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信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树立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07:33:14
         分享到:
  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一样,文化体制改革在过去的十年步履坚定,群众尤其是基层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全国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部实行免费开放,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全面实施;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覆盖全部行政村和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年放映800万场,基本实现每村每月免费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文化事业是惠及13亿人的‘文化民生’,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根本举措,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八大代表、文化部部长蔡武说。
  加大改革力度
  破解发展难题
  成效明显的文化发展态势,并不能掩盖尚待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有一个对比引人深思:在国内创造6亿多元人民币票房奇迹的《唐山大地震》,在美国票房仅为6万美元……
  国内外的不同境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文化产业仍然缺乏竞争力与影响力的现状。这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文化产业集中度不高,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普遍缺乏。
  十八大代表、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认为,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一些骨干文化企业得以迅速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和条块分割、市场壁垒等原因,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平衡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些代表指出,目前城乡公共文化资源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率和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水平需要提高。文化产业发展中资源浪费、同质化竞争现象依然存在。
  十八大代表、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说,要推动中国文化真正走向世界,需要在作品质量、营销渠道、国际化人才等方面实现突破。
  长期从事文化领域报道的十八大代表、中国艺术报新闻部主任余宁认为,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和现象,说明在进行及时规划、引导和调控的同时,更需要对文化发展的理念进行更新。
  树立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十八大报告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路径指明了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十八大代表、北京市西城区委书记王宁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最根本的还是要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十八大代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陈彦认为,中华民族在伟大的复兴之路上,更应该以高度自觉和自信的心态,努力挖掘、提升并运用自己的历史文明成果。
  “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这场宏大探索中,没有人可以做旁观者。只有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才能汇聚成建设文化强国的强大力量。”刘丽娟说。&&[2]
编辑: 王高峰
  相关阅读:
新华报业网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国新网许可证: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第02版:要 闻&&&&
第01版第02版第03版第04版第05版第06版第07版第08版第09版第10版第11版第12版
赵金在全省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厅级领导干部重点培训班上强调
树立高度文化自觉自信自强 加快民族文化强省建设
&&&&本报讯&(记者&刘晓颖)昨日上午,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赵金在云南省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厅级领导干部重点培训班作专题辅导时强调,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创新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加快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开创云南文化建设新局面。&&&&赵金指出,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充分体现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卓越智慧。学习贯彻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论断、重要概括和重要部署,就是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自强。高度的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建设历史使命的主动担当;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高度的文化自强,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不懈追求。&&&&赵金阐述了云南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奋斗目标。他指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结合云南实际,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实施十大工程,推动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一是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工程,打牢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二是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让文化热在基层、亮在基层、暖在民心;三是实施文化产业振兴工程,提升云南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四是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工程,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五是实施文化精品创作工程,打造一批具有云南特色反映时代特征人民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六是实施文化传播体系建设工程,着力提升媒体整体实力;七是实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加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八是实施文化桥头堡建设工程,加快云南文化走出去步伐;九是实施美丽云南品牌塑造工程,展示七彩云南良好形象;十是实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着力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赵金还就在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如何提升新兴媒体运用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与学员进行了交流。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新闻爆料热线: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 (R)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input type="hidden" name="PubTime" id="PubTime" value=" YearPh-MonthPh-DayPh " />
<input type="hidden" name="articalId" id="articalId" value='IdPh' />  摘 要:文化自觉是指一定主体对文化的意识、觉醒和觉悟。文化自信是指对中华民族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其生命力的坚定信"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培养青年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文化自觉是指一定主体对文化的意识、觉醒和觉悟。文化自信是指对中华民族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其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培养青年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此,要利用新兴科技的力量,帮助青年深度认识文化发挥的作用;坚持科学发展的道路,帮助青年理性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拥有开放包容的胸怀,帮助青年自觉担当文化建设的责任。 中国论文网 /1/view-6334505.htm  关键词:青年;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面对文化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强调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八大报告则强调“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我们党和国家在今后很长时期的一个重要目标。而青年作为未来国家的主人,帮助青年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涵义   (一)文化自觉的涵义   “文化自觉”这一概念是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其对文化自觉概括可以理解为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学术界将其解析为“文化自觉是指一定主体对文化的意识、觉醒和觉悟,包括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理性把握、对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责任担当。”①   (二)文化自信的涵义   湖南省委党校周正刚教授认为“文化自信”,是指对本民族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②可以说,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必要前提和思想准备,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必然结果和理念升华。   培养青年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是使青年认识到文化的地位作用、把握好文化发展规律、担当起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责任,进而能够正确对待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坚信中华文化自身的价值及其生命力。   二、帮助青年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帮助青年具备主人翁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文化要从一代代青年的手中传承下去。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青年人是未来世界的主人,培养青年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可以帮助青年更好的继承传统、建设国家,对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都有深远的意义。   (二)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作用   马克思哲学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现如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培养青年树立高度文化自觉和自信,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进而可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有助于更好地抵御西方敌对势力文化的渗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自觉和自信是民族自立、国家自强的历史呼唤。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各种思想蜂拥而至,崇洋媚外的现象时有发生,极端民族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卷土重来。青年人最容易接触到这些观点并很容易受其影响,培养青年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是抵御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的文化屏障和思想堡垒,是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有力回应。   三、帮助青年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建议   (一)利用新兴科技的力量,深度认识文化发挥的作用   要使青年认识到文化的重要地位,首先要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重视文化的氛围。同时针对青年的特征,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能力,利用科技的力量,用事实证明、用数据解释、用多种方式传播,使青年充分意识到文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人民幸福的衡量标准;既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又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有力保障。此外还要培养青年从网络化、信息化的潮流趋势中把握我国文化发展前景,促进文化的长远发展。   (二)坚持科学发展的道路,理性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   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影响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状况,推进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现实的经济社会条件。广大青年认真学习和理性把握文化的发展规律,就能充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拥护文化体制的深化改革,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培养广大青年着眼未来,不仅从文化建设自身的良好局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把握我国文化发展前景,还要从世界发展大势中把握我国文化发展前景。   (三)拥有开放包容的胸怀,自觉担当文化建设的责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培养青年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要培养广大青年自觉地承担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礼敬自豪地对待优秀传统文化,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倍加珍惜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要培养广大青年以开放包容的胸怀、辨证取舍的态度和转化再造的能力对待和吸收外来文化,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丰富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不可否认,培养青年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青年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以及对中华民族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其不断发展的坚定信念。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对于青年来说,更要从自身出发,提升自我意识,认真学习文化知识、领悟文化规律、汲取国内外优秀文化的精髓,提高自我能力,努力培养创新能力、锻炼实践能力、发挥接班人的别样风采。这样内外兼修,美丽中国的梦想便会早日成真。   参考文献:   [1] 王公晓.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J].科技风2011,(20):255―256.   [2] 周正刚.谈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J].党建研究2012,(8):28―30.   [3] 冯引军.浅谈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10):314.   注解:   ① 冯引军.浅谈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10):314.   ② 王公晓.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J].科技风2011,(20):255.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如何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软实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涉及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的重要课题。三者相互作用、有机统一,其中文化自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树立文化自信,才会有坚守的从容,才会有奋发的勇气,才会有创新的活力,才能让文化真正获得强大的世界影响力。那么,基于历史和现实的文化积淀,我们所要培养和确立的文化自信缘何而来?如何铸就高度的文化自信?
  缘于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
  中华文化的自信缘于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一个民族只有借助于历史和文化传统,才能顽强生存并积极走向未来。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精神命脉,就会丧失文化的特质。就此而言,我们无法真正摆脱自身的文明基因和文化传统而“净身”进入现代化世界。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艰苦卓绝的创业进程中,先辈们用生命和汗水凝聚成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文化传统和文化体系,既包含思想观念、礼仪制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深层次的文化内核,又包含着独特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间风情。这些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绵延不绝地维系着民族成员的文化心理结构,培养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精神。它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统一和稳定以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被誉为伟大奇迹,就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强劲传承力和非凡生命力。这是我们民族振兴和文化发展的基石与起点,是文化自信的历史财富与资本。
  处于一定历史阶段的民族既要传承传统文化,也要弘扬发展民族文化。但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绝不意味着回到过去、守旧复古,而是要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为此,我们有必要树立正确的态度,既要反对故步自封、抱残守缺,也要反对文化虚无主义,而应坚守责任,肩负起文化复兴的使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文化发展的强国之路。
  在这方面,我们还要认识到文化自信包含着对于长期积淀下来的优秀民族传统的认知与热爱。只有加强民族文化的教育,才能真正树立起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形成对振兴中华文明历史责任的认同与使命意识。因此,有必要通过学校课堂教育、社区文化熏陶以及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使广大青少年理解和承继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同时,积极树立民族文化创新意识,处理好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活力,增强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缘于开放包容的文化品质
  中华文化的自信缘于开放包容的文化品质。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考验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对外来文化拥有开放包容的胸怀,才能尊重差异、相互欣赏,才能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开放、联结、贯通、吸收和整合,促进多元文化的和谐与活力。正所谓:“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
  由于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的差别,人类文化上的差异,不仅在历史的时空中铸就了形态多样的文明,而且往往会导致民族兴衰的不同命运。许多文化随着某种文明的兴衰而兴衰,直至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中华文化却是少数几个能够发展到现在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是一个开放体系,能够与时俱进,能够包容、自重。数千年来,我们依靠本民族自身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族群间的交流与融合并逐渐吸收周边民族的优秀成果,形成了多元一体、多样共生的灿烂文化。这说明,中华文化是一个充满生机和自信的文化系统,在创新、吸纳和兼容并蓄上有着广阔的胸怀,闪烁着超越自我的伟大。
  我们提倡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并不是要排斥外来优秀文化。任何国家要在世界文化之林拥有一席之地都不可能独守一隅。但开放包容不是盲目崇外,学习借鉴也不是照抄照搬,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辩证地加以取舍,决不能良莠不分,盲目模仿,决不能丧失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更不能丢掉民族精神、民族特色和党的优良传统。不仅如此,还要强化融合,实现中国化、本土化。世界文化多元多样、各有所长,只有兼纳百家之精华,融合各种文化之所长,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发展。要把优秀的外来文化同我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使外来文化能够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此外,开放和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互动的。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在更好地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加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这就需要我们在坚持民族性的基础上,对那些具有普适性的文化要素进行及时的总结并使之发扬光大,以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认同。
  缘于伟大的社会实践
  中华文化的自信缘于伟大的社会实践。伟大的文化来自伟大的社会实践,推进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现实的经济社会条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使中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提高、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康庄大道,是不断孕育新的思想文化的光明通途。
  过去的30多年里,我们实现的每一次大突破,经历的每一次大考验,取得的每一项重大成果,都孕育着新思想、新观念、新意识。有伟大的事业,就必然要求有伟大的文化;有伟大的社会实践,就必然要求有崇高的文化追求。胡锦涛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新的发展阶段,只要我们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的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灿烂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立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民生活实际而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善于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探索文化建设的路径、方法和原则;要善于联系群众生产生活来阐释文化的基本内涵,用群众熟悉的语言解释现实问题;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推进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创新,创造出站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加强和改善我们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找准历史方位和坐标,充分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清楚现阶段我国文化一元与多样、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本土与外来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构成状况和复杂性,更加自觉地立于文化潮头、担当文化先锋,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发展战略,构筑精神文化高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缘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
  中华文化的自信缘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处于文化最深层的价值观念体系,是决定文化性质、方向和特点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这一有机整体中,马克思主义居于指导地位,指明了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国家文化乃至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了聚合民心、凝聚力量的支点;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旋律;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着全社会的基本道德风尚。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规定了它在文化建设中担当树旗帜、指方向的历史使命。
  新形势下,要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关键是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效应。首先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发挥信息时代大众传媒的独特优势,采取多种方式全覆盖,融入生活实际,营造舆论氛围,使其真正为人民所感知、认同、接受,进而内化为人们的价值准则和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其次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每个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镜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群众做到的,党员干部自己应带头做到;要求老百姓不做的,干部和党员要坚决不做。最后要建立健全制度。没有制度的支撑,任何作为观念形态的核心价值体系都会成为空话。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从制度设计、制度安排、制度运行上自觉推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指导、规范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缘于“为民兴文”的不竭追求
  中华文化的自信缘于不断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人民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追溯文化起源,无论是作为观念形态的价值理念、道德情操,还是作为艺术形式的音乐舞蹈、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都源自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人民不仅创造文化,也不断传承发展文化。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一脉相承,靠的就是一代代中华儿女薪火相传、接力推进。
  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共建共享是其根本特征。这是文化自信的坚实内核。那种认为文化是少数人把玩、少数人享用的观点,同社会主义文化观是完全背离的。在文化建设上,一定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摒弃“小众”意识,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催生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反映新时代中国人民心灵追求并能够有效发生影响的丰富文化产品。只有不断提供有益于人民思想进步、社会文化繁荣的思想文化成果,才能够在汹涌的世界文化竞争浪潮中,特别是在与发达国家的文化碰撞中交汇,做到保持文化特色,并积极参与和影响世界文化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要追求“以文化人”,更要追求“为民兴文”.要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及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高度出发,切实担当起文化建设的主体责任和主导作用,切实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抓实、抓具体,加大投入力度,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解放日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长春市文明网
投稿信箱:.cn
雒树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日期: 12:35:42
  党的十八大报告科学把握当今文化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和宽广视野,深刻阐述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政方针和目标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为我国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一定要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一、充分认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必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社会,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必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承接,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承担的庄严历史责任。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如果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离开文化的支撑和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就不可能实现。现在我们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总体小康,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人民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高。只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才能凝聚起全社会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如期实现。
  (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必然要求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位置,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还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样,只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才能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综观世界几千年历史,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有共同的精神家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滋养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只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才能进一步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撑。
  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我们党长期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对我国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反映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这条发展道路,指明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唯一正确的道路。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是引领文化建设正确方向的根本指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鲜明的特征,也是事关文化建设全局的根本问题。现在,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领文化建设,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建设理论,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理论指导,确保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关系、教育人民和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不断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
  科学发展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鲜明主题,也是文化建设的鲜明主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觉把科学发展的要求贯穿到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要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既积极为经济建设服务,又努力实现文化自身的繁荣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以服务人民为根本宗旨,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着力解决影响文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协调好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促进文化持续健康发展。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坚持城乡、区域文化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推动文化科学发展,必须把着力点放到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上来。要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政策措施,着力优化文化发展的布局和结构,推动文化资源合理配置,不断提高文化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文化发展后劲,实现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三)坚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挖掘蕴藏于人民之中的文化创造潜能,为人人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充分考虑普通群众的文化消费能力,切实维护低收入群体和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鼓励创作生产更多受到群众欢迎的文化产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四)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增强文化创造活力
  时代的发展呼唤着文化的与时俱进,实践的深入推动着文化的不断创新。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坚持观念创新与实践创新相促进、重点突破与全面深化相结合,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不失时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坚决破除一切妨碍文化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要适应时代变化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发展的要求,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使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积极创新,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表现力、吸引力、感染力。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落实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各项任务
  党的十八大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抓紧工作、抓紧落实,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更好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思想舆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坚持宣传教育、示范引导、实践养成与制度建设相衔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进步,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社会思想道德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人民群众展示出良好的精神风貌。这可以从我国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中得到生动反映,从近年来举办大事喜事、应对急事难事的成功实践中得到有力印证。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社会道德领域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理想信念淡漠、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冲击着社会的道德底线,拷问着人们的道德良知,严重败坏社会风气,损害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要针对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强化道德修养,强化职业操守,力争使社会道德状况明显好转。
  (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关心人民命运,体察人民愿望,反映人民心声,在人民伟大创造中汲取营养,着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要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努力做到广覆盖、高水平、重实效,让人民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激昂奋进的革命文化、争奇斗艳的民族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也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唱响网上主旋律,使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新平台、人们精神文化新空间。
  (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撑。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文化利益的基础性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文化发展路子,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打造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构建和发展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扩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要把改革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要不断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要积极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本文选自人民出版社已出版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
中国文明网联盟
长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球化与文化自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