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有条河鱼的做法长达3米,多次袭击人类。

New Page 1
有勇有谋的行刺者――盲鳗
  鲨鱼是海中的霸王。作为最凶猛的鱼类,鲨鱼在海底世界所向披靡,游弋所及,其他鱼儿闻风丧胆,落荒而逃。霸王的权威是不容挑战的,那些无论在体积上,还是在凶残上,或者仅仅在牙齿上都无法与其匹敌的其他鱼类,都只有俯首称臣睥份儿。
  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反抗一位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的暴君,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如果像那行刺秦王的荆轲,仅凭一身志气与勇气,往往会落个“壮志未酬身先去”的下场。盲鳗,无疑是有勇有谋的行刺者。]
  盲鳗细长的体形似鳗,通常也只有鳗鱼一般大小,在形体上便输了鲨鱼一畴。盲鳗无法寄希望于采用什么新式的高精尖武器,只能依靠智慧和特长,采取“曲线救国”的策略。
  盲鳗的口像个椭圆形的吸盘,里面镶着锐利的牙齿。当盲鳗用吸盘似的嘴吸附在鲨鱼身上时,这位残暴的君王并没有意识到危险已至。这可能出于下面两种原因;首先,盲鳗的吸附举动很容易被理解成谄媚,如此紧密而持久的亲吻还能有别的解释吗?特别是对于习惯于君临天下,俯视群臣的鲨鱼来说,它怎么会理解这小小的依附者竟敢怀有野心呢?其次,吸附的盲鳗紧贴在鲨鱼身上,随它四处游弋,时间一长,鲨鱼再狡猾也会渐渐放松警惕,“它不过是在狐假虎威,分一点残怀冷羹”。鲨鱼甚至可能这样自以为是地想。对于一个从没有别的鱼敢对之挑战的暴君,这样的思维实在极其正常,而盲鳗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将鲨鱼置之死地。
  吸附在鲨鱼身上的盲鳗开始一点点向霸王的腮边滑动,鲨鱼甚至会以为此乃更近一步的谄媚,而这时,盲鳗已经悄悄地从鳃边外嘲它的体内。鲨鱼应该觉得有点儿不对颈儿了,但为时已晚,盲鳗得到它的依赖和纵容,直入它的腹腔。“会不会有什么危险呢?”鲨鱼想,但也仅是想想而已,因为盲鳗一直是依附于已的宠臣。
  此时,盲鳗深居霸王的体内,成了它名副其实的“心腹”。“吻”了这个暴君那么久,还不应该成为心腹吗?成为心腹之后,盲鳗却要实施自己真正的计划了。这个无法面对面与鲨鱼抗衡的小动物,此时可以在暴君的腹内掀风作浪。它开始大举吞食鲨鱼的内脏和肌肉
,食量很大,每小时吞吃的东西相当于自己体重的两倍。一边吃,盲鳗一边排泄。它怡然自得,鲨鱼却承受不住了,后院起火,“火”来自内部尤为难熬,鲨鱼痛苦地翻腾却无法摆脱那两排已深入体内的利齿。此时鲨鱼一定在暗暗哀叹:“一代骄雄,竟毁在一条小鱼嘴里!”
  小鱼吃大鱼不再是奇迹,面对面的劲敌好抵御,心腹之患最是难防。
  盲鳗“痛打落水狗”,从里到外将鲨鱼吃个干净,然后掉头便走,它还要防范随时可能出现的新的暴君,以及它们的走狗。
  盲鳗为了这顿美餐,人类三十六计中至少六个计谋被用到了。首先是满天过海,笑里藏刀,得以靠近鲨鱼,随后是暗渡陈仓潜入腹内,再来个釜底抽薪,最后是走为上计。还有一计,便是苦肉计。因为盲鳗经常钻进鲨鱼腹内,很少见到阳光,眼睛已经退化主瞎。这也是它名为盲鳗的原因。击攻暴君,不可能不付出一些代价,更何况,盲鳗虽然瞎了,可嗅觉和口边小须的触觉却进化得异常灵敏,能够察觉鲨鱼腹地一切静态与动态。好一个侠肝仪胆的刺客!
  盲鳗不仅仅会吃掉鲨鱼,还向所有大鱼发起袭击。另一种名为硬颚鱼的小鱼,若被鲨鱼等大鱼吞入腹内,也会利用自己身上的一个个锋锐的刺,到处乱扎乱撞,边啃边吃,破其腹、肋,留下一具死尸,自己无恙而去。
  统治者被人暗害,暗害者我炙他的心腹!
能在陆地上奔跑的鱼
  弹涂鱼是来到海边的诸多生物中的一种。在离开水远行时,弹涂鱼的此里要含一口水,以此延长在陆地上停留的时间,因为嘴里的水可以帮助它呼吸,如同潜水员身上背的气罐充满了气,而这种鱼的“气罐”是充满了水的嘴。然而,鱼离开水还意味着离开了大多数捕食者。这些小鱼给自己找到了丰富食物的地方。在陆地,弹涂鱼很少受到威胁。
  弹涂鱼的腹鳍演化出吸盘,可以帮助它牢固地吊在自己的位置上。弹涂鱼的腹鳍可以强有力地托起自己的身体,胸鳍把身体往前拉。所以这类鱼可以走得更远,对新发现的泥泞地区进行探索。它嘴中含一口水,以取得呼吸需要的氧气,坚强有力的腹鳍支撑身体,演变得很好的胸鳍肌肉能把身体向前拉,弹涂鱼就这样向陆地移动了。弹涂鱼还把鳍当成浆,像在海中划水一样,在泥上行走。然而,弹涂鱼还完全依赖海水获得维持生命的氧气。因为当它张开嘴吃食时,口中维持生命的含氧的水就要流出来,它必须马上补充水,否则就会窒息。
  浅滩的水有可能干涸,在泥土还保持一定温度的时候,弹涂鱼就给自己挖个洞,当掩蔽所使用。这个洞一直挖到水线以下。这样,即使是干旱天气,弹涂鱼还是可以得到供呼吸用的水。泥洞成了弹涂鱼的理想家园。在这里,它们可以抚养后代,泥洞给小鱼提供了所需水的条件,等小鱼长大,也可以嘴含口水到陆地上探险。尽管弹涂鱼有鳃和大海相联系,但是,它们改善了自己在陆地上的生活方式。
  尽管弹涂鱼喜欢在列日下跑来跑去,但仍然逃壁不了它们是鱼这一事实。既然是鱼,它们就得随时使身体保持湿润。否则就会死亡,它们的身体结构变化很少,还得经常把身体浸在水中,仅仅把水含在嘴里来获得氧气是不够的。每条鱼得经常使身体保持湿润,以防止危险的脱水现象。因此弹涂鱼的所有活动都是在水塘周围进行的。当然,弹涂鱼在身体某些方面还是有变化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在干燥的陆地上生活。
  弹涂鱼的背鳍功能进化了,它们一改原来在水中支持身体稳定的特性而能折叠,其作用也随之改变。在陆地上生活的弹涂鱼开始在动感情的时刻使用背鳍。它成了表示愤怒和表示敌意的象征,但使用得最多的却是在为吸引配偶而发出信号的时候,随着弹涂鱼行走的增加,它们的腹鳍和胸鳍的肌肉也变得特别发达,以致于它猛地一跳,可以在陆地上跳出一段距离。它们的眼睛也变得突出了,这样可以补偿水和空气折射的误差。然而,经常把眼睛暴露在炎热的阳光下,就有必要不断地使眼睛保持湿润。
  弹涂鱼湿润眼球的方法也是相当奇特的。它把眼球拉进眼窝里,两个眼窝里有水袋。可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弹涂鱼最重要的演变不是发生在身体上而是在行为上。这些弹涂鱼变成了群居的动物,这比它们在海中生活要明显得多。因为它们得在水源附近共同生活,所以它们之间必须密切配合才行。这样一来,鱼群可以共同受益,每条鱼都在观察是否会出现麻烦,这样做,就把各个方向都包括了。
  尽管在泥土地区居住比较安全,离捕食者的距离很远,弹涂鱼还是会成为敌害的口中餐。有的敌害可以到它们的新家来。
  在泥土平地上有许多麻烦,一些弹涂鱼像它们的祖先一样,直接逃往水中,使劲游到安全的地方。有些弹涂鱼的举动向前推进了一步,在慌忙逃命之际,想游开逃避的本能使得弹涂鱼用尾部用力推地面,使得自己跳了起来。
  弹涂鱼猛力跳起来又使得它在捕食中获益。它可以从远处向猎物扑过去。猛力一跳,可跳过身长的三倍远,跳过身高的二倍。
  有时,大螃蟹的入侵会对弹涂鱼造成威胁,无论如何一条鱼是对付不了这种进攻的。可笑的是,一只螃蟹能骚扰一群小鱼,然而小螃蟹平时却是弹涂鱼的主要食物,等到螃蟹长大了,又把事情完全反过来了。螃蟹入侵这些小鱼的家园,来吃鱼卵和幼鱼。在弹涂鱼这方面,只有大家联合起来,共同行动,才能解除威胁。当一条鱼对付一只大螃蟹时,螃蟹令人生畏的大钳子会占一定的优势,而大螃蟹被一群弹涂鱼包围时,它自己知道,最明智的方法就是逃之夭夭。
  螃蟹也可以钻进湿泥中。弹涂鱼为防止螃蟹这么干,会不断地骚扰进攻者,因为螃蟹呆在离自己家这么近的泥中,是一种威胁。面对进攻的螃蟹,弹涂鱼只能和它进行小规模的战斗,不让螃蟹有打洞的时间。即使螃蟹这样躲过危险,但它受了很大的骚扰,当它从洞中出来的时候,它就会到其他的地方寻找食物了。
  弹涂鱼无论是保卫自己的家园,还是捕捉食物,都处在不利的条件中,不管它们多么有力气,总有失掉口中宝贵的水的危险。无论它们在干什么,它们随时都得撤回来再吸一口水,而这样会给猎物逃走提供机会。弹涂鱼可以在热带的红树林和泥渣地区找到,它们是由鱼演变成陆地动物的鲜明的例子。
  科学家常常通过观察一种生物的发育过程来追寻这种生物的进化过程。因为这种生物从胚胎发展到成熟的各个阶段反映出其祖先在演变过程
所经历的过程。
  弹涂鱼像青蛙的蝌蚪一样,代表着进化史上的同一阶段。青蛙一出世是蝌蚪,身上长着鳃,在生长的过程中,它们又有些像弹涂鱼,因为它们的腿也变出来了,最后它的长长的尾巴也变短了。从在水中呼吸变成了在陆地上呼吸空气。进化是连续性的。科学家现在已经发现一种青蛙,这种青蛙根本不经过蝌蚪这一阶段。也许将来就不能从单一生物的生长过程来追寻其进化的过程了,因为胚胎期所显示的联系会消失。这样,弹涂针就会成为一种有趣的两栖鱼,而不是进货史的代表。
  为了了解鱼是怎么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到陆地上定居,我们假设弹涂鱼是最先移上岸的。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比如持久干旱的季节、迷路,或从追捕者手下逃命,这些鱼可能发现自己已远离水源。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的鱼在回到原来的池塘前就会严重脱水,但也可能有些坚强的鱼活下来了。它们度过了极端艰苦的环境,忍耐也到了极限。
  今天我们越来越清楚地了解到进化过程虽然漫长而且连续,但是要想推动进化的向前发展,就得有恶劣的环境给进化提供动力。
  目前,有各种弹涂鱼的例子能说明在通常的条件下,一类生物可以毫无改变地生活下去,很多代都不变。但当这些生物的一些成员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时,它们的忍耐限度会增大并能继续生存下去,它们就成为强健的物种,以后在它们身上就会发生更多的演变。
珍珠鱼趣话
  采珠人都熟知鳞电鳗,因为有时候他们在活珠母贝的贝壳里找到的不是梦寐以求的珍珠,而是鳞电镘。美国的一家博物馆里就保存着一只壳里的珍珠层下封裹着鳞电鳗的珠母贝!鳞电鳗的别名“珍珠鱼”看似由此而来。不过,鳞电鳗更常寄居在大海参和海星的体腔内。
  珍珠鱼不像生活在珊瑚礁里的其他许多种鱼那样有鲜艳夺目的色彩。半透明的修长身体,尾端纤细如针尖。布满全身的暗色小斑点是珍珠鱼的全部装束。在其他动物体腔内的生活方式赋予了它独具的特征;身体上有很结实的保护层以抵御寄主的消化酶;胃非凡的忍耐力能在含氧量极低的环境中生存。珍珠鱼的牙齿大而尖利,相当发达的口器同它娇弱的身体结构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鱼在越南南方沿海是相当普通的。有的海域25%-30%的海参和近50%的海星体内都有珍珠鱼寄主。珍珠鱼生性孤僻不喜交往,至少它们不喜欢来客和邻居的造访。在每个寄主那里,不论是海参或是海星,通常只寄居着一条珍珠鱼。1985年在越南南方沿海进行考察的一组俄罗斯专家只有一次在一只海参里同时找到两条,而且其中的一条还是死的。但它并非因老而死,它的全身满是撕伤的痕迹,这是海参的另一“房客”所为。进一步的观察发现,有时候在活鱼身上也能见到类似的伤痕。对鱼胃里的内容物进行常规检查也发现珍珠鱼的胃里除了有小虾蟹外,还有珍珠鱼。毋庸置疑,这种貌似娇弱的鱼实际是很残暴的,残暴到竟然毫不怜悯地吞食自己的同类。
  这组专家在对瓜参进行例行研究时,在其体内发现了一种脑袋极小身体细长透明的奇怪生物。这种外表上同珍珠鱼相去甚远的生物体长达20厘米,几乎比珍珠鱼的平均体长大两倍。查阅科技文献证实了专家们的猜测――这是一种“细体”珍珠鱼的发育晚期的幼仔上个世纪这种幼鱼曾一度被当作鱼类的一个种群,直到上世纪末叶,在研究地中海鳞电鳗的生命循环时,这种误解才得以澄清。
  首次发现这种幼鱼之后,陆续又发现了一些。这样,专家们才得以把这种鱼的生命循环搞清楚。这是12月到次年一月在越南沿海,此时幼鱼的发育已经完成。在表层水中生活的幼鳞电鳗就要下沉至水底到动物寄生的体腔内生活。尽管对鳞电鳗的生物学研究还很不透彻,但从研究地中海鳞电鳗生命循环周期的意大利学者埃米利的著作中我们知道,这种鱼从卵发育成最初的幼鱼的过程是在表层水中完成的。当时还给它起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名字:“旗手”。这种幼鱼主浊以这个名称作为单独的鱼种的。“旗手”的背鳍是一条长长的突出部分,支承着两侧的叶状突起。它起着类似帆的作用,帮助幼鱼分散海流的力量。“旗手”以浮游生物的机体为食发育生长,下沉到海底前不久便变成我们已经熟悉的细小修长的模样。
  下沉是这种鱼生命中的转折期:它们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寄主――海参或海星,也就是说,它是急剧地变更居住环境。而且,即使幼鱼找到了寄主,潜在的危险可能就在这里正等待着它。如果它选中的海参或海星中已有一成年鳞电鳗,那么,幼鱼就会立即被吃掉。观察表晨,在下沉期间,幼鱼大多数成了成鱼的盘中餐。
  当然,并非所有的幼鱼都会遭此劫难。部分幼鱼有幸找到无其他鱼住的适合住所,从而完成向成鱼的转变。这种转为无需很长时间,而其时它的体长要锐减2-2.5倍,头部变大。换句话说,这种鱼好像是在“倒着长”。其实,只是它的身体在缩小,它的头部生长完全正常,是逐渐长大的。根据头部的大小,可以鉴定出它的大小和年龄。
  珍珠鱼就是这样寄居在海参或海星的体腔之中的。但是,如若把珍珠鱼看成是个寄生虫是不那么正确的,它们并不以寄生的身体组织为食。寄生只向它们提供可靠的藏身之地,并不提供食物。夜间它们会离开寄主自行捕食小虾蟹、蠕虫和小鱼。捕猎完毕回“家”时。珍珠鱼用尾部在前开路,通过口隙或泄殖腔孔再钻回房东体内。尖而光滑的尾部,通体覆盖着一层黏液而且没有鳞片,要完成这一过程是相当容易的。但要钻回海星体内则要困难一些。实验室观察表明,珍珠鱼必须等待时机,等待海星把它那通往口隙的深深的沟槽舒展开来这一蚨怕到来。看来,房东不会因珍珠鱼的“进进出出”太受其苦。专家们从不曾发现珍珠鱼对海星和海参的内部器官有明显损伤的例子。
  珍珠鱼寻找寄主主要不是靠视觉,而是靠嗅觉。“打猎”归来找不到原来的房东而不得不另觅新“家”的情况屡见不鲜。这时,如果寄主不多,“所有者”与不速之客之间必然会发现冲突。其结果是决斗的一方要第离开“战场”,要么成为幸运对手的分外口粮。专家们曾偶然目睹到一场这种种群内部争斗的奇观。争斗结果是共栖者均匀分配了宿主;每个宿主家里都有一个寄居者。这样的解决方式在许多共栖鱼类,甲壳纲,多毛蠕虫类中是十分罕见的。生态学家可以据此改拟所研究种群的生态学。
  有趣的是,珍珠鱼很关心自己住所的清洁。为了不使粪便污染居所同时又不成为掠夺者的猎物,珍珠鱼有着独特的适应性身体结构;它的肠子的末端不像大多数鱼类那样在身体的后部,而是在身体后部打了一个袢又回转向前到头部,肛门便开在头的下部。要排泄固体粪便时珍珠鱼只需从寄生体内探出身来向外看看,既能及时发现会不会有什么危险也完成了排泄过程。
  由于俄越热带研究中心的成立,这组俄罗斯专家――俄罗斯科学院生态学与进化问题研究所的副博士托?林里塔耶夫和尤?德格布拉杰,得以于1987~1990年间在越南继续研究。他们继续观察珍珠鱼并取得了出乎预料的成果。
  在这段时间里,越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国家临近崩溃的经济得到复苏。商业,农业和工业迅速发展,在市区,在过去搭盖着简陋竹楼的地方,雨后春笋般地建起了漂亮的一两层的砖瓦房,建设的急剧增长促使了建材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该地区两类珍珠鱼之间的平衡也遭到了破坏。
  我们已经说过,有一类珍珠鱼是寄居在海参体内的,另一类寄居在枕形海星体内。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危机早在1987年已初露端倪。那时,专家们初次在海参中发现了本是寄居在海星体内的珍珠鱼,但当时他们只是把它作为偶然的超常现象接受这一事实的,并未觉得它有什么特别的意见。但是一年之后,从瓜参中找到的珍珠鱼中有30%是属于原先寄居于海星中的,到1990年,竟然占到了绝对的多数!
  现在让我们再回头谈谈珍珠鱼的寄主这个话题。海参(或瓜参),这种个头够大的水底动物(体长20-35厘米),有点点像一只光滑的毛毛虫,它们以生存在海底泥沙中的微生物为食。它们在珊瑚丛或岩石间平缓的沙地上慢慢地爬行着,虽然它们是水下珊瑚群中的常住居民,但它们的生存并不直接依赖于珊瑚群落的兴衰。
  再谈枕形海星。这种笨拙的生物体态厚度,像一节外形浑圆的缩短了的挠骨,因而有“枕形海星”的雅号。它以珊瑚幼虫为食,像六十年代毁坏了澳大利亚珊瑚礁的“荆冠”。那城市蓬勃的建设要消耗更多的建筑材料,而这里,同其他东南亚滨海国家一样,传统上是靠烧珊瑚来获取的。珊瑚礁被破坏使枕形海星失去了食物来源,因而其数量急剧减少,这也使一类珍珠鱼失去了惯常的寄生场所。不过,它们并没有悄声匿迹,而是开始排挤比较顺遂而不富进攻性的寄生在海参中的珍珠鱼种。有趣的是,虽然由于生态平衡破坏殃及到海参中的珍珠鱼种,但它们竟然没有受到多大的威胁!
鲑鱼迁徒探秘
  动物季节性地大规模迁徒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当天空飞过一群鹤或天鹅时,很少有人不驻足观望的。如今,在非洲大陆仍能见到成群迁徒的蹄类动物和尾随的猛禽。太平洋鲑鱼成群从海洋迁徒到阿拉斯加、堪察加、美洲西北部和远东的河流产卵也属这一现象。
  在堪察加河流的浅水区,成群的产卵鲑鱼裸露着背部,紧靠着,“肩并肩”地沿着湍急的河水逆流而上。此时要逮住它们,易如反掌,甚至连笨拙的狗熊都能站在水中饱餐一顿,阿拉斯加的科迪亚克岛,清澈见底的河水被无数的产卵红鳟染成了一片鲜红。一些河流落差高达数米,但产卵期鲑鱼并不畏惧,它们像鸟类一样,能逆流跳越高达三米的瀑布。
  鲑鱼有五种:大鳞大麻哈鱼、银鳟、北鳟、大麻哈鱼和红鳟。鲑鱼在经过海洋中几年自由自在的生活后按季节(夏季或秋季)开始从咸水长途迁徒到几年前它们出生的淡水河流产卵,然后走向生命终点,无一例外。
  这个自然规律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数千年来,栖息在北美沿河流域的印第安人时刻等待着卵鲑鱼的到来。每到夏季,阿拉斯加所有村庄的人们全都迁到河边的捕鱼工场中,男人捕,女人剖,洗,晒和烤,整个阿拉斯加的夏季弥漫着一股鱼香。印第安人在俄罗斯人来到前不知面包为何物?鱼就是他们生活中的面包。
  如今,人们携带各种摄影器材从遥远的欧洲和美国等地,来到阿拉斯加捕鲑鱼。这纯粹是出于体育娱乐。
  在长途迁徒中,鲑鱼常常成为海鸥和白头海雕的猎物,尤其是后者。据说,曾发生过这样一件趣事;一架低空飞行的小飞机同一条高空落下的鲑鱼相撞,结果飞机严重受损。原来,这条从天而降的鲑鱼,是从正在飞行的白头海雕的嘴里不小心滑下来的。
  秋末,当鲑鱼的产卵期行将结束时,白头海雕从阿拉斯加各地飞往切尔坎特河。这条河终年不冻,因此鲑鱼来得最晚。在这个时节,常能见到成千上万只白头海雕在白雪覆盖的河岸上大吃鲑鱼的壮以场面。
  在堪察加和阿拉斯加,随处可见狗熊逮鲑鱼的场面。堪察加浅水区和柳丛是狗熊逮鱼最理想的场所;而阿拉斯加有一条全世界自然科学家都知道的麦克宁河,这条河水流湍急,落差较大。每年夏季狗熊在麦克宁河中大显身手。有的在浅水区追逐,有的用熊掌拍打;有的则张开嘴等着跳越瀑布而上的鲑鱼自投罗网。有时,在长达百余千米的麦克宁河上数千头狗熊同时在捕鲑鱼,其场面确实震憾人心。
  鲑鱼往阿拉斯加的迁徒之路是漫长而艰辛的。它们要经数千千米的海路和2000千米河道的迁徒,最终才能抵达上游产卵地。早在17世纪,人们就对鲑鱼迁徒产卵是否回到它们了生地进行过实验。当时,人们将花钱扎在大西洋鲑的尾巴上,结果证实,这个判断是正确的。现代科学实验再次证实了早期人们的判断。
  美国西雅图大学多纳茨教授是考察太平洋鲑鱼的专家,1975年他发表了自己的实验研究结果。多纳茨教授先在实验室中将蛙鱼卵孵化成幼鱼,再将它们放到同小河相通的水池中喂养,几个月后,将它们做上标记沿西雅图市的运河和曲折的河流放回大海。
  四年后九月的一天早晨,多纳茨教授在清澈见底的水池中发现了许多大鲑鱼,捞上来一看,尾巴上都有他做的记号。可以想象一下,它们的地进路线:海洋――海湾――河口――城市运河和通往水池的小河。鲑鱼没有迷路,它们终于返回“故土”。这次实验影响巨大,是什么“导航仪器”使鲑鱼如此准确地游回它们所需要的地方呢?多纳茨教授认为:“鲑鱼对气味特别敏感,它们牢牢记住了出生地淡水的化学成分。”
  那么鲑鱼为何要长途迁徒游回“故乡”呢?其原因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们生长在这儿,并在此度过了许多美好时光,重回“故乡”
完全必要的,就像人类对故土的依恋一样!
  鱼类学家在堪察加的尼古拉克河上考察了鲑鱼是如何举行“婚礼”的。开始时,鲑鱼成群在河里出现,先嬉闹玩耍,然后,成双成对地聚在一个个小石坑里,在那里它们将要产卵受精,
这是它们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一对对鲑鱼,它们头靠头,尾靠尾,相互摩擦,直至尾巴像旧扫帚一样磨破为止。此时,雌鱼和雄鱼分别排出卵子和精子。产完卵后,鲑鱼已经没有力量逆流而上了,因为从咸水到淡水中鲑鱼早已停止进食,它们的力量完全依靠储存在体内的脂肪和蛋白质。产出卵后的鲑鱼已开始发生明显变化,银白色的鱼体变暗,全身出现红斑,下颌弯曲,背部凸起。就这样,当它们为繁衍新生命而将生命的力量消失殆尽时,当狗熊也能轻而易举地逮住它们时,鲑鱼走完了生命的全部旅程。
  大自然的法则是严酷的,也是合理的。死鱼含有丰富的磷和蛋白质,这是幼鱼生长的必需养分,可以说,产卵鲑鱼是为下一代而死的。幼鱼将在淡水中生活一年后游回大海,再经过三四年或六年(按不同种类的鲑鱼)的海洋生活之后,它们又将重复幸福和死亡交替的迁徒之路。
掠水凌空的飞鱼
  在我国南海一带,经常能看到从水里钻出一群飞鸟来,掠水凌空飞去,不到200米,这们又落到海里去了。那真是飞鸟吗?如果仔细观看,它的身体都较长,约在50厘米左右,披着栉形或圆形的鱼鳞,口里还有些细小的牙齿。它的胸鳍特别发达,像鸟翼似的可以盖住它的大部分身体,尾鳍分叉,上下大小不同,形状很容易被划认是海燕。其实它们是飞鱼,也叫文鹞鱼。当它被“敌人”迫袭或找寻食物时,能飞出水面三四米高,速度极快,但过不了一会儿,又要入海,稍息再飞。飞翔的时候以早晚较多。产卵在夏季开始,集群游到近海藻类较多的地方,在荫蔽地方产卵。这时也较容易捕获。文鹞鱼种类很多,肉的味道鲜美。
抡尾弹泥的弹涂
  潮水退后,海滩上除上贝类以外,有一种像泥鳅那么大的小鱼,使戏剧抡起尾巴,在泥沙上乱弹乱蹦。它很像我们常吃的塘里鱼(我国南方的一种土色淡水鱼)或沙锅鱼(我国北方的一种淡水鱼),不过多数有一天双小眼睛顶在脑袋上,身体暗褐色,略带一些花纹或黄斑点。它的鳞极细,甚至完全裸露,尾巴像钝圆形的纸扇,胸鳍像两把贴身的小芭蕉扇,有时敞开成为一脉脉的丝条。这种涉鱼在海边或淡水混合的地方最多,它是吞食和吮吸虾蟹的能手,碰到小虾,张口就吃,碰到较大海蟹,就用尾巴去引诱海蟹来上钩。当海蟹用大螯钳住它的尾巴时,它就忍住疼痛,使劲地不断论弹。它的尾巴坚韧滑溜而有力,起初虽有相持不下,但到最后,蟹螯终于被弹断。蟹也累得精疲力竭。弹涂就乘势盘住了海蟹,吮吸它的断螯口。由于它最喜欢吃虾,人们用虾作饵去捕获它,有时用网也能捞取很多。它的肉味是小鱼中最鲜美的。
随波逐浪有头无尾的翻车鱼
  翻车鱼又叫楂鱼。挺出了脊鳍在海面上悠游自在,样子扁而椭圆,小眼睛生在头的上部,只有脊鳍臀鳍生得特别高,尾鳍接连脊臀两鳍,是极阔极短和身体一般大的。一眼瞥去,它好似一个有头无尾的蠢家伙。它的体高和体长在二米左右,皮肤比较粗糙,脊部灰色,腹面全白,也是一种硬骨鱼。它住在离陆地很远的海里,晴天到海面上来游泳,雨天潜伏在海底。吃的是水母、虾类、海藻等等。它的体重有达几百斤的,行动迟钝,大都过的是漂流生活,在它游泳时很容易捕获。它的肉十分白嫩,滋味像乌贼,肝腻含油也很多,制成的肝油,治疗刀伤疼痛等很有效,软骨也可以吃。
水里翻身,出人不意的(鱼工)(海鹞鱼)
  海洋里的凶猛鱼类,除鲨鱼外,就要数到(鱼工)了。鲨鱼和(鱼工)都是软骨类(也叫板鳃类),具有翻江倒海的本领。(鱼工)更厉害,它是团扇似的扁塌塌的怪物,眼睛生在头顶,有较大的鼻孔,胸鳍特别发达而柔嫩,像蝴蝶展翅似的,尾巴细长,背面有极尖锐的刺,表皮韧滑没有一点鳞,骨骼也很软。它游泳时就用胸鳍张开向前,常常喜伏在海底。因为它的背部体色和泥沙相似,其他动物往往辨认不清,(鱼工)就乘它们在知上经过时,突然跳起来把它们压倒在身上,等它们奄奄一息时吞吃。如果动物躲避得快,(鱼工)就用尾巴上的刺追上去袭击。它的锐刺也用于抵御较大动物的侵犯,所以它真是能压能刺、攻守兼备的怪鱼。(鱼工)的种类很多,有黄(鱼召)鱼、铁(鱼工)、燕(鱼工)等等。此外,还有一种鱼(鱼工),扁阔圆形,口和鳃孔都在头的下面,尾巴粗短,形状像水雷。颊部两旁在鳃和胸鳍中间,有一种肌肉构成的圆形器官,里面藏着神经梢,可以发电。当它受到其他动物追袭时,就放电来抵御,也可以用来寻找食物。所发的电力很强,触到了会使人全身麻痹,历久不散。真是凶恶的怪物。有些(鱼工)类可以吃。它的肝脏很大,可能熬油。有些(鱼工)类是胎生的,形状都很奇怪。
漫淡鱼的味觉
  人类能用舌头感觉食物味道,是因为舌头表面密集着许多味蕾细胞,其顶端接触食物时,味信息从味细胞传给味觉神经,味信息被传到延髓,脑感觉到其味的结要。而鱼类也和人一样具有同样的味蕾,用同样的结构将信息传给脑,这样的味觉信息传递结构,虽说在其他动物中是共同的,但对于在进化过程中,与人类完全远离,而且数亿年还继续生活在水中的鱼类,这的确是件很有趣的事。
  鱼的味蕾可在鱼体的各部位见到。一般是口中最多,除此之外,鳃、唇、口附近的触须、颚,按鱼种除头部外的部分及身体的后主均有分布。由于鱼体浸在水中,所以,味蕾分布在各部位,能很方便地感觉到流动着的味物质。
  美洲产的黄大头(鲇属的一种),从唇到整个体表分布着味蕾,主连八根触须从根到顶端也密集着湿透的味蕾,总数达18万个。其中90%分布在体表。鲇类体表味蕾特别发达,可能与它们的生态有密切的关系。鲇类多灵敏栖息在淡水或流动缓慢的河流中,且有夜行性。鲇的眼睛小又不发达,但它对化学物质感觉非常敏锐,全靠没有鳞的体表布满着味蕾。
  已知其他鱼类的味蕾也不少。体长5-7厘米的一种鲤鱼科的淡水鱼,整个头部分布的味蕾数超过8000个,其中口内约有6000个。
鱼的味觉敏锐度
  我们感兴趣的是鱼的味觉器官是在什么浓渡下感觉到物质的味道。为了揭开此谜,有关研究者进行了许多实验。实验表明,鱼对含在生物组织内的许多氨基酸,显示出高的灵敏度。例如,栖息在河口附近的尖吻(鱼刺),对甘氨酸及丙氨酸等氨基酸的感觉特别敏锐,其味觉器官能感觉到的最小浓度是10-9克分子。这相当于将75克的甘氨酸溶解在100万吨海水时的浓度。沿海的海水所含的氨基酸浓度,一般是10-6~10-7克分子的浓度,如果有比这更高的浓度,就足以使尖吻(鱼刺)感觉到了。黄大头能感觉到比尖吻(鱼刺)高100倍的氨基酸,就连白鳝及淡水中的鲤鱼,也显出对氨基酸很高的敏锐度。但在沿海表层过洄游生活的(鱼师)、紫(鱼师)及青花鱼等,对氨基酸的敏锐度并不高,即使在最敏锐场合,其能感觉到的最小浓度是10-6克分子。
鱼感觉有味的物质
  鱼的味觉器官,能感觉到什么要的物质?按鱼种有何不同呢?这也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据许多调查知道,鱼的味觉器官除对氨基酸敏感之外,还对ATP(三磷酸腺甙)的关联物质、有机酸等的反应也很敏锐。
  生活在岸边的多数鱼类,对甘氨酸,丙氨酸的感觉敏锐。如尖吻(鱼刺)、真鲷、黑鲷、豹圆(鱼屯)等,爱吃生活在浅海或沙滩上的虾、蟹、贝等无脊椎动物。是由于这些无脊椎动物的体内含有许多甘氨酸和丙氨酸。蓝子鱼爱吃浅海中的海藻,也是因为藻类含有丰富的谷氨酸,估计蓝子鱼吃海藻时,能觉到从氨酸的味道。罗非鱼、鲤鱼、香鱼等,对谷氨酸都比较敏感。
  甘氨酸和丙氨酸,我们的舌头对它们的感觉是甜的,但敏锐度无论如何,也不能与尖吻(鱼刺)相匹敌。采用官能检查的数据表明,尖吻(鱼刺)对甘氨酸的敏锐度是人的1000万倍多。
  许多鱼类对ATP及其关联物质有敏锐反应。因此,鱼在识别这些ATP关联物质的味道时,能够判断饵食生物体的新鲜度。
  众所周知,杀死的鱼放入冰柜中存放一会儿,其味道更好,其原因就是在存放期间,IMP增加并与谷氨酸共同增加鱼的味道。
  有的鱼类,对乳酸显出很高的敏感性。如(鱼师)对1%克分子沈度的乳酸即产生反应。乳酸是生物体剧烈运动时积存在肌肉中的有机酸。(鱼师)在追捕鱼或乌贼时,就是由于它感觉到了从那些生物体排出的乳酸味的缘故。
  此餐,鲤鱼对水中的二氧化碳,(鱼师)对海水被稀释等都有敏锐的感觉。即使与饵食无直接关系的环境变化,也能被鱼的味觉器官所感觉。鲤鱼生存在池或湖中,在植物的光合作用影响下,二氧化碳的量随昼夜及场所发生的变化,可能成了鲤鱼为求得舒服环境而进行迁移的原因。而且,(鱼师)也是因为感觉到浮游生物在不同水域的盐分浓度变化而进行回游的。
水中生物呼吸妙趣多
  同人一样,水生家族也是须臾离不开氧气的。海洋浩瀚,鱼儿纷纭。众多的水生家族呼吸方式亦不尽相同,这一呼一吸、一吐一纳,引出不少奇妙的故事。
  我们知道,大多数鱼儿是用鳃呼吸的。鱼的头部两侧生长着两个鳃裂,鳃片是由梳子状整齐排列的鳃丝组成的,鳃丝上密布着红色的微血管。鱼类的嘴一张一合,就把水吞入口中,水经过鳃丝时,上面的微血管就摄取了水中的氧气,同时把二氧化碳排到了水中。鱼类也有鼻子,但它的鼻子只是一种嗅觉器官,而且不和口腔相通,因此,它的鼻子是不能用来呼吸的。
  有些鱼儿除了用鳃呼吸之外,还有辅助呼吸器官,一旦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了变化,它们就启用“辅助呼吸器官”维持生存。
  鳗鲡是一种酷爱旅游的鱼类。南方的雨季,是它们最高兴的时刻,鳗鲡纷纷弃家出游。它们从栖息的河流迁移到另一个水域。到了夏末秋初,鳗鲡就要离家去“长途旅行”,从江河出来,奔向大海,进行三四千千米的旅行。鳗鲡离开江河上了陆地之后,就不用鳃而用皮肤呼吸了。它身上的鳞已退化,皮肤特别薄,上面布满了微血管,可直接与空气交换,达到呼吸的目的。这种呼吸就叫“皮肤呼吸。”
  海蛇在海水中潜行,所需的三分之二氧气靠肺部从海面吸足,剩下的三分之一的氧气就要靠皮肤从海水中吸取。海蛇有一个不完全分隔的心室,这与哺乳动物的心脏相比是一种原始的特征。在哺乳动物中,血液在周身循环后返回心脏再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摄取氧气后再返回心脏进行第二次体循环。如果海蛇也采用这种循环方式的话,那么氧气必将很快被消耗光。事实上,海蛇的血液绕过肺说压送到皮下毛细血管,这样血液可以从周围海水中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血液中氮。倘若海蛇不用这种方式排出血液中的氮,当海蛇快速浮出水面时,血液中的氮就会因压力减少而生成气泡,阻碍了血液流通,使海蛇患上“潜水病”而死亡。
  “缘木求鱼”这个成语,出自孟子之口。对于生活在北京的孟子看来,爬到树上去捉鱼,那是荒诞的事情。可孟子不知,我国南方有一种攀鲈鱼,就能爬到树上捉昆虫吃。从表面上看,攀鲈与其他鱼类没什么两样,但是它的鳃盖、腹鳍和臂鳍上都生有坚硬的棘,它就是依靠这些来攀登上树的。那么,它长时间离开水,靠什么来呼吸呢?原来,它的鳃腔内有个“辅助呼吸器”。它的鳃腔背部生有像木耳一样皱褶的薄骨片,叫迷路囊,上面有丰富的微血管,能够呼吸空气,维持生存。
  螃蟹呼吸时,需要鳃和腿相配合。螃蟹生活在水中时,从螯足的基部吸进新鲜海水,水里溶解的氧就进入鳃的毛细血管,水从鳃流过后由口器的两边吐出。在澳大利亚昆土兰州的海边上,有一种股窗蟹,当它在海滩上匆匆忙生计奔忙时,时而会突然停下,抬起腿,像是稍事歇息,又像在谛听什么。其实,它是在用腿进行呼吸。它的腿上长了片薄膜,像是开了扇窗户,可专门用来呼吸,如将其堵上,它就会窒息而死。
  有些鱼类在海中不同水层采取不同的呼吸方法。鳐鱼扁扁的身子长长的尾巴,活像一把大蒲扇。它的口和外鳃孔长在腹面上。在水中游泳时,它就用口和鳃来呼吸。当它匍匐在海底柔软的泥沙上静卧时,就不能采用这种呼吸方法了,因为这样会把泥沙和水一齐吸入,从而把脆弱的鳃丝阻塞。这时,鳐就得改变呼吸方式,利用背部的喷水孔来呼吸。喷水孔有一个能活动的瓣,它用喷水孔吸水,用鳃孔排水,这样就避免泥沙进入鳃丝了。有一种比目鱼,在水中呼吸时,水从口里进,鳃孔出,当它将吻部露出水面时,水流就从鳃孔进去,然后从口中喷出,好似一座小小的喷水池,水可以喷出一寸多高。
  鱼类的呼吸有快有慢,在不同种类中,有时呼吸的速度相差很远。例如隆头鱼平均每分钟呼吸12-15次,箬鳎鱼为30-35次,鳗鲡为30-40次,鳐为40-50次,刺鱼为120次,(鱼岁)每分钟为150次。有趣的是箱(鱼屯)的呼吸,它的头部和躯干形成一个坚固的骨箱,为了使水能连续不断地流进鳃部,它只得不停地“喘气”,并不停地扇动胸鳍帮助水流过鳃部,像一个抽动的“风箱”。据观察,箱(鱼屯)在休息时,每分钟喘气达180次之多。
形形色色的鱼鳍
  鱼是用鳃呼吸,以鳍运动,终生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因此,鱼鳍是鱼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游泳器官。典型鱼类游泳的动作是波浪式的,用头把水推开,借鳍的运动,使体从左右蜿蜒前进。
  鱼鳍的功能除了用于游泳外,还有保持身体平衡,操纵游向和刹停的作用。鱼鳍可分为奇鳍(背鳍、臀鳍和尾鳍)和偶鳍(胸鳍和腹鳍)。
  鱼背上的背鳍,能使鱼不致向侧旁倾翻,它与鳃后两侧的胸鳍共同保持鱼体平衡,且在游上,游下的动作中用处很大。胸鳍还和成对的腹鳍一道发挥制动作用,使鱼能不改变游向即停止前进。背鳍联同臀鳍能使鱼顺着本身的长轴游动而不会扭曲。鱼体向前游动时,大部分的推进力来自鱼体的肌肉,动作由尾鳍发出。因此,尾鳍起着舵和推进器的作用,船上的舵就是模仿鱼的尾鳍而制造的。
  鱼鳍特化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偶鳞特化的例子有燕鳐和飞鱼,它们的脸鳍宽大,靠鱼鳍快速游泳产生加速度,便可跃入长空,展开强大的胸鳍在空中滑翔100多米,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会飞的鱼”。
  被称为“魔鬼鱼”的双吻前口蝠鲼,胸鳍特化成两个头鳍,起帮助捕食作用,可把食物拔入口中。鲂(鱼弗)的胸鳍有游离状的鳍条,可在海底爬行。被称为“会爬树的鱼”的弹涂鱼,胸鳍呈臀状,加上腹鳍呈吸盘状,以利于吸附和爬到红树林的枝头上去捕捉昆虫吃。潜鱼的腹鳍退化,以利于潜藏在海参体内,进出方便。深海的皇带鱼腹鳍变为一对长丝,开端膨大呈叶状。松球鱼腹鳍退化为一棘。为繁衍后代,鲨和鳐的腹鳍里角延长变成交接器,称鳍脚。
  奇鳍特化的例子就更多了。如鲫鱼的第一背鳍特化为一个吸盘,以利于吸附在鲨鱼,大海龟身上,可免费在大海里周游,人们称其为“免费旅行鱼、”吸盘鱼、粘船鱼等。(鱼安)(鱼康)鱼第一背鳍有的变成钓鱼竿或发光的诱鱼器。
  虾鱼的背鳍从背部移到尾部,它是直立游泳的鱼,靠背鳍的不断扇动而上升,下降。东方旗鱼的背鳍很宽大,竖展开来,犹如帆船,可乘风缓行,不用时,可折于背沟内,以加大游速。
  翻车鱼尾鳍似花边镶嵌在身体后面,看上去好像有头没尾,其尾称作侨尾。
  长尾鲨的尾又宽又大,约占身长的一半,其尾已变成捕食器官,利用尾叩水,把鱼集中,然后拔入口中。
  蛇鳗的尾鳍已退化,利用坚硬的尾部插入双壳类的壳内,帮助捕食壳内的软体。海马的尾鳍也已退化。常用尾部缠卷于海草上,使身体直立于水中。
  金枪鱼是鱼类中的游泳能手,尾鳍发挥强有力的推进器作用,当快速运动时,尾鳍进入波动状态。
  深海中的盲帚鱼,因眼退化,各鳍鳍条延长如扫帚,以触觉以代替视觉,如盲人使用的“探竿”。
  (鱼工)鱼的鳍变成鞭状,鞭上长有一至二根带毒腺的尾刺,这是一种强有力的武器,用尾的两侧来横扫敌人,可使对方受到严重创伤。(鱼工)鱼的尾刺对人的危害很大,因此,渔民捕到(鱼工)鱼后,首先把它的尾刺砍去,以防被螯伤。
鱼族“奇婚”
  在地球上1.6亿平方千米的水域中,生活着约1.3万种鱼类,由于千差万别的生活环境,形成了鱼类多种多样的生殖特性,说起来真是妙趣横生,我们不妨从鱼儿的“婚装”谈起。
  五颜六色的婚装
  有些鱼类在生殖期来临时,雄鱼的身体颜色会发生变化,有的体色变浓加深,有的显现出非常鲜艳的色彩。例如,麦穗鱼在生殖季节身体变成浓黑色;罗非鱼、刺鱼体色成艳丽多彩,像珍珠般闪闪发亮;隆头鱼全身变得鲜红,还夹杂有橙黄色的斑纹,并有五六条青绿色的细带;原来就华丽多姿的蝴蝶鱼,又增加了几分浓艳,恰似锦上添花。
  很显然,鱼类的“婚装”是其在生殖期吸引异性的需要。鲜艳的体色会格外受雌鱼的注目和喜爱。鱼类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鱼类在生殖季节之所以会出现“婚装”,是由于性腺分泌性激素作用的结果。他们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对雄鱼进行一次性腺切除手术,结果雄鱼就不会出现“婚装”了。
  有趣的是,一些种类的雄鱼,除了身着“婚装”外,还佩带“首饰”。如鳊鱼、鲫鱼等,他们分别在吻部、鳃部或胸鳍上,生出一些突起物,犹如“耳环”、“胸花”和“胸针”,科学家称之为“追星”。
狗鱼结婚“夫怕妻”
  狗鱼凶残而狡猾,然而它们的“婚姻”却非常浪费。每当生殖季节来临,雌鱼便一动不动伏在水草边,静静地等候着雄鱼的到来。在平时,雌鱼对雄鱼非常凶暴残忍,因此雄鱼见到雌鱼总是避而远之,生怕被雌鱼咬伤。可是在生殖季节,雌鱼就得温顺了。当一群雄鱼出现时,雌鱼便慢慢地游向雄鱼,雄鱼也小心翼翼地靠近雌鱼。雌鱼先将不顺眼的雄鱼赶走,只留下它所喜欢的,这些被选中的雄鱼似乎有点受宠若惊,显得异常兴奋,便洋洋得意地游近雌鱼,并把它包围起来。此时此刻的雌鱼不但不凶狠,相反还显得有些“害羞”呢!接着追逐“恋爱”便开始了,这时的雌鱼极度兴奋,冲破包围圈飞快地游去,雄鱼随后昆昆追赶。它们之间还相互争风吃醋,不时地搏斗,厮杀,然后再去追赶已游远的雌鱼。当雌鱼感到疲倦时,便停下来稍事休息,随即开始翻转,并逐渐加快翻快速度;雄鱼在雌鱼身边游来游去,还不时地用身体顶撞雌鱼,不一会儿,水面便出现一条条白色的鱼白,雌于沐浴在鱼白之中,一颗果亮晶晶的卵由此而生。这时,完成繁殖使命的雄鱼便赶紧逃之夭夭,否则将会受到雌鱼的袭击。
角(鱼安)(鱼康)结婚爆“奇闻”
  一般说来,鱼类成双配对,雌雄的体型大小差别不大;但是,在神秘莫测的海洋深处,却有大小相差极其悬殊的很不相称的“婚配”。如吉康鳗,雌鱼的体重将近50千克,而雄鱼却不到1.5千克。也就是说,一个细瘦的“小丈夫”,娶了一个“大胖媳妇”,这种“侏儒”与“巨人”的“奇婚”,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更令人称奇的是角(鱼安)(鱼康)的寄生“婚配”,其雌雄两性的体型大小相有效期更为悬殊。一个一米多长的雌角(鱼安)(鱼康),它的雄性配偶却不到九厘米。由于这种鱼生活在海洋深处,那是个黑暗的世界,再加上它们行运迟钝,寻找配偶非常困难。为克服这种不利的因素,在茫茫的大海中,雄鱼一出世便赶紧紧寻找雌鱼。当雄角(鱼安)(鱼康)一旦遇到雌角(鱼安)(鱼康)时,它就用口部吸着在雄鱼身上,唇与舌也渐渐同雌鱼的皮肤相连接起来,最后完全愈合在一起,双方的血管彼此相通,就这样,雄鱼完全依靠雌鱼通过血液输送来的营养维持生命,过着寄生生活。雄鱼的嘴、牙、鳍和鳃也都慢慢地退化了,只保留着生殖器官,以便繁衍后代。从此,它们偕老共死,永不分离,这种奇特的寄生“婚配”,在鱼类中实属罕见。
大麻哈鱼结婚酿“悲剧”
  大麻哈鱼又叫鲑鱼,它肉质鲜美,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鱼类。它在江河里出生,在海里长大,最后又回到江河里去产卵。每年八九月份是大麻哈鱼的繁殖季节,在海里生长发育成熟的大麻哈鱼,便开始了旅行“结婚”,它们成群结队地溯水而上,回到故乡去产卵,繁殖后代。在旅途中,它们遇到浅滩就一冲而过,遇到急流瀑布就奋力飞跃(可跳四米多高)。一路上,大麻哈鱼不进食,不休息,顶风破浪,勇往直前,历经千辛万苦,当几千千米的旅程结束时,只有一部分大麻哈鱼能到达目的地。
  大麻哈鱼在产卵前,寻找一个干净,急流的江湾,并且在河底有沙和砾石的地方,快活地游来游去。雄鱼为了抢夺“新娘”,往往要经过一番激烈的争斗;而雌鱼则忙于收拾“新房”,它先用腹部和鳍清除掉水底的淤泥和杂草,然后再把沙和砾石拔开,扒成一个比自己身体大得多的圆形抗穴。
  “新房”布置好后,雌鱼就伏在里面开始产卵,这时在争斗中获胜的雄鱼也快速地赶过来。当雌鱼产出黄豆粒大小的亮晶晶卵子时,雄鱼便在旁边射出水雾状的精液。随后,雌鱼拔动沙子和砾石,将卵盖上,以免被别的鱼类吃掉。
  此后,大麻哈鱼就在卵旁边游来游去,日日夜夜守卫着,如果有来犯者,它们就奋起搏斗,将敌害赶走。三个月过去了,幼鱼便孵化了出来。雄鱼因过度劳累,就死在故乡;雌鱼产卵后,也大部分疲劳而死去,只有少数幸运者才能重新回到大海。就这要,大麻哈鱼婚姻以浩浩荡荡的旅行“结婚”开始,以“夫妻”双双为后代身死的悲剧告终,为多姿多彩的海洋动物行为添上了浓重的情节。
刺鱼密月真短暂
  刺鱼身体细长窈窕,尾柄分外修长。在脊背上长三根刺的叫三刺鱼,长九根刺的叫九刺鱼,最多可长十五根刺。我国只有三刺鱼和九刺鱼两种。 
  每年到了繁殖季节,刺鱼便从海洋游到江河里去产卵。当雄鱼找到适合的产卵场所时,便开始筑巢。
  巢筑好后,在雄刺鱼向雌刺鱼“求婚”前还要修饰打扮一番,它的体色变得鲜艳起来,背部变成青色,腹部呈淡红色,眼睛也闪着蓝光。雄刺鱼漂亮的仪表,往往能博得雌刺鱼的一见钟情。雄刺鱼为了争夺“新娘”。在婚前要进行一场殊死的搏斗,它们用身上的刺作武器来攻击对方,战败者被刺得遍体鳞伤,只好仓皇逃命;胜利者却与雌鱼结为伉俪。
  有趣的是,雄鱼在向雌鱼“求婚”时,还要跳“蛇形舞”,它跳着欢快的“舞步”,民慢将雄鱼引向巢边。如果柴鱼到了巢口还“害羞”而不愿进去,雄鱼就竖起刺来触动雄鱼将其赶入巢鱼。雌鱼入巢后,产下2-3粒卵便扬长而去,这时雄鱼就进巢排精,这段“姻缘”就此便宣告结束。由此可见,刺鱼的求偶和交配时间极其短暂,真是匆匆结合,又匆匆离散。
  雄刺鱼是个“喜新厌旧”的家伙,当“新娘”一旦离去,“新郎”便另找新欢,即雄鱼又去追求新的雌鱼进巢产卵,一直到卵把巢底铺满,雄鱼才停止觅侣活动。
独特的牙齿
  人们知道,鲨鱼在海洋生物中有它许多独特的生态特征。除了上述它的灵敏嗅觉和很少生病死亡外,鲨鱼的牙齿结构又是它的另一个独特生态之一。凡是熟悉鲨鱼的人都知道,它的牙齿像一把锋利的尖刀,能轻而易举地咬断像手指般粗的电缆。如魔鬼鲨,有着长而尖的鼻吻以及锐利的牙齿。不同种类的鲨鱼,它的牙齿大小,形状和功能几乎都不相同。因此,鱼类学家只要从鲨鱼牙齿的形状和大小,就能判别出它是属于哪个目、科、属。
  令人惊讶的是,鲨鱼的牙齿不是你海洋里其他动物那样恒固的一排,而是具有5-6排,除最外排的牙齿才是真正起到牙齿的功能外,其余几排都是“仰卧”着为备用,就好像屋顶上的瓦片一样彼此覆盖着,一旦在最外一层的牙齿发生一个脱落时,面貌一新里面一排的牙齿马上就会向前面移动,用来补足取代脱落牙齿的空穴位置。同时,鲨鱼在一生中常常要更换数以万计的牙齿。据统计,一条鲨鱼,在10年以内竟要换掉二万余只牙齿。它的牙齿不仅强劲而有力,而且锋利无比。例如,有些鲨鱼的牙齿长得利如剃刀,它就可以用来切割食物;有的牙齿生成锯齿状,可以用来撕攫食物;还有的牙齿呈扁平臼状,它就可以用来压碎食物外壳和骨头等。好像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把鲨鱼的牙齿用作刮胡子的工具。但可怕的是,它们在相互抢食时,常常会不分青红皂白,甚至连自己亲生的孩子――鲨仔,也不放过,吃得一干二净;当一条鲨鱼为其他鲨鱼所误伤而挣扎的时候,这头伤鲨就该倒霉了,其他同宗族的兄弟也同样会群起而攻之,直至完全吞食完毕为止。还有更加恐怖的是,鲨鱼由于是胎生的,一胎可产10余条鲨鱼仔,最高可达80余条。这些鲨仔在娘胎里竟也互相残杀。人们曾对大西洋海岸一种虎鲨的肚子,做了解剖得出这一结论;娘胎成了战场,这在任何动物中都未曾见过的先例。
  鲨鱼之所以如此更换牙齿,既与它残暴凶猛、厮杀成性有关,又与它的牙齿形状不同分不开。因为鲨鱼的咬食力可以说是在海洋所有动物中最强有力的。曾有人用金属咬力器藏在鱼饵中,用来测定一条体长八英尺鲨鱼的咬食力大小,经测定结果得知,其咬食压力每平方英雨高达18吨。所以有些商轮在航海的日记上曾记载过轮船推进器被鲨鱼咬弯,船体被鲨鱼咬信破洞的事故,这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鲨鱼牙齿的形状很奇特。例如噬人鲨的牙齿边缘具有细锯齿,呈三角形;大青鲨的牙齿则大而尖利;而鲸鲨虽躯体庞大,但它的牙齿却是短细如针;锥齿鲨的牙齿是呈锥状且长而尖,长尾鲨的牙齿则是扁平的呈角状,姥鲨的牙齿既细小而又多似米粒,虎鲨的牙齿宽大呈臼状;
姥鲨的牙齿既细小而又多似米粒;虎鲨的牙齿宽大呈臼状等等。鲨鱼的牙齿形状之所以繁多,这就像上述所说与其生态食性是极为密切相关的。
鱼类家族趣事
  地球上,有数万种鱼,它们相貌各异,习性不同,其趣闻轶事,指不胜屈,俯拾即是,不仿略作赘述,以一斑见全豹。
  生命奇观
  物竞天泽,道者生存,大自然赋予鱼类无经奇特的顽强生命力。
  蝾螈鱼:生活在澳洲西部大沙漠中,干旱少雨,一旦水抗中没水,会钻入地下潮湿处,深可达一米,靠皮肤呼吸,挨饿忍渴本领超凡。
  肺鱼:生活在非洲等地区,水域干涸时,藏于淤泥中,体表分泌黏液,调和周围泥土,筑成密封型屋式泥茧,茧长可达两米,坚固异常。嘴部留一小孔呼吸,不吃不动休眠。雨季一来,茧软破裂,恢复自由。
  鹦鹉鱼:地中海有一种美丽异常的鱼,体色五颜六色,人称鹦鹉鱼。每当夜晚来临,皮肤分泌一种黏液,形成套在鱼身上的半透明“夜礼肥”,有抑制其他鱼的食欲,保护自己的功能,第二天脱下,消失。
  狮子鱼:在数千米的海底,常年水温在零摄氏度左右,海水流动小,氧气也很少,压力大,终年见不到阳光。在如此恶劣环境中,竟有鱼类存在。据调查,在7
000米的海沟底层,就捕获过狮子鱼和须(鱼尉)鱼。
  龙生九子,相貌尚且各异,何况庞大鱼族。
  月亮鱼:1981年日本渔民曾捕到一条月亮鱼,其头尾几乎相连,成圆月形,游动慢,大部分时间在水面侧身度过。
  人面鱼:孟加拉湾150米深海时,一种鱼2米多长,近一米宽,三条尾巴,面部似人。两眼之间有一根触须,顶端寄生着发光细菌,故此鱼如一矿工顶灯,光足猎食。
  蝴蝶鱼:眼睛藏在头部黑斑中,尾部亦有一斑点对称,且尾斑边为白色,酷似眼睛。人常将尾当头,能倒退后游,遇敌极易逃遁。
  剑鱼:人称海中剑侠。它那又扁平又长的吻,极似侠客手中三尺剑。遇敌手,能直刺也能旋转身子刺旋转剑,杀伤力更强。
  星星鱼:玻利维亚的戈郁伯湖中的星星鱼,背部长一长形透明发光壳,里有发光器,发光需大量氧气,常常浮到水面吸氧发光。时上时下,时隐时现,如星星闪烁。
  旗鱼:背生一保护性长刺,与体长相当。独树一帜,使敌人不敢靠近。
  基因遗传,环境影响,于是一些鱼也就有了与众不同的奇习怪癖。
  甲香鱼:鱼类中罕见的立游鱼。游动时头朝上,尾向下,挺着肚子,活像慢行的大肚汉。
  爬树鱼:生活在印度洋、太平洋热带泥质海岸的跳弹涂鱼,能离开水,到岸边树根上晒太阳,长达二三小时不止。攀鲈鱼能爬上棕榈树,且几个昼夜不下来。
  (鱼将)鱼:千岛群岛――伊都鲁普岛上湖中,水温高达60-70摄氏度,(鱼将)鱼安然无恙地生活在湖里,一旦遇上常温水,反会被冻僵。
  南极鳕:生活在南极数百米深水处,海水常年温度为-1.9摄氏度,照样孵育繁衍,传宗接代。因为其血液中有一种防冻物质。
  天有不侧风云,为保护自己,延续种族,鱼儿自有御敌奇术。
    刺(鱼屯):生活在地中海,全身长满针刺,平时贴在身上。遇到危险时,冲到水面,大口吞咽空气,使身体膨胀成球形,针刺向外竖起,腹部朝天爷卧水中,静候敌犯。
  隐电:防敌方式很妙,时常躲进海参肚中,从肛门进去,从口中出来。有时海参遇到鲨鱼,为脱身会使分身术,丢下半截逃之夭夭,肚里的隐鱼也就在劫难逃。
  鼠鱼:海底的鼠鱼一旦遇敌,肠子立即产生一种气体,肚子急剧膨胀,体积增大好几倍,如一充满氢气的气球,迅速浮上海面,逃出敌手。
  石斑鱼:人称水中变色龙。它能随环境变换肤色,从黑到白,从黄到绯色,从红到绿色,变化无穷,特别是身上又有很多斑、纹、点线,与环境溶为一体,敌人很难发现。
  电筒鱼:大西洋中的电筒鱼,眼下有一白色袋状发光器,发出白光,靠此捕食诱引小鱼。一旦遇到危险,自动熄光,防敌袭击。
  民以食为天,鱼亦然。捕食招术简直是五花八门。
  鱼钓鱼:我国沿海深处有一种(鱼安)(鱼康)鱼,其第一背鳍长成一钓杆,杆末端能放出冷光,垂到嘴前,诱使小鱼上钓,作为美餐。
  射水鱼: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的小河里,射水鱼靠发射水弹捕食。一旦发现水面上有小昆虫,就准确无误地喷射出一束水柱,击中昆虫。
  盲鳗:眼睛退化,但嗅觉灵敏,靠嘴边触须判断方向。它捕食靠“悟空钻肚术”,钻进大鱼肚中,一般从鳃孔进。专食大鱼内脏。一天能吃掉相当于自身体重的20倍食物,往往吃空大鱼内脏。
  变色鱼:厄瓜多尔的科隆群岛附近海滩,有一种生于水中,屹在岸上的变色鱼。一旦饥肠辘辘,即跳上沙滩碎石上,皮肤变成石色,等候蜻蜒、蝴蝶等上当受骗,送来美餐。
  上帝造亚当,夏娃性别对立的两人时,大概不会想到鱼族中在性别上会有违背圣命者。
  红鲷:生活在红海。全身鲜红,习群居,大多20条为一群体。一群只有一条雄鱼,雄鱼一旦死去,会有一条身体强壮的雌鱼变性,生物学称之为“性逆转”。逆转靠视觉,雄鱼发一种特殊光泽,雌鱼,特别身体健壮者最敏感,首先作出反应,发生性变。
  鱼鳝:20厘米以下全为雌性,长到20厘米开始变性,到36-37.9厘米,已是雌雄各半。长到53厘米,彻底变成雄鱼。
  管鼻鳝:生活在西太平洋中的热带鱼,一般长达一米以上。随着身体增长,体色由黑变蓝,再变成黄色,同时雄性变成雌性。
  鲨(鱼旨)鱼:丈夫妻子轮流做。雌雄同体,成年(鱼旨)鱼第一次交配后,夫妻颠倒进行第二次交配。它一生中做一次妻子,再做一次丈夫。
  石斑鱼:墨西哥石斑鱼,体内同时有两种性腺,既有卵巢,也有精巢,能产卵,也能排精 。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该是世间一切动物的本能意识,鱼类婚配自有独特形式,奇妙无穷。
  鳊鱼:鱼性成熟,着艳装,找配偶,已不新鲜。但鳊鱼、鲫鱼除换装外,还分别在吻部、鳃部或胸鳍生出一突起物,如耳环、胸花、胸针。专家们称之为“追星”。
  角(鱼安)(鱼康):雄鱼仅1.5千克左右,长不足九厘米。而雌鱼则体重多达50千克,一米多长。名副其实的小女婿,胖媳妇。雄鱼一出世便开始寻配偶。一旦遇上,用嘴固着在雌鱼身上,唇舌渐与雌鱼皮肤相连,血管相通,靠雌鱼血液输送营养,维持生命。雄鱼嘴、牙、鳍和鳃全部退化,只留生殖器官,繁衍后代,雌雄偕老共死,生世不离。
  花(鱼将)鱼:生活在南美洲亚马逊河。全部为雌性,新郎要从不同种的两性鱼类找雄鱼。只有弱者才肯入赘上门。能排出精子,也能孵化成幼鱼,但遗传物质不能传给后代。
  刺鱼:繁殖季节一到,雄刺鱼忙着筑巢,将水草根、茎用肾、肠分泌的黏液胶在一起筑成坚固的洞巢,着艳装洞口静候新娘,雄鱼之间经一番搏斗,胜利者将新娘夺到手,以蛇形舞庆贺。但新娘进洞产2-3粒卵即扬长而去。暂短婚配致使雄鱼再寻新欢  。
  生儿育女,历经千辛,是出于天性本能,还是想到义务职责,虽不得而知,反正鱼类为此苦累无悔。
  大麻哈鱼:海里生活,江河产卵。每年八九月生殖季节,开始成群结队旅行结婚、生子。逆流而上,虽千里万里,一路不休息,不进食,到目的地后,雌鱼产完卵,精疲力竭,能游回的不多。雄鱼排精后,日夜守候其旁,几个月后幼鱼孵出,它已劳累成疾,不久死去。
  虎嘉鱼:生活在川陕毗邻山区的冷水性河里。生殖季节到来之前,雄鱼用头和鳍在河床刨沙筑窝。呈锅状,中间隆起,两边深凹,分成大小相同的两间,为雌鱼作产房用。   
  鲇鱼:生活在亚马孙河。雄鱼排出精液后,雌鱼将其连水吞下,通过消化道,从位于腹部的排泄孔排到鳍囊中进行受精。
  斗鱼:雄鱼先吞食空气,然后吐出许多气泡,形成浮巢,雌鱼将卵产在其下,致人误以为气泡,不去伤害。
  (鱼旁)(鱼皮)鱼:借腹怀胎,排卵受精均在河蚌贝缝中,河蚌含辛茹苦代育胎儿  。
  人世间视亲情深似海,鱼族也有似海亲情。
  半边鱼:一边凸起有鳞,另一边扁平肖滑无鳞。向前游进时,每遇急流险滩,雄雌将扁平,一边互相贴在一起,合二为一,齐心协力逆流而上,一条不动,另一条绝对不离开,终生厮守,似连理,胜鸳鸯。
  小型刺鱼:我国东北地区的小型刺鱼,用水草茎根筑巢,将肾脏分泌的黏液胶合,还口含细沙喷于巢壁,巢外用身体摩擦产生黏液加固。日夜呵护受巢内的精卵,如发现巢内不洁,将卵一粒粒搬出,清扫后再一粒粒搬进去。
  海马:雌海马将卵产在雄海马臀鳍末端的育儿袋里,袋中有众多分支血管,供胎儿卵孵化、发育、孵出20天后,才将其送到海藻之类的植物上,使其独立生活。
  罗非鱼:亚洲罗非鱼,雌性口中含卵,下颌鼓突,随呼吸把卵不停翻动,经常接触新鲜水。孵出后10-14天,才放小鱼出去玩耍,遇到危险,雌鱼发出信号,叫回仔鱼,含在口中 。
  是出于对大自然的适应,或是生理结构使然,鱼族不乏具特异功能者。
  嘉鱼:人称风雨表。能准确地预报风雨,且误差不超过百分之三。安静地停在缸底,天气晴朗;沿壁游动,天空出现阴云;疯狂奔游,几分钟后必有雨下。
  电鳐:长九十厘米的电鳐,每秒放电150次,电压为70-100伏特。它以此防敌猎食。人们用其作电疗,对患风症和癫狂症病人疗效甚好。
  书签鱼:体薄而透明,形态优美,且有浓香气味,人们将其晒干当书签。原名香鱼。
  头灯鱼:两眼之间凹下成坑,内有颗巨大豆状突起物,寄居着大量发光细菌,能发光。另一种亚麦打眼鱼,眼下有发光源,夜间苑如明灯。而光面鲷鱼,眼下有发光器,光亮耀眼,潜水员将其装在透明袋中作水下作业照明灯。而一种体内富含脂肪的鱼,将其晒干,穿上灯芯,插上烛台,当蜡烛用 。
丑陋的深海鱼类
  人类对鱼并不陌生。我们人类的祖先大都经历了猎渔为生的历史发展阶段。然而,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我们对一些鱼类,尤其是海洋深处的鱼类了解得并不多。因此,深海鱼类成为人们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一般来说,构成深海鱼类的一般特征是眼睛和嘴都比较大,牙齿锋利,身体能发光。有的深海鱼的雄鱼还寄生于雌鱼身上。这些特征都是为了适应深海残酷而恶劣的生存环境的结果。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深海鱼大都是在7000万年前由浅海进入深海鱼生存下来,并为继续生存练就了适应深海环境的身体形态和能力。
  在黑暗,高水压,低温,食物奇缺的深海中,约有2700种鱼,占全球海水鱼类种的1/5。这对生存条件恶劣的深海来说,不是个小数目。
  从鱼类的生态系统学来看,深海鱼并末被列为一种特殊鱼种,因为从许多浅海鱼种中也曾发现过深海鱼种。为了在海洋深处持续生活,食物的获取与繁殖的方法是深海鱼生存成功的关键。当初,浅海鱼就是通过改变捕食和繁殖方式而逐渐适应深海生活的。
  在深海鱼中,那些四处游动的鱼被称为游泳鱼,不来回游动的鱼称之为不游动鱼,在海底生活的叫底生鱼。游泳鱼又分为中深层游泳鱼和渐深层游泳鱼;底生鱼又分为底生游泳鱼和不游泳鱼。现将深海鱼的几种生活方式和特点进行比较,使我们对深海鱼有进一步的了解。
  对中深层游泳鱼来说,白天潜藏在深海中不出,而夜间则浮到浅海区域捕食。这些鱼以拥有发达的鱼(鱼票)和身体腹侧有发光器为特征。这些鱼又被分为上部中深层游泳鱼和下部中深层游泳鱼两个亚种。
  上部中深层游泳鱼,白天歇息在接近天光的400米至600米深的水中。一到黄昏,它们便成群结队地向海面浮游而上升到不足200米深的水域捕食。黎明时,再返回深海,这类鱼一般都长有大眼睛和发光器。它们的嘴短,肌肉发达。身体多呈银白色,以灯笼科和星光科的鱼为代表。
  下部中深层游泳鱼,白天在600米至900米深处歇息,夜间则上游到150米至400米深的水域,捕食小型甲壳类、乌贼类及某些小鱼为食。这一深度的鱼,通常比上部中深层的鱼体长且大,而且还凶猛得多。它们长有锋利的牙齿,嘴大,眼睛较小,头前部和腹侧带有发光器。这种鱼身体大都是呈黑色,鳞已退化。以凸齿鱼科、星衫鱼科、黑巨口鱼科、旗枪鱼科的鱼为代表。
  全天生活在900米以下深度的游泳鱼,被称为渐深层游泳鱼。整个地球的88%的海洋面积水深在900米以上。所以说,渐深层的游泳鱼在地球上生活区域最广阔。在这一深度,黑暗,水温低(一般1-3摄氏度),水压高,水压高,缺少营养。尤以角(鱼安)(鱼康)鱼最富代表性。这类鱼雌雄形态相差较大,其头部长有发光器钓钩的是雌鱼,雄鱼体态则小得多,约为雌鱼的1/3-1/13大小。雄鱼成鱼寄生于雌鱼体外,靠雌鱼为其提供营养食物。这样的生态结构,也是为了适应深海匮乏的食物及能量而形成的。
  渐深层的游泳鱼眼睛早已退化,变得很小,牙齿有的也退化了,而且身上无鳞。它们的鳃却很大,骨骼柔软,鱼(鱼票)不发达,肝脏较大,身体多呈黑色,茶褐色及红色。以平头鱼科和鞭冠鱼科种为代表。
  一般来说,生活在大陆架斜面,深海底部接近海岭底部的鱼类,被称作深海的底生鱼。它们均生活在7400米以下的深海中。具有一定游泳能力的叫底深层游泳鱼。这种鱼长有灵敏度很高的眼睛,不但有发达的鱼(鱼票),而且还有浮力很大的肝脏。它们身体长有不吸水的肌肉和细柔的骨骼,体重较轻,便于上下游动。在深海底,它们以沉降到海底的鱼类和头足类等海洋动物的遗骸、浮游的甲壳类动物及海底泥沙中的无脊椎动物为食。
这些鱼以合鳃鳗科,长尾鳕科,须(鱼尉)科等鱼为代表。
  深海底生鱼,还有一类不来回流动的鱼类,即不游动鱼。这类鱼没有鱼(鱼票),靠自身的体重将自己固定在海底,以一些浮游生物等为食。目前,已知的生活在海洋最深的鱼类,要算是狮子鱼科的鱼。它们多分布在日本海钩7400米以下的深处。
  凡是目睹过太平洋狼鱼的人都会被它那可怖的面貌吓得丧魂落魄。也许正因为如此,这种面丑心善的深海动物总是设法回避人类,不轻易让人发觉。它们主要生活在海洋几百米下冰凉的深处。加拿大潜水员玛克德尼耶尔携带相机多次潜入海底,累计起来时间长达2500个小时,只有一次碰上了狼鱼。他回忆当时遇到狼鱼的情形,写着:“灰色的皱巴巴鱼首,仿佛完全溃疡的鼻子,就像是一粒腐烂的橙子。上下两片又是宽又大的嘴唇横裂开来,占据整个鼻部。嘴生长着一排尖硬的牙齿,那深不可测的口就像要把人一口蚕下……我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的太平洋海岸下遇到这种丑八怪。那时,我处于20米深的海底,正沿着宽阔的石岩斜坡往下滑,观察到因水的浸蚀在财壁上形成无数个洞穴,冷不防从一个洞穴里跳出一个怪物,它就出现在我的深水镜前。”
  狼鱼的英文学名为Anarrhichtys Ocellaus。表面上这种鱼与海鳝,海鳗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它是属于鲇鱼的一种。最典型的要算是大西洋的灰色狼鱼,被称为“花鳅”,在酒桌上它是美味佳肴。不过公平地说,太平洋的狼鱼就其味道来讲更胜过大西洋的狼鱼,因而很受渔民的重视。据渔民反映,这种鱼十分贪食,而且经常危害人的生命。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像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摩多一样,貌丑心不凶残,而狼鱼给渔民留下坏印象,也是因为它的面容太丑陋。
  在它口里那可怕的犬齿以及后面更强硬的臼齿,并不是用来对付人类的,甚至也是对付一般小鱼的,它的捕获物仅仅是海胆、海星、海虾、大螯虾、软体动物和腹足纲动物。在捕食时,狼鱼把那些不易吸收消化的残渣从口中吐出,堆砌在所居住的海底洞前,科学家就是根据这些被堆集的“沉渣”而找到狼鱼的。
  布满在雄性狼鱼头部的累累伤痕,是它们在“情场”上角斗时留下的。为了争夺配偶,雄狼鱼用头部顽强碰击“情敌”,用牙齿死死咬住对方不放。每条雄性狼鱼在一生只经受一次这样的战斗。当战斗结束,获胜的一方夺得了“妻子”之后,便终生守护着它白头到老。
  狼鱼是晚上觅食白天休息的一种鱼。到黄昏后便开始出去搜集食物,而第二天黎明时分,它们就返回洞吹。白天它们在洞穴里过着闲逸平静的生活。
  一般雌性狼鱼的身材较雄的小,嘴唇和下巴突出的部分也不太大。此外,眼睛周围不像雄性那样臃肿,皮肤的颜色却比雄的更灰暗些。
  遗憾的是,目前科学家对狼鱼的生殖情况知之不多,因为只有在寒冷季节,它们才进行酱,这个时节,海洋风大浪高,没有一个潜水员敢于下海,但是在温哥华,在生物学家却可以通过鱼缸观察狼鱼交欢的整个过程。
  雌性狼鱼是在深海洞穴里产卵。当产出豌豆大小的受精卵(约一万粒)时,雌性狼鱼把卵聚集一块形成一个圆团。此后的四个月内,守护着寸步不离。雌的绕着圆团躺着,小心翼翼地晃动身子以调节周围的海水,有时,还会将死卵吞食下去或排除掉。而雄性狼鱼,则蜷伏在自己“伴侣”附近,警惕地守卫在洞穴的入口处,随时准备击退它的入侵者。
  幼鱼从卵里孵出,就脱离“父母”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在前六个月内,它们喜欢浮到海面玩耍,以浮游生物为食,不过,它们之中常常被众多的敌手吞食了。能活到成年的也只有几百条。
  幼鱼长到35厘米,皮肤呈现橙褐色,这时便纷纷沉到海底。在海底,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直到找互终生伴侣,又开始新的一代繁衍生活。
  鳟于属鲑目,鲑科,是一类很有价值的垂钓鱼和食用鱼,,全世界大约也只有10种左右。
  它们通常都栖息在淡水中,有几种到繁殖季节会游入海中。鳟鱼和大马哈鱼同目同科,有亲密的亲缘关系。现在不少地方都很重视人工繁殖和饲养鳟鱼。
  鳟鱼主要属于两上属,大马哈鱼属和红点鲑属。大马哈鱼属包括大马哈鱼和几种鳟鱼,红点鲑属包括几种也可以称为红点鲑的鳟鱼。这两属鳟鱼的区别主要在于它们身体的颜色不同,嘴上面的犁骨形状以及牙齿和形状不一样。红点鲑属鳟鱼在比较黑的肤色上有红色或进乳白色的斑点。红点鲑的犁骨像船形而不是平直的。大马哈鱼属的鳟鱼肤色比较淡一些,上面有红色或者黑色的斑点,牙齿比较稀疏。
  由于生理结构不规则,身体的颜色和习性变化很大,鳟鱼是最难分类的鱼类之一。加上人工饲养和杂交以及外来品种的引进,使得鳟鱼的分类更加复杂。有几种原先划分为斑鳟属的鳟鱼现在普遍认为应划归大马哈鱼属。褐鳟鱼是现在唯一划为斑鳟鱼属的鳟鱼,也是鳟鱼中的濒危动物。
  鳟鱼一般栖息在比较凉的淡水中,尤其是湍急的溪流和较深的池塘里。原先主要产于北半球,现在被广泛地引入世界各地。它们的食物主要是昆虫、小鱼和它们的卵以及甲壳类动物。鳟鱼在春天和秋天产卵,雌鱼在河底砂层中挖出洞来,然后把卵产在洞里。那些栖息在海中的鳟鱼这时候也会返回内河产卵。卵孵化的时间大约是2~3个月,刚孵出来的小鱼苗离开洞以后,依靠浮游生物为生。
  红点鲑属鱼包括溪鳟、湖鳟、海鲑等几种,大马哈鱼属包括虹鲑、山鳟、金鳟等几种。
  金鳟是一种色彩不定很漂亮的鳟鱼,土生于北美洲西部高山地区清澈的河流中。欧洲海鳟原先是欧洲比较常见的鳟鱼,现已广泛地引进到世界各地适合于它们生长的水域。
  由于鳟鱼是许多人理想中的垂钓鱼和食用鱼,世界各地每年都大量捕捞,因此全世界多数野生海鳟、山鳟等鳟鱼都数量锐减,陷入濒危状态。
图:1捕到虹彩鳟喜开于色
  2成群结队的新西兰褐鳟和虹彩鳟
  3溪鳟成了水獭的美餐
红大马哈鱼
  大马哈鱼,又叫鲑鱼,属鲑目,鲑科,大马哈鱼属。
  太平洋大马哈鱼共分红大马哈鱼、银大马哈鱼、狗大马哈鱼、大鳞大马哈鱼、细鳞大马哈鱼和樱桃大马哈鱼6种。红大马哈鱼分布在从白领海峡到日本以及北美洲哥伦布比亚流一带的海域;银大马哈鱼分布在白领海峡到日本以及墨西哥蒙特雷湾的海域;狗大马哈鱼分布在从北极圈子南边加拿大的马更些河和俄罗斯的勒拿河到日本的海域;大鳞大马哈鱼分布在从美国和加拿大的育空河到我国沿海以及美国萨克拉门托河的海域;细鳞大马哈鱼分布在从北极到日本以及美国克拉马斯河的海域;樱桃大马哈鱼分布在日本附近的太平洋海区。
  大西洋的大马哈鱼分布在北大西洋两岸的河流出海口区域。成年的大西洋大马哈鱼平均体重约4.5千克,大鳞大马哈鱼平均体重约10千克,22-36千克重的大鳞大马哈鱼也很常见;狗大马哈鱼平均体重约4.5--5.5千克;银大马哈鱼平均体重约3--4.5千克;红大马哈鱼大约重2--3千克;樱桃大马哈鱼大约重1.3--2.7千克。
  太平洋大马哈鱼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大海里,成年的大马哈鱼要游到河流中去产卵。这时候,雌大马哈鱼在河底我砂砾中挖出一个洞来,大雄大马哈鱼的配合下,产下受精的鱼卵,然后用沙子把遮盖起来。太平洋大马哈鱼在产卵以后很快就会死去。相比之下,许多大西洋大马哈鱼的命运就要好得多。它们在产卵以后,还会安全地返回大海,一二年以后又可以加来产卵,有些一生可以产卵三四次。大马哈鱼产卵的时间一般在夏末秋初,卵在深冬时分孵化,时间要视水的温度而定,大约为60-200天不等。小鱼苗在自己能够游动觅食之前,主要靠卵黄中的营养来维持生命。细鳞大马哈鱼苗一出世就立刻游入大海;狗大马哈鱼苗在河水中逗留几个星期;银大马哈鱼苗则在河水中生活整整一年才游入大海;产于湖水中的红色大马哈鱼苗可能要在湖水中生活1-5年后移居大海。
  栖息在大海中的大马哈鱼两侧通常呈银灰色。到了繁殖季节,各种大马哈鱼的色彩都会发生不同的就化。雄大马哈鱼会长出钩状的颚。雄性太平洋大马哈鱼到繁殖季节的变化尤其突出。春天或者秋天到来的时候,它们沿河而上,除了偶尔碰一下鱼饵以外,基本上什么都不吃。它们产卵的地点比较靠近海边。狗大马哈鱼和鳞大马哈鱼则相反,它们要沿着育空河直流而上,到3200公里的源头去产卵。在本能的驱使下,这些迁徙性的大马哈鱼为了到达产卵地,会奋勇搏击激流。甚至不怕下泻的瀑布,不到目的地决不罢休。连在内湖深水中的大马哈鱼,为了生儿育女,也会沿着流入湖泊的河流逆流而上,寻找源头产卵。
  大西洋大马哈鱼虽然在不少地区有捕捞的商业价值,但它们主在还是属于人们喜爱的垂钓鱼。太平洋大马哈鱼的捕捞价值则比大西洋大马哈鱼,每年的捕捞量高达上百万千克,其中一半是细鳞大马哈鱼。
  红大马哈鱼、银大马哈鱼和大鳞大马哈鱼等几种大马哈鱼属濒危动物。
图1水豹捕捉大马哈鱼
图2红大马哈鱼
  鲶鱼属鲂目,与脂鲤、鲤和一些科的小鱼有亲缘关系。有些鱼类学家认为它们可以归为同一骨鳔总目;有些鱼类学家认为它们应属于骨鳔目下面不同的亚目,鲶鱼属于鲶亚目,脂鲤、鲤和鲤科小鲤鱼属于鲤亚目。
  鲶鱼的特点是嘴边长有像猫的胡须一样的触须,起码在上颚上方有一对,有的嘴边还有一对,有的下颚还有一对。许多鲶鱼背上有脊骨,有胸鳍。它们的脊骨上可能有毒腺,被刺中会感到疼痛和伤害。所有的鲶鱼都没有鱼鳞,它们的表皮赤裸,或者覆盖着骨质的盾片。
  现存的鲶鱼大约有2500种,分别属于30个科。大部分栖息在淡水中,属于海鲶科和鳗鲶科的鲶鱼则在海中栖息。淡中鲶鱼广泛地分布于全世界各种各样的淡水区域。从穿过山脉水流湍急的河流,到缓缓流尚甚至静止不动的湖水,都可以看到综们。海水鲶鱼则栖息在热带地区的海岸附近。鲶鱼喜欢潜游水底,晚上比白天更为活跃。它们多数什么样的动物和植物都吃。鲶鱼雌雄都承担养育后代的义务,如褐色大头鲶鱼还会挖洞来抚养和保护它们的子女。雄性海鲶鱼会把弹球般大小的卵,还有刚孵出来的小鱼含在口中,宝贝之极。
  各种鲶鱼在身长和体重上的差异比较大。最小的一种鲶鱼身长只有4-5厘米,而欧洲的一种大鲶鱼体长可达4.5米,体重可达300千克,差异之大可见一斑。许多人喜欢饲养体型较小的鲶鱼。多种体型较大的鲶鱼可以食用,是人们垂钓的目标和饭桌上的菜肴。如身长达1.5米,体重可达68千克的蓝鲶鱼;身长达1米,体重可达12千克的淡水鲶鱼;它们都是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墨西哥湾一带的居民的主要食用鱼之一。
  尽管鲶鱼品种繁多,分布广泛,但也有巨鲶鱼、墨西哥亚基河鲶鱼等几种数量稀少,属濒危动物。
图1捕捉上来的鲶鱼
图2墨西哥亚基河鲶鱼
图3产于我国的鲶鱼
  鲤鱼通常是指属于鲤科的鱼类。鲤科是鱼类中最大的一个科之一,约包括2070种鱼。比较常见的有金鱼、欧洲圆鳍雅罗、北美的秋鱼、金铒鱼,等等。鲤鱼的主要特征是它那唯一的柔软脊鳍,1-3排位于喉部而不是颚部的牙齿。
  鲤鱼几乎分布于北半球的所有淡水区域,特别是我国,东南亚和非洲。在北美洲大约也有300多种。但个体都较小,体长大约只有几厘米。而产于印度的一种鲤鱼体长可达2.7米,重量可达45千克。鲤鱼是人类主要的食用鱼之一特别是在东南亚,它们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产于欧洲和亚洲北部地区的鲤鱼体长大约为7.5厘米,颜色从金黄到绿色都有,雄性到繁殖的季节腹部会变成明亮的红色。这样大小的鲤鱼是许多种鱼类、鸟类和其他动物的食物。因此,它们除了可以食用以外,还可以充当抓大鱼的诱饵。许多渔民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而捕捉鲤鱼。学名为Acanthorutitus
handlirschi的鲤鱼属濒危动物。
图1中国鲤鱼
图2朝鲜半岛鲤鱼
  鳅属鳅科,是一类旧大陆的淡水小型鱼。与鲁科类有关缘关系,但外形和习性与鲶鱼相似。现在已知的鳅超过200种,大部分分布在亚洲的中部和南部地区。但欧洲也发现有3种,非洲北部也发现有一种。典型的鳅有非常小的鱼鳞,嘴边有3-6对触须。有些种类的鳅,如欧亚大陆的刺鳅,每只眼睛的旁边都有一对而且能动的刺骨。
  鳅的生命力很强,一般是夜间出来活动,活水和静水都是它们的栖息之处。它们用触须在水底搜索水中生活的蠕虫、昆虫的幼虫等食物。在水比较浅的池塘静水中,它们会浮上水面吞噬空气。它们的甩也有吸收氧气的功能,以此帮助鳃呼吸。
  亚洲有几种鳅是人们喜欢饲养的鱼类之一。如橙色的小丑鳅,体长约13-30厘米,身上有3条垂直的黑带。又如桃红色的小河鳅,外表像鳗一样,有8厘米那么长,身上有许多垂直的黑带。欧洲产的鳅又叫天气鱼,呈微黄色,体长约25厘米。身上有褐色的条纹和斑点,与日本的天气鱼很像。每当大气压发生变化或风暴降临之前,它们都显得特别活跃,因而得到天气鱼这个美名。
  学名为Hymenkphysacurta的鳅属濒危动物。
图2白鼻鳅
  桔外貌像鲤鱼,属鲤科,因其特别的繁殖后代方式而出名。桔栖息在欧洲中部和南部多石的淡水河中,是一类经济价值不大的银色鱼。上体鳞呈银灰色,至腹部逐渐变成白色。体长大约3-9厘米。它每年4月到6月间产卵。在此期间,雄桔的腹部会奕民桔黄色,鳍会变成红色。
  桔和淡水中的蛤或者蚌类软体动物有着一种共生的关系。到繁殖期间,雌性桔腹部会长出一根长管形状的产卵器。产卵的时候,雌鱼把产卵器插入哈或者蚌类软体动物用于呼吸的吸管中,用这种办法把卵产在它们的腮里面。这时候,雄鱼也会流进入它们的鳃,和卵会合,完成受精的过程。
  卵在软体动物的鳃里面发育成熟。一个月以后,小桔就会离开它的养母。当然,软体动物也不会白白桔养儿良女尽义务,它们也会趁这个机会把自己的幼虫寄放在小桔的身上,幼虫在桔的皮肤下面发育成长。它们的繁殖期也是如此不约而同地巧合,真是大自然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
  栖息在日本东京桔数量稀少,已名列濒危动物名单。
图2东京桔
欧扎克穴鱼
  穴鱼栖息在洞穴中,呈苍白色,一般眼睛退化,看不见东西。穴鱼属盲鱼将
科,盲鱼将 属,体型较小,身长大约有10厘米。现在发现美国黑暗的石灰洞穴淡水中有3种穴鱼存活。有两种没有盆鳍,另一种有盆鳍。它们都有很小、但不起作用的眼睛。不过,它们的头部、身体和尾部都有触觉器官,能够感觉到看不见的东西。泽鱼和穴鱼同属盲鱼将
科,它们同样体型不大,眼睛有视力,身上有色彩,栖息在北美洲的高原沼泽和溪流中。
  其他不属于盲鱼将
科的穴鱼也具有眼睛退化和皮肤苍白的特点。主要分布在古巴、墨西哥、南美洲和非洲地区。
  美车阿拉巴穴鱼和欧扎科穴鱼属濒危动物。
图欧扎克穴鱼 
半边鱼婚姻共偕老
  “半边鱼”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古怪,的确,它的外形奇特而与众不同,身体一边凸起、有鳞;而另一边则扁平、光滑、无鳞,所以看上去好似是半个身体的鱼,故而得名。
  众所周知,在人们的印象中,鸳鸯是美和爱情的象征,它们总是成双成对,形影不离地厮守在一起,所以人们常常用鸳鸯来比喻对爱情的忠贞。而半边鱼也恰似鸳鸯,雄鱼和雌鱼总是相亲相爱地生活在一起。更为有趣的是,它们在前进中每当遇到险滩,雄鱼和雌鱼就将身体遍平的一面相互紧贴在一起,两条鱼合二为一,齐心奋力溯流而上,如果其中一条鱼游不动,而另一条鱼绝不会独自离去。因此,当地人流传有“爱情要像半边鱼”的赞美诗句,以此来喻示人们对待爱情的忠贞不渝,白头偕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常见河鱼的种类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