的救世主!于是英雄的神话产生了:“禹治水,有应龙以尾画地,即水泉流通,禹因而治之”?,在神话中,治水的成功被说成是大禹具有指挥应龙的超自然的神力;与此同时,治水的广大民众却被治水的神话一笔抹杀,淹没在历史的黑暗中.借助于神话,从此大禹便从民众之中脱离出来,逐渐成为一个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万民仰视的民族之神!
我们要问,是谁制造了英雄的神话?最初,肯定地说是民众.他们为什么要制造英雄的神话呢?因为他们需要英雄的神话.当氏族社会的民众还不可能认识到英雄那超人的意志和力量本该是自己的属性时,他们就必然渴望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志和力量的英雄横空出世,跪拜在他的面前,以便换取他们所最需要的安全感,这是“英雄崇拜情结”产生的最主要的社会根源.
那么,此时的英雄又是怎样对待民众崇拜的呢?
据先秦古书《吕氏春秋·当务篇》记载说:“禹有淫湎之意.”结合其它的史料,我们觉得《吕氏春秋》的话是可信的.治水的成功,民众的崇拜,权力的集中,地位的上升,很容易使大禹飘飘然,忘乎所以,贪天之功,据为己有,最终导致与民众的彻底分离,成为居于民众之上的至高主宰.这点,首先表现在他对手中权力的运用上,治水成功后的大禹在处理事情上就不那么民主了,据另一本先秦古书《国语·鲁语上》记载:“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在当时,这实在是空前反常的惊人之举!要知道在氏族社会中,按其习惯法,对违反氏族社会行为规范的最严厉的惩罚也不过是流放而已,但现在大禹竟然利用手中的权力,未经氏族全体成员的同意,轻易地杀掉了一个部落的酋长.可见,英雄崇拜的结果,从一开始就伴随着权力的滥用,防风氏仅是“英雄崇拜情结”的第一个牺牲品罢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要知道,权力的滥用必然导致权力的独占倾向,因为越是尝到滥用权力甜头的人物就越急切地希望独占权力.在氏族社会末期,氏族显贵出现了,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民众赋予他们的权力永远据为己有,大禹又何尝不是这样!否则又怎能有历史上“夏传子,家天下”的沧桑巨变呢?总之,大禹死后,社会的最高权力落到了大禹的儿子启的手中.他靠什么作到这一点的呢?当然不是靠氏族传统的“选贤举能”的的“禅让制”.而是靠着家族显赫的地位和赤裸裸的暴力抢夺!
问题是广大民众居然容了这种严重“违法”的行为!所以如此,那是因为中华民族当时正处于由“天下为公”的“野蛮时代”向“天下为私”的“文明时代”作结构性整体转型的关键时刻,新与旧,公与私,野蛮与文明,民主与专制的激烈冲突此起彼伏,并错综复杂的纠结在一起,而这种前所未有的冲突又必然在广大民众内心深处造成难以抑制的焦虑、忧患和骚动不安,于是,“英雄崇拜情结”就开始作怪了,此时,无所适从的民众再次渴望一个大禹式的英雄能够耸立在他们的前面,把他们尽快带出眼前黑暗的混沌中.他们一相情愿地以为,既然大禹曾经拯救过他们,那么,大禹的儿子肯定也会具有如此神通广大的法力,就这样,在历史的最关键时刻,广大民众站到了大禹的儿子启这边来.
然而,广大民众这次却为自己这一虚幻的“英雄崇拜情结”付出了万劫不复的惨痛代价!人类的走过的路无情地告诉我们:每当民众将自己的命运寄托给某个救世主式的英雄时,他们得到的并非是他们所渴望的拯救和解放,而是奴役和枷锁!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不是这么走过来的吗?
阶级社会的第一个英雄——启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铁的事实证明,他不过是个“淫溢康乐”?,动辄就向民众吼叫道“予则孥戮汝”?的无耻君王.顺天应人搞“革命”的汤、武又如何?他们也无非把奴隶主的千年大厦砌得更牢固.事情怎么会闹到这样的地步?原因当然很多,其中主要的则应该是,阶级社会的英雄与氏族社会的英雄已经完全不同了.他们不是发明家,不是劳动能手,不是战斗英雄,更不是治水专家,等等,而是些私欲膨胀,野心勃勃的政治、军事强人,自从这些人物登上历史舞台之后,社会生活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始的公有变而为私有;民主变而为专制,社会公仆变而为专制帝王,社会主人变而为被奴役的奴隶.一句话,一切皆变,遗憾的是只有民众的“英雄崇拜情结”非但没变,反而越发的浓烈!
原因何在?这里不知是否有人注意到,当这些阶级社会的英雄登上中国的历史大舞台之后,我们民族就不由自主地开始在“兴”、“亡”这两极之间进行周期性的恶性震荡了,于是乎,无权的广大民众便一次次在劫难逃地陷入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灾难深渊中去!试想那些手无寸权的纭纭众生,当此漫漫长夜,能不翘首以盼救世的英雄降临人间吗?中国有句尽人皆知的老话,叫作“乱世出英雄”,这句话再直白不过地折射出中国人灵魂深处的“英雄崇拜情节”了.所以,每逢神州大地沧海横流之际,倍受血与火煎熬的人们都会心急如焚地互相追问:救世的英雄何时横空出世?
春秋战国时代,我们民族第一次陆沉于五百余年的大动乱之中,面对着“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妻离散,莫保其命”?的空前大劫难,此时此刻,包括我们民族的精英如老子、孔子以及其他先秦诸子在内的所有人,不都在不约而同地呼唤着救世英雄的出世吗?
老子故作深邃地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孔子喟然长叹地说::“甚也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孟子坚定不移地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荀子则焦急期待地说:只有一个“庶人隐窜,莫敢仰望,居如大神,动如天帝”的“绝对圣王”才能收拾眼前这个支离破碎的旧乾坤.
而他的高足弟子韩非更十分肯定地说:这个“绝对圣王”不是什么别人,而是一个深知“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的独裁君王.
在这里,只有庄子发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呐喊.
可是在一片甚嚣尘上的英雄崇拜声浪中,他的呐喊又有谁愿意倾听呢?中国的社会精英们尚且如此,又何况广大无知无识的民众了.
为了让这个“绝对圣王”降临人间,战国时代的民众忍受着战争的蹂躏、死亡的威胁、饥饿的折磨、赋役的重压,一代代地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这个即将降临的“绝对圣王”铺垫一条铁血之路.
人们呼唤的英雄终于降临人间了,他不是别人,此人就是横扫六合,一清海内的铁腕君王秦始皇.他给望眼欲穿的民众究竟带来了什么?据他说,他给民众带来了和平与福祉,带来了“黎庶无徭,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的理想生活.可转眼之间,这位以功超“五帝”自诩的大英雄却原形毕露,他“虏使其民”,去修陵墓,开驰道,造宫殿,筑长城,征匈奴,打南越,巡游天下,求仙长生……,然而他就是忘记了民众该怎么活着!原因十分简单,他认为“贤人之有天下也,专用天下适己而已,此所以贵于有天下也.”?原来如此!为此,他可以把秦帝国变成人间地狱,可以把民众推到绝境,可以把民众逼得揭竿而起,可以把社会抛到新一轮的大劫难中.
对于民众来说,夏启、秦始皇之流的英雄太让他们失望了.但这并没有泯灭他们寻找真正英雄的强烈愿望,他们总以为只要找到一个真正的英雄,他们就会获得彻底解放.于是他们去找刘邦,去找刘秀,去找唐宗宋祖……;本族的英雄让人失望,他们也顾不得“非是族也,不在祀典”的祖训”了,就跑去找成吉思汗、努尔哈赤这类外族的英雄.
但这些英雄何曾把民众放在眼里,因为是你们求我啊!英雄的江山哪里来的?他们心里明知是用千百万民众的尸骨换来的.但为了把江山变为私产,为了不去回报民众惨痛的牺牲,为了给自己头顶带上神圣的光环,为了让民众更加驯顺的匍匐在地,任其驱使,于是这些英雄编制了一个又一个的政治神话,(请注意,氏族社会的英雄神话出自民众,而阶级社会的政治神话却是英雄们自己伪造的.)这些政治神话无论多么光怪陆离,却都离不开一个主题:他们是“受命于天”的龙种,他们是救世主,他们是历史大舞台的主角,而民众永远是舞台下的看客!
中国的悲剧就在这里.由于民众被专制政治无情地剥夺了在政治舞台上表演的权力,久而久之也就丧失了表演的能力,熄灭了表演的欲望.别无它策,他们只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交给几个在政治大舞台上来去匆匆的大小角色去摆布.这点也就注定了中国的看客们对上演的节目的特殊选择:他们不喜欢看生活戏,因为生活够平凡、够悲苦的了;他们也不喜欢看域外戏,因为他们总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自己过得虽然不好,但比别人可强多了.他们最喜欢的就是“英雄戏”,看起来最过瘾,最来情绪!一旦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没有了值得叫人喝彩、叫人激动、叫人为他而豁出命来的“大英雄”角色,中国的看客们就会感到百无聊赖,感到世界失去了希望和重心,这时,他们无不认为必须再捧红一个“英雄”,让他雄赳赳,气昂昂地杀上这个大舞台,占据舞台的中央,自己却宁愿跟着跑龙套,把抛头颅,撒鲜血夺来的江山拱手献给几个与自己出身同样微贱的政治、军事强人,为的是让自己喜闻乐见的“英雄戏”继续演下去.一个西方人说“没有英雄的国家固然不幸,然而需要英雄的国家更不幸.”?遗憾的是中国人很难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他们始终需要英雄,已经习惯了把自己的命运交给“英雄”,特别在陷入绝境时更是? 绱恕?
难道我们民族中就没有头脑清醒者吗?有.除了战国时代的思想大师庄子之外,反暴政的农民领袖陈胜不是曾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最强音吗?西晋时代的思想家、诗人阮籍不是也曾指着司马氏这群窃国大盗,愤然地骂道:“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吗?到了蒙古人统治的元朝,知识分子在这些“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异族统治者的铁蹄下,陡然由昔日的社会精英堕入到连妓女都不如的“臭老九”的恶境.不过,这种恶境反倒锻炼了他们所缺乏的反思能力,促使他们冲破了“英雄崇拜情结”的羁绊,看透了英雄的本相.元人张鸣善在他的《[双调]水仙子·讥时》小令中,用一种揶揄的语调对历史上的英雄嘲讽到:
“铺眉苫眼早三公,裸袖揎拳享万钟,胡言乱语成时用,大纲来都是哄.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角猫渭水飞熊.”
可惜的是,以上的真知卓见尚属偶然的思想闪光.能够真正从理论上破除“英雄崇拜情结”的人物,当属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黄宗羲.他写了一本《明夷待访录》的奇书,此书被专制统治者视为势在必禁的异端邪说,所以如此,就是由于黄宗羲身当神州陆沉、蛮夷滑夏的亡国巨变,痛定思痛,使其思想境界终于超越了传统的忠君爱国的狭小天下,将其目光准确地投向数千年来不断产生“乱世 雄”的君主极权政治制度上来.在深沉的反思中,他勇敢地喊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那么这些以“内圣外王”自许的专制君主之“大害”何在?黄宗羲进而鞭辟入里地指出,这些家伙:
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此无他,……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可悲的是,历史上少数志士仁人振聋发聩的大声疾呼并未唤醒我们民族那麻木的整体意识,因此他们的思想闪光也难以点燃我们民族的启蒙之火,更谈不上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涤荡旧思想的启蒙运动了.因为我们民族类似于“英雄崇拜情结”的文化积淀实在太深厚了,何况还有一层难以击碎的封建专制主义外壳牢牢地禁锢着它,所以,只好等待强大的世界大潮去冲决它.
今天我们终于明白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那就是人类的解放只能靠民众自己的力量.过去有人说“整个世界历史的灵魂就是这些伟人的历史”?(《英雄和英雄崇拜》),而我们则要大声说:不,“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跪着”. 引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lol漂亮的女英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