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是怎么死的被俘怎么回来的

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正北方网 正北方网|内蒙古第一网 -- 内蒙古新闻一网打尽 -- 内蒙古第一个日点击超过1300万次的网络媒体
揭秘叶挺为什么长期不是共产党员
&&编辑:乌旗
(摘自《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作者:金汕等 陈人康口述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父亲给我讲他的老上级叶挺为什么长期不是共产党员
关于叶挺,我在孩提时代就熟知了。因为他是赫赫有名的战将,因为我们是熟读他的诗&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长大的,还因为他是我父亲的上级。
但是,我总感到叶挺和其他将帅有不同之处,比如他长时间在军内担任要职却好长时间不是共产党员,他好像是将帅中的另类。
由于父亲非常了解叶挺,他在70年代末一次吃中午饭的时候讲到叶挺的独特情况。
父亲告诉我:&共产党在夺取政权的时候有着非常严明的纪律,情况那么复杂,宁可过严也不能放松一点。这种思维解放后仍然延续,文化大革命更是淋漓尽致。叶挺比我大13岁,他1896年出生于广东惠阳县一个农家,父亲开过小药铺,还到南洋打过工。严格地讲,叶挺是华侨将领。他15岁还在读中学,正是辛亥革命发生,他带头剪辫子而入狱,没多久就放出来了。后来他考入湖北陆军预备学校和全国最高军事学府&&保定军校,这个学校也是蒋介石上过的。后来他受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影响,开始向往革命。&
说到这里,父亲特别向我总结:&我们党参加革命的人,农民受《水浒传》这样的造反书影响最大,早期革命后来成为党内高级干部的几乎都与陈独秀的《新青年》有关,连毛主席也不例外。这么多年陈独秀都是反面教员,不公平啊!我想将来更加实事求是,会给他公正评价的。你想想,连叶挺这样在孙中山身旁的人都因为《新青年》加入革命队伍,这个陈独秀有多厉害!&
父亲说到这里我也产生联想,因为既然父亲知道陈独秀这样厉害,我偶尔看到他给工程兵做报告的讲话稿,在讲述党内例次路线斗争的时候总是谴责陈独秀,把陈独秀做为党内的反面教员,也许他是无奈的,被动的,违心的,因为比他地位高许多的人不是也要成天这样批判吗?
父亲接着说:&后来叶挺担任过孙中山的警卫团二营营长。在陈炯明&叛乱&炮轰总统府时,叶挺是保护孙中山、宋庆龄脱险的功臣,也因此深得孙中山信任。1924年,孙中山把叶挺做为国民党的军事人才培养,让他去苏联学习。他在东方大学受到李大钊和同学中共产党员的影响,加上早年《新青年》已深入他的心,在苏联提出入党要求并得到批准。北伐战争开始。叶挺率独立团作为先锋首出湘南,连战连捷,一路攻下武昌。他以团长职务被国民政府破格提为少将。随后,该团扩编为两个师,他任第二十四师师长。1927年12月,广州起义首次打出&红军&旗号,他任总司令。仅仅两天,广州起义就告失败。1928年初,在李立三的实际主持下,把这次起义说得一无是处,称叶挺犯了军事投机和盲动主义的错误,在关键时刻动摇,对起义指挥不力等等。但是不容叶挺解释与申辩,中央就对起义领导人都给予了各种处分,任红军总司令职务的叶挺被留党察看6个月。叶挺是个有血气的军人,要是放在很多将领身上就忍了,可叶挺采取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做法,一气之下出走西欧,与党脱离关系。
&刚到德国时的叶挺有点万念俱灰,在柏林加入了德国的一个提倡素食的流派,大有超脱尘世、修身养性之意。他打算远离政治,放弃在中国都已经很有名的军事专长,转而从事德文著作的翻译和著述,用文化为国家做些贡献。不久,在莫斯科参加了中共&六大&的周恩来取道欧洲回国,在柏林看到了叶挺。两个人谈了半天,周恩来推心置腹地对他讲,干革命不能只承认成功、不承认失败,尤其个人受点误会和冤屈是总会遇到的。这个时候既不能意气用事,更不能消极沉沦,尤其不能放弃革命不干。叶挺与中共重要领导人交换意见,感到共产党还是惦记他希望他发挥作用的。叶挺重新振作起来,他知道德国是军事强国,想在那里深造学习军事,然后回国为共产党效力。
&叶挺在德国边开饭馆边学习,他对德国陆军特别加以考察,并进一步学习新的军事科学,掌握有关工兵等方面的知识,研究爆破技术。旅欧五年后叶挺回到澳门。国民党知道叶挺如果回到共产党,无疑会给共产党的武装增加很大名声和力量,蒋介石派国民党要员送礼拉拢,叶挺非常坚定地要寻找共产党。人康啊,你要知道,那时共产党力量远远比不上国民党,前途也并不明朗,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吸引力?那是因为共产党蒸蒸日上,而国民党腐败,各级官员都要捞一把,早就失去民心了!
&1937年抗战爆发后,叶挺毫不犹豫地赶到延安,共产党用很高的规格迎接这位归来的游子。毛泽东亲自主持为他在抗大礼堂举行了欢迎叶挺的干部大会,我也参加了那个大会。记得叶挺用夹杂着广东乡音的北方话说:&革命就好比爬山,许多同志不怕山高,不怕路险,一直向上走。我有一段时间,爬到半山腰又折回去了,现在又跟上来了!&那提高到最大的声音就在会场飘荡。但是共产党也有规矩,脱了党并不是很快就可以重新入党的,还要长时间地接受党的考验。叶挺受中共中央的委托,以非党员的身份向国民党交涉,将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并担任军长。可是叶挺在新四军干得并不舒心,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就是他和中共东南局书记项英的关系紧张。
&项英主观刚愎,总爱用对党外人士的眼光看待叶挺。这都惊动了党中央,毛泽东特意叮嘱项英要尊重叶挺,周恩来亲自出面为二人调解,叶挺终于顾全大局留了下来。在皖南事变前,叶挺已经对国民党有所警惕,我在重庆见到他的时候他还对我回忆说,日,新四军部队到达茂林地区,天下开了大雨。叶挺说,要警惕国民党,为避免成为瓮中之鳖,最好改变路线,不从东南翻山去旌德,而从西南过去向东进军然后北上。但是项英不同意,还是按照国民党指定的路线进军。到了丕岭脚下,国民党40师、144师疯狂进攻,新四军非常英勇,浴血奋战,激战数日,终因寡不敌众而损失极为惨重。
&项英对国民党认识不清,抱有幻想,却最终在这次事变中被国民党杀死。还有袁国平、周子昆等将领被杀害,叶挺被俘。蒋介石马上反咬一口,宣布新四军&叛变&,取消新四军番号,将军长叶挺革职,交所谓的军法审判。叶挺被捕后非常英勇,与国民党进行了义正辞严的斗争。先是顾祝同用高官引诱叶挺投降,被怒斥。蒋介石知道叶挺的分量,亲自出面劝降叶挺,让到第六战区去好好休养,其前途是光明的。叶挺的回答是&我不能这样做,请枪毙我吧!&
&叶挺关了几年,换了好几处监狱,他先被解往上饶牢房,接着又关入桂林一个潮湿的山洞中。一年多后,蒋介石认为让他尝够了苦头可能会被软化,下令押往重庆。叶挺还是不屈服,在重庆做了一首很有名的狱中诗,广为流传。&
我接过父亲的话说:&您还背得下这首诗吗?&
父亲摇摇头说记不得了,我非常熟悉地给父亲背诵了一遍: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鲜血中得到永生!&
| 将本文分享到:
?1.50?2.00
?14.30?21.00
?159.0?210.0
?41.00?45.00
?89.00?93.00
?79.90?85.00
?32.00?35.50
?58.00?68.00
?3.00?3.50
?34.00?35.00
?65.00?78.00
?82.0?98.0【转载】囚禁在重庆的叶挺将军&&(作者:刘和平)
&&&&&&&&&&&&&&&&&&&&
&&&&&&&&&&&&&&&&&&&&&&&&&&&&&&&&&&&&&&&&&&&&&&&
囚禁叶挺将军的蒋家院子&
19242419278112
194114900067871000
自从被囚禁以来,为抗议国民党的无理关押,叶挺一直拒绝理发,到重庆时,已须长数寸,发若秋草,听说陈诚将要探望,戴笠指示沈醉,立刻带上新衣和理发师前去,敦劝叶挺理发更衣。无论沈怎样劝说,叶挺只坚持一条,不获无条件释放,决不整容。沈醉在他的回忆中这样写道:有天戴告诉我,六战区陈诚司令长官要去看叶,要我给叶理好头发,换一套好点的衣服,房间弄整洁。我带一理发师和副官去见叶,我先和他谈了一些生活起居,他表示没有什么要求。最后我兜了一个大圈子,说重庆的天气如何热的难受,许多人头上长虱子一类的话,劝他把头发稍许剪短一点。话刚出口,他便猜到我的用意,马上严肃对我表示,不获无条件释放,他不剪头发,天再热也能忍受,叫我不要替他担心,对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我决不会为了见我所不愿见的任何人而修整须发。由于话不投机,衣服也不肯换,带去几套衣服他试都不肯试一下。
  不日,陈诚来到狱中,一阵寒暄之后,陈诚试探着问道:“我想请你出去做事。如果愿意,就暂时屈就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或者挂一个高参名义什么的都可以。”叶挺马上明白了陈诚的来意,他厉声质问:“蒋介石有什么理由袭击新四军,为什么捏造叛变的罪名把我扣押,把新四军指战员镣铐加身投入监狱?为什么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做出这种令亲痛仇恨的事情?”接着他又表示:除恢复新四军,继续由他担任军长,其他职务概不考虑。他真挚地对陈诚说:“念在我们故交的份上,请你帮助,将新四军被俘人员全部放了。希望辞修兄体谅我的处境,尊重我的人格和政治抉择,不要逼我去做我不愿意做的事情。”陈诚见叶态度如此,只好告退而去。
  眼见众多说客都以失败而告终,蒋介石不得不亲自出马。日,由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的郭忏作陪,蒋介石亲自劝降,威逼利诱,但都被叶挺巧妙地顶回去了。这件事的过程,叶挺事后亲笔追记了一个‘笔录’。这份保存在中央档案馆的“笔录”真迹,还原了当年鲜为人知的历史一幕。笔录是这样记载的:
  三一年五月十二日晚上八时半
  甲步入客厅频点首,口哼哼不止。三人三角对坐
  甲:身体很好?
  乙:还好!
  甲:一年来修养怎样?有什么反省觉悟的地方?这几年没有很好让尔做点事。
  乙:屡经挫折失败,自觉能力薄弱,无法应付环境。
  甲:尔这人太老实,上了人家的当还不觉悟,人家叫尔回去尔就回去,叫尔打就打,人家利用尔完了还会杀了尔。去年(实是前年)为什么不来见我就跑回去,人家要尔回去,尔就回去。
  乙:因为辞职没批准,只好回去,△△△案子我已尽了自己的能力,第一次给我们移动的命令是我到上饶去商议决定的。大意是:因皖南敌情和地形关系无法渡江,必须走苏南渡江过苏北,在移动期间苏南皖南各军部署不变动。假如调几师迫在我们周围则我是不能负责的,我预早已说过了,又渡江必须经过重重封锁线,必然会对敌作战,所以弹药须酌量发给。但到后来这个命令完全变更了,第二次命令要我们依期限由皖南渡江,又新调来了三个师连原有的共七个师,在我们一百里路内的周围,弹药又不发给,这个时候我打电去辞职,又没有批准。我只好带着部下去逃命,孝经上有这样说:小杖则受大杖则逃,我们不善逃命而至遭受灭亡,则是我对部下不起。现在上饶还监禁几百干部,我对他们应该负责。我处置失当,我愿受军法裁判。
  甲(大声):尔的部下就是△△党,他们破坏抗战,搅乱后方,尔上了当还不觉悟,还对他们负责,这样我关起一百多人是我错了吗?
  乙:如果这样说,△△军开始就不应该成立了。
  甲:话就说到这里止!再说就不好听,尔是不是△△党?
  乙:到现在止,我没有任何党籍。
  甲:尔觉得△△党对,尔就到那里去,尔觉得国民党对,尔就到国民党来,没有中立的地方。我指示尔一条正路,尔能绝对服从我,跟我走,尔一定可以得成功,不然,尔就算完了。
  乙:我早已决定我已经完了。
  甲:也不是那样意思,我叫尔到第二战区去好好休养,尔的前途是光明的。
  乙:如果照这样做,大家一定说我自私,怕法律处置,我不能这样做。
  甲:回去好好想一想,同郭司令商量好了答复我。
  乙:起立鞠躬:谢谢委员长。
  乙回来还同郭谈话约一时,最后结语:我不能够这样做,请枪毙我吧!
  这份笔录是用毛笔写在十行纸上的,为了不被人识破便于传出,“笔录”以甲(蒋介石)乙(叶挺)对话的形式记录两人之间谈话内容,并以“△△△”代表“新四军”,“△△”代表共产党,回避了这两个在当时犯忌讳的词。文中的三人,就是蒋介石、叶挺和郭忏(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是蒋介石得力干将陈诚的心腹)。
1996年,叶挺将军的长子、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叶正大中将,在延安参加纪念“四八烈士”殉难五十周年活动时,杨尚昆同志对他说:“正大同志,我想起一件事,说明你爸爸真不愧是北伐时率部打出‘铁军’威风的硬汉。‘皖南事变’他被关押,连老蒋(指蒋介石)亲自劝降,威逼利诱,但都被他巧妙地顶回去了。我那时就在党中央办公厅工作,看见过这个‘笔录’。后来转到哪里去了,我就记不清了!”
  事后,叶正大设法通过组织多方查寻,终于在中央档案馆浩繁的文件资料中查出来了这份笔录,并将其复印,视为传家宝珍藏起来。
  眼见不能征服叶挺,蒋介石撕下了温情的面纱,下令取消对叶的“优待”,移禁白公馆看守所。沈醉在回忆材料中写道:
  我去看过三、四次,问他生活上缺少什么,他总是表示不需要什么。
  他对国民党报纸看了很厌恶,看一下就丢在一边,但又无聊,无可消遣,无人谈话,往往又把丢在地上的报纸拾起再看下去。
  看守所长侯子川很凶残,打骂犯人,但对叶不敢随便,有时叶还叫他不要对人太过分,没有必要增加别人痛苦。
  有次戴笠顺便去看叶,先叫我去通知叶,戴进去时,叶还是短裤汗衫,盘腿坐在地板上,挥着一把大葵扇。平时去,他还有说有笑。戴去,他理都不理。侯怕叶不认识,便介绍说:“戴先生来看你”。叶坐着不动,说:“我早知道,你不是派人告诉过我吗?”戴向他招呼,叶把嘴噜一下“请坐”。戴看这样,知道没有什么好谈,只问一下他生活情况,叶表示不需要什么。戴看他冷谈,心里老大不高兴,站了一会走了。”
  不久,叶挺又被转往蒋家院子秘密囚室。蒋家院子位于白公馆东南角,云遮雾障、隐秘幽深,院旁静立一棵参天银杏。除孀居的蒋老太婆和几个孩子外,别无闲人。为保密起见,对外称“将官休养所”。
  叶挺被关在这里,由军统技击班副主任李克炼带领12名便衣、8名武装看守、警戒,叶挺戏称他们是“二十四大金刚,二十四个饭桶”。在这里,没有陈诚一班人如蚊蝇般在周围嗡嗡叫唤,倒乐得耳根清静。平时生活极有规律,早晨起床锻炼,做操习武,饭后便在房中看书写字。将军习惯南征北战,如今活动范围只限于斗室之间,不免常觉无聊。他在院子里养了很多鸡和兔子,既可以改善生活,又可打发这难熬的时光。他在出狱时,除一盏油灯外,还带了4只小兔到红岩村,乐得女儿手舞足蹈。
  叶挺对李克炼等人深恶痛绝,但对小特务和老百姓却很好,有时还与他们下棋闲谈,经常给房东的孩子讲述新四军打日本鬼子的故事。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业务档案(A-215)保存了1964年蒋老太婆及儿子的口述记录材料:
  叶将军对李克炼等,常骂他们,但对小特务和老百姓很好。如小特务有时未吃饭,叶将军就问:“吃饭没有”,如见未吃饭,就赏他们两个鸡蛋,又劝他们不要睹钱,把钱输光了不划算。叶将军对老百姓非常关心,常去揭蒋家的米坛子看,如没有米了,就要大特务照顾,有时特务不给房租钱,叶挺就要他们给。蒋家有一树葡萄,叶将军不许特务私自去摘。要摘葡萄的时候,就叫特务去摘,没有一个特务敢吃,摘回来后,就叫特务抬到蒋家去。叶将军还经常送香肠给蒋家。
  叶挺夫人李秀文,一直不知丈夫的下落。1942年10月,她终于通过李济深的关系,打听到丈夫被关押在重庆。她拿着李济深的亲笔信找到戴笠,要求探视叶挺。经过半个多月奔波,戴笠才派人将李秀文母女接到歌乐山下五灵观招待所,与从山上囚室下来的叶挺相见。当见到长发长须的丈夫时,李已泣不成声,叶将军见到母女二人,也悲喜交加。蒋介石原以为李秀文会劝说丈夫妥协,其实通过几次探视,她带来了周恩来、叶剑英等同志以及各界进步人士的问候和敬意,这使叶挺非常激动。他知道虽然他在坐牢,但他不是孤立的,全国人民的心都和他在一起,特别是当夫人告诉他党中央一直在设法营救他时,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回到蒋家院子,他捺按不住激动的心情,要来纸笔,独自关进房间,任思绪信马由缰。他想到了很多很多,北伐战争的硝烟,八一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的鲜血,江南抗日战场的烽火,上饶的软禁、桂林的幽囚,延安时毛泽东热情洋溢的欢迎。想到了中国共产党在他身处逆境时时刻关心着他的安危。是党,给了自己力量和勇气,离开了党,犹如断线的风筝,随风飘舞。党的关怀,使他坚定了把牢底坐穿的决心。他热血沸腾起来,挥笔写下:&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呵,给尔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
  人的躯体那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
  地下的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
  得到永生。
  “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这是被囚禁在集中营里的革命者人格、尊严、价值的写照。《囚歌》写成后,由叶夫人带出及时交给郭沫若,这首被郭誉为“用生命和血写成的真正的诗”,开始在社会上广泛传诵。渣滓洞监狱难友胡作霖将他谱成曲,成为渣滓洞的“洞歌”。
  由于蒋介石闻报李秀文常与中共代表团成员联系,害怕劫狱,于是又找到陈诚,让他把叶带到湖北。陈诚在重庆逗留期满,打算离渝,今领蒋之命,到红炉厂看叶挺。两相见面,互致寒暄。叶挺看上去没有什么变化,只是胡须和头发更长了,蓬松的长发中间夹杂着银丝。这次陈诚绝口不提劝降之事,他以故交的口吻,关切地对叶挺说:“我在重庆逗留期满,现准备离渝回战区长官部。希夷兄不愿做事也罢,然一人呆于荒郊野岭,于安全考虑,是属不妥,不如与夫人一起去六战区休息,我也好从中照应,希夷兄意下如何?”叶挺也考虑到目前蒋介石不可能放他,关在重庆,戴笠一伙箍得铁桶一般,根本无法再与党取得联系。与其如此,还不如换个地方试试。于是便答应了陈诚,但同时,他要求陈必须答应他两个条件:“一是不挂任何职衔,不与任何军政人员发生关系;二是生活要民办,不要官办,不沾第六战区和湖北省政府的一碗一水,一切用度暂由我的老朋友周苍柏借助,以后我如数偿还。”陈诚见叶挺答应去恩施,心里十分高兴,马上跑回去向蒋介石报告。两天后,陈诚兴冲冲地告诉叶挺说,老蒋点头了。这样,叶挺于1942年12月中旬,从重庆乘“同德”兵舰被秘密押往巴东,再转道恩施,同去的有夫人李秀文和女儿杨眉。周恩来、郭沫若提前到码头为他们送行。
  叶挺在恩施,先是被关在“民享社东门招待所”,后又迁往西郊朱家河岸边的一所农舍。由于叶挺坚决要求生活自办,政府发的囚粮,往往不够吃,于是,他带领妻小,开荒种地、养鸭养鸡。几十年过去了,当年他开辟的荒地,至今农民还在种植。他遗留的茶树,仍枝繁叶茂,群众尊称为“将军茶”。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胜利的欢乐,却与叶挺无缘。28日,他们一行在武装特务的押送下,又由恩施启程,押解重庆。9月14日夜宿朝天门旅馆。第二天早晨,三个孩子按照父亲的吩咐,说是出去买油条,溜出旅馆大门,由10岁杨眉带队,穿街过巷,来到曾家岩50号周公馆。这无疑是说,叶挺已到重庆,然而由于值班员一时疏忽,未能及时电告周恩来。迨周下午归来,带上杨眉驱车找叶挺时,早已人去楼空。一向以稳健著称的周恩来为此气得跺足:“假如你们及时告诉我,我去找到叶挺,我就能把叶挺救出来。”
  跟随叶挺的特务,看见三个孩子一大早端着碗出去,想是购买早餐,便不在意,然等至中午,仍不见其归来,知道事情不妙,马上强迫叶挺转移。无奈,叶只好随特务而去,再度关进蒋家院子秘密囚室。
  皖南事变后,国共两党谈判时断时续,在每一次谈判中,中国共产党都提出恢复叶挺自由,而国民党方面总是从中作梗,使得叶挺长期遭受不白之冤,不明之狱。1945年8月,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在谈判桌上,周恩来同志向蒋介石明确表示,将释放叶挺等政治犯作为条件之一。日政协会议召开,蒋介石虽在开幕词中许下保证人民自由、承认党派合法地位、释放政治犯等四项诺言,然而对是否释放叶挺,一直不肯表态。3月,我党提出以释放在邯郸战役中被我军生俘的国民党十一战区司令长官马法五,作为交换条件再次要求释放叶挺,国民党被迫同意。
  叶挺在蒋家院子囚室,从报上已断断续续了解到党中央正在大力积极营救,推测自己获释的时间将不会太久。在狱中一面苦度时日,关注着时局变化,一面静候党中央的佳音。这时,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插曲,从中我们更能看出叶挺将军崇高的人格品质。沈醉在他的回忆材料录中详细记录了这段此事的经过:
  毛主席提出要放叶,我特地好奇地去看叶,看他出狱后办什么。叶毫不迟疑象作了长时间准备一样,以肯定的口吻答我“我出去第一件事需办的,便是请求恢复我的党籍。”我十分惊异,一直没想到他是一个脱离了共产党的非党员,直到那天我才明白这一情况。说完昂起头来,凝视窗外,久久不发一语。我怕碰钉子,赶忙辞出,言不由衷地回答几声“那很好,那很好……”我回去向戴笠报告,他听了不作一声,很久才说了一句:“共产党人的可怕,就是在这些地方!”
  3月4日,叶挺获得自由。这时他已长发挥肩,胡子齐胸。当车来接他时,他取下从桂林起就一直带在身边的油灯,并捎带上几只小白兔。出于对房东蒋太太的感谢,叶挺送给她一只手表、两段夏布,但慑于特务的淫威,蒋太太不敢接受,于是改送一双皮拖鞋。行前,他拉着沈醉的手,带着胜利者的微笑,用骄傲愉快的神情,抚着长发和胡须对他说:“过去你几次劝我剪掉它,我没有答应,现在我要自动把它剪下来,把它好好保存起来。”说完,发出爽朗的笑声,随即登车离去,由邵力子亲自陪送到中山三路263号中共代表团驻地。此时早有董必武、陆定一、王若飞、邓颖超、博古等人列队欢迎。时值周恩来在武汉,两天后二人方才相见。
  叶挺出狱后,第一件事就是致电中共中央,提出入党申请。3月7日,党中央复电同意了叶挺的请求,毛泽东亲笔修改的电文写道:
  亲爱的叶挺同志:欣闻出狱,万众欢腾,你为中国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事业进行了二十余年的奋斗,经历了种种严重的考验,全中国都已熟知你对民族与人民的无限忠诚。兹决定接受你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员,并向你致热烈的慰问和欢迎之忱。
  4月8日,叶挺与夫人、杨眉、阿九、王若飞、博古、邓发等人,乘机飞由重庆往延安,途中不幸飞机失事,机上人员全部遇难于山西兴县黑茶山。
  将星殒落,苍天生恨,山河同悲。
  中共中央在延安为“四八”烈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亲笔写了“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题词。
  在重庆的周恩来闻知叶挺遇难消息,悲痛欲绝,长歌当哭,他在《新华日报》上撰文,高度评价了叶挺的一生:
  希夷,你是人民队伍的创造者,北伐抗战,你为新旧四军立下了解放人民的汗马功劳。十年流亡,五年牢监,虽苍白了你的头发,但更坚强了你的意志。一出狱,你就要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一见面,你就提到皖南死难同志,检讨皖南事变,要我交涉继续放人。我记住,我永远记住。我敢向你保证:我们要为保护人民队伍和释放一切政治犯而奋斗到底!
  叶挺将军的英名和他的不朽诗篇《囚歌》将永远在人民中传诵。
&&&&&&&&&&&&&&&&&&&&&&
试解“六面碰壁”“居士”的意思
&&&&&&&&&&&&&&&&&&&&&&&&&&&&&&&&&&&&&&&&&&&&&&&&&&&&&&&&&&&&&&&&&&&&&&&&&&孙寅生
“诗言志文载道”,叶挺将军狱中的题诗应该是他当时心情、志向的流露和表白。该诗由探监的叶挺夫人李秀文带出,后经郭沫若转交给中共中央。“六面碰壁”表示自己的处境,指担任新四军军长以来自己处境不佳,用“六面碰壁”而不是“四面碰壁”是强调处境糟糕的程度。“居士”是指在家的(不出家的)佛教信众,叶挺当时的政治身份不是中共党员,但他仍然信仰马克思主义,向往党组织,是个党外布尔什维克,“居士”应该是这种意思。
叶挺将自己称为“六面碰壁居士”要从他的经历和担任新四军军长以来的工作状况来理解。叶挺是军校科班出身,军事才能出众,思想进步,早年追随孙中山在南方革命,大革命早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他率第四军独立团作北伐先锋,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战役,打出了“铁军”的威名,成为北伐名将。大革命失败后,他参与领导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缔造者之一。1928年6月,因不满党内一些人就广州起义失败的问题对他的无理指责和诬陷,叶挺离开了党组织,到德法考察军事,从此脱离了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叶挺因他的特殊身份和名望为国共两党所接受,成为新四军军长的合适人选,1937年9月,叶挺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任命为新四军军长。同年11月,叶挺赴延安,显示他与中国共产党的特殊关系。叶挺在担任新四军军长的3年多时间里,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华中敌后抗战做了大量工作,然而,叶挺自感多方面的关系不太协调,心情也不舒畅。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队伍新四军的军长,为了处理好与蒋介石国民政府及第三战区国民党将领的关系,无论叶挺怎样据理力争,或利用自己在国民党将领中的关系,还是难以改变国共关系,国民党当局处处掣肘新四军,甚至出现军事摩擦,以致后来出现了皖南事变这样的反共事件。在新四军内部,新四军是项英领导的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组建而成,与叶挺没有渊源关系,叶挺又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使他感到工作上不能够得心应手。叶挺多次提出辞呈要求离开新四军军部,与上述两种情况不无关系。李一氓是新四军的秘书长,是中共中央放在叶挺和项英间的缓冲人,他在回忆中说:叶挺当时有很多苦恼,叶挺在给他的一封信中说,居士不适于当一个大庙子的方丈,就是暗示一个非党员不适于当新四军军长。皖南事变爆发后,叶挺的突围方案得不到实行,最后部队损失惨重,自己下山被扣,遭到长期监禁,又面临着国民党的威逼利诱。作于1942年11月的《囚歌》,即表达了叶挺的信仰和气节,而落款称自己是六面碰壁居士,则是他当时复杂心情的流露。
&&&&&&&&&&&&&&&&&&&
囚禁叶挺将军的蒋家院子
&“蒋家院子”位于“军统白公馆集中营”旧址的山背后、一个小地名叫红炉厂的荒僻山坳里。叶挺将军前后两次在此被秘密囚禁。第一次是1942年1月3日,从桂林直接押解到此;第二次是1945年9月14日,从湖北恩施将他解押来重庆,仍关押在这里,直至1946年3月4日获释出狱,叶将军两次在此共囚禁达一年半之久。
“蒋家院子”四周高墙围绕。进入大院,映入眼帘的首先是看守特务的警卫值班室,天井两边厢房是特务看守长和便衣特务的办公室和宿舍,靠看守室后侧的4间平房是关押叶挺的囚室,长22.8米,宽20.7米。后院是房主蒋家住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叶挺简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